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教育的十字路口》有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教育的十字路口》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教育的十字路口》有感1
一本近300頁的《教育的十字路口》擺在我的床邊已經有三個多月了,每天臨睡前翻上幾頁早已成了一種習慣。這本隨筆式的散文集不但表達了作者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我國現行教育體制的困惑、擔憂,體現出了他對一線教師的理解,而且也反映了作者作為一位學生父親的無奈,里面的不少文章引起我的強烈共鳴,有些文章我甚至讀了不止一次。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必需要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認清教育的本質,這樣才能明確自己的職能和職責,才會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么,不應該做些什么。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生長,教育就是互動與相互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為目標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為關注的起點,在這里,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獨特性而賦予了主體的價值,并因此成為責任的主體,主體意識的萌發恰似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基本點。
書中的這兩段話揭示了教育的本質,那么誰來進行教育呢?答案當然是——教師。教師的責任就是教育。由此我也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們,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怎樣教育學生呢?
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必先修身。其實就是要求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要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所以我首先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要以身立教,為人師表,塑造良好的師德形象,對學生充滿愛心,對工作充滿責任心,對未來充滿信心,真正做到愛崗敬業。其次,要努力提高自己業務水平,不能滿足于已取得的學歷和掌握的知識,而應主動地進行知識的更新和“充電”,自覺拓寬知識領域,了解所教學科的'發展動態和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將最新的、最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只有教師的素質提高了,才能全面進行素質教育,才會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在如今,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人員,還應該是“求是、求真、求新”的教學研究人員。因此,我以后一定要加強業務學習,多學習一些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二期課改及班主任工作的理論知識,記好筆記,認真寫心得體會。要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要積極主動參加校內外的教研活動,一同探討研究如何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提高35分鐘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選擇當教師就意味著奉獻與付出,要有充滿關愛、熱情大度的胸懷。要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要相信、善待每一個學生,要用心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要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之門,而要做到這些,我就應該在以后的工作中從改善與學生的交往方式,改善與學生的對話方式,改善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開始,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有安全感的教學環境,以寬容和欣賞的態度對待學生,讓學生感到我們的班級、學校就像是一個溫馨的家,這樣學生就會喜歡你這位老師,既而喜歡上你的課,喜歡這所學校,成績也就一定會有所提高,也就必然會得到家長和學生的歡迎,從而步入一種良性發展的循環。由此可見,雖然一名普通教師的日常工作是平凡的、瑣碎的,但我們就像是一塊塊石頭,一同構筑起了中國教育這座大廈。
書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礎教育中的10個人文關鍵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變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這些名詞在教育改革實踐中被賦予了堅實、豐富、深刻的精神內涵。尊重生命,愛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充滿活力。
至于本書中作者所表露的對我國現行教育體制的困惑,絕非是我們這種小人物所能改變的,我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所能做的就是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地干好本職工作。當教師是一種經驗的積累,一種不斷的成熟,一種不斷的進步。這是一筆無形的財富,我們只有在自己“打拼”的日子里才能感受得到這筆財富的不易。我們會在學生的成長中、進步中自然而然地體會到教師工作的樂趣。現在我國的教育事業正處在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期,正需要我們“為教育事業快速發展而努力工作”!
讀《教育的十字路口》有感2
我讀了張文質的《教育的十字路口》一書。書中寫的都是一個個教育故事,從一句句真誠的話語,我感受到他對教育的一絲絲憂愁,他就一個站在教育十字路口的人,為我們指引著方向。
“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生長,教育就是互動與相互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為目標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為關注的起點,在這里,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獨特性而賦予了主體的價值,并因此成為責任的主體,主體意識的萌發恰似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基本點。”書中的這兩段話揭示了教育的本質,那么誰來進行教育呢?自然是教師。教師的責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業務學習,多學習理論知識,記好筆記,認真寫心得體會。要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要學會“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善待每一個學生,用心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之門。”
書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礎教育中的10個人文關鍵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變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這些名詞在教育改革實踐中被賦予了堅實、豐富、深刻的精神內涵。尊重生命,愛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充滿活力。
讀《教育的十字路口》有感3
打開《教育的十字路口》,就是打開一扇教育之門,看到的是另一個視角的教育,看到的是一個獨特的心靈對教育的操守恒心。傾心的眷注中有哀傷、追逐、憤悶,而又充滿期待。峻緩而又別有機趣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一個個的教育故事,一絲絲的教育愁慮,一汩汩生命至愛的情流。清新透明,不假雕琢,內功深厚而張力宛然。無不令人為之動容、隨想,細細反芻而直抵心靈深處。
“我怎么會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對教育耐心而又細致的觀察者呢?然而,一旦進入其中,我卻因為生命,因為愛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這是作者心靈的獨白,也是本書的意味。《教育的十字路口》為我們打開的正是作者細膩的教育觀察視野——他從生命的高度、從人文精神的視點,細致品評著教育的細節,耐心反芻品出人性的力度,教育原始的淳樸,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的自由以及教育現狀的沉重。通過自己對教育愛的深深情懷,進行著百折不回的追索,而直截了當地噴發生命的強度,厚重的思想卻以輕盈的姿態站立在我們的視野里,讓人精神沖動而情感隨之潛流,在喜憂相伴中看教育、看學校、看師生;在流水落花中看制度、看資金、看環境;在文字靈性與生命強度中看內心、視經驗、審靈魂。汩汩滔滔而出的心靈絮語,真摯、親切、深邃、深情,如同醇酒,稍一品咂便會讓人酣酣迷醉,與他同愁、同憂、同喜、同思教育的人性、人文。
在人們的貫性思維中,當一個事物處在十字路口時,便是一種艱難、一種痛苦,是一次需要小心翼翼的`關鍵的抉擇。然而有著獨特思維的張文質先生卻對十字路口有著獨特的情懷,渴望教育十字路口的到來,他生動地描述道:“新的教育創生于十字路口。沒有傍徨,就無須選擇,無須抉斷,甚至不需要有隨時承擔責任的勇氣。十字路口意味著多元、多樣,意味著選擇的自由。如果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真的愛,那么必然就會有自由,因為愛意味著自由,一定也會帶來自由。”與其說這是對教育的思考,不如說這是對教育長期眷注后的祈盼,是對十字路口教育充滿愛與自由的熱忱渴望。這也是他作為一位人文學者的精神闡釋。“十字路口證明了一種屬于每一個人的夢想,有差異、有機理和值得信賴與忠誠的對未來的肯定。”他就是這樣一個懷著這種教育夢想的人文學者,并且將這一夢想化為現實行動:以拍翅追逐于陽光下活躍的生命而踐履著、思考著、拍擊著,為之勞心勞力。
我們日常總在書本與教室中忙碌,總是盯著孩子的未來而諄諄教導,忽視每日的當下生活,而使教育漸漸遠離人的生命所需,便有了“我們很多行為都可能意味著責任的缺席”。教育確實是“不要宏大的敘事,甚至也不要微言大義,只要細致的體會,只要用心地注視”。書中用心注視的大量細節,總能讓我們的眼球為之吸引,可又時常汗顔難堪,甚至牽心扯肺。
本書有相當的內容像是作者面對生活、面對書本、面對靈魂、面對生命的一切的晤對;像是自言自語,似同靈魂對話;又像是精神飄游時的獨語。言談之間既有流貫的文思,又有動人的性情,冷峻而又幽默的筆觸,讓人既忍俊不禁,又被淡淡的傷感侵襲。倘若你沒有聽過他的講座,沒有接觸過他的思想,你會不解地問:這哪是教育著作?分明就是個人生活札記。然而分享過他的教育主張,了解他的教育思想的人便能心神領會這教育的另一種表達。正如他文中言及的“在一個對教育沉思的人那里,這一切都具有教育的意味”。“這一切”指的便是他所例舉的許多詞的畫面、場景、記憶,而“每一個詞都和我們的身體有關,每一個詞同樣能夠打動現在仍暫時擁有這些詞語的思索者”。因此我們在書中看到了大量的課堂細節、校園細節、人際交往細節、日常生活細節、動植物生命細節、作者自身的言談舉止細節、閱讀細節,乃至一些詞語的細節。在這些細節的獨白自詠中給人展示了生命的脆弱、教育的沉甸,振臂吁呼人性、人文的教育實質,期待溫柔、耐心的生命化教育。這既表白了他的教育思想,又實踐他的教育主張——教育閱讀與教育寫作。他反對空泛的套話式論文,主張注入生命靈性與情感溫度的心靈手語,真實的細節與真實的情感傳達真切的教育思想。譬如:在《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中,像是個人生活細節的繾綣,但是在作者打開心扉時沖出的又是“想到這一點,我免不了要把自己的成績歸功于大大小孝日復一日供我們上學的學校。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學校,這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時刻。這是我們的疼痛,禮儀,節日”。這其實不是個人成長與教育關聯的牽扯,而是他深入教育實踐后的憂思獨訴。
閱讀《教育的十字路口》,其實就是與作者進行心靈晤對,不同于看一般的教育論文,可以心存一覽無余之念。此書需要讀者慢慢品嚼,就如同作者品嚼教育的細節一樣,回環曼妙的心語才能給你無窮的回味、深刻的反思和淡淡的揪心。
讀《教育的十字路口》有感4
不知不覺,在教育這片圣土上已前行兩年。我曾感動過,幸福過,對自己肯定過;也曾彷徨過,困惑過,對自己質疑過。非常有幸的是,我讀到張文質老師的《教育的十字路口》一書,它為我指明方向。在細細品味中看出張文質先生對于教育有著怎樣的愛與抉擇,而他選擇了從尊重生命出發的教育。
“我怎么會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對教育耐心而又細致的觀察者呢?然而,一旦進入其中,我卻因為生命,因為愛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這是作者心靈的獨白,也是本書的.意味。
縱觀許多的教育名家的書,無不是從對生命的“愛”出發。因為愛,巴學園的小豆豆如此幸福;因為愛,薛瑞萍老師將書帶給了她所有的學生;因為愛,雷夫老師25年堅守在教室里;因為愛,才有了蘇赫姆林斯基100條的建議……愛不僅是教育最原始的力量,還是教育的本質和對話的基礎。
然而愛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依然在愛的十字路口選擇了前行,毫不猶豫。在教育生涯中,我們也會遇到諸多十字路口,希望懷著對生命的熱情、對教育的熱情,對學生的愛,一如既往,堅定信念,踏實的走好每一步。
讀《教育的十字路口》有感5
“你在哪上班?”“學校”“哦,教育行業呀!”每每跟剛認識的人聊天,總會涉及這樣的話題?但是教育是什么,作為教育行業的我們,又該做些什么呢?
打開張文質的《教育的十字路口》,就是打開一扇教育之門,看到的是另一個視角的教育,看到的是一個獨特的心靈對教育的操守恒心。有趣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一個個的教育故事,一絲絲的教育愁慮,一汩汩生命至愛的情流。清新透明,不加雕琢,內功深厚而張力宛然。無不令人為之動容、隨想,細細品味而直抵心靈深處。
書中寫的都是一個個教育故事,從一句句真誠的話語,我感受到他對教育的一絲絲憂愁,他就一個站在教育十字路口的人,為我們指引著方向。
書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礎教育中的10個人文關鍵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變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這些名詞在教育改革實踐中被賦予了堅實、豐富、深刻的精神內涵。尊重生命,愛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我們的教育才充滿活力。
在如今,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人員,還應該是“求是、求真、求新"的`教學研究人員。因此,一定要加強業務學習,多學習一些關于小學教學及課改的理論知識,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要積極探討教學方式,提高40分鐘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每個人都會有迷茫的時候,都會有猶豫不決的時候,矛盾的綜合體就是人。也曾聽說過這么一句話:一個選擇或許就會毀了一個人的一生。所以當我們處在矛盾、困惑、懷疑中,就需要尋找一本理性的書或者人來幫助自己理清思路,就象給干渴的沙漠注入一股清泉。
讀《教育的十字路口》有感6
近段時間,我閱讀了張先生的《教育的十字路口》一書,讀這本書與讀其它的書感覺有很大不同,因為張先生這本書里的文章是細細碎碎的。記錄的或是一個場景,或是某人的一句話,或是聽課后的幾句感悟。有時駐足,有時行走,都圍浸于教育深長的思緒……在這些“細細碎碎”中,我讀到了耐心、傷感、渴望、期盼……我特別喜歡這種形式,它讓我拿得起放得下,隨時隨地拿起書來讀,不必回顧上文,隨時隨地放下書思考,不必冥想下文。對于時間零碎的我來說,課間也可以讀上一條兩條。它讓我感覺到,原來細細碎碎也是一種寫作方式。
“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成長,教育就是互動與彼此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為目標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為關注的起點,在這里,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獨個性而賦予了主體的價值,并因此成為責任的主體,主體意識的萌發恰似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基本熾。”書中的這兩段話揭示了教育的本質,那么誰來進行教育呢?自然是教師。教師的責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要加強自身涵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業務學習,多學習理論知識,記好筆記,認真寫心得體會。要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要學會“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善待每一個學生,用心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開啟每一個學生的聰明之門”。
書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礎教育中的10個人文要害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變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這些名詞在教育改革實踐中被賦予了堅實、豐富、深刻的精神內涵。尊重生命,愛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質疑跑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布滿活力。
我盡管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學語文教師,但也要加強自身涵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專業學習,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尊重愛護學生,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地干好本職工作。我會在學生的成長中、進步中自然而然地體會到教師工作的樂趣!
這本書友一個震撼的名字,更有著震撼人心的教育的思考。新的教育,創生于十字路口,如果沒有彷徨,就無需選擇,無需擇斷,也無需有隨時承擔責任的勇氣。十字路口,意味著多元,多樣好自由,如果這個世界上有真正的愛,必然會有自由。十字路口,實際上是我們期待中的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十字路口,意味著對價值的重新發現重新認定,在彷徨中孕育著獨具的慧眼。真正的教育,在出發時是未知的,只有在相遇時,在共同的參與中,在對話的過程中,意義才日漸清晰起來。
《教育的十字路口》,呼喚著教育的愛,教育的自由!
讀《教育的十字路口》有感7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教育的十字路口》一書。因為張先生這本書里的文章是細細碎碎的,所以讀這本書與讀其它的書感覺有很大的不同。它記錄的或是一個場景,或是某人的一句話,或是聽課后的幾句感悟。有時駐足,有時行走,都圍浸于教育深長的思緒……在這些“細細碎碎”中,我讀到了耐心、傷感、渴望、期盼……我特別喜歡這種形式,它讓我拿得起放得下,隨時隨地拿起書來讀,不必回顧上文,隨時隨地放下書思考,不必冥想下文。對于時間零碎的我來說,課間也可以讀上一條兩條。它讓我感覺到,原來細細碎碎也是一種寫作方式。
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變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書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礎教育中的10個人文要害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這些名詞在教育改革實踐中被賦予了堅實、豐富、深刻的精神內涵。尊重生命,愛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質疑跑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布滿活力。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就是:“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成長,教育就是互動與彼此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為目標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為關注的起點,在這里,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獨個性而賦予了主體的價值,并因此成為責任的主體,主體意識的萌發恰似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基本熾。”這兩段話揭示了教育的本質,那么誰來進行教育呢?自然是教師。教師的責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先要加強自身涵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業務學習,多學習理論知識,記好筆記,認真寫心得體會,要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要學會“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善待每一個學生,用心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開啟每一個學生的`聰明之門”。
《教育的十字路口》,呼喚著教育的愛,教育的自由!十字路口,意味著多元,多樣好自由,如果這個世界上有真正的愛,必然會有自由。十字路口,實際上是我們期待中的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十字路口,意味著對價值的重新發現重新認定,在彷徨中孕育著獨具的慧眼。新的教育,創生于十字路口,如果沒有彷徨,就無需選擇,無需擇斷,也無需有隨時承擔責任的勇氣真正的教育,在出發時是未知的,只有在相遇時,在共同的參與中,在對話的過程中,意義才日漸清晰起來。
盡管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學數學教師,但也要加強自身涵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專業學習,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尊重愛護學生,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地干好本職工作。我會在學生的成長中、進步中自然而然地體會到教師工作的樂趣!
讀《教育的十字路口》有感8
在閱讀張文質《教育的十字路口》這本書時,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書中所描述的正是現在教育中應要重視得問題,作者語重心長地娓娓道來每一個教育故事,令人無法不為之思考,從而反思自己,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去走好自己的教育之路,站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茫時,應該選擇怎么去做。教育這條路自古以來都是任重而道遠。
十字路口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意味著迷茫彷徨,不知何去何從,也不知道自己要踏進哪條路,這往往會帶給人痛苦,我也如此,從事教育多年,在被種種教育問題充斥之后,消耗掉不僅是耐心,更是不知該如何抉擇。然而在張文質先生在書中描述道:“新的教育創生于十字路口。沒有傍徨,就無須選擇,無須抉斷,甚至不需要有隨時承擔責任的勇氣。十字路口意味著多元、多樣,意味著選擇的自由。如果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真的愛,那么必然就會有自由,因為愛意味著自由,一定也會帶來自由。”
書中也寫到“我怎么會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對教育耐心而又細致的觀察者呢?然而,一旦進入其中,我卻因為生命,因為愛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這是作者心靈的獨白,也是本書的意味。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我不止一次的失去耐心,重復式地要求成績,從而忽略學生被愛的需要。我們日常總在書本與教室中忙碌,總是盯著孩子的未來而諄諄教導,忽視每日的當下生活,而使教育漸漸遠離人的生命所需,便有了“我們很多行為都可能意味著責任的缺席”。教育確實是“不要宏大的敘事,甚至也不要微言大義,只要細致的體會,只要用心地注視”。
所以,只有當學生在被愛關懷之后,他們的.內心才能健康地成長,我們要用心的去觀察,用心去彌補他們內心的缺失。就如同我班很多離異家庭以及單親家庭的孩子,走近之后,才發現他們有多渴望被呵護,孩子不應該被當成附屬品,家長跟老師更不能站在自身的角度,對他們進行思想控制,他們是應要有理想抱負去實現,前提是他們要有一顆完整而不缺失的心靈,然而這是需要用愛去堆砌的。正如書中所說“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生長,教育就是互動與相互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為目標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為關注的起點,在這里,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獨特性而予了主體的價值,并因此成為責任的主體,主體意識的萌發恰似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基本點。”
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提出的基礎教育中10個人文關鍵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在如今的教育環境中,我們要選擇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善待每一個學生,用心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這關乎著學生能夠走多遠,學生從來都是是一個擁有獨立靈魂的個體,我們的教育應該要有愛。
讀《教育的十字路口》有感9
讀張文質的《教育的十字路口》,最初的感覺是難懂,可是當你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你會從那一個個娓娓道來的教育故事,一句句真誠的話語,感受到他對教育的一絲絲憂愁,書中的一字一句都飽含著思想。他用教育札記的方式,記錄了跳躍的思想。他正是一個站在教育十字路口的人為我們指引著方向。
在人們的貫性思維中,當一個事物處在十字路口時,便是一種艱難,一種痛苦,是一次需要小心翼翼的關鍵的抉擇。然而張文質先生對十字路口有著獨特的情懷,渴望教育十字路口的到來,他生動地描述道:“新的教育創生于十字路口,沒有傍徨,就無須選擇,無須擇斷,甚至不需要有隨時承擔責任的勇氣,十字路口意味著多元、多樣,意味著選擇的自由。如果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真的愛,那么必然就會有自由,因為愛意味著自由,一定也會帶來自由。”與其說這是對教育的思考,不如說這是對教育長期眷注后的祈盼,是對十字路口教育充滿愛與自由的熱憂渴望。“十字路口證明了一種屬于每一個人的夢想,有差異,有機理和值得信賴與忠誠的對未來的肯定。”他就是這樣一個懷著教育夢想的人文學者,并且將這一夢想化為現實行動。
“十字路口”既意味著選擇,同時也意味著挑戰,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重要毋庸置疑,正因為如此,走一條什么樣的道路才變得十分的迫切。在新課程標準推行的背景下,現實的教育困境并沒有減輕。他也有我們一樣的無奈,應試教育的壓力,生命教育的割裂,都讓他感到無比的痛苦。教師的責任就是教育。教書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先要加強自身涵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業務學習,多讀好書,要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我們選擇當教師就意味著奉獻與付出,要有充滿關愛,熱情大度的胸懷。要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善待每一個學生,要用心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要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之門,而要做到這些,我們就應該從中改善與學生的交往方式,與學生的對話方式,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開始,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有安全的教學環境,以寬容和欣賞的'態度對待學生,讓學生感到我們的班級、學校就像是一個溫馨的家,這樣學生就會喜歡老師,既而喜歡上這位老師的課,成績也就一定會有所提高,從而步入一種良性發展的循環。雖然我們的日常工作是平凡的、瑣碎的,但我們就像是一塊塊石頭,一同構筑起了中國教育這座大廈。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多讀書是我們老師進步的法寶,讀書使人進步,一本好書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樂趣和享受,有的甚至讓我們終身受益。作為新時代的一名教師,我們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要善于讀書,樹立新的教育理念,豐富自己的教育思想,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最終達到自我發展。
總之,作為教師,在教育的十字路口,我們要樹立新的服務觀念,以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教育事業新的輝煌,用我們真誠的愛支撐起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讀《教育的十字路口》有感10
《教育的十字路口》是張文質的新書,用教育札記的方式,記錄了作者跳躍的思想。沒有前言、后序,可是,飽含思想。這本隨筆式的散文集不但表達了作者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對我國現行教育體制的困惑、擔憂,體現出了他對一線教師的理解,而且也反映了作者作為一位父親的無奈。
“生命化教育始終相信人,始終相信生命的意義,始終相信教育能不斷戰勝愚昧、粗暴、狹隘、卑俗,走向光明、慈祥、遼闊、和諧,教育以人性的方式,使人最終贏得解放。”“所有教育的發現都是人性的發現,所有教育的道理其實都很平實、淺近。教育的難處在于無所用心、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教育的難處還在于我們總要時不時偏離了人性的‘常態'”。“教育的對象是人、是生命。”這些是張文質的教育理念。
我們再讀讀這些文字吧:整齊劃一、循規蹈矩、漸進漸變是創新最大的敵人。不是我們不知道走正道在哪里,而是走正道太難了。當教師受到來自教育內部的各種威脅時,他可能很快就會威脅他的學生。教育家鮑伊爾說:當每班學生數超過了30個人的時候,教師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為對班級的控制。好教師從來就不是靠培訓造就的,更不是靠檢查評比競賽造就的,好的制度加上自我的期許,才是好教師的成長的必經之路。作者每年堅持在一線聽課,若是沒有對真實教育狀況的`深入了解,怎能有這樣的尖銳深刻的思考與闡述?
在如今,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人員,還應該是“求是、求真、求新”的教學研究人員。因此,一定要加強業務學習,多學習一些關于小學教學及課改的理論知識,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要積極探討研究教學方式,提高40分鐘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書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礎教育中的10個人文關鍵詞:自主、互動、開放、質疑、活力、寬容、同情、愛、覺悟、生命。人文精神是當代基礎教育變革的價值背景和追求目標,這些名詞在教育改革實踐中被賦予了堅實、豐富、深刻的精神內涵。尊重生命,愛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充滿活力。
至于本書中作者所表露的對我國現行教育體制的困惑,絕非是我們所能改變的,我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所能做的就是踏踏實實干好本職工作。當教師是一種經驗的積累,一種不斷的成熟,一種不斷的進步。這是一筆無形的財富,我們只有在自己“打拼”的日子里才能感受得到這筆財富的不易。
讀《教育的十字路口》有感11
張文志老師的《教育的十字路口》,看到的是另一個視角的教育,看到的是一個獨特的心靈對教育的操守恒心。傾心的眷注中有哀傷、追逐、憤悶,而又充滿期待。峻緩而又別有機趣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一個個的教育故事,一絲絲的教育愁慮,一汩汩生命至愛的情流。清新透明,不假雕琢,內功深厚而張力宛然。無不令人為之動容、隨想,陷入深深思索。以下幾段為《教育十字路口》精彩摘錄:
1、寬容幾乎首先是一種教養,是教育日復一日加以培植的文明之樹上的嫩芽。寬容是一個手勢、眼神,一種習慣,是一個屬于行動的詞,然后才是一種胸襟與理念,最后寬容便是一種關乎所有人命運的體制,是社會和諧、開放、富有想象力和獨創性力量的基石。寬容總是與自由、互愛、友誼、憐憫、同情、信任關聯在一起,正如所有人類美好的精神之花總是互相依存、互相增強一樣。
2、必須培植一個視角,必須找到一個音調,也許只有此時你才能發現你的工作與本質的聯系,你才能發現你正在不斷掘進的一切正是你生命本身。你才有可能從你的音調聽出一個理想發言者的音調,你才能從日常的責任中獲得一種自信,并為正在生長的一切不斷感到驚訝。
3、教學的危險常常表現在行為與目的之間喪失了關系,即具體的教學行為可以完全無視它所可能產生的后果,無視學生的感受。教學行為首先是計劃、規范或者習慣,是必須運行的常規,由職業本身和各種政策所決定,而切斷了教學與對人生意義的'全面關懷之間的關系,具體的人丟失了,亦即為了人的目的性的丟失,教學行為滿足于追求在虛空狀態中的自足感,熱衷于技術、設計的新穎性與操作的熟練程度,最終心靈則在重復做的狀態中日漸淪于麻木和封閉。
【讀《教育的十字路口》有感】相關文章:
十字路口07-10
十字路口07-14
十字路口10-08
十字路口06-06
十字路口09-22
十字路口07-13
十字路口07-11
十字路口08-06
十字路口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