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體會
我們有一些啟發后,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心得體會1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里面做人最經常出現的一個標準就是兩個字"君子",其實這是我們在今天也經常說到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們今天就說說《論語》中的君子之道。
話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的兩萬多字的論語,其中君子兩個字就出現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將為我們講授于丹論語心得之君子之道。
其實我們把孔子對于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首先一個標準,君子都是那些內心完滿富足,先自我修繕了修養,而后才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說,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內心。大家知道人格和風格永遠都是相關的,當我們說一個人在風格上表現為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有那么一副與世無爭與人恭敬的氣度,這種風格的力量一定來自于人格。孔子有一個學生司馬牛曾經問老師:
老師,什么叫君子呀?
君子就是心中沒有擔憂,沒有恐懼。
沒有擔憂沒有恐懼就是君子了,這也太簡單了....
學生很不以為然,一下子沒聽明白,覺得這么簡單就又追問了一句說: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這就能叫君子啦?老師還是淡淡地跟他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也就是說,我們老百姓的語言系統說,半夜敲門心不驚。一個人夜里面睡得踏實,這就叫內省不疚。一個人內心反省自己的行為,反省自己在社會上所作的一切的時候沒有愧疚,這就可以做到不擔憂不恐懼。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這就是一個君子的標準。那么這個標準呢,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到;說高這也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談過這個問題,孔子一上來先很謙虛,他說我們今天來說說君子,說君子道者三,做一個君子有三點是要做到的,然后他很客氣的先謙虛了一下說我無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點呢?叫做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每天行于世間百態之中,真正要做到內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種仁義的大胸懷,讓自己沒有那么多的憂傷、憂思、憂恐、擔憂,全都沒有。這一切來自于什么呢,來自于你內心的仁厚,由于你寬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細節不計較,由于你心懷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糾纏于這個世界給你小的得失;第二點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其實我們看漢字的構成很有意思,這個惑字,迷惑的惑啊是上面一個或者的或,下面一個心字底,對吧,其實或者,數學上叫或然率,什么意思啊,就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此為或者。那么當世界面臨眾多的抉擇,你可以這樣走,也可以那樣走的時候,就要看你這個心字底托得是不是足夠大。如果你心中有判斷,有定力,你明確你就不至于被世界上諸多的選擇壓垮,對于我們當下的人來講,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也是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在過去有人說區區半個世紀之前,每一個人從職業上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從婚姻上一生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居住上一生就是一個大雜院的鄰居,但是在今天選擇太多,視野廣闊,這是一個繁榮時代給我們帶來的迷惑。怎么辦呢,我們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我們能夠讓自己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這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智者;那么第三點就是勇者不懼,當這個世界上有了太多的畏懼、恐懼、懼怕,這一切壓來的時候,我們記得老百姓的一個說法,叫做"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自己的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自己知道有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那么你自然而然就不再害怕了。所以孔夫子說,我認為一個真君子就是要做到內心的仁、智、勇,所以就少了世界上很多的憂、惑、懼。他說就這么個道理我做不到,他的學生子貢就笑了,說夫子自道爾,您說的這三個標準就是你自己,也只有你這樣的人,真正身體力行了,所以可以把這樣的感受說出來。其實這就是他所說的君子。其實孔子給我們做人的標準是什么呢,他沒有說你要追緬古圣先賢,你要流芳后世,他所說的就在現世,就在此際就從自我修養做起,做一個真君子。
所以什么人是君子,君子不去過多的苛責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時間、精力、修養用來苛責內心,這就是孔子所謂的"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相對會厚道一點。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什么是厚道,厚道不是窩囊,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能夠自內心厚道而去薄責于人,少苛責于人這就是君子,一個真君子,他那種坦蕩情懷是一種由內而外洋溢出來的人格力量,所以君子從來不抱怨不哭天搶地,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說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沒有人了解我,人能做到這樣嗎?不容易啊。
話外音:其實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有人抱怨社會的不公,抱怨自己的懷才不遇,于丹教授認為,《論語》中對于學習的論述很有意思,它認為學習者有兩個目的,一種是為君子學,一種是為小人學,難道在學習的問題上也有君子與小人之分嗎?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其實這個觀點在后來儒家的一個大師荀子《勸學篇》中又得到了發揮和解讀。什么叫古之學問為己呢,說真正尊崇學問的人,遠古的遺風是學術為了人心靈的建樹,真正人去做學問是為什么,就像今天的讀書,從小讀到大,無非是學會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學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而且有內心忠誠的公民,再讓自己能夠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就是為了完成這么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那么那種為人之學又是什么呢,就是學了一點知識以后把它當工具,比如說去寫文章、評職稱,作為一種技能謀一份職業,用這樣的知識和學問來取悅他人,在社會上為自己謀得一份福利,這就是被孔子所說的那種為人之學。所以孔子曾經直接了當跟他的學生說:汝為君子學,不為小人學。何謂君子學,就是讓我們更超乎功利一點,讓我們所學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著實用,而要想著修養。因為一個人,只有你內心修養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了解自己在這個坐標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能夠有那樣一種起起伏伏的歡喜或者沮喪。應該說這是孔子對于標準一個明確的界定。什么是君子,君子永遠著眼于當下,君子永遠要做自己內心一個完善的人,君子的目標從來不好高騖遠,我們看到了,孔子從來不說君子就要象誰誰誰那樣,孔子這里提出的君子永遠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你自己的坐標系,從眼前做起,從今天開始學習,讓自己成為心目中完善的自我。其實這讓我想起一個小故事,說在一條小街上開了三家裁縫店,每一家都在想,我一定要招到最多的客人,所以就力圖把自己說得非常非常大。第一家店說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縫,把這個大牌子掛出去了;第二家一看,覺得我要比他更高一點,所以做了一個更大的牌子,說我是全國最好的裁縫;第三家想了想說難道我還能做全世界最好的裁縫嗎,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塊很小的牌子擺在那兒,結果那條街上的所有客人都來了第三家,前兩家變得冷冷清清。這第三家牌子寫得是什么呢?他寫得是我是這條街上最好的裁縫,也就是說,他把這個視線放回到眼前,從當下做起。
話外音:做好自己的事,當一個善良的人,這是論語對于君子的第一條界定,但是不是做一個善良的.人就可以稱之為君子呢?于丹教授認為光做一個善良的人是遠遠不夠的,君子還要有第二個標準,這是一個什么標準呢?
也就是說第一個標準他只是一個善良的人,但是第二個標準他是一個偉大和高尚的人,他必須得是胸有大志,是宏闊的。那么這種宏闊之志可以要求一個人不是太估計眼前的生活,孔子曾經說"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一個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么樣,自己過的___子怎么樣,那么這個人她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君子應該是胸懷天下的。孔子的學生曾子曾經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這樣的一份擔當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傳統文化中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實我們想一想,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從來不是徹底分立的,甚至是針鋒相對的兩個流派,它其實是人格理想的兩端。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講:中國每一個人的社會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個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這就是我們經常的一種表述,叫做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一個人在發達的時候就要想到天下己任,而一個人在窮途末路困窘于一個不堪境地的時候還要不放棄個人修養,這就是君子了。一個君子只有在困境中不斷的完善,磨礪自己,然后他走到真正發達的時候,他才有可能去幫助別人。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代,在孔子之后,經過唐宋,我們能看到諸多名士,他們都是在自己極其窮困潦倒的時候還能做到胸懷天下,這點其實你想來是不可思議的。比如說杜甫,他有一首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說自己的家里面,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樣一片窮困潦倒的時候,他心中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蔽天下寒士盡歡顏,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讓所有人都住上;再比如說范仲淹,范仲淹說一個人他即使是處江湖之遠的時候,他不可能居廟堂之高的時候,他要求自己仍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那么這樣一些情懷都是什么呢?就是君子大志。
其實一個人有如此的一個志向,有如此一種宏闊的眼界,這在論語中是一直得到鼓勵的。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牽掛的就是自己的道德,我的道德又修繕的怎么樣了;而小人懷土呢,每天就惦記自己家的房子,他不會想到大蔽天下寒士,他想的都是說我怎么樣能夠多買一套房啊,我怎么樣能夠再利用一下福利分房,另外我商品房自己還可以再多得一點啊,每天就在算計著衣食居住,所有的物質生活這些人。這被孔子或者說被整個儒家學派稱為是小人的心思,當然這也沒有太大的過錯,但是如果人心就居囿在這么一點點利益上,而沒有道德的話他就很危險了。它會導致什么結果呢,這就是下一句,所謂君子懷刑,而小人懷惠。君子從來是尊重法制的,這個刑就是刑法,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規矩、尺度,所以君子懷刑就是因為他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這個社會的制度,就像我們每一個人走過過街天橋、走人行橫道、等待紅燈,這些看起來都會給我們生活多多少少帶來一點限制,但是這點限制讓你在一種尊重制約的前提下,可以形成一種社會默契,尊重他人,保障自己的安全,這就是君子懷刑。但是小人是干嗎呢?懷惠。這個惠是小恩小惠,小便宜的意思,也就是說鉆小空子、占小便宜,一次兩次,這里面潛藏的危機肯定要吃大虧。一看說紅燈跟綠燈中間閃著黃燈,可以跑過去,就趕緊跑過去吧,一看說車趕緊剎車了等著我過去了,覺得這件事情占了個小便宜,久而久之,這里面有多大的隱患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沒有大眼界,搶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么說回到君子,今天要做一個君子不妨從倡導的恒心開始,恒心二字不容易啊,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由于有了多元選擇,所以我們是興奮的,我們是歡喜的,我們是激情的,我們是在眾多選擇中跳來跳去尋找眾多價值的,在今天我們都是一個聰明人,但是我們缺少的是什么呢,是在浮華選擇中真正的恒心,而恒心是成為君子的前提。讓我們多一點恒心與定力,這就讓我們接近了君子的標準,其實每一個人,當他走向這個社會的時候都會懷抱一番志向,希望建宏圖偉業,希望能夠在社會上有一番作為,但是很快這個幻影會象肥皂泡一樣一一破滅,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恒心的那個光環沒有足矣支撐我們做下去,所以做一個君子我們不見得都能夠做到無恒產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如果我們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個宏闊的境界那么離君子已經不遠了,這是第二個標準。
孔子還有第三個標準。
話外音:于丹教授認為,論語中所說的君子并不是高山仰止,可望不可及的,君子其實永遠是我們的鄰居,我們的朋友,而君子第三個標準恰恰能使我們在同事之中、在朋友圈里辨別出君子與小人的不同,這第三個標準到底是什么呢?
一個真君子的第三個標準就是好處事,他的人際關系一定是融洽的友善的,而這個人最終在團隊的合作中有所作為,所以孔子曾經說君子跟小人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君子啊群而不爭,矜而不黨。君子是合群的,他在一大群人里面他從來是不爭的,不跟別人有太多的糾紛爭執,他一個人內心可以是驕傲的,可以是矜持的,但是他決不結黨營私。什么是黨,我們今天有一個詞叫做黨同而伐異,就是結黨營私,君子從來不結黨營私,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這是什么標準呢,和而不同,這么多人在一起,我們的觀點肯定不一樣,當我們說出自己觀點的時候,一個真君子會認真的傾聽他人,然后他能夠理解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___,但他仍然能夠堅持自己的標準,這叫和而不同。孔子有一個表述,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篇第二)。什么概念呢?周就是這么多人在一起,大家是周全的周到的,一個真君子他有多少朋友,他都會象空氣里的氧氣一樣讓朋友們感覺到很歡欣,但是他不張揚自己,他讓所有的人都受到照應;但是小人是什么,是比,我們看比這個像形字是兩個相似的匕放在一起,也就是說,小人聚小圈子,他不會照顧大家的情緒。比如說開一個PARTY,一個君子會讓這里面遠近親蔬所有人都覺得很舒服,但是那些道德標準稍微低點的人呢,他就會來了以后找他最意氣相投的人,然后到一個角落去嘀嘀咕咕,他會覺得說我跟你好的不得了,但是不過他人的感受。所以這就叫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而這種人的前提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為什么會出現那種比啊,會出現結黨營私啊,就是因為他自己心里嘀嘀咕咕,他老希望也有人跟他一起嘀嘀咕咕,而君子不懈與此,坦蕩蕩的人就是要目光看到所有人的眼睛,想到所有人是不是都是歡欣的快樂的,這就是一個坦然的人。其實中國一直所倡導的古典美是一種和諧為美,而和諧是在堅持不同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于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溶注。其實這就是一個君子之道,君子從來都是好處事的。所以孔夫子曾經有這樣一段很生動的描述,他說: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論語子路)。一個君子他容易處事,但是你難以取悅他。大家能夠在一起做事,做得很好,但是這中間他喜怒不形于色,不會說輕易你給他一個小恩小惠他就給你大開綠燈打開后門,說之不與道,不說也。你想取悅他,但是你不合乎道理,你給他一點賄賂,你給他一點個人私利,他是不會高興的。及其使人也,器之。等到這個君子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會把你量身訂做安排在一個位子上。我們之道每個人能力都術有專攻,一個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定有他能力不及的地方。真君子用人從不勉強別人,而是審時度勢,根據這個人的材料去放他的一個功能,這就叫器之,把你自己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不刁難你。這種人就是很容易處事,但是你很難取悅他的人,這就叫君子。好,再看相反的例子,論語的這種敘事方式特別容易懂,就是因為它老是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換一個相反的角度你就知道什么叫小人了。小人難事而易說也,小人就是那些特別容易高興,能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處事的人。我們想想,就難事而易說這五個字勾勒出來的多生動,我們周圍有很多這樣的人吧,比如說你給他施一個小恩小惠,你幫他一個小忙,你投其所好,哪怕你請他喝一頓酒,或者說請他去桑拿,去按摩,這個人很快他就高興了,一個真正這么容易被收買的人就能夠好合作嗎,這個人是不容易共事的,為什么呢,因為你取悅他的這種方式是不合乎道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說之雖不以道,說也。你取悅他的雖然不合乎道德但他也高興,那么你取得了一時的歡心,你以為他以后就會非常忠誠的一路給你開綠燈嗎,等到真用人的時候,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備是完備的備,什么意思呢,就是求全而責備,你這個時候費了很多力氣,花了很多錢財打通了關節,接上了關系,終于有一天他來為你辦事了,你決定他會為你鋪開一條坦途了吧,這個時候他該求全責備了,他開始覺得你這兒不夠格了,那兒不達標了,你為什么不怎么怎么樣,你還可以更好一點嗎,當提出所有這些要求的時候,會被對方覺得很尷尬,很為難,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話外音:論語中為我們描述的君子必須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很好相處的人。于丹教授認為君子還有一個重要的標準,那就是一個人的言行,也就是說話和做事的標準,一個君子的言行應該是怎樣的呢?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是現行其言,而后從之。一個君子不要把自己的話先說出來,是你想說什么嗎,先去做,這叫先行其言,把事都做完了而后從之,淡淡地再說出來,我無非是想做一件什么事,現在就做完了。對孔子來將,那些夸夸其談,能夠描述的天花亂墜的人被他說成"巧言令色鮮以仁"。一個人說得如此光鮮,那么他內心真正仁義的含量就很少很少了。什么人是仁義的,什么人是君子的,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一個人內心是堅定的,剛毅的,而表面上可能是木訥的,他可能沒有那么多的言談,這就是所謂的君子要敏于行而訥于言,就是一個君子行為上要格外敏捷,但是在語言上寧可慎重。大家知道,在西方圣經里面有一個說法,說這個世界上最追不會來的有三件事,就是射出的箭、說出的話和失去的機會,其實說出去的這些話有的時候就像覆水難收,你是收不回來的,所以一共真君子寧可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所以這就是孔子的標準,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這留在今天是一個成語,叫言過其行。一個人說的比他做得要多的話是君子之恥。所以做一個君子,一定是與他人和諧的、好處事的、保持著對這個世界和對每一個個體的尊重在此前提下讓自己的事情從容不迫的做完。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但是一個真正的君子其實在融會貫通之后還有一個很高的標準,就是君子從來不是作為一個固定的職業,一個小角色被擺在那里的,他們是變通的,他是與時俱進的,是在這個社會整個的大變革里面隨時調整。由于他不斷進步而能夠有一個更好的地位,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四個字,叫做君子不器。君子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作為一個器皿存在的,君子不是個容器。其實,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的,中規矩的擺在那兒做一份職業而已。也就是說,比職業主義更高一層的境界是理想主義。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為,而在于他的所為背后的動機。人很奇怪,我們是思維決定行動的動物,也就是說態度決定一切。我們在這個社會上,每天所作的事情大體相同,但為什么做這樣的事情解釋各有不同。我曾經看到十五世紀一個宗教改革學家他寫的一本書,在這里面他講了自己青年時代的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改變了他的一生。他說有一天,他路過一個烈___炎炎下的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那兒汗流浹背地在那兒搬磚。他不知道他們在干什么,他去了以后就問第一個人,他說你在干什么呢,那個人特別沒好氣地回答他,說你看不見啊,我這不是服苦役搬磚呢;他想了想還是不知道為什么,就去問第二個人,他說你在干什么,這個人態度比第一個人要平和很多,他把手里的磚先給碼齊,看了看跟他說,我砌這堵墻;后來他又去問了第三個人,他說你在干什么呢,那個人臉上一直有一種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磚放下,擦了一把汗,很驕傲的跟這個人說,他說你在問我嗎,我在蓋一座教堂啊。其實大家可以看一看,這三個人手中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他們給出來的解讀是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我把他稱為悲觀主義者,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做的每一件事情你都有理由認為這是生活給你的一份苦役,對吧,我們總要付出嗎,你當然可以看到當下的辛苦他是確實存在的;第二種人的態度,我把他成為職業主義的態度,你知道砌一堵墻,他是一個局部的成品,這就像是你的一份薪水,你的一個職務和職稱,你知道你要對得起今天的崗位,所以呢你不低于職業化的底線,但是你沒有更高的追求。這個境界是什么,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器的境界,作為一個容器存在你合格了;而第三個層次,我把他成為理想主義者的境界。也就是說,你眼前的每一塊磚,每一滴汗,你都知道它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你知道,你最終會有一個夢想。你是為了夢想在走著從腳下到達夢想的歷程,你的每一步路都是有價值的,你的這種付出一定會有最終的成全。走在這樣一條路上,你所做的事情絕不僅僅作為一個器皿。其實,君子不器,這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但是這四個字深刻的內涵就在于我們前面幾個層次的君子要求之后,當我們真正把自己投入到使用中的時候,不要滿足于眼前所作的當下的事情,而要看到這個事情背后的詮釋,他相關于我們的生命,相關于我們的夢想,相關于我自己在整個這個社會坐標中,能不能夠建筑起來一座教堂。可能由于一個人自己的努力成全了這個教堂,而也因為有一個教堂夢想的籠罩而成全了一個個體。
大家都知道,曾子所謂___三省乎己之說,每天反省自己好多遍,他都反省什么呢,有這么幾件事:
第一是為人謀而不忠乎。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社會的角色,他去做事,他是不是真正晉中職守做到了他的崗位了;第二一個是與朋友交不信乎。就是他作為一個社交角色,跟朋友之間的相處,他是不是真正做到是忠誠的,守然諾的;曾子的第三個標準很可愛,叫做傳不習乎。你所學的這些個知識,你又溫習了嗎。這是一個學習的標準,就是一個人你是不是又在今天進步了一層,你自己的內心是不是又拓展了一個新的心靈境界,你能不能又有所提升了,這其實就是君子___三省乎己的一種標準。由此可見,君子在論語中是出現的最多的一個字眼,那么在這個字眼的背后,他的道理永遠是樸素的,是溫暖的,是和諧的,他不存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圣先賢的典籍里面,他其實就存在我們當下,我們眼前的選擇中,也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所。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每一個人可以成為一個真君子。
論語心得體會2
少年時開始讀論語,開始的時候情趣也比較高,喜歡像電視里演的那樣,搖頭晃腦,先把腦袋使勁的拗過去,再像模像樣的拗過來,雖然讀了若許年,畢竟年少理解力是跟不上的。由于肚子里有那么幾句孔夫子的教誨,閑暇的時候自己便反芻、琢磨。我把那幾句耳熟能詳的金科玉律推敲了又推敲,琢磨了又琢磨,發現了些問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發現了問題,就對《論語》起了興趣,琢磨《論語》便成了一大愛好。為了更好的體驗古圣先賢的智慧,每每有閑暇的時間我便拿起筆,在本子上工工整整的抄寫那些名言警句,前前后后竟也花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當然,單純的抄寫是不費事的,也花費不了那么多時間,況且對像我這樣一個沒有那么多閑暇的人來說空余時間尤為難得,我是一邊抄寫一邊琢磨一邊體會,另外,我在抄寫的時候是懷著一個無比崇敬的心的。生怕自己的不用心把字體寫的太丑以至于玷污了圣賢。那樣,我會悔恨不已的。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有了自己的心的體會,而且這是一種前人重來沒有提及的體會。老子在《道德經》里說“善為人者,不善人之師”,當然,現在關于這句話的理解是有不同的版本的,在這里不做討論,我姑且戰戰兢兢的把它翻譯為“做得好的`人,行為高尚的人,應該作為那些做得不好的人,行為不高尚的人的老師”,希望大家能夠見諒,不要過分的苛責我的粗鄙和見識短淺。
《論語》說到底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的言行記錄,來至于孔子的言傳身教,換句話說,《論語》來至于社會生活,來至于俗世。《論語》是俗世的論語,是大眾化的《論語》,要在生活中體會,在生活中感悟孔子的智慧。
現在,我們都是把《論語》拿到課堂上,把《論語》擺在大學者、大專家的案頭,這是不科學的,《論語》它離不開生活,離不開俗世。我想,假如《論語》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或者是“陽春白雪”,那么它也不會流傳至今,畢竟“陽春白雪”雖好,還是“下里巴人”更有生命力。
不能不說,我是十分的尊敬孔老夫子的。假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里面的“女子”確確實實是指廣大婦女的話,我絕不會認為孔子是圣人;假如“賢賢易色”翻譯為“尊重有賢德的人,而看輕貌美女子”的話,我甚至會第一個站出來罵老夫子是欺世盜名之徒。
然而,問題可能出現在我們自己身上,離經叛道不是現在才有的事情,背叛祖宗、曲解經義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自己的原因,我是不愿說也不敢說的,我只能把問題歸罪于外。姑且認為罪魁禍首是達爾文吧,反正他是個外國人,更是個死了的人。我怕活著的人,可不怕死去的人。我不知道他為什么在中國那么有市場,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知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請問,這么赤裸裸的、冰涼的話語,要把道德置于何地。有人說我幼稚,說我單純,達爾文的粉絲們理所當然的認為,人要遵從“自然法則”的,沒有什么不道德的,是你自己是個“弱者”,活該受到凌辱,活該受到欺凌。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假如一個社會忘記了道德,到處都是達爾文的擁護者,就不得不用刑罰來治理國家,然而,路上摔倒的老太太不會再有人去扶了,行乞的人也只能可憐憐巴巴的瑟縮在垃圾堆里刨食,人與人木然以視,個人個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犯法的人越來越少了,表面上看來社會越來越和諧了,其實不然,人與人隔著的不僅僅是肚皮,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的看著對方,都怕暗算,都怕受傷。道德為基準的社會,知恥而有所不為,人與人相親相愛,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有責任讓這個社會更和諧,那么這個社會豈不是到處都是真善美。
時常聽人們說,《論語》是腐朽的封建文化的代表,自然不僅僅是《論語》,還有《道德經》,《易經》等等,這些代表著人類最高智慧的書被貼上了封條打入冷宮轉移出人們的視線,仿佛做了冒天下之大不韙錯事的后宮嬪妃。
《易經》當然也不是迷信,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人歸為了“三才”,人當與天地比肩!這個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從來沒有哪一本書比它的作用更大。之所以古人那么重視禮義廉恥就是這個原因。人,頂天立地,為萬物之靈,所以我們總要自覺地拉開與動物的區別,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便是禽獸的進化法則,中華民族最痛恨的就是禽獸…
可現在不行了,我們視乎在亦步亦趨的朝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靠近。
這時候,從新讀《論語》就顯得有必要了。《論語》是老夫子對于全體人類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這個要求也是給人類的一個定位,“天、地、人”,三才比肩!作為一個人總要努力的拉開自己與動物的距離。
論語心得體會3
聽了黃部長關于論語的講解后,真是受益匪淺,給我以心靈上的震撼!黃部長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但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有所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有同事問我《論語》2500多年前的經典語錄,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我很斬釘截鐵回復他!能“絕對能”他從如今人們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論語》,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我看到他舉的例子,打的比方,他的經典妙句,真叫人折服。解讀之精妙,文學功底之深厚,無不叫人連連稱絕。
我決定去買一本養心、交友、處世、有利于工作的好書來苦心修讀希望我們都有啟迪和收獲人的一生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磨難甚至有權財的誘惑,如何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又怎么樣拒絕誘惑,黃部長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思想,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他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一次再一次怨天尤人,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壓給別人。在孔子老人家這句話的基礎上我想在現代人,將其意思改為日:“已所欲,施于人”,就是把自己想要的東西,讓與他人,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送與他人,把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傳授給他人!因為在現代社會中,可以肯定的說沒有!沒有多少人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讓給別人呢?現在的我們都有這等心胸嗎?人人有了,集體多和諧,社會多美妙!我們現代的得修煉。
“人與人之間,事情與事情之間的比較,沒有單純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么這種境界的標準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又有誰會真正想到和做到(吾日:“已所欲,施于人”)應該放下時且放下,你要寬容別人,“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于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要忘卻,不要抑郁于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么多呢?
他還說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每一個人的生命(命運)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或儒或道合乎自然大法,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而在我年輕氣盛的時候,是一個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現在的我是一個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我想以后還應該看看藍色的天空。
聽完后我在想:《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循循善誘思想的老師,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一面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現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涼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我要常讀更深入的讀,以理論指導我的行動。
論語心得體會4
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一只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飛啊,飛啊,我突然來到了時空隧道,回到20xx年9月1日,這個與眾不同的早上,我們相約來到國學課堂,開啟了300多天的《論語》學習旅程。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民族,不信神,卻敬仰一個人。他所在的家族不是帝王,卻歷經了兩千多年長盛不衰,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孔子!
孔子是《論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現在讓我來介紹一下吧!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死于公元前479年3月1日。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孔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這句話可得知,孔子在三十歲時便開始辦學校了。文人朱熹的《朱子語類》卷九十三說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可見孔子在人類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孔子身上,我學到了做一個君子必須言行一致,必須明白自己身處的位置。比如:老師就是要做老師的位置上,學生就要在學生的位置上,老師不能違反自己的話,學生也不能出爾反爾,要說到做到。
孔子的學生也很值得敬佩,首先便是學霸顏回。顏回又名顏淵,或子淵。身為孔子最疼愛的弟子之一的顏回,才四十歲便病死了。那他有什么值得敬佩的呢?有言為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顏回身上,我學到了即使條件再艱苦,也要堅持學習。
當然,孔子弟子子路也很讓人敬佩。首先,子路很好學。他先后問政、問士、問成人、問事君,分別得到收獲。子路也很勇敢,孔子周游列國時,子路總在一旁保護著孔子。同時,子路又很忠心,重視禮節。在衛國大亂中,他不聽旁人勸告,堅持救自己的`主人子俚,可見他的忠心耿耿。進入主人被劫持的地方與敵人砍殺,被敵人打掉了帽子,他忙去撿,被敵人殺死,臨死前還不忘將帽子系在腦袋上,可見他把禮節看得比命還重要。我從子路身上學會了好學、勇敢、忠心等優秀品格。
讀了《論語》,我更深切地接觸到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要以“仁”為中心。“仁”的偏旁表示人,而“二”字的短橫線表示自己,長橫表示別人,也就是愛自己少一點,愛別人多一點。雖然《論語》二十章的學習結束了,但不代表追求《論語》的學生生涯結束了。希望我繼續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君子,發揚儒家文化思想。比如:當紀律委員管理班級紀律時,學習委員卻站了出來,我會用《論語》中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勸告他。當班長制定一些對自己有利對他人有害的規定時,我會說:“其身正,不明而行;其身不正,雖命不從。”
希望《論語》被更多人知曉,讓孔子的文化思想傳遍整個世界!
論語心得體會5
《于丹論語心得》中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缺憾和不如意,用不同的態度去看哪些事,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那就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將錯過星星了。”
遺憾,是可大可小的。如果把遺憾放大,你就將失去很多。書中講述了英國著名網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
這個女孩子小的時候經歷過一次意外。有一次,她和媽媽去看牙醫,這應是很小的事情,她認為媽媽很快就可以跟她回家了。可她們不知道牙痛是可以引發心臟病的.,結果女孩的媽媽死在了手術椅上。
這個陰影在她的心里伴隨她成長。在她牙痛時只能做到回避,回避,再回避。多年后,她成了著名的球星,過著富裕的生活,一天她牙病得受不了了,家人就勸她請牙醫到家里,“有所有的親人陪著,你還害怕什么?”于是請了牙醫。正當牙醫在一旁整理手術器械,做手術準備時,意外發生了:牙醫一回頭,吉姆·吉爾伯特已經死去。
為什么有這種結果?因為在她心里有一層陰影、許多遺憾,而她的死正是起源于那一個念頭和多份遺憾。
遺憾會影響你什么?它會影響你的生活,你的快樂,你的生命!
遺憾會帶來什么?會帶來很多痛苦,很多悲傷。
長時間被困于遺憾的人,會對一個人的生命有所損害的。
要做到不遺憾,就要用美好的心靈去面對現實!
論語心得體會6
孔子在《論語》中有許多關于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誨,這些教誨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青年人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不僅要追求個人的成功和幸福,更應該為社會和國家的進步做出貢獻。因此,青年人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追求道德與道義的升華。
一、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
孔子在《論語》中不止一次強調了反思的重要性。他認為人應該時刻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及時糾正錯誤,并不斷提高自己。青年人在追求個人成長的同時,也要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思想是否符合道德的規范,以此促進自身的成長。
二、學會傾聽和尊重他人的意見。
在社交中,孔子強調了傾聽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傾聽他人的意見,就難以發展自身和與他人達成共識。青年人應該學會傾聽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見,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溝通。只有這樣,才能在團隊合作中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
三、要具備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奮斗精神。
在《論語》中,孔子強調了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奮斗精神。他認為只有有毅力的人才能成功,只有有奮斗精神的人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青年人應該樹立毅力和奮斗精神,不畏挫折,不放棄追求自己的目標。只有通過不斷努力和奮斗,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四、要培養正確的人際關系和責任感。
孔子注重人際關系的構建和維護,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溝通。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有責任感,對自己的`家庭、朋友和社會承擔相應的責任。青年人在培養自己的人際關系和責任感時,應該注重與他人的互動和合作,能夠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為他人解決困難。
綜上所述,《論語》中的先進思想對于當代青年人來說具有重要的啟示。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學會傾聽和尊重他人的意見,具備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奮斗精神,培養正確的人際關系和責任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有責任感、有愛心的青年人,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論語心得體會7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先說對人的分類與判斷,我們學論語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培養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這一節課,我的到的對君子與小人的分辨是這樣的:君子是有價值觀、原則與思維方式的,所以學習任何知識都會學得比較好,因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沒有局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維,所以與人交往的時候堅持自己的原則但不去攻擊別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學術上的另談),君子先做事然后再說自己做的事,這樣既不會有空話(先行其言,而后從之,這也能用在判斷事上)。
小人呢?沒有自己的原則、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維,只能掌握有限的數量較少的知識,并且因為沒有思維體系把知識串聯起來,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個器具只能做相對于君子來說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當然,君子不愿意學某些東西或者有些東西不學另當別論),因為沒有自己的原則,所以喜歡搞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經常變臉,跟誰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
溫故而知新也是一種思,但是要結合學,否則光學不思,就會迷惑,如我在上文舉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學不思,甚至我懷疑是否學了(學而不思則罔)?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呢?這種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如果想到了歪路上,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因為沒有學(思而不學則殆)。
近日,岔河中學的張校長來我校做了一次報告,他所在的學校推行國學文化,張校長本人對《論語》研究頗深,我也靜心讀起了《論語》。
俗話說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謂舉足輕重,其文化影響與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學術無法相比的。因此,《論語》成了中國歷代文人墨客、先賢政要的必讀科目。可以說,大凡是中國人沒有不知道《論語》的。對于《論語》的解說也很廣泛,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讀《論語》。真是不讀不知道,讀過才知道孔子著實偉大。他的遠見卓識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就是對幾千年后的我們也深有啟迪,有著燭照千秋的意義。
孔子作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語間總圍繞著“教育”這一主題,離不開“育人”兩字。大家知道,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我認為,這五個字既可以作為教育人的至高境界,也可以看作評價一個人好與壞的標準。你教出來的學生如果能達到“仁義禮智信”,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個人如果能作到“仁義禮智信”,他就是一個好人。所謂“仁”,就是愛人,要有一顆愛心。仁是做人的基礎,有愛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為一名教師,更要有一顆博愛之心、恒愛之心,有愛才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所謂“義”“禮”是說做人要有一定的行為準則,要符合一定的社會規范。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遵守紀律、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這與我們對學生進行的禮儀常規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其實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識、智慧。人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更新知識,培養智慧。作到“活到老,學到老。”身為教者,更需要經常讀書學習,通過讀書完成知識的更新,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學養,才能更好地擔當起教書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誠信。
我是一名教師,所以我更關心《論語》中關于教學的言論。孔子在治學上非常嚴謹,他強調學習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學而不厭”,“敏而好學”,“博學而篤志”;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要學會謙虛,學會“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他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孔子對學習非常重視。他還特別講究治學的方法,強調學習要“溫故而知新”,學與思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重視啟發式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育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讀書的這段時間里,我就像是穿越了幾千年的時光隧道,來到了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和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對面的對話。我從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博學多才、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見,對我們深有啟迪,可謂高屋建瓴,燭照千秋。
論語心得體會8
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關愛家人的行為準則。《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其中關于孝道的論述極為豐富。通過研讀《論語》,我深深地體會到孝道的價值和意義,下面將從仁愛、敬老、明智、勤儉和忍讓這五個方面進行闡述,以展示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一,仁愛。《論語》中說:“子曰:“孝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告訴我們,孝順父母就是要養成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善于傳授的習慣。只有溫故而知新,才能夠真正做到孝道。我常常觀察父母每一舉動,傾聽他們的.言語,從中汲取智慧和知識。而當我擁有了一定的知識和能力時,我就應該回報父母,幫助他們、照顧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我對他們的愛和孝心。
第二,敬老。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害人以能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尊重父母、尊重長輩,不可背離禮儀。在現代社會,禮儀愈發淡漠,人們也漸漸忘卻了對長輩的敬重。然而,恪守傳統的敬老之道是我們應當堅守的準則。只有尊敬長輩,做到逢年過節要回家看望父母,要關注父母的健康狀況,才能保持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第三,明智。《論語》中說:“孝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告訴我們,孝和弟是仁心之本。在孝道中,我們要明智地對待父母才能更好地表現孝心。明智地對待父母包括尊重他們的意見、幫助他們做出明智的決策等。同時,在經濟方面,我們也要明智地照顧父母,避免過度消費導致家庭的經濟困難。
第四,勤儉。孔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善于管理家庭資源,保持良好的家庭經濟狀況。作為子女,我們應該養成節儉的習慣,減少家庭的負擔。同時,我們還要勤奮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為家庭的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五,忍讓。《論語》中說:“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告訴我們,孝順父母不僅要在言行上表現出來,更要在心態上體現出來。在與家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忍讓,學會理解和包容。只有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家人,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孝順。
綜上所述,通過研讀《論語》,我不僅加深了對孝道的理解,也深刻感受到孝道的重要性。作為當代的青年人,我們應該傳承發揚傳統美德,從身邊小事做起,以行動踐行孝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孝道的價值,使家庭更加和諧幸福,也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論語心得體會9
第一段:引言。
《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典藏,其中的各篇均包含著精深的哲理和智慧。其中的“子路篇”是其中的一篇,是關于子路的言論和行為的記錄。本文將以此篇為主題,歸納總結其思想和精神,從而探究其對人生的啟示和影響。
第二段:人生的追求。
子路篇中,子路是一個追求卓越的人。他在孔子門下學習,自身對理念十分關注,每日勤學苦讀,不斷鉆研并不斷向同門學習。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子路是極具學習熱情和執著追求的人。追求卓越的品質也是他們的共同特征。一個人若要在人生中建立自己的事業和地位,必須成為追求卓越的人。如此做到可以使自己爭先恐后,始終保有前進的動力。
第三段:處世的辦法。
子路篇中子路還展示了一個擇善固執之人的形象。他總是會秉持著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成為一個有信仰和原則的人。他不隨波逐流,而是立足于自己的思想和實踐,避免在人際交往中受到負面的影響和誘惑。我們可以從中得知,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處境并不是那么順心,唯有堅持自己的信念才能取得成功。一個人若能在處世上堅守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在遇到難以克服的.問題時也許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第四段:心態的調整。
子路還在“論語”中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方面,即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子路說:“君子器而不器人。人器而不器于人。”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君子能夠掌控自己,而不是讓自己被掌控,可以掌管自己,而不是讓自己被別人所掌管。一個人總是在自己的內心中掌握著自己的動向。若人們掌控不好自己,就會被生命所掌控。如果一個人掌握好自己的心態,就可以收獲更豐厚的成功,并成為一個高尚而有價值的人。
第五段:結論。
作為《論語》的一篇,子路篇傳達出來的是人生哲學上的價值。這并不僅僅只是一種對人生的指導,更是對我們人類本質的認識。只有我們在處理問題上堅忍不拔,不斷努力,努力進取和追求卓越。我們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只有掌握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掌握別人。我們不僅需要了解自己內心的秘密,也需要知道自己內心的潛能。此外,我們還需要堅守信仰和底線,不斷調整自己的態度。桴·奧斯汀曾說:“成功需要必要的努力和毫不松懈的追求。”這也正是子路主張的,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
論語心得體會10
“于丹心語”之“做人之道”我則迫不及待一氣看完,因為早就耳聞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與易中天媲美。()
于老師的講述,氣韻好,哲理清,沁人心脾,似一股清泉潺潺流入身心。尤其是于老師對孔子教學生做人之道的闡釋,更是淺顯易明,娓娓動聽。聽著于老師的講述,感覺很實在,很清新。我不禁思索:世人能有幾多這樣深入領會孔子真意的.?能有幾多按孔子所言去做的?我剛剛看的這一段,觸及我心靈深處的是孔子教我們終生受益的“恕”字,它要我們寬以待人,寬宏容人;它要我們善待家人,廣容他人。可細想,自己不是常常困惑于他人之過而不能自拔嗎?不是常常迷茫于他人之錯而哀怨無終嗎?看來早該像于老師這樣細細研讀孔夫子對我們的教誨,慢慢品味孔夫子的做人之道呀。
我想我一定會將于老師的“心語”一一細賞,然后一日三省吾身,愛親人,愛朋友,愛同事,愛學生,愛身邊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以一顆博愛之心最大可能地活出一個真我。(好像是有點言過其實)
論語心得體會11
對孔老夫子一直懷有一種十分溫暖的感情,雖被后世尊為“圣人”,卻全然沒有遙不可及的感覺。他仿佛就是一位樸素可親的老者,跨越兩千年的時空陪在心靈左右,時時給予貼心的關懷。
孔老夫子留下的精華集合成了《論語》的經典,這部“東方的圣經”,雖然不似《圣經》在西方那般高高在上,受人頂禮膜拜,卻靜靜的滲進生活角角落落的細微處。用心一點,就會發現。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它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老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后世,他把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在孔老夫子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導出來的一種飽和的力量。浮躁長草的年代,這種無言的教育化解了郁悶將溢的淚。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就是告訴我們,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我們都要做勇敢的人,努力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樸素。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我們常常說,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壞的。孔子特別強調做事情的分寸,“過”和|“不及”都要盡力避免的。“忍”字是種技巧,刃懸于心,退一寸則不成忍,進一寸則不成仁。我們靜靜思索忍的度。君子必仁,且能忍,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君子的力量是來自于人格與內心的。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后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此不為君子,何為君子?君子的精神光芒閃閃,而翻開《論語》,我們看到,樸素的字句后面常常閃耀著一種理想之光。“三軍可奪帥也,不可奪志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常常與他的.弟子討論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的快節奏生活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自己去關注自己的內心呢?《論語》教給我們的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淡定的起點,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論語》傳遞出的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我們對內心的關照。
一直都記得,在于丹的《論語》心得的封面上有這么一句話“《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浮躁的走過一程,又忍不住捧起了《論語。》,靜享那樸素的溫暖。
我不知道于丹在參讀《論語》,在登上百家講壇時懷有一種怎樣的心情,但當她用淺顯的語言把孔老夫子的精神傳承下來,又印在書頁上,在我面前緩緩展開的時候,我還是被暖暖的觸動了。孔老夫子的智慧穿過兩千年的路途塵埃,化作帶著馨香的和風細雨,掃去了氤氳心頭的浮躁和壓抑,頗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很喜歡這種淡淡溫馨的味道,簡單安靜卻也久遠。
第n次品讀《論語》,說不出它到底何種魅力,我只是著迷。浮躁長草的年代,我會郁悶到流淚,而《論語》會是一劑治愈我苦悶的良藥,它如常言般的話語流淌過心間,心房便敞亮了。再次落筆,算作是我n+1次第的思量……
論語心得體會12
期待已久的《論語》結業祭孔游學活動終于到了。7月4日,陳老師、曹老師帶領知本班的學生及家長一行四十余人坐著火車來到了山東曲阜,一路上,我們歡聲笑語,對即將開始的游學興奮不己。
一下火車,我們迫不及待地坐上大巴直奔孔林。孔林非常大,我們是坐著電瓶車參觀的。導游告訴我們:孔林又叫“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現有10萬座墳冢。孔林和別的`園林最大的不同就是這里墓冢多,碑碣多,石蟻多。此外,這里的樹木種類也很多,相傳孔子的弟子,各以其故鄉的樹木種植于孔林之內,因而樹種極多。在孔林,我們重點參觀了神道、碑林、孔子墓、子貢廬墓處。導游告訴我們:孔子去逝后,眾弟子守墓3年,相訣而去,唯獨子貢在此又守3年。這個故事令同學們十分感動。
分感動。
從孔林出來,我們參加了浦江學堂舉辦的知字級《論語》結業晚宴。在晚宴上,我見到了著名的鮑鵬山教授,鮑老師特別和藹,還很風趣、幽默。同學們都很喜歡他,紛紛想和他合影,我和少部分同學幸運地獲得了合影機會。晚宴上,同學們還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謝子聰表演的“木蘭辭”為知本班贏得了榮譽。
第二天,參觀完孔廟后,我們參加了“戊戌年知字級祭孔大典”儀式。祭孔是為了尊崇與懷念孔子而在孔廟舉行的隆重祀典。首先,鮑老師宣讀并供奉祭文,帶領全體老師到孔子香案上香鞠躬;接著,二百余名同學齊聲背誦《禮記—禮運大同篇》;最后,同學們到孔子香案鞠躬祭拜。每位同學還獲贈了珍貴的“綬帶”。第一次參加如此莊嚴、盛大的儀式,我感到十分新奇、大開眼界。祭孔典禮結束后,我們還體驗了拓碑工藝。拓碑是南朝時出現的一種印刷藝術。將紙覆在石碑上,然后刷墨揭下,就在紙上顯現與石碑上同樣的字形。我拓的內容是“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由當代書法家戴明賢所書。
第三天,我們來到鄒城參觀孟府、孟廟。孟廟最吸引我們的是各種千年古樹,樹的種類有松檜、側柏、銀杏、古槐、紫藤等等。這些樹木,形狀特殊別致,有的如虬龍、有的如獸、如鳳,千奇百怪,姿態各異。我們在樹下聽陳教師講學,與同學們游戲,流連忘返。
這三天的游學旅行就像《神奇校車》般的精彩,我們仿佛坐著高鐵穿越到了魯國。我們品魯菜、祭孔孟、習《周禮》、聽《韶樂》,身臨其境,我感到十分有趣。下學期,我們要開始精讀《孟子》,我十分期待學完《孟子》后的結業游學。
論語心得體會13
在學習國學的潮流中,有一部儒家經典著作,它如桂冠上炫耀的寶石璀璨奪目,它就是《論語》。讀《論語》讓我獲益匪淺,雖相隔千年卻似近在眼前,耐人尋味的經典理論蕩滌我心靈的塵埃。
這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它包含孔子對教育、政治、哲學、為人、處事等方面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本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內涵豐富。讀完這本書,孔子的形象躍然我眼前,我對孔子的印象極為深刻。
他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他開創儒家學說,編纂《春秋》,修訂五經,創立私學,打破貴族教育。他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做人的道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等等。在他的教育方法的指引下,我努力學習,成績穩中有升。
他是一個教子有方的父親。他對兒子就像對學生一樣,不嘮叨,用心簡單引導。子曰:“學《詩》乎?不學《詩》,無以言。”“學《禮》乎?不學《禮》,無以立。”告訴兒子學《詩》的意義,告訴兒子學《禮》的好處,只告訴兒子這兩個方面,其它一句不啰嗦。孔子以其自身感悟引導兒子學習《詩》與《禮》,兒子在孔子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學習了《詩》與《禮》。兒子自己悟到、學到的本領才是真本領。
他是一個為了理想而執著努力的人。當魯國不重用他時,他放棄了安穩舒適的生活,去周游歷國,傳播自己的儒家思想。一傳就忘記所有,離開妻兒,他在外整整十三年。十三年,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才能做到啊!我出去參加夏令營,才五天,就受不了了,無法堅持。可孔子不然,雖然理想和現實差距很大,他為了實現理想,放棄了一切!這種執著精神,這種堅韌的意志是成就孔子的關鍵。
他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他這句好學名言已經被我銘記在心:“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就像追趕什么而追不上那樣,追上了還恐怕再失去它。他自己也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多么好學的一個人呀!要是我具有這樣的精神,我定會有一番成就。看到孔子這么偉大的人,我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成為他那樣勤奮好學的人!
孔子是個偉大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給人以啟迪。《論語》是一個警枕,讓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論語》是一座燈塔,在寒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論語》是一首意味深長的詩、《論語》是一幅意蘊深遠的畫……
論語心得體會14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那么什么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說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么樣的幫助;什么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
第一種壞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
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么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最近讀了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觸頗多,于丹教授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于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心得體會15
《論語·學而》另一種理解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李澤厚說:"學"者,學為人也,論語讀書心得。學為人而悅者,因人類即本體所在,認同本體,悅也。友朋來而樂,可以本體乃群居而作個體獨存也。"人不知而不慍",則雖群卻不失個體之尊嚴,實在與價值也。此三層愈轉愈深,乃"仁"說之根本,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之樞紐。
一切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其意義才能清晰地浮現出來。《論語》,這本子夏留給后世的學習筆記,記錄卻是如此簡單!(子夏在孔子的門徒也確算不得是最好的學生)以這則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體的語言背景:在什么情況下,對誰,就什么問題而言,等等,這些都不清楚。從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奧奇僻,似乎確實是談"悅"、"樂"二字,如李澤厚所言:"…以儒學為骨干的中國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樂感文化。"倘以知人論世的方式以理解這則語錄,就一定作如是解么?
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孔子的這段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語意重點并不在"學"字上,而在"習"字上。習,實踐。這句話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學習如果能經常實踐它,那不也是很快樂的么?"學"固然是快樂的,但實踐所學更能讓人快樂。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為心",是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廢墟上,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貧賤的處境的殷宋公孫嫡系,成了"儒"的復興者。他說:"吾其為東周乎?""吾從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個東方的"周帝國",他以幾百年來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禮》作為支柱來建構一個理想的家園。所以他認自己是這種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然而初不見用于魯,十四年周游列國,棲棲惶惶一如喪家之犬,喟然長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雙鬢疇昔之夜,夢里在空寂神殿的兩楹之間,撫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學何為?習也!學而無所用,才是一種真正的痛苦。學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樂而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九萬里的風等待揚起東海的波濤,托舉鵬翼扶搖碧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門曰朋,來當然是切磋修養,研討學問的;又自遠方,山高水長,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難得一見,這實在是可以快樂的事。"何時共把盞,重與細論文",這多少古人所臨風懷想的美景。
然而細細想來,我們可以有另一種理解:難道朋友都在遠方?近處無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不也是孔子所欣賞、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誰與歸?"現實生活的周圍卻往往沒有這樣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卻照不亮附近凡人們的雙眸!凡人們會告訴你:太陽再鮮艷,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臉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臟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獨的。所以他期待遠方有一雙慧眼,能夠看到他的光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寂寂的柴門,等待遠來的尋芳者扣響,打開一個塵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偉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超越了他的時代;還在于他有更遠大的抱負。而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時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奈何這世上,謂我何求的人遠比謂我心憂的人多!更有甚者,人們總是習慣用石塊、雞蛋來迎接啟蒙者、先知者。
膽怯一點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誰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點的人,毀譽無動乎中,榮辱在所不計。即使是舉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孔子說:我不生氣!因為我是君子,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怎么好和小人計較?也罷,也只好如此了!否則,還有什么能讓我寬慰自己呢?
可是當一個君子,真的好難啊!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聲無奈的嘆息,裊裊了千古!
【論語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論語心得體會12-30
《論語》心得體會01-05
《論語》心得體會07-25
《論語》的心得體會03-23
論語心得體會優秀03-23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04-14
讀論語心得體會12-13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03-07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