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家》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讀后感 篇1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主要學派之一,因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戰國末年齊國人鄒衍。
陰陽學說不僅指出了組成一個事物的對立面,而且還涉及了對立面的轉化,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陰陽家講的是一種宇宙生成理論,由論說陰陽五行而得名。在中國哲學思想里,陰陽是宇宙形成論的兩個主要原則。中國人認為在陰陽結合與互相作用下產生了一切宇宙現象。
陰陽五行學說的運用在漢代形成了一個高峰,如《太乙》《六壬》這兩門預測術就是在漢代完成的,同《奇門遁甲》預測術并稱為“預測三式”。作為陰陽家,大都能觀天象、識地利、通歷法、精于陰陽五行術數的演算。
任何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都不會處于絕對的平衡狀態,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對比的變化。所謂陰消陽長和陽消陰長,也就是陰盛陽衰、陽盛陰衰的發展變化過程。
陰陽兩個方面不僅相互對應,而且相互依存,彼此為用,雙方必須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這種彼此的關系被稱為陰陽互根,如沒有天也就無所謂地,沒有上也就沒有與之比較的下,沒有白晝則黑夜也不會存在。
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指出:“五行的觀念并不是五種基本物質,而是五種基本的'程序。”
在哲學里,陰陽是指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如動和靜、上和下、左和右、表和里、現象與本質等等。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輔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定義,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范疇。
陰陽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輔相成,對應統一,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交感而化生宇宙萬物。
大到宇宙,小到電子,從三維空間到多維空間,陰陽無處不在,正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中醫理論是陰陽五行成功運用的典范,中醫用陰陽五行學說把人體之間的關系巧妙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了完整的中醫理論。一個成功的中醫本身就是一個陰陽家,如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等。
古代太極圖的黑白相反對稱結構暗示宇宙陰陽的變化和自然永不休止的運動。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最具影響力的哲學,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思想史家李約瑟在《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中說陰陽家是中國古代科技思想上的自然主義派,是古代中國人所能想到的至理。
量子力學的奠基人玻爾說他創建的量子力學曾受到中國陰陽五行學說的啟示。
《家》讀后感 篇2
這一天,我讀了《德伯家的苔絲》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篇文章主要說的是:艱苦暗淡的鄉村生活,包含著苔絲的夢想和期待。十六歲的苔絲,在家庭虛幻的期望中,攀上了高貴的家庭。她跳躍身變成了一個貴婦,之后跌入了無法挽回的痛苦的深淵。
故事情節并不復雜:淳樸美麗的農村姑娘苔絲來到高貴的德伯家當女傭,惡棍少爺亞雷克誘騙失身懷孕,從而受到鄰居們的嘲笑和指責,開始陷入痛苦的深淵。
苔絲遇到富有的牧師家庭的克萊爾,兩人真心相愛。新婚之夜苔絲將自己過去的`悲慘經歷告訴克萊爾,沒想到換來克萊爾的無情離去。
苔絲遭受了種種難以想象的痛苦,卻沒有得到克萊爾的寬恕和任何消息。
迫于生活的壓力,絕望的苔絲再次落入亞雷克的手中。此后醒悟了的克萊爾重新找到了苔絲,苔絲追悔莫及。為了與心上的愛人克萊爾生活在一齊,苔絲殺死了毀掉自己一生的亞雷克。
幾天后苔絲被捕,以殺人罪被判處絞刑,克萊爾則遵照苔絲的遺愿,帶著她的妹妹麗莎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我讀過的所有外國小說中,《德伯家的苔絲》也許是最有詩意、最吸引人的一部。
作者對19世紀英格蘭西南部鄉村自然風光的優美描寫,充滿了詩情畫意。特別是當他采用詩歌的藝術手法,將自然界的優美景色與人物的細膩感情結合起來描述。
透過自然景色來揭示人的心境,又透過人的心境來使自然景象充滿人的情感,這種巧妙的結合產生出詩的意境,因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使人讀來真覺得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苔絲是個悲劇式的人物,究竟誰應當為這一悲劇負責呢恐怕許多讀者都會認為,罪魁禍首是惡棍少爺亞雷克。
在我看來,悲劇的原因肯定是亞歷克,但導致杯具結局的還有苔絲名義上的丈夫克萊爾
亞歷克只是赤裸裸地剝去了苔絲的貞操,從肉體上揭開了悲劇的序曲;克萊爾在新婚之夜拋棄了苔絲,從精神上導致了杯具的發展,并最終使這場杯具落下了幃幕。
如果克萊爾沒有拋棄苔絲,沒有戴上那層虛假的道德面紗,就不會有這種悲慘的發展和結局。
《家》讀后感 篇3
《孔子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古書。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生于公元前551年(一說公元前550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雖然出生于貴族之家,但三歲喪父,幼年生活貧困。長大后做過倉庫保管員、牲畜管理員等低級職務,以養活自己和寡母。在困境中,孔子自強不息,勤奮學習,到處問學,漸漸以博學多能聞名。到三十歲左右,他開辦了一所私學,便有許多好學之士前來求教。從此,孔子與教書育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大約到四十歲左右,他被任命為魯國中都的行政長官,不久升任司空,后又當上了司寇、大司寇之職。五十四歲時,曾代理宰相三個月。孔子素有治國安邦之志,上任后很想有所作為,確也做過幾件在當時頗有影響的事情。但那時魯國的政治日趨,孔子不受重用,他越來越失望。于是辭去職務,率領一批弟子周游列國,希望能遇上一位能實現自己抱負的賢明君主。
他們一行歷經艱辛,十四年間到過衛、曹、宋、鄭、陳、蔡、楚等七個諸侯國,但都沒有得到任用。到六十八歲時,孔子已覺仕途無望,便轉而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他回到父母之邦魯國,一面認真整理古代典籍,一面廣招門徒傳授學術及自己的思想主張。孔子誨人不倦,在他的精心培養下,弟子們迅速成長,據稱其門人當時多達三千,比較出名的就有七十多人。這些弟子及其后學努力傳播孔子的思想和學術,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個學派,即儒家學派。
《孔子家語》的內容十分豐富,無法在這里一一縷述。相信讀者細讀這本書后,會對孔子的人格和思想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
我在工作之余讀完了這本書,都是文言文,不好讀。第二個感覺,孔子對于人的行為的感知有特別的`敏感。他經常會說,這個人有什么樣子行為,下次出事肯定就是他。第三個感覺,孔子是一個不信鬼神的人,但是他信八卦,就是信風水。我覺得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事情,但是這兩種東西在中國,不管過去還是現在,是能分得開的事情嗎?
以上是三個感覺,還有一些挺有意思的語錄,我沒有把它們摘出來。
《家》讀后感 篇4
巴金在一九三七年曾在他寫的一篇《代序》里大膽地說道:“我要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他做到了。在這封建大家庭分崩離析的過程中,他赤裸裸地揭露了那個時代國民的麻木愚昧和社會“吃人本性”真實的一面。
作為主人公之一的覺新,無疑是全書最“華麗”的悲劇。他是處于時代轉折點的封建家庭和舊禮教的犧牲品,他是新思想和守舊勢力之間抗衡的矛盾產物,他以自己無數次的無奈悔恨委屈求全演繹了自己徹頭徹尾令人聲淚俱下的悲劇人生,也注定成為舊時代陪葬之一。他欠梅的,欠瑞玨的,欠剛出生就永失母愛的新生兒的,該拿什么償還?可憐的人啊。新的號角已經吹響,公明的審判即將開始,陽光刺穿陰霾,撕裂開一條口子,他分明地看見了,那些腐朽不堪處處散發糜爛氣息的舊事物迅疾化成一股洶涌的激流席卷而來,他退縮了屈服了,雖然心有不甘但還是接受了。如果當初他勇敢些爭取和梅的幸福或許一切都會迥乎不同。
覺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縱覽全書,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最后的不同境遇,正是由他們不同的個性決定的。
鳴鳳的抽泣,梅的落淚,瑞玨的慟喊,盡湮沒于千百年來的忠孝禮義。她們的眼前“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上面躺滿了年輕女子的尸體”,“這條路是幾千年前就修好了的,地上浸飽了那些女子的血淚,她們被人拿鐐銬鎖住,趕上這條路來,讓她們跪在那里,用她們的血淚灌溉土地,讓野獸們撕裂、吞食她們的身體。”這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傷心斷腸的'痛史!
但是終于出現了一個“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而大膽的叛徒。他寄托了我們的希望,帶給我們一點新鮮空氣,尤其是在自己房間門口義正詞嚴義憤填膺地痛批要來他房間捉鬼鬧事的陳姨太克明一群人,令人眼前一亮并為之熱血沸騰。那個時代正是需要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更何況還是一只風雨飄搖中自位難保的紙老虎。覺慧,他終于沖破了黑暗,踏上了光明,他在身先士卒地宣告“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給自己把幸福爭取過來。”
如今再通過此書穿越那腥風血雨的年代,不由地為覺慧倩如存仁喝彩,他們奏響了舊制度的葬歌,奏起了那一整代進步青年所夢想著的新社會的催生曲,他們向舊禮教滅絕人性的罪惡,令人齒寒的污穢發起了強有力的控訴。“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他們是勇敢的新生代。
《家》讀后感 篇5
前幾天,學校里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讀書節”活動,有心愿紙、圖書漂流活動等。學校給了我們四年級學生每人一本書,書名叫“黑熊舞蹈家”,并開始圖書漂流。
一拿到書,我就愛不釋手,這可是沈石溪的動物小說。封面上畫著一只黑熊在閃亮的霓虹燈下跳著優美的舞蹈,脖子上系著一條紅圍巾,它手舞足蹈,一臉燦爛的笑容。翻開書,就看到了目錄,里面寫了許多故事,有母熊大白掌、蠢熊吉帕、黑熊的代購、黑熊舞蹈家·······
我喜歡看得是蠢熊吉帕。里面講了一只母熊叫“吉斯”,公熊叫“吉帕”,它們生下的孩子叫“吉雅”。吉帕一直想趕走吉斯和吉雅。一次,它們遇到了一只大老虎,吉帕嚇的'連連后退,這個時候,吉斯和吉雅來了,最后它們聯合一起把老虎給打敗了,可吉帕卻還是把吉斯和吉雅趕出了它們住的這個島。我覺得吉帕實在太壞了,竟把吉斯和吉雅趕出了家門,看來熊當中有好熊也有壞熊,沒想到吉帕竟然這么殘忍。
我還喜歡看得是“黑熊舞蹈家”。里面講了一只黑熊王叫“阿寶”,它跳得舞蹈優美極了。可它也有兩個壞毛病,一個是它受不得任何委屈,它要是發起脾氣來,無論誰怎么呼喚,它都不理睬你;還有一個壞毛病是它不許任何人摸它的鼻子,更不許陌生人親近它。黑熊舞蹈隊中,除了阿寶,還有一只三歲的黑熊叫“圓球”。雖然阿寶的舞蹈比圓球要好,但圓球的脾氣比阿寶要好多了。一次,元首夫人想和阿寶跳舞,可它們想到怕阿寶抓傷元首夫人,就讓圓球去了,并把它們的名字給調換了。后來,真阿寶被關進了禁閉室,它在禁閉室里絕食。最后,在跳著心愛的舞蹈中結束了生命。讀完這個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不禁可憐起了那只真阿寶,可能它死都不能瞑目,為什么它沒做錯事情,人們就要把它關起來。雖然圓球和高貴的元首夫人跳過舞,但是阿寶卻和更多的鄉村姑娘跳過舞。人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也要為他人著想。我們人類一定要保護動物,不能傷害它們。
我總會在腦海里浮現出阿寶用最后一絲力氣跳著優美的舞蹈,一想到那一刻的阿寶,我的淚水就再眼眶中打轉。
《家》讀后感 篇6
我曾經看過無數本小說,伍美珍寫的《小魔女藍小魚》系列、楊紅櫻寫的《雞蛋里的悄悄話》系列、湯素蘭的《笨狼奇遇記》系列 ……名家寫的書,每一本都像一道道美味佳肴,每一個章節都讓我垂涎三尺,每一個主人公都讓我感到獨特,感性,熱烈,忘我。但是,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是《黑熊舞蹈家》這本書。
《黑熊舞蹈家》的作家名叫沈石溪,他的作品,一般出自于動物系列,《黑熊舞蹈家》的內容主要寫:通過寫兩只性格才能迥異的黑熊。一只黑熊很有舞蹈天賦,但有點小脾氣,叫阿寶。另一只黑熊很乖,可舞跳的很一般,叫圓球。它們在人類社會權威意志和盲目崇拜意識的影響下,而發生的截然相反的命運轉折,特別是圓球在“真阿寶”和“假阿寶”兩種身份間轉換和認同的困難,可以引發讀者對動物心理和人類文化心理的深入思考。
我震驚了,這個故事向我們展示的,能使我們聯想到的就是悲涼,傷心,憂郁……可是,我們想到的就這么多嗎?也許,在以前是,但現在我有了新的認識。命運逆轉,“人”生悲劇,就在這一瞬間鑄定了。一個有音樂天才的舞蹈家就這樣死掉了。
我認為這個世道真是太不公平了!我們不能用人類的法則對待動物,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抉擇。但人類還是扼殺了一只會跳舞的黑熊。在他死之前,等待他的還是那個陰暗潮濕的禁閉室,而不是燈光閃耀的舞臺。人類呀,你利欲熏心,為了錢,埋沒才華橫溢的'阿寶,扶植平庸的圓球,你們不知道嗎?魚兒渴望大海,鳥兒渴望天空。重新登上舞臺,是阿寶被禁閉后,一直朝思暮想的呀。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不是有句俗話說的么?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大家想一想,如果阿寶的性格不是那么心高氣傲,那么與元首夫人跳舞的黑熊就是阿寶了,如果馬戲團里不將阿寶和圓球互換姓名,那么一切都不會發生了,悲劇也就不會上演了。雖然這都是人類造成的,但是這里也有真的阿寶的過錯。我覺得“他”應該想想自己今天痛苦,來源于平日的暴躁與驕傲啊!
我震撼了,沈石溪的的筆下,主人公——黑熊阿寶是多么悲慘呀!而作家為了揭露現實的社會,通過動物的描寫,可以毫無遮掩地表現丑陋與美麗的融于一體的原生態的生命。
放心吧阿寶,你畢竟為自己重新登上舞臺夢想而努力過了,你曾經奮力掙脫現實的困境,但你力不從心。我們不會認為你很脆弱,很微小的,你永遠是我心目中婀娜多姿的舞蹈家。
《家》讀后感 篇7
《孤獨的小說家》,一本不太厚的書,卻可以讓你一直回味。一本懸疑作家寫的書,卻處處充滿著溫情。這是一本追夢的書,卻不是一本夢幻的書。簡單的語言,樸實的情節都仿佛讓我們跟隨著作者一起追夢。
小說以一個單親爸爸青田耕平為視角,曾作為新人作家紅極一時,之后十年卻平淡無奇,但他仍堅持著寫作的夢想。人需要有夢想,才能筑造自己的人生。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學生,他們正是敢于做夢的.年齡,但可能我們教學中不經意間的舉措,會扼殺學生的夢想。所以,夢想教育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至關重要。
有人說:“每個人都是個體,注定生來孤獨”。我卻覺得夢想在,就是陪伴在。沒有誰會比夢想更了解你。身為一名教師,我們的教學就是幫助學生尋夢、追夢的過程。只有我們滿懷對教學事業的熱愛與夢想,才能讓學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追夢。有人說:“夢想最終會敗給現實。”但我想告訴我的學生,夢想其實敗給的是人心。在成長的道路上,你們會遇見很多的困難,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渡過難關的唯一法則就是堅持。只有堅定自己的信念才能做好一件事情。人心不倒,夢想就不倒。
當然,追夢的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書中的一句話對我的觸動特別深,“人,就是一種只會關注他人失敗的動物。這個國家只教給孩子成功,卻對失敗不屑一顧”。也許,失敗才是孩子們夢想道路上最大的障礙。有多少孩子是因為曾經摔倒,就再也站不起來。我們當今的教育教學中缺少的也正是這種失敗教育。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教會我們的孩子如何站起來,摔倒了不要怕,堅持下去,堅定自己的信念,最黑暗、最絕望的時候,正是你離夢想最近的時候,你只需要再站起來一次。
教師,是追求自己教育夢想的人。教師,更是讓更多的人去追尋自己夢想的人。作為一名教師,只有我們堅持著自己的夢想,我們才能幫助更多的孩子筑造自己的夢想,實現自己的夢想。有夢才有未來,夢想沒了,人心也就沒了。所以,無論你現在身在何處,無論你有多少無可奈何,你的夢想,如果還沒有熄滅,就讓它永遠燃燒吧!
《家》讀后感 篇8
英國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和詩人托馬斯·哈代是一位跨世紀的文學巨匠,其地位是舉世公認的。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一百多年來一向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故事的情節并不復雜:純樸美麗的農村故娘苔絲來到貴族德伯維爾家當女傭,被惡棍少爺亞雷克誘騙失身懷孕,因而受到鄰里的恥笑和指責,從此開始陷入痛苦的深淵。之后苔絲遇到了出身富裕牧師家庭的克萊爾,兩人真心相愛。新婚之夜苔絲將自己過去的悲慘遭遇告訴了克萊爾,沒想到換來的卻是克萊爾的無情離去。苔絲吃盡了難以想象的各種苦頭,卻沒有得到克萊爾的原諒和任何消息。為潦困的生活所迫,絕望中的苔絲再次落入亞雷克手中。此后醒悟了的克萊爾重新找到了苔絲,苔絲追悔莫及。為了與心上的愛人克萊爾生活在一齊,苔絲殺死了毀掉自己一生的亞雷克。幾天后苔絲被捕,以殺人罪被判處絞刑,克萊爾則遵照苔絲的遺愿,帶著她的妹妹麗莎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我讀過的外國小說中,《苔絲》大概是最具詩化最吸引人的作品了。作者對19世紀英國西南部農村自然景色的優美描述,字里行間無不浸透著濃郁的詩情畫意。尤其是他采用了詩歌的藝術手法,將自然界的優美景色與人物的細膩感情結合起來描述:透過自然景色來揭示人的心境,又透過人的心境來使自然景象充滿人的情感,這種巧妙的結合產生出詩的意境,因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使人讀來真覺得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小說中哈代以生動的筆觸,深摯的情感塑造出了一個善良美麗的少女苔絲:宛若“一個清新、純潔的大自然的女兒”,“在氣質和體貌兩方面都表現出一種尊貴的端莊,儼然是個皇后”,“她周身洋溢著詩意,一舉一動都是詩,把詩人只在紙上寫寫的詩,活生生地顯現出來了”。雖然苔絲是個失貞的女人,甚至最后淪為了殺人犯,但作者還是大膽地摒棄了世俗的.觀念,贊揚她為“一個純潔的女人”,“遠遠勝過別的處女的清新”。
苔絲是個杯具式的人物,究竟誰應當為這一杯具負責呢?恐怕許多讀者都會認為,罪魁禍首是惡棍少爺亞雷克。而在我看來,導致這一杯具起因的固然是亞雷克,但導致杯具結局的還有苔絲名義上的丈夫克萊爾。亞雷克只是赤裸裸的剝奪了苔絲的貞潔,從肉體上揭開了杯具的序幕;克萊爾卻在新婚之夜拋棄了苔絲,從精神上導致了杯具的發展,并最終使這場杯具落下了幃幕。倘若克萊爾沒有拋棄苔絲,沒有披著那層虛偽的道德面紗,也就不會有這場杯具的發展與結局。
《家》讀后感 篇9
見面那日,我們擁抱歡呼;分別那天,我們擁抱不舍。五天的交流,第一天覺得長,第五天覺得短。依依惜別之時,回想這次學校組織的德國游學之旅,心得似乎也不少。
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國的風土人情。前往辛德芬根小鎮的十幾個小時的長途跋涉讓我疲憊不堪。但當德國伙伴Diana先認出我,跟我擁抱,給我介紹德國,介紹她家,她的爸媽熱情地給我沏茶,讓我吃這吃那的時候,感覺心里暖暖的,就像回到家里一樣。Diana把她的房間讓給我,自己去和妹妹擠著睡。當得知同行的許多同學都是和小伙伴一個屋子,甚至睡沙發時,我很是感動,感動Diana竟把我們之間的友誼看得如此重要!Diana的朋友們都很照顧我,陪我逛街,幫我挑香水,拉著我繞著冰場一圈圈地滑冰,那份耐心,讓我的`心里總是充滿著溫暖,德國伙伴的熱情感動著我,而德國社會的文明也觸動著我。比如,德國的垃圾分類,四個不同的垃圾箱擺在街道旁,每個人都是規規矩矩地把要扔的垃圾歸好類,扔進不同的垃圾桶里。德國的塑料瓶背后都有回收標志,每個瓶子可以回收0.5歐元。這些錢對于德國如此高的工資,算不了什么,他們就算把瓶子扔了也無妨。只是德國人似乎不會因為事情背后的利益而去做這件事情,他們為的是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才去做的。我們到了德國也開始垃圾分類,說是入鄉隨俗,實際是到了那個環境中,我們不得不去這樣做,否則會遭到周圍人們的鄙視。又比如,坐地鐵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自覺地站在右側,把左側空出來應急用。德國社會的文明,德國人的高素質,讓我深受震動。我心中充盈著一種責任感——我要把這些優秀的社會文明學習過來。
Diana的爸媽都不太會英文,所以我們交流起來有些困難,更多時候需要Diana幫我們翻譯。但她的爸媽一直在努力捕捉我想要表達的意思,更多的時候是以微笑面對我。惜別之時,她的媽媽抱著我哭了,囑咐我一定要再回去看她,家里的大門永遠向我敞開著。用詞也從“You will(你要來呀)”,變成了“You have to(你一定要來呀)”。在過了機場安檢之后,眼淚終于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來,那份留戀,那份不舍,是我愿意再次經歷十幾個小時的疲倦,重返德國的動力。我始終記得我的那句承諾“I will and I have to(我會的,一定會的)”!
雖然只短短五天,但我覺得我感受到了異國文化,關鍵是結識到了如此情趣相投的朋友。很感激學校給我們這次難得的德國游學機會,我會充滿動力地向未來努力!
《家》讀后感 篇10
吃過晚飯,收拾好碗筷,正準備去樓下散散步,卻發現外面不知什么時候已經下里起了小雨。望著窗外淅淅小雨,我在窗前的書桌前坐下,順手拿起桌上的一本《讀者》,翻看起來,一篇叫做《送給沃爾特一家的圣誕花籃》的文章吸引了我。
大概內容是:小作者與他妹妹特別希望在自己10歲那年的圣誕節能收到禮物,但這種愿望是奢侈的。因為,那時他們家里沒有錢,生活非常拮據,就在這么困苦的情況下,作者的母親卻用一直攢下的錢買了一籃裝滿食物的籃子,并把籃子送給了鄰居沃爾特一家。這個舉動使小作者很不理解,要知道自己家也不富裕。可母親的回答是:“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多點奉獻精神就行了,這樣別人也會拿東西作為回報的。”后來作者與他妹妹還真的都收到了彼此想要的禮物。
讀完這篇短文之后,發現作者并不是像題目寫的那樣完全講送給沃爾物一家的禮物的事,而是借用圣誕節送食物這件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道理:做人要懂得分享。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帝恩賜給我們的,不論是誰給予誰,這都無關緊要,只要我們始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給予的心。
其實我發現分享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因為在我的身上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我這人平時挺大方的,雖然媽媽也常常教育我說:“好東西要懂得與他人分享。”但對于零食方面卻有些小器,生怕這些美味被人吃了。有一次上學我拿了一包青豆放在書包里,在課間休息的時候,正準備自己一個人偷偷吃,卻被同桌看到了,為了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我在她的手心放了一些豆子。沒想到她津津有味地吃完后,順手從口袋里摸出一塊巧克力給我,巧克力軟軟的,熱乎乎的。我頓時覺得與人分享的感覺真的很快樂,手里的零食也變得比平時更美味了。后來我才知道,那天同桌的巧克力一直放在口袋里,想吃有點舍不得,又怕同學看見了不好意思自己一個人吃,因為我的“大方”分享,所以讓她更不好意思自己一個人吃了,也把在口袋里揣了好久的有點融化的巧克力給了我。從那以后,我們倆就成了很好的好朋友。
真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好東西大家一起來分享吧!
《家》讀后感 篇11
一個有思想,有覺悟,有抱負的青年出生在一個封建制度統治下的社會中,可以說是生不逢時,而他如果又恰好出生在一個古老而專制的大家族之中的話,那便是更大的不幸。
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之一《家》講述的正是在上個世紀20年代初期也就是被五四運動波及的封建時期,四川成都的“髙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族的沒落變化過程。文章以愛情和婚姻糾葛為主線,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贊了青年一代的反抗斗爭精神。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段,以飽滿真摯的筆墨,塑造出了眾多富有典型意義的藝術人物形象。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統治者、封建家長代表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統治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丫環鳴鳳,溫順善良地吞咽著舊禮教的梅表姐,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玨等等;更有受到新思潮影響、向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開放、敢于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覺新,他雖然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蕩,但是因處于“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而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熏染,鑄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弟妹妹們反封建的抗爭,卻又屈從于封建勢力的壓力,維系著封建統治的權威,不能與心愛的梅結婚,更是將自己溫柔賢惠的妻子推向了死亡。這些人物無一不被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富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影射出了殘酷的社會現實。
在這個看似光鮮亮麗、尊卑有序的大家族實則內里早已敗壞不堪,老一輩的封建頑固派與受到新思潮影響的青年激進派,二者之間存在著無法磨合的矛盾,引發出了四個令人唏噓不已的悲劇故事。因為封建的罪惡,一具又一具冷冰冰的尸體刺痛了我們的雙眼,讓人對這個黑暗的社會和黑暗的家庭感到無比的悲憤與痛恨。
在這樣的天空之下,人們被舊禮制蒙住了雙眼,看不見光明,看不見希望,整日被牢籠所束縛,過著行尸走肉般的生活。這時,唯有掙脫束縛,懷著希望,像主人公覺慧一樣,舍棄牢籠,遠赴他鄉追求光明,才能重獲新生,才能創造出自己的新天地!
《家》是文學界的瑰寶,用樸實的文字將社會真實地展現在了我們眼前,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力量,帶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深思。
《家》讀后感 篇12
“橋下寒冷的風,吹不散一家人溫暖的愛。”這句溫馨的話,就像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滋潤了燥熱的干喉;又像冬日里的一束陽光,溫暖了心房。
含著感動的淚水、帶著欣喜的微笑,我讀完了美國作家納塔莉·薩維·卡爾森的《橋下一家人》,書中的一幕幕卻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阿曼德是生活在巴黎的一位流浪漢,橫跨塞納河的大橋底下便是他的棲身之所。一天傍晚,他發現自己的地盤被三個陌生的小孩子和一只小狗占了,于是他生氣地要把他們趕走。后來,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他逐漸改變了態度,還照顧他們,三個孩子也把他當做自己親愛的爺爺。讀到這里,我深深地震撼了,四個素不相識的人建立了一個溫暖的“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掩卷沉思,什么是家?有人說,家是避風港,家是遮陽傘,家是成長的搖籃。“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家是母親為遠方游子縫補的衣服;“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家是硝煙彌漫中,杜甫筆下的一封家書;“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家是納蘭性德帳篷外的低吟。我有一個溫馨的家,冬日里,一家人圍坐在書桌旁讀書看報,濃濃的書香飄滿屋子;夕陽下,一家人散步在公園的小徑上,留下一串幸福的腳印;出門前,家人總會站在門口千叮嚀萬囑咐:“路上小心,早點回來。”
在我心里,還有一個溫暖的'小家——寢室,那是八個女孩子組成的“家”,雖然彼此不是親人,但家的溫暖時時將我們圍繞。瞧,誰沒有了牙膏,立刻有人遞過來一支嶄新的;誰在睡夢中踢掉了被子,準會有人悄悄幫忙蓋上;寒冬里,當你冷得瑟瑟發抖時,便會有人為你披上一件自己的大衣;每當病痛侵襲你時,總會有人搶著送你去醫務室……是啊,家的概念已不僅僅是一座棲身的房子,無論身在何方,只要像阿曼德一樣在心中播下愛的種子,心中就會涌動一份家的溫暖。家,在每個人的心里。
家,使阿曼德決心振作;家,使人在迷霧中找到方向;家,使我不論身在何處,只要心中充滿愛,都能找到一份溫暖。
《家》讀后感 篇13
早就聽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非常好看,在閱覽室里逛了許久,終于看到了它。我并沒有急著看簡介,而是立刻抱著好奇開始了閱讀。也許是我的性格急躁,在一陣子的平靜里,開始對此書產生了煩感。但想到它被融入激流三部曲中,打消了念頭,一門心思鉆進去。
這里,仿佛現實的平靜是虛假的,因為它有邪惡的歷史,孕育著結局的悲劇。
高潮部分出現了!三弟高覺慧是高府中最早的覺醒者,因其覺醒之早,故稱“慧”吧!大哥高覺新并未覺悟,二哥高覺民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覺悟。高府底層,人們正在或先或后地覺醒。
“家”并沒有昔日的溫馨,仿佛一座城堡,城堡中的人受著束縛,每個人的一生是秩序的安排,命中注定。舊秩序、舊道學是繩子緊緊捆住每個人。有些人虐來順受,有些人因遭受不起而自殺,卻從未想過反抗。但三弟覺慧并沒有遭到束縛,他對高家舊秩序不存任何幻想,他敢于宣傳新思想,抨擊舊道學、舊秩序。
更可怕的是,那些高府底層一些人竟被這些封建家族制度的'繩子活活害死。
巴金所要表達的內容與魯迅的《狂人日記》和老舍的《駱駝祥子》一樣,20世紀30-50年代的文學創作者們的顧慮。還有《西游記》中大家熟知的孫悟空大鬧天空曲折表現對封建秩序的反抗精神,還有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那一時代的悲劇,高府中一代年輕人的悲劇。
家--荒謬的詞,充滿了諷刺,卻又真正地表現封建家族高家的悲劇。
在文字中,我看見的是作者歇思里底的吶喊,那轟轟烈烈的沉默中孕育著的是每個人物必然的悲劇。封建的傳統束縛了多少春夏秋冬,是時候超越了,不要讓它再殘害人命,不要再讓它影響我們了,新的傳統將要到來。黎明前的黑暗是漫長的,但卻點燃了先行者的激情。波瀾背后,必然是湛藍的天空。
讀完書后,我思索著這本著作的成功之處,巴金將每個人的心理捉摸的透徹,背地里的勾心斗角以及因為姨媽們一場麻將,兩方不合,而拆散了兩個忠情的孩子,使雙方生不如死。曲折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著讀者,加強了可讀性。還有巴金本身的寫作能力:文辭絢麗、細膩感人。著就《家》這部驚世文作,1982年獲意大利“但丁國際獎”,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描寫封建家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家》讀后感 篇14
合上巴金所著的《家》這本書,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作為《激流三部曲》之一,這本小說確實像一股激流一般,流過了我的心靈,使我感觸良多。
小說講述了舊社會一個富裕的家庭——高家一年中的悲歡離合、大小事變。作者從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的視角入手,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與不公,引出覺民與覺慧對這種制度的不滿與反抗,最終這個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
其中有一些細節讓我記憶猶新。比如那時候奴隸、婢女們的生活,是極為悲慘的。他們成天忍受著辛苦、傷痛和主人的責罵,還不能決定自己的人生。他們像物品一樣被送來送去,婚姻等也要受人支配。文中,一個叫鳴鳳的婢女喜歡覺慧,但卻被一個叫馮樂山的劣紳強納為妾,鳴鳳不從,跳湖自殺。險惡的社會斷送了一條年輕的生命,但鳴鳳這種“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也深深地感動了我。這種精神,在那個時代,是十分罕見而寶貴的。
覺新三兄弟的故事,也十分值得我們品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這樣的情節:家中占有主導地位的高老太爺要為二哥覺民成親,而覺民有自己的心上人,這激起了他對社會制度的嚴重不滿。于是他與同樣決心改變處境,經常在新思想的刊社里撰寫文章的三弟聯手,在刊社朋友家避難。高老太爺火冒三丈,大罵大哥覺新,讓他逼覺慧找回覺民。大哥屈從于了舊思想的大人們,可覺慧決心反抗,拒不說出覺民的藏身之處。后來,老太爺被接踵而來的.瑣事氣得病倒了,也明白了新思想的好處,覺慧、覺民取得了斗爭的勝利。
從這個事件里,我也看出了大膽創新,不因循守舊的重要性。舊社會的許多規定是毫無道理的,覺新的猶豫與一味聽從,已經使他失去了真愛;后來他又聽憑他人,把妻子瑞玨送到城外接生,釀成了人亡的悲劇。他的一生,充滿遺憾和內疚。而覺慧與覺民就能勇敢反抗,不服從這些“吃人的教條”,自己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掌管自己的未來。覺慧最后舍棄從小長大的家,遠赴他鄉追求自己想要的光明,他的這份追求新思想,新事物,敢于探索,敢愛敢恨的熱情和毅力值得我們學習,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
我在書中學習到了很多。我相信《家》這本精彩又富有意義的名著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為它鼓勵著我們要追求新時代,做一個新青年,大膽創新,勇敢斗爭。
【《家》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和父母征文]家?家,家!06-03
[我和父母征文]家?家,家!06-03
《家》讀后感09-02
《家》讀后感09-02
《家》的讀后感11-25
《家》讀后感07-04
家讀后感06-30
《家》讀后感09-16
《家》讀后感08-12
《家》讀后感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