入學教育的心得體會3篇
入學一段時間后,我們就要對自己入學情況進行總結,寫出自己的體會.本文為入學教育的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1:入學教育的心得體會
開學已經一個一個多月了,通過這一個多月的教育活動,讓我感覺到家庭環境對孩子影響非常大。在這些學生中也有幾個學生上課特別吵,不停的做小動作有個學生還常常拿別人的東西好多學生在下課時間大吵大鬧的有幾個學生作業不及時完成,即使錯了也不訂正有的學生常常將紙扔在上。我覺得當務之急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對于學生的學習,個人成長都是非常有利的。
一、對于學生上課特別吵,不遵守紀律,大聲喧嘩的問題。
一到老師講作業,學生聲音非常大,老師講什么其他學生根本聽不見,一次、兩次還好,長期下去是不行的。這時,我就放慢節奏,停下來,先讓學生安靜,讓學生討論這樣做的結果是什么,有什么壞處,你應該怎么做,再把自己說的做一做,有的學生經過教育,不專心的壞習慣就改正過來,有的學生還是不行,我就讓他在班級中找一個學生學習,以他為榜樣來要求自己。這樣嘗試了一個星期后,學生在上課時基本上能做到安靜。
二、對于個別學生拿別人東西的問題。
在我的班里有幾次學生跑來告訴我他的筆不見了于是我便幫著查,查著查著原來是在旁邊的同學那里。我再問旁邊的同學,他說是他撿到的,小學生真是天真,將撿到的東西當成是自己的。我問他,這支筆不是你的,你知道?他說知道,我又問,不是你的,那是誰? 他說,是別人的。別人的應該怎么辦?應該還。通過幾次有針對性的教育,并將教育的成果告訴學生,慢慢的,班級里少東西的事兒少了。
三、對于學生間的爭吵,如何建立集體觀念的問題。
在一年級,特別是剛入學時,學生常常堵在辦公室門口,大聲的告訴老師,誰打人了,誰罵人了,誰推人了,這樣既難看,也難聽,影響老師的工作,更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危害十分大。其實仔細思考,不難發現,學生告訴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并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對于這類問題,可以通過對學生的教育來盡量的減下來,我與學生一起討論,這些事情完全可以是你讓下,我再讓一下就能解決。我給學生機會,比比誰能解決這樣的事情,這樣一來,學生告訴的事情明顯的少了,當然,有些傷團結的事情還是要重點的加以解決,以免形成惡劣的班級風氣。整個班級看起來是面貌煥然一新,非常團結。
四、對于學生不認真學習,不完成作業的問題。
在班級里,有的學生上課不認真聽,常常做小動作,手里一直是不停的,等到讓他說的時候,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對于這樣的情況,首先,讓學生知道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好處,接著,共同制定出下一步的步驟,然后讓他堅持到底。有的則不完成作業,對于這樣的學生,要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然后,“查”是十分的關鍵,自己查與他人查相結合,長久下來,他也明白了,作業是要完成的。通過一個多星期的教育,我班的學生上課基本能安靜的學習,課間也不大喊大叫了不再有人去拿別人的東西了,同學間也能友好相處了學習也是越來越認真,不交作業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地上也十分的干凈。我覺得,一個班集體已經初步建成,當然,這與同學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今后我們還要多學習,多工作,爭創文明示范班集體.
篇2:入學教育的心得體會
突然感覺自己對時間如流水這一句話有了深刻的理解,還記得在去年每天下班后在辦公室的埋頭苦讀,在成績出來后的激動與緊張,等待復試結果的忐忑不安……,然而轉眼間,已經開學一個星期了。在開學的第一個星期里,學校安排了各種的學習,為了就是使我們能夠迅速適應研究生這一新的角色,新的生活。而我自己,通過這些學習,對于研究生的理解、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方向都有了比較深刻的看法。
一、端正學習態度。記得原來請了一個外國足球教練說了一句很著名的話叫做“態度決定一切”,在他的執教下,我國第一次進入了世界杯賽場。放在研究生學習中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有些人上研究生的初始動機就是混個文憑,以后就當個敲門磚,學沒學下無所謂,結果在畢業的時候可能會如其所愿真的混了個文憑,但是真在工作中時,發現自己肚中空空,只有個空文憑,什么也不能勝任。
因此,在研究生學習的初始階段,就應該端正學習態度,認識到知識是給自己學,以后是給自己用,不能存在得過且過的想法。記得復試后,在校園里散步,感覺是那么舒服,心中是那么的平靜,看著校園里各角落看書的同學,心中就想,如果真能重新再進校園學習,一定要抓緊時間,把以前耽誤的時間補回來,不再給自己留下任何的遺憾。
二、主動學習。研究生不能夠再像大學生那樣,甚至高中生那樣需要在老師、父母的強制、監督下去學習,應該明白學習的重要性。研究生年齡已經成人了,甚至部分同學已經是為人父母,重新來學校學習,都有各自不同的目的,我自己就是因為在平時的工作中,感覺自己所學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才想要繼續深造,擴充自己的知識組成。因此,在學習期間,一定會主動學習,在完成學校規定的學習內容后,多學自己感興趣的、原來掌握不好的知識,真正使自己能夠達到不只是學習,還能“研究”的程度,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
連學習都不能主動地進行,那又如何能進一步的“研究”,最后又如何能做一名合格研究生?!畢竟研究是一個主動思考的過程,是任何強制所不能。
三、找到方向。學習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尋找未來的方向,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比如我們經濟法專業,很多同學之前并沒有想過自己畢業之后希望從事什么方面工作,都是在學習這個專業后,給自己定下了希望以后做法律事務方面工作的職業定位。那么在找到方向后,就會努力向這個方向努力,比如可能說第一步就是考過司法考試。第二就是已經有自己的方向,希望通過學習來達到自己目標。我所在公司從事國際貿易,在平時工作中發現,隨著我國外貿業務的逐年擴大,產生的各類糾紛也成遞增趨勢,因此感覺涉外法律人才將會供不應求。因此我在選擇方向時,也選擇了涉外經濟法。我自己的計劃就是通過三年研究生的學習,使自己能夠掌握比較扎實的涉外法律規則,然后將自己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四、磨練意志。正如曹穎老師所說,學習是艱苦的一種活動。她當年赴英國攻讀碩士相信也就是憑借著堅強的意志順利完成了學位。因此越是困難的事情,越需要磨練意志,意志是克服困難和障礙的勇氣,對行為有很強的調節作用。而雜念之所以產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習興趣的缺失有關。
有些人對學習有一種畏難習理,知難而退,自暴自棄,畢竟享受要比學習更能吸引人,這樣便會在學習時出現雜念,同時又由于他們有積極向上的愿望,于是他們便處于不斷自責和困惑中。在考研過程中,自己也曾多次出現這樣的情形。當疲憊不堪的時候,就想放棄,但是自己又非常渴望重新進入校園學習。當然最后還是渴望進入校園的信念戰勝惰性的次數多一些,現在自己都很慶幸能夠堅持下來。
五、學會思考的習慣。有人講過這樣的一句話:“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但是不僅要會思考,最主要的是養成思考的習慣,遇到問題,首先主動地去思考。
對于我們法學專業的人來說,培養思考習慣是指碰到一件事情,要養成用法律思維去思考事情,用法律的視角看問題的習慣。因為學習專業知識,就是為了應用,就像我們學習英語,如果總是單純為了考試,平時不能盡可能多的說、聽,那么永遠不能應用,我自己就是這樣,這也就是為什么從初中開始,一直到現在,學了十幾年英語,仍然不能說,聽不懂。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要盡可能用法律的視角,用法律的方法與理論來分析問題,這樣在平時慢慢培養,就能學以致用了。
六、合理安排時間。研究生學習期間,表面上看來,會覺得時間很多,可以從容不迫,仔細分析一下,會是這樣嗎?研究生三年,最后一年準備論文、答辯、工作等,那么就只剩下兩年,但就是在這兩年的時間里,除了要學習正常的課程外,還要考司法考試、英語六級,有些同學為了增加自己含金量還會考取其他證書,細分下來就會覺得時間不夠用了,應該跑著追趕時間。因此我們更有必要合理安排時間,否則,只能讓自己休息、學習兩耽誤,使該學習的時候想休息,在休息的時候想著學習,周而復始,使人一直處于注意力渙散的矛盾狀態。無論學習還是休息都不能專心致志。有組織有計劃合理安排是最大限度利用時間的有效方法。
在三年的研究生學習中,我下決心一定要做到以上幾點,不讓自己辛苦爭取的`機會白白浪費掉。但是在思想上,更會嚴格要求自己,我將會以“厚德、礪志、尚法、求真”的院訓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堅定自己學習信念。
厚德就是要求我們在道德上要求自己,以社會最高標準來要求自己,否則,“有材無德”危害更大,我們不能讓自己努力學習法律就是為了鉆國家目前法律不完善的空子,或者為虎做脹,幫助應該受法律制裁的人逃脫懲罰,或者利用法律為自己獲取不正當利益。
勵志就是鍛煉自己意志,學習本身就是自我升華的過程,當別人都在休閑娛樂的時候,你堅持獨自一人在學習,這個過程就是磨練意志的過程。當有了堅強的意志后,畢業以后在社會上,面臨各種誘惑,相信自己也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不會進入歧途。
尚法就是崇尚法律,相信法律,作為一個學習法律的人,如果都不相信法律,那么何談社會大眾呢?又如何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呢?因此,在學習法律之初,就要相信法律的公正性、公平性及其解決事情的能力。雖然現在我國法律還不完善,但是正在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且任何國家的任何法律都會有這個過程,不會有一蹴而就的法律。因此,我們首先要對我國法律現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求真,法律應用就是揭露事件真相的過程,因此,如果我們以后從事法律方面工作,必須必備求真這一法律信念。否則,應用法律來掩蓋事件真相,危害最大的便是法律尊嚴的喪失,使大眾產生法律不可信的想法。為了一己私利,而影響整個社會正常的法律觀念,那我們不知不覺中已成了整個社會污染源。因此,無論是在法律學習中還是以后從事法律事務的工作中,必須永遠堅持求真的理念。
總之,在這一個星期的學習中,使我端正了自己的態度,找到了學習方法,剩下的就是腳踏實地的刻苦學習。我一定要達到自己被錄取后定下的研究生三年目標,不讓三年重新留下以前的遺憾。
篇3:入學教育的心得體會
孩子上一年級了,意味著他們一生學業的開始,從幼兒園能否順利過渡到小學,對孩子將來的學習、生活具有重大意義。本人從事小學低年級教育教學工作,在多年工作實踐中體會到:一年級新生入學教育不僅是教材上兩節課的內容,而是一項較長時期的工作,應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 樹立主動意識進行心理準備
小學一年級對孩子們來說是陌生的,小學生應該怎樣做,孩子們心里沒有底。作為教師,首先帶孩子們熟悉了學校的環境,了解學校的學習活動,我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帶領孩子們認識學校,熟悉各功能教育,熟悉各活動場所,充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因為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一有空閑時間就到處亂跑,到處亂看。這樣也減少了安全隱患。
從開學第一天,我便給學生樹立要主動與老師打招呼的意識。無論他是否認識這位老師,都要主動去喊“老師好”。一句主動的問候,不但能夠在潛意識里提醒自己的角色已經轉變為一名小學生,增強學生的自豪感,經過一周時間的鍛煉,幾乎班里的每一位孩子都有了向老師主動問好的意識。
二、落實習慣的培養
對一年級的學生而言,養成一套新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對其今后適應校園生活十分重要。首先我把習慣落實到細微處。課上,如何站,何如坐,如何讀書,如何寫字,如何聽講,如何舉手;課下,如何打水,何如換課本,如何在樓道走路,如何在教室控制音量;中午,如何端飯盒,另一方面,要把習慣常掛在嘴邊。因為孩子的年齡較小,記憶力相對較弱,學生不能一次性記住全部的習慣,這就需要教師耐心地、不斷地重復這些日常的點滴細節。經過一周的習慣培養,學生已經對學習習慣和校園生活習慣有所熟悉
三、交往能力的培養
孩子來到小學,面臨新的伙伴群,要使孩子們盡快適應新環境,與新伙伴和諧的關系。一年級新生習慣接受他人的幫助,而很少想到幫助別人,有了糾紛常常求助于老師,缺乏自行解決矛盾的能力。因此我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如主動和不相識的小朋友打招呼,與別的孩子謙讓些,還可教孩子一些解決糾紛的辦法,學會夸獎別人,會對別人說“對不起”,與此同時,要讓學生與老師溝通,學會把自己的想法大膽地告訴老師。
接著教師要培養孩子們的自信心和任務,讓孩子們為自己是小學生感到自豪,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學習和做事,這是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基礎,同時要培養孩子承擔任務的意識,形成接受和完成任務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