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苦與最樂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苦與最樂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苦與最樂讀后感1
人生有兩個極點:最苦與最樂。
梁啟超曾這樣問過自己:“人生什么事最苦呢?失意嗎?不是。貧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對。因為總有辦法可以解決,你只需達觀,現在又問一遍:“人生什么事最苦呢?”他回答道:“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
不錯!責任,每個人都有。近了看,我是一個女兒,應盡孝父母;一位姐姐,應做個好榜樣;一名學生,應完成學業;一位班干部,應盡職盡責。遠了說,我是一名公民,,有義務奉獻社會,有義務報效祖國。
責任分三種:自己的、別人的、大家的。雖說“先人后己”,但責任吧,應把自己處理好,再來幫助他人處理。若誰都懶得管,那這責任就會變成“影子”,跟你不放,讓你痛苦不堪。
責任雖然很多,但盡職盡責的卻寥寥無幾,于是背負責任,便成就了人生最苦的事。
于是有人就自欺欺人的安慰自己“我做不到那么多,我沒那么多責任”,但是,責任卻一日不曾遠離,于是他們還要整天憂郁“作業沒完成怎么辦,作業還沒交過去怎么辦”,因為受那責任的詰問,收到自己的良心責備,想要逃避也沒處逃避呀!
與其不盡責,一直陷入苦痛之中,倒不如認真盡責,享受生活的'快樂。什么事最快樂呢?當然是盡責任了,盡管責任很多,但苦盡甘來嘛。
這樂呀,又分以下幾種:第一種純樂,就是指一件快樂的事所帶來的喜悅的、積極的情緒。第二種后樂,就是在一件苦事干完之后,得到了成功的快樂。第三種:真樂,就是像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類的人,一直處于擔憂的狀態,擔憂國家人民,擔憂世間,但又在為國家人民,世間的事而樂,便稱真樂。
人能到達的苦的境界,也就反映出了人所感受到樂的程度。盡責越上心,越認真,就越樂。而相反,那些不愿承認自己有責任,還有那些逃避責任的人,也不會有真樂的。不愿承認的人,所生活的世界定是充滿了欺騙。那些逃避責任的人,定是不能享受這真實美好的世間。
地球是圓的,你所做的一切事帶來的影響,無論是好是壞,兜兜轉轉總會回來。責任是無法逃避的,地球都有責任——公轉自轉,地球不也在盡責嘛嗎?如果地球不盡責,人類就無法生存!我們不盡責,必然也會自食其惡果。
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一點,盡責從自身開始,盡責才是一種快樂
兩個選擇:自投苦海、回頭是岸。
最苦與最樂讀后感2
讀罷梁啟超的《最苦與最樂》一文,知道背負責任之苦,盡到責任之樂,感慨頗深,竟不由得與作者產生共鳴。“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細數往事,歷歷在目,慨嘆萬千之時,也深深體味到“負責最苦,盡責最樂”之真意。
生命自啼哭落地,衣食受之于父母,日益長大成人,便于內心最深處,思成家立業,感恩圖報。于是,便有了對父母的責任。羊羔跪乳,烏鴉反哺,何況生之為人?然人各有志,四海為家,雖有感恩之心,無奈千里之外,終不能膝前盡孝。日夜縈繞,思念故鄉,牽掛父母。待鴻圖大展之時,父母亦時日無多,更是在心中悔恨。未能盡兒女之責,遺憾終生。
建立家庭,結為夫妻,生育后代,撫養子女。身為丈夫,照顧妻子,身為妻子,體貼丈夫,身為父母,撫育兒女。夫妻不和睦,家庭不和諧,傷及夫妻感情,影響子女成長。未能對家庭盡責,愧為丈夫,愧為妻子,愧為父母。
踏入校門,老師教導,同學互助,增長學識,鍛煉品行,對父母付出盡責,對師生幫教盡責。整日無所事事,游手好閑,不學無術,浪費父母金錢,愧對師長教導。學無所成,艱難度日。未能盡學生之責,無顏見父母師長。
走進単位,工作著落,同事關照,上司帶領,當應盡責協作,努力創新。慵慵懶懶,碌碌無為,不敢擔當,推諉拖拉,一無所成,領導查問,惶恐不安。凡事不適時而為,明日復明日,萬事成蹉跎。日里夜里,于良心上受自我譴責,寢食不安。未盡員工之責,愧領企業薪金,枉費領導栽培。
未能盡兒女之責,未能盡丈夫妻子之責,未能盡父母之責,未能盡學生之責,未能盡員工之責,如坐針氈,如履薄冰,夜不能寐,食不能安,苦不堪言!
由此可見,未盡到責任,背負責任之苦。若盡到責任,一身輕松,何苦之有?
要苦中得樂,須時時盡責,處處盡責。盡責之前,必要負責。重擔在肩,謹小慎微,忍辱負重,鞠躬盡瘁,不懈奮斗,負責之苦可想而知。“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忠義不能兩全,負大責者承受大苦盡大責,得大快樂,故負大責盡大責之圣賢豪杰少有。負小責者承受小苦盡小責,得小快樂,故負小責盡小責之平凡人多見。
因此,負責最苦。但,苦盡甘來,無論盡大責或盡小責后,或大或小的快樂,亦為最樂。也因此,盡責最樂。
為求心安理得,不枉生而為人,仍要負責,更要盡責……
最苦與最樂讀后感3
一些老同學,不常見面。見面了總在我耳邊嘮叨:“放下吧,人要懂得放下。”放下什么呢?沒說。只是繼續勸說:“學會放下,人才不會累。”我故作不解。從這句話里我聽出了一個道理:只有學會放下的人才會幸福。要是放下不了,就會很累。這個道理里又包含了一條暗示:我為什么會覺得累呢?原來是我還沒有學會放下。
同學在一起,總免不了談論談論,那時誰和誰同桌,誰和誰又鬧過矛盾打過架,誰表面怎樣內心又是如何,誰曾經如何誰現在怎樣,等等。從小學到初中,從瑣事到情感,夾雜著太多的“記”。總歸聊來聊去不是“我”和“我們”就是“他”和“他們”。
所以,放下什么才是真問題。比如說放下悲傷,也放下回憶嗎?放下陋習,也放下責任嗎?學會放下,總不能什么事情都灑脫的留下一句:“放下”吧?你是否問過自己,說了放下卻不一定放得了嗎?說了記住就能是否又能在腦海長久停留?選擇放下過去是自由,每個人都有權決定自己。但是人絕沒有過這樣的能耐。你的心不允許,你會記得。
記得是你的責任,大凡有思想之人都抵觸命運,反抗命運,可有誰是能力無限的人嗎?尼采那句“愛命運”是對人生態度很好的指引。如若不能想放就放,想記就記。那何不換一種角度去思考過去的事情?把無法放下且不能放下的事當做人生的一種責任和義務。完后之后你會更加心安理得,不為“記”所苦惱。正如梁啟超所說:“到責任完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
放下是有種類的。首先應該知道人的.腦海是有限量的,存的事情多了,有用的思想就裝不進去。負面之事想的多,責任也定會逃之夭夭。
這就需要有放有記,可問題是什么是該放下的,什么又是該記住的?孔子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發憤忘食,體現的是一種進取精神。樂以忘憂,展現的是一種樂天作派。不知老之將至,透現的是一種忘老思想。忘食而進取是幸福的,因為只有進取,才能創造,從而收獲。收獲是令人無比幸福的。它能促進理想成為現實,從而讓生活更美好。忘憂而樂天是奇妙的,因為只有樂觀才知變化之妙,人的生活總是在不斷變化,悲傷和快樂是生活的奏曲。既然如此,何不記樂而放憂呢?降臨世間是己哭,離開世界是別人哭。既然兩頭是哭,中間就應該笑。放的不留遺憾,記的明朗。
所以,生活既要有所放,又得有所記——放下欲望和怨恨,記得責任和使命。
最苦與最樂讀后感4
責任心,其實是人人皆有的。就一般人而言,誰沒有家庭責任心?誰沒有對學習、對工作、對事業的責任心?誰沒有對國家的責任心?問題是在責任與享樂、安逸之間,有時候我們心靈的天平會向后者傾斜。于是,責任就被我們淡忘了,被我們暫時的拋在腦后了。
《最苦與最樂》的作者是梁啟超。他是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也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大學者。《最苦與最樂》是他的一篇演講詞,所談論的中心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責任”。所謂最苦與最樂,無不和“責任”二字聯系在一起。這種別開生面的苦樂觀,在作者的筆下,不僅闡發得今人令人由衷的信服,而且令人肅然起敬。
這篇文章從最苦與最樂的角度來探討人生的價值,言近而旨遠,既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又賦予其嶄新的現代意識。特別是“盡得大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責任就得小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這些認識超越了古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民同樂”之類的苦樂觀,將承擔社會責任,完成社會責任作為一件最大的樂事來談,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梁啟超之所以要把人們的“苦樂觀”與責任聯系起來,就是要強調我們所肩負的責任,要我們把這種責任放到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這樣,我們才能念念不忘我們的責任,才能真正盡到我們的責任,這種積極進取,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觀即使在今天仍有其現實的教育意義。
在我們青年學生的心目中,家長有撫養自己的責任,老師有教育自己的責任,他們都應該盡心盡責地關愛自己,唯獨自己卻無須對長輩,對集體,對社會承擔責任。這種責任意思的淡薄,在在青少年中可以說是相當普遍的`。所以,青少年感受不到未盡責任的痛苦、盡了責任的快樂。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肩上沒有任何責任。所以,青少年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樹立責任意識,學習這篇課文就有十分必要。
點評:作者對原文的解讀和觀點的闡釋頗有見地,娓娓道來。且能聯系當下的學生對責任的態度和苦樂觀的認識提出了個人的思考,感受深刻、真實可信。
【最苦與最樂讀后感】相關文章:
最苦與最樂作文05-30
最苦與最樂作文15篇05-31
最苦與最樂作文(通用30篇)03-21
最苦與最樂議論文作文09-23
初中語文《最苦與最樂》教學反思05-19
《最苦與最樂》的讀后感09-01
七年級下冊語文《最苦與最樂》教案07-19
《最苦與最樂》教學設計(第二課時)11-18
七年級下冊《最苦與最樂》語文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