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指南實踐心得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指南實踐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指南實踐心得1
今天,我認真閱讀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并將從中得到的一些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怎樣讓我們的孩子在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全面的發展,而且發展得更好。通過學習《指南》從中我有所領悟,作為家長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記得在然然一歲八個月的時候,我經常帶她去圖書館玩。偶然的'一次機會,發現一個比她大一點的小朋友竟然能認識書上的好幾個字了。當時的我心急如焚,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趕忙到書店買來一本《識字書》,在家緊鑼密鼓地實行“認字計劃”了。在我“日也教、夜也教”的辛勤勞動下,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沒過多長時間。我家的寶貝也能照著書上的圖片說出“大、小、田、土、日、月、水、火”幾個字了。可是好景不長,過了一段時間,我又拿出書本問她的時候,她居然一個都不認識了。后來我才知道,教育孩子也要根據孩子每個年齡段的不同特點,而不能一味地拔苗助長。
《指南》中指出3—6歲是孩子發育的一個黃金時期。因為,這個年齡段是孩子一生中詞匯量增長最快的時期,是語言飛速發展的時期。我想這也是我們每位家長必須重視的一件事情。每天晚上睡覺前,我都會給然然講個故事,故事講完的時候,我還會給她提出幾個簡單的問題,小家伙有時很調皮,遇到不會的時候會說“媽媽,我想睡覺了!”當然了,要是回答對了的話,我也會適當地給她一些小獎勵。小家伙嘗到了甜頭,開心極了,每天晚上一到時間就嚷嚷著讓我給她講故事。好幾次,我試探著讓她把我給她講的故事重復一遍,她竟然能一字不落地說出來。“有耕耘就有收獲”,我想只要我們家長有耐心,孩子們都是挺棒的。
《指南》的教育建議部分列舉了一些教育幼兒的具體辦法,對成年人提出了明確要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家長不能盲目攀比。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多給孩子肯定和表揚,不能拿自己孩子的不足與其他孩子的優點作簡單比較。
以上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希望以后能和中三班的老師、家長們多多交流,共同關注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謝謝!
指南實踐心得2
最近,有張照片刷爆了朋友圈。照片中母親抱著孩子坐在擁擠的地鐵里。為了不讓孩子的腳碰臟旁邊人的衣服,媽媽特意用手扶在了孩子的鞋底。一個小小的動作足以顯示出家長的教養。于是,大家都在紛紛討論該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說:言行粗魯沒有禮貌的小孩,和行為得體彬彬有禮的孩子之間,中間差著一對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好父母。
最近看了一本有關如何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的《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或許可以給迷茫中的父母們一個很好的啟發。
這本書適合所有年齡段的孩子,特別是10歲以前的孩子,無論你是即將為人父母,還是已經是寶爸寶媽了,或者只是幫助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本書都會幫助你解決一些在育兒中遇到的難題。
本書通過75條黃金法則,講述了教育基本方法的三個關鍵點:接受、界限及一致性。教會父母在什么情況下要使用該法則,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并指導父母該如何做。
每一條法則都盡量簡明扼要,讓家長拿來就用且好用。小從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大到如何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覆蓋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絕大多數問題。是一本難得的實踐指導書籍。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的作者艾麗卡.雷斯切爾博士本人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初為人母時,她也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卻找不到一本適合父母閱讀的指導書籍,要么是要花費時間和精力鉆研的大部頭,要么就是草草教授方法卻缺乏理論基礎的雞湯文。這使得艾麗卡萌發了要寫一本真正滿足父母需求的書。
艾麗卡博士創辦了廣受歡迎的父母教育研討班,并為多家報紙雜志撰寫專欄文章,這些都為她積累了大量資料及實踐經驗,最終呈現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這本書里。
這本書讓我收獲最大的是:為人父母教育子女時,我們應該有三個正確的心態即:一切教育從愛出發;學習者的空杯心態;“腳手架”的輔助功能。
一、一切教育從愛出發
艾麗卡博士認為養育孩子是一件既有樂趣又有挑戰的工作。但現實中,我們卻將它變成了父母和孩子的角斗場。
昨天,我去上瑜伽課時,在隔壁的跆拳道館門口一對母子就上演了一場大戲。男孩哭了近二三十分鐘,媽媽撕心裂肺地咆哮了同樣長的時間。孩子要求媽媽先說“對不起”才肯進去上課,媽媽則死活不說。一個不依不饒的娃碰上一個視死如歸的媽。聽得讓人驚心動魄,擔心一個不留神孩子哭缺氧或媽媽被氣中風。
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生活中并不少見。有些父母為了樹立為人父母的權威性,要求孩子要絕對服從自己的命令。于是,我們就會經常聽到這樣的話:
“我是你爸,你就得聽我的'。”
“我這樣是為你好,你怎么能這么沒良心呢?”
“你要不是我兒子,我早就不管你了。”
沒有愛的參與,這樣的教育更多的是權威和絕對的服從。
書中,艾麗卡博士認為所有的教育都要以愛為根本,從良好的親子關系出發才會有的放矢。否則,再黃金的法則的也只是廢銅爛鐵一堆,毫無用武之地。
而所謂的愛就是要無條件的接受,無論好與壞,聰明與蠢笨,健康與疾病。
就好比作為運動員的姚明是否能接受自己的女兒壓根兒就不喜歡籃球運動。而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能否坦然接受自己的兒子患有精神分裂癥。
好的養育是用愛滋養他,用愛陪伴他,然后慢慢地放手。就像龍應臺在《目送》中描寫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二、學習者的空杯心態
偉大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經說過,她無法理解人們看待事物重要性的方式:我們制定了法律,要求所有人必須拿到駕照才能開車,但我們沒有考察父母的教育能力,就允許他們自行教育子女。
艾麗卡博士認為教育是門技能,和讀書,寫字一樣,是需要學習和踐行的。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一說,我們都是在現實中不停地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然后讓自己變成合格甚至優秀的父母。這也是為什么本書取名為《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而非《完美父母教養實踐指南》。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1.當我們犯錯時,不會在再執拗地追問自己“我怎么會犯這樣的錯呢?”,幫助我們從嚴苛的自我審判中解放出來,去真正地面對問題,思考“我該怎么做才是合理的?”,進而來解決問題。
2.有空杯的心態,才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這點非常重要。
想必很多媽媽和我一樣也遇到過下面這樣的情景:和2歲多的孩子說馬上要出門了,讓她放下手中玩具準備出門。可是等你收拾完畢,發現孩子還坐在原地玩。于是再次催促孩子我們要出發了,結果仍是一樣。這時,當媽的可能火冒三丈,感到自己不被尊重。
可是根據《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的法則29“孩子的大腦與成人不同”,你可能真的是冤枉寶貝了。因為,她對媽媽真的沒有絲毫的不尊重,實際上,很有可能是她正經歷“非注意性盲視”,對于她正在關注的事物之外的事物,她缺乏意識。所以表現就是她根本就沒有注意聽媽媽說了什么,自然也不會做出任何反應。
可是,如果當媽的不學習,怎么會知道“非注意性盲視”呢?沒準一場大戲就會因此而上演。
作家黃淑文說:最圓滿的親子關系,是在成就孩子的同時,成就自己。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保持空杯心態,和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原因。
三、“腳手架”的輔助功能
維基百科中對“腳手架”的解釋是:“一種臨時性的結構,用于支撐施工人員工作。它也指一些建筑材料,可以輔助房屋建設,或用于保養和修繕房租。”? “腳手架”也是教育孩子時可采用的一種方法,它允許父母在不越俎代庖的前提下為孩子提供支持。
生活中,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很直接粗暴的“你應該做這個”,“不應該做那個”。
我聽過一個說法,說父母對孩子說的話里,90%都是教孩子“不要做什么”。
最開始我覺得這種說法很夸張,后來我用一天時間留意和分析了一下自己跟孩子的對話,結果還真是這樣,可能還不止90%。
正是由于家長對孩子的這種過度干預,甚至是爭奪控制權,使得我們的孩子喪失了嘗試甚至試錯的機會。
艾麗卡博士認為我們應該像“腳手架”一樣,只是輔助,在孩子提出請求時給予指導,而非直接幫助。我們應該還給孩子主控權,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行動,讓他去嘗試,即使是錯了,也要讓他去試,并接受結果,要讓他知道一個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其實也是一種學習。
多少媽媽會抱怨:每天早晨要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叫娃起床,甚至幫孩子穿好衣服;幫著收拾好上學需要的物品;放學又要督促孩子寫作業,晚上還要再三強調該上床睡覺了。總之,一天忙到晚,自己辛苦不說,孩子還抱怨媽媽管的太多。可當媽的總是擔心孩子萬一遲到,萬一作業沒完成,萬一……
可媽媽們沒有仔細想想:這無數個萬一不僅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同時也成了阻礙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以前聽人說過一句話:孩子就像風箏,而父母就是那放風箏的人,適時地放手,可以讓孩子飛得更高更遠。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這本書不僅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在思想上有所改變。
就像艾麗卡博士所說:“維持一段關系就像兩個人在跳舞。如果一個人變換了他的舞步,另一個人也必須要跟著變換。”
要想改變孩子,那你首先要改變自己。正如我們常聽到的那句話:“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那就先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指南實踐心得3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我作為一名4歲兒童的家長,第一時間認真學習了一遍這部60頁,2萬多字的《指南》。
說實話,這個指南從原則上講是很不錯的。《指南》所涵蓋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6個領域很全面,32個學習與發展目標很具體,87條教育建議也可操作。比如,《指南》提出要引導6歲以上幼兒關注和思考動植物的外部特征、習性與生活環境對動植物生存的意義。舉的例子是兔子的長耳朵具有自我保護的作用。說實話,我活了30多年,不知道兔子的長耳朵有啥用。一檢索才知道兔子的耳朵一個功能是可以幫助兔子聽到微弱的聲音,并確定聲音來自何處;另一個功能是幫助兔子在奔跑的過程中散熱。我不知道老師和家長知道這兩條功能的有多少。
但是通讀《指南》,感覺到“接地氣”的,“本土化”的內容,特別是具體的例子,還差了點意思,欠打磨和考量。比如禮貌地對待老年人,沒有問題,但要求4歲的小朋友坐車時主動為老人讓座,是不是要求苛刻了點,不太合理。還比如,“肯定幼兒作品的優點,用表達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導其提高”正確,但是《指南》建議的“你扮演的大灰狼聲音真像,要是表情再兇一點就更好了”(這是《指南》的最后一句話)這句話原則上沒什么問題,但聽上去就是有點別扭,有點說不出的感覺。
一、用什么方法能改變孩子的內向性格?
1、小三班家長心得: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可塑性是很強的,只要我們做父母的能夠加以引導,有足夠的耐心來對孩子,不要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培養獨立的品質,做父母的與孩子多加交流,做孩子的朋友,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想法,只要堅持不斷的努力,孩子會改變形成健康的性格。
2、首先自己應做個“十心”家長,對孩子不能兇狠粗暴、尊重孩子。
二、對“七個一”教子法的心得體會:
小二班家長心得:
1、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有時會很氣憤,忍不住發脾氣,在這本書上學到很多的,知道家長的粗暴吼叫不會使孩子改正錯誤,相反會產生叛逆心理,就算是在權威下改了,也不是真心的。
2、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物品,不是我們生他養他,他就必須什么都要聽從我們安排的應聲蟲,他是一個獨立的人,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必須尊重他的自尊,他的想法,他的接受能力,甚至他的小脾氣,教育他是在尊重他的前提之下是兩個平等的個體之間的交流而不是一個權威的對一個弱勢群體的指手畫腳,困此“七個一”只是一個形式,關鍵是內心孩子的尊重。
3 、學習了“七個”教子法后,反思了自己平時的行為,自己大體上還能按照“七個一”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的錯誤,但是在面對孩子的不聽話,項撞家長時,我偶爾還是控制不了心中的怒火,當面訓斥孩子,要引以為戒。
三、家長如何對待一個動作慢的孩子,該如何進行指導
小一班家長心得體會:
我們的孩子也有在做一些事時動作過于慢的情況,我認為孩子不像大人,孩子的思維過于狹隘,因此,我和孩子的媽媽也經常教育她,提醒孩子,做什么事情動作要快一點,不要磨蹭,比如早上爸爸媽媽急著上班,孩子要上幼兒園,以后,我們還要對孩子加強這方面的溝通。
四、談談自己對閱讀《不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的體會
貝貝班家長:
1、通過學習了《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的內容后,讓我懂得了怎樣幫助孩子去完成作業,我會用正確的方法二:“像親人一樣安慰他,親親她的小臉,語氣平和而友好地對他說,不要哭了,誰都有忘記事情的'時候,我們現在想想怎么辦?”當孩子聽了以后停止了哭泣,困為家長的理解讓孩子得到慰,情緒平靜了,利用這種方法去幫助孩子,我也會配合好老師,共同使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2、和書中犯錯誤的父母太像太像了,以后我一定要先把自己教好,管好,再以身作則,來教育和引導自己的孩子,爭取成為一名合格的母親。
這本《不輸在家庭教育上》,讓我學習到了許多教育孩子的方法,非常感謝幼兒園老師給我們訂購了這本書,我以后還打算繼續訂購。
3、我的想法是要使孩子養成穩定的行為習慣,家庭成員得采取一致的教育觀念、教養態度和行為,孩子的童年應當是快樂無憂的`,但孩子也會有孩子的小小煩惱,我們應隨時關注防倉的情緒體驗,肯定,鼓勵他幫助他,我覺得我們不應當包辦代替剝奪孩子生活自理的實踐機會,這些簡單的自我服務勞動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已去做,讓孩子快樂而健康的生活!
4、大概翻了幾篇,有的個案講的很好,對教育孩子也有很大的啟示,但和中國現行的教育式,教育方法和我們的大的教育壞境是否能完全吻合,還有待探討,如案例所說,德國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平常心看分數,他們沒有就是壓力,而在中國以分數決定命運,依然是占據著主導的地位,做家長的最終希望中國教育的理性回歸,還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五、閱讀了孩子之間在玩耍時發生矛盾時家長如何去做?
寶寶班家長心得:在我們的兒子上幼兒園后,老師每一次推薦《不輸在家庭教育上》這本書給我時,我才感覺到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有多么重要,看過后更覺得自已對孩子的教育真的很差,我反省孩子的很多不良習慣和任性的脾氣,都源于自已不懂教育的后果,以前只要一看到孩子間發生沖突,我會在第一時間內上前制止,通過這一些時間的學習,我的體會很深,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我們每個人想成為父母很容易,如果想要教育好孩子可絕不容易,為了孩子我努力去改變自己,并說服家人一起配合,希望能通過一家人的努力,讓我們的孩子更快樂、健康。
指南實踐心得4
這次的學習在我今后的幼教工作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我收獲最大的就是:愛孩子就不能拔苗助長,做一些看似正確,其實錯誤的事情;愛孩子就要明白,怎樣幫助孩子一步一步,踏踏實實達到目標的方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通過學習《指南》,反思自己以前,曾經好大喜功,做過拔苗助長的事情。
《指南》中指出3-6歲,對孩子來說是一個發育的黃金時期,因為,這個年齡段是孩子一生中詞匯量增長最快的時期,是語言飛速發展的時期;幼兒在語言的發展中詞匯量迅速增長,已經能掌握各類詞,逐漸明確詞義并有一定的概括性,基本上掌握了各種語法結構。在言語表達上可以自由地與人交談,出現了自我中心言語。自我中心言語是伴隨著動作和游戲而進行的自言自語,它既可以幫助兒童出聲地思考,又能暫時滿足他們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一些愿望。但有些孩子也會出現言語失常現象,在《指南》中,專家提示到:這一時期,兒童說話常有重復或猶豫不決的情況,在與他們交談時,要鼓勵他們大膽地說話,對口吃現象不必太在意,訓練孩子輕松愉快地發表議論。因此,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則要通過聽故事、講故事等活動,培養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豐富他們的詞匯量,同時有計劃地讓他們學習一些書面語言。
另一個收獲是作為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師自己先要做到。這話說起來簡單,實踐起來卻很難。要孩子學會傾聽,老師自己要彎下腰,認真聽孩子說話;要孩子誠實,老師也不能失信于孩子。
我對《指南》中新增“學習品質領域”有些感慨,《指南》中是這樣表述的“學習品質的好壞決定了兒童現在和今后的學習和發展的質量”。我們一線的老師,天天的教學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實現的。而在這一個個教學活動中,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教學目標的落實,孩子的參與度等等,再看名師組織的.教學活動,在行云流水的環節之余,總感覺,她們給孩子們的,不單單是教學內容本身,還有很多“升華”在活動中,這就是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的培養。有人說過“幼兒園教的知識都沒用的,到了一定的年紀,孩子自然而然也就知道了,那里還要教?”聽來不服氣之余,也覺得有那末幾分道理。可是假如我們只重視知識目標,而忽視了孩子的自控力、關愛他人、樂群于人、積極樂觀、獨立自理、愛好好奇心、積極認知風格、積極學習態度和謹慎行為風格等延續發展品格的培養。那么這類幼兒教育就是有缺陷的。現在有了《指南》的指引,我明確了幼兒教師不但“教書”更要“育人”的角色定位。
作為教師,不能片面、刻板地“上課”、“說教”,而要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教育。個領域的培養目標、途徑,都不能離開生活。我們不能期望孩子被嚇各種規則,然后自覺去做。我們應該做的,是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在具體情境中,多體驗、多操作、多感知。
“陪孩子一起成長”!這是我最深的體會!
【指南實踐心得】相關文章:
指南心得體會01-11
兒童發展指南培訓心得04-11
兒童發展指南學習心得10-20
幼兒園指南培訓心得05-08
指南健康領域的學習心得04-22
指南健康領域學習心得04-04
學習《指南》心得體會07-15
指南心得體會27篇06-27
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學習心得02-28
幼兒園指南學習心得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