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讀后感(集合)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世說新語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說新語讀后感1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一本書。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不少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今天,我讀了《世說新語》里的一篇文章。這則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的反對。王朗不解地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么不可以呢?”華歆最后答應了。后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又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么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世人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作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于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不近人情,王朗的表現更貼近喜歡的答案。但是,后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那個想拋棄那個人的'真正寡情人卻是王朗!關鍵時刻,心里只想著自己,沒有責任心,太自私。而華歆,雖一開始拒絕,但一旦答應了就堅持到底,這說明他既是一個重誠信、守承諾的君子,又是一個遇事深思熟慮、穩重靠譜的人。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就是說,只有合理的的承諾,才有實現的可能。承諾之前必須深思熟慮,量力而行,不能為了沽名釣譽而輕易許下承諾;而一旦做出承諾,就必須負責到底,因為承諾即意味著責任。
生活中,我們也要像華歆一樣才行,做一個有責任心、敢擔當的人,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世說新語讀后感2
暑假期間,我喜歡上了一本名叫《世說新語》的書,我被里面的中國傳統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簡短的文字,蘊含了無窮知識,它讓我眼界大開。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編寫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我覺得最富有哲理的是《言語》,寥寥數語的小故事卻訴說著發人深思的大道理。
《世說新語》是漢末人物品評發展到必須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晉時期作品《語林》、《郭子》、《名士傳》等書的。看了《世說新語》就能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逸事筆記的資料和形式了。也能夠說它是一部魏晉風流故事集,從而起到了名士“教科書”的作用。按馮友蘭的一句說法,風流是一種人格美。當然這種人格美是以當時士族的標準來衡量的.。
名與利往往是人的動心之處,因此名利面前很容易看出一個人的品性。舉例來說,管寧與華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們共同在菜園里種菜,勞作中他們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沒有撿起金塊,而是把金子視作土塊,繼續干活。華韻卻把金子拿在手里,反復地看不忍丟棄,導致管寧對他心存芥蒂。還有一次,兩人一起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路過,引起大家圍觀。華韻丟下書本也去湊熱鬧,管寧心里十分不滿。于是,他拿刀割斷草席,和華韻分席而坐,說:我們不是朋友!因為管寧發現他們兩人的價值觀截然不同,華韻太看重金錢和名利。而華韻因此失去了一位人生路上的真正益友。這就是著名的管寧割席的故事。
這個故事雖簡單但道理很深刻。我絕不會學華韻,不是自己的東西,我絕不存占有之心,我絕不為名利失去自己的良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真正的人生價值。
因為《世說新語》里面這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我的整個暑假才變得意義非凡!
世說新語讀后感3
本想以一句“無甚意思,不讀也罷”作為對這部書的評價,但細想之既然費了些氣力去讀,不妨多花點筆墨來談一談這部名氣不小的《世說新語》到底講了什么。
《世說新語》為南朝人劉義慶編撰的一部志人小說,按內容分類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等三十六篇,共一千一百三十則小故事,主要記述了東漢末年至南朝宋時二百多年間士族階層的言談風尚和瑣聞軼事,內容涵蓋政治、思想、道德、文學、哲學、美學等諸多方面,簡言之,這是一部記錄魏晉清流名士的小小說,其中很多故事我們要么在中小學學過,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要么早有耳聞,如“阿堵物”等。
那么,讀此書的意義何在?私以為更傾向于研究魏晉歷史文化的學術資料,或作為了解該時期文人精神的佐據,而名士思想非我等后人學習的'榜樣,至少大部分不是。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當時動蕩的社會和政治背景,名士的很多思想和行為為避世之舉,如過度飲酒、縱欲享樂、清談、服藥、隱逸等,看起來接近于道家的出世精神,其實與道家之內核遠矣。名之為名士風度,實則是消極人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相悖。又其中人物太過繁瑣,關系復雜,很多篇讓人摸不到頭腦,不知所云。
以下擇些篇目列之并簡論之:
德行第一、規箴第十、賢媛第十九:可讀,包含慈、儉、謙、孝、義、禮,直接讀譯文即可。
雅量第六、識鑒第七:可讀譯文概覽。
言語第二、品藻第九、捷悟第十一:除卻抖機靈之語,便是拍馬屁之言,巧言令色,鮮矣仁,鮮矣仁,諸君豈不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乎?此中名士修為已差矣,草覽即可。
政事第三、賞譽第八:機巧偏多,實義偏少,況且過時,實無趣味,不讀也罷。
文學第四、方正第五、夙惠第十二:無甚意思,不讀也罷。
錢穆先生在《中國思想史》中這樣評價魏晉名士:“他們的人生陷入虛幻玄想,最多是一種“藝術人生”,沒有“道德人生”積極向前奮斗努力的一種堅強精神”,余深以為然。
世說新語讀后感4
在《世說新語·方正第五》中,講到了丞相王導剛到江南想結交攀附吳地人士,就向太尉陸玩提出結成兒女親家,陸玩回復說“培塿無松柏,薰蕕不同器。”我們先從它的釋義入手:培塿是土丘;薰為香草;蕕為臭草。小土丘是長不了大樹的,香草和臭草是不可能裝在同一個器皿中的。這句話也就是告訴我們正決不與邪同流合污,前句意味著環境與事物成長的關系,后句則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那我們是否可以在生活中也運用這種思考?
設想兩個不同的學習環境,一個烏煙瘴氣、嘈雜、每個人自私相處,另一個則是書聲朗朗,遵守紀律,每個人之間充滿了友愛,大家互相包容,互相幫助。那么哪一個更適合學習呢?我想應該是后者。環境對一個人很重要,特別是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我們如果還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中學習,不但不可能進步,反而很可能會斷送自己的前途。我們應尋找適合學習又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去學習。想想“孟母三遷”,為什么孟子的母親要一次又一次的搬家,不就是為了給孟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嗎?在生活中,環境造就人才。
同類的物品常常聚放在一起,只有興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才常在一起,我認為后句更深的.意思應該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在告訴我們交友時擇友的重要性。呂德勝說“要成好人,須尋好友。”如果你有一位品性不怎么樣的朋友,那么你應該遠離他,因為你們朝夕相處,他的惡習很容易就會“傳染”給你,但如果你有一位善良且品德良好的同學、朋友,你會被他優良的作為所影響,久而久之你也會踏上一條通往優秀的路。我們交朋友時要有自主的判斷力,不能因為兩人愛好相同就不看別的方面,這是“管中窺豹”。
瞧啊,《世說新語》的句子,短短十幾個字卻耐人尋味,還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解讀。《世說新語》告訴我:環境造就人才,交友須擇友。
世說新語讀后感5
我喜歡的經典國學——《世說新語》
今年寒假老師推薦我們全班同學看《世說新語》這本書。聽媽媽說這本書的內容是古文,我不一定能看得懂。當時感覺有點掃興,但當我來到書店發現有漫畫版的《世說新語》,一看就非常喜歡,因為我非常喜歡看漫畫,這下可以好好過把癮了。
剛開始,我抱著看有趣的漫畫的態度去看這本書,感覺挺有意思。但看后細細品味才發現,不只是漫畫很有趣,更讓我感覺好的是這本書通過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告訴我們許多深刻的道理。
我最喜歡的是德行中的《顧榮施炙》。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叫顧榮的人在洛陽時,應別人的邀請去赴宴。在宴席上,他發覺烤肉的下人對烤肉垂涎,很想吃幾塊。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讓下人吃。同席的人都恥笑他有失身份。顧榮說:“一個人每天都烤肉,怎么能讓他連烤肉的滋味都嘗不到呢?”后來戰亂四起,晉朝南流,每當遇到危難,經常有一個人在顧榮左右保護他,顧榮感激的問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當年的.“受炙人”。這個小故事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贈人瑰,手有余香”這句話的含義。人生在世誰不會遇到困難呢?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都應伸出援助之手,真正做到助人為樂。
還有雅量中的《王榮年少睿智》這個故事也讓我很喜歡。故事主要講了一個叫王榮的孩子出去玩,看見路邊樹上結滿了李子把樹枝都壓彎了。同伴們都跑去摘,只有王榮不去。同伴問他為什么,他說;如果是甜的早被吃光了,這李子肯定是苦的,同伴們一嘗,果然如此。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道旁苦李”這個成語的來歷,更讓我知道了看事物不要只看表面,要認真思考,才不會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蒙蔽。遇到問題要多想想為什么會這樣,該怎樣去做。
這本書不僅帶給我無窮的樂趣,而且讓我知道了今后該怎樣做人,怎樣做事,遇到困難要想辦法解決。我喜歡《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讀后感6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前幾天,我讀了《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么不可以?”后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么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于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盡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后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為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華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盡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榮國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世說新語讀后感7
不好意思現在才寫,是我太懶了。
我看了一本世說新語,這本書中摘寫了許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說道德,說道理的故事。不過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書一樣。
我看到一篇什么管寧和華韻的故事,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里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沒有撿起金子,而是將金子像泥土一般,繼續翻土。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丟回地上。還有一次,兩人一起在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大家都去看熱鬧了。華韻把書丟到一邊,去看熱鬧了。于是管寧拿刀割斷草席,分開去坐,向他說:“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華韻因為一時的有趣,為了一時的富有,而失去了一個好朋友。我覺得華韻沒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寧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動心,因為這不是他的,他不會做對不起良心的事。華韻從撿黃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黃金占為己有,只是怕管寧看到。我覺得我要像管寧一樣,不為金錢失去良心。不為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別人抓了,可他一直哀求別人不要把自己的兩個兒子也捉了。但孔融的兩個兒子卻說:“父親難道見過打反了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的蛋,這兩個兒子也立馬被抓了。”雖然這兩個孩子被抓了,但他們小小年紀懂得整體既然保全不了,那么個體也不可能獨存。孔融的兩個孩子雖小,但懂得這個道理,應此不做沒有用的'哀求,從容鎮定的接受厄運。我要學這兩個小孩,眼望未來,知道結果以定,就不做無謂的事了。
鄧艾口吃,總是稱自己“艾艾”有一天,皇帝和他開開玩笑說:“你說艾艾,到底有幾個艾。”鄧艾回答鳳兮鳳兮,本來就是一只鳳。鄧艾即顯得子己博學多才,會用論語。又讓皇帝無地自容,無話可說。婉轉的挽回了自己的面子。我遇到困難時,我也要學鄧艾用婉轉的語言跟別人說,不會和別人大吵大鬧。
還有許多,我就不一個一個說過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淺。作文
世說新語讀后感8
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并恒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人詣見料視財務物,客至,屏當未盡,余兩小麓,著背后,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末知一生當著幾量屐!”神色閑暢。于是勝負始分。意思就是:祖少士貪財,阮遙集愛好木屐,都是經常自己籌劃管理。同樣是一種毛病,可是還不能由此分出兩人高下。有人到祖少士家里去,看見他正在清點查看財務,客人到了,還沒收拾整理完畢,剩下兩只小木箱,便放在背后,側著身子遮擋,心神無法平靜。又有到阮遙集家里去的。看見他正在親自用口吹火給木屐涂蠟,因而嘆息到:“不知這一輩子會穿幾雙木屐!”神態安閑自在。于是兩人的高下才分出來。
讀完這一則我不禁為祖少士的毛病而笑出來。錢乃是身外之物,人死了不能把錢帶走,人活著也不能把錢看的太重。錢雖然是人人都渴望的得到的'東西可是不能把每一塊錢都看的十分重要
那樣的話將會先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團糟再把別人搞亂。這就成了得不償失。不僅會搞亂生活而且還會有偷盜的心里總覺的不滿足。這樣最后還會害了自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們喜歡錢可以,但要光明正大的得到。我們要學會以一種視金錢如土的方式去看待金錢。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些人把金錢當作一種工具去做壞事。收買人心。錢會使人走向犯罪的道路。錢畢竟不是萬能的。所以還是讓我們以一種正確的心態去正確的認識金錢不能夠被金錢所迷惑不能被金錢所利用。
我們只有正確的看待金錢才不會讓生活被金錢所搞亂。
世說新語讀后感9
最近,繼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后,我們班又讀完了《世說新語》。它是中國南朝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它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如果我們從詩的角度對這部中國最早的志人小說重新進行解讀,則不難發現,這部以記寫帝王將相、名士風流遺聞軼事為主要內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現著鮮明的詩性品質,放射著奪目的詩性光輝。
它由36個主題作為一章的標題,分別是:德行、言語、政治……,每篇里都有數量不定的小故事。每個小故事雖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數語,但卻也引人深思。我讀的時候,有許多故事都沒讀懂。故事中有許多人,他們說的很多話看的我云里霧里,可能這就是它的高深之處吧。
書中經常會用到許多巧妙的'比喻,和一些巧妙地回答,這些很多都是在《言語》篇中,其它篇也有不少,因此很容易讀到這些小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在這個故事中,鄧艾聽到文王的問題后,鄧艾有一點不滿的情緒,但是很鎮定,他沒有直接回答,直接回答的結果不是得罪人就是自己變成一條搖頭擺尾的狗。偏偏鄧艾讀過一點書。他說:“鳳兮鳳兮,也就只有一個鳳。”這個回答利用了巧妙的比喻成功的化解了那份尷尬,真是了不起。
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后世筆記影響尤其大。《世說新語》的影響、魏晉風度的風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識分子心中,它所體現的理想的、審美的人生境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永遠的追求。
世說新語讀后感10
“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譯文:孔文舉十歲時,隨他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隸校尉;登讓拜訪的都必須是才子、名流和內外親屬,才讓通報。孔文舉來到他家,對掌門官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經通報后,入門就坐。元禮問道:“您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呢?”孔文舉回答道:“古時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這佯看來,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禮和賓客們無下贊賞他的聰明過人。太中大夫陳韙來得晚一些,別人就把孔文舉的應對告訴他,陳韙說:“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眾。”文舉應聲說:“您小時候,想必是很聰明的了。”陳韙聽了,感到很難為情。
讀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我認同,亦對此感慨良多。
我想到了古時方仲永早慧的故事。方仲永的父母教孩子學會了耍小聰明:“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其父母不知道自己讓孩子把聰明用在了不恰當的地方,這是一種短見的.聰明,父母無視這點,就極易會讓孩子把小聰明的習慣內化為他們的人生觀,這也直接導致了方仲永的悲劇命運。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凡是有大成者,皆認為耍小聰明終究會讓自己栽跟頭。那是因為耍小聰明的人會在成長中離大智慧愈來愈遠。因為愛耍小聰明的孩子,他們會習慣性地不愿意付出、不踏實履行自己應有的責任、不認真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事情。芥川龍之介說,天才的悲劇在于被小而舒適的名望所束縛。門捷列夫說,沒有加倍的勤奮,就既沒有才能,也沒有天才。德懷特說,所謂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一句話:天才來自勤奮。
天才未必早慧,大器多半晚成。
世說新語讀后感11
《世說新語》是一本“奇書”,記述了后漢至南朝宋年間奇聞軼事。全書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篇,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一個個看似普通的小故事,卻蘊含著很多很深刻的為人處世的道理。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荀巨伯不棄友》這一篇。
荀巨伯去看望生病的友人,卻遇上胡人攻打這片城池。友人讓荀巨伯離開,但荀巨伯卻執意留下,不愿茍且偷生。胡人詢問荀巨伯留下的原因,荀巨伯說:“我的.朋友負病在身,我不忍心丟下他離開,寧愿自己代替友人去死。”胡人聽罷,便撤軍了。這座城池因此而得以保全。
友誼的文章我讀過很多,但這一篇卻讓我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一份很“重”的友誼竟然不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個國家!堅守信義、對友忠誠、舍生取義,并把情意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樣的人是我們所尊敬的,也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
我又想起了另外一則寓言,讓我更深地體會到了友誼的“重量”。
一只羊在爬山時把腿摔斷了,它請求驢把它背回家,驢提出要十斤山芋才肯背。牛見了,一句話都沒說,就把羊背了起來。驢問牛,羊給了多少斤山芋。牛說:“千斤,因為友誼的分量重千斤啊!”
現在流行一句話,叫做“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顯示出很多人友誼的脆弱和膚淺,表面上看起來“甘若醴”,其實經不起任何考驗。荀巨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保護他的病友,正是因為他們的友誼建立在道義基礎上,這樣的友誼,才是君子之交,重如泰山。
交友當交荀巨伯。如鐘子期和伯牙,如鮑叔牙和管仲……
世說新語讀后感12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是適時的自嘲,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同樣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這句話出自《世說新語》簡傲三,講得是鐘會請眾名士拜訪嵇康卻被無視,當他準備離去時,嵇康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意思是:我聽到我所聽到的而來,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這實際就是句車轱轆話,但在鐘會這里卻有了不一樣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后,鐘會面對嵇康率性的問話,以問為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時,展現了與嵇康相同的曠達的生活態度,留下了這段佳話。
這就是自嘲的妙處。
自嘲要用,要會用。首先得判定是否需要,鐘會面對尊敬之人,自然不能也不會為等待生氣。嵇康發問何嘗不是鐘會展示自己的機會?
其次看場合、氣氛等。大家都是不羈之人,鐘會適時適事的侃上幾句,不僅能讓自己體面脫身,打破尷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達大度的胸懷,何樂不為呢?而如果不分場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能合適地運用自嘲的人絕對是一個自信的人。因為自嘲是拿自身的失誤、不足甚至生理缺陷來“開涮”。不羞不恥不遮掩,反而將它們放大、夸張、剖析,最后還要會引申發揮、自圓其說,所以會自嘲的人同時是一個聰明的人。抗戰勝利后,張大千的好友為張大千踐行,特邀梅蘭芳作陪,宴會伊始,大家請張大千坐首座。他說:“梅先生是君子,應坐首座,我是小人,應坐末座。”眾人不解其意,張解釋道:“俗話說’君子動口,小人動手’梅先生唱戲動口,我作畫動手,我理該請梅先生首坐。”張大千自嘲為小人,看似自貶,卻在幽默中將尊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也正是張大千的謙遜和豁達的人格魅力。
當然,我們必須清楚,自嘲不是自我辱罵,不是出自己的丑,一定要把握分寸。
學會自嘲,巧用自嘲,不僅體現你的語言藝術,更是你豁達的人生態度。
世說新語讀后感13
提起記載遺文軼事的筆記小說,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說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國最早歷史價值最高的小說,你又會想到什么?對你說,它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傳奇――《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文人撰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分為政治、德行、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全書共有一千多則記載了許很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讀《世說新語》,感覺就像聽古人講故事。寥寥數語便能將一個時期的思想風貌娓娓道來。怪不能魯迅先生稱它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魂奇。”
不只這部分。《世說新語》還是“無數”成語的“發源地”呢!大家熟悉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覽無馀”、“望梅止渴”等等,都源于《世說新語》里的一個個小故事。讓大家一齊領略吧!
我最喜歡的一則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講的是七歲的王戒在和小朋友們玩的時候,看見路旁李樹上結了不少李子,多的`都快把樹枝壓斷了。小孩們爭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動不動。有人問他緣由,他說:“長在路邊樹上還會有那樣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小孩嘗李子,果然苦。
這個故事隱藏玄機,不但夸獎了王戒小小年齡便有非常強的推理本事和擅長考慮的好習慣,還側面指出“路邊苦李,沒人喜愛”。借苦李傳達出無用的事物活人就會讓人所棄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從小就嶄露頭角,終后為竹林七賢之一,成為西晉大臣。
讀完這本書,引發了我很多的考慮。在日常,要細于察看,擅長考慮,并進行推理確定才能達成有價值的生活。
《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潔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
世說新語讀后感14
今天在翻閱《世說新語》時,偶然翻閱到了言語第二的第27篇,感受十分深刻。
簡文帝這種適應環境,創造壞境,滿足的心態可以令我們學習。文中簡文帝說:“會心處不必在遠。”這句話的意思是:“讓人賞心悅目的地方不一定在遠處。”簡文帝的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句很流行的現代語,那就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一句話。有的時候,人們總是把事情或目標看得很難,或定得很遠,其實身邊就有美,我們為什么不貼近生活,切合實際,真實地去看看這個世界呢?有的`時候,有些東西,有些事情,我們有可能很努力也得不到它,因為現實擺在那里,但在這個過程中你有可能會失去一些最基礎的東西,失去一些你曾擁有過的美好,我深刻的覺得要珍惜當下所擁有的,其實幸福很簡單。
在學習中,我們也要學習簡文帝這種創造環境的能力,賞心悅目的地方不一定在遠處。我們經常會帶的作業去旅行,在旅行時的一些時候,爸爸媽媽便會督促我們寫作業,我們有沒有說過:“這么好玩,喧鬧的一個環境,你覺得我能寫成作業嗎?”為什么這時我們不能像簡文帝一樣,沒有環境,那就去創造環境。這讓我想起了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案例。我有一個考上大學的姐姐,學習成績十分優異。在圣誕節那天,學校放假了,學校里所有的情侶都出去happy了,但唯獨她拒絕了男友的邀請,獨自一人留在了宿舍。她遠離了世間的嘈雜與喧鬧,盡管窗外的嘈雜聲不斷傳來,但她靜下了心,使她擁有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事后,她說:“當窗外嘈雜喧鬧,我能避開人間的男歡女愛,靜下心來,寫一篇文章時,那是一種新的領悟和新的境界。”我深深的折服于她,折服于她這種創造壞境,淡泊的人生精神。
我想說的是:“有的時候,人人都說好的,對于你來說,不一定是真的好,只有是你內心深處想要的,對于你來說,才是好的。珍惜當下,其實眼前的也很好,如果沒有環境,我們何嘗不能創造環境呢?我們要相信,“會心處不必在遠。”其實幸福很簡單!
世說新語讀后感15
我看了一本世說新語,這本書中摘寫了許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說道德,說道理的故事。但是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書一樣。
我看到一篇什么管寧和華韻的故事,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里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沒有撿起金子,而是將金子像泥土一般,繼續翻土。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丟回地上。還有一次,兩人一齊在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大家都去看熱鬧了。華韻把書丟到一邊,去看熱鬧了。于是管寧拿刀割斷草席,分開去坐,向他說:“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華韻因為一時的搞笑,為了一時的富有,而失去了一個好朋友。我覺得華韻沒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寧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動心,因為這不是他的,他不會做對不起良心的事。華韻從撿黃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黃金占為己有,只是怕管寧看到。我覺得我要像管寧一樣,不為金錢失去良心。不為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別人抓了,可他一向哀求別人不要把自我的兩個兒子也捉了。但孔融的兩個兒子卻說:“父親難道見過打反了的鳥巢下方還有完整的蛋,這兩個兒子也立馬被抓了。”雖然這兩個孩子被抓了,但他們小小年紀懂得整體既然保全不了,那么個體也不可能獨存。孔融的.兩個孩子雖小,但懂得這個道理,應此不做沒有用的哀求,從容鎮定的理解厄運。我要學這兩個小孩,眼望未來,明白結果以定,就不做無謂的事了。
鄧艾口吃,總是稱自我“艾艾”。有一次,皇帝和他開開玩笑說:“你說艾艾,到底有幾個艾。”鄧艾回答鳳兮鳳兮,本來就是一只鳳。鄧艾即顯得子己博學多才,會用論語。又讓皇帝無地自容,無話可說。婉轉的挽回了自我的面子。我遇到困難時,我也要學鄧艾用婉轉的語言跟別人說,不會和別人大吵大鬧。
還有許多,我就不一個一個說過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世說新語》教學設計05-28
世說新語教學設計05-27
世說新語是哪個朝代的09-26
世說新語詠雪說課稿11-19
《世說新語·詠雪》賞析12-29
世說新語讀后感09-08
世說新語讀后感10-08
《世說新語》讀后感09-03
《世說新語》讀后感08-18
《世說新語》讀后感范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