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課堂教學心得體會匯總6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1
當前,全國人民正在團結一致全力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依照河南省教育廳的統一部署,我省中小學將開學時間推遲至不早于2月17日,并做出了“停課不停學”的倡議要求。此項舉措一方面是對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學業提升的一種有效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對于疫情防控工作的補充和支援。
市、區教育系統多次對“停課不停學”工作提出具體的要求。作為一線工作者,學校及其教師應該怎樣才能落實“好停課不停學”工作呢?鄭州市二七區培育小學結合實際,針對性的向全體教師提出四條原則。
一、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培育小學學校支部于2月4日在全體在職在崗黨員群體中,重新對學“習”小組進行了優化。28名在職黨員下沉至33個教學班的網上平臺,成立28個學“習”小組,分包黨員分包到教學班,覆蓋到到全部65名非黨員教師。全方位、無死角的將黨的領導落實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支部展開學“習”小組建設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確保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做到不漏一人;全力落實“停課不停學”工作,用正面聲音影響學生及其家庭。每個黨員教師既要做分包班級輿論導向的第一責任人,也要做學“習”小組中非黨員教師的旗幟和表率。
二、堅持正確認識:停的是課,不停的是學
“停課不停學”,停的是課,不停的是學。網上學xxx臺是學生學習的平臺,不是教師上課的平臺,不是要將教室里的課搬到網上,更不是要用網絡授課方式取代正式開學后的面對面教學。真正不停的是學生的學,教師不是通過網絡繼續牽著學生的鼻子往前走,而是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提供貼身的學習建議,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為學生間的學習競賽搭建直觀的展示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生的學習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堅持健康第一原則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告訴我們,沒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科學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沒有什么比“少出門、少聚會、多通風、勤洗手、戴口罩”更重要。對于個人、家庭衛生健康的關照,對于疫情防控的基本要求與知識,要成為“停課不停學”的首要學習任務。要確保每一個孩子聽得明白,記得清楚,做得到位。確保每一個家庭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培育小學在寒假前就做出了“讀出幸福、跳出健康”幸福培育寒假(防疫)課的相關安排,在落實“停課不停學”工作時,班主任及任課教師要認真落實寒假(防疫)課的要求,鼓勵孩子科學運動,做健康小達人。養成靜心讀書的好習慣,在動靜之間,將病毒隔絕、阻斷在家門之外。此外,“停課不停學”期間,要特別關注孩子的用眼衛生,教會每一個孩子正確用眼,能堅持做規范的眼保健操,確保班級近視率穩中有降。
四、堅持將“為什么讀書求學”作為關鍵問題去突破
學校在新學期網上開學典禮的第一篇致辭是《致終將長大的你們》,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是孩子生命成長進程中的一次磨難,也是他們的一筆財富。面對疫情造成的困窘局面,要引導孩子思考“為什么讀書求學”的問題。踐行“新生命教育”的培育小學,就是要不斷培育對自己有思考,對未來有想法,內源性動力被激發的新生命。清楚自己“為什么讀書求學”是培育學子的基本標識。教師要結合開學典禮致辭,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引導和教育。只有清楚自己“為什么讀書求學”,才能在疫情防控期間,更好的落實“停課不停學”,才能真正保障不停學的高質量。
希望全體教師同舟共濟,堅持以上四條原則,扎實落實“停課不停學”相關要求,確保疫情防控萬無一失,學生學業穩中有進,開學準備周密到位。以教育人特有的姿態,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線上教學空中課堂心得體會四
應對疫情蔓延與肆虐,延期寒假,延遲開學,各地紛紛開啟了“停課不停學”模式。
“停課不停學”,讓孩子宅在家里,不荒廢學業,不荒蕪時間,其初衷肯定是好的。但是從很多地方和學校的理解與執行上來看,卻完全跑偏了。
一些地方和學校認為,“停課不停學”就等于停課不停學習,而“學習”就等于學習知識。
因而,差不多都是一窩蜂似的搞起了線上授課,網絡學習。而且一味進行的是學科類文化課的學習。
老師們忙著備教材,忙著制作課件,忙著搜集各種網絡資源,忙著通過各種平臺當“主播”。
家長們忙著排隊買教材教輔,搶購設備,下載軟件,調試網絡,拍照上傳,全程助教,全程督學。
孩子們本來還在假期中,便不得不從早到晚,坐在那里呆呆地盯著電腦和手機。
不管硬件設施如何,條件具不具備,不管這種上課效果怎樣,做成的“夾生飯”開學又怎么面對,也不管對學生視力的影響,對師生負擔的加重,更沒考慮到很多家長要去上班,家里只有孩子一個人,而且有的孩子還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著,他們既不懂,又助教不了,利用線上教學的方式存在著許多無法預判的風險。
至于由此可能制造的教育新的不公和帶來更大的教育焦慮,乃至對應試教育的推波逐瀾,當然,就更沒有想到。
甚至有的地方和學校,不分學段,從幼兒園到高三,一起網學;不分學科,語數外政史地生,全面開課;不分地域,東西南北中,照本宣科;不分方式,打卡刷臉、精準課表、直播錄播、教材教輔、作業練習,異曲同工……
由此哭聲、怨聲、罵聲一片……
人民日報緊急發聲糾偏,教育部緊急行文叫停。
然而,一些教育人或許被教育的浮躁與功利捆綁的太深,或許對應試教育情有獨鐘,或許就壓根兒缺少一種“用心”。
我經常說,為什么不少人熱衷于應試教育,對應試樂此不疲,因為應試教育是一種簡單的教育,一種最不走心的教育,它只需要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拿起課本生硬灌輸知識;只需要逐級下指標,簽責任書,然后馬放南山,萬事無憂,看著老師死教,學生拼死地學。
而素質教育是一種用心的教育,它需要教育人的愛心、良心、責任心,還需要教育人的盡心、細心、精心、匠心。
所以,真正做到完全糾偏和叫停,讓“停課不停學”回到應有的軌道上去,回到教育的本原上去,這絕對還有一個過程,還并不那么容易。
而成都市大邑縣北街小學對“停課不停學”的認知和理解,對“停課不停學”的詮釋和做法,卻特別暖人。
他們認為,“‘停課’是指停下新學期的課程,‘不停學’是指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是不會停下的”,“‘學’的內容和方式是多樣的,生活就是一所大課堂,假期更是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基本生活技能、家國情懷和自我成長的最佳時機,這也是假期學習生活的秘籍”,學校明確“線上學習期間不會教授新課”,“會為孩子們提供適切的課程內容與資源,包括復習、預習、閱讀、興趣拓展、藝術欣賞、體育鍛煉等”,而且正常開學后,“將開展新學期的零起點教學”。
大邑北街小學對“停課不停學”,不是簡單的知識識記和文化知識學習,不是讓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課本書”,也不是一味地將學生的成長囚禁在一本本教材上,更不是讓學生正襟危坐,只盯著屏幕聽老師講課,而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自覺性的培養上,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以及信仰與信念的樹立上,這應該體現了一種不易素心和教育初心。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2
近日,聽了太谷張四保老師的講座深有感悟,從太谷的今年狀況和太谷課堂改革的歷程都做了介紹。
第一、老師培訓學習,轉變思想,解決為何要課改。
讓老師們明白如何才能達到在短時間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讓教師們存在危機感,讓教師了解為什么每天如牛重負般的工作而學生的成績平平的原因。那是因為教學方法和模式步正確。
第二、教學模式。
太谷學校的課堂教學為二十四字模式:“閱讀感悟、自學檢測、合作交流、展示點撥、分層訓練、拓展延伸”。
這二十四字模式體現了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思想。閱讀感悟、自學檢測,是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學生自己去檢測。合作交流,是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之間的交流。展示點撥,學生是全方位的展示,教師是疑點處的點撥。分層訓練,拓展延伸面對的是學生。所以,它告訴我們的是:我們的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真參與、真思考。
第三、我的思想要轉變。
我發現我們班學生自己整理書包的不多,會整理的更少,實實際際讓我感受到學生的能力較差,課改勢在必行,非改不行。我很認同張主任提出的“時間短、效率高、學生愉快的學、教師有幸福感”的教育教學目標,如果學生不能快樂的學習,他就會討厭學習。這還談什么成績呢?做為教師,每天帶著情緒走進課堂,上下來會是一節好課嗎?可想而知。這也告訴我要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再進課堂。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3
對于校本課程的開發,這幾年,我校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而且進行的有聲有色。讀完周仁康老師的《走向智慧的校本課程開發》開發的意義與目的認識更加深刻了。這本書,對校本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有三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校特色形成。其中學生的個性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終極目標。下面針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這一點談談自己淺薄的認識。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發展,從而使每個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獨立和創造性。校本課程關注每一個學生的不同需求,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具體體現在課程的設置及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上的多樣性、課程內容的可選擇性和豐富性。
1、以人為本。傳統的課程強調學科知識,忽略了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真實體驗。校本課程的開發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學習經驗,課程實施中強調學生發展的主體性、主動性。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差異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與眾不同的主體,滿足每一個學生不同的發展需要。
2、給學生留下空間。個性的發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間。學生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有課程決策的權利。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完善的過程。課程內容和結構都在師生互動中完成。尊重學生的興趣與經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了一個空間。
3、差異性教育:國家課程強調人才規格的整齊劃一,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校本課程開發為學生提供了自我個性張揚的現實條件。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對自己要學的內容作系統安排,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形成具有獨特性的個別化課程。教師作為課程的組織者與指導者,要研究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的可能性,注重個別指導,盡可能滿足學生不同的需要,從學生經驗出發,提供差異性課程,作到因材施教。
4、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生的的需要出發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存在的。學生實際需要什么,成人不一定清楚,校本課程的開發主體之一就是學生自己,更能夠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精選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4
韓立福博士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我們現在所講的課堂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課堂,是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為目標的課堂。不管我們的教學觀怎么變,教學理念或教學手段怎么更新,我們所關注的有效課堂和有效教學應該始終是不變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關注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更應關注教學中人的生存狀況,尤其是教師和學生的生存狀況。追求有效教學的過程,其實質就是一個教師和學生互動生成、共同成長的`過程。而有效課堂又是有效教學的重要載體,要實現有效教學就要利用好課堂40分鐘,要把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放到學生身上,使學生樂于學,自主學,學會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培養:
一、興趣的培養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興趣是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有位哲人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某項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地接近它、思考它,就會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這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1、設計啟發性問題,上好導語。上好一堂歷史課,導語設計十分重要。古人云:“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個好的開頭,成功地導入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有個先聲奪人的力量,將能抓住學生求知的心理,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和諧愉悅的教學氣氛,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提高教學效率。
2、利用課本插圖,增強直觀性。形象生動的插圖,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也容易接受。誠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它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一種積極的注意傾向,并激發起熱烈持久的情緒。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代表人物畫像,有利于克服學生死記課本歷史人名、地點、年代等單純知識的枯燥無味,增強直觀性、欣賞性,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
3、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是過去性;同時歷史又是具體的,有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人物的語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動,有遺址、遺物等,可見歷史是生動、形象、具體的,其情景性強,但由于教材的簡約性,使本來引人入勝的史實大為失色。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去創設情境,相應的情境氛圍使學生產生感情共鳴,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信息。
4、史論結合,感受成功之愉悅。“史”作為歷史材料,是反映歷史本體的內容,“論”是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而得出的觀點和結論,是有關歷史本體的認識內容。當學生能自覺地、經常地和有針對性地把具體史料的學習與歷史理論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就能感受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功之愉悅。從而體驗到歷史課的真正魅力,增強學習歷史的內在興趣。
二、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現代教學論認為,我們獲取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理解和記憶陳述性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講解歷史問題時要把分析問題的相關思路揭示出來,并使學生了解,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同類問題的時候也能用相關的方法去分析,這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的主要方法。
1、展示教師的思維過程,做好示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于傳授基礎知識,
不能滿足于如何去整理、歸納、總結歷史問題,而且要把教法和學法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要注意講“我是怎樣想的”、“還想到了什么”、“遇到類似的問題應怎樣去想”等等。把教師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體會、思考,并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2、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提高思維能力。學生運用方法解決學科問題的本領、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最終是在實踐和訓練的過程中在學生的頭腦內部來完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暴露思維過程,并對學生的思維過程作出評價、剖析。若學生的思維過程無誤,其思維與其他學生思維接近,就會給其他學生以啟發,若思維有誤,可針對其要害予以糾正,同樣會給其他學生以影響。
3、讓學生參與教學,培養創造性思維。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種教學形式來完成,特別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主動參與中實踐教學雙邊活動,培養創造性思維。蘇聯教育心理學家贊可夫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
三、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1、提出問題,引入自學之門。上課伊始,先提出一至兩個能概括本課主要內容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文,通過思考,將本課內容進行簡單概括。
2、有意設疑,促使自學深入。自學指導貴在設疑,學生創造精神,創造性格和創造習慣養成的核心是“疑”。疑應設何處?一般說來,設在講課的開頭、講課的重難點、講課的街接處、講課的結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
3、聯系比較,擴大自學的效果。聯系比較可以是多層次、多方位的,包括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系比較,同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橫向聯系比較,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系比較,中國歷史和世界史之間的聯系比較,歷史學科和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比較,歷史演變和現實生活、時事之間的聯系比較。把歷史上有關聯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促使學生思維,形成準確、清晰、完整的歷史概念。
4、能力訓練,提高自學質量。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在自學過程中,必須把能力訓練放在重要位置,通過能力訓練,提高自學質量。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于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應著眼于訓練,多問“為什么”,促使學生去思考、探索,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
綜上所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從興趣培養入手,使學生“樂學”、“想學”;要以思維能力培養為主要方法,使學生掌握程序性知識,激發學生“樂學”、“想學”的內在動力;要以自學能力的培養為主要途徑,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真正學會學習。只要使學生“樂學”、“想學”、“會學”,就能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完成歷史教學的目標。
總之,有效教學的實現依賴于有效課堂,而有效課堂的形成必須立足于學生的成長,只有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才能更好的推進有效課堂,促進有效教學的實現。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5
11月1日—2日臨沂市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研討會暨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評選在羅莊隆重召開,本人有幸在我縣教研室鐘英老師帶領下參加了學習。通過學習我受到了很大啟發,自我感覺收獲頗豐,不虛此行,現將主要收獲匯報如下。
首先我們依次觀摩了邢麗梅執教的《地震》,周曉靜執教的《我們的呼吸》,顏世萍執教的《四季更替》,吳士珂執教的《彎彎的月亮》這四節屬于“解暗箱”課型的課。總的來說這四位老師的課上的非常精彩,教師把握教材,組織教學,調控課堂的能力都很強,知識底蘊十分豐厚,科學態度十分嚴謹。無倫是在教學材料的準備上還是在教學中所涉及到的實驗探究活動,都能靈活恰當地運用解暗箱的教學方法。他們能夠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對外部的可感知到的事物和現象的研究,去想象、猜想、推斷出不能直接感知的道理或規律,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得到提高,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課后四位老師還進行了說課和反思。然后由聽課的各縣區老師針對這四節課進行研討交流。大家通過激烈的研討把看課時產生的困惑、疑問通通拿出來進行交流。
最后,王玉強主任對“解暗箱”課型教學提出了七點要求:
1、注重猜想的合理性,
2、注重問題的針對性,
3、注重設計方案的實用性,
4、注重動手操作的可行性,
5、注重小組討論的實效性,
6、注重匯報交流的深刻性,
7、注重感知材料的豐富性、典型性。
徐文達主任作了大會總結,并要求我們運用“解暗箱”教學法上課時要首先感知哪兒是“暗箱”,“解暗箱”后學生知道了什么,“解暗箱”突破口在哪兒,“暗箱”打開的時機,什么時候打開。這樣我們對“解暗箱”課型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會議休息期間,我們到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展室進行了參觀。我們發現很多作品集科學性、藝術性、創新性、節約性為一體,呈現出“小處著手,大處寓意”的特點,作品新穎、科學、實用、小巧,富有啟發性、創造性等特征,實用價值高。通過參觀學習,我們認識到今后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營造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氛圍,調動學生從小就學科學、愛科學的積極性和探究興趣,加強指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加了這樣的培訓活動,我感覺很有實效性。對于“解暗箱”課型教學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對于今后如何有效的上好科學課更有信心了。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6
對廣大數學老師來說,一直在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效率,如何讓自己盡量在有限的時間里,如何高效的達成教學目標,從而出色地完成數學教學任務。
1、情景導入以疑激趣,營造愉悅氛圍。
數學學習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更是一種情感過程。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呢?首先,以學生為主體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可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教師授課的內容變得新穎、有趣。比如在教學統計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停車場”的場景——讓不同類的汽車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在屏幕上。等學生觀察以后教師可以提問:“出現了哪幾種汽車?各出現了幾個?你能記住嗎?誰有好的方法來幫助大家記清楚?”這樣就很順利、迅速的引入了統計的內容。一方面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了,另一方面學生也會覺得課堂更富有情趣,從而讓他們感到有學習的積極性。這種活躍的課堂氣氛無疑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其次,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情感交流。教師在課堂上的個人情緒對學生的影響尤為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要認為自己是課堂的主宰,要把自己融入學生當中以真誠的笑容面對每一個孩子,主動當好引導者,讓每一個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態參與課堂學習之中。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更應多多給予鼓勵,幫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及時發現他們思維的“閃光點”給予表揚,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
2、數學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在創設情境上,教師可以把故事、游戲引入課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例如,在教學“分數的認識”時,教師可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一支粉筆可以寫50個字,現在我已經寫了21個字,怎樣表示。”學生們覺得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老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出教學內容,帶學生們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將數學問題還原為生活中常見的、能理解和接受的問題,也就是說,將數學“生活化”。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也能把數學學習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當然,在教師提出問題后,也要注意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大膽嘗試解決問題。讓學生思考中創造性的發揮,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3、注重學生動手實踐 ,提高學生感悟能力。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積極參與學習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主實踐、探究,在“觸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將所學知識消化、融匯貫通。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鏡子中的數學”時,讓學生先猜一猜:站著的人和鏡子中的人,大小、形狀和方向一樣嗎?有沒有不同的地方?然后讓學生拿出鏡子照一照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想。通過學生實際操作很快地理解了鏡子中的物體和實物大小和形狀完全相同,但方向相反。隨后學生的畫一畫就顯得輕松多了,教學目標也順利達成。這樣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感知、理解新知識,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4、當堂練習,及時鞏固。
課堂上必要的練習是鞏固與強化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首先,學生感興趣的作業在很大程度上才會成為有效作業的前提之一。其次,教師可以采取多變而富有挑戰的形式,訓練少而精的作業,既能鞏固新知,又不加重學生書寫負擔,做到精練、巧練、及時練。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充分“練”,就一定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精選課堂教學心得體會匯總6篇】相關文章:
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心得體會03-14
《勸學》課堂教學實錄11-19
《祝福》課堂教學實錄06-29
《夾竹桃》課堂教學實錄03-25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0篇)03-23
《觸摸春天》課堂教學實錄04-30
《放飛蜻蜓》課堂教學實錄03-15
《鳥島》課堂教學實錄03-15
《“番茄太陽”》課堂教學實錄03-11
《愛蓮說》名師課堂教學實錄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