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6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書心得記錄下呢?怎樣寫讀書心得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有這樣一本書,它的作者憑著它流芳千古;它也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瑰寶,中國文壇的里程碑;它的名字從此載入史冊。這本書是中國第一部演義體小說,也是最有名的一部。這本書創造了許多瑯瑯上口的故事,許多已被改編成京劇、電影。這本書的名字叫:《三國演義》。它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但是,在這部著作的背后,還有一部著作,它就是——《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紀傳體國別史。如果說三國演義“七分實三分虛”。那么,《三國志》幾乎是有實無虛。可以說,讀《三國演義》是享受,讀《三國志》是學習。在《三國志》中,我認識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華橫溢又忠心耿耿的政治天才諸葛亮;有勇冠三軍又生性高傲的武神關羽;有精明強干晚年又昏庸無比的吳主孫權;有殺人如麻又愛才如命的魏武帝曹操……
陳壽用生動的筆風,細膩的筆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制造了一份份詳細的“個人簡歷”。另外,我也從《三國志》中了解到許多人生的真諦。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告訴我們驕兵必敗;空城計告訴我們有時虛比實更真;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告訴我們忠義是做人的本質,也是做事的原則……書中含有很多的道理值得我們去揣摩和探索。《三國志》之所以成為歷史名著,不僅僅因為它的歷史價值,還因為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三國志》不僅對研究歷史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還對其它許多方面有莫大的幫助。
比如,在商業方面,首先要培養出多個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心腹,然后委以重任,這樣企業就可能蒸蒸日上。還要認真思考:為什么曹操殺人如麻,他手下將官仍愿為其赴湯蹈火?他用什么方法博得將心的呢?還可以研究三個國家是如何衰敗、興盛的呢?《三國志》也是一部大書,一部不亞于紅樓的寶典,其中的奧秘無窮無盡。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連接了現代通向古代的橋梁,有些人看完《三國志》,很可能就不會再讀《三國演義》了。這樣不對,因為一個是藝術,一個是歷史;必須公平對待,這樣我們的知識面就會更加廣泛,理解也會更加透徹。
相信,你在看完《三國志》之后,對《三國演義》里人物的看法會有改變。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 篇2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有人說過:“你我他,無論喧囂與寂寞,一切都將成為歷史。”泱泱華夏二千多年的傳承,在我看來,沒有任何國家的歷史能與他相提并論。史學家把整個中國演變的菁華,立著于書,流傳至今。其中,《三國志》是史書中的經典之作。
我有幸閱讀這本苦澀,嚴謹,簡練,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的史書。說它苦澀,是因其簡練。在《曹操本紀》中,陳壽寫赤壁之戰寥寥幾筆帶過,你根本無法讀出那帆船蔽日,飛火漫天的恢弘場面。后來的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大概也是出于簡練的原因吧。陳壽能恪守史書不虛美,不隱惡的特點,勾勒出一個個生動鮮明的歷史形象:統兵能力強卻又剛愎自用的關羽,富國強、御兵弱的諸葛亮,具有完美高尚品格卻受“忠漢”局限的士大夫代表荀!桓齦隼史人物在他的筆下顯現的不只是人物的生平,連內心的活動與政治思想都完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其筆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抓住要害,切入實際。但受各方面的影響,也會有曲筆,甚至張冠李戴。
《三國志》的另一特點是對正義、善良、忠君、堅韌等一系列優秀品質的贊揚與向往。陳壽父親獲罪被諸葛亮處死,而陳壽卻能在《三國志》為其單獨立傳,并給予諸葛亮高度評價。可見,有“良史之才”的陳壽,在寫《三國志》是秉承公正、正義的態度下筆的。而且在傳記結尾處,陳壽會寫出自己對人物的評價與看法。這些語段,使陳壽自己也化身成一個讀者,敘說自己的見解與讀者交流。
古人語:“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三國志》是本精煉卻又冗長的史詩。我所理解的僅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這部文化瑰寶需要停下來細細品味。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 篇3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蜀、魏、吳三國的歷史著作,是我們研究三國時期歷史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三國志》是陳壽窮盡半生的心血結晶,客觀的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貌,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不可多得好材料。
說到《三國志》,我們不得不說一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兩者的區別就在于,前者是根據后者的歷史原型,藝術性的改編而成的。《三國演義》中的很多歷史事件存在著虛構成分,李代桃僵的事情常有發現。如“溫酒斬華雄”的精彩篇章的歷史故事原型其實是孫堅,而不是關羽。咋們再回到《三國志》。陳壽根據史實著書,認真考量,對歷史的點評也做到客觀公允。我認為這才是他能夠完成這樣歷史巨著的最大原因。對三國的興衰都進行了系統而獨到的分析,蜀國的滅亡跟諸葛亮之死有最大的關系,是最顯著的標志;吳國的衰敗跟吳國的內耗有著很大的關系,責任最大的人就是孫權,因他晚年的殘暴才致使吳國的衰敗;魏國雖然統一了三國,但也難逃滅亡,走向轉折點就是曹爽的伐蜀失敗和幼主的繼位。陳壽的這些分析非常到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做到了客觀。
三國人物中,陳壽認為曹操是“超世之英杰”,諸葛亮是“臥龍”,孫權有“勾踐之英才”,劉備是英雄,虎臣中有張飛、關羽、程普、黃蓋……良臣中有董允、陳震、薛綜……良將有張遼、樂進等,《三國志》中對每個人的特點都做了介紹,也為后世提供了相當有內涵的歷史創作文獻資料。
同樣,《三國志》的不足之處也相當明顯,對有些歷史事件的描寫相當簡略,內容不夠豐滿,顯得不是那么充實。我想,這可能是作者在了解歷史事件有限的情況,尊重事實,不添加任何主觀描述的結果吧。但這完全不妨礙這是一部偉大的經典著作。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寒假中,我認真閱讀了《三國志》這本書。它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而且是史料中研究三國歷史最為準確的一部史書。
《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三國志》主要善于敘事,文筆也簡潔,剪裁得當。它把三國的主要歷史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把人物之間的'關系寫的非常細膩。突出了事件的真實性與人物的性格、特點。例如:作者描寫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略決策、成語典故以及千古名篇都和他有關,比如《隆中對》、《出師表》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更是成為了他的代名詞。再如,對黃忠的描寫也是如此,“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他在戰斗中屢建奇功,深得劉備和諸葛亮的贊賞。
書中還有很多細致的描寫,如長坂的狂奔、赤壁的烽火、逍遙津的縱馬一躍、五丈原的悲涼概嘆,作者都已厚重的語言進行描寫,震撼著我們內心的三國情懷。通過閱讀這本《三國志》,使我更加了解歷史上的事件和杰出的人物。真是一書在手,神游三國,豈不快哉!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 篇5
《三國演義》,四大名著之一,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中國,無論是乳臭未干的孩童還是風燭殘年的老者,只要你提及《三國演義》,他們都能與你樂道幾句。相比《三國演義》,它的“老祖宗”——前四史之一的《三國志》也是毫不遜色。這個國慶假,《三國演義》讀過不談,惡補了一下《三國志》,那么,就分享一下我對兩部宏偉巨著的小看法和小感觸吧。
兩者,一為正史,一為野史,或者是小說更加恰當。這很大程度決定了兩者的不同,小說是寫給讀者看的,所以它需要很多精彩的故事情節,和成功的人物形象支撐。正史寫給當朝統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的是在政治方向正確的情況下,盡量還原歷史原貌。
既然這樣,那陳壽和羅貫中筆下的同一段歷史,肯定會碰撞出不少火花。舉幾個讓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吧。在眾所周知的《溫酒斬華雄》中,關羽第一次展現了自己的高超武藝,在群雄中脫穎而出。正史卻記載,華雄是死于孫堅的古錠刀下。當身邊有些人還以為阿斗是孫尚香所生的時候,《三國志》卻只是“權稍畏之,進妹固好”一筆帶過。黃巾軍起義首領張角,演義中說他乃是個“不第秀才”,然而當時還未有科舉制,漢朝還是用“舉孝廉”選拔官員,科舉是隋文帝之后的事,三國時,哪來秀才之說?要說演義中劉關張一同作戰,最經典的橋段非《三英戰呂布》莫屬了吧,結果《三國志》一翻,媽耶,虎牢關一戰,呂布也是敗給了孫堅!可憐了我的江東之主呀,功勞全算在了劉關張頭上去了。這也讓我發現了一個問題,羅貫中神話了劉關張一波人,丑化了我們的“奸雄”曹丞相,于是小說善惡兩派全了,“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我們同樣人才濟濟的江東,就只能淪落到打醬油的尷尬境地了。
劉關張趙馬黃諸葛的神化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即使他們可能不那么真實,但他們已經不僅僅是歷史上的人物了,而更是偉大的藝術形象,當然,這都沒什么。但是,在這里我得為被丑化的曹丞相“美言幾句”。這位世人皆知的大奸雄,在演義中是名奸詐多疑的角色。讓他成為奸雄的,有這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大“功勞”。演義中記載,曹操欲刺董卓未遂,于是四下逃命,逃命過程中,借宿在父親結義兄弟呂伯奢家,夜里聽到磨刀聲,疑心人要殺他,便屠了別人一家。“卻見縛一豬欲殺”,原來是要款待他,便繼續奔逃。路上偶遇“手攜果菜而來”的伯奢,曹操雖然知道他是好意,但怕伯奢知道后帶人追殺,“知而顧殺”。陳宮問其何故,曹操便留下了這么一句豪言壯語。這句話《三國志》中不曾記載,它的出處是在《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具體有三個版本,《魏書》說,伯奢兒子要打劫曹操,曹操被迫殺人。還有一種說法是,曹操懷疑人家要他命,便殺了他們。《孫盛雜記》中說是曹操聽到人家“食器”聲,以為人家要殺他,殺了人全家,“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顯然羅貫中選擇了《孫盛雜記》的說法,但他改編的有些不那么真實,說磨刀就算了,還說是殺豬,難道,曹操能聽到微小的磨刀聲,卻聽不到撕心裂肺的豬叫么?就算曹操真的說了這么一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我依然要說,首先曹操是凄愴地說的,只代表當時就事論事,而不是他的人生觀,更沒有說是“天下人”。其次,這句話,我覺得有兩種意思,寧可以譯為“寧可”,但也不是不能翻譯成“難道”,類似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同時“毋”也有“不能”和“沒有”兩種意思,那么就是說這句話,也可以翻譯成“難道只要我負了他人,就沒有別人負我的地方嗎?”裴松之是公元372年出生的,是南朝人,當時沒有標點,我這么翻譯也不能算錯。
如果說曹操還有什么黑歷史的話,那就是大軍屠城徐州了。演義中說陶謙手下投降的黃巾軍又惹事,殺了曹操父親奪了其家產,落草為寇,然后曹操蠻不講理屠了徐州。而《三國志》中則是直截了當的說殺他父親的人正是陶謙,雖然手法還是很極端,但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毛主席,也非常欣賞、推崇曹操,主張堅決為曹操翻案。98他還曾特地前去許昌瞻仰魏都遺跡,并與羅章龍合作一首《過魏都》。在他的《沁園春雪》中也可以看出,他認為,無論是秦王漢武,唐高宋祖或是成吉思汗都缺乏文采,然而曹操不僅是頗有軍事才能,還能稱得上一位偉大的詩人。歷代皇帝能說在文學上有造詣的,能和曹操相提并論的只有李煜了,但高曉松卻說:“光從統治者的層面來看的話,李煜都不配給他提鞋,兩只手都提不起一只。”
其實,對于三國,還有很多可說的,但由于篇幅原因,我選擇了這個性格復雜,后人頗多爭議的,也是我很喜歡的人物——曹操。一孔之見,翹盼高論!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 篇6
縱觀古今,聽聞亂世之使命便是出英雄。群雄起,討董卓,梟雄生,挾天子以令諸侯。青梅煮酒論英雄。縱使時至今日,觀之,也倍感熱血沸騰。
時常夢縈三國時分,難忘夏侯敦拔矢啖睛的豪氣,難忘張飛一夫當關長坂坡,更莫說溫侯騎赤兔之颯爽英姿。讀之盡興處,更恨不得手扛武器,親上戰場。可我,有的是什么?我有子龍的忠肝義膽,亦或是典韋寧死不動搖的忠心,還是公瑾運籌帷幄的瀟灑才智?
我一無所有,僅憑一腔熱血,有如清末的康有為變法,最終只會落個滿盤皆輸的下場。可我不愿做浩瀚歷史的一隅,不,或許連一隅我都稱不上,碌碌無為的我終有一天會被世人所遺忘不是么?如同這些英雄一般,為國出力,名垂千古我不敢妄想,至少,我該實現自身的價值。直至今刻,我才終于理解了,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我雖不敢妄稱才。然而上天將我置于世,必有其理由。我定有我存在的價值,只是我明白,如果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三國浩瀚歷史,寥寥數語又怎能概括。卷帙浩繁的戰役,陳壽也只能幾筆帶過,我們永遠無法深刻體會其中的艱辛,其中的殘忍,更何況那些足智多謀的文官,奮勇殺敵的武將?破五關斬六將,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子建七步成詩等等,這些,是天生變具備的才能嗎?不錯,他們定是在此方面有過人之處,然而,沒有人能否定他們為實現自身理想價值所付出的努力。
或許,我們并不具備他們這樣傲人的才能,但我們并不能忘記去努力。因為一切結論,皆建立在假設之上,唯有至我們奮斗到死的那天,才能分辨,上述的才能我們到底是否具有。
正所謂讀史可以明志,昔唐太宗李世民,曾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以三國之史為鏡,可以成大業。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 篇7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個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但這僅僅是小說不能帶表歷史。
《三國志》當然也是寫的這些,不過是以人為題,還有就是他是歷史。這些過程我就不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的一些認識和看法。在三國這段悠久的歷史中,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到底周瑜是不是像羅貫中所說的小肚雞腸和陰險狡詐呢?為此,我查閱了很多資料,直到讀了一下三國志,我才明白:周瑜在歷史中不是像在《三國演義》里的一樣。他很年輕就掛帥上陣,孫策還臨終托故給他。可見他在吳軍中的形象有多么好。哪為什么羅貫中要把他寫得那么壞呢?原來是羅貫中對諸葛亮有種寄托,把周瑜寫壞點可以村托出諸葛亮的好。這下子,本來周瑜沒有這件壞事變成了有這件壞事,本來周瑜有這件好事變成了沒有這件好事。你們說他慘不慘啊!羅貫中覺得這樣子還不夠,還要把諸葛亮再神話一下,就又多了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等羅貫中編出來的故事。這下可好,《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大了,人們就把《三國演義》當成了歷史,漸漸忽略了《三國志》。從人們口里傳出來的就只有周瑜的一些或自己本身或羅貫中編上去的一些壞毛病,而沒有了羅貫中的好了。
我覺得,在熟讀小說《三國演義》的同時,不妨也來讀讀原汁原味的歷史《三國志》。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 篇8
以前要了解三國時代的歷史,就讀《三國演義》。可是三國歷史并不是《三國演義》記載的那樣,于是我就買了本《三國志》,想要了解真實的三國歷史。
《三國志》是記述書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間這段歷史的一部史學名著,他技術的主要是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故稱《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歷史。
作者陳壽四十八歲時開始著手整理三國史事,先后?成《魏書》、《蜀書》、《吳書》,所以稱為《三國志》。《魏書》由“紀”和“傳”兩部分組成,紀包括武帝紀、、明帝紀、文帝紀、三少帝紀四篇。傳以后姬傳為首。《蜀書》、《吳書》只有傳沒有紀。
最讓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國演義》里,周瑜是個嫉賢妒能的偽君子,還很陰險,幾次想把劉備和諸葛亮干掉,卻都沒成功。但《三國志》中的周瑜卻是個正義凜然的真君子。吳國其他大臣都極力勸說孫權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魯肅勸說孫權聯合劉備共抗曹操這證明周瑜和魯肅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遠。周瑜還把曹操跟吳國決戰的弊端一一說清,使孫權抗曹的決心更加堅定了。這說明了周瑜在考慮問題時很仔細,細致,一點蛛絲馬跡都不放過。他在赤壁之戰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連環船;在南郡以臥床不起為誘餌,把曹仁吸引過來,然后一口“吃掉”。這說明了周瑜在軍事造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時才三十六歲。陳壽稱贊周瑜“出人之眾表,實為奇才也!
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畫面,這本書不僅是史學著作,也是文學著作!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 篇9
三國志是我比較喜歡的一本書,因為它里面既真實也很生動,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曹操。我看完以后就感覺這書,每一個細節都很詳細、具體。
里面我發現了很多歷史上的黑幕,諸葛亮在三國演義里面所向披靡,八卦陣、出師表更是輝煌,但是在真實歷史上陳壽沒有過多的去描寫諸葛亮,而且我還發現諸葛亮是屢戰屢敗,周瑜也沒有想象的笨,而且特別的聰明孫堅、孫權的很多步妙棋都是周瑜幫忙的。
我最喜歡的角色——曹操,看完三國演義后,再看三國志以后就會對它感到有一種很佩服的感覺。曹操在三國演義里被寫的很兇惡、殘害百姓、一位奸雄,但是他確實如此嗎?百姓們都很愛戴它,曹操是一位很偉大政治家、軍事家、作為一位詩人可以說,也是很有才氣的。七步詩的曹丕是誰教育出來——曹操,他沒有想象的兇惡,反而很友善。為什么三國演義會如此貶低曹操抬高劉備,其實只是因為南宋想找一個借口而已。
三國志從某些意義角度來說,沒有三國演義那么吸引人。它里面太真實了沒有很大的趣味性,有很多三國演義里虛構的故事或傳說都沒有。赤壁之戰里沒有借東風之類的故事,曹操只不過是輸給了瘟疫和水土不服。三英戰呂布三國志里沒有后來我翻了很多資料最后發現但是人物實力,距離相差太遠了。
三國志有點偏向與陳壽個人觀點,但是大部分還是事實,對人物的觀點存在一些偏見,我對三國志還有一點很好奇就是,三國志的精彩程度為什么不進四大名著。三國志有一點比較有意思就是全書沒有一個到字。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記得小時候,第一本書看的就是三國演義曹操的陰險狡詐,孫權的運籌帷幄,劉備的求賢若渴,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給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從我買了一本《三國志》讀完后,絕對曹操整個人的印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對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應該是作者陳壽的對曹操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從這句話里我們明白曹操是一個胸懷天下,志向高遠的人,不及原來的惡,這才使曹操能夠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個人認為曹操比劉備更加希才,單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戰幾年,但單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沒有殺單于,卻將單于全家都封為列候。
剛剛講了半天,都是講曹操的希才,我現在再講講曹操的樂光態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頭嘆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學,國家怎么能強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領的任何地方都辦學,給廣大學生免費上學,可你要知道,曹操當時已占領18個州,上百個縣,要是在每個縣都辦學,那費用,可以使整個國家的百姓一年內人人吃上飯,曹操卻是怎么做,國庫都錢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棄了,可曹操沒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帶笑容,最后他居然從他自己家拿出了辦學的錢。
我們也應該學習曹操,的樂觀態度,說不定壞事會變成好事,是總有兩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著了觀的態度。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我在暑假里看了《三國志》,把三國的歷史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來真正的歷史和《三國演義》有莫大的不同。電視劇也不是歷史。
《三國志》是我國晉代著名的史學家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 作為記載三國時代的原始資料,他也為后代有關的三國的文學作品,以及《三國演義》的問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國志》的歷史價值,文獻價值,文學價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國志》 寫作手法簡潔,記人敘事流暢,很值得我寫作文學習,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去打開《三國志》吧!他可以讓你學到智慧、勇敢、機智和權謀,讓你真正了解紛亂的三國歷史。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三國志》是我在寒假的時候爸爸推薦我看的一本書,沒看時我感覺《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沒什么區別,讀完后我發現這兩本書的題材是完全不一樣的。
《三國志》是一本以歷史為題材的小說,它主要寫三國時期的歷史變遷。提到三國很多人都會第一想到是諸葛亮,可它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另外兩個英雄—張飛、關羽。
書中張飛在長坂坡那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從中看出張飛的勇猛,雖然他有勇無謀,但他重情重義的品質著實令人佩服。他為了劉備的安全,不顧自身安危,率領二千騎兵在長坂坡抵抗曹軍百萬雄兵,雖只有二千騎兵,可誰知張飛一吼震天下,竟嚇得曹軍無一人敢向前一步。雖然結果讓我無法接受,但張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說完了張飛,那就來談談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武圣”之名的關羽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一般都是他在戰場上的英勇身影,而他留給我最深的卻是他在軍營中的那段“刮骨療毒”的經歷。關羽曾被毒箭射中,傷口雖已痊愈,可一到陰雨天氣,左臂仍會有疼痛感,經醫生診斷說需要“刮骨療毒”。關羽聽罷,果斷伸出左臂,與將士們一邊喝酒下棋,一邊刮骨療毒,臉上談笑風生,沒有一絲痛苦。果然啊!“武圣”之名絕非浪得虛名。他的那種堅強,那種毅力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讀完他們的故事,對于這結果我無一不感到惋惜,但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精神,成為當世“豪杰”。
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國這個亂世,群雄逐鹿,人才輩出。其中,它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并不喜歡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他把曹操寫的那么陰險狡詐,和《三國志》中的曹操截然不同。《三國志》里的曹操是一名亂世之中的英雄,足智多謀,我覺得他并沒有像《三國演義》中的“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反而,他是一個很講情義的人。關羽上次戰敗,不僅與劉備走散,還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擺出大量的好處請求關于能歸降于他,但關羽沒有答應,堅持要去找劉備。過了幾天關羽走了,只留下了一封信。曹操看見后,非但沒有派兵去將關羽追回來,發呢讓他去找劉備,可見他是一個惜才且講情義的人。
一個國家的興亡,除了要有一個賢明的君王,其次,一個足智多謀,忠心耿耿的謀士對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諸葛亮,他一心為劉備出謀,使得蜀國的實力日益壯大起來。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他不驕不傲。街亭失守,他卻自降三級。劉備死,后主劉禪繼位。可諸葛亮非但沒有篡位。反而更加忠心地輔佐劉禪,才總算穩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這種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宣揚和學習。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每當聽到這首詞,我的腦子里就會浮現出三國時將士廝殺的情景——那是一個真正的三國!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巨著,是中國幾千年沉淀下來的精華,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我讀完了三國演義,又開始讀《三國志》,我像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那個群雄逐鹿、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董卓獨霸朝綱,禍亂朝廷,涿郡劉、關、張桃園結義,征戰四方,三顧茅廬、結孫權、破曹_、借荊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業。江東孫權,兵精糧足,又有三江之固、長江天塹,據江東而虎視天下。典軍校尉曹_,據陳留、討董卓、破呂布、征袁術、敗袁紹、遠征烏桓,一統北方,而后征馬超、破韓遂,拿定西涼,欲征荊州以霸天下,但兵敗于赤壁。此后三國鼎立,互相爭斗,互有勝負,三國歸晉。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動。劉皇叔劉備,三顧茅廬,三上臥龍崗,為了請來諸葛亮,47歲的劉備不顧大雪和遙遠的路程,每次都親自登門拜訪,當劉備第三次到草房旁時,連小童都不耐煩了,但劉備仍然耐心等待諸葛亮醒來,因為劉備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須得到人才,而為了得到人才就必須親自誠心拜訪。
大家有時候會說,劉備是偽君子,是不義小人,他先后投過,公孫瓚、袁紹、陶謙、呂布、曹_、劉表……而驅使他“忘恩負義”的是他“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天下大義。
也有人說,劉備愛哭,劉備是個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語: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這對劉備是不公平的,劉備雖然愛哭,但要看他什么時候哭。劉備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輕兵逃離,而他沒有,他卻抱著與百姓共存亡的決心,帶著百姓作戰,當被曹_圍困的時候,他哭了,為什么?是為自己沒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劉備在知道關羽被殺時哭過,那是為了兄弟之間惺惺相惜的情誼,難道不應該嗎?……我更應該向劉備學習堅韌、永不放棄的性格。
三國這類的古典文學,自然是讀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閱讀古典文學上做到多讀書、讀好書,做個知識淵博的小學。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自從讀完威廉·房龍的《人類的故事》后,就喜歡上讀歷史類的圖書了,前幾天,我又攻讀完了又一本史詩著作——《三國志》這是西晉陳壽的代表作,這讓我像蜜蜂遇到了花蜜一樣高興,我像餓狼般如饑似渴地閱讀著……
下面是我個人認為比較好看的一篇。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呂布再次反叛朝廷歸附袁術,派高順、張遼攻打沛城的劉備,劉備失敗后投靠曹操,曹操派夏侯惇救援他,再次失敗,失去一目,九月。高順等破城俘虜了劉備的妻兒,曹操親自率兵攻打呂布,到下邳城下,給呂布一封信,像他陳述禍福,呂布想投降,但陳宮等人由于負過罪,極力反對,而且對呂布說:“曹公遠道而來,其局勢不能持久,將軍如果用步兵和騎兵駐守城外,我率領其余兵力在城門把守。曹操如果像將軍進攻,我帶領部隊從后面進攻曹軍;要是曹操只是攻城,將軍就從外面支援,用不了一個月,曹操糧食全部用盡,發起進攻就可以打敗曹軍。”呂布同意他的看法,但又聽妻子讒言,不采用陳宮的意見,暗中派人向袁術救援又親自率領一千騎兵出城,打敗后退回城內,守住城不敢出去。袁術也不能救援。呂布歲驍勇剛猛,但是謀少心胸狹隘多猜忌,諸將又各自猜疑,所以屢戰屢敗。曹操圍攻三個月,決水圍城,呂布軍中上下離心,最后大敗,被曹操捆綁住,幾次要求松綁,曹操笑著說:“捆綁老虎不得不緊”呂布多次辯言后讓曹操頗為心動,最后又被劉備一言斷絕,呂布因此被曹縊殺,死前說:“劉備最不可信之。”后命喪白門樓。
縱觀歷史,呂布的評價大多都是驍勇善戰,有勇無謀,唯利而視,輕狡反覆,未有若此不夷滅也。而我的看法是他不會重用人才,只以強暴處事,非豪杰。
希望大家也能找到一本有用的書籍,多多評價,多多感悟,這樣才能真正吸收這本書的知識。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巨著,是中國幾千年沉淀下來的精華,是我們的文化瑰寶。我讀完了三國演義,又開始讀《三國志》,我像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那個群雄逐鹿、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董卓獨霸朝綱,禍亂朝廷,涿郡劉、關、張桃園結義,征戰四方,三顧茅廬、結孫權、破曹操、借荊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業。江東孫權,兵精糧足,又有三江之固、長江天塹,據江東而虎視天下。典軍校尉曹操,據陳留、討董卓、破呂布、征袁術、敗袁紹、遠征烏桓,一統北方,而后征馬超、破韓遂,拿定西涼,欲征荊州以霸天下,但兵敗于赤壁。此后三國鼎立,互相爭斗,互有勝負,三國歸晉。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動。劉皇叔劉備,三顧茅廬,三上臥龍崗,為了請來諸葛亮,47歲的劉備不顧大雪和遙遠的路程,每次都親自登門拜訪,當劉備第三次到草房旁時,連小童都不耐煩了,但劉備仍然耐心等待諸葛亮醒來,因為劉備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須得到人才,而為了得到人才就必須親自誠心拜訪。
大家有時候會說,劉備是偽君子,是不義小人,他先后投過,公孫瓚、袁紹、陶謙、呂布、曹操、劉表……而驅使他“忘恩負義”的是他“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天下大義。
也有人說,劉備愛哭,劉備是個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語: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這對劉備是不公平的,劉備雖然愛哭,但要看他什么時候哭。劉備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輕兵逃離,而他沒有,他卻抱著與百姓共存亡的決心,帶著百姓作戰,當被曹操圍困的時候,他哭了,為什么?是為自己沒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劉備在知道關羽被殺時哭過,那是為了兄弟之間惺惺相惜的情誼,難道不應該嗎?……我更應該向劉備學習堅韌、永不放棄的性格。
三國這類的古典文學,自然是讀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閱讀古典文學上做到多讀書、讀好書,做個知識淵博的小學。
【《三國志》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三國志》的讀書筆記06-21
關于三國志讀書心得08-23
關于三國志的讀書心得體會(通用31篇)02-10
關于看三國志讀書心得08-23
《三國志》中的成語05-11
讀《三國志》有感04-05
三國志閱讀短文05-03
讀《三國志》有感12-14
三國志的意義與價值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