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瓦爾登湖》讀后感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瓦爾登湖》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瓦爾登湖》讀后感1
記得,歌德曾說過:“讀書,就像是和很多高尚的人在說話。”誠然,讀上一本好書比一座燈塔,指引人們在大海中安全飄過驚濤駭浪。
現在每日的繁忙生活讓我們忘記了思考的重要性,夜晚,在臺燈下面,靜靜地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一切的喧囂都變成了過眼云煙。心中只有美麗、純潔……
《瓦爾登湖》是美國19世紀超驗主義先驅梭羅的作品。梭羅于1817年生于馬薩諸塞州康科德鎮,就是因為茶葉事件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的那個小鎮,他亦是人類不抵抗運動的先驅,現代環保主義的鼻祖。梭羅認為人除了必需的物品,其他一無所有也能在大自然中愉快地生活。他在19世紀(1848年)干了一件罕見的事情,就是拿了一把斧頭,到康科德郊外的林中自己搭建了一座小木屋,然后每年勞動6周,其余時間用來閱讀下載和思考。他的一切所需均依靠自己動手獲取,這樣在湖畔生活了兩年,之后將湖畔生活寫成了被稱作超驗主義圣經的《瓦爾登湖》一書。
《瓦爾登湖》是19世紀美國作家梭羅的一部文學名作,在梭羅生前,它的名氣并非很大,但隨著時光的流逝,其聲譽與日俱增,被譽為美國環境運動的思想先驅。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歸自然的生活實驗中所發現的人生真諦——如果一個人能滿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據說,詩人海子去山海關自殺時帶著4本書,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羅的《瓦爾登湖》,這和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頗為相似。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書,讓許多人至死仍然極為癡迷。
在我還未接觸梭羅的《瓦爾登湖》之前,我從有關書刊上了解到這本書作為綠色經典文庫的`范本,不管從思想上還是文字上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價值。一個人到了生命的某個階段,習慣于把每個地點視為可能安家落戶的處所,瓦爾登湖給了梭羅一個盡可能的去處。梭羅找到了瓦爾登湖,他在那里生活、閱讀下載、傾聽,種豆、生火、做飯。梭羅在湖邊完成了他對自身深度的"衡量"。面對湖,生命是美好的,思想也會美好。梭羅面對著湖、眺望著湖,他更會思考、沉思。
現在,仿佛我就站在瓦爾登湖清澈的湖畔,看湖上微起的波紋,湖岸的釣者,四周搖曳的楓樹,思緒停滯了,沉醉于瓦爾登湖的意象中。我的目光開始明亮,目光的作用是相對于明亮而言的,是瓦爾登湖那幽藍的湖水把我的眼睛擦亮了,只要明亮了才能顯示出目光的力量,所謂的目擊,正是因為如此,才具有威懾力。而對于幽暗,目光的力量猶如利箭遇到了柔軟的藤盾,無聲息地被彈了回來,力量銳減了不少,我對梭羅的看法也許正如此,所以我內心的愧疚和難為情漸次增多。在幽暗中閱讀下載這個世界,將失去許多能夠感人的東西,也不知會發生怎樣的曲解和變異。
《瓦爾登湖》讀后感2
很多的言情小說中,女主角談論過你,很多的作者評價過你,也從很多的文學愛好者那兒聽說過你。
當我把你拿在手中,懷著無比膜拜的心情,激動地翻開你。徐徐讀來,平靜安寧便在心底氤氳開來。
這是一本享譽世界的名著,是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所著。書中涉及了經濟、農場、木屋、禽獸、動物、自然、聲音、孤獨等很多內容。像我這樣的淺薄之人來寫你,也只能寫出一丁點皮毛,一丁點碎玉。我看完之后,合上書卷,也像有本言情小說的女主所說的,沒覺得好,有點讀不懂。但有些句子卻讓我摘記下來。
一個人的富裕程度如何,就看他能放得開多少東西。
我們需要荒野的滋養……我們必須看到自己的限度被超越。
每個早晨的降臨都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邀請,使我的生活變得和大自然本身同樣的樸素,也可以說,同樣純潔無暇。
我們一定要學會覺醒,并保持清醒。
人類毫無疑問有能力靠自覺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生活,我認為這是世間最鼓舞人心的事實。
可是我們仍然生活得很卑微,像螞蟻一樣。
時間無非就是供我們垂釣的河流。智力是利器,它能洞徹事物的奧秘。
讓我們像大自然那樣從容不迫地度過每一天。
晨風永遠吹拂,創造性的詩篇永不中斷,但能夠聽見這種樂音的耳朵卻不多。我發現孤獨在大部分時間里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我們得益于太陽的光和熱,也該配以相應的信任于寬宏的胸懷。
我喜歡回到自己的地方,不喜歡走到引人注目的地方炫耀。但如果可能,我要與宇宙的創造者攜手同行。
我常常想,即使我富可敵國,我的目標任然是一樣的,手段也是一樣的。
像這樣的既富哲思又不乏警示的佳句,書中還可信手采擷。
葦岸評這部作品:是瑰偉的富于思想的'散文著作。而我從這部作品的字字句句,卻讀出了清閑散淡之意。清淺而散淡,精微而幽眇。
它的閑適散淡在于作者的性情,至情至善,在于作者所生活的所選取的環境——瓦爾登湖,在于文辭的平靜和不動聲色。
在“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這章中作者是這樣描述的:我坐在一個小湖的岸邊,大約在康克德村南面約一英里半的地方,地勢比村子略高一點,就在市鎮與林肯之間的一大片森林中間,在我們唯一聞名于世的戰場“康克德戰場”南面約2英里處,但我所處的地方是在林中極低的地方,所以半里外那片和別處一樣林木蔥郁的對岸,就成了我最遠的地平線,在頭一個星期不管什么時候,我往湖上眺望,它就像是個高高懸掛在山邊的冰川湖地不比其他湖泊的睡眠高出很多,當太陽升起時,我看見它脫下了夜晚的霧衣,湖上輕柔的漣漪或波平如鏡的湖面也逐漸地在各處顯露出來,武器就像幽靈一樣,神不知鬼不覺地從各個方向隱入森林,像一次夜間秘密集會散場那樣。正是這露水白天還披在樹上,像在山腰那樣,比通常停留的時間更長……以下還有細膩的描寫。
梭羅畢業于哈弗大學,愛好測量,需求甚少,從未婚配,孤獨一生,淡泊寡欲,這就決定了他的性情,也決定了他得筆墨的基調,也決定了他超凡出塵的大家風范。
時光清淺,靜水深流,像《瓦爾登湖》這樣的一書在手,便是現世無擾,歲月靜好。
《瓦爾登湖》讀后感3
這是一個好地方,去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它。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著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后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于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后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著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后人贊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凈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說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么《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著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刮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閱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里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于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里,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衛.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里讀到的最大的收獲,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里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仆仆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瓦爾登湖》讀后感4
世界上所有的遇見并非是偶然。生活愿并沒有如安排那樣的美好。久轉奔波的生活,有時候會點綴出一點小欣喜。
原先聽聞的偉大,終有一天降臨自己身上的時候,還沒有做好準備,向前走,生活就在那里,不遠不近。早就聽聞《瓦爾登湖》,原意特意跑去新華書店買來此書,是為了送給某個朋友看的。可卻,生活卻偏偏轉道而行,不去欣喜,不去感懷。因為世界上所有的遇見并不是偶然。
沒有送出去的書,也不將有遺憾,我第一次泛泛而讀。
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再次閱讀我覺得有必要寫幾句話了。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著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后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于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后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著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后人贊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當我在舒緩而純凈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說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
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它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刮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閱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里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于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里,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圣的黎明!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衛.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今夜月色依舊來臨。我走在道路中央,沒有人群。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仆仆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我不遺憾,我欣喜遇見這本書,而認真的吸取了里面的精神糧食。不去幻想,那些所謂的伊人,不去相信,那些所謂的神奇,真正的生活就在自己身邊。
《瓦爾登湖》讀后感5
讓心靈回歸自然都說心不靜就無法讀懂《瓦爾登湖》,無法走進梭羅的靈魂,無法感受靈魂與自然相融的境界。一天的喧囂漸漸褪去了,夜幕沉沉,燈光昏黃,梭羅的文字總是有一種沉靜的力量,仿佛你已來到了瓦爾登湖畔,沐浴著清風與花香。
《瓦爾登湖》寫于美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過渡的時期,伴隨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的腳步,美國經濟迅猛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蓬勃發展的工商業使拜金主義思想和享樂主義思想在社會大眾中滋生蔓延。無止境的物欲使人們貪婪地向自然索取,自然生態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創傷。當人們都享受著豐富的物質生活帶來的快樂時,梭羅卻在瓦爾登湖畔建起了木屋,遠離塵囂。
現在似乎有些許懂梭羅的心了。21世紀的中國與19世紀初的美國不無相似之處。同樣是發展的轉型期,同樣是以自然生態為代價的大規模工業化,同樣是社會大眾思想的急劇變化。也許此時更甚,因為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時代悄然來臨,蔓延到社會生活與大眾思想的每個角落。人們的精神活動越發局限,只關心物質生活和感官享受,用梭羅的話來說,我們這樣的生活不能稱為“真正的生活”。信息時代里,通訊軟件代替了相見,充斥網絡的.娛樂信息覆蓋了對社會里善惡的頌揚與鞭笞,浮華光鮮的事物總比樸實平凡的事物獲得更多關注。至始至終,人們都缺少了對現世與自身的反思,然而這一切在時代的大幕下都顯得理所當然了。
當然,這個時代里還存在著有自覺的人,她以自己的視角將這個社
會一部分難以揭開的黑暗暴露在公眾面前,讓更多的人開始反思現世。然而這樣一部講述環境問題的《穹頂之下》卻遭到無數非議,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它觸犯到了某些群體的利益,但是最讓人寒心的是真正看完這個調查片去反思自己的人寥寥無幾,大多數人只是在網絡上圍觀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擺出事不關己的看客姿態。
人心浮躁,這已是個不爭的事實,只是不禁質問,這一定就是時代的必然嗎?這其中牽扯到的因素太多,也許我們該關注的是是否有改變人心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從每個個體來說,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思想,思想心性的不同往往會決定人生的走向,體現不同的人生價值。就像讀圣賢書的人與讀網絡小說的人一起聊文學一樣。梁啟超在《學校總論》中說:“世界之運,由亂而進于平,勝敗之原,由力而超于智,故言自強今日,以開民智為第一義。”因此,從更大的層面來說,國民思想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發展前途。正如人盡皆知猶太人愛讀書,善于思考,所以我們不難看見許多科學家、商富巨賈都是來自猶太民族。
人心原本就應當是屬于自然的,因為一切生命都源于自然。自然原本的平和、安靜、純潔都該是人心所有。今天,應該嘗試讓心靈回歸自然的可能,也許只是放下手機手捧一本書,只是關掉網絡一段安靜的思考,只是拋開物質你還有更高的追求這樣簡單而已。多久沒有感受過溪流潺潺,鳥啼婉轉,世界原本就比你所想象的更加美好。當心靈回歸自然后,能愈發感受到安靜思考的魅力,能潛心致學;當心靈回歸自然后,能深切體會到人情的溫暖,能懂得珍惜眼前人;當心
靈回歸自然后,能處變不驚坦蕩闖人生,能走得更遠。夜深了,合上書,睡吧,不必想太多。
《瓦爾登湖》讀后感6
這本書讀起來非常難。有人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安靜而且寂靜的書,但是,我并不這樣認為。這本書雖然安靜,但并不寂靜。他的生活是我們無法理解的,他在瓦爾登湖湖畔,過著一種隱居的生活,把一切都看得很淡,對于許多東西都有與別人截然不同的見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一個小屋里精打細算,過著如此安靜的生活。
瓦爾登湖,遠離了城市的喧囂,作者選擇在這瓦爾登湖邊居住。在這里,只有青青的湖,綠綠的樹,藍藍的天,不會再有工廠的廢氣,生活的污水。在這里,被凈化的不只是環境,還有那顆躁動的心。當我讀完,我仿佛從從這喧鬧的城市里走出來了,把自己的心放在瓦爾登湖那里,你會感到,我心靈的瓦爾登湖,是那么的安靜。
梭羅有著湖邊的生活,一個遠離塵世的生活 ,他有著自己的農場,自己的牧場,自己建的房子,還有屬于他心靈的瓦爾登湖,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梭羅卻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這一切。他種黑麥,大麥,土豆各種食物,自己做吃的,剩下的還能拿出去賣,賺錢,靠自己,使自己吃穿無憂。當然,他也有自己的社交,他的社交十分特別,他會和漁民交流經驗,把一年來一次的動物看做訪客,把路人請進家里坐坐。這種生活是十分平靜,十分純粹,十分祥和。
讀一讀目錄,把標題連在一起,這就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標題就是這一篇的靈魂。仔細看看目錄,會發現其中第一篇“節儉”占了很大一部分,這就是為生活做減法,他精打細算,只計算生活所必須的,這很重要。讀完整本書,我研究了一下作者寫瓦爾登湖時的背景。
梭羅在瓦爾登湖湖畔中度過兩年又兩月的生活同時進行了許多思考,梭羅把這次經歷稱為簡樸隱居生活的一次嘗試。1840年,梭羅在大學里讀書。他的父親是一位鉛筆制造商,由于梭羅相信自己制作出的鉛筆能夠比當時使用的更好,他在一段時間曾專注于鉛筆制造。完成試驗后,梭羅向社會展示自己的產品。
他的'產品的優質表現取得了專家們頒發的證書。滿意地回家后,朋友們祝賀他找到了斂財之道,但是他卻回答說他將放棄鉛筆制造。“我為什么要繼續呢?”他重新開始了他無止境的漫游和學習。之后,1842年,他的哥哥約翰在磨剃刀片時不小心將左手中指劃破,病毒奪取了他的生命。梭羅傷心欲絕,三個月閉門不出。1845年,梭羅結束了離群索居的生活,回到原來的村落,在瓦爾登湖湖畔隱居,用瓦爾登湖邊的生活凈化自己的心靈,并寫下了這本書。
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瓦爾登湖究竟是什么?現在,不妨閉上眼睛,靜默三秒,想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生活上,做減法,不要貪戀;在思想上,做加法,升華我們的靈魂。或許我的理解很膚淺,這本書告訴我們的不是我在這里就可以說清的,每個人讀完這本書后受到的啟發不一樣,但一定受益匪淺。再過幾年,我還會讀這本書,可能感受又會不同!
《瓦爾登湖》讀后感7
又是一個難得清閑的周末,信步走入書店,來到書架前,俯下身來,希望可以挑選到一本讓自己滿意的書籍。
目光正掃過排排各形各色的書,忽的,眼角的余光瞥見一本封面暗黃又略顯沉淡的文集,插圖是一池略顯灰暗的湖水,旁長盡了蒼綠色的樹木,不過,依舊是一種類似于巴黎圣母院風格的米黃色,赫然寫了四個字:瓦爾登湖。上方則是一行藝術的英文,顯得有些龍飛鳳舞,卻不失優雅,下方則是一行小字:"(美)梭羅—著。
"真是一本奇特的書。"我心里暗暗贊嘆道,外表優雅,不知內容如何,匆匆翻開書,閱讀起來。
看了許久,書里講的是作者隱居于瓦爾登湖長達兩年又兩個月的時間,講述了附近的優美景色,看似是一本介紹瓦爾登湖的書籍,實際上則是作者對于世間紛擾的一種無聲抗議,和一種避諱。他隱居于自然當中,享受清新與寧靜。使他脫胎換骨,重塑之身。——這種脫胎換骨不同于當年孫悟空被困在煉丹爐里后經三昧真火磨練后涅槃重生后的脫胎換骨,他更是一種抒情緩和的,使精神與肉體的雙重凈化,縱使作者擁有的一種田園式樂觀的心態,絲毫不受世塵所影響,領悟了人生真諦,而這些,都是都市人而望塵莫及的,心靈不沖凈,不滿足。我們還是會困在單一的死角出不來的。我所喜歡的一個佛教故事正好可以簡單說明:"有一天,梵志拿了兩束花要供佛。
佛曰:"放下。"
梵志放下兩手中的花。
佛更曰:"放下"
梵志說:"兩手皆空,更放下什么?"
佛曰:"你應當放下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拾卻。到了沒有可拾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別的境界。
放下,也正是一種舍棄,想有所獲得,就必須有所放棄。 書中這樣一句也寫得好:"如果一個人能滿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
我們往往可以有一種美妙的猜想,或許他正在湖邊,站在綿軟的草地上,湖面投影出青天白云,他正跪下,親吻一束剛剛綻放出來的紫色雛菊,四周的青樟樹隨風飄蕩連成一片,這或許就是梭羅對人生的一種不消極,憐香惜玉的精神吧。
往往,心中能反映一切事物,如流水一般,當我們心平氣和的時候,它便是最安寧的平湖秋月,心情微微波動,它便是淙淙的流水,當我們高興時,它便是潺潺。更可能我們激動抒情時,它便是汪洋大海長江滾動,可不管怎樣,終將是如水一般的一種形態,總有它的獨特,一種靜謐,或一種浩瀚。
我們要憐惜,如水之心,即可包容萬象,緩和、靜謐,或許它可以柔軟到可以隨便一觸便失了形,同時也可以擁有剛烈到這天下無一物可擊散的一面,卻也可以用有滋潤萬物的能力,同時卻也可毀滅這世間的能力,這便是水的善變,水才真正懂得以柔克剛的境界。
其實無論什么時候,無論在什么地方,懷著一顆如水一般的心態,放空自己,讓純凈、潔凈填補內心,讓善良剛毅武裝心情,怕是到哪里都一樣的,只不沾染世俗塵埃。心如水一般見明,不論是瓦爾登湖也好,都市也好,也就都一般的釋然了。
《瓦爾登湖》讀后感8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桃花源夢。高樓鱗次櫛比的城市里,大多數人都憧憬著一片遙遠的隱士天地,渴望擺脫現實的桎梏。而在19世紀,梭羅就勇敢地來到澄澈純凈的瓦爾登湖邊,開啟了他的新生活。
當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精神越來越渾濁時,《瓦爾登湖》能帶我們回歸心靈的純潔世界。“把你的心安靜下來”是序言對每一位讀者的要求。
誠然,在“抖音”、“王者榮耀”流行的今天,靜心卻成為了一件難事。扭曲的價值觀,物質至上主義正在進一步侵蝕我們的大腦,客觀條件的改善使得人們忘記生活的原汁原味,本末倒置地追求外在,而澄清的心靈早已被雜質掩蓋。
“走自己的路,不和盛裝打扮者招搖過市,過平淡的生活,而想要離開神經兮兮,熱鬧喧囂,雞零狗碎的19世紀”,是梭羅的人生追求。更可怕的是,把時間改為21世紀,這句話仍然適用。科技的急速發展,是否正在造出倒退思想的時光機?絕大多數奢侈品,不僅沒有帶來舒適,反而是帶來限制與條框,你被禁錮在某個“小圈子”里無法逃離,一舉一動都要符合你的“身份”,這不再是人格塑造外在,反倒是腦子被外表限制住了。既然如此,大腦清醒尤為重要,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便在于擁有思想。可是誰又愿意放棄15秒洗腦小視頻帶來的多巴胺,而選擇一篇上萬字晦澀難懂,卻能洗滌靈魂的.書籍呢?
在金錢方面,絕大多數人也是做不到清醒的。大家似乎從來沒想過買房子意味著什么,只是看到別人有房子,便想著自己也要有一套。有的人擁有著珍貴動物皮毛做的衣物,卻仍然抱怨生活沒有給他一頂皇冠!《瓦爾登湖》絕不是隱逸者說,而是對于內心本真的渴求,是對清醒思緒的向往,是“黎明的公雞熱情啼喚,以便喚醒我的鄰居”。梭羅希望每個人都能有清醒的生活,而不是追求模仿父母和鄰人。
當今中國,需要梭羅振聾發聵的語言去喚醒的夢游者很多。有的人為三室一廳四處奔波,為一日三餐憂心如焚;有的人做上千元的發型,為明星打投百萬,買來網上流行的一切,卻依然感到空虛與痛苦。請讀一讀《瓦爾登湖》吧,學會如同大自然一樣悠然地活著,別因為堅果外殼和蚊子翅膀落在鐵軌上翻了車;讓身邊的人該來就來,該走就走,讓鐘聲回蕩,讓孩子哭喊——盡情扎根于生活,勘探心靈的維度,尋找人生的新大陸,吮盡生活的骨髓。
古人云“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出世和入世也可以這般和諧地統一。梭羅居于瓦爾登湖畔兩年后,再一次搬回城市,為廢除黑奴運動四處演說。這是他將看似難以調和的矛盾化解,把自然與社會融為一體。做到這一點并不難,關鍵之處便在于你的內心是否清醒。就如陶淵明所寫“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不論你是痛苦地為了生計奔波,還是結廬在車馬喧囂人間,只要心中有一方樂土,那么便能守住你的那一片桃花源,守住純凈心靈里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后感9
輕叩一本名著,細細地與梭羅促膝談心;翻開一卷墨香,輕輕地聆聽瓦爾登湖彈奏的梵歌。
回歸自然的純潔,回歸淡泊的境界。我,作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讀這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爾登湖》,為我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說:“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那里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
真的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著的信念,僅僅憑借著人對自然的欲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杰作,這不得不讓后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至高的境界。當時正處于工業時代,物質的`優越并沒有讓梭羅迷失,隨波逐流,他曾在《經濟》中寫到:
“……人最完美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
將所謂的經濟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侈地享受生活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后的陷阱,難道就不怕醒來之后會是一場噩夢?似乎從原始時代開始,那些能夠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展所拋棄,人們對于自然只剩下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么,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梭羅總愛引用,記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羅利的英譯對句:
“既然人人樂道肉身本具頑石性,慈善心腸何能不將煩惱痛苦忍。”
帶著諷刺去批判著人類的盲目,帶著幽默去痛斥人類的無為。對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統治階級,這對生活在基層的人民而言,生來位卑,他們活著就像一部機器,為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概,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在貶值,難道這就是“安逸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筑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回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應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里。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回正是生命的蘇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淡泊是智者的動力,像是一把折扇,送來徐徐清風,拂去一片焦慮;又像是一面鏡子,照清嬌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質;還像是一首詩詞,念時如癡如醉,回味時百感交集。
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這份淡泊中共尋那份靜謐!
《瓦爾登湖》讀后感10
連續不斷的雨從灰沉沉的空中壓下。霎時,世界電閃雷鳴,一片漆黑,心久久不能平靜。索性抓起來幾個月前隨手丟棄的一本“廢書”,心有旁騖地翻看。然而從第一眼起,便是無法割舍了的。
合上《瓦爾登湖》,雨稀疏不少,一股淡淡的墨香夾雜著清新的湖水氣息向四周漫開。各式的墨綠,青綠,寶石藍,水印般地勾勒出瓦爾登湖的輪廓。同樣,慢慢,慢慢地,書主梭羅內心的感情也沉淀在這樣一本書中。與其說湖的美麗,倒不如說她美得寂寥,幽深。世人甚少踏入的地方,卻是返璞歸真的圣地。在那里,親臨自然,身心舒暢;隱居避世,尋得安詳;縱觀天地,思索人生……
正如我在一日暴風雨之間,有閑心接受從前反感的一本書,只有當一切都暗下來了,靜下來了,才能讀懂落日的美。我們對朝陽司空見慣,以至于當一載星輝來臨的時候,反倒眼生。世間的事情也是一樣,看慣了,自然不覺得驚奇。以至于它是個錯誤,人們也被刺眼的陽光征服,無法分辨是真是假,是對是錯,是劫是緣。一時的淪陷或許會造成終生遺憾,只因光束過后,一切照舊,不會也不可能留下任何變化,卻會深深,深深地扎根在你心,在你的腦海飄浮。記不起從哪兒看來的句子,大抵是這個意思:蓮花固然好,我卻愿化身為蓮心。雖然清苦,也不耀眼,但若無蓮心則斷然不會有蓮。如此醒目的字眼,這般警醒的頭腦,當真叫人嘆服!
再讀《瓦爾登湖》,距上次和她分別,已有半載。深秋的夜晚,不時刮來幾陣刺骨的寒風,反而清醒頭腦。我開始著重關注梭羅書中所描述的美好自然:水天一色的碧水清波和偶然貪看的無名候鳥,變化分明的季節樹林和前人留下的默默痕跡。呵!生活就是這般孩子氣。有些人費盡心思,博聞廣記,力求做到對自然無一不曉,卻自始至終都在苦惱難如登天,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無心之人,卻僅僅在春晨荷葉上殘留的幾滴露水,夏末樹上貪玩的幾聲蟬鳴,深秋赤紅明艷的片片楓葉,冬至燒紙祈福的'寥寥余煙中,剎那領悟了整個宇宙。
剛去了一趟青海。驚人的海拔和不適的高原反應并沒有擋住我們前行的步伐。直到車子猛然一拐,所有人往前傾,才發覺剛才包圍我們的,還是綿綿不絕的牧場,現在竟轉到了丹霞地貌!我們一行人極力要求在高速公路上毅然下車,撫摸著路旁的石灰巖,正如一群孩子依偎在母親身旁。這究竟是土還是石頭?——土的顏色,石頭的質感。常年裸露的土層上也冒出了星星點點的植被。遠方的丹霞地貌,還有黑不見底的窯洞和神秘莫測的小道,歪歪斜斜名地從山上繞道山下。這就讓我的思緒轉到了《瓦爾登湖》里那些不知的史前小道。還據說是一個名叫瓦爾登的人來到這里,故得名瓦爾登湖。太多事煩擾我們多時了,倒不如選擇親近自然,可謂開卷有益。
雨,隨時會下,但心中的雨點,卻因我們的思緒而變。今日,記回憶錄一篇,愿時時給予指點與啟發。當你送去一陣春風,他人亦會為你送來一夜好夢。也勿要為錯誤的決定惋惜太久,正如篇末所述:太陽只不過是一顆啟明星!
《瓦爾登湖》讀后感11
讀好書,就是說,要讀名至實歸的理想的書,這是一種高尚的鍛煉,超過當今時尚的任何運動鍛煉。
恰好,《瓦爾登湖》就是這本充滿詩意般的著作,詮釋了作者退隱山林,卻依舊積極入世的真實生活。起初對于國外的名著,缺少一定的認識,他們的寫作特點與我們的思維背道而馳。
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超高的思維,面對自己的選擇都有明確的態度,并為此堅持而不摒棄。
中國式的隱居生活,最著名的的莫屬于歸隱田居的五柳先生——陶淵明了。相對于梭羅而言,陶淵明的隱居毋庸置疑屬于出世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躬耕自資的生活。表明了自己不同流合污的決心和追求心靈的閑適優雅。他享受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
梭羅在書中開宗明義地說到過,他之所以入住瓦爾登,是為了探索生活的真諦,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個重大問題上,顯然他的態度的積極的,入世的。實際上,梭羅并不是煢煢孑立的生活,他也會時常走訪,回到康科德做學術演講,同時也會有不同的人登門拜訪,前來座談。相比之下,梭羅的隱居生活,似乎是另一種超脫世俗的生活,自然,自由,理想。
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普里人說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只用一個詞。用手指的方向表示三者的含義。手指向后表示昨天,指向前面表示明天,指向頭上表示今天。”人必須尋找自我需求,信哉斯言,順應自然的日子是平靜的,但卻是最真實的。我們沒有多余的時間去思考我們未知的事,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再去走一遍曾經來時的路,唯有當下,才是我們應該努力去做的。只有放下過去,坦然面對未來,現在的每一步都是一種經歷,都是一種享受。唯獨那些操碎了心的人,活的悲悲切切。
一杯美酒可以使人陶醉,讀這本書,如欲飲玉液瓊漿,樂此不疲。人只有心靈的凈化,處事淡然,才能感悟人生的快樂。常常無窮無盡地緊張焦慮,就易換上幾近不治的`痼疾。
令我驚訝的是,梭羅對我們“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中國式的經典名言,闡述了自己的見解。老人說你不能做的事,你不妨嘗試一下,卻能發現自己能做。老人有老辦法,新人有新招數。其實,老年人未必是年輕人的導師,因為老人們一生中獲益不見得比失去的更多。人們幾乎可以質疑,即使最聰明的人從生活中又能感悟出多少具有絕對價值的東西呢?
“說實話,老年人沒有什么至關緊要的忠告給年輕人的,他們自己的經驗如此不夠完美,他們一生中又在遭遇如此慘敗,他們必須承認那都是歸咎與自己;也許他們還有一些悖于那種經驗的信心,可惜他們已經不再年輕。”
在現在看來,必須辯證來看待。但在那個時候,梭羅的獨到的見解,的確標新立異。
現在的社會,充滿著激烈的競爭,想要像梭羅那樣歸隱是無稽之談,但他的積極入世的態度,處事的技能,都深深影響著當代的人。
《瓦爾登湖》讀后感12
近日以來,反反復復地讀著徐遲譯本——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
早在一百多年前,梭羅用他樸素的文字,描繪出瓦爾登湖大自然的無窮魅力,他與孤獨為伴,但并不消沉,他孩子般的純真擁抱著大自然,用獨特、睿智的思維,積極探索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堅定地維護著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著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圣地呢?
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并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
關于對梭羅的印象,我是很矛盾的,他那么熱烈地愛著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繪著自然。我在認定他有著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著那蓬勃華麗的生長著一切,內心充滿著喜悅,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可以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于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是的`,他是自然的孩子,但這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新奇嘰嘰喳喳叫嚷個不停的孩子。我常常驚詫于他的那份好奇與平靜。他靜靜地打量著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著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以一顆高貴而智慧的頭顱俯看著茫茫眾生。他在工業革命初期便預見到了一兩百年后的今天的現狀。他關懷著人類,又蔑視著人類。他擔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隨著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為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
以前,我一直熱愛故鄉農村的生活,甚至如今也經常夢回故里,也曾在春日的余暉下去鄉間小路散步,觀賞小草野花;冬日去山澗小溪,游覽溪邊枯黃的野草和朦朧的冰凌。盡管我生活素淡,在簡單中體味著生命的純粹,但塵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頭爛額;我喜歡山野,卻不一定能夠真正歸隱田園。如今居住的小城,城市化建設日新月異,帶給人們只是房價的居高不下與上班族急促的步伐、車水馬龍的喧鬧繁華,喜歡的鄉間曠野早已漸漸退出人們的視線,如今只有從心里保留著那份淡泊寧靜的向往與追求,在閱讀中體會那種安詳靜謐的意境。歸根到底,一句話——生活在經濟飛速發展社會里的我們,無非是想保存著一種清野的夢幻慰安自己罷了
梭羅是把瓦爾登湖當作情人來愛的吧。因為愛之深切,所以筆下如此傳神:
“我從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樣的倒影,我幾乎要說了,瓦爾登,是你嗎?
這不是我的夢,
用于裝飾一行詩;
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甚于我之生活在瓦爾登。
我是它的圓石岸,
瓢拂而過的風;
在我掌中的一握,
是它的水,它的沙,
而它的最深邃僻隱處
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梭羅的瓦爾登湖——穿越時空,散發出永久的魅力;它無疑是現代人的心靈家園;梭羅便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氣質和迥異于常人的偉大。
我想,我會經常光顧梭羅的瓦爾登湖——去感悟一百多年前睿智的思考者的坦誠與無欲。
《瓦爾登湖》讀后感13
終于,算是把梭羅的《瓦爾登湖》看完了。有的書兩小時就把它搞定了,有的書卻要讀好些天,比如這本——《瓦爾登湖》。
我一個好朋友上學期的英美文學課程專門研究這本書,最后把他弄得昏頭漲腦,怎么說呢——梭羅自己也承認,這不是一本好讀的書,甚至很枯燥,但要是有人能在其中讀到自己,取得一點兩點的益處,就很值得。
嗯,在我看來,這是一本哲學書。能夠讀得很快的,是故事書,而哲學書,需要反復咂摸,才有味兒。梭羅喜歡走路,還認為走路要比乘車快,因為乘車你要先掙夠了車費才能成行。
再者,假如你不僅把到的地方,而且把旅途本身也當成目的地呢?
這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讓我們這些平凡人深陷泥塘,而梭羅正是站在泥塘邊上看我們出丑也順便拉我們一把并告訴我們怎樣才能不掉入泥塘的人。
梭羅是愛默生的推崇者,和其亦師亦友,是超驗主義的代表者。他們強調萬物本質上的統一,萬物皆受"超靈"制約,而人類靈魂與"超靈"一致。他們的`座右銘是"相信你自己"。所以梭羅在書中說:
如果你歡快地迎來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鮮花和香草一樣芳香,而且更有彈性,更加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始于1845年7月4日,終于1847年9月6日,梭羅在瓦爾登湖住了兩年兩個月零兩天。
書中描寫了梭羅在湖邊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其將自己回歸于大自然,回到最開始最純正的自己。當然,不是把自己變成原始人,而是讓心靈遠離塵囂,讓自己能夠沉心思索。
雖然,所謂的“超驗主義”在某種意義上屬于唯心主義——強調經驗的重要性,強調感覺和下意識的偉大,但是這其中也有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往往活得很物質,只重視我們所看到聽到感覺到的一切,而忽略了內心的活動,照顧自己內心的感受。
靜下心來,回到大自然,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知自己的存在,也是十分必要的。當然,過多的依賴于所謂的“超驗主義”就容易犯一個錯誤,讀后感即很容易讓自己內心陷入“不存在”命題的死循環。也有的人認為梭羅之所以要出去住那么久,并且用最簡單的“生活必需品”度過兩年零兩天,他是要尋找所謂的“世外桃源”,但他最終還是離開了,離開了瓦爾登湖的荒野。
為什么?
不是因為厭倦,而是因為他發現,其實所謂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內心貧乏、無法平靜,就算環游世界此處也好彼處也罷,對你來說沒有什么差異,你永遠找不到世外桃源,因為它只會存在你的心中。
所以,這世界上哪里有什么真正的“世外桃源”,只有“室外桃園”罷了。心田才是“桃園”的最佳生長之地,人的坦然自在大概就是內在結合外在的高度統一,物質和意識的相互制約,思維和存在的相互作用罷,太過重視某一方面都是不科學的,要學會把握“度”。
也許是最近學政治太過投入,但,細細思考后,馬克思成為千年第一思想家不是沒有道理的。
寧靜致遠,關照自我內心,傾聽世界,安靜思考,讓自我精神和身體高度統一,這就是梭羅的《瓦爾登湖》所帶給我的吧!
《瓦爾登湖》讀后感14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題記輕叩一本名著,細細地與梭羅促膝談心;翻開一卷墨香,輕輕地聆聽瓦爾登湖彈奏的梵歌。回歸自然的純潔,回歸淡泊的境界。我,作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讀這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爾登湖》,為我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說:“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里進行了兩年兩個月零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真的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著的信念,僅僅憑借著人對自然的欲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杰作,這不得不讓后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至高的境界。當時正處于工業時代,物質的優越并沒有讓梭羅迷失,隨波逐流,他曾在《經濟》中寫到:“……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將所謂的經濟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侈地享受生活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后的陷阱,難道就不怕醒來之后會是一場噩夢?似乎從原始時代開始,那些可以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展所拋棄,人們對于自然只剩下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么,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梭羅總愛引用,記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羅利的英譯對句“既然人人樂道肉身本具頑石性,慈善心腸何能不將煩惱痛苦忍。”帶著諷刺去批判著人類的盲目,帶著幽默去痛斥人類的無為。對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統治階級,這對生活在基層的人民而言,生來位卑,他們活著就像一部機器,為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概,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在貶值,難道這就是“安逸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
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筑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回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里。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回正是生命的蘇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淡泊是智者的動力,像是一把折扇,送來徐徐清風,拂去一片焦慮;又像是一面鏡子,照清嬌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質;還像是一首詩詞,念時如癡如醉,回味時百感交集。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這份淡泊中共尋那份靜謐!
《瓦爾登湖》讀后感15
夜已深,重溫《瓦爾登湖》,心中不免再次泛起了漣漪。梭羅筆下的“世外桃源”,就像一位窈窕的淑女,站在朦朧的霧中,令人心馳神往。書中的句子,總能猝不及防地擊中我的心靈,或引起共鳴,或引發思考,或勾起回憶……
《瓦爾登湖》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部能夠讓人內心安靜下來的好書。無論在什么環境下,只要認真去讀,就能融入作者筆下美好的境界中。周遭的一切,自動從視線里消失,身心變得無比輕盈,仿佛置身于人間仙境。
《瓦爾登湖》讓人們的心靈從沉重的物質中解脫出來,回歸瓦爾登湖畔那種恬淡、寧靜的狀態,呼吸自由的空氣,體味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喚醒了沉睡的舊夢。
很多人在看完書之后,都不禁感嘆:那種一個人看盡日出日落的生活,盡管很美好,但也很孤獨,很難熬。但我覺得,這不是熬,這是一種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現代社會熙熙攘攘,大家為了虛浮的名與利,為了所謂的錦繡前程,拼盡全力,今天和張三比,明天又和李四比。好像所有的輸贏都在那張排名表上,超越別人就欣喜若狂、不可一世,排名落后就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如何做一個有趣的人。試想梭羅在寧靜的湖邊,記錄自己認為有趣的.事,和大自然對話,和自己暢談,世界因此變得豐盈、富足。那是一種不需要外人打擾的有趣,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愜意,恰好可以深刻地思考自然、人生哲理,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這樣的生活怎么能叫孤獨呢?我一直相信,孤獨是心與心的距離,而并非腿與腿的距離。就如梭羅在書中所說:“無論兩條腿如何努力,也無法讓兩顆心的距離更加接近。”我并不是說向往一種無欲無求的生活狀態,而是希望自己時刻保持清醒,掙脫世間繁雜的虛榮,勇于追求心中那片無詬的星空:乘一葉扁舟,望江畔漁火。看兩岸青山對酌,品晚霞秋水一色,竹林小筑,書卷滿屋……
有人說,梭羅就是中國的陶淵明,喜愛隱居山水之中。我卻認為他與陶淵明是不同的。梭羅隱居于瓦爾登湖畔,是為了遠離人群,更好地親近大自然,以澄澈的心境感悟自然。反觀陶淵明,出于對官場腐敗的厭惡,污濁世事的不屑,從而逃離、避世。常言道“繁華的都市應有盡有,唯獨沒有盡頭。”世事過于繁復、冗雜,令人頭暈目眩。而梭羅在瓦爾登湖畔靜靜思索,好像用他那靈魂深處的眼,洞若觀火地審視自然與人生。他不是單純的隱士,從來不是。他不愿坐在船艙里,寧愿站在船頭甲板上,因為在那里,他更能看清群峰中的皓月。他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能自信地朝他的夢想前進,努力地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往往會與意想不到的成功不期而遇。
但是梭羅最終離開了瓦爾登湖,為什么呢?不是因為厭倦,而是因為他發現,其實所謂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內心貧乏、喧囂,就算環游世界,也難以找到一片凈土。瓦爾登湖更是你永遠找不到的世外桃源,是可望不可求的詩意生活,因為它只會存在于人的心中。
追求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也許是奢望,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可以隨時靜下心來拜讀《瓦爾登湖》,聽聽蛙聲和鳥鳴,看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品品沉淀人生哲理的玉露瓊漿,流連忘返于返璞歸真的自然之美……
【《瓦爾登湖》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瓦爾登湖》09-27
讀《瓦爾登湖》09-27
瓦爾登湖作文04-13
《瓦爾登湖》心得02-17
(經典)《瓦爾登湖》讀后感12-19
《瓦爾登湖》讀后感09-02
瓦爾登湖讀后感09-08
瓦爾登湖讀后感09-09
《瓦爾登湖》經典語錄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