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體會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么好的心得體會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心得體會1
在早晨金色的陽光中,走來一個個孩子,我的心里涌起一股喜悅;在課堂上,孩子的一雙雙眼睛,像夜空中的星星,我的心里升騰起快樂的浪花;在操場上,孩子們歡呼、跳躍,像一只只小鳥,我的心里也溢滿了興奮。我知道,這是愛,愛使我在講臺上永遠保持一份童真。
一個孩子戴著一頂帽子進了學校,另一個孩子說“真難看!”這孩子哭了。老師說:“你的帽子很美,像花朵。”孩子笑了。孩子間的爭執往往沒有什么理由,老師沒有必要給他們套框子。這是理解,只有理解孩子,孩子才能學會理解別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幾十年的教學,我實踐把發現的權利還給孩子,把探索的機會留給孩子,發現孩子原來有那么高的智慧,那么大的創造力。
孩子讀的都是成人寫的文章,成人寫的是成人的閱歷、成人的感受,即使是為孩子寫的童話,孩子們也并不一定完全能夠理解。所以,感悟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老師沒有必要為了一個標準答案,挖空心思,百般引導。語文教學還是把讀書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積淀在學生心中的東西,自然會變成深厚的語文素養。
愛祖國并不是空洞的口號,應該落實到生活中。學生能夠把漢字寫好,就是繼承祖國文化。教小學低年級這么多年,我一直要求學生每當提筆寫字,就要寫好每一個字。
教育心得體會2
泰戈爾說過:“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正因如此,教育之“育”就應從尊重生命開始,教人向善,使人胸襟開闊。
學校推行生命教育,首先必須培養教師的生命情懷,教師通過教學方式方法的革新,體現學科教學的生命性,使課堂充滿生命氣息,滿足學生追求生命價值的高層次需要。通過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構建生命教育的氛圍,使學校的亭臺樓閣,一草一木都蘊含著生命教育的內容,通過生命教育研究和有關知識的培訓,提升教師自身素質,養成關愛生命的情懷。
“生命教育”不僅僅是未成年人的事,還應包括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應該樹立正確的親子觀和成才觀,加強對孩子珍惜生命的教育,讓孩子從小懂得生命的價值,生命的可貴。家長還應該加強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養,特別是培養他們堅強的意志和承受能力,培養他們正視困難、克服困難的勇氣,培養他們豁達開朗的胸懷。教育他們分清自尊與虛榮、要強與逞強的界限,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生命作為虛榮和逞能的代價。
教育心得體會3
大家都熟悉英王查理三世與亨利伯爵為統治英國決戰的故事吧?
查理僅僅因為他的馬少釘了一個鐵釘、而在戰場上打了一場敗仗,從而失掉了一個國。其實這所有的損失都只是因為少了一個小小的馬掌釘。
“一馬失社稷,一個小小的疏忽會帶來多大的災難啊”。
我們常常會聽說同行中某人因難忍一時的激憤而一失口成千古錯,一失手釀成了千古恨的,有人說“在長途行進中,使人疲憊不堪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諸多的細節,捫心自問我們真的把握住了嗎?或許在不經意中我們就會傷了孩子,也傷了自己。
那是3月15日,原是個打假的日子,可我卻在那天制造了一名假學生。
那天,在去城里的車上,我遇到了一位曾經很淘氣學生,還帶著女朋友。一上車他就主動而又熱情的和我打招呼。當時我竟然脫口而出叫出了他的名字,然而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在他聽到我叫他的同時,剎那間,孩子沒有了剛見到我時的欣喜。一路上我們雖斷續的的聊著,但潛意識里總是有種不太對勁兒的感覺,車快到站了,他突然站起來指著前面大喊一聲“呀那不是程龍嗎”?我來不及再說話,車就到站停了,我立即下了車,馬上沿著他指的方向快速搜尋了半天,哪有什么程龍呀,啊!他這分明是在暗示我,我叫錯了他的名字呀!接下來一路上我都很郁悶,腦子里不停想著他到底叫什來著?逛街的心情也打了折扣,遺憾的是始終沒能想起來,終于等到了周一上班,我迫不及待的在畢業生的學籍檔案中查到了他的真實姓名——曹宇。這個細節,雖然沒有前面故事中說的那種后果嚴重,但是那一刻我們彼此都很沒面子,無論什么原因作為老師那一刻我都是失敗的。
每一位當老師的都期盼著有一個好的課堂氛圍,再擁有一批忠實地追隨你學習的學生,所以我們就少不了要對自己的學生進行某種紀律約束。
其實,約束的真正內涵就是把要約束升華為自覺意識而不是將約束刺成枷鎖戴在學生身上,比如對學生上課說話,注意力不集中這件事會讓很多老師都非常氣憤,認為自己在前面聲嘶力竭的講,你卻在下面為所欲為,無視老師的辛勤勞動,再傳個紙條、做個鬼臉,甚至悄悄的叫著某個老師的外號,再附上一副極富幽默色彩的肖像畫……那個中的酸楚與失落只有自己知道。
二十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遇到的學生可謂是形形色色,受過的氣接起來差不多也能沿著地球繞幾周了。可是回頭想想挺不值的,我們常常贊美“空闊透天鳥飛如鳥,水清澈地魚行如魚。”這種自然的真實美。其實我們面對的學生就是這種真實。
還有我們不妨再想想自己,開會的時候,你自己有沒有真的像你要求學生全神貫注的聽你講課那樣認真的聽領導講話呢?我們常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我們自己做到了嗎?我們常常希望別人善待自己,可你善待別人了嗎?我們常常期盼得到,可你自己想想你自己付出了嗎?當你抱怨自己不幸的時候,你有沒想過自己對此有沒有責任呢?當這一切的答案不確定時,那我們就該理解更應該明白:無論成人還是學生誰都不愿意被動的被別人看管、約束,在別人的監視與苛責下生活,誰都不愿意聽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做自己認為沒有收益的事情,正所謂“無利不起早”。成人尚且如,那你教的學生怎能比我們更高尚呢?
所以對學生的教育我常常采取“先嚴后寬”適當調節的辦法。每接一屆新生頭一兩個星期我都會對他們要求得很嚴格,因為新生到新的環境他會很自覺的適應新環境的,經歷了小學六年的歷練他們雖然不再是一張白紙,但是那上面有些東西還是多少可以改變一點的,只要我們的要求適時得當,讓他們真正體味到益處,讓他們感興趣,他們是會接受的。當這種習慣慢慢形成自覺的意識后便可以不必再過多地強調,偶爾有違犯的你只需一個暗示性的眼神,或一句一語雙關的點撥即可生效,這幾年受咱們校長人文體貼思想的影響,我批評學生的時候也越來越少了,有時候看著他們調皮的樣子還很高興,因為那就是真實。
從走上講臺的那天我就告誡自己要時刻記著“學生不是提著一只碗來等老師倒水的”。只有讓學生自己參與到教學之中才有可能實現教學的真正意義。吃別人嚼過的饃不香,有時候教他們方法比教他們死的知識更為重要,我把小科教師的處境教歸結為“五味俱全”講不好知識挺乏味、中考不考沒有地位、學生厭學沒有口味,諄諄善誘沒滋味,學生不會無所謂。
在當代中國特色的應試教育下被遺忘的小科老師想在如此艱難困苦中絕處逢生就得自己想活下去對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曾強課堂的趣味性,搜集方法的多樣性”,只有這樣或許才能讓學生把一小棵秋天的蔫吧菠菜送給你。
對此,我尚不成熟的通常做法是:在教學方法上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在記憶方法上努力協助學生走捷徑。我常常會盡最大努力把枯燥乏味的歷史人物、事件用趣味性的語言串聯起來,去吸引學生,幫助學生去體會一種學習途徑。并由此引導學生掌握一種快捷有效的學習方法,以便使他們終身受益。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學習世界史古代史,有些外國人的名字很難記,就拿文藝復興運動“美術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菲爾這三個再簡單不過名字的來說,如果強行記憶學生也能記住,但是很容易忘,所以我告訴學生最好記住提示性的三個字(即拉、達、米)這樣就不會忘了,延伸起來還可以把他們的作品擴展進來記憶也很簡單。達芬奇的代表作品是:《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拉菲爾的代表作是《圣母》《雅典學派》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是《創世紀》《大衛》,咋一看是亂七八糟一堆毫不相干的內容,讓我硬記我也很難記住,于是我把它改造了一下就簡單多了:拉達米《圣母》去《雅典學派》叫《蒙娜麗莎》吃《最后的晚餐》讓《大衛》去《創世紀》,這樣一來既有趣又很好記了,還有些時間聯想起來也很有意思,我也會順便告訴學生。如馬克思出生的日子(1820x年5月5日)諧音記憶就是馬克思出生以后“一巴掌一巴掌把資產階級打的嗚嗚哭”,在學習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為了讓學生記住八個國家的名字,我告訴學生這樣來記:英法俄在他們徳意的日子里美的奧(嗷嗷)叫(即八個國家英法俄徳意日美奧匈帝國)。
還有一次看學生的數學作業絕對值符號變化錯得很多,我逗他們說這還不簡單“這絕對值符號你就把它想象成胳膊受傷時打的夾板,好端端的胳膊就是正數,你放上夾板也沒變化,還是原來的樣子,那就是正數了。當你受傷時打上夾板不久就好了,那就是發生變化了唄——由負變正,這樣是不是就好記了?學生都笑了。
其實,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可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很多的。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其實他只說對了一半,知識本身并不是力量,只有你把它運用起來的時候才會變成力量。
上周聽小姚老師的講座很受感動,心態問題對我們來說的確很重要。
你相信嗎?當一個人在情緒受到巨大沖擊的情況下只要你有三件事不做就沒有過不去的。一是不殺自己,二是不殺別人,三是精神保持完整。而解決的途徑有兩種:一是時間,二是分散,這樣你就勝利了。其實生活中原本沒有痛苦,人比動物多的只是計較得失的智慧,以及感受痛苦的智慧。
生命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它像一個括號,左邊的括號是出生,右邊的括號是死亡,而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填寫括號里面的內容,寫什么你的生命就由什么構成。說的更直白些人其實就存在于兩個字“生、死”之間,這距離的大小我們自己有時是無法完全主宰的,但是內容的好壞卻全由我們自己把握。
生命是別人的,過程是自己的。
與其為無關緊要的事情煩惱,不如多看開一些。無論是面對過于自負的學生,還是面對自以為是無法說服的同事乃至親友,都要看開些。還是孔子說得好:“忠告而善道之,不聽則止,無自辱焉”。
古人說:“對待兒女要十分能力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不要把子女的事情全包辦了。大樹底下不長草,對子女幫助的太多,孩子就會感覺凡事來的太容易,不但不珍惜還會使其能力得不到鍛煉,兒孫自有兒孫福,父母不必做牛馬”,我想它是不是也同樣適用于我們的學生呢?
最后送給大家也是送給自己一句名言:“幸福就像一只蝴蝶被別人追求時總是無法捕捉倒,如果你安靜下來,它就可能棲息在你的身上。
教育心得體會4
開學初,我們聆聽了宋輝老師關于“如何與學生交流、溝通”的講座,讓我受益很多。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就如何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達到激發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的目的,談幾點自己的認識、體會與大家一起分享。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我覺得首先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而這一過程就是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的過程。
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求得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首先我緊扣教材內容,設計出靈活多樣的教法吸引學生,生動、新穎、恰切的教法,讓學生始終在新異刺激下投入學習。如故事講述的引入;一句名人名言引發的思考;一個問題引發的探討。一開始可以普遍降低要求,讓優秀生走向淵博,讓大多數學生堅定學好的信心,讓從沒受過老師表揚的學生也體驗到老師肯定性評價的愉快。
其次,我會利用作文評語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會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在客觀上和心理上的距離,從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用評語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時,我堅持尊重信任、正確引導的原則,因為教師尊重信任學生,才能啟發學生的自尊、自愛、自強的情感。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在作文評語中,我多以鼓勵為主,批評為輔;疏導為主,限制為輔;表揚為主,決不懲罰。特別是對作文寫得差的學生,從來沒有罰過重寫,只是要求按老師指導修改,對雜亂無章的作文,也從不諷刺挖苦,而是指出存在的問題,讓其知道為什么錯,錯在哪里,鼓勵以后改進。
有的學生在作文中大談學習之苦,簡直是苦不堪言,甚至說成度日如年,對這類學生的作文,我在評語中反復強調: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要養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如果你把學習看成是一件愉快的勞動,就會視苦為甜。我在評語中寫道:“你換一種心態來體驗,來看待你的學習生活,你就會感受到,學習真是人間至高無上的享受。”在用評語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時,熱情關心、嚴格要求永遠是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我曾用我在上大學時期的導師給我的一段作業批語來激勵學生。這段批語引用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當中的一句話古之成大事者必須歷經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句話代表了求知的準備階段。沒有方向沒有明確目標,充滿迷茫,但有的是渴求知識的欲望。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一階段是求知的重要階段,需要耐得住寂寞,鼓足勇氣,奮發向上,力爭上游。第三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求知的最高階段,自己的努力是不會白費的,當你成功了你才發現一切也并不是那么遙不可及的,像這樣的話語都會給予學生極大鼓舞,激發他們求知的熱情。
教育心得體會5
《生命與教育》這本書基于對生命與教育本體關系的理性思索,探討了教育的生命本質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點,構建了生命化教育的體系,書寫了有“人”的生命教育學。它讓人們重新深思教育的過去,向著生命的未來行進。當今社會,進步與浮躁并存,文明與喧囂共生。繽紛的世界固然精彩,卻掩飾不住慌張中透出的無奈。
‘我’逐漸淡化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益暗淡。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生命愈發地彷徨,教育遭遇著迷失。教育與生命的隔離,不僅是教育本身的誤區,更是整個社會的不幸。于是,我們祈求回歸。”一種對教育現狀的憂患躍然紙上,而這種憂患也無時不貫穿著整本書。面對被越來越多的規訓約束的孩子,被越來越重的課業折磨的孩子,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今天的兒童越來越多地被封閉在狹小的空間中……這樣的生活,兒童是快樂不起來的”。
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個性的。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具有創造性的。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正因為它的唯一性,我們才要更加珍惜。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就是童年,我們的教育要關注生命,就要提供生命發展的良好土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各種成長的考驗,有些考驗甚至是災難性的。作為學生成長的守護者,我們教師既要關注學生自身知識及精神發展的規律,又要教給學生各種生存的知識、方法和面對各種生存危機的處理老師,是一處處細得連眼角眉毛都記錄的思考細節,或許大師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或許這是大師生命成長的見證給我們的引領。
教師素質的提高莫過于和高尚者、與專家、與有經驗的人攀談,這其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閱讀,只有提升,拓廣自己的閱讀質量和閱讀領域,教師才能擔起"帶著先進文化走進教室成為知識的代言人"在本書的閱讀中,我越來越感到一個教師要變得高尚起來,那就要多讀書,多讀大師的書,一個教師要變得有智慧,那就要同大師對話,同書本中的,同生活中的智者攀談。
教育中的所見要善于記錄剖析,感悟教育生命的真諦。記錄學生,記錄學校,記錄同事,記錄自己的生活細微,智慧也會在這細微中得以成全,大師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榜樣,在他的筆下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老師,是一處處細得連眼角眉毛都記錄的思考細節,或許大師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或許這是大師生命成長的見證給我們的引領。
將生命融于教育,將教育融于生活,讓教育成為生命的詩意存在,凸現生命的靈動、自由和獨特,并以此漸臻生命的完滿與幸福。”這不僅是馮教授一人的期望和夙愿,更是眾多有良知的教育者為之實踐和奮斗的目標!
教育心得體會6
朋友指導兒子寫作文。她有足夠的自信,身為一個專欄作家,指導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寫作文,有什么問題嗎!
但問題恰恰就來了。她看了兒子的一篇描寫公園的作文,認為雖然寫了公園的四季景色,但無病呻吟,沒有情感,算不上好作文。于是和兒子討論,引導兒子回憶和思考。經她指導修改后,文章確實有聲有色,不僅寫了景,還寫了兒子在公園的童年片斷,讀來頗有趣味。連爸爸都參與進來,討論和修改作文的過程也成了全家人溝通的紐帶。作文完成,一家人都有成就感。
但第二天,這成就感遭受重創,修改后的作文不僅沒有受到老師表揚,反而沒通過,要求重寫。她很郁悶,兒子也埋怨。這次兒子再也不聽她的了,按老師要求老老實實重寫一篇,又寫回修改前的樣子。她看著不爽,但也不敢再指導,只能私下里對我發發牢騷,覺得改回來的作文“沒有靈魂了”。但有什么辦法呢,有靈魂的作文通不過,“靈魂”不是作文的標準!
要讓她自己來寫沒有靈魂的文章,她是不干的。但孩子寫作文,沒有“干”與“不干”的自由,你就得按要求寫!那么,下一次,她還要不要指導兒子寫作文呢?家長的指導怎樣才能與老師的要求接軌?
我是這么認為的,首先,要理解老師的要求有合理性。作文是語文科目的一部分,寫和讀結合在一起,每個單元都有具體的要求。譬如,這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寫景,課文教學和寫作練習都會圍繞這一點,在這個單元內,要解決的就是寫景問題。老師評判作文的時候,標準也很簡單,就是看你寫沒寫景,寫得怎樣,其他的就不管了,或者只是順便管管。既然你在作文里沒有重點寫景,或者老師認為寫景寫得不夠好,那就沒有達到要求,后果就是——重來!
這就像體育運動中的單項訓練,先是學動作要領,學分解動作。學習打籃球先要學運球、傳球、投籃,每一項又要分解成好幾個基本動作,原地運球、移動中運球、對抗中運球等等,反復練習。當然,這是科班學習的方式,并不一定能培養出真正的球星。美國黑人球星很多是在街頭學會打籃球的,沒有人教,一群孩子渾玩,玩著玩著就玩會了。然后才是教練調教,正規比賽,一級一級打上去。
但不管怎么說,很多人學一項技能是需要有人教的,學校就是干這事。老師訓練的是基本功,就是要讓你從分解動作學起,這對大多數孩子來說也是需要的。
但這種訓練也有局限,這是由學校的流水線育人方式所決定,任何單個的老師都無法扭轉大局。
一方面老師的精力有限,語文老師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如果是單項訓練,分解動作,尚可以批量指導:大家排成一排,全部按規定動作運球,誰運得好,誰運得不好,誰態度是否端正,一目了然;規定動作的標準也比較好掌握,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容易判斷。
但如果換成實戰模式,進行個性化指導,難度就太大了。至少你得全程觀看,隨時指點,還得有足夠的經驗和水平,能把問題看出來,解決掉,這就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老師對學生有更高的期望,要求學生全力投入,寫出靈魂,那么老師也要全力投入,也要付出靈魂,又有幾個老師付得起?
靈魂這事,太飄渺,因而也很難實打實地訓練。對于像寫作這種極具個性的事,基本功可以在學校練,但寫出靈魂還得靠自己。確切地說,靠孩子和家庭自己探索。
一個球隊,就那么十幾個人,教練一人還忙不過來,還要有主教練、助理教練,更別說一個班幾十個學生,老師除了教學還有其他很多任務,老師真的很辛苦,真的沒有太多精力顧得了更多。
所以,家長指導孩子作文,一方面要尊重老師,認真讀老師的題目要求,理解老師布置作業的目的,盡量按要求做。其實,避免與老師的要求相沖突,這就是避免了孩子的困惑,如果父母與老師的指導不和諧,孩子夾在中間也是相當難受的。
假如確實覺得老師的要求不妥,不妨先接納,鼓勵孩子完成老師布置的訓練,但不一定傾盡全力,剩下的力氣可以按父母的指導和自己的興趣,高高興興去做。
學校教育有它的先天不足,但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糟糕,我們完全可以找到一條融合之路。對于寫作這種需要靈魂參與的活動,只有批量化指導顯然不夠,家庭就可以進行個性化彌補。
父母比老師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更能付出時間和精力。哪怕父母在寫作上不那么專業,只要你愿意去欣賞孩子的文字,當他的讀者和粉絲,孩子就會有熱情寫下去,寫作能力就會自然提高。
大多數作家都不是中文系畢業的,那些創意寫作高手,就更不是靠什么培訓班打造出來。在寫作中學習寫作,這就是最大的捷徑。其實父母不需要做得太多,畢竟基本功的訓練已經有老師在那頂著,你只要給孩子自由,讓他自由寫,自由練,哪怕只是流水賬日記,或者沒有任何技巧的隨意感想,只要是發自內心,寫出了自己想寫的內容,那就是實戰,就是在向真正的寫作靠近。
當然,如果家長的水平高,在真誠欣賞孩子的同時,還能當一個教練或陪練,當一名高水準的隊友,孩子的進步會更大。從這個角度看,我那位朋友的指導是成功的。
聯賽中打得最好的球員,不一定能贏得投籃比賽。不要太介意老師的評價,孩子,你能寫好,在爸媽這里,你就是作家,你就按你自己的寫!
教育心得體會7
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教學以教材為本,基本按照教材安排的內容和順尋進行,教師的教學以灌輸為主,而學生的學習則是被動的接受,教師很少創設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這不利于學生的主體發展。
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引進情境教學,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能產生一定情感反應的情境,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構建學習環境,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對所學知識產生探索的欲望,對學習主體產生有效影響。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實施,教師創設情境的能力也隨之成為教師重要的專業化能力。
我們來看看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在講授《草》時是如何創設情境的:
師:小朋友,回到家里,誰愿意把新學的古詩《草》背給媽媽聽?(找一名學生到前面來)好,現在我當你媽媽,你背給我聽好嗎?想想回到家里該怎么說。
生:媽媽,我今天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你聽聽好嗎?
師:好。(生背誦)我的女兒真能,老師剛教完就會背了。
師:誰愿意回家背給哥哥聽?(找一學生到前面來)現在我當你哥哥,你該怎么說?
生:哥哥,我背首古詩給你聽聽好嗎?
師:哪一首?(生答《草》)弟弟,這首詩我也學過。他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
生:哥哥,你記錯了,是白居易寫的。
師:反正都有個“白”字。(眾笑)我先背給你聽聽: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風吹又生。
師:還是弟弟的記性好,謝謝你。(眾笑)誰愿意背給奶奶聽?(指一生到前面)現在,我當你奶奶,你奶奶沒有文化,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詩給您聽好嗎?
師:好。背什么古詩?(生答背《草》)
師:草?那么多花兒不寫,為什么寫草啊?
生:因為草有一種頑強的精神,野火把它的葉子燒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長出了新芽。
師: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離離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聽不懂?
生:這句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么“一歲一窟窿”?(眾笑)
生:不是!是“一歲一枯榮”。枯,就是葉子黃了,干枯了;榮,就是茂盛。
師:后面兩句我聽懂了。看俺孫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奶奶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哪有錢上學呀?(眾笑)
思榮碎語: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于老師模擬了一個真實的情境,這是學生真實生活學習的再現,學生的主體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調動,達到的良好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教師用情境中產生的情感去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達到了有意義的學習,我們看到于老師的教學中,涌騰出來的一股股極大的感染力。
贊科夫說:如果照著教學法的指示辦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熱情,那是未必會有什么效果的。一個優秀的教室能把死板的知識、不會動彈的文字,變成了有生命的東西,鉆進了孩子的腦海里。
教育心得體會8
知道自己離江湖已漸行漸遠,這一顆心終將交付那幽靜、清新、逍遙的田園生活,望著眼前的這幫兄弟,亦感時事多艱,更覺得有必要將自己的一些班組教育和一些工作感言、片言碎語記錄在此,但聲明僅一家之言,望同行者共勉.
一、傳輸觀念 端正態度
但凡有新員工加入團隊,我都要先將一些觀念態度傳輸給他們,以期能令他們首先端正態度,增加對工作的熱愛度。
1、“態度決定一切”!你來參加這份工作,了解多少,對工作你抱什么態度?~要你做還是你要做?
2、你有沒有做好迎接這份工作并完成這份工作的準備?
3、你的目標和現實的沖突、差距,你是否能夠容忍?
4、你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嗎?
a、家庭:對比~富裕家庭子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啃老族”。貧困家庭子女“經濟差,發展空間窄,靠自己改變現狀”。
b、地域、基礎。
出生地:美國/香港:優勢是:經濟條件好,生活教育基礎好。阿富汗/索馬里:基本生存條件都不好,那還有好的工作條件! 學歷:文盲/小學文化:先天局限無法去完成復雜程序工作,但迎能夠認清自己,不怨不棄,老實本分工作。高中/大專文化:尋找專業但不好高鶩遠、空中樓閣,先放下高傲的架子,打好基礎,一步一個腳印發展。
技術:沒技術:純靠體力、用雙手創造幸福!有技術:獨門絕技,可依靠資本!
c、人脈關系:父母老板~你有機會繼承家業資產,有家族產業。 父母政府官員~給你好的教育基礎并鋪好你的就業之路。 商人~自小耳濡目染,有經濟頭腦. 農民~舊有體制形成的劣勢,人多地薄,收入低,有相當部分需依靠外出務工,在家創業規模小,同行業競爭多。俗話:‘錢只三日賺,露臉便不見!’就是這個意思。 其他狀況:黑道發展~走曲折路線,風險刀尖討生活,違法違規!白道發展~亦是曲折路線…尋找中失去,失去中尋找!
d、機遇:兩種方向
1、得到他人的賞識:步步高升,或獲得教育培訓的機會。
2、得到別人的打擊:事事于你無緣,“竹藍打水一場空”,勾心斗腳,排擠爭斗,最終一無所成。
清楚了以上幾點,強調:認清位置,努力做事。做“別人會的我也會,別人不會的我也會’那你就歷害了!
二、強調紀律的重要性
1、我是來賺錢的,不是要來賠錢的.
每家工廠都為了生產的需要,都會不同的設定一些規則,制定一些獎懲制度,這就要求你在工作過程中不要違規,但仍有許多同仁沒能理解這一點,在這里我用最簡單的話來講。每個人找工作最終目的講是為了賺錢,你肯定不想賺了錢再被拿回去或得不到,那就記住不要去違規。比如有人從你口袋里掏錢,你肯定不干!違規罰款其實也是從你口袋里掏錢,你應該感到心痛,那就規矩一些老實做事吧!
2、假如你是老板!
一個工廠內,大家違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現場混亂 、場面不堪,要產量沒產量,要品質沒品質,你作為一個老板能看得下去嗎!你認為這個工廠能生存下去嗎?
教育心得體會9
隨處可以讀到一些介紹優秀教師的事跡,基本上都是一樣的面孔與經歷,我很仰敬他們對于教育事業的忠誠與無私的奉獻,但是,這種奉獻是否一定要以犧牲自己的健康為代價,或者置自己的家庭于不顧?這些行為,更準確的說是一種英雄行為,英雄在每個時代都是有的。可是,對于更多的不是英雄的我們呢?自己的生命價值點落在何處?傳媒所宣揚的優秀教師的大多以苦難者的形象介入我們視野的,苦難不一定是壞事,可以造就更堅強的人,可是,絕大多數教師是沒有他們相似的苦難經歷的,那么,是否就沒有享受教育成功喜悅的機會呢?當我們的政治從偽圣化艱難的蛻變出來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可能還在苦苦的掙扎!不過,幸運的是,在價值多元化的今日,平民化與普遍性成為無數平凡教師的新的成長視角,他們不再為自己成為不了傳媒所造就的優秀形象而苦悶與自卑,而是滿懷信心的尋找屬于自己的成長道路——做一個幸福的教師!
什么是真正意義的教師的幸福
先從“幸福”說起,這是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幸福”的界定是沒有人能夠說清與說透的,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于“幸福”的個性化的認知。我以為,幸福是人滿足一定的物質需求之外的精神快慰!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幸福是一種感覺!但是,這份感覺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滿足一定的物質需求之外,對于人的精神上的滋養!是人,就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教師當屬之列!任何剝奪教師追求幸福權利的行為都是錯誤的,甚至是蠻橫的!當然,不一樣的教師所追求的幸福的內涵不同:有人以靜心的讀上一本書為幸福,有人以痛快淋漓的打一場球為幸福,而有人則以與子女伴讀為幸福,還有人以遨游網絡為幸福……這些都是在教師做好自己本質工作之余的個性化的追求,能夠給教師帶來快樂與幸福的生活行為,是教師自己的獨立生活的一部分,我以為這些既是對于教師艱辛工作的補充與調節,也是教師本人工作的延伸。是補充與調節也好,工作的延伸也罷,但還不是真正意義的教師幸福,否則,教師的職業特征與個性特征就無法體現出來。所以,我以為,無論是怎樣的理解與認定,教師的真正意義的幸福最終必須回歸到自己的教育幸福上來!可以是學生取得進步后的一張張稚氣的笑臉的回報,可以是學生一句句簡單的問候,也可以是學生畢業后的一張薄薄的賀卡與一次簡單的造訪,可以是學生畢業后的面對老師流下的感激的淚水,當然,也可以是教師的辛勞所換來的一張張火紅的獎狀與一疊疊讓人艷羨的RMB……
很多教師都知道目前的教育窘境:素質教育的理想化與應試教育的現實化陷入了兩難的困境。我們的教育良知逼迫我們要不斷的提高學生的素質,把僅有的寶貴的時間擠壓出一點點來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可是,教育的現實社會的需求以及學校、教師的`生存發展的需要,又必須把我們的學生推向殘酷的應試教育的競技場,進行智能與體能的肉搏,這個搏擊的過程與結果,教師必須全程參與,自然與學生一樣經歷精神與肉體的疼痛,于是便有了教師如上的慨嘆!
現實是很難改變的,能夠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換句話說,是我們適應現實,而不是現實適應我們。這樣是否就意味著我們看不到職業的幸福的光芒了?教師的職業意義絕對不應該是如此的灰暗的!那么,幸福的光源到底在哪里?
教師的幸福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提出這個命題,似乎是多余的,因為任何人的幸福都是需要自己去創造!只不過,作為教師有自己的獨特的創造,也就是教師如何創造屬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有教師認為,現在的教育壓力如此之大,哪里還會有幸福可言?其實,幸福的意義并不以壓力大小計,無論怎樣的壓力與艱難,都無法阻擋教師獨立的追求自己的幸福,也許,幸福是短暫的,可追求是永恒的!
永遠忘不了尼采說過的一句話:“假如上帝不給我歡樂,我就為自己創造歡樂。”當然,快樂與幸福不是一回事,前者更多是一種生理反應,而后者則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快樂也許能給人帶來幸福,但是,幸福不一定都快樂。也許,現實的上帝不會恩賜給我們所需求的所有的快樂與幸福,我們在積極爭取自己所應該具備的外在的幸福(主要是物質的)之外,是否也能夠擁有這樣的觀念,那就是:“假如上帝不給我幸福,我就為自己創造幸福。”我不知道具有更多精神色彩的“為自己創造幸福”的概念是否是阿Q精神的回歸或者異化,但是,在精神疾患日益流行于教師群體的今天,我們是否真的要考慮接納“為自己創造幸福”這個概念。那么,作為教師到底如何為自己創造幸福的人生?
其一,是需要教師擁有屬于自己的教育思想。人有思想,才有魅力,教師更是如此。有魅力的教師是幸福的,會得到學生的熱愛與同事的尊重。有許多教師,會被“思想”兩個詞嚇住,以為這是大師的專利,其實,每個人都能也都應該擁有自己的思想。大師有大師的思想,作為平凡的教師有平凡教師的思想;大師的思想如火把,我們的思想可以為蠟燭;火把可以照亮更廣闊的空間,蠟燭至少可以燭照一間教室的靈魂,可以讓平庸無處藏身,教師的靈魂的洞徹,才能引導著自己學生的靈魂向更高更遠處健康的發展,學生思想的進步就是教師幸福的源泉!
其二,需要教師擁有屬于自己的教育個性。一位有個性的教師,一定是一位擁有自己的生活理念與拒絕從眾心理的教師,他們始終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精神狀態與獨立的行為準則,不會受到社會淺層的流行觀念與世俗意識的干擾!
其三,需要教師打造屬于自己的儒雅風度。如果說,擁有自己的思想與個性是教師的精神形象,那么,儒雅風度只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外在形象,當然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是統一的。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曾經被照上很多燦爛的光環,教師職業內涵的理解與界定的變更,一直困擾著每一位教師!儒雅風范體現了教師的形象魅力與內在氣質,自然會贏得學生與家長的尊重,成為教師幸福的源頭之一。
其四,需要教師建造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生活的多彩與多元,會有不同觀念與形式影響著我們的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但是,當這樣的影響變成左右我們精神的時候,我們就會失去獨立的價值判斷與取向,會自覺不自覺的在與人攀比的過程中,產生強大的心理落差,這個落差如果得不到及時扭轉,就有可能導致我們的精神觀念的偏向。如何真正的避免這樣的心理落差呢?我以為最好的途徑就是建造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這個家園是獨立的而寧靜的,可以排斥塵世的紛擾,可以固守自己的見解,可以外圓內方的處世,也可以棱角分明的展示自己的才華……當我們的生存壓力致使我們的肉體與靈魂雙重疲憊的時候,首先需要的就是找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精神空間,來安撫自己的傷痕累累的靈魂,一般說來,這個空間只對同道之人開放。
最后,我想說的是,任何一項的創造都需要代價的,教師的幸福人生需要我們用幸勤的汗水與淚水來滋潤我們疲憊的身影與蒼老的額頭,當一切成為往事的時候,倘若我們能夠坦然的迎接自己教育過的每一位學生的笑臉,那才是教師幸福的最高境界!
教育心得體會10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個漫長的暑假即將過去,又將迎來新的學期。新的學期,新的開始,新的目標。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將踏入初中的校門。
為了讓我們能盡快的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以及增強體質、磨練意志、加強集體榮譽感、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南苑中學的領導聯系了城南消防支隊三名教官以軍訓的方式開展了為期3個半日的六年級新生入學教育活動。烈日炎炎,所有的新生都穿著整齊的校服,在教官的帶領下做著最基本的動作。立正、向左轉。不一會,所有的人都滿頭大汗,小臉曬的通紅。對于平時一熱就要開空調的我來說,這樣的感覺是從來沒有過的,覺得好累啊,我真想坐在空調間里美美的喝上冰鎮的飲料。但是,所有的同學都在堅持著,我怎么能放棄呢,我和他們一樣都能做到最好。結束后,同學們都累得東倒西歪,但是每個人都很興奮,因為我們堅持到了最后,堅持就是勝利,團結就是力量!
在這三個半天里我們不但參加了訓練,還參觀了校園,并且認識了新的老師和同學。學校的環境很漂亮,教室很寬敞。我將在這里度過至關重要的4年。作為一個6年級的學生,我將好好的做個規劃,不能再將小學里的壞習慣帶過來。
每天準時起床,不再需要父母的催促。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改掉愛開小差、愛說話的壞習慣。和同學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不能以自我為中心。每天的作業按時認真獨立完成,不拖拉不馬虎對待。每天做好預習復習,爭取取得好成績。
在新學期里,我有一個新的目標——不能光說不練,要拿出行動!我知道了成功不是靠夢想來實現,而是需要不懈地努力!付出一份努力才會換取一份收獲。學習并不是一種興趣,而是一種責任,是我應該做而且必須做好的事情,同時學習必定會有負擔。我把自己的喜悅,悲傷都化作前進的助力和動力,就會因此不斷克服困難取得新進步。沒有耕耘哪有收獲沒有付出哪有所得,希望我的每一天都過的充實而開心。大家一起加油吧!
教育心得體會11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的作文題材是"我會變"。題目的關鍵字眼是"變"字。變什么呢?孩子們想變的東西多著呢?可是怎么寫好這篇作文?這樣的想象作文又該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要先確定"變"的主角,可以變成神話或傳說中人物,如孫悟空、神筆馬良或什么神仙,可以變成歷史人物,如諸葛亮、周瑜等,也可以變成世間萬物,如天上的云、地上的樹……還可以是動畫片中的人物。一句話,這"變"出來的必須是孩子們自己感受最深的,這樣他們才有話可寫。
確定好主題后就可以構思故事的情節了。情節的構思要跟主角的特性相符合:如果是變成孫悟空,就離不開七十二變;如果是神筆馬良,就要體現神筆畫出來的都會變成真的;如果是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就需要以歷史為前提作適當想象,但再怎么穿越都不能違背歷史;如果是動畫片中的人物,也一樣要符合這些人物原本的特點,像《瘋狂小糖》中的軟小糖,手腳可以像橡皮筋一樣伸長收縮;如果是世間萬物,也一樣要符合原本特性,如云可以隨風飄動,云聚積多了可以降雨,但是樹就不能移動,除非被砍掉了。抓住了主角的特性就可以編寫故事了。
故事情節可以扶危濟困的情節,也可以把生活中的場景、校園中的場景搬進習作中,還可以天馬行空亂想一番。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寫過一部小說《我是貓》,通過貓的一系列活動展現人的思想活動,整部小說至始至終沒有離開貓這個角度。這也是孩子們可以模仿的一種寫法。
教育心得體會12
前不久,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揭曉。兒童教育家李吉林憑借《情境教育的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榮獲特等獎第一名。筆者留意到,中央電視臺播放李吉林和李希貴的專訪時,曾打出“個性與情境教育:基礎教育新方向”的字幕。雖是簡短的一行字,卻體現出了國家對情境教育獨特優勢的高度評價以及對基礎教育新方向的指引,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
首先,它昭示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方向。李吉林情境教育一貫主張情感是情境教育的命脈,并在各科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全面實施“擇美構境—以境生情—以情啟智—情智相長”的策略。這就從根本上顛覆了長期以來重知識灌輸,忽視情感培養的唯理性教學傳統。
情感是人的本質屬性。哲學家李澤厚就提出“情本體”,因為情感是人生的根本。情境教育正是把情感既作為手段又作為目的,提出的“以美激愛,以愛導行,以情激智”“以情為紐帶縮短與兒童的心理距離”充分利用情感,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驅動力,同時又通過兒童道德情感、審美情感的培養,提高人的素質。
教育本是充滿愛心和情感的事業,但現實中,學校以狹窄的應試為目的,使之異化為簡單地灌輸和反復地操練,學生為此付出的沉重代價是快樂、情感和責任心的缺失。情境教育“以美為境界”“讓藝術走進課堂”“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相結合”的育人模式,給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它昭示著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方向。作為情境教育的開創者,李吉林始終重視兒童創造力的培養。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她就提出:情境教學應“以發展思維為核心,著眼創造性”。后來,又提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教育的靈魂”。李吉林不僅提出要重視創造潛能的早期開發,更通過長期的教育實踐證明:“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只有在學科學習中結合能力訓練,發展兒童的想象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在她的實踐中,學科教學與創造教育是相互交融的,這就為我們的創造教育提供了新的啟示。將創造教育局限于創造性思維或創造技法訓練,或許能收一時之效,但非長久之計,有意識地通過啟發想象將創造力培養滲透于日常的各科學習中,應成為今后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常態。
最后,它昭示著教師成長的新方向。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具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李吉林的教育創新之路,就是一個創新型教師成長為教育家的典型范例。她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對教育教學現狀的永不滿足,因而才會不斷自我突破,達到新的高度。從“情境教育實驗與研究”到“情境教育促進兒童素質全面發展”“開發情境課程的實驗與研究”以至“情境教育與兒童學習的實驗與研究”,她用20年時間做了四期教育部重點課題,但始終圍繞“情境”這一主題,鍥而不舍地追尋兒童教育的完美境界。當代教師不正需要這種積極進取,努力超越自我的創新精神嗎?
李吉林的實踐創新是與她的不斷學習緊密相連的。為了追逐自己的教育夢想,她到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經典中去尋“根”,反復研讀古代文論“意境說”并從中概括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又注意借鑒吸納西方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堅持“學、思、行、著”的研究道路,這才形成了具有本土氣息和時代精神的情境教育主張和教育思想。由此可見,當代教師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只顧埋頭苦干,而應努力開闊自己的視野,既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又要學習國外先進的理論,邊學習邊反思,并與自身的實踐相結合。唯有如此,才能在未來紛繁多變的信息社會中,為國家培養出既具適應力又能開拓創新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教育心得體會13
最近,陶繼新老師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一書,該書有著他的三個講演錄,“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打點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一書,大大提高了我對本身工作,對學生教育成績的認識。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不但要關注學生的成績還要關注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直奔成績弱化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是片面的,不談成績說是素質教育也是片面的。素質教育的要義就是要關注生命健康、關注生命快樂、關注生命幸福、關注生命習慣、關注學生一生發展的教育!
陶繼新老師《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一書,讓我真正體會到要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心靈,還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現在,尊重孩子的學習環境已成為素質教育的主旋律,成為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只要老師懷著一顆愛心,處處留意,微觀入手,扶起孩子自信之樹,那么我們的學生就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有愛的陽光,只要有愛的雨露,總有一天,每一株稚嫩的幼苗都會成為參天大樹。那時才是我們做一個教師最幸福的時候。
教育心得體會14
胸懷青春夢想的我,曾經是那么的激情滿懷,豪情萬丈;曾經是那么的勤奮不已,笑溢心頭。現實中的我激情似乎在毫無覺察之中褪去,但審視自己十幾年的班主任工作,日子在瑣細的事務在得到充實,激情在內斂中日益深沉。這十幾年的班級工作讓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愛,正確的愛是耐心,是長久期待的意義在時間中慢慢生成。
如同皇家花園很美麗,讓我們留戀忘返,但我們愛的還是自己有缺憾的園林;別人的學生很優秀,讓我們羨慕有加,但讓我們夢魂牽繞的依然是自己那毛病百出的學生。可見,愛不是對象,愛是關系,是你在對象上付出的時間和心血。若沒有付出,便談不到真正的愛。比如,坐纜車上山的人,再美麗的山對于他也只是一個概念,并不具備實質。“當我說到山,意思是指讓你被荊棘刺傷過,從懸崖跌下過,搬動石頭流過汗,采過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頂迎著狂風呼吸過的山。”
我愛我的學生,因為他們的成長的足跡里浸透著我的汗水,他們的歡聲笑語里紀錄著我真實的付出。
雨淅瀝淅瀝地下著,心情也抑郁著。看著教室內幾個空落的座位,心里郁悶著。這一群孩子自我照顧的能力實在是太差。因為愛美即使在陰冷的如冬天的春雨里,一件薄衣,一件外套就這樣輕裝上陣,哆嗦在寒冷地春風里;一雙鞋,一個永遠不會撐傘地身影奔跑在連綿不斷地雨中。兩個星期以來雨一直這樣下著,雖千勸說、萬叮囑, 就是不聽。生病也就在所難免。幾個孩子被父母接回了家,還有一個卻牽掛了我的心……
正在上晚自習,徐杰生病了,在寢室里躺著。放心不下,我匆忙地去男生寢室。剛走進,未免有點生氣。這一群男生,才修好的窗戶,他們就有能耐捅幾個窟窿。風肆意的往里面吹。趕緊用他們的雨衣將窟窿堵了起來。“不生病才怪呢?”像個母親一樣,嘴上雖這么絮叨著,手就不由自主地去摸他的頭,燙得厲害。無論如何是不可以讓他在寢室里拖著。我再次撥通了他家的電話號碼。天下竟有這樣大意的父親,知道兒子生病竟找出太多不能來接他的理由:“雨下得大,路很遠,天又黑了,實在沒辦法。明天早上去接。讓班主任操心了。”把生病的學生獨自一個人丟在寢室里,無人如何是放心不下的。這一個晚上我會無法入眠。只有一個辦法找醫生來,可是在撥通醫生的電話后,我的心忐忑不安。“學校相對較偏僻,在伴著電閃雷鳴的夜晚,醫生會來嗎?”我的心焦躁不安。幸好醫生義無反顧地來了 …… 陪伴徐杰打完點滴,已經九點了。趕到家狼吞虎咽地吃起晚飯。這樣突發事件經常發生,常常弄得我身心疲憊。可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的心又很釋然。我知道我所做的,永遠也不可能有等值的金錢來回報。可我知道,我所付出的努力,感化了一個又一個調皮、缺乏愛的學生,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感受到生活中的陽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對我們教育工作者無私奉獻的最高褒獎。
雨中一個女孩的身影始終讓我掛念,那是一個很特別的女孩。剛來我班時,特別愛表現。不管班級什么活動都積極主動,而且成績也名列前茅。能有這樣一個聰明伶俐又熱情活潑的學生,心里別提有多喜歡。可不久就發現她是一個早戀傾向的學生。初一上學期在班上她就認了很多男同學做哥哥,經常扯著男生的外套來穿,她的風風火火將那些懵懂卻情竇初開的男生弄得熱情四溢,有些想人非非。我再也坐不住了,找她談心,做她的思想工作。她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向我保證,她會和男生保持一定地距離。可沒過多久又傳出她和本班男生傳字條。字條落入我的手中,內容可想而知。早戀,我可不能坐視不管。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不能疏通那就來堵。我找來男生狠狠地教訓了一番。接下來的工作我滅了她一條后路,本班所有的男生都不可能與她交往,除了正常地學習生活外。本以為可高枕無憂,可是她竟然同外班的男生在交往。學校停電,所有的學生都回去,她偏偏沒回去,同外班男生交往。還不知因為什么事挨了男生一巴掌,事后常摸著自己的臉,以引起同桌的注意。同桌問她:“怎么了?”“痛”“為什么痛?”“打的。”“誰打的?”“三班男生打的。”“為什么打你?”“他認為我和另外一個男生交往。別人起哄,説如果他敢打我,他就是男子漢。為了他的尊嚴,他打了我。”當學生將這一情況告訴我時,我整個人都蒙了。這是怎樣一個女孩子,什么尊嚴、什么羞澀都統統拋去,十幾年的教學生涯還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女生。事后我問她,她復述事件的經過,好像在説別人的故事,絲毫沒有難為情,絲毫沒有一點羞澀,我問她:“你的尊嚴呢?”她只是笑了笑,這可讓我極其惱火。
這是一個思想極為復雜,卻又極單純的女孩,不就是戀愛嗎?她從來不覺得自己做了錯事,因而也不需要改正。在她看來她只是做了老師、家長不喜歡的事。沒關系,找一個理由解釋一番,講道理的老師和聽信偏信的父母會原諒的。一切又會雨過天晴,一切又會故技重施。她的思想極為復雜,她的思想也極為頑固。這一切在與她的父親交談中得到了證實。她原本在太原讀書,六年級時就有這種跡象,不得已父母親自接送她上下學。但若父母稍微遲到,她就會無影無蹤。回來后又找一些理由搪塞,為此她的父親與她發生爭執。她竟離家出走,過了兩天才回來。父母不得已把她轉回老家的學校讀書,想給她換一個環境讀書,可是……
為了不放棄一個學生,也為了天下可憐的父母。我同她的父母商議,決定故意給她施加壓力。給予她兩個星期的考察期,若再不好好表現,就接受轉學的處罰。恰值臨近期末考試,或許是學校家長雙方面的努力有了成效。上學期尾聲她在平靜中度過。20xx年的鐘聲敲響,在鞭炮的歡天喜慶中我接到來自她書寫的一條特殊的短信:“老師,新年快樂!新學期我會好好學習,請你相信我。”我感到欣慰,一學期的努力終于沒有付諸東流。可就在開學的第二天晚上12點鐘,她竟然同另外一個女生敲男生寢室的門。在第二周她將3班一位學生的課桌推倒。她甚至還在同另外一個男生交往,并接受了他的禮物。面對她不斷演繹的新情節,我似乎感覺到作為師者的慈善之心再一次被利用,再一次被踐踏……
她的父親也徹底的失望,想讓她休學一學期,接受田間勞作。吃點苦、受點罪,接受教訓,經過徹底地改造,再繼續學業。可作為一個教師,怎忍心看到一個學生輟學?我決定讓她上白天的課,晚上在家自習。這樣每天她會奔波于學校和她家之間。恰逢下了兩個星期的雨,每次看到她孤單的背影消失在朦朧的雨中,我就有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憐惜之情,但我決不會表現在臉上。我累著,是因為愛;煩著,是因為愛;執著地堅持著,是因為愛;敞開心扉,久久地期待著,還是因為愛。
每當夜深人靜時,深感疲憊乏力之時,常暗自責備自己:這是何苦呢?這又何必呢?這樣全身心的投入,值得嗎?但我不能強迫自己僅把教書當做維持生計的手段,我不能夠將情感與工作,將自己的心靈與幾十雙靈動的眼睛剝離。流著汗水,想著收獲;看著收獲,想著來年。愛并苦惱著,痛且快樂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用一片赤誠之心鋪灑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之中:用慈母的慈愛來感化那扭曲心靈的迷途的羊羔;用嚴父的嚴厲來鞭策那頑固不化的冷硬的頑石。
教育心得體會15
小學的的課程安排,每周有一節閱讀課,如何讓閱讀課更好地為寫作服務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在低年級倡導讀寫繪結合,用閱讀圖畫書、講故事、用圖畫表達與創造相整合的辦法,來讓低幼兒童的學習力與創造力得到自由地發揮,同時也為寫作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中高年級以讀名著為主。根據單元進度向同學們推薦一些有利于成長的好書:每周的閱讀課,都是我們師生共讀的天地,讓經典書籍成為師生的精神大宴。
一、繪本閱讀,為寫作奠定基礎;
教育是喚醒,也是給予。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神秘,而閱讀,則能夠喚醒這種蘊藏著的美好與神奇。教育同時也是一種給予,無論是民族文化的特質,還是普世文明的價值,都需要教師和家長按符合生命成長的規律,慢慢地通過閱讀,通過故事傳授給孩子。
我一般一周“要么結合語文課的單元特點,要么結合孩子當下的生活”,有針對性地精心選擇一個繪本,每周的閱讀課師生共讀,這是生命在這個特定階段的最佳營養;這些精心挑選的書籍,將在娓娓動聽的故事中,告訴他們和平、尊重、愛心、寬容、樂觀、責任、合作、謙虛、誠實、樸素、自由、團結、專注、想像、寧靜、勇氣、敬畏、熱忱、虔誠、感恩、紀律、反思……它們將編織出一張美麗的網,呵護孩子在漫長的旅途中保持著純真、快樂與勇氣。
而“寫繪”,是生命在這個特定階段的完整講述。兒童將老師講的故事復述給父母聽,然后完成寫繪作業,將故事進行創造性地續編,并通過繪畫語言,以“繪畫+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在復述故事、續編故事的過程中,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這是低年級習作的重點;寫繪作業中的文字雖然短小,但也是兒童讀后的所思和所感,其實這就是高年級讀后感的前身。這種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培養了學生對表達和寫作的興趣,從而為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低年級我們共讀了以下繪本——
愛心系列:《愛心樹》《給爸爸的吻》《我討厭媽媽》《我永遠愛你》
感恩系列:《愿望樹》《逃家小兔》《亨利爺爺找幸運》《我爸爸》《爸爸,你能給我月亮嗎?》、《棕熊的神奇事》、《火焰》、《牙科醫生地嗖頭》
勵志系列:《失落的一角》《犟龜》《大腳丫跳芭蕾》《我喜歡書》《圖書館里的書》
做人系列:《大衛,不可以》《大熊有個小麻煩》《是誰在門外》《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母雞蘿絲去散步》《今天運氣怎么這么好》《一個長上天的大蘋果》
科學系列:《神奇校車》全系列
二、經典閱讀,為寫作拓寬視野;
(一)推薦書目:
魯迅先生曾經告誡少年朋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這富有哲理的話,正是我們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金玉良言”。因此,三年級剛開學我就向同學們推薦一些好書,經典文學類、科普幻想類、天文地理類、歷史數學類……引導學生博覽群書。
課外讀物的選擇以內容好,文字好,適合小學生閱讀為標準。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稻草人》《湯姆索亞歷險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愛的教育》《名人勵志故事》《普希金童話詩》《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小兵張嘎》《雞毛信》《城南舊事》等。認真地幫助他們選擇有益的讀物,避免他們不加選擇、不辨優劣地進行課外閱讀。這就大大降低了學生選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讀書方法:
1、瀏覽性閱讀。主要針對一些長部頭的書籍,要求可放寬,只作走馬觀花的瀏覽。讀后合書而思,回味品評。
2、吸收性閱讀。主要針對知識性讀物。要理解每個知識點,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
3、細品型閱讀。針對語言精美的讀物,要求學生細細品味,感悟語言的優美,并背誦、摘抄來幫助記憶積累,積淀語言,培養語感。
(三)讀書筆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閱讀的過程中,把文章中的“寫人、寫景、抒情、議論”的絕妙之筆摘抄下來,并背誦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把別人的“布局謀篇、脈絡層次、語法修辭”的獨具匠心進行分析記錄下來,并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這樣時間長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就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形式多樣的寫作方法就會應運而生,寫起文章來才會像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在中高年級,還以自讀課本為抓手,培養學生養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規范讀書筆記的格式,起步是摘抄式:摘抄精彩詞語,優美句段,格言警句等,以加強語言積累,豐富寫作素材;列提綱,指導學生寫出所讀文章的要點、框架或故事梗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在摘抄式的基礎上,增加主要內容,心得體會,寫讀后感,指導學生在讀了文章以后抒發出自己的感受,發表自己對書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表達獨特見解的能力。
我還引導學生以“閱讀存折”的形式記錄下來。包括讀書時間、書名、作者、書中主要內容的歸納、摘抄好詞好句、寫讀后感悟,還有家長的評價,以表格的形式儲存,每本書一頁卡片,將會積少成多,積累豐厚的寫作素材。
(四)讀寫結合:
閱讀是作文的基礎,閱讀課除了要完成讀的任務外,還應肩負著使學生在讀中領悟到寫的任務。小學生讀書有時候有口無心,針對這一現象,我意識到讀的重要性,意識到學生的讀書能力和習作能力的聯系性。寫是自內而外的表達,讀則是自外而內的吸收。我在指導學生讀書過程中,細致地引導學生從文章的字、詞、句、篇等外在語言材料入手,層層深入。讀一次有一次的認識、所得、進展。在讀書的過程中,由表及里的逐步把學生引入書中,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弄清作者的立意選材、謀篇布局,在讀中明白意義,探索寫作脈絡,積極吸收別人的長處,對每一篇習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五)讀書交流會:
在閱讀課上,定期舉行讀書交流會,這樣做既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又幫助學生完成了部分積累和消化,大大激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潛心讀書,認真積累的同時,豐富多彩的讀書實踐活動,讓同學們豐富了詞匯,鍛煉了表達能力,提高了素質。
如果我們小學階段的閱讀課堅持進行扎實有效的閱讀訓練,讓閱讀更好地為寫作服務,我相信孩子們的寫作能力一定會一步一個臺階,邁向更高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