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教育》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通用2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生命與教育》有感(通用2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1
在《生命與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原點》中,我體會到馮教授以“人”的方式來認識人,指出人具有種生命與人類生命的雙層性。種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類生命是價值生命,是自為的。所謂自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為。要實現自為的境界,達到種生命向類生命的超越,無疑教育是關鍵。因為教育對人的生命來說確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馮教授又歸納出生命化教育的四個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兒童、融入生活、充滿人文關懷。這每一個特征,都值得教育者去身體力行。同時,他還舉例了關懷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敘事研究、行動研究和個案研究,是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使用得比較多的方法,也是走進個體,關注生命成長,傾聽生命律動,記錄生命足跡的最佳方法。因此,我們的'教育者首先應該關注兒童。
(一)把握兒童的今天
有一個詩人說過每個人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要把握兒童的今天,因為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明天的昨天就是今天,把握兒童的今天就是把握兒童的未來。北師大教授康健說:“我們現在太多地把兒童看做是明天,其實教育的第一位問題是提高人們現實生活的價值,是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快樂、健康成長的童年。”這就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二)今天的學生學什么更重要
1、學會做人比學會在學問更重要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和珅的學問不可謂不深,希特勒的本領不可謂不大,那些電腦黑客技術不可謂不精,但是,他們對社會的進步不但沒有產生積極作用,反而給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我們說德育為先、智育為重。陶行知曾經說過:“千教萬教,教人為真;千學萬學,學會做人”。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味的抱著慈悲心腸為子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者。”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如何使學生成長為一個適應社會的人呢?
2、學會學習方法比學會知識更重要
著名的數學家高斯體會到了學習的真正喜悅,他在這方面歸納為三條:不是知道,而是學會;不是所有,而是獲得;不是存在,而是到達。老師不是教給孩子知識,而是指導孩子掌握獲得和運用知識的方法。
3、學會創新
知識是經過經驗總結的記錄,創新是知識航船駛向未來的發動機。昨天的創造就是今天的知識,今天的創造就是明天的知識,所以,我們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長久一來,我們的教育往往只重視知識的傳承,而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那么教師應如何面對呢?
(三)自我認識,作一名創新型的教師
我認為:教師是職業,不求功名,但求無過;教育是事業,教師應不斷開拓創新,為此奉獻終身。
因此教師應: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四)教師應拓寬視野,擴大知識面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生眼里的教師應當是一位聰明、博學、善于思考、熱愛知識的人。”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
首先要提高工作效率,一疊疊的作業本把教師學習的時間都給耗掉了,教師們可各顯神通:培養學生小干部;當堂完成同桌互改;挑選易錯題批改,個別學生面批等。其次應多看報紙、看電視、多上網。此外教師應培養興趣愛好,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的興趣愛好不知不覺地滲透到教學中慢慢地熏陶著學生的情感。因為音樂、美術、體育等能給人們靈魂的震撼,而藝術是相通的,美好的事物總是用自己的精神感染和熏陶著人們的。
(五)反思自身的教學
教師應每天讀一點教育論著作;每天寫一點教學日記;每天想一點教學反思。而經常反思一下自身的教學尤其重要。
(六)關注生命化教育
教育是技藝,更是哲學,是藝術,是詩篇,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教育需要我們用熱情和生命去擁抱。
1、教師要有生命意識
生命是無價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是尤其獨特的,每個人的生命都運行于特定的軌道,都有自己的特性。
2、給知識注入生命,使知識變得鮮活起來
用經驗來激活知識;用思維來建構知識;用情感來豐富知識;用心靈來感悟知識;用想像來拓寬知識。正如馮建軍教授所說的:“詩意的教育使對話的雙方走進”我“與”你“,用心交流,用心感受,自由地展現各自的情感與理性、直覺與思維、意義和知識,創造精神領域的共識和共在。”
書,每一次讀都有新的體會,我將繼續閱讀,繼續體會。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2
教育是什么?我們為學生的素質提高做了什么?當讀完郭思樂教授的《教育激揚生命》,身為人師的我們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會有新的思索和新的領悟。
《教育激揚生命》是郭思樂教授《教育走向生本》后的又一力作,是向師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擊,它建立了先進的生本教育理念。讀完全書,"生本"二字深深印入了我的腦海,我不禁為自己過去的教學行為感到汗顏。"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
我走進課堂無數次,無數次面對我的學生,我又有多少次帶著"生本"的理念進入課堂的?看看身邊的同事們和同仁們,我們是不是更多的把教育當作一種普通的職業,一種生存的方式來做?這些,絕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者。
《教育激揚生命》讓我們對教師角色的定位又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書中提出:"對于學生生命體,教師應是一個牧者,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管理,應該是為了學生自主有效地活動。"
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只是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提示學習方法,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自己則要走到學生中去,和學生平等的對話,鼓勵、幫助學生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由主角退而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促進者和幫助者,將教學活動寓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中,學生應把學習變成自己的生活。
這不禁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小學語文教師》上面喬能俊老師聽的'一堂課。一位年輕女教師執教《自然之道》一課,教學從聽寫生字開始,然后是歸納課文主要內容,講解重點詞語。喬老師問坐在他身邊的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或奇怪的地方。男生問:"當海鳥啄幼龜的時候,它們為什么不把脖子縮進殼里去?"
女生說:"這個向導很奇怪,他是生物學家,非常懂海龜的生活習性,但他為什么還是把幼龜扔到海里呢?"喬老師最后發表感嘆:這是篇可以給學生思維情感帶來極大沖擊的課文,卻被老師上的僵化教條、寡淡無味,從兩名學生對文本的關注點看,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需求完全不在同一條軌道上。
老師心里裝的是自己對課文獨到的解讀,是課標的要求、教參的提示、教學的思路,這本節課要達成的知識、技能、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而學生似乎對此并不認同。"我懂了的你拼命講,我不懂的你偏偏不講"教和學完全錯位。
是啊,回過頭來想想我們的課堂,是否經常犯了和這位年輕女教師一樣的錯誤?我們究竟有多少是來自于對學生學習需求的深入研究,有多少經過實踐檢驗,證明真正有助于學生素養的提升?當追問陷入迷茫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該回到問題的原點,把視線再次投向學生?我們的教學設計中,學生到底去哪兒了?
郭思樂教授強調:教育應當激揚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以這位女教師的這節課為例,老師可以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問一問學生:你們感興趣的是哪些內容,似懂非懂的是哪些問題?
也可以在初讀課文后給學生幾分鐘時間,讓他們自己梳理感興趣的話題,然后順學而教,給予學生方法策略的指導,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我相信,只要真正放下架子,傾聽學生的聲音,對他們的需求持續關注,就一定能打通教與學的壁壘,讓教學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有效活動。
生本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諧結合,它是一種崇高理想,雖然維艱,但不是幻想。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老師,而是要轉變教師角色,從"傳授者"變為"引導者"、"協助者",主要工作必須靠學生的思維、活動來完成,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為規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
作為一名教育者,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真的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我們得經常靜下心來,放慢自己的教學行為,問一問自己:我們的角色定位是否正確?我們該怎樣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幫助?翻開《教育激揚生命》,多讀幾遍,我們的心中定會有答案。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3
最近,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生命 生命》寫的是飛蛾求生,種子有毅力,作者杏林子自己聽自己心跳的事情。最讓我感動的句子是: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
讀后之后,我感覺到了生命的重要,掙扎說明小飛蛾沒有停止求生的努力,讓我感到:凡是生物,都有強烈的求生欲望,都極其珍視自己的生命。一個小小的香瓜子,竟然可以沖破堅硬的外殼,那是種多么強的生命力啊,讓作者杏林子大為震驚,自己的生命多么重要,生命極為短暫,更應該珍惜生命,自己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糟蹋它,生命只有一次,人和物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每天要踏踏實實地過,不可以隨心所欲。
這時,我又想起一個盲聾啞作家,叫海淪,凱勒,她的著作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作品,她的一生開始埋怨生活,后來對生活充滿信心。她和杏林子一樣一生光彩有力。
于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活得光彩有力。
生命是寶貴的,生命是令人敬重的,生命往往會從我們指縫中滑過,所以我們要愛惜生命,讓短暫的人生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 生命》光從題目看就看出了作者對生命的贊嘆之情,作者用了三個例子,一個例子是講飛蛾被抓住而極力掙扎的情景,第二個例子是一顆瓜子在沒有泥土,沒有陽光的磚縫里不屈向上地生長了僅僅幾天,但是它死后也不會遺憾,因為它還是擁有過生命,它也不會為此沮喪了,第三是作者通過聽診器發現了自己的心跳是多么沉穩,有力,十分贊嘆生命的價值,多么可貴。
我也拿小螺螄做了一次實驗,把一只烏龜和一顆螺螄放在一個玻璃缸里,結果十分令人震驚,螺螄竟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與缸里的烏龜搏斗了三天三夜,這件事令我無比震撼,小小的螺螄竟會有這樣的強烈的生命力啊,與比自己大十倍的烏龜僵了三天許久,自己明知道斗不過烏龜,但它沒辦法,求生的欲望鼓舞著它,許久,我被螺螄熱愛生命的精神打動了,忍不住想放了它。
我想如果我們一起來熱愛、珍惜生命,一顆螺螄,一只低等動物都有的概念,何況高級動物人呢?
我讀完《生命 生命》這篇文章時,心情是非常驚訝的。
這篇文章講述了三個小故事,分別是: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這三個小故事展示了生命力的旺盛和強大。飛蛾強烈的求生欲望拯救了自己;瓜苗頑強的生命力讓自己活了下來;心跳是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
從課文的敘述及作者的感悟中,我似乎讀懂了一些生命的意義。杏林子雖然得了類風濕關節炎,她卻用自己能活動的三根手指,寫出了那么多有意義的文章。就像課文里寫的那樣: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生命是自己的,我們可以讓其體現出價值,也可以讓生命變得黯淡無光,所以我們要對自己負責,要好好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輝煌!在生活中,在學習上,我們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比如:考試不理想、比賽失敗……這些和杏林子的困難相比,我們的困難又算什么呢。所以我們更應該懷著積極向上的態度,去迎接挑戰,戰勝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向成功。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4
暑假期間,我讀完了《生命生命》這篇文章,真正的體會到了生命的意義。
文章主要講了作者杏林子通過飛蛾被捉奮力求生,種子在黑暗中仍頑強生長的故事而對生命的感悟。文章中有一句話最讓我震撼:“那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給我極大的震撼,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讀到這里,我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摸著左手手腕上的脈搏,也靜聽著那穩定的跳動。這時,我仿佛看到了一個不幸的杏林子,聽到了她平穩又有規律的心跳,感受到了他對生命的渴望。作者杏林子12歲因得了類風濕關節炎而輟學,雖然她身患重病可還是不肯放棄寫作。她的作品寫出了生命的價值。她在世61年,寫了80多部作品,多么令人佩服、震撼!
以后的時間里,我不會再浪費時間,讓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學到更多的知識。自然界有許多相同的東西,但是生命卻是唯一的。如果失去生命一次,它便不會再回來。讓我們珍惜寶貴的生命吧。
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時間的長短,而在于你有沒有去拼搏、奉獻。正如那句話說得一樣:“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控制它的寬度。”
前幾天,老師上了《生命 生命》這一課,讀了本篇課文,使我深受啟發。
這篇課文講了:夜晚,我在寫稿子,一只飛蛾在我頭上飛來飛去,騷擾著我,我把它捉住了飛蛾明知自己逃不掉,可還是鼓動雙翅,掙扎著,我放了它。磚縫中掉進一粒小瓜子,過了幾天竟然長出了一個小瓜苗,多么強的生命力,即使它只活了幾天。我用醫生的聽診器傾聽自己的心跳,那一聲聲的心跳,使我知道了這就是我的生命我可以好好地珍惜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生命是自己的,我們可以讓它有價值,也可以讓它黯淡無光。所以,我們要對自己負責。我們應好好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造出無限的輝煌!我們作為一個小學生,作為一個五官健全的人,更應該珍惜時光,把握生命的恩賜。在學習上,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比如,班干部落選,考試成績不理想比賽失敗等,這些和杏林子、海倫·凱勒她們所遭遇的困難比,我們的困難算什么!所以,我們更應該懷著積極向上的態度,去迎接挑戰,戰勝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成長道路上走向那輝煌的前路。
讀完了《生命生命》這篇課文我的感悟很深,作者杏林子在12歲的時候不幸患了中風。但她寫了在渺小的飛蛾求生、磚縫瓜苗、還有“我”用的一個不起眼的聽診器來聆聽心跳。寫了這三件事情來感悟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強大!
雖然我們的生活中,經常看見一些不起眼的'渺小的飛蛾。但是,杏林子卻從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里,從中明白什么是生命。如果我們見了飛蛾會抓住他,并且馬上按掉這惡心的東西。
如果,一個香瓜子掉進了墻縫。幾乎沒有人能覺著香瓜子能長出瓜苗來,更沒有人認為香瓜子能活上幾天。但是香瓜子活下來了。雖然只是活了幾天。但,它還是活下來了。
杏林子還有聽診器聽著自己的心臟“撲通”“撲通”的跳著。如果我們正常人認為聽著自己的脈搏一跳一跳的沒有什么好稀奇的。但是對于一個殘疾人來說,這就是生命。我們活在世界上的人,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生命。都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5
步履匆匆,登上講臺22年,從事這份職業,讓我倍感欣慰,因為這樣可以和孩子們一起享受著童年的快樂,體驗著成長的幸福,孩子成長,我更是從一個一無所知的學生到一個中年教師,一步步走來,快樂幸福著。讀《做有生命的教育者》這本書,更是找到了共鳴,找到了心靈的安慰和支持。
在每天流動著的課堂里,我們看到的只是知識、方法、技術,在教師創作的大量教例和課例中,尋覓不到生命的跳動和呼吸,處處發現的仍然是如何上課的各種技巧和方法;在每天都在誕生的龐大的教育論文中,依然看不到生命的氣息和光華,除了概念、術語,就是推理和演繹:從一本書到另一本書,從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把前人的文章變成自己的文章,把外國人的文章變成自己的文章。生命創造的光影就在如此這般的推演中遁入黑夜。
正因為如此,葉瀾教授才會吶喊疾呼: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然而,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有這樣的生命感。有的教師看到了生命,但他想到的只是書本和各種符號如何化為自己的教案和話語,但對學生的生命本身卻視而不見了。這時的教育者看到的只是知識,他的眼中沒有生命,他的生活只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機械輾轉于教材與教室之間。有的教師看到了生命,他以一顆敏感、敏銳和細膩的'心,捕捉著學生的每一句話語、每一次歡笑和哭泣、每一聲嘆息、每一次皺眉。這樣的教師敬畏學生的生命,卻未必尊重自己的生命,所以教師的生命感也是不完整的。只有把生命放在生命里,努力將自己的生命與學生生命的成長建立起內在的關聯: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長就是教育者自我的生命成長,他希望彼此的生命能通過教育之樹而成功地實現相互嫁接和疏通,在同一棵樹上綻放花朵。
有著生命感的教育者,都是有時間感的教育者,時間感不斷撞擊著他的心靈,他的手和靈魂都充滿了時間,他知道每一個生命的教育,都需要時間,都有著內在的時間節奏和韻律,在教育中,生命何時開花,何時結果,都有定期。他與受教育者一起守候時間,讓石頭在時間中開花,讓心臟為每一次綻放而激動。
有生命感的教育者,需要把教育的實踐當作一門學問來鉆研,當作一門生命的學問來貫穿一生。把生命放在生命里的含義是:教育者只有把教育的學問變成自己的學問,把學生的生命落在自我生命的核心里,同時又把自我的生命化進學生的生命里,成為其今后生命成長中的核心資源,教育者才將是一個有學問的人,而且是一個有真學問的人。這個學問就是一種以生命感為基礎的,關于生命成長的學問。其內核是:讓每一次教育的過程,都變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回家的過程,即回到生命之家的過程。
每一個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迷宮。開掘人性,讓人性生動起來,豐厚起來,高尚起來,博大起來,讓人的生命富有人的意義和價值,是教育者的使命之一。走出迷宮的方法是:傾聽和對話。
李政道教授將教師分成四種類型。一是匠師。無論匠師的技術如何高超,始終缺乏兩樣東西:思想和激情。而我們希望的教育,是有思想的技術和有技術的思想。二是藝師。藝師把教學藝術化,甚至浪漫化。藝師的課堂很活躍,很生動,但有時會失之于隨意和散漫。三是儒師。儒師具備傳統的知識分子風范,有強烈的使命責任感,充滿了對教育的熱愛和對孩子的溫情,且富有犧牲精神。他是本學科的專家,他的視野始終是在自己的學科世界里,對自我的形象定位依然是蠟燭,是奉獻者和犧牲者。四是哲師。哲師不滿足于只做一個犧牲者,他試圖把教育的過程變成一個創造的過程,在創造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同時,也創造著自身的精神世界。他還是一個超越者,超越已有的經驗、已有的視角和思維方式,甚至超越已有的生存方式。最理想的教師,是將上述四種類型的教師特征融為一身的教師,這樣的教師將從優秀教師走向卓越教師。他將擁有三種東西:教育中的大智慧、大愛心、大境界。
讀過這本書以后,才發覺自己永遠走不出自己劃的教書匠這個圈。教育本身就是背負重軛。我們將重負背在肩上,用手中的刀雕刻它們,刻出生命的神采,挽留輕飄而逝的時光,實現自我生命的創造性價值。教育要發展,理念得更新,追尋的路上,我們會一直都在!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6
今天我看了《生命教育》中《感恩父母》。看了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觸,因為我們都有父母,但我們不知道感恩父母。看了這篇文章,我相信我們知道父母為我們做的一切,我們需要感恩父母。
《感恩父母》這篇文章分了4個部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成長導航和智慧圓兩個部分。成長導航里寫了兩則小故事,寫的都是跟感恩有關的。一個是正面例子,另一個是反面例子。智慧圓里寫了感恩教育和感恩意義,感恩有什么意義呢?感恩的意義就是學會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回到現在生活中,父母從小就開始教我們走路,說話。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父母又開始接送我們去幼兒園。放學了,父母又回到家放電視給我們看。要是父母不放給我們看,我們就哭。終于到了我們上小學的年紀了,我們不再不懂事,但是回到家后,父母還要輔導我們功課,為我們打理好一切。我們如今為什么能過得如此幸福,都是父母用心血換來的,我們從小到大,都是父母為我們做事,可我們還不知道感恩,你們有沒有想過父母多么的傷心呀!
《感恩父母》,很值得大家看一看。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7
體會最初接觸生命教育,是在幾年前一次教師培訓時,主講老師給教師下了個新的定義:教師就是迷戀生命的成長,以研究生命成長為業的人。當時給我有點耳目一新的感覺。而讀了張文質先生的《生命化教育的責任與夢想》,他所倡導的“以生命成全每一個健全的生命”的教育理念,讓我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諦。他用心發出的“開啟智慧、潤澤生命”的呼喚更是讓我震撼。
特別是開篇《生命的禮贊——一次關于生命化教育的講演》,讓我深受觸動。文中指出:生命化教育就是對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要培植人對生命的珍愛,要讓所有的人都意識到生命比一切都更重要。人活著本身就帶給你希望。哪怕有時候很屈辱、很難過、很無望。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對我們的教育而言,就是要讓這么一種頑強地活著、努力讓自己活得更好的理念成為我們課堂中最重要、最激動人心的內容。要讓每個個體都有過更有尊嚴的生活的意識。引導學生對更美好的未來充滿期待。要使學生對自己、對自己生命的價值、未來的發展的可能性更有信心。回顧我們的現實,現在有一些學生動不動就離家出走,要不就走極端結束自己的生命或者是他人的生命。在這些悲劇的后面我們在討論孩子的自身問題時,是不是更該思索是什么使我們的學生如此脆弱?是不是我們的教育在某個點上出了問題?在新課改如火如荼的今天,我們大部份的老師依然還是被分數牽著鼻子走,我們的家長在和老師溝通時第一句話就是我的孩子近段時間的成績怎么樣?唯有門門功課都優秀將來才有希望才能出人頭地。這種隱藏在我們大人內心的教育目標往往會導致教師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近乎完全的背離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可能對學生做出羞辱、嘲弄、譏笑、刁難、甚至是毆打。也許一個學生上課特別會愛說話我們甩他兩個耳光,他感到屈辱,明天就不說了。這看似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是我們教育能做的嗎?我們剝奪了人的尊嚴,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他會考慮別人的尊嚴嗎?只有讓孩子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他才會希望身邊的人也過有尊嚴的生活。有些學校,每次考完試就排名,接著就按名次進入相應的班級。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有安全感嗎?他能和同學友好相處嗎?他會信任自己的.同學嗎?身邊的每個人都是競爭對手啊。我們想想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在長大后能形成正直、光明和健全的人格嗎?對我們的教育和教師而言,在做好傳授好知識的同時,誠如張先生所說的就是要做這樣的工作:鼓勵孩子了解自身的環境、家庭的背景、面臨的困難、自己的性情與期待,激勵孩子不斷鼓起生活的勇氣,喚醒孩子內心的生命力量;克服種種阻力與困難去創造一個能夠幫助孩子瞭望未來、渴望更好的生活環境。讓孩子相信自己的可能性與價值。讓我們教育工作者能理解:勤未必能補拙,揚才遠勝于避短。
張文質先生把生命化的教育描繪成是“開啟智慧,點化潤澤生命”,讓人感到一種虛靈中的真實同時,更讓人感到教育的神圣與責任的重大。因為它是站在生命的高度對教育的整體把握。真正的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的教育,生命對生命的啟迪、生命對生命的潤澤。因此,教師這個職業就直接意味著從業者人性、教養、專業能力的要達到一定的高度。長久以來,我們把知識教育等同于智慧教育,所以培養出來的的高材生往往是考試的高手。而在生活能力,接人待物,為人處世方面存在著很大的欠缺。在創造的能力上往往比不上一些西方的學生。我們的教育應該是讓人的生命更加完全而不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性的扭曲生命中的本真。在教育中我們很少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品行的養成、對生活的態度。我們的很多的孩子在初中到高中完全是在拼體力,睡眠達到8個小時的是極少的。與父母共進早餐,周末與孩子好好的聚聚都成了孩子和父母的奢望。曾經聽到一位教授講過一件發生在他身邊的事:他鄰家的一個小男孩在進小學之前是一個充滿靈氣的孩子,每天他下班時,這個小男子會騎著童車從他身后出來吱得一聲將車停下學著大人的問候“老陳你回來啦!”而自從上了小學后,慢慢的發現這個孩子越來越不愛說話了,碰見人就低頭,不久鼻梁上也架起了眼鏡。由此可見我們教育問題的嚴重。生命是需要點化和潤澤才能長進的。經過點化和潤澤的生命應該是有生機的而不是死氣沉沉,是積極向上的而不是頹廢,是幸福的而不是痛苦。我們的教育做到了嗎?我覺得點化生命、潤澤生命不僅是一種理念,一種意識,還應該是一種對待教育的態度。面對每個不同的獨具個性的孩子,我們能在何種程度上點化潤澤生命?如何讓孩子們活得輕松快樂又能承受起成長中的挫折?如何利用現成的有限教育資源給予每個孩子的生命形式以最大的成全?這些都是我們生命化教育要思索的問題。
“知識若沒有智慧燭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牽累;智慧若沒有生命隱帥期間,那動人的智慧卻也不過是飄忽不定的鬼火映照。”所以,點化和潤澤生命是教育的核心。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會不斷體會“點化生命潤澤生命”這八個字。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8
讀了肖川先生的《教育的使命和責任》一書,心里頗有感慨。它讓我明白了民主和自由的教學氛圍對于培養學生自由靈魂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它讓我明白了什么是一堂好課,真誠、豐富、深刻;它告訴我,生命教育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的生命情懷;它提醒我,要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因為快樂是一種美德;它提醒我,要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它提醒我要不斷擴充自己的學識,要手不釋卷,閱讀讓自己一步步成長;它提醒我,要用一生的知識來備一節課。
教育是有靈魂的,教育是有使命感的,在教育越來越追求效益和效率的今天,觸及這樣的話語總能讓人警醒而又感覺親切。作為學校教育,我們每天所面對的是一群群鮮活的生命體,是一個個對世界充滿新奇感的心靈世界。我們有責任,也有理由把人性最善良、最美好、最純真的東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讓孩子在漸漸成長的過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
尤其是在當今的社會教育背景下,我們的教育不能僅僅成為訓練、成績等應試教育的代名詞。這正如肖教授在書中表明: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品質,實現生命的價值。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則構成生命教育的目標。
作為一名教師,無論何時何地,面對何人何事,都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并本著每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信念,力爭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以人為本,奉獻真愛。當好一名教師,首先要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靈、傳承知識當做人生的最大樂趣。要關愛每一名學生,關心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進步,努力成為孩子們的良師益友,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為孩子創造一個均衡發展的教育環境,使孩子享受到平等的教育,使我們的教育面向所有的孩子,面向孩子的一切。
二、要加強學習,學為人師。樹立學無止境、學高為師的思想,要向實踐學,要向書本學,要向同行學,要向孩子學,讓學習變為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不斷提升自己的內在素養。要崇尚科學精神,嚴謹篤學,潛心鉆研,做熱愛學習、善于學習、終身學習的楷模。要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識、新科學、新技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書育人本領。要積極投身教學改革,運用最先進的方法、最現代的理念,把最寶貴的知識傳授給孩子。
三、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孩子心靈的健康和成長是任何東西都不可代替的最燦爛的陽光。我們要加強師德修養,為孩子樹立起學習的榜樣,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風范去教育和感染孩子,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家長和全社會的尊重。
一種使命,孩子的'人生,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都系于教育一身,每天我們接過來的,不只是孩子,而是一雙雙期待的眼睛,一顆顆期盼的心。教書育人,我們責無旁貸!讓課堂充滿關注生命的氣息,讓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讓智慧之花盡情綻放,應該成為所有教學的自覺追求。
那么就讓我們懷著執著的情懷,帶著生命上路,以生命喚醒生命,以生命去溫暖生命,用生命去呵護生命,用生命去撞擊生命,用生命去滋潤生命,用生命去燦爛生命。讓學生的生命因我們的生命更加豐滿旺盛,我們的生命因學生的生命而充滿活力與激情。
本溫暖的書為我們帶來了一個美好的教育世界,展現了一幅完美的教育狀態和生活樣式。沉浸在這個陽光的教育世界里,是一種身心的凈化、一種精神的洗禮、一種心靈的澄澈、一種人性的升華,這就是教育的力量,這就是愛的力量!
教育的路還很長,我們正在路上,用自己的堅強與耐力、理想與信念、意志與汗水去澆灌事業之花。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9
四月份,妹妹的研究所有一位非常優秀的研究員跳樓自殺了,得知,心理有些承受不起,想真是苦讀了半生,多不容易才能夠留在國家科研單位工作,生活應該是多么美好,哪里料到,最后舍棄親人,以如此慘烈的方式離開人世,他的精神世界究竟出了什么問題?他曾經遭受了怎樣的內心痛苦?他的親人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打擊!他為什么會如此不珍惜生命?那時正在讀《生命與教育》。在這種情況下讀關于這樣一本研究生命與教育的教育哲學,內心充滿了濃烈地悲情,為教育!為生命!感受異常強烈!
《生命與教育》為我們描摹了生命與教育的一個理想風景——生命應該在教育中詩意的棲居。全書分為前言和六個章節及結束語。
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點。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社會的教育。教育固然對社會發生作用,但這種作用必須通過培養的人參與社會實踐而實現。所以,人是教育的根源,教育是關乎人的教育。對人的認識,成為教育活動和教育學的前提。想想:自己對學生都有哪些認識?平時并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其實這個“認識”既有群體的也有個體的,細細思量“認識”并不簡單啊!
第二章、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與反思 。這一章真是在說明一開始的那個案例。教育的職業性和社會性誠然重要,但舍掉其精神性則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為可能長時間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種不知不覺加重的病患一樣。一個國家也會因此受苦,直到病入膏肓才認識到病情的嚴重。這是理查德·利文斯通的一段話,真是讓人警醒!可是我能改變什么?我改變不了什么,只能影響自己的學生,教會他們在歌唱中釋放負情緒,積累正能量。教會他們結交益友,與朋友敞開心扉地交流,教會他們樂觀的面對問題……別人小看音樂學科,自己可不輕視音樂學科,想:為什么很多發達國家這么強調藝術學科?因為他們比我們早知道藝術教育的價值,我只能盡我所能。
第三章、教育對生命的祈求與追尋。這一章的開篇正是我現在的思想狀況。“多少世紀以來,教育的車輪在緩慢地移動著。當讀著過去時代里所提出的精湛理論而又不見將其實施時,卻是令人灰心沮喪的。”想想在幾十年前冰心就擔憂的教育問題現在依然存在,這些過程西方世界也曾經歷過,看來事情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希望這個過程再短些,我要耐心追尋我的教育夢想。
第四章、教育的生命品性 。這一章印象深刻的是關懷生命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解的研究范式是人文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的研究,都可以歸為質化研究之中。質化研究不是一種具體的研究方法,而是體現人文精神的一套研究方法體系。下面有各種各樣的研究類型,包括觀察研究、實地研究、訪談研究、內容分析研究、人種學研究、民族志研究、生活史研究、口述史研究、傳記研究、常人方法學研究、現象學、解釋學、解構主義、后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等等。”看完后篩選了一下,我能夠操作的研究方法只有敘事研究、行動研究、個案研究和傳記研究,對我來說比較容易的是敘事研究。
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構。“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應該使每個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時代所受的教育,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可能以前我會對“審美意識”這樣的詞比較敏感,自認和學科結合的緊密,但是現在我覺著我的學科、我的課堂是整個教育的一部分,在音樂學科中也要關注學生的智力成長、豐富學生的敏感性、培養學生的個人責任感、給學生崇高的精神價值追求方向。而且當你有這個意識的時候,這些都不是空洞的,是實實在在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落實的。
第六章、生命的品質及其教育意蘊。“促進生命——讓它自由地發展、展開——這便是教育家的首要任務。教育家必須能被對生命的深刻崇拜所激發、必須通過這種崇拜,尊重兒童生命的發展。”這是蒙臺梭利的話。聽過錢志亮做過的一場報告以后,對這段話的理解就更深刻,知道生命來之不易才能敬畏生命、崇拜生命!才能尊重生命!以前在工作中尊重學生是出于師德,覺得自己作為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現在尊重學生是因為對生命的理解和敬畏!不只是尊重學生,也要尊重和我接觸的任何一個“人”。
結束語:生命在教育中詩意地棲居。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分,把對教育的憧憬寫得像詩歌一樣美妙。生命在教育中的詩意境界,是一種生活的境界。什么叫生活?陶行知說,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里生生不已就叫生活。生活作為人的一種存在形式,并不簡單地是“生存”“活著”,單純地“生存”“活著”動物也會具有,人的“生存”“活著”要顯示人的意義,這就是陶行知所說的對生命“生生不已”的追求,教師的責任是要讓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生活。可以說通過這本書的閱讀對“教育即生活”有了一次認識上的飛躍,對教育的意義有了覺解與體悟。
我非常欣賞這本書的作者 馮建軍老師,擁有詩人般的教育情懷,懷揣詩人般的教育夢想。書中積聚了中外教育家的大智慧,運用了大量的摘錄,從哲學角度把生命與教育的關系分析的比較透徹,可以想見他為完成這本書閱讀了相當多的書目,向他學習!雖然讀后還是認為他的研究有些偏于理論,但是他為我們指引了的理想方向,我明確我的音樂教學該走向何方,盡管路上會布滿荊棘,我想只要路是正確的,堅持下去總會收獲精彩的。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10
“生命化教育要追求教師生命的幸福”,“生命需要一種張力”,“教育是慢的藝術”,“細節決定成敗”,“學習的過程是生命的歷程”,“好的教師總是對課堂的未知性充滿期待”,“好教師一定是在課堂上要比平時顯得更美的人,那怕是相貌平凡,一到課堂上就有一種容光煥發的精神氣”,“好教師肯定是比他的實際年齡顯得年輕,顯得天真,顯得還要質樸的這樣的一種人”,“好的教師有各自的方式,但要帶著生命來上課,帶著對生命的尊重來上課”“讓愛心、寬容、期待、善待成為教育的起點”……這些全新的關于教育的釋義,沒有高調的說教,沒有深入的闡述,卻已將抽象的“生命化教育”解析得細致入微,一切是那么自然、貼切。
一、教師因走進學生的心靈而精彩。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任務首先是了解孩子,而為了了解孩子,就應該不斷地觀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發生在他們內心深處的復雜活動,我們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沒有意義的。”作為教師要用自己的心靈呼應學生的心靈,用自己的靈魂塑造學生的靈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以自己的青春譜寫著輝煌的教育詩篇,以自己的忠誠和執著維系著綿長的文化繁衍,以自己的希冀和神往描繪著斑斕的成長手記,以自己的理念和憧憬鑄造著堅強的未來人杰……教師首要的任務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靈,讓青少年“成人”。要完成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必須走進學生的心靈。確實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質,一個缺少了它們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兒童精神世界的本領。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自己也曾是一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他還告誡說:“別讓任何一次心靈振蕩不知不覺地從您身邊掠過。要成為學生雪中送炭的幫助者,心靈創傷的醫治者。”
教師注定一輩子平平凡凡、默默無聞、為人作嫁,但教師關注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青少年的心靈,是宇宙萬物最神圣、最神秘、最具活力的對象。教師的勞動成就了學生,他“使自卑的心靈自信起來,使懦弱的體魄強壯起來,使狹隘的心胸開闊起來,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來,他讓愚昧走向智慧,讓弱小走向強大”……培養青少年求真向善趨美的心靈,引導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壯地成長,這既是教師的責任,更是教師的幸福。人的心靈是一個極其寬廣、復雜、多變的世界。面對幾十個性格各異、不斷變化發展的孩子,怎樣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找到屬于他們的那片沃土,播下適宜他們成長的那粒種子,這是至關重要的。
二、教師要講求工作藝術性
由于教師所面臨的教育對象千差萬別,教師所面臨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態、教師所面向的教育內容千變萬化,因而教師成為特殊形式的藝術家。他必根據具體的教育對象、教育情境和教育內容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時而宜,創造出適宜的教育方法。教師在教育中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可以照搬,它需要每一位教師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工作。生命化的教育,賦予了教師自主、創造的權利。因為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傳授“死”知識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對待教學資源的理解生成的過程。教師在和學生的對話中,生成自己對文本的認識,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思想,并且以平等對話的方式向學生敞開。這樣,教學中的所有的知識都取決于師生的互動及其共同構建,師生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復制者,而是知識的構建者。
三、尊重個體差異,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隨著社會的變遷,我們對青少年的教育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和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完善學校德育的內容,我們讓孩子們從小樹立社會主義的榮辱觀,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對于基本的一個標準。情感層面上有兩個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這個層次上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來熏陶他們。在更高的層次上就是遠大志向。有知識基礎之上,培養學生的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怎么處理好。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直接影響到我們國家下一代的發展,保證他們健康成長是我們一項非常重要的責任。身心健康包括了身體和精神這兩個方面,學校要從維護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保障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權利不受侵害等等這些方面來努力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僅要具備知識、能力和道德,還要對教育、對生命有獨特的體驗、感悟、關懷和追求。在教學中,既要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通過創造性的教育勞動實現自我的發展和完善,充實自己的人生。全心全意地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一步一步引領學生成長!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11
這個星期,我看了一本叫做《生命教育》的書,我的感想很大。
《生命教育》是一本教育我們生命是什么的書。它分為三個部分:
1、生命的歷程。
2、生命的尊嚴。
3、生命的力量。
我讀第一部分時,第一課是“我們的身體”,才知道原來我們的身體的結構是很復雜的,就像一個精密的機器,每一個器官和組織就是這臺機器的零部件,它們不分晝夜、互相密切地合作著。我還深入地知道了我是從哪里來呢:首先是爸爸的精子進入媽媽的身體,然后精子穿越卵子的外殼,受精完成后卵子的外殼會硬化阻止其他精子進入,第七天新生命便誕生了,過了9個月,媽媽便誕下了我們。我不僅知道了這些,還知道了青春的密碼,聽了很奇怪吧,青春的密碼?難道我知道了長生不老的秘密?不是的,青春的.密碼不是這個意思,而是青春期。嘻嘻,女孩子的青春期會面臨初潮,什么是初潮?初潮是月經的一種。初潮過后,女孩子會臉色紅潤、乳房隆起,會變得更漂亮!哈哈,這是女大十大變嗎?說說其他吧,嗯,第十五課吧,太難忘了!
第十五課是說校園安全的,還有故事呢,是保護費:小學生小武回家的時候被一些人打了,那些人自稱是什么幫派的,要收取保護費,小武不服氣找到了哥哥以前的同學小海,幫自己出氣,小海也是什么幫派的人,最后兩幫派打起來,小武的胳膊也骨折了,小武家支付的醫藥費極多!這種事雖然沒發生過但也防不勝防啊!
《生命教育》真好看!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12
安全總是是排在第一位的,比如說:安全第一,比賽第二或者安全第一,友誼第二。不管在什么情況下,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學會一些安全知識。
首先,我們要學會交通安全。交通安全主要分為兩大類:
1、紅綠黃燈要學會和看好。綠燈亮了往前走,紅燈亮了,停一停,黃燈亮了別亂走,這就是交通燈閃爍的規則。
2、過馬路做要左看看右看看,確認沒有車之后,按斑馬線走,不能嬉戲到鬧,也不能低頭看書,更不能跨柵欄或隨便跑動。這就是交通安全的主要法則。
我們不僅要遵守交通安全,還要知道一些生活中的的'安全隱患,并且預防這些安全隱患的發生。經常有一些人因為被生銹的鐵給滑到了因此打了破傷風針,所以小朋友們在一起玩的時候,不能拿一些鋒利的東西,否則會割傷,刺傷到其它小伙伴,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除了上面所說的,我們身邊的寵物也具有安全隱患。寵物雖然可愛,但在一些季節中他們的性格不怎么相同。在春天時寵物們都很暴躁,夏天是他們很急躁,和人們一樣,它們也會生氣,所以最好不要把寵物們給惹急了,它們也不怎么好惹。一些寵物的毛上有許多細菌,一不小心就會被傳染上疾病。所以我們要和寵物們安全相處。
最后提醒大家:不管在什么情況下安全永遠排在第一位。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13
那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我有幸拜讀了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伍劍老師的作品《外婆,生命的光亮兒童教育小說 》。
在《外婆,生命的兒童教育小說》這本書里,我知道了那個久遠時代,幼時離開父母的伍老師與年邁的外婆生活在一起的艱辛歲月。他們雖然生活在僻遠落后的山村,但外婆慈愛、勤勞、簡樸、樂觀卻又無畏艱難,以苦為樂的個性,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正應了一句名言“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訓而在于實行。”她常鼓勵“我”努力讀書,讓“我”笑對艱難,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
在當時落后而貧窮的時代,外婆依舊是以微笑樂觀面對生活。“外婆”失業以后,連買米的錢都沒有了,她卻堅定地告訴“我”:“沒事,活人不會被尿憋死”“車到山前必有路······”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這樣的,有些人就因為遇到生活中的一點點困難,就退縮,難道他們不明白,在前進的路上,沒有任何一條路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在風雨中不怕失敗的打拼才會看到最美的彩虹。
我們現在的生活與他們那時候相對比,各個方面都要好很多,豐衣足食,幸福滿滿。所以,我們更加要珍惜所擁有的生活,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也要努力克服困難,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做一代新人。
讀完這本書讓我終身受益,使我明白了:追夢的路上,除了要堅持,肯努力外,還得要勇敢無畏,才扛得起沉重的的夢想。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14
下午,學校舉行了《生命教育講座》,我們陸續到場后,社工們開始了第一環節講課”拋雞蛋”,社工們選出了幾位同學,開始玩游戲。第一位同學扔給下一位同學,倫到另一位的時候,不上心把雞蛋摔到地下了,真可惜。第二倫開始了,游戲激動地進行著,每位同學屏息凝視,突然,雞蛋又掉了,游戲結束了。臺上的同學都可以拿到一份禮物,社工問:”如果雞蛋是一個小生命呢?”大家會怎么想?有人說:”如果雞蛋是個生命,那么,它就失去了一條生命了。”
第二環節開始了,社工給我們觀看視頻,開始說的是一個小女孩出了意外,失去了雙手,她很絕望,后來,她沒有放棄,不但學會了用腳化妝。換衣服。洗臉。游泳。騎單車等等。她說:”人會絕望,但有一絲絲希望,我們也不可以放棄,最后我們會贏在起跑線上。這演說感動了全場的同學們。然后社工又問我們,她學會了什么,同學們說:”她學會了堅強。即使失去了雙手,她也不絕望,還學會了很多東西。接下來,這個視頻的人也很不幸,他遇到了強電流,失去了雙手和一只腳,他曾會用跳蛋畫畫得了一等獎,也會自己吃飯。他在臺上說過:”如果我用100萬換你的雙手和一只腳,你愿意嗎?有的同學說愿意;有的同學說不愿意;有的`在議論分分。演講結束了,我沉得受益無窮,人的生命是很重要的,我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15
《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中,計算機程序用豐富的實例反映了學生積極、愉快、高質、高效的課堂學習,以及終端考試的優異成績,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為本的實質。教育依靠學生。他把教育深入研究到生命層次,別具一格鮮明地提出教育不會應控制生命而應激揚生命。走向生本教育體系的整個過程,也就是從控制生命走向激揚生命的過程。
在實際教學中,我遇到這樣的困惑:當一個調皮的'不愛學習頑皮的學生擾亂了課堂紀律,或者法律法規妨害了學校的規章制度,首先想不到的便是批評教育,及時這種看似而的具有針對性的批評教育往往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我們內心似乎本能的有一種沖動控制該學生不再犯錯誤的想要,而忽視了該生平時表現出的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比如幫老師倒一杯解暑的水,幫班級掛起撒落下來的窗簾等等,這些細節看似不足掛齒,但畢竟能證明該生并非一無是處。讀了《教育激揚生命》一書,我想,如果將“控制生命”轉變為用的規律。生本的方法是依靠生命,生本教育就是強調對學生生命力
量的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一種有益的學習,亦是對自我的一種提升。
理論上講,生本教育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構建了一個理想的藍圖,關鍵是我們困難如何克服現實中才的困難。面對個別特別調皮的學生,甚至思想上變得壞壞的學生,我們該如何順便激發他們,從而從“控制生命”轉向“激揚生命”,進而“影響生命”。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16
10月24日我們學校全體教師來到建國小學多媒體教室,參加進修學校由李國紅主任主講《淺談生命教育》專題輔導,此次培訓我們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在上一周周末會上,校長要求教師一律不準請假,按要求認真記好筆記。
通過培訓使我們深入熟悉到生命教育本質是尊重生命極其存在價值,而生命教育的就是讓同學體會生命的無常,珍惜自己,關懷別人;讓同學闡揚生命的光輝,樂于助人,優良人際關系;讓同學了解生命的意義,感恩惜福,愛護大自然;讓同學珍惜生命的價值,樂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還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應該成為指向人的終極關懷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視察人的`生命本質基礎上提出來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種全面關照生命多層次的人本教育。
"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教會青少年珍愛生命,更要啟發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不僅只是告訴青少年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青少年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惠澤人類的教育,還應該讓青少年明白讓生命的其它物種和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命教育不僅只是關懷今日生命之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教師自己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惜,才干感動同學的心靈,使同學也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在實施生命教育過程中,必須要對相關學科的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使教師更好地適應生命教育的目標和要求。我們教師要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加強信心,振奮斗志,產生樂觀的情緒體驗。
教師要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政xx會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使教師這一職業最終成為真正意義上受人尊敬的職業,從而減少教師的心理不平衡感,建立起職業的自豪感。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17
學校為了促進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推薦大家閱讀生本教育的相關書籍。我首先閱讀了《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這是郭思樂教授《教育走向生本》的延續,洋洋灑灑380多頁,從教育觀、兒童觀、研究法、教學觀、基礎觀、課程觀、教師觀、生態觀、德育觀、評價觀、根源觀等方面,從理論層面,詳細闡明了“生本”的核心理念,并且還列舉了大量的生本課例,及許多學校開展“生本”教育后所取得的優異成果。無疑,他們的成功,學生的優秀,是吸引我們去探究“生本”課堂的直接動力,可一種教育模式的研究,方法的.轉變,首先要從理論上重新武裝自己,才能切實有效的開展相關活動。
本書中,郭思樂教授強調教育的宗旨不應該是控制生命,而應該是激揚生命。教要皈依學,讓生命自己行動。對于學生生命體,教師應是一個“牧者”,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管理,應該是為了學生自主有效地活動。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對學生一點一點地教,要他們亦步亦趨,教不厭細,把學生看成需要拉動的逆水之舟,而我們則成了“纖夫”。
其中我最欣賞的一句話是:“教師的核心能力是組織學生自主有效的學習生活。”反觀自己,只得羞愧地說:“我這方面的能力幾乎為零啊。”需要反思,轉變的地方很多,學習更是刻不容緩。在學科大組長的帶動下,我開始嘗試“生本”課堂模式,當然,萬事開頭難,初次嘗試的結果是苦澀的。小組合作的過程讓我很苦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不斷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18
《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中,用豐富的實例反映了學生積極、愉快、高質、高效的課堂學習,以及終端考試的優異成績,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為本的實質。教育依靠學生。他把教育深入到生命層次,鮮明地提出教育不應控制生命而應激揚生命。走向生本教育體系的過程,也就是從控制生命走向激揚生命的過程。
在實際教學中,我遇到這樣的困惑:當一個調皮的不愛學習的學生擾亂了課堂紀律,或者違反了學校的規章制度,首先想到的便是批評教育,而這種看似及時的具有針對性的`批評教育往往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我們內心似乎本能的有一種想要控制該學生不再犯錯誤的沖動,而忽視了該生平時表現出的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比如幫老師倒一杯解渴的水,幫班級掛起撒落下來的窗簾等等,這些細節看似不足掛齒,但畢竟能證明該生并非一無是處。讀了《教育激揚生命》一書,我想,如果將“控制生命”轉變為“激揚生命”,激發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應該不會有這么多令老師、班主任頭痛的事情了。
生本教育認為教育教學的本質是推動兒童有效地自主學習和提升,而不是將學生當做“待加工品”被動地改造、塑造和設計,學習必須依靠學生自身的生命機能才能得以發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都無法真正代替,這符合在事物變化發展過程中內因起決定性作用的規律。生本的方法是依靠生命,生本教育就是強調對學生生命力量的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一種有益的學習,亦是對自我的一種提升。
理論上講,生本教育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構建了一個理想的藍圖,關鍵是我們如何克服現實中的困難。面對個別特別調皮的學生,甚至思想上變得壞壞的學生,我們該如何去激發他們,從而從“控制生命”轉向“激揚生命”,進而“影響生命”。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19
課堂交給學生,相信學生,才會創造精彩。——《教育激揚生命》
前段時間我閱讀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了解到一些生本教學的理念與形式,可謂受益匪淺。在學習這一理念的過程中,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有效實現這樣一種激揚生命的教育,獲得“教”與“學”的雙贏。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就是把課堂交給學生,相信學生,才會創造精彩。
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總是在無形中強調著榜樣示范作用,要求按規矩辦事,由此制定了許多條條框框,將孩子們束縛住。單純灌輸知識,知識永遠是“死”的,定量的。而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引導學生思考發散,主動汲取知識,發現新問題。于是,只有放手課堂,相信學生,才能激發智慧火花的碰撞,展現出精彩。
如我執教的《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有的學生抓住了前文對居里夫人外貌的語句(黑色長裙、白凈端莊的臉龐)與后文中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態度(將獎金捐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當玩具)聯系在了一起,看出了居里夫人視名利如糞土,和淡泊名利的態度。還有的同學抓住了可能一詞來談,從中看出實驗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但居里夫人仍然忘我工作,可見居里夫人的為科學獻身的科學精神。學生們在深度閱讀中,抓住了關鍵詞句,對課文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居里夫人偉大的科學精神,吐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在課堂上如此的能說,是我始料未及的。
總之,返璞歸真,以人為本,是我們學習的根本出發點。相信學生,給他們一個舞臺,他們的精彩,是成人無法演繹的。這個信念也將伴隨我在今后的教學之路上前行。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20
老師教了我們很多人生哲理,但是我印象最深的是偉大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雕刻的大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大衛,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大衛。我們都是為了心中的那個大衛而奮斗、而努力。雕刻家米開朗基羅還未雕刻這個大衛的時候,在外人眼中這只是一塊很普通很普通的大理石,但是在雕刻家米開朗基羅眼中,這塊大理石中就藏著一個大衛。在雕刻大衛的途中需要什么?對了,需要耐心、智慧和想象力。就是應為有了這些,我們心中的“大衛”才會出現,才會實現。這個“大衛”不分高貴貧賤,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敢想,那么你就得敢做,你不試試怎么知道能不能成功?
除了大衛,老師還教了我們很多學習的方法。比如學習累了的時候可以休息5—10分鐘,這樣既放松了自己,也不會讓我們討厭學習。你也可以做一個學習表,做這個的好處是今天你所要做的是都一目了然。老師還教我們了一種身體記單詞的'方法。比如:耳朵上掛著一個咖啡,頭上頂著一個硬盤,鼻子夾了一個訂書機……除此之外,老師又教了我們一種方法。那就是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把今天一天所學習的東西都想一想過過腦子,不然昨天剛學的東西今天就忘了,那多不好啊。
老師還問:“我們學校的老師有沒有跟以前有什么不同”。我們小聲的回答:“不打人了…”老師又問:“那老師都怎么改變你們了?”這時我們班的馬云龍高調的舉起了手。于是老師讓他去前面說說老師改變了他什么。馬云龍在前面嘀咕了半天我一句也沒聽懂。后來只見他說:“老師讓我從倒數第一變成了…怎么說呢。反正不是倒數第一了,我很感謝老師。”其實他現在的狀況那可是名列前茅啊,只不過謙虛了點。……
看了生命教育,我懂了許多道理。你的大衛是由你自己定的,旁人怎么也掏不走。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21
在寒假中,我仔細閱讀了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的教育專著《教育激揚生命》,這是一本有意義的該書,這是向師本教育工作一次有力的出擊,它把家長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說教的目標群體,它建立了先進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從價值觀、倫理觀、行為觀幾個方面闡述舊有了生本的新生態教育,給予了我深深地的啟迪。
從教十多年來,我清醒地認識到,對于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教職員來說,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贏取成績,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比如說讓你的你無比過你的教育給他創造的體驗快樂,你為學生素質業務水平的提高做了什么,你為學生今后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看了《教育激揚生命》這本書后我感觸頗深,除了吸取它的精華之外,靜下心來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觀念、教育態度、教育境界,讓人對教育產生相同不同的認識、不同的情感,也各異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清晰度,如果我們有較高的教育境界,學生達到這樣的學習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嗎?
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我對學生應該是比較尊重和友愛的,但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了一些隨意、散漫,甚至影響到同學學習的不良現象,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的`尊重和互愛成了他們不和諧的音符的“溫床”,如何在不變“溫床”為“冰床”的前提下,能夠讓“溫床”飄出和諧的音符,這又是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唯有從教學中尋找突破口,發現他們感興趣的興奮點,讓他們愛上學習。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當作一種普通的職業,一種生存的方式來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個熟練的教育工作者,而絕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者。我并沒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沒有與我的學生一起領略迷人的風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給人帶來的無限快樂。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22
現在的教育雖然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是事實上,每個孩子還在分數中奔波著,在個學校和各種學習班中奔走著,在德育方面就有所缺失了。我們的德育教育就是要以兒童的美好學習生活為真正基礎,在《教育激揚生命》這本書中很好的進行闡述。
學習生活作為兒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兒童天性得以啟動和發展,形成沒好本性的搖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自在的德性及其未來走向,并借以迎接社會對兒童道德成長的進一步要求。所謂教育的生命機制,是指教育最終和基本上依靠教育對象的生命自身。而人大德性的形成,高度依托人以本能為內核的生命自然,但如果讓他們在學習中自主地進行大量的客服無知的個體或合作的活動,就會在和諧的、創造的、愉悅的本能下潛移默化,把仁愛、友善、合群融為本性。
兒童在良好的教學生態中匯自動形成德性,它和主要依托外部教化所形成的德性,在形成過程,主體,原理機制,以及基本形態,所處地位上,都有所不同,依據它的性態,我們稱之為素樸的德性。認識素樸的德性的存在,特性和生成機制,是認識良好教學生態在德育中的地位的關鍵,同時也是德育從脫離兒童核心生活的“小德育”向帶素樸生活基礎的“大德育”回歸的關鍵。
1、價值取向的簡樸性。
2、以人格養成和精神涵育為本體。
3、在兒童的.美好生活中發展。
4、生產主體是生命自身。
5、具有基本性和廣泛深刻的支配性。
在習慣的德育和教學的關系中,教學居于次要的地位,認識教學——學習在整個兒童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認識良好教學生態在德育中的真正基礎地位的前提。
1、教學生態的核心地位基于人類發展需求。
2、教學生態的核心性基于主流社會意志與兒童天性的一致性。
3、教學生態的核心性在于筒兒童的未來緊密聯系。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23
讀了馮建軍老師的《生命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感動”和“震撼”!讀《生命與教育》,我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現在談談我的感受。
伴隨著馮建軍老師的《生命與教育》,我知道,要成為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為上帝。雖然那些受我們教育的孩子比我們小,但是一樣需要我們的尊重,因為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
讀了《生命與教育》,使我知道,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跡!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要成為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為上帝。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了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征,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馮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
作為一名老師,我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不僅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教育他怎樣珍惜自己生命,以及關愛其他人!研讀一書,我懂得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于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24
在寒假中,我仔細閱讀了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的教育專著《教育激揚生命》,這是一本有意義的書,這是向師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擊,它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說教的對象,它建立了先進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從價值觀、倫理觀、行為觀幾個方面闡述了生本的新生態教育,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
從教十多年來,我清醒地認識到,對于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來說,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比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么,你為學生今后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看了《教育激揚生命》這本書后我感受頗深,除了吸取它的精華之外,靜下心來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觀念、教育態度、教育境界,讓人對教育產生不同的認識、不同的情感,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們有較高的教育境界,學生達到這樣的學習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嗎?
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我平常對學生應該是比較尊重和友愛的,但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了一些隨意、散漫,甚至影響到同學學習的不良現象,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的尊重和友愛成了他們不和諧的音符的“溫床”,如何在不變“溫床”為“冰床”的前提下,能夠讓“溫床”飄出和諧的音符,這又是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唯有從教學中尋找突破口,發現他們感興趣的興奮點,讓他們愛上學習。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當作一種普通的職業,一種生存的方式來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個熟練的從業者,而絕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者。我并沒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沒有與我的學生一起領略迷人的教育風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給人帶來的無限快樂。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 25
天色已晚,我坐在窗前閱讀《善待自己,珍愛生命》這篇文章,讀過這篇文章后,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篇文章從鄰居家的小妹喝下四包鼠藥想結束自己人的生命,但最終非常后悔說起,講了我和鄰居家的小妹在病中苦苦掙扎,但看著母親那飽含期待的目光,誰能狠心離去?我母親和她母親結伴帶我們出入大小醫院。因此最后,我們更多時候想,既然痛苦離不開我們,我們為什么不能讓快樂點綴我們的生活呢?
也許更多的時候,堅持是最重要的。正如文中所說,“讓我們選擇堅持吧,無論怎樣,讓我們帶淚微笑,去感受生活,努力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在我們的生命中無率受到什么挫折,都要用笑去面對生活,快樂永遠是生活中的主角,而快樂的一種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笑,用笑和堅持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善待自己吧。
這樣珍惜生命的人還有很多,比如海倫·凱勒,她在19個月大的時間就失明失聰了,但她非常樂觀,抓緊時間學習,考上了哈佛大學。
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患有嚴懲的肌肉萎縮癥,使他不會說話、不會寫字,不會走路,他同樣非常樂觀,甚至還有些調皮。有一次,他與英國王子會面時,他為了“炫耀”自己,不用人幫他推輪椅,自己推著輪椅往會議室“走”去,由于他只有一個手指頭能動,所以控制不住輪椅,結果扎了英國王子的腳趾頭。他自強不息,雖然高度殘疾,只有大腦和心臟還在運動,但他微笑著面對生活,被譽為現在在世的最著名的物理學家。
18世紀最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他的作品幾乎涉及了當時的.所有音樂體裁,被尊為“樂圣”、“交響樂之王”。可是,在他是受歡迎的時候,突然開始耳聾。但他堅持與病魔抗爭,最終,他用笑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成了名揚四海的音樂家。
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相輔而成。雖然有些事我們避免不了,我,但我們要去善待自己,要把生命中的每一刻過得充實,讓生命之花永遠快樂的綻放!
【讀《生命與教育》有感】相關文章:
讀《生命生命》有感01-05
讀《生命生命》有感[精選]08-20
[優]讀《生命生命》有感09-20
讀《生命生命》有感集錦01-05
(精)讀《生命生命》有感07-03
讀《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后感07-28
讀《讓孩子成才的秘密》有感:關注生命教育01-24
讀《生命生命》有感[經典13篇]10-07
讀《生命生命》有感[經典15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