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師承學習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精選29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醫學習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1
學習中醫,正確掌握和運用中醫知識與技能,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明醫理。醫理不明,縱然知道很多中醫學的知識,但使用起來可能會不得要領,甚至動手便錯。
中醫的醫理并不是一大套高深玄妙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而是自然之道,就是人本來如此的、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了千萬年來都沒更變過的那些生命規律。比如人總是要吃喝拉撒睡,這吃喝拉撒睡的規律或機制,也就是最基本的醫理。失眠、便秘、厭食、胃腸疾病等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問題,各種對治的藥品或保健品經常在各式的廣告中出現,似乎也能夠說明這些問題的普遍性和對治的乏效。我們如果不清楚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和機制,就不知道如何調節以幫助身體回歸到常態,也就無法斷絕出現問題的原因。原因沒有解決,只在業已出現的結果上大做文章,怎么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呢?就像一邊在治理污染,一邊無視污染源的繼續活動一樣,其治理當然是乏效的。
并且這種無視根本的治理過程本身很可能也是一種污染方式,這樣的話,這種所謂的治理也只是治理者一廂情愿地自以為是罷了,對于被治理的對象而言,其實是在承受著更加深重的污染。很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并不罕見,在醫療領域內可以說是時有發生,我們所能見到的輾轉求醫、久治乏效或病情反復的病人,大多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治療”名譽的“污染”。
就像美國的一項研究所顯示的`一樣:每年由于醫生誤診、用藥錯誤以及藥物不良反應和手術失誤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了225400人。臨床醫療差錯已經成為美國第三大死亡原因,僅僅排在癌癥和心臟病之后。其中最重大的一類死亡原因是住院患者死于“藥物的有害、意外或不良作用”,而且發生在用藥劑量正常的情況下。盡管所使用的是經過嚴格審批的藥物,用藥的程序也是嚴格無誤的,但是每年仍然有10萬多患者死于這種藥物意外反應。這篇報告總結分析了39項研究工作后,發現大約有7%的住院患者,即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
在此類病例中,患者都是按照醫囑用藥的。上述數字并不包括那些給藥或用藥方式錯誤的受害者,也不包括“可能”屬于不良藥物反應的受害者,也不包括那些未能達到預期療效的用藥患者。換句話說,“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位患者經歷過不良藥物反應”還屬于非常保守的估計數字。
很顯然,臨床醫生進行的是“完全正確”的治療,但卻導致了至少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而且這種事情發生在被普遍認為醫療科技最為先進、現代醫學最為發達的美國。這說明了什么呢?如此的治療當然是在其醫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那么,這樣的事實是不是足以提醒我們反思作為指導醫療的理論的重要性呢?
在當代,這樣的事實并不是只發生在美國,如果指導醫療的理論、觀念出現了偏差,類似的事件可以發生在任何方式的醫療活動中。所以中國有一句古語:“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意思是有病時不要盲目地求治,只靠著自身的調整與修復機能,自己會康復過來,不過可能會康復得慢一點或辛苦一些,但也相當于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在給治療了。言外之意是如果遇到了一個中等以下的醫生,那就不如不治了。可見我們學醫,最起碼要當個“中等”以上的醫生。
很顯然,中等以上的醫生至少應當知道人體自身的功能及其機制,從而保護、幫助它而不是破壞、擾亂它。中等以下的醫生往往是那些驕傲無知地干擾破壞人體的人,就像《靈樞》所說的“下工絕氣危生”,等而下之的醫生更是時常會做出滅絕人體正氣,危害病人生機的事情。這并不一定是因為他們很壞,根本原因在于他們不明醫理。我們學習和運用中醫的人應該時刻謹慎地觀察自己是不是淪為下工之列,觀察的標準就是中醫的醫理。
一個好的醫生不僅在于他治好了多少病人,更在于他明了多少醫理。那么,中醫的醫理是什么呢?就是中醫對人體及人體生命規律的認識。我們學習中醫也就是要如實地了解一直以來能夠經得住時間和實踐檢驗的傳統中醫學對這些認識的描述,然后通過實踐來驗證我們的學習與理解是否正確。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2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的而深邃的經典,據說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修改概括而成,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而中醫發源于中國古代的研究人體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學,它具有獨特地理論體系,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科學方法,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相交融的科學知識體系。
在我沒進入中醫學院以前,覺得中醫特簡單,就是把把脈,在吃上幾碗湯藥而已。但自我開始學習中醫以后才發現它如此的博大精深,在學習《易經》以后更是覺得中醫實在是太神奇而又絕妙了。其實在我未上中醫學院以前,我一聽《易經》這個名字還以為是少林寺絕學《易筋經》的上部呢,直到上這門課以來,我才漸漸了解了《易經》不是武功秘籍,它是一本研究天地萬物神奇而富有智慧的一本書,而且是華夏五千年以來具有智慧與文化的結晶的一本書。
易有太極,是分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和中醫的陰陽八卦圖如出一轍,在中醫研究陰陽用的就是太極八卦圖。世間如同太極八卦一樣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只有陰陽,而且陰陽二者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陽不離陰,陰不離陽,互增互減。在中醫里陰陽不調,謂之有邪氣,人亦有病。
陰陽和合,陰陽平衡才維持了世界萬物乃至人的正常運行,又有“天地陰陽不相交,則萬物就不能興盛”,可見易經里闡述的陰陽比傳統中醫先進多了。已經不愧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且四象在易經中是指陰陽消長的四個方面,又可引申為四時、四方等。在中醫里,陰陽消長揭示了人體病機病理的發展變化,如陰盛陽虛則寒,陽盛陰虛則熱等。四時,即春夏秋冬。在中醫里指導用藥及調理人體營衛陰陽。由四象在分出的八卦象征著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即:乾、坤、震、巽、離、坎、兌、與其對應的自然物質為天、地、雷、風、火、山、澤,這八種物質與中醫的生命養生又是息息相關的'。易經中強調四時陰陽,指一年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由一年之中陰陽之氣消長所形成的。故稱四時陰陽,而人體之陰陽也隨四季的變更而此消彼長,夏秋陽長陰消,冬春二季反之,但春季陽氣開始回升,秋季陽氣減退,這或許也是從易經之學所發現的從而引起到中醫調和陰陽的養生理論之中的吧!人體不止有四時陰陽的變化,在同一天,人體陰陽也有不同的變化。更為有趣的是《易經》中的坎卦,它的性質是代表月亮而人體臟腑大多都和月亮有關。諸如,肝、膽、腸、肺等。人體臟腑經絡和月亮有關,而《易經》中的坎卦,這不知是巧合還是易經和中醫有著不可磨滅的聯系,也或許是《易經》和中醫多喝月亮有關吧。
《易經》中也教會我們為人,其中的乾卦中說到的龍就是在告訴我們該怎樣走自己的一生,真實的說明了作為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在人的一生不讀《易經》,就是一個最大的損失。
作為一名中醫,不研讀《易經》,我想在中醫上是不會有什么大的作為的,畢竟《易經》和中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現在作為學習中醫的我們,對《易經》不懂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但是在自己的求學之路上你會慢慢的明白,到了花甲之年之在看一遍《易經》,我想你會有很大體悟。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3
結束了為期三天的中醫整體自然療法課程,收獲頗豐。通過劉偉承師父的授課,開闊了我的醫學思維,同時還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治療經驗。通過和各位師兄弟交流,讓我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下面我就結合我這三天的經歷,妄談一下我的拙見。
對于一個醫學生來說,最快的成長方式那就是去和學界大牛學習。
從這個角度來說,結識師父我是幸運的。
師父是中醫整體自然療法的創始人,也是和式太極拳的傳人,早年拜于傷寒大師梅國強門下,后來又拜和式太極拳一代宗師侯爾良為師,期間還遍訪其他名師不斷交流學習,擁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對常見病及疑難雜癥有很多獨到的方法。
通過學習中醫整體自然療法,讓我懂得養生的重要性,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就是這個道理,對于疾病的防護,六成的工作取決于日常生活的自我保健,環境遺傳醫療等因素只能決定剩下的四成。醫院現有的醫療手段對于很多疾病十分局限,僅僅依靠醫療技術,完全忽略對營養、運動、保健、心理等多方面進行干預,這是導致很多疾病無法治愈的根本原因。營養干預,運動干預,保健干預應該和醫療技術同等重要。營養干預簡而言之就是“損有余,補不足,以偏糾偏,達到動態平衡”。例如某些痛風可以通過戒酒,補充維生素,養護肝臟的思路來治療,因為嘌呤通過肝臟來代謝,補充營養素并養護肝臟,機體嘌呤代謝功能上來了,痛風自然就好了。運動干預就是通過查體溫,控制基礎代謝,來讓能量得到合理的利用。保健干預主要是在當機體出現問題時所采用的適當的輔助手段。例如糖尿病人可以采取臧福科的振腹推腹手法來使其腹部被動運動以達到輔助消耗能量降低血糖的目的。又例如肩周炎患者可以采用易罐筋膜牽拉療法使其粘連的肌筋膜分開恢復肢體運動功能。
中醫有兩大法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這里我主要想談一下辨證論治。西醫也是有“辨證論治”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將辨證論治發展的比中醫更好,為什么這么說呢!中醫的辨證論治疾病來源于醫者主觀望聞問切四診收集的信息,而西醫診斷疾病借助于通過各種體液影像檢驗檢查收集的客觀資料。一定程度上,客觀信息比主觀信息更加可信。但是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辨證論治所收集的信息還十分有限,許多人體內與疾病相關的信息是目前技術所無法窺測的,所以辨證論治辨的越清楚,實際上忽略的越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迷信辨證論治反而不科學,而以整體觀念為指導的“糊涂醫治糊涂病”反而更可取。梅國強老師說過“存津液為第一要義,通腸腑不嫌遲早”,在我個人看來,不論什么情況下使病人體溫保持恒定,腸腑保持通暢,同時顧護津液十分重要而且必要。
在這里穿插講一下中藥的局限,因為人工種植或者炮制方式混亂或者藥材造假導致目前市面上中藥品質普遍不好,影響了中藥的療效。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已經知道鱉甲牡蠣等中藥有效成分幾乎煎煮不出來。而高溫久煎也會破壞某些藥材如山藥的有效成分。所以對于鱉甲牡蠣等藥材可以采用碾粉沖服,山藥直接生用(生吃或者榨汁)。師父對營養學也研究的很深,山藥不超過70度,土豆不超過40度,在這個范圍內可以保存食物里面的活性成分。還有很多關于韭菜汁、生姜汁、土豆汁的妙用,讓人感覺很神奇,待我一一驗證了以后再來詳述。
和式太極拳講求意境,“無形無相、如環無端、著地生根”。對面走來一個人打你,你可以充分運用勢能和慣性閃退一邊然后借力打力,這是太極的精髓。同樣對面走來一個人打你一拳,你先格擋接下這一拳再打上去,這是西洋拳的做法。西醫看病就像是打西洋拳,出現癥狀,然后對癥下藥。癥狀一多,就招架不住了全亂套了。而中醫整體自然療法就是從根本解決問題,根本不給疾病打到你的.機會,在疾病到來的時候,卸去維持疾病存在的條件疾病就不攻自破。例如陰道炎癥的治療可以用這種思想,用某中性洗液+生大黃(磨粉)+醋清洗局部進行治療。陰道天然弱酸性環境可以起到保護作用,疾病滋生會使環境發生改變,這時候恢復天然弱酸環境然后清除異物,疾病無的放矢自然就好了。
這三天還了解了很多病案。同時還學習了很多治療思路方法,包括頸椎腰椎病預防,頭頸點刺療法,掌按膻中穴降壓,長短腿牽引,腰痛治療,肩周炎治療,易罐筋膜牽拉療法,還有斜方肌、斜角肌、骼腰肌、骼脛束、腰方肌、梨狀肌、臀大肌、股四頭肌、背閣肌、胸大肌、內收肌等肌群的牽拉放松療法。其中我對骼脛束的“平步青云”手法印象最深刻。
三天時間很短暫,學習的內容很多,一時間還難以全部消化,在日后的生活工作里,我一定要多多實踐才行。最后感謝師父傳授寶貴的知識,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繼續在師父的引導下,不斷學習,在醫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4
中醫古籍,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總有讓人不知從何看起的感覺,但是在這么多年的醫書中,也有我們必須學習的,那就是中醫經典著作,可是現在很多人不重視經典的學習,認為經典學習已經過時,里面的文字意深難懂,千多年前的古書至今如寶收藏,但實際上,以《黃帝內經》為首的四大經典,還包括《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和“溫病學”歷來被奉為經典,能夠被稱為經典必經是經得起考驗,大部分歷代著名的醫家,均能有效地幫助掌握中醫理論。因此,中醫本科課程中開始學習,使我重新認識了中醫,中醫古籍經典是一個中醫生必讀之作。
《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奠基之作,其豐富的理論至今還沒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同時也是治未病等關于生命的百科全書,其中針灸理論知識在今世界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它是一部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奇書,內容豐富,不僅涉及醫學,而且涵蓋了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文學、社會科學等。當時先進的各項科學成就。因此,要讀懂《黃帝內經》要追溯秦漢歷史背景。《傷寒雜病論》是奠定中醫辯證論治體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藥,繼承了《黃帝內經》等古代醫籍的基本理論,以六經傷寒,以臟腑論疾病,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辯證和治療的示范,它一直指導著后世醫家的臨床實踐,其中劉河間依據《內經》有關“火”于“熱”的病機條文,結合《傷寒》,首創“火熱論”,世稱“寒涼派”李東垣發揮《內經》“胃氣”結合《難經》、《金匱》,提出“脾胃論”世稱“補土派”,張子和發揮經文治責創立了“汗、吐、下”三法,世稱“攻下派”金元時的學術,特色鮮明各自不同角度闡釋經典,對明清及今后醫家產生發展規律及其診治和預防的一門獨立學科,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大致可分為萌芽時期,成長時期,成熟時期,具有代表的是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夢英四大溫病學家的著作及學術成就,提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預防思想和“三焦”辯證的獨特思想。
通過四大經典的朗讀,老師的講解,給我的認知是:
一、樹立中醫學習的信心,眾所周知,中醫教育其實并未能培養中醫人才,由于各種因素如課程培養目標過于廣闊,培養模式過于單一,未能培養扎實的`辯證論治思維,不注重中醫經典的學習,欠缺方法及中西醫比較課程,學習混淆中西醫概念等,經過老師在課堂上深入淺出的講解,很多都是老師經驗介驗,特別是感受到了老師對中醫經典的熱愛和絕對的支持,使自己受到感染,樹立堅定的信心。
二、培養自身辯證論治思維是理論核心所在。《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已奠定了中醫的辯證論治體系及發展出各種中醫的辯證方法,現在學習經典就是要學好這些理論,培養這種思維,而真正的中醫理論部分就是四大經典,因此,背誦原文理解是學習經典的前提。
三、熟讀誦讀經典更要在實踐中運用經典,在課堂上,老師很多次不厭其煩的要求我們背誦條文,可是我們都沒有注重,總是對經典的學習以理解為主,看著老師隨口而出的經典條文,所述的醫案病例,兩者結合如一,真的感覺慚愧,想在臨床看病時候就想經典。可是頭腦一片空白,不知從何下手,看不出個所以然,條文的熟記更重要是在實踐中去運用才會有所獲,也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
至今,課程已經結束了,收獲不少不多,還希望繼續開設這門課程,可是已經不現實,其中自身思考因素更重,問題和疑問全是,我只有自立熟讀經典找答案,也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深入的學習理解經典體會并加以解決。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5
中西醫結合是在我國這樣一個既有中醫又有西醫的特殊國土上成長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醫學模式和醫療形式,是東西方文化和醫學科學技術相互激蕩、相互交融、相互結合的典范,是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結果,是我國醫學的一大優勢和特色。中西醫結合的目的,就是充分運用現代醫學以及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和發展傳統中醫藥學,吸收中西醫之精華,豐富和推動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努力提高為人民群眾防病治病的服務水平。為此我院開展了中醫學習班,以進一步學習體會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下是我的學習體會。
首先:中醫和西醫是兩種不同哲學思想的碰撞,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應該改變觀點不能輕視中醫,從中醫的角度學習疾病的治療。學習中醫的系統理論和哲學思想,學習中醫的辨證施治。中醫有句話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這就為同一個病人被不同有大夫看開不同的藥有一個解釋,因為不同的大夫他看問題的方面也是不一樣的,橫看成嶺側成峰嗎,互相標本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你認為從本治,本治好則標就去了,而他則認為先治標,標去以后再固本。其次:不同的大夫他的經歷、性格等都會使他偏好于某種藥,就是說對同一種病不同的大夫會用不同的藥,比如說有的人愛用桂、麻之類的解表藥,而有的人卻愛用其他的發汗藥,再比如說中醫可以治病,其它民族的中醫也可以治病的,像那個云南白藥在止血方面就很有名的,這并不說在中醫里就沒有止血的藥了。總之,條條大路通羅馬,能治好病人的病,那才是最好的。
那么怎樣學習中醫呢?學習中醫,就是讓我們認識我們的大自然,認識我們自身的身體,從而讓我們去融入大自然,尋求健康生存的養生之道,尋求疾病的治療之道。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中醫,感受中醫。因為學習中醫就是感受我們身邊的世界,學習中醫就是內視我們自身的身體。學習中醫,就是要培養一種返璞歸真,化繁為簡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細小的癥候所束縛,治病必求于本,培養了這種思維,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就會使我們的視野大為開闊,不僅僅是學習中醫,學習養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會變得輕松。
一、什么是死的東西呢?
就是人們常說的四大經典(內經、傷寒、金匱、本草),當然也包括了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八綱、八法、治則、辨證論治等,中醫著作浩如煙海,中醫寶藏盡在其中,初學中醫的同學確實感到眼花繚亂,無從著手。我認為首先要對中醫樹立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下決心把它學好。我年輕時抱負很大,想當書法家、文學家……,后來因頭上長滿疙瘩,本地醫生治療無效,才立志下決習學醫,于是對中醫涉獵成趣,迷上了中醫。我的世醫強調學習陰陽學說的`重要性,他作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比喻:“外國人吃東西需要什么刀呀、叉呀”,我們中國人只要掌握好兩根筷子(左為陽、右為陰)保持平衡,什么山珍海味,全部吃得干凈利落。誠然,我在臨床上每遇病癥,總要辨別疾病的性質,是陽癥抑或陰癥,確實得心應手。比如《素問·調經論》說“陰虛則內熱”。一次我診治一個病人:高燒不退已兩月。各種抗生素(毒霉素、鏈霉素)都用上了,可是都不管用。病人夜熱早涼,盜汗、口干舌紅,脈細數,認為是“陰虛內熱”,以青蒿必甲湯加白薇,僅服三劑熱就退了。又治一陽萎病人,他服了淫羊霍、巴戟、肉蓯蓉、仙茅、鹿茸、熟地之類藥,效果不明顯,古代名醫張景岳說:“善補陽者陰中求陽……,善補陰者陽中求陰……,后用六味地黃湯(補腎陰),加入淫羊霍、仙茅、鎖陽、湯超石(補腎陽)數劑而陽舉矣。記得當時我講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一次北方同志邀我作客,請我吃燒餅,邊吃邊以稀飯送下,烙餅(屬陽),稀飯(屬陰)不僅吃起來齒頻留香,而且吃了以后不覺口干,十分適口,這叫做“水火相濟”吧。
死的東西,諸如古文、四大經典,藥性賦、湯頭歌、百癥賦之類,必熟讀成誦,要反復吟哦,日后方見其妙,當然理解與熟誦是不可偏廢的,必須把背誦與理解相結合,“苦讀必精思”,背誦有助于理解經文,扎實地學好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是搞好臨床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書背百遍,其義自見”書不熟則理不明,學醫最重要的是懂得醫理,醫理不明,臨癥猶豫不決,只有把理、法、方、藥的一些基本問題背誦牢記,才不致臨癥茫然,背誦必須擇句擇段,如《內經》上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僅十個字就把疾病形成的虛實(虛癥實癥)的重要關鍵和發生疾病的決定因素明確地指出了。又如得神健康無病詩:“得神面色潤而明,目光精采語言清,神思不亂肌充實,呼吸調勻二便平”,概括了一個人健康無病的精神面貌;反之,就是病態。雷公藥性賦:前句:犀角解乎心熱,下句:羚羊清乎肺肝,藥性新編:前句:菊花逢枸杞,養肝明目多功。下句:桑葉得芝麻,除濕寬中可準。這一類賦體文章,都是偶句排比的,前一句背了,不難想出下一句來。君不見演員在臺上二重唱嘛,男的聲調鏗鏘和諧,女的抑揚有韻,令人聽了心臨神怡。至于背誦歌訣,除了要了解它的內容主治作用之外,還須抓住它的平仄韻律的特點,如當歸補血湯歌訣是:“血虛身熱有奇方,古有當歸補血湯,五倍黃芪歸一倍,真陰濡希主之陽”這首歌訣,是用“七陽”韻,是屬于平起平受的詩格,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平起,第二句就一定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這樣的歌訣就好背誦記憶了。
究竟背熟上面的死東西,在臨床上有哪些指導意義呢?我在年輕時剛跟師臨癥,卻遇上一個口眼唱斜病人,老師看完人問我針什么穴位呢?我想了一下,玉龍歌有云:“口眼唱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喝左瀉右依師正,唱右瀉左莫令斜”,于是說針攢竹、四白、地倉、頰車、合谷,老師點頭稱是。
二、活的經驗:包括前人的經驗和自己通過臨床實踐的經驗及某些采風的民間經驗。
(1)辨證論治的經驗:所謂辨證論治,簡單的說,就是認清疾病的性質和規律,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說,辨證求因、審因說治。比方說,一病人在臀部生瘡,瘡如雞蛋大,局部(紅、臟、熱、痛,舌質紅,苔蒲黃,脈滑數。根據這些癥狀分析,屬于熱毒(病因)引起、立法上就宜清熱解毒佐以活血。處方以降痛活命湯加減。用銀花、當歸、黃芪、炮甲、皂角刺、牛膝等治療,療效頗好。
(2)方劑化裁的經驗:如本人用小柴胡湯治療各種感冒的經驗。方用柴胡12克,黃芩10克,法夏10克,薄荷(后下)8克,荊芥8克,蔓京子12克,桑枝15克,杏仁12克,桔梗12克,浙貝12克,滑石12克,甘草3克,每日1劑,水煎服,對于一般感冒,靈活加減,確實收到左宜右有之效。如外感風寒,加入桂枝、白芍;外感風熱,加入銀花、連翹;虛入感冒,加入黃芪、白術、防風;按小柴胡湯為解少腸的主方。柴胡透邪清熱,生姜和胃克嘔,均為外藥,半夏和胃降逆,黃芩透邪清熱,都是降藥,黨參、甘草、大棗益氣和中,全方起到和解少陽,扶正祛邪的作用。
(3)重視書本以外的偏方驗方:有些病癥統方治不好,某些偏方驗方確能解決問題。唐太宗李世民患痢疾,腹痛拉肚子,御醫以及不少名醫治療都沒見效,于是發布詔令,說誰能治好太宗的病,將得到重賞,長安城里有個民間醫生叫張寶莊看到詔令,送上單方一張,用牛乳煎蓽撥內服,太宗服后果然腹痛腹瀉很快就止住了。“一張偏方氣死名醫”哩!前些日子一位老大娘足腫很厲害,久治不愈,我開了防風30克,荊芥30克,艾葉30克,茯苓皮50克,煎水外洗,幾天功夫居然好了。我認為一個大夫,知識面要廣,向名醫學習固然重要,向群眾學習更不可忽視,要虛心求教。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醫學術流派很多,各個醫生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臨床經驗和獨到之處,我們應當盡可能地吸收別人的經驗和長處,以補充自己空虛的大腦,不要驕傲自滿,治好一個小病就沾沾自喜,是學習上的攔路虎,葉天士十年間從師17人,故能成為一代名醫。學習切忌帶有色眼鏡,不要認為跟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就滿意,同主治醫生或普通大夫就皺眉,其實我穿是主任醫師的白大衣,可我的醫學細胞遠遠比不上主治大夫呢。
祖國醫籍文古意奧,因此加強古漢語的學習也很必要。中醫基礎理論及辨證方法多包含有辨證唯物的思想方法,所以還要加強辨證唯物主義的理論,才能加深理解。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6
轉眼在手術室為期一個月的進修學習已經結束了。首先非常感謝院領導能給我這個機會,讓我有幸能夠在總部學習。其次要感謝總部的老師,她們對我毫無保留的傳授知識和經驗。雖然此次學習的時間短暫而緊迫但是我的收獲非常大。通過這將近一個月的理論學習和規范化的手術室的實踐,我了解了很多最新最前沿的護理管理理念和護理操作知識,見證了總部之所以走在發展前列的所在。
眼科手術室是眼科醫院的重要科室,因此對手術室的醫護人員的要求非常高,眼科手術室的感染控制與管理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本次學習中,主要的學習內容包括手術室護士的工作職責和工作流程(包括洗手護士,巡回護士,器械護士);手術室的管理和各項規章制度;手術室的設備管理和緊急預案;各項眼科手術的手術原理和流程;各項手術的常用器械和手術器械的清洗和保養;手術間流層的管理;院感手衛生的清潔管理以及常用眼科儀器的使用,如顯微鏡,裂隙燈等。
作為一名眼科手術室的護士,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工作職責和流程,相關的眼科基礎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由于眼內感染的發生非常嚴重,因此所有的操作都是精益求精,非常的規范。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及技術操作流程;認真做好器械等無菌物品的包裝,消毒和滅菌;做好術前宣教和協助醫生完成手術過程中的各項工作以及護送術后病人回病房。眼科的手術包括斜視,眼外傷,眼整形,青光眼,白內障和玻切等,不同的手術會有不同的手術器械和不同的儀器,儀器的學習很重要。由于眼科手術的器械是顯微器械,都是非常精致和貴重的,因此器械護士一定要認真做好器械的清洗和保養。
在學習過程中,有幸遇上總部對新護士的培訓,其中對院感作了很多學習。手術室環境的'管理,層流手術室,利用空調凈化系統過濾來控制空氣中的微生物含量使室內空氣達到一定的清潔度以及層流手術間的生物培養和標本的采樣方法。手術間劃分為內眼,外眼和感染手術間。感染手術間在最外面,靠近污物通道以便消毒和隔離。接臺手術應先做無菌再做感染手術,做好手衛生,嚴格無菌操作。
在如此緊張的學習中,仍然安排出了一個禮拜的時間專門學習準分子激光手術,這是一項很有特色的手術和科室,稱為視光部。視光部的手術室和眼科手術室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它多一些專用的設施和物品而少一些不必要的眼科手術室常用的器械和物品。初查的方法和流程和我之前學習的基本都是相同的,除了這邊多一些更先進的儀器。雖然如此,但還是學到了很多這邊手術室很多很先進很方便的護理技術。
學習的生活總是飛快的,在這將近一個月中我學習到了很多實踐知識,使我之前對很多事情的了解不再只局限于理論,讓我的實際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要向總部的主任和老師表達真摯的感謝,感謝你們對我們工作學習的關心和培養,相信在今后的學習中能繼續努力,謝謝大家!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7
在炎炎的烈日下,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暑假。每一年的暑假都是令我們興奮而又期待的時候,以前我們總是早早就計劃著暑假該去哪里玩,而現在我已經是一個大學生了,將近兩個月的暑假不能只顧著玩,要好好利用。于是我決定找一份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一來可以增加社會經驗,拓寬知識面;二來可以鍛煉自己與人的交際能力。
暑假回到家之后,和爸媽商量了一下,選擇了一家離家比較近的小型藥店。在去藥店之前,心里很忐忑,畢竟自己的專業知識很少,害怕會被拒絕。見到藥店老板后,我向老板表明了我來這工作主要是為了積累經驗,工資多少不重要。老板很爽快的答應了,安排我第二天來上班。
第二天我早早就來到了店里,開始了我的社會實踐。我先熟悉了一下藥店的環境,雖然這是一家不大的藥店,但藥品的種類還是挺齊全的。由于我還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專業知識甚少,還沒有資格出售藥品,所以在藥店里我只做一些簡單地工作。經過兩三天的摸索,藥柜上的藥品我已經差不多都認識了,對每種搖所對應的療效也有了一些了解。藥品大致分為RX(非處方藥)、OTC(處方藥)、保健品、特殊管理藥品。而常被購買的藥品,如感冒藥、消炎藥、胃藥等則放在方便拿取且顯眼的位置上,所有藥品都是標明價碼,按區域內商品擺放及分區分類。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藥店的流程已經滾瓜爛熟了。每當店里的銷售員忙不過來時,我也可以上前向顧客推薦介紹一些顧客想要的藥。每次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深怕出一絲紕漏,每當我拿不準主意的時候,我都會問問店長,以確保萬無一失。雖然每天回到家全身都像散架似的,很累很累,但是我的勤奮得到了店里各位阿姨的贊賞和老板的肯定,我的心里是充實又快樂的。
慢慢地,在藥房里,讓我感觸最深的`便要數每天匆匆的過客們。他們大多面帶焦慮,或面帶病容。總之,形形色色的面孔每天不斷地變換著,藥店仿佛是人生的大看臺,上演著各種喜怒哀樂的劇情。雖然每天早九到晚五的工作,時間很漫長,甚至有時站到腿一陣一陣的酸痛,但是只要聽到顧客不經意間對我態度的贊揚,一切的隱忍都煙消云散。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8
上大學的第一節課,代課老師就給我們強調學習醫學不光是記住所有重點知識,臨床實踐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所以先要學好基礎才能更好的結合臨床,時光穿梭。已過了三個年頭了,而這學期學校為我們安排了實習學習,我欣然的報了省中醫院,這也更好指導我們今后如何學習,是以后臨床工作的奠基。
實習的第一天,心情都是那么高漲,都早早的起來了,初到醫院,見到穿著白大褂的大夫,幻想著某一天治病的場景,不亦樂乎。醫院先給我們安排了半天的學習時間,老師給我們講了講一些醫院的制度以及實習要求及病理書寫好,感覺好難啊,使我更加認識了實習的重要性。我的第一個實習科室是針灸,回想針灸的發展,從原始的摸索,經過幾千年的臨床實踐最終被國際認可,說明了其獨特的療效是關鍵,他不僅資源浪費少,材料還可以反復使用,各自有各自的針,使某些疾病傳染大大降低。見效快更是他的專長,還好我們這學期學完,我想通過兩周的學習不僅使我能加強課本知識也可使我學習到未曾涉及的東西,比如操作手法等,每天早上甚至上班前我們就開始忙了,看著老師嫻熟的手法,以及針扎進去的針感傳導,感覺就是神,這也不愧為我國醫學瑰寶。但是剛開始的好奇慢慢變的疑惑,感覺課本知識在臨床所用甚少,所用的穴位也是每條經絡的重點穴位,感覺老師取穴也是局部取穴,偶爾才辯證取穴,每個老師對同一種病的取穴一樣但是效果卻不一樣,這也許就是經驗吧。
但是我堅信,只有把專業知識學好了才能更好結合臨床。第二個科是藥房,雖然干的活既臟又累,但是對每一味親自認識以及鑒別我想這也是我們之所有安排它的最終目的吧。第三個科室是內科腫瘤,雖然我不太喜歡這個科,但是還是仍然堅持,每天面對這些癌癥患者,對我的感覺就是他們依然很堅強,沒有被病魔所嚇倒,他們的積極的人生觀也正不是我們每個人所擁有的嗎?對這類癌癥患者治療僅用西醫方面的`藥物還是放化療我覺得不一定有很好的作用,但是通過中醫的辨證治療,加上中藥對病勢有很的控制,所以中西醫結合對某些病重確實有優勢,對于得癌癥的有些人認為大多是老年人,但是也有我們同齡人,甚至更小的,所以我們要愛惜生命。《黃寺內經》的第一篇就是關于如何養生才能防病,以所終壽命的,古人的于智慧感覺總是優我們,為何我們不效仿呢?所以我們沒病時揮霍我們的身體,到病了卻無藥可用,無醫可醫。
兩個月的實習很快就結束了,雖然有苦有喜,但總覺得我們得到了些東西是在學校沒有提及的。不管是專業知識還是社會人際關系之間,這是我們所必要學習,只有通過學習,我們才能進步,才能立足于這個多壓現實。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9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已逐步由世界大國邁入世界強國。在一帶一路新形勢下,中國開始注意到文化軟實力對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于是,作為中華民族靈魂和精神支撐的傳統文化得到了應有的關注,國學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更得到了高度重視。而高校作為傳播和創新文化的重要機構和場所,有責任也有必要將其應用于教育之中。十八大報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變革、創新和發展。拋棄傳統,就等于丟掉根本,等于割斷自己的精神命脈、喪失文化的特質。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我們應當懷著溫情和敬意自豪地對待。
中醫藥學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科學性和倫理觀,橫跨自然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蘊藏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優秀的高級中醫藥人才須達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統一。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立足于中醫藥學的人文特質,突出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亮點。同時,中醫藥文化中所蘊涵的中國古代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和大一統文化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把國學貫穿到中醫藥的教育中來,是中醫藥院校德育教育可行的思路之一。
一、國學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國學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表達著豐富的中國文化思想。教育的本質是文化與人的雙向建構機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文化形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也是一種以文化形態、方式、方法促進人的發展的過程。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德育的文化功能也在不斷擴展。德育與文化應當緊密結合,不斷創造和更新,實現德育和文化兩個維度的發展。國學教育與高校德育實際上也存在交互關系和內在契合之處。
(一)化人育人的作用
國學是中華優秀文化的載體,蘊藏豐富。中華文化被稱為倫理型文化,這種文化以經典為形式得以保存,因而國學中充盈著豐富的、直至如今也極具現實意義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倫理規范。無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之道,還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人格精神,抑或孝悌忠信等倫理襄永、愛國愛家的民族精神,對于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均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說,國學可以成為高校德育的重要載體和資源,能夠更好地滋養和支撐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讓大學生成為德與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成為富有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水平較高、社會責任感強的優秀大學生。尤其是,要強化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信、促進大學生實現民族自強,就必須從傳統中、歷史中找到支撐。從這一意旨上來講,國學的特性決定了它能夠為高校德育提供助力。國學與高校德育,統一于教化和培育全面發展的大學生,二者統一于化人與育人的要求與實踐中。
(二)文化傳承的作用
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固有的傳統與根本。數千年綿延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有著廣泛影響力、強大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其中的精華部分凝聚了袓先的智慧和力量,這些智慧一般集中體現在歷史流傳下來的偉大經典之中。它們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標志。在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進取的過程中,優秀傳統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讓廣大中國人接受優良道德道德傳統、提升道德修養的重要要求。因此,實現文化的傳承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題中之義。
如今的高校不僅是知識的寓所,更是引領文化的力量。大學生是時代的未來,一定要樹立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大學的基本職責之一就是實現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實現民族精神財富的傳承和發展,提升民族文化自覺和民族文化自信。“這些因素的傳承和弘揚不能不依靠德育,應該說德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弘揚和培養一種民族意識、民族精神。”高校德育作為大學教育的一個部分,是國學所承載的傳統文化能夠獲得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高地。在高校德育之中貫穿國學,使得優秀傳統文化能夠通過這一方式得到更廣泛的認識、接觸、理解和接受。換言之,高校德育是國學發揮作用、實現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將國學與高校德育相結合,是傳承和發展文化的要求。
總而言之,國學與高校德育統一于開展高校德育、教化大學生的過程之中。在這一過程中,高校德育通過對國學內容的檢驗、選擇和教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傳遞道德知識、哲學知識等知識形態的文化,也傳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規范形態的文化,還傳遞情感、態度、信仰和各種文化心態、社會風尚等多形態的文化,從而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二、傳承中醫藥文化在德育教育教育中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傳統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師國學承模式變為院校培養,中醫藥院校為我國培養國學了大量高等中醫藥人才。時至今日,高等中醫國學藥院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思想日趨成熟,然而國學令人費解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發展起國學來的中醫藥卻要擺脫自身的理論基礎及其架國學構,追求科學實證,日漸式微的原典理論已經成國學為人們對古典文化神壇的祭品,處處可見的“中國學西醫結合”、“中醫現代化”等光怪陸離的文化標國學旗無論是在中醫最高學術機構,還是在人們的國學普通生活之中,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熟語,在此國學語境下的背離傳統、背離經典的任何言論和行國學為都是對當下受眾的誤導,也是對中醫原旨的國學玷污和嘲弄。因此,高等中醫藥院校在著力國學中醫藥現代化的同時,應把中醫藥文化教育放國學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緊密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國學和發展中醫藥文化,不斷提高中醫藥學生的綜國學合素質。
(一)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國學成部分
自從十八大報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變革、創新和發展。所謂文化,是指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國學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藥學發生、發育和發國學展的思想母體和動力源泉,科學與人文的成功國學交融是中醫藥學的基本特質。中醫藥學是中國國學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國學要組成部分。在世界醫學史上,許多文明古國國學都有過自己的傳統醫學,但是,歷盡幾千年的滄國學桑,目前碩果僅存且承傳不絕的只有中醫藥學。國學數千年來,中醫的實效性作用并沒有因年湮代國學革而削弱,一代又一代承前啟后的經驗積累使國學她超越了時空局限而更臻完善,其關鍵的原因國學即在于她的文化性遺傳,在于她具有先進文國學化的合理內核。
(二)高等中醫藥院校德育教育要突出中醫國學藥文化特色
大學不僅要培養專門人才,而且國學應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國學應培養具有優良綜合素質的人才。各高等學校國學要確立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共同提高的國學人才觀,明確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高質量人才國學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9]。因此,大學教育承國學載著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務。傳承文化是現代大國學學的基本功能,創新文化是現代大學的崇高使國學命,研究文化是現代大學全部活動的基礎。
中醫藥院校是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國學的重要基地,進行中醫藥文化教育理應成為中國學醫藥院校的基本職能,理應成為中醫藥院校德國學育教育的重要內容。繼承和發展中醫藥文化是國學中醫藥院校的基本職能,弘揚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學醫藥院校的神圣使命,而創新中醫藥文化則是國學中醫藥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毋庸置疑,在市場國學經濟條件下,中醫藥學要繼承、創新,中醫藥院國學校要發展、強壯,突出中醫藥文化特色不容忽國學視。某種意義上說,特色就是市場。高等中醫國學藥院校的人才培養在重視學生專業素質教育的國學同時,更應注重中醫藥文化教育,以中醫藥文化國學豐富中醫藥學生德育教育。
三、中醫藥院校學生國學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加強國學素養的培育有助于提升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文化認同”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是人們在一個民族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對本民族有意義事物的肯定性體悟。文化認同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而大國學的范疇認為傳統文化就是國學,學習國學對建立學生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文化自覺性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在中醫藥院校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傳統文化的熏陶,有意識的提高學生對國學課程的學習興趣,繼而提升學生的國學素養。在 7年 0月的十九大報告中已經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提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國學素養必然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心以及文化認同感。
(二)提高國學素養是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
提高國學素養離不開國學教育,畢天璋提出“我們暫時可以界定為以國學為核心內容的,旨在傳承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和學術傳統,培養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而中醫學本身和傳統文化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醫學就是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儒道等學說思想都影響了中醫學的文化背景,而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才能夠更好的理解中醫理論中的精華。而國學中的經典無疑會幫助學生增強文化底蘊,提升人文素質,例如讀《論語》可以讓學生知禮、知仁義,懂得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讀《孟子》可以提升學生內心的道德感、提高社會責任感;讀《莊子》可以幫助學生更加豁達灑脫;讀唐詩宋詞在讓學生感受審美愉悅同時詩意的體悟人生,學習國學可以讓我們心靈中有詩意,記憶中有歷史,思考中有哲理。
總之國學在高校德育中的應用既是響應中央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也是對社會和學術界“國學熱”的回應,更是高校德育自身不斷改革和提升的應有之義。國學中包含的精華和優秀資源,能夠為中醫藥高校德育注入新的血液、帶來新的力量。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10
現在很多人學經典是帶著一種批評的眼光來學,覺得經典這也不科學,那也不科學,你比經典都高明了,那你還學什么經典呢?你以一種抵觸的情緒,認為經典過時了,那你怎么學得進經典?所以,學經典這個態度很重要,你必須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經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這樣,經典才學得進,只有這樣,你才會有收獲。經典經過了那么長時間的考驗,那么多人依靠經典成了名醫,你有什么擔心呢?所以,對于經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這里為什么要提出這個條件和素質呢?因為它太重要了。不具備這個條件,經典的學習整個就成了障礙。記得在讀《本草綱目》的時候,談到白術這一條時,李時珍引了張銳《雞峰備急方》的一則案例:"察見牙齒日長,漸至難食,名曰髓溢病。用白術煎湯,漱服即愈。"大家看到這個案例,你的第一感覺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會不相信。牙齒長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會越長越長,以致進食都困難呢?這太離譜了。即便有這個髓溢病,牙齒那么堅硬的東西,怎么用白術漱漱口就能縮回去呢?簡直太不科學了。
但,我不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來思考它的道理。首先,這個病名很有意思。牙齒為骨之余,由腎所主。腎主骨生髓,骨與髓乃是異名同類的東西。牙齒日長,就好像是髓滿了在往外溢一樣,所以,叫做髓溢病。現在要考慮的是這個牙齒為什么會日漸長長?髓為什么會往外溢?這一定是約束骨、髓的這個系統出了問題。骨、髓由腎所主,腎為水藏,故骨髓亦屬水類,明白了這層關系,就知道對骨、髓的約束功能是由土系統來完成的,這亦是前面所講的土克水。現在土系統出了問題,土虛了,當然就會發生水溢,當然就會發生髓溢。髓溢了,牙齒自然會日漸變長。這個道理明白了,用白術來補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簡單的事了。這是我對髓溢病及其治療的思考過程。去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雙跟都有骨刺,疼痛厲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腳來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難。我按常規的思路,用了補腎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沒有獲得明顯的療效。正在我感到進退兩難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這個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質增生,是由于骨鈣流失到骨面,思考中醫骨性贅生物所致。骨鈣流失形成骨性贅生物,這與髓溢有什么差別呢?應該沒有差別。
于是我如法炮制,用白術煎湯,讓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分鐘。出乎意料,不數日,痛即大減,足跟能夠落地,堅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這個例子給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對這個"信受奉行"的感受。對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有可能去進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對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會有以后的思考?沒有這些思考,就不會想到要用白術來治療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為今后的研究帶來機會。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絕了,一切的機會就沒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么回事。因此,學習接受中醫經典著作,也是學習中醫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11
感恩有這樣一次機會,能讓我向大家匯報學習中醫一路以來的收獲和體會。曾經的我是一個國營單位的設計師,從高中到大學薰習的都是與藝術相關的專業知識,對醫學一竅不通,跟中醫更是八竿子打不著邊兒。但是我自幼體弱多病,記憶中常常是母親風雨無阻的帶我去醫院看病,醫院都快成了我第二家,打吊瓶、吃抗生素已經是家常便飯。
可是通過西醫的治療我的身體并沒有獲得想象中的健康,而是問題越治越多,不知何時是個頭,直到有一天內分泌系統出了問題,我才開始萌生了一個念頭,我要學習中醫給自己調理,不要再去醫院。就這樣我開啟了自我療愈的養生之路。
為了學習中醫養生和自我保健,我辭去了體面的設計工作,改變了自己的就業方向,潛心學習艾灸、推拿、拔罐等中醫理療的技能,也算是抬起腳準備邁進中醫的大門,但對于如何辨證,如何取得更好的理療效果始終一知半解,沒有底氣。對于我這個醫學門外漢而言,要想系統的.學習中醫真是太難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天津一個養生培訓班學習時,非常有幸的結識了楊貞老師——倪海廈醫師的弟子。初次見到楊老師,她穿了一身潔白的襯衣,真像是一個白衣天使,我和中醫的真正結緣也因與楊老師的相識而開始。
課程中楊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她的老師倪海廈,一位曠世奇才,并讓我們學習了倪老師的視頻,告訴我們要想學習中國五千年來最正統的中醫,一定要從倪老師這里開始。就這樣,通過看倪老師的視頻我漸漸地從心底愛上了中醫,中醫是博大精深的,而又如此有魅力,倪老師講課深入淺出,風趣幽默,你似乎感覺不到中醫的枯燥。
在學習中,我終于有勇氣想大踏步的進入中醫,去探索,去遨游,伴隨著這樣強烈的愿望,去年年底我和我的先生來到了河南開封通許縣人民醫院——倪海廈中醫教學培訓基地,跟隨楊老師進一步學習及實踐。跟診期間,我們見證了太多奇跡,很多患者來時已病入膏肓,但幾次復診下來氣色都變得神采奕奕,病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轉。
有一位中年女性患者,肝靜脈狹窄做了繞道手術及脾臟切除十年,近兩個月連續低燒,全身發黃,無力,手掌瘀黑,來就診時需要家人攙扶,說話上氣不接下氣,不停的流汗,一臉愁容。
見到這樣的病人,整個課堂的氣氛像是被凝住了,和我們一同培訓的都是有經驗的西醫科室主任,都緊鎖眉頭,可能大家都覺得這個病人時日不多了,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罷了(西醫診斷:彌漫性肝癌肺轉移)。但楊老師很從容的、一如既往的問診并開出了方子,并叮囑病人讓其多哈哈大笑,保持心情舒暢,從身心兩方面調節,給予病人信心。沒想到接下來一段時間,病人經過幾次復診后,真是大變活人! 不需要家人的攙扶,燒退了,精神好多了,身上的黃色已褪去,手上的瘀暗也得以恢復,我不敢相信這是同一個人,病人已經從原先的陽不入陰,慢慢地轉變為陽潛進去,一個做過大手術的人都能恢復的和正常人一樣,病人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我們在場的每一位學員無不感動和震撼!
楊老師的醫術和醫德,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榜樣,同時中國幾千年傳下來的經典之方,是多么的偉大,弘揚這樣如此優秀的中華文化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責任!
通過兩個月的跟診,我對中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原先聽倪老師的視頻轉變為在臨床中如何應用,理論結合實際,越學越有興趣,越學越有信心。原來一切并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么難,兩個月的學習過后,我開始試著將我的所學應用到自己及家人身上。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12
有人說:中醫是宏觀醫學,西醫是微觀醫學,中醫他承載了中國人的智慧,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發展,并使我們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觀察人類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醫學習之前我一直覺得,中醫是一位老人,左手拿著《本草綱目》,右手給人號脈,并能用毛筆寫出藥方的文人,他的療效并不懷疑,可他的治愈時間確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藥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蟲動物所制成的湯劑,療效好。中藥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選擇西藥片。經過長時間的學習,我知道了什么是中醫、中藥,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與疾病作斗爭的智慧結晶,對于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又是世界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世界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迄今仍然為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的中醫中藥經歷數千年,通過歷代無數醫家的努力得以不斷地豐富發展,從而逐漸形成其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他融入了我國古代用以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宇宙觀和方法論---陰陽五行。陰陽之間的關系極其復雜,但也有規律可循。陰陽即對立又是統一的整體,他始終處于此消彼長或此長彼消的不斷運動變化狀態,并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互為根基,且可相互轉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物質,它們相生相克也構成了對立統一的關系, 中醫診病則通過觀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現來推測內臟的變化,以確定病情,盡而就產生了四診,望、聞、問、切四種診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國老中醫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結合中醫的理論把四診運用到了極至,如東漢的華佗、張仲景,明代的李時珍,他們為中醫、中藥的`發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有了中醫的理論,中醫的診斷就得有中藥的治療。談到中藥,他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其所有的藥物大多數源于我國天然產的,但也有源于外國的,還有少數化學藥品。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水土、氣候、日照、溫差、濕度生物分布等生態環境各異,各地所產的同一種藥材,其質量優勢不一,可見中藥材具有明顯的地域性,這就有了“道地藥材”。如四川的黃連、附子,東北的人參、五味子,甘肅的當歸,湖南地黃,山東的阿膠,廣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來,日本、韓國、加拿大等一些發達國家已把中藥納入其居民醫療保險體系中,歐美很多醫藥學家也將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藥,中醫藥在預防、養身、保健、康復等方面也顯示出了其特有的優勢,我相信中醫藥會像我國的經濟發展一樣引領世界。我會認真的跟李冬黎老中醫學習,繼續鉆研刻苦學習中醫藥知識,掌握的更好更扎實。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13
一、中醫特色凸顯,內涵豐富,療效明確。
“自然堂”是省中醫院的一張特色名片,是針對亞健康人群、疾病恢復期康復理療、防病保健的一個治未病中心。充滿中醫藥文化氛圍的展示大廳擺滿了各種藥茶藥酒,中醫外治器具,研發推出的一系列藥枕、督灸器,彰顯了深厚的中醫內涵,以各種花名命名的治療間裝修溫馨別致,安靜整潔,各具特色,為病人提供貼心的個體化服務。不僅僅在病房,他們把中醫特色服務延伸到門診,在門診設立專區,銷售研發的各種藥枕、藥用肚兜,香囊、灸盒、藥茶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都得到提升。在風濕骨病科我們參觀了他們的中醫特色治療室,獨立的中藥熏蒸間有十間,還有十幾張理療床,室內擺放了候診椅,由護士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療時間,一臺可以同時滿足三位病人進行上下肢中藥熏蒸的儀器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儀器分設三個水槽,可以調節溫度和時間,據護士長介紹對那些肢體功能障礙的病人根據其辨證分型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熏蒸,療效很顯著。我們在參觀小兒康復病區時,觀看了蠟療操作的全過程,蠟療主要是以蠟為介質,以熱療的方式發揮中藥效用,治療兒童肌肉攣縮、肌張力高有明顯效果,很受患兒家長歡迎。兒科的中醫特色在門診也有充分的體現,小兒推拿室、小兒灌腸室、小兒穴貼室分區管理,設有中醫基礎理論較深厚的專科護士進行辨證選穴治療,由于病人較多,需要提前預約,體現出中醫專科護士在臨床中醫特色治療中的重要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另外心科的藥物罐、中藥定向透藥、耳穴壓豆、足浴推拿等,婦科的各種大小封包、氣壓肢體血液循環治療儀、盆底肌肉功能障礙治療儀,康復理療科的宮廷正骨手法,疼痛科的萬維注射止痛療法、弧刃針刀治療等都在傳統療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拓展,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二、注重學習型醫院建設,學術氣氛活躍,科間互動交流頻繁。
在學習期間我們有幸參加了三次護理查房,查房時氣氛很活躍,每個護士都能針對病例說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對護理問題及措施進行補充,我們也積極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體會就是通過這種學習形式不僅使大家對查房病例的相關知識有更全面的了解,還由于不同科室人員的參與,拓寬了思路,以輻射性思維思考解決疾病治療護理中的疑惑。我們還很幸運的被邀請參加了醫務部組織的“主任沙龍”,沙龍活動時間都安排在中午,由承辦科室提供午餐,在45分鐘內對本科室發展及專業、先進診療技術、管理經驗等進行介紹,我們這次參加的是周圍血管科承辦的主任沙龍,沙龍結束時科室全體成員一起給大家演唱了改編版的歌曲“春天里”,讓每個人在歡笑聲中對他們科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們覺得他們對“主任沙龍”的主題詮釋的很好:主任沙龍是展示科室發展和專業水平的良好平臺;是學術交流和科室管理經驗互動的真誠紐帶;是各個科室間業務協調配合、共謀發展的穩固橋梁;是挖掘中醫寶庫、傳承名醫經驗和治學之道的有效途徑。制定嚴格簽到制度的各種業務學習,“西學中”培訓班,理論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提升醫務人員整體業務素質,鍛造出一支業務精、服務優的精品團隊。
三、管理規范,以人為本。
我們所到科室都有一個切身體會,那就是整潔安靜,窗明幾凈,病房管理規范,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沒有鬧哄哄的感覺,護士基本不出病房,醫護配合、分工明確、細致、敬業、和諧,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中醫傳承觀念強,中醫治療項目形成解決問題的常規,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對各種治療護理依從性強,這都得益于科學的管理方法,不斷改進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項制度措施抓鐵有痕的落到了實處。為方便病人,在門診和病房樓都設有自動售貨機,門診還設立了atm取款機,可以24小時服務,營養餐廳配餐送餐服務,點滴處體現出服務品質。通過短短幾天的“走學”經歷,開闊了眼界,轉變了理念,堅定了信心,提升了對中醫藥的認識,有些科室已經開始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了工作中。在回來后組織的座談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收獲很大,收獲了寶貴的經驗,真誠的友情,只是由于時間短、任務重,有些內涵還沒有系統學習,我們“走學團”相約爭取下次再有機會相聚“走學”,為我院的發展建設,為我們共同的中醫事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14
我是xxx醫院中醫科醫生,這次參加了中醫培訓,感悟非常多,下面是我的心得體會:
中醫學由于在形成的初期引入了當時最先進的哲學 思想——樸素唯物主義,并沿用至今,形成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核心,臟腑經絡、氣血津液、氣機升降為主體,病因病機、治法方藥為外殼的理論體系,具有靈活多變的思辨性和高度的整體概括能力。另外,許多人有這樣的印象,患者和中醫大夫之間的關系往往好于與西醫大夫之間的關系,甚至亦醫亦友。許多研究也證實,中醫傳統的診療模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醫患關系。傳統中醫具有許多區別于西方醫學的特色,其理論形式反映出獨特的人文屬性。中醫學以其強烈的人文屬性成為最能反映醫學與人文相結合的一種形式。
中醫學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認識中醫、了解中醫、學習中醫,必須先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別是道家思想,因為中醫學“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維方法更接近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中醫學認為“形氣相感,形神合一”,人的意識形態、意念活動對自身及周圍事物產生影響。學習傳統文化,體悟自然之道,正是為了修養心性,靜心體悟自然之道、中醫之理,以平靜純凈心行醫,方可能成為醫德醫術均上的'好中醫。
中醫理論源于生活實踐,在臨床 教學中要多聯系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在病因病機教學中,可采取“取類比象”、“形象思維”的方法,結合日常生活,使學生更形象地理解風、寒、暑、濕、燥、火的致病特點。如風邪致病特點,風的性質“動”→風邪致病特點(陽邪、善行、數變、百病之先導)→臨床表現(動搖不定、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顫、拘攣、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舉一反三。
總之,與西醫學相比,中醫學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藥系統而形成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教學中應讓學生們認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構建整體與辨證思維模式,強調理論聯系實踐,課堂上提高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發散的、聯系的、觸類旁通的學習和思維方法,是提高中醫學教學質量的最現實可行的思路,其中具體的、可行的教學方法還需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在西醫院校,要使中醫教學與西醫教學有機結合,進而對學生的思維模式產生積極影響,為學生提供中西醫結合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充分了解中西醫學思維互補、方法互參的優勢,促進我國醫學的創新和發展。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15
中醫內科學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學說為指導,系統地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闡述內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規律并采用中藥治療為主的一門臨床學科。它系統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是基礎理論聯系臨床實踐的橋梁,是臨床其他各科的基礎,在中醫專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須學好的一門臨床主課。在這學期的中醫內科學課程中,我們又再一次深入系統研究和學習了臨床各常見中醫內科疾病,收獲頗多,在此,將自己對于應該怎樣學習這門學科的一些感受和體會總結如下。
一、多多誦讀經典
中醫學根植及生長于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土壤,從神農嘗百草譜《神農本草經》,到黃帝岐伯問答出《黃帝內經》;從仲景演《傷寒論》、《金匱要略》,到孫思邈《千金方》;從金元各大家齊鳴,到明清溫病各家學派學說,數千年來,古人們前仆后繼,不斷豐富和完善了中醫學理論體系寶庫。
中醫學經典古籍浩如煙海,這都是前代醫家留給后世學者的寶貴醫學財富,值得我們去深入學習和研究,其理論學說及臨床診治思維方法對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臨床價值。我們作為研究生更要以嚴謹的態度去深入學習和誦讀,通過多多誦讀經典條文,不斷充實自身理論基礎,從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醫角度去認識疾病、疾病病因病機及發展轉歸,更能博采眾方,取各家之長,取前人經驗,不斷創新發展,更好的.指導當代的臨床實踐。
二、辨證論治乃重中之重
辨證論治是為中醫學之精髓及獨到之處,“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
首先,對疾病的辯病及辯證是疾病診治過程中的第一步,其尤為關鍵,其辯病及辯證的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后續的治則、治法,是取得臨床療效與否的先決條件,所以對于疾病的診斷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習的重點,更是學習的難點。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它比癥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要想辯好證,我們必須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證病機特點,全面及靈活運用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如八綱辨證 、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等。同時要充分考慮到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環境、情志、飲食起居、體質等影響因素,全面而準確的作出診斷。
在明確診斷后再根據病因病機及中醫理論確定治療的治則治法,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我們必須通過觀察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辨清疾病的標本、主次、輕重緩急,還需謹記,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是正邪斗爭,此消彼長,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疾病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點,因此必須把握其動態變化,分階段進行治療。在治療時更應注重理論指導實踐,以臨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拘泥于理論,刻板遵循條文,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從患者角度考慮,權衡利弊,以取得最大臨床意義為目的。
三、勤于總結與思考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重點學科,也是難點學科,其建立在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基礎學科基礎上,內容繁多是學習和記憶難點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善于對各疾病和證型進行歸納和總結,通過相似病癥之間的對比和鑒別以加深對各證型的理解和記憶。除了學習和記憶基礎證型外,我們應多思考,學會對于變證的診治及臨癥加減運用,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學習和認識疾病。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的重要學科,也是我們中醫學專業學生必須學好的臨床學科,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學習和實踐,只有我們將理論的知識打牢固,才能在日后的臨床中去更好的實踐、運用和發展。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16
《金匱》甘麥大棗湯治療神經官能癥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說:“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臟躁的癥狀可出現于癔病、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及更年期綜合征,其本為心氣不足,心血失養,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問》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靈樞》中說:“心病者,宜食麥。”甘麥大棗湯以甘草潤燥緩急,小麥養心安神 ,大棗益脾養血,其治在“心”。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說:“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麥大棗湯方: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臟躁指情志不暢,五志化火,臟陰既傷所致的以情志失常為主的疾患,臨床多見于女性,屬于現代醫學“癔病”范疇,是神經官能癥中的一種類型,表現可輕可重,多種多樣,有的甚至很嚴重,多無器質性病變。甘麥大棗湯有甘潤緩急,養心安神之功,主治心神失養之證。
甘麥大棗湯作為治療焦慮癥、抑郁癥、神經衰弱、考試焦慮癥、圍絕經期綜合癥、失眠等身心疾病的基礎方。根據"異病同治"的原則,病癥不同,若病機、病性、證候相同都可考慮一方治多病。
《古今醫統大全·郁證門》說:“郁為七情不舒,遂成郁結,既郁之久,變病多端。”,臟躁多因患者抑郁寡歡,憂思傷脾,積久傷心,致使心脾兩虛;若久病傷陰,致使精血兩虧,五臟失于濡養,五志之火內動,上擾心神而成臟躁之病,本病始于肝,傷及心脾,累及于腎,病位多在心、肝。肝屬木,心屬火,在五行相生關系上,肝為心之母,因此肝之藏血不足會導致心之陰血不足,心血不足從而引起心神失養。肝疏泄失常不僅影響到全身氣機,而且也會導致其本身藏血失職。由此,肝之功能失常所引起的臟躁在病因病機方面除了肝之疏泄失常外,還有肝不藏血。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以疏肝健脾,養心安神為主。
《金匱要略心典》言:“皆所以求肝治之,而宅其魂也。”人體的氣機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是全身氣機之樞紐所在若樞機失利,必然導致各臟腑氣機的紊亂。五臟氣機紊亂必然導致五志的失常,從而影響到人的情志。
《醫宗金鑒》云:“臟,心臟也,心靜則神藏,若為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擾不寧也,故喜悲傷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 臟躁的癥狀可出現于癔病、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及更年期綜合征,其本為心氣不足,心血失養,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問》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靈樞》中說:“心病者,宜食麥。”甘麥大棗湯以甘草潤燥緩急,小麥養心安神(藥理研究小麥有抗焦慮抑郁的作用) ,大棗益脾養血,其治在“心”。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17
(一)深究醫理,循序漸進
祖國醫學浩如煙海,必須持之以恒,勤奮苦讀,才能學到中醫的真髓。要從淺處起步,妙在淺而易知,從易處入門,從基礎開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發展,要有計劃地學習經典著作,如《內經》、《難經》、《傷寒》、《金匱》、《溫病條辨》等,先是粗讀、泛讀,了解全貌,找出重點,然后更精細地將誦、釋、體會三者互用,深諳醫理,探求經旨,最后客觀地將所學的知識融匯貫通,施于臨床,指導實踐。這種由淺入深,從源到流,呈階梯式遞增的學習方法,深為任氏所推崇,他說:“循序漸進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個不能違背的客觀規律,遵循一規律,則必有所獲,若反之則欲速而不達。”
(二)熟讀精思,妙識通圓
醫乃活人之術,學不熟何以知醫?術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對醫者最起碼的要求。任氏強調,醫者對醫理要博熟精深,對醫技要熟練精湛,運用要靈活、準確、精當,因此,要求我們要精勤不倦,深入鉆研,對中醫重要的理論和經典著作的精辟之處,要熟讀背誦,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領神會,窺其奧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領,妙識通圓。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圓活!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應常變而法不窮,明其理而更顯其妙。
堅持讀書,虛心學習,字斟句酌,熟讀精思,醫理精熟,醫技精湛,我們是我們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學,每于臨證之中,常根據實際病例,熟練準確地引經據典。如有一患者每夜發燒二小時許,歷經數醫,久治不愈。然任繼學診畢,曰:“此有瘀血。”并明確指出《醫林改錯》有記載,遂遣方投藥,一藥而愈。事后,經查閱,才深為其準確無誤而驚嘆。對中醫的重要理論和經典著作的精辟之處,已能熟練的成誦和正確的解釋,這只是登上了一個階梯,尚需進一步努力,刻苦鉆研,不斷強化,并強調堅持反思,總結規律,才能鞏固。他說:“讀書最忌不求甚解,博雜不精,隨學隨忘,不加總結。”他主張:溫故而知新。溫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復研討,有所得輒記之,并驗之于臨床,只有這樣,才能由熟而精,妙識圓通,有所創見,推陳出新。
(三)研究諸家,知常達變
要進一步開拓中醫理論的知識面,就要善于研究諸家,因此,要求我們博覽群書,博采廣蓄,并細心揣摩,反復研究,攝其精要,主張采眾家之長補自家之不足,取眾家之精華為我所用。他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研究諸家學術,不可因循守舊,要圓機活法,知常達變,師古而不泥古。
師古,是先學習,不可不知其說;不泥古,是重取舍,不可盡依其說,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義。臨證最忌執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應萬變。他對經方的研究造詣頗深。每臨證時,既能執持,又能方圓,十分重視師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傷寒論》的方劑,治療各種雜病,其中的小柴胡湯,原為少陽和解之劑,但他加減化裁后,則用于治療胃脘痛、嘔吐、脅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種內科雜證,均能取效。而烏雞白鳳丸是婦科之良藥,用于治療內科病,亦屢獲良效。研究諸家,要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不懷疑不能見真理,所以,研究諸家之學說,要辨清是非,舍非從是,以求完善,這就告誡我們,讀書議論必詳審其所以然,而后精思熟慮,方能不被謬說所誤。因為精通了醫理,詳審了眾家之短長,融匯剖析,取其精華,剔其謬誤,才不囿于一家之見。其中對“腎風”的治療,運用內經“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原則,重用“千金鯉魚湯”治愈數十例。對急性中風的治療,更是獨樹一幟,完全采用中藥,療效可靠,飲譽全國;對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療,則用生瓦楞、生牡蠣各200克、生鱉甲50克、水紅花子50克,功專力宏,力起沉疴。用外治法于內科雜證,更獨具匠心。外治可補內治之不足,使藥力直達病所,提高療效。如各種頭痛者,外敷透頂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于神闕穴;結核性腦膜炎則用呂祖一枝梅使其發泡;而膽脹者,用消痛外敷膏等,無一不效。
(四)涉獵廣泛,擇善而從
不僅要精于醫道,對其它學科的知識,也要有研究,用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指導自己的臨床實踐,所以在臨證治病時,周密精實,主次有序,遣方用藥,靈活有效。
研究中醫學術,不僅要具備堅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高超的醫療技術,還要有廣泛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才能開闊視野,啟迪思維。古人云:“善讀者,始乎博,終乎約。”所以,學習中醫,不僅要掌握書內的知識,更要了解書外的知識,他說:“往往書內難以解釋之處,卻被書外的知識給予點破,使之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人之所以有病,外因于天,內因于人,多與氣象學,時間醫學,地理環境有關,與飲食方土,人情關系密切。因此,古醫家認為,人體內環境的變化,同大自然的變化息息相關。天人合一,謂人體是一個小天地,這是很有道理的。許多資料表明,某些疾病發生的周期性和太陽活動周期在時序上,有某些一致性。例如:太陽活動期和太陽寧靜期,心血管疾病發作和猝死的例數相差懸殊,太陽色斑強烈爆發時,心血管病發作和猝死更為頻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
(五)繼承總結,發揚光大
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歷代醫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努力發掘,促進了中醫的`發展,對人類作出了貢獻。面對豐富的醫學遺產,只有繼承總結,才能發揚光大,繼承的途徑有二。
其一,是先學習,充實自己,然后是文獻醫籍的整理、研究,祖國醫學文獻醫籍,汗牛充棟,而歷代醫家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大多散見于各種醫籍文獻中,所以學習、研究、整理這些醫籍文獻,是繼承的關鍵,是提高的過程,也是發揚光大的前提。對醫籍文獻的整理,主要是對古醫籍的校正疏義和注釋,并發揮其學說,其代表醫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億《素問補注》、龐安時《難經解義》;元代滑壽《讀素問鈔》、《難經本義》;明代王九思《難經集注》,吳《內經吳注》,馬蒔《素問》、《靈樞》注證發微;清代張志聰《素問》、《靈樞》集注;現代《中風專輯》、《黃疸專輯》等。
其二,是理論研究要結合臨床實際,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實踐又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研究中醫理論,必須聯系實際,總結提高,才能發揚光大。從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到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歷代醫家承前啟后,在繼承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內經》中提出:“有者求之,無者求之。”就是啟示后人,要善于研究繼承,要善于總結創新,發揚光大,從而豐富中醫理論,如《通俗傷寒論》、《疫痧草》及濕溫時疫治療法,乃至今人發表的新見解、新經驗,都豐富了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是推動中醫發展的動力,其中包括認真學習總結當代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將他們畢生之精華,總結繼承下來,傳播下去。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18
xx年3月17至20xx年3月21日學習期間,我們從理論到操作實踐進行了強化學習。可以說,這期學習班起點高、模式新穎、效果良好。整個課程體系設計科學合理,既關注了當前中醫理論歷史,又關注了實踐的工作實際,既有前瞻的視野,又有豐富的案例分析。雖然本期學習班只有短短的5天時間,但我覺得感觸很多,收獲也很大。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匯報一下個人的感受:
一、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
這次學習,我們完成了48學時的課程計劃,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及知名專家教授的授課,領略了名師的智慧和風采,老師們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有獨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見解,他們精彩的講解不時閃爍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維理念不斷地受到新的沖擊,從而進一步理清了思想認識上的誤區,解開了許多工作、學習、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正所謂:聆聽的是智者的聲音,感悟的是中醫知識的力量;學到的是管理的精華。
二、增長了知識,提升了能力
一是學習了很多中醫理論基礎知識,中醫經典在護理中的`應用、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臨床應用推廣等,科學的護理管理及病人管理方法。可以說,通過這次研修,切實地增長了管理知識,增強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
二是學習了很多新穎的思維方法。如廣西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楊連招的現代醫院護理管理的探討,這些新的思維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規和規律,又充分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直面現實困難,突破常規思路,創新解決問題的辦法,達到問題迎刃而解,效率不斷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際上,這些思維方式所閃現出的智慧,就是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體現。因此,我覺得這些新思路、新方法對實際工作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使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心態更加自信,思路更加開闊,方法更加靈活。
三是學習了很多有效的溝通方法。醫患溝通在護理管理中的重要性,簡言之,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誤會,化解矛盾,摒棄隔閡,就是密切關系,求得諒解,增進感情,達成共識。但凡成功的管理者,無一不是善于溝通的好手。作為護士長,一方面加強團隊內部管理,需要與護理成員溝通,良好的溝通,能夠使團隊成員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圖,能夠激大家的參與感和熱情,能夠引導團隊成員朝著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發奮努力。另一方面創設團隊發展的良好環境,要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無論是要爭取領導的政策支持,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還是要贏得臨床科室的大力幫助,這都需要重視溝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滿誠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尋找雙方的關注點、興奮點和共同點,促進工作的有效推進。
四是提升了個人修養。豐富的課程內容對提高個人的素養有莫大的幫助。
三、提高了認識,完善了自身
在學習中提高,在實踐中成長,這是我參加中醫學習班的重要心得體會之一。通過學習,不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過學習,還促進了反思。
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論修養。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地感覺到得自己的中醫理論水平和管理理論水平離工作實踐對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這不僅體現在自己學習的習慣上,沒有養成有計劃、有規律地學習理論知識的習慣,而且體現在自己的學習成效上,既沒有對各種理論做到大量涉獵,擴充知識面,又沒有精讀某種理論,融會貫通,更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因此,以后要在學習上更進一步加強,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在學習中提高、在學習中成長。
二是要注重積累實踐經驗。理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概括提煉而成。專家們的工作經驗和理論成果,都是因為他們不僅勇于實踐、不斷探索,而且是因為他們善于總結,注重積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總結、提煉成功的經驗,使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方法,并逐步成為自身工作特色,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注重提高業務水平。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地認識到,要做好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以適應現代社會醫療水平日新月異的發展,使醫院發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能夠勇立潮頭,立于不敗之地。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19
中醫兒科學是一門運用中醫理論體系研究小兒時期生理病理、生長發育、疾病預防、醫療和護理的臨床學科。中醫兒科學起源較早,早在隋唐就有專門教授中醫兒科的少小科,中醫兒科學專著及中醫兒科醫家為數亦多,使中醫兒科學逐步發展壯大,對保障兒童的健康、中華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進入現代科技高度發展的信息社會,如何把傳承了幾千年的中醫兒科學順利發揚繼承下去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在這一學期的中醫兒科學的學習中,老師首先把中醫兒科知識、技能高效地教授給我們。同時,老師結合臨床教學的經驗,讓我們對中醫兒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基本的中醫兒科學的知識有了初步了解,如驚風包括了急驚風與慢驚風兩種情況,急驚風主要有痰、熱、驚、風四大特點,臨床以高熱、抽風、昏迷為主要表現;多見于高熱驚厥及中毒性痢疾的發病過程中,昏迷、抽搐時間短暫,多為一過性發作;慢驚風是繼發于其他疾病之后,臨床常見于小腦共濟失調癥等。
在教學中,適當穿插醫學典故,并突出中醫兒科學與《內經》、《傷寒論》、《溫病》等中醫經典的淵源。中醫典籍中有很多對兒科的精辟理論,如內經中的“骨弱肉脆”,溫病條辨中把兒童的特點概括為“稚陰稚陽”等,這些經典醫著,無疑是中醫之本。對于學習中醫的我們來說,在學習期間多讀一些中醫兒科的經典典籍,對于傳承中醫的血脈,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深刻體會到,學好中醫兒科學僅僅依靠一本中醫兒科學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而中醫古籍浩如煙海,作為初學者的我們常常感到茫然,通過老師的`介紹和自己學習的心得,我對部分以前閱讀過的典籍、教材進行了總結,如講到食積時,我們會想到畢可恩的《食濕與小兒疾病》;講到時行疾病時,我們會想到《溫病》的具體實例;講到脾胃系統疾病時,我們會想到江育仁的“脾健不再補而貴在運”的經典理論。
綜上,中醫兒科學的發展繼承需要我們的努力,經過一個學期老師深入、細致、生動的講解,我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習到了重要的學習方法,引領我們步入中醫博大精深的殿堂,為以后的學習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20
中醫養生越來越受現代人重視,大家都知道清火、排毒、艾灸的養生法,以及十全大補湯。但是,在養生道路上很多人本末倒置:遍尋宮廷秘方以求延年益壽,卻違背天地的自然法則;為防病求醫問藥,但忘記修煉內心。對于大多數國人來說,《黃帝內經》可謂是如雷貫耳,但真正看過這本書的人,那就寥寥無幾了。《黃帝內經》是我國第一部關于生命的百科全書,這本經典著作給養生提供了三大啟示。
《黃帝內經》是我國第一部關于生命的百科全書。該書以生命為中心,涵蓋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等。中醫不僅是治病救人,更是囊括身心養生。可以讓人從中體會簡單從容的世界觀,從而活得平安、快樂、長壽。
防早衰,應上“內心修煉”課《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其中。《上古天真論》是第一篇。“所謂天真者,自然賦予的能力,率真、不加雕琢的。”道家認為:今不如昔,社會越進步,離自然也就越來越遠,人的本性會越來越壓抑、痛苦,不自然。
為什么現代人通常活得不好?看看《黃帝內經》的問答。“乃問于天師日: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動作不衰”是指腿、腳、手都很靈便,其原因在于身軀健康、氣血充足,所以才會“動作不衰”。傳統文化認為人的壽命應該是“上壽百二十,中壽百歲,下壽八十”,用這種觀點來說,人應該活到的最高壽限,實際上是120歲。而現代科技對人類自然年齡進行推算,也認為人的正常壽限應該是120歲到140歲之間。
那為何很多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這是因為時代的變化還是因為人而導致7岐伯明確回答了黃帝的問題:千百年來,天的順序沒有變,永遠是東西南北;四季的更替順序也沒有變,永遠是春夏秋冬。所以,變的只可能是人的心。
如果不能修煉內心,節制欲望、收斂精氣,即使進補求醫,功效也不見得多大。只有形神兼具,才能頤養百歲。現代人常常覺得不快樂:外在有社會壓力,內在感覺人心浮躁,只能通過獲得可權衡比較的物質、地位等,在強刺激下才感受到人生快意。如果尋覓且感受到淡定從容、不以物喜的'快樂,本身就已經是智慧,這才是正確的養生之道。
缺啥補啥馬后炮調養疏通最重要,現代人容易體虛,原因是人們精神壓力不斷增加,而生活方式也比古人有很大差異,吃得多、動得少,血氣尤易留滯。同時化肥、農藥、飼料、食品添加劑,尤其是食源性激素的加入,直接損傷人體的元氣。人體血氣一弱,機體運行出現障礙,代謝廢物不斷郁積,反過來更加阻滯人體血氣運行。五臟六腑不得其養,體內“濁毒”不斷沉積增加,表現為“虛”癥候群不斷增加。
很多人信奉“缺啥補啥”,等到“虛”癥再治理其實已是“馬后炮”。“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黃帝內經》提倡,應該在體虛出現之前就調理。
不過,平日適當進補也是治未病的一種通俗行為,人體總是處于一種開放的狀態,缺乏了閉藏過程。這樣對人體的陰精、陰液的損失比較大,需要及時補充。而通過湯水滋補,可以起到很好的滋陰作用。
不少人鼓勵氣虛補氣、血虛補血、陰虛補陰、陽虛補陽,如果真能完全補得上,那太完美了,人人可以變得青春永駐,身子不衰退。所以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黃帝內經》中認為,中醫的補并非單純補其不足,而是促使其自身能力的回復。所以不是血虛就選擇補血藥,氣虛就選擇補氣藥。而是通過補,使人身體生血生氣的功能逐步得到恢復。所謂補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調養的同時更應注重疏通。
欲望應有節制勞作應有閑時,古代人為何煩惱少?因為他向內追求身心的修養。而現代人往往向外追求一一妻子、孩子、房子、車子、票子。其實人的生存很容易滿足,滿足不了的是我們的欲望。
《黃帝內經》說: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句話在現在也很實用,都市很多年輕人喜歡追求刺激。蹦極、打cs,看恐怖片、坐過山車等,追求所有能讓自己心跳加速的東西,這樣的追求其實就是在縱欲。如果放縱欲望且過度透支自己的精力,則可能早衰。
養生確實講究追求淡定的態度,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有一段闡述得非常妙: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志閑”指人的理想和抱負要有一個界限,不能什么都追求。“少欲”指人不能有過多的欲望,讓所有欲望也有一個界限,這樣才能“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則是指讓身體經常有所勞作,但再怎么勞作也不能讓人體超負荷運轉。工作一段時間需要休養,日常運動不可大汗淋漓,最好出一層細汗即可。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21
本人在參加了七天多的醫院崗前培訓,認真汲取了多位院長和主任的指導教育后,獲益良多。短暫的培訓雖然結束了,深深地影響了我,特別是對敬畏生命,關愛病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醫者仁心,作為醫務工作者就必須以為患者服務為己任,從點滴做起,使之融入生活。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是我們一生的信仰。而醫者仁心的內涵就是手持仁術,胸懷仁心,心系患者。肩負救死扶傷重任的我們,應該時刻銘記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時刻銘記希波克拉底的錚錚誓言,時刻銘記白求恩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先賢們的聲音還在耳邊時時鳴響,我們已經奮起前進的腳步,向著新時代更高的目標前進。
“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群眾滿意”的'精神,閃爍著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光芒,樹立了新時代救死扶傷、病人至上、熱情服務、文明行醫的行業風尚和職業道德。也正是“手持仁術,胸懷仁心,心系患者”的新時代體現。醫者仁心要求我們改善服務態度、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增強服務水平,真正做到樂群敬業、厚德懷仁,做維護人民健康的忠誠衛士。
當前我們中醫院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一年一個新臺階,我們忘不了醫院里的中醫前輩們。是你們展現了中醫學術的博大精深和救死扶傷的人格魅力;是你們兢兢業業,無私奉獻,視醫院為家,風里來雨里去,一心一意赴在工作上,為醫院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忘不了工作在最前線,溫柔大方又能干的護士天使們,不分天寒酷暑而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用美麗的雙手塑造了那溫情感人的世界。我們忘不了每一位母親、妻子和女兒,你們任勞任怨,無私奉獻。舍小家保大家,時刻謹記在心的,不是家庭,而是一名醫護人員肩上的責任。有時候,醫務工作者也會被推到醫患矛盾風口浪尖上,面對太多的不理解,充滿了無奈;有時候,也會因為工作強度太大,不知不覺間變得煩躁和脆弱;有時候,也會因為家人的抱怨和不滿,偷偷流下難受的淚水。但是,無奈過后,是你們不變的微笑;辛勞過后,是你們執著的堅持;淚水擦干,依舊奮斗在最前線。是你們為醫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此真誠地說一聲:你們辛苦了。
醫務工作者用實際行動,捍衛了“白衣天使”的光榮稱號,手持仁術,用過硬的技術贏得患者的信任;胸懷仁心,熱情周到的對待每一位患者;維護醫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讓群眾滿意。
回首以往,我們將深深銘記探索中求生存、求發展的奮斗歷程;放眼未來,我們將迎難而上,讓紅十字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而作為20xx屆中醫院的新同志,應該跟上時代的節拍和步伐,以傳承創新精誠的氣魄,用更加飽滿的熱情去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展現出我們別樣的風采。
懷著激動與自豪的心情,我很榮幸地成為醫院隊伍中的一員。面對全醫院甚至全社會的期待,我們醫務工作者必須以十二分的精神來工作,以100分的滿足來上交這份生命的答卷。雖然崗前培訓時間很短,但是我從中學到的知識卻是終生受益的。我們會永遠謹記冰心老師的話,將“仁愛之心”肩負在左,同情之心擔當在右,走在生命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使穿杖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悲涼。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22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體魄健全的身體。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而我們也都有著自己的目標和追求,在追逐夢想的途中,我們不想讓身體上的因素作為前進途中牽絆。所以我們要懂得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身體。之所以選這門課,或多或少有這方面的原因吧。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學會了注重細節,學會了用心去對待生活。同時這門課也讓我懂得了“求人不如求己”。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不僅收獲知識,也收獲了一種態度,一種作為大學生應具備的'生活態度!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也已發了我對生活習慣的思考。生活中應該養成一種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學習中醫藥與保健的同時,也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們自身所生存的這個大環境,我想那些能拯救人命藥材都是來自大自然,而隨著人們生活的快節奏,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不由得引發我們對自身的思考,要從身邊做起,保護環境,保護那些可貴的資源。
建議:這門課的講授整體還是挺好的,但唯一想跟老師說的是課堂上應讓同學多些時間,這樣更容易讓學生掌握課堂內容。
設想:作為中文專業的學生,從教育與體系來看,我國的中等醫藥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如今的社會狀態中,應讓人們更多地了解中醫藥知識,以適應如此快節奏的生活。同時也可以把它擴展到更大領域,這種領域可以是跨國際的。在擴展的同時也可做到中西結合。
建議:應積極宣傳與普及中醫藥知識,讓更多人明白“求人不如求己”。把這門課作為每個家庭的必修課,這樣既能有益與健康,又能繼承這種優良的傳統。同時也滿足了了廣大群眾對醫療全方位的要求,也促進了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另外,我覺得中醫藥與保健應作為我們每位大學生的的必修課,這樣既能讓我們在追逐夢想的途中有足夠的原動力,同時也可讓我們大學生全面成才。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23
書是別人推薦的,看了之后覺得作者確實在中醫的原理上下了一番思考。
整本書前面一半的內容相對容易理解,因為沒有涉及到藥方、藥名之類的東西。作者的視角是從西醫的原理比較著來解釋中醫的,這無可厚非,畢竟西醫是當今主流。
中醫的五行之說應該算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觀點,我的意思是時間久遠。那么到現在我們需要它繼續的存在,就不光光是讓它能治病,還需要一個明確的可以支持它成立的理論。此時五行之說就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西醫理論源自解剖學的發展、化學的進步、物理學的前進等等,可以說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很多都被它所利用了。這種利用導致的認可是很強大的,因為它不是孤立的一個學科的存在,它是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大環境的融合。換句話說,西醫的理論到實踐是一個整體的外在的連續不斷發展的.科學的整體性的一種表征。人們理解到認可,甚至學習它都變得很容易,因為我們從小學習的東西里(物理、化學、生物)和西醫都有一定的交集知識。
那么中醫呢,本源上中醫的理論是很復雜的,主要應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尤指老莊學說。如果我們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算作一門學科的話,那么中醫所依靠的是一門最基礎的學科,因為哲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學科。問題來了,哲學大家每天都在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并表述出來的,這是一門很抽象的學科。這種情況的導致的結果就是中醫學習者相對很少,甚至是學出來的就更少了,它是不能大規模的工業化量化培訓的。這也是相對日益擴大的社會生活質量提高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中醫相對的沒落了。
中醫會消亡么?應該不會,除非地球沒有自然界的存在了,那它就要消亡了。自然界會消失么,估計大多數人類等不到那一天。
那么中醫能大規模發展么?那要問中華文化能發展不,中國經濟能繁榮否?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24
關于養老防病的研究 ,早在孔孟、老莊學說及《內經》中就有關于養生之道的記載 ,而且論述甚詳,歷代名醫的著作也有論及。由此可見祖國醫學的養生之道,源遠流長,通過養生來延長人的壽命,是很有研究價值。中醫養生是在中醫基本理論的指導下形成,與中醫各科的宏觀臨證思維和診治大法有很多共通之處,所以很多中醫名家精通養生之法,并有各自的獨特經驗。
利用空閑時間,我店今日學習了《健康長壽與中醫養生》這本書,確是一部有十分濃厚中醫特色的養生之書。閱讀其內容 ,引經據典 ,論述古今名家的養生大法 , 使人一經閱讀 ,心中了然 。特別是在第三章里提到的`“假日綜合癥”。
“假日綜合癥”又稱節后綜合癥。是人們在大假之后出現的(特別是春節黃金周和國慶黃金周)的各種生理或心理的表現。對一些平時在高度緊張狀態下工作的人而言,整整幾天不用上班,未必是件舒心的事,尤其是平時常要輪值夜班的基層民警、加班熬夜的白領,突然閑下來無事可做,反而容易出現失落、焦躁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緒反應。從心理學角度上講,在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下,人的大腦中樞會建立起一套高度緊張的思維運作模式。如果一下子從高度緊張的狀態中停下來,原來那種適應緊張節奏的心理模式便會突然失去對象物,這時,平日總在超時工作、覺得沒有個人時間的人們,面對寬松的環境反而感到不適應。
合上書我們試想,這種心理失調是一種信號,提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有張有弛”,學會合理安排工作與生活,給疲憊的大腦和身體以不同于平時的新鮮刺激,充電的感覺會讓過度消耗的精神和心靈放一個真正的假期。如讀一本好書、看一場電影、聽一場講座、做一件好事、訪一訪朋友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讀完這本書,忽然明白了“生活處處皆學問”的道理,我們會把書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在以后的生活與工作中,繼續傳承百草家孝壽文化,為了百草的輝煌明天而奮斗。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25
在大學課堂上老師曾推薦《思考中醫》這本書,當時不以為然,后經同學再次推薦才有了讀它的念頭,陰差陽錯,在搬宿舍過程中偶得此書,看來是緣分的安排,不得不讀了!
書中的言語很樸實,且有思辨性,我自然而然地被其吸引,多處醍醐灌頂,恍然大悟。還記得這之前有過類似的感覺,是在一次研究生組會上聽同學講黃元御的《四圣心源》,當時聽起來覺得相當精彩,真想會議結束就好好讀一讀,好好感悟,可惜自己得了“軟骨病”,沒了下文。回想一下,二十三歲了,我還真沒完完整整看過幾本好書,記憶中只有《圍城》《簡愛》了,由于自己是理科生的緣故?可我明明是很愛文學創作的!雖然寫幾篇文章算不得什么創作,但情懷還是藏隱在其中的,有心人,天不負?
劉力紅自己說他寫《思考中醫》用了十年的時間在醞釀,正是十年磨一劍啊!其實我現在寫這些隨筆文,何嘗不是在磨劍呢?用心寫的書給讀者的體驗是豐富的,我在書中受益匪淺,對中醫有了更深的認識,我似乎是抓住了大學五年學習中沒能找到的中醫學的要領。哲學課老師在分享她的寫書經驗時也說,一本好書,總能帶給讀者一些啟發。
從寫考研日記開始,我就一直琢磨怎么寫出來才是最好的,如果單純寫完了事,那我還不如早點睡覺,糾結始終伴隨著我,現在已經不以糾結為糾結了,反倒覺得這是個人發展中“否定之否定”的必然結果,錢鐘書也說“矛盾是智慧的結果”。現在意識到,若定位于未來,寫一些為將來而準備的'文章(比如以后某一天想出書)會更有價值?
我應該用好人生最有時間的一段時光,把人生最學術的一些思考和感悟記錄下來,按中學語文老師寫作文的要求來操作,“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點說透”,當做書稿來寫,供以后回味和把玩,也許會釀造出別有滋味的美酒,把自己灌醉!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26
出于對“養生屬于體育課”的好奇,我選上了這門課。和許多同學一樣,沒聽老師詳細解說“養生”之前,我也認為養生是老人家去做的事,我們年輕人朝氣蓬勃,應該多練點其他強身健體的項目。所以這門課程與其他體育課最大的不同,就是一開始老師得利用大量上課時間給我們傳授養生方面的理論知識,消除我們的誤解。記得特別清晰的就是老師每節課給我們講人身體脈絡方面的知識,什么叫陰經,什么叫陽經,為我們深入理解功法奠定了基礎。面對一套套動作,我們不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而是會聽老師一步步講解為什么設計這個動作,這么做了后會有什么功效。這些深入淺出的分析是其他體育課所沒有的,所以基本每節養生課都是一個半小時滿打滿上,不會像籃球、足球那樣有很多自由活動的時間。雖然這樣大容量的課程內容需要課后很多時間去復習,但學到的東西更多。
經過一個學期的課程,我對養生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轉變。在當代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人們更多地將時間投入工作,而忽略了身體鍛煉,以至于很多人都處于亞健康狀態。如果讓這樣的人群一時改變生活方式,去進行體力消耗大的運動,一方面不太現實;另一方面,轉換太快恐怕對身體不利。而這個時候,養生成了一種維持身體健康的好方法。不需要太多的'器械,不需要太大的場地,只要你能打出一套功法,你就能進行鍛煉。按照老師的教學規劃,根據季節來教不同的功法,等我把功法練熟,我就會回去教給我的父母和同學,讓他們也從中受益,并樹立正確的對待養生的態度。
關于這門課的建議,我一直有個疑惑,就是視頻里每次練功前讀得那幾行口訣有什么深刻的內涵和作用?我覺得老師應該在最后給我們講講口訣方面的知識,或者向我們推薦幾本關于所教養生功法的書籍,讓我們對于這幾套功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27
在炎炎的烈日下,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暑假。每一年的暑假都是令我們興奮而又期待的時候,以前我們總是早早就計劃著暑假該去哪里玩,而現在我已經是一個大學生了,將近兩個月的暑假不能只顧著玩,要好好利用。于是我決定找一份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一來可以增加社會經驗,拓寬知識面;二來可以鍛煉自己與人的交際能力。
暑假回到家之后,和爸媽商量了一下,選擇了一家離家比較近的小型藥店。在去藥店之前,心里很忐忑,畢竟自己的專業知識很少,害怕會被拒絕。見到藥店老板后,我向老板表明了我來這工作主要是為了積累經驗,工資多少不重要。老板很爽快的答應了,安排我第二天來上班。
第二天我早早就來到了店里,開始了我的社會實踐。我先熟悉了一下藥店的環境,雖然這是一家不大的藥店,但藥品的種類還是挺齊全的由于我還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專業知識甚少,還沒有資格出售藥品,所以在藥店里我只做一些簡單地工作。經過兩三天的摸索,藥柜上的藥品我已經差不多都認識了,對每種搖所對應的療效也有了一些了解。藥品大致分為R_(非處方藥)。OTC(處方藥)。保健品。特殊管理藥品。而常被購買的藥品,如感冒藥。消炎藥。胃藥等則放在方便拿取且顯眼的位置上,所有藥品都是標明價碼,按區域內商品擺放及分區分類。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藥店的流程已經滾瓜爛熟了。每當店里的銷售員忙不過來時,我也可以上前向顧客推薦介紹一些顧客想要的藥。每次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深怕出一絲紕漏,每當我拿不準主意的時候,我都會問問店長,以確保萬無一失。雖然每天回到家全身都像散架似的,很累很累,但是我的勤奮得到了店里各位阿姨的贊賞和老板的肯定,我的心里是充實又快樂的。
慢慢地,在藥房里,讓我感觸最深的便要數每天匆匆的過客們。他們大多面帶焦慮,或面帶病容。總之,形形色色的面孔每天不斷地變換著,藥店仿佛是人生的大看臺,上演著各種喜怒哀樂的劇情。雖然每天早九到晚五的工作,時間很漫長,甚至有時站到腿一陣一陣的酸痛,但是只要聽到顧客不經意間對我態度的贊揚,一切的隱忍都煙消云散。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28
這學期的選修課我選了中醫養生保健食療。中醫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傳統,其內容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有責任也有理由將中華瑰寶傳承下去并繼續發揚光大。學習了中醫食療,對于自己身體狀況會有一定的了解,還可以通過學習它來改變或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因此,我毫不猶豫地選了這門課程。第一次上這門課的時候,覺得不是很有吸引力,因為老師講的`只是中醫食療的歷史由來這類的,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東西,而且還有很多的古文,令人眼花繚亂,當時就在想選這門課會不會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但轉念一想,既然已經選了這門課,那就接著上吧,權當是增長見識了。正因為當時這樣想了,后來才會繼續去上課,才能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
通過中醫食療課程的學習,使我認識到陰陽五行相生相克及它們在中醫學中運用。金、木、水、火、土各主不同的臟腑,不同的臟腑各有其功能,而臟腑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既然要進行食療,那么我們首先必須要弄清楚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是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然后,我們要對癥下藥。而對癥下藥之前,我們要通過“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確定病癥,之后才能根據藥性下藥。不同的藥食有不同的味,而不同味道的藥食則有不同的功效。還讓我我掌握了不少滋補養生的食譜,以后我就可以針對自己不同時候的不同需要進行食療,可謂終身受益。
以前經常聽到一個人向另一個人介紹說什么什么東西很好,吃了之后對身體有好處,然后另一個人就去買來或者是做來吃。當時對這種現象也沒太在意,上了中醫食療課后才知道這種做法是很錯誤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想到每個人的體質是不同的,對一個人來說是補品的東西對于另外一個人說不定就是一種毒藥了;而且,對于同一種東西如果在不恰當的時候食用,說不定還會對身體帶來傷害。所以當我們想要進行食補時一定要遵循三個原則: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只有在“三因”制宜原則指導下辨證配膳,才能充分體現中醫食療的科學性、實用性,突出中醫特色,更好地發揮食療強身健體、防治疾病的作用。也只有遵循這三個原則,食療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29
光陰荏苒,不知不覺自己從醫已經二個年頭了,有幸師從于胡劍波老師。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終生!在臨床實踐中,胡老師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頸肩腰腿疾病及疑難雜病。在跟師學習的日子里,我深深地體會到尹老師是一位博學的老師,他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用于指導學生的工作,使我開拓了思路,活躍了思維,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逐步提高了診療技術,堅定了對中醫藥的信心。從胡老師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對古老的中醫及其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醫學在現代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蓬勃發展,而中醫至今已經幾千年了,是古代醫學。有人認為,中醫是幾千年前的產物,與今天的現代化格格不入,學習中醫是過時的,甚至是歷史的倒退。雖然,中醫經典理論是陳舊的',但典籍中不少看來是舊的內容,卻能夠發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湯是1000多年前《傷寒論》中的方子,在現代西醫治療基礎上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就很好。又如令現代醫學棘手的冠心病,西醫治療需長期服藥、副作用較大, 用中醫藥的益氣化痰活血法治療有好的療效。胡老師用大劑量黃芪治療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溫補腎陽藥治療骨質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師從胡老師后,我的學習態度不一樣了。過去在學校是在“填鴨式”的學習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記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書本的內容全部背下來,待考試時一字不漏地默寫出來,便大功告成,學習是被動的,以分數作為目標,毫無樂趣可言。
而今,跟從胡老師臨床實踐,以醫好病人為目標,胡老師善于把自己行醫多年的臨床診療經驗上升為理論,使我逐漸“開竅”。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講究的是辯證論治,目前的跟師模式恰好是印證這個特點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彎路。作為一位中醫,胡老師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視野,主張扎根中醫,西為中用,中西醫結合。正是由于胡老師這種開明包容、與時俱進的積極向上的心態,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立業先立德”,作為他的學生,我不僅學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更領悟到了胡老師高尚的醫德和強大的人格魅力。
【中醫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中醫學習心得03-30
中醫心得體會05-06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01-05
中醫實習心得體會06-19
中醫課程心得體會04-19
學習中醫的心得體會01-11
學中醫心得體會05-01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06-05
中醫藥心得體會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