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后感[熱門]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百年孤獨》讀后感1
對這部據說是晦澀難懂,堪比《紅樓夢》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聽說已久,卻無緣拜讀。有幸從朋友那里借了來,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將之讀完。讀完以后,覺得自己也很孤獨,很多寓意難以理解和揣摩。除了可以強烈的感受到荒誕和離奇下的那種壓抑和死亡的氣息以外,其他的幾乎讀不出來什么。反復不斷,周而復始的家族成員命名,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現實與幻境之間來來回回的切換,正敘與倒敘的穿插回復,不得不讓我一遍又一遍的翻閱前面的內容,梳理書中的故事情節的來龍去脈。
忙碌之外,又花了點時間把這本書翻了一遍,似乎讀懂了很多東西,帶著書名的疑問,對每一個人物行為和心理的追問,似乎孤獨的蘊意逐漸顯露出來。故事結局,藏在羊皮卷的秘密更是對布恩迪亞家族及其家族成員孤獨命運的深刻揭示,也是百年孤獨的真正蘊意所在。
布恩迪亞家族從始至終都被孤獨的陰影籠罩,被孤獨的幽靈侵蝕著軀干,每代人的命運仿佛是幾組平行線,在滑向時間和空間的盡頭中,永遠不會交織……看似凌亂的人物關系,熱鬧非凡的荒誕故事,暗合著孤獨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從馬孔多的創始者世者第一代布恩迪亞和妻子烏爾蘇拉,到第二代,何塞阿爾卡迪奧,奧利雷亞諾上校,到第三代奧利雷亞諾直至第六代奧利雷亞諾,即使是女性成員都是孤獨的守望者,阿瑪蘭妲和麗貝卡,美人兒蕾梅黛絲,費爾南達,梅梅直至最后一代的阿媽蘭妲烏爾蘇拉,每個人都在孤獨的精神世界中驕傲的活著,精力充沛,理由充足,絲毫不受外人的影響和干擾。
拋開這本書在世界文學史上大而宏的文學價值,值得深思的是作者對人性中深層次的孤獨的深刻描述和刻畫。通過不同的人物,展現了不同的孤獨狀態。
一、愛情與倫理的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的人物同樣飽受愛情孤獨的困惑和折磨。比如:
何塞阿爾卡迪奧,在被弟弟奧利雷亞諾問及愛情的感覺是,他說,像地震。認識了妓女庇拉爾特拉內爾后,對其情欲上的義務反顧,不能自拔,之后的他遠走他鄉,回來后已經變成了野人,食量驚人,可以一頓飯吃下半頭豬崽,然而對愛情的渴望仍然折磨著他,把自己關在小屋里,不于外人接觸和交流,幾近極限的他卻與自己的妹妹麗貝卡迸發了愛情,雖然被烏爾蘇拉警告并把他們趕出家門,在縱欲的狂歡中釋放者無盡的孤獨。最后,麗貝卡把自己關在幽閉的小屋中,以至于被人遺忘,認為她已經死掉。
阿媽蘭妲是布恩迪亞家族的老處女,和妹妹麗貝卡同時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克雷斯皮,為此倆人之家展開了奪愛的戰爭,甚至發誓不惜從她的尸體上走過去。然而,當麗貝卡轉念和自己的哥哥在一起的時候,她卻又拒絕了這位鋼琴技師,直至鋼琴技師的自殺。阿媽蘭妲后來遇上了馬爾克斯上校,然而還是拒絕了他的愛。此后的歲月中,她獨自一人不停的為自己織壽衣,織了拆,拆了織,反反復復,只為打發孤獨的時光,最后的她甚至看到了死神的樣子并與之對話,想大家宣布自己的死期,并荒誕的對自己的葬禮進行了預演。
荒誕的愛情再次在阿媽蘭妲烏爾蘇拉姨媽和外甥奧利雷亞諾之間產生了,倆人的結合導致了詛咒的發生,一個豬尾巴孩子的降生,與此同時,經歷百年滄桑的布恩迪亞家族也走到了盡頭。最后,一群螞蟻吞噬了整個家族。“經受百年孤獨的家庭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布恩迪亞家族的人們習慣了保持孤獨的驕傲姿態,所以當愛情來到身邊時不是害怕就是承受不了,唯有通過與自己的親屬之間的荒誕戀情和情欲來滿足自己。孤獨是人性中深層次的特質,當感覺缺少另一半的時候,便是孤獨產生的時機,于是追求愛情,希望可以通過愛情超越孤獨的力量。然而,因為愛情和孤獨猶如魔鬼和天使之于一體,愛情的痛苦便是孤獨的痛苦。彼此對立卻又相互補充。因為孤獨而追尋愛情,也因為愛情而保持孤獨。
二、自由與保守之間的孤獨
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迪奧布恩迪亞是馬孔多的'創立者,自從從吉卜賽人梅亞爾基德斯來到這個封閉落后的鎮上,帶來了一些未曾見過的先進技術和玩意,放大鏡,煉金術……,他從此便醉心癡迷于研究上,以致最后的發瘋,把自己綁在在一棵栗子樹下瘋癲的活到死。
奧利雷亞諾的妻子費爾南達出身貴族,一直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布恩迪亞家族的現狀,然后最后也只能無功而終。費爾南達的女兒梅梅被送往修女院接受基督教義的熏陶,另一個奧利雷亞諾則被向著教皇的方向培養。
這兩個人物的命運,可以說是對外來文化的象征,一個渴望接受外來文化,一個則希望通過自身的文化形態,改變布恩迪亞家族的現狀乃至馬孔多人們的意識形態,最終個人的努力始終無法扭轉強大的家族影響。他們是孤獨的。
奧利雷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發動了保守黨和自由黨之間的戰爭,進行了三十二場大大小小的打仗,在戰爭中因為一夜風流而留下17個私生子,為了辨認他們,在他們的額頭刻上十字印記,最后在為何而戰的疑問中靠打造小金魚排遣寂寞,不斷的做好,融化,然后再重復,周而復始,最后在孤獨中死去。
三、理想與現實的孤獨
美人兒蕾梅黛絲天生單純爛漫,光彩照人,美若天仙,純潔無瑕,崇尚自由生活,好洗澡,經常在家里面裸體著自由出入,看到男人直視其胴體而又渾然不覺羞愧,凡是愛上她的男人都會死去,她蔑視家族陳規陋習,因為與家庭規制格格不入而顯得孤獨,最后隨著一襲白色床單升天而去。
若說蕾梅黛絲的刻畫是一種理想化的人格特征,并且因此與現實之間的沖突而孤獨,第一代烏爾蘇拉則是一種現實的孤獨,她勤勞,善良,干練,有主見,態度積極,富于很強的進取精神,從事小糖果生意來養家,不惜將積攢的金幣挖出來支持第一代布恩迪亞的研究,當第二代何塞阿爾卡迪奧離家出走時,苦苦尋找其丟失的孩子,含辛茹苦的收養奧利雷亞諾上校的私生子,阻止和警告何塞阿爾卡蒂奧與麗貝卡之間的愛情,即使到了失明的時候,也仍在自己堅韌的毅力下支撐著布恩迪亞家族,被她的第五代孩子們戲弄和玩耍……然而這位長達120歲高齡的女性仍然擺脫不了布恩迪亞家族成員孤獨命運的拖累,盡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仍然不過是從零到零的結果。她也是孤獨的。
孤獨的根源在于什么?
這本書即是答案。
“不懂愛情,不懂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加西亞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讀后感2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這本《百年孤獨》中描述了一個家族、一個村落的百年歷程。百年的時間是漫長的,幾代人的更迭,每個人都在這百年的生活中描繪著自己的色彩,從淺到濃,繼而陳舊褪色,直至被人遺忘。同樣,這個名叫馬孔多的村落的命運也如同百年舞臺上人們一樣,從孤寂到喧囂繁華,繼而被人遺棄,直至在狂風中化為烏有。百年的興衰,百年的存亡,相對而言,這本書并不算很厚,充實且精煉,無累言贅語,且時間的跳轉不會令人顯得過于突兀。而作者在字里行間展示了非凡的想象力,打破了固有思想的軌跡,跳躍在沉重的現實中,增添了魔幻色彩,令人贊嘆。
長達一個世紀的故事發生在馬孔多,這個由第一代開拓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創建的村落,彌漫著約定成俗的自由風氣,它無需外界政治的幫助、參與,以其公眾認可的獨特方式良好的運行,如一個未加玷污的世外桃源般,簡單淳樸。而在現實中,這個閉塞的村落,卻在兩種期望中改變了原有的步伐。一方面源自村內人對外界文明的探索,他們充滿了開拓精神,努力與外界鉤織聯系,他們通過河道引入一批異貌女人,他們興奮的迎接火車運輸道的觸角伸入,他們歡天喜地的接納香蕉公司的進駐。另一方面,則是異鄉他人對這片土地的覬覦,村落舒適的生存環境,愜意的生活氛圍,以及得天獨厚的資源吸引著外界的人們,有些人為生活,有些人為政治,而有些人則是為了可怕的利益。最終這個歷經繁華的村落滿目瘡痍,即便有人想要恢復曾經的美好,在興衰的進程中也已無力回天。
故事中的人物都有其獨特的風采,每個人都是不可復制、不可替代的。布恩迪亞家族中的眾人,既緊密相連,卻又是遙遙相望隔閡著,彼此的生活雖然相交,但感受與生命軌跡并不交融。他們身上流淌著相似的血脈,深沉的孤獨感卻充盈在一代又一代交織的生活中。
開拓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雖然能力超群,智慧超然,但與世界的相隔,與科學的遠離,讓他對吉普賽人的偶爾到來是那么的癡迷。新鮮的事物,新奇的發明,以及不可思議的科學信息,是不變的他們認識變化的世界的一種渠道,也是他與外界唯一的聯系。閉塞是集體的病癥,正因如此,他想要改變,想讓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成為現實,想要利用外界新事物來改變一成不變的生活,試圖穿越森林去探索文明的觸角,他沉迷于試驗、研究、計算、書籍,期望與科學接軌,去認識他們一直存在的奇妙的未知世界。他那不受現實束縛的想象力、超前的思想、怪異的行為,注定在人群中只能孤芳自賞,無人了解,最終被視為一個瘋子,而這并不是因為他真的瘋了,而是因為他的大智慧將他孤立于眾。他絮絮叨叨的語言,只因眾人聽不懂而被視為瘋言。同時孤獨的并不只是這個家族的人,而是閉塞的整個村落,但舍棄孤獨的代價卻是沉重的,人為追尋科學發明而癡迷瘋癲,最終落得綁縛樹下了卻一生,而村落也在鐵路香蕉公司的短暫侵襲中面目全非。逃離了孤獨,迎來了毀滅,人、情、事都不可避免。
烏爾蘇拉,這個布恩迪亞家族的女主人,也是整個家族的精神支柱,貫穿了家族興衰的始末。她樸實、正直、堅韌,面對一代又一代相似卻又不同的布恩迪亞子孫,奉獻著自己。在丈夫布恩迪亞沉迷在虛幻世界的時候,她用勞動養育著后代,在子孫在基準道路偏移的時候,及時將他們引入正途,在兒女長大時擴建家園、興旺家族,她用柔情溫暖著一個個孤獨的靈魂,她盡到了一個妻子,一個母親應盡的義務。她與鄰友好,熱情好客,讓家園一度成為村里最耀眼的所在,一切按照她規劃的明天進行,直至變化來臨,一步步走來的繁榮昌盛還是衰敗。變化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家族內部成員的外流,何塞·阿爾卡迪奧與麗貝卡的背叛外遷,奧雷里亞諾上校為戰爭流亡在外,阿爾卡迪奧縱權后的處決,以及奧雷里亞諾們一夕間命喪政治。另一方面,當烏爾蘇拉的女主影響力逐漸被費爾南達替代,敞開的大門開始常年緊閉,民主自由的家庭氛圍變得越來越教條,就像自由派上校的一句戲言一樣,打倒了保守派,卻回到了貴族的生活,這讓為數不多的后代紛紛逃離了這個家。費爾南達這個沒落貴族之女,從小被當做公主養大的`女人,成為了繼烏爾蘇拉之后的第二個女主人,用自己的生活習慣強制影響著其他家庭成員,她對這個家族的影響和烏爾蘇拉同樣重要,但影響卻是完全相反的,烏爾蘇拉用淳樸的熱情招攬著人氣,而費爾南達的一扇門,空留一幢冷冷清清的大房舍,沒了人氣的滋養,雜草的蔓延,螞蟻的侵襲,無力阻擋。
梅爾基亞德斯,是對這個家族影響甚深的吉卜賽人,是一個文明的傳播者,將世上最新的發明帶進這個村落,同樣他本人也是一個傳奇,他的死亡與重生,甚至永生。他在失眠癥不可救藥侵襲這個村莊的時候來到這里,解救了他們,他留下了對這個家族的預言書卷等待后人解密,他創造了一間神秘的小屋,讓其置于時間之外,定格的時間下,屋內的所有東西不會蒙塵,連房屋本身勢不可擋的腐朽、敗落也不能撼動。梅爾基亞德斯像個幽靈一般寄居在此,陪伴著每一個來到這里的布恩迪亞家族的人。這是一個知識的海洋,智慧的殿堂,也是未來的鏡像。他鍥而不舍的引導著布恩迪亞后代破譯羊皮卷書,去揭開家族的全部面紗。雖然這個家族的成員陸續在這智慧的邊緣徘徊,卻總是被各種事情打斷,或是突如其來的感情,或是突發奇想的事業,終究未能觸及最終的答案。最后卻是家族外系子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在封閉的生活中,從那個神秘房間里得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智慧,終于解讀了這個家族的秘密。若說家族秘密對這個外系子而言似乎也沒那么重要,他所關心的只不過是自己不清不楚的身份與所要面對的命運罷了。而現實中的命運沿著既定的命運,在被解密的那一刻相交,羊皮卷灰飛煙滅,整個村落也化為烏有。
《百年孤獨》讀后感3
生命中的所有燦爛,終將以孤獨償還。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記住了哪些,又是如何銘記的。
無論走到哪里,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眼即逝的現實。
我們打了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過是為了別把我們的房子涂成藍色。
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后感,苦于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于理不出頭緒。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后,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無論怎樣借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里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實生活中,游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復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百年孤獨》的敘事結構不同一般,馬爾克斯采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的敘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仿佛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于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他們的孤獨并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于與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著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最后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征的奧雷里亞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黛絲到喜歡熱鬧的奧雷里亞諾第二。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的,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坦;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里亞諾。
如果說百年是一種悲哀的現實,那么孤獨就如同冥冥中主宰的命運。家族成員,不可避免的與孤獨纏繞,可以看做是一種病,禁錮家族成員的精神,折磨人的心靈,扭曲人的行為,表現是不近人情的行為和野獸一樣的情感。極端的冷酷,瘋狂的縱欲。前者,可以稱為奧雷里亞諾病,后者,可以稱為阿卡蒂奧病。例如奧雷里亞諾上校,一個偉大的斗士與高超的工匠,卻對家人與戰友麻木不仁,連蕾梅黛絲之死與烏爾蘇拉的教誨都無法融化他的鐵石心腸,他晚年封閉在實驗室里,制作小金魚,然后融化掉,如此循環往復。與此孤僻寡合的性格相反,他的父親何塞。阿卡蒂奧。布恩迪亞是一個狂熱,激進,生命力旺盛的人,不僅被吉普賽人弄得神魂顛倒,更在探索知識之路中走向瘋狂的深淵。家族其他成員,大抵不是沉默寡歡,封閉鉆研,就是性欲旺盛,盡情揮霍。這種孤獨,不僅是人的悲劇,更是社會封閉隔絕,阻礙發展的誘因。
孤獨不僅僅表現于人,更表現于自然與社會環境。時代背景決定了孤獨的特質是馬貢多代表的文明難以擺脫的特征,無論是作為原始社會的馬貢多,還是作為殖民地的'馬貢多,雖然與外界進行交流與溝通,雖然經常受外界影響干擾,但仍然改變不了封閉落后的現狀,總是處在悲哀的下坡路上。究其根源,還是因為文化經濟沒有獨立健康發展,社會制度沒有深遠持久的進步。馬貢多,往往任人掌控,被動挨打,外部得不到支援,內部也面臨分裂。馬貢多實際上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被人操縱與利用。這是一種悲哀的現狀,也是難以改變的現狀。兩次大的反抗,一次是奧雷里亞諾的內戰,一次是香蕉工人的罷工,結果都失敗了,而且當事人都遭遇了極其殘酷的對待。奧雷里亞諾喪子,工人被屠殺拋尸。民主,自由,平等,團結,這些希望都破滅了,更可悲的是,居民似乎忘卻了,只留下淡淡的血痕。馬貢多宛如世界文明之洋中的一個小島,一直處于孤立隔絕的悲哀狀態,并且這種狀態難以被徹底有力的打破。
孤獨與百年,相輔相成,共同組成拉美的苦難史。如果說百年是刻骨銘心的,那么孤獨就是令人傷感的。拉丁美洲是否真如作者結尾一樣,將會承載著無盡的苦痛,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堤上出現。《百年孤獨》的結局,會是悲觀的幻想,還是沉痛的現實?
叔本華的哲學認為,人生注定是無聊的,如果實現了理想,那么就會覺得無趣,如果無法實現理想,又很挫折,總是就是很郁悶無聊。解決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在宗教中尋求解脫,另一個是通過欣賞高雅藝術。
人與人之間并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為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希望與安靜和黑暗為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則會在無限的孤獨里被黑洞吞噬。
孤獨并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于體驗人生,勇于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于此。
《百年孤獨》讀后感4
費爾南達死后四個月,兒子何塞·阿爾卡蒂奧才從羅馬趕回來,他本以為可以回來繼承一大筆遺產,從而徹底擺脫在外面這些年過的窮困潦倒的生活。可是,家的破敗打破了他的美夢。他只有在家里得過且過,茍且偷生。幾個附近的孩子成了他孤獨時可以頤指氣使的對象。然后有一天他們意外地發現,已故高祖母烏爾蘇拉的床底下的地面閃著金黃。于是撬開地面,發現了三大袋黃金。還沒等何塞·阿爾卡蒂奧盡情揮霍,財富就被那幾個孩子洗劫一空,何塞·阿爾卡蒂奧也被他們淹死在浴缸里。
阿瑪蘭妲·烏爾蘇拉帶著丈夫加斯通回到馬孔多。這個日漸蕭條敗落的家鄉卻是她在外多年夢魂牽繞的所在。一回到家她就興致勃勃地著手振興這個人跡罕至、鬼魂出沒的家。可是加斯通卻不以為然。他對馬孔多沒有任何感情。他在等待阿瑪蘭妲·烏爾蘇拉厭倦,那樣他就可以帶著她離開這里,去往繁華之地。可是阿瑪蘭妲烏爾蘇拉似乎根本沒有要走的跡象。最后加斯通只好獨自離去。
奧雷里亞諾和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相愛了。他們愛得如癡如醉,無所顧忌。這個家族只剩下他倆,而他們卻渾然不知彼此竟是至親:一個是外甥,一個是姨媽。在相愛中他們忘卻時空,忘卻一切。一個新的生命孕育了,這個生命是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以來唯一愛情的結晶。初生嬰兒被發現長著“豬尾巴”,這是高祖母烏爾蘇拉最擔心的事,因此她在世的時候是堅決反對近親結婚的,因為家族中曾經誕生過長豬尾巴的人。阿瑪蘭妲·烏爾蘇拉死于產后大出血。悲傷欲絕的奧雷里亞諾四處求助朋友,卻發現身邊沒有一個人可以傾訴。回家后發覺,初生的嬰兒被潮水般的螞蟻吞噬。在那一瞬他想起了梅爾基亞德斯羊皮卷卷首的提要: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沒等奧雷里亞諾完全破譯羊皮卷,馬孔多就被颶風所消滅。“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看了三遍,總算把全書的脈絡梳理得有點清晰了。這本書的魅力在于作者的超自然手法。一開始,讀者就會被書中繽紛多彩的拉丁美洲風情所吸引。吉普賽人的有趣把戲,當地的奇異習俗,布恩迪亞家族祖先遷徙至馬孔多經歷的磨難,馬孔多的興旺與衰敗。書中,死人會現身,人鬼可以對話,失眠癥會傳染以至于整個村子的人失去記憶,牲畜因為人的發情而多產,雨季可以持續4年多,活人可以生活在陰慘慘的鬼城。這些荒誕不經的故事情節增加了全書的'魔魅、奇幻,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有不知身處何處的錯覺。
布恩迪亞家族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與生俱來打上孤獨的烙印。這孤獨流淌于家族百年的血脈中,而且日益嚴重,最后讓家族歸于毀滅。這或許是在揭示一個事實,世界本來就是孤獨的。上帝創造了人不是為了使人類聚合——那樣人類就太過強大而無法主宰。于是世界有了戰爭,有了災難;家庭有了猜忌,有了離間。
如果不是看了三遍,我絕對要把書中那些重復的名字搞混。男人要不叫做阿爾卡蒂奧,要不叫做奧雷里亞諾。其實那些相同的名字一個可能是祖父,另一個可能是孫子。為了看懂,我只得羅列了一個詳細的名單,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第六代的奧雷里亞諾。誰和誰,生了誰。發生在第一代周圍的事情,又會在最后一代身上重演。興與衰,成與敗,總是在不斷地輪回。原來我對拉丁美洲的歷史知之甚少,《百年孤獨》給我展現了一個濃縮的拉美世界——那是一個孤獨的世界。在那片廣袤的土地,蘊含著無窮的神秘,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她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那里經歷了百年的風云變幻。在加西亞。馬爾克斯用夢幻般的語言中,創業的艱難,文明的滲透,民主與共和之爭,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入侵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濃縮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濃縮在一個叫做布恩迪亞的家族中。作者眼中的拉丁美洲近代歷史,是一個不斷重復的怪圈,看似前進了,卻實際上又回到原點。這大約可以解釋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總是在不斷重復的原因。
這部書的獨特之處還在于,無法歸納出一兩個主角。自上而下100年,連同那個剛出生的長了豬尾巴的嬰兒算進去整整七代人,其中六代人都是作者用心去刻畫過的,盡管所占篇幅有多有少。書中的男人,每個人都很奇怪,似乎沒有一個正常。不是因瘋癲而被綁在樹底下,就是成天制作小金魚,或是癡迷于羊皮卷的破譯。至于書中的女人,我比較喜歡的是一頭一尾兩個女人——烏爾蘇拉和阿瑪蘭妲。烏爾蘇拉。她們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偽的。烏爾蘇拉不懂羊皮卷,但她卻有樸實的真知灼見。她的高壽讓她幾乎見證了家族的全部興衰。我也喜歡幾個蕾梅黛絲包括祖母蕾梅黛絲、美人兒蕾梅黛絲和梅梅。最不喜歡費爾南達,她做作、虛偽、自私;也不太喜歡老處女阿瑪蘭妲,她不善良,報復心理太強。麗貝卡這個吃墻壁灰的怪異女子讓我一想起就毛骨悚然。桑塔索菲亞是個不幸的女子,生育了布恩迪亞家族的三個后代,一輩子孀居,為著這個家操勞。庇拉爾·特爾內拉和佩特拉·科特斯,這兩個女子同樣在家族中是沒名沒分,后者甚至沒有留下一男半女,但卻活得瀟灑滋潤得多。庇拉爾·特爾內拉的壽命竟長達150歲以上!
范曄所翻譯的這部巨作應該來說可讀性很強。文筆極其優美,讓我一而再沉浸在故事情節中。其他版本我沒看過。不過覺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就是有幾處把輩份給搞錯了。如191頁倒數第九行“奧雷里亞諾第二沒有放過款待堂兄弟們的機會”,這里應該是“堂叔們”。同樣,204頁第八行“十七個堂兄弟”也應該是“堂叔”。還有一處,第268頁第四行的“伯父”應該是“祖父”。
全篇的讀后感羅嗦了那么多,主要是現在有這個激情。如果讀了以后再過若干時間,對文字的印象就會淡漠下去,也就沒有如此清晰的脈絡了。
《百年孤獨》讀后感5
上個周末,終于在北京炎熱潮濕的桑拿天氣里,讀完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這本書對于中國文學愛好者并不陌生,中國現今中年一代的著名作家幾乎都多少受到了馬爾克斯思想或者創作手法的影響。但很坦白講,我是受到了早期一些其他文學或歌曲中出現的百年孤獨字眼,到最近媒體大肆報道的中國如何費勁周折終于拿到馬爾克斯版權的影響,才決定要捧起這本厚厚的巨著。 日記
看最初部分時,覺得有點《指環王》的魔幻和不知所云。
中段看完一些網上的簡單介紹后,改換了視角,從魔幻中剝離出現實的故事主線,終于隱約捕捉到了作者魔幻現實主義筆觸下想要表達的對殘酷現實的悲嗆。
尾段讀完,唏噓感嘆,下定決心一定要寫篇讀后感,表達我的震撼和對孤獨的全新理解。
等到真要下筆了,才發現面對這樣一部史詩般的巨著,實在無從下筆。是的,這是一部史詩般的巨著,或者它就是史詩本身。面對它,我感覺自己渺小得根本沒有資格來描述自己的讀后感。作者駕馭文字的能力,講故事的手法,豐富但絕不華麗的細節描寫,天馬深空卻從不脫離主題主線的想象,讓提筆想寫讀后感的我,不僅悲從中來。
也許我眼界太淺,但在我這一畝三分地上,我只能做出結論:馬爾克斯,絕非人類。
《百年孤獨》被稱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內容復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作者馬爾克斯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通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小說以“匯集了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榮獲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
這本書最離奇的地方是在于它的敘事手法非同一般,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仿佛讀者和小說中的人物一起從一個起點開始,經歷百年后,又回到了命運的原點。整個小說縱貫百年歷史構建虛擬創造出小鎮馬孔多的布恩蒂亞家族7代形形色色性格各異的男男女女,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在拉丁美洲民族革命運動大背景下,無法逃脫直接或間接地被孤獨所折磨至死的命運結局。在個人命運的背后,我猜測作者是想揭示這樣一個主題:在殖民統治時期的革命潛流,會因為人的孤獨、封閉逐漸落后而消亡。
那個想象中的百年老宅
故事發生的地點在馬孔多的布恩蒂亞家族老宅,雖然時不時會被作者天馬行空地扯到歐洲啊亞洲啊某些地方,但故事的主線永遠都不會離開這座老宅,尤其是故事的后半部分,讓我在閱讀字里行間時眼前很自然就形成了一幅關于這座老宅的想象圖。老宅的興建、逐漸破舊、最終宅基地被莫名而來的大風連根拔起,都隨同著這個家族的血脈萎縮或者擴張而起伏不斷,與家族人物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小說描寫的布恩蒂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盡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馬爾克斯企圖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我們思考造成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捉弄的正確途徑。我被馬爾克斯引入到完全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我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書中的每一個人物的經歷和命運都是深刻得讓我覺得血淋淋,對,就是血淋淋。
家族的每個人最終都無法逃脫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于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后均以失敗告終:烏爾蘇拉在冗長的`雨季中漫漫腐爛。阿瑪蘭塔一刻不停地縫自己和自己仇視了一生的女人——麗貝卡的裹尸布。麗貝卡后半輩子足不出戶瘋瘋癲癲如干尸般地過了后半生。青年時激進熱血的奧雷良諾上校晚年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做起了小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再重做,從他開始在這個家族的很多男女身上深深烙下了“做了毀,毀了做”的命運輪回印記,甚至包括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取名字時都是用先輩的姓或名組合在一起,給我閱讀時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和障礙,總覺得這是上一個已經過世的人物重新復活,或許這就是馬爾克斯想要的效果。這象征著他父親所開創的馬孔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
正如前面所述,一開始我能一直捧著這本大部頭看很長時間,純粹是被他似真似幻的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所吸引,因為類似于指環王這樣的都是我的大愛。但看到中間時,終于明白馬爾克斯其實是在用一種魔幻的手法描述殘酷無比的現實輪回,從中間部分開始,“孤獨”的主題就開始浮出水面,并在結尾處以華麗夸張的方式顯現出來。當布恩蒂亞家族最后一個血脈奧雷良諾破譯到吉普賽人那本寓言整個家族命運的羊皮書的最后一頁,企圖從最后一頁中發現自己命運終結形式時,此刻大風起兮,整個老宅正在被風暴連根拔起,于是奧雷良諾終于明白自己不用再破譯那一頁關于自身命運的羊皮紙,因為命運的終結已經到來。
看完這本書,我很急切地想要找到一個人,傾訴我看完這本書的心情和震撼。剛好同事中有一個書蟲,他在大學里看過,但他告訴我:他是用魔幻小說的視角去看完的。我勸誡他在大學畢業很多年后其實可以再重新看一次,因為名著的魅力就是經歷了時間長河的洗禮后,其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會隨著讀者自身的閱歷不斷增長視角不斷改變,而呈現出多維甚至大相徑庭的色彩。有時候,你能從中讀到作者本沒想過要表達卻被你所捕捉到的哲理。
唉,我的那個夢想中的新家,那個新家中我最期待的屬于我自己的書房,你在哪里?
《百年孤獨》讀后感6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后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梅爾基亞德斯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這是諾貝爾的頒獎詞。他們說,這是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我在一口氣看完之后,卻忽然想到了《紅樓夢》,對于《紅樓夢》,人們褒貶不一。對于《百年孤獨》,我也一直堅信這種說法,你也許能看到人性、愛情、親情,也會看到戰爭、迷信、神幻,我只能說,這個由馬爾克斯創造出來的世界足夠現實,也足夠真實,真實得讓人不禁潸然淚下。也許,這就是一本巨著的力量吧。
如今的文學,不知怎么,沒有了華麗的文字,沒有故作姿態的情節,每一個字似乎是越來越普通,但當它們相遇的時候,又會產生一種無法言喻的舒適感。我不管這是否是現代文學的一種趨勢,還是一種手段,我終究還是欣喜這種變化的,如同讀完《百年孤獨》時的那種充實感一樣,就像經歷了別人的整個人生,明明是再普通不過的故事,可就是這樣一個接著一個的故事,堆積了整個人生,甚至是一個家族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生,我在想,當初他在寫《百年孤獨》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自己會得諾貝爾,有沒有想過自己跨越了幾乎一個世紀,甚至在獲諾貝爾的前一年,他還在寫一部兇殺案的小說,甚至在2年,他還在寫具有現代氣息的文章。
他是幸運的,看看他上世紀早期的作品吧:《枯枝敗葉》,再看看他年的作品吧:《我不是來演講的》,只是看著這兩個書名,就能感受到兩個世紀文化的沖撞。我個人是很羨慕能夠跨越世紀的人,也許我跨過,不過那時的我兩三歲,沒有激動,沒有欣喜,不知道昨天和明天竟然就是兩個世界,沒有像8后那樣做一些紀念百年的事情。
而馬爾克斯不同,他帶著自己的記憶、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熟,在另一個世紀繼續寫作著。現今,我擁有了自己的記憶、自己的思想,卻只能看著那年份上個位數的變化,不知那百位上的數字何時會變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見到那新的一天。
也許我不會見到,但若真有那么一天,我一定會登上那高高的山頂,看著昨天的月亮和明天的太陽,就這么垂垂老去。
我愿意去相信這偌大的天地間有一個世界平行于我們,我也愿意去相信這個世界屬于那個百年孤獨的家族。他們在我們不知道的空間里生存了一年又一年,一個百年又一個百年,如同當初他們誕生那樣,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又消失不見。也許這就是《百年孤獨》的魔力,他們太過真實,又太過虛幻,好似有時我們就是他們,他們就是我們,只不過他們消失地快了些,我們消失地更慢了些。
22離我們似乎又更近了,他就在我們的眼前,比起瑪雅“22”我更愿意相信中國科學家的預言。忘了那數字,只記得那單位是億年,現在想來的確是很遠,若當真到了那一年,有人如同現在一樣,告訴他們,世界末日就要到了,我只是好奇,那時的人們是否會相信。
也許,那個時候,會有第二顆“地球”,比現在人們的擔驚受怕要好得多了。
這一切一切的天馬行空,說到底還是《百年孤獨》給我們的難題,也許,活在當下。比什么都重要!
《百年孤獨》,作為為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說。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說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寫下如此深刻的評論。因此只能作為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說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
比起那個無比經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為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為怪異的學術癡狂之時,亦或是發現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著。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系,統一起分散的力量。
盡管最后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于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為珍貴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為幸福美好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婚,使得皮埃特羅為此自殺。出于悔恨,她故意燒傷一只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
但內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制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對布恩地亞家族來說,孤獨是一種通病。或許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羅,阿瑪蘭塔的結局并不會有多大差別。在不斷重復的命運里,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純真。她一生都在渴望愛情,同時一生都在排斥愛情。在這種矛盾的煎熬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烏爾蘇拉和布恩迪亞經歷,可以說是《百年孤獨》中,本恩迪亞家族命運的影射——注定與無法擺脫的孤獨相伴而老。小說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經歷被冠以“命運”一說。但實際上許多事物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出于人性的貪婪、嫉妒,挑起了戰爭,引發了死亡;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個人逐漸變得孤僻而與群體失去聯系,因而使得這個家族七代人始終徘徊在這種孤獨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百年。愿像結尾的寓言所說的那樣,此后不會再有這樣一個家族,要背負百年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后感7
百年孤獨這本書現在比較少人看了吧。這本書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
今年的暑假,我帶著一本《百年孤獨》從上海返回中原老家。它奇異的敘述方式一方面引起我強烈的興趣,另一方面又使我昏昏欲睡。在返鄉的硬座車廂里,我再一次將它打開,再一次從開頭讀起。馬貢多村邊的那條清澈的河流,河心的那些有如史前留下的巨蛋似的卵石,給人一種天地初開的清新之感。用埃利蒂斯的話來說,仿佛有一只鳥,站在時間的開端,用它的紅喙散發著它的香甜。
但馬爾克斯的敘述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有如颶風將塵土吹成天上的云團:他很快就把吉卜賽人帶進了村子,各種現代化設施迅疾布滿了大街小巷,民族國家的神話與后殖民理論轉眼間就展開了一場拉鋸戰。《裸者與死者》的作者梅勒曾經感嘆,他費了幾十頁的筆墨才讓尼羅河拐了一個彎,而馬爾克斯只用一段文字就可以寫出一個家族的興衰,并且讓它的子嗣長上尾巴。這樣一種寫法,與《金瓶梅》、《紅樓夢》所構筑的中國式的家族小說顯然迥然不同。在中國小說中,我們要經過多少回廊才能抵達潘金蓮的臥室,要有多少兒女情長的鋪墊我們才能看見林黛玉葬花的一幕。當時我并不知道,一場文學上的“尋根革命”因為這本書的啟發正在醞釀,并在當年稍晚一些時候蔚成大觀。
我捧讀著《百年孤獨》,窗外是細雨霏霏的南方水鄉。我再次感到了昏昏欲睡,我被馬爾克斯的速度拖垮了,被那些需要換上第二口氣才能讀完的長句子累倒了。多天以后,當我讀到韓少功的《爸爸爸》的時候,我甚至覺得它比《百年孤獨》還要好看,那是因為韓少功的句子很短,速度很慢,攙雜了東方的智慧。可能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當時有些最激進的批評家甚至認為,《爸爸爸》可以與《百年孤獨》比肩,如果稍矮了一頭,那也只是因為《爸爸爸》是個中篇小說。我還記得,芝加哥大學的李歐梵先生來華東師大演講的時候,有些批評家就是這么提問的。李歐梵先生的回答非常干脆,他說,不,它們還不能相提并論。如果《百年孤獨》是受《爸爸爸》的影響寫出來的,那就可以說《爸爸爸》足以和《百年孤獨》比肩。這個回答非常吊詭,我記得臺下一片嘆息。
我的老家濟源,常使我想起《百年孤獨》開頭時提到的場景。濟水,曾經是與黃河、長江、淮河并列的四條大河之一,史稱“四瀆”,即從發源到入海瀲滟萬里,自成一體。濟源就是濟水的發源地,但它現在已經干枯,在它的源頭只剩下一條窄窄的臭水溝,一叢蒲公英就可以從河的這一岸蔓延到它的另一岸。站在一條已經消失了的河流的源頭,當年百舸爭流、漁歌唱晚的景象真是比夢幻還要虛幻,一個初學寫作者緊蹙的眉頭仿佛在表示他有話要說。事實上,在漫長的假期里,我真的雄心勃勃地以《百年孤獨》為摹本,寫下了幾萬字的小說。我虛構了一支船隊順河漂流,它穿越時空,從宋朝一直來到20世紀80年代,有如我后來在卡爾維諾的一篇小說《恐龍》中看到的,一只恐龍穿越時空,穿越那么多的平原和山谷,徑直來到20世紀的一個小火車站。但這樣一篇小說,卻因為我祖父的原因有始無終了。
假期的一個午后,我的祖父來找我談心,他手中拿著一本書,那就是《百年孤獨》。他把那本書輕輕地放到床頭,然后問我這本書是從哪里搞到的。我說是從圖書館借來的。我還告訴他,我正要模仿它寫一部小說。我的祖父立即大驚失色。這位延安時期的馬列教員,到了老年仍然記得很多英文和俄文單詞的老人,此刻臉漲得通紅,在房間里不停地踱著步子。他告訴我,他已經看完了這本書,而且看了兩遍。我問他寫得好不好,他說,寫得太好了,這個人好像來過中國,這本書簡直就是為中國人寫的。但是隨后他又告訴我,這個作家幸好是個外國人,他若是生在中國,肯定是個大右派,因為他天生長有反骨,站在組織的對立面;如果他生活在延安,他就要比托派還要托派。“延安”、“托派”、“馬爾克斯”、“諾貝爾文學獎”,“反骨”,“組織”,當你把這些詞串到一起的時候,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味道就像芥末一樣直嗆鼻子了。“把你爸爸叫來。”他對我說。我的父親來到的時候,我的祖父把他剛才說過的話重新講了一遍。我父親將信將疑地拿起那本書翻了起來,但他拿起來就沒有放下,很快就津津有味地看了進去。我父親與知青作家同齡,早年也寫過幾篇小說,豐富的生活一定使他從中看到了更多的'經驗,也就是說,在他讀那本書的時候,他是身心俱往的,并且像祖父一樣目奪神移。而不像我,因為經驗的欠缺,注意的只是文學技巧和敘述方式。我的祖父對我父親的不置一詞顯然非常惱火。祖父幾乎吼了起來,他對我父親說:“他竟然還要摹仿人家寫小說,太嚇人了。他要敢寫這樣一部小說,咱們全家都不得安寧,都要跟著他倒大楣了。”祖父將那本書從我父親手里沒收了,并順手帶走了我剛寫下的幾頁小說。第二天,祖父對我說:“你寫的小說我看了,跟人家沒法比。不過,這也好,它不會惹是生非。”你可知道,這是我迄今為止聽到的對我的小說最為惡劣的評價?兩年以后,我的祖父去世了。我記得蓋上棺材之前,我父親把一個黃河牌收音機放在了祖父的耳邊。從家里到山間墓地,收音機里一直在播放黨的十三大即將召開的消息,農民們揮汗如雨要用秋天的果實向十三大獻禮,工人們夜以繼日戰斗在井架旁邊為祖國建設提供新鮮血液。廣播員激昂的聲音伴隨著樂曲穿過棺材在崎嶇的山路上播散,與林中烏鴉呱呱亂叫的聲音相起伏———這一切,多么像小說里的情景,它甚至使我可恥地忘記了哭泣。但是二十年過去了,關于這些場景,我至今沒寫過一個字。當各種真實的變革在謊言的掩飾下悄悄進行的時候,我的注意力慢慢集中到另外的方面。但我想,或許有那么一天,我會寫下這一切,將它獻給沉睡中的祖父。而墓穴中的祖父,會像馬爾克斯曾經描述過的那樣,頭發和指甲還在生長嗎?
看了《百年孤獨》你有什么感想嗎?或者有自己的想法嗎?對我的觀點是否滿意呢?
《百年孤獨》讀后感8
十五歲的寒假,坐在火爐邊,捧著一本《百年孤獨》,第一次進入馬爾克斯的神秘造夢術。我并沒有被后來在很多地方被反復夸贊的開頭所驚艷,也沒有被那些圈圈圓圓,繞來繞去的名字觸發焦躁的神經,記住各個名字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也并沒有為難到我。從始至終,我都沉浸在馬孔多的幻夢中。在那之后的好幾年間,我也沒有想明白是什么讓我著迷,但那是真真切切的著迷,舍不得放下。
小學時候也作為乖學生在老師的推薦下閱讀過一些小說,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被我當睡前故事的《駱駝祥子》,和老師堅持讓買的《魯賓遜漂流記》。但它們沒有留下什么印記。我那時怎么能體會到祥子的無奈和魯濱遜的浪漫呢?現在應該是能體會了,卻在打開小說世界的大門之后,不愿看了。因為我終于知道,口味有許多種,而我已經找到我喜歡的那幾種。正因為書太多了,所以在看大名鼎鼎的《生死場》,《狂人日記》時體味不出其間厲害,才能放心大膽地承認,真的不喜歡,先放棄好了。就連作為生物專業的自己,第二次鼓起勁翻開《物種起源》從序言開始就難以繼續之后,也可以坦然地面對自己,再給自己一些時間好了。然后松一口氣般地,把書還到圖書館。
如果我現在回想起高中的語文課有什么美好的回憶的話,其中之一就是把《霍亂時期的愛情》藏在課桌上成堆的資料下,貓著腰忘情地閱讀了。一想起那場景,就連高中的教室都不那么沉悶了,仿佛窗外平行射入的每日都一樣的天光,都在悄悄跳舞。我清楚地記得我買下它的那一天。中午放學去小吃攤吃午飯的時候路過一家教輔書店,也會在門口擺一些暢銷書。我本漫不經心地經過,卻被暗紅色的封面吸引,猛地停下回身拿起摸了又摸。一般來說,因為網上更便宜,我不會在實體店買書,但在我剛看完《百年孤獨》之后,毫不猶豫地買下《霍亂》。那本書后來封皮都被翻到磨損,我那么愛它舊舊的樣子,我那么愛它讓性子急躁的我一看就平靜下來的神奇魔法。為了追求故事體驗的完整性,我會強迫地以從頭至尾的順序閱讀小說,決不因為好奇而跳躍。這個習慣從我還不懂的欣賞故事情節的時候就養成了。可是,在讀完一遍之后再讀,我發現,《霍亂》的任何一頁翻開,都可以順利地往下讀,仿佛一個隨時都能進入的幻境,甚至在沒人時我會忍不住念出聲來,它近乎是詩了。后來知道馬爾克斯是如何在少年時期就對西班牙詩集倒背如流,也就不奇怪了。但還必須要感謝工作扎實負責的翻譯,這一點真是救了命了。
我想來想去也說不出為什么被《百年》和《霍亂》勾住。后來好像知道一些了,在我讀了《活著為了講述》之后。
大概是從大學開始,得益于一個苦惱不知怎樣為我挑選生日禮物而把我對馬爾克斯的迷戀當成靶點的摯友,每年生日我都會收到馬爾克斯的小說,這些書漸漸把封皮內部列出的“主要作品”湊起來。《活著為了講述》一直沒有看,是因為覺得不是講故事的書,想先看他講故事。當然,事實上,《講述》不是一本小說,但的確是在講故事,而且,不知多少人會慶幸馬爾克斯自己寫了這樣一本關于他自己的故事,這將勝卻他人執筆為他作傳的千言萬語。
在看《講述》之前,我從未好奇過《百年》,《霍亂》這些故事是怎么來的,但《講述》中對他早年故事創作的緣由回憶,無疑是對包括我在內的眾多讀者的福利。他如何受到上校外公的影響,如何追溯父母年輕時相愛的旅程,如何將街坊真實發生的讓他心驚的兇殺案落到紙上才終肯釋懷。對于講故事的擅長,也許是天賦,但沒有哥倫比亞動蕩的環境,沒有他從小生長于其間的龐大家族,沒有家里家外機敏包容的眾多女性,沒有和他一同奮斗在艱難的新聞業的一眾同仁,就不會有今天我們為之著迷的馬爾克斯。
和《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一樣,《講述》也是一本充滿力量的書。是什么樣的力量呢?是真誠的力量,是執著的力量,是樂觀的力量。真誠是這本書最堅實的基礎,他回憶作家生涯萌芽階段面臨的`困頓,苦澀,卻也伴隨精彩的經歷。認真描述伴隨他事業發展的每一個伙伴,這讓關于他的一切更加有跡可循。執著是他對新聞和寫作的執著溫柔而堅定地敲打著讀者的心。樂觀,則是他年輕時期面對種種困境的強大心態。這種心態在回首時可以總結為樂觀,其實在當時或許也不是刻意的告訴自己要樂觀面對什么,而是因為心里有一件除它不做的事情(當作家),所以物質,甚至家人的理解,都不那么重要了,即使沒有,也不構成不開心的原因。我想這同樣是一本,年輕時和年老時看感覺會很不一樣的書,但我很慶幸我現在看到了。
《聰訓齋語》中談到讀書時的一段話,我深以為然。“且從來拂意之事,自不讀書者見之,似為我所獨遭,極其難堪。不知古人拂意之事,有百倍于此者,特不細心體驗耳”。后來我每每遇“拂意之事”,想到這段話,會好受一些。雖然我讀書少,知道的古人拂意之事少,但道理絕對是這個道理,于是心便放寬了。而《講述》的整個內容,有一個方面,就是馬爾克斯,以及他的家庭經歷的“拂意之事”。對他的家庭來說,這個“拂意”是貧窮,對他本人來說,比貧窮更甚的,是年輕的他在朝著作家這條路踏過去的重重未知和阻礙。這阻礙有家人的不理解,他對自己能否成事的懷疑,以及創作過程中本身的糾結。但他絕不是為了講述這其中的不順,因為在這個“故事”的結尾,他在朝著更好的前途邁進,是以一個上升的曲調結尾,仿佛是勝利者的姿態。如果童話是為了讓小朋友相信生活的美好的話,那他的故事就是我初見生活面貌之后的現實主義童話。
故事的結局,他成功了,這不是以他終于在不惑之年能憑版稅過上物質豐富的生活為標志,也不是以他獲得諾貝爾獎為標志,甚至也不是以他的魔幻現實主義世界讓眾多信徒得到心靈的平靜與慰藉為標志,這只以他堅持下來了,一直在做那件非它不做的事為標志。這讓你不認為只因為他最終獲得的這些成就他才是他。他就是他。
《百年孤獨》讀后感9
如果一個人,沒有思想、沒有追求,隨波逐流,無異于行尸走肉,那么即使身邊人群環繞,也依然會感到內心孤獨。
《百年孤獨》這本名著講述的是布迪亞家族的發展史,整部作品講述了他們家族是如何創建土耳其大街,從一無所有到飛黃騰達再到衰敗沒落。
敘述了布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孤獨,每個人都生活在家庭生活里,生活在熱鬧的大街上,在看似熱鬧的場所,家族人口之多,然而每個人卻都很孤獨,沒有可以理解彼此心靈的、懂得自己的人存在。所以在喧鬧華麗的家族下每個人都很孤獨,這些孤獨體現在年輕時期,更體現在老年時期。
作為家族的創始人,土耳其大街的開拓者,何塞。阿爾卡蒂奧。布迪亞每天沉迷學習科學,鉆研一些與科學有關的任何東西,可以運用到生活中,甚至不顧妻子的反對,拿出家里一切可以運用的錢財,在吉卜寨人來的時候不惜一切代價換取與科學有關的東西。然而,由于他的想法過于超前,又沒人能理解,他自己甚至有些癲瘋,最后被家人捆綁在一棵大樹上,最后死去。他的孤獨在于沒人能理解他思想的高度。
他的妻子——烏爾蘇拉辛苦地操持起了整個家,帶著這個家走向繁榮,而且用心的教育了布迪亞家族幾代人。然而卻沒有人真正關心過她的生活,甚至自己到老年時眼睛失明好多年,后輩都無人可知。活了一百多歲,最后孤獨終死,真是太過可悲,沒有任何人真正的關心過她。
他們的大兒子何塞。阿爾卡迪奧,由于剛步入青春期,又沒有父母真正關心他心里所想,因而情竇初開,亂了心數,在意亂情迷之下卻和庇拉爾產生了情愫,而這種感情沒有走心,只是為了排解黑暗的孤獨,最后讓庇拉爾懷上了孩子,自己卻一走了之。
奧里利亞諾,烏爾蘇拉的二兒子,年輕時就喜歡獨自在作坊里煉制小金魚,絲毫沒有情愛之感。直到后來遇到了還是個孩子的雷梅黛絲,他親手把她養育成人后和她成婚。雖然有很大的年齡差,婚姻生活卻過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雷梅黛絲意外身亡,他又回到了孤獨的作坊中,心靈也也異常孤獨。后來,他為了排解孤獨,參加了戰爭,發起了32場內戰,和好多女人有過情感上的糾纏,生下了17個兒子。但是他絲毫沒有任何感覺,內心仍然感到很孤獨,甚至到最后他也不知道自己為何發起戰爭。直到老年,還是在家里制作小金魚,直至老死。
這里邊還有好多好多人,直到他們的第七代出世,這個百年家族里的每個人都很孤獨,都是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內心沒有人走進,來分享他們的內心,關照他們的內心,才使得一個個人在人數眾多的大家庭里會干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與身邊的人做好溝通,包括家人、愛人、朋友,來理解他們的內心,方能擺脫真正的孤獨。
而在書中也暗示到了擺脫孤獨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有愛情”,這其實也說明了還是要找個懂自己的人,愛情是要心靈上的相通。同時我也認為一個人排解孤獨還可以是“友情、親情”。只要是思想和自己相同,志同道合的人,靈魂上可以溝通,特別懂自己心之所想,那么便不會有那么孤獨。
同時,最重要的是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要足夠豐富,要有自己的思想。這樣縱使他每日獨來獨往,那么也不會感到孤獨。如果一個人,沒有思想、沒有追求,隨波逐流,無異于行尸走肉,那么即使身邊人群環繞,也依然會感到內心孤獨。
《非暴力溝通》中有一段話寫道:
“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技術的進步最終被用來摧毀人類,那么,并非是暴行導致人類的滅亡,當然,更不能說是復仇行為使人類滅亡……人類的滅亡,卻是因為現代人唯唯諾諾、缺乏責任感,畢恭畢敬地服從各種命令。我們所看到的悲劇和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劇,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從的人、聽話的人越來越多。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同時,一旦一個人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也會不知不覺間變成了危險人物。
因而生活中擺脫孤獨的方法,就是找到值得傾訴的人,志同道合的人,道出心中之事,這樣才會感到心里有所寄托。同時,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要豐富起來。
有很多自殺的人,如果在自殺之前能夠有個知心好友和他們進行傾心相談,了解心中的苦楚,應該就會減少很多自殺死亡率,其實很多人自殺也是孤獨的另一種表現。
之前我教過的一名學生,每次來我課上都淚眼朦朧的來上課,一問果不其然不是和家長吵架就是在學校生老師的氣了或者和同學吵架了。處于叛逆期的孩子內心很是敏感,感覺沒有人理解她,感覺自己的媽媽不可理喻,一點都不懂她,不理解她,特別委屈。因此每次上課前都要有半個小時左右時間來調解孩子的`情緒。
剛剛好之前新東方組織了一場培訓,就是有關于“如何和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相處”。于是我開導她,鼓勵她的同時也調解她與她媽媽之間的關系,孩子的心情就好轉了很多。因為她認為孤獨的內心有人懂了,有人了解了。其實孩子是很好的孩子,只是有時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方式要換種模式,要讓孩子知道家長了解她內心的孤獨。
電影《牧馬人》中,男主的父親老年之時已在美國成為億萬富翁。然而他卻感慨的說出:“在財富上,我是個億萬富翁,可在感情上,我卻一貧如洗。說得準確一些,我是個乞丐。”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他的兒子老許,雖然他們在草原的生活過得艱苦樸素,但是他卻生活得很踏實很幸福,因為有他的老婆一直陪著他,愛著他。可見生活條件的好壞并不能決定一個人孤獨與否。
一個人精神世界的豐富才是真正的擺脫孤獨。
毛主席當年在湖南上大學時,常常身無分文,但卻與蔡和森等好友每天過得很充實,讀書寫文章、談論國家之事。可見,一個人精神世界的豐富才是真正的擺脫孤獨。
特別喜歡這段話:
“從古至今成大事業者必經過三種境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地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地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地也。”
雖然獨自一人在外多年,但是我卻可以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逛街、一個人旅游,一個人去做任何可能別人想不到的事情。
晚上,下班之后,批改著學生作業。夜半時分,聽著歌曲,看著自己喜歡的書籍,還有如此刻一樣寫著讀書筆記,一個人的生活也可以很豐富多彩,又過得很充實。
每個人內心可能都會有孤獨之時,但是要看自己如何來消遣孤獨。其實,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才能成就大事。
《百年孤獨》讀后感10
梅爾基亞德斯,神秘的吉普賽智者。他睿智的眼睛似乎一直注視著布恩迪亞家族,看著這個家族的興衰成敗,透析他們深入骨髓的孤獨。讀《百年孤獨》,就像他站在你的面前,用他那雀爪一樣的小手攥著那一疊陳舊發黃的羊皮卷,在他那干凈整潔的書室中,將布恩迪亞家族或是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獨歷程向你娓娓道來。
西班牙語奉獻給了世界兩本偉大著作,一本是《唐吉訶德》另一本就是《百年孤獨》。在《百年孤獨》中,馬爾克斯用一種深沉而凝重卻不失活潑的筆調為世人描繪了一幅壯麗的大陸圖景,用他那超凡的魔幻想象與天才之手構建了一個魔幻神秘的拉丁美洲,借馬孔多這個身處大澤之中,與世隔絕的虛構小鎮中形形色色的人們表現了拉丁美洲的百年歷程。人民的愚昧,政客的虛偽,衰退的文明,這些在馬爾克斯的筆下都是如此地真實,仿佛就那樣沉重地擺在你的面前,使你不得不為之恐懼與感傷。在這本書中,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有的人身處孤獨渾然不知,有的人為了打破孤獨奮斗終生,有的人甘愿成為孤獨的奴隸,在孤獨中尋求寧靜與安慰。這本書向人們呈現的是一個孤獨衰頹的世界,就算有短暫的繁華也不過是虛幻的蜃景,就像那艷麗陰毒的欲望之花,在短暫的美艷后便慢慢凋零,最終與那死氣沉沉的土地融為一體,繼續在永恒的孤獨中掙扎。正如那個時期的拉丁美洲一樣,浸淫在孤獨當中,死守著灰暗潮濕的熱帶雨林,終日在腐朽的沼澤中掙扎,沒有現代文明與思想的曙光。時間似乎在這片孤獨的大陸上已不復存在,只是不斷地循環反復,停滯不前。
本書的主要人物便是布恩迪亞家族的七代成員,這個家族幾乎是孤獨的代名詞。每一個成員似乎自出生開始就與孤獨為伴,缺少與家人的溝通與關愛,只是死守著自己心靈最黑暗的一隅。冷漠地注視著世上的一切變化,哪怕那滄海變為桑田也無動于衷,終生在孤獨的籠罩下獨行,在無比深沉的悲哀中迎向死亡。或許早在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為了追求文明曙光卻被當成瘋子幫在粟樹上的時候,這個家族就注定承受百年的孤獨。一個文明的先驅者誕生在那樣一個愚昧統治心靈的村莊,無疑是十分可悲的,甚至連他的妻子——烏爾蘇拉,布恩迪亞家族真正一位不愿向孤獨低頭認輸的斗士,都無法了解他追求文明的渴望。最終使馬孔多的偉大創造者的后半生都在粟樹上度過,在這個愚昧的混沌樂園中沉默了幾十年后死去。從他死去的那一刻起,孤獨與愚昧便滲透到了馬孔多的各個角落,貫徹到了每個人的骨髓與血管當中。
這個家族中沒有缺乏過反抗孤獨的斗士,比如家族的元老烏爾蘇拉,她一直苦苦支撐著這個被孤獨籠罩的家族,哪怕在那馬孔多已成為末日黃花之時也依然如此,她一直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擎天柱,總是為了子孫的前程而不懈奮斗,最終卻都以失敗告終,在無限的不甘與孤獨中離開了人世。烏爾蘇拉的小兒子奧雷里亞諾是在反抗孤獨的戰爭中較為成功的一位,他為了人民的自由而揭竿起義,無比頑強地發動了三十二場內戰,成為了一位英雄式的人物。他原本希望在戰爭中能得到心靈的充實,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卻沒想到在孤獨的沼澤中越陷越深,不得自拔。他一次次目睹了政客的無能虛偽,也越來越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迷茫。在戰火中他的年華老去,內心變得越來越孤僻陰冷。他不再相信任何人,哪怕他最親密的戰友也是如此。他一直在玩著權力的游戲,在征服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感。他本是為了反抗獨x者,砸爛專權的枷鎖,可沒想到自己也成了一個獨x者,一個孤獨的獨x者。在遭受徹底失敗后,他落魄地回到家鄉,終日披著一條老舊發霉的羊毛毯,像個幽魂一樣游蕩,成了一個真正孤獨的人。早在他成為上校的時候他就已經喪失了親情,甚至連自己的母親都開始恐懼自己,恐懼這個在戰爭中被洗刷了善良與天真的孩子。最終,上校不得不在昔日他與父親一起愉快鉆研煉金術的小作坊里靠制作小金魚來打發時間,沉浸在孤獨的黑暗中尋求心靈的平靜與自我的意義。最后死在了父親曾經呆過的粟樹旁,結束了自己無比孤獨凄慘的一生。在幾十年后逐漸被人遺忘,被無情的時光淹沒。
馬孔多也曾有過短暫的繁榮,但也只是在外來文明的侵入下變成了一個欲望之城,成為了人們尋歡作樂的絕佳場所。花街柳巷充斥著妖嬈的法國x女,土耳其大街擺滿了花樣各異的商鋪。布恩迪亞家族的奧雷里亞諾第二天天在情婦家中大宴賓客,揮霍無度。為了美色甚至還不遠萬里來到一個陰森灰暗的城市將一個叫費爾南達的虛榮狹隘的女人帶回來了布恩迪亞家。從那時起馬孔多開始被金錢和肉yu侵占,人們的生活變得無比糜爛,到處都是瘋狂醉漢的大笑聲。人們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無節制地舉辦筵席,不斷地尋歡作樂。但這并不代表人們就擺脫了孤獨,相反,這一切只代表馬孔多的人們在孤獨的泥潭當中越陷越深。在無盡的欲望當中迷失了自我,成為了金錢與肉yu的奴隸,使心靈變得越加污濁腐朽,在溫柔鄉中繼續著自己的孤獨,永恒的心靈孤獨。
最終,馬孔多在遭受了一場百年未見的特大暴雨后開始衰頹,變得死氣沉沉,再沒有了往日的繁華。螞蟻的`大軍開始啃噬這個鏡子之城的根基,使它變得千瘡百孔、搖搖欲墜。最終在布恩迪亞家的不倫愛情中迎來了一場滅絕一切的風暴,在這個世界上徹底消失,結束了它百年的孤獨。
馬爾克斯出神入化地筆法極為生動地展現了馬孔多的歷史,每個人物的刻畫都深刻得令人恐懼。尤其是他對孤獨的詮釋,更是令讀者感到震撼。在那個時期的拉丁美洲,就是一塊在欲望與孤獨的海洋中沉浮的大陸,文明的進程只是在原地轉圈,沒有任何進步。就像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感覺到的那樣,每一天都沒有任何變化,時間就好象凝固了一樣。布恩迪亞的一些成員都曾經沉迷于肉yu帶來的快感,過著一種花一般的生活,看似美好但其實包含著腐朽。這就是當時拉丁美洲人民的生活寫照,只是一味地追求欲望,忘卻了心靈的孤獨。
《百年孤獨》之所以偉大,成為一本跨世紀的巨著。正是因為它給人類敲響了警鐘——警惕人心的孤獨。他希望整個拉丁美洲的人民都能逃離這種孤獨,團結一心發展拉丁美洲的現代文明,使拉丁美洲走出獨裁與專制,腐朽與黑暗的陰影。擺脫孤獨,對拉丁美洲如此,對全世界更是如此。我們不能在孤獨荒原上自甘墮落,而應該勇敢地去拯救自己,使自己的心靈不陷入欲望與迷亂的沙漠。
《百年孤獨》,一本真正的史詩,它描繪的是一個家族令人震顫的悲劇,也是一本對我們思想的啟示錄。就像書中所說的那樣,承受一百年孤獨的家族,將沒有機會在這個大陸上出現。因為光怪陸離的鏡子之城,已經被馬爾克斯無情地打碎,化為了遍地殘屑。
【《百年孤獨》讀后感】相關文章:
《百年孤獨》讀后感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悟10-29
百年孤獨07-06
百年孤獨讀后感08-29
百年孤獨讀后感07-22
《百年孤獨》讀后感08-30
《百年孤獨》讀后感08-31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4-30
【精選】百年孤獨讀后感08-07
百年孤獨讀后感07-22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