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中醫心得體會(通用10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培訓中醫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培訓中醫心得體會 1
研修期間,我們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養三大知識模塊組成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強化學習。可以說,這期研修班起點高、模式新穎、效果良好。整個課程體系設計科學合理,既關注了當今公共管理和理論前沿,又關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實際,既有前瞻的視野,又有豐富的案例分析。雖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時間,但我覺得感觸很多,收獲也很大。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匯報一下個人的感受:
一、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
這次研修,我們完成了120學時的課程計劃,22門課程基本涵蓋了公共管理專業應涉獵的主要領域,從宏觀經濟學、危機管理、公共管理、公共財政、公共政策、教育管理到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人力資源管理、媒體新環境及應對策略、領導語言藝術、信息技術等等,內容覆蓋面廣,信息量大。聆聽了教育部有關官員及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人保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中國教育電視臺等知名專家教授的授課,領略了名師的智慧和風采,老師們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有獨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見解,他們精彩的講解不時閃爍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維理念不斷地受到新的沖擊,從而進一步理清了思想認識上的誤區,解開了許多工作、學習、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正所謂:聆聽的是智者的聲音,感悟的是知識的力量;學到的是管理的精華。
二、增長了知識,提升了能力
一是學習了很多科學的管理方法。如中國人民大學侯景新教授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周石教授的“高績效團隊建設”、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李克實教授的“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國際關系學院郭惠民教授的“突發事件處置與危機管理”等專題講座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可以說,通過這次研修,切實地增長了管理知識,增強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 “管理的一半是科學”指的是管理的制度要合理、科學,即既要符合當前的教育方針政策,又要適合本校的實際情況。“管理的.一半是藝術”指的是學校的管理要講究技巧。即要“善管巧理”。 它告訴我們,只有把合理的制度和管理的技巧兩者合二為一,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可以預見,在培訓期間所學到的這些先進的管理方法,必將給我今后的工作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是學習了很多新穎的思維方法。如清華大學韓廷春教授的“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分析”、清華大學王孫禺教授的“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國人民大學謝明教授的“公共政策分析”、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綜合處劉培俊處長的“關于中國職業教育吸引力的若干思考”、清華大學袁本濤教授的“教育的公共性與教育公平”、北京師范大學劉寶存教授的“發達國家的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清華大學李越教授的“中學與大學教育銜接”、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喬玉全處長的“中國基礎教育辦學現狀、熱點和發展趨勢”、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談松華教授的“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宏觀背景與戰略選擇”、清華大學王有強教授的“公共財政學”等,從不同的研究領域出發,以不同的研究視角,展現了許多新穎的思維方法,這些新的思維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規和教育規律,又充分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直面現實困難,突破常規思路,創新解決問題的辦法,達到問題迎刃而解,效率不斷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際上,這些思維方式所閃現出的智慧,就是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體現。因此,我覺得這些新思路、新方法對實際工作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使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心態更加自信,思路更加開闊,方法更加靈活。
三是學習了很多有效的溝通方法。如中國教育電視臺聞閘教授的“領導者語言表達藝術”、 清華大學孫靜惟教授的“媒體新環境與應帶策略”、清華大學孟波講師的“管理溝通”等課程,
都結合了生動的案例分析,為我們講述了溝通在現代管理中的重要性,簡言之,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誤會,化解矛盾,摒棄隔閡,就是密切關系,求得諒解,增進感情,達成共識。但凡成功的管理者,無一不是善于溝通的好手。作為管理者,一方面加強團隊內部管理,需要與成員溝通,良好的溝通,能夠使團隊成員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圖,能夠激大家的參與感和熱情,能夠引導團隊成員朝著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發奮努力。另一方面創設團隊發展的良好環境,要與外界溝通。無論是要爭取領導的政策支持,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還是要贏得外界的大力幫助,這都需要重視溝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滿誠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尋找雙方的關注點、興奮點和共同點,促進工作的有效推進。 四是提升了個人修養。如清華大學劉書林教授的“科學發展觀與干部素質提升”、清華大學李燕教授“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漫談”、清華大學朱漢城教授的“走進音樂世界——音樂賞析”等課程,對提高個人的素養有莫大的幫助。
三、提高了認識,完善了自身
在學習中提高,在實踐中成長,這是我這次研修的重要心得體會之一。通過學習,不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過學習,還促進了反思。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論修養。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地感覺到得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管理理論水平離工作實踐對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這不僅體現在自己學習的習慣上,沒有養成有計劃、有規律地學習理論知識的習慣,而且體現在自己的學習成效上,既沒有對各種理論做到大量涉獵,擴充知識面,又沒有精讀某種理論,融會貫通,更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因此,以后要在學習上更進一步加強,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在學習中提高、在學習中成長。二是要注重積累實踐經驗。理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概括提煉而成。專家們的工作經驗和理論成果,都是因為他們不僅勇于實踐、不斷探索,而且是因為他們善于總結,注重積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總結、提煉成功的經驗,使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方法,并逐步成為自身工作特色,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注重提高業務水平。通過這次研修,我深刻地認識到,要做好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一名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管理能力,掌握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使學校發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能夠勇立潮頭,立于不敗之地。
培訓中醫心得體會 2
海門市中醫院崗前培訓心得 本人在參加了七天多的醫院崗前培訓,認真汲取了多位院長和主任的指導教育后,獲益良多。短暫的培訓雖然結束了,可是在培訓過程中獲得的心得體會卻深深地影響了我,特別是對敬畏生命,關愛病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醫者仁心,作為醫務工作者就必須以為患者服務為己任,從點滴做起,使之融入生活。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是我們一生的信仰。而醫者仁心的內涵就是手持仁術,胸懷仁心,心系患者。肩負救死扶傷重任的我們,應該時刻銘記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時刻銘記希波克拉底的錚錚誓言,時刻銘記白求恩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先賢們的聲音還在耳邊時時鳴響,我們已經奮起前進的腳步,向著新時代更高的目標前進。
“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群眾滿意”的精神,閃爍著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光芒,樹立了新時代救死扶傷、病人至上、熱情服務、文明行醫的行業風尚和職業道德。也正是“手持仁術,胸懷仁心,心系患者”的新時代體現。醫者仁心要求我們改善服務態度、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增強服務水平,真正做到樂群敬業、厚德懷仁,做維護人民健康的忠誠衛士。
當前我們中醫院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一年一個新臺階,我們忘不了醫院里的中醫前輩們。是你們展現了中醫學術的博大精深和救死扶傷的人格魅力;是你們兢兢業業,無私奉獻,視醫院為家,風里來雨里去,一心一意赴在工作上,為醫院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忘不了工作在最前線,溫柔大方又能干的護士天使們,不分天寒酷暑而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用美麗的雙手塑造了那溫情感人的世界。我們忘不了每一位母親、妻子和女兒,你們任勞任怨,無私奉獻。舍小家保大家,時刻謹記在心的`,不是家庭,而是一名醫護人員肩上的責任。有時候,醫務工作者也會被推到醫患矛盾風口浪尖上,面對太多的不理解,充滿了無奈;有時候,也會因為工作強度太大,不知不覺間變得煩躁和脆弱;有時候,也會因為家人的抱怨和不滿,偷偷流下難受的淚水。但是,無奈過后,是你們不變的微笑;辛勞過后,是你們執著的堅持;淚水擦干,依舊奮斗在最前線。是你們為醫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此真誠地說一聲:你們辛苦了。
醫務工作者用實際行動,捍衛了“白衣天使”的光榮稱號,手持仁術,用過硬的技術贏得患者的信任;胸懷仁心,熱情周到的對待每一位患者;維護醫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讓群眾滿意。
回首以往,我們將深深銘記探索中求生存、求發展的奮斗歷程;放眼未來,我們將迎難而上,讓紅十字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而作為20xx屆中醫院的新同志,應該跟上時代的節拍和步伐,以傳承創新精誠的氣魄,用更加飽滿的熱情去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展現出我們別樣的風采。
懷著激動與自豪的心情,我很榮幸地成為醫院隊伍中的一員。面對全醫院甚至全社會的期待,我們醫務工作者必須以十二分的精神來工作,以100分的滿足來上交這份生命的答卷。雖然崗前培訓時間很短,但是我從中學到的知識卻是終生受益的。我們會永遠謹記冰心老師的話,將“仁愛之心”肩負在左,同情之心擔當在右,走在生命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使穿杖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悲涼。
培訓中醫心得體會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醫的學習方法與路徑,是一個需要首先探討的問題。很多朋友學習中醫之前沒有很好地思考這個問題,入門的方式五花八門,有的一頭扎進傷寒論等經典里,苦讀了數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經文背得爛熟,臨床時,邊都摸不著,開口動手便錯,進而懷疑經典,懷疑中醫。
有的執迷于藥物學里,變成了草藥醫生,單方醫生,把個別中藥和處方視為絕密,越求越奇,以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藥或者異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還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將中醫和氣功,宗教混于一談,強詞奪理,故弄玄虛,不提也罷。
我想,這些不應該是朋友們學醫的初衷。
我雖然出生在中醫世家,卻也在醫學上走了很多彎路,對臨床療效的追求也曾經讓我倍感艱辛,回首這20多年的學醫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醫本來是一個簡單明白,好學易用的學科,卻被有意無意的蒙上一層又一層的神秘面紗。
在這個處處追求效率的時代,還原中醫的本來面目,破除中醫迷信,節約后來者的精力和時間,就是我現在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唯其如此,中醫界方可吸引優秀的年輕人,才能發揚光大。
學習的方法和路徑---先從端正態度開始。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說過,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強調的是,下面這種學習方式適合有一定基礎,希望深入系統掌握中醫體系的人,也適合已經學醫幾年,或者讀完了中醫院校還一頭霧水,愿意重新鉆研的情況。
一、先宏觀后微觀。
一定要先對中醫的學術體系有一個整體的大概印象,先通過走馬觀花式的瀏覽,然后再去學習具體的知識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種秘方,技法當中,紛紛擾擾,一鍋漿糊。
臨床上遇到很多醫生已經號稱可以攻克絕癥了,結果自己得了感冒,還分不清是風寒還是風熱。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夠登堂入室?
二、培養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強調死記硬背。
中醫學讓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誦大量的內容,而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體會是中醫學里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其實是不多的。遠遠不如法律,外語等專業。
很多內容,理解以后就會記得,而沒有理解,記來何用?當然,理解也是分層次來的,先淺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醫知識浩如煙海,人的精力時間都有限,一個醫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學,也不可能什么病都會治,關鍵是能構建自己的學術體系,在一定的范圍內有所建樹,善莫大焉。
我記得當年背了好幾百個處方,但是臨床根本不怎么用,現在還能背的處方不會超過50個吧,也沒有臨床開不出方的情況,呵呵。
學習方劑的問題,我以后會單獨論述。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一個臨床醫生真的.不需要學那么多處方。千招會,不如一招精。一方融會可變數方,一法學透可變數法。
很多老醫生喜歡炫耀自己當年是如何過目不忘,博聞強記。先大量的背誦,以后慢慢理解,對于幼兒學醫,這個當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記憶力差,理解力強,就不應該這樣學。何況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臨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樣,可惜了背書受的那些罪喲。
傳統的學習方法,打雜三年,抓藥三年,抄方三年,動不動十幾年以上才可以出師。真正學醫的時間并不多,這些規矩里面,包含著對學徒勞動力的殘酷盤剝。
而我以為,一個完全沒有醫學基礎的人,中等資質,學習條件和方法合適,三年就可以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這是我通過實踐得出的結論。至于執業醫師考試,我指導的幾個學生都能超分數線近一百分過關。也可以證明這一套方法對付應試教育還是同樣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學中醫。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醫學體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學術
對前輩的經驗,帶著懷疑的態度學習,以臨床療效來驗證。
凡是科學的體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邏輯,無法理解的東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這是因為你沒有一定的基礎,無法分辨是非,輕易轉進中醫各家學術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沒有別的收獲。
我常常說看一個人學醫的水平,看看他買了些什么書,可以得知八九,也是這個意思。
培訓中醫心得體會 4
眾所周知,中醫是中國幾千年唯一的醫學,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醫,中醫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繁衍昌盛,幾千年來的保健事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醫與西醫在專業技術上各有所長,各有優勢和特點。西醫的優勢在于精密儀器的檢測、高超的外科手術、復雜的器官移植、先進的搶救手段等。而中醫的優勢恰恰是西醫薄弱的方面,中醫的辨證施治既準確又靈活,奧妙無窮,對診治許多疾病,有其獨到的特點。如對功能性疾病的診治,退行性疾病的診治,病毒性疾病的診治,痰飲淤血病的診治,疑難病證的診治等尤具優勢。人民群眾對中醫中藥的認識比較深刻,有相當多的人群喜歡中醫中藥。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進化,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要求在不斷的提高,中醫中藥的治病之本、調理、滋補功能就顯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國人的傳統認識是中醫越老越吃香。一個年齡大的中醫,盡管能力平平,都可以稱老中醫,甚至夸大一點稱“名老中醫”,這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醫是終身制的職業。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學好中醫呢?《扁鵲倉公傳》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醫之所以病病道少”,這說明中醫難學。著名溫病學家吳鞠通又說:“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
學中醫誠然難,學精則更難。但既學醫就必須學精,至少要確立“學精”這樣一個奮斗目標,方能學成一個好中醫。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根據我個人學醫的體會,主要在于兩點:一要認真讀書。中醫的書籍,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尚嫌不夠。讀中醫的書,不僅要讀懂、弄通,而且要熟讀、熟記,對許多重要的內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醫診斷學、中醫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溫病學、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論功底還必須學好《內經》。讀中醫的書,要善于融會貫通,中醫學的理論均源于《黃帝內經》,中醫的各科臨床,均源于歷代醫家的經驗積累和實踐總結。
舉例說吧,比如學《傷寒論》,不僅要與《金匱要略》相融合,還要上與《內經》相聯系,下與《溫病學》相聯系,此外,還要與內科學、方劑學、藥物學、診斷學相聯系。比如《傷寒論》的少陽證,這個少陽證就出自《內經》的《素問熱論》。《內經》的少陽證只限于少陽經脈癥狀“胸脅痛而耳聾”,而《傷寒論》的少陽證則為半表半里證,膽火上炎,癥見“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必煩喜嘔”,用小柴胡湯主治。再聯系溫病學中亦有一個邪郁少陽證,寒熱類虐,心煩,口渴,脘痞,舌苔黃白而膩,用蒿芩清膽湯主治,系濕熱郁閉少陽。如此聯系比較,自然融會貫通。
培訓中醫心得體會 5
一、中醫特色凸顯,內涵豐富,療效明確
“自然堂”是省中醫院的一張特色名片,是針對亞健康人群、疾病恢復期康復理療、防病保健的一個治未病中心。充滿中醫藥文化氛圍的展示大廳擺滿了各種藥茶藥酒,中醫外治器具,研發推出的一系列藥枕、督灸器,彰顯了深厚的中醫內涵,以各種花名命名的治療間裝修溫馨別致,安靜整潔,各具特色,為病人提供貼心的個體化服務。不僅僅在病房,他們把中醫特色服務延伸到門診,在門診設立專區,銷售研發的各種藥枕、藥用肚兜,香囊、灸盒、藥茶等,經濟效益社
會效益都得到提升。在風濕骨病科我們參觀了他們的中醫特色治療室,獨立的中藥熏蒸間有十間,還有十幾張理療床,室內擺放了候診椅,由護士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療時間,一臺可以同時滿足三位病人進行上下肢中藥熏蒸的儀器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儀器分設三個水槽,可以調節溫度和時間,據護士長介紹對那些肢體功能障礙的病人根據其辨證分型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熏蒸,療效很顯著。我們在參觀小兒康復病區時,觀看了蠟療操作的全過程,蠟療主要是以蠟為介質,以熱療的方式發揮中藥效用,治療兒童肌肉攣縮、肌張力高有明顯效果,很受患兒家長歡迎。兒科的中醫特色在門診也有充分的體現,小兒推拿室、小兒灌腸室、小兒穴貼室分區管理,設有中醫基礎理論較深厚的專科護士進行辨證選穴治療,由于病人較多,需要提前預約,體現出中醫專科護士在臨床中醫特色治療中的重要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另外心科的藥物罐、中藥定向透藥、耳穴壓豆、足浴推拿等,婦科的各種大小封包、氣壓肢體血液循環治療儀、盆底肌肉功能障礙治療儀,康復理療科的宮廷正骨手法,疼痛科的萬維注射止痛療法、弧刃針刀治療等都在傳統療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拓展,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二、注重學習型醫院建設,學術氣氛活躍,科間互動交流頻繁在學習期間我們有幸參加了三次護理查房,查房時氣氛很活躍,每個護士都能針對病例說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對護理問題及措施進行補充,我們也積極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體會就是通過這種學習形式不僅使大家對查房病例的相關知識有更全面的`
了解,還由于不同科室人員的參與,拓寬了思路,以輻射性思維思考解決疾病治療護理中的疑惑。我們還很幸運的被邀請參加了醫務部組織的“主任沙龍”,沙龍活動時間都安排在中午,由承辦科室提供午餐,在45分鐘內對本科室發展及專業、先進診療技術、管理經驗等進行介紹,我們這次參加的是周圍血管科承辦的主任沙龍,沙龍結束時科室全體成員一起給大家演唱了改編版的歌曲“春天里”,讓每個人在歡笑聲中對他們科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們覺得他們對“主任沙龍”的主題詮釋的很好:主任沙龍是展示科室發展和專業水平的良好平臺;是學術交流和科室管理經驗互動的真誠紐帶;是各個科室間業務協調配合、共謀發展的穩固橋梁;是挖掘中醫寶庫、傳承名醫經驗和治學之道的有效途徑。制定嚴格簽到制度的各種業務學習,“西學中”培訓班,理論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提升醫務人員整體業務素質,鍛造出一支業務精、服務優的精品團隊。
三、管理規范,以人為本
我們所到科室都有一個切身體會,那就是整潔安靜,窗明幾凈,病房管理規范,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沒有鬧哄哄的感覺,護士基本不出病房,醫護配合、分工明確、細致、敬業、和諧,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中醫傳承觀念強,中醫治療項目形成解決問題的常規,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對各種治療護理依從性強,這都得益于科學的管理方法,不斷改進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項制度措施抓鐵有痕的落到了實處。為方便病人,在門診和病房樓都設有自動售貨機,門診還設立了atm取款機,可以24小時服務,營養餐廳配餐送餐服務,點滴處體現出服務品質。通過短短幾天的“走學”經歷,開闊了眼界,轉變了理念,堅定了信心,提升了對中醫藥的認識,有些科室已經開始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了工作中。在回來后組織的座談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收獲很大,收獲了寶貴的經驗,真誠的友情,只是由于時間短、任務重,有些內涵還沒有系統學習,我們“走學團”相約爭取下次再有機會相聚“走學”,為我院的發展建設,為我們共同的中醫事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培訓中醫心得體會 6
中西醫結合是在我國這樣一個既有中醫又有西醫的特殊國土上成長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醫學模式和醫療形式,是東西方文化和醫學科學技術相互激蕩、相互交融、相互結合的典范,是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結果,是我國醫學的一大優勢和特色。中西醫結合的目的,就是充分運用現代醫學以及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和發展傳統中醫藥學,吸收中西醫之精華,豐富和推動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努力提高為人民群眾防病治病的服務水平。為此我院開展了中醫學習班,以進一步學習體會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下是我的學習體會。
首先:中醫和西醫是兩種不同哲學思想的碰撞,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應該改變觀點不能輕視中醫,從中醫的角度學習疾病的治療。學習中醫的系統理論和哲學思想,學習中醫的辨證施治。中醫有句話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這就為同一個病人被不同有大夫看開不同的藥有一個解釋,因為不同的大夫他看問題的方面也是不一樣的,橫看成嶺側成峰嗎,互相標本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你認為從本治,本治好則標就去了,而他則認為先治標,標去以后再固本。其次:不同的大夫他的經歷、性格等都會使他偏好于某種藥,就是說對同一種病不同的大夫會用不同的藥,比如說有的人愛用桂、麻之類的解表藥,而有的人卻愛用其他的發汗藥,再比如說中醫可以治病,其它民族的中醫也可以治病的,像那個云南白藥在止血方面就很有名的,這并不說在中醫里就沒有止血的藥了。總之,條條大路通羅馬,能治好病人的病,那才是最好的。
那么怎樣學習中醫呢?學習中醫,就是讓我們認識我們的大自然,認識我們自身的身體,從而讓我們去融入大自然,尋求健康生存的養生之道,尋求疾病的治療之道。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中醫,感受中醫。因為學習中醫就是感受我們身邊的世界,學習中醫就是內視我們自身的身體。學習中醫,就是要培養一種返璞歸真,化繁為簡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細小的癥候所束縛,治病必求于本,培養了這種思維,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就會使我們的視野大為開闊,不僅僅是學習中醫,學習養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會變得輕松。
一、什么是死的東西呢?就是人們常說的四大經典(內經、傷寒、金匱、本草),當然也包括了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八綱、八法、治則、辨證論治等,中醫著作浩如煙海,中醫寶藏盡在其中,初學中醫的同學確實感到眼花繚亂,無從著手。我認為首先要對中醫樹立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下決心把它學好。我年輕時抱負很大,想當書法家、文學家……,后來因頭上長滿疙瘩,本地醫生治療無效,才立志下決習學醫,于是對中醫涉獵成趣,迷上了中醫。我的世醫強調學習陰陽學說的重要性,他作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比喻:“外國人吃東西需要什么刀呀、叉呀”,我們中國人只要掌握好兩根筷子(左為陽、右為陰)保持平衡,什么山珍海味,全部吃得干凈利落。誠然,我在臨床上每遇病癥,總要辨別疾病的性質,是陽癥抑或陰癥,確實得心應手。比如《素問·調經論》說“陰虛則內熱”。一次我診治一個病人:高燒不退已兩月。各種抗生素(毒霉素、鏈霉素)都用上了,可是都不管用。病人夜熱早涼,盜汗、口干舌紅,脈細數,認為是“陰虛內熱”,以青蒿必甲湯加白薇,僅服三劑熱就退了。又治一陽萎病人,他服了淫羊霍、巴戟、肉蓯蓉、仙茅、鹿茸、熟地之類藥,效果不明顯,古代名醫張景岳說:“善補陽者陰中求陽……,善補陰者陽中求陰……,后用六味地黃湯(補腎陰),加入淫羊霍、仙茅、鎖陽、湯超石(補腎陽)數劑而陽舉矣。記得當時我講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一次北方同志邀我作客,請我吃燒餅,邊吃邊以稀飯送下,烙餅(屬陽),稀飯(屬陰)不僅吃起來齒頻留香,而且吃了以后不覺口干,十分適口,這叫做“水火相濟”吧。
死的東西,諸如古文、四大經典,藥性賦、湯頭歌、百癥賦之類,必熟讀成誦,要反復吟哦,日后方見其妙,當然理解與熟誦是不可偏廢的,必須把背誦與理解相結合,“苦讀必精思”,背誦有助于理解經文,扎實地學好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是搞好臨床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書背百遍,其義自見”書不熟則理不明,學醫最重要的是懂得醫理,醫理不明,臨癥猶豫不決,只有把理、法、方、藥的一些基本問題背誦牢記,才不致臨癥茫然,背誦必須擇句擇段,如《內經》上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僅十個字就把疾病形成的`虛實(虛癥實癥)的重要關鍵和發生疾病的決定因素明確地指出了。又如得神健康無病詩:“得神面色潤而明,目光精采語言清,神思不亂肌充實,呼吸調勻二便平”,概括了一個人健康無病的精神面貌;反之,就是病態。雷公藥性賦:前句:犀角解乎心熱,下句:羚羊清乎肺肝,藥性新編:前句:菊花逢枸杞,養肝明目多功。下句:桑葉得芝麻,除濕寬中可準。這一類賦體文章,都是偶句排比的,前一句背了,不難想出下一句來。君不見演員在臺上二重唱嘛,男的聲調鏗鏘和諧,女的抑揚有韻,令人聽了心臨神怡。至于背誦歌訣,除了要了解它的內容主治作用之外,還須抓住它的平仄韻律的特點,如當歸補血湯歌訣是:“血虛身熱有奇方,古有當歸補血湯,五倍黃芪歸一倍,真陰濡希主之陽”這首歌訣,是用“七陽”韻,是屬于平起平受的詩格,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平起,第二句就一定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這樣的歌訣就好背誦記憶了。
究竟背熟上面的死東西,在臨床上有哪些指導意義呢?我在年輕時剛跟師臨癥,卻遇上一個口眼唱斜病人,老師看完人問我針什么穴位呢?我想了一下,玉龍歌有云:“口眼唱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喝左瀉右依師正,唱右瀉左莫令斜”,于是說針攢竹、四白、地倉、頰車、合谷,老師點頭稱是。
二、活的經驗:包括前人的經驗和自己通過臨床實踐的經驗及某些采風的民間經驗。
(1)辨證論治的經驗:所謂辨證論治,簡單的說,就是認清疾病的性質和規律,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說,辨證求因、審因說治。比方說,一病人在臀部生瘡,瘡如雞蛋大,局部(紅、臟、熱、痛,舌質紅,苔蒲黃,脈滑數。根據這些癥狀分析,屬于熱毒(病因)引起、立法上就宜清熱解毒佐以活血。處方以降痛活命湯加減。用銀花、當歸、黃芪、炮甲、皂角刺、牛膝等治療,療效頗好。
(2)方劑化裁的經驗:如本人用小柴胡湯治療各種感冒的經驗。方用柴胡12克,黃芩10克,法夏10克,薄荷(后下)8克,荊芥8克,蔓京子12克,桑枝15克,杏仁12克,桔梗12克,浙貝12克,滑石12克,甘草3克,每日1劑,水煎服,對于一般感冒,靈活加減,確實收到左宜右有之效。如外感風寒,加入桂枝、白芍;外感風熱,加入銀花、連翹;虛入感冒,加入黃芪、白術、防風;按小柴胡湯為解少腸的主方。柴胡透邪清熱,生姜和胃克嘔,均為外藥,半夏和胃降逆,黃芩透邪清熱,都是降藥,黨參、甘草、大棗益氣和中,全方起到和解少陽,扶正祛邪的作用。
(3)重視書本以外的偏方驗方:有些病癥統方治不好,某些偏方驗方確能解決問題。唐太宗李世民患痢疾,腹痛拉肚子,御醫以及不少名醫治療都沒見效,于是發布詔令,說誰能治好太宗的病,將得到重賞,長安城里有個民間醫生叫張寶莊看到詔令,送上單方一張,用牛乳煎蓽撥內服,太宗服后果然腹痛腹瀉很快就止住了。“一張偏方氣死名醫”哩!前些日子一位老大娘足腫很厲害,久治不愈,我開了防風30克,荊芥30克,艾葉30克,茯苓皮50克,煎水外洗,幾天功夫居然好了。我認為一個大夫,知識面要廣,向名醫學習固然重要,向群眾學習更不可忽視,要虛心求教。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醫學術流派很多,各個醫生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臨床經驗和獨到之處,我們應當盡可能地吸收別人的經驗和長處,以補充自己空虛的大腦,不要驕傲自滿,治好一個小病就沾沾自喜,是學習上的攔路虎,葉天士十年間從師17人,故能成為一代名醫。學習切忌帶有色眼鏡,不要認為跟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就滿意,同主治醫生或普通大夫就皺眉,其實我穿是主任醫師的白大衣,可我的醫學細胞遠遠比不上主治大夫呢。
祖國醫籍文古意奧,因此加強古漢語的學習也很必要。中醫基礎理論及辨證方法多包含有辨證唯物的思想方法,所以還要加強辨證唯物主義的理論,才能加深理解。
培訓中醫心得體會 7
學習中醫,正確掌握和運用中醫知識與技能,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明醫理。醫理不明,縱然知道很多中醫學的知識,但使用起來可能會不得要領,甚至動手便錯。
中醫的醫理并不是一大套高深玄妙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而是自然之道,就是人本來如此的、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了千萬年來都沒更變過的那些生命規律。比如人總是要吃喝拉撒睡,這吃喝拉撒睡的規律或機制,也就是最基本的醫理。失眠、便秘、厭食、胃腸疾病等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問題,各種對治的藥品或保健品經常在各式的廣告中出現,似乎也能夠說明這些問題的普遍性和對治的乏效。我們如果不清楚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和機制,就不知道如何調節以幫助身體回歸到常態,也就無法斷絕出現問題的原因。原因沒有解決,只在業已出現的結果上大做文章,怎么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呢?就像一邊在治理污染,一邊無視污染源的繼續活動一樣,其治理當然是乏效的。
并且這種無視根本的治理過程本身很可能也是一種污染方式,這樣的話,這種所謂的治理也只是治理者一廂情愿地自以為是罷了,對于被治理的對象而言,其實是在承受著更加深重的污染。很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并不罕見,在醫療領域內可以說是時有發生,我們所能見到的輾轉求醫、久治乏效或病情反復的病人,大多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治療”名譽的“污染”。
就像美國的一項研究所顯示的一樣:每年由于醫生誤診、用藥錯誤以及藥物不良反應和手術失誤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了225400人。臨床醫療差錯已經成為美國第三大死亡原因,僅僅排在癌癥和心臟病之后。其中最重大的一類死亡原因是住院患者死于“藥物的有害、意外或不良作用”,而且發生在用藥劑量正常的情況下。盡管所使用的是經過嚴格審批的藥物,用藥的程序也是嚴格無誤的,但是每年仍然有10萬多患者死于這種藥物意外反應。這篇報告總結分析了39項研究工作后,發現大約有7%的住院患者,即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
在此類病例中,患者都是按照醫囑用藥的。上述數字并不包括那些給藥或用藥方式錯誤的受害者,也不包括“可能”屬于不良藥物反應的受害者,也不包括那些未能達到預期療效的用藥患者。換句話說,“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位患者經歷過不良藥物反應”還屬于非常保守的估計數字。
很顯然,臨床醫生進行的是“完全正確”的治療,但卻導致了至少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而且這種事情發生在被普遍認為醫療科技最為先進、現代醫學最為發達的美國。這說明了什么呢?如此的治療當然是在其醫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那么,這樣的事實是不是足以提醒我們反思作為指導醫療的理論的重要性呢?
在當代,這樣的事實并不是只發生在美國,如果指導醫療的理論、觀念出現了偏差,類似的事件可以發生在任何方式的醫療活動中。所以中國有一句古語:“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意思是有病時不要盲目地求治,只靠著自身的調整與修復機能,自己會康復過來,不過可能會康復得慢一點或辛苦一些,但也相當于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在給治療了。言外之意是如果遇到了一個中等以下的醫生,那就不如不治了。可見我們學醫,最起碼要當個“中等”以上的醫生。
很顯然,中等以上的醫生至少應當知道人體自身的功能及其機制,從而保護、幫助它而不是破壞、擾亂它。中等以下的醫生往往是那些驕傲無知地干擾破壞人體的人,就像《靈樞》所說的“下工絕氣危生”,等而下之的醫生更是時常會做出滅絕人體正氣,危害病人生機的事情。這并不一定是因為他們很壞,根本原因在于他們不明醫理。我們學習和運用中醫的人應該時刻謹慎地觀察自己是不是淪為下工之列,觀察的標準就是中醫的醫理。
一個好的醫生不僅在于他治好了多少病人,更在于他明了多少醫理。那么,中醫的醫理是什么呢?就是中醫對人體及人體生命規律的認識。我們學習中醫也就是要如實地了解一直以來能夠經得住時間和實踐檢驗的傳統中醫學對這些認識的描述,然后通過實踐來驗證我們的學習與理解是否正確。
培訓中醫心得體會 8
“西醫學中醫,中醫學經典” 活動總結 為全面繼承傳統醫藥精華,提高中醫藥人員的理論素養,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給人民群眾提供“簡、便、驗、廉”的中醫藥服務,巷道衛生院自去年在全院實施“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活動以來,堅持把這項工作作為提高全院中醫藥人員綜合素質、技能水平和增強運用中醫藥防治疾病業務技能及提升中醫藥服務水平的一項重大舉措常抓不懈。現將一年來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今年年初我院制定了詳細的“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學習、培訓、考核等計劃,要求中醫專業人員廣泛開展自學經典、背誦經典活動,適時邀請上級醫院的業務尖子對我院進行集中培訓和專題輔導。中醫醫師人員每月對西醫專業人員組織一次《中醫學》集中授課,系統講解中醫基本理論及基礎知識。醫院對全院各類醫務人員授予相應的院內考核學分。除了每月對學習培訓情況進行定期考核外,還對規定的學習內容統一考試。并得了良好成效,極大地調動了我院職工的積極性,為下一步的學習培訓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自活動實施以來,我院一直把學習運用中醫經典,突出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作為首要工作目標來抓,通過自學經典、撰寫筆記、集中授課、專題輔導、考試考核等多種培訓方式,進一步強化了中醫藥基礎理論,提高了業務技能操作水平,營造了講學習、鉆業務、練技術和比水平的濃厚學術氛圍,推進了全院業務建設,提升了中醫建設的綜合競爭力,更好地推動了全院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
具體取得的成效如下:
1、開展個人自學。各科室認真組織了全體醫護開展讀書活動,按照規定內容積極開展了自學。每人了選擇1-2門課程學習,并參加了“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和“甘肅中醫藥在線”遠程教育項目,并通過互聯網方式學習了省廳推薦的遠程教育課件。
2、開展了結對輔導學習活動。各科室主要把臨床檢驗豐富的中醫人員做為指導老師,指導學歷偏底的醫務人員,特別是新分配畢業大學生,形成結對輔導,不斷提高了中醫藥理論素養和業務技能。學習期間,學員做了學習筆記,院領導還隨時抽查。學習結束后,學員積極撰寫了學習總結,并由衛生院組織統一進行了考試。結對輔導老師并寫出評語,全院達到合格。
3、院里安排人員參加各級了培訓班。衛生院并認真做好了參加縣上集中舉辦的“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集中培訓活動和專業知識培訓班并進行了基礎理論講座。衛生院還結合實際,積極采取各種形式舉辦了“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培訓班,培訓結束后,按照我院醫務人員掌握的程度給與相應的'評分,全員達到合格。
4、我院4月份組織開展技術比武和中醫藥知識競賽活動。衛生院還廣泛組織開展“識藥材、辨藥性”、背誦“湯頭訣”和“四大經典”知識競賽等技術比武活動,并鼓勵和督促全體學員,每人撰寫1篇以上學習小結或心得體會。充分調動全院人員學習的積極性,掀起學中醫、用中醫的工作熱情。
5、大力推動了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工作。衛生院開展學習活動與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緊密結合,在學習培訓中積極開展基層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和應用,使全院人員掌握了十五項中醫適宜技術,村級醫務人員掌握了八項中醫適宜技術,并積極應用與臨床實踐。
“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是個新生事物,我們也沒有這方面更多和更好的經驗,我們將共同努力把這項工作作好,同時也希望我院通過學習有更大的、新的收獲。
培訓中醫心得體會 9
為了醫院將來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醫院將從一個二級綜合性醫院轉型為三級中西醫結合民族醫院,并在回醫藥的開發以及理論的形成上發揮獨特的引領作用。為實現并迎接這個轉變,我們全體醫務工作者參加了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西學中班。通過半年的學習,自己對中醫藥的理論和內涵有個進一步的了解,也從另一個視角審視西醫的理論體系,并將二者有機的結合,取長補短,極大提升了自己理論水平和臨床技能,體會很深。現就學習心得作一小結。
一、中醫學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與醫學實踐的有機結合。
中醫藥學,是我國人民幾千年來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中醫藥知識。由于文字未興,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授,后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出現了醫藥書籍。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并流傳和推廣的作用。 中國醫藥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對于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貢獻。由于藥物中草類占大多數,所以記載藥物的書籍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農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可能是東漢醫家修訂前人著作而成。
《神農本草經》全書共三卷,收載藥物包括動、植、礦三類,共365種,每藥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記述了用藥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藥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說是漢以前我國藥物知識的總結,并為以后的藥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將《神農本草經》整理補充,著成《本草經集注》一書,其中增加了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藥物365種,稱為《名醫別錄》。每藥之下不但對原有的性味、功能與主治有所補充,并增加了產地、采集時間和加工方法等,大大豐富了《神農本草經》的內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對外交通日益頻繁,應形勢需要,政府指派李績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經,稱為“唐本草”后又命蘇敬等重加修正,增藥114種,于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頒行,稱為《新修本草》或外國藥物陸續輸入,藥物品種日見增加。為了適《唐新本草》,此書由當時的政府修訂和頒行,所以算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藥典。這部本草載藥844種,并附有藥物圖譜,開創了我國本草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不但對我國藥物學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不久即流傳國外,對世界醫藥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以上所述是我國古代藥物知識的三次總結,以后每隔一定時期,由于藥物知識的不斷豐富,便有新的總結出現。
如宋代的《開寶本草》、《嘉祐補注本草》,都是總結性的。到了北宋后期,蜀醫唐慎微編成了《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他將《嘉祐補注本草》與《圖經本草》合并,增藥500多種,井收集了醫家和民間的許多單方驗方,補充了經史文獻中得來的大量藥物資料,使得此書內容更為充實,體例亦較完備,曾由政府派人修訂三次,加上了“大觀”、“政和”、“紹興”的年號,作為官書刊行。明代的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在《證類本草》的基礎上)進行徹底的修訂,“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編成了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綱目》于李時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書載藥1892種,附方11000多個。
這一時期醫學發展的主要特點是:第一,中醫最后形成一個比較完整、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即形成一個從生理到病理、從病理到藥理、從診斷到治療、從理論到實踐的系統性結構,其主要標志就是辨證論治原則的普遍實施。這一成就是明代學者在總結宋金元醫學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完成的,其成熟時期和近代西醫理論形成時期,即從哈維到魏爾肖的時期大致相當。第二,溫病學說的形成和天花接種的發明,顯示了我國在傳染病領域的獨特成就。其臨床成效大大超過了抗生素和牛痘接種發明以前的近代西醫。第三,外科、婦科、兒科、 眼科、五官科等也都貫徹了辨證論治原則,顯示了中醫在這些領域的特殊療效。
中醫藥是我國醫學科學的特色,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為中華 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并且對世界的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
二、中西醫理論體系的異同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由于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哲學思想和思維方法的基礎上,發展成不同的醫學體系。從哲學體系上說,中醫藥奉行的是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的樸素辯證唯物論,而西醫藥則是機械唯物論。中醫藥學講究藥食同源,而西醫藥學則將藥食截然分開。 中醫藥學認為人體不平衡即為病,而西醫藥僅承認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的改變才是病。中藥用以調整人體平衡,而西藥用于改變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中醫學是宏觀整體醫學,西醫學是微觀分析醫學。對人體的認識上,西醫學認為人體是各組織器官組合而成的,整體等于部分之和,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任何組織器官都不能脫離整體存在,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在診斷上,西醫學重視局部改變,強調實驗室指標變化,突出機器的作用;中醫學重視整體反應,強調醫患結合,突出四診合參、無創診斷。在治療上,西醫學強調對抗,如抗菌、消炎等等;中醫學重視“調和”,調整陰陽、調和氣血等等。
中醫藥博大精深。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仍弄不清其奧秘。現代科學越發展越能揭示出中醫藥的奧秘。例如,50年代用抑菌法篩選中藥清熱解毒藥,篩選的結果,最好的抑菌藥卻不是中藥中最好的清熱解毒藥而是五味子。此后的研究表明,中藥清熱解毒系通過調節免疫功能抑菌而非直接抑菌。中醫藥屬個體化治療,西醫藥屬群體化治療。近年的基因研究表明,每個人的基因都不相同,這一結論再次證明中醫個體化診治的正確性。
經絡理論和針灸學是中醫藥學理論與實踐中最具特色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西醫藥學至今也沒有承認并將其納入它的體系。應該說,西醫藥學理淪本身也并不完備,原因在于其理論主要是建立在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之上。眾所周知,人體解剖學是以尸體為研究對象。而經絡是人體中一個無形的開放系統,經絡作用與現象是活人才有的,人死之后就無法找出經絡的任何跡象,所以,尸體解剖學對人體尤其是活人的認識是不全面的。正因為此,西方醫藥學者、西醫大夫及西方國家的普通民眾就很難理解,中醫藥學為什么會認為人的腎與耳、心與舌有密切聯系?經絡學認為腎開竅于耳,心開竅于舌,是通過經絡相連的。所以說,中醫藥學在宏觀上對人體的認識比西醫藥學更全面。
三、中醫學的現狀的思考
1.中醫理論中存在著西醫所沒有的本體論知識,如氣血經絡,還有特殊的宏觀規律,如經絡體表聯系規律、經絡臟腑聯系規律等等,這些內容都沒有被現代科學闡述清楚。
2.在臨床方面,醫院管理、醫師資格準入,甚至論文評選、醫療事故鑒定上,用現代醫學的標準評判中醫學,使原本頗成體系的中醫學理論和診療經驗被肢解破碎,丟掉的恰恰是中醫藥學的特長。
3.在科研方面,由于中醫學和現代醫學認識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現代醫學的方法和標準而不是按照中醫學自身的規律去研究中醫,脫離了中醫學的本質,阻礙了中醫學按其自身規律發展,導致了中醫特色喪失。
4.在教育方面,用培養現代醫學人才的方法培養中醫人才,使得真正能夠按照中醫學的思維方式,把中醫理論應用于臨床的中醫人員越來越少,中醫學術后繼乏人的形勢已經顯露。目前國內中醫院校和西醫。
培訓中醫心得體會 10
《金匱》甘麥大棗湯治療神經官能癥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說:“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臟躁的癥狀可出現于癔病、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及更年期綜合征,其本為心氣不足,心血失養,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問》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靈樞》中說:“心病者,宜食麥。”甘麥大棗湯以甘草潤燥緩急,小麥養心安神 ,大棗益脾養血,其治在“心”。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說:“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麥大棗湯方: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臟躁指情志不暢,五志化火,臟陰既傷所致的以情志失常為主的疾患,臨床多見于女性,屬于現代醫學“癔病”范疇,是神經官能癥中的一種類型,表現可輕可重,多種多樣,有的甚至很嚴重,多無器質性病變。甘麥大棗湯有甘潤緩急,養心安神之功,主治心神失養之證。
甘麥大棗湯作為治療焦慮癥、抑郁癥、神經衰弱、考試焦慮癥、圍絕經期綜合癥、失眠等身心疾病的`基礎方。根據"異病同治"的原則,病癥不同,若病機、病性、證候相同都可考慮一方治多病。
《古今醫統大全·郁證門》說:“郁為七情不舒,遂成郁結,既郁之久,變病多端。”,臟躁多因患者抑郁寡歡,憂思傷脾,積久傷心,致使心脾兩虛;若久病傷陰,致使精血兩虧,五臟失于濡養,五志之火內動,上擾心神而成臟躁之病,本病始于肝,傷及心脾,累及于腎,病位多在心、肝。肝屬木,心屬火,在五行相生關系上,肝為心之母,因此肝之藏血不足會導致心之陰血不足,心血不足從而引起心神失養。肝疏泄失常不僅影響到全身氣機,而且也會導致其本身藏血失職。由此,肝之功能失常所引起的臟躁在病因病機方面除了肝之疏泄失常外,還有肝不藏血。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以疏肝健脾,養心安神為主。
《金匱要略心典》言:“皆所以求肝治之,而宅其魂也。”人體的氣機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是全身氣機之樞紐所在若樞機失利,必然導致各臟腑氣機的紊亂。五臟氣機紊亂必然導致五志的失常,從而影響到人的情志。
《醫宗金鑒》云:“臟,心臟也,心靜則神藏,若為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擾不寧也,故喜悲傷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 臟躁的癥狀可出現于癔病、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及更年期綜合征,其本為心氣不足,心血失養,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問》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靈樞》中說:“心病者,宜食麥。”甘麥大棗湯以甘草潤燥緩急,小麥養心安神(藥理研究小麥有抗焦慮抑郁的作用) ,大棗益脾養血,其治在“心”。
【培訓中醫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中醫培訓心得體會(精選10篇)01-31
中醫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心得體會10-16
中醫心得體會05-06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01-05
中醫實習心得體會06-19
中醫課程心得體會04-19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01-11
學中醫心得體會05-01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