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范文(精選8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信息技術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范文(精選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信息技術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1
伴隨著4月溫柔的海風,我們來到了海口市二十五小學,參加教育部數字化學習支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舉辦的,全國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應用培訓會。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深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也成為了一種必然趨勢,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在學校領導的帶領下,也在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技術。此次有幸參加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應用培訓會,使我收獲頗多。
一、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關鍵在于建立“學習路網”
來自東北師范大學的鐘紹春教授為學員做了《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與學創新》專題講座,鐘教授談到了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仍存在的幾個問題:在應用方向與范圍方面,大多數應用集中在課堂教學,在課堂互動教學、課后個性化學習、教學質量監測與評價等方面,有一定的應用,但比例較低。在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方法與層次方面,多數是快速呈現知識和獲得信息,主要是PPT、資源包等形式,以文本、圖片和音視頻資源為主,層次相對粗淺。在教師準備課件和相關資源方面,獲得資源的方式主要是網上搜索,絕大部分課件是簡單的資源拼湊,即便是有一些質量較好的課件資源,也很難與教師的實際需要完全吻合。
而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就是構建學習路網,學習路網可以為解決教育瓶頸問題提供全方位支持,它是一種構建起讓學生認同并主動學習,按照需要并找到適合的方式學習,得到最適合的教師幫助并找到最佳合作伙伴完成學習活動,全面培養學生創新與合作、認知與系統思維,學科關鍵問題解決與職業能力,以及多元智慧的新教育體系。學習路網不只關注課上知識的生成,更關注課下對學生學習的監控和個性化指導。比如:對于理科來說,大多數疑難知識是自然現象、規律的總結,以文字、公式、圖表等方式呈現在書本上,通過書本理解知識是非常困難的,簡單的多媒體方式往往效果不理想,這時教師需要改變知識的呈現形態,比如:虛擬仿真、虛擬現實等。同時更重的是要建立教與學全過程監測、調控和個性化的支撐體系,利用大數據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最終形成學習路網,達到實時監測學生學習狀況,及時發現問題,為學生個性化學習和教師調控教學安排提供依據;能夠根據學生情況,定制學習流程,引導、指導、組織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形成創新及系統思維能力,實現優質教師實時服務于所有學生的目的。
二、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要做到適時、適度、適當
在培訓會上,來自合肥市素質教育中心的凌英渡主任為學員做了《聚焦課堂有效融合》的報告,用一個個詳實的案例為我們講解了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怎樣做到適時、適度、適當。目前來說,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活動多數只是在使用信息化工具,有的教師甚至是為了用而用,但深度融合不僅要求教師會使用技術那么簡單,需要教師把技術轉換成教學能力,并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并成為常態。在設計一節課時,教師首先要找準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融合點,使其中每一項技術的使用都是為教學設計服務,為滿足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服務,為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學習內容的互動服務。
比如PPT課件很早就深入了課堂,可教師教學時往往是將教學內容整版地播放給學生,學生就按照預定的模式、思路、線索進行人機互動,學生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深入的思考,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如果使用板書的話,老師可以邊講邊寫,講到哪里寫到哪里,學生的思考就跟到哪里,實現了學習過程思維的可視化,比起整版ppt來說更利于學生學習。如此還有其他技術手段的使用,如果不能很好的服務于課堂,那就不如不用。
經過兩天的學習后,我們又進行了兩天的分組實踐活動,在劉蓓、安偉兩位專家的指導下,我所在的小組以《細胞的增殖》為題目,設計了一節模擬展示課。從明確教學目標到信息技術整合點的確定、從教學過程設計到教學反思分析,我與來自長春和江西的幾位老師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并榮幸的代表小組進行了最終的展示,使我自己也得到了一次歷練。
以上是我培訓時一點收獲,認識還不夠深刻,有待于今后進一步學習和提高。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還有這樣學習、培訓的機會,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學習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最新的理念,使自己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工作中都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和發展。
信息技術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2
時光荏苒,光陰飛逝,研一的學習生活即將結束,和朱云東老師每周一次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程也已畫上句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收獲不少,感慨頗多。
在學習中,朱老師并沒有給我們指定固定的課程教材,也沒有像以往的專業課照本宣科講解很多理論知識,而是給我們推薦了一些教育技術專業的國內外領先人物和相關著作文獻,還有一些新奇實用的網站,真正讓我們大開眼界。在教授具體內容時,以具體學科軟件應用為主介紹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如動態數學軟件GeoGebra、模擬天文實錄軟件Celestia、仿真模擬物理實驗的Algodoo等,不僅給我們帶來愉悅的身心體驗,更重要的是給我們學習這門課程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學習不能拘泥于書本而要另辟蹊徑。在此,我淺顯地談一下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這門課程學習的心得體會。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意義
在朱老師的每一節課中,相信每一位同學都是興趣蓬勃,充滿好奇,也永遠不會忘記那些軟件帶給我們奇妙的體驗。我想這就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意義所在。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多種感官刺激呈現課程內容,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中小學生往往比較活潑好動,對新奇事物充滿好奇心,信息技術能使教學內容符合中小學生心理特點,有效地促進其學習效率。比如歷史課的學習,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撲朔迷離的歷史事件、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如果這一切單純靠老師講解書本內容很容易引起學生疲勞和虛幻,畢竟歷史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但如果配以相應題材的視頻、音頻等輔助老師教學,將歷史事件、場景真實還原,觀看一些專家名人對歷史的解讀與評論,將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發大家對歷史事件的思考與討論,文史學習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比任何單向灌輸都重要。濃厚的興趣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而培養了學生的素質與能力各方面。
(二)信息技術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多媒體技術是信息技術最廣泛的應用之一,多媒體技術與傳統媒體相比,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提供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而不是單一的刺激。梅耶在《多媒體學習》一書中將其總結為多媒體效應:“當學生能夠對同一信息的言語表征和畫面表征進行整合時,一種更深入的學習才能發生。”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曾作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于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即人類獲取信息主要通過哪些途徑。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利用信息技術呈現課程內容,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動手操作,同時調動視覺、聽覺、觸覺三種感官刺激,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信息量,遠遠大于單一地聽老師講課效果更佳。信息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獲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赤瑞特拉還作了另一個實驗,關于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個實驗表明: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于傳統教學的效果。以上充分說明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而且有利于知識的保持。
(三)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態度和能力。有位大師曾說,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是信息社會對公民的基本要求。當今“終身學習”已經由人們的`單純的愿望變成了具體的行動,尤其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廣泛應用為終身學習提供了可能。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迎合了時代的要求,在培養學生樹立終生學習的態度和能力上,有著無可替代的貢獻。這種整合,使得學生具有主動吸取知識的要求和愿望,并能隨時付諸實踐,獨立自主地學習,自我組織、制定并實施學習計劃,調控學習過程,并能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估。在線交互也為學生們自主學習提供了疑難解答的平臺,使學生學習信心極大增強。可以說,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在學習方法上進行了一種革命式的變革。
二、我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思考
和教學一樣,信息技術是一種手段,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也是一種手段,使用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促使教學任務的更好完成,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人們對教育公平問題的關注程度顯著提高。教育均衡發展,是關系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整體戰略問題。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實現教育均衡問題,到底起阻礙作用還是促進作用,是我們首先應當思考的問題。
(一)信息技術阻礙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從宏觀層面說,指教育均衡發展;從微觀方面說,教育均衡指課程均衡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離不開相關軟硬件的支持,說到底就是資金的支持。發達地區的學生,享受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最優秀的老師,最先進的學習設備,甚至上海已經出現了PAD班、電子書包這些新形式的教學媒體。但是在一些貧困山區,連一些最基本的教學設施都無法滿足,甚至沒有完好的教室。在貧困地區應用信息技術,師資問題也是無可忽視的方面,貧困地區大部分教師專業功底不扎實,一人兼幾門課程的教學,更不用說利用信息技術來授課。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均衡問題突顯,矛盾加劇,信息技術的應用似乎會進一步加大宏觀層面的教育不公平。
(二)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均衡?
目前,國家投入了巨大財力與精力,孜孜以求的教育均衡,比如把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于農村,以從根本上促進教育公平。除了經濟手段,有很多學者試圖用技術手段解決教育均衡問題。信息技術的為其提供了主要途徑。如果在貧困地區安裝相應的信息技術設備,就可以利用一些仿真軟件如Algodoo模擬無法實現的實驗過程,組織學生觀看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視頻圖片,擴大貧困地區學生的視野,即使他們身體不能走出大山,起碼讓心靈走出去。信息技術對教育均衡更重要的貢獻在于優質資源共享。貧困地區的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觀看一些優秀教師的上課實錄,使優質教育資源走進大山。還可以通過網上在線像優秀教師提問,向他們探討問題,學習知識。這無疑是解決教育均衡問題的一個可取方法。所以,信息技術又可以促進教育均衡。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教育教學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從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信息技術都對學習者本身的學習有積極影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進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的信息化、教學過程的策略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教學資源的網絡化,以期能更好地提升育人質量,促成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此外,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更艱巨的任務更應該在于解決教育均衡問題。“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這是前任總理溫家寶在學校黑板上寫下的一句話,面對日新月異的教學現代化浪潮,我們不應該使任何一個孩子落下,使任何一個地區丟下。
或許是因為我來自于農村,曾深切的感受到農村教育的缺乏,體會到教育均衡問題的嚴峻性,所以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發展如火如荼之勢,希望在信息技術為發達地區的教育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更能為貧困地區的教育帶來曙光,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從精神上擺脫貧困,走出貧窮,得到徹底的改變。這樣才是教育的目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真正意義。
信息技術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3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已受到越來越廣泛地接受和采納。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是運用信息技術的擁護者和實踐者。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的優勢,以計算機為工具,以網絡為資源,以活動為載體,以語言交際為主線,豐富教學形式,優化教學過程,我已經充分感受到了“技術”的魅力。
一、創設英語學習環境。
利用信息技術的情境性、真實性,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是的情景,激活學生的先前經驗,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虛擬情境可以使學習內容故事化、情景化。
二、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的英語學習。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英語學習,學生和教師都是信心的來源,這種環境是可以由學習者控制的、允許學習者在特定內容領域里和驗證假設的發現式學習環境,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內容、按照自己獨特的方式和路徑學習。
三、擴大和緊密英語學習共同體。
在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下,可形成“人——機——人”的三維互動形式。
四、為教師的演示教學。
信息技術的高容量和集成性,使教師可以利用Word、PowerPoint等軟件制作簡單的教學演示文稿,從而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興趣第一。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兒童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語言又是相對抽象的知識。兒童
外語教學需要具體情境的支撐,才能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語言本身。具體而言,兒童英語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語言的具體或模擬情境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學習。兒童英語教學,必須為兒童提供可讓兒童理解語言的內容、表達條件、語用情景的機會。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學。因此,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多變的教學活動形式和不同的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
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是多種媒體的集合,一般包括以下幾種媒體:
(1)文字和旁白;
(2)圖案和插畫;
(3)靜態的照片;
(4)圖表和圖形;
(5)視頻和動畫;
(6)音樂和音響。
多媒體的最大特點是交互性,重要特征是數字化及人機交互能力。它將計算機與表演藝術結合起來,從而使得信息的獲取與傳遞因戲劇效果的加入而更具感染力和藝術性。多媒體可以表示圖像、動畫、聲音、視頻,可以模擬仿真,可以實現虛擬的世界。正是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這些教學優勢,使教學手段趨于全方位、多層次,創造一個更適合學生學習的開放的探索式的學習環境。它能加速學生感知過程,促進認識深化,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和提高實際應用能力。
信息技術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4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知識的更新率加快,各學科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作為今天的教師,要求我們培養學生具有主動汲取知識的愿望并能付諸于日常生活實踐,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出這種能力,如何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相互滲透與融合呢?下面筆者就兩方面談談的自己的看法。
一、尋找最佳切入口,將學科知識滲入現代信息技術教學中
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不是單一地傳授和學習技術的過程,有許多地方與學科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老師在這些地方進行適當的點撥和指導,可以讓學生發現知識,創造知識并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
二、探索最佳整合點,將現代信息技術糅合到學科教學過程中
信息化時代的學科教學,應該使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的輔助性和環境化工具意義,從而內化并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這里的環境化工具和輔助性工具指的是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過程中為學習創設環境、提供學習資源服務所起到的兩個方面的作用,據此達到高效、自主、創新的學習目的。因此,關鍵是要找到最佳整合點,探索如何將現代信息技術糅合到學科教學活動中去。
總之,信息技術與學科知識的滲透與融合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工具,它是一個復雜的長期實踐過程,但終極目標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發展學生,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因此,我們應合理有效地將這種手段和工具運用到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去,使其能在更廣闊的教學領域中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才智,促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健康發展。
信息技術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5
在信息技術教學方面,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方法,現在把我在實際教學中采用的一些教法及自己的體會和大家做個交流。
高效課堂的推行不但要求教師要吃透教材,還要有豐富的相關知識和良好的組織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掌握知識,還要注重提高“有效性”。“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那么,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來談談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幾點做法。
一、把握教材,精心備課,形成清晰的教學思路
教師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課文的重點、難點,才能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及時地調控師生的作用,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課堂教學煥發主動、自主、探索的活力。信息技術是不斷發展的,其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經常出現教材跟不上時代的現象,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在備課時,不能照本宣科,要適當調整、拓展教材的內容。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教師在熟悉教材、研讀教材的同時,逐漸地會產生一個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例如在上《熊貓的夢》——繪制圖像與逐幀動動畫,在練習逐幀動畫,可以用橡皮擦工具,制作逐漸被吃掉的蘋果,形象生動,并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但學生在練習時可以用一兩句點點,你們可以制作類似的逐幀動畫,這樣一點,學生就會在課堂上展示多樣的作品,如吃米飯越來越少,小孩們踢足球,足球飛的跑了,這樣的教學學生們有了成就感,并有了興趣。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往往書上講什么,就讓學生做什么,發現教到最后,學生已不感興趣。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誘導即是教學思路,誘導的過程,即是教學思路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一般地說,學生對教材的學習主要是循著教師的思路進行的,因此教學思路就有了鮮明的實踐性的特點。它不只存在于教師的頭腦中、教案中,而必須轉化為課堂教學活動。教學思路清晰,信息技術課就會呈現清晰,學生的思維也會漸漸清晰,從而會獲得創造性思維的啟迪。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反思意識,即要求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學行為,不斷地追問自己: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我的教學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二、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自主學習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計算機教學中首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一名計算機教師,要教好信息技術課程,關鍵在于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讓學生愉快地學習,輕松地學習,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
對于操作實踐課,我采用的教學模式是,先展示本節課要學的作品樣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越濃,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越高漲。接下來在我給他們操作演示的過程中,他們的注意力就比較集中了。布置下任務后,學生們也都積極的去完成。在學習flash動畫時,在制作《水波蕩漾》——“遮罩層”動畫時,以小孔探物游戲引入,用講明白動畫原理,再講述制作過程,制作步驟。制作中可以引導以利用遮罩技術,制作出“畫卷”效果的動畫,保存后測試影片。展示動畫,給學生下傳制作畫卷的豐富的圖像素材,學生做完并上傳作業。當學生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動起來時,并有著成功的成就感,并積極欣賞他們的作品,這時我對他們作品中不合理的地方進行指正,對于完成較好的同學說:“你試著利用咱們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再自己設計制作一個動畫,看能做成嗎?”,以成就感去促使他們對知識的延伸及引用。
又如在《時光如梭》——時間函數和格式的函數時,書上制作的是“春節倒計時”的程序。對于初三的學生這節課我可以這樣設計。我們可以制作一個中考倒計時,圖像框上放上班里每個學生的照片,運行時,每隔兩秒鐘轉換一個圖片,我的目的是吸引學生的眼球,并對前面學過的內容加以鞏固。右邊顯示距中考還有的天、時、分、秒自動更新。在下方顯示班級的勵志的話句如“不苦不累,初三無味”、“中考不是一場重來的游戲”等話語,也可以根據各班的情況每天更換勵志的話。效果是從左到右滾動,不僅是一種動的效果,也是對前面知識的運用與鞏固,這樣一改,學生對本課的內容非常感興趣的事,也接近生活現實,解決班里倒計時的一些手工活。說到中考倒計時,對于有些學生感到沉重,我們還可以制作什么倒計時,聰明的學生會提出現在快放假了,制作放假倒計時。制作完運行,距放假還有22天,一片高興。
三、多鼓勵、多表揚學生,學會欣賞學生
記得一次上信息技術課,感到很糾結,課堂上個別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上完成的任務參差不齊,主要原因就是有些學生根本沒有用心去完成任務。
曾有位學生的這樣說“學生愛表現,他們愛到黑板上來表現”。這句話一直觸動著我。內心深處每位學生都渴望被關注。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從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種關注,感受到一種溫暖,獲得一種支持。要經常用目光或微笑與學生交流,這是實現普遍關注的前提。用提問或允許回答問題來表達你的關注。讓不經意的允許來滿足學生的被認可感,滿足學生被承認的需要。欣賞、夸獎的手段來體現你的關注。通過對學生的欣賞、夸獎、鼓勵傳遞給學生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老師器重我。要把他們每一點的積極性、每一點的學習熱情保護起來,讓它生長起來,壯大起來。滿足學生被承認的需要,培養勇于探索的精神,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學習中自主探究,這樣學生的知識才會融會貫通、觸類旁通,新舊知識聯想暢通,學習中游刃有余,發揮主觀能力性。從“學會”到“會學”,這種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在學習中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與能力體系。信息技術學科評價的主要依據應該側重課堂表現和平時作業的完成情況以及期末考試成績。我的教案前總是有各班學生名單,把每次學生完成情況做以記錄,相當于學生平時評價,并做為期未評價的參考,這樣我對學生及各班之間的差異就有了記錄。這樣長期以來,我雖然帶的班比較多,但對每個班一直以來,表現比較好的學生自己心里也更加清楚。時間長了,也記住了學生名字,記住了他們名字,時間長了,我與學生之間也有了相應的感情。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親近、喜愛老師,才能對其所道篤信不疑,潛心研習。看來信息技術教學不僅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信息素養的發展,更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學會信任學生、欣賞學生。所以上課時,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如果開發網絡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又何樂不為呢?
四、多種手段,鞏固知識,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
1、精講多練。信息技術課是一門集動手與動腦為一體的的課程。在教學中也發現,有些內容講得越多學生越糊涂,講了一節課不如操作10分鐘。所以本人認為,在許多需要操作的課程中,應注重少講多練,通過精心導入、合理預設,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然后新授學習內容和方法,最后鞏固練習。
導入和新授的時間應該壓縮在15分鐘左右,留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充分上機練習,最后10分鐘進行總結、評價,以達到熟練、提高、鞏固知識的目的。
2、運用多媒體課件,鞏固知識。有些學生老師講完就明白了,自己動手可以做出來。但個別學生不成獨立完成,有點困難,我就把本課的重點操作步驟。利用拷屏視頻錄下來,連同素材發下來,當有不明白的時候自己去看錄制的視頻,也能完成,這也滿足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形成的差異性的學習。
3、充分利用評價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我一般每個知識點都會設計成一個任務讓學生去完成。小的任務一般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完成,大的任務可以分小組協作完成。組內先完成的學生給沒完成的學生講解,達到小組內共同完成。恰當地應用多種形式的評價,不僅能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思,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學生之間相互學習,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也是知識再次體現的過程,同時也鞏固了他們的所掌握的知識。
總之,在教學中多與同行溝通交流,多關注他人的教學方法,多去聽他人的一些優質課。這樣才會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達到教師這個指揮棒的指令正確、準確到位引導下,努力營造讓所有學生都有歸屬感的氛圍。學生間彼此聆聽,彼此認同,彼此尊重,不僅能提高其學習效果,亦可修養其人格品質,從而進一步地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實效性。
信息技術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6
20xx年我有幸到梧州市參加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培訓。培訓地點在梧州市貽景大酒店。信息技術正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特別是國際互聯網的普遍應用,信息技術已經滲透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它的威力越來越不可限量。信息技術走進課堂,走進我們的學科教育,與學科教育融合,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創設情境,激活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節,這些故事情節可以利用計算機的文字、圖像、音頻和視頻的功能,將情境生動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短時間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變得分外活潑,讓學生主動、輕松的接受語文知識。
例如,兒童詩《雨點》,在教學時,我利用電腦,將不同水體中的狀態展現出來,然后通過動畫演示雨點落進池塘、小溪、江河和大海,并配上輕松愉快的音樂,孩子的興趣被調動起來,隨著雨點律動起來。
二、化靜為動,突破難點
信息技術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能夠把教學的重難點一一展示出來,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呈現思維過程,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縮短學生認識和客觀事物間的距離,讓學生能更好、更準的把握知識的重難點,并加以突破。例如,《再見了,北京》這篇課文,講述了奧運會閉幕式的情景,孩子們那時剛出生,根本沒經歷過那種激動人心的時刻,也就無法體會當時運動員的心情,也想象不到當時熱鬧的場景。那么借助網絡還原閉幕式的盛況,利用投影展現在學生面前,那恢弘盛大的場面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眼球,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與語言描寫文字產生共鳴。
三、多樣選擇,及時反饋
在課堂上,學生對于所學知識是否掌握,可以通過練習加以反饋。傳統的反饋方式比較單一,學生的積極性并不高。而信息技術手段形式多樣,色彩豐富,可以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反饋形式。例如課文的朗讀和背誦,可以出示課文的動畫情景,讓學生進行配音。也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進行錄制音頻文件,提交給老師等等。
信息技術對于我們的課堂教學來說是一種手段,它與學科教學有機的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過分依賴信息技術手段,使得教學從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的“人灌”,變為電腦加網絡的“電灌”,這是不可取的。作為教師,要掌握好信息技術,讓它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機會去這樣的培訓。
信息技術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7
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成果,已經走進了社會的各個領域。語文教學作為社會的一個領域,當然也不例外地享受著這一成果帶來的喜悅。它那聲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創設了優美的課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實踐證明,信息技術是現在以及將來的教育教學中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越來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領域引入這種輔助教學后,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而且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拓寬了學生的時空觀。同時通過知識形成過程的充分展示,促進了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內在因素,發揮了主體作用,從而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聽、說、讀、寫、做的能力。
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把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有利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渴求知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的地步,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感興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只是停留在“說教”這一層次,手段單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難培養學生興趣的穩定性、持久性,更難使學生真正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然而,利用計算機圖、文、聲、像、動并茂的特點,激發學習興趣。通過信息技術將數據、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有機集成在一起,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系,使抽象的圖形、數字,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利用計算機形象、直觀,化靜為動的特點,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
語文教學內容豐富多彩,但有難易之分。現代信息技術以直觀、形象、具體等特點彌補言傳之不足,成為突破難點的“爆破筒”,增強學生的興趣。由于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介入,在閱讀教學中改變了逐段講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訓練點”為中心忽視語言學習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化靜為動的特點,為課堂教學排疑解難。
三、不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無助于小學評語文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以其巨大的容量、更豐富的表現形式、更直觀的感受迅速得到人們的青睞。傳統教學下的語文教師在備受指責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觀摩課的應用中,效果極佳,無可挑剔。但是,也有個別語文教師走向了極端,不能恰當地使用現代技術。
1、過分依賴現代信息技術,將一些淺顯易懂的內容復雜化。我們看到不少老師,在課件中集中了大量聲音圖像信息,把一堂公開課,用圖文聲像幾乎武裝到了牙齒,恨不得課堂的每一步驟、每一環節,一舉手、一投足,都有聲像、圖文來配合,本來用幾句話、幾張圖片或簡單的手勢語就能讓學生清楚、明白的地方,卻不分青紅皂白,非要用多媒體替之,好像沒有了這些現代化手段就不能稱之為一堂課了,只是一味追求直觀性,追求繽紛華麗的效果,由于過于花哨,實際的效果卻是干擾學生注意力。當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閃現一幅圖畫,學生都會新奇好幾十秒,甚至半分鐘、一分鐘。而學生本應放在課文內容本身的注意力卻被轉移了、耗散了,電腦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學生除看到了幾個好看的畫面,記住了某個事物個別的、零散的特征外,一無所獲,根本沒有思考活動的參與,容易造成學生思維上的“依賴性”“惰性”,從而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
2、沒有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歸納,盲目的拿來主義。
現在市場上、互聯網上的資源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來。于是,很多教師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學時,只是把通過搜索引擎找到的相關網頁資源提供給學生,把大量素材性資源羅列在一起,這樣,學生在互聯網上學習獲得的都是無層次、無系統、針對性差的素材性資源。
以上就是我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對當前處于發展階段的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幾點體會。雖然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為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但是,我們應該明確現代信息技術永遠只是輔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效果的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技術必須把握“適時、適度、適當”的原則,并以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為軸心,這樣,才能發揮其最佳效益。
信息技術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8
秋天是個收獲的季節,在永濟實驗小學國培班學習一周了,這段時間的學習讓我獲益匪淺,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李嬌老師關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講座。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優勢是我印象最深的:第一,滿足學生的視、聽,激發學生的興趣,形成學習動機;第二,開拓學生視野,加深內容理解;第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第四,創設情境,體現學習的主體;第五,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六,培養學生的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等。
教師必須是成功的學習者,教學是最高層次的學習。成功的教學是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對教學活動與過程的恰當安排;善于分析學習者的特征;對媒體技術的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才能加快社會發展的步伐,才能使我們在知識經濟帶來之際贏得入場券。這一切,與我們教師的教學活動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后在教學活動中,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努力將課程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
學生由于年齡特點活潑好動、接受能力強、對新生事物充滿好奇、并且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對信息技術這門新興學科產生強烈的興趣。我會因勢利導,帶領學生在學好課本知識的同時,更多的接觸信息技術這塊芳草地。這樣做,一石二鳥,事半功倍,學生愿意學,老師愿意教,增強了課堂學習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二、加強自身學習,提高業務素質,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充分利用時間,在鉆研語文教材的基礎上,更多的學習有關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
作為教師,面對如此重大的改革,我們肩上的擔子很重。怎么辦?正視現實,勇于挑戰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向黨和人民上交一份合格的答卷。盡管任重而道遠,但是,我有信心。有能力穩步前進。
【信息技術和教學融合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心得體會范文(通用10篇)09-22
信息技術教學心得體會04-03
信息技術教學的心得體會03-17
信息技術教學總結及心得體會03-31
英語學科融合課心得體會09-07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心得體會12-13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心得體會02-01
運用信息技術組織教學心得體會共3篇(信息技術教學收獲與體會)06-13
團隊融合的口號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