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后感【錦集14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圍城》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圍城》讀后感 篇1
“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從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學生活到歸國在上海點金銀行謀事,再到趕赴內地三閭大學,然后輾轉到上海,比較后又離開去了重慶。是是非非,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角逐,以及生活的瑣碎,終于使方鴻漸不堪忍受壓抑,不斷渴望沖出“圍城”,卻又不得不進入另一個“圍城”。每每讀到方鴻漸,都不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制造假學歷蒙騙丈人和家人,被登報顏面盡失;又因為電話的誤會;戲劇般地錯過了與唐曉芙的姻緣;還有湘西道上的艱難險阻;三閭大學里遭遇不見天日的陰暗的斗爭,你奸我詐中慘遭傾軋;玩笑下與孫柔嘉結婚卻又整日家里雞飛狗跳。“圍城”里的人,在各種無休止的糾葛下的可憐、窘迫、痛苦、尷尬都被血淋淋的拉扯,在世人眼下暴曬。
還有多少鴻漸茍且在“圍城”,他們蜷縮于社會的罅隙里喜怒哀樂,因為怯懦被時代的荒流淹沒,比起社會人人明爭暗斗的烏煙瘴氣,他們是那么的軟弱無力,而他們的善良在溫暖人心的一瞬又何曾不是一種揪人心肺的痛。
在這烏煙瘴氣中,刀關劍影,殺戮和生存并存,競爭和淘汰輪番上演,情場、官場、名利場,看這個污濁的社會如何蠶食人們的靈魂和道德,吞沒人們的操守和倫理。腥風血雨中彌漫著濃重的腐爛氣息,令人作嘔。看那一個個迷失了自我的人,都淪為社會的詛咒,他們丟失了青春,丟失了年華,丟失了真情實感,丟失了比較初的純真善良。這個時代不需要他們曾經有過的友誼、愛情,這個時代牢牢困住了他們的思想,陰暗的舊社會符咒正在耗盡他們的`生命,逐漸地一部分人麻木了,適應了,屈服了,不再想這似乎無堅不摧的“圍城”——又是一個個奴隸。可是,那些還有生氣還有精力的青年,他們的路真的早已被荊棘披覆,攔腰折斷了嗎?未來的路又在哪里?也許這一切,只有那只祖傳的老鐘知道。
再來回顧書中的人物形象,錢鐘書老先生強烈批判了民族劣根性。記憶比較深的非屬那幫三閭大學的偽君子假學士不可。韓學愈,造假學位,齷蹉骯臟,挑撥離間鴻漸和劉東方,即使在鴻漸這種造假“同行”面前,仍然大肆炫耀自己的克萊登大學的假學位,聲情并茂。李梅亭,表里不一,自私猥瑣,在湘西路上留錢買煙葉和烤番薯獨自享用,還被路上的女人迷魂心竅,張口閉口仁義道德,背地里盡是些不光彩的事跡。還有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禽獸不如,身為一校之長,肩負教育救國之使命,卻沉迷酒色,一副老奸巨猾的嘴臉。痛哉!教育界尚且敗類比比皆是,何況官場等等。
一個算是好的人物唐曉芙比較后也不了了之,也無從得知后續,只能希望能堅守自我,不被社會玷污,甚至成為解救別人的新青年。
結尾的留白給人們充分的想象,因為有太多的遺憾與不甘,在此便后續一段:
方鴻漸一氣之下出逃上海奔赴大后方重慶,臨行前拍電報通知了趙辛楣,倆人,一拍即合,趙答應為他找份事干。鴻漸沒有回家,而是去了王先生家。王先生憐惜鴻漸,決定與他一起前往重慶,他原先也是計劃投奔他在那里的親戚,當得知鴻漸沒有錢時好心資助,算是回報鴻漸對自己的信任。鴻漸到了重慶順利地在機場見著趙辛楣,同時還向老朋友介紹了王先生。得知了他們倆同時失業的境遇之后,趙辛楣好心挽留王先生一同謀事。在趙辛楣的幫助下,倆人很快找到了工作,成為了趙辛楣的同事。鴻漸待生活有了著落之后向爸爸發電報。爸爸回報表示很擔心他,因為走之前沒有通信,喜極而泣,“也好,也算是安定下來,為父也可放心矣”。
好景不長,上海傳來了噩耗,遭到了日本的侵略。心急如焚的鴻漸立刻拍電報要家里人來重慶,還要求帶柔嘉一起來。鴻漸家里人當即動身整理東西,同時也收到了鴻漸寄來的匯款,終于在日本完全占領前逃離出來。其實到了重慶之后,鴻漸就有點后悔當初對柔嘉的冒失,只是為了面子他想在重慶有了自己的事業在尋機言和,這幾日更是想念的很,又急拍電報給柔嘉,希望她能和自己家人一起來,但是在機場鴻漸找不到柔嘉的人影,他的父親只是給了他一封信。大意是在上海還有點事要處理,晚兩天來重慶,署名:依然愛你如初的柔嘉。鴻漸心里明白,柔嘉不想一路上受家里人不接待,為了讓自己不至于難堪,特意錯開日期,心中不免一絲惋惜,卻也無可奈何。
結果第二天上海完全淪陷的消息就傳遍了全中國,柔嘉似乎從此也就從鴻漸的生命里徹底消失了。
悲痛中鴻漸回想起之前和柔嘉在一起的種種快樂,吵歸吵,柔嘉還是自己的好妻子的,畢竟深愛著他。還沒有等鴻漸從悲痛中恢復過來,上海方向又寄來了一封信,上海方向拍來一封電報,鴻漸原以為這是比較后一絲希望,讀后卻頓時淚如泉涌。“我還記得你和我講蘇小姐、唐小姐的故事。我想,事已至此,也是天命注定,我或許來不了了。上海全城戒嚴,任何人沒有特別簽發的通令都不能出去,你看到的這份電報時不用太難過,也不用太擔心我,如果我死了,就去找唐小姐吧,他是好姑娘,也算了結我比較后的心愿。”
之后國統區與日本新占領的上海完全隔絕,陸續的,社會上逐漸流傳起一種說法,日本兵燒殺搶奪,上海成為一座喋血孤城。鴻漸心想,柔嘉也免不了這命吧,他懦弱地替自己尋找理由安慰自己,是柔嘉自己要求延后兩日的,也許是她跟著自己吃苦太多,早點去了也罷,總算是離開了這污濁的世界,完全逃離了這座“圍城”。像鴻漸家里人一樣,很多人連夜逃離了上海,其中有不少人拖兒帶女的來到重慶。畢竟是中國的大后方,人們總希望能安全一點是一點,有親戚的再好不過,沒有親戚的就淪為喪家犬,住比較便宜的旅店,吃比較便宜的面包,在來之前慌忙帶上的一點錢用完之前還不至于每天排長隊去政府難民署領救濟糧。
因為人多難民署的人一下子忙不過來,鴻漸就被暫時調去幫忙,每天早上天微亮就開始分配排隊的難民每人倆饅頭和一碗稀粥。日子似乎有安定了下來,十天過去了,難民人數在成爆發式增長之后出現了穩定,一直排在鴻漸這一排的難民,鴻漸也基本都認識了,因為工作的緣故,看到這么多的難民鴻漸心里也有了寬慰,都是命,你我都逃不過。
這天,一對新的母子忽然出現在鴻漸面前,鴻漸出于同情,一邊盛粥拿饅頭一邊與那位母親聊起來。開始時鴻漸沒有細看,當他把多給的第三個饅頭塞給小男孩,孩子母親唏噓著讓孩子謝謝叔叔時,鴻漸才看清了這女人的臉,“你……,你不是唐……”
不知道上海家里的老鐘,現在是否還是準時地每小時晚七分鐘……
《圍城》讀后感 篇2
我們永遠都不能逃出這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注定要在這無形的圍城下過完一生。
那么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整天想著如何翻過那座城,也不是為自己生活在一座難以翻越的城墻里而自怨自艾,而是在自己的`圍城中保持一顆積極地心去創造自己所獨有的色彩,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精彩豐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生真正的價值。
《圍城》讀后感 篇3
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后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么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里并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才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后悔過嗎?
“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工作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愛一行,富有兢業精神,有的人頻頻跳槽,也難覓如意的工作,他們厭煩本職工作,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換了新的工作后發覺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來工作的種種好處。只恨世上沒有后悔藥賣,時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們的幼教工作來說吧,在網上我時常看見這樣的一些文章,有的老師當初考幼師時覺得這工作挺神圣,走上工作崗位后,有的會認為來的錢不快,看著一些同學、好友進了黨政機關,權利帶來了實惠;一些人下海經商成功,經濟富裕。看著這些人別墅汽車、燈紅酒綠,心里癢癢得十分難過,恨不得立馬辭職跳槽去撈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黨政機關并不是那么好混,人際關系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下海經商也沒那么輕易,風險大,競爭激烈,壓得心里崩潰時才想起幼教工作的種種好處,有雙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對著一群活潑無邪,天真爛漫的小朋友,心理也變的輕松快樂多了,也讓自己變的年輕了許多了。回頭再想想有這樣讓你愉快的工作,還為什么要去羨慕人家呢?還有什么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看著諸如此類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說:同仁們,讓我們好好愛孩子,愛我們的幼兒園,愛我們的幼教事業吧。
最后,我要用錢鐘書愛人楊的話來結尾:“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最后我還想說一句讀后感,愿我們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快樂更美好的。
“西洋趕驢子的人,每逢驢子不肯走,鞭子沒有用,就把一串胡蘿卜掛在驢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這笨驢子以為走前一步,蘿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繼續向前,嘴愈要咬,腳愈會趕,不知不覺中又走了一站。那時候它是否吃得到這串蘿卜,得看驢夫的高興。”
《圍城》讀后感 篇4
圍城,久聞其名卻一直未嘗拜讀,一遍讀來,真是太精彩了!每個細節都生動無比,每個比喻都鮮活貼切,字字句句是增一分嫌胖減一分則瘦,筆下的每個人每件事都仿佛活了。這不僅僅是大師對文字的信手駕馭,更是其對人性和生活的細致體察和品味。方鴻漸,說實在話,個人是有些憎恨的,因為他像面鏡子一樣,照出了自己的一些影子。迂拙,寡斷,眼高手低,無甚主見等等,做不來還看不慣,看不慣又懶改變,有些假清高自傲,又些許真自卑自憐。妄圖沖破枷鎖,又經常設枷自囿。茫茫然不知所想要的是什么,對想要的又常常自我設限逃閃躲避,不敢去放手追逐。他不是君子,卻也不是小人,他算不得很好的人,也不算是個壞人,只是個復雜糾結的無用之人!
太陽之下無鮮事,這人生就像一場戲,你方唱罷我登臺,唱來唱去總唱不盡那么些聚散別離,演來演去演不完那許多愛恨情仇,品來品去品不厭這一方酸甜苦辣!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去,道理容易。人世間多少的城圍筑在那里,人生的戲臺場場幕幕紛擾變換,那許多的是是非非來來往往,又幾多人能看透,能看透又有幾人能真灑脫?人生本復雜,復雜的人越看越復雜,還是糊涂的人容易些,怕是又難得糊涂啊!
《圍城》讀后感 篇5
知道圍城是很早很早以前,我以為自己已經看過了,后面才發現搞混了…。
一開始不是特別能理解他們四個人的感情,后面他們幾個去三閭大學的時候才慢慢有所體會,難怪說里面可以找到每個人自己的影子,因為確實就是我們身邊我們自己可能說過的話做過的事生過的氣,不曾想有人雖然沒有這樣的經歷,卻創造了這么貼近生活事實的小說…
時代在變化在進步在變遷,但是男女之情好像不管什么時候都是相通的。孫還沒得到方的時候使勁的.展現自己好的一面,嬌羞柔弱小鳥依人,可是,當真的成為方夫人的時候呢,原形畢露,鋒芒相對,唇槍舌戰…。各種不堪入耳的話以及女人的那種作還有小肚雞腸都展現的淋漓盡致…。所以感覺她變為了祥林嫂,并且還不自知。角色也沒有轉變過來,無論家長里短多小的事都要告知姑姑或者傭人,不懂得給人臺階下,也不知道給自己男人面子,總是說特別難入耳的一些話,所以方娶了她,是她的悲哀……
其他的人,也都各有各的特色,無論怎么樣,婚姻是一場修行,是一場旅行,是一場學習的過程,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妻為人君,所以彼此理解包容關愛,才可以讓婚姻得以維系下去…
不要羨慕別人,做好自己,就好了……圍城既然已經進來,就應該是用盡全力讓這個家更幸福而努力!
《圍城》讀后感 篇6
初讀圍城,還是小學五年級的那個暑假。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在大人的書柜上亂翻,翻到一本名字看上去酷酷的、像是武俠小說的書,便拿到屋中偷偷翻讀。時間過去這么久,當時便一知半解的內容已經全然忘記,甚至連主人公的名字都記不清了,但是有一句話一直銘刻于心:“生離死別好過百年重逢,因為它能使人不老;不僅鬼魂不會老,連記憶中的老友都是曾經鮮活的樣子。”
的確如此啊!再讀圍城時,當年小小的我趴在大木桌上一邊查字典一邊皺著眉頭硬啃的滑稽模樣,和曾經的舊時光,就這樣一點一點在記憶中復蘇,變得鮮活了起來。
時至今日,我也沒有從《圍城》中提煉出什么中心思想,而我讀書也不是很喜歡上綱上線。在真理尚未顯現出來之前,我們都在鏡子上觀察和猜想。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和智者大家的思想共鳴,那不如在書中讀懂自己。我更喜歡和書中的驚喜與感動不經意地偶遇。也許只是一詞一句,便足以打動我,點醒我,震撼我。
能夠感覺到錢鐘書先生真的是非常西化且開放的人了,行文風格很具有歐美作者的特點,主線劇情非常簡單,但其中摻雜著大量甚至和主題毫不相關的描寫記敘。而比喻句又是那么的精巧和恰到好處,不禁讓人感嘆這如同蝴蝶翅膀上的花紋一般渾然天成的才華。
說到主人公方鴻漸,我總是會想到另外兩個“無辜的墮落者”,一個是《人間失格》中的葉藏,另一個是《德米安》中的辛克萊。只是辛克萊幸得指點迷途知返,而葉藏和方鴻漸則一步一步走向深淵。他們都不是十惡不赦之人,但卻都做了令人不齒之事,而且無一例外的都還在一片迷茫中胡亂奔走掙扎。也曾想過奮進,但沒有目標的努力終是在泥塘里打滾。我覺得暫時的墮落與迷茫是每個人生命中必經的過程,而且都是在由孩提到成人,開始用尚未成熟的心智面對過于紛擾喧囂的花花世界之時。耽于耳目聲色,忘記了心之所想;追逐著表面繁華,到頭來只剩一身空虛。至于最后是墮落還是回歸,則完全看你是否能夠認清自己的心,看清腳下的路,或者是否有人拉一把。有時只因一時之念,人生便去之千里,著實令人嘆惋!
很多人迷惑為什么蘇小姐會愛上方鴻漸,明明要比他優秀很多,身邊還有苦苦追求的趙辛楣,卻偏偏為這樣一個男人傾心。記得以前聽說過一種名為“情境愛情”的心理效應,在一個特殊的條件下,因為某些原因,一個人的優點會被無限放大,以至于可以掩蓋他所有的缺點。而朝夕相處的人,彼此過分熟悉,則很可能對對方的優點習以為常,甚至會因為一個小毛病而完全否定對方。在輪船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里,蘇小姐只因“他不打牌”而對實則和打牌者一樣墮落的方鴻漸青睞有加;在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上,貴族小姐Rose愛上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階層下也許一輩子不可能相遇的窮小子Jack。至于愛情究竟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也許是細水長流的日久生情,也許是某個瞬間的一見傾心,但它和婚姻,終究是兩碼事。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次的心動,但也總要受到道德與責任的約束,不然則與動物無異。
最后來說說《圍城》本身吧,許多人會說,為什么我覺得圍城仿佛在寫我自己。它穿越數十年的時光,為何依然能夠準確地描述著當今每個人生活中的困境與掙扎。我認為這與群體心理有關,當一段話描述了一個群體絕大部分人共有的特征時,那么群體中的'每個人都會覺得在說自己。錢鐘書先生對人世百態的洞察,讓他創造了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人,這個再平凡不過的人犯了每個人都有可能犯的所有錯誤。而我們,或許沒那么墮落,抑或不夠偉大,沒有辦法在有限的生命中將那些錯誤都犯一遍。這些錯誤、迷惘與掙扎聚合起來,是著作;分散開來,則是每個人的人生。
社會有社會的圍城,每個人生活的不同階段也有著不同的圍城。每個人的圍城聚合起來形成了社會的圍城,社會的圍城反過來,也會影響每個人的圍城。從一個圍城中掙脫,卻跳入另一個圍城,似乎是徒勞的;我們應該學會珍惜當下,但因害怕白費力而安于現狀的生活,也是沉寂而無望的。在不斷沖破的過程中自然難免頭破血流或徒勞無功,可是誰知道會不會就這樣看到天空了呢?
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你能理解作者的思想嗎?”這個問題我其實羞于回答。因為長久以來都是作者在理解我,他們的文字包裹著我的靈魂微茫的火焰,燃燒成紛紛無數純白的蝴蝶。而我由此,看到了更高遠的彼方。
《圍城》讀后感 篇7
這個假期,我將圍城這本大部頭書閱讀完了。讀完之后,我才不得不佩服文章那巧妙的構思、細膩的描寫和深刻的道理。圍城的作者是“錢鍾書”,早在1947年,這本書的第一版就已展現在世人面前。
圍城中最著名的名言就是:“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內的人想逃出來,職業也好,婚姻也罷,人生亦是如此。”這句話道出了大部分讀者的心聲。其實,如果配上圍城中所講的故事,理解會更深。圍城的核心就是這句話,所以作者花了大部分筆墨去描寫體現這句話的故事。在這一方面,我覺得作者的構思高人一等。錢鍾書選擇不直接點名道理,而是描寫一個名叫“方鴻漸”的青年的故事,讓讀者先有了大概的體會,然后再從某一個合理的'情景中自然地讓這句話從故事人物的嘴里說出來。這樣寫,完美地繞開了兩個弊端:不從一開始就說明道理,這會讓讀者不明所以;也不最后再說,讀者會厭倦,也跟不上文壇的潮流。
然而,體現道理的故事也不是隨隨便便擬出來的。它經過精心構造,以至于解放前出版的文章,現在讀還是覺得通俗易懂。作者所描寫的“方鴻漸”,經歷了人生一個個轉折點,體現了人性的欲望,社會的無情。
在閱讀這本著作時,很多場景讓讀者唏噓,贊嘆,同情,悲痛,惋惜,但更多的是讓人深思。有時候我讀到某一章時,覺得主人公不需要這樣解決,還有更好的辦法。但當我把自己帶入書中的情景去時,才發現,為了迎合社會,只有這種辦法。每每這時候,我都會為社會的不公以及無情嘆息。
讀了這本書,我感嘆的不只是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還有圍城從深處體現的社會法則。
《圍城》讀后感 篇8
今天第一次讀完錢鐘書先生的《圍城》。前前后后一共拖了很長時間。里面流傳最久的一句話就是:“婚姻就像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想出來。”一開始就只是一句普通的話,不是很能理解。讀完后,才能大概理解。
曾經我朋友跟我說,她在高中的時候,她母親不讓她讀《圍城》,因為讀了以后,會讓人不想結婚。我當時還笑笑,現在真的'笑不出來了。確實讀完后,會讓人對婚姻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而且《圍城》也特別的真實,里面刻畫的人物,在現實中還能再找到原型,包括趙辛楣對同學會的理解,方鴻漸家里妯娌之間的冷嘲熱諷等等,一切都真實地存在著。
說一下我對方鴻漸這個人的認識,他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帶著封建社會家族特有的軟弱。他想擺脫父親的控制,卻又不能。他不喜歡蘇文紈,但是卻不直接的拒絕,而是拖拖拖。也不直接表達對一個人的喜歡,對唐曉芙,有好感也不直接說,直到離開。對孫柔嘉的喜歡是被逼出來的,否則,他是不會承認的。
孫柔嘉和方鴻漸的婚姻生活,是既幸福又不幸的,孫柔嘉無法理解方家的傳統規矩,方鴻漸不能忍受孫柔嘉的伯母。最后的結局,有些開放,又令人思考,像一個分岔路口,只要方鴻漸當時沒有離家,上去好好跟孫柔嘉說,或許結局就不是這樣。
最后感想:婚姻不要湊合。
《圍城》讀后感 篇9
《圍城》是錢鐘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
當、當、當……”已是深夜班10點了,輕輕合上《圍城》的最后一頁,內心很平靜,夜已悄悄地爬滿整個天空。遙望,不知哪兒還有光明。只有默默地等待,輕輕地守望,相信明天會是個好天氣。方鴻漸原來是有夢想的,正如我們的每一個人一般,年少輕狂的我們,按捺不住熱血的沸騰,無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規的事物妥協。我們總相信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能駕馭。于是鴻漸乘上開往法國的航班,開向自認為的一片新天地。十四歲的時候,我信心滿滿的,只差沒有報告天下,憑海為證,大言不慚地說有一天自己會如何如何。那時候總是很單純的,沒有意識地去做許多事。沒有責任的包袱,不懂世間的復雜,指天夸耀自己的偉大,卻在深夜獨自嚶嚶哭泣,很脆弱的。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犯上一回的狂病,但這又何嘗不是一回人生的轟裂呢?幾年后,二十七歲的鴻漸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帶著一張作假的文憑,心里是滿滿的內疚。
二十七歲的他仍會天真地想起嚴父,慈母的失望。仿佛當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鎖鏈斷了一般,幾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場華麗的美夢,終有醒來的那一刻。鴻漸意識到了,當他意識到紅海早過了時,他就覺悟的認識,他并不能夠完全掙脫那條無形的鏈子。只不過三年后,當我面對滿地的落葉,我再也沒有多少傷感之情;當我再也不會為漫天的雪花而歡欣鼓舞時,我已記不清多少年前說過了什么。不是因為時間很久,只是發現那些誓言很飄渺。過去也試著去實踐,但當我發現要用一生去允諾時,我放棄了。少了年少時的傲氣和心無旁騖的毅力,取而代之的是種顧慮,一種對現實的認識,不知是那位學者曾說過,孩子出生時都有他的角,死去時卻是一枚鵝卵石。鴻漸的身邊曾留有過鮑小姐的鮑肆之臭,也曾吸引過蘇小姐的文質之香,鴻漸也曾為搏唐小姐的回眸一笑而努力過,但無論是哪一種,他都未好好抓住,任由最后一縷輕煙從指尖劃過,沒有勇氣跨出最后一步,鴻漸學會了妥協。在經過三閭大學一行后,他才真正意識到人世險惡。鴻漸有點累了,于是他選擇躺在孫小姐這張柔順的躺椅上休息一下。父母親的生活,我一直是不甚贊同的。沒有“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愛情,沒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柔情,有的只是永遠為瑣事忙碌的身影和時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的聲音。
我一直很不孝地疑惑這樣的兩個人為什么會如此甘心地被對方牽絆著自己的后半生呢?平靜的海面往往醞釀著巨大的風暴,鴻漸同柔嘉平淡的婚姻也有了一觸即發的危機。鴻漸覺得自己很無能,總認為自己是一場悲劇的主角,他要發泄,既然不能對外人那就只能對自己的妻子出氣。柔嘉也不是好欺負的人,兩人之間的矛盾因為更多人的參與而顯得不可收拾,鴻漸看著空空的小屋陷入了沉思。葬禮上,奶奶一直都在流淚,看著與她相伴四十多年的爺爺消失在殯儀館最后一道門后,最后一滴淚也悄無生息地落地。一直不明白在爺爺去世許多年后,奶奶口中批評著種種不是與眼中流露出的無限依戀竟是如此和諧,和諧地讓人辛酸,讓人猜不透。就如《圍城》中所講“年齡是個自然里程中無法超越的事實。”凡事一經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況是城里城外呢?后記:那只祖傳的老鐘從容自在地打起來,仿佛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當當當……”響了六下。六點種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蓄心要對柔嘉好,勸她別再為昨天的時鬧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里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希望他會同姑母和好到她廠里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記時器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十一點了”我想“也該睡了”掩上日記本,掩上門,讓室外的黑色也浸染入這一室之中。
對于本書的男女主人公,我的腦海中方鴻漸只是一個玩弄是非、做事沒有頭腦,毫無原則、經不住誘惑的、可以說是個失敗的人。而孫柔嘉雖然看起來小鳥依人,沒有什么主見的女人,卻是個最工于心計的人,是那種小小的身體里蘊含著強大爆發力的人。在全書的最后,方鴻漸在經歷了愛情、事業和家庭的失敗后,這樣感嘆:在小鄉鎮時,他怕人家傾軋,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覺得傾軋還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條微生蟲,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擱它在顯微鏡下放大了看的。擁擠里的孤寂,熱鬧里的`凄涼,使他像許多住在這孤島上的人,心靈也仿佛一個無湊畔的孤島。我想,這不僅是方鴻漸當時的心情寫照,也是他這失敗的一生的真實寫照吧。
另外,我十分感謝錢鐘書,因為,它是我看到了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虛情假意。書中多次出現了恭維的話,開始我覺得十分看不順眼,認為在人與人相處的時候,一見面隨之而來的就是恭維的話,如果是我聽了,絕對不和這個人交往。因為這反映出這個人對我沒有一點誠信。但是,我在文中發現了這樣一段,令我冷笑:顧爾謙看到了李梅亭的字,不斷的夸贊李梅亭一首能寫好幾體字。沒想到李梅亭笑著說:“我字寫得很糟,這些片子都是我指導我的學生寫的”。當我看到這時,想,看你顧爾謙怎么下臺。令我沒想到的是,人家顧爾謙臉色沒變,說:“唉,名實必出高徒啊!名實必出高徒啊!”。我那時真的無語了,我著實佩服老顧的社交功夫之深,臉色一點沒變。我忽然覺得自己幸虧沒在那個時代,現在很少有那種令人嘔吐的恭維話了。
我一邊讀《圍城》一邊想,我真得很佩服錢鐘書。他的閱歷以及知識實在是太高深了。他不僅在書中提出過摩登文明,還知道外國外交家和國家總統的一般神態及慣有動作,他也清楚地記得《儒林外史》里某個極小的細節,還有各國經常有的活動,英國首相,甚至德國飛機員……我想,錢鐘書還可以做一名思想家。他在《圍城》中加入了許多自己的想法。比如說在25頁中,自己寫了一個“女朋友”的概念,很像數學里的概念。還有什么朋友之間的相處,科學家與科學的不同,中國人與西方人丑都有丑的區別等等。從著,我明白了一個文學家不僅文學要好,各方面的知識都要廣。
讀完《圍城》,我還有一個收獲——我學會了一種我從沒用過的寫作手法。在第3頁中,男孩的母親在和蘇小姐談話中,看到兒子在跟蘇小姐搗亂,就利用破折號轉移說話對象。即“在國內念的書,生小孩兒全忘了——嚇!死討厭!我叫你別去,你不干好事,準弄臟了蘇小姐的衣服。”這樣,能夠使文章更具有真實性。
《圍城》讀后感 篇10
讀了《圍城》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書中的主人公方鴻漸了。方鴻漸這個人,在錢鐘書的筆下似乎是一個除了會點舞文弄墨、卻有百般缺點、一無是處的人。他的文憑是買來的,志大才疏、胸無點墨、性格軟弱又好強要面子。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現出假裝清高、不通人情世故,有時還很虛偽。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給了我深深的印象。他做事小心、對愛情執著,有時候往往透著一些可愛。
在學業上,出國留學的'他居然沒有取得文憑,他居然花錢買張假的,這里就體現出他的可愛來。既然作假,國內又很難被查出,自己卻還是擔驚受怕,怕被發現。好像是一個偷吃了蜂蜜的孩子,怕被母親發現。
在愛情上,方鴻漸也透出他的可愛來。他同時和三個女性交往,既愛這個,又喜歡那個。后來結婚后,居然發出談戀愛無用的感慨。事業上,方鴻漸是不得志的。處處是別人的棋子,可是方鴻漸卻無奈接受,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卻沒有放棄,表現出堅持的可愛來。
看《圍城》這本書的過程中,里面的幽默、諷刺的用語給了我歡樂;看完后,對主人公方鴻漸的悲劇有深深的感慨。
《圍城》讀后感 篇11
《圍城》這個怪名字,促使我翻開了這本書。
“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我被這段話深深吸引,津津有味地看下去。
這本書由錢鐘書著寫,由楊絳題名,敘述了主人公方鴻漸一生的遭遇:為了學習,出國深造;爸爸給他在國內訂了婚,結果未婚妻病逝。自此以后,有好多女人開始欣賞他,喜歡他。他也慢慢的在愛情和學業中徘徊,最后他走進了柔嘉的“城”,和她結了婚。但不久之后,他就發現了婚姻像一副枷鎖,牢牢束縛著他的自由,他迫切地想逃離這座“城”……
我讀完這本書后,心里感慨萬千,對于我們來說,學校不就像一座圍城嗎?坐在教室里的我們,心已飄向憧憬的遠方,我們總想逃離它。但殊不知,但大人們卻總愛回憶童年的.上學時光,而那些無法上學的孩子更是渴望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
小學的時光固然像圍城,但長大后又何嘗不會懷念呢?愿世界上的人都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要且行且珍惜!
《圍城》讀后感 篇12
柔嘉走了,可是這房里還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聲,她的說話,在空氣里沒有消失。他望見桌上一張片子,走近一看,是陸太太的。忽然怒起,撕為粉碎,狠聲道:“好,你倒自由得很,撇下我就走!滾蛋,替我滾,你們全替我滾!”,這簡短一怒把余勁都使盡了,軟弱得要傻哭個不歇。和衣倒在床上,覺得房屋旋轉,想不得了,萬萬不能生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經理,說妥了再籌旅費,舊歷年可以在重慶過。心里又生希望,像濕柴雖點不著火,開始冒煙,似乎一切會有辦法。不知不覺中黑地昏天合攏,裹緊,像滅了燈的夜,他睡著了。最初睡得脆薄,饑餓像鑷子要鑷破他的昏迷,他潛意識擋住它。漸漸這鑷子松了,鈍了,他的睡也堅實得不受鑷,沒有夢,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品。
那只祖傳的老鐘當當打起來,仿佛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一,二,三,四,五,六”。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里簡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里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看到這里我在想:作者是不是小題大做了?我很想不明白,也就是一次巨大的爭吵,作者怎么可以寫的如此悲涼呢?男女主角從相識、相知、相戀到結婚,也就一年多時間,婚后出現矛盾、爭吵也是很正常的,何必寫的這么悲涼,好像男主人的人生都沒有希望了一樣。
看過這本書的很多讀者都表示理解作者的意圖: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而我卻完全不能理解(也許是我孤單的時間太久了,看到一點點的陪伴都覺得是幸福的')。在我看來,男主人公在結婚后并沒有那么不幸,雖然孫柔嘉并不是他最喜歡的人,但是他還是很珍惜這個女人的,否則也不會在結婚后疏遠父母和兄弟。結婚后,他們是經常吵架,但是夫妻吵架屬于很平常的事情吧,現在哪一對夫妻不是今天一小吵明天一大吵的。夫妻之間的吵架并不代表他們不愛對方,也不能證明他們生活的不幸福,有時候恰恰相反,爭吵代表了彼此還在乎,同時爭吵也能讓給他們的婚姻生活帶來了樂趣,難道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才算是幸福嗎?當然我說的是適度的爭吵。方漸鴻夫婦的爭吵也并不過度的。
本書以他們的一次巨大爭吵而結尾,作者暗示了在這次爭吵之后兩人會因此而離婚。是現代社會變化太大了嗎?還是我還不理解婚姻呢?我怎么也無法想象夫妻之間會因為一次爭吵而離婚。現代社會離婚率是很高,越來越多的人也選擇了不結婚,但是那些選擇結婚的人絕對不會因為換工作引發的爭吵而離婚的,婚姻生活中爭吵是必然的,因為在乎才會爭吵,也是因為爭吵才讓生活有了一點點或甜或苦的味道。如果兩人相敬如賓,各自做自己的事情,那結婚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即使是再恩愛的夫妻,婚姻生活中肯定會有一兩次的大爭吵,這都屬于正常吧。
我很想找個人告訴我,他是怎么從這本書看到了婚姻的可悲呢?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沒看一本書都會有很偏激的想法,希望不要被吐槽。
《圍城》讀后感 篇13
全書最喜歡的人是趙辛眉,雖然一開始對他印象不好,但是讀著讀著卻發現他是一個情商很好,會辦事、果斷的一個人。
書中其他的人物呢,都感覺很虛假,戴著一層層面具,人前是一個樣,人后是一個樣,虛榮心面子作祟,這是讀前半段的感受。
后面呢,主要是方鴻漸回上海后發生的事情。鴻漸父親無能卻還要繼續維持自己以前大鄉紳的習氣,母親小氣對媳婦挑三揀四,兩個弟媳則勾心斗角互相攀比,連帶著孩子也讓人覺得沒有教養。孫家則重男輕女,對女兒過于冷漠,完全不像孫當初口口聲聲喊的爸爸媽媽,唯一對她好的姑姑也感覺是因為孫對她言聽計從,仿佛她的寵物,書中并沒有讀出姑母對侄女的疼愛憐惜。
方孫兩人一開始在一起我就覺得不可思議,主要是方鴻漸太糊涂了,一時沖動便定下了自己的終身大事。方鴻漸對孫柔嘉不是愛,是男人對于柔弱女人的憐惜,是一種天性。
他倆結婚后,一天兩小吵三天一大吵,孫柔嘉心胸狹隘尖酸刻薄不識大體,方鴻漸志高氣短軟弱無能毫無主見一出錯就為自己找理由,他倆婚后生活看得人頭痛。要不是孫柔嘉對方鴻漸還有愛,方鴻漸對女人的憐惜,他倆或許早就完了,但也可能一輩子這樣吵吵鬧鬧過下去,想想就讓人覺得無趣。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里找到自己或者身邊人的`影子。書中人的生活于作者筆下戛然而止,真實的故事卻在現實輪番上演,正如書名圍城,生活是一座城,一代人葬于此,一代人生于此。
四星是給自己的,第一次讀圍城,總覺得讀得不夠透徹,可能是自己缺乏人生經歷吧!以后還要繼續讀下去。
《圍城》讀后感 篇14
第一次翻閱《圍城》就被那一句:“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里的人想出來。”深深地吸引了我。不得不感慨錢鐘書先生預言的精煉和深刻。當現在再次翻閱時,對此文又樂更深一層的了解了。其實“圍城”有何止是婚姻的喻體阿?無論是戀愛,事業都像一座圍城。“圍城”就好像上天用來捉弄世人的工具。終于知道什么是“天意弄人”。錢先生是否在暗示,人是無法預知自己的命運的,人必定受到命運的'捉弄。比如戀愛之前,他覺得它是那么美好,越是美好的東西就越想得到,想要卻要不了,更戲劇的還有可能得到你不像要的。也許,追求的東西到手之后,你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一個“泥潭”里邊。想出來,卻發現“泥足深陷”,出不來了。這也不是很真實地印證了那句話嗎?---城外的人想進,城里的人想出來。上天總喜歡讓那些虛榮自私和懦弱的人陷于掙扎當中。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就是這樣一位可憐的人。
錢先生以其幽默的文字,生動地塑造了方鴻漸這個舊中國文人的虛榮,自私和懦弱的形象。通過敘述方鴻漸不斷追求,不斷失落、失業、失意、失態的坎坷命運來預示著當時教育的失敗和舊中國大多數像方一樣的文人在利益的驅動之下遠離學習的劣根性。不是嗎?方鴻漸在假博士文憑光環的籠罩下,在生活工作中處處遭遇尷尬,從回到給學生演講到三閭大學任教,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意志在維護自尊心的欺騙與被欺騙中掙扎。
他想走出他生命中的“圍城”。在婚姻上我們同樣也可以看出他們內心的矛盾。還記得方鴻漸在小說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婚姻以后,你總會發現你要娶的不是原來的人,換了另外一個人。早知道這樣,結婚以前的種種追求,戀愛都可以省略。談戀愛的時候,雙方把本性全手起來,到結婚還沒彼此認清,索性婚前也不認識更好。”由此可以看出方鴻漸是生活在多座“圍城”的可憐之人啊!之所以會喜歡讀這本小說,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就像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看出教育的弊端與人的種種劣根性。從方鴻漸買假博士就可以看出當時文人虛榮和功利的一面。很顯然,從這面鏡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方鴻漸的兩面。方鴻漸談吐上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個儒雅的讀書人,可是在工作上,他沒能建立自己的學術信心和學術地位。那么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是否應該也以此為鏡,看看自己的不足呢?
【《圍城》讀后感】相關文章:
圍城作文03-04
圍城讀后感10-29
《圍城》讀后感09-03
《圍城》讀后感02-06
圍城讀后感10-22
[精選]《圍城》讀后感10-23
《圍城》讀后感10-06
圍城的語錄40句11-25
圍城的語錄30句06-27
圍城中的人性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