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1
最近,拜讀了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深為其思想之深邃、理念之新穎、見解之獨到而折服。朱教授在這本書中指出“要想具有人文情懷,讀書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不讀書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懷,要培養人文精神,首先要從接受人類文明的最精華的東西——書開始入手。”
近年來,在和學生讀書共勉、互相增益的過程中,我時時體驗著讀書帶給自己的充實和愉快,也深切地感悟到讀書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有人說:“書中自有精神食糧,書中自有生命質量,書中自有美德滋養。”由此可見,讀書對于培養、充實、提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概括起來講,讀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如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一、讀書,讓學生視野開闊。開學伊始,我與學生相約:本學期老師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同學們進行讀書競賽,新學期誰讀的書多,誰的讀書筆記寫得最棒,誰就是讀書狀元。說讀就讀,從我做起,率先垂范。輪到我的早讀課,我總是早早地來到教室,打開自己鐘愛的書讀上幾頁,待學生們到齊了,再上早讀課;語文閱讀課,更是我們師生讀書的最好時光;語文活動課成了我們推薦好書、朗讀美文和交流讀書體會互動課;閑暇時,我們互相交換好書。一學期下來,我班的一批“小書蟲”除了讀少兒版的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外,還讀了《我要做好孩子》、《我要當升旗手》、《徐悲鴻一生》、《冰心散文》、《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書。讀的書多了,他們的視野明顯開闊了,習作水平有了長足進步,談吐也變得高雅。學生身上洋溢的濃濃書香氣讓人不由得聯想起來“腹有詩書氣自華”名句來。
二、讀書,使學生精神充實。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以及《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書中,十分強調要豐富學生的生活興趣,那么這樣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擔心。因為他沒有時間和精力更沒有舉趣去從事不健康的活動,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實和包圍了。書,是孩子們最好的精神食糧。本學期,我又和學生們一起讀了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曹文軒《草房子》、嚴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以及《哈佛女孩劉亦婷》等書。我明顯地感覺到那些愛讀書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實且豐富了。他們此同齡的孩子更懂得愛、懂得寬容、懂得珍惜時間、懂得誠信的重要、懂得父母的艱辛、懂得老師的用心良苦,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誼的珍貴……
三、讀書,令學生志向遠大。學生具有遠大的志向是其將來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向,之于人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志向遠大的學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充實而有意義的,他的進步就會插上奮斗不息的翅膀。那么,對于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而言,志向從何立起?單憑家長和老師的幾句說教遠不如引導他們讀幾有關志向者的書見效。哥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為此,我推薦《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諾貝爾獎百年英杰李政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牛頓傳》等書給學生讀,讓他們在書中與志向遠大的偉人對話,受其熏陶從而逐步確立自己的遠大理想。有了志向,才有明確的奮斗目標,才有實現目標的堅忍不拔,因而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真誠的希望我的學生們今后都能在自己遠大志向的引領、鼓舞下,經過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走向輝煌的明天。
由此可見,多讀好書的孩子,其視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遠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多讀些書不斷充實自己,并引薦學生多讀些有益的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尤為重要。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當所有的學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就有正氣,就充滿希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里,我們不妨說培養人文精神,始于讀書
今天的教師為什么要讀書,已經無需講太多的大道理了。因為社會各界對我們所從事的職業和對我們自身的要求都越來越高了;因為新課程改革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因為教師專業發展別無他途。——任何一條理由都要求教師必須讀書,讀萬卷書。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愿意讀書,每天都堅持讀書的教師少之又少,簡直可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了。
顯然,目前要想讓教師們在教學之余回到書桌前讀書,關健恐怕不是在告訴教師們讀書如何重要,更不是告訴教師們應當如何讀書,而是要設法激發教師們的內在的閱讀動力。這就猶如要想學生認真學習,教師必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一樣。
我們有必要對教師的職業特點作一個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教師們每天都在規范地完成著自己的工作。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這些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有些是不及實際和蠻不講理的),老師們被逼得喘不過氣來,只好整天在領導“強化質量意識”的喊叫聲中,把自己的弦繃得緊緊的。教學方法陳舊,加班加點,題海戰術,犧牲時間和體力和學生“同歸于盡”,什么創新精神,什么創造能力都統統見鬼去吧!
二、教師狹隘地生活著。每天從家到學校,從學校到家,兩點一線,周而復始,漸漸形成了不變的生活軌跡。雖說這樣的生活仿佛遠離了社會的喧囂和浮躁,但又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校園的陳腐和慵懶。我們心不甘情不愿地看守著自己狹隘的生活,讓自己變得更加廣博似乎根本就事不關己了。
三、教師們重復地生活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今天的你我還在重復昨天的故事。機械地重復使我們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惰性,甚至是職業的倦怠。讀書苦,讀書忙,讀書有個啥用場?
四、教師們忙碌地生活著。備課,批閱作業,還有其他的各種中心工作需要完成。我們已經分不清八小時以內和八小時以外了。另外,成家后,還有許多的柴米油鹽的生活瑣事纏身,真是讓人感覺好累好累。唉!
面對著當下我們教師的生存生活方式,我們要創設這樣一個前提:讓教師愿意讀書。
創設這個前提,不是說說就可以行得通的。所謂強按牛頭不喝水。但這確實又是一件極為關健的事。可以這樣認定,什么時候教師們發自內心地想讀書了,我們的教學改革,我們的教學質量,我們的教育對象就都有了希望。
那么,怎樣讓教師愿意讀書?
最根本的途徑當然是從制度上提高優秀教師的社會地位。如果我們確信讀書是優秀教師必須經歷的成長途徑,那么我們首先就要使更多的教師愿意成為優秀教師,愿意為此而努力。
讓教師體驗到讀書的歡樂也是有效的途徑之一。教師畢竟是精神文明的創造者,教師的精神生命也需要發展、事業需要成功。因此,如果能夠讓教師從讀書中體會到歡樂,那么教師也會逐步地重拾書籍,回到書桌前來的。有針對性地讀書是最能體驗到讀書的歡樂的。
以上為王小娣寫的讀書體會。目前社會上教師的地位在精神方面很高很高了。如果我們的工資全國統一發,規定每個月五仟元保底,對教學效果好的進行重獎,我想每個教師更會珍惜這個職業。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2
暑假有幸讀到《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收獲真是不少,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主流。身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盞明燈,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并對以后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特別是書中有一些精典的語句,影響著我: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因為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母雞為愛護小雞而奮起,狗為護幼崽而狂吠,這些都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父愛和母愛雖然比動物對幼崽之愛要豐富和廣闊得多,但就其本質來看,也是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本能性行為。然而對學生之師愛卻出自教師的職責,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是愛;這種愛是神圣的愛,是一種促使學生成才的真情。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是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能長期地堅持這種性質和功能的師愛,我們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我的學生一定會進步、會成才。”這是我們作教師必須堅持的一種信念。如果一個教師認為:“一個班級的學生中總是有好有壞,教師不可能把每一個學生都教育成好學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棄對班上學習不好的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武斷定論:“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為這種判斷是與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們應該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并堅持一視同仁,將神圣的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個學生,以感染他們、改變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
“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了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我們常常說,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如果說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師智慧的表現則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學去影響學生。魯迅先生因為藤野先生公正無私的精神和崇高寬廣的胸懷而對先生非常敬仰。魯迅每每念及總有說不盡的感激。只有讓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學習熱情,教育者的指揮之源才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師才是完美無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悅,歡樂,幸福。充滿智慧的人總是快樂和幸福的。喜悅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幸福生活,這主要表現在對知識教育和知識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達到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決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對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斷的探索、深思,但是閉門搞研究終究是不會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書中的這些精典話語總在我腦海中回蕩,我也想把這些話讀給我的朋友們。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3
今年暑假期間,我閱讀了《教育智慧從哪里來》一書。該書為教育專家王曉春老師所著,其中匯集了100個小學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作者積40余年教學經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系、教師與家長關系、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鑒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注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后令人深受啟發。
王曉春老師在這本書中反復提倡的是教師的科學精神與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則案例中,一個學生不講衛生,教師對他進行個別教育,通常會采取兩種方式,"告訴他:你太臟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須把自己整干凈(嚴厲地或者溫和地)。""第一句話是向孩子耳朵里輸入教師評價。第二句話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輸入教師指令。"這兩種方式,王曉春統統稱之為"干涉式教育",并且評價說,"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師一張口,教育架勢就擺出來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屬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進行這種教育,不需要多少專業知識,靠條件反射就可以實施了。像上面兩句話,普通的家庭主婦也能說得很流利。"那么怎么辦呢?王曉春老師結合案例說,"幫助式教育"才是科學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辦法。
王老師通過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師光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正如醫生與病人的關系好,但缺乏醫術的話,并不能保證治好病人一樣。要治好病人,醫生還需要有專業能力,能對癥下藥。教師也一樣,面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光靠愛心,還應在愛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研究。
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深入具體地分析他的心理問題是什么,他的智力類型是什么,他的思維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難到底在什么地方,從何處突破可以見到成績,可以建立信心。事實證明解決教學中各方面的問題,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千萬不要以為愛能包治百病,其實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愛心更重要,起碼也和愛心同等重要。因此,我們教師應克服工作方法簡單、思維方式單一等問題,練就一身教的好本領,以科學的態度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智慧來幫助學生,讓智慧與愛心同行。
王老師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師非專業化的反應,比如碰到釘子就急躁,遇到失敗就沮喪,稍不稱心就埋怨,怨氣沖天,顧影自憐,工作情緒化。其實仔細想一想,這正是一線老師的寫照?在王老師看來,一個專業化的班主任遇到難題,首要的任務是了解情況,進行分析,鎖定問題性質,然后才可以根據性質進行干預。萬不可上來就管,那樣容易下錯藥。王老師分析了解決問題的兩種思路,一種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成長",一種是"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然后提出:"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我們先要盡可能周全地了解情況,占有材料(否則根本無法研究,因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腦子不能空轉),然后根據這些材料提出種種歸因假設(假說),即初步診斷。有了診斷,就可以開藥方試試了,于是采取措施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干預。再根據反饋回來的干預結果,調整假說,調整診斷,調整藥方……如此巡回往復,認識不斷深入,問題也就逐漸得到解決。"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4
合上張平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回蕩,“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了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思維是智力與智能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于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形成求異思維;對于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形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煉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程頤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通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特別重視“勤奮”,并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征,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
作為一名教師,把“工作就是服務”落到實處,學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務內容,學生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學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事事為學生做出榜樣。把認真為學生負責作為自己的左右銘,用自己職業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讓“工作就是服務”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推進到自己的每項工作,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應該享受的服務。
作為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
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后,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系,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凈化和啟迪。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5
伊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本書,我很認同這本書作者的大部分觀點。作者是一位母親同時也是一名教育研究者,在書中傳達的教育理念質樸而真實,從個體經驗到群體現象,從經驗分析到學術解析,覆蓋了很多家長及老師們所遇到的問題或困惑,并且遵循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簡單、生動地表述了自己的觀點。這本書在以下幾點我感受頗深,分享一下給大家參考。
我們在兒童期間能給予孩子什么?
作者在書中提到每個孩子都是生命中最美的饋贈,時代發展到今日,除了生命,我們能給予孩子什么,可保障他們一生健康幸福的生活是“習慣、自由、平等”。
習慣,對于社會人來說十分重要,好的習慣的重要的培養時期是少兒時期,怎么樣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成為家長們任重道遠的話題。作者認為習慣的培養首先不是在于改造,而是在于接納,讓孩子們認識到習慣的好處,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
例如在學習上,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養成“認真”的好習慣,但由于兒童年幼知識不足的前提下,各種“馬虎”的行為屬于非常正常的情況,我們需要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不能以強制的方式要求孩子馬上立即變得不馬虎,并且不要往孩子身上標記“馬虎、不認真”的標簽,使得孩子潛意識降低自我認同感,阻礙智力發育,批評的方式更不可取,會給孩子一種負面的影響,在心理上造成極大的傷害。而是應該建議孩子合理進行注意力分配,循序漸進的建立起好的習慣。
自由,自由是指多讓孩子獲得自我管理的權力,自由的人才是自覺的人,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中國教育多年熱衷講紀律、講嚴格,尤其在教育上,家長錯把控制欲當成教育的手段,以自己的認知,所謂的經驗來控制住孩子的一言一行,使得孩子套著“枷鎖”長大,有可能會出現心理失序、怯弱膽小,逆反暴躁、謊話連篇的問題,我們應該給孩子在特定的條件下,自主管理、自由支配、自我完善的機會,比如零錢、作息計劃、新事物探索等,通過鍛煉,孩子會不斷的完善自己的自覺和自主意識,同時也獲得自尊感和責任感,使孩子在心理上更加強健。
平等,平等是指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給孩子提供一個和睦、平等的成長環境。很多家長在平時和孩子相處期間,很多時候表現出長輩姿態,和孩子有限的相處中,多半是“檢查工作”和“安排工作”,交流方式比較武斷,常常以當年自己的云云,來鞭策孩子或者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做比較,不僅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也會對孩子的自信心有打擊,我們應該用一種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每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隨著年齡的長大,自尊心也會慢慢成長,他們希望得到尊重,平等的對待。很多時候家長不要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待他們,能更多的自主選擇、處理的機會。
書中多次提到家長需要完善自身,不發脾氣,不提倡嚴厲教育,發脾氣和嚴厲教育的后果會給孩子在兒時性格塑造時帶來不可磨滅的破壞性,對今后的性格和對生活、對人的態度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盡量避免。事實上,發脾氣不但沒有教育的功能,而且對教育是反作用的,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克制脾氣的方式:
1、半小時方式
不要馬上發火,一切等半小時后再去做,分散自己注意力,冷靜后再處理。
2、分散注意力
火氣一起來,趕快把意念轉移到身上的某一處,注意力關注身體的反應,想象有一股純純的氣體再慢慢消磨怒氣,慢慢散開。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6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我在暑假期間通讀了一遍,首先最大的體會是:這是一本值得每個教育者一讀的“教育寶典”!此處的“教育者”,包括從事的教育人員,也包括學生的家長。
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書中的觀點,和文章的思想產生共鳴,我了解一下作者和作者出版本書的目的,就像與作者面對面地交流。《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共分教學中的心理效應、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管理中的心理效應三大類,每一大類又分別編排了21、24、19個心理效應。更讓人欣喜的是每一則心理效應它不僅有生動具體的事例,透徹的效應分析,更有根據這一效應,我們在教育中的具體操作。
本書的每篇文章都是以一個經典的實驗、故事或問題情境開始,然后再介紹此規律或效應的心理學背景,接著舉例說明其在教育、教學或管理中的應用。有幾例讓我印象深刻,如:“南風效應”通過一個北風與南風比賽的寓言來說明教師應該有一顆如南風一般溫暖的心,讓學生們如沐春風,心存感激;“仰八腳效應”通過三個演講者演講的故事來說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要求教師走下神壇,遠離神位,以一種平常人的姿態走進學生的生活當中,從而更容易被學生接受。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有時出丑未必是一件壞事,相反還可能起到積極作用,但卻不可亂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資本的時候,方可謹慎行之”。
還有“第十名現象”,這也是現時教育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有些教師是存“人性關懷”,但是他們往往把這些關懷集中在某些優秀,聽話,懂事的學生身上,從而使這些學生“萬千寵愛在一身”,在班里和教師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但是等他們走進社會,卻在許多方面都不如學習上遠遠的落在后面的學生。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因為“學業成績考查學生的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而事實上人的潛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際溝通能力,領導管理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等卻在考試中難以體現出來,這些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重要。在只重視學業成績的情況下,一些學生盡管成績優秀,但在其學業智力發展時,成功智力的發展卻滯后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學生的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協調、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這個試驗也告訴我們的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智力成長,根據每一個學生的智力特點實施個性化教育和發展多元化評價,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
閱讀這本書絲毫沒有覺得心理學是那樣的嚴肅、學術,反而感覺到這本書充滿了趣味性、科學性和實效性。一篇篇文章讀下來,不僅僅激活了自己先前的知識經驗,還常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學知識,卻與我們日常的工作聯系得是那么緊密。
以上只是我讀完這本書后的一點感悟,在這里,我再次推薦同行們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因為教育,應該走在孩子們的心田里。只有懂得心理學的老師越多,老師和學生出現的“病因”才會越少,教育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只有教育和心理的超鏈接,才能有效地促進人的成長。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7
《教育的奇跡》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后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涂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么?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么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著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邊,打開此書,悉心閱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8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書中認為教師的智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識才學影響和教育學生;
2、首先要求教師自己德才兼備,但這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也如此;
3、教學是教與學兩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只有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奮發進取的精神時,教育才會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師除自身應努力工作,以身作則外,如何啟迪和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學中最關鍵的問題。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還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決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師邁進呢?
1.智慧是靠“想”出來的
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思索的結果。教師如果能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就能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奮”出來的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積累,聰明靠勤奮。”先天的聰明還要靠后天的努力來完成,只有在長期一點一滴的學習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積累。作為一名教師,要特別加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把握學生在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征。教師唯有熱愛學習,從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才能成為學者,成為能師。
3.智慧是靠“交流”出來的
教師的教學是單人單科進行的,教師的勞動在大部分時間里是個體性的。備課、鉆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都是一種復雜的腦力勞動,要獨立完成,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學習,善于博采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共同討論,益處更多。首先,討論有助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討論中別人新穎的觀點、奇特的思路都能給人以啟迪。其次,討論有助于激發靈感。討論是思想的交換,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夠產生靈感的火花,長期困擾個人的問題和疑惑往往能在討論中迎刃而解。最后,討論有助于鍛煉和提高思維能力。在討論中,激烈的思想交鋒能夠快速有效地增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敏捷性。
總之,智慧型教師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還要勤于學習,善于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智慧型教師”應成為我們每位教師不斷追求、自覺探索的目標。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9
《教育漫話》是紳士教育論最系統的代表作,為培養世俗世事人材,是由英國的教育家約翰洛克所提出的,它是教育歷史上的重大轉折。作者從體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論述了自己的教育觀點,內容給人感覺很與眾不同,非常具體實在。讀《教育漫話》可以讓我們聯想到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對于我們現代教育辦學教學都有很高的啟發和反省。
首先他根據自己的醫學知識,提出了有關兒童身體健康的具體建議,我認為這些建議主要是針對父母而言,因為一個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兒童時期身體素質的基礎之上的,由此我們也應當認識到學前教育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聯系在一起是顯得尤關重要的。作者認為父母在孩子的兒童時期就應當采用最簡單最自然的方式來對待他們,不可把他們培養成溫室里的花朵,雖然那樣他(她)們可以生長的很茂盛,但那樣反而減弱了他們的天生的抵抗力。例如,根據心理上研究,適應現象表現在所有的感覺之中。因此作者提出無論冬夏,兒童的衣著不可過暖,主張每天用冷水洗他的腳,鞋子也應該做的薄,不要帶手套,甚至可以洗冷水浴(冷水浴對于幫助身體衰弱的人恢復健康是很靈驗的,那么身體比較健康的人用冷水浴的方法去增強和鍛煉性格也是非常管用的)。
長此以往,身體對于外界的刺激便會有了一定的適應,子女的身體素質也便有了相應的提高。聯系到我們生活之中,我們常常會聽到:窮人家的孩子不易得小病,根據作者的思維那就解釋的很有道理,因為窮孩子從小便在那樣一中受餓受凍的環境當中生活他們對于自然惡劣變化的抵抗力自然高于衣食富足家孩子的抵抗力。作者在書中非常注重對孩子身體健康有益的細節,他強調不可讓孩子喝酒或烈性飲料;不可給兒童任何藥物去為他防御疾病;女孩子的衣服不可穿的過緊;臥床應該是硬的這樣利與身體;然而應該保證兒童充足的睡眠時間(因為睡眠不足,精神萎靡以及由此而來的經常性的周身不適既影響自我感覺也影響智力發展。在書中,作者在對兒童健康方面首先提出兒童應當多吸新鮮空氣,觀察研究發現:如果學生整個夏季呼吸的都是飽含禾本科植物和草地植物的植物殺菌素的空氣,他就不會患受寒疾病例如,咽喉炎,氣管炎,呼吸道黏膜炎等。這一點給予我們深刻的反醒和思考:我國學校尤其是幼兒園及小學所在地方環境是如何的呢?如果環境沒有達到利于兒童成長的標準,那么是否可能損害學生的生理健康呢?作為家庭,學校,社會的成員應該如何去改善和提高我們的環境(這不僅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們人類生存的關鍵因素)?
其次,作者在書中論述了他認為在紳士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德育。作者認為在教育兒童的時候,應該避免鞭笞,那樣會使得壞習慣壓抑的越深,爆發的越猛,同時也會使得兒童愛好的事物反遭兒童的厭惡,而且會形成一種奴隸式的教育,養成奴隸式的脾氣;相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當盡量使的他們的心理能夠感受到名譽和羞辱,當孩子初次犯了錯誤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師或者父母在那邪惡的的傾向一出現時應當表示驚愕的態度,或者對他們說“你怎么會做出這樣的事呢?真的令我失望。”這種暗示性的話語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去認識錯誤;然而當孩子出色的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老師或者父母可以在眾人面前引為自豪的表揚他(她);這樣一來,孩子便會懂得如何去維護自己的名譽。當然對于這一點父母或者教師不可盲目的表揚他們,那樣也會養成小孩字的虛榮心。
但總的來說,作者的這種教育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責罰和體罰對于兒童來說都是噩夢,我們應該把孩子當成理性的人,用理性的方式去對待他們,教他們用理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作者認要把孩子的幸福奠定在德行與良好的教養上面,而培養他們良好的舉止行為禮儀關鍵在于不斷的去訓練他們使得這些優雅的舉止都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的成效就在于早早的培養他們,也就是一個人的兒童時期是顯得至關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我覺得給我們的啟發就是:有些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好習慣例如,早起早睡我們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斷的去訓練孩子使之養成,但是有些習慣我們還是應當以理性的方式去教育他們,我們要學會和孩子談判。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10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書中認為教師的'智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識才學影響和教育學生;
2、首先要求教師自己德才兼備,但這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也如此;
3、教學是教與學兩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只有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奮發進取的精神時,教育才會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師除自身應努力工作,以身作則外,如何啟迪和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學中最關鍵的問題。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還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決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師邁進呢?
1.智慧是靠“想”出來的
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思索的結果。教師如果能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就能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奮”出來的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積累,聰明靠勤奮。”先天的聰明還要靠后天的努力來完成,只有在長期一點一滴的學習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積累。作為一名教師,要特別加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把握學生在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征。教師唯有熱愛學習,從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才能成為學者,成為能師。
3.智慧是靠“交流”出來的
教師的教學是單人單科進行的,教師的勞動在大部分時間里是個體性的。備課、鉆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都是一種復雜的腦力勞動,要獨立完成,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學習,善于博采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共同討論,益處更多。首先,討論有助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討論中別人新穎的觀點、奇特的思路都能給人以啟迪。其次,討論有助于激發靈感。討論是思想的交換,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夠產生靈感的火花,長期困擾個人的問題和疑惑往往能在討論中迎刃而解。最后,討論有助于鍛煉和提高思維能力。在討論中,激烈的思想交鋒能夠快速有效地增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敏捷性。
總之,智慧型教師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還要勤于學習,善于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智慧型教師”應成為我們每位教師不斷追求、自覺探索的目標。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11
最近,拜讀了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深為其思想之深邃、理念之新穎、見解之獨到而折服。朱教授在這本書中指出“要想具有人文情懷,讀書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不讀書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懷,要培養人文精神,首先要從接受人類文明的最精華的東西——書開始入手。”
近年來,在和學生讀書共勉、互相增益的過程中,我時時體驗著讀書帶給自己的充實和愉快,也深切地感悟到讀書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有人說:“書中自有精神食糧,書中自有生命質量,書中自有美德滋養。”由此可見,讀書對于培養、充實、提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概括起來講,讀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如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一、讀書,讓學生視野開闊。開學伊始,我與學生相約:本學期老師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同學們進行讀書競賽,新學期誰讀的書多,誰的讀書筆記寫得最棒,誰就是讀書狀元。說讀就讀,從我做起,率先垂范。輪到我的早讀課,我總是早早地來到教室,打開自己鐘愛的書讀上幾頁,待學生們到齊了,再上早讀課;語文閱讀課,更是我們師生讀書的最好時光;語文活動課成了我們推薦好書、朗讀美文和交流讀書體會互動課;閑暇時,我們互相交換好書。一學期下來,我班的一批“小書蟲”除了讀少兒版的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外,還讀了《我要做好孩子》、《我要當升旗手》、《徐悲鴻一生》、《冰心散文》、《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書。讀的書多了,他們的視野明顯開闊了,習作水平有了長足進步,談吐也變得高雅。學生身上洋溢的濃濃書香氣讓人不由得聯想起來“腹有詩書氣自華”名句來。
二、讀書,使學生精神充實。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以及《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書中,十分強調要豐富學生的生活興趣,那么這樣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擔心。因為他沒有時間和精力更沒有舉趣去從事不健康的活動,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實和包圍了。書,是孩子們最好的精神食糧。本學期,我又和學生們一起讀了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曹文軒《草房子》、嚴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以及《哈佛女孩劉亦婷》等書。我明顯地感覺到那些愛讀書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實且豐富了。他們此同齡的孩子更懂得愛、懂得寬容、懂得珍惜時間、懂得誠信的重要、懂得父母的艱辛、懂得老師的用心良苦,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誼的珍貴……
三、讀書,令學生志向遠大。學生具有遠大的志向是其將來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向,之于人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志向遠大的學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充實而有意義的,他的進步就會插上奮斗不息的翅膀。那么,對于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而言,志向從何立起?單憑家長和老師的幾句說教遠不如引導他們讀幾有關志向者的書見效。哥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為此,我推薦《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諾貝爾獎百年英杰李政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牛頓傳》等書給學生讀,讓他們在書中與志向遠大的偉人對話,受其熏陶從而逐步確立自己的遠大理想。有了志向,才有明確的奮斗目標,才有實現目標的堅忍不拔,因而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真誠的希望我的學生們今后都能在自己遠大志向的引領、鼓舞下,經過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走向輝煌的明天。
由此可見,多讀好書的孩子,其視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遠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并引薦學生多讀些有益的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尤為重要。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當所有的學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就有正氣,就充滿希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里,我們不妨說培養人文精神,始于讀書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愿意讀書,每天都堅持讀書的教師少之又少,簡直可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了。
顯然,目前要想讓教師們在教學之余回到書桌前讀書,關健恐怕不是在告訴教師們讀書如何重要,更不是告訴教師們應當如何讀書,而是要設法激發教師們的內在的閱讀動力。這就猶如要想學生認真學習,教師必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一樣。
我們有必要對教師的職業特點作一個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教師們每天都在規范地完成著自己的工作。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這些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有些是不及實際和蠻不講理的),老師們被逼得喘不過氣來,只好整天在領導“強化質量意識”的喊叫聲中,把自己的弦繃得緊緊的。教學方法陳舊,加班加點,題海戰術,犧牲時間和體力和學生“同歸于盡”,什么創新精神,什么創造能力都統統見鬼去吧!
二、教師狹隘地生活著。每天從家到學校,從學校到家,兩點一線,周而復始,漸漸形成了不變的生活軌跡。雖說這樣的生活仿佛遠離了社會的喧囂和浮躁,但又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校園的陳腐和慵懶。我們心不甘情不愿地看守著自己狹隘的生活,讓自己變得更加廣博似乎根本就事不關己了。
那么,怎樣讓教師愿意讀書?
最根本的途徑當然是從制度上提高優秀教師的社會地位。如果我們確信讀書是優秀教師必須經歷的成長途徑,那么我們首先就要使更多的教師愿意成為優秀教師,愿意為此而努力。
讓教師體驗到讀書的歡樂也是有效的途徑之一。教師畢竟是精神文明的創造者,教師的精神生命也需要發展、事業需要成功。因此,如果能夠讓教師從讀書中體會到歡樂,那么教師也會逐步地重拾書籍,回到書桌前來的。有針對性地讀書是最能體驗到讀書的歡樂的。
以上為王小娣寫的讀書體會。目前社會上教師的地位在精神方面很高很高了。如果我們的工資全國統一發,規定每個月五仟元保底,對教學效果好的進行重獎,我想每個教師更會珍惜這個職業。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12
閱讀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匪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與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樂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導實施的,是針對過去教育教學中方便老師的教學或者說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從教材到教學方式、從教師到學生一整個體系顛覆了以往依靠老師、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倡導以學生為本,激揚生命的主旨。這一體系在全國范圍已經實施了20年,而我校在20xx年在學校領導的倡導下開始實施。一開始對生本的認識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學過程中根本無法放開手腳,怕學生這不懂那不懂,又怕學生不能接收,通過生本理論的一些培訓和觀摩成功老師所獲得的經驗,對生本教學的方式增強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學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課堂中來。
收獲之一: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了增強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類型的班級,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一直是困擾自己的一大課題。在對這屆學生的生本實踐中,通過課堂上讓學生多動手,積極發言,到有的時候放手讓學生來講題,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類型的班級,在一開始初一的時候,很多同學興趣還是比較高的,可是隨著學習難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長期的被動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學的學習熱情逐漸消失,特別是初二的分化時期感到尤為頭疼。而在本次生本實踐的過程中,我欣喜的發現,學生不但順利的渡過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還有提高的趨勢。課堂上,結合具體的題目,通過一些同學講解,另外的一些同學糾錯,老師通過真誠的表揚結合小組與個人的計分的方式,讓學生興趣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在找出他人錯誤的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和興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開始進校的時候,本班與同類班級相比,有著明顯的差距,經過一年的實踐,在及格人數上就基本持平,進入初二以來,在及格人數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類班級,不過在優生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堅持不懈的運用生本教育教學的理念與方法,經過老師和同學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
收獲之二:學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學生基本都來自于農村,淳樸是他們的優點,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充分的放開自己的思維與活力,以往的課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們的拘謹、束手束腳,在很多孩子的理念里,課堂上專心聽老師的講解的學生絕對是好學生。可以看出很多學生也是以此為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導致學生逐步養成被動接受的習慣,當被動接受已經成為習慣,課堂上要再想他們專注的接受40分鐘或者是45分鐘,與心理學上的認知規律是相悖的。這直接導致學生成績的下降,伴隨著的就是學習上越來越沒有信心,進入惡性循環。通過生本教學模式的引入,小組之間、組員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與溝通,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與途徑拓寬了,老師把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了學生,學生在課堂上說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學生之間的競爭、小組之間的競爭使他們更加大膽的投入到課堂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驚喜的發現,一些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膽小的同學也能在課堂之中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見解,特別是這個時候往往能夠得到其他同學自發的掌聲,讓我感到,學生的可塑性其實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反思以往的教學,保守的的確是自己而不是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下,學生之間產生了督促與幫助,事實證明,學生之間的督促有時比老師對學生的督促還要管用。課堂上,小組與小組的競爭、學生與學生的競爭,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表達能力的提高,使得學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這與新課標中要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完全是契合的。
當然,參與生本教育教學實踐這條路應該還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應該加強理論學習與大膽實踐,相信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獲。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13
假期讀了學校推薦的《新教育風暴》,感慨頗多,頭腦也如同經歷了一次風暴,使我對教育和現狀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引發了對自己教育實踐的思考。
書中王能智老師的“校本地理”課程、地理實踐活動,把地理的學習拓展到語文、數學、物理等學科,把高中的地理兩年學完了,這一切,深深吸引了我,這是我從做學生時就夢想的授課方式,現在我已經做了老師,可這依然是一個夢想,作為教學在第一線的教師深感慚愧而又無能為力。
作為老師,我也認識到了:無論哪個孩子,在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著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的環境的,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的發現這些“優良的品質”,并讓他們得以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的人。(《窗邊的小豆豆》)可是作為一個老師,如果成績上不去,誰會認可我們?我們哪有機會去發現這“優良品質”?哪有機會去發揚光大?哪有機會培養有個-的孩子?我們只能一方面將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另一方面將應試教育搞得扎扎實實,在夾縫中尋找機會,等待機會。還記得王能智的徒弟何英茹留給作者的最后一句話是:“沒辦法,我們很渺小。”有多少普通的教師在這種現實的壓力面前屈服。
最近新教育又喊得沸沸揚揚,各種形式的閱讀也拭目以待,真希望大家不要搞花樣,不要圖虛名,能扎扎實實的將這項教育理念落實到實實在在的教學工作中,能向王能智老師一樣給孩子設計一堂堂屬于他們的課程,讓孩子們受益終生。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14
合上張平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回蕩,“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了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思維是智力與智能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于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形成求異思維;對于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形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煉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程頤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通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特別重視“勤奮”,并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征,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
作為一名教師,把“工作就是服務”落到實處,學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務內容,學生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學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事事為學生做出榜樣。把認真為學生負責作為自己的左右銘,用自己職業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讓“工作就是服務”成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推進到自己的每項工作,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應該享受的服務。
作為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
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后,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系,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凈化和啟迪。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15
最近讀了兒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先生寫的一本書叫《早期教育與天才》。
現在的人并不是不懂得去早期教育,誰不想自己的子女能夠出眾,得到全面的發展呢?但是他們對早期教育的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和范圍。大多數家長都有早期教育的觀念,而且很多家長是按照自己的早期教育的方式來進行,但是收效并不明顯。為什么呢?其中書中有部分讓我印象深刻,老威特并沒有因為兒子對畫畫工具產生強烈的興趣而開始決定培養小威特的繪畫才能。而是讓小威特盡情地把玩這些畫畫的工具,并不強迫他去畫,也沒有給他定格成為畫家的目標。有些家長很不解,但是老威特說的一句話對現在的許多家長很受用,也很經典:“真正的藝術是來自于藝術家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的本能沖動。”可以這樣說藝術本質是不可學的,或者說藝術本身是無法學習的,能夠學的只是技術和技巧。
早期教育從何開始是最理想的呢?書中介紹了最早可以在懷孕期間就可以開始了。本人非常欣賞音樂教育。并不僅僅是因為根據老維特的經驗“音樂往往能造就天才”,而是因為音樂的確是美妙的東西。因為它不需要語言來解釋其中的奧妙。你可以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甚至是目不識丁的人,還可以是一個身有殘疾的盲人,但只要你有聽力,你就能毫不費力的從音樂中享受到它表達出來的東西。
書中小賽德慈的母親在教小賽德慈“快樂、興奮、幸福”時,小賽德慈流露出不解的表情,他覺得這幾個詞都差不多,所以母親在多次講解后仍不能明白他們的差別。母親用迷人的吉他聲告訴他,小賽德慈專注的聽著,母親輕松地彈奏了一連串的音符,并且主要是在吉他的一弦上彈奏的:“你明白了嗎?這就是快樂的感覺。快樂是個形容詞,快樂就像一弦上彈奏出來的音符。”“哇!原來是這樣!”從那以后小賽德慈在對詞匯意義的把握上顯得很輕松。也許有的家長認為那是因為小賽德慈的母親會彈吉他,可以借此教育,如果我們不會音樂那怎么辦呢?在此我想說的是,音樂是能夠直接觸動人心弦的工具,我們可以利用音樂來達到很好很有效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孩子的另一個基本要求是要全面提高家長的綜合素質。
并不是說每個家長必須什么都具備,但是知識面應該做到博而廣。 另外我還體會到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必須要注意以下三點:(1)要遵循兒童的天性,選擇孩子們最喜歡的方式來進行教育,采取啟發、誘導的方式去開啟兒童的智慧是最有效的。(2)早期教育不完全是一個向孩子灌輸知識的過程,而是應該在向孩子傳輸知識的同時,讓孩子逐步掌握獲取、發現知識的方法,因為獲取知識的方法和善于思考的能力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財富。(3)天才兒童既然是早期教育的結果,那么一旦停止早期教育,天才亦會變成庸才,所以早期教育并不是一勞永逸,必須堅持,否則,早期教育就會徒勞無功。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培養孩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是人生重要的一課。父母要善于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孩子自己考慮問題的空間,讓孩子獲得成功的滿足感,極為重要。給孩子增強信心的機會,讓孩子去感受實現自我價值的喜悅,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認識現實世界,培養教給孩子處理事情的方式和能力,讓孩子有能力應對困難,面對現實,不受阻力影響的心理。培養良好的性格,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16
暑假有幸讀到《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收獲真是不少,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主流。身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盞明燈,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并對以后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特別是書中有一些精典的語句,影響著我: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因為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母雞為愛護小雞而奮起,狗為護幼崽而狂吠,這些都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父愛和母愛雖然比動物對幼崽之愛要豐富和廣闊得多,但就其本質來看,也是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本能性行為。然而對學生之師愛卻出自教師的職責,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是愛;這種愛是神圣的愛,是一種促使學生成才的真情。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是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能長期地堅持這種性質和功能的師愛,我們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我的學生一定會進步、會成才。”這是我們作教師必須堅持的一種信念。如果一個教師認為:“一個班級的學生中總是有好有壞,教師不可能把每一個學生都教育成好學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棄對班上學習不好的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武斷定論:“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為這種判斷是與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們應該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并堅持一視同仁,將神圣的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個學生,以感染他們、改變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
“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啟示,了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我們常常說,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如果說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師智慧的表現則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學去影響學生。魯迅先生因為藤野先生公正無私的精神和崇高寬廣的胸懷而對先生非常敬仰。魯迅每每念及總有說不盡的感激。只有讓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學習熱情,教育者的指揮之源才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師才是完美無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悅,歡樂,幸福。充滿智慧的人總是快樂和幸福的。喜悅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幸福生活,這主要表現在對知識教育和知識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達到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決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對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斷的探索、深思,但是閉門搞研究終究是不會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書中的這些精典話語總在我腦海中回蕩,我也想把這些話讀給我的朋友們。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17
每月的青年教師讀書心得交流是我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良好契機,3月份的讀書交流很多優秀教師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讀書體會,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的規律、效應和法則用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案例來介紹,閱讀時能讓我激活自己熟悉的真實經歷,在沒有讀過這本書之前對這些突發情況總有這樣那樣的困擾,讀了這本書后里面的很多心理學知識以及指導讓我感受到智慧的啟迪。以下是我對這部分內容的一些心得體會。
1、思維定勢——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是指在實踐中獲得的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方式。例如書中提到的一個事例:小明的爸爸有3個兒子,老大叫大樂,老二叫二樂,那老三叫什么呢?由于思維定勢很多人的答案會是三樂,但正確答案應該是小明,因為題目中明確說到小明的爸爸有三個兒子。因此可見思維定勢對問題解決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勢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不愿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
事有本末,物有終始。歸根結底還是思想決定行為,之所以有習慣,是因為養成了慣性思維。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思維定勢的影響也是無處不在,比如學生經常受做題經驗的影響,照搬或機械套用某個公式或解題辦法而常常張冠李戴或者舍近求遠。因為最先得到的信息會在我們的腦子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而產生的“第一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我們的思維固定起來。因此教師應當創設能夠提供自由思維空間的情境,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打破定勢的影響。
2、連鎖塑造效應效應——小步子,大目標
書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恩愛的夫妻,丈夫從不愿意做家務,為此妻子很是苦惱。有一天,妻子受到高人的啟發,終于用一個巧妙的辦法改變了丈夫。那到底是什么方法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有一天妻子上班前把米洗好,放進電飯煲里。而下班時她故意晚回家一會兒,并給丈夫打電話“我現在不能回家,你只需要插上電源,我們就能及時吃到晚餐了。”丈夫覺得這很簡單,就爽快地答應了。妻子回到家后熱烈的擁抱了丈夫,并對他的行為大加夸贊。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后,妻子又把米洗好,但是不放進電飯煲,要求丈夫放進電飯煲并插上電源。丈夫覺得這并不以前麻煩多少,于是每天還是按妻子的吩咐把飯煮好。慢慢的妻子留下的工作越來越多,而且每次都會因為丈夫小小的進步大加夸贊。于是丈夫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同時也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對做家務的態度,每天主動地承擔了許多家務。故事中妻子的做法在心理學上就叫“連鎖塑造效應”。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在訓練之前我們首先要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被訓練對象每完成一個小目標我們都要及時對其進行獎勵,獎勵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通過獎勵促使其最終完成大目標。
這一原理在教學中的應用:很多學生貪玩,不能安靜坐下來學習,針對這種情況不妨利用連鎖塑造。開始時,只讓他學習10分鐘,完成后,允許他做15分鐘他喜歡的事情作獎勵。經過一段時間,他已經能夠堅持10分鐘學習之后,就要求他連續學習15分鐘,如能達到,就讓他自由活動10分鐘或者其他獎勵。這樣逐步要求,使他不斷增加認真學習的時間,逐步使他能夠堅持較長時間認真學習。適當利用這一原理可以學習新的行為、消除已有的不良行為。
當老師覺得學生的某個習慣很不好需要糾正時,或者是希望培養學生的某一個好習慣,就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一個他稍稍努力就能達到的一個個小目標,這樣逐漸進步,慢慢地接近你和學生都想達到的那個大目標。一個人的習慣行為是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不良的習慣行為不會一下子就消除;健康的行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有對學生進行長期連鎖塑造的觀念,有意識地一步步的培養與鞏固孩學生的行為習慣,千萬不可急于求成。
瀏覽這本書時無意看到書中書簽上有這樣一句話好的教師都是出色的自我教育者,這本書無疑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希望在這本書的伴隨與指引下我能一步一步更加成熟。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教育智慧讀書心得體會范文01-12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書心得06-28
《教育智慧從哪里來》讀書心得體會范文12-18
《教育智慧從哪里來》讀書心得06-17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通用25篇)10-25
《教師的智慧》讀書心得體會05-06
教師《當代教育家教育智慧》讀書心得范文03-20
讀書點亮智慧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