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本教育》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本教育》讀后感1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數學,為什麼呢?以下是我的一點感受。
一、能讓每個孩子都“玩”起來
生本教育體系要求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進行活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據所學內容設計合適的游戲讓孩子玩得開心,學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樂於學習的知識,并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通過不斷的、快樂的游戲,孩子的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頭腦變得十分靈活,學習成了十分開心的事,學習成了自己內在的需要。
二、能讓每個學生“動”起來
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一天7節課,一節課四十分課的長坐,成人也難以招架,更何況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們的教師巧妙地讓孩子從板凳上解放出來,啟動他們的思維,放飛他們的想像。
我最喜歡生本教育的一個地方——“保底不封頂”。在傳統的教學中,出現這種超過教學目標的事情是很少見,很多教師這樣來阻礙學生:“這些還沒學到,我們以后再學。”大大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們一直堅持“保底不封頂”的理念。
三、能讓每個學生“說”出來
生本教育理論為教學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亮點,鼓勵學生的自信心,高漲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思維。在口算方面,例如:算18+7,你是怎樣算的?生1:我是用數數的方法來算的:19、20、21、22、23、24、25答案是25。生2:18+7=10+15=25。生3:18+7=18+2+5=25。生4:18+7=18+4+3=22+3=25等等多種方法。
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可能早就不讓學生說了,因為這些方法有些太復雜了。他們只想他們的思想統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這樣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暢所欲言。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說:“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來反對它。
《生本教育》讀后感2
生本教育體系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這一理念可以被視為一種能夠激發師生樂趣的“良藥”,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觀點:
一、能讓每個孩子都“玩”起來
在生本教育體系中,我們強調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參與各種活動。因為我們知道孩子天生喜愛玩耍,所以我們根據他們所學的內容設計了一系列適合的游戲,讓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輕松地學習。我們致力于將那些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知識轉化為孩子們樂于學習的知識,并且始終激發他們對學習的濃厚興趣。
通過不斷的、游戲是一種令人快樂的活動,它能夠充分調動孩子的情緒并激發他們的興趣。在游戲中,孩子們的頭腦變得十分靈活,他們的學習狀態也因此變得更加積極向上。他們開始將學習看作是一種內在的需求,因為通過游戲,他們能夠以愉快的方式獲取知識。
二、能讓每個學生“動”起來
孩子們天生活潑好動,一天有七節課,每節課四十分鐘,長時間坐在桌椅上對于成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更何況對于孩子們而言。因此,素質教育要求我們的教師巧妙地讓孩子們從固定的座位上解放出來,激發他們的思維能力,引導他們自由地展開想象力。
我非常喜歡生本教育的一個特點——“永不設限”。在傳統的教學中,很少有超出教學目標的情況發生。許多教師會用這樣的話來阻礙學生:“這些內容我們以后再學。”這種做法大大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然而,在生本教育中,我們堅持“永不設限”的理念。
三、能讓每個學生“說”出來
生本教育理論為教學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培養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口算方面,例如:算18+7,你是如何計算的呢?學生A:我使用了逐個數數的方法來計算:從18開始,一直數到25,答案是25。學生B:18+7=10+15=25。學生C:18+7=18+2+5=25。學生D:18+7=18+4+3=22+3=25等等,有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
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往往限制學生的言論,希望學生思想統一,而不鼓勵多樣化的思考和創意。這種教學方法嚴重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然而,在生本教育下,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自由地發表意見。
郭教授曾說過:“快樂是人們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時光使人變得聰明,促使人產生心理上的興奮和身體上的活躍。在興奮狀態下,個體可以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佳的學習成果。”當一種教育方式為孩子、家庭、學校和社會帶來快樂與幸福時,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對其表示反對呢?
《生本教育》讀后感3
生本教育體系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這一理念可以被視為一種能夠激發師生樂趣的“良藥”,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觀點:
一、能讓每個孩子都“玩”起來
在生本教育體系中,我們強調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參與各種活動。因為我們知道孩子天生喜愛玩耍,所以我們根據他們所學的內容設計了一系列適合的游戲,讓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輕松地學習。我們致力于將那些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知識轉化為孩子們樂于學習的知識,并且始終激發他們對學習的濃厚興趣。
通過不斷的、游戲是一種令人快樂的'活動,它能夠充分調動孩子的情緒并激發他們的興趣。在游戲中,孩子們的頭腦變得十分靈活,他們的學習狀態也因此變得更加積極向上。他們開始將學習看作是一種內在的需求,因為通過游戲,他們能夠以愉快的方式獲取知識。
二、能讓每個學生“動”起來
孩子們天生活潑好動,一天有七節課,每節課四十分鐘,長時間坐在桌椅上對于成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更何況對于孩子們而言。因此,素質教育要求我們的教師巧妙地讓孩子們從固定的座位上解放出來,激發他們的思維能力,引導他們自由地展開想象力。
我最喜歡生本教育的一個地方——“保底不封頂”。在傳統的教學中,出現這種超過教學目標的事情是很少見,很多教師這樣來阻礙學生:“這些還沒學到,我們以后再學。”大大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生本教育里面我們一直堅持“保底不封頂”的理念。
三、能讓每個學生“說”出來
生本教育理論為教學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培養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口算方面,例如:算18+7,你是如何計算的呢?學生A:我使用了逐個數數的方法來計算:從18開始,一直數到25,答案是25。學生B:18+7=10+15=25。學生C:18+7=18+2+5=25。學生D:18+7=18+4+3=22+3=25等等,有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
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往往限制學生的言論,希望學生思想統一,而不鼓勵多樣化的思考和創意。這種教學方法嚴重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然而,在生本教育下,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自由地發表意見。
郭教授認為:“愉快的情緒是學習的良好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有助于提升智力,激發心理上的興奮和生理上的活躍。在興奮狀態下,人們能夠獲得最高效的學習成果。”
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來反對它。
《生本教育》讀后感4
按照學校的安排,我認真拜讀了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副院長郭思樂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詳細的讀書筆記。通讀后該書后,我覺得它具有以下五點突破性的貢獻:
一、關于兩種教育體系
作者認為,師本教育體系和生本教育體系這兩種教育體系的存在是事實。“僅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經不足以解決今天的問題了”。因為過去基本上是一種師本的教育體系--“一切都是為老師好教而設計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我們需要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生本教育體系“不僅在方向上強調學生為主體,------而是要徹底解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整個體系問題”。
作者能揭示出兩種教育體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為基礎。例如對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繹為主與兒童的情感律和歸納為主的區別;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學的區別;連動式機制和激發式機制的區別都做了有價值的探索。
“師本體系”和“生本體系”的區別具體體現在理念、課程觀、方法論和管理和評價等方面。
二、 關于兩種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為了學生”。
作者分析了許多偏離本體的現象,說明尋找到本體,真正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價值觀并不容易。這點我深有體會,例如“走教案”現象的產生,就是“師本體系”評價造成的。那種為了評選而精心設計的教案,課堂上教師關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風采,讓學生“出彩”也是為教師設計的教案服務。表面看,這樣的課,教學目標正確,一切按計劃進行,學生也在參與,也有收獲,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天衣無縫,準時下課。但是教師實際上事前不向學生進行調查,課上也不關心學生在想些什么,這樣的課怎么能使每個學生得到主動發展?
生本教育的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
師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這樣的現象:“同學們,現在可以上課了嗎?”,有些教師連上課都要征求學生的意見,好象相當尊重學生了,其實這是一種膚淺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書鮮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學生”就應該是相信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人人可以創新”,“潛能無限”。我體會應該區別的是:老師是在尊重學生的獨立見解(雖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認真地發現、理解學生自己的思想火花;還是視而不見,急忙,甚至強硬地讓學生去“痛飲”教師準備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時是讓學生高興地去“痛飲”)?這其實是“師本體系”和“生本體系”兩種不同對待學生的態度。
《生本教育》讀后感5
生本教育,在我理解就是首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愛好,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學習,從而自覺地完成生命主體提升過程。只要做一件事情是快樂的,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會愿意去做。因為誰也不會拒絕快樂。
從學生的角度看,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績好,都能得到家長、老師、同學的認可。但因個體差異的不同,學習上會存在差異。換句話說,每個生命主體都有提高自身的欲望,也有內在驅動力,只不過這種內在驅動力來自于各種壓力,可能來自家庭的,也可能是來自學校和社會的。學生都想學好,只是由于方法、自我控制力、人本身所具有的惰性、還有天賦不同,造成了學生的成績出現差異,自然而然出現所謂的優、中、差三等學生。問題關鍵在哪里呢?興趣,生本教育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以郭教授的理論,即生本教育就是要建立一個為而不爭的教育成長世界,讓我們的學生發自內心地以學習為快樂,而并不僅僅在乎分數和排名。
作為語文教師,我的心情是復雜的。當看到學生作文、作業或周記中談到自身煩惱時,我卻只有安慰和鼓勵。這些煩惱有的來自家庭,有的來自個人學習方面的.。例如,7班dyj,她的成績在我們任課老師眼里是很好的,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就是她這樣一個優秀的學生也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在這次期中考試之后,一次下課期間,她告訴我說:“老師你安慰我一下吧,我心理不舒服。”雖然她的總分在全年級和全班都是第一,但是她會因某一科目沒有拿到第一而沮喪。她在作文中寫道,考得好的同學某一眼神、某一個細小的動作都似乎在嘲笑我。還有,她在預習《在沙漠中心》一課時,預習作業中有這樣一道題:“讀了本文你聯想到了什么?”她是這樣寫的:通過閱讀課文,我聯想到了我們現在的學習。我們現在的學習就好比在沙漠中心,只有忍受住挫折,堅抵住困難,才能走出學習困惑的纏繞,走出沙漠。看到了這些,我內心是很沉重。學生感覺不到學習的快樂,反而產生了學習的壓力,為了取得好的成績,為了外在的因素而學習。應該說她是有內驅動力的,但她的內驅動力在名次、在保持好成績上,而不是真正地愛上學習。
我非常關注,學生的快樂,學習的快樂。我不會因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好而批評學生,反而關注他們的特長和所擅長的方面和興趣點。我想,這就是生本教育吧!
《生本教育》讀后感6
前些天,我仔細閱讀了人民教育書上的《生本教育》,也在網上看了一些相關資料,它是由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提出來的,書中郭思樂教授認為: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為了學生;生本教育的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生本教育的行為觀是全面依靠學生。生本教育的課程觀主張小立課程,大作功夫,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要盡可能地精簡,而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地進行活動,體現教少學多的原則;主張學科內部整合和整個課程整合;在書中,他為了強調生本的重要性,還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如果沒有教師,還是可能存在學生的自主學習或者‘自學’的。然而,反過來,如果沒有了學生,教師就要失業了,不成其為教師了。就此觀之,學生與教師的依存關系是不可逆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
回想以前的教學,總是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參與者和引導者,可是我發現有很多時候,我并沒有真正的做到這一點,我覺得學生還太小,不敢放手,惟恐出現疏漏,惟恐對不住自己那份教的`職責。每一堂課總要事無巨細地講,事無巨細的灌,一遍一遍強化鞏固,而學生相應地也就只能一項一項地聽,一字一字的記,一條一條地背。
為了打破自己的這種常規教育,我根據生本教育上的案例和理論在自己的班上上了一堂前置性學習研究,生本教育說前置性學習研究不等于預習,只是讓學生以研究的方式對即將新學的內容進行感受與預學。所以我按照生本教育上的方法進行課時內容小研究,研究內容如下:
1、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游玩中出現的信息。
2、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并嘗試解答。
3、說一說運算順序。
4、我的發現和我的疑問。
面對這些新的知識時,學生對學習是非常熱情的,看到學生大聲的爭辯時,我由衷的感到欣慰,同時我也反思自己的教學,其實不是學生不會說,只是我給的空間不夠,更多的時候我還是秉承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讓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發揮。
所以在學完生本教育后,讓我真正明白教師要想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育目的,就要根據不同個體特性以及群體的共性找到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模式,而生本教育恰恰是對這一要求的最好體現。在教學中,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既發揮學生的個性特質,也促進學生技能與情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了充分體現自我能力(張揚天性)的成就感,同時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釋放、學會欣賞、學會審美、學會歡樂、學會嘗試、學會成功。
《生本教育》讀后感7
寒假學校推薦讀郭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書,初識這一新的教育概念,心里浮現很多問號,什么是“生本教育”?難道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嗎?如果是的話,那如何才能做到以生為本,在平時的課堂中又怎樣去施行“生本教育”呢?帶著種種的疑問,我翻開了此書,開始了我的閱讀里程,都說看理念不如看實踐,當我進入郭思樂的“生本教育”世界中時,我原先的好多疑慮都在這兒找到了答案,也清楚了“生本教育”中什么才是教學的重點,什么才是學生最需要的。郭思樂以一個個成功的事例讓我明白:在學校中,教師應該怎樣轉變觀念,怎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學習,并從中迸發出他們最大的學習熱情。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提出的,“在生本教育課堂中,短暫的教學現象不是教學結果,長遠體現出來的實效才是真正的成就。我原本以為那種課堂吵鬧不斷,亂七八糟的不象是個學習的地方,在我固有的認識中認為安靜的課堂才是真正學習的場所,但事實并非如此。
不同的學習方式可能會達到相同的學習要求,但哪一種是最有效的,最適合學生,或者說是所有學生都想要的呢?那當然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也最能發揮學生智慧的那一種了,那就是郭思樂教授所推崇的”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此書從好幾個方面讓我看到了”生本教育“的優越性,它從語文教學,數學教學,班級管理,學習評研,班級活動等等各方面都給我們列舉了強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讓我們一再地感受到他的學生的學習生活非常有趣,意義十足,也為那里的學生感到欣慰,他們能有那樣的學習方式真的很幸福,他們在學習上沖勁十足,自主意識強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識,更多的是學習上的創新意識,他們樂于開發自己的潛能,同時我們也從中看到,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
我以前一貫認為,作為教師,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對得起學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育質量,還認為這就是在延續教育的優良傳統,是積極、認真地服務與學生的充分體現。但沒想到自己其實是犯了”汗水主義“思想,帶著”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師苦做“思想,卻不知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生長空間,更破壞了他們自由生長的規律,使得學生被傳統束縛,無法自由施展。這種”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拋秧式“教育不僅能減少勞動量,還能給學生帶來自由生長的快樂,且效益高,那我們又何樂不為呢?
現在就是我們轉變觀念,實踐”生本教育“的時候了,讓我們逐步行動起來,看看”生本教育“的”先學后教,不教而教“在我們的身邊能產生多大的變化,學生們又會有什么樣的學習反應?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生本教育》讀后感8
在課改從轟轟烈烈走向冷靜的今天,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讀完《教育走向生本》,依然有許多收獲。
此書貫穿了“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現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闡述了生本教育體系的價值關、倫理觀和行動觀,探討了生本教育體系的哲學基礎,并對生本教育的課程論、方法論、評價與管理以及其他相關問題進行了思考。
我體會最深的是作者舉的一個例子:“當鞋合腳時。”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最偉大的禱文:“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腳被忘記了,也可以說腳處于“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甚至,如果削足適屐,或纏小腳,我們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合適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是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環顧田野,鳥在鳴轉,花在開放;一頭鹿,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靈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慮自己該如何生長才是最美的,人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開,是因為它處在合適的周圍環境中,它根本不必關顧自己,它的能量沒有被別的目標所揮霍和渙散。其實,在課堂上我們的學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狀態的自然、活力和喜樂,這就足夠了。他們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們認可,是否會被人說好話或壞話,我將得到多少分,我怎樣才能得到這個分數,我處在何種位置等等。他們不必把情感與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將會全心沉浸于所面對的學習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級,走向純潔和透辟。在心理學上,這種“忘我”的狀態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時刻,兒童的能量就不會被其他的東西,包括大人們的.說教、煩人的競爭所消耗,甚至出現投入的著迷的境界。
看了這本書,讓我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像校長說的,不是讓孩子來適合我們的教育,而是創造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同樣的,在作文教學中,不是經常向孩子灌輸寫作技巧,而是讓孩子覺得寫作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感想寫下來,和別人交流是一種快樂。
《生本教育》讀后感9
作為x名小學教師,在暑假期間仔細拜讀了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的教育專著《教育走向生本》x書。自拜讀此書之后,如獲至寶,能真正的體味和領悟生本教育的精華所在,將會受益終生。全書指出了我們現在教育的現狀,同時也指明了教育將來的發展方向,向生本教育努力。在生本教育中,貫穿著這樣x個思想:在教育中我們必須x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這也使得兒童在學習中的地位顯現出來,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主導者,“以人為本”有了更深的含義。
我從事十幾年語文教學,我覺得生本教育更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生本教育提倡根據所學內容設計合適的游戲讓孩子玩得開心,學得容易,把x切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樂于學習的知識,并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很多新穎的游戲,來培養孩子識字興趣。學生是樂于學習的,喜歡探究的。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把課堂或主權讓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暢所欲言。這樣學生也會快樂地學習。
開學初,我運用自悟的生本理論嘗試教學,放手給學生。根據低年級兒童好玩的天性。學生是好奇、好動的,他們都有自我表現的欲望。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爭強好勝、不甘落后的特點,在學生有了x定的感性認識之后,讓學生進行操作實踐,展現自己的才華,實現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學《螞蟻和蟈蟈》xx文時,在指導理解螞蟻怎樣在夏天滿頭大漢辛勤地搬糧食,我讓學生到前面表演。這時學生的興致很高,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全身心投入練習和表演,教學收到好的效果。
原來的時候,我總怕學生學得不準確,讓他們上臺來教會把學生教錯,可事實證明我錯了。生本教育對兒童的.看法中提到,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這種天性既是x種人類的生存邏輯,也可以從大自然為人提供的未確定性中找到信息。兒童是有發展潛力的人,是有無限發展潛力的人。而之所以沒有表現出來,是因為我們沒有給出時間、空間和氛圍去激勵它。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老師是策劃者,是引導者。老師只是給學生指個方向,剩下的時間都交給學生,老師再也不用x遍遍的重復了。而學生在課下的準備工作也有趣而生動了。通過這種方式,擴大學生的知識量,學生在通過準備語文資料的同時,也增加了其他學科的知識,從而實現自身的整體素質的提高。
生本的理論,結合實際行動,去愛學生,去愛自己的事業吧!這種愛才會生生不息,源源不斷創造新的天地。
《生本教育》讀后感10
接觸“生本”這個詞已有兩三年的光景了,但慚愧的是還在原地踏步,并沒有把它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去。今年暑假姜校長推薦我讀了郭思樂教授編寫的《教育走向生本》一書,通過拜讀此書,使我感悟到“生本教育”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同時也激發我在姜校長的指導下去嘗試升本教育,去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學生是我們的教學對象更是教育資源,他們每一個人都充滿了個性,也都存在個別的差異性。正因為這樣,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千萬不能夠以老師的意志為轉移,而不顧學生的需要。我們一定要一切從學生出發,高度尊重他們,給他們充分的發展空間,盡可能地讓他們能夠表現自己。與此同時,老師也要從旁指導,見到任何細微的進步都要及時地給予表揚與鼓勵,從而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表達自己的動力。這恰恰就是生本教育的價值觀和倫理觀的表現,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我們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變“師本”為“生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引導者,而且也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努力引領學生去生產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不給學生過多的干預,給他們學習盡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讓他們成功地解決問題。這樣,他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獲一定是豐碩的。
生本課堂帶來的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和成長。教學中封閉的資源和方式必將產生學習結果的單一和學生思維的僵化,于是學習變成沒有個性的重復和驗證、記憶,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都被禁錮,沒有創造性的工作讓教師在重復、單調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惡性循環,教師厭教、學生厭學。課堂上應該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學生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孩子們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這樣學生對課堂學習就更感興趣了。現在我就體會到了這一點,當學生從自己研究和探索中發現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時候,那種喜悅是在教師的教的情況下無法比擬的。他們能有那樣的學習方式真的很幸福,他們在學習上沖勁十足,自主意識強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識,更多的是學習上的創新意識,他們樂于開發自己的潛能,同時我們也從中看到,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
以上是我的一些膚淺的看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繼續學習生本教育理論,將生本教育深入開展下去。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在反復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生本教育》讀后感11
暑假里,我認真閱讀了2015年第四期《人民教育》,這一期的主題是"生本教育:課程與教學再造"專輯。以"生本教育"切入,眾多教育專家從課程組織、教學形式、前置研究、實踐活動、課程整合等不同角度闡釋了課程改革的思路,強調了"課程與教學再造"的必要性。 讀了這些精彩的文章,我深受觸動。迄今為止,課程改革伴隨教育發展有十幾年了,一路走來,每一步無不浸透著探索者的思想智慧,無不浸透著教育工作者的辛勤汗水。改革給學校帶來了新氣象、新面貌,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演繹著生命的活力與風采。只是,我們有多少老師舍得以生為本呢?
從詞源學上看,不同語言的"教育"一詞,都與兒童的培養相關,我們的教育本質上是要塑造人,要發展人,說到底,是一種遵從人性的教育。所以我們的課堂就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塑造孩子的個性,讓他成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孩子的天性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富有靈性的,任何一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天性上的'東西,教師要去了解孩子的天性,就應該和孩子站在同一地平線上進行交流,也就是降低課堂重心,少些說教,多些智慧的引領,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對孩子的教育落到實處。
在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篇文章時,我就從孩子的天性出發,設計了"彎彎的月亮像什么"這樣的題來打開孩子的思維,展開孩子的聯想,孩子們的天性得到了發揮。學完文章后,接著我又設計了這樣一道題:"雞為什么要過馬路呢?"這下可好,雞為了去對面找東西、找朋友、家就在對面等,學生躍躍欲試搶著回答。"能不能個性化一點呢?"我又提高了些難度,結果正如魔術師劉謙所說:"見證奇跡的時候到了!"
"綠燈亮了,雞想不走也浪費了一個綠燈,為何不走呢?"
"雞說別人都過馬路,我也就跟著過馬路吧!也許那邊有熱鬧看"
"別人都在減肥,雞也趕著減肥呢,所以過馬路,多走些路唄!"
"雞過馬路也是無奈啊,周扒皮讓他提前上班呢!否則要扣工資啊"
"剛上完數學課,雞想證明,兩點之間是不是直線最短!"
就這樣,學生的個性解讀一直到下課都沒有結束。試想,如果教師只知道完成課時任務,不斷地傳授知識,一層一層束縛孩子的天性,缺失對孩子情感價值、意志價值、團結價值、合作價值、創新價值等價值的關注,那么孩子就會喪失靈性、個性甚至是天性,只能成為一個個教育流水線上來的產品,又何談悟性和創新呢?
《生本教育》讀后感12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在暑假期間仔細拜讀了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的教育專著《教育走向生本》一書。自拜讀此書之后,如獲至寶,能真正的體味和領悟生本教育的精華所在,將會受益終生。全書指出了我們現在教育的現狀,同時也指明了教育將來的發展方向,向生本教育努力。在生本教育中,貫穿著這樣一個思想: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這也使得兒童在學習中的地位顯現出來,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主導者,“以人為本”有了更深的含義。
我從事十幾年語文教學,我覺得生本教育更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生本教育提倡根據所學內容設計合適的游戲讓孩子玩得開心,學得容易,把一切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樂于學習的知識,并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很多新穎的游戲,來培養孩子識字興趣。學生是樂于學習的.,喜歡探究的。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把課堂或主權讓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暢所欲言。這樣學生也會快樂地學習。
開學初,我運用自悟的生本理論嘗試教學,放手給學生。根據低年級兒童好玩的天性。學生是好奇、好動的,他們都有自我表現的欲望。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爭強好勝、不甘落后的特點,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之后,讓學生進行操作實踐,展現自己的才華,實現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學《螞蟻和蟈蟈》一文時,在指導理解螞蟻怎樣在夏天滿頭大漢辛勤地搬糧食,我讓學生到前面表演。這時學生的興致很高,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全身心投入練習和表演,教學收到好的效果。
原來的時候,我總怕學生學得不準確,讓他們上臺來教會把學生教錯,可事實證明我錯了。生本教育對兒童的看法中提到,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這種天性既是一種人類的生存邏輯,也可以從大自然為人提供的未確定性中找到信息。兒童是有發展潛力的人,是有無限發展潛力的人。而之所以沒有表現出來,是因為我們沒有給出時間、空間和氛圍去激勵它。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老師是策劃者,是引導者。老師只是給學生指個方向,剩下的時間都交給學生,老師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復了。而學生在課下的準備工作也有趣而生動了。通過這種方式,擴大學生的知識量,學生在通過準備語文資料的同時,也增加了其他學科的知識,從而實現自身的整體素質的提高。
生本的理論,結合實際行動,去愛學生,去愛自己的事業吧!這種愛才會生生不息,源源不斷創造新的天地。
《生本教育》讀后感13
讀書筆記在前段時間我借閱了《教育走向生本》一書。本書結合作者所開展的從加強知識發生過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實驗研究。對生本教育的意義、概念、產生背景、哲學思考、主要觀念和操作體系等進行了全面的闡述。作者郭思樂對生本教育體系與師本教育體系作了系統的比較研究,深入闡述了生本教育體系的價值觀、倫理觀和行為觀,探討了生本教育體系的哲學基礎,并對生本教育的課程論、方法論、評價與管理以及其他相關問題進行了思考,是一部哲理性強而又生動活潑的學術專著。
關于生本教育體系:
1、注重教學的交付。教師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托付的教學托付給學生。這似乎是一種新的教育思路。此時,學生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中,他的潛能得到激發,他的天性得到張揚,他的獲得像鮮花怒放。我們把這樣的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稱為生本教育體系。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規律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這就是生本教育。
2、生本教育的運行機制是像用開動汽車一樣,老師給學生鑰匙,去開啟自身的動力系統,我們把它叫做激發式,生本的激發模式,正像我們是用鑰匙去打開汽車的馬達一樣,我們從灌輸者走向了引道者,從知識生產者的藍領變成了知識生產過程的管理的白領,從參與化學反應的元素變成了催化劑。于是,學生的學習的巨大的能量被利用和發揮出來了。
3、我們所說的生本,除了反映學生的利益、學生的在學校社會中的獨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很重要的是依靠學生來進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價值歸結到學生身上,以學生發展為教育的本體。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本教育的重點,不僅僅在于學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學生的內部自然天性和潛能的發揮。這也是教育對社會的根本貢獻。
關于教育教學的認識:
1、人的自我實現的本能,不會因為知識的增加或年齡增長就消失。關鍵是要發展他的認識能力,以及提供一種挑戰自我的創造情景。我們的任務,是要保持兒童的這種追求的天性。
2、教育者的意志不等于被教育者的.意志,教育設計不能僅僅依據教育者的意志,更重要的是應當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
3、要縮小規定性,擴大選擇性。只有學生自己進行選擇,自己進行體驗,才能提高人格的道德的感悟,在德行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多年的經驗表明,說教式的德育,很不受兒童的歡迎,而在健康美好的活動中,兒童卻得到了人際的、自我的各個方面的長進。在生本教育中,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樹,原理是一樣的
【《生本教育》讀后感】相關文章:
生本教育心得06-08
有關學習生本教育的心得03-07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01-12
學習生本教育的心得體會03-28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03-17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02-25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優秀12-16
學習生本教育的心得體會范文09-29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精選15篇03-11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5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