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論語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論語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論語讀后感1
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總結出來的一部書!具有很深的道理的一部著作!然而它也被選入了中學生一年級教科書,讓我們明白了學習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和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這則讓我明白了每天都懂得自我反省!反省出自己的錯誤與不足,并及時改正,是自己更加完美;而我們每天答應別人的事一地要做到;老師每天教的知識都復習一遍,這才能使自己更完美。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這更體現出學習了知識之后,要多多的復習,這樣知識才能更扎實。
子曰:“由誨汝(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這讓我明白了學習知識一定要謙虛,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學習才能進步!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讓我明白了我們不應該根據身邊不賢之人來影響自己,要看別人的長處,自己的短處來改變自己,使子是自己進步。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這讓我明白了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這體現出孔子的寬容大度,讓我明白了個人修養,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論語讓我明白了許多,我喜歡論語,更喜歡孔子,我崇拜孔子,因為他寬宏大量,因為他教育有方,因為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他讓我明白了安貧樂道;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因為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學到了很多,以後更加的完善自己
大學論語讀后感2
步入不惑之年的我一直以來都沒有很好的讀過《論語》,之前對《論語》的了解,僅僅限于中學課本上學到的“溫故而知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了解的只是鳳毛麟角。寒假里通過拜讀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我對《論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雖不能說大徹大悟,但也觸動了心靈。
于丹《論語》 心得 中的道理是樸素的,溫暖的。她的解說沒有我想象中的高談闊論,也不像現在的個別學者那樣咬文嚼字,弄一些專業術語、新名詞來嚇唬人以顯示自己的成就。看《論語》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來,那樣一種從容謙仰的態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中穿插了很多簡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觸頗深。老和尚背姑娘過河的故事讓我理解了“仁者不憂”的境界;國王尋找哲學問題答案的故事讓我明白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網球明星和女孩買頭花的故事告訴我應該以開闊的心胸去面對生命中的缺憾;茶師為了最有尊嚴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讓我看到了心靈勇敢的力量……這樣的小故事于丹還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有些會讓我們受益終身。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告訴我們,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怎樣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么樣?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
對于我自身的一些困惑,我也在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小男孩拔釘子的寓言我記憶猶新。在我們這個年齡,常常由于一時沖動而說出一些不經過大腦的話來,傷害了身邊的人還渾然不知。但是現在于丹提醒了我們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因為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籬笆上也留下了洞,不會復原了。現在我一想起這句話就后怕,好像忽然發現自己做過那么多留下悔恨的事情,只愿今后不會再這樣不謹慎了。以前我在自己受到傷害的時候總是放不下,怨恨一時難以消除。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有很多時候,一件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它呢?然后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看了這段話,我明白了為什么自己會因為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么久都不開心,原來是自己放大了傷痛而已。一個“恕”字可以使自己擁有海闊天空,何樂而不為呢?
讀《論語》心得,使我心曠神怡,讓我感受到了《論語》是一碗心靈雞湯,可以加強氣質修養、凈化思想心靈;是一壇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無味,卻是越品味越濃。
大學論語讀后感3
學者朱光潛先生說:“華論語是一部絕妙的書,可以終生咀嚼,學用不盡的。”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全書共有20篇492章,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暑假我認真品讀了論語這本著作,感受頗多。
《論語》中有一段活我印象至深:“子日: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這句話的意思是金錢和地位是每個人都想得到的,但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它們,作為一個君子是不會去享受的。貧圍與卑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但是,不以正當的途徑去擺脫它們,君子是不會擺脫的。君子背離了仁的準則,又怎么能夠成為君子呢?
一個真正的君子,一個真正的仁者,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會背離仁德的。在當今社會上,有許多人都在富貴與仁德的取舍中舍去了“仁”而失去了做君子的實質。這讓我聯想到了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堅持一種道德,堅守一種信念最重要的就是無論是身處困境,還是安逸,都不可放棄初心,而學習也是一樣。學習中,無論是馬失前蹄還是遙遙領先,都不能因失敗而自暴自棄,也不能因佼佼而自大自滿,要以平和之心去面對,堅持自己的目標與初心,就如君子,似水一般有德行,有傲,有志向。
在品讀《論語》中,我發現那些看似深奧的道理有時就在生活中赫然體現,就如這一句“見資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告訴我們:見到優秀的人要向他學習,見到不優秀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問題。如果人人都像這句話中所說的那樣,那么社會一定會無比和諧與美好。向優秀的人學習,不斷反省反思自己的問題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我不禁幻想著開學時的場景是:步入初中。新的環境,新的同學。比我優秀的同學也許會有很多,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需懷揣著謙虛求學的'態度去和新同學,新朋發交往,我相信那樣不僅可以學到新的知識,也可以自我培育好的品質。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無素。在《論語》中,孔子與弟子們也多次提起孝道。子夏問孔子孝是什么,子日:“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看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意思是說:侍奉父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的。遇到事情,子女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讓長輩、父母去享受,難道這樣就是孝了嗎?”讀到這句話,我不禁心頭一震。原來我所理解的孝道僅僅是滿足父母的生活所需,在他們需要自己的時候盡力做到讓他們滿意。但孔子則說要從內心尊敬父母,從眉宇之間表現出和悅的神色和敬意,我的思緒漸漸飄遠了,現在的我,還沒有能力贍養父母。但我卻沒有做到最基本的對他們和顏悅色,基至有時候面對他們的說教會不耐煩,不服氣。看來孔子說“色難”是很有道理的啊!對父母時時刻刻笑臉相迎確實不是件容易事。我實在是為自己之前對父母的態度感到了深深的愧疚。我心中對自己默默說,我一定要做到對爸爸媽媽和顏悅色,連孔子都說難的事情,我若是做到了,那我也算是自己心中的半個孝子了吧!
《論語》中所教授的、講述的真理都非常樸素,卻又需要我們反復咀嚼才能悟得真諦,導我言行,我現在的學間與能力,也許無法全面的理解,《論語》中的所有道理,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堅持反復咀嚼,定會有更多的醒悟,助我走向優秀。
大學論語讀后感4
于丹《論語心得》就是要揭示《論語》在今天的廣泛意義,是《論語》的古意今解,古語今用,透析《論語》的泛化價值和教育意義。《論語心得》在于“心”,心靈感悟,這種心靈感悟來自于丹自身對《論語》的品讀和對人生的感受,而心靈感悟,是需要用心來讀來解的,也需要用心與人對話的。于丹教授講《論語》,不在 《論語》的每一個字每一句的解釋作文章,而在《論語》的整體性,直指當今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心靈,通過詮釋經典中的智慧,找到解決當代人生存和心靈問題的鑰 匙。從人生之道、處世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心靈之道等七個方面總結《論語》和孔子的智慧,以及對現代生活的啟示。語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詩的特點,流暢 親切,娓娓動聽,感性自然,頗多警句,深入透辟,哲理雋永,耐人尋味。于丹用她女性獨特的魅力和方式向我們講述《論語》的柔柔之美,恬恬之性,拳拳之情, 深深之意,跨越時空,與古圣人直面對話,傾談處世之道、交友之道,字字句句,發人深省,沁人心脾,變深奧而淺出,化腐朽為神奇。《論語》的深奧難懂,在于丹《論語心得》,則以淺顯動人的故事,樸素的語言,妙語連珠,通俗易懂。而且少了許多女性的花拳繡腿,多了許多直言告白,于丹一曲《論語》心得,唱得人心舒暢;一番《論語》感悟,解讀的眼明耳順。于丹《論語》“論劍”,激蕩著學者的情真意切,蕩漾著女性的細膩溫馨。
于丹《論語心得》故事連綿,跌宕起伏,環環相扣,有理有據。于丹所述故事,不囿于《論語》和孔子,而多哲理故事,老和尚背姑娘過河的故事道出了“仁者不憂”的境界;國王尋找哲學問題答案的.故事詮釋了“仁愛之人”的氣度……每一個故事就是一章《論語》,就是為人的啟示,就是處世的經典,讀之受益終身。
于丹向我們展示了圣賢的仁愛,透視了君子的道德,崇尚一種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浮躁而閑情逸致,少爭斗而寬容和諧;知滿足而 淡私欲,曉道德而遠邪惡。于丹話《論語》心得,不僅闡釋古人的仁德風范,而且穿透今人的心靈世界。于丹《論語》心得,春風化雨,卻又震撼人心。于丹《論 語》心得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于丹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告訴了我們一個宏大的宇宙觀,全方 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向我們傳遞著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啟迪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安寧的生活態度。
品味《論語》,是一種享受,品味于丹,是一種情趣。讀懂古文《論語》顯現的是知識的淵博,而讀懂于丹《論語》心得則是一次人生的升華。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這是于丹在她的《論語心得》一開始就告訴大家的。讀《論語》不必要字字有解,句句有義,不要把古人的思想想的太復雜,我們可以把艱澀的古語簡潔化,把復雜的思想單純化,其實,道理就這么簡單。
于丹說:“中國人的學習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我注《六經》,另外一種是《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方式讀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窮經呢,把頭發都讀白了,把所有的書讀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了解了這一切。但是更高的一種境界叫做《六經》注我,就是真正 好的學習是融會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它來詮釋自己的生命。”這也就是于丹要告訴我們她的《論語心得》的目的意義就是“《論語》注我”——借《論語》來詮釋 自己的生命。
【大學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的讀后感大學08-31
《論語》讀后感 讀《論語》讀后感11-08
《論語》論語學而第一08-02
《論語集注》論語序說08-28
《論語》論語·子張第十九08-01
《論語》說課稿12-01
論語的名言05-24
我與《論語》01-08
《論語》經典名句08-15
論語讀后感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