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國藩傳》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曾國藩傳》讀后感【常用7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曾國藩傳》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曾國藩傳》讀后感1
作為晚清三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家喻戶曉,聲名顯赫,讀過《曾國藩傳》加深了我對他的了解,理解得更加立體、更加多元了。作為一名從草根出身成長起來的普通人,他的一生可謂是非常成功的,從一個湖南湘鄉縣白坪村里的一個農村孩子成長為權傾一時的晚清名臣,他的身上到底有什么樣的特質能助他成長、成功呢?
我個人以為,第一個特質是“韌”。這在他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從學業上來講,他的求學之路可謂坎坷不平。太爺爺立志家里要出個讀書人光耀門楣,爺爺輩積累了一些財富后從縣里請老師給家里教學,爸爸資質平庸,也可以說是比較笨,考了十七次才考中舉人,輪到曾國藩本人,也是資質平平,每次關鍵考試都是后幾名,勉強過關,但是經歷了多次失敗一直能夠堅持下去,我想這與他在幼年時期看到的父親的堅持、爺爺的支持肯定是分不開的,堅韌向上的家庭環境對他影響深遠。到了工作以后,經歷的無數次艱難困苦、身臨絕境都能堅持下來,與他身上的這股韌性更是息息相關,創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無數次身處絕境、孤立無援,他都堅持了下來,堅韌的信念及品格讓他受益終生。
第二個特質是忍。在京工作的九年,性格倔強讓他吃盡苦頭,剛愎自用的秉性使他與同僚關系形同水火,尤其是在湖南創建湘軍時,與整個長沙官場格格不入,使他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工作無法開展,甚至導致事業幾近毀滅。丁憂在家一年多的時間里,他總結教訓,深刻反思,再次出山后仿佛變了一個人,處事圓滑,懂得變通,無論對上級下屬同僚,還是親人朋友敵人,都能夠謙虛謹慎,虛心求教,極力改善自身的官場微環境,面對他人的嘲笑譏諷甚至背叛,他都能夠淡然處之,最終取得了事業的成就。
第三個特質是忠。從歷史的定位來講,我認為他是充滿爭議的,他是封建的衛道士。他維護的是大清朝的統治,維護的是自身家族的地位和利益,可以說在民族大義方面是有極大欠缺的。在面對太平天國和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兩方面的威脅時,他會優先選擇對付太平天國,因為英法聯軍不會推翻大清王朝,而太平天國會,而大清王朝是他的生存基礎,曾家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他必須極力維護大清的統治。可能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這樣的選擇是正確的,也可以看到他對自身追求事業的忠誠。在當今的和平年代不會存在如此艱難的選擇,但對于自身事業的忠誠還是需要而且重要的,只有忠誠才會熱愛,只有熱愛才能投入,只有投入才會成功。
曾國藩的一生是集苦難、掙扎與爭議的一生,對于他本人是成功的一生,對于歷史他是值得分析研究的人物,在他身上有優點也有缺點,值得學習的東西很多,值得摒棄的也不少,也正是因為不完美才會讓人覺得他是真真實實存在過的人,而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神。
未來,我還會繼續深入地了解他,從歷史中不斷學習,汲取營養,照亮現實。
《曾國藩傳》讀后感2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曾國藩生在一個湖南農村家庭,而且曾國藩自身也沒有什么天賦和過人之處,但是最后卻能名垂青史,這是他長期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我非常欣賞曾國藩的屢敗屢戰的品質,這是他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之一。
據說毛主席非常仰慕曾國藩,我認為不只是曾國藩消滅太平天國,而且并不驕傲的原因。之所以曾國藩能夠最終成功,我認為這是曾國藩能夠清晰認識自己身上的錯誤,并且能夠迅速改正。在曾國藩傳這本書中,一開始我就看到了一個不自律,傲慢的曾國藩形象,幾乎和我們平常人一樣,每一個我們有過的錯誤他都有,但是他與我們的不同可能就是它能夠在犯錯誤之后能醒來,然后改正自己的錯誤,就像曾國藩說的一樣,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不僅如此,曾國藩立志做一個圣人,為人民,國家做貢獻,而不是自己做官,這也是我欣賞他的另一個原因。他的官位雖然很大,但是曾國藩的家中卻是沒有多少錢財。曾國藩為國家奉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而且他還具有廣闊的胸懷,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面前,曾國藩從來都是以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我特別欣賞曾國藩的這一點。
然后曾國藩還特別嚴于律己,每天堅持寫字讀書的好習慣,一直學習,活到老,學到老。除此之外,曾國藩具有廣闊的胸懷,以誠待人。曾國藩這一生結交的朋友,教育的.學生有很多,有點學生成長起來反而對他懷有敵意,有意刁難曾國藩,但是曾國藩都是盡力忍讓。以德報怨,真可謂曾國藩是真有圣人的品質呀。
曾國藩身上還有一點令我佩服的就是曾國藩能夠腳踏實地的做事,從來都不投機取巧。曾國藩都是打好基礎,心態沉穩,然后再行動。如此一個能夠腳踏實地做事的人真的是令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曾國藩總是在不斷地自我反省,不斷地更新自己認知的知識,提高自己辦事的能力,我想這就是他最終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沒有人能夠一直能適應時代,只有我們不斷的更新我們自己,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在這里曾國藩為我指出了一條明路。
曾國藩是以“誠”字為先,在那個普遍鄙視洋人的落后時代,他首先發現了洋人處理事情還是很守誠信的,所以反復教導學生李鴻章在與洋人打交道時還是以“誠”字為先,說清楚自己的底線,不能退讓的絕不退讓。而不是像別人一樣“打太極”。這個字在他一生的為人處世上也是一直遵循的。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座豐碑,后人評價他“功比周公孔孟,名垂萬世千秋”也不為過。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國人在中華文化的滋養下產生的巨大力量,一生忍辱負重,為國家付出了全部這也正是國家的脊梁。
曾公是我一生的榜樣與明燈,我希望在自己人生路上多多反思,時時自省。每每遇到物質和道德底線沖突時能夠想起他來,給我與力量,光明前行!
《曾國藩傳》讀后感3
今天終于看完了度陰山寫的《曾國藩傳》,初次了解曾國藩這個人,是無意間看了羅振宇的《羅輯思維》里的一期節目,提到了他,當時說了曾國藩兒時背書,小偷入門偷盜的故事,這么笨的人后來成為了半個圣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勾起了我對他的興趣。
于是開始關注他,但遲遲沒有行動。在團委實習時,借了一本講他傳記的書,但是你看幾頁因為要去團省委實習就還了。再后來去支教,在初二的歷史教科書上“太平天國”、“洋務運動”都提到了他,我覺得他真的很厲害,歷史對他的評價是:對清朝有再造之恩。剛好那段時間超愛看書。所以后來下定決心花了100多大洋買了《曾國藩全集》,看了幾頁又停下來了…因為全是半古文看起太燒腦了…再到后來買了kindle,下載了度陰山寫的《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國藩》。不記得從哪天開始看的,反正到今天終于看完了,也算是系統的了解了曾國藩這個人的一生了。其實,當你開始關注一個人的時候,你就覺得生活里到處都是他…
看完全書,他并沒有我想的那么完美,他有他的缺點,但是很真實。曾國藩天資笨拙,但是為人正直、信念堅定,運氣也不錯。正是因為這一點,我對他非常感興趣。因為我覺得和他很像,但是他遇到的挫折比我要多。他考試考了八九次才考上,甚至連秀才都算不上,但是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穆彰阿。是曾國藩從政生涯的起點。曾國藩在京城做官時并不招人喜歡,因為為人處世過于刻板。
他人生的第二次轉折應該是他的父親過世,應清政府的邀請,再次重新出山,組建了湘軍,后來成為滅掉太平天國的中堅力量。他這次出山之后,大改自己以前的脾氣,堅定了“不為圣人,便為禽獸”的信念,嚴格的要求自己,后來還提拔了左宗棠、李鴻章。經過長達14年的`斗爭,終于滅掉太平天國。但當時的清政府已經千瘡百孔,慈禧也擔心他會造反,然而此時曾國藩卻信用了蘇軾和王安石的一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這樣淡泊的話進行回應以及表示他作為儒家學派的忠心,隨后棄武從文,解散湘軍。
曾國藩一生的輝煌就是組建了湘軍,最大的遺憾就是解散湘軍。當時曾國藩為了自保,解散湘軍,誰料到之后還有捻軍、天津教案…他的晚年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說他是帶著遺憾離開這個世界的…但是他的一生將誠字貫徹到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是做到了的。“不信書,只信命”,也許是他晚年的哀嘆吧…
有人說,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讀完全書,我覺得曾國藩官場成功有四點:一是貴人相助、二是義無反顧的堅持、三是識大局懂得功成身退、四是會帶人無論是家人還是士兵。“樹大招風”,是我從他和慈禧、咸豐的相處中看到的,權利和利益的沖突…
這本書值得學習的很多,我們不曾身居高位,也沒有涉及權貴。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曾國藩一樣,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件事,堅持堅持再堅持,養成好的習慣、修身、克己、齊家......
《曾國藩傳》讀后感4
“我都三十好幾的人了,事業事業沒有,家庭家庭焦灼,我這輩子就這樣了,算是廢了!”
生活中,我們總是能聽到這樣帶有怨氣的話。有些人,三十好幾,彷徨一生,但覺一事無成。
嗟嘆低沉,從此一蹶不振,總覺得自己這一輩子就這樣了。
任何事情,有因必有果,到了一定年齡還未事業有成,那么我們就應該停下腳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哪里做錯了。
在古代,到了三十歲還未事業有成,那么很容易被人笑話的。古代人因為壽命短的原因,所以做任何事都會提前。
有些人十幾歲功成名就,有些人二十多歲可能就做官了。
曾國藩到了三十歲的時候,才幡然醒悟。也和一開始的情況差不多,三十而立的年紀卻蹉跎了十載歲月。
可是他沒有抱怨,也沒有認命,而是開始了改變自己的計劃。
“吾日三省吾身”,曾國藩為了做到反省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便開始了記日記。當然,雖然一開始他也記了,然而也有斷更的時候。
這就涉及到堅持的原則,在后來,因為遇到的人以及環境的變化,讓他開始一直堅持下來。
在湖南的環境當然和在京城是不能比的。那些身居高位或者能被宮廷選拔的人才,那都是有些東西的。
跟優秀的人,自然學優秀的東西,于是在那時候曾國藩便有了很大的`改變。
每天寫日記,這是入圣之基,所謂做圣人,那是曾國藩從上到下,從外到內,針對自己的一次改變。
日記的作用在于“研幾”,所謂研幾就是細節。從細節出發,然后反省自己。
那反省自己是不是得找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啊?沒錯,曾國藩找到了,而且還是我們身上所擁有的。
第一個毛病——浮躁、坐不住
第二個毛病——為人傲慢、修養不好
第三個毛病——虛偽
這三個缺點或者毛病,哪怕現在也通用于很多人的身上。
曾國藩這個人看起來并不是很聰明,至少和他父親一樣,科舉考試連續多次,甚至曾經被主考官當眾點名批評,而成為了眾人的笑柄。
他沒什么好牌,甚至拿到的都是一手爛牌。然而正是因為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因此才慢慢的把爛牌換成了好牌。
通讀《曾國藩傳》,我們會發現,曾國藩仕途的關鍵人物不僅僅是他自己,更多的是來自皇帝以及青睞他的官員。
這和后來的李鴻章一樣,是在曾國藩的培養下成長出來的人物。當然了,曾國藩能如此培養李鴻章,還是因為李鴻章有些東西。
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如果沒有實力,或者沒有他人的青睞,那哪里能遇到貴人呢。
如果您到了三十多歲還是事業無成,我建議您可以讀一讀這本《曾國藩傳》,反省自己改變自己,只要我們愿意且堅持,任何時候都不晚!
《曾國藩傳》讀后感5
如果說出不出兵的糾結,是曾國藩邁入大清國艱難的第一步,那么以后都是步步艱難,步步驚心啊。
咸豐四年(1854)一月,曾國藩帶著皇帝的期望從衡州出發了。岳州首戰,船毀人亡,退守長沙。以此來看曾國藩之前的多次拒絕,不是沒有道理的。此時湘軍建立也不過一年多的時間而已。
曾國藩湘軍退守長沙時,本該是上下一心團結時,但事實并非如此,有人公開嘲笑他無能無用,有人公開建議解散湘軍,就連湖南巡撫駱秉章態度也不能不熱。這種境況,在出征之前就想得到的,哪知現實比想象更艱難。
初次帶兵,求勝心切,難免缺乏經驗,曾國藩連細作也分不清,在靖港,水師遭遇太平軍,再次遭遇慘敗。曾國藩氣急交加,該如何面對寄予厚望的咸豐皇帝,該如何面對湖南官員的冷嘲熱諷,該如何面對支持他信任他的人,唯死而已,愛將江忠源如此,恩師吳文镕如此,于是曾國藩躍身入水,好在救得及時。
兵敗如山倒,幸好在未倒之際,陸師取得了“湘潭大捷”,暫時拂去了靖港戰敗的愁云。這次勝利,挽回了一些名聲,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官員也不敢小覷,就連湖南巡撫的態度也轉變了。
如果戰爭一勞永逸該多好,不過,這只是人們的'一廂情愿罷了。岳州首敗,靖港慘敗,湘潭大捷,曾國藩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經過整頓的湘軍,規模不斷擴大,作戰實力不斷增強。咸豐四年八月,湘軍再獲佳績,奪取了太平軍據守多年的重鎮武昌,連咸豐帝都表揚曾國藩:“不意曾國藩一書生,乃能建如此奇功。”朱筆一輝,就賞賜了一個湖北巡撫之職。哪知剛發出諭旨,咸豐皇帝就反悔了,最終賞賜了一個有名無權的兵部侍郎銜,還被咸豐皇帝警告“嚴行申飭”,不等湘軍修整,就急促命令東下剿匪。
有功受賞,理所應當。國難當頭,滿清需要漢族官員,但又要防他們覬覦大清的江山。曾國藩這次奪下武昌,應該算是湘軍出道以來的一次小輝煌了。他雖然沒有得到湖北巡撫這一實職,但他在大清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奪回武昌,而后田家鎮再次挫敗太平軍,湘軍漸生驕愎之氣,曾國藩對左宗棠的提醒居然以沉默作答。
咸豐四年十二月,湘軍水師在湖口遭遇出征以來的致命打擊,就連曾國藩坐的船都被太平軍俘獲,什么管駕官,監印官都被敵人殺死,什么文策卷牘也丟掉了。太平軍重新奪回武昌,曾國藩數年心血毀于一旦,再次投水自殺未成。
屋漏偏逢連夜雨,行船又遇打頭風。湖口戰敗,武昌又失,皇帝推責,愛將塔齊布病亡,羅澤南離開,胡林翼升遷離開,重建水師......這些困難重重疊疊,就像一道道千山萬壑把曾國藩當成一只猛獸團團困住。
進,太平軍鋒芒正盛;退,江西官員的挖苦和斷餉威脅。無論進退,都讓曾國藩如坐針氈,不知如何收場。
如果說訓練湘軍還未成功之時,曾國藩經歷了忠孝的兩難選擇;那么出征之后,曾國藩經歷成敗榮辱的高光與暗淡時刻,而此時,正在經歷進退失據的艱難處境。這種艱難和尷尬又該如何化解呢?
《曾國藩傳》讀后感6
“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這便是《資治通鑒》的由來。讀人物傳記,也是求在茫茫過往中窺見一縷善意的光輝,然后平心靜氣,修身養性的過程。
曾國藩不同于后來的李鴻章、梁啟超等人,他的一生,起點極低。他智力平常,一個秀才考了七次;他身體稟賦很差,一身與多種嚴重疾病相伴;他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幾百年間都是平頭百姓;更差勁的是,他年輕的時候,性格中還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但他通過不懈的個人努力完成了脫胎換骨、超凡入圣的變化,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與其說他生來便是模范,不如說他是每個平凡卻不甘平庸的人的縮影。可恰恰是他這樣,如同修仙文中,起步一無所有的男一,在旁觀者的默哀注視下,卻憑自己一招一式不斷累積的朝朝暮暮,而走上人生之巔,這樣普通又落俗的人設,才最最戳人心窩。畢竟天才少有,平凡才是大多數。由此見得,曾國藩的進階之道,何嘗不是大多數人忙忙碌碌一直追尋的應試或是職場生存之道?
作為一個中學生,我很樂意談談曾國藩的一生于我們學習有何借鑒之處。
最想談的是努力。亦可分為勇于承認努力和敢于努力兩部分。
常常看到高考后的狀元采訪,把自己說得是個不靠什么努力就取得了好成績的頂級牛人。排除真的是天賦異稟這一可能,那為什么狀元們,括弧所有人,都不愿承認自己十分努力呢?似乎努力常常與笨掛鉤,而誰又愿意每天在腦袋上頂個“笨”字沉迷刷題,生人勿進呢?其實努力的人才是聰明人。不是每個人都找得到學習的捷徑的,那誰先開始走路,誰便握有勝利的最大可能性。承認努力,是自己心底的輕松同時也可獲得眾人的監督,而所謂眾人亦會因你的努力而岌岌自危。這也是為什么大家看不慣努力之人的原因,大抵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罷了。
“葡萄”自然不是所有人想有就有的。許多執著于“面子工程”的人幡然悔悟,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卻發現無從下手。因為努力其實是一種能力。不僅要想努力,更要會努力。曾國藩深諳其道,只有放空一切的.日夜兼程與腳踏實地才能給予那些看不上自己的人最好的回擊。他讀書是笨辦法,不背完理解完一本決不開始下一本。不是鼓勵這種方法,而是贊揚他這種銖而累,寸而積的信念。寫到這兒,已經有點像心靈雞湯了。的確,努力這話題太大,談著談著便有種給人畫了一張大餅的感覺。那實際究竟該如何操作呢?
曾國藩同樣給予了我們答案。我們可以自由發揮。總覺得莊子的齊物觀有另一種解讀。泰山大,而螻蟻小,但有時用著的卻是眾人眼中效用較小的螻蟻。天下萬物各司其職,故可說是齊物。同樣,我們學習,一定是功利心極強的考點一二三嗎?曾國藩在翰林院時考試,不同于其他人般平日縱情高歌,考前臨時抱佛腳,他得益于考秀才前的腳踏實地精神,而輕松了很多。所以,知識的積累努力的邊界無邊無涯,我們自由發揮橫沖直撞,終歸會在將來有一天付諸回報。
《曾國藩傳》教導我們的絕對不止這些,有些史越讀越感慨,有些真理越辯越明白。
《曾國藩傳》讀后感7
細嚼慢啃的《曾國藩傳》基本閱讀完畢了,一直在琢磨一個問題:為何他會被后人稱之為圣人?圣人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一個標準?
百度上有各式各樣的答案,大體意思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但,偏偏這些指標都不屬于容易被量化的指標,如何考核?著實一籌莫展。也許本就不該在死胡同里一根筋、也許提出問題的點就不妥,反正,問題依然無解。
解決與否可以暫且閑置一旁,從這本書中,收獲了什么這才是閱讀的目的。
乖巧的兒子談管理之時有一個思路,轉換成對此書的閱讀,大體可以如此思考梳理為:你看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你期盼此書對你自己有多大的幫助?需要多長時間把它閱讀完成且需要多長時間去消化它的內容?按照此模式,其實,為何曾國藩被稱之為圣人與筆者閱讀本書的目的就沒有太多關聯了。
既然如此,何必在細枝末節里折騰呢?沒有必要。
此書對筆者觸動的內容不少,大的層面諸如幾十年如一日的`日省觀照自身、戰略層面的強勢擰巴和戰術層面的和稀泥般的同塵、新生事物的敏銳視角和排除萬難的勇氣等等優良品質。此外,有2個細節小事對筆者的觸動也不小,值得日后參悟和修為的。諸如:
對李鴻章“沉穩規勸”的栽培。曾國藩尤其善于對幕僚人員的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施于不同的方法,這點的確特牛。
簡簡單單的“沉穩規勸”,踐行到位可不簡單。一般人偶爾稍有沉穩的閃光點,也大多屬于曇花一現,美景不長。也許有友友覺得“沉穩”無所謂,其實,對于個人而言、對于個人成長而言,至關重要。君不見,許多事情往往就是一點點稍微嘚瑟的飄,輕者,讓你后悔不已;重者,可就不是簡簡單單的腸子悔青能夠表達清晰的。
為此,李鴻章用了大半輩子時光來踐行“規勸的沉穩”,年輕時候的嘻哈和懶散因為曾國藩得以漸漸蛻變,最終成就了他的沉穩而不露鋒芒。
此外,在處理與同鄉及下屬左宗棠的關系時,曾國藩處理方式也堪稱一絕。每逢與人談及曾國藩,左宗棠總是牢騷滿腹、一臉懵圈的不滿;相反,曾國藩卻從不談及兩者之間隙,若不得不談,也大都往好的方向去給予對方評價,這的確是人精啊。曾國藩不但情緒管控得好,而且刻在骨子里的明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影響力,以及對“說出的話潑出去的水”的敬畏。
也許,每一個人都知曉這些諺語,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能夠一以貫之者、能夠一直保持理性覺知者、能夠讓這些思想在快思考的過程中落地生根者一定是寥寥無幾,不然,哪有如此之多的所謂“中傷”或“后悔不已”。
知道和做到確實很遙遠,畢其一生修行也未必能夠達成,真的很佩服曾國藩大人。
【《曾國藩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曾國藩傳》的讀后感08-09
《曾國藩傳》讀后感11-09
《曾國藩傳》讀后感(精選25篇)08-07
推薦書籍《曾國藩傳》讀后感10-24
曾國藩語錄02-06
曾國藩的名言02-23
曾國藩的名句04-26
關于曾國藩的故事04-11
曾國藩經典語錄11-04
曾國藩家訓名言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