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熱門】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愛心與教育》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
注重親情,讓家充滿愛。高爾基曾說過:“誰最愛孩子,孩子就最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
在每一個教學班級里,都存在一些潛能生,他們或者頑皮好動,惹是生非,或者膽小怕事,萎糜不振,在學習上得過且過,不思進取,令各科教師頭痛不已。
對這些具有問題行為的兒童,我們要關心愛護,給予他們相應的幫助和教育。在班級工作中,班主任更要有一顆仁愛之心,用愛心造就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為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基礎。班主任老師要認真分析每一個潛能生的落后情況,找出其落后的原因,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不歧視、不放棄每一個學生的同時,對問題學生多給一些偏愛,因為他們不象優秀學生那樣集百般寵愛于一身,不能充分享受愛的陽光雨露,我們要將更多的師愛分給更大的需求者,用愛心激勵他們求知上進。“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鎮西)
實際上,后進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師的理解、指導和幫助。當他們想傾吐自己的心里話、傾訴自己的感受時,我們一定要用心傾聽他們的訴說,耐心體察他的心情,及時給予必要的安慰、指導和幫助。挖掘孩子的閃光點。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優缺點,潛能生也并非一無是處,對于潛能生身上表現出來的哪怕很微弱的閃光點,很微小的進步,我們教師要及時加予引導肯定。利用班集體的力量幫助他們。經常找他們談心,班上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要把機會讓給他門讓他來完成,并且讓班干部在管理班級時,有意識地表揚他們的點滴進步;同時還開班會讓同學們幫助他們,讓他們感覺到集體的關心和溫暖,不再感到被歧視與冷落。教師對于自己所教的學生,要了解他們、相信他們、尊重他們。應給他們充分的愛,經常鼓勵、幫助、督促他們,使他們產生欣慰、幸福的內心體驗,增強榮譽感、自信心、上進心,提高學習的興趣與內在的動力。當一個孩子對學習有了興趣與動力,他住就會自覺地發奮學習了。
李鎮西告訴我們:“孩子們與教師產生了朋友般的依戀之情后,點燃學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便是教師實施教育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多次諄諄告誡教育者: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滅。而且長期與頑童們打交道的經歷告訴我,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著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對”后進學生”的成功轉化,與其說是教師向他們“灌輸”(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輸”),不如說是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有缺點的一個好人’的道德自信。我經常與‘后進學生’談心的話題,便是讓學生談‘我有什么優點’;如果某一“‘后進學生’因為長期受斥責而喪失了道德自我肯定的勇氣和能力,我便讓全班學生幫他找優點。注意,教師這樣做,決不是僅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種對‘后進學生’由真誠熱愛而產生的真誠信任。”
儒家講“愛”,所謂“仁者愛人”。這正是李鎮西的管理閃光的地方。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里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年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獲!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
教育需要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泰戈爾說過,不是錘的擊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日臻完美。愛非萬能,但若缺少愛,教育的成功便無從談起。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做一個有愛、懂愛、會愛的人,三尺講臺便會變成愛的花園!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2
在彌漫著濃濃年味兒的春節期間,除了大飽口福,還不忘加餐精神食糧。這不,拿在手里的是這樣一本書,書名是《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作者是鼎鼎大名的。
打開書,一頁頁翻看下去,因為是手記,所以讀的過程并不艱澀。相反一個個充滿溫情、行云流水的故事開篇了就想一讀到底:把汪斌父親送的雞蛋每天煮一個帶給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頂的住院部治療;給學生過生日、送書籍、寫祝辭,為貧困的學生買菜票;跋涉三十多里帶著學生來到伍健勞作的田頭大聲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后進學生關愛與引導;與陌不相識朋友的書信交往、心靈對話……并且越讀越感到這種師生之愛,在逐漸擴展!
“讓人們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為李老師及所有被老師影響的人的共識,可謂達到了愛的最高境界。在讀故事中再來反芻咀嚼書名,其實的素質教育探索并不空洞,并不理論化。他無非是把孩子當作人,當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數、不只是成績單,并且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幸福的人。所以當有人問他好老師的基本條件時,他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
的博客名是“風中蘆葦在思索”。名字源于帕斯卡爾的一段著名的話——“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思想決定行動。的可貴更在于他始終堅持在教育第一線,并身體力行實踐著自己的觀念、豐厚著自己的思想。這里特別推薦的是他轉化后進生“萬同”的故事。萬同來自于離異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環境荒廢了萬同,使他在整個街道具極高的“知名度”。而對這樣的孩子,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動:抓住教育的良機經常與萬同聊天,讓萬同體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體”這個有力的教育工具,幫萬同趕走了社會上的小痞子,召喚回萬同那顆孤獨流浪的心,使萬同感受到“每位同學才是我真正的哥兒們”;為抑制他課堂上的好動行為,獨具匠心地布置給他手抄長篇小說的任務,萬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本;遵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讓每一位孩子抬起頭來”,又差異對待萬同,為他一個人制定了學習要求,如語文課只要“能讀完全文,會讀寫三個以前不認識的字”便是成功,并和科任老師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評價要求從而讓萬同體會自己每天的進步,體會得“優”的喜悅。在的智慧行動下,在集體目光的關注下,萬同最終成了全校國旗下的講演者,自己獨立寫講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講。當然這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萬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頭來了!
我想,像萬同那樣更困難更反復的案例在我們身邊可以說絕無僅有,教育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用行動創造了轉化后進生的神話,也給我們的后進生轉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雖然萬同成不了大學生,但他能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能不危害社會并對社會有所貢獻,能說的工作沒有在挽救人的靈魂嗎?誠如自己的內心感言:我從來沒有奢望過萬同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但他能在參軍后不遠千里克服重重困難來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讓更欣慰的是,萬同已經是我們國家“最可愛的人”了。
有朋友曾問寫《愛心與教育》用了多少時間,他說:“兩個多月”。朋友頓時瞪大了眼睛:“嗬!兩個多月就寫成了一本暢銷書,真是快槍手啊!”他連忙糾正說:“不,其實嚴格說,這本書我寫了16年。因為從參加工作起,我幾乎每一天都在寫。”
讀完此書,深深感悟:“思考”、“做”并“寫”下來,做自己的教育家。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3
《愛心與教育》終于讀完了,良久無言。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么讀?我以為,應該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
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教師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復,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我們的教育,缺少的是一份真!
我們的德育自成體系,然而卻像一個影子,消耗著時間,金錢,教育資源,卻并不真實,或者壓根就不存在,只是一個黑色幽默。我們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負責對萬千現實進行議論,解釋,樹立無數無人瞅一眼的石像。
讀李鎮西老師的文章,讓人震撼也讓人憂慮!教育,不僅僅要從善開始,更要從真開始!
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里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年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
而李鎮西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李鎮西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而李鎮西老師時時都在收獲!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么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獲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鎮西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書中,鎮西師并沒有流露出一種功成名就的感覺,沒有流露出對學生施過恩德的那種隱隱的得意,而是不斷地感謝,感謝學生,感謝編輯,感謝同事,感謝同學,感謝一切幫助過他的人,正是這一份做人的態度,才提升了李鎮西老師的生命,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4
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師只有帶著愛自己孩子的心去愛學生才能真正換來學生的愛,才能真正做到對學生負責。“愛與責任”并存,這是做班主任的前提條件。
我預想不到《愛心與教育》會給我帶來多少改變,但至少讓我重新認識自己,審視自己。我不會放棄班主任工作,用更多的愛去澆灌教育事業,用責任來承擔教育職責。
給我一個班,我會做的更好!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5
之前聽說過李鎮西老師的書很值得一看,說的話很有道理,于是就利用假期拜讀了一下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讀完之后覺得深深地佩服他。
李鎮西老師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我非常認同用愛心去教育孩子的學生,也一直用這樣的方法去感化學生,去教育學生。對于品行端正、成績優異的學生,我想每個老師都是愛的,但是對于一些總是惹禍、成績不好的學生,老師們也都是頭疼的。對于后進生,我總覺得是個巨大的麻煩,有時會想他要是不在我們班該多好啊,但這樣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也不對,正因為有了后進生,才有我們教師存在的意義,如果每個孩子都是聰明伶俐的,那還要我們老師做什么呢?
對于后進生,我們更要用真誠的'愛去教育他們,把他們當做朋友,去了解他們,或許你把他們當朋友時,他們也愿意敞開心扉和你交流,告訴你生活中、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你對學生的關愛,學生是能感覺到的,只要真心付出,學生也一定會真心喜歡你的,利用你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喜歡你的課,這也是一個好辦法。李鎮西老師有關后進生的每天“自省”的習慣,我覺得非常好,也想以后用到自己班級中去:一問今天影響同學學習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么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復習預習沒有?五問今天做過什么不文明的事沒有?六問今天說過臟話沒有?七問今天戰勝弱點沒有?八問今天有進步沒有?九問今天有什么遺憾沒有?這些都是平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小事,學生也會經常打小報告,那通過學生的每天自我反省,發現自己存在的不足,從而自己改正問題。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應該以李鎮西老師為榜樣,奉獻我們的愛心。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6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間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愛心與教育讀后感:心兒花開,讓愛說話。老師正是將自己的愛給了學生,給了教育事業,讓教室,讓校園變成了愛的海洋,鑄就了師生的"愛情海"!
作為一個特殊學校的老師筆尖沒有豪情壯語,取而代之的是平鋪直敘的真實的生活化的故事;沒有華麗辭藻,取而代之的是一番番發自肺腑的聲聲嘮叨與囑咐!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里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作為一個特殊學校的老師,面對的是一群天真無邪、稚淳可愛的孩子們。有時孩子的淘氣,有時教的東西沒有一點反應,讓我們動不動就煩躁;有時孩子的人性,讓我們拿她們毫無辦法;有時孩子會闖禍,我們是批評是職責;有時…這樣的事件層出不窮,幾乎每天都會發生,或大或小。我們處理了,但同時心理又是那樣的不順心,因為事情實在是多之又多。要建立良好的師生伴關系,讓孩子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孩子與教師、同伴交流。因此,教師的真愛成為構建這一和諧關系的首要因素。我們在教學中要學會以一顆真愛的心去面對孩子,用真愛去融化孩子的心靈。及時發現孩子們點點滴滴的進步,哪怕是稍縱即逝的閃光點。
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贊嘆,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也擁有屬于自己的那片"愛情海"!
"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愛心與教育》給我教師生涯低谷的一支強心針。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7
關于李鎮西這位著名的教育家,早就聽說過,只是沒有讀過他的書。最近,買了一本他的"素質教育探索手記《愛心與教育》",剛一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這部書是李鎮西老師在工作第一線,辛勤探索素質教育的結晶,以手記的方式記錄了一個個令人感動的教育故事。
說實話,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記一,就被其中所記錄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動,幾次不知不覺地熱淚盈眶。如果說,單純的理論套套誰都懂,那么李鎮西老師觸動讀者心弦的則是一個個樸實真摯、載滿真情的案例,記錄著他與學生之間的情與愛。
李鎮西老師說,素質教育絕不僅僅是教育技術層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種充滿感情的教育,是充分體現教育者愛心與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因為有了這顆愛心與童心,李鎮西老師幾乎整天都和學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學生家長送給他的一筐雞蛋用煤油爐一天煮一個,全部又讓這位學生吃了;他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里,背著一位患病的學生步行上醫院,他還在每一個學生的生日里給他們送上自己的賀卡……老師在用愛心感動著學生,學生同樣用童心來回報老師。
是的,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首先讓我聯想到了我的中學班主任老師,他和李鎮西是屬于同一個年代的人,對待學生嚴格,有愛心,有著滿腔的熱情,他把正直、善良傳授給學生,他把青春把愛心統統奉獻給了學生。回憶十幾年的學生生涯,我很自豪成為了老師的學生,盡管十幾年過去,當初老師眼中那個單純樸實的學生已經結婚為人母,可是,我永遠都會記得老師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夠遇到幾位這樣的老師呢,然而我卻遇到了,我是幸運的。老師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卻是永遠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夠擁有像我一樣牽掛他的學生,他也是幸福的。
讀著李鎮西老師的故事,回憶著最尊敬的`老師,我不斷地衡量自己,其實,我真的差得太遠了,自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也接受著家長和孩子們的對我的"有愛心的老師"的贊許,可是,當面對這樣一面鏡子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很慚愧,如果我真的有愛心,班級里就不會有像小雯那樣一個特殊的孩子,因為我的愛心不夠,導致與其家長產生的問題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愛心,班級里那些特殊生就不會一直那樣沒有起色;想想我曾經的工作,想想我曾經的失敗,對比李老師這顆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見絀,慚愧萬分。
冰心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愛,這個世界上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那么對于教育也同樣,只要自己有充分的愛心,就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如果問題依然存在,只能說明愛心不夠。
"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這是李鎮西老師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導思想。《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也正是作者愛心與智慧的升華,也是一曲用愛心來譜寫的教育之歌!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8
冰心說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每個人都需要愛,孩子更需要愛,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也是獲取師之樂的最大保證。李鎮西就是這樣的一位有愛的老師。
書中的很多故事都體現了李老師為人師表的盡心,他對學生的愛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他不但愛優生,更愛差生。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余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其實李老師所做的事情都很普通,我們都可以做到,但是為什么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卻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為李老師對教育的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他把教育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正如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教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并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像李鎮西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讀完《愛心與教育》,感受頗多,用“感動”、“震撼”這樣的字眼已不足形容。我掩書而思,煉出幾點收獲:
一、作為教師,應該多讀書。
每位名師在介紹自己時都會提到某部書對其成長的影響。因為教語文的緣故,李鎮西老師更是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當然,推薦給學生的書都是李老師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雖然我是教小學的。我覺得,語文老師本身就應該多讀書,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蘊。讀書伴隨著積累,然后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李老師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我在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縷金色的霞光。”,所以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系列“連書名也充滿‘人’的魅力”的教育專著《要相信孩子》、《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于人的思考》和《怎樣培養人》、《給女兒的信》等等會成為我接下來借閱的書目。
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帶著一顆童心走進學生的心靈。
也許,我們都有這樣的感想:工作的忙碌、生活得壓力使我們喪失了很多生活興趣,更別提童心了,總感覺這是離我們很遙遠的一件事。李老師書中曾有這么一段話:“教育技巧或者說教育藝術而言,我有許多致命的弱點,因而在我的教育歷程中,有過不少至今想起來還使我臉紅的失誤。但是,只有一點我可以毫無愧色地說:我有一顆童心!這顆童心,使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的每一屆學生、每一位學生;這顆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流淚;這顆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情感世界,也讓我的學生不知不覺地撥動了我的情弦。”這段話道出了他走進學生心靈的秘訣,他是這樣地愛著他的孩子們。
本來我覺得自己是一位具有愛心的老師。我們班的一位后進生,有諸多令人難以容忍的壞習慣。我為他付出了不少心血,也曾為他寫下了一系列教育手記發在我校讀書在線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工作難度的加大,我對這個孩子的改造已逐漸喪失熱情,總覺得自己為他已經付出夠多的了。看了李老師為轉化后進生萬同而做的一切,我真是自慚形穢。他有耐心面對萬同讓人難以預料的反復變化,耐心細致地和他談心、講道理、家訪,光憑那份長達50頁的轉化手記就足以令所有人動容。他所做的一切,得用多深的愛和多大的耐心來支撐啊。所以,如果有人問我:“做一個好老師的最基本條件是什么?”我會毫不猶豫地這樣回答:“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在這里我們得尤校長跟孩子一同放飛風箏,丁艷用相機記錄那精彩的一瞬間,楊上課英語展示課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劉校長時刻關心王有嬌給她跳繩跟她講話讓謝倩幫助她——
三、好老師與勤奮為伴。
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手記中,他常常整篇摘錄過去教過的學生的優秀日記或作文,作為第一手最真實的資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和可信度。相比之下,我在學生資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我曾經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指導這屆學生寫字,他們一到三年級的作業中傾注了我很多心血,孩子們也有很多的變化和進步。我一直很后悔,為什么沒有把他們的作業等資料好好保存。
我常常把“天道酬勤”當成座右銘,實際上心動不如行動。曾經有過的成功都是勤奮與幸運的牽手使然。而寄希望于僥幸和偶然,總讓人心里不踏實。我想,今后如思進取,則需要套用梁啟超激勵女兒的一句話:“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四、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
教師職業,雖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么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復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閑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沒有浪費時間?”他要求學生把十問做成表格,按日完成。他愛學生,他愛得深入,但更理智,不僅能滿腔熱情地去愛,而且能從愛出發,嚴格要求學生。“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老師的收獲是他想象不及的。曾有人問他為什么要寫這本書?他說:“我承載了太多的愛。”那是學生對他愛的回報。我想,李老師是幸福的,他付出了比一般老師更多的愛,也收獲了比付出多得多的愛。作為老師,他很幸福。我想,只要我們也愿意付出自己的真心,我們的教育生活也會異常幸福。
情在左,愛在右。《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她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贊嘆,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讓孩子們的一句:“我幸運,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成為我們努力的終極目標吧!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9
一晃《愛心與手記二》也看完了,良久無言,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后進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于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手記二給我們講述了李鎮西老師與“頑童”打交道的故事,他跟“頑童”們心貼心的感情交流,又不失嚴父的溫情。萬同的故事,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了解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是的愛心,耐心和信心,一路閱讀,我不禁想到了我們平時的工作,或多或少也會碰到類似的頑童,他們總會讓我們感到頭疼,感到手足無措,他們反復的考驗我們的'耐心,可能一開始我們會和他們講道理,可是時間久了我們也許就會把他們拋之腦外,心里從未感到一絲愧疚。
故事更讓我們反省自己,獲得啟迪。了解學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工作。所謂的頑童都是有成因的,他們或是“單親家庭”缺少家庭的溫暖,或是自身身體原因等,要尊重學生使學生都有一顆上進的心。不能以分數論英雄,把差生視為一個一個“具有自己豐富而獨特精神世界的個體,把學生的幸福放在首位。
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更是一項”反復抓,反復抓“的工作,為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指導方針,今后我會不斷探索,嘗試更多適合后進生的轉化方法,讓后進生感到成功的喜悅。《愛心與教育》仿佛一盞燈,用心閱讀,或許它能照亮我前進的路。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0
捧起了《愛心與教育》一書,認真研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感動人。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余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著愛的火花。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樂。”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處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于形成階段,有著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越過該階段而擴展到終身。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懂得兒童時期對生命的.獨特價值,并善于開發其生命潛力。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愛心和知識,對學生來說,他們喜歡前者。學生們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的真摯的情感,必定有著神奇的教育效果。愛學生就讓我們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吧。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1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關心、關注、關愛,可是長久的對需要愛的人施之以愛卻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在閱讀過程中,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老師真誠的愛的回報,每一幕都讓我為之感動,不斷的引發我思考。其中手記二:與頑童打交道后進學生的轉化部分給我印象最深。
工作以來,與不少后進學生打過交道。這些學生當中,有一些是學習困難,有一些是行為習慣差,而還有一部分則是二者兼有。雖然我只是一個副科老師,但出于教師的本能,我希望我教過的學生都能夠成績優異品行端正。甚至有時候我還會幻想我的諄諄教導能夠影響他們,甚至改變他們,但總是事與愿違。因此我會因為這些學生而感到苦惱。有時候我甚至覺得遇到那么差的學生就是自己運氣太差。總覺得自己真心真意的為了他們,他們難道真的就不能體會老師的苦心?灰心失望的時候,我不禁問自己:是付出的不夠,還是方法不當呢?這本書中的三個觀點讓我豁然開朗:一、點燃學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火花。我們即使在指出學生不足時,也不要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滅。要尊重學生申辯或解釋的`權力。錯誤面前人人平等,即便是老師錯了也要公開向學生道歉,用心靈贏得心靈,用真誠走進后進學生的心靈深處,被后進學生真心接納了,他們就會因親其師而信其道了。二、把教育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們為人師者不但要引導后進孩子善于發現自己的可貴之處,更要鼓勵他們勇于用高尚的我戰勝卑下的我,還要有耐心等待后進學生循序漸進的拔除自己各種缺點的雜草,讓他們通過自我控制逐漸減少犯錯的次數。三、不以分數論英雄。我記得,有一美國中學校長在學生畢業演講時對畢業生說:得A的同學,祝賀你們,祖國未來靠你們;得B的同學,祝賀你們,祖國的棟梁是你們;得C的同學,祝賀你們,母校的捐款等著你們!人生存于這個世界上一定都會有其立足于世的天賦,不必千軍萬馬過高考的獨木橋,對于后進學生可以根據他們的個性特點發展其愛好,引導他們學會做人之本、學會生存之道。
之后書中我和萬同的故事真實、感人地再現了后進生轉化工作中的艱辛、多折。從這個教育案例中,我得到以下幾點感觸:對于學生不要以貌取人;了解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必不可少的工作;所謂的優生其實也許一開始并不優秀,而是我們有意識地培養出來的。
我想: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被接納、被認可、被尊重,每一個孩子都渴望有成功的體驗,當我們有意識關注到孩子的需要時,我們便會靜下心來傾聽孩子心底的聲音,于是,我們理解他們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與后進孩子溝通時,當我們習慣與孩子心理置換的溝通方式時,于是,我們對他們的積極關注會多于消極關注,正強化會多于負強化,此時,你便是在為后進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
最后借用李鎮西老師的一句話,用以共勉,愛,當然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遠不可能離開愛!讓我們都來努力做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師吧!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2
幾個月前,出于要完成上級交代任務,我把《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從學校圖書館帶了回去,捧讀這本書時,說實話,我真的沒打算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投入,更為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這樣,我陶醉著、感嘆著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閱讀境界,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省自身,反省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看看自己,走上講臺也十多年了,隨著歲月的流逝已變得毫無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捧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實際上所謂的平淡是平庸,是無為。
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后,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數學老師,由于帶2個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并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并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
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里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為什么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為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后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復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
于是,每次我又都會找借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里才有一點平衡。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么單薄!試問自己;對于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
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一樣需要老師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人之初,性本善,在這個社會給予孩子更多影響之前,我們必須把他們培養成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積極進取、敢于創新、富有個性、獨立見解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自信自強、永不屈服、愈挫愈奮、樂觀向上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興趣廣泛、身懷特長、善于協調、精于應變的學生。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回首十多年的教學過程,我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于對學生的贊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贊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于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
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你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贊嘆,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3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盡管夜已深但我一點倦意還沒有,我深深的被李鎮西老師“還債”的故事感動了。當了教師以后,為了充實專業教學知識,常要逼自己讀一些教育類書籍,卻經常翻不了幾頁,但是《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卻讓我第一次真正的感受到了書籍帶給我的精神沖擊力。為什么此書在出版后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成為一本無需炒作的暢銷書?究其原因,是因為書中那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喚起了千萬讀者塵封已久的情感,是因為李老師那一股從心底里流淌出來的對學生、對工作無比摯愛的清泉也同時滋潤了每一位讀者的心田。李老師對教育事業“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忠誠;用李老師的話說,就是“凡是用心靈寫出的作品必然會贏得讀者心靈”。“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師,他與學生的交流總是充滿愛意與真情,也正是因為這樣,李老師以愛回報愛,從而使教育獲得最終的“成功”。
看著看著,愧疚之心油然而生。雖然我也是愛孩子的:但是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發火,而且忙忙碌碌的工作,讓我漸漸地失去了往日的激情,而李老師對于學生的愛卻能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地播撒愛的種子,細心呵護著那一顆顆幼芽,讓他們不斷地成長,這一點無穎深深地震憾了我。所以我們也應該像李老師這樣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只有這樣學生才樂于接近我們并樂于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止于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后,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我堅信我能夠做到像李老師這樣,向著目標出發。
讀完《愛心與教育》,我還進一步感悟到:教師應該善于把握那稍縱即逝的教育良機。每個孩子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學習現狀和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樣的,如同一棵棵正在生長的樹苗,需要我們小心地呵護扶持,才能茁壯成長。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心中只有裝滿愛學生、愛事業的情感,才能閃現智慧的光芒,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愛心與教育》讓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有愛才有教育”。
我們班有這樣一位同學。她看上去是一個冷漠、自傲、言語刻薄的女孩。當我第一次走進教室,我就注意到了她,一位她眼中的那種冷漠的感覺,讓我有種不寒而栗的感覺,在內心深處甚至有一種排斥心態,當時我就在想她應該是一個需要我特別注意的學生。于是我便耐心等待時機,尋找教育的契機。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她是一個比較聰明伶俐的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還算可以,但就是待人刻薄,對人冷漠,因此也就導致同學們不想和她有接觸都遠離她。作為班主任,我深知這樣的惡性循環對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所以我了解了一下她的家庭背景,從而得知她的這些個性與家庭教育有著很大的關系,爸媽離異,她跟隨爸爸一起生活,雖然她爸爸是愛她的,但遠不及那細膩的母愛,再加上他爸爸的文化水平不高導致教育方法欠妥當,有時候孩子犯了錯誤不是耐心的勸導而是拳腳相向,為此,孩子逐漸變得冷漠,仇視身邊的一切。“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深知要想感化她的內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我這時想到了雨果先生的一句話:“愛是情感的升華,它像陽光一樣照耀大地,賦予萬物生長的力量,并且使之欣欣向榮。”為此,我決定以“愛”為契機,開導她,滿足她,改變她。我和她進行了第一次談話,她表現得極為平靜,我采用的是拉家常式的談話,但她僅僅只用寥寥數語來應付。所以第一次談話以失敗而告終。過了一段時間她和同學發生了矛盾。我發現那幾天她總是悶悶不樂的,我知道,她一定是遇到了煩心事。“孩子,老師發現這些天你的心情不怎么好,遇到了什么困難?可以告訴老師嗎?讓老師也幫你出謀劃策。”我寫了這張便條偷偷放到她的抽屜里。“老師,最近我和一個同學發生了矛盾,他們都不理我,我感到很孤獨。”她很快回信給我說。孩子需要愛,除了師愛,還有更加重要的同伴之間的愛,不然,學習生活就會失去色彩,變得黯淡無光。我迅速回給她:“孩子,老師能夠理解你此時的心情,孤獨的`滋味的確不好受,難為你了。和同學偶爾發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發生以后,你的心情是可以調節的,關鍵看你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它,解決它。如果你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你不會感到煩惱,反之,你會感到煩惱纏身。孩子,老師說這話,是希望你待人寬容,同時,老師也相信在看完這張便條后,你會像這樣做的。只要你始終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同學們會敞開胸懷接納你的,那時,你將會發現生活原來是如此的五彩斑斕。加油喲!老師永遠支持你!”在給她的便條的同時,我迅速找到了班上幾個得力的同學,讓他們囑咐其他同學,要敞開自己博大的胸懷去接納她,不可以讓她無法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和同學之間的友愛。
這段時間我們通過傳紙條的方式以朋友的口吻去交流和溝通。我發現她的性格也慢慢發生了變化,和同學們的交流也變得頻繁了許多。這以后,我終于可以多看見一個陽光燦爛的女孩,活躍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愛的便箋原來是如此的神奇!《愛心與教育》用一個個故事感動著我,讓我知道了作為一名優秀教師要“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用愛去感化學生。我想說:因為有愛,才使老師與學生的心貼得那么近!因為有愛,才使一位普通教師的形象顯得那么高大!因為有愛,才讓平凡的工作和生活變得那么多姿多彩!愿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以李老師為榜樣,實施愛的教育,用自己的愛心去澆灌祖國的花朵。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4
“素質教育是‘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民主的教育,是把學生當作有靈性的人,而不是‘學習機器’,發自肺腑地愛每個學生。科學的教育,嚴格遵循教育規律,把教育學生的過程還原為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個性教育,即尊重學生在性格、感情、思想等方面的獨特性,摒棄‘應試教育’中的‘一刀切’,尊重學生未來的發展,堅信每個學生都在今后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民主是學生觀,科學是教育觀,個性是人才觀。”
——這是李鎮西《愛心與教育》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讀完整本書后,一個個的故事還不時縈繞在我的腦海。但最讓我震撼和受益的,還是李老師獨特、鮮活、靈動而又自然樸素的教育思想。
一、堅持“全人發展”的理念
《愛心與教育》引言中說:“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全書中,李鎮西老師“全人發展”的教育思想清晰可見: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展的“全面發展的人”。他用七個反面故事,有力論證了“應試教育”及教育偏頗給受教育者和社會帶來的問題和傷害。
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我們的工作應立足于“全人發展”,不能顧此失彼,甚至本末倒置。按照李鎮西老師“全人發展”的理念,我一周一主題,認真組織班會活動;組建班級課外活動小組,豐富學生課外生活;大課間嚴格督促學生鍛煉身體,培養學生意志力;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
二、對學生的真愛需要智慧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李鎮西老師說:“當一個好老師的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但愛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對學生的真愛需要智慧。
1.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李鎮西老師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育,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學生的各個方面,就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縝密的思考能力,還要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我們才能知學生所想,理解學生所為,才能與學生進行更好的交流。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我堅持課堂巡查,及時處理偶發事件,每個月和每位學生談一次心,每個學期到每位學生家里家訪一次,并把工作中獲得的信息一一記錄在班級日志和學生檔案中,每個周末整理后在班上集中講評。
2.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書中寫到:“離開了對學生心靈的尊重,還有什么‘教育’可言?”“做老師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出現的問題。”工作中,我主動放下架子,與每位學生平等對話、談心,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進行班級管理。班務的安排、座位的排列、每周一星的評選、表彰名單的確定、班級活動的開展等方方面面都由學生自己做主。
3.愛學生就要潤物無聲。書中說: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老師。涓涓細雨比傾盆大雨滋潤禾苗的效果更好。想想自己剛參加工作時,對學生的要求很高,對待學生也很嚴厲,動輒批評訓斥,還有懲戒打罵。雖然在工作上小有成效,但總覺得和學生之間隔著距離,走不到學生中間去。李老師的話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三、“后進學生”的教育重在耐心與堅持
“‘后進學生’的教育很難一勞永逸,相反,這是一個充滿反復的長期的教育過程。犯錯——認錯——改錯——又犯錯——又認錯……是后進生普遍存在的循環。教育者應該容忍他們一次次的‘舊病復發’,與此同時,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學生一次次戰勝自己,并引導學生從自己‘犯錯周期’的逐步延長或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點點滴滴的進步,體驗進步的快樂,進而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
這是李鎮西老師談如何轉化“后進學生”的一段話。《愛心與教育》中最打動人的事例是什么?是日復一日給汪斌的`雞蛋?是寧瑋留給大家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我認為最能打動我的,還是教育萬同的事例。在教學中不缺乏感動的瞬間,一個教師“創作”一次或幾次感人的場景并不困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時間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難!在閱讀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也在不斷地在思考:如果這樣的學生出現我的班上,我又能有花多少心思去改變他,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難以捉摸的反復?沉思之后,便覺得羞愧無比!像萬同一樣的潛能生身上發生的每一點變化,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像萬同一樣的潛能生身上所體現出的難以捉摸的反復,足以考驗著教師的耐心。
我是教師隊伍里的一名新兵,沒有淵博學識,沒有高超的教學技術,也沒有追求名師名家的勇氣與執著,但《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動,給我思考,給我方法與力量!在今后的教育征程上,我會像李鎮西老師一樣“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同時,我也會因學生的健康成長去享受自己的幸福。(張婷)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5
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跡!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布道,而是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著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著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著華美,流暢中滲透著憂慮,峻急中深藏著思考,舒展中流動著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里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我一直固執的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是相當少,怎樣悲觀的估計都不過分,而且到現在,愛心越來越成為教師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么讀我以為,應該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里選兩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