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醫跟師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1
“名老中醫” 是將中醫藥學基本理論、前人經驗與當今實踐相結合,解決臨床疑難問題的典范,代表著當前中醫學術和臨床發展的最高水平,是當代中醫藥學術發展的杰出代表,他們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是中醫藥學術特點、理論特質的集中體現,與浩如煙海的中醫古籍文獻相比,它更加鮮活,更具可視性。
名老中醫學術傳承工作是關系中醫傳統方法能否延續、中醫藥理論能否發展的大計。名老中醫的學術傳承形式現已日趨多樣化,主要包括名師帶徒、研究生教育、家傳教育等 多種傳承形式相互輔佐.為名老中醫經驗傳承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存在的問題
1、學術繼承人不能保證充分的跟師時間
2、沒有針對指導老師的具體考核指標
師承工作教與學應該是雙向的,在現行制定的.各類考核標準中,沒有對指導老師的具體考核指標,僅僅要求指導老師按期批閱學術繼承人書寫的醫案、心得體會等,這不利于平時考核管理工作。因為指導老師一般每月都配套一定比例的帶教津貼,但考核大多針對學術繼承人,不能因為學術繼承人未完成跟師教學內容影響指導老師的帶教津貼,畢竟師承工作大多依靠學術繼承人自覺、自學為主,老師無法強迫學生學習,帶教津貼如何發放是個難題。
3、學術繼承考核與管理機制不健全
繼承工作的考核分為平時考核、年度考核和結業考核。平時考核主要由指導老師和帶教單位負責,年度考核由省級中醫藥管理部門負責。帶教單位在平時考核過程中,沒有制定學術繼承人是否合格的考核標準,僅僅從跟師時間和書寫跟師筆記方面進行,無法對跟師質量和學習內容考核。現行的考核僅僅能看學術繼承人寫了筆記,跟了老師,至于跟師的質量和學習的好壞,管理人員無法判斷。
二、未來管理的思考和對策
1、明確固定的跟師時間
每周指定周三或周五下午為集中跟師時間,地點設在各科示教室或名老中醫工作室。這需要帶教單位的領導支持,醫院各類會議可以避開固定的跟師時間。指導老師除了平時隨師門診講解、指導外,專門抽出半天時間,可以集中講課、培訓,可以聯合討論、研究科研,可以分析典型醫案等,形式可以多樣化,每對師承人員設考勤本,按時簽到。效能辦、黨辦、醫務部、門診等多部門可以成立聯合小組,抽查是否按時跟師。
2、量化指導老師考核標準
指導老師的考核應從按時批閱學術繼承人醫案、每周固定跟師出勤率、學術繼承人篇數、門診坐診、查房次數,集中講課教案、出版書籍等方面入手,每月量化核分,采取10分制,7分以上視為合格,可以發放帶教津貼;7分以下視為不合格,不予發放帶教津貼。每季度召開一次師承對接會議,公布考核情況。考核賦分工作由聯合小組負責進行。
3、健全考核與管理機制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2
一個多月以來,在學校的安排下我進入了醫院,進入了一種新的工作環境,一個新的起點。在學校學習的是臨床知識,接觸較少的是對臨床醫學知識的淺顯認識。實習,是一種重新開始和一種相對的體驗,對這一份工作的了解,給我一個提升自我人生價值的機會,讓我對自己說,我不想做一個沒經驗的職業人;做一個沒學歷的職業人.在醫院我問了很多,問了很多,也收獲了好多。
醫院的每一個老師都很優秀,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地認真負責,對每一個患者都很關心,我也很慶幸能成為一名實習帶教老師。我帶教的實習班級是在我的帶教老師的精心培養下成長起來的。我認為在實習期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那就是學習。剛來的時候我以為在學校學習的是一些理論知識,當自己真正來到醫院的時候才知道實際工作與理論知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在這個月中,我學習到了好多書本上沒有的新知識:
1、見習。在見習階段,我跟隨老師,跟隨老師,在病房實習,對病人病情進行了解,跟著老師的思路去想問題,解決問題;
2、在病房實習,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學會了做事的方式、方法;
3、在老師的指導下,我了解了手術室的工作要點,如:
4)做好靜脈輸液、吸氧;
5)做好給藥液、引導護理;
6)認真接診每個病人及家屬的每一項任務;
7)認真、仔細觀察病情,與帶教老師溝通,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8)認真執行治療前后的醫療。
在這段短暫的實習時間里,我獲益匪淺,實習期間的收獲將為我今后工作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無法說明什么,但是有句話說的很好:“實踐出真知”。有些東西是書本里沒有的,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有些東西是從書本上學不到的,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會得到,慢慢的也讓人受益匪淺。此次見習,我更加堅定了獻身醫學事業的決心,為病人服務的信念,我決定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更加努力,努力掌握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做一名合格的醫務人員。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3
8月開始,萬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別參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以及海淀區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的學習,跟師至今,已近一年時間。通過這一年的學習,中醫科的醫生無論是在基礎理論、臨床技能還是醫德、醫風上,都深深受到了帶教老師一言一行的影響,頗有感觸與體會。
我的老師呂培文主任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醫醫院外科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中醫啟蒙于外科名老中醫趙炳南、房芝萱等老中醫,在中醫外科治療各類瘡瘍、乳房疾病及周圍血管病,如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癥、大動脈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師的教誨,醫術上要嚴謹、認真、一絲不茍,要學無止境。1991年國家為了搶救祖國醫學遺產,使傳統醫學后繼有人,呂培文主任成為王玉章老教授的學術繼承人,繼承了王老行醫50年的絕技,如對乳房疾病的辨證論治、對慢性潰瘍的陰陽辨證及一些傳統外用藥的制作與用法等。呂老師已從醫40年,臨床經驗非常豐富,而我有幸成為了她的學生,跟隨她學習中醫外科學的知識。作為一名社區中醫全科醫師的我,剛剛參加臨床工作近3年,臨床經驗的絕對不足,既往中醫外科知識的零接觸,那么這三年的學習將對我本人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歷和過程。
學習中醫外科以來,我的臨床思維更為開闊了。中醫內科和中醫外科雖同屬于祖國傳統醫學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從中醫內科來說,常用的辨證思維側重于臟腑辨證,在于病人的整體,往往忽視了病人的局部;而呂老認為作為一名中醫外科大夫,臨床辨證除了整體辨證之外,局部辨證也顯得非常重要,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要相結合。因為外科疾患最顯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較明顯的外在表現。主要包括紅腫、發熱、疼痛、成膿、麻木、潰瘍、結節、腫塊、瘙癢、功能障礙以及皮膚部位的各種損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觀性,能夠有效地提供了臨床辨證的客觀依據。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卻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異,因而轉歸順逆相差甚遠。因此,外科辨證雖多從局部病變著手,以局部癥狀為重點,但也絕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癥狀為依據,只有從整體觀念出發,局部與全身辨證相結合,外在表現與五臟六腑病變相結合,辨證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質,綜合起來進行辨證,抓住證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據。
另外,呂老始終堅持中西醫結合,辨病與辯證相結合,臨床要注重臨床體格檢查,在辨證施藥的同時也要鞏固西醫基礎知識。呂老在臨床上除了中醫四診“望、聞、問、切”,還很注重臨床的體格檢查,并有著深厚的西醫臨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診還是復診,她都一個一個地耐心檢查,仔細詢問及觸診。外科病患比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癰等有創傷的疾病,局部創面的'流膿、惡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呂老師不怕臟和累,親力親為,認真細致的檢查,對于病患的西醫檢查報告也是仔細的查看,就病情及相關注意事項進行講解,使病患對自己疾病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謝與感激。呂老師這種敬業和專業的精神,與病人之間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醒我們年輕一輩的醫生,應該好好學習西醫基礎知識,注重臨床最為基本的體格檢查,不要老是依賴各種輔助檢查,同時要與病患進行良好的溝通,為病人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師學習轉瞬即逝,雖然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對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圍血管疾病、濕疹等疾病的西醫診斷及中醫藥治療有了初步的認知和體會,但僅僅這些是不夠的,自己離老師預想的階段、與上級部門提出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將繼續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師學習,在中醫藥繼承和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不辜負院領導、同事們以及老師的期望,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社區中醫師,做好社區居民健康的守護者。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4
中醫臨床學習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如何把自己所學的理 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個進入臨床階段的學生 期盼達到的。但是學生進入臨床后發現臨床學習與理論學習有很大的
差別,一時很難掌握,總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獲甚微的感覺。跟師學習這么多天,下面結合我的學習經驗談談在臨床中如何跟師。
一、要注意培養動手能力。
中醫的動手能力,即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的鍛煉。中醫的四診絕對不是簡單地一照、一查,就可以
取代的“高級技術”。必須把過去的知識,與當下的病癥結合起來;與患者即時、
隨機地進行交流才能獲得。同時,能夠被準確表達,記載于書本上的“明知識”只是一小部分,人類更多的知識,是那些只可意會而難于言傳的東西。俗語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通過跟師學習,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才會掌握中醫的精髓。在望診上尤其重視望舌,臨床實踐證明,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舌的變化迅速而又鮮明,它猶如內臟的一面鏡子,凡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病情的淺深、預后的好壞,都能較為客觀地從舌象上反映出來,成為醫生診病的重要依據。若見淡白舌,多是氣血兩虛或者陽虛
;若見紅舌,多是熱證。若見紫舌多是血行不暢。臨床需仔細觀察,以便獲取準確信息。再如“治小兒外感熱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為“至陰之地”,對于鑒別寒熱虛實有重要意義,如咽喉紅腫,為有實火;紅而干,為陰虛;不紅不腫,為陽虛;咽喉劇痛而不紅不腫,為真寒假熱,咽喉紅腫疼痛卻全身表現為寒證,則為真熱假寒等等。問診應講究技巧,跟師學習就要學會老師問診的方法和技巧,
這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初上臨床時往往按西醫詢問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細,可是問過之后頭腦中卻一片茫然,后來不斷地模仿老師問診才有所體會。中醫問診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憑醫生的理論水平和臨床功底。問診主要是確診某病某證或排除某病某證。至于脈診,首先要掌握脈象特征。如浮脈的脈象特征是脈位表淺,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脈的脈象特征是脈位較深,輕取不應,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脈象特征之后再在臨床中細細體會,最好在切脈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指導下進行,先從浮、沉、遲、數、弦、細、洪脈等幾種常見的、簡單的脈象入手。其次要經常體會。學習切脈好比打球,強調“手感”,必須持之以恒,經常有意識地訓練,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著老師上門診時,老師指著一位高血壓的老人要我診脈,看是什么脈象,書本上的二十幾種病理脈象的脈象特征我都能脫口而出,《瀕湖脈學》我也熟讀過,可是一旦上臨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怯怯地說“脈好硬,像繃緊的繩子一樣”,老師笑著說“像繃緊的繩子不就是弦緊脈嗎?”我才恍然大悟,弦脈不就是“端直以長,如按琴弦”嗎?從此以后對于弦脈就不陌生了,而且體會到見到中老年人弦脈,特別是左關脈弦勁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陽上亢,甚至肝風欲動的前兆,必須大劑量平肝潛陽、鎮肝熄風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記錄。
每天跟師出門診都做好病案記錄,記錄的原則是能詳則詳,包括舌脈,以備以后查閱。一些常見病可以簡單記錄,對于疑難病、罕見病則要詳細記錄,包括老師藥物用法都要詳細記錄。
認真做好病案記錄是收集原始資料最好的途徑,每當我臨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時,總把以前記錄的病案重溫幾遍,往往茅塞頓開,找到一些好的解決辦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師門診要用心去問病史,用心切脈,用心記錄及思考老師的處方。我在四診之后考慮這個病是什么證型,該用什么主方,怎樣加減。然后看和老師的辨證思路是否一致,選方用藥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則知道自己的辨證思維和老師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則要考慮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請老師指點迷津,我的思路錯在哪里,我的哪些藥用得欠妥,哪些藥用得得當,老師為什么要這樣用等等。有時候老師特殊的用方用藥,或者特殊劑量則更要仔細揣摩。
四、要學會與患者相處,
視患者如親人,體貼患者,這樣患者才會更好的配合你,讓你做檢查,回答你提出的問題。最后,要“用心讀書,用心看病,用心總結,用心做人”。這些讀書、臨證、做人的經驗是我們在課堂以及書本上很難學到的。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5
中醫內科規培跟師是中醫學生必須完成的一項任務,對中醫學生來說,跟師時期是了解中醫臨床實踐和內涵的重要階段。在我的跟師期間,我得到了優秀中醫師的指導,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的中醫內科規培跟師心得體會。
第二段:跟師經歷。
在跟師經歷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跟師者自身的積極性和學習態度。我在跟師時,時常與師傅討論病案和診療過程,積極搜集相關文獻資料,并在接診時主動搜索癥狀和體征。這些努力使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病情和中醫理論。此外,在師傅的指導下,我還學習了診斷方法和中藥方劑的具體選擇,進一步鞏固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
第三段:實踐經驗。
中醫學鼓勵醫生從身體、情感和環境等多個方面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因此,在我的跟師經歷中,實踐經驗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每個病例中,我都努力尋找治療策略和中藥方案,力求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在此過程中,我意識到中醫內科規培跟師是一種非常綜合的教學方式,它不僅包括診斷和治療技能的傳授,同時也包括了面對疾病的自信心和責任心的培養。
第四段:感悟體會。
跟師期間,我接觸到各種不同的病例并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我思考醫學倫理和責任方面,我得到了更多的思考和提高。中醫是一項非常注重醫德和醫德的`學科,這是中醫學關注整體人類健康的一個方面。在內科規培跟師中,我不僅學到了如何診斷和治療疾病,還把中醫的理念帶到了現代醫學實踐中。
第五段:結論。
中醫內科規培跟師是學習中醫的重要階段之一。與優秀中醫師合作,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診斷和治療技能,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和實踐。盡管追求醫德和醫德的殊途同歸,中醫教育的培訓模式和課程內容也得到了不斷完善。我深信,通過這樣的培訓模式和課程,我們將培養出更多具有中醫精神和價值觀的中醫醫生。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6
在我校學習,跟師是我在小學階段中的第二個收獲。在此,在這段時間里,跟師學生們一起學習、教學、生活,我學到了不少知識,同時也收獲了很多。現在就自己在這段學習中的感悟談談自己這段時間學習的心得體會。
一、在此期間,不能馬虎,學好醫學是我一直以來的理解。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課堂上要掌握的知識和操作技能很多是靠實踐來掌握。所以,我們只有扎扎實實的掌握理論知識,才能夠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把理論知識體現在腦海中并不斷地完善自己。
二、要多看,多問,多學。在學習醫學這門課程的過程中,要多看各種醫療器械,多觀察生物鐘的運動情況,學習各種疾病的診斷,及時的進行臨床資料的收集與鑒別,學習各種醫療機器的使用,并做好相應的記錄。
三、多聽。我們醫學這門學科是很特殊的學科,不能夠把課堂的東西當真聽課。我們不是醫學專業,可能不是醫學專業,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比如:醫學的一些常識。
四、多看書,多做。在學習這門課程中,要多做一些練習,多做實驗。
五、學好醫,要多學,不能夠把書本的`知識死記硬背。這些知識和實驗對自己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們還必須不斷的學習才能夠掌握。
六、多看書,學好醫,不能夠把它當真聽課。這樣,我們可以把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
七、多做,要多動手。在這次培訓課上,我學到了不少醫學知識,同時也感受了很多的醫學文化。醫學是一種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化的層面上,而是要通過文化的力量去影響每一位病人,讓他們更加精神、自尊,將他們的精神傳遞下去。
八、在學習醫的過程中還可以多看一些醫學方面的書籍,不斷地補充我們以前學習的不足。
九、多看一些醫學雜志。在這次培訓課上,我收獲了很多很多。比如《中華傳統醫學》,我們學會了如何去了解醫學的各種疾病,學到很多的基本醫療知識,同時也可以很好地把握自己所學的知識,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十、多聽醫生們的課。在這次實踐中,我學到了許多醫學知識。我們醫學專業是一個專業非常強的,所以,我們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去積累經驗,去努力地去提升自己。
十一、學習醫學文化。我們醫學專業的知識很多都是通過實踐的來的,而且醫學知識的更新非常快。我們學醫的同學可能會把這一知識運用到醫學上去,不僅學習到很多,更重要的是學習到怎么去實踐。所以,我們要在實踐中積極的去實踐。
十二、學會怎么與人交往。在這次實踐中,我們不僅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而且還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在這次實踐中,我們醫學專業的同學也都非常熱愛這門課程,在我們醫學專業的大家庭里,我們互幫互助,互相幫助。我們不僅學到了很多關于醫學的知識,而且還鍛煉了自己在實踐中的交際能力。
總之,在這段培訓課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同時也感謝這次的培訓課程,讓我受益匪淺。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7
第一段:引言(200字)。
婦科疾病在女性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特定的年齡段,例如青春期和更年期。許多女性常常選擇中醫作為治療婦科問題的方法。我是一名中醫師,多年來在婦科領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心得。在本文中,我將分享我對婦科中醫的理解和體會。
第二段:診斷與辨證分析(250字)。
在婦科中醫診斷中,準確確定病因十分重要。我通常會進行詳細的詢問,了解患者的癥狀、病史以及生活習慣等信息。此外,辨證分析也是診斷的關鍵。通過觀察脈搏、舌苔等方法,我可以確定患者的體質、臟腑功能以及疾病的本質。例如,月經不調可能是由于肝氣郁結或是脾虛濕滯所致,針對不同的辨證類型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
第三段:中藥治療(300字)。
中藥是婦科中醫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根據病因和辨證分析的'結果,我會選擇適合患者的中藥方劑。對于經期不調的患者,我常常會選用調經湯,該方具有補氣活血和調理經絡的作用。對于有痛經癥狀的患者,我會選擇活血化瘀的中藥,例如桃仁、紅花等。此外,在配伍中藥時,我會根據患者的體質和反應來進行微調,以提高療效。
第四段:針灸療法(300字)。
針灸是中醫治療婦科疾病的另一種常用方法。通過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細針來刺激經絡和臟腑,達到調節氣血和平衡陰陽的目的。例如,對于月經量多或經期過長的患者,我會選擇刺激足三里穴,以調節子宮內膜的分泌和收縮。對于經痛患者,我會使用委中穴來緩解痛感。針灸療法的優勢在于它是非藥物治療,減少了對患者身體的副作用。
第五段:調理與預防(250字)。
除了治療疾病外,中醫還非常注重調理和預防。通過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幫助患者改善身體狀況和提高免疫力。例如,對于經期不調的患者,我會建議她們多吃些暖性食物,如姜、紅棗等,同時避免寒冷食物的攝入。此外,教授患者一些簡單的自我按摩方法,如月經前期通過輕揉足三里穴來舒緩經痛。通過這些調理和預防的方法,可以幫助患者在治療之后保持健康。
結尾(100字)。
作為一名婦科中醫師,我深信婦科中醫在治療女性疾病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通過準確的辨證分析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中醫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然而,中醫治療婦科疾病需要時間和耐心,患者也需要積極配合和堅持治療。希望通過我對婦科中醫的心得體會的分享,能夠為更多的女性提供幫助和指導。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8
眾所周知,中醫是我國的國寶、國粹,幾千年來為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針灸學更是我國的文化魁寶,它是一門博大精深、體系完備、內容豐富的學問,數千年來它以其獨特的特點在我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針灸療法具有適應證廣、療效顯著、應用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它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也受到世界各國人們越來越多的喜愛,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學習它,但是也許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覺得無從學起,不知從哪入手。
我作為一名護理人員,跟隨朱寶醫師從事了幾年中醫中藥和針灸的臨床診治工作,耳濡目染中醫中藥的神奇療效,正如《黃帝內經》中記載“一針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戀上了這門古老的醫術。在幾年的實踐中,我院三名護理人員通過自己的學習和臨床醫師的指導,初步掌握了針灸、拔罐、蠟療、熏蒸、按摩等幾項中醫適宜技術,并在臨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在根據我們的學習經驗談一下幾點針灸療法的體會。
一、遵從中醫整體觀念,強化針灸療效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爭中,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之為整體觀念。在臨床針灸治療中,整體觀念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在要考慮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還要注意季節氣候、晝夜晨昏、地區方域對患者的影響。
平衡針灸創始人——平衡針灸專家王文遠教授認為:人體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平衡系統,具有自身的調節修復功能。因此,在針灸的過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適的體位,積極與患者溝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針灸療法和療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顧忌和怕痛的心理,積極配合醫生,以期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與平衡取得更好的療效。
此外,還要注意患者的狀態和體質,饑餓患者不宜針刺,若需針刺,應取穴少,輕刺為宜;過飽者不宜針刺,若需針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體弱者,針刺手法宜輕;劇烈運動后不宜馬上扎針。再次,人體在不同的季節影響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來適應。如春夏陽氣升發在外,氣血容易浮于體表,故皮膚松馳,腠理開泄,人體就以出汗散熱來調節。秋冬陽氣收斂內藏,氣血閉于內,故皮膚致密,出汗減少,體內必須排出的水液就從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節針灸后的.患者皮膚松馳,腠理開泄,易至風邪入侵,務必叮囑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風,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則,靈活取穴
1、先后次序的靈活應用由于人體每一個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時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寶醫師的指導下,我們掌握了針灸學的普遍應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內關,小腹三陰謀,坐骨刺環跳,腿痛陽陵透。這八句話,共四十個字。每一句講了一個穴位,一句五個字,即講了一穴位,又講了它治療的部位。對于初學針灸的我們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啟示。
朱寶醫師還特別強調取穴的先后次序,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病人分清主次,靈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順序。如發作性痛癥,易先刺遠隔穴位,運用導氣手法,通過經絡的遠隔誘導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處穴位,就可避免病變部位因疼痛過敏引起的肌肉緊張,造成進針困難,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時常先刺遠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經痛先瀉合谷,再取頭面部穴位。可見,取穴的先后順序的不同直接影響著臨床療效。
2、循經選穴的原則臨癥選穴配伍,朱寶醫師倡導按照“循經選穴”的原則,以臟腑經絡理論為指導,根據病機和癥候,在其所屬或相關的經脈上選穴配方。在明確辯證的前提下,直接選取與病情相關經脈上的穴位進行治療,臨床上常取經脈循行遠隔部位的經穴作為主穴,這些穴位是經絡之上下、出入的處所,具有遠近聯系的功能,對本經頭面、軀干、臟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療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臨床循經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臨床應用中以本經取穴和他經取穴多見。如手厥陰經病變出現的心絞痛、心悸取內關,手太陰經病變的咳嗽取尺澤,咯血取孔最等。此外還有中病旁取,遠近取穴法等多種取穴法,臨床上根據病情酌情應用。
3、疼痛選穴以“以痛為愉”的原則在循經選穴的基礎上,直接選取患部經脈循行所達的穴位,以局部選穴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聽宮,膝痛刺犢鼻等。
4、靈活補瀉,辨證施治在補瀉手法的應用上,朱寶醫師重視針刺手法,認為恰如其分的運用補瀉手法是針灸療效的關鍵,認為進針得氣后,應根據個體生理、病理狀態的不同和氣血盛衰辨證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針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將補針和瀉針分為輕、平、大三類,即輕補、大補、平補、輕瀉、大瀉、平瀉、平補平瀉等七法。對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病情變化辨證施治。如一例膽絞痛患者的治療,初期采用大瀉法針刺陽陵泉止痛后,改用平瀉法刺其他穴位,使經氣保持暢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我們初步掌握了針灸理療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中醫世界里,這些都只是皮毛。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9
我們所到科室都有一個切身體會,那就是整潔安靜,窗明幾凈,病房管理規范,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沒有鬧哄哄的感覺,護士基本不出病房,醫護配合、分工明確、細致、敬業、和諧,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中醫傳承觀念強,中醫治療項目形成解決問題的常規,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對各種治療護理依從性強,這都得益于科學的管理方法,不斷改進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項制度措施抓鐵有痕的落到了實處。為方便病人,在門診和病房樓都設有自動售貨機,門診還設立了atm取款機,可以24小時服務,營養餐廳配餐送餐服務,點滴處體現出服務品質。通過短短幾天的“走學”經歷,開闊了眼界,轉變了理念,堅定了信心,提升了對中醫藥的認識,有些科室已經開始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了工作中。在回來后組織的座談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收獲很大,收獲了寶貴的經驗,真誠的友情,只是由于時間短、任務重,有些內涵還沒有系統學習,我們“走學團”相約爭取下次再有機會相聚“走學”,為我院的發展建設,為我們共同的中醫事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研修期間,我們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養三大知識模塊組成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強化學習。可以說,這期研修班起點高、模式新穎、效果良好。整個課程體系設計科學合理,既關注了當今公共管理和理論前沿,又關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實際,既有前瞻的視野,又有豐富的案例分析。雖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時間,但我覺得感觸很多,收獲也很大。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匯報一下個人的感受: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10
中醫內科是中醫學的重要分支之一,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基于中醫理論。在傳統中醫觀念中,“醫者必先治其心”。中醫內科需要醫生具備完善的理論基礎和良好的臨床經驗,以及跟師學習的機會。下面,筆者將分享自己跟師學習中的體會與心得。
第一段,學習中應具有虛心的態度。中醫內科是一門綜合性高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綜合思維能力。在自己的診療中,不可固步自封,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學習應該具有虛心的態度,及時總結經驗,研究新的理論和方法。有時候,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遇到問題,就會請教自己的師傅和其他的專家。在交流中,不僅能夠學習到更多的醫學知識,而且還能夠開闊自己的視野,不斷完善自己的醫學理念和技能。
第二段,跟師學習需要有耐心。中醫內科是一門非常細致、繁瑣的學科,需要醫生耐心地掌握和應用理論。只有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和不斷的經驗積累,才能真正掌握中醫內科診療的精髓。跟師學習需要有耐心,密切觀察師傅的臨床操作和診療過程,及時加以總結和反思,逐漸融合自己的診療技能和風格。這樣的.學習方法不僅能夠提高診療效率,還可以避免過度依賴方術和病例,從而真正提高自己的診療水平。
第三段,跟師學習需要具有創新精神。中醫內科雖然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傳統,但是在現代國際醫學領域中,要想在不斷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走創新發展之路。跟師學習不僅僅是機械地學習和復制師傅的診療方法,而是應該在學習和繼承中不斷探索創新的方向,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精神,獨立鍛煉和篩選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當然,在創新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理性思考和嚴謹科學,確保自己的診療效果和安全。
第四段,跟師學習需要具有良好的實踐能力。正如中醫教授常說的,“讀書如載籍,而拳術要親身練習。”在臨床實踐中,醫生能夠反復練習治療技能,豐富和完善自己的臨床經驗,掌握熟練的治療技術。同時,還能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跟師學習不僅僅是學術科研,同時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實踐能力和身體素質,才能更好地應對復雜的醫療挑戰。
第五段,跟師學習需要具有專業思維和責任感。跟師學習不僅僅是個人自我實踐和學習,更重要的是具有專業思維和責任感。中醫內科醫生應該對患者生命負責,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秉持醫德醫風,盡職盡責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時,需要具有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與臨床多學科人員協作,為患者提供更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總之,中醫內科每月跟師心得體會,體現了中醫內科醫生在學術、實踐、思維等諸多方面的深刻體驗。通過跟師學習能夠尋求更好的發展路徑,提高自己的治療技能和醫療水平,為社會和人民群眾服務。中醫內科醫生應該不斷探索,不斷學習,不斷追求卓越,共同推進中醫內科事業的發展。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11
縱觀中醫養生的歷史,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養生有道,“德潤身,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獨具特色的養生觀,仍激勵今人效法。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仁”的核心,仁者愛人是也!“養生重養德,德高壽自長”的理論已被醫學實踐所證實。養德就是注重人體精神的健康狀態——精神衛生。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一個人要想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必須進行全面的養生保健。并注意下列幾點:
第一,道德與涵養是養生的根本;
第二,良好的精神狀態是養生的關鍵;
第三,思想意識對人體生命起主導作用;
第四,科學的飲食及節欲是養生的保證;
第五,運動是養生保健的有力措施。只有全面地科學地對身心進行自我保健,才能達到防病、祛病、健康長壽的目的。
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現代人要想養生,必須學會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則必須學會放下煩惱的事,然而現實中有許多事情是需要我們學會忍耐才能放下的。
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結合生活實際融深奧醫理于淺顯地生活常識當中。中醫基礎理論重于思辨、抽象、實踐性強,但弱于直觀、具體、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學習中,注意結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識及生活常識進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聯系夏天長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頭或其他物體的表面所生苔蘚形狀為例,來理解滑膩之性狀,說明舌苔滑膩與水濕的關系,并由此理解濕性粘膩的致病特點。結合既往臨床實踐,融抽象理論于常見病證之中。如人體皮膚受涼之后,可見惡寒、無汗,鼻塞流涕,胸悶咳嗽等感冒癥狀,中醫給以宣肺解表藥物治療后,感冒痊愈。以此說明肺主宣發、開竅于鼻、在體合皮的醫學道理。
也發現這門學科跟中國古代哲學和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在其發展過程當中也不斷吸收外國文化,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一些中草藥,大都原產地都不是中國,足以證明這一點。然而,提高中醫素質,中醫從業人員必須有過硬的基本功。要打好基本功應具備以下三個步驟:
中醫的臨床工作分為識病、辨病、立法、處方、用藥五大環節,最終必須落實在方藥上。如果沒有精確的處方,絕對不會有好的療效。故中醫歷來視湯頭、脈訣、藥性賦為啟蒙“三件寶”。“湯頭”即“方歌”。中醫素以清代汪昂的《湯頭歌訣》為藍本,并以《醫方集解》輔行。要求“湯頭”必須熟背至信手拈來的地步,臨床方可應用自如。“脈訣”是指脈學方面的歌訣。現以李時珍《瀕湖脈學》流行最廣,然李中梓《診家正眼》似乎更切實用,故云脈必“二李”。當然有精力多讀幾部更好。諸如:《四診抉微》、《脈訣匯辨》、《脈理求真》等。《藥性賦》是民間流傳多年且影響極大的入門讀物,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確實對初學用藥可具初步輪廓。盡管有些內容已不合時代的要求,但仍為廣大中醫所喜愛。除上述“三件寶”外,不可忽略的就是“針灸歌賦”。眾所周知,針灸是國粹,是中醫走向世界的“利器”。要想學好針灸,熟誦歌賦是必備的基本功。諸如:十四經循行、主病、穴位分寸歌、標幽賦、金針賦、通會指要賦、流注指微賦、勝玉歌、玉龍歌以及十二經子母補瀉、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訣均應熟背如流。俗話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以上第一步功夫,屬中醫的“背誦功”。
背誦功之后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強古文和醫史的學習。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華民族經過漫長的歷史,給后人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中醫文化,不愧是偉大的寶庫,等待后人去努力發掘。而這些文獻均是用古文寫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功夫,勢必很難理解。如文字的構成、詞匯的衍變、語法的差異及古代文學常識、古天文學知識等等均需有一定的了解,否則學習醫古文非常困難。
文言文學得好,猶如與古人相與對坐應答,能進行跨時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學好古文是打開中醫藥寶庫大門的鑰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須“學好古文”。
任何事情,任何學問都有一個發展過程。所以不管學什么都必須了解本門的發展史。搞政治要學政史,搞文學要學文學史。當然中醫也不例外,也應學好醫學史。只有學好醫學史,才能了解各朝各代的名醫、名著及其學術觀點,也就是說要了解這些名醫名著是在何等歷史背景和客觀條件下形成的。同時也應了解前世名醫的奇聞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歲學醫,三十五歲就能臨證而成大家。葉天士十四歲學醫,先后師從十七人等。這對一個中醫的學習和成長均有一定的啟發。然而今人視學史為多余,似乎與臨證無關,實屬大謬。
學古文具備了讀古書的能力,學醫史明確了讀古書的取舍,在選書讀書過程中,自然不會陷入歧途。同時還要博覽歷代醫家的醫論、醫著、醫案,對歷代醫家的成果有一個框架性得了解,對學術理論的構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故第二步功夫為“基礎功”。
要想學好中醫,則必須精讀一些古典醫籍,如《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神農本草經》、《醫學心悟》等。
《內經》、《難經》是中醫基礎的奠基。陰陽五行、臟象經絡、診法治則、五運六氣均需從《內經》、《難經》二經中探求。然《內經》中《靈樞》、《素問》各八十一篇,《難經》八十一難,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讀,談何容易?故初學者可選用明代李中梓的《內經知要》或近賢秦伯未的《內經知要淺解》為讀本,部分章句必須熟背。
《傷寒論》是六經辨證的典范;《金匱要略》辨臟腑經絡,是辨治雜病的基礎。《溫病條辨》系統論述三焦辨證,與《傷寒論》相對而言,使“萬病診法實不出此一縱一橫之外”。(《溫病條辨·凡例》)。《溫熱經緯》以《內經》、仲景為經,以葉、薛、陳、余諸家為緯。其中“葉香巖外感溫熱篇”主要論述衛氣營血辨證系統,也應熟背。《神農本草經》是方藥學之祖,自然也是必讀之書。清代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可視為初學者較好的讀本。《醫學心悟》一般視為入門的啟蒙書,它是系統論述“八綱八法”之作,且書中載有很多療效高、實用性廣的方劑,如啟膈散、開噤散、半夏白術天麻湯之類,皆臨床習用之方。這些醫籍的精讀,可使中醫理論的框架構架起來。故第三步功夫為“構架功”。
如上所述,背誦功、基礎功、構架功為“真中醫”必須具備的三步功夫。在這三步功的基礎上,進而博覽群書,淹通眾家之長,并廣泛吸取今人經驗,積極引進現代科學技術。古人云:“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早臨床、多臨床,從而培養和造就新一代的鐵桿“真中醫”。
漫漫岐黃路,吾將上下而求索。
提起這個筆呀,心里不知道怎么回事,有無限的感慨說不出來。
中醫呀,是個好東西,值得用一生的時間去領悟的。
現在的人呀,有點浮,真的,不是用真心去做事的,有時候,我也想呀想,難道制度和人性化是對立而不能容納彼此的嗎,后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靜下心來想一想吧,我都不知道怎么來說了,每天的物欲橫流,(我寫的不好,有好多詞,可到了嘴邊卻想不起來)
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用心去體會這句話吧,我覺得中醫的陰陽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用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合適的',在我的思想中,在我學中醫的過程中,我總覺得,陰陽是平衡的,但應以陰為本,現在社會提倡以人為本,有好多例子,我卻一下舉不出來,比如說一個家庭,一個男的和一個女的就組成一個家了,在這個家里,男為陽,女為陰,男的在外面干活掙錢養家,女的在家里整理內務,使男的在外面更能安心的工作,這不體現了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嗎,陰陽互相融合,互相轉化,才能家庭和睦,其樂容容呀。男的過一段時間要回家吧,這其實就是陰陽互相轉化的過程,但要是男的長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也不給家里寄錢的話,這就說明這個家的陰陽失去轉化,陰不能生陽,陽又不能化陰了,那這個家,我看是用不了多長時間了,因為陰陽不能互化的情況下,這個家就完了。
還有一個就是在一個家庭里,以陰為本,就是以女人為本了。我們生活中,大多數情況是這樣的,家里的男的死亡或出事了,只要有女人在,那這個家還是個家,但如果一但是女的沒了的話,那這個家很快就散了,變成另外一個家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但我覺得是這樣的,這里不要討論那些特別的例子,大部分情況都是這樣的。
還有一個問題這是我覺得,怎么說呢,就是傷陰比傷陽厲害,傷陽吧,一般像感冒呀,它本身就是一個陽氣被郁的一個癥狀,如果本身陽氣盛而陽被郁的話,那就是太陽傷寒之類的了,會有發熱之類的,如果本身陽氣不盛的話,就是身體不是太好,像書生一類的人,那就會成為太陽中風之類的了,出汗,還發熱。但都還過的去,這種病不是太厲害(相比傷陰之類的),那傷陰我在生活中見到的就如中暑之類的,因為暑為陽邪,陽邪盛則傷本陰,病人就會出現混身大汗淋漓,這個時候病人就很危險了,因為體內血汗為陰,而隨著陰的流失,那陽氣失去依附的載體陰液,陽氣就會很快消散的,所以中暑的病人很危險的,像一些休克呀之類的。現在西醫來的還是快一點,馬上輸液,補充體液,在某些方面我覺得西醫還是很好的,像外科呀,輸液呀之類的,西醫比中醫來的快。
我是自學中醫的,我覺得中醫好,它是對病人一個整體的,全面的一種分析,在中醫治法里面有“理、法、方、藥”四個方面。
理自然就是對病人發病的過程,病人發病的機理等,都要有合理的一種分析,運用陰陽的思路,去看誰輕誰重,也就是中醫上說的,重則治標,輕則治本,或標本同治的一個道理。
法,在這里我覺得除了中醫上一般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大法能靈活運用之外,還要能夠能靈活運用一些其它的方法,如外用的,如熏、洗等和針法等等,要靈活多變,要法無定法,藥無定藥,那才是醫者最高水平。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12
第一段:介紹中醫婦科的重要性和現狀(200字)。
中醫婦科是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關注婦女的生殖健康和女性特有的疾病。近年來,隨著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女性的生活壓力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婦科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中醫婦科的研究和應用促進了婦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然而,當前中醫婦科的發展還面臨著許多挑戰,例如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知識的結合不夠緊密,醫生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不高等問題,這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跟師。
第二段:跟師過程中的成長和收獲(300字)。
在跟師的過程中,我通過模仿師傅的診斷技巧和治療方法,學習了很多婦科疾病的治療經驗。師傅教給我如何觀察婦科常見病的癥狀和體征,并且教會了我如何選擇合理的中藥進行治療。通過師傅的指導,我逐漸摸索到了自己的診治方法,雖然一開始可能不是很準確和熟練,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能夠更好地診斷和治療各種婦科疾病。同時,跟師的過程也讓我明白了中醫婦科的獨特之處,它注重調理和平衡整個身體,而不僅僅關注病灶的治療。這使得中醫婦科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療上有著獨到的優勢。
第三段:對中醫婦科的看法和貢獻(300字)。
中醫婦科以其獨特的治療方法和理論體系,為婦科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中醫注重整體的觀察和辨證施治,通過調整女性身體的陰陽平衡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種治療方式與西醫注重病灶治療的方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外,中醫婦科在調理月經周期,預防更年期綜合癥等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總的來說,中醫婦科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為婦科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思路和方法,為女性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四段:中醫婦科發展的挑戰與機遇(200字)。
雖然中醫婦科有著獨特的優勢和潛力,但是其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挑戰。首先,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知識的結合還不夠緊密,中醫婦科的理論和治療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其次,由于中醫婦科的專業性較強,醫生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也是制約其發展的因素。然而,隨著中醫學的研究和應用的不斷深入,這些問題將逐漸得到解決。中醫婦科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持續的學習和跟師,中醫婦科將為婦女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五段:自己在中醫婦科領域的追求和展望(200字)。
作為一名中醫婦科的學員,我將繼續加強對中醫理論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同時,我也將積極參與中醫婦科的實踐和研究,探索出適合自己的診治方法。我希望能夠將中醫婦科的理論與現代醫學知識相結合,為婦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做出貢獻。在未來,我希望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中醫婦科醫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探索,為婦女的健康保駕護航。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13
中醫內科規培跟師是中醫學子在接受中醫內科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時必不可少的一環。這個階段,學生將會跟隨一位中醫內科專家進行實踐學習,近距離的觀察和學習醫生的診療過程,以及獲得先進的醫療技能和專業診斷經驗。這篇文章將會分享筆者在參加中醫內科規培跟師過程中所得到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跟師時的實踐學習。
中醫內科規培跟師的核心內容是實踐學習,這包括每日的門診觀察、病歷討論與分析、針灸、推拿、扶正等治療方法的實踐操作。在這個階段,每個學生都要遵循著導師的指引,積極參與到醫生的診療過程中,跟隨導師觀察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并與導師共同討論病情和治療方案。在實踐中,學生不僅能夠真正了解理論知識的應用,更能夠了解到實踐中的難點和疑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中醫學理論的理解,同時也對疾病和治療方法有了更深入、細致的認識。
第三段:導師的角色。
在中醫內科規培跟師過程中,導師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導師不僅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朋友、甚至是家人。在跟師學習過程中,導師積極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困難,不定期地對學生的學習和診療情況進行指導和評估,并給予不斷的鼓勵和肯定。導師還通過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向學生傳授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醫的精髓和優勢。
第四段:跟師的收獲。
在中醫內科規培跟師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學習了醫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體驗到了醫者仁心和患者關懷的巨大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深刻感受到了中醫學的無窮魅力和獨特的治療效果,也了解到中醫應用的廣泛性和實用性。同時,學生也明白到了學習中醫內科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以及將自己的知識應用到臨床實踐中的必要性。
第五段:總結。
中醫內科規培跟師是中醫學生學習之路上的重要部分,通過實踐觀察和跟師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醫理論和疾病治療方法,增強其應用能力和認識水平。在這個過程中,導師的作用尤其重要,他們不僅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指導者和朋友。通過這個階段的學習,學生將掌握更多的中醫知識和技能,堅定其信仰和追求,為將來職業生涯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14
中醫的理論體系發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總結的經驗基礎上,而如今在學習中最缺乏的就是臨床經驗,以及上一輩對我們在學習中的指導和答疑,使學習完全理論化,太過于抽象而不能結合實際讓理論知識更加扎實。 在一年的跟師過程中,得到了陳明老師在學習中醫方面的諄諄教導。我現在還清晰的記得,在跟師的第一天,陳明老師和藹地問我在學習中的困難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識。由于陳明老師是中醫科班出身,因此推薦我們背誦《醫學三字經》,教導我們一定要多背多記,在中醫的學習過程中記憶是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還不能完全理解書中所講的.內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記硬背,這樣在臨床實習中才能更充分的體會到書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學習計劃后,老師又帶著我游覽了整個醫院,耐心的給我們講述了關于醫院的一些事跡。在跟師過程中,能學到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在和老師的交談中,能了解到她在讀經典學習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淺層的理解上能更深層的了解,也能糾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時,最寶貴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導和教誨,在堅定自己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層面,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世界上大多數偉人都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敗的經驗,才能從更多其他的方面著手研究;也是因為有了前人成功的經驗,才能讓更多的人有信心堅定自己的目標,繼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為有了前人的經驗,才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從而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向更高更深的層面研究,正是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在我的人生軌跡當中,跟師是一項重大的收獲,讓我對中醫學習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抽象性,讓我們無法真正的理解其含義,而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在實際臨床中也無法充分理解其理論的含義。因此在跟師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打下堅實的理論功底,必須要記憶更多的理論知識,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結合臨床,更好的融入臨床,在實習中更能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 這個月又可以參加外科醫師討論會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組,在每個小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學習外,也可以一起探討臨床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在處理疾病中的不同見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學會從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個問題, 也鍛煉了我們的表達能力。因此希望這種制度能夠延續下去,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古語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去和老師相處,相互尊重,提倡一些傳統的好行為,日久自會見真情,老師定會將學問傾囊相授的。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15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自己從醫已經十余個年頭了,有幸師從于名老中醫尹華榮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終生在臨床實踐中,尹老師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頸肩腰腿疾病及疑難雜病。在跟師學習的日子里,我深深地體會到尹老師是一位博學的老師,他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用于指導學生的工作,使我開拓了思路,活躍了思維,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逐步提高了診療技術,堅定了對中醫藥的信心。從尹老師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對古老的中醫及其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醫學在現代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蓬勃發展,而中醫至今已經兒千年了,是古代醫學。有人認為,中醫是兒千年前的產物,與今天的現代化格格不入,學習中醫是過時的,甚至是歷史的倒退。雖然,中醫經典理論是陳舊的,但典籍中不少看來是舊的內容,卻能夠發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湯是IOOO多年前《傷寒論》中的方子,在現代西醫治療基礎上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就很好。乂如令現代醫學棘手的.冠心病,西醫治療需長期服藥、副作用較大,用中醫藥的益氣化痰活血法治療有好的療效。尹老師用大劑量黃罠治療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溫補腎陽藥治療骨質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師從尹老師后,我的學習態度不一樣7TO過去在學校是在“填鴨式”的學習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記硬背,不管是
否理解,只求能把書本的內容全部背下來,待考試時一字不漏地默寫出來,便大功告成,學習是被動的,以分數作為日標,毫無樂趣可言。而今,跟從尹老師臨床實踐,以醫好病人為目標,尹老師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使我逐漸“開竅”。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講究的是辯證論治,Ll前的跟師模式恰好是印證這個特點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彎路。作為一位名老中醫,尹老師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視野,他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對于現代醫學,主張扎根中醫,西為中用,中西醫結合。正是由于尹老師這種開明包容、與時俱進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使他成為醫學界經久不衰的長青樹,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立業先立德”,作為他的學生,我不僅學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更領悟到了尹老師高尚的醫德和強大的人格魅力。
王新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12-20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01-23
中醫師承跟師心得體會04-14
中醫心得體會05-06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01-11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01-05
學中醫心得體會05-01
中醫實習心得體會06-19
中醫課程心得體會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