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精品(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讀后感1
《論語》當中闡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最為核心的自然是“仁愛”思想,縱觀全書,一萬五千余字的《論語》,“仁”這一個字就前后被提到有一百零九處。仁愛是儒家哲學里的基石,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核心。
何謂仁,簡單二字—愛人。仁者愛人,就是用一種發自內心的愛去關懷別人。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仁愛的使命,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當面臨抉擇時,個人的性命已不重要,殺身成仁才是真正的使命。這是中國文人的一種精神,儒家的一種態度,是那些面臨國破家亡,興衰榮辱的士大夫所應當奉行的`準則。然而,身處在當下的較為和平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所謂的仁已無需是那種拋頭顱、灑熱血的豪言壯舉,而是僅僅在生活中多去關心別人,用一種善意的心態去待人接物。孔子的學生問孔子如何為仁,孔子說:“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論語讀后感2
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謂舉足輕重,其文化影響與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學術無法相比的。因此,《論語》成了中國歷代文人墨客、先賢政要的必讀科目。可以說,大凡是中國人沒有不知道《論語》的。對于《論語》的解說也很廣泛,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讀了《論語》,一直都沒有完整過,其中讀過的一些語句,也只是一知半解,沒下多少功夫。直到我來北關小學后,才得以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讀了一回。說到這兒,還得感謝我們的`孫常青校長,他在校園里積極推行書禮文化、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在青年教師中成立了讀書學習社,并撥出專門經費用于購買書籍,我榮幸地成為其中的一員。孫校長發給我們的第一本書就是《論語》。
時值寒假,身邊又沒有多少瑣事,正是讀書的好機會。真是不讀不知道,讀過才知道孔子著實偉大。
他的遠見卓識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就是對幾千年后的我們也深有啟迪,有著燭照千秋的意義。
論語讀后感3
據中學的歷史課本記載,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開始,一直到清末,《論語》作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認可的正統思想,統治了中國思想界達兩千年之久。事實上,這兩千年中,官家推行論語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統治的工具。因為論語講“禮”、講“仁”;講“忠”,將“孝”;或許也因為《論語》中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個人對該句的理解持保留意見,見下文)。
若子民全都仁義忠孝而又不知,自然不會犯上,不會犯上也就不會作亂,更談不上謀反了,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徐志剛P1)。我們要推翻封建統治必須要先推翻它的.思想枷鎖。《論語》自然是首當其沖。,所以,我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五四打倒孔家店是非常正確的。打得很好。
論語讀后感4
最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朱則民的講評著實讓我佩服,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是大家孔的這一句話,它讓我想了很多。
孔子很看重一個很人長成長過程中朋友的作用,他主張我們交納正直、誠實、知識面廣的朋友,而不贊同我們跟那些性情膽小、優柔寡斷、心懷鬼胎的人做朋友。那些好的朋友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在自己疑惑時幫助自己做出選擇。
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明辨的能力,是寬容的`態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類生活方式,而需要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只有明確明確自己的既定目標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朋友就好比一面明鏡,可以窺見自己的得失,也可以反映出自己的職業道德道德品行。當自己因為方向而迷茫時,又可以及時為你指明方向。
論語讀后感5
孔子說:堅定地相信我們的道,努力學習它,誓死保全它。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禍亂的國家。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工作;不太平,就隱居。政治清明,自己貧賤,是恥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有時候,我們會迷茫,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可能是對自己的三觀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孔子提出了他的想法,供我們參考:
1.有一個堅定的信仰。去學習它、實踐它,捍衛它。在深入研究和對比之前,不要別人說哪個好,就信哪個,要自己去選擇和驗證。
2.居住在太平之地。可以放眼全球,不必拘泥于一個地方。
3.在清明之國,不努力以致貧賤,是個人的恥辱;在黑暗之國,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也是恥辱。
問一問我們自己,我們有一個讓我們堅定相信的道嗎?我們居住在什么地方?我們的貧賤和富貴是如何得來的?
論語讀后感6
《論語》就像一杯耐人尋味的香茶,越品讀就越能體會出文言文之間蘊藏的知識。走進了《論語》這本書,我看到了萬人師表、學識淵博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把他平日的言行給記錄下來,編成了《論語》。《論語》一共有20章,記載了孔子各方面的言論,圍繞著“仁 ”這個主題編制的。孔子是中國儒家學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不管在過去還是現在都起著很大的進步意義。《論語》不僅是古代文學的`典范,而且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是學習中國文化的開始。
《論語》的第一章就是學而第一,以學為主。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它的意思是說:“學習過后能按時復習,不是很愉快嗎?”現在的一些學生把 復習甚至于學習看做是一件很痛苦、浪費時間的事情。但是你如果把學習看做是一場游戲,我和你之間的學業上的較量!
我讀完第一章,突然明白了:學習的過程應該取長補短,應該更好的完善自己不足之處,提高自己的修養。
論語讀后感7
我們學校要舉行論語讀后感比賽我先來介紹介紹論語吧,論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經典之作。記錄了孔子與弟子的言行與,《大學》《中幅》《孟子》稱為,四書。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與朋友交言而不信,呼意思是;不尊守諾言。我來說說我吧有一次星七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姥姥家到了門外面我突然想起我好向還有一些事情一想愿來是和朋有一起去玩我和爸爸媽媽說了說爸爸媽媽走了朋有來了我說別但心我給朋有講講,朋友說你真是個守信用的人。我開心急樂
你要來到我們班就會聽到我們的朗讀聲。
論語讀后感8
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個“信”字。曾子曰:“……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我覺得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沒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來朋友。不過有時越是基本的道德規范越難以做到,越難以做到這要求就變得越高。當一個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時他所達到的價值層面是最高的。
第二,對朋友要寬容,在朋友有難或犯錯時要幫助朋友。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過,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微子)“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朋友的.價值在關鍵時刻最能顯現出來。我想,這也是“信”所要求的。一個忠誠的朋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拋棄對方。
論語讀后感9
我們從小都在讀論語,孔子的仁。“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認為:所謂“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可視為“仁”的根本。可我卻覺得,“仁”的根本不應該就只有這些,那對待老師呢?對待朋友呢?所以,“仁”指的當然不僅僅是這些。
我們也在學習孔子的那句話:“知之是知之,不只是不知,是知也。”可是又有誰留意過孔子的那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也就是:對待老百姓,可以使他們順著當政者所指點的路線去走,但不可以使他們都知道為什么這樣走。這不是又和他的上一個思想相互矛盾嗎?呵呵,看樣子,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孔圣人也會啊!怪不得大部分統治者要信奉儒家學說了。
不過我們不得不承認,論語是孔子語言的精髓,甚至是中文的精髓,這博大精深的文化,還是得細細品啊!
論語讀后感10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困惑:
父母對孩子關愛得無微不至,卻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卻常常做出彼此傷害的事情來;
有時費盡心機想和領導、同事拉近關系,卻常常適得其反。
為什么會這樣?
怎樣的關系才能稱作“好”呢?
孔夫子認為,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所謂“過猶不及”。為什么兩個人很親密卻不是相處的最佳狀態呢?
孔子的學生子游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數”是“屢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國君(領導)旁邊,雖然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
論語讀后感11
孔子乃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句話告訴我們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惑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只會疑惑而不肯定,所以我們絕不能這樣。孔子也說過,一個人只要學習了,就一定能更上一層樓。如:“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樣,你自己的學問一定有所長進。
除此之外,孔老先生還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涕;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遵從兄長,言行謹慎,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你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了《論語》,我深刻地領悟到,要尊敬每一個人,這樣,每一個人才能尊敬你。做人,一定要多學習,多動腦,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讀后感12
以前看過給孩子買的"育靈童"全套國學經典中的論語和名家例如名牌大學導師的講解,給孩子讀時,一直有種不解其意,甚或者是篇中所講禮儀已經早已不適用了,那都是很久之前的東西,與現在完全脫節的感覺,很多的幾乎是80%的部分不能理解。盡管如此,仍覺的讀起來會有很大的`收益。但是直到看到了這本書,有帝師之稱的張首輔的講解,才有如雷灌頂的醒悟。原來千年前的孔子是要向我們講述這種種的道理。如果不是有著深厚的國學功底,淵博的知識,很好的領悟力,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將論語講述的如此清楚。強烈推薦。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會受益匪淺的……
論語讀后感13
這個暑假,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受益匪淺。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編撰的一部語錄體著作,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歲。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和最重要代表人物。
《論語》這本書,作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結晶,早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有了深刻的影響。
我在暑假期間讀了《論語》,學習到了許多待人禮儀,尊師重道,孝敬父母等一些知識,還有社會規律這些知識,讓我對以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禮儀有了深刻的見解。
《論語》是讓人懂得孝敬、道德、政治、利益、規律的一系列東西,我要把這個古老而又正確的理念,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中華民族精神蓬勃發展!
論語讀后感14
暑假期間我讀了《論語》這本書,《論語》記錄著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我最喜歡里面的《以學為樂》、《宋濂借書》、《孔子學琴》等。
《以學為樂》寫的是一個叫于仲文的小孩,他從小就聰明好學,他讓父親給自己蓋了一間小書房,他每天都在里面看書,學習以此為樂,勤奮好學,他長大終于干出一番事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懂得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這篇故事告訴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快樂的面對,努力去完成,以學習為樂趣。
論語讀后感15
《論語》是孔子寫的。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個大人物,他是魯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分為奉道、尊禮、崇仁、重孝、尚德。
我最喜歡的是這幾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習了又常常溫習和練習,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還有就是”見賢思齊“這句話,讓我明白了看到品德好的.人就要和他看齊,要和品德好的人多學習。
讀了《論語》的一些文章,使我又多了些知識。我以后要多讀一些關于論語的書籍,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本事,將來更好的衛祖國做貢獻。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讀后感 讀《論語》讀后感11-08
《論語》論語學而第一08-02
《論語集注》論語序說08-28
《論語》論語·里仁第四11-29
《論語》論語·子張第十九08-01
論語的名言05-24
論語心得11-28
《論語》經典名句08-15
《論語》論語·衛靈公第十五11-14
《論語》的讀后感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