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信》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給青年的信》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青年的信》心得1
《給青年詩人的信》是里爾克對創作的思考,更是對艱難、寂寞、愛等人生問題的解答,是給予青年人的真正的精神指導。
《給青年詩人的信》的第一封就打動了我。一個陌生青年詩人的來信,里克爾卻用了極大的謙遜、熱情與愛回復了,其中談到創作的部分,極大鼓舞與安慰了我。
第一封信提到“你在信里問你的詩好不好。你問我。你從前也問過別人。你把它們寄給雜志。你把你的詩跟別人的比較;若是某些編輯部退回了你的試作,你就不安。那么(因為你允許我向你勸告),我請你,把這一切放棄吧!你向外看,是你現在最不應該做的事。沒有人能給你出主意,沒有人能夠幫助你。只有一個唯一的方法。請你走向內心。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靜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
我想許多人對于創作,最經常尋找的就是對外的評價,無論是編輯部的回饋,還是其他人的欣賞,常常都讓一個人感到自己是否值得、應該去寫作。但是里克爾卻說,這些都不是需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是否有一股催促的力量,催逼著我們要寫作,要表達,要創作。這對于我是一個很大的安慰,是因為它讓我知道了原來尋求外界對自己的認同與理解,在絕大部分的人身上是一樣的,為此我不再為此感到沒來由的羞愧。
接著,我也明白了,我需要的'不應該是認同,而是我要問問我內心的渴望,這種渴望,“像一個原人似的練習去說你所見、所體驗、所愛、以及所遺失的事物。……而歸依于你自己日常生活呈現給你的事物;你描寫你的悲哀與愿望,流逝的思想與對于某一種美的信念—用深幽、寂靜、謙虛的真誠描寫這一切、用你周圍的事物、夢中的圖影、回憶中的對象表現自己。”這樣的創作渴望,是寫作的原動力,也是創作真正的緣由。也就是說,創作是出于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以及我們表達的渴望,而不是出于外界的評價或者認可。我想起中學時,老師說,我手寫我心,大概是這樣的意思吧。
另外,我為作者這種“素昧平生”的溫和的愛所震動,讓我體會到了,封面所說的——愛是最高的工作。
《給青年的信》心得2
青春是什么?是苦澀的未熟的果,還是清澈的水,是幸福的淚,還是苦惱的包袱?曾經的總是這樣疑問青春的感覺。直到上了中學,真正的自己體驗到了青春,才知道它的真正的味道。
青春總有那么多的煩惱做小音符,譜成一曲曲苦澀的歌。站在藍天下,我想快長大,不再受苦惱的折磨。太多的作業,讓我乏味、苦惱,每天在題海中拼命的掙扎,卻總也找不到上岸的樹干,哪怕是一塊浮木我也慶幸啊,只能整天的盲目的漂呀漂,沒有方向,沒有目的,有的只是身心的疲倦還對未來的迷茫。父母和老師的教誨還不時的在耳邊回響,“二十一世紀是競爭激烈的世紀,是要淵博的知識才能撐起一片天的世紀,你不努力張大可就要被社會淘汰了----“是的,也許我們的青春是建立在學習的基礎上的,所以也就充滿了希望。
青春是天真的,在小學時,看到那些在中學上學的大哥哥姐姐們,每天面無表情的來來回回,我常想到了青春年代,我們是不是就不在每天幻想和打鬧了呢?進入中學,才發現青春年代仍是充滿天真色彩的`,我們下了課,仍經常在一起幻想,看漫畫,打鬧,絲毫沒有變。原來青春到了,并不意味著我們長大了。
我們的未來是什么樣子呢?我要是變成一個勢敵比爾蓋茨的世界大首富多好!我可不可以變成一只長著翅膀的天使,在云間自由自在的飛來飛去呢?我若是一滴露水多好,渺小卻又不是偉大,晶瑩剔透,有時還可以化做一滴生命之泉,滋潤枯竭的莊稼。我要是有一個機器人多好,每天替我寫作業,我就解放了------青春是充滿幻想的季節。
青春的我們是叛逆的,總是想擺脫家長的束縛,自己飛。所以,我不愿意將自己的心里話給父母說,也討厭他們插手管我的事情。還經常和他們吵架,這就給我們的青春時代又添上了一縷憤怒的色彩。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知道,我們是一只只充滿憧憬的風箏,總想擺脫繩子,可以自己飛,我們哪里知道,斷了線的風箏寸步難行!所以青春又是充滿人生哲理的。
已經密密麻麻的寫了1/4的青春組歌,畫了不少青春年華,青春的味道到底是什么,我還是不知道,更確切的說是總結不出來。
《給青年的信》心得3
青春如同巧克力,苦澀中帶著甜蜜;青春好似陽光,柔和中夾雜著灼熱;青春仿佛清風,清涼中帶著舒適。
青春是懵懂的。青春期的我們雖沒有步入社會,但正在向社會一步步地靠近。面對形形色色的人,會向他們露出稚嫩而又純真的笑容。可是,隨著時間的慢慢流逝,這種純潔爛漫也許會消失。對于不良誘惑,有時也不懂得拒絕。任憑不良惡習侵蝕著我們的身心。
青春是叛逆的。正處青春期的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在生長著,特別是在心理上。小時候我們是聽爸爸媽媽話的乖寶寶,對于他們的話,我們都是言聽必從。而現在,父母似乎成為了我們眼中的“敵人”。他們說不對的,我們偏要做,當看到父母因我們的錯誤而感到氣憤與無奈時,我們心里隱約有一種驕傲,覺得這樣做很有“本事”。可當時的我們并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是有多么可笑。
青春是彷徨的。在這條叫做青春的道路上,總會有無數的坎坷出現,面對坎坷,我們會感到無助。這是,父母和老師會成為我們的“心靈導師”,撫慰我們的心靈,把我們引上光明大道,那里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在困難與挫折面前,堅持與努力是成功的秘訣。
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人生成長中色彩的時光,有對人生的體會,也有對愛情的憧憬。在校園里,會偷偷的情不自禁的注視著充滿好感的人。看他的一舉一動都像是在欣賞畫作一般。沒有經歷過苦澀的暗戀的.,都不算是有過青春。
青春是充滿希望的。風華正茂的我們,應是活潑的陽光的,積極樂觀的,我們要珍惜青春,堅信不折不撓的努力會為我們帶來豐碩的果實。
《給青年的信》心得4
很早就聽說,《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無窮無盡的“百科全書”。今天翻開第一頁,竟直戳我的痛處。
第一封信開頭便引人深思。《談讀書》,令我不禁心頭一震,難道讀書真的需要方法嗎?是因為沒有時間嗎?
文中寫了讀書的重要性。與其精心布置好的“現吃現食”課書相比,我們主要應看的是課外書籍。對于我們青少年來說,更注重是想象力的發展。因此,要多讀書,讀好書,讀經典,讀富有想象力的書。
這便給我一個有效的選書方法。要挑選自己喜歡的,想象力豐富的書。我再也不必在新華書店的文學類、哲學類等之間,愁眉苦臉的挑選一本書。再說,那種挑選書籍的方法,也是死氣沉沉的。為何不去挑一本自己所愛的書去讀呢?作者也在書中說,如果自己能在課外發現好的書籍,對于自己所討厭的那種功課的興趣,也許就因此濃厚起來。由此可見,讀課外書,會培養自己對學習的興趣。
文中結尾部分,作者又為我們強調了讀書的方法。正所謂,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用心去讀!用心去讀!用心去讀!這是讀書的最好的方法。
這僅僅是經典中的`一粒金沙。這本書中,仍有許多新的知識,吸引著我們去探索,去研究,去理解,去掌握。它在引導我們現在的青少年,學會讀書,讀充滿正能量的書,讀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古典文學,讀有利于人生成長的書。
我愛讀書,更熱愛閱讀。用心讀書,用心理解掌握一切。愿讀書伴我終生!
《給青年的信》心得5
在童年五彩斑斕的夢里,遠遠地閃爍著青春靚麗的身影,我邁著輕盈的步伐,追尋青春的足跡,遠遠地嗅到了它那獨特的味道,這味道,無比清新,無比甜蜜,無比芳香,卻又帶著幾分淡淡的苦澀。
青春就像一杯香濃的牛奶,純純的,不含半點雜質,青春的我們也是一樣,我們的思想就像這牛奶一樣純。開心的時候,我們的笑容無比燦爛;傷心的時候,委屈的淚水會在我們眼眶里打轉;尷尬的時候,我們的臉紅的好像熟透的蘋果;生氣的時候,我們把牙齒咬的'咯咯直響……我們盡情地釋放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不必盲從他人的觀點,我們在肥沃的土地上開辟生機勃勃的田地,在屬于自己的天空上自由自在的翱翔!
青春就像一杯果汁,酸酸甜甜,令人回味無窮,那一絲微微的酸與水果本身的甜香融合在一起,恰到好處。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對果汁情有獨鐘。我想,我們的青春不正是一杯甜中帶著酸,酸中透著甜的果汁嗎?是啊,青春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正如再晴朗的天空也會有烏云掠過,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不知不覺的包含在了生活的幸福與甜蜜之中,蕩然無存。只是回想起來,還會有些許的酸,但更多的是甜,于是,我們被深深地陶醉了。
青春,更像是一杯咖啡,它散發著濃郁的香氣,向我們發出深沉的呼喚,當我們禁不住它的誘惑,端起杯子細細品味,那份苦澀便會涌上你的心頭。在你搖頭嘆氣之際,卻又會感受到咖啡那特有的醇香,我不禁想起了一個成語:“苦盡甘來”,在我們的成長歷程中,不品味咖啡的苦澀,怎能收獲到滿口的余香?不經歷失敗的痛苦,怎能品嘗到成功的甘甜?所以,只要我們讓自己的聰明智慧和果敢的意志化作強大的力量,那份醇香就一定會充盈我們的心房。
青春的味道是什么?是牛奶?是果汁?是咖啡?我也說不清楚。但是,我知道,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幸福的,青春是珍貴的。讓我們滿載青春的憧憬,珍藏青春的理想,品嘗青春的不同味道!
《給青年的信》心得6
青春的味道是什么?是酸酸的橙汁?是苦澀的咖啡?還是純純的牛奶……
端起杯中的咖啡,聞了聞,香味真是濃,端起來,輕輕地飲了一小口,細細的品位著。“哇,真是苦!”品嘗過后的評價就是如此。再次品嘗了那種苦澀的味道,這次味道有了微妙的改變。咖啡還是苦苦的,但這次的苦中帶又了一絲的甜意。這種味道就似我們的青春似的,苦中帶甜,在戰勝困難后,臉上總是綻開甜甜的笑容。
一杯橘色的橙汁可是我的最愛呢!端起,一飲而下,我最喜歡的味道,酸酸甜甜的,就是現在的我似的。青春總是有些辛酸的,總是有不順心,不順意的時候的,而我們總是一笑而過,樂觀的去面對這一切。青春就是如此,酸酸甜甜的,讓我們沉醉在其中。
純純的牛奶,純潔的心靈,純純的思想,擁有青春的我們的思想就是如此的單純。傷心的時候,流水就順著臉頰劃過;開心的時候,笑容就在臉上綻放;痛苦的'時候,不自覺地大叫;生氣的時候,不滿的嘟起小嘴……這些自然性的動嘴,不包含任何的做作,心情不包含意思的雜質,就如牛奶一般純潔,純潔的身心也是的快樂,對人,對事都將心比心,無惡意,無勾心斗角只有純純的愛意。
青春的味道,如咖啡,如橙汁,如牛奶……
我在青春,青春使我更加陽光,更加快樂,更加快樂,我憧憬青春,它是那么美好。每個人都擁有青春,都會品出青春不同的味道……
《給青年的信》心得7
讀書甚少,偶爾得知朱光潛先生,遂購來幾本其作品。近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此為作者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信。雖過去近百年,但今讀來仍為之共鳴。作者用這十二封信,推心置腹,對青少年正遇見的、很關心的話題,讀書、作文、升學等等,抒其意見,用淺析的語言娓娓道來。
勸青年多讀書,每天那怕讀三五頁,幾年讀下來,收獲也非常可觀,所謂積少成多。直言,能不能讀課外書,不是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決心的問題。世間許多成大業者,其學問多在忙碌中做成。有了讀書的興致,就有可能在紛擾的誘惑中,多出一份抵制的力量。要讀書,則應讀有價值的書。讀無價值的書,或許無害,但浪費了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
勸青年在好動的天性之中,要培養能靜的能力。靜的修養,能讓人領略趣味,對于求學處事都有大幫助。常言說,冷靜處事,于靜中才能思考出妥當的辦法。
勸青年無論是選課,還是擇業,要考慮自己的興趣。與興趣資稟相近,可以發揮個人的才告,效用于社會。無論是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不是頂頂重要的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應該是生活,享受生活。享受,不是頹廢,不是享樂主義,而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做學問為事業,而忘卻了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意義。不應當把自己看作社會的機械,而應當親近自己的興趣。一味地迎合社會需要而不顧及自身興趣的人,對于生活的真諦并沒有很好地領悟到,對于生活的樂趣也就并沒有很好地體會得到。實際上,對于事業和學問,興趣能幫其很好地助推其升華。
勸青年在基礎求學階段,于讀書時要廣開寬度,不必一味求專。沒有足夠的寬度,就形成不了專而深的精度。學知識,須知學問是有機的系統,學科之間常息息相通,牽此而動彼。譬如,文學中史學、生物、哲學等知識,如果只想通一竅,而置其它于不顧,那只能走向一竅不通的結果。
上次看見六六寫的一篇文章,提到一個在國內讀完初二而后隨父母赴英讀書的孩子,談到了中英教育差異。記得這孩子談了三點最大的不同:一是中學基礎學知識求寬度,不求深度,哲學,心理學等等都要學,還有諸如裁縫等選修課。二是注重求學能力培養。這女孩說,不要認為國外讀書很輕松,實際上比國內更累,因為老師追得很緊,留下的作業,得查閱大量的書籍和資料才能完成,學習到半夜是常事,但累而不郁悶,每完成一個項目,心中油然而生成就感。三是自信心的培養。這女孩在國內讀書時成績不撥尖,而不大受老師待見。后初到英國,語言能力弱,一度認為興許長大后只能從事粗糙的體力勞動,但老師和同學們,夸她,幫她,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來英國三年時間內得到的夸獎比前十幾年加起來都要多得多。待到六六問她今后的大學目標時,她微笑而又堅定地說,考牛津,當然是牛津,因為她優秀啊。
在其中一篇《談在盧浮宮的一個感想》中,作者結尾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因為我知道,我們的學生們、學者們和革命家們都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耐苦,太類似美國旅行家看《蒙娜麗莎》了。”
這番話,過去近百年,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耐苦,應該說這樣的現象并沒有得到多大的扭轉和改變。甚至可以說,更為嚴重。
昨天去聽課,講者頭銜為北大客座教授,講解《弟子規》。聽了一天課,感覺猶如街頭攤販在吆喝得起勁,卻又實在又無貨可售,其動作神情堪比傳銷者,信口開河。今再聽某大學歷史系教授講國學,感覺實在很有收獲,肚里有貨,出口自然有據有觀點,是兜售學問者不可比者,可見在其學科領域,還是費了功夫。能不能耐住,是不是在認真做事,隨著時間過去,其功效就像女人懷孕一樣,終究會顯現出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作者用這十二封信,告誡青年朋友眼光要年得長遠點,務一求短期效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學會生活,忽隨了世俗圖近利。雖當初為寫給青年所用,但今讀來仍受益。讀后,推薦杜同學可一讀,不知有興趣否。
《給青年的信》心得8
人的一生就是從一個向往走向另一個向往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從一種崇拜走向另一種崇拜的過程。
我們在不斷崇拜中長大,又在不斷打破祟拜中成熟起來.選擇偉大的人格、高尚的精神作生命的牽引,選擇創造的方式超越崇拜,必誕生卓越的人生。
崇拜,人的一種精神現象,有的.貫穿終生,有的僅存在于一定的人生階段。伴隨人的成長和自我的擴張,祟拜,人人孺要人人都有,不過是人與人不同,不同時期崇拜的對象和方式不同而已;不過是它往往被里換成其它的詞、被染上或鮮亮、或灰淡的色彩甚至被匆匆的生活節奏所深淹……
小時候,祟拜是一雙無遮攔的眸子。
青春季,崇拜是“冬天里的一把火”。
成熟了,崇拜在堅實的胸懷、更廣大的視野里,或在對人生的洞察,對生命局限的嘈嘆中……深沉如海。
小時候,人都有強烈的向母性、向父性和向師性,即希望成為父母、老師那樣品性的人或希望成為他們所喜歡的人。那時,人對外界的認識,需要通過師長的折射才能完成;自身力量及欲求,貓要通過祟拜的對象—父母、教師及其他事物曲折地反映出來.“這是爸爸講的”、“這是老師說的”、“我像某崇拜對象”之類的思維和言語,就是幼小心靈表達自己本質力盤的方式。
我們難以忘懷生命里那么多徽笑、贊賞、教誨和愛,深深感激曾把手臂伸給我們的那么多善良、高尚、平凡又偉大的人們,是他們讓還不能有健全生命意志的我們牽著,一步步長大起來、一步步走向健全……
青春季,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和逐步趨于成熟的重要時期。廿認識自己,證明自己,塑造自己”是青春詩章的主旋。
渴望正確地評價自身,從而需要坐標,需要參照,希望為生命著色,從而需要模特,需要樣板。亟待建構人格的大廈,從而需要有種種美好的精神作食糧。
青春季,最富有向往和創造力的。
《給青年的信》心得9
最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像朱光潛先生站在我身邊語重心長地與我談話一般,誠懇真摯,親切自然。里面的每封信都令我受益匪淺,很多的話讀來雖然淺顯易懂,但都蘊含著很多深刻的道理。下面選取幾封信談談我的感受。
第一封,《談讀書》。讀完這封信,不禁想了想過去的自己,空閑的時候還能抽出一點時間看看書,但稍微忙一點,就會將讀書這件事置之腦后。不僅是看書,背單詞,鍛煉也是如此但捫心自問,再忙的日子,其實也能抽出時間完成這些有益的小事,只是自己不斷給自己找借口一樣。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退伍落后。我們在大學正是吸收各種養分的時候,應該抓緊一切時間,豐富自己,充實自己。
第二封,《談情與理》。讓我感觸最深的有三句話: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狹隘的`;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我們都知道,理性固然重要,但感性卻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性能讓我們置身事外看清某個東西,但感性更能讓我們深入其中感受這個事物。感受加思考,感性與理性,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擁有的態度。
十二封信,各有各的側重點,各有各的哲理,朱光潛先生的十二封信,著實讓我受益匪淺。
《給青年的信》心得10
在這個充滿瘋狂與激情的花季里,我盡情的虛度我的年花,揮霍我的青春,暗自沉淪,墮落。
花季的年齡,應該是一個充滿了美美的幻想,對未來有著無盡的向往,總是帶著稚氣的青澀,卻裝著深沉的成熟。社會真的是一個改變人的大容器,我過早地踏上了這個黑暗骯臟的社會,在這里我丟了許多的東西。
愛情?親情?友情?走過、來過,最后終結在了這個花樣的年華里。愛情的終結者,友誼的主領者和親情的獨裁者,這一切的'一切組成了另一個我。
沉淪在了這個現實的社會,墮落在了這個無情的社會,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生活。
我體驗到了這個世界的殘酷,感覺到了這個世界的現實,領悟到了這個世界的黑暗,品嘗到這世界的辛酸,我知道,現在的我,不快樂了。
純真?那是什么東西?良知?能賣多少錢?善良?能填飽肚子?這個世界教會了我,心不夠狠站不穩。不把狗踩在腳底下,就會被狗騎在胯下,這就是社會,只有站的高,就有話語權否則,只配任人踐踏。
我拼命的反抗,想要掙脫命運的枷鎖,我以為,只要努力就可以不用受命運的束縛,直至,筋疲力盡,我才知道我錯了,錯的離譜。
我沉淪在這個世界,在墮落中苦苦掙扎被這個社會渲染。
不知道怎樣詮釋現在的自己,也許,連我自己都不了解現在的自己,也許,這就是生活,我無法逃脫的生活。
《給青年的信》心得11
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感覺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會給人帶來新的感受,很多的話讀來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往日思考的但無法表達出來的。我們只有結合自己的經歷,才能體會出話中含意。在本書中,可以從中發現某一個觸動你內心的句子,雖然里面有些章節可能感覺不太適合現在的步調,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悟的精華。
看起來這十二封信的主題毫無關聯,實則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下面就我對本書的某些章節談談我的感想。(括號內的文字為我的看法。)
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一旦下定決心要讀書,就算是國家總統,也會有時間讀書。)
世間有許多人比你忙的'多,許多人的學問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我們看書不在于多少天可以看完一本書,即看書的速度;也不在于看書的多少,即看書的數量。中國的應試教育,使得很多學生一味讀死書。這方面尤以高中生為代表,一天到晚抱著課本、練習題鉆,到最后考試,可能因為知識不夠全面就被淘汰下來了。因此忙也要看書,且要看的全面。)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后,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心靈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在這個社會里,越來越多的人不歡喜讀書,不愿意讀書,他們覺得與其看書還不如整天坐在電腦前玩游戲或在外面閑逛來的愜意舒坦。今日中國的世風日下,究竟是我們影響了世風,還是世風影響了我們,我們看待貪官污吏,想這個世界為何如此,為什么他們寧愿冒著失去自由或生命的危險去進行犯罪,也不愿意平平靜靜自由的做個守法公民。) 比方一本小說,平時自由拿來消遣,覺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來當課本讀,用預備考試的方法去讀,便不免索然寡味了,興趣要逍遙自在的不受拘束地發展。所以為培養讀書興趣起見,應該從讀課外書入手。(很多想法來自我們的主觀意識,同樣是逛街,有的人覺得累,有的人不覺得。后者在購買完商品后要回家時才會覺得累,這是因為不用逛街的時候,周圍的事物提不起他的興趣,他的心感到疲憊,卻并不是他的肢體感覺到的。由此可知,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首先應對它發生興趣,然后才對它感興趣,最后才會完成好它。世界上的事物都含有其內在規律,即有律可循。讀書不能盲目的讀,要有方法。花同樣的時間,有的人事半功倍,有的人則事倍功半。前者帶著方法,興趣去學,效果更佳,后者只會越來越迷茫,失望,最終導致不良結局。)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需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一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現在著的書少,編的書多,即使窮其一生去看,也不盡能看完。因此要看書,就得有選擇去看,或許讀了一百本書,其中有用的可能只有幾本而已。很多人樂意看書,卻不愿意做些筆記,以至一本書讀完,隨著故事的終結,書中的情節也在腦海中消失殆盡了,再過些日子什么也不曾剩下了。如果我們能在看書的時候,做些筆記,積累點優美的詞章摘句,下次偶閑時翻來看看,或多或少還能記起看過的書大概有哪些內容,不求博學多才,但也不能胸無點墨。如此,可以提高文學修養。)
在心氣平和時,我景仰希臘廊下派哲學者,相信人當皈依自然,不當存有嗔喜貪戀,我景仰托爾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宥與愛,我景仰白朗寧,相信世間有丑才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外感偶來,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學,也抵擋不住,這固然是由于缺乏修養,但是青年們有幾個修養到“不動心”的地步呢?(今日既是昨日的明日,又是明日的昨日,生命可以說有始有終,也可以說無始無終,我想神話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并不是因為它枯燥乏味的文字,而是其所包含的內涵,哲學之所以吸引人,一方面因為文字美,另一方面是它蘊含的哲理。)
朋友,閑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么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么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的偉大,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的渺小,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低頭,錯過一路繁華;低頭,錯過一路風景,在低頭的那些日子,可能錯過了很多。“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過了今天以后,又該如何,只是追憶,僅此而已。)
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資,一半也由于修養。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物理上有條定律說:兩物不能同時并存于同一空間。這個定律在心里方面也說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靈。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我還可以進一步說,你的心境愈空靈,你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所以習靜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要學佛家靜坐參禪。靜與閑也不同。許多閑人不必都能領略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閑。在百忙中,在塵世喧嚷中,你偶然間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驀然似地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語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范仲淹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做高官就要替百姓憂愁,遠離江湖就要為他的君主擔憂。只要心隨意動,即使在喧鬧的環境中也能得到寧靜,即使在幽靜的環境中也能感到喧嘩。
《給青年的信》心得12
《給青年的12封信》一書,大多以我們當下所關心的問題,做了分析。讀它時,起初我并不感興趣,但讀著,不知不覺就深入了,總想著再讀一頁,再讀一頁……
書中談論的問題很多,12封信中二三〈彈動〉〈談靜〉尤為吸引我。“朋友,我們都不過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只得服從自然。”“靜的修養不僅是可以使你領略趣味,對于求學處事都有極大的.幫助。”動與靜間不相同,可它們各有各的好處,就像人與人之間本就不盡相同,但總有人會為了同一目標而努力著。
人與人間就算目標相同,但結果總會不同。有人獨自前行,有人與友相伴,更有人另辟蹊徑。沒人知道他人會是什么樣,不過青年似乎是個好階段,有人利用它“扶搖直上”,也有人因它“一落千丈”。這些都是有緣由的,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誤入歧途,但《給青年的12封信》是輔助的一把好手,它里面藏著許多問題有關的權衡利弊,也在提醒著我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人生來好動,好發展,好創造。”我倒是應了生來好動這點,對世界萬物充滿了好奇,可偏偏沒順應著好發展,好創造。從小學,我是比較好強的,以至于那時的我成績不差,也小小有種優越感,可上了初中后,越來越多比我更優秀的人會聚在一起,我逐漸失去了招架之力……
讀完了這本書,我好像發現了,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所走之路也有些偏了,但正值“豆蔻年華”的我,一切都還不晚。
所以,青年啊,繼續努力吧!
《給青年的信》心得13
我們的生活過得太躁。看完朱光潛老先生送給我們的十二封信后,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著一個主題,本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在我看來卻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顯示著這位美學大師的學識淵博,相比之下,我們太過渺小。渺小的我們可能一生本就達不到那種高度,卻仍不肯踏實下我們那顆浮躁的心。
先生在開端便推薦的那些書目,坦白講,看過的聊聊無幾。每天,我們都忙忙碌碌,有時連午休的時間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大賽、學生會工作,每天忙到不可開交,沒時間上課、沒時間做作業、更沒時間看書。每天熄燈后,靜靜躺在床上,好累,卻想不出來我們都做了些什么,對被消費的時間又充滿愧疚,無能為力的進入夢鄉。一個月后,又發現我們想做的一件都沒有做成。我們真的很忙嗎?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點時間讀點書,在朱光潛先生看來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會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們都在忙,不過應該每天留出固定的時間來看看書,并不一定要獲得黃金屋,至少可以修身養性,增加修養。俞敏洪大學四年讀了800本書,現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書,這還是要算上放假的時間。我們四年下來,能看上80本書的人,應該都算不少了吧。我們缺少的不是看書的時間,而是一顆愿意靜下心來看書的心境罷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滌我們浮躁的心,無論是讀書、靜動、選擇,亦或是親情、友情、愛情,給我們的不是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而是用淵博的知識,一位長者的口吻,引發著我們的思考。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劉同,用他親生的經歷,引發著每個共鳴器發出自己聲波;用他奮斗的經歷述說著,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經說道:現在的學生,特別希望有人能告訴自己一個如何能夠快速成功的.方法,越來越焦急,可大多數只停留說,遠離了做。是啊,我們多么渴望成功,能夠有一番作為,太著急了。一顆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個踏實前進的自己。劉同像哥哥一樣勸誡著眾多的弟弟妹妹“現在大學生很多說話會經常傷害到他人,用詞不準確,需要多讀書。”
誠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們,是時候需要靜一靜了。“終南捷徑”隱居是入仕的捷徑,同樣靜心是我們成功最大的捷徑。我們一直在苦苦追尋,奔波于各個講座,希望能從中獲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們卻錯過了最簡便的一種。
十二碗圣水喝下,明一詞:靜心。
《給青年的信》心得14
我希望擁有一個永恒的青春,因為青春,我們有夢!青春的我們擁有幻想,插上天使的翅膀在太空中遨游。我們能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能夠孜孜不倦地讀書,盼望一舉成名。我們希望在夢想中成長,向往成功。
我想擁有一個永恒的青春,因為青春,我們富有!青春的我們有著“四大天王”,有著“三毛”、“瓊瑤”、“張愛玲”;青春的我們有著壯志沖天的豪情,有著無數的夢想,當一個夢想幻滅,另一個有冉冉升起,永遠生生不息。
我想擁有一個永恒的青春,因為青春,我們瀟灑。青春的我們,每天早晨起來,可以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可以看到燦爛的朝霞,可以永遠有一個新的太陽;青春的我們,在太陽西下時踏上“山地”飛馳于三環路上,盡情地讓風撫亂發絲的我們不在意別人的目光,踏著馬路引吭高歌。我們在廣闊無限的田地中自由翱翔。
我想擁有一個永恒的清楚,因為青春,我們奮進!因為青春,我們年輕,我們精力充沛,我們對任何事情都充滿了好奇、探索、追求,我們不要后悔,不要“老大徒傷悲”,因為,我們抓緊分分秒秒,為了目標而奮進。青春,我們以夸父般的毅力,追求我們的夢,一朝又一朝,無怨無悔。
青春是一支拼搏的歌,是一首浪漫的詩,它豐富了我的`人生,開闊了我的視野,我希望青春長駐,擁有一個永恒的青春。
青春,是人生最美麗的季節,是生命中最靚麗的時期,是作家們筆下贊美的詩行。青春,也是人生的了望臺,你要看清前方人生路程的情況,認準前進的方向,然后奮力沖刺,去追尋你的希望曙光。
古人有一句話:自古英雄出少年。每一個想獲得成功的人都應該在青春少年的時候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否則就會像一艘在大洋中漫無目的的漂流的船。
《給青年的信》心得15
我們和你們一樣,是正值青春年少的少年;我們和你們一樣,是風華正茂的少年;我們和你們們一樣,是被幸福包圍的少年。我們,和你們一樣。
只是在那個震碎了一切的下午,我們活下來了,而你們,卻去了天堂。我們在那一瞬間有一樣的恐懼,我們在那一瞬間有一樣的不安,可是我們活在恐懼之后,有親人溫暖的懷抱,有溫柔的輕聲安慰。我們在不安之后,還可以恢復平靜。在大災之后,我們還有幸福的機會。
逝去的你們,深深的刺痛了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在滴血啊,一樣的我們和你們,為什么有不一樣的命運?看到你們已經沒有了氣息的身體,看到你們父母悲苦的眼淚,看到你們的課本和你們的書包,看到你們在廢墟中伸出的求助和無助的手,我們該怎么辦,我們該怎么做,誰來告訴我們,我們留下來的,該怎樣去告慰你們的亡靈?
我仿佛看到了你們夢想的眼,聽到了你們歡快的歌,感受到了你們那顆涌動著希望的心。你們,這么的和我們一樣。你們,這樣的讓我們心疼。你們,這樣的讓我們難過。我們感受到了我們一樣跳動的心,也許我們的手也曾握在一起過,我們也曾對彼此微笑過,我們也許交換過一個眼神,我們一起看過同一片天。
我們和你們一樣,都是父母的寶貝,我們和你們一樣,都是老師喜愛的`孩子。你們走了,我們留下。
我們是留下的,我們,是希望。我們會將自己和你們的夢想一起努力,我們會將你們的親人視作我們的親人,我們會和你們一樣,為了夢想,為了自己,自強不息,勇往直前。
請你們在天上看著我們,請你們和我們一起微笑,我們知道你們會因為我們的努力而可憐,我們知道你們會因此得到安慰,我們因為你們而快速長大。我知道的:我們,一直在一起。
我們,你們。幸存的,遇難的。我們同在,我們同愛,我們一同成長,我們一同希望。
【《給青年的信》心得】相關文章:
青年志愿者心得11-27
青年干部提升培訓心得04-23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心得05-03
青年志愿者心得感想11-01
五四青年學習心得11-27
青年教師成長心得07-12
青年干部賦能培訓心得11-30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心得最新07-10
2022五四青年學習心得04-17
青年教師聽課心得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