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心得15篇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么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書的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書的心得1
20xx年4月22日,我有幸參加了遵義市教育局舉辦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培訓。各位專家對《指南》的每個領域講述淋漓盡致,讓我了解《指南》并學會運用《指南》。這次培訓讓我受益匪淺,并有以下心得體會:
首先,《指南》是一本師幼共同的“成長冊”。為什么叫學習與發展指南,而不是發展與學習指南?因為不管是誰,都是要先學習再發展的,而不是先發展了才學習。學習與發展讓我們換一種方式看待孩子,就是因為不會才要學習。所以《指南》將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每個領域按照幼兒學習與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劃分若干方面。指南分別對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達到什么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此外,《指南》還根據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目標,針對當前學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誤區,列舉一系列能夠有效幫助和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同時也指出了的錯誤做法對幼兒終身發展的危害,這些細致的內容對我這樣年齡教師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資源。
在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南明實驗幼兒園園長鄭敏英給我們
講關于“活動區活動中幼兒學習與發展”。該講話結合了遵義地區的特點,結合本地區條件,該怎樣開展區域活動等。幫助我們理解幼兒的活動區活動是幼兒通過“游戲進行的自主學習”。教師承擔觀察、指導的任務,并正確支持和指導幼兒的活動區活動。也幫我解決了一個困惑:
我發現我們班幼兒總是喜歡一些區域和不喜歡一些區域,令我十分困惑的是,凡是我花了功夫精心創設的活動區環境,卻是幼兒最不感興趣的區域,表現為選擇率最低,逗留的時間短。由于我盡可能地將學習目標融入了這些活動區的操作材料中,所以當幼兒不選擇這些材料時,我很著急。則不停地引導這個去,引導那個去,因為那是一些很重要的操作活動,是為實現某些必要的教育教學目標而設計的'。我不知道有什么辦法能讓幼兒旣實現我們的目標,又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呢?
原來是因為我們教師的具備的專業素養和能力還很粗淺,并沒有了解材料的投放方式與幼兒行為的關系。之前我們材料的投放方式一直都是封閉式(材料中預設了明確的學習目標,規定了玩法,附加了任務),而非開放式(材料中隱含著學習目標,對材料不做任何規定與玩法),封閉式讓幼兒不喜歡。因為那是教師預設的,而并非幼兒自己創造的,幼兒沒有自己思考,違背了游戲是幼兒自發自主的愉悅活動。教師要明確幼兒是游戲的主人,幼兒有權決定游戲的一切,玩什么,怎么玩,和誰玩,在哪里玩,只要不涉及安全和影響到他人,一切游戲行為均被視為正當。所以之前我們精心創設開展的區域活動是沒有什么價值的。
《指南》的學習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一切從有利于孩子的發展角度出發,反思我們過去的做法,刪減不利于孩子發展的因素,附下身子,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給孩子真正需要的關愛。創設符合孩子發展需要的活動、環境、區域。讓課程回歸幼兒有經驗,學會追隨孩子的興趣,為孩子提供操作的機會,讓孩子通過與環境,材料相互作用來獲得經驗,讓幼兒自主參與,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探索、成為生活,學習、游戲的主人。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真正把《指南》運用到我們的教學中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以前我上美術課的時候,一般都會事先準備一幅范畫,讓孩子依葫蘆畫瓢,這樣孩子畫出來的作品大多與我的范畫相似,連孩子們涂的顏色都千篇一律。并沒有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學習《指南》以后我知道了應該對幼兒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在幼兒創作過程中不做過多的干預,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萌芽。
這次美術課,讓孩子畫樹。我一改往日的上課方式,活動前一天給孩子布置任務,讓他們去公園或在校園里觀察各種各樣的樹。我利用課余時間收集了許多各種各樣的樹的圖片。上課的時候讓孩子發言,你看見的樹是什么樣子的?孩子們給了我很多豐富有趣的答案。
接著我為孩子們展示各種樹木的圖片,引導孩子們觀察。之后再進行繪畫活動。活動結束時,我驚喜的發現孩子們的繪畫不再千篇一律,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樹葉不是單調的綠色。有黃色的、褐色的、橙色的、紅色的等等,還有的孩子畫出來的樹葉是五顏六色的,孩子還根據自己的想象畫了果實、太陽、小鳥、小草、白云、還有樹下乘涼的小朋友。孩子們的這些表現讓我既驚喜又高興。
在實際教學中,我深刻體會到了學習《指南》了解孩子的重要意義。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我更有義務和責任來認真地學習。《指南》將成為我今后幼教工作中的燈塔,指引著我,讓我不會再迷失方向。
不過我們也要清楚的知道《指南》是指導教師如何幫助孩子發展的,但不能把它當做標尺去測量幼兒,傷害幼兒。我們要學會接納孩子、等待孩子,并引導幼兒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因為教育不是“教”也不是“不教”而是“守望”。牢記不能把《指南》變成束縛幼兒和自己的繩索,它提倡我們做一個研究型的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反思自己。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認真貫徹《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創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調整自己的教育思路,為每一位孩子創出一片美好的未來。
讀書的心得2
在我小時侯,我非常喜歡讀書。記得當時爸爸給我們訂閱了《少年文藝》、《兒童文學》等等大量的兒童讀物。自己長成之后,對讀書的選擇范圍更寬了,文學的、武俠的、歷史的、傳記的等等,這些書籍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感到多讀書、讀好書的快樂和幸福。讀書成了我生命的第一需要,讀書使我認識了生命的價值,飽嘗了人生的各種體驗,豐富了人生的內容,提高了生活生命的質量。使我在有限的生命中體驗無限的生命內容,活得更加充實更有意義,能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幸福和快樂。
但幾何時,這種讀書的習慣伴隨著結婚生子、家庭的煩勞、班務的繁忙等等諸多的理由,使書的記憶從我的腦海中漸漸淡去,充斥我的生活是報紙、網絡和電視,當這些文化快餐把我灌得腦滿腸肥之時,我家有兒初長成了。為了兒子的早期教育,我不得已又抓起了書,又回到了書的海洋,使我又重溫了書籍帶來的精致與清新。
令人欣慰的是,孩子秉承了我小時侯愛讀書的習慣,對書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從小就抓著一些以畫為主報冊不放。稍大一些的時候,每當出去逛街時,她總是提出:“你們該去逛什么逛什么吧,把我留在書店就行,別忘了回來領我就行”。還行,這種表現不象一個書呆子。
孩子獵取的讀物范圍很廣,象《老夫子》、《父與子》、《兒童十萬個為什么》、《格林童話選》,現在又迷上了《淘氣包馬小跳》,每天晚上睡覺前,總是讓我給念上一段,有時候還發表一些評論,書中的主人公馬小跳是一個機智、勇敢、敢作敢為、助人為樂的孩子。健康的書籍給孩子一個健康的人生,相信這些書給兒子的影響是無窮的。
但是帶著墨香的文字有優美也有灰暗,我們家長無疑是過濾
器,濾掉那些不健康、難以消化的沙子。使孩子盡量遨游在美好的知識海洋中。對那些“小日本”的漫畫書,報冊,我是堅決予以抵制,雖然里面不全是“垃圾”。其中不乏優秀之作。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正確的引導孩子在其中去追尋,去探索,去翱翔,去享受吧!
讀書的心得3
《草房子》的作者是曹文軒。本書講述了主人公桑桑難忘的六年小學生活。六年中,他經歷了將一輪與白雀之間凄美的戀情,深厚的父子情,曲折的同學誼,秦大奶奶對土地地深深眷戀……都印在了他的腦海里,永遠也忘不掉。
這本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人物就是秦大奶奶。起初,桑喬用盡一切辦法也沒能使秦大奶奶搬進新屋子里,秦大奶奶也一直與學校作對,還說著“這是我的地!”,是啊!秦大奶奶和秦大辛辛苦苦了一輩子才換來了這么一大片地,怎么能讓別人拿去呢,換作誰來都生氣呀!而后來,桑喬卻得想辦法讓秦大奶奶住在舊房子里,秦大奶奶還幫著學校,更為奇怪的是,她嘴里說著的竟然是“這是學校的地!”是什么,讓一個人產生這么大的變化,以致于最后,竟為了保護麻油地小學的一只南瓜落入水中而淹死。是愛!愛能創造奇跡。當初喬喬喊著“奶奶!”將愛給了秦大奶奶,秦大奶奶救起了喬喬將愛還給了她,喬喬喊著“奶奶!”將愛再次送了過去,秦大奶奶醒了。為了還愛,她做了許多為愛奉獻的事,如:下雨天幫忙關窗,守著學校的農作物……
這就是愛,能改變人的愛,意大利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草房子》不愧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愛的教育》。
人生無處不真情,在《草房子》里,我看到了另人落淚的真情。閱讀著,品味著,我與文中的小主人公桑桑同樂同悲。只希望真愛開滿人間。
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葉,靜靜的大河,一望無際的蘆葦蕩。這就是油麻地。那里生活著一群可愛的孩子:頑皮、聰明的桑桑,禿頂的陸鶴,堅強的杜小康以及柔弱、文靜的紙月……這些都出自于曹伯伯的純美小說《草房子》。
《草房子》記錄了一個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的六年小學生活。講述著一個又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每讀完一個故事,我都會感到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善良,尊嚴,頑強……這一切的一切都散發著人性之美的光輝,不斷地沖擊著我的心靈。
故事中最撼動人心的莫過于秦大奶奶。她是書中最頑固的一個人,在油麻地生活了幾十年,房子龜縮在小學的西北角,是學校的一個污點,學校花費了十幾年也沒能將她趕出校園。在當地人的眼中,她是個可惡的老婆子,總在學校里搞破壞。然而在一個春季,她冒險救了落水的喬喬。在油麻地人悉心照顧下,半個多月后才勉強下地。從此,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動離開校園、用拐杖趕走闖進校園的鴨子,用拐杖關她夠不著的窗戶……最后,她竟為了學校的一個南瓜,不慎落水而永遠地離開了。感動之余,我不禁想;是什么使她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是什么使她為了一個區區南瓜不顧眼前白花花的河水吧?是什么使她在垂暮之年發出人性光彩?是愛!是油麻地人的淳樸,是油麻地人對她純真的愛。也是她那顆感恩的心。關愛、純樸、感恩書寫了秦奶奶完美的最后一筆。
讀書的心得4
其實我每看完一本書寫下一些感想,我自己都叫做讀書筆記,其實,我寫的這些,根本不能叫做讀書筆記。說實話,我現在都已經忘了讀書筆記怎么寫了。但是,我還是想要按照我現在的方式寫下我自己的感受,我想在我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記錄一下我的有所收獲的心情。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幸福。
這本書是我一年來第一次看教材類的書。不過給了我全新的體驗。原來教材類的書也能用這樣的方式來看。
因為現在的職業,我需要惡補一下營銷方面的理論知識。雖然說做過營銷的人都明白,理論上的東西基本上沒什么用,實踐問題上的能力才是真的能力,能拿到客戶的單才是真正厲害的營銷高手。其實呢,大部分上我也是這么認為的。但是,本小姐屬于學院派。不幸,我的老板也屬于學院派!哎,不知道這是我的幸還是不幸!終于有一天我受夠了他總是跟我說什么“4P理論”、“思維導圖”……我終于決定開始惡補,彌補理論上的不足對于我來說是最輕松的任務。我很樂意迎接這樣的小挑戰。
于是,向營銷高手老同學請教,他推薦我一本書——《羊皮卷》。我樂顛顛的到網上去查,發現這是本人生和營銷方面勵志類的書。看來跟人家高手還真不是一個檔次的啊。于是我只好說:“我想先彌補一下理論上的不足。”于是甩我一句,那隨便找一本大學營銷學教材就可以了。于是我倒網上一頓海查。終于在當當淘到這一本《市場營銷學教程》。外加一本《羊皮卷》,真的是本好書,喜歡。
本來我以為教材類的書會很無聊,想晚上在家看,早晚上班在車上呢,就看有意思的《羊皮卷》。不過呢,鑒于要抓緊惡補理論知識,就只好先看這一本教材。但是,事實很讓我自己吃驚,我覺得這本書,很好看。真的很好看,這也是我說的全新的體驗,我基本上從沒有因為急需一些知識來看一本書,所以這次發現,帶著這樣一種感情看書,真的是效果很好。
于是,我也懂了“4P理論”,還知道,現在“4P”都已經發展到“4C”,又發展到“4V”,又發展到“4R”,又有人豐富了“4P”到“11P”,鑒于好多理論光是這樣說很枯燥,就不一一列舉了。現在看這樣的書學習,不會再停留在背定義,做論述題的層面上,而是會結合實際工作的經驗來思考,這樣會有很深刻的體驗,我還是不會背很多的定義,但是,我會又另外層次上的理解。可能,以后慢慢的也會用到工作中。這就是書帶給我的快樂。我的'心里很快樂。豐富了我自己的那種快樂。
看書是一種很好的成長。
讀書的心得5
于連一個底層出生的孩子,智慧聰明,會說拉丁文,《圣經》也倒背如流,但是在那個年代里有好的才華并不意味著就有一個好的前程。于連曾擁有過,但是卻被他的欲望所葬送了前程。
在法律面前,合乎“自然的”只有師子的力量,或者動物饑寒時的需要,更簡單的一個字表示,便是“欲”。于連與德.萊納夫人短暫的戀愛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嗎?這個錯誤的原因是什么呢?難道是與德萊納先生不和的婚姻?還是19世紀早期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社會風氣?德萊納夫人不缺錢但是卻缺少了精神的寄托,也許市長與她的婚姻只是逢場作戲,但是誰能夠說這樣的婚姻不是普遍存在呢?
文中有一句話“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墳墓,用來埋葬所愛的人”是的每個人心里都有那么一個深愛的但是卻不能一起廝守的人,當所愛的人離去,在心里就有了不能傾訴的秘密就如同墳墓一樣。于連與市長夫人短暫又美好的戀情結束了,因為市長夫人的懦弱,一位小兒子的病是上帝對她的懲罰,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如同煙花般漂亮且短暫,但是卻無法抗拒那股力量帶給我們心靈的快感。
難道才華出眾的人都會高估自己嗎?在做家庭教師時肆無忌憚的愛上了市長夫人,在教堂里他的聰明戰勝了同伴不滿的目光,他的確很優秀,但是在處理感情的問題上卻是那么地不理智。我認為于連與德.萊納夫人的激情,是于連報復上層統治者對他的鄙視,而德.萊納夫人的柔情卻使他真正地感受到戀情的美好,相比之下與瑪蒂爾德這位貴族小姐的戀情更像是為了權利和金錢。有人說于連與市長夫人是“心靈的愛情”而與德.拉莫爾小姐是“頭腦的愛情”。盡管她們追求愛情的方式不同但是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她們對自己本階級的厭惡和對封建門閥的叛逆。而于連卻是一個出類拔萃的青年,他相信勃勃,不甘于貧賤,一心向往沸騰的生活,希望青云直上,但是在王朝復辟時期,在極端反民主的貴族資產統治下的法國,他看到從軍建功立業已經行不通了,只有通過教會才能使他躋身名流,在上流社會中,他如同一絲絲柔弱的陽光,想放射光芒卻微不足道。
于連與侯爵夫人偷偷的戀情,也許是一種偶然,但是他的心里一定是想希望這樣來達到飛黃騰達的美夢,但是生活卻不盡人意,市長夫人因為嫉妒寫了一封舉報的信,使他的美夢被打破了。于連也因為刺殺市長夫人而被抓,瑪蒂爾德為了于連最起碼的聲譽也不要了,為了他的獲釋而東奔西走,也許她真的愛于連,但是于連愛的卻是市長夫人,瑪蒂爾德的狂熱,市長夫人的深沉,,兩個不同的女人都深深地愛過他,也為他付出了深深的代價,一個以死來結束了余生,而另一個喪失尊嚴去乞求愛情。有時候愛情真的不是金錢才是萬能的,只有真正的相愛才能超越金錢。
有人說“紅”象征拿破侖的軍服,“黑”代表王政復古年代僧侶的黑衣,黑是瑪蒂爾德的喪服,紅是德萊特夫人的鮮血,但是我卻認為紅是代表于連對自己人生的追求,而黑代表了他人生的遭遇和不幸,代表了各種各樣的誘惑。
讀書的心得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士”什么意思?“士,事也。”[1]也就是說,一個人被推舉出來為大家做事,就是士。既然出來為大家做事,他在社會上就有了一定的地位,有了一個位置,故而《漢書食貨志》說“學以居位曰士。”后來選士用科舉的辦法。科就是一個方面的才能,舉就是推舉。就是通過考試看誰有能力,有能力者為士。從鄉試開始,一級一級的考上去,鄉試考的好的叫中舉,就是你可以向上推舉的意思。在全國舉行的會試中,考的最好的叫貢生,貢生就是等著向皇帝進貢人才的意思。皇帝殿試以后,第一名就是“進士”。通俗的說,就是進級為士。這就是“學而優則仕”這句話的來歷。既然被選上了,就有了升遷,就有了官職的大小,“是以為大夫卿士。”[2]后來把出來做官,叫做出仕。按今天的說法就是當公務員吧。
做公務員首先是為老百姓辦事的。那么古人對于士有什么要求嗎?有。在這里曾子為出來作士的人提出了最起碼的要求。他說,出來為大家做事的人,不可以不洪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堅毅、堅韌、有百折不回的氣概和毅力。一個知識分子,走上了仕途,首先要志向遠大,即所謂弘大,立大志向,辦大事,辦好事,堅定不移地向前走。為了老百姓,目標再遠,困難再大,也絕不動搖。而且要把自己擔負的責任看作是天職。這里的標準是什么?當然是仁,以推行仁政為己任,這是最最重要的。為了推行仁政死而后已!
所以當官的不要怕擔負責任,你不愿意擔負責任就不要當官。當官的就要推行仁政,施仁政,愛人民,用仁德來管理百姓,用仁德來要求自己,用仁德來作為自己為官的原則和檢查衡量能力的標準。在曾子看來,要享福別做官,要發財別做官,不能任重道遠,不能吃苦耐勞,不能一絲不茍地為國家辦事,為老百姓辦事,不能實行仁政的人,真的不如回家賣紅薯。人都是要死的,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死,,一心一意地為老百姓辦事的人,死了才沒有什么后悔和遺憾,才能做到死而后已,否則就是行尸走肉,不配士這個稱呼。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并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鉆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于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于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于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埃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后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么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本次學習,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啊!
讀書的心得7
從女兒一歲多起,曾經是人民教師的姥姥就給她買了很多適齡的童話書,有空就用手指著一個一個的字,讀給她聽。慢慢的,姥姥讀過的故事,小丫頭也能一字不差學著姥姥的樣子把整個故事都“讀出來”!與其說讀,其實是她背下來的,如果指著某個字單問她,她是不認識的。可是,就是這種啟蒙式的讀書游戲,讓女兒從小就對讀書情有獨鐘!從開始識字到升入一年級認識更多的字,從喜歡簡單的漫畫書到現在的故事,我們看到女兒在慢慢長大,漸漸被書中的故事吸引并愛上了書中的角色,讀書也就成了她最大的愛好。在“書”這位益友的陪伴下,女兒學習了知識,收獲了快樂!
女兒從小就喜歡書,從來不撕書。在各種各樣的好書陪伴下,女兒快樂的成長著。記得她三歲時,給她買了一本《經典兒歌》,每天晚上,睡覺前的讀書時間,她都會嚷著要我和她一起讀上面代代流傳的歌謠,整整一百三十八首,到后來她都能流利的背下來。
以后我又陸續給她訂了《看圖說話》、漫畫系列《烏龍院》,還在網上購買了很多外國優秀兒童圖書《小熊毛毛的美好生活》《瑪蒂娜》等等,這些書不但讓女兒的識字量大大增加,還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寓教于樂,讓她明白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分清真善美假惡丑。
記得女兒五歲的時候去奶奶家,伯伯家上高中的大哥哥問她:你知道什么是水稻嗎?她很不以為然的說:“當然知道了”拉著哥哥的手走到衛生間,指著地下的排水道說:“水道”就是下水道唄!頓時笑翻了滿屋子人。城市里的孩子包括我自己都弄不清水稻長的什么樣,于是我帶著受挫的女兒去書店買了一套圖文并茂的百科全書,她從書中又學到了很多自然常識,認識了很多動植物,還經常給我當小老師,告訴我一些自然現象的形成原因。
現在女兒上一年級了,只要完成學習任務,或者周末的休息時間,經常是周六剛睡醒,她就會找一本書坐在床上讀。像家里厚厚的沒有拼音標注的《格林童話全集》《安徒生童話全集》她都看過很多遍,她對我說雖然看了很多遍,她還是喜歡看,因為每看一遍的收獲都不同。現在只要是學校推薦的好書,我若忘記買,她就會一直一直提醒我快點兒買給她,只要能夠買書甚至可以不要零食,不買新衣服。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對于女兒來說既能陶冶情操,又成了最大的精神財富。讀書讓女兒明白事理,受益匪淺,她學會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不時語出驚人。書,滋養了她,豐富了她,使她遨游在書的海洋里,吮吸著知識的養分,健康、快樂地成長。
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希望女兒能一直與好書為伴,浸潤在書香里......
讀書的心得8
時光飄啊飄啊,它把我帶到了20xx年9月1日,那是一個陽光明媚,萬里無云,碧空如洗的早晨,我來到坦坦教育國學課堂,每一位同學的書桌上都放著一本書—《論語》。
我開始學《論語》了!初學時,我一頭霧水,根本聽不懂,完全不知道老師在嘰哩呱啦的講些什么?
通過近一年的學習,我明白了《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傳承下來的儒家思想智慧,《論語》也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輯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再傳弟子的言行錄。儒家把《論語》《中庸》《孟子》和《大學》合稱為四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的世界,聽聽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故事吧!
《論語》的主人公孔子,外貌略丑,一頭烏黑的頭發披在肩上,兩只如同鈴鐺一樣大的眼睛看著每個人,鼻子嘴巴大的不得了,都能和蘋果相比了,但最有特點的是它那尖尖的耳朵,一般人還認為他在扮演小丑。
雖然孔子的外貌一點也不帥氣,但他的知識可淵博了。他的經典語錄都被他的弟子們整理并流傳了下來,但有一些話卻被人們誤解了。比如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句話被一直誤解成了父母在,兒女不能出去,必須要待在家里,不可以去其他地方。而正確的意思是:父母健在,不要遠離家門,如果非遠行不可,也一定要告訴父母自己所去的方向位置,以便聽候父母的隨時招呼。
讀《論語》讓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像君子一樣,堂堂正正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還有區別君子和小人為人處世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的意思是:君子講求遵循道的基礎上的和諧,而不是盲目地隨從,小人講求無原則的盲目隨從附和而不是和諧。君子可以廣交朋友,但絕不會交讓自己去干壞事的那種朋友。比如有一次,有一位陌生人想和我交朋友,我問了問他為什么想要和我做朋友,他說想和我一起玩“藍鯨”,我想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于是我溫和地對他說:“謝謝你,我不能和你玩,再見。”
又比如說期中考試時,我考了全班第一,正當我沾沾自喜時,突然想起了孔子的話: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孔子的話告訴我,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也需要保持謙遜。當別人夸我考得好時,我謙虛地對他說:“英語還考得不夠好,語文也是,請讓我冷靜一會兒。”
《論語》教會了我要像君子那樣坦蕩蕩,讓我明白了一個人一定要誠實,要懷著道德之心做人。
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軍人,首先一定要做到愛國有道。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我要堅持誦讀《論語》,每天練習《論語》中的智慧,更加勤奮努力。
讀書的心得9
精彩片斷:
你以為我會無足輕重的留在這里嗎?你以為我是一架沒有感情的機器人嗎?你以為我貧窮、低微、不美、渺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和你有樣多的靈魂,一樣充實的心。如果上帝賜予我一點美,許多錢,我就要你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以離開你一樣。我現在不是以社會生活和習俗的準則和你說話,而是我的心靈同你的心靈講話。
心得體會: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轉色彩的長篇小說,它闡釋了這樣一個主題:人的價值=尊嚴+愛。小說告訴我們,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嚴加愛,小說的結局給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雖然我覺得這樣的結局過于完美,甚至這種圓滿本身標志著浮淺,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對這種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嚴加愛,畢竟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價值=尊嚴+愛這道公式付之實現常常離不開金錢的幫助。人們都瘋狂地似乎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
《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化繁為簡,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它猶如一杯冰水,凈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同時引起讀者,特別是女性讀者的共鳴。
讀書的心得10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對于父母,總是覺得那是自己堅強的后盾,是自己的避風港,從未想著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他們的依靠。因為初中就開始住校,所以對于家的眷戀也逐漸減少。畢業后,最終也是選擇遠離家鄉的城市工作,過著一年回家兩三次的生活。對于這樣的生活自己并沒有覺得不好,甚至是覺得充滿了自由。與家人的聯系更多的是電話,可是就是電話聯系也是老媽打電話居多。每次與老媽打電話,總覺得老媽很羅嗦,大大小小的瑣碎事都要一一報告,自己心情好的時候,或許能靜下心聽。
可是,對此,老媽卻樂此不疲。有時候,老媽打電話過來也會哭訴一番,大約是工作的不順心或者其他一些不開心的事。又或者,老媽打電話過來就一些事情慎重的問我的意見甚至有時希望我能做決定。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原來我們的位置已經“互換”了。
小的時候,每次放學回家吃飯,我總是飯桌上最后一個吃完的,因為總是在飯桌上不停的說著學校發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媽一個人有耐心聽我講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樣邊哭邊傾訴。現在的老媽所扮演的角色多么像當年的自己。原來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強大的,他們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們傾訴的時候,也有需要依賴我們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這樣的轉換,做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可是,我希望能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在一個愜意的午后,我走進了龍應臺的《目送》,書里每一個不同人的故事、每一個不同人的感悟,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目光看向已近黃昏的窗外,我卻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回蕩。書里講述的關于父女間的離別、親人的逝去、長大成人的故事,我不禁陷入沉思:什么情形時要一個人走呢?是爸爸抱歉只能用面包車送孩子上學嗎?是父親用背影告訴孩子不必追嗎?還是媽媽卻永遠只記得當年的女兒呢?
人啊,永遠是孤獨的。人的一生中總會遭遇很多,我們會面臨生死離別,在漫長的成長道路上,我們要學會一個人走。
回憶翻到青澀的小學時光,依稀記得被撕壞的日記本,被翻亂的書包,風把書頁吹得沙沙作響,它們跳躍著好像在開著玩笑。媽媽依舊只關心我的學校犯的錯誤,那時沒有人知道我怎么想,沒有人知道我有多難過。我內心的吶喊是:一點兒也不想長大,想要一切都如意,沒有難題和煩心事,想要媽媽溫柔的安慰。可是不知道為什么,上天像作弄一般,硬是和我反著來。老師的有色眼鏡、與同學相處的不愉快,一時之間都讓我束手無策。還記得媽媽當時耐心地開導我:“要學著長大,即使不喜歡也要學會面對,成長這條路只能靠你自己走。”
學會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離別,學會如何為人處世,學會冷靜面對每一件事情,學會受到委屈勉勵自己,也許在安靜的夜晚會流淚,但在一個人的道路上一定會越挫越勇。挫折,困難,總有不能與朋友分享的東西,只能靠自己。
不僅僅是成長,人生這條路也是要自己走。即使是全世界都在對立面,所有的不平等和委屈都對著你,你只有一個人,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讀書的心得11
讀《金鎖記》的時候是在上19世紀俄羅斯文學的課上,當曾思藝教師在課堂上深情地吟誦丘特切夫的詩歌的時候,我在最終一排位置上手捧一本盜版的厚度與磚塊無異的張愛玲全集,聚精會神地戰栗。說戰栗是因為當時正看到《金鎖記》這篇小說,從小喜歡就書中的人物和情節進行豐富聯想的我已然把它當做了一部驚悚電影來看。如果說這是一部驚悚電影的話,那應當是一部融合了歐美血腥場景和日韓詭秘氛圍的雜合體。
總而言之,我被這篇小說給嚇著了。主要是因為曹七巧這個人物,之前所讀的小說中似乎從未有遇到類似主角,那么瘋狂,那么變態,那么神經質,那么難以置信,那么像一個孤魂野鬼。可有時候你又覺得她可憐,覺得她的杯具是注定的,她命當如此,她是一個瘋狂的兇手,可你卻不忍心判她一個凌遲處死或五馬分尸。即使你唾棄她,你也會覺得這個人的一生都是不幸的,她生活在一個壓抑的年代,她的生命從一開始就被加上了詛咒。她是一個恐怖的幽靈,她更是一個失控的木偶。
因為她是個女人是女人就渴望擁有美麗、幸福,期望有一個愛的人陪伴終生。可她只是個沒身份的麻油西施,她歷經風塵,用那些丫頭的話說就是見多識廣,所以她清楚有些幻想終究是幻想,她更需要一個適宜的名分,她需要金錢來生活下去。她憎恨哥哥嫂子,因為他們把她像一件衣服那樣賣了出去,去伺候一個殘廢。她并不拒絕,她只是憎恨。
她是被扶正,可在姜家上下眼里,她始終是一個姨太太,因為她名不正言不順,因為她出身低賤,她被人瞧不起。她的丈夫是個不中用的人,他們的婚姻沒有任何幸福可言,他們只是名義上的夫和妻,在他那里她找不到一絲美滿的感情生活的影子,對于一個年輕的女子來說,這樣的摧殘是毀滅性的。
或許從邁進姜家的門的那一天開始,她就像一朵鮮花,插在了浸滿毒汁的土壤中。可她并沒有枯萎,她卻長成了一朵詭譎怪異的惡之花,她的綻放讓人心驚膽戰,她的凋零又讓人心有余悸。她的根莖是罪惡的,她的枝條是罪惡的,她的花瓣是罪惡的,她的幽怨的香氣更是罪惡的。可是這樣的罪惡仿佛是不可阻擋的,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是一個時代自虐的見證,那個時代切割著自我的動脈,鮮血滴在這朵奇異的惡之花之上,她貪婪的忘情的吮吸著,茁壯的畸形的成長著,完全忽視了一旁的我顫栗的眼神和混亂的思緒。我咒罵著她,可是我也害怕她。
驚悚片換個角度來看,就是純粹的杯具。我雖然害怕她,我也為她流淚。這個女人一生都是不幸的,她的婚姻沒有感情,她的丈夫形如死尸,她的身世是卑微的,她青春是廉價的,她愛過男人卻被男人騙,她不相信感情也不允許其他人擁有感情,她一輩子受人欺負,她一輩子被人嘲笑,她最終甚至變成了一個靈魂扭曲的瘋子,她的一生就那么完結了。
我也是惡毒的,我至今不肯原諒這個瘋子。她瘋狂的忘我的聚斂財產,她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嫁出去,她疑心侄子是哥嫂圖謀她錢財的棋子,她拒絕兒子過正常的婚姻生活,她無恥的狠毒至極的摧殘兒媳致死,她折磨得長白的二房吞生毒自殺,她給女兒裹腳誘騙女兒,硬生生拆散女兒婚事。箍在她身上的那件黃金的枷鎖,變成了一件兇器。她用這件兇器用力地劈向她的親人和敵人,在他們的痛苦的呻吟中尋找自我以往失落的歡樂。人性的惡在那一刻到達了極致。
還有那片使她成長起來的土壤。從一個更高更深的角度看去,那里的骯臟、罪惡和恐怖更密集更駭人更慘不忍睹。不想就封建禮教、等級觀念、包辦婚姻、拜金主義這些所謂的社會問題討論太多,沒有本事,也沒有興趣。我喜歡更多的把目光集中在一些活生生的人身上,無論人性的完美還是人性的罪惡都能讓我感慨唏噓讓我如癡如醉的深入其中,有時拋開了理論,文學和人生都變得完美了,這是我的觀點,也是我的問題。
張愛玲的文字讓我糾結,曹七巧的人生讓我驚悚,人性惡的發展撲朔迷離捉摸不清,卻吸引著我一遍又一遍去觀察思考它。每個人的心里都埋藏著罪惡的種子,讓它孕育發芽成長需要營養和土壤,它會長成什么樣貌取決于你給了它什么。曹七巧那朵惡之花凋零的時候,又有多少罪惡的種子正在一片溫熱的土壤中蠢蠢欲動。正像張愛玲篇末所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和人性一樣,我也沒有讀懂《金鎖記》。
讀書的心得12
暑假我讀了少年兒童百科全書,里面有好多好多我不曾知道的科學知識。
夏天用電風扇很涼快,可是你知道為什么嗎?是電風扇的分是涼風嗎?不是哦,其實電風扇本身不會制造涼氣。那么你為什么會感到涼快呢?原來電風扇說吹出來的風,不過是與室溫同樣的熱風,你身上有汗的話,這股風就會迅速地使汗水蒸發,離開皮膚。汗水蒸發時,帶走了熱量,這樣你就會覺得涼快了。哈
讀書的心得13
這周,老師講了《大學》第一章。
何謂大學之道?根據老師,及老師引用的觀點,大學乃大人之學,集大成之學,或者,是說對事物整體的領悟在實踐上達到的境界。對于駕駛員來說,做到人車合一,既是開車之道;對于老師來說,能把自己的東西傳授出去,并且孩子們也快快樂樂的接受了我們所要傳授的東西,也就是做到教學之道;那么,我想,作為父母,能很好的修身正己,對孩子慈愛有加,養育出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孩子,那么,對于他/她來說,也就是掌握了育兒之道。就我個人而言,作為一名職業學校的文化課老師,面對一群整天抱著手機、已經沒有任何任務要求與壓力就可以直接去社會上就業的孩子,我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們如我孩子般大小,卻失去了這個年齡應有的朝氣,而我也只有隱隱的痛心與無奈。如何做到,我和學生合一,路還有點長!
為什么要知止?這也可能與年齡有關。早前,讀到這里,感慨萬千,因為當時的我非常迷茫。孩子尚小,工作沒有突破,家庭也危機重重。當時,讀到此處,深有感觸。如果,我能做到定靜安,該有多好?如今,一路過來,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方向,心也開始慢慢的沉淀下來。如果,想說點什么?那么,我想,知止就是我們的夢想,是遠方的田野與詩,是我們每個平凡人生活中的一點點小盼頭;有了止,我們的生活,即使平淡,即使磕磕絆絆,即使變化無常,那么,她都足以陪伴我們能夠度過那晦暗冗長的歲月。
不管是對于自己,對于他人,或者是作為一個社會人,修身正己都是一個人一輩子要做的事。生活的各種壓力與誘惑,需要我們去平衡自我;為人父母,首先自己要是一個良好而穩定的榜樣;各種人際關系和社會角色,也都需要我們不斷的自我覺察,同時調適好自我的距離與方式。
總之,我想,人生應該就是要在不斷的自我覺察,自我修正,不斷的自我成長之后,方可達到最終的隨心所欲而不越距吧!
讀書的心得14
讀《簡愛》使我想起來這次突然而來的疫情。面對生命的救贖,全國上下一心,保住武漢、保住湖北,保住中國。他們有的是護士,有的是專家,有的是院長。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經過近50天與病毒對弈,武漢贏了,湖北贏了,中國贏了,醫護人員凱旋而歸,他們受到了全國人民群眾的禮遇,禮炮鳴響、警車開道,哭泣、擁抱,我們都是中國人。
這一刻全國人民的心貼的更近,我以我是一名檢察公務人員而驕傲,而自豪。通過這場疫情,簡愛的形象又在我腦海浮現“你以為,因為我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生命應該受到尊重,面對疾病、災難,生命應該受到的禮遇。我深刻認識到一名公務人員身上肩負的責任,一名檢察干警,我們不但要手持法律利劍斬斷不公,更要服務社會,回饋人民群眾的期待,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馬蹄聲碎,喇叭聲咽。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堅守初心,服務社會,報效祖國。
讀書的心得15
周六依公司安排,去郊區的校園做了一天的監考官。我在地鐵里借著蔡崇達的《皮囊》安穩地度過路途的遙遠。列車在地下運行咣當咣當,每個站不停有人上上下下,屏蔽門開關時鈴聲鳴響、黃燈閃爍。于我,最佳的閱讀條件,要么是絕佳的安靜,要么是市儈的嘈雜。我在這樣的環境里,一口氣翻了70多頁,完成了四分之一的閱讀。
晚上回到家,在絕佳的安靜下,我又花了3個小時完成剩下四分之三的閱讀。至此,我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第一次一天閱讀完一本書。其實也不是第一次,單純的學生時代已有過類似經歷,但《再見了,可魯》、《小王子》這樣的書好像不能歸入文學類范疇,而且圖片居多,字數遠遠沒有可比性。 所以我為自己感到欣喜,我好像終于能做到”心無旁騖“了。
而我也正好跳入了韓寒在扉頁“編者按”所講的,“好的文字往往帶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舍不得讀完”。
《皮囊》是一本怎樣的書?我的感受是,這是一本讀來極其普通,但是翻到末頁又極其回味的自白。《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癥病房里的圣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樸》。帶著空杯心態閱讀,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我腦子里素描一個個人物。合上書后,因為回味,我又不停的翻閱回去,然后感受到這一個個人物在腦子里慢慢鮮活起來。等我再次合上書,這些人物已經成功躍離紙面,成為我的朋友與家人、成為我的過去與經歷。
我只是一個在企業做無聊工作的人,日復一日,眼界狹隘,不知道誰是蔡崇達。雖然買過他就職的雜志社的雜志(《新周刊》、《三聯生活周刊》、《周末畫報》等),也仍舊沒有機會讀到過或記住過他的名字。但他是閩南人,至少在祖籍上,我和他扯上了一點關系。而閩南人的文學作品?不得不說我有點好奇,至少囿于閱讀經驗,還沒有看過閩南人的寫作。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在《后記:我想看見每一個人》里,蔡崇達說“這是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在我看來,《皮囊》是一本好書,但以真實人物和經歷作為主要內容的書算不上文學作品,更多是作者因個人心靈歸屬的追求而完成的情感記錄。《皮囊》給予我的觸動在于,作者用血淚的親歷,擊碎了“人艱不拆”的自我安慰與麻醉。都說真實的歷史比歷史小說精彩,套用這個邏輯,也許真實的自傳也要比所謂的文學作品精彩。蔡崇達如此真誠,以致他的文字無懈可擊,又不乏對過去荊棘滿布、現在錯綜復雜、以及未來濃霧彌漫的真誠交流和無畏勇氣。雖然我不認可這本書的”文學“標簽,但我無法掩飾自己的閱讀快感。更加聰明的是,書的最后一頁居然在巨大的空白里,單獨安放了馬塞爾-普魯斯特這樣的一段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這段話放在這里,就是告訴讀者,我寫我的,你看你的,你需要發現自己的內心,無須對我評價。這絕對是一個出色的安排,既延續了感動,更加強了引導。如果說還有什么瑕疵,我覺得應該把《后記:我想看見每一個人》改為《自序》,這樣全書讀起來更入心。
事實上,大部分作家的第一本書,或者說所有作家的第一本書都是以自己的真實故事作為素材或靈感的。進一步說,所有作家的所有作品其實都是在寫自己。蔡崇達”在做媒體的這十一年,寫了二百六七十萬字的報道……積累了足夠的筆力……“,最終邁出了寫書的這一步,有了作家的頭銜。但也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寫報道一方面鍛煉了他的筆力,另一方面也讓人感覺到寫作過程中他在做很努力的敘述和調整。
我在閱讀《皮囊》的時候不斷有種矛盾情緒:一方面很有興趣不間斷讀下去,另一方面又很不服氣,”蔡崇達,你憑什么讓我在書店花全價買下這本書來閱讀你悲慘又并非獨一無二的經歷?“但看看,韓寒監制,阿來(作家)、白巖松、劉德華、李敬澤(《人民文學》副主編)、閻連科(作家)等人的推薦,顯然這本書是一個”圈子“的產物。只有”圈子“的人,才有機會出書,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宣貫他們的思想和價值觀。想到”成為作家“在某種程度上與”掌握話語權“相關,這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暴力,就讓我不寒而栗。
盡管存在上述的無謂擔憂,以及對書中個別地方編排的不滿(比如插入的幾首蔡崇達學生時寫的詩,與文章本身的意圖并不契合),但蔡崇達勾起了我對于父母和朋友的回憶,讓我清晰地看見時間的脈絡,好像時間就是小時候我家門口梧桐樹上的葉子,到了秋天就要隨風落下。
而我們,到了成年就要遠離家鄉懷念家鄉,這是不得以的,也是自找的。這點,是一個人無論寫不寫作、一個寫作者無論出不出書、一個人無論看不看書,都在內心無法回避的命題。從來沒有一本書叫《皮囊》,而且真的寫進了自己的血淚。祝福蔡崇達越走越遠,也祝福我們終究能從歷盡滄桑的少年,成長為自己人生的燈塔。
【讀書的心得】相關文章:
讀書日讀書的心得04-25
站著讀書讀書心得03-17
讀書心得12-31
讀書心得02-19
讀書心得06-04
讀書心得03-10
讀書心得11-11
讀書心得04-08
讀書心得09-01
讀書心得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