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1
中醫的理論體系發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總結的經驗基礎上,而如今在學習中最缺乏的就是臨床經驗,以及上一輩對我們在學習中的指導和答疑,使學習完全理論化,太過于抽象而不能結合實際讓理論知識更加扎實。
在1月來的跟師過程中,得到了孫德霖老師在學習中醫方面的諄諄教導。我現在還清晰的記得,在跟師的第一天,孫德霖老師和藹地問我在學習中的困難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識。由于孫德霖老師是家傳名老中醫,因此推薦我們背誦《醫學三字經》,教導我們一定要多背多記,在中醫的學習過程中記憶是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還不能完全理解書中所講的內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記硬背,這樣在臨床實習中才能更充分的體會到書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學習計劃后,老師又帶著我游覽了整個醫院,耐心的給我們講述了關于醫院的一些事跡。
的成功。就是因為有了前人的經驗,才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從而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向更高更深的層面研究,正是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在我的人生軌跡當中,跟師是一項重大的收獲,讓我對中醫學習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抽象性,讓我們無法真正的理解其含義,而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在實際臨床中也無法充分理解其理論的含義。因此在跟師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打下堅實的理論功底,必須要記憶更多的理論知識,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結合臨床,更好的融入臨床,在實習中更能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
這個月又可以參加骨傷科醫師討論會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組,在每個小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學習外,也可以一起探討臨床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在處理疾病中的不同見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學會從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個問題,也鍛煉了我們的表達能力。因此希望這種制度能夠延續下去,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古語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去和老師相處,相互尊重,提倡一些傳統的好行為,日久自會見真情,老師定會將學問傾囊相授的。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2
眾所周知,中醫是我國的國寶、國粹,幾千年來為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針灸學更是我國的文化魁寶,它是一門博大精深、體系完備、內容豐富的學問,數千年來它以其獨特的特點在我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針灸療法具有適應證廣、療效顯著、應用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它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也受到世界各國人們越來越多的喜愛,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學習它,但是也許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覺得無從學起,不知從哪入手。
我作為一名護理人員,跟隨朱寶醫師從事了幾年中醫中藥和針灸的臨床診治工作,耳濡目染中醫中藥的神奇療效,正如《黃帝內經》中記載“一針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戀上了這門古老的醫術。在幾年的實踐中,我院三名護理人員通過自己的學習和臨床醫師的指導,初步掌握了針灸、拔罐、蠟療、熏蒸、按摩等幾項中醫適宜技術,并在臨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在根據我們的'學習經驗談一下幾點針灸療法的體會。
一、遵從中醫整體觀念,強化針灸療效。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爭中,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之為整體觀念。在臨床針灸治療中,整體觀念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在要考慮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還要注意季節氣候、晝夜晨昏、地區方域對患者的影響。
平衡針灸創始人——平衡針灸專家王文遠教授認為:人體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平衡系統,具有自身的調節修復功能。因此,在針灸的過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適的體位,積極與患者溝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針灸療法和療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顧忌和怕痛的心理,積極配合醫生,以期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與平衡取得更好的療效。
此外,還要注意患者的狀態和體質,饑餓患者不宜針刺,若需針刺,應取穴少,輕刺為宜;過飽者不宜針刺,若需針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體弱者,針刺手法宜輕;劇烈運動后不宜馬上扎針。再次,人體在不同的季節影響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來適應。如春夏陽氣升發在外,氣血容易浮于體表,故皮膚松馳,腠理開泄,人體就以出汗散熱來調節。秋冬陽氣收斂內藏,氣血閉于內,故皮膚致密,出汗減少,體內必須排出的水液就從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節針灸后的患者皮膚松馳,腠理開泄,易至風邪入侵,務必叮囑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風,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則,靈活取穴。
1、先后次序的靈活應用由于人體每一個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時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寶醫師的指導下,我們掌握了針灸學的普遍應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內關,小腹三陰謀,坐骨刺環跳,腿痛陽陵透。這八句話,共四十個字。每一句講了一個穴位,一句五個字,即講了一穴位,又講了它治療的部位。對于初學針灸的我們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啟示。
朱寶醫師還特別強調取穴的先后次序,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病人分清主次,靈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順序。如發作性痛癥,易先刺遠隔穴位,運用導氣手法,通過經絡的遠隔誘導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處穴位,就可避免病變部位因疼痛過敏引起的肌肉緊張,造成進針困難,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時常先刺遠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經痛先瀉合谷,再取頭面部穴位。可見,取穴的先后順序的不同直接影響著臨床療效。
2、循經選穴的原則臨癥選穴配伍,朱寶醫師倡導按照“循經選穴”的原則,以臟腑經絡理論為指導,根據病機和癥候,在其所屬或相關的經脈上選穴配方。在明確辯證的前提下,直接選取與病情相關經脈上的穴位進行治療,臨床上常取經脈循行遠隔部位的經穴作為主穴,這些穴位是經絡之上下、出入的處所,具有遠近聯系的功能,對本經頭面、軀干、臟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療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臨床循經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臨床應用中以本經取穴和他經取穴多見。如手厥陰經病變出現的心絞痛、心悸取內關,手太陰經病變的咳嗽取尺澤,咯血取孔最等。此外還有中病旁取,遠近取穴法等多種取穴法,臨床上根據病情酌情應用。
3、疼痛選穴以“以痛為愉”的原則在循經選穴的基礎上,直接選取患部經脈循行所達的穴位,以局部選穴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聽宮,膝痛刺犢鼻等。
4、靈活補瀉,辨證施治在補瀉手法的應用上,朱寶醫師重視針刺手法,認為恰如其分的運用補瀉手法是針灸療效的關鍵,認為進針得氣后,應根據個體生理、病理狀態的不同和氣血盛衰辨證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針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將補針和瀉針分為輕、平、大三類,即輕補、大補、平補、輕瀉、大瀉、平瀉、平補平瀉等七法。對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病情變化辨證施治。如一例膽絞痛患者的治療,初期采用大瀉法針刺陽陵泉止痛后,改用平瀉法刺其他穴位,使經氣保持暢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我們初步掌握了針灸理療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中醫世界里,這些都只是皮毛。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3
跟隨李熙貴老師一個月以來,本人感觸頗深,受益匪淺。現將相關情況總結如下:
中醫診治疾病講求“形神合一”,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類比之下,單純的針刺操作技術就好比是“形”,是具體可見的;而針刺手法則好比是“神”,是無行可征的,就像是中醫講求治神一樣,需要醫者較高的個人修養和造詣。
對于每個醫生來說,掌握單純的針刺手法技術是不困難的,但是,會扎針并不能等同于會治病,很多時候,即便是我們辯證準確,選穴合理,針刺治療之后卻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療效。原因到底在哪兒呢?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手上沒有真功夫,我們的針刺是有形卻無神的。當然,臨床中這種針刺可以治愈疾病,可是,多數是簡單的疾病或程度較輕的疾病。由此看見,針灸的學問博大精深,遠不止會用針、會辨證、會治療那么簡單。真正的針灸是需要手法的。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對于針灸研究的深入,許多新型的針刺療法不斷衍生,其目的無非是豐富針灸的知識體系,提高臨床療效。可是,諸多新方法很多沒有被我們所真正掌握就被應用于臨床治療之中。可是會用不等于取得佳效,良好的臨床療效不是諸多療法作用堆加的結果,相反,這些新療法的不正當運用卻影響了療效,更加重了病人的負擔。新型療法有它們的作用和意義,但我們不要忘記,針灸本身就是一種雙向的良性調節技術,過多過頻地使用新療法就是喧賓奪主,沒有將針灸的巨大作用發揮出來。仔細想想,我們連自己手頭上的針都用不好,卻著眼于穴位注射、電針等新療法,那樣豈不是辜負了老祖宗千百年來給我們傳承下來的'這份寶貝?所以,我個人提倡,應該讓針灸回歸傳統。追本溯源,研習古代傳統針刺手法才是發展針灸,振興中醫的正確取向。
針灸講究手法,恰當的運用手法的針刺才能取得最佳的療效。針入肌膚,調節人體氣機,協調陰陽是針灸治病的原理,而得氣和氣至病所是治病的關鍵。我們用針使針下得氣后,卻不能讓氣隨意行,氣至病所。我們能使針下沉緊,卻做不出“燒山火、透天涼”等能使病人感到或熱或涼的顯著效果,原因就是我們對于課本上的傳統針刺手法根本就沒有掌握,更別提很好的運用了。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正的針灸不是“插秧療法”,它是需要手法的。
目前,針灸在國內外醫學界備受關注,有人提倡針灸傳統針刺手法已經過時了,我認為針灸絕不能摒棄傳統針刺手法,因為它是針灸的精神內涵的精華部分。針灸屬于中國傳統醫學的一部分,而中醫的根基便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所以,忽略傳統的針灸根本就是軀殼而已。摒棄傳統針刺手法就是忘本,是與中醫發展背道而馳的愚蠢之舉。說到傳統針刺手法,被譽為“西北針王”的鄭魁山老先生(已故)便是一大代表和傳承人。他生于中醫針灸世家,從小博覽群書,積淀了豐厚的中國古文化,繼承了多種傳統針刺手法,盡心研習針灸技術,行醫數十年,推陳出新,在應用和傳播傳統針刺手法和家傳手法的基礎上,創立了針灸“八法”,穿胛熱、溫通法、溫補法、過眼熱等多種手法,豐富和發展了傳統針刺手法這一寶庫。幾十年以來,他提倡傳統針刺手法的運用,治愈了無數病人,享譽海內外。
作為一名醫學生,我們肩負著治病救人,振興中醫的責任。為此,我們要認真學好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打好基礎,積累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學好本專業的操作技術,不斷去實踐,多臨床,多總結,重視我們的傳統針刺手法,用心的去研究它,讓我們的針灸回歸傳統,讓中醫回歸傳統,讓中醫針灸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不忘根本,勇于創新,這樣才是真正的振興中醫。這樣的我們才是真正的中醫醫學生,而不是中國傳統醫學的“掘墓人”。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4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自己從醫已經二個年頭了,有幸師從于胡劍波老師。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終生!在臨床實踐中,胡老師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頸肩腰腿疾病及疑難雜病。在跟師學習的日子里,我深深地體會到尹老師是一位博學的老師,他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用于指導學生的工作,使我開拓了思路,活躍了思維,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逐步提高了診療技術,堅定了對中醫藥的信心。從胡老師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對古老的中醫及其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醫學在現代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蓬勃發展,而中醫至今已經幾千年了,是古代醫學。有人認為,中醫是幾千年前的產物,與今天的現代化格格不入,學習中醫是過時的,甚至是歷史的倒退。
雖然,中醫經典理論是陳舊的,但典籍中不少看來是舊的內容,卻能夠發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湯是1000多年前《傷寒論》中的'方子,在現代西醫治療基礎上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就很好。又如令現代醫學棘手的冠心病,西醫治療需長期服藥、副作用較大,用中醫藥的益氣化痰活血法治療有好的療效。胡老師用大劑量黃芪治療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溫補腎陽藥治療骨質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師從胡老師后,我的學習態度不一樣了。過去在學校是在“填鴨式”的學習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記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書本的內容全部背下來,待考試時一字不漏地默寫出來,便大功告成,學習是被動的,以分數作為目標,毫無樂趣可言。而今,跟從胡老師臨床實踐,以醫好病人為目標,胡老師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使我逐漸“開竅”。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講究的是辯證論治,目前的跟師模式恰好是印證這個特點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彎路。作為一位中醫,胡老師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視野,主張扎根中醫,西為中用,中西醫結合。正是由于胡老師這種開明包容、與時俱進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立業先立德”,作為他的學生,我不僅學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更領悟到了胡老師高尚的醫德和強大的人格魅力。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5
計劃后,老師又帶著我游覽了整個醫院,耐心的給我們講述了關于醫院的一些事跡。在跟師過程中,能學到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和老師的交談中,能了解到她在讀經典學習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淺層的理解上能更深層的了解,也能糾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時,最寶貴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導和教誨,在堅定自己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層面,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世界上大多數偉人都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敗的經驗,才能從更多其他的方面著手研究;也是因為有了前人成功的經驗,才能讓更多的人有信心堅定自己的目標,繼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為有了前人的經驗,才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從而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向更高更深的`層面研究,正是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結合臨床,更好的融入臨床,在實習中更能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這個月又可以參加外科醫師討論會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組,在每個小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學習外,也可以一起探討臨床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在處理疾病中的不同見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學會從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個問題,也鍛煉了我們的表達能力。因此希望這種制度能夠延續下去,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
古語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去和老師相處,相互尊重,提倡一些傳統的好行為,日久自會見真情,老師定會將學問傾囊相授的。
胡老師這種開明包容、與時俱進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立業先立德”,作為他的學生,我不僅學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更領悟到了胡老師高尚的醫德和強大的人格魅力。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6
8月開始,萬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別參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以及海淀區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的學習,跟師至今,已近一年時間。通過這一年的學習,中醫科的醫生無論是在基礎理論、臨床技能還是醫德、醫風上,都深深受到了帶教老師一言一行的影響,頗有感觸與體會。
我的老師呂培文主任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醫醫院外科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中醫啟蒙于外科名老中醫趙炳南、房芝萱等老中醫,在中醫外科治療各類瘡瘍、乳房疾病及周圍血管病,如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癥、大動脈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師的教誨,醫術上要嚴謹、認真、一絲不茍,要學無止境。1991年國家為了搶救祖國醫學遺產,使傳統醫學后繼有人,呂培文主任成為王玉章老教授的學術繼承人,繼承了王老行醫50年的絕技,如對乳房疾病的辨證論治、對慢性潰瘍的陰陽辨證及一些傳統外用藥的制作與用法等。
呂老師已從醫40年,臨床經驗非常豐富,而我有幸成為了她的學生,跟隨她學習中醫外科學的知識。作為一名社區中醫全科醫師的我,剛剛參加臨床工作近3年,臨床經驗的絕對不足,既往中醫外科知識的零接觸,那么這三年的學習將對我本人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歷和過程。
學習中醫外科以來,我的臨床思維更為開闊了。中醫內科和中醫外科雖同屬于祖國傳統醫學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從中醫內科來說,常用的辨證思維側重于臟腑辨證,在于病人的整體,往往忽視了病人的局部;而呂老認為作為一名中醫外科大夫,臨床辨證除了整體辨證之外,局部辨證也顯得非常重要,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要相結合。因為外科疾患最顯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較明顯的外在表現。主要包括紅腫、發熱、疼痛、成膿、麻木、潰瘍、結節、腫塊、瘙癢、功能障礙以及皮膚部位的各種損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觀性,能夠有效地提供了臨床辨證的客觀依據。
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卻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異,因而轉歸順逆相差甚遠。因此,外科辨證雖多從局部病變著手,以局部癥狀為重點,但也絕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癥狀為依據,只有從整體觀念出發,局部與全身辨證相結合,外在表現與五臟六腑病變相結合,辨證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質,綜合起來進行辨證,抓住證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據。
另外,呂老始終堅持中西醫結合,辨病與辯證相結合,臨床要注重臨床體格檢查,在辨證施藥的同時也要鞏固西醫基礎知識。呂老在臨床上除了中醫四診“望、聞、問、切”,還很注重臨床的體格檢查,并有著深厚的西醫臨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診還是復診,她都一個一個地耐心檢查,仔細詢問及觸診。外科病患比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癰等有創傷的疾病,局部創面的流膿、惡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呂老師不怕臟和累,親力親為,認真細致的檢查,對于病患的西醫檢查報告也是仔細的查看,就病情及相關注意事項進行講解,使病患對自己疾病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謝與感激。呂老師這種敬業和專業的精神,與病人之間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醒我們年輕一輩的醫生,應該好好學習西醫基礎知識,注重臨床最為基本的體格檢查,不要老是依賴各種輔助檢查,同時要與病患進行良好的溝通,為病人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師學習轉瞬即逝,雖然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對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圍血管疾病、濕疹等疾病的西醫診斷及中醫藥治療有了初步的認知和體會,但僅僅這些是不夠的,自己離老師預想的階段、與上級部門提出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將繼續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師學習,在中醫藥繼承和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不辜負院領導、同事們以及老師的期望,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社區中醫師,做好社區居民健康的守護者。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7
我現在還清晰的記得,在跟師的第一天,陳明老師和藹地問我在學習中的困難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識。由于陳明老師是中醫科班出身,因此推薦我們背誦《醫學三字經》,教導我們一定要多背多記,在中醫的學習過程中記憶是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還不能完全理解書中所講的內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記硬背,這樣在臨床實習中才能更充分的體會到書中的旨意。
在制定了學習計劃后,老師又帶著我游覽了整個醫院,耐心的給我們講述了關于醫院的一些事跡。在跟師過程中,能學到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和老師的交談中,能了解到她在讀經典學習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淺層的理解上能更深層的了解,也能糾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時,最寶貴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導和教誨,在堅定自己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層面,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
世界上大多數偉人都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敗的經驗,才能從更多其他的方面著手研究;也是因為有了前人成功的經驗,才能讓更多的人有信心堅定自己的目標,繼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為有了前人的經驗,才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從而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向更高更深的層面研究,正是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在我的人生軌跡當中,跟師是一項重大的收獲,讓我對中醫學習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抽象性,讓我們無法真正的理解其含義,而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在實際臨床中也無法充分理解其理論的含義。因此在跟師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打下堅實的理論功底,必須要記憶更多的理論知識,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結合臨床,更好的融入臨床,在實習中更能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
這個月又可以參加外科醫師討論會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組,在每個小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學習外,也可以一起探討臨床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在處理疾病中的不同見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學會從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個問題,也鍛煉了我們的表達能力。因此希望這種制度能夠延續下去,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古語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去和老師相處,相互尊重,提倡一些傳統的好行為,日久自會見真情,老師定會將學問傾囊相授的。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8
“西醫學中醫,中醫學經典”活動總結為全面繼承傳統醫藥精華,提高中醫藥人員的理論素養,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給人民群眾提供“簡、便、驗、廉”的中醫藥服務,巷道衛生院自去年在全院實施“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活動以來,堅持把這項工作作為提高全院中醫藥人員綜合素質、技能水平和增強運用中醫藥防治疾病業務技能及提升中醫藥服務水平的一項重大舉措常抓不懈。現將一年來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今年年初我院制定了詳細的“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學習、培訓、考核等計劃,要求中醫專業人員廣泛開展自學經典、背誦經典活動,適時邀請上級醫院的業務尖子對我院進行集中培訓和專題輔導。中醫醫師人員每月對西醫專業人員組織一次《中醫學》集中授課,系統講解中醫基本理論及基礎知識。醫院對全院各類醫務人員授予相應的院內考核學分。除了每月對學習培訓情況進行定期考核外,還對規定的學習內容統一考試。
并得了良好成效,極大地調動了我院職工的積極性,為下一步的學習培訓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自活動實施以來,我院一直把學習運用中醫經典,突出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作為首要工作目標來抓,通過自學經典、撰寫筆記、集中授課、專題輔導、考試考核等多種培訓方式,進一步強化了中醫藥基礎理論,提高了業務技能操作水平,營造了講學習、鉆業務、練技術和比水平的濃厚學術氛圍,推進了全院業務建設,提升了中醫建設的綜合競爭力,更好地推動了全院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
各科室認真組織了全體醫護開展讀書活動,按照規定內容積極開展了自學。每人了選擇1—2門課程學習,并參加了“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和“甘肅中醫藥在線”遠程教育項目,并通過互聯網方式學習了省廳推薦的遠程教育課件。
各科室主要把臨床檢驗豐富的中醫人員做為指導老師,指導學歷偏底的醫務人員,特別是新分配畢業大學生,形成結對輔導,不斷提高了中醫藥理論素養和業務技能。學習期間,學員做了學習筆記,院領導還隨時抽查。學習結束后,學員積極撰寫了學習總結,并由衛生院組織統一進行了考試。結對輔導老師并寫出評語,全院達到合格。
衛生院并認真做好了參加縣上集中舉辦的“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集中培訓活動和專業知識培訓班并進行了基礎理論講座。衛生院還結合實際,積極采取各種形式舉辦了“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培訓班,培訓結束后,按照我院醫務人員掌握的程度給與相應的評分,全員達到合格。
生院還廣泛組織開展“識藥材、辨藥性”、背誦“湯頭訣”和“四大經典”知識競賽等技術比武活動,并鼓勵和督促全體學員,每人撰寫1篇以上學習小結或心得體會。充分調動全院人員學習的`積極性,掀起學中醫、用中醫的工作熱情。
衛生院開展學習活動與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緊密結合,在學習培訓中積極開展基層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和應用,使全院人員掌握了十五項中醫適宜技術,村級醫務人員掌握了八項中醫適宜技術,并積極應用與臨床實踐。
“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是個新生事物,我們也沒有這方面更多和更好的經驗,我們將共同努力把這項工作作好,同時也希望我院通過學習有更大的、新的收獲。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9
中醫的理論體系發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總結的經驗基礎上,而如今在學習中最缺乏的就是臨床經驗,以及上一輩對我們在學習中的指導和答疑,使學習完全理論化,太過于抽象而不能結合實際讓理論知識更加扎實。在5個多月的跟師過程中,得到了沈老師在學習中醫方面的諄諄教導。
我現在還清晰的記得,在跟師的第一天,沈老師和藹地問我在學習中的困難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識。沈老師非常重視基礎功底,因此推薦我熟讀《人體解剖》《中醫基礎理論》,教導我們一定要多背多記,在中醫的學習過程中記憶是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還不能完全理解書中所講的內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記硬背,這樣在臨床實習中才能更充分的體會到書中的旨意。在跟師過程中,能學到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和老師的交談中,能了解到他在讀經典學習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淺層的理解上能更深層的了解,也能糾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時,最寶貴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導和教誨,在堅定自己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層面,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世界上大多數偉人都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敗的經驗,才能從更多其他的方面著手研究;也是因為有了前人成功的經驗,才能讓更多的人有信心堅定自己的目標,繼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從而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向更高更深的層面研究,正是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在我的人生軌跡當中,跟師是一項重大的收獲,讓我對中醫學習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抽象性,讓我們無法真正的理解其含義,而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在實際臨床中也無法充分理解其理論的含義。因此在跟師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打下堅實的理論功底,必須要記憶更多的理論知識,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結合臨床,更好的融入臨床,在實習中更能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古語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去和老師相處,相互尊重,提倡一些傳統的好行為,日久自會見真情,老師定會將學問傾囊相授的。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10
xx從事中醫婦科專業30余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婦科的常見病及多發病,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臨床療效顯著。主張治病務求其本,以調臟腑之氣為重,而調肝由為首要。認為婦科病多隱微,必須詳問細察、診斷確切,則用藥無不中的。
從跟師的第一天起,老師就教導我:跟師不能僅僅抄抄方,不能只學會看跟師時見過的病,最重要的是學會臨證思維,一定要“學我,像我,超過我”。在中醫學界,業師有“活字典”之稱,他認為只有融古貫今、溯本求源才能發展中醫;反復強調中醫學不是古董,而是實用的科學,只有切實解決病人的疾苦,才是中醫學發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決病人的疾苦?必須學會勤讀、泛讀、精讀古今醫書,博采眾家之長,才能觸類旁通,拓寬臨證思路,提高臨床療效。并認為經典是中醫這門學問的基礎。
中醫四診是醫者調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現的`各種信息升華成的四種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綜合歸納時應四診合參。對婦科病及其他病證舌診脈診非常重要,必要時亦有舍脈從證和舍證從脈之法。跟師后體會到要認識癥候準確,才能提高療效,在黃院長指點下對舌診、脈診有了更精確的認識。
老師常說,高超的醫術來自人的聰穎和勤奮,但更重要的是來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醫術主要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第二、對人體和疾病要有全盤的把握度,診斷要明確,問診要詳盡;第三、熟練運用中醫婦科專業技術;第五、學習知識,運用技術,提高水平,升華境界,不斷進步。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11
從事中醫婦科專業30余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婦科的常見病及多發病,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臨床療效顯著。主張治病務求其本,以調臟腑之氣為重,而調肝由為首要。認為婦科病多隱微,必須詳問細察、診斷確切,則用藥無不中的。
從跟師的第一天起,老師就教導我:跟師不能僅僅抄抄方,不能只學會看跟師時見過的病,最重要的是學會臨證思維,一定要“學我,像我,超過我”。在中醫學界,業師有“活字典”之稱,他認為只有融古貫今、溯本求源才能發展中醫;反復強調中醫學不是古董,而是實用的科學,只有切實解決病人的疾苦,才是中醫學發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決病人的疾苦?必須學會勤讀、泛讀、精讀古今醫書,博采眾家之長,才能觸類旁通,拓寬臨證思路,提高臨床療效。并認為經典是中醫這門學問的基礎。
中醫四診是醫者調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現的各種信息升華成的四種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綜合歸納時應四診合參。對婦科病及其他病證舌診脈診非常重要,必要時亦有舍脈從證和舍證從脈之法。跟師后體會到要認識癥候準確,才能提高療效,在黃院長指點下對舌診、脈診有了更精確的認識。
老師常說,高超的醫術來自人的聰穎和勤奮,但更重要的是來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醫術主要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第二、對人體和疾病要有全盤的把握度,診斷要明確,問診要詳盡;第三、熟練運用中醫婦科專業技術;第五、學習知識,運用技術,提高水平,升華境界,不斷進步。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自己從醫已經二個年頭了,有幸師從于胡劍波老師。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終生!
在臨床實踐中,胡老師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頸肩腰腿疾病及疑難雜病。在跟師學習的日子里,我深深地體會到尹老師是一位博學的老師,他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用于指導學生的工作,使我開拓了思路,活躍了思維,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逐步提高了診療技術,堅定了對中醫藥的信心。從胡老師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對古老的中醫及其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醫學在現代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蓬勃發展,而中醫至今已經幾千年了,是古代醫學。有人認為,中醫是幾千年前的產物,與今天的現代化格格不入,學習中醫是過時的,甚至是歷史的倒退。雖然,中醫經典理論是陳舊的,但典籍中不少看來是舊的內容,卻能夠發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湯是1000多年前《傷寒論》中的方子,在現代西醫治療基礎上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就很好。又如令現代醫學棘手的冠心病,西醫治療需長期服藥、副作用較大,用中醫藥的益氣化痰活血法治療有好的療效。胡老師用大劑量黃芪治療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溫補腎陽藥治療骨質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師從胡老師后,我的學習態度不一樣了。過去在學校是在“填鴨式”的學習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記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書本的內容全部背下來,待考試時一字不漏地默寫出來,便大功告成,學習是被動的,以分數作為目標,毫無樂趣可言。
而今,跟從胡老師臨床實踐,以醫好病人為目標,胡老師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使我逐漸“開竅”。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講究的是辯證論治,目前的跟師模式恰好是印證這個特點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彎路。作為一位中醫,胡老師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視野,主張扎根中醫,西為中用,中西醫結合。正是由于胡老師這種開明包容、與時俱進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立業先立德”,作為他的學生,我不僅學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更領悟到了胡老師高尚的醫德和強大的人格魅力。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12
中西醫結合是在我國這樣一個既有中醫又有西醫的特殊國土上成長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醫學模式和醫療形式,是東西方文化和醫學科學技術相互激蕩、相互交融、相互結合的典范,是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結果,是我國醫學的一大優勢和特色。中西醫結合的目的,就是充分運用現代醫學以及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和發展傳統中醫藥學,吸收中西醫之精華,豐富和推動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努力提高為人民群眾防病治病的服務水平。為此我院開展了中醫學習班,以進一步學習體會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下是我的學習體會。
首先:中醫和西醫是兩種不同哲學思想的碰撞,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應該改變觀點不能輕視中醫,從中醫的角度學習疾病的治療。學習中醫的系統理論和哲學思想,學習中醫的辨證施治。中醫有句話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這就為同一個病人被不同有大夫看開不同的藥有一個解釋,因為不同的大夫他看問題的'方面也是不一樣的,橫看成嶺側成峰,互相標本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你認為從本治,本治好則標就去了,而他則認為先治標,標去以后再固本。其次:不同的大夫他的經歷、性格等都會使他偏好于某種藥,就是說對同一種病不同的大夫會用不同的藥,比如說有的人愛用桂、麻之類的解表藥,而有的人卻愛用其他的發汗藥,再比如說中醫可以治病,其它民族的中醫也可以治病的,像那個云南白藥在止血方面就很有名的,這并不說在中醫里就沒有止血的藥了。總之,條條大路通羅馬,能治好病人的病,那才是最好的。
那么怎樣學習中醫呢?學習中醫,就是讓我們認識我們的大自然,認識我們自身的身體,從而讓我們去融入大自然,尋求健康生存的養生之道,尋求疾病的治療之道。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中醫,感受中醫。因為學習中醫就是感受我們身邊的世界,學習中醫就是內視我們自身的身體。學習中醫,就是要培養一種返璞歸真,化繁為簡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細小的癥候所束縛,治病必求于本,培養了這種思維,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就會使我們的視野大為開闊,不僅僅是學習中醫,學習養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會變得輕松。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13
通過一年的跟師學習,我方明白老師陳明副主任醫師默默地為我鋪墊了一條開悟中醫之路,當時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鉆研中醫學。
跟師學習患者比較多,常常白天跟老師看病,晚上自己鉆研,坐公交車回到家已是九點多鐘,看著滿街的夜燈閃爍,川流不息的車輛,匆匆行走的路人,想著家中焦急等著吃飯的愛人,心中不免感嘆,但一想到這一天跟師學習中我又明白了一個中醫的道理,見識了一個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淺薄的看法,糾正了過去錯誤的認識,心中的歡喜及對老師的由衷感謝無以言表。
如今3年的跟師學習結束,自始至終,我認為跟師學習并不在于老師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無形中潛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師的思維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無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討,仍無答案,找一合適機會請教于老師,此時老師字字是真言,無數次跟師學習中是病人的詢問,老師的回答使我頓悟,回答病人的問題時老師用最樸實的語言而非專業術語,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時也學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識,這一點使我受益終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來跟師學醫積累的心得體會。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14
《金匱》甘麥大棗湯治療神經官能癥《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說:“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臟躁的癥狀可出現于癔病、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及更年期綜合征,其本為心氣不足,心血失養,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問》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靈樞》中說:“心病者,宜食麥。”甘麥大棗湯以甘草潤燥緩急,小麥養心安神,大棗益脾養血,其治在“心”。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說:“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麥大棗湯方: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臟躁指情志不暢,五志化火,臟陰既傷所致的以情志失常為主的疾患,臨床多見于女性,屬于現代醫學“癔病”范疇,是神經官能癥中的一種類型,表現可輕可重,多種多樣,有的甚至很嚴重,多無器質性病變。甘麥大棗湯有甘潤緩急,養心安神之功,主治心神失養之證。
甘麥大棗湯作為治療焦慮癥、抑郁癥、神經衰弱、考試焦慮癥、圍絕經期綜合癥、失眠等身心疾病的基礎方。根據"異病同治"的原則,病癥不同,若病機、病性、證候相同都可考慮一方治多病。
《古今醫統大全·郁證門》說:“郁為七情不舒,遂成郁結,既郁之久,變病多端。”,臟躁多因患者抑郁寡歡,憂思傷脾,積久傷心,致使心脾兩虛;若久病傷陰,致使精血兩虧,五臟失于濡養,五志之火內動,上擾心神而成臟躁之病,本病始于肝,傷及心脾,累及于腎,病位多在心、肝。肝屬木,心屬火,在五行相生關系上,肝為心之母,因此肝之藏血不足會導致心之陰血不足,心血不足從而引起心神失養。肝疏泄失常不僅影響到全身氣機,而且也會導致其本身藏血失職。由此,肝之功能失常所引起的臟躁在病因病機方面除了肝之疏泄失常外,還有肝不藏血。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以疏肝健脾,養心安神為主。
《金匱要略心典》言:“皆所以求肝治之,而宅其魂也。”人體的氣機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是全身氣機之樞紐所在若樞機失利,必然導致各臟腑氣機的紊亂。五臟氣機紊亂必然導致五志的失常,從而影響到人的情志。
《醫宗金鑒》云:“臟,心臟也,心靜則神藏,若為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擾不寧也,故喜悲傷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臟躁的癥狀可出現于癔病、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及更年期綜合征,其本為心氣不足,心血失養,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問》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靈樞》中說:“心病者,宜食麥。”甘麥大棗湯以甘草潤燥緩急,小麥養心安神(藥理研究小麥有抗焦慮抑郁的作用),大棗益脾養血,其治在“心”。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15
中醫臨床學習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如何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個進入臨床階段的學生期盼達到的。但是學生進入臨床后發現臨床學習與理論學習有很大的差別,一時很難掌握,總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獲甚微的感覺。跟師學習這么多天,下面結合我的學習經驗談談在臨床中如何跟師。
一、要注意培養動手能力。
中醫的動手能力,即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的鍛煉。中醫的四診絕對不是簡單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級技術”。必須把過去的知識,與當下的病癥結合起來;與患者即時、隨機地進行交流才能獲得。同時,能夠被準確表達,記載于書本上的“明知識”只是一小部分,人類更多的知識,是那些只可意會而難于言傳的東西。俗語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通過跟師學習,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才會掌握中醫的精髓。在望診上尤其重視望舌,臨床實踐證明,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舌的變化迅速而又鮮明,它猶如內臟的一面鏡子,凡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病情的淺深、預后的好壞,都能較為客觀地從舌象上反映出來,成為醫生診病的重要依據。若見淡白舌,多是氣血兩虛或者陽虛;若見紅舌,多是熱證。若見紫舌多是血行不暢。臨床需仔細觀察,以便獲取準確信息。再如“治小兒外感熱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為“至陰之地”,對于鑒別寒熱虛實有重要意義,如咽喉紅腫,為有實火;紅而干,為陰虛;不紅不腫,為陽虛;咽喉劇痛而不紅不腫,為真寒假熱,咽喉紅腫疼痛卻全身表現為寒證,則為真熱假寒等等。問診應講究技巧,跟師學習就要學會老師問診的方法和技巧,這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初上臨床時往往按西醫詢問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細,可是問過之后頭腦中卻一片茫然,后來不斷地模仿老師問診才有所體會。中醫問診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憑醫生的理論水平和臨床功底。問診主要是確診某病某證或排除某病某證。
至于脈診,首先要掌握脈象特征。如浮脈的脈象特征是脈位表淺,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脈的脈象特征是脈位較深,輕取不應,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脈象特征之后再在臨床中細細體會,最好在切脈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指導下進行,先從浮、沉、遲、數、弦、細、洪脈等幾種常見的、簡單的脈象入手。其次要經常體會。學習切脈好比打球,強調“手感”,必須持之以恒,經常有意識地訓練,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著老師上門診時,老師指著一位高血壓的老人要我診脈,看是什么脈象,書本上的二十幾種病理脈象的'脈象特征我都能脫口而出,《瀕湖脈學》我也熟讀過,可是一旦上臨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怯怯地說“脈好硬,像繃緊的繩子一樣”,老師笑著說“像繃緊的繩子不就是弦緊脈嗎?”我才恍然大悟,弦脈不就是“端直以長,如按琴弦”嗎?從此以后對于弦脈就不陌生了,而且體會到見到中老年人弦脈,特別是左關脈弦勁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陽上亢,甚至肝風欲動的前兆,必須大劑量平肝潛陽、鎮肝熄風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記錄。
每天跟師出門診都做好病案記錄,記錄的原則是能詳則詳,包括舌脈,以備以后查閱。一些常見病可以簡單記錄,對于疑難病、罕見病則要詳細記錄,包括老師藥物用法都要詳細記錄。
認真做好病案記錄是收集原始資料最好的途徑,每當我臨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時,總把以前記錄的病案重溫幾遍,往往茅塞頓開,找到一些好的解決辦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師門診要用心去問病史,用心切脈,用心記錄及思考老師的處方。我在四診之后考慮這個病是什么證型,該用什么主方,怎樣加減。然后看和老師的辨證思路是否一致,選方用藥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則知道自己的辨證思維和老師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則要考慮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請老師指點迷津,我的思路錯在哪里,我的哪些藥用得欠妥,哪些藥用得得當,老師為什么要這樣用等等。有時候老師特殊的用方用藥,或者特殊劑量則更要仔細揣摩。
四、要學會與患者相處,視患者如親人,體貼患者,這樣患者才會更好的配合你,讓你做檢查,回答你提出的問題。最后,要“用心讀書,用心看病,用心總結,用心做人”。這些讀書、臨證、做人的經驗是我們在課堂以及書本上很難學到的。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16
跟師學習這么多天,下面結合我的學習經驗談談在臨床中如何跟師。
這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初上臨床時往往按西醫詢問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細,可是問過之后頭腦中卻一片茫然,后來不斷地模仿老師問診才有所體會。中醫問診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憑醫生的理論水平和臨床功底。問診主要是確診某病某證或排除某病某證。至于脈診,首先要掌握脈象特征。如浮脈的脈象特征是脈位表淺,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脈的脈象特征是脈位較深,輕取不應,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脈象特征之后再在臨床中細細體會,最好在切脈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指導下進行,先從浮、沉、遲、數、弦、細、洪脈等幾種常見的、簡單的脈象入手。其次要經常體會。學習切脈好比打球,強調“手感”,必須持之以恒,經常有意識地訓練,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著老師上門診時,老師指著一位高血壓的老人要我診脈,看是什么脈象,書本上的`二十幾種病理脈象的脈象特征我都能脫口而出,《瀕湖脈學》我也熟讀過,可是一旦上臨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怯怯地說“脈好硬,像繃緊的繩子一樣”,老師笑著說“像繃緊的繩子不就是弦緊脈嗎?”我才恍然大悟,弦脈不就是“端直以長,如按琴弦”嗎?從此以后對于弦脈就不陌生了,而且體會到見到中老年人弦脈,特別是左關脈弦勁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陽上亢,甚至肝風欲動的前兆,必須大劑量平肝潛陽、鎮肝熄風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每天跟師出門診都做好病案記錄,記錄的原則是能詳則詳,包括舌脈,以備以后查閱。一些常見病可以簡單記錄,對于疑難病、罕見病則要詳細記錄,包括老師藥物用法都要詳細記錄。
認真做好病案記錄是收集原始資料最好的途徑,每當我臨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時,總把以前記錄的病案重溫幾遍,往往茅塞頓開,找到一些好的解決辦法。
跟師門診要用心去問病史,用心切脈,用心記錄及思考老師的處方。我在四診之后考慮這個病是什么證型,該用什么主方,怎樣加減。然后看和老師的辨證思路是否一致,選方用藥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則知道自己的辨證思維和老師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則要考慮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請老師指點迷津,我的思路錯在哪里,我的哪些藥用得欠妥,哪些藥用得得當,老師為什么要這樣用等等。有時候老師特殊的用方用藥,或者特殊劑量則更要仔細揣摩。
視患者如親人,體貼患者,這樣患者才會更好的配合你,讓你做檢查,回答你提出的問題。最后,要“用心讀書,用心看病,用心總結,用心做人”。這些讀書、臨證、做人的經驗是我們在課堂以及書本上很難學到的。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17
某月開始,萬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別參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以及海淀區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的學習,跟師至今,已近一年時間。通過這一年的學習,中醫科的醫生無論是在基礎理論、臨床技能還是醫德、醫風上,都深深受到了帶教老師一言一行的影響,頗有感觸與體會。
我的老師呂培文主任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原外科主任,她某年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醫醫院外科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中醫啟蒙于外科名老中醫趙炳南、房芝萱等老中醫,在中醫外科治療各類瘡瘍、乳房疾病及周圍血管病,如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癥、大動脈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師的教誨,醫術上要嚴謹、認真、一絲不茍,要學無止境。某年國家為了搶救祖國醫學遺產,使傳統醫學后繼有人,呂培文主任成為王玉章老教授的學術繼承人,繼承了王老行醫50年的絕技,如對乳房疾病的辨證論治、對慢性潰瘍的陰陽辨證及一些傳統外用藥的制作與用法等。呂老師已從醫40年,臨床經驗非常豐富,而我有幸成為了她的學生,跟隨她學習中醫外科學的知識。作為一名社區中醫全科醫師的我,剛剛參加臨床工作近3年,臨床經驗的絕對不足,既往中醫外科知識的零接觸,那么這三年的學習將對我本人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歷和過程。
學習中醫外科以來,我的臨床思維更為開闊了。中醫內科和中醫外科雖同屬于祖國傳統醫學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從中醫內科來說,常用的辨證思維側重于臟腑辨證,在于病人的'整體,往往忽視了病人的局部;而呂老認為作為一名中醫外科大夫,臨床辨證除了整體辨證之外,局部辨證也顯得非常重要,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要相結合。因為外科疾患最顯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較明顯的外在表現。主要包括紅腫、發熱、疼痛、成膿、麻木、潰瘍、結節、腫塊、瘙癢、功能障礙以及皮膚部位的各種損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觀性,能夠有效地提供了臨床辨證的客觀依據。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卻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異,因而轉歸順逆相差甚遠。因此,外科辨證雖多從局部病變著手,以局部癥狀為重點,但也絕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癥狀為依據,只有從整體觀念出發,局部與全身辨證相結合,外在表現與五臟六腑病變相結合,辨證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質,綜合起來進行辨證,抓住證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據。
另外,呂老始終堅持中西醫結合,辨病與辯證相結合,臨床要注重臨床體格檢查,在辨證施藥的同時也要鞏固西醫基礎知識。呂老在臨床上除了中醫四診“望、聞、問、切”,還很注重臨床的體格檢查,并有著深厚的西醫臨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診還是復診,她都一個一個地耐心檢查,仔細詢問及觸診。外科病患比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癰等有創傷的疾病,局部創面的流膿、惡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呂老師不怕臟和累,親力親為,認真細致的檢查,對于病患的西醫檢查報告也是仔細的查看,就病情及相關注意事項進行講解,使病患對自己疾病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謝與感激。呂老師這種敬業和專業的精神,與病人之間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醒我們年輕一輩的醫生,應該好好學習西醫基礎知識,注重臨床最為基本的體格檢查,不要老是依賴各種輔助檢查,同時要與病患進行良好的溝通,為病人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師學習轉瞬即逝,雖然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對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圍血管疾病、濕疹等疾病的西醫診斷及中醫藥治療有了初步的認知和體會,但僅僅這些是不夠的,自己離老師預想的階段、與上級部門提出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將繼續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師學習,在中醫藥繼承和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不辜負院領導、同事們以及老師的期望,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社區中醫師,做好社區居民健康的守護者。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18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自己從醫已經十余個年頭了,有幸師從于名老中醫尹華榮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終生!
現代西醫治療基礎上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就很好。又如令現代醫學棘手的冠心病,西醫治療需長期服藥、副作用較大,用中醫藥的益氣化痰活血法治療有好的療效。尹老師用大劑量黃芪治療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溫補腎陽藥治療骨質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師從尹老師后,我的.學習態度不一樣了。過去在學校是在“填鴨式”的學習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記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書本的內容全部背下來,待考試時一字不漏地默寫出來,便大功告成,學習是被動的,以分數作為目標,毫無樂趣可言。而今,跟從尹老師臨床實踐,以醫好病人為目標,尹老師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使我逐漸“開竅”。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講究的是辯證論治,目前的跟師模式恰好是印證這個特點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彎路。作為一位名老中醫,尹老師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視野,他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對于現代醫學,主張扎根中醫,西為中用,中西醫結合。正是由于尹老師這種開明包容、與時俱進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使他成為醫學界經久不衰的長青樹,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立業先立德”,作為他的學生,我不僅學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更領悟到了尹老師高尚的醫德和強大的人格魅力。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19
眾所周知,中醫是我國的國寶、國粹,幾千年來為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針灸學更是我國的文化魁寶,它是一門博大精深、體系完備、內容豐富的學問,數千年來它以其獨特的特點在我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針灸療法具有適應證廣、療效顯著、應用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它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也受到世界各國人們越來越多的喜愛,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學習它,但是也許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覺得無從學起,不知從哪入手。我作為一名護理人員,跟隨朱寶醫師從事了幾年中醫中藥和針灸的臨床診治工作,耳濡目染中醫中藥的神奇療效,正如《黃帝內經》中記載“一針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戀上了這門古老的醫術。在幾年的實踐中,我院三名護理人員通過自己的學習和臨床醫師的指導,初步掌握了針灸、拔罐、蠟療、熏蒸、按摩等幾項中醫適宜技術,并在臨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在根據我們的學習經驗談一下幾點針灸療法的體會。
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爭中,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之為整體觀念。在臨床針灸治療中,整體觀念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在要考慮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還要注意季節氣候、晝夜晨昏、地區方域對患者的影響。平衡針灸創始人——軍區總醫院平衡針灸專家王文遠教授認為:人體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平衡系統,具有自身的調節修復功能。因此,在針灸的過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適的體位,積極與患者溝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針灸療法和療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顧忌和怕痛的心理,積極配合醫生,以期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與平衡取得更好的療效。此外,還要注意患者的狀態和體質,饑餓患者不宜針刺,若需針刺,應取穴少,輕刺為宜;過飽者不宜針刺,若需針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體弱者,針刺手法宜輕;劇烈運動后不宜馬上扎針。再次,人體在不同的季節影響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來適應。如春夏陽氣升發在外,氣血容易浮于體表,故皮膚松馳,腠理開泄,人體就以出汗散熱來調節。秋冬陽氣收斂內藏,氣血閉于內,故皮膚致密,出汗減少,體內必須排出的水液就從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節針灸后的患者皮膚松馳,腠理開泄,易至風邪入侵,務必叮囑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風,以免加重病情。
1、先后次序的靈活應用由于人體每一個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時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寶醫師的指導下,我們掌握了針灸學的普遍應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內關,小腹三陰謀,坐骨刺環跳,腿痛陽陵透。這八句話,共四十個字。每一句講了一個穴位,一句五個字,即講了一穴位,又講了它治療的部位。對于初學針灸的我們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啟示。朱寶醫師還特別強調取穴的先后次序,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病人分清主次,靈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順序。如發作性痛癥,易先刺遠隔穴位,運用導氣手法,通過經絡的遠隔誘導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處穴位,就可避免病變部位因疼痛過敏引起的肌肉緊張,造成進針困難,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時常先刺遠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經痛先瀉合谷,再取頭面部穴位。可見,取穴的先后順序的不同直接影響著臨床療效。
2、循經選穴的原則臨癥選穴配伍,朱寶醫師倡導按照“循經選穴”的原則,以臟腑經絡理論為指導,根據病機和癥候,在其所屬或相關的'經脈上選穴配方。在明確辯證的前提下,直接選取與病情相關經脈上的穴位進行治療,臨床上常取經脈循行遠隔部位的經穴作為主穴,這些穴位是經絡之上下、出入的處所,具有遠近聯系的功能,對本經頭面、軀干、臟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療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臨床循經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臨床應用中以本經取穴和他經取穴多見。如手厥陰經病變出現的心絞痛、心悸取內關,手太陰經病變的咳嗽取尺澤,咯血取孔最等。此外還有中病旁取,遠近取穴法等多種取穴法,臨床上根據病情酌情應用。
3、疼痛選穴以“以痛為愉”的原則在循經選穴的基礎上,直接選取患部經脈循行所達的穴位,以局部選穴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聽宮,膝痛刺犢鼻等。
4、靈活補瀉,辨證施治在補瀉手法的應用上,朱寶醫師重視針刺手法,認為恰如其分的運用補瀉手法是針灸療效的關鍵,認為進針得氣后,應根據個體生理、病理狀態的不同和氣血盛衰辨證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針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將補針和瀉針分為輕、平、大三類,即輕補、大補、平補、輕瀉、大瀉、平瀉、平補平瀉等七法。對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病情變化辨證施治。如一例膽絞痛患者的治療,初期采用大瀉法針刺陽陵泉止痛后,改用平瀉法刺其他穴位,使經氣保持暢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我們初步掌握了針灸理療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中醫世界里,這些都只是皮毛,總結出一點體會與心得,與各位同仁共同學習,不足之處,請見諒。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20
中醫臨床學習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如何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個進入臨床階段的學生期盼達到的。但是學生進入臨床后發現臨床學習與理論學習有很大的差別,一時很難掌握,總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獲甚微的感覺。跟師學習這么多天,下面結合我的學習經驗談談在臨床中如何跟師。
中醫的動手能力,即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的鍛煉。中醫的四診絕對不是簡單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級技術”。必須把過去的知識,與當下的病癥結合起來;與患者即時、隨機地進行交流才能獲得。同時,能夠被準確表達,記載于書本上的“明知識”只是一小部分,人類更多的知識,是那些只可意會而難于言傳的東西。俗語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通過跟師學習,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才會掌握中醫的精髓。在望診上尤其重視望舌,臨床實踐證明,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舌的變化迅速而又鮮明,它猶如內臟的一面鏡子,凡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病情的淺深、預后的好壞,都能較為客觀地從舌象上反映出來,成為醫生診病的重要依據。若見淡白舌,多是氣血兩虛或者陽虛;若見紅舌,多是熱證。若見紫舌多是血行不暢。臨床需仔細觀察,以便獲取準確信息。再如“治小兒外感熱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為“至陰之地”,對于鑒別寒熱虛實有重要意義,如咽喉紅腫,為有實火;紅而干,為陰虛;不紅不腫,為陽虛;咽喉劇痛而不紅不腫,為真寒假熱,咽喉紅腫疼痛卻全身表現為寒證,則為真熱假寒等等。問診應講究技巧,跟師學習就要學會老師問診的方法和技巧,這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
初上臨床時往往按西醫詢問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細,可是問過之后頭腦中卻一片茫然,后來不斷地模仿老師問診才有所體會。中醫問診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憑醫生的理論水平和臨床功底。問診主要是確診某病某證或排除某病某證。至于脈診,首先要掌握脈象特征。如浮脈的脈象特征是脈位表淺,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脈的脈象特征是脈位較深,輕取不應,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脈象特征之后再在臨床中細細體會,最好在切脈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指導下進行,先從浮、沉、遲、數、弦、細、洪脈等幾種常見的、簡單的脈象入手。其次要經常體會。學習切脈好比打球,強調“手感”,必須持之以恒,經常有意識地訓練,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著老師上門診時,老師指著一位高血壓的老人要我診脈,看是什么脈象,書本上的二十幾種病理脈象的脈象特征我都能脫口而出,《瀕湖脈學》我也熟讀過,可是一旦上臨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怯怯地說“脈好硬,像繃緊的繩子一樣”,老師笑著說“像繃緊的繩子不就是弦緊脈嗎?”我才恍然大悟,弦脈不就是“端直以長,如按琴弦”嗎?從此以后對于弦脈就不陌生了,而且體會到見到中老年人弦脈,特別是左關脈弦勁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陽上亢,甚至肝風欲動的前兆,必須大劑量平肝潛陽、鎮肝熄風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每天跟師出門診都做好病案記錄,記錄的原則是能詳則詳,包括舌脈,以備以后查閱。一些常見病可以簡單記錄,對于疑難病、罕見病則要詳細記錄,包括老師藥物用法都要詳細記錄。
認真做好病案記錄是收集原始資料最好的途徑,每當我臨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時,總把以前記錄的病案重溫幾遍,往往茅塞頓開,找到一些好的解決辦法。
為什么要這樣用等等。有時候老師特殊的用方用藥,或者特殊劑量則更要仔細揣摩。
視患者如親人,體貼患者,這樣患者才會更好的配合你,讓你做檢查,回答你提出的問題。最后,要“用心讀書,用心看病,用心總結,用心做人”。這些讀書、臨證、做人的經驗是我們在課堂以及書本上很難學到的。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實用】相關文章: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12-20
中醫師承跟師心得體會04-14
中醫心得體會05-06
學中醫心得體會05-01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01-05
中醫實習心得體會06-19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01-11
跟崗心得體會03-17
中醫藥心得體會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