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課外書讀書心得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么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目送課外書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課外書讀書心得1
《目送》之于我來說就像是一抹清新的淡綠,淡得那么不起眼,無形之中卻又一種那么深的魔力吸引著我拿起它,之后我便一口氣讀完了它。關于《目送》我有太多的話想說,因為它的明媚、深邃、憂傷,它的美麗。
《目送》就像是一本生死筆記,他寫了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去,朋友的牽以及兄弟相攜。他的筆觸極盡幽微就像是那燭光冷照的山壁一般。慢慢地我明白了目送其實不僅僅是眼睛的目送,還有幾許心靈層面上的東西。
我慢似乎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發自龍應臺的肺腑。我想,無論是誰,看到這段動人心弦的文字,心都會怔住。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龍應臺說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回想以往,更多的時候,是爸爸媽媽,在目送著我們一步一步走遠,背影一點一點模糊。
暑假,我參加了夏令營。雖然要離開家半個月,我卻沒有絲毫傷感,反而開心地手舞足蹈。我幾乎是數著日子盼著那天的到來,沒有半點即將要離開父母應當有的難過與憂愁。盼著,盼著,那一天最終姍姍來遲,我也最終踏上了夏令營的旅程。這天,我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完全忽視了父母以及他們不舍得眼神。我與我的新朋友興奮地討論著這次活動,不知為什么感受到兩道熾熱的目光凝望著我的背影,仿佛要看穿我,卻又那么柔和。或許,是爸爸媽媽吧。或許,他們在等待著我的回頭,哪怕是僅僅一瞥吧。可是,我一次都沒有。快要到寢室了,我急忙從媽媽手中拿回書包,閃入門內,倏忽不見。父母該離開了,顯得有些落寞不舍,我并沒有發現那么。此刻,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他們的落寞與不舍,或許與我的背影有關吧。或許,這轉瞬即逝的半個月,在他們眼中卻是如同半個世紀之久。
時間正踏著宇宙的秩序疾步而來,我們親愛的父母終究會掛上一個共同的名字——老人。春來秋去,光陰荏苒。過不了幾年,他們的發會白,牙將掉,臉上會呈現出皺紋。
父母早已和我們牽扯起情緒,纏繞成關系,氤氳成感情,和我們打成一個死結,如影之隨行。
趁著父母還在,好好愛他們,好好回報他們,好好珍惜他們。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離我們遠去后,不要那時才后悔當初沒有好好愛,好好回報,好好珍惜。
所以,此刻,回首,向目送你的生命感恩,向你終要目送的生命問好。
目送課外書讀書心得2
對于龍應臺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之后才明白,《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滿滿的都是作者對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龍應臺將對親人真摯、又很復雜的情感表達得十分真實。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為自我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臺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著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的是一種不舍,卻又不得不舍的心境。作者身為人子,身為人母,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作者倏地發現當年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大人、自我也無法隨時隨地的陪在兒子身邊了,心里有幾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么,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著我們的父母。我們快要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在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或許真的像龍應臺所說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
這本集子里更有作者內心的獨白——由這個社會聯想到的。對于任何事情的相信與不相信,都沒有絕對的說法。說愛國、歷史、禮貌、正義、夢想、感情、海枯石爛的永恒都讓人不可相信,揭露出社會的黑暗面后話鋒一轉,提出:雖然我們改變不了過去,干能夠控制未來。哪些我們不相信的東西其實有他自我的定律。使得文章一下子明朗起來。作者經歷了許多、想要教會我們的是超脫的看待這個塵世。的確,有時候需要的是繼續往前走,而有時,需要停下來。正如“相信與不相信之間,仿佛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這便是我們的生活:相信了便是這樣,不相信便非得刨根問底,親身試驗。總之,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絕困難、甚至拒絕生活……
這本書自始而終,像是人生的一個輪回。將人間酸甜苦辣一一嘗遍。
目送課外書讀書心得3
目送,以目光相送。“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龍應臺在送別自我兒子之后留下的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似乎在親情里,父母永遠都在扮演著默默付出的主角,僅有父母在感嘆時間的易逝,害怕子女的離去。而子女,只會留下一個背影,好像是在告訴父母,不用送。可是,怎樣會不送呢,人生幾十載,為人父母最遺憾的事情不就是不能陪自我的子女走到最終嗎?時間匆匆,自我永遠都是要先走的那位,所以只能拼命的追逐著子女的背影。
龍應臺在這本散文集里,寫了許多她的心境故事,可是,在每一篇里似乎都有些對時光流逝的不舍。每當龍應臺寫到自我母親的時候,我會感到十分唏噓,時間真是個愛抓弄人的東西。
龍的母親是個愛美的女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是打扮得體并且十分要強的女人。可是到了老年,時間將她的記憶都抹去了,她變得需要人照顧,變得邋遢,變得誰都認不清了,只是會一向嚷著要回家的老太太。我不明白是不是所有遲暮的人都是這樣的,可是當人老了的時候,總會忘記一些事情,總是會看到那些與自我同輩的人走了,總是會看著年輕一輩而想起當年自我是如何如何。可是,卻回不去了。屬于自我的那個年代早已走遠,在這個年代里,自我好像就是個旁觀者,無所謂自我的健康,也無所謂自我的想法,什么都想著,自我老了,也該為自我的子孫著想了,于是,整天整天的想著為子孫祝福,而沒有想到子孫最擔心的還是自我。人老了,太多情感好似都能夠忽略,可是唯獨自我為子女的那份情,不會隨時間消逝。感嘆時間,是否也要贊美,親情的偉大,又或者說是父母的偉大呢?
書中的一篇寫龍母親的,最令我感慨——《回家》。為了母親,子女們陪母親會她的家鄉看看,可是母親卻總嚷著要回家,可是那里就是他們最初的家啊,母親卻忘了。“她走近墻邊,抬頭看照片,從左到右一張一張的看過去。半響,回過頭來看著我,眼里說不出是悲傷還是空洞。”這是母親在回到家鄉時的一個場景,也許母親想起了一些過往,不知是悲傷還是空洞。我想,應當是空洞多一些吧,想起了自我的一些往事,可是卻不知如何應對,都把這些事忘記了那么久了,久到似乎并不是自我的回憶,所以眼里僅有空洞,不知是該悲傷時間的傷害,還是該高興自我想起了以前的事情。空洞的,無奈的看著自我的女兒,也許想詢問更多,卻不知如何開口,不知為什么原因,也不知在那個自我輝煌的年代里,女兒是否也陪她一齊走過。在回臺灣的路上,母親在深夜的火車上又再一次的說要回家,可是這一次做兒女的都明白,母親想回的家,不是一個明確地址,也不是一個郵差能夠找到的地方,而是一段時間,母親想回到那段時間里,在那里,母親還是個貌美的女孩,也許還在羞答答的想著自我的夢中情人;也許是在某個新年,母親還在為團圓飯而忙東忙西,而外面,自我的子女還是想豆丁那么大,吵著嚷著要發鞭炮,要吃餃子。“媽媽是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那里可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目送課外書讀書心得4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我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提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理解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我走,因為——這條路上的艱辛,僅有自我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僅有自我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僅有自我采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僅有在別人最終的目送中,自我走。
可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并肩作戰,時刻充滿斗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么遙不可及。
目送課外書讀書心得5
最近,我閱讀了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隨筆集《目送》,這是一本適合情感細膩的人閱讀的一本好書。
《目送》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等等,在剛讀完第一篇的時候,我就不忍釋手,深深為之吸引,為之感動。
龍應臺先生的文字,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讀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著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亦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溫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開篇點題之作。閱讀它,讓我的內心無比的酸楚,眼淚差點決堤。文章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龍應臺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敘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離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長。第二段龍應臺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我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的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為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毅然離開,重歸學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為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龍應臺是一位優秀并且清醒的女人,明確地明白自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著怎樣的職責,明白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可是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這樣清楚地獲知生命的本象。
閱讀總是伴隨著無數的感同身受,當閱讀《雨兒》一文時,我不禁被作者所記錄的一點一滴所感動,每一天,作者都給媽媽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邁的母親已經糊涂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說著“雨兒,我僅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懷疑地說著“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著:“媽,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作者伴媽媽睡、陪媽媽聊天、帶媽媽洗溫泉、坐公交車,讓媽媽享受著有女兒陪伴的分分秒秒,這應當是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吧。所以,為人父母以后,不管工作多么忙碌,都應當抽出時間帶著孩子來到父母親的家中,做一頓母親愛吃的飯菜,聽一聽父母家長里短的嘮叨,然后不住地點頭應和。
忽然聯想到她寫的另一篇文章《寒色》,作者自認為是對“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早有體會的人,可是當別人問她“家,是什么”的時候,她卻突然支吾,不知所云。之后,作者又幫我們歷數了一個個叫做“家”的地方: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終身的伴侶時,兩個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在作者清新細膩的文字里穿梭,我讀懂了太多關于愛的信息。《散步》一文中,她們為母親發明的“大字報”;《為誰》一文中安德烈讓媽媽學做的“西餐”無不浸透著真摯濃郁的愛。在《尋找》、《憂郁》的文字里,我也讀懂了作者傷春悲秋的情懷,就像秦觀的《踏莎行》里的句子“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在《我村》、《火警》、《手鐲》等文章里,我還讀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所以說,讀散文,是需要有必須的人生閱歷的,更需要有一種對散文情有獨鐘的心境。這樣的文字,才會觸動我們的心靈,震顫我們的神經。閱讀,才能變成一次歡樂的旅行,實現一種深刻的人生體味。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以往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應對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我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課外書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教師目送讀書心得12-10
目送名著讀書心得01-18
目送讀書心得700字01-06
圍城課外書讀書心得01-05
蘆花蕩課外書讀書心得11-24
穆斯林的葬禮課外書讀書心得01-18
魯濱孫漂流記課外書讀書心得01-18
昆蟲記課外書讀書心得六篇01-20
西游記課外書讀書感受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