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
我們有一些啟發后,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1
經過一個學期的新課標的指導學習,再結合自己的傳統教學,我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展示如下:
一、新課標是一種新的學習,講究學生們自主學習
以前的教學里面,教學與學習全都以老師為主。而新課表則不一樣,屬于一種老師和學生們共同探討,尊重學什么的自主選擇性,鼓勵他們學會自主選擇,積極討論,共同參與,綜合發展。老師在這一個過程里面主要是起一個引導的作用,老師設出問題,讓同學們自己討論、分析和總結找出答案。新課標的學習方式讓同學們從被動學習轉換為主動學習,提高學什么主動性,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樣的一種學習方法可以增加學生們的思考能力和問題的分析能力。
傳統的與新課標的是各有所長,各有優勢。都是需要我們去學習的。
二、新課標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要去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
新課標下的新要求,老師要學會不停地學習,學無止境。老師要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規定,新的教學結構等等。
新課標要求老師要在掌握扎實教學知識的基礎上面,還要關注國際教學前沿,時刻接觸學習新的教學方式,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要求教師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思想觀念對待新時代下的教學,不僅學生喲要學習,老師一樣要學習,要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教學老師”。
所以我身為一名數學教師,根據數學新課標的規定,通過網絡和購買雜志等方式,學習各個地區各個學校老師的優秀教學方式,并進行歸納總結,轉變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比如在講授圖形的時候,我就從一個其他地區的老師那里,學習到圖形重要的是培養學什么們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我在講這一塊的時候找到各種圖形的模型,來給大家觀看,讓同學們通過觀察來加深對圖型的了解。
三、新課標的教學方式要從單一的轉變為綜合性學習
經過這一學期的新課標教學嘗試,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在本學期里面,我們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學生們進行分組學習。
將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在課堂的前而二十分鐘教師進行教學工作,講解課文內容,并提出問題,剩下的時間交個學生們自己討論、分析得出問題的結果。這是一種小組的合作性學習,同學們可以通過調查采訪、資料查詢等各種方法得出結果。
這樣的學習,讓大家共同探討,我也與同學們積極互動,增加了課堂的氛圍,有效地提高學生們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經過這一個學期的新課標教學體會,我對于數學新課標的的認識還是不夠,在下一學期我會繼續一邊學習一邊嘗試。爭取早日達到新課標教學的要求。
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2
今天學習了史寧中教授對于《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解讀,在20xx年版的課標實施了10年后,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必然存在一些與新形勢新要求不適應的地方,需要不斷完善,20xx版的新課標應運而生,和20xx年版的課標相比,此版課標完善了培養目標,優化了課程設置,并且細化了實施要求,印象比較深的就是之前的課標中學段縱向有機銜接不夠,課程標準缺乏對學到什么程度的具體規定,教師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缺少科學依據,新版課標中都做了比較詳細的解讀,讓廣大一線教師有標可循,有標可依。在新課標的引領下,作為一線教師需要積極轉變觀念,不固守舊經驗,積極主動應對新時代的新挑戰!
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3
一、通過學習,掌握了新課程下數學教學的特點
1、重視情景創設,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與應用的過程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結合具體內容,盡量采取“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擴展”的模式展開,教學中要創設按這種模式教學的情景,使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在一個長16米、寬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個花園,要求種植花草的面積是整塊荒地面積的一半,給出你的設計。”這是在講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時的一個開放性問題,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設計出許多不同形狀的花園(如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總之,新課程中的數學問題應力求源于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從心中建立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天然聯系,感受數學的力量,體驗數學的有用性與挑戰性。
2、營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氛圍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努力讓學生做一做,從做中探索并發現規律,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并培養合作的意識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鍛煉自己,把思想表達清楚,并聽懂、理解同伴的描述,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課程標準努力倡導的目標,要求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差異;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學習態度、意志強弱、智力和能力、平時成績等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可以分成按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按較高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由此來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這樣,能使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3、改變數學學習方式
《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例如,學習“生活中的軸對稱和中心對稱”后,當學生交上自己用圓規和直尺所畫的精美圖案時,又是對幾何圖形特點的感悟和對圖形實用價值的領會;當學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圖案,自取名字時,當學生知道和了解許多的數學史話、數學家的故事時,你不能不說,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4、樹立新的課程觀,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在教學中要注重書本知識向實際生活回歸、向學生經驗回歸。在教學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滲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資源進行教學;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實際,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補充、加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書并非唯一的數學課程資源,我們應該善于開發其他的教學資源,它還包括教學中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料、工具和場所,如實踐活動材料、多媒體光盤、計算機軟件及網絡、報刊雜志等。
二、通過教學,認識到新課程教學中的“雙基”與傳統教學的“雙基”的區別
有的數學課堂上學生非常活躍,課堂氣氛也很好,甚至還有表演,這些對于學生來講,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數學課不能忽略數學的特點,“雙基”的教學是中國的特色和傳統。
1、傳統教學的“雙基”特點
傳統教學的“雙基”是以知識為本的。老師傳授的是系統的基礎知識,學生接受、存儲的是系統的基礎知識;系統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就需要進行基本技能訓練。近十幾年來,盡管強調了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但是這種知識為本的“雙基”并未改變。過分強調系統性、科學性,內容龐雜、專業性強,而且脫離生活,就像搞專門研究似的。在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學應試的知識、練應試的技能、培養應試的心態成了時尚,“雙基”成了升學的敲門磚。
2、新課程下的“雙基”特點
新課程從學生的終身發展出發,需要的是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這里,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個定語“適應終身學習”,這就和傳統教學的“雙基”區別開來了。實施新課程,要用是否“適應終身學習”來衡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學習”這個詞的本義不僅僅是對前人經驗的繼承,更是學習者自己發現、探索的實踐活動。因此,本次課程改革使我們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歸“學習”的本義,讓我們的學生不僅僅用接受的方式學習,更多地是在發現、探究的實踐活動中學習,學習生活的知識,學習生存的技能,學習生命的意義在于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3、新課程理念下“雙基”學習本身決不是單純的學知識和練技能
任何一個學習過程總會有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學習價值觀這些因素,任何一種學習過程中總伴隨著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的監控等學習策略。因此,離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雙基”學習是不存在的。
總而言之,新課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數學教學的特點,實施新課程決不能忽視“雙基”。我們堅持實施新課標,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
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4
今天我聆聽了史寧中教授對于20xx版新課標的解讀,教授在講座中重點分析了20xx年新課標修訂的背景與要點、新課標的理解與表達、課標內容的變化及相應的教學建議,聽完講座讓我對20xx數學新課標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也認識到新課標內容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繼續慢慢去研讀理解。史教授一開始就重點強調了新課標中將”數學核心素養”集中到“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解讀了核心素養的一致性、階段性和發展性。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這就需要我們在以后數學的教學過程緊扣新課標。史教授還重點分析了新課標中的變化,整體的領域沒有變化,對內容進行了調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結構,理念上更強調核心素養,這些都需要結合后期教學實踐去理解。講座中史寧中教授指出實現“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學科融合對于義務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國際課程的發展趨勢提倡把跨學科內容、歷史文化內容融入數學課程。
一、對數學核心素養的本質理解
學科的核心素養,本質要作用在學生身上,做到“目中有人”,學生在獲得該學科知識與技能后轉化為自身的素養,這才是學科素養。我們判斷素養是否達標的依據依然是學生本身對該學科的素養水平。在20xx年新版的課標中更是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其目的就是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
數學不僅只是運算和推理的工具,還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數學的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數學研究過程是通過抽象得到數學研究對象,通過推理得到數學結論,通過模型搭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橋梁。而數學核心素養可以表述為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數學眼光的內核是數學抽象,它體現了數學的一般性;數學思維的內核是邏輯推理,它體現了數學的嚴謹性;數學語言的內核是數學模型,它體現了數學學科應用的廣泛性。因此對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應該貫穿學生數學學習的始終,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過程也是數學思想培養的過程,這也許在一節課的教育中實現不了,但應當把數學核心素養作為教師數學教育的“魂”,這將為學生提供正視和探究世界的方法。
二、在學科融合中凸顯數學本質
實現學科融合的理念與潮流,數學絕不是孤立的學科,它作為一個門基礎性學科,為各門學科尤其是理工科方向的學科奠基。有些孩子排斥數學學科主要是因為傳統數學課主要局限在教室里,雖然教材中也有綜合實踐課,但真正落實的或者說有效落實的并不是很多。如何以新課標為依據設計出既凸顯數學本質又能學科融合的主題式學習課程將成為老師們思考的重點方向。
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不同選擇合適的學科進行融合。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數學年月日這一單元時,我巧妙結合語文,讓數學學習充滿樂趣。數學和語文雖然都是獨立的學科,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兩者巧妙結合,使得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充滿生機活力。我在教學《年、月、日》時用朗朗上口的兒歌幫助學生記憶:“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閏年二月把一加。”這樣,學生學起來既輕松又記得牢固。并適時向學生介紹古代的計時法如:更計時法、十二地支計時法、日冕等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學“認識圖形(二)”例3時,在前一節課學生認識了七巧板的基礎上,我在教學中將教材原有內容舍去,重新設計這節課:首先,在課件上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動物或物品的圖片,學生看到圖片后肯定會很感興趣:“這個像金魚!”“那個像飛機!”那個像……讓學生感受到好像在上一節美術鑒賞課,使數學課散發著濃濃的美術味;然后,在學生欣賞之余啟發他們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學生一定會躍躍欲試。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滲透了美的教育,又激發了學生無窮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學科融合使數學課堂也散發著濃濃的樂趣。
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5
在開學的這段時間,學校利用教研時間讓我們學習新課程標準。其中“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給我最深的感觸。我想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從而真正享受到數學帶來的快樂。因此,我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做游戲、講故事、直觀演示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二、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數學課程標準》還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力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并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數學源于生活。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系實際,注重對數學事實的體驗,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中學習數學,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信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而實踐證明,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更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通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進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充分體驗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悅。學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從而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6
今天我縣進修學校組織全縣小學的數學教師,進行了五六年級數學新版教材的視頻培訓。我準時參加培訓認真聆聽,在培訓中不但全面了解了教材,而且對新版教材編寫意圖以及倡導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淺薄談幾點體會如下:
1、 新版教材更加注重知識的銜接和整合。
體現在簡易方程的教學,在教學中注重小學與中學知識的銜接和整合。以天平的教學原理為今后學生學習的數學思想做好了鋪墊。同時將舊版教材和新版教材知識做好銜接,做到不遺漏,體現在位置與方向的教學,六年級在補充內容中做好了充分的銜接。
2、 新版教材更加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例如,課程目標中,將雙基拓展為四基,這首先體現了對于數學課程價值的全面認識,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僅僅獲得必需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經驗、獲得數學發展和處理問題的思想。同時,新增加的雙基(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特別是基本活動經驗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體驗,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基本理念。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考慮的,是對創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方法的的解答上更加注重多樣性,鼓勵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3、 注重學生分析與理解。
新版教材改變以往教學例題的分析模式增加了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的明確步驟,使例題分析更具有時效性、明確性,也更加使學生的`思路明朗化,具有方向性。
4、 新版教材注重數形結合的思維模式。
主要體現在六年級增加了《數學廣角——數形結合》單元的開設。數形結合思想位居常用的15種數學思想之首,可使教學問題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深入地理解、探討數形結合的方法是我們實施有效教學的最有希望的策略之一。
作為教師在數學教育中,通過數與形的有機結合,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盡可能地先形象后抽象,不但能促進這兩種思維能力同步發展,還為學生初步形成辯證思維能力創造了條件。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通過數與形的結合,能夠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可以養成多向性思維的好習慣。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變靜態思維方式為動態思維方式,也就是以運動、變化、聯系的觀點考慮問題,把數與形分別視為運動事物在某一瞬間的取值或某一瞬間的相對位置。運用動態思維方式處理教材、研究問題,能揭示前后知識的聯系與變化,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質。
為了今后更好的做好新版教材的執教工作,我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
1、 和同年組教師做好集體備課,鉆研好教材,教法,吃透教材,備好每節課。
2、 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現。
3、 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習情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計算習慣,為今后學生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7
通過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等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感觸最深的是新課標課程目標的變化,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雙基”的基礎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由原來過多地關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一、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而實踐證明,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更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通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進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充分體驗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悅。學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從而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二、動手實驗操作
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教師要從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認識規律來設計、組織操作活動,并擔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要讓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每一個操作活動。還要引導學生把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相結合,采取邊說邊操作,邊討論邊操作等方式,讓手、腦、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觀教學的基礎上及時對概念、規律等進行抽象概括。
三、注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因為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輕松愉快的學數學。
四、最后,通過對“十大核概念:
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的解讀,使我進一步了解學習了新課標。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通過學習,使我了解新課標數學教學的特點,課堂不再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單邊的教學活動,而是師生雙向交流,交往互動,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的過程;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要更多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8
我學習數學新課標,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熟悉,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取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熟悉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依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益益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一些感受。
一、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數感一、聯系生活實際,導入新知教學。
數學知識的構成源于實際的需要和數學內部的需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大量知識均來源于生活實際,這就為我們努力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入新知識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學“熟悉分數”時,結合平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經歷,讓學生根據本身的生活經驗可以把4個蘋果均勻分成2份,每份是2個;2瓶礦泉水均勻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個蛋糕均勻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依照習慣的說法是叫做半個。生活中常會碰到分東西或物品不是整數的情況,在學生學過的數小哪個數可以剛來表示半個,學生找不到這樣的數,那末半個該用甚么數來表示呢?此時就要學習新的數——分數,這個數又該怎樣寫,怎樣讀呢?學生對學習分數有了一種需求和愿望,感遭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于自己熟習的現實生活中。
二、設計題目情境,增強利用情趣。
人的思惟起始于題目。題目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輕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尋求題目的答案。教育家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求知欲和愛好而學來的東西,是很輕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奇妙的設計題目情境,重視存疑,把問號裝進學生的頭腦,讓學生從數學角度去描寫客觀的事物與現象,尋覓與數學有關的因素,主動的應用數學知識和方法。
三、搜集利用事例,體會利用價值。
在實際的教學進程中,一方面,教師可以自己搜集有關資料并先容給學生,例如,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使用、輿圖用四種不同色采辨別地區、飛機設計等都和數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社會已進入“數字化”的世界。另外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自己通過量種渠道搜集數學利用的具體案例,并相互交換。例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可讓學生課前搜集關于百分數的資料,像商品標簽各種成份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學“熟悉千米”時,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世界最長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過查閱資料,搜集數學利用的事例,可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廣泛利用,進一步了解數學的發展,感受數學的文化魅力,體會數學利用價值。
四、創造利用機會,展開實踐活動。
實踐對知識的理解、把握和熟練應用起側重要的作用,只有親身體驗過的知識才會更深入的理解和熟練的應用。美國數學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可見培養學生利意圖識的最有效的辦法應當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例如,教學“百分數”后,做小會計師,在父母的帶領下把自己積攢的錢存起來,根據銀行的利率算——算,怎樣存更合算,熟習、把握存款的方法和計算利率的方法,或到商場購買打折商品,計算打折商品的總價。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利用到現實中去,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利意圖識,構成初步的實踐能力。
通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再次學習新課標的學習,我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當以學生發展為本,指導學生公道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進步對數學的整體熟悉,發展學生的能力和利意圖識,重視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系,重視數學的文化價值,增進學生的科學觀的構成。新課標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9
對《新課標》有了進一步認識,深刻領悟到教學中既要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在探究中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下面,結合教學實際,淺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不斷更新理念,用新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工作。新課程標準把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小學生學習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識。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設法營造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手實踐中發現規律,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并培養他們合作的意識和交流的能力,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課堂教學要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數學新課程標準倡導:“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差異;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為此,我們要先了解所教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學習態度、意志強弱、智力和能力、平時成績等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按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由此來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
改變數學學習方式,讓學生樂學。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就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他們提供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把學習數學當作是一件快樂的事。
建立新的評價機制。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們的數學課堂不但要有終結性的評價,還要有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應該側重的是一個階段后,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發展,在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多元領域的.綜合評價,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制訂改進計劃,促進他們更好的發展,這樣,評價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才會有始有終科學的。
總之,新教材新理念,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一定要踐行新課標理念,還原數學本色。
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10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新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喜歡數學要做到:
一、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
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做游戲、講故事、直觀演示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二、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數學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學時注意緊密聯系實際,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入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事物,用數學的概念與語言去反映和描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三、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
實踐證明,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更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通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進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充分體驗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悅。學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從而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會更深入細致的學習和理解。實施小學數學的教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挖掘教學內容中可能蘊含的教育價值。通過長期的教學過程,逐漸實現課程的整體目標。因此,無論是設計、實施課堂教學方案,還是組織各類教學活動,不僅要重視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且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數學的基本思想,引導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積累基本經驗,幫助學生形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11
學習了《小學數學新課程標》,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讓我體會到了數學的生命過程。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本人有以下的認識:
一、注重學習、轉變觀念。
教師要轉變觀念,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但是,我們的教師卻很少顧及學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經完全被異化,許多學生往往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完全沒有了自我,再也無暇顧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內省和反思。教師轉變觀念就是要減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學生看成是教師自己顯示教育業績的工具,不要把學生變成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和諧、持續地發展,教師要重視研究學生學習的需求,讓學生把學習變成自己的內在需要。
二、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數學課程標準解讀》還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的教學中,我們要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并用,培養技能、技巧和創新能力。數學源于生活。因此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系實際,注重對數學事實的體驗,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中學習數學,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三、著眼學生的終身發展,訓練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數學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數學學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培養學生靜靜地思考,靜靜地閱讀的良好習慣,在數學課堂上來不得半點的浮躁之氣,要做到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在數學閱讀過程中要專注,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學好數學。我們還要讓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發言,贊同時要點頭示意,有不同意見要等別人說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要學會評點別人發言內容中的優缺點。我們要通過讓學生完成數學作業這一過程,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不要把完成作業當作一種任務,要讓學生做作業前先準備好要用的物品,認真做好每一題后要再仔細檢查和驗算,要讓自己會做的題都做對,如果遇到不會做的題要通過看書和向別人請教想辦法克服困難做出來,完成作業后要及時整理和收拾好學習用品,做到有始有終。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去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不能急功近利,時緊時松,不要因為要教學質量而對學生的壞習慣遷就,其實如果課堂教學秩序混亂,課堂如同一盤散沙,教師難以調控教學局面,教學面向全體就得不到真正落實,要提高教學質量也是一句空話。因此,對學生的壞習慣決不能因為課改的理念而一味地遷就,還是要嚴格要求學生,一切按規矩、制度辦事。好習慣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好習慣也一定能提高數學學習成績,培養學生的好習慣也是提高教學質量重要途徑。
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多加快學習的步伐,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12
數學核心素養是通過數學活動逐步形成與發展的正確價值觀,思維品質與關鍵能力;反映了數學學科的基本特征及其獨特的育人價值,是現代社會公民素養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素養具有高度的整體性、一致性和發展性。包括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其中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包括數感、量感、符號意識)、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
義務教育階段,在數與代數領域抽象能力主要包括數感和符號意識。初步體會數是對數量的抽象,感悟數的概念本質上的一致性,形成數感和符號意識。新課標修訂后,關于數感和符號意識,在不同的學段,學業要求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在第一學段的要求是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能說出不同數位上的數表示的數值;能用符號表示數的大小關系,形成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意識。如例1所示:
例1:將數50、98、38、10、51排序,用符號“”表示。用大得多、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語言進一步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我們知道,數的最基本的關系是大小關系,通過排序可以考查學生對大小關系以及其傳遞性的理解。通過用不同的排序方法,讓學生感悟選擇方法的過程,引導學生表述排序方法的操作過程,幫助學生積累思維的經驗和做事的經驗;用恰當的語言表述大小關系的程度,體會大小關系的傳遞性,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形成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意識。
第二學段的要求是能結合具體實例解釋萬以上數的含義,能認、讀、寫萬以上的數,會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能計算兩位數乘除三位數。能直觀理解小數和分數的意義,能比較簡單的小數的大小和分數的大小;能進行同分母分數的加減運算和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在本學段,數的認識包括整數、小數和分數的認識。我們知道整數的計數單位是個、十、百等;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等,分數的計數單位是分數單位。也就是說,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到計數單位是構建數的基礎,數的概念具有一致性,以此來發展學生的數感。如例2所示:
例2:比較1/2和1/3的大小。
把兩個同樣大小的圓平均分成三份和兩份,通過比較一份面積大小的方法,直觀理解分數的大小。然后,進一步把兩個圖都平均分成六份,通過1/2=3/6,3/62/6,2/6=1/3,所以1/21/3,理解分數單位之間的關系,知道只有在同樣的單位下才能比較分數的大小,使學生明白這個法則和整數是一致的。
第三學段的要求是認識自然數的一些特征;能用直觀的方式表示分數和小數,能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和兩個小數的大小;能進行小數和分數的轉化。能在現實情境中運用小數和分數解決問題;能用字母表示數,理解常見的數量關系,進一步發展符號意識。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是本學段的教學重點,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設計合理的現實情境,引導學生會用字母表達現實情境中數量的關系、性質和規律。如例3所示。
例3:
(1)小敏原來有5張卡片,朋友又送給地一些,你能用帶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小敏現在卡片的數量嗎?
(2)我們學習過一些圖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還學過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律,你能用字母表示這些圖形的面積公式和運算律嗎?
(3)如下圖所示,小華依次畫了一組有規律的圖案,試著用帶字母的式子表示第n個圖中基本圖形的數量。
這三個問題都涉及用字母表示數。
教學(1)時可以先從具體數量入手,如果送給地1張、2張、3張該如何表示,現在不知道朋友送卡片的具體數量,因此小敏現在卡片的數量可以表示為5十a,其中的字母a表示一個不確定的值。
教學(2)時,要讓學生探索用字母表示面積和運算律的過程,感悟用字母表達所得到的結果具有一般性。
教學(3)時要讓學生經歷用字母表示變化規律的過程,培養抽象能力和符號意識。第一個圖有4個基本圖形,第二個有7個,第三個有10個,每次增加3個,以此類推,第n個圖案有(3n+1)個基本圖形。
學業質量是學生完成相應學段數學課程學習任務后,在數學核心素養方面應該達到的水平及其表現。學業質量標準以核心素養及其表現、課程目標以及學段課程內容要求、學業要求為依據,是針對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用用以反映學段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要求的達成度。
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13
20xx年4月26日下午,我校全體數學教師組織觀看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解讀與作業優化設計的培訓,首先王老師先給我們解讀了新課程標準的變化,然后從兩個方面進行了這次的培訓義務教育數學新課標解讀與理解和新課標下的優化作業與設計。王老師對于課程標準中的四基、四能和三會進行的詳細解讀,并為我們推薦了幾款數學適用的軟件,對于我們的授課非常有幫助。課程標準的解讀分為四個學段,對于九年義務教育進行了詳細的分解解讀。
新課程標準的學業質量解讀中7-9年級學段的解讀中指出,以結構化數學知識主題為載體,在形成與發展四基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和空間觀念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與社會情境,以及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數學與科技中,在經歷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和提出問題,用數學的思維與數學的語言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觀念、數據觀念,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數學的學習運用、實踐探索活動的經驗積累,逐步產生對數學求知欲,以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初步養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習慣,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
通過今天的培訓,我對課程標準又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也學到了大單元作業的方法。
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14
在這學期將要結束下學年將要開始之際,我有幸在瀘縣二中外國語學校參加了中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培訓會,在教育部領導,“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咨詢委員會”與“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的領導專家帶領我們全面完整地學習了新課標,讓我受益匪淺。使我進一步認識到20xx版數學課程標準從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到實施建議都更加準確、規范、明了和全面。為廣大數學教師深刻領會數學新課改精神,有效的進行數學教學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下面就談一談這次學習新課標的幾點體會:
一、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更新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較之于20xx年版課程標準:“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0xx版新課程標準與過去的提法相比:出發點不變:人人、不同的人,也就是每一個人;并且更加關注人與人的之間的個體差異,尊重人的發展,有更深的意義和更廣的內涵;落腳點是數學教育而不是數學內容;體現了更強的時代精神和要求。體現了數學教育中對人的主體性地位的回歸與尊重,需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促成發展的多樣性,“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本質上應促進學生更好地自主發展。提倡一種公平的、優質的、均衡的、和諧的教育,讓每一個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所謂“良好的數學教育”就是對于學生來說是適宜的、滿足發展需求的教育;是全面實現育人目標的教育;是促進公平、注重質量的教育;是使學生能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每一位教師應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并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尤其是那些學習上暫時有困難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教材中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討論”、“觀察”、“試一試”、“做一做”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成員的安排上各個知識層次、知識水平的學生要合理搭配,以優等生的思維方式來啟迪待優生,以優等生的學習熱情來感染待優生。在讓學生獨立思考時,要盡量多留一些時間,不能讓優等生的回答剝奪待優生的思考。對于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適應社會發展新變化,體現與世俱進
20xx版新課程標準適應社會發展新變化,體現與世俱進新精神。在20xx版新課程標準中《前言》增加了對數學課程性質的表述。把數學課程的性質表述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能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具體的變化為;
變化之一:把以前的“雙基”改為“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活動經驗、基本思想”;
變化之二:針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明確提出“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變化之三:針對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明確提出“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變化之四:對于情感態度的培養,進一步明確“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變化之五:針對學科精神的培養,明確提出“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這些新的變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的要求,體現了與世俱進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需要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領悟,加深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真地、正做到把數學教育與時代結合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三、加強數學運算,培養運算能力
運算是數學的重要內容,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的各個學段中,運算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和掌握關于各種運算的.知識及技能,并發展運算能力。《標準》指出: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
根據一定的數學概念、法則和定理,由一些已知量通過計算得出確定結果的過程,稱為運算。能夠按照一定的程序與步驟進行運算,稱為運算技能。不僅會根據法則、公式等正確地進行運算,而且理解運算的算理,能夠根據題目條件尋求正確的運算途徑,稱為運算能力。運算的正確、靈活、合理和簡捷是運算能力的主要特征。運算能力并非一種單一的、孤立的數學能力,而是運算技能與邏輯思維等的有機整合。在實施運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力求做到善于分析運算條件,探究運算方向,選擇運算方法,設計運算程序,使運算符合算理,合理簡捷。換言之,運算能力不僅是一種數學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種數學的思維能力。
四、加強數學模型思想培養
模型思想是此次新增的核心概念。這次隨著“模型思想”的列入,我們會看到關于數學模型的相關提法會在《標準》的多個部分出現。特別的,模型思想作為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更是會與目標、內容緊密關聯。應對《標準》中模型思想的含義及要求準確理解,并把這要求落實于課堂教學之中。
(1)對數學建模的認識
所謂數學模型,就是根據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形式化的數學語言,去抽象地,概括地表征所研究對象的主要特征、關系所形成的一種數學結構。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中,用字母、數字及其他數學符號建立起來的代數式、關系式、方程、函數、不等式,及各種圖表、圖形等都是數學模型。
《標準》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實際情況出發,將這一過程進一步簡化為這樣三個環節:首先是“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數學問題”。這說明發現和提出問題是數學建模的起點。
然后“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在這一步中,學生要通過觀察、分析、抽象、概括、選擇、判斷等等數學活動,完成模式抽象,得到模型。這是建模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最后,通過模型去求出結果,并用此結果去解釋、討論它在現實問題中的意義。
顯然,數學建模過程可以使學生在多方面得到培養而不只是知識、技能,更有思想、方法,也有經驗積累,其情感態度(如興趣、自信心、科學態度等)也會得到培養。
(2)《標準》中模型思想的含義及要求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基本途徑。建立和求解模型的過程包括: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并討論結果的意義。使學生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驗證”的數學活動過程。“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驗證”的數學活動過程體現了《標準》中模型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學生在過程中理解。
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15
新舊課標對比之后,比較顯目的的是關于“基本理念”和“總體目標”的修訂。“基本理念”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達到“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的目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到底會用到多少的數學知識?數學怎是人人所必須呢?又怎能體現其“有價值”?那么學習數學的意義又何在?
從這些的修訂處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是呀,許多的數學知識通常是出校門后不到—兩年便很快忘掉了,學到的數學知識顯得一無是處。然而細想,不管從事什么業務工作,深刻于每個人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數學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隨時隨地地發生作用,令我們受益終身。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通過學習,要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活動經驗。是呀,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各行業,對人的素質要求有著共同之處,要求走向社會的人,具備嚴謹的工作態度,具有善于分析情況,歸納總結,綜合比較,分類評析,概括判斷的工作方法,這—切都是在數學思想的滲透中得以培養的。
當然,修訂的真正意圖在于讓我們—線教師在實踐中實施、落實。那就要求我們必須真正領悟精神、領悟理念,認真鉆研教材,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層次性;同時要講究方法,把握好教學過程中進行數學思想滲透的契機;更應該看到,對學生數學思想的滲透,不是一朝—夕就能見到學生數學能力提高的,而是一個過程。數學思想必須經過循序漸進和反復訓練,才能使學生真正地有所領悟。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一些基本數學思想和積累—些基本活動經驗,不僅能使學生領悟數學的真諦,懂得數學的價值,學會數學地思想和解決問題,還可以把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這正是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也是我讀《課標修訂稿》所領悟的。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研讀新課標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新課標研讀的心得體會12-21
研讀小學數學新課標心得體會02-09
2022年研讀小學數學新課標心得體會(通用12篇)09-09
2022信息技術新課標研讀心得體會09-28
小學數學新課標心得體會11-10
數學新課標培訓心得體會02-02
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01-29
中學數學新課標心得體會11-23
學習小學數學新課標心得體會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