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瓦爾登湖讀后感1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生活的經歷,留給我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的很簡單,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
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寫了周圍的許多地方。寫了他與“禽獸為鄰”,在“豆田”種作,與“村子”里的人交往等諸多細節。最后作者又從“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并且說“無需給我愛情,無須給我錢財,無須給我聲望,但請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發出的感嘆,多么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他用他那細膩精致的筆調,把我們的心從“塵世”一下子拉到了“桃源”。他談大自然的鳥、蟲子、樹木,談更高的法則。他認為,從某種特殊的意義上說,漁人,獵人以及其他的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開闊視野,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文字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他在描寫“貝克山莊”時,這樣寫道:“我在那鉤過蘋果,躍過清澈的小溪,嚇唬過嬉鬧的麋鹿和鱒魚。可想而知,這里的美麗多么令人神往了!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蒼穹為蓋,為我們譜寫了一段與自然為友的崇高生活。
魏晉時期陶淵明筆的“桃花源”也是個脫離喧囂的地方,哪里沒有戰爭,沒有稅收,是沒有人心險惡的“人間仙境”。雖然那些只是人們所想象的',但是代表了人們對戰爭社會的厭惡。
反觀,那些被錢財、被名譽沖昏頭腦的人,他們擁有的是“天仙”般的生活嗎?不!他們最終定將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里。秦朝的趙高、宋朝的秦檜、清朝的和珅,他們一直將為后人所不齒。聽聽梭羅的忠告:多余的財富也只能買到多余的無用之物,金錢買不來靈魂所需要的必需品。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于我們無異于醍醐灌頂。
徐遲先生說:“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于春天,對于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讓我們跟著梭羅的腳步,與自然共舞,感受那恬靜的美麗,聆聽大自然清脆的音符。
瓦爾登湖讀后感2
本期,塔德為你分享的這本書是《瓦爾登湖》。
這是一本讀者兩極分化非常嚴重的書,一部分人覺得它干凈純潔,洗滌心靈。另一部分人則覺得它啰嗦矯情,不知所云。
實際上,這是一本需要讀者靜下心來,放下功利心,戒除浮躁,才能閱讀和體會的書。
一、《瓦爾登湖》簡介
本書作者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號稱美國版的陶淵明。
梭羅本人學識淵博,甚至會引用孔子的一些話,他是哈佛大學的高材生,開辦過鉛筆廠,卻十分向往大自然的生活。
《瓦爾登湖》的創作背景是在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帶動了文明的快速發展,人們追求權力和金錢,過度開發自然環境。
這本書是作者梭羅在瓦爾登湖邊上,自建的小木屋里寫出來的散文集。
二、《瓦爾登湖》主要講了什么
作者在二十多歲的時候,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拿了一把斧子,在瓦爾登湖邊上,建造了一座小木屋,開始了自己長達兩年的獨居生活。
清澈的湖水,溫暖的陽光,梭羅自己種地,讀書,寫作,享受著悠然,恬淡,又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追求內心的寧靜,思考著人生的哲學。
有讀者說這本書值得反復閱讀,感受書中的.一些比喻,你會驚訝于作者的想象力,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三、《瓦爾登湖》點評
作者崇尚自然風光,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種簡單樸實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清澈,寧靜的世界。
當然作者也不是說讓大家都和他一樣生活,而是做一個自由的人,從簡單的生活中尋找樂趣。
有的讀者感覺這本書比較沉悶,可能看不上幾頁就想著把它扔掉,然后大罵作者虛偽,矯情,啰嗦。
也有人說,這本書適合失眠的時候,拿出來翻一翻。
其實,讀這本書的時候,需要我們放下雜念,慢慢地用心去體會。如果你帶著很強的目的性去翻開它,可能并不會有什么收獲。而能夠體會到其中境界的,我想是可以真正靜下心來的人。
這本書有很多的翻譯版本,有條件的朋友,可以結合英文原版書來看一看。
有的人把《瓦爾登湖》奉為神作,有的人卻覺得它是糟粕。我想作為讀者,我們應該放下浮躁之心,從中吸收真正有營養的部分。
身處于繁忙的工作,和快節奏的生活,希望這本書能夠讓你找到心中的那片寧靜之地。
瓦爾登湖讀后感3
梭羅的《瓦爾登湖》是美國文學的驕傲,一百多年前,這個哈佛大學的畢業生遠離塵囂,來到康科德鎮的瓦爾登湖畔自力更生,在那里自己動手蓋房子,自己動手種糧食和菜,寂寞地生活與思考,然后寫下這部偉大的作品。
1845年,梭羅扛著斧頭走進瓦爾登湖邊的森林里,砍下高聳入云的白松,建造了一個小木屋,又在附近挖了一個地窖,他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打造了這間湖畔小屋。梭羅以這樣的方式暫別文明世界,在瓦爾登湖畔體驗了兩年零兩個月的隱士生活。
“瓦爾登湖的風景是卑微的,雖然很美,卻并不宏偉。”
無論四時晨昏,春夏秋冬,瓦爾登湖都是如此美好。“湖上明凈的空氣自然很稀薄,而且給烏云映的很黯淡了,湖水卻充滿了光明和倒影,成為一個下界的天空,更加值得珍視。”
隱居在瓦爾登湖畔的梭羅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山水間凝神默思。“我喝溪水,喝水時我看到,它那沙底是多么淺啊。它的汩汩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來。我愿飲得更深,在天空打魚,天空的底層有著石子似的星星。”這些充滿哲學氣息的句子雋永清新。
他來到瓦爾登湖畔,聚精會神地種豆,有時候在小木屋前發呆,在湖畔靜坐,在森林里慢慢行走,或者與林中偶爾遇見的樵夫聊聊天。
湖畔的植物異常茂盛地生長,當他坐在窗前時,看到鷹在林中空地盤旋,野鴿子在疾飛。一只魚鷹在水面上捉出一個酒窩,便叼走了一尾魚。
秋季,他到河岸草地采摘葡萄,滿載而歸,慢慢地,北風開始把湖水吹涼,冬天來到,月色之下可以聽到狐貍爬過積雪,野兔子經常跑來跑去。
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要有多么安詳,才會將一棵棵雜草頑強地生長寫的出神入化,將深雪中的松鼠拖玉米的過程觀察的如此細致生動。大概沒有誰,比他更能領會大自然給予人的精神方面的饋贈了。
在第三年的九月,梭羅離開了瓦爾登湖。季節并沒有因他的`來到與離開而有片刻停留,而群峰間的皓月依然照臨澄凈的湖面。
大自然的沉默勝于一切語言,梭羅用兩年多的瓦爾登湖畔隱居生活,只為證明一個真理——只有簡單而安寧的生活才可以為人們帶來生命內在的覺醒。要珍愛這世間的一切,要尊重任何的生命,當然也包括我們身邊的一片樹葉或是一棵草。
讀罷,現實世界的焦慮不安在慢慢消融,平靜的內心泛起微微欣喜的漣漪,對于生活的希望、熱愛與滿足如同平靜的湖面泛起的波紋,蕩漾開去......
瓦爾登湖讀后感4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題記
當一本書清新的空氣滲透腦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環繞,那又是一種戰斗,戰斗在塵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回歸自然的純潔,回歸淡泊的境界。寂寞的書有寂寞的讀法,只有心真的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領悟。細品《瓦爾登湖》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里進展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復原生活的原始狀態。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著的信念,僅僅憑借著人對自然的欲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杰作,這不得不讓后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在對世事的抵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作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于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云,蒙蒙時雨”一樣,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淡泊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古往今來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幾人能成功?梭羅就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正。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筑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急躁,還靈魂一份通透,回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里。
梭羅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什么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個個亮麗的水晶,感召著世人的心,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這里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這里是最寧靜的地方。以前有那么美麗的湖畔,那么美好的生活,而現在,這些都已化作一葉扁舟,飄在人們的心河里……
瓦爾登湖讀后感5
傳世的經典總是等待時間下了判決才被人們認可,然后媚俗作態地去追捧。
和大多數傳世之作一樣,梭羅的瓦爾登在出版的當時遭遇冷遇,甚至譏評。甚至在它終成世界名著后他仍然像瓦爾登湖一樣在靜靜等候偶爾的寂寞訪客的光顧。譯者徐遲先生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并沒有什么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
大多數人看不到一本大部分在贊美自然的獨居日記有什么實際價值,它既不能告訴人們如何獲取更大的財富,也不能給沒有目標的人們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而這恰恰是梭羅的意圖,他不希望所有人在看了瓦爾登后過同他一樣的生活,他珍惜生活的豐富和多樣,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拒絕因襲父輩的生活方式,過著沒有感官的生活。
他也不急于去提出一個振聾發聵的哲學命題,讓學術界爭論不休,這些都離題萬里。正如他在《瓦爾登湖》的結語所言:我寧愿獨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話,和宇宙的建設者結伴同行,也不愿混在盛裝打扮的人群中招搖過市,我不愿生活在這躁動不安,神經兮兮的,熱鬧喧囂的,雞零狗碎的19世紀,我寧可站著或者坐著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26個月的時間,不僅隔著文明與原始的距離,還橫亙了平靜與喧囂的對話。美國作家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隱居在他自己親手搭建的木屋中,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著與世隔絕般的閑適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說:“來到這片樹林僅僅是因為自己想過一種靜靜省察的生活,有時間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此不疲重復著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閱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若至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纖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
瓦爾登湖讀后感6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并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么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致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一種特殊的'意義上說,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棄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面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么美麗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獲,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圣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的智慧就足夠了,余生便在簡易讀物里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涌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著。聽聽梭羅的忠告:多余的財富只能買到多余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于我們無異于醍醐灌頂。
xx說:“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于春天,對于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讓我們追隨著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瓦爾登湖讀后感7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久已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如月,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于心靈的。
并純粹地因深陷梭羅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終聆聽著自然的音調。始終穿梭于行行親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松土、施肥;始終光著腳投入地細數瓦爾登湖畔北岸第一片落葉的脈絡;始終戴著草帽爬到樹上去找老鷹或松鼠的窩;舊時常夾著舊有樂譜來采集植物標本而樂此不疲;時常頂著最燦爛的星空,靜靜觀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世人往往缺少冒險精神和信仰,所以他們忙于進行買賣經營,過著奴隸般的日子。”我常常驚異于梭羅描繪自然的能力,語言精妙絕倫,卻毫無矯揉造作的嫌疑,字字句句都讓人被他對自然發出的.由衷贊嘆吸引,并有種立刻不帶分文,不攜行囊貪婪地向自然狂奔的沖動。一抹晨光可以讓他傾情謳歌歐若拉女神,一滴芬芳可以讓他看到真心青草的真情,他可以煞有介事地拿著放大鏡匍匐在草地上當一場蟻群搏斗的的熱忱看客,為其中受傷的敗將扼腕,并致像悼念英雄一樣致以敬意。
有些書適合無聊的時候讀,有些書適合睡覺前讀,有些書適合每個感興趣的人讀,但《瓦爾登湖》卻并非如此,壞的書各有各的不好,而好書竟大致相同。當你懷著功利的目的想從書找對你有幫助的東西,當你只是為打發打發無聊無憂無慮而漫不經心的翻閱,當你把它們當作難題一樣刻苦鉆研,你既得不到樂趣,也無法與當代作家產生心靈的共鳴。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精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內容剔除的干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我們的婚姻生活生活本該就這么簡單。
每一本短文都是圣經,值得我們以最虔誠的姿態去閱讀。
瓦爾登湖讀后感8
反反復復地讀著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并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熱烈地愛著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繪著自然。他積極地探索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堅定地維護著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著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圣地呢?
關于梭羅,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認定他有著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
看著那蓬勃華麗的生長著一切,內心充滿著喜悅,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可以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
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于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這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新奇嘰嘰喳喳叫囂個不停的孩子。我常常驚詫于他的那份好奇與平靜。他靜靜地打量著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著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以一顆高貴而智慧的頭顱俯看著茫茫眾生。他在工業革命初期便預見到了一兩百年后的今天的現狀。他關懷著人類,又蔑視著人類。他擔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隨著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為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
以前,我一直以為我可以如梭羅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嘗試著那樣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個說不上繁華卻也絕非寂寞的小城。我無法弄到一塊屬于我的地,當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樓的陽臺安置滿各種綠色植物。盡管我生活素淡,在簡單中體味著生命的純粹,但塵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頭爛額;
我喜歡山野,卻不一定能夠真正歸隱身田園。
梭羅是把瓦爾登湖當作情人來愛的吧。因為愛之深切,所以不容許破壞;
而生活在文明社會里的我們,無非是想保存著一種清野的夢幻慰安自己罷了。所以梭羅便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氣質和迥異于常人的偉大。
瓦爾登湖讀后感9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能夠領悟“人能夠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述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并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么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致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一種特殊的好處上說,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述“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下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方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么美麗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向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獲,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證明,農事是一門神圣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圣經》的智慧就足夠了,余生便在簡易讀物里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涌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著。聽聽梭羅的忠告:剩余的財富只能買到剩余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于我們無異于醍醐灌頂。
徐遲說:“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于春天,對于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述。”讓我們追隨著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瓦爾登湖讀后感10
瓦爾登湖,梭羅的湖。——題記
《瓦爾登湖》寫于美國的十九世紀。那時美國繼政治獨立之后,精神、文化從歐洲大陸的母體脫離而真正實現獨立,可那也是個光怪陸離的時代。
大部分人過著沉默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即是根深蒂固的絕望。但其他清醒的人都懂得——沒有什么能阻止太陽升起。與此同時,瓦爾登湖也迎來了一位急流勇退的朋友,他就是——梭羅。
他純粹而自由。兩年又兩月的獨處生活,難道不會感到寂寞嗎?梭羅不會,因為他早已和自己成了摯友。用文字描繪自然美的趣味,用心熱愛自然,他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卸載城市的喧囂,安裝原始的快樂——天作棋盤星為子,地作琵琶路為弦。獨處使他有了更多的時間來修煉自己,以真正的精神讀生活的智慧。
“我仿佛有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以及一個只屬于自己的小小世界。”
他勇敢而豪邁。當人們竭力鑄造著自己金錢的桎梏時,梭羅卻在竭力丟棄物質。他反叛大膽地提出,一個人能夠放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這不是要讓我們粗茶淡飯、縮衣節食,而是試圖用自己短暫的一生告誡我們——簡化物質的欲望,重視精神的空乏,減少對同類溫暖的追求,騰出時間和精神來深入生命。
這是他別具一格的“節儉”之道,“我寧可總是保持清醒,而沉醉的`方式是無窮的。”
這些如水晶一般通透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許多。終點即起點,四季輪回正是生命的蘇醒沉睡......
我們依然生活在一個浮躁不安的時代。物質高速發展,欲望空前繁雜。多少人成了生活的奴隸,一生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甚至是由絕望筑成的城墻。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無價值的浮躁,還靈魂一份澄澈。盡管無法像梭羅一般選擇隱居,也給自己更多時間回歸自然吧,它是令人寧靜、安心的。
我不得不將梭羅比作一棵樹,我們可以從樹的全部意義上來理解這句話——它不斷迸發的枝條,它的蓬勃向上,它努力扎進土壤深處的根須和承受陽光雨露的綠葉,尤其是它的獨立性。他可以仿若一棵樹般獨立自由,生長壯大,最終枝繁葉茂,純粹強大。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吧,我們應該成為我們自己,成為自己的梭羅。
合上封面,夜已深沉。我仿佛自那遙遠的湖中引來了一泓清泉,它悄然匯入我的胸膛,我的心中也有了一個小小的“神賜之滴”,它時刻讓我的心靈得到淘滌,讓心靈單純。
正如何懷宏先生在代序中所言,“世界上有多少個窗口,就有多少種生活。”我閱讀得還很淺薄,我還在塑造我的生活。
瓦爾登湖讀后感11
《瓦爾登湖》很像是指導人做人的教科書。
中學時代聽說這本書陪伴海子走完了他最后的歲月,便好奇地看。斷斷續續,沒有興致,沒有耐心。直到這個夏天,迫于某種任務的壓力再把非劇情的文字串起來時,竟有種敬佩的感動。
作為一個哈佛畢業生,梭羅的歸隱似乎比很多人都更有資本。正如有人說沒擁有過名利的人沒資格談淡薄名利一樣,梭羅的選擇某種程度上來說更是一種真正對內心的追隨。遠離喧囂尋求安寧的話被多少人整日掛在嘴邊自我標榜或是其它,但是真正能放下的卻寥寥無幾。我捫心自問,兩年時間在一處絕對靜謐的地方,絕對自食其力生活。我誠實地告訴自己,我做不到。
梭羅的歸隱是不脫離現實的.。這是我最為佩服的一點。他開篇從經濟談起,從對自己的家園的建設談起,穩扎穩打地生存,生活并賦予精神以全副的生命。而非高屋建瓴,空中樓閣似的苦行僧式的生活。于是,拋開遁世的消極,逃避的懦弱,瓦爾登湖畔的思考便是過濾后純粹的寧靜。
梭羅是個偉大的說教家。通篇的勸誡與教誨,從始至終,卻不叫人厭煩。他的諸多理論如今依然被人們反復念誦著。若挑其一而論,那便該是對自己的忠誠。
不被理解時,我們習慣抱怨周遭,習慣自我懷疑,習慣抱歉生活,習慣心灰投降。于是,每個人都變成了一樣的模樣,遵循著一樣的軌跡,過著類似而攀比的生活,活在自己給自己編織的牢籠中,被煩惱束縛著,不得抽身。倘若某一個契機,你試圖問過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并愿意勇敢地去為它拔足而奔,也許生活將顛覆,你將成為自己的主人,于是你將享受其中。
人生苦短,為何不為自己而活,為何不敢走別人不走的路。多難得,有了想法,有了想做的事,有了想要的世界,有了想過的生活,發現了想生活的地方,找到了想相守的人,那就去追尋。別讓遺憾成為碌碌余生的間奏。就算有人不解,就算有人質疑,又怎樣。
因為,當你與身邊的人步伐不一致時,也許那是因為你心中聽到了別樣的鼓聲。
而這鼓聲,有時候,就像神旨一樣。
瓦爾登湖讀后感12
反反復復地讀著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明白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并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熱烈地愛著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繪著自然。他進取地探索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堅定地維護著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我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著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圣地呢
關于梭羅,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認定他有著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著那蓬勃華麗的生長著一切,內心充滿著喜悅,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能夠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于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這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新奇嘰嘰喳喳叫囂個不停的孩子。我常常驚詫于他的那份好奇與平靜。他靜靜地打量著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著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以一顆高貴而智慧的頭顱俯看著茫茫眾生。他在工業革命初期便預見到了一兩百年后的今日的現狀。他關懷著人類,又蔑視著人類。他擔心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會隨著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為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
以前,我一向以為我能夠如梭羅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嘗試著那樣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個說不上繁華卻也絕非寂寞的小城。我無法弄到一塊屬于我的地,當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樓的陽臺安置滿各種綠色植物。盡管我生活素淡,在簡單中體味著生命的純粹,但塵世中凡俗事物依然能夠令我焦頭爛額;我喜歡山野,卻不必須能夠真正歸隱身田園。
梭羅是把瓦爾登湖當作情人來愛的吧。因為愛之深切,所以不容許破壞;而生活在禮貌社會里的我們,無非是想保存著一種清野的夢幻慰安自我罷了。所以梭羅便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氣質和迥異于常人的偉大。
瓦爾登湖讀后感13
《瓦爾登湖》是19世紀美國作家梭羅的一部文學作品。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朋友向我推薦很久,趁著這個難得的長假,終于有機會一睹芳容。第一次拿起它,看到名字和插畫,就被他朦朧的意境所感染。
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梭羅獨自居住在瓦爾登湖畔長達兩年半之久。他獨自建造小屋,在那里捕魚、耕耘。在當時,那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他可以特立獨行的丟下一身的名利,回歸森林之中,敢于挑戰傳統思想,實在令人敬仰。
梭羅在《瓦爾登湖》主要敘述了他獨居瓦爾登湖的日常生活,其中涉及大量的不常見的動植物名字,名字難認且不知,在網上查詢后我才清晰的將梭羅描寫的畫面浮現出來。瓦爾登湖,它形成與山腳盆地,周圍杉樹圍繞,藍天白云與湖面互相倒映,野鳥成群……將返璞歸真的美淋漓盡致的描述出來。他在書中寫到“泛舟湖上,四處眺望倒影,我發現一種無可比擬、不能描述的淡藍色,像浸水變色的絲綢,還有像青峰寶劍,比天空更接近天藍色。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來的深綠色輪番的閃現,仿佛是冬日里,日落以前西方烏云露出的一角晴天。可是你舉起一玻璃杯水,放在空中看,他確毫無顏色,如同裝了同樣數量的`空氣一樣"。筆者描述的場景,令我向往。《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靜孤獨的書,也是一本智慧的書。它可以使人內心深處得到安寧。正所謂生命之道,大道至簡,大致無聲。梭羅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美麗的文字中,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梭羅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湖畔,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開啟了他的人生新旅程。他向世人揭示了回歸自然后發現的人生真諦:如果一個人能滿足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的享受人生。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人匆忙而過,有誰讀懂無欲無求的境界?也許梭羅讀懂了,他遠離喧嘩,探索了實實在在的生活。活在當下的我們,應該學會摒棄復雜,學會簡單,在最平平凡的生活中找尋新奇,讓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漸成長。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尋一個屬于自己的湖泊,能洗凈自己心靈的湖泊,一個能讓你變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的湖泊。可是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像梭羅一樣回歸本真。摒棄所有世俗的眼光,只求做最真實的自己。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就會多一條后路。這是我讀后的真實感受。
瓦爾登湖讀后感14
人類立于世千百年,傍水而生,勞力而活,最開始的我們依靠自己雙手,拓開這底蘊深厚的土地,繼而產生了石器,又有了青銅,再到了今天的現代化智能,從開始的一竅不通,到自給自足,再到了年年有余,最后成了今天的不再滿足。像進食一樣,人們一步步從渴望食物,到擁有食物,又從飽腹到渴望更多。貪婪的人性讓人類不斷遠離自然,甚至破壞自然,開始肆意破壞土地,開始建起萬丈樓閣,開始面不改色的破壞生態,開始無動于衷的看著有毒化工合成品一點一點滲入水源,滲入大地的深處。不理會地球的絕望哀嚎哽咽。
還有誰會想起那種與自然做伴的日子呢?
《瓦爾登湖》創作于十九世紀,彼時工業革命席卷歐洲,資本主義飛速發展,人們被金錢和利益沖昏了頭腦,蒙蔽了心智,用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獲得更加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揮霍不盡的金錢,社會擠壓著無知的人類,侵蝕著人性,這是人們摒棄自然的開始。
誰會在這種時代孑然一身呢?
我想說,我們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的時候,何不靜下心,找一個沒有聒噪浮華,金迷紙醉的地方,找一個依山傍水的山林,找一處簡陋的小屋,找一個需要自己燒柴添水的灶爐的'地方待上幾天,執一本頗有古人韻味的書籍,或者找一架琴,找一盤棋,親手燃著一壺茶,閑暇時聽山,聽水,聽自然之聲。
在一個夏天的早晨,你偶然早起,洗漱好忽而看到旭日東升的場景,就這么坐在門前,望著它漸漸爬上天。這時我們會恍然發覺,原來自己從前的人生過得這么忙碌,這么辛苦,也這么無知,原來人生也可以這么簡單又芳香撲鼻。
我認為人的一生最好不要太執著于什么事情,不需要學富五車,不需要時刻想著出人頭地,也不要想著今年要買房,明年要有車。這樣我們活得累,而且不值得,因為你會發現有一天你什么也帶不走,終其一生追尋的,也不過只在這世界上,隨時間的消逝而遠去了。人類本就是兩手空空的降臨在這個是世界上,也注定要空無一物的走,化成灰,腐爛,最后被人遺忘。
所以說,不值得。
多花點時間去思考人生,去親近自然,因為大地會告訴你所有你想知道的答案。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格式化,失去方向和意志,簡化生活并不是說我們要粗茶淡飯節衣縮食,而是要多聆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的節奏。
作者在書中追求生活,追求孤獨,我覺得他同時也在追求深刻,所以他的文筆也深刻地承載了他對生活的另一種活法。
“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后感15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的代表作,這部著作也讓瓦爾登湖成為世界著名景點。打開書本,迎面而來的是一股簡單而又真實的舒適和寧靜,讓人暫時脫離市井回歸自然,于無聲處徜徉于山水竹木之間。
這部作品記錄的是作者梭羅一個人在瓦爾登湖生活兩年中的所做所想。1845年春天,風華正茂的梭羅放棄了城市浮華的一切,獨自一人走進瓦爾登湖畔的森林深處,建造一座木屋,幾乎不借助任何現代文明的幫助,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和原始交換生活了2年9個月。書中大部分內容是作者生活中的瑣事,他是怎么在瓦爾登湖畔用木頭建造小屋的,怎么靠一點點微薄的收入來維持著簡單的生活,怎么和來訪的過客交流并傾聽窮人們的心聲,怎么測量湖底深度繪制地圖,怎么去觀察螞蟻大戰、魚兒游泳。此外還有瓦爾登湖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小鎮的生活。字里行間流露的是作者心中對瓦爾登湖的愛,對自然萬物的愛,更是超越了浮躁的安靜。
書中總會時不時出現一兩句耐人尋味的話語,應該是作者深思熟慮良久才想明白的話。這樣的話雖然不多,卻總能在內心深處引起震撼和共鳴。一場柔雨,青草更青。我們的展望也這樣,當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來。、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品格,像果實上的霜粉一樣,是只能輕手輕腳,才得以保存的、一個人如果能堅定自信地朝著他夢想的方向前進,努力追求他所向往的生活,最終他是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的。、無論你的生活有多么低劣平庸,都要面對它好好地過,不要躲避它咒罵它。這些飽含深意的話語總能引發內心深處的思考,帶給我們平靜和力量。他們有著一種啟迪的作用,告訴我們要珍愛這世間的一切,要熱愛生活,要尊重任何生命,包括我們身邊的一片樹葉或是一棵草。
現在的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已經不再有耐心去讀這些偉大的作品,在這樣一個快節湊的繁華世界,讀書好像已經沒有了意義。然而,有時停下匆忙的腳步去讀一些書,總是一種幸福,一種享受,一種收獲。
瓦爾登湖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所向,是我們心中一份脫俗的寧靜,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瓦爾登湖》07-04
讀《瓦爾登湖》08-25
《瓦爾登湖》心得02-17
瓦爾登湖作文04-13
瓦爾登湖讀后感09-09
(經典)《瓦爾登湖》讀后感12-19
《瓦爾登湖》讀后感09-02
《瓦爾登湖》經典語錄12-22
閱讀《瓦爾登湖》讀后感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