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師說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師說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師說讀后感1
本學期以來,我利用業余時間,認真閱讀了《初中歷史優秀教師說課經典案例》一書,感覺受益匪淺,下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比較系統地學習和掌握了說課的概念,說課的意義,說課的方法和結構。
我們在師范讀書時,比較注重教材教法的學習,注重上課環節的把握,寫教案等,但對說課活動基本上是沒參加的,不用說主動參加,連被動參加都沒有,因此對說課認知很少。在《初中歷史優秀教師說課經典案例》一書,先通過“寫在前面”這個內容,系統地介紹了什么是說課:說課就是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針對某一觀點、問題和具體課題,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口頭表述其教學設想及理論依據,簡單說,說課其實就是說自己教什么,是怎樣教的,為什么要這樣做。也闡述了說課的重要意義: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備課質量;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更重要的是,本書詳細說明了如何寫好一份精彩的說課稿: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撰寫,在一定的教育理論指導下撰寫,圍繞以下幾方面撰寫,一說課標。說課標就是要把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作為本課題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從課程論的高度駕馭教材和知道教學設計。說課標要重點說明有關課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操作等在課程標準中的原則性要求。二是說教材。說清本節教材在單元甚至本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編排意圖或知識結構體系。說明如何依據教材(并結合課程標準和學生)來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或任務。說明如何精選教材內容,并合理地加以擴展或加深教材內容。說明如何確定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三是說學法。四說教法。說教法,應該說出怎么教的辦法以及為什么這樣教的依據。五是說教學過程。說教學過程是說課的重點部分,要做到:說出教學全程的總體結構設計,即起始—過程—收束的內容安排;重點說明教材展開的邏輯順序、主要環節、過度銜接及時間安排;說明如何針對課型特點及教學法要求,在不同教學階段師與生、教與學、講與練是怎樣協調統一的;要對教學過程做出動態性預測,考慮到可能發生的變化及其調整的對策。
二、通過閱讀大量的經典說課案例,掌握了說課的基本要求,拓寬了視野,啟發了自己的思維和創意,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
書中大量的說課稿為實踐性說課,與我們平時上課內容息息相關,追求教學的藝術性和高水平,重在教學思路的啟發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針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和實用性。也知道了多種教學方法即多種教法和多種學法。提供了多種教學設計思路。
使我知道了如何進行具體說課:以我們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第二中學潘真榮老師《思路明珠》說課稿為例。一是說教材,分別分析本課的地位、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二是說教法和學法分別說教法和學法。
三是說教學流程,主要從歌曲導入 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突破難點,互動釋疑 突出重點,拓展延伸 留有余味。四是教學反思。本課的教學設計本著“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教學活動的落腳點的教學理念,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
因此,閱讀《初中歷史優秀教師說課經典案例》收獲是很大的,并努力把學到的內容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認真探索,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師說讀后感2
今年假期我有幸拜讀了《師說》教育智慧品讀。《師說》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韓愈。本書是于拾編著。
韓愈《師說》的原意主要論述的是關于師道的問題。由于受“九品中正制”和“安史之亂”的影響,導致了當時社會恥于從師的風氣。韓愈不入世俗,在《師說》中充分說明了從師的必要性,開篇就以“古之學者必有師”闡明了自己的觀點,而且以圣人孔子不恥從師為例子,證明了自己的觀點。而本書除了闡明此觀點外,還從其它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給我們從教者以無限的啟迪。
第一,《師說》談“師”與“道”。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教師如果沒有一定的“道”,就不成其為師。這里的“道”如果在今天理解,那就是教師的專業化素質,即思想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以及勝任教育教學其它方面的素質。古時曾用“天、地、君、親、師”來說明教師的地位,天、地其實是虛的,教師排在國君和父母之后,名列第三位,可見教師地位的重要。古人對教師的要求和地位有如此之高,何況是今天。所以,作為我們今天的教師,首先應該看得起自己的職業;其次,應該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如何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呢?就得從“修道”做起,面對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生懂的多,問的也多,我們擔任的是新世紀的教育重擔,可不比過去的教書先生了,要想能夠在教育領域游刃有余,就得把自己的道行修深修專,同時才能把自己的“道”傳好。
第二,《師說》談“道”與“業”。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義了教師的職責。這里把“傳道”放在了第一位,“授業”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現在的教育觀點來說,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韓愈認為“授業”是為“傳道”服務的。“授業”是“傳道”的途徑,這應該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影響,用當今的教育視角看待這個問題可能有些狹隘,但充分說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而我們這些從教者在教學中更重視的是“授業”,而忽視了“傳道”,或者是把“傳道”和“授業”彼此孤立起來施教,這無疑是“小學而大遺”或是“本末倒置”。
第三,《師說》談“師“與”生“。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充分說明了現形的師生關系,教學相長正說明這個道理。也就是我們經常告戒自己的要放下教師的架子、要學會蹲下來與學生交流。課上多給學生發問、質疑的機會,教師要學會聆聽,在解惑的同時,要常懷學習之心。
第四,《師說》談“教“與”學“。
韓愈在《師說》中也談到了“教”與“學”的關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師生角色問題,強調了講授的作用。在新理念倡導下,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似乎成了教師講授的對立面,其實則不然,新課程不否認教師的講授作用,關鍵是我們要把握好內容,掌握好講授的“度”。
韓愈距現在已有1200多年,古之圣人何止韓愈一人,他們能夠對“師者”,對“師道”有如此高的見識,對現在的從教者來說仍有無限的啟迪,而且有很多理念是我們現在所倡導的,實是讓人佩服。在佩服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感到十分的慚愧,一千多年前,這些圣人們已經給我們指明了方向,但到如今仍沒有參透,還在苦苦地思索著,踐行著……
師說讀后感3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的杏壇劇場內傳出朗朗的誦讀聲。--多名少年兒童齊聲誦讀《論語》中的經典名句和中國歷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懸,孤燈一盞。橙黃色的燈光籠罩著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于桌旁,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又安詳的初春的夜晚,仔細背誦著一本藍色仿線裝的,薄薄的小書——論語。
說它是薄薄的一本小書,實在不假。雖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釋,翻譯,總共也不過220頁。想想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此的一本小書。若是擺在那些厚似饅頭,重似磚頭,印刷精美似繡花枕頭的大部頭巨著之中。實在是不起眼之極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呢?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而且輸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從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贏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明了的,不是我說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為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資太差,腦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說了些什么,他說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群體中,不論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如果你想做強,作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說的,從這個角度說,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說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學。我們中國人可是不會陌生。因為我們有五千年的等級社會的生活經驗,世界上哪個國家也比不上。比如說: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互相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見利忘義,過河拆橋,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說的一套,做的一套,損人利己,假公濟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還有什么,大家補充。
總之,我們中國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國人是適應力最強的生物,在任何的環境里都可以生存。并且還有一整套自我娛樂的方式,我們是最喜歡內耗,窩里斗,最容易忘記過去,最經常變得麻木不仁,最喜歡隔岸觀火,充當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說了,魯迅先生比我說的強多了,不敢班門弄斧。
魯迅先生原以為可以用筆做刀劍,用激烈的言詞,大聲得呼喊驚醒沉睡的中國人。可是她錯了,文學的力量微乎其微,魯迅本人也似乎被我們遺忘了。是毛主席率領的,手握著真正的槍桿子的百萬雄師,徹底改變了中國,用政治和經濟的力量改變了中國人。可是很遺憾,毛澤東也犯了一個錯誤,以為單單依靠唯物主義,辯證法,就可以改變人的精神。于是,他打倒了孔子。于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論是孔子,毛澤東,還是魯迅,他們對人性善和惡的兩面都有著自己的認識,解決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質和所處時代而不同,至于結果,只有歷史去評說了。我在這里說的,不過是發一點牢騷罷了。
隨著我這并不聰明的腦子的一點小小的進步,我越來越感到:社會主義革命與其說一場經濟和政治革命,不如說是一場人性的革命。如何能讓勞動者聯合起來,不是僅為自己的一點私利,團結一心,為捍衛勝利果實而奮斗。如何保證那些代表人民掌權的人真正的為人民謀利益,而不是為了一己的私利,更不是做剝削,欺壓人民的奴隸主,地主和資本家。
【師說讀后感】相關文章:
韓愈師說全文05-11
《師說》的原文及翻譯04-12
《師說》全文賞析01-14
《師說》譯文及注釋11-25
名師說課稿05-31
師說說課稿12-31
《師說》讀后感08-30
老師說06-04
師說創作背景簡介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