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
《非暴力溝通》讀完那一刻,最大的感受集中在三處:其一是愛自己(第九章內容),對自我需要和感受的理解,對自我表現的包容;其二是非溝通的四個關鍵性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以及第三點對話中對他人情緒的理解。
整本書的思路,先提出非暴力溝通的關鍵——愛,這也是后文作者反復強調的觀點;然后展示了“非愛”的異化的溝通方式;繼而分五章講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觀察(對個體具體的或連續性的行為發表不帶道德評價的意見,而不由此行為推測、總結其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感受(我們不對行為進行評價,而是表達此刻的心情)、需要、請求(減少抽象的語言,具體的描述請求內容);此后各章可以看成是非暴力溝通技巧在生活中的引用了,去傾聽別人、理解自己、合理的表達憤怒與感激,熱愛生活。
在閱讀中,除了“愛”以外,給我很深映像的另一個詞是“具體化”,尤其是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中,作者一再強調我們具體的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具體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要和發出具體的請求。其實我很認同這個觀點,只是在表達感受和發出請求這兩點上,我覺得這種具體化和我們中國人尤其是南方人言行上的“委婉”似有沖突。我們很多時候有意無意間會把自己的把自己的需要或者感受暗示出來,而不會明示。當然,另一方面而言,這種風俗,也讓我們更擅長體會別人的情緒。(至少我個人感覺,內向者普遍如此)
第九章愛自己給我很大的震撼,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有一點完美情結的緣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氣,自我糾結。第九章作者的疏導,確實讓我很受益。不同于以往我所看過的文章,在這里作者強調了“對自身需要的關注”,讓我覺得以“滿足需要”為導向去處理問題,而不是糾結于自我的憤怒與不滿——雖然這是句正確的`廢話,但當我在與人共事中再體會這句話時,確實感到身心的一陣輕松。(當然這也是因為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決)而后文所提的“愉快的工作”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做”好像我還沒有體會到二者的區別,因為我這確實是我的工作,雖然我很討厭。
其它幾章除了具體討論非交流溝通的細節外,我個人喜歡的還有第二章。異化的溝通方式的提出,讓我反復回味了很久,反省了自己,確實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總是不經意的采用里面的某些方式跟人溝通,引人不快。而在第五章作者提出的四點關于聽到不中聽的言論是的內心放映,也很令我欣賞,負面的感受是由于需要未得到滿足而并非行為本身。至于其他各章,暫時觸動一般,不過對于兩個人的對話交流,我覺得可以再著重看看六、七這兩章。
雖然作者反復強調的“愛”有時讓我覺得像在看《少有人走的路》,都有點扯淡(畢竟國內沒有教會那種氛圍)不過就溝通方式而言,理論講解的很清楚了。雖然我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完全地按照那四個步驟去實施,但是那種自我克制、客觀具體的討論事物的態度我想自己是會努力做到的。同時,從需要是否被滿足的角度去理解自我以及他人的情緒也是值得一試的。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2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聽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書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協作運動。暴力指不同的團體或個人之間,如不能用戰爭方法和諧彼此的利益時,常會用強迫伎倆以抵達自己的目的,稱為暴力。作為一名受過教育的、沒有犯罪記載的公民,我歷來沒有想過自己和暴力扯上關系,但每次在責罵小孩后,孩子媽都會建議我去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她說我的言語給小孩帶來了一定的傷害,這應該也算是暴力的一種。
當我讀完《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有兩大方面的感受:
一、關注非暴力溝通方式的要素,深思“修身”
作者以為,非暴力溝通方式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求以及央求。當發作一件事情,懇求我們不加任何個人感情顏色地中止復述,接著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求招致呈現那樣的感受,最后表達自己的央求——細致的、細化的央求,當中必需明白是央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個學生在一個星期內遲到了三次,教員對該生中止批判教育。
情境一:
教員:“怎樣次次遲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時到校,如若再遲到就把你移交學校處置!”
情境二:
教員:“你這個星期曾經遲到了三次了,我很不快樂。你的遲到行為違犯了學校的規則,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所以請你按時到校。”
我國古籍《大學》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說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違犯了非暴力溝通。但細想一下,絕大多數的人,對每一件事情都會有自己的想法,特別關于經常犯錯的學生,教員就容易構成呆板印象,即使該學生本周遲到的次數比上周少,教員也覺得他是經常遲到,似乎沒有任何矯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個人感情顏色地中止復述,必需加強個人修養。
二、對待憤怒與多角度思索
作者以為,當人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指責自己;2、指摘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當我們選擇指摘他人時,我們以為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這就是我們的憤怒的緣由。
例如:第二次月考過后,級長對我說:“你們班的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
選擇一:指責自己。我說:“是的,都怪我平常沒有好好管理班級”。
選擇二:指摘他人。我說:“這班學生太懶散了,平常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課后沒有好好做作業和復習”。
選擇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說:“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但與上次考試對比,與年級總分平均分的差距在減少,說明有進步”。
選擇四: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級長對我說這事情,主要是關心我班成果,希望我能制定有效的方法來進步班級成果。
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摘他人,只會使我們的心情變差,而從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動身,沒有產生任何的不快樂。
生活中充溢著矛盾與誤解,經過溝通,能促進彼此的感情,消弭誤解。暴力不能處置問題,反而讓問題復雜化。非暴力溝通可以進步人們溝通的質量,我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運用非暴力溝通與他人交流。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3
這本書讀完了很長時間了,因為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時間來寫這個讀書筆記。等到我開始整理讀書筆記的時候,發現很多內容都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我讀過的書,大多數是這個情況。很久以前,我立過一個flag,我說每讀完一本書一定做一個讀書筆記。現在,我很慶幸我立的這個flag,因為我發現做讀書筆記的過程,其實又將書讀了一遍,溫故而知新,而且,這個過程所花的時間并不多。我對心理學類的書比較感興趣,因此,這本《非暴力溝通》也不例外。書的作者,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后來他發展出了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也就是此書),也因此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
雖然這本書叫《非暴力溝通》,但是,這本書講的不僅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是一套實現幸福人生的生活哲學。如書中所講,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但是留意一下現實中的談話方式,我們發現,有一些話確實會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等,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和敵視。
這本書的核心,希望是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加強人與人的.聯系,既充分表達自己,又能夠去理解他人,實現人與人的和平相處。書中所講的運用非暴力溝通的例子,都有很好的效果。我并不懷疑,只是我感覺做到那樣并不容易。Anyway, just do it!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500字6
最近參加了讀書會,連續集中看了《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非暴力溝通》,前兩本書里,我認知到了很多溝通技巧,而《非暴力溝通》卻讓我發現了愛和和諧,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有點感動。我們生活在關系之中,沖突對我們來說在所難免,它帶來兩種結果:更親密的關系或者更壞的關系。在沖突中,我常常被自己的情緒左右,內心的寧靜在沖突中被打破,只有用語言的暴力來維護心中的和平,可是在這個時候,心中已沒有了愛。而“傾聽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當我心中悠閑的觀察那個“沖突”,用心傾聽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我發現我的內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寧靜,而我就越不怕與對方坦誠的溝通,在溝通中,我感受到了愛與和諧。可是想要獲得這個能力太難,當我內心感到煎熬時,卻要全然放下自我,全身心傾聽對方,我感到異常的痛苦,但是心中的“愛”終究會給我指引,讓我在善中綻放。從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讀書是為了找到努力的方向,而到達彼岸卻是需要時間來修煉的。”
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靈》中寫到:“美是最高的敏感性,不是對自己痛苦和焦慮的感受,而是包含著整個人類的生命。只有在“自我”之流完全枯竭時美才會存在。當“自我”不在時,美就存在了,隨著對自我的放棄,美的激情就生起了。”希望在沖突中,我能努力的洞見事實,傾聽對方,獲得內心的平靜,發現愛和美。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4
依稀記得,中學時代的我特別頑皮而母親總是“以柔克剛”地訓導我:“瑞漢,看到茶幾下的兩雙臟祙子和電視機旁那三雙,我不太高興,因為我很看重整潔。”接著,她沉心靜氣地向我問道:“你是否愿意將它們放進房間或洗衣機?”母親期待的眼神使得我立馬收拾好雜物,這種非暴力的溝通方式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可惜現在卻沒有多少機會感受她的“嘮叨”。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溝通方式,但《非暴力溝通》絕對不只是一本提高語言修養的書,經過一個多月的閱讀,我仿佛找到了一個“新大陸”。或許你在工作上感到很懊惱,為什么大家總是不懂我呢?為什么我們的工作效率提不上去?此時,我建議你要學會聆聽內心的聲音以及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包括我們的言語是否給別人帶來傷害?這本書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們內心的和諧、自我理解、改善關系。
美國著名作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蘊含著人與人之間語言的深度和文字的簡潔,勾勒出我閱讀的濃厚興趣,同時也在腦海中構造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非暴力溝通時刻提醒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我的母親雖然沒讀過多少書,卻能機緣巧合地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來培育母子間的尊重與愛,懷惴著這份難忘的經歷,站在未婚男士的角度來看一些家長對孩子語言上的批評,有時候遠勝于他們肢體上受到的傷害。
當我把這本書的內容給悟透后,自己的內心莫名有一種幸福感:一次約會時,我便把它分享給女友楊曉雯,當時我潛意識只想讓她更多地運用于與顧客的語言表達上,畢竟她是做服裝銷售的,一段時間過后,萬萬沒想到的是,她對于我們親密關系的處理上也頗有好轉,不再試圖分析對方有什么毛病,而是全心全意去體會我們內心的需要,至此,我們一如既往地保持著難得的平和。
我曾經讀過《關健對話》,但《非暴力溝通》用深入的角度剖析了暴力產生的來源,為什么我們和別人對話的時候容易產生暴力的狀況?并且提供很多解決方案,如果說這本書是《關健對話》的升級版,那一點都不為過。實際上此書還可以當作改善國家政治摩擦的潤滑劑,有時候雙方在點燃戰火的前期不妨先冷靜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嘗試站在彼此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尋找需求而不是一味只想著解決紛爭,相信我們采取的這種溝通方式定能改變著當下乃至未來的.局勢。
非暴力溝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適應不同的情況,并根據自己的個人風格及文化環境做出調整,它的精髓在于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于使用怎樣的字眼進行交流。工作總結靜謐的夜色,一個人進入非暴力溝通的世界,仿佛見到了青春期的母親和現在的情人,她們倍伴著我一起成長,雖不能改變全世界,卻可以讓彼此獲得愛、和諧與幸福。這是一本終生受用書籍,如同一把神奇的刷子,幫助我們更好地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流露真情。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5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總結下來一個關鍵點是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說當出現問題之后,不要去指責他人,要先考慮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導致了這個問題,不論你是老板還是員工,你是上司還是下屬,都不要一股腦把問題都歸結到對方身上,這樣既可以讓自己從激動、暴怒的情緒中冷靜下來,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時激動產生沖突。相當于一個尖銳的利器變得柔和,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別人。
一、觀察:區分觀察和評論,若將其混為一談,他人就會傾向于自己聽到的是批評,并反駁我們影響到雙方的關系,從而對溝通造成障礙。正確的觀察應該是:不帶評論的觀察。也就是只觀察,單純描述事實,不妄加評論,比如說“你的衣服上有污漬”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臟!”且要注意減少“總是”“從不”這樣過于絕對化的詞語,因為這樣的詞語會使我們的表達過激。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言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二、感受:除了我們自己的感受,我們是否應該關注一下別人的感受,就像是我們社會工作者在接觸案主時,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有同理心,當我們自己經歷過,就會明白對方那種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簡單的一句“你不要難過了,這沒什么大不了的”
三、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它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標注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我們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我們認為案主需要什么。假如說案主的'親人離世,案主當下最緊迫就是通過哭來宣泄自己的悲傷,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們說“不要哭了,要走出來”
四、請求:
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被請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要他們做什么,而不是請求他人不做什么。我們把愿望說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如果我們通過拒絕來提出請求,人們的反應常常是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1、對我們有益的行為;2、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別扭的事。然而,如果我們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選擇,我們就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
最后將作者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藉由這本書,依稀間遙望到夢寐以求的美麗世界,生活永遠等待人們以一己之身去領略生命的美和神奇”。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6
最近我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它就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有效溝通的大門。讀完這本書后,我第一次剝離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親密關系,包括和先生的關系、和自己的關系以及和孩子的關系。我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也開始嘗試解決了一些問題。
我和先生單獨相處的時候經常為一些小事吵架。同一件事情,在我們倆這會產生兩個不同的版本,我們倆都會覺得對方不可理瑜。比如說我和孩子都已經睡覺了,先生進房間拿衣服去洗澡,他開柜門和關上柜門的聲音有點響。我認為先生這種行為一點都不體諒他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現;而先生覺得我為這樣的小事情斤斤計較,是無理取鬧的.行為。于是乎,深夜里我們會這樣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開交。
《非暴力溝通》書中倡導當遇到事情與愛人溝通時,盡量客觀性描述事實,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傳遞給對方,要避免對愛人進行道德評判或者與他人比較,這會讓你的愛被蒙蔽。例如在上個事例中,我換個方式表述后,結果截然不同:親,你開櫥門的聲音,打擾我睡覺了,可以在關門的時候小聲一點嗎?結果是他輕聲地關門,我安心地繼續睡覺。在生活中,我把不對伴侶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判這個準則實施以后,我們倆的吵架次數確實少了很多。
除了和先生的關系得到緩和,我和自己的關系也親密了許多。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個聽話的好孩子,要聽爸媽的話、要聽老師的話、要聽領導的話,就是沒人教過我們該如何聽自己的話。沒有人教我們,當我們的心感覺沮喪時,我們該怎么辦?沒有人教我們,當我們的心感覺憤怒時,我們又該怎么辦?
《非暴力溝通》書中倡導我們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好,學會順從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我時,允許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級的錯誤,允許自己一邊罵著自己傻叉卻依然接納這種不完美的自己。我們也可以有各種情緒,可以喜悅、可以傷感、也可以合理地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愛上自己的特別,把自己當成摯愛一樣與自己和平相處。
學會和自己舒服的相處,不再執著于擰巴自己,頓時覺得生活輕松了很多,于是連帶著對孩子的微笑也多了起來。5歲多的孩子慢慢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很多時候她開始反抗家長的權威。之前,我對孩子的這種抗拒采用的是比較權威的方式,導致孩子已經會表達:媽媽,你說的就一定對的嗎?為什么我什么都要聽你的?現在,我更多的是讓她自己去選擇,而不是采用不得不去做的方式。比如說,她不想去刷牙,覺得這很麻煩。我告訴她,你可以選擇刷牙,這樣可能會麻煩點,你也可以選擇不刷牙,這樣很可能蛀蟲會在你的牙齒安家,到時候牙醫就要把你用鉗子把你的牙拔了。具體怎么選,是你的權利,媽媽不干涉,但是,選定了,你就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非暴力溝通》書中倡導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她不依附任何人而存在。每個媽媽都無法替孩子做任何的決定,我們能做的只是能帶給孩子只是愛和陪伴,而不是以愛之名,給予愛的綁架。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7
一、總結
本章以“讓愛融入生活”為主題,從傾聽自己及他人、樂于互助兩方面著手,引出了本書的主要內容NVC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簡單的8個字呈現在眼前,背后卻是漫長的刻意練習,這練習期間會有歡欣雀躍、會有頹廢沮喪、會有心靈清洗的滌蕩、也會有內心波濤洶涌的暗流,讓我們開啟這扇大門,進入我們新的別樣人生體驗。
二、“讓愛融入生活”感悟
本書這一章標題,讓愛融入生活。此刻,我想到的是,你愿意讓愛融入生活嗎?
曾經我有一種認識,工作與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鹽、妻兒老小、家長里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對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兒,所有與工作無關的場所、事件、人物、情感、時間等;而工作則是一群有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補的青壯年,在約定的時間、地點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著我的“認識”,我踐行著讓愛融入家里的每個生活角落,我感受著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愛,也感受著給予他們由衷愛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際都將被愛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卻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強勢、我的急躁、我的壓抑與容忍限度。我開始困惑、反思,是什么原因?我本不是這樣的人啊!
伴隨著個人成長的一次次深入學習,我終于明白:《非暴力溝通》中“讓愛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體的時時刻刻;而其中的“愛”,即是感受的體會和體察、需要的覺察和感知,體會自己、體察對方;覺察自己、感知對方。在這里,無論是自己還是對方,都是對自己的愛!
愛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溝通》中的核心,更是個人成長中的核心!
當我明白了“生活”、“愛”這兩點時,我從內心深處放下了對待工作間合作、同事、領導的舊有的“認識”。我們都在不同系統中承擔不同的角色,無論角色怎樣切換,我們所有的一切,從感受和需要出發,都是對我們自己的愛!愛自己是讓愛融入生活的必要條件。
三、感悟點
1、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么,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感受和需要,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體會和覺察;對對方的感受和需要的體察和覺知。愛自己,能夠讓我們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依然能心存愛意。
2、通過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
傾聽是愛自己的方式,傾聽自己、傾聽他人。聽聽自己的內心、他人的內心,帶著覺知、感知去體會和覺察,有意識的、刻意地去練習,這是實現愛自己的途徑和方法。
3、當你施與我,我給你我的接納。當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賜予。
樂于互助。施者由衷的給予與受者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接受,施者因該行為產生價值更欣賞自己,施者與受者同時受益。
4、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于對其四要素的覺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進行交流。
覺察,多練習!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8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的后記部分,作者講了他舅舅和他外祖母的故事。表面上看,這故事好像與此書沒有多大關系,但仔細品嘗,感覺這故事是把握全書精髓的鑰匙。這把鑰匙告知人們:在與他人或與自己溝通時肯定要充溢愛心,不然書中介紹的那些溝通方法就降格成了技巧和話術,而這樣的溝通其實也是暴力的。 在非暴力溝通中,愛心為何這么重要?因為這可以有效防止我們在溝通時,掉入人們習以為常的打標簽,先入為主的陷阱。語言是人類用于人際溝通的宏大獨創,只有駕馭好這工具,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但語言不行能百分之百地描述我們周遭的客觀和主觀世界。把顏色數字化后就會發覺,在這世界上竟然有1600多萬種顏色,相比之下,人類用于描述顏色的詞匯卻寥寥無幾!另一方面,詞匯是穩定的.,但詞義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心態下,對不同的人是會改變的。比如讀了《非暴力溝通》一書中的某一章節后,飽經風霜的人說“懂了”,初出茅廬的人也說“懂了”,雖然是同一個詞匯,但詞義卻是不一樣的。這也是為何在本書的379~381頁,作者拒絕用業內公認的學術性方法去和精神病人溝通的緣由。假如沒有愛心,是無法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許多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心理狀態的。
無論是懇求他人做某事或是自己安排做某事,人們都希望能心想事成。當懇求和安排能滿意真實的需求時,心想事成是比較簡單做到的。那么怎么才能發覺真實的需求呢?作者告知我們,不能簡潔去聽需求方在說什么和做什么,因為同一詞匯可能會有不同的詞義,同一行動可能會有不同的動機。只有通過視察和感受,不要受說什么、做什么的干擾,才有利于找到最接近真實的需求,所提出的懇求才可能被接受。
1943年夏季,還是童年的作者一家搬到了美國密歇根州的底特律。搬來后的其次個星期,他家旁邊一處公園發生了一起嚴峻的暴力事務,這個事務萌發了作者對非暴力溝通的關注。《非暴力溝通》首發出版的詳細時間無從查考,不過據網上的資料,大約在上世紀六十年頭,作者所提出的非暴力溝通方法就已被用來為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學校項目供應糾紛調解和人際溝通技巧培訓了。 20xx年1月,《非暴力溝通》一書的漢譯本由華夏出版社翻譯出版,此時距首部蘋果智能手問世己過去了兩年。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幕的緩緩拉開,給世界帶來了數不清的顛覆性變更。對于《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介紹的方法也不例外。個人感覺,至少有兩點對《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介紹的方法提出了挑戰。其一是信息不斷以翻倍的方式暴增著,而每個人每天所擁有的時間卻仍舊是不變的24小時。結果人人都很匆忙,時間也被高度碎片化。浮躁的心態,讓打標簽成了人際溝通中的標配;其二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借助智能手機,在各類網絡社交平臺上進行不見面的溝通溝通。這樣的溝通溝通,不僅因為萍水相逢而極度缺乏信任,而且面對面溝通溝通時,那些豐富的動作語言也難以被感知。在這種狀況下,《非暴力溝通》中介紹中的那些方法如何來加以變通運用?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9
豺狗語言遠離了內心的連結與合作,切斷了人們與自己以及他人的連結。眼界狹隘,思維單一,還會讓我們把自己所做的錯事當成理所當然。也會破壞家人之間和諧有愛的關系。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我們應該多用長頸鹿語言,它會讓我們的胸懷遠見,彼此坦誠,滿足家人的需要。
讀家庭會議這幾頁讓我找到了怎樣跟兒子溝通的技巧,因為兒子在很多事情上不愿意跟我講(之前我跟兒子談心方式錯誤的原因)。我打算多準備幾個筆記本,寫下我們對彼此的需要。
安全感我自己一直都沒有,所以也不知道怎么給兒子,導致他膽子特別小。后來我遇到老公以后從他的身上我慢慢的找到了,他也會教我怎么給孩子安全感。現在我在老公和兒子跟前都像個小女生一樣,我會隨時跟他們兩個撒嬌,兒子也會像大人一樣保護我。這樣做以后兒子的安全感好像比以前多了,還學會了保護我。對現在的生活我很滿足,也希望可以一直這樣走下去。
讀《非暴力溝通》讀了這么長時間關于怎么和孩子相處的書,感覺自己也進步了一些,只是有時候還是控制不住自己,還會對他發脾氣,生氣最多還是因為:我心里你的‘應該’,比如出門呀你所有的事情應該是準備好的,放學回來不用我說你應該是主動去寫作業的,晚上睡覺你應該是我們規定的'時間就要睡覺的。我們規定的幾點寫完作業你就該寫完的等等,孩子只要沒有做到,我就非常生氣,還很痛苦,總感覺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還沒有自覺性。我的定力還不夠,我要繼續努力學習,爭取做一個合格的好媽媽。
如果孩子們相信他們的的需要對你很重要,也會更加放松,更少的出現習性反應。他們無需擺出防御姿態,提防父母用高壓手段脅迫自己做事。隨著這種信任的建立,你將會體驗到一種奇妙的驚喜:你的孩子將會樂意跟你合作,滿足你的需要。找到在一起和諧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們的家是一個充滿尊重與合作的地方。如果你深深地渴望連結與和諧,那么你就正在帶來這一切。在這個家里我們每個人都能試圖理解其他人行動背后好的理由,在這里,你和孩子都深信,你們的需要都會得到考慮和關照。你們會用充滿尊重的方式關注需要而不是批評、指責和懲罰。在這里,我們一家人協力讓彼此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而精彩。
讀了一段時間書以后,自我感覺自己進步很大,首先不對孩子動手了,其次不用暴力語言對孩子說話了,有的時候還會現學現用。以前我家里就像戰場一樣,現在火藥味幾乎沒了,我偶爾還會跟兒子撒嬌示弱(不包括學習)。我和兒子吵架最多的是因為他沒有按我說的做,我語言暴力,他叛逆委屈,氣急了我都想把他再塞進我肚子里,沒生出他多好。那時候我很少找自己的錯,就算是心里知道也不會承認,還常常勸自己為了他好。最近這段時間我好多了,我會靜靜地坐在距離孩子不遠的地方陪學習,也會陪他玩游戲,看著他臉上天真的笑容,我才知道自己錯過了多少孩子開心的時刻。至少現在還不晚,我會寫下我想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玩,一起開心的意愿,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走下去。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0
這是一本講溝通的書,本以為又是一部枯燥乏味、理論深奧的專業性極強的書籍,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這是一本不經意間就閱讀完的有趣的書籍,更讓人產生意猶未盡之感,覺得這本書略顯得薄了點,還可以寫的更長點。
非暴力溝通令人很容易就想到了它的對立面——暴力溝通。但在很多人看來暴力和溝通本就是一對反義詞。正如兩位面紅耳赤之人,最常見的方式不是針鋒相對就是不言一語。這種情況下溝通顯然很難,甚至溝通已經結束。但是不是沒有面紅耳赤或沒有反對之聲就沒有暴力溝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書中所說,大多數的暴力溝通并不一定需要訴諸武力,它有另外的容易被人忽略的表現形式。
溝通是需要技巧的,如果觸碰溝通中的雷區,就會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讓我們溝通陷入困境的原因,大家也都非常熟悉,諸如道德評判、逃避責任、進行比較、強人所難等,雖說熟悉,但是在溝通過程中卻一次次的滑入其中而不知,最終導致溝通的失敗。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要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讓溝通使得彼此情意相通。
以道德批判為例。大多是識人易而察己難,我們也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道德綁架一詞,人們既能明顯感受到其害之苦,但又在生活中以此傷害他人。自己在乎細節,如朋友不是過分的在乎,那他就是粗心大意。如果一位年輕人未給老人讓座,那他就是缺乏愛心之人……這些問題就這樣以一種“合理”的方式存在于我們的溝通語言之中,當我們還在沉醉于一片“為你好”的表述之中時,殊不知對方心理早已抵觸不滿。
如何有效避免這些問題呢?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但不幸的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將觀察與評論混為一談,當二者混為一談時,人們更傾向于聽到批評指責之聲,逆反心理由此而產生。很多家長不就是在這樣的溝通方式中與孩子的關系越來越緊張。孩子如果沒有學習而是在看電視,那就會被視為懶惰或是沒有上進心的人。試想在這樣的溝通情景中,孩子聽到的只能是評論,即使他聽從父母的話關掉電視前去學習,內心也是帶有極大的怨氣。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只是如實的說出觀察結果,而不帶有感情傾向的評論,將會更有利于彼此的溝通。正如面對孩子看電視的行為,你可以說,放學后你已經看了1個小時的電視,長期這樣我擔心的你的視力和成績都會下降,我擔心你會因此而不開心。陳述自己的觀察,表達自己的感受,體會對方的需要,不給對方壓力進行溝通,才會令人更易接受。
那些被忽略的容易導致溝通出問題的細節,在本書中都較為詳細的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表達。人心總是敏感的,希望閱讀完本書后,自己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能走出溝通中的誤區,讓溝通真正成為連接彼此的橋梁,而不是難以跨越的鴻溝。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1
最近看的書是《非暴力溝通》,對里面一段話深感佩服:
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可以引領我們改變與他人溝通的方式。溝通時,我們所給他人的觀點或反饋不應該再是間的條件反射,而應該是建立在客觀觀察的基礎之上。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在溝通時,我們應該準確把握特有的溝通情景,并留意所發生的事情——我們觀察到的結果。不論我們是否喜歡,只需說出觀察的客觀結果。
在觀察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區分觀察和評論,因為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更多的聽到批評,令他人反感,排斥溝通。需要強調的是,非暴力溝通并非要求我們做到絕對的客觀,不能用任何的評論,只是說將觀察和評論進行區分是重要的.。
溝通的四個因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每個因素都需要我們認真學習。觀察需要用眼睛、耳朵,更需要用心去觀察;表達感受要越清晰越好;表達需要更是越細越好;最好清楚地表達我們的需要。比如面對叛逆的學生什么事都和你做對,你會怎么處理?反正我會先表達我的憤怒,接著痛批一頓。可換來的結果一定是要么假裝沒聽到,要么悶悶地恩一聲:“知道了”,或者非常不情愿的嘴里小聲嘟囔著。書中教給我們這樣做:“看到你這樣,我不太高興。你是否愿意改正”。當然非暴力溝通不一定都是這樣的公式(模式),可以適應不同的情況作出調整,但一定是清晰明確不帶情緒的溝通方式。簡單說可以表達生氣,但不生氣地表達。
在我們生活中常常會聽到不中聽的話,共有四種選擇:1、認為自己犯了錯;2、指責對方;3、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4、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想大多數人常常會徘徊于第一種和第二種,只有突破了第三種和第四種選擇,才能進步成長,也才能心平氣和地聽懂說不中聽話的人是不是真心地想讓你進步!
在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傾聽。作為老師我們經常說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我們自己會傾聽嗎?法國作家西蒙娜。薇依寫道:“傾聽一個處于痛苦中的人,不僅十分罕見,而且非常困難。那簡直是奇跡,那就是奇跡。有些人認為他們可以做到,實際上,絕大多數人還不具備這種能力”。是啊,不僅傾聽痛苦的人是這樣,平時的溝通中,我們我們更多的時候急于提建議或發表看法,表達感受,而缺少了全心全意地體會他人信息的能力——傾聽。作者交給我們傾聽的幾個方法: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給他人反饋,保持關注,傾聽并給予反饋。
作為一名老師,每天面對不同性格的孩子。我們是否用心去聆聽過孩子的心聲,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問題?當孩子犯錯,我們有沒有耐心的去聽聽孩子的想法,去理解他們。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2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聽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書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暴力指不同的團體或個人之間,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協調彼此的利益時,常會用強制手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稱為暴力。作為一名受過教育的、沒有犯罪記錄的公民,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和暴力扯上關系,但是沒有想到過語言暴力也是一種隱性的暴力行為,在不經意間就會傷害到別人。
當我讀完《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有兩大方面的感受。
一、關注非暴力溝通模式的要素,反思“修身”
作者認為,非暴力溝通模式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以及請求。當發生一件事情,要求我們不加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地進行復述,接著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哪些需要導致出現那樣的感受,最后表達自己的請求——具體的、細化的請求,當中必須明確是請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個學生在一個星期內遲到了三次,老師對該生進行批評教育。
情境一:老師:“怎么次次遲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時到校,如若再遲到就把你移交學校處理!”
情境二:老師:“你這個星期已經遲到了三次了,我很不高興。你的遲到行為違反了學校的規定,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所以請你按時到校。”
我國古籍《大學》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說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違背了非暴力溝通。但細想一下,絕大多數的人,對每一件事情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對于經常犯錯的學生,老師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使該學生本周遲到的次數比上周少,老師也覺得他是經常遲到,似乎沒有任何改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地進行復述,必須加強個人修養。
二、對待憤怒與多角度思考
作者認為,當人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選擇指責他人時,我們認為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這就是我們的憤怒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月考過后,級長對我說:“你們班的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
選擇一:責備自己。我說:“是的,都怪我平時沒有好好管理班級”。
選擇二:指責他人。我說:“這班學生太懶散了,平時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課后沒有好好做作業和復習”。
選擇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說:“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但與上次考試對比,與年級總分平均分的差距在縮小,說明有進步”。
選擇四: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級長對我說這事情,主要是關心我班成績,希望我能制訂有效的方法來提高班級成績。
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責他人,只會使我們的心情變差,而從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出發,沒有產生任何的不愉快。
生活中充滿著矛盾與誤會,通過溝通,能增進彼此的感情,消除誤會。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復雜化。非暴力溝通可以提高人們溝通的品質,我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運用非暴力溝通與他人交流。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3
一、這本書講了什么?
這是一本講如何溝通的書。暴力溝通不是指說著說著就打起來了的溝通,而是指語言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痛苦的溝通。如果我們留意生活當中的說話方式,就會發現,言語上的嘲諷、否定、說教、拒不回應、隨意打斷都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創傷。作者提倡非暴力溝通,并且指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以下是一個簡單的非暴力溝通的例子。媽媽對兒子說,房間里有3個襪子(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需要房間的整潔(需要),你能幫我把它們放進洗衣機嗎(請求)?很好地對應到了這四要素。
二、如何論證的?
全書先總述非暴力溝通的意義,而后對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分章節敘述。各章節詳細的介紹如何客觀觀察、準確的體會和表達感受、正視自己的需要和具體的表達請求。每一章闡述觀點的時候作者都會舉例論證,當然舉的例子也很接地氣,章節末尾給出了所討論主題的例子供讀者練習。非暴力溝通四個要素中的前三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是請求的基礎。其中,請求是指要提出具體的請求,必要時請別人確認。請求應該站在雙方的角度,平等的請求不是命令,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讓別人做什么,而是以誠實和傾聽的方式與人聯系,這樣請求被拒絕了也不會有什么怨恨和尷尬。
三、作者說的有道理嗎
我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生活中暴力溝通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包括與父母的溝通、與伴侶的溝通以及與朋友的溝通,我們的話往往讓別人痛苦、難堪。我們經常忽略了客觀的觀察,其實這一點非常重要。那種帶有評論的觀察一說出口就讓別人很抗拒。比如,“你總是不記得收拾好衣服”和“你今天沒收拾好衣服”這兩句話,情緒上明顯后者讓人舒服的多。恰當的表達自己感受也非常重要。比如,你這樣做我感覺有點難過;比如,我今天感覺不開心。適當的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四、生活中受到什么啟發
首先是應該客觀的觀察,不僅是觀察自己,也要觀察別人,觀察應該基于看到的事實,而不是先入為主的評價。其次應該用心的感受需要,包括自己和對方的。這一點我感觸很深刻,當別人給我說它的困惑、難過的時候,有時候我太急于說教和給出自己的意見了,這樣很不負責任。按照書中的做法,我應該耐心的聽他說,并詢問和確認對方的感受以及需要。只有他充分表達和釋放了自己,我才能正確的給出建議。或者別人根本不需要建議,等他們充分的表達自己,已經有主意了。受到啟發的'第三點就是準確的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請求,讓別人猜自己的想法不是一個好的習慣,我們應該說出需要,提出具體的請求,如果別人拒絕了,那也沒關系,因為我們的請求是站在雙方的角度來考慮的。
這本書整體較短,pdf只有109頁,語言也很簡單,讀起來絲毫不費勁,但是其中的溝通事例在我們生活中卻是很常見的,代入感很深。只是讀一本書生活當然不會有改變,只有你真正認可了書中的方式并且按你認可的方式行動起來,改變才會發生。非暴力溝通也需要刻意的反復練習才能學會,行動起來吧!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4
我們花了三年時間學會說話,用一生的時間學會閉嘴。
—題記
也許世界上不存在奇跡,但我們能找到更多的快樂,找回對生活的熱愛。我非常渴望被信任的安全感,這是我大部分開心、悲傷、憤怒時刻的起因。情緒素來是人的軟肋,如同《象與騎象人》里說,理智無法拉住情緒的大象。這本書里最啟發我的其實是章節小測題,讓我能夠以旁觀者的身份覺察到非暴力溝通與普通溝通方式的不同,我試著做了一下,發現真的挺難的,不過進行完之后感覺自己比原來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慢慢來。
這是20xx年讀的最后一本書。溝通上的困局通常表現為兩種極端,一種是情緒炸裂的吵架,另一種則是情緒壓制的沉默。無論張揚的還是克制的,最后都被證明是無效的“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則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而真正的傾聽,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
觀察而不作評論,體會感受,了解需要,表達請求。觀察了解自己以及他人自動的語言行為情緒表達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學會傾聽,請求,滿足需求后表達感激接受感激。我們都是自己的主人,承擔起自己生活的責任,不要逃避,沒有什么應該、必須、不得不,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想清楚自己的目標,你可以選擇別的。
我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已經不會好好說話了的年代之后,我們總是習慣在別人身上找毛病、挑刺。喜歡給別人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簽,也喜歡給自己貼上這樣或那樣的標簽,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給自己開脫。看起來我們給自己套上了厚厚的殼,保護自己,也給別人貼了一臉的即時貼。
拉遠了人的.距離,讓自己學會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雙眼。我們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別人行為的原因和需求。《非暴力溝通》恰恰就是以這樣的起點告訴我們,靜下來,聽聽自己的心聲。當靜下來,聽到自己的心跳,聽到自己的渴望的時候,自然就很容易感受到別人的需求。
非暴其實很簡單,簡單到一句話。
非暴也很難,因為最難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內心。
如何真正地傾聽,真正地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如何最恰當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還有很長的一段修煉之路要走。
——描述觀察而非發表評論。
——表達感受而非粗略想法。
——理解需要而非強制安慰。
——說明請求而非生硬命令。
生活不是一場辯論賽,目的不是爭對錯,而是為了活得更好。
當然,我個人認為非暴力溝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是從心理方面著重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理解并且減少矛盾或由于誤解帶來的憤怒情緒。但是倘若我們要從更為工具、理性、更符合這個商業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們磨練溝通藝術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道路雖遠,卻不必因此而止步。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相關文章:
非暴力溝通心得體會08-26
非暴力溝通心得體會范文04-04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0-25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后感09-20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04-30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08-30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精選16篇)05-26
《非暴力溝通》的讀后感(精選37篇)01-02
讀非暴力溝通有感06-14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