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文課程心得體會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人文課程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文課程心得體會1
對于這次培訓,總的而言,兩天一夜的培訓很充實,沒有什么更華麗的語言來形容,只是覺得我們過得很有價值,意義很大。
在培訓之前,我本懷著一種懷疑的心理參加這一次培訓項目,畢竟這個人文到底是什么?不知道這次培訓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會起到什么作用,它對我們真的很重要嗎?在短暫的培訓后,我得到了答案——人文培訓很重要。
在這次的培訓采用的是小組教學模式,讓老師和學生在輕松地氛圍下吸收知識的同時,親身體驗溝通的技巧,體驗到團隊的合作力量,特別是老師特別設置的破冰游戲等讓小組里的成員以最快的速度融入進去提高了大家的參與的積極性。在諸多的學習版塊里角色扮演是我最喜歡的。在角色扮演的過程里,我們不僅能學習如何與病人進行交流,更可以扮演病人,站在病人的角度,體會他們的心理,為以后在工作中更好地以病人為中心,換位溝通,為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打下基礎。而在學習模塊中,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病情告知。這是個很有挑戰性的事,特別是壞消息的告知:比如癌癥,死亡等等。此時不僅要考慮到怎么治療而且要考慮到病人的的感受,心理承受能力等各個方面。
這次人文培訓中,我學習到了很多種溝通的技巧。擁有好的溝通技巧好可以很好的從病人及家屬的角度看待問題。避免了雙方的誤解及溝通不到位所導致的糾紛矛盾。知道了從一個整體上去理解生命、理解健康、理解醫學,懂得綜合考慮病情、風險以及長期的生命質量,真正對患者負責,而并非只是看到一個疾病本身而已。
醫生是一種神圣的職業,生死攸關,責任重大。醫生給病人治病除了看病還應認真考慮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對病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為病人提供從生理—心理——社會這樣一個模式的服務。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首先要將心比心,用一顆博愛之心,一種換位思考的的思維去體驗病人的心理,良好的溝通讓病人知道你是懂他們的,他們因此會以提高對醫囑的依從性回報你,提高治療效果,病人對醫生的滿意度。
培訓結束后,我將把這次培訓學習到的溝通技術用于工作實踐中,在實踐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溝通技能水平,在今后的行醫生涯中讓人文精神始終貫穿于每一天的工作中。
人文課程心得體會2
通過這兩天的培訓和學習,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對我的啟示很大。
這次在人文醫學培訓學到了很多溝通的技巧,什么是溝通?溝通就是挖條溝,讓水從溝里通過,水到渠成。用什么挖?用鋤頭。這把鋤頭就是在這次培訓中學到溝通技巧,這把鋤頭就在大家手中,就看大家愿不愿意去挖通這條醫患間的溝了。在這次培訓之后對醫患溝通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在培訓之前對病人就只是看到疾病本身,沒有看到人。在診治過程中病人對藥物的副作用,治療方案的擔心,恐懼,不理解等方面往往不是那么關注,所以患者對醫囑的依從性不好,治療效果也就不是那么理想。培訓中提到的以“患者為中心的接診”讓人印象深刻。Mcwhinney寫的“以患者為中心的方法的本質所在是醫生盡力進入患者的世界,以患者的角度看待疾病。”以往在診治過程中通常把病看了就可以了沒有把患者當成一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社會的人,有著自己的社會身份,社會地位,家庭角色等等。
在培訓中有諸多的溝通技巧,醫生盡力進入患者的世界,以患者的角度看待疾病。當你面對一個患者能夠站在的患者的立場去思考,就能很好的把握患者的想法感受,以患者的角度看待疾病。當你把握了患者的想法感受后,再溝通起來自然是水到渠成的。患者知道你明白他,尊重他,知道他要的是什么,那他會覺得你開個他的藥就是他需要的,那患者對醫囑的依從性會大大提高,那治療效果也就是你想要的。
雖然本次的培訓結束了,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把這次學到的各種溝通技巧運用到工作中,在實踐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溝通技能水平,讓工作更和諧。
人文課程心得體會3
在20XX年10月底,在美麗的南湖之畔,神圣的醫學學府——廣西醫科大學,一群醫學學子正興致勃勃地參加中國醫師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訓(廣西)基地第35期培訓。而我,很有幸也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
雖然此次的人文醫師培訓只有短短兩天,但是卻很充實,很有價值。這次的培訓內容涵蓋了溝通技巧、病史采集、解釋問題、病情告知等內容,并有一半的課程時間是安排醫患溝通情景模擬練習,通過讓學員們分別扮演醫生患者的不同角色,讓學員們體會到不同的溝通方式所帶來的不同效果。整個培訓中,老師不斷地引導我們掙脫機械化的問診模式,去嘗試以主動傾聽、非語言溝通為內容的人本主義問診模式。
通過這次富有意義的培訓班學習,我深深的認識到:醫師的職業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和最與人親近的,醫學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學科。因為醫學本身的對象是人,醫學的主體也是人,醫學的崇高使命是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救死扶傷、治病救人。醫學的發展就正如希波克拉底所倡導的`那樣“愛人與愛技術是并行的”。醫學實踐強調人的整體性、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診療活動離不開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思想交流、醫患配合,離不開來自親友、社會的幫助支持以及政府保障和宗教信仰的力量支撐。
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原來充滿溫情的醫學卻呈現出違背人性和唯技術化的趨勢。比如醫師只注重軀體癥狀,忽視病人的精神、心理需求;只看到“病狀”,沒看到“病人”;只注重生物學手段的治療,放棄心理、行為治療和親情關愛;醫師的“惜語”,不愿做出必要的解釋,不愿多與病人進行語言溝通;病人到了醫院后,醫生根本沒有時間和病人交談,病人面對的只是一堆檢查單等冷冰冰的東西。人性化的醫學和富有人情味的醫患關系被復雜的儀器和先進的技術代替了,醫學土壤上的人文種子失去了生命力。這些無不讓我感到深深的遺憾。
作為21世紀祖國衛生事業的接班人,我認識到諸如此類的醫患不和諧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不想將來和我的病人也如此冷冰冰的,我要努力改變自己,為此我報名參加了本次培訓班。通過老師細心講解和諄諄教導,讓我原來在這方面零碎的知識和技能變成了系統的、先進的知識和技能,掌握了人文醫學的相關知識,與患者溝通的技巧,特別是學會了作為師資必備的培訓教學技能。今后,我希望能在中國醫師協會的領導和指導下,積極探索學以致用的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訓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指導醫務人員在醫學實踐中運用人文醫學技能,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讓人文的種子在醫學的土壤上開花。
【關于人文課程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詩人文益生平簡介10-21
高考寫作素材:自然人文02-10
淺談人文教育的短文08-31
大學生網絡課程學習心得體會03-14
大學生生態文明課程心得體會(通用15篇)03-30
大學生勞動課程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03-24
小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心得體會(精選13篇)03-04
人文關懷語文教學的靈魂教學反思07-05
黎丘丈人文言文翻譯和啟示01-17
感恩節感人文案(精選60句)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