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么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1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編寫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吸收十年德育課程改革成果,滿足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成長需要,促進小學生基本文明素養,以反映人類文化成果為核心。編寫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學校德育變革相接軌,以順應時代的變化,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新教材內容的設計重點在知識、技能與能力的關系上,采取的內容編寫策略是知識、技能引領,活動穿插,在學習知識、技能中來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
小學低年段《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主題是適應新生活、養成好習慣、奠基公共意識、培養學生的公共意識、追求創新生活。
首先,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將會引起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新教材的改編是為了培養兒童做好心理準備、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生活。其次,兒童在適應了校園新生活的基礎上,針對這一時期的學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現實問題——好習慣缺失,引導學生養成生活習慣,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再次,學生公共意識培養,是學校德育應該破解的重要課題。作為文明社會的每個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維護公共安全,恪守公共道德。最后,創新是人類的一種創造新活動,是人們的一種生活追求,它應當回歸生活,走進生活,成為生活的常態。新教材從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帶領學生從課堂走向創新,追求創新生活。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首次提出教材是兒童的,不是成人的;是生活的,不是學科的;使用生活語言,不是書面語言;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新教材的內容是兒童生活,語言是兒童語言,他遵循教育規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有愛心、有責任心、具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兒童,關注學生的整體成長、生活,倡導學生學會玩,并且有意義地玩,學會主動思考,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有想法的參與學習。教材中所呈現的材料都是兒童熟悉的生活事件,這樣孩子就能夠在典型的生活事件中發現自己的生活,將自己的生活引入到教材中去,與教材中的兒童生活發生交流和對話。教材還遵循孩子生活經驗中的感受,依據現實理性發展的可能,幫助孩子在行動中實現對生活的內在意義與內涵的理解與超越,通過行動將自己對情感的新體驗,對生活的新理解。改變生活狀態,回歸兒童生活是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也是最近十年來德育理論與實踐探索的重大成果。部編新教材以生活德育論為指導思想,以兒童為主體,對生活德育論進行創造新運用,使孩子改變他原有的經驗性的生活。養成生活方式,不是完成書面試卷。教材是依據兒童多層次的生活結構,以及在其成長中逐步拓展和遞進的生活延展而展開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新教材還在時間、空間上向老師和學生開放。讓學生回望過去,立足當下,規劃未來,同時走進課堂、走進學校、走進家庭、走進社區。新教材體現多學科話題的融合。而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范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著眼與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新教材還體現人與世界的融合,人與自然、家庭、社區、國家的一體化,多元素質的深度融合。教材面向不同生活、不同文化情境中的兒童,力求適合不同文化環境中的兒童學習的張力。最終達到多元文化的融合。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城鄉生活方式的融合、主流與特殊群體的融合。
1、新教材采用繪本故事的形式編寫,使學生更好地走出書本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學習。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向生活學習,學習做人。
2、新教材主導學生在活動中領悟。開設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更好地在活動中領悟書本的意義與智慧,積累更多的經驗。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欲望,是新教材教學方式的又一特點。
3、向榜樣學習。新教材增強了榜樣故事的宣傳,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學習榜樣,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榜樣學習活動,為小學生的健康人格成長地樹立了更好榜樣。
4、新教材中有大部分的留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辨析與反思。這是之前的教材里從來沒出現過的,意在引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結合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突破性,已達到更好的效果。
十天的培訓學習,雖然時間很短,但在南師大的精心組織下,在多位專家教授細心講授和耐心指導下,在多位學生助理的幫助下,在與學員們的積極討論中,我收獲頗多,受益匪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腦海中植根,一種合理的教學方式會拉近我與學生的距離,通過本次的培訓學習,我即開拓了視野,又增長了知識,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充分運用本次培訓所學,更好地完成每一項工作。
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2
20xx年11月11日在管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有幸去蘭陵參加了臨沂市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活動。本次活動分為觀摩教學活動及互動研討活動兩種形式。會上由全市選拔推薦的優秀教師進行了精彩的展示,純正的發音、嫻熟的教學技巧、精致的板書、親切的教態、良好的素質,令人嘆為觀止。
本次觀摩活動涵蓋兩個年齡階段,有四年級的《父母默默的愛》和六年級的《我們受特殊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兩節法律知識課。對于難懂的法律知識,兩位老師講起來卻清晰明了。比如第一課《我們受特殊保護》,張老師能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我國保護未成年人的專門法律,培養學生學法、知法和守法觀念,幫助學生自覺地用法律法規來約束自己、保護自己,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上課伊始,張老師通過課前交流讓學生說說未成年人是什么樣的人,有什么特殊之處,引入“我們受特殊保護”。正是因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他們的.權益容易受到侵害,怎樣避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呢?引入新課《專門法律來保護》。這節課張老師設計了兩個活動,活動一:專門法律有哪些。讓生從課本中找找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并請學生思考為什么通過專門的法律保護未成年人。師講解出發點和立足點。活動二:專門法律我了解。張老師先借助教材中“知識窗”,讓生明確相關法律的內容、特點和價值。學生明確后,教師在借助闖關小游戲加深學生對法律的認識。最后,教師發放法律條文資料,生配樂讀法律條文,鞏固對法律知識的認識。課后踐行環節,讓生繼續了解《兒童權利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豐富學生的法律知識。
課程標準提出,課程活動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都能得到發展。但是每個學生在學習上表現的興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學習方法都是不同的,在學習能力上也有不同,應該注意。
張老師在執教《公民的基本權利》這課中,讓學生自己去摸索,鼓勵學生以聊天形式來上課,讓學生能夠發散自己的思維,成立一個個學習的小組,讓學生在其中互相交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的過程后課堂上小組之間進行搶答,讓其配合完成,不做太多的干預。
1、我的教學還是以傳統方法為主,缺少創新意識,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不足。
2、課堂中我講的太多,學生交流的時間略短,總感覺孩子不會、不懂,沒有真正放手給孩子們。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的教育教學工作能力和水平還有待更進一步提高,需跟上時代的發展,適應時代的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學習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要不斷總結經驗,努力創新,開拓進取,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逐漸創造出自己的教學風格,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3
20xx年9月8日,我有幸參加了在臨沂市第三實驗小學召開的教科版小學《道德與法制》教材培訓研討會。會議的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介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修訂情況和教材內容解讀。外出學習是一次很好的和別人交流的難得機會,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也留給了我滿滿的收獲和深深的思考,現將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從最初的《政治常識》到今天的《道德與法制》,可以看出教材的編寫將政治內容淡化,強調道德,社會的核心理念就是讓道德回歸生活。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讓兒童在經歷幼兒園到小學過程中,認同自己,尊重他人(重點強調在家庭和個人領域)。
兩位徐老師都分析了新課程標準下的新教材特點,讓我們對課程標準及教材把握更準確。新教材的突出特點:
1、體現了學生喜歡,圖文并茂,抽象問題直觀形象表達的卡通版面。
2、更加貼近學生生活。
3、將活動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
在教學上專家給出了學生觀、教師觀、教材觀三觀并存的建議,學生觀重點突出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差異,允許多樣。教師觀中強調了教師的三個角色扮演即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學目標的制定可因地制宜,課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它還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他生活空間,而且體現課前、課中、課后、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教學材料的.主要源泉來自兒童的現實生活。因而取舍材料均要以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選擇與兒童生活緊密相關、切實需要的內容,以確保內容生活化,絕不再是以本為本。
在這次學習中,據徐老師介紹新教材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更進一步強調了“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兩大內容。更加注重與孩子的溝通能力,同時也賦予老師跟孩子之間更多的互動。在今后的教學實施中,我將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聯系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的新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基底,使教學更加精彩。
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4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學生的基本道德素養與素質不僅關系到他們的性格和品質的完善,更加會影響他們的三觀,要想適應課改,教師必須在道德與法治方面加強落實,想法設法提高學生的整體道德素養。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方法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就算是現在有一輪新課程改革的全面鋪開,不少教師還依舊錯誤地認為學生要多學習“正科”,把語數外的學習進行再一次的增強,而對于道德與法治這種所謂的“副科”,只要將教學任務完成個差不多即可,根本無需去對學生的本質教育進行足夠的重視,不去考慮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對于學生的積極意義,也不去考慮健全法律意識是學生生涯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從而使得初中道德法治教學的實效大打折扣。
在新課改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探索,尋找到新的教學突破點,樹立起全新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觀念,為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提供重要且必要的指導,因為教學觀念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道德與法治的相關教學方式,使得教學方式隨著教學觀念的不斷更新而更新。因此,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能夠不斷地去接觸一些先進的教學觀念,并使用全新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教學觀念來顛覆現有的教學模式,使初中學生能夠對道德與法治方面的相關問題予以足夠的注意,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讓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證,讓學生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獲得成長。同時,教師要能夠在日常教學中以平和的心態來對待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從而使學生在初中時期就構建起較為完善的道德體系,并形成一定的基本法律體系,使學生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教學方式的單調是教育教學的頭號敵人,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不少的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是否將知識灌輸給了學生,而不去注重學生是否掌握了這些灌輸過來的知識,這樣的一種教學模式我們形象的稱其為“填鴨式”教學。在這樣一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是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相關知識進行單純的接收,并不去進行深入的了解或理解,從而教學的質量是得不到有效保證的,使得整個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根本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教師要能夠采取相應的手段,將情境創設、問題導入、小組合作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分層次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引入到日常教學之中,讓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方式變得豐富起來,使得學生能夠得到全面深入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進而使得教學的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學生在課堂教學前的一種獨立自主的'探索學習活動,它不僅僅是讓學生做好了學習的心理準備,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獲得重要的學科知識與學習經驗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技能,而且還可以使學生明白本節課知識的重難點,找到自己的困惑,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課堂上的聽課才能更有目的、更高效。學生只有在課前做了充分預習,建立起認知背景,才能實現與其他同學的合作學習。所以,指導學生高效預習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保證。
基本的做法是教師課前編寫導學案,學生根據導學案進行課前自學。學案是指教師在備課時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精心設計的問題探索、要點強化的學習指導方案。學案的編寫要貫徹三原則:基礎知識原則、學法指導原則和提高能力原則。學生根據導學案進行預習后,教師必須對預習進行檢查和評價。否則,學生的預習過程就會有很大的隨意性,就會影響本節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上課前可利用個別提問的形式,了解學生對本框題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應該設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期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認為:兒童的學習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始終伴隨著情意活動的復雜認知過程,學習興趣作為情意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對認知活動起著始動、調節、催化等重要功能。因此,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就要做到創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高潮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思考,通過生生互動,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認知過程。一節課是否高效,與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是密切聯系的。著名教育專家于春祥老師說:“人是表達的動物,課堂因表達而精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境,也就是教學情景的創設必須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實際、貼近時代。設計教學情景問題的梯度和坡度要合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與教材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學生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與內在動力。
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應創造條件,讓每位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自己生成的東西,同學之間進行思維的碰撞,產生激情的火花,小組之間、個人之間形成知識的對抗。這個過程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信心,都會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總結: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教師只是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指導,學生才是主體,教師要基于課堂的教學結構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5
(一)教學目標比較單一
做好“新課標”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至關重要的就是要不斷優化教學目標,但從當前一些教師來看,在教學目標方面還比較單一。比如一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還沒有深刻認識到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也沒有將其與“立德樹人”教育目標以及“素質教育觀”進行有效結合,“應試教學”思想仍然存在;還有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還沒有從培養學生實踐意識、探索意識、創新意識等諸多方面進行教學設計,直接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比較單一,還不適應“新課標”的要求,這已經成為制約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教師重視,并在教學過程中認真加以改進。
(二)教學方法缺乏創新
當前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重視教學方法創新,導致教學質量不高,比如個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沒有把“以人為本”作為重要的教學理念,因而導致教學方法缺乏對學生的有效教育和引導,特別是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面不夠到位,導致學生盡管在知識上有所收獲,但卻沒有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去;還有一些教師不重視案例教學的應用,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入,甚至很多教師采取說教式、理論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此外,互動教學方法、探究教學方法以及調查研究等方面也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三)教學體系不夠完善
對于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說,健全和完善的教學體系具有很強的保障性。但目前一些教師在構建道德與法治教學體系方面不夠到位,比如一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信息化教學體系相對比較薄弱,在推動“互聯網+”教學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對比較薄弱,特別是多媒體ppt技術、希沃白板技術以及“微課”等的應用不夠到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體系不夠完善還表現為,一些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有效融合,特別是“走教案”的教學模式相對較多,在培養學習興趣,以及應用生活化教學等諸多方面不夠系統等等。
1、優化教學目標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進行,同時還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優化教學目標,重中之重的就是要將道德與法治教學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平臺,教師要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和戰略思維,通過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創新,努力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下功夫。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對整個教學活動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特別是要針對學生道德與法治存在的薄弱環節,在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重點要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具體實踐,切實做到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同時也要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服務意識、團隊精神以及遵章守紀意識。
2、創新教學方法
眾所周知,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科學的方法能夠事半功倍。由于道德與法治教學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因而必須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不僅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樣的言行是講道德的,而且也要引導學生應用于具體實踐當中,使學生能夠做到“知行合一”。要更加高度重視“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以此加深學生的理解,比如對于法治教育來說,可以將社會上的不法行為作為“反面案例”,使學生了解違法的危害等等。要更加高度重視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都可以采取“對分課堂”的方式,在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講解之后,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互動。
3、完善教學體系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學體系,努力使教學活動更具有規范化和系統性,同時還要在趣味性方面實現突破,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大力推動“互聯網+教育”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ppt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設計,使其更具有直觀性、演示性和趣味性,這就需要加入更多的音頻、視頻乃至flash動畫元素,創設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要在構建“生活化”教學體系方面下功夫,比如在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孝”文化,并且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孝敬父母。要更加高度重視“游戲化”教學體系建設,比如在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可以通過“角色游戲”的方式進行,能夠讓學生對知識理解更加透徹。
綜上所述,要想做好“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至關重要的就是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特別是要將其與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進行有效結合,著眼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積極探索更加符合學生實際、更加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問題導向,著眼于破解存在的問題,運用系統思維和創新理念,重點要在優化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體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升。
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6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綜合性本課程設計體現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內在整合;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品德和規則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歷史與文化、國情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生命與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生活經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的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從多角度、多層面引導學生去理解、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并以此為基礎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
實踐性本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開放性本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課程評價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態度,不以單一指標評價學生的發展,評價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和日常行為。
(一)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是課程的核心
本課程特別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學生的道德發展,豐富學生的社會認識和內心世界,健全學生的人格,使他們能夠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參與社會,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二)學生的生活及其社會化需求是課程的基礎
本課程注重學生生活的價值。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學生的生活對本課程的構建具有重要價值。課程必須貼近他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并以此為基礎,提升學生的生活。
(三)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課程的追求
本課程強調必須從學生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教學要因地制宜地營造有利于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學習環境,選取學生生活中真實可信的生動事例,采用學生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認識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教學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過程。
本課程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家庭、學校、社區、國家、世界是學生不斷擴展的生活領域。社會壞境、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是存在于這些領域中的幾個主要因素。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是在逐步擴展的生活領域中,通過與各種要素的交互作用實現的。
本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條主線”即以學生的生活發展為主線;“點面結合”的“點”是社會生活的幾個主要因素,“面”是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領域,在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個生活領域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在不同年段層次不同,螺旋上升。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公民奠定基礎。
本課程引導和幫助學生達到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律、樂觀向上、勤勞樸素的態度。
2、愛親敬長,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主、法制觀念,崇尚公平與公正。
4、熱愛家鄉,珍視祖國的歷史與文化,具有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視野。
5、具有關愛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能力與方法
1、養成安全、健康、環保的良好生活和行為習慣。
2、初步認識自我,掌握一些調整自己情緒和行為的方法。
3、學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傾聽他人的意見,體會他人的心情和需要,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集體生活。
4、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社會事物和現象,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力所能及地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能夠選用恰當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說明問題。
(三)知識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為規范和文明禮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懂得規則、法律對于保障毎個人的權利和維護社會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生產和生活的重要影響。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初步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了解人類共同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等問題。
4、了解家鄉的發展變化,了解一些我國歷史常識,知道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了解影響我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響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環境下人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懂得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之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第三部分課程內容
說明:
1、依照課程設計思路,課程內容中各項與學段相對應,并按其適宜程度標注在各項后。(中)表示適用于中年級,(高)表示適用于高年級,(中、高)表示適用于中、高年級。但各項課程內容及排列順序與教材、課時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2、本課程內容為基本標準。在掌握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編寫教材和開展教學活動,可根據各地區、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有所拓展。
3、根據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精神,表中所列教學活動建議側重于有學生主體參與的體驗、探究、交流研討等實踐性教學活動。這些建議是提示性的,供編寫教材和教學時參考。
4、教學活動的形式應不拘一格,鼓勵教師根據具體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的不同,結合教學實際,選用并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本標準是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教材編寫以及課程實施和評價的基本依據。在實施過程中,應當遵照本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教學,有效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一)整體把握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的關系
課程目標是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綜合實現的,尤其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和能力與方法目標要經過長期的培養才能達成。因此,教師要在把握整個課程目標的基礎上,設計單元或課的教學目標,處理好長期形成的目標和短期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突出每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不必面面俱到,應簡潔、清晰、具體,注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盡可能根據本校和本班學生的實際狀況和需求進行設計,避免大而空。
例如,“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目標需要一個長期養成的過程,“誠實守信,友愛寬容”也是要在實踐中通過不斷踐行逐步達成的目標,因此,它們不宜作為一節課的目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將目標具體化,確定毎節課可達成的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注意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關注學習過程中生成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目標。教學活動完成之后,還應通過學生的反應和作業檢驗目標的達成狀況,深入反思并不斷改進教學。
(二)通過創設多樣化情境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基礎。教師首先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設計教學,同時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他們對社會的認識。
應該注意到,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教學前,教師應對學生的生活壞境、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并通過觀察、聊天等調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根據學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需要,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樣化的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的機會。
在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識,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學生之間經驗的差異,鼓勵學生與擁有不同經驗和觀點的同伴、教師和其他人開展交流、討論和對話,分享經驗和感受。
例如,在學習“誠實守信”時,不能僅僅呈現誠實守信的正面例子,可以適當呈現不誠實守信而獲得利益的事例,讓學生認識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并且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或身邊的人在這方面所遇到的不同情況和感受,對不同情況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和探討誠實守信的重要意義,學會根據情境作出恰當的判斷和行為選擇。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教師要通過創設任務情境或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主學習既包括學生個體的獨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學生與同伴合作開展的學習和探究。教師要為學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提示方法和步驟,避免放任學生進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動。例如,學生第一次開展調查之前,教師可以提供一張調查表,列示若干調查內容,讓學生填寫;學生有了一定的調查經驗之后,可以提示學生自己制訂調查計劃,寫明調查的目的、對象、地點、要點和注意事項后再去調查。又如,讓學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資料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出若干問題,提示收集、整理和交流資料的要點,避免學生不假思考地摘取資料,照本宣讀。
教師要創造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對獲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觀點進行大膽質疑,同時尊重并積極回應他人的質疑,并幫助他們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和探究過程,修正和改進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教師自身要做到并且指導學生學會根據掌握的事實材料作出判斷和結論,不要盲從和輕信他人的傳言和不實信息。
(四)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學時空
本課程的教學時空不局限于課堂和學校。教師應將本課程的教學與相關學科以及班隊活動、學校德育活動、社區活動、社會重大事件等緊密結合,從中捕捉、挖掘鮮活的素材,調動學生在課外學習和活動中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充實本課程的教學過程,同時將課內學習延伸至其它學科的學習或校內外其它活動中,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教師既不能因為沒有所謂的考察與調查的條件和資源,將教學局限于課堂傳授,也要避免制作高成本的課件或教具,以及開展華而不實的社會調查等活動。教師要根據實際條件,就地取材,創造性地發掘和利用學校、家庭、社區、媒體已有的資源,以及購物、旅游、訪友等機會,引導學生適時地開展體驗、考察、調査、制作、游戲等活動,通過學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學生與學習對象的距離。
例如,可以讓學生在平時上學和放學的路上,注意觀察某類公共設施的分布、使用情況和變化,并做簡單的記錄,經常性地利用班會或課前幾分鐘相互交流和提問。在學習相關課程內容時,就可以提取這些積累的調查成果設計教學。
在學習有關本地區變化和發展的內容時,提前數周讓學生收集家里或親友家的舊物,聽取舊物的擁有者講述其來歷。如果舊物擁有者允許,可將舊物拿到學校分類展示;不便拿到學枚的,可以拍照、錄音。教學時可以圍繞某一類舊物,按使用或出產的年代分類,比較它們的差異和變化,讓學生從中體會社會的變化。
在學習其它國家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觀察家庭、學校和商店里的進口商品或品牌,在世界地圖上尋找這些商品或品牌所在國家或地區的位置,從學生熟悉的商品或品牌切人,學習某個國家或地區的地理、歷史、經濟方面的知識。還可以結合奧運會、世界杯等國際性活動,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絡,收集和學習主辦國或地區的地理、歷史知識和風土人情,以及該國或該地區與我國的聯系。
為此,教師平時就要做一個有心人,經常與其它教師和相關部門溝通,并養成讀報、收聽收看新聞和通過網絡收集信息的習慣,用剪報、攝影等方式積累素材。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收聽收看新聞、觀察事物、積累材料的習慣。可以通過開展諸如每日兩分鐘輪流播報新聞或見聞的活動,來培養學生的這種習慣。
(五)有效組織適宜的教學活動
本課程的教學活動方式多樣,如閱讀、討論、辯論、參觀、調查、訪問、游戲、角色扮演、模擬活動、兩難問題辨折,以及撰寫報告書、制作圖表等,每一種活動都有其適用的范圍和價值。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加以選擇,最大程度地發揮每―種教學活動的效用,而不宜在一節課內展現多種教學活動方式。教師要對以下幾種教學活動方式加以重視。
1、體驗學習。體驗學習是學習者通過身體的各種感官進行學習的一種方式。體驗學習的種類多種多樣,大體可以分為直接體驗和間接體驗。體驗學習的重要價值不在于學會某種操作方式、獲得某種技能,而在于每個人在活動中獲得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
2、探究學習。探究學習重要的是通過探索性活動,使學生獲得探求知識的學習方式,形成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對于學生來說,探討和把握獲得探求結論的方式和途徑,往往比學習和記憶知識結論更有價值。探究學習包括發現問題,設立假說,收集信息、資料、數據,處理數據,驗證假說等步驟,整個過程必須為學生留下思維和行動的足夠空間,不能將過程和答案直接呈現給學生。探究學習經常需要經歷和體驗失敗,最終結果的有無、正確與否,不是評價活動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據。
3、問題解決學習。問題解決學習是使學生直接面對實際問題,學習、研究并嘗試提出某種解釋問題或解決問題方案的學習方式。問題解決學習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在尋求解決或解釋某個具體的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綜合地、關聯地、多角度地、切合實際地分析和思考問題的一般方法,形成關心社會的態度和參與社會生活的行為方式。問題解決學習沒有固定的學習步驟,而且是針對社會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或實事,通過提出問題、查詢資料、訪問調查,提出有針對性與合理性的解決問題方案,在學習過程中,倫理的、道德的、對社會價值觀和人的行為方式的思考與判斷必然貫穿始終。
4、小組學習。小組學習是調動所有學生參與學習,培養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識的途徑,提供了開展探究學習所必需的交流平臺,小組有多種組合方式。要根據學習任務采用不同的分組方式,可以座位相近或住家相鄰的學生組成小組,也可按照興趣相同或任務相同的學生組成小組,應特別重視不同特長、性格、學習興趣和成績的學生混編為一組。小組成員的人數不宜過多,以4~6人為佳。教師應關注學困生和人際交往能力較弱的學生,幫助他們融入小組學習,同時指導其它學生接納和幫助這些同學。教師應指導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平等討論,并讓每個學生輪流擔任組長,負責組織小組的活動、交流和匯報,使小組學習成為培養學生平等民主意識與合作交往能力的過程。
(一)評價的目的和原則
本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積極促進學生發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道德和社會認知、判斷、行為,以及發現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評價應以本標準為依據,面向全體學生,從毎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注意認知和操行相統一,綜合性和簡約性相統一,顯性表現和隱性品質相統一,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
(二)評價的目標和內容
本課程主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主要包括:
1、學習態度。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態度。
2、學習能力和方法。包括學習中觀察、探究、思考、表達,收集、整理、分折資料的能力和方法,與他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等。
3、學習結果。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和進步程度。
評價教師的教學行為主要考査其是否能夠落實教學目標、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激勵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并有所進步。
(三)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本課程倡導采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或綜合運用評價方式。其主要的評價方法有:
1、觀察記錄。教師對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進行觀察,并做記錄。
2、描述性評語。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3、達成水平評價。按照本標準的基本要求,以學年及單元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為基準,通過紙筆測驗、考試等方式進行評價。本課程不排除紙筆測試方式,但反對考査死記硬背的知識或刻意追求難度,以及將學生的品德用卷面成績衡量的做法。
4、作品評價。將學生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產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師生共同進行評析。
5、學生自評與互評。教師引導與幫助學生對自己和同伴在學習中的表現及成果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鼓勵學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鑒,相互促進。
學習結果評價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毎一種評價方法都有其適用的范圍,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使用。鼓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創新,不斷完善評價方式方法。
(四)評價的實施和反憒
1、評價要真實、可信、公正、客觀。注意積累能真實反映學生發展變化的資料,如學生的作品、作業等,將日常觀察和定期考查相結合。
2、評價要注重知行統一。將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有機結合。
3、評語既要簡要、精練,又要注意差異性、針對性。評價結果要能夠反映出毎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與變化。
4、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給學生,并對評價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幫助學生準確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評價結果的反饋應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
1、教材編寫應以本標準為依據,應準確、完整地反映本標準的理念和要求。
2、課程內容的條目、順序與教科書內容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內容編排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方式,螺旋上升。
3、教材編寫要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整合各相關學科的知識內容,并通過設置若干學習主題,展現不同的學習視角和問題視角。
4、選材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心理需求和實際生活需要,凸顯學習內容的思想性和科學性。
5、教材內容與呈現方式應有利于學生采用體驗、探究和交流討論等多種方式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為學生的嘗試、體驗和實踐活動留有空間。
6、教材的呈現方式要適合學生的閱讀、審美習慣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愿望。、
7、教材編寫應考慮不同地區,尤其是農村的特點和學生的需要,適當拓展相關內容,選擇貼近當地生活的素材。
8、教材中的教學活動設計應盡可能地提供多種方案,供教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進行選擇。
充分開發、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對于豐富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增強課程的開放性、生成性和教學活力具有重要意義。本課程的資源是多樣的,課程資源的利用應為教學服務,力求切合實際。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應當做到:
1、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內資源
教科書以及教學所需要的教學參考資料、其它各類圖書、教學用具(包括地球儀、掛圖等)、音像資料、教學軟件、校內環境設施和校園網絡、圖書館等是學校中基本的資源。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首先要重視并加以利用。
可以結合少先隊活動、主題班會、課外活動小組、文體活動、校本課程等,豐富和拓展本課程的內容。
2、因地制宜利用社區環境資源
社會公共設施和場所,如商店、紀念館、博物館、公園、少年兒童活動中心、文化體育場館、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區域自然景物、人文景觀等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加以利用的課程資源。
3、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種社會資源
學校師生、家長、社區人員以及周邊從事各種職業的人都是重要的資源。本地區的民風民俗、傳說故事、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等,學生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例,國家和地區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發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師關注并加以整理、開發的資源。在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中,要注重利用網絡、電視、電影、廣播、報紙、雜志等信息媒體。
【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心得體會09-14
初中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07-22
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05-25
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03-30
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推薦】07-12
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熱)07-11
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精選24篇)04-03
小學道德與法治培訓的心得體會06-29
小學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經典】09-06
小學道德與法治培訓心得體會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