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范文(精選31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么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但是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我這一段時間,一直在讀《教學勇氣》我很感動,這是一部喚醒教師心靈的書,我從中了解到了自己內心的弱點,自己心靈的需要
甚至有時候,它幫我治療了心靈傷痛,提升了人生觀念,讓我的心對過往不再耿耿于懷,有點兒像畢淑敏所說“心輕上天堂”的感覺。
從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學中的根本問題——“自我認同”,尤其是職業的認同。我覺得,這個認同在這個浮躁時代太不容易了,因為我們大多數老師還“處在“為生存而掙扎”的時期”很多時候老師們渴望的不是“內心領域的關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點子、竅門、技能”,我也處在這個時期。
書中還說“最能獲得實踐效果的東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越熟悉我們的內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健,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所謂洞悉我們內心發生的事情,其實是敏銳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內心的教學體驗,是否快樂、是否緊張、是否慌亂、是否享受?如果不快樂,那么這堂課其實是一種折磨。洞悉內心本質是教師個人的“自我認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項是職業認同,是否認同自己職業,是職業幸福的關鍵,也是課堂靈氣的關鍵。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的家長身上。我上周開了一次家長會,從中分享了“自我認同”的理念,我說,我們的家長的家庭教育問題本源,也出在“自我認同”上,自我認同的缺乏,導致了各種家庭教育問題的產生,是否認同自我,是否認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認同自己的職業,都會在于孩子發生沖突是,以家庭教育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傷害。在做進一步溝通中,很多家長陷入了沉思。這讓我反思我平時的家長會,我發現,我所說的,大部分是學科要求、管理要求,屬于技術層面的`問題,并且會拿“升學問題”來增加家長的壓力,即便是談教育觀念,也更多是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務,卻很少涉及家長的內心感受,很少涉及學生的內心感受,我發現,我的教學心腸是硬的,缺少書中所說的“教師心腸軟”。
但同時也發現了另外的問題:心靈和技術,到底哪一個應該更優先?昨晚我去做一個家訪,我沒有問學生的具體家庭情況,我只是輔導學生,我們用了2個小時的時間,采用互動互動模式,把英語學科的一周知識復習、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習題,這個班里倒數的女生表現非常好,我們一起提問、討論,她表現出思維敏捷、學習認真、主動提問等優秀的學習特點,效果非常好。家長當時一直坐在旁邊,對孩子的學習表現大為舒心,因為她很少看到孩子有這種表現。
我在思考,達到這個良好的學習效果,是心靈的作用,還是技術的作用,到底哪一個起了關鍵作用?如果我一晚上跟家長談教育、談內心,會有這樣的效果嗎?我們的內心喚醒,到底是怎樣發生作用的?
書中講到“只要我們稍微給自己內心聲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會以一種更溫柔的方式回應,是我們參與到賦予生命活力的靈魂的對話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遵守的教師職業規則,是否也有和作者一樣的感受:“我發現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在倫理意義上值得贊美,但非我心甘情愿所為。對一項非我傾心的工作,無論從外部代表的抽象標準看多有價值,它都會侵犯我”。我相信,這是大多數普通老師的一種內心感受,但是我們卻很忽視這內心的聲音,任由這種侵犯的痛苦傷害我們,然后我們會最終把這種痛苦也加諸于學生身上。
“教師的內心不是良心的呼喚,而是自身認同和自我完整的吶喊”
我們越是學會傾聽內心,就越會真實地感受教學。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教學勇氣》在書中,25位美國教師坦陳真實的心路歷程,講述了他們自己超越職業中的恐懼、重拾對教育的敬畏、再次點燃教學激情的心靈故事。
在還沒有成為老師時,就讀到了這本書,讀完非常感動。如今幾年過去,再翻閱這本書,有一種很安慰的感覺,那些充滿沮喪和挫折的故事的確有療愈的作用。
這本書中涉及到的教學理論很少,更多的是從心靈的`角度來看教師職業,作者一直強調這樣的觀點:“真正好的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全”,但是,這種“自身的認同和自身的完全”多么難啊,特別是對剛剛走上教師崗位的我們來說,當感到信念被毀時,當感到負擔過重時,當感到孤立無助時,當感到底氣不足時,要如何重拾教學勇氣呢?書中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透過那一個個真實的故事,還是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在“體驗真理:一個教師的道路”的故事中,小學教師萊斯利·揚分享了在她對教學工作感到不安后決定暫時停職,學習不相關的專業,靜下心來觀察世界,重獲快樂的故事。再回來時,在教室之外接觸的新知識讓她恢復了在教室之內創新的力量。這不是全書最感人的故事,但卻是我印象最深的故事,萊斯利·揚是一位很注重內心感受的老師,教師職業對于她來說并不僅僅是一份工作,她更在意教育的意義,所以才會不斷地反思,不斷地調和,當她對專業前途的迷茫得不到疏解時,她毅然跳出本職,尋求更開闊的視野。不論是做什么職業,人都應該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只有不偏離初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一個快樂的人,做任何事都不會差到哪里去的。
在“說出心里話”這個故事中,艾米·西蒙斯面對學生的不專心,也曾苦惱過,但最終,她選擇了向學生說出心里話。這是一個很走心的故事,因愛而教,艾米因此贏得學生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但在實際教學中,這樣的表白,好像并不容易。從這個故事中,我對師生關系有了更多的自信,不要害怕向學生表明心跡,有時候,他們也許比我們想得更懂得體諒和尊重。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從這些教師的心路歷程中,我看到了他們對教學的熱情,只有對教學還有熱情,才會在困惑迷茫的時候去尋找出口。大多數教師在就職時從來就不乏理想、熱忱和決心,只是在歲月的消磨下,無可避免地職業倦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放棄,不逃避,才能重新找回教學的勇氣。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本書的作者是帕克·帕爾默。曾有人這樣評論過《教學勇氣》: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準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是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的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于痛苦中的教與學的熱愛者。書中提出的問題是普遍的,但又是個別的,從教師對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計劃,都有所涉獵。這些問題是再迫切不過的了:我們怎樣增強教與學的能力?我們怎樣保持對教學的樂趣與熱愛?作為教師,作為人,我們怎樣成長?我們怎樣滿足對加強彼此間聯系的渴望,我們怎樣發展能夠支持教與學的共同體形式?
《教學勇氣》通過相互滲透的三個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來處理這些問題。全書的思想軌跡以教育觀為指導對這三個方面進行解釋,這是本書令人滿意的地方。
有沒有這種感覺?與剛剛走上講臺時的我們相比,現在我們的心慢慢地變得硬起來了?那時候,在辦公室看到有些老師很嚴厲地批評學生,甚至體罰學生,心里總是替學生委屈,覺得老師太過分了。什么時候,我們也加入了對學生厲聲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過幾年,十幾年,我們會變成什么樣子?覺得可怕。我們很容易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不快樂的老師,教師這個職業,給他們帶來的是壓力,是痛苦,是無可奈何的謀生手段。“著書只為稻粱謀”,又談何快樂。他們把這種不快樂寫在臉上,傳給學生,傳給同事。
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于模仿。看到一種好的教學方式,就不顧我們自身的特點,也想照樣子去做。這也許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問題了。我們要學會尋找,尋找那與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學方式。這段路肯定很漫長,要走很多彎路。但我們必須去尋找。怎么尋找?重要的是去認識自己。我想起現在很多教育研究者都看重的教育敘事,想起劉良華、劉鐵芳教授們寫自己的教育自傳,從中去探求“我”之所以成為“我”的原因,從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心靈。斯科特-馬克斯韋爾說:“你僅僅需要申明你生活中的事件造就了屬于你的你自己……”
“我”是什么樣的?先認識自己,再談教學。聽從自己的的心靈呼喚是那么不易。也許要經過一段漫長的“折磨”,才能找到自己的心靈所在。還記得《時代廣場的蟋蟀》中的那只“蟋蟀”嗎?只為選擇自己完整的獨特的生命,而拒絕按世俗的成功標準歌唱與生活。作為老師,你是否為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大可不必,在“與學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時”,你有了新的發展機會。不要吝嗇“贈予”,在“贈予”的同時,你已悄悄收獲。在沒有體驗之前,你也許會覺得這是老生常談,這是一種道德說教。只有自己充分體驗之后,在真正獲得自身認同后,你才知道此言不虛。有些老師,他們只顧一個勁兒地責怪學生。他們的話聽上去像醫生在說:“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們這兒送——我們不知道拿他們怎么辦。給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們看上去像醫生。”我們假定學生的大腦是死的,這種假定導致了一種使他們的大腦麻木的教學。我們很少考慮到學生在教室里可能會死氣沉沉,因為我們用一種不當他們是活生生的人的方法來教他們。
在課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憂郁的學生,他們的大腦不是死的:他們充滿了恐懼。他們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才平庸,而是出于一種想保護他們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種對成人世界的恐懼所驅使的沉默,在這個成人世界里,他們感到疏離、無力。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后,是想去發現他們自己的聲音,想去發出他們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一個好老師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之聲音——這樣有一天學生才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我們很少這樣去觀察發現學生,很少這樣去設身處地地設想學生,在一些老師的眼中,學生不是具體的“人”,而只是抽象的物體。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觀察他們,去傾聽他們,去了解他們,我們才會有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只有認清了我們自己的`恐懼才能夠洞察到學生的恐懼。
教書的工作會讓我們承認許多的恐懼:我們的工作不受賞識,沒有足夠的報酬,在一個不錯的早上突然發現我們選擇了錯誤的職業,把我們的生命都耗費在瑣事上,到最后感覺自己像騙子。但是我們還有另外一種自己極少識別的恐懼:我們對來自年輕人的評判的恐懼。那些對學生如此恐懼的教師選擇了停滯狀態。他們把自己關在他們的資格、他們的講臺、他們的身份、他們的研究之內,不許別人接近。如果我們明白了我們會像學生害怕我們一樣害怕他們,我們會更有可能走過災禍到達幸福——然后就會為了服務于年輕人的創造力而學會解讀他們的恐懼,學會解讀我們自己的恐懼。認識自己,認識學生。認識自己,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學生。從“恐懼”的這一角度來談對老師自身的認識,來談對學生的認識,應是首創吧。
第五章前面的一首詩是這樣寫的:
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
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
將無限緊握于你的掌心,
將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際。
和大多數新老師一樣,我一直被教導去占領空間而不是去開放它:畢竟,我們是知者,因此,我們有義務把所知的一切告訴別人!內心一個很大的聲音堅稱:如果不能用自己的知識填滿所有的空間,我就是在混飯吃。……事實上,許多的老師都被這樣一個神話扭曲了:我們以自己努力學來的權威知識占據全部空間,就是在對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開放學習空間比填滿它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權威……
當我們學會問好的問題時,我們發現我們需要具備另一種能力:把一個教師與個別學生之間的一問一答變成能在房間內到處反彈的復雜的公共對話。當我把學生的眼睛從只看著我轉向彼此互相注釋時,學生會學到更多。
在創造力的混亂過程之中,老師一定要知道何時和如何在我們的意見之間拉一條直線,顯示出驗證我們已知的事情和把我們引向新天地的探究軌道。為了做到這一點,我一定要注意聽學生所說的每一句話,將其剛發表的意見跟20分鐘前發表的意見聯系起來。……一旦我聆聽了并順勢前進,我就準備好再建構,把我們所學的與我們的過去與未來聯系在一起。開放課堂,是一種冒險。我們要有愿意冒險的精神。然后我們要磨煉開放課堂的技巧。
對我來說,讀書之美妙不僅在于書本身的好,還在于我是在一個適當的時候遇上了它。在已經歷了幾年的教學實踐,開始對教育教學問題自覺思考之時,我有幸與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相遇,看作者從關注教師心靈的角度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讓我有豁然開朗,重獲教育生命之感。
當初剛剛走上講臺,面對讓我棘手的課堂,我總喜歡這樣安慰自己:等我再多教幾年書,多一些經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而如今,已上了快半個學期的課程,每每走進課堂時,卻并不如我當初所想的那樣游刃有余。我依然困惑,依然茫然,依然是每節課后,我都能找到一大堆存在的問題,以致于我有時都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做一名教師。我常常為教學而痛苦,為教學設計時無法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為課堂上無法激起所有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教學時不能作出迅捷的明智的引導,為苦心孤詣的教育卻看不到相應的效果……
以上的感受,相信很多老師都有,我們熱愛教育,同時為教育痛苦。我們不辭辛苦,我們樂意學習,我們希望自己的教學生涯充滿成功。但現實往往是不盡如人意。有時,我們甚至想放棄,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勇氣。
為什么會處于這樣一種狀態中呢?是學科知識的淺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還是對學生的研究不夠?我們自我反思著。反思中,唯獨缺少了對自己內心的關注。然而,帕爾默告訴我,核心問題是“認識自我”,是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他說:“當我還不了解自我時,我就不了解我的學生們是誰。……當我還不了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的學科。”優秀教學需要教師的內心世界資源,因此,我們要去探索教師的心靈世界。這是帕爾默獨特的眼光,嶄新的視角。
讀書也如作者談的教書一樣,是需要“自身認同”的,只有我們內心認同了的書,才能對我們發揮作用。“一切閱讀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礎。”能夠進入心靈的閱讀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閱讀。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最令我愉快的是,時時都有美麗的風景。如作者關于“恐懼”文化的論述,對教學實踐中六大悖論的詮釋,對教育改革計劃的論證等。在反復閱讀《教學勇氣》一書的過程中,我不斷有新的發現和感動,驚奇于這本書豐富的資源。我會繼續閱讀,繼續發現,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寶藏,共享這美妙的教育經典。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很多技巧是人和物的關系,談到技巧大抵是循序漸進,遞進提升的。但是教學是人和人的互動行為,談教學提升不可簡單用技巧分級制來實現。初入教壇的時候,大不了學生幾歲,和孩子們打成一片,似乎談不上什么嫻熟的教學技巧。但是我很受學生歡迎,一呼百應,教學技巧在其次。
用今日所學理解,一在于當時的用情至真,二是因為真是和個人教育理想引發的`強烈自我認同。想當初自己雖然稚嫩,但是在學生心中一定自帶光芒。后期隨著技巧的日漸嫻熟,方法的不斷完善,真我卻日漸行了下風,與學生的相處多了規范與面具,少了純粹和本真。日復一日能懷揣教育的赤子之心,不受干擾侵襲,排除萬難、歷經苛求還能盡心盡力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勇氣。即使上級部門所做甚多,但是我們要明白向外求初心終歸求而不得,觸摸到內心和自我對話都是在安靜、溫柔的時候。你很難在嘈雜、堅硬、怨怒、不滿的時候能看到你自己的內心。如何來實現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
1、要明白自我的獨特性,保護自身獨特的精神力量并充分的在教學中融合這份能量。
2、不要受限于門派和現有方法,保持不斷的自我變革、自我完善并加以認同。
3、將愉悅精神的力量融進教學,完成自我、學科、學生的統一。不要割裂。
4、合理看待技術,別依賴技術,向內心求索,保持恒定持久的力量。
5、教學相長,讓眾人成為自我完善的導師,眾生皆佛。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每個學生都是一棵果樹,只是結果的多少和季節不同。作為一名教師,要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用縮小鏡看學生的缺點,寬容的態度處理學生的錯誤。如作業中有的學生答對的很少,甚至全錯,但我們可以從作業書寫的認真態度,能否按時獨立完成等方面給予肯定和鼓勵;對上課不專心聽講、講話、搞小動作等學生,可用他們的能夠接受的語言吸引他們,或在課外找他們談心,等等,想方設法的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初中生天性好奇,求知欲盛,作為課堂氣氛的調控者,可把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啟發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和設想,發表意見看法,讓他們展露靈性,展示個性,使課堂氛圍輕松愉快,這樣學生思維得到了更多的訓練,我們也可從學生的觀點中吸取自己所疏忽或未能想到的`東西。在上完一節課后,應引導學生自我總結,并說清楚為什么,使學生能夠自己抓重難點,如果學生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要告訴他們應采取什么策略,還要幫助學生把本節課學過的知識和以前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使它們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同時反思自己一堂課的教學過程,總結成功之處,反思失敗的地方和原因,并加以改正,以備下次再用。
回首十幾年教學路,我若有所悟:原來,育人永遠是一門藝術,永遠沒有固定的“套路”,而是以欣賞的眼光,接納學生一切優點和包容他們的缺點......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春花秋月總能引發詩人的感懷,而寒來暑往卻能激起老師的惆悵,在你我的教學生涯里,這樣的疲憊,迷茫偶爾會悄悄浮上心頭,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有繼續的勇氣。
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里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里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于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后,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后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系,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毫無疑問,《教學勇氣》正是冥冥中我們所要追尋的答案,更是對我們內心呼喚的回應。讀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掩卷沉思,會不自覺地把帕爾默的描述和我的心靈狀態或教學狀態進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頓悟!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款款撣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7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如同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作者帕爾默先生不灌輸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書中一個個案例都跟我們日常教學中高度的相似。分析每一個案例都讓自己有更深的體會。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學會在這個世界中生存。
《教學勇氣》是一本非常精妙的教育學著作,作者引導我們如同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隨著閱讀的深入,越發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情境——仿佛自己置身于一個課堂,而課堂的老師就是帕克·帕爾默,向我娓娓道說著他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心中的困惑與反思。他試圖通過他的敘述,讓我清楚為什么教學總是令我既興奮又恐懼。他試圖帶領著我們,為重新點燃我們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輔導,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直接而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互動。
我們的認知里,教師是傳道受業解惑的,所以一開始我們想到是不放棄班內的任何一個學生,就算他學習不好,也總有好的地方,從開始的信心滿滿,到后來的'失望和退縮,這個過程絕對是痛苦而糾結的。我們常調侃自己: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當然這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追求。教師的愛是博大之愛:當我們感到痛苦和折磨的時候,就需要一種博大之愛來引領和寬慰自己。學生對教師博大之愛最好的回報就是那輕聲的問候:“老師好!”
教育不僅是改變自己,也影響著你的學生!!任重道遠!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教學勇氣》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于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于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懷揣著教師的那份信仰,借助著這次讀書的機會,拜讀了帕克。帕爾默教授的著作《教學勇氣》,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學工作中,比教師的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在《教學勇氣》這書中,帕爾默教授選擇從內心世界的角度來解讀教育中的一系列問題。他的觀點新穎而且獨特,并且在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教師的尊重,讓我愿意去了解他的想法。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于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后,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后隱藏。因此,在帕爾默教授的觀點之上,我對此進行了自己的思考。
要走出恐懼,首要的是要對自己的內心有深刻的認知和校正。從事教育行業二十五年過去了,無論是自己的心態還是時代都發生著劇烈的變化。作為一名“老教師”,與新時代新技能的教育工作者之間的脫節,也是我內心的恐懼。帕爾默在書中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系,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我從中受到了深刻的啟迪,首先要敢于接納真實的自己,敢于接受真實就意味著正視困難。再接著接受內心的指導,向著有益自己的方向出發。
作為教師負有更多的責任,我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豐富自己的知識涵養,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開放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學勇氣》這本書就像陳年釀酒,是越讀越香醇。這也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書,能帶領教育者們,對教學生涯進行永無止境的探索。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9
一直知道有這本著作,想拿來讀一讀,不曾想真正讀的時候,確實有些難懂,理論性很強,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過,適合反復閱讀,仔細品讀,進而體會作者的真知灼見。帕克帕爾默的這本書,一方面是作者對自己的教學工作的自述和回憶,一方面對于我來說是醍醐灌頂,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一下子來了興趣。因為在平時教學中,有時教室毫無生氣,任憑我使出渾身解數,學生還是沒有反應,是我最痛苦的時候,但是看到孩子們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進步時,亦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本書基于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因為我們教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復雜,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所以作為教師,認識自我與認識學生和學科同樣重要,并且有益于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和學術。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而且要講“我”的意識帶給學生,印證了我們常說的哪個老師帶的`學生就像誰,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認識自我,越熟悉我們的內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健,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同時,能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個人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才是好的教學的體現。好老師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習聯合起來,是我不斷努力的方向。
教學的勇氣就在于自己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的時候仍然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的結構中。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帕克.帕爾墨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中說道:“當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時,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資源是: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為人師的我的意識。”這本書基于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那就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只有當我們清楚自己是誰,要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去做的時候,我們的行動從此變得有了方向,我們可以凌駕于我們的`行動之上來審視自己的行動。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確實,身為老師,熱愛教育工作、為學生奉獻心力,卻不免會遇到挫折。有時候,學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頑皮吵鬧的可以,這時就開始令人懷疑自己的權威性和領導能力;認真準備教材、用心教學,學生卻直說不了解,又令人開始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失去信心。這些恐懼會把心中的我逐漸瓦解,原本能上的有聲有色的課也因此變的有氣無力,很難讓學生喜歡學習。所以老師們在遇到教學上的問題時,先別急著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認為你和學生間年齡差距的代溝無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學生就是不會聽”的恐懼。
其實,試著用同理心和緩地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心中的恐懼根源和深植于教師心中的擔憂,就能用更清晰的眼光看待教學上遇到的挫折,許多問題也就隨著你新的視覺角度發掘出更合適的改善方法。正如《教學勇氣》中所言,要關照教師的內心,使其不會僵化,對深層的自我待之如友,培養一種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識,使他們無論在哪里都感到回歸了精神家園。是呀,失落的心靈回歸精神的家園,舒展、靜息,教師的生命意識才會覺醒,他們才有勇氣、有能力圓融自我的人生。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2020年的寒假是一個特殊的寒假,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舉國上下共同努力,與疫情抗爭。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期末放假前,學校給每位教師發了一本《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用于閱讀。在這個超長寒假中,我靜下心來閱讀了這本著作,獲益良多。本書建立在一個最普通的信念之上:優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優秀教學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善。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爾默領著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
雖然目前還沒有完全讀完本書,但這本書中的一個個故事,給我很多共鳴,很多啟發,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和思考的好書。同時也促使我思考,在類似的處境下,是什么,令我仍熱愛這個職業,即使在最頹喪的時候也不曾徹底失去從事這份職業的勇氣?
通過目錄對全書的總覽,大體理解本書講了幾個問題:
第一、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帕爾默說教師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只有認識你自己,才能不忘初心,才能找到滋養教師心靈的養料,才能找到教師繼續前行的原動力。而這個就是要求教師要發現自己的獨特性,發現自身的優缺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
第二、教學的理想狀態。書中講到了六種狀態關系,這六對關系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他們并不孤立而是統一于教學這個共同體中。處理好這六對關系有利于改變舊式的課堂模式。
第三、共同體概念的提出。帕爾默也提出同事之間應該形成共同體,同事之間、同行之間可以探討我們在教學中存在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在交流中激勵自己不斷成長。共同體還包括家校之間的聯系,家庭教育是我們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也應該把家長加入到這樣的共同體中。
《教學勇氣》讓我跟著帕爾默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旅行,真正享受了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懷勇氣,面對教育中的重重困惑,重新激發我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熱情。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日跑數里,并未疏于學習。不過時光太快,僅憑奔跑的腳步似乎無法將假期截留,于是下筆做些記錄。對于一本暢銷譯本書籍,我采用手術刀式的分解和一些隨性的思考,如此既保留了閱讀興趣又不至于過目即忘。
教師即課程,教師即教育。如同定向運動,先得錨定自我,才能建立與學生、學科、同事、世界的聯系,才能選擇途徑,才能發生教學這個織網行為。想把育才比喻為大樹,教師心靈是這顆樹的種子和原始力量。種子優良、堅韌、根深才能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又覺不妥,因為教育的果實并非一成不變、千篇一律。把教師自我比喻為陽光、水源都不恰當,因為教師的自我發心對任何受教育者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催發,而是一種激發和滋養,使其有無限的可能性,而非整齊劃一的雕琢和栽培。
教育是讓心越來越柔軟,讓脊梁越來越堅硬。教師的.內心如果沒有被激發,一切外在都如夢幻泡影,收效甚微。咱們的培訓還少么?培訓的形式還少么?優厚待遇、頂住官僚侵擾、肩負學術治理、教學方法和用品改良并不夠,珍惜、激勵教師心靈才是教育革新的源泉。構建教師自我的內心景觀,讓教師意識到自我、認識到自我、觸摸到內心。教師對內心世界越熟悉、越篤定,教學與生活就越踏實。我們曾經把這些標準認定為優秀教師、教育專家才需要達到的層級和境界,而其實這是踏入教壇者就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
教育體制能否從解決外在問題、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策略轉變為支持教師的內心世界,催發教師的內心生長?教師能否從被動前行多一些主動思考,從滿滿套路技法層面留存一點空間去觸摸自己的真心。很多老師教著書,用著方法,戴著面具,使著套路,但是卻未曾問過自己何為真,何為自己。你找不到自己的心,一定找不到學生的心,更無法建立學科知識的通暢紐帶。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讀這本書的感覺:帕克帕爾默這本書理論性很強,很難懂,需要反復看。經過細細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見,讓我感受良多,也使我對好的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
一、好的教學源自于心靈的呵護和撫慰
帕爾默在書中說:“教育是引導學生邁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實途經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勵察內心領域,學校怎樣能夠實現它們的使命呢?”帕爾默這句話可謂擲地有聲。他的這一席話,讓我懂得了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和鼓舞;教育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是一棵大樹撼動另一大樹,是一個心靈碰撞另一個心靈。
二、好的教學源自于教師自身的認同與完整
在生活與工作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為一名教師,對自身的認同與完整很重要。不少老師常常容易有意或無意把自己定位為一名教書匠,往往滿足于教學的技能而不是當成事業來做。帕爾默在書中強調:“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自身的認同與自身的完整。”我認為作為教師不僅要引領孩子學習知識,還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淺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也只有這樣,好的教學才能得以彰顯。
三、好的教學來自于以主體為中心的共同體中
“教學于共同體中──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這是帕爾默在書中提出的觀點,我認為很有道理。傳統的'課堂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學生被當成盛知識的容器。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使教學事倍功半。因此,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課堂模式騰空出世,然而學生學習很熱鬧,但沒有序列,沒有深入,往往淺嘗輒止,課堂效果并不太理想。所以在學生為本的課堂理念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教師在課堂上的重要組織、引導、啟發作用,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理想天地,讓真正好的教學源自以主體為中心的共同體中。
帕爾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猶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麗貝殼,需要我們一點點,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最近,我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一書,本書的作者帕克。帕爾曼在美國一所大學任教,近幾年來置身于教師成長、培訓方面的研究。書中主要談到了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對于“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當堅定立足于一種真實的自我意識時,我們就獲得了雖然困難但有意義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它在提升和假山我們對于教育、共同體和精神性三者之間關系的洞察力和人事方面,沒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比我們所理解的自我發展意識應該更好一些,沒有對自己客觀、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很難把一件事情持久的繼續下去。
教師做到一定階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問“我是誰”,重新認識自我。這是《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的一個觀點。我喜歡這本書,在于這個觀點特別能打動我。作者帕爾默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它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意味著“我”與教學是一體的。教學不是外在于“我”的工具,不是一個不斷消耗、耗散的過程,而是一個豐富自我、滋養自我的心理過程。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親切款待。在這種親切款待中,又產生了一個親切款待教師的世界。
帕爾默提倡需要發展教師職業的深層愉悅,這種深層愉悅的根基在于將教學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項工作是我們內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勞也樂此不疲,工作讓生活充實快樂,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自身成長的機會。所以,作為教師要學會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我們經常故意漠視心靈發出的聲音,結果心靈要么緘口,要么變得粗暴,對待心靈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問詢,而是平和、快樂地聆聽和絮叨。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才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我們的學生面前,真正的教學才能發生。總之作為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為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這是讀罷此書后我的收獲。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沉默也是一種表達”這是我近期在讀《教學的勇氣》一書所得。對于書中表述的老師對待課堂上學生沉默的心理及方式讓我仿佛看到了曾經課堂中我。
心理學家指出,一個典型的群體可以忍受15秒鐘的沉默,然后才會有人覺得需要通過講話來打破緊張的氣氛。而且,一個群體的沉默大多被認為是出了錯。其實,在真正的教育中,沉默是學生需要內心世界工作時值得信賴的母體,是適合更深層次學習的一種媒介。
而在我們的課堂中,每當遇到孩子們的集體沉默,我們為師者便開始無助而失控,尤其是遇到公開課,臺下坐著聽課的領導和同仁,我們明明內心在告訴自己,等等,再等等,亦或用焦慮不安且帶有急躁的口吻給以學生貌似腳手架的問題以輔助------最終的結果是:你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努力設計出來的開放式學習化為烏有,我們按捺住心中的怒火專斷地回答了我們自己的問題。
可是,我們哪里會知道這種沉默也可能是我們的學生既沒有給嚇呆也非不屑一顧,而是向深層挖掘;還可能孩子們不是無知或者憤世嫉俗,而是有足夠的智慧認識到這是需要思考的時刻;更可能他們并非在浪費時間,而是更深刻地思考、學習。然而,我們把孩子們的沉默當做出了問題,從我們自身的'控制需要而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對其沉默做出了反應,而我們卻錯失了所有這些可能的機會。
我們更不會意識到:正是我們在打破沉默的那一刻,我們阻止了所有真實學習發生的機會。當我們的孩子知道我們總是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他們的時候,他們怎么會靜心思考他們自己的想法呢?孩子們的沉默是到底是習慣了我們所習慣的(因為害怕學生沉默而阻止沉默后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他們),還是他們正在進行深層次思考呢?
沉默也是一種表達,為師的我們應該從一開始就要擺脫沉默帶給我們的恐懼和不安,讓孩子們在沉默中獨守心靈的那片刻的一隅思考的空間,允許沉默的發生,因為,一旦當我們賦予孩子沉默的自由時,孩子們更可能選擇參與課堂。沉默是一種表達,不只體現在我們課堂中的孩子們身上,亦體現在工作、生活中的我們身上。這種表達方式少去了聒噪,更少了錙銖必較的唇舌之戰,留出了進退有度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們在沉默中頓悟,頓悟中學會理解和包容。
因為,沉默也是一種表達。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每天周而復始重復的工作,早已讓教師忘記了最初的教學理想,冷卻了教學的熱情。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里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里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于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后,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
教師只能在面具后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系,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1、“但是我執著于‘誰’的問題,因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問題中顯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徑,一種優秀教學永遠需要的重獲內心世界資源的小徑。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強烈地需要它……”
我是誰?這里我想起古希臘神廟“我是誰”的刻字,太陽神阿波羅神廟的門楣上的神諭:認識你自己。弗洛伊德說:“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當一個老師如此真實的了解自我是誰時,才會了解他的學生們是誰。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好的老師,正如作者所說,具有聯合的.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復雜的聯系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基于這樣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2、“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
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默認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么教師成為權威,要么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復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里,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第二章:一種恐懼文化一一教育和分離的生活。我認為本章,首先,通過剖析恐懼,指出恐懼讓教師分離。然后找出引起教師恐懼的三個原因:學生心中的恐懼,教師內心的恐懼,客觀主義的錯誤認識方式。最后指出,我們不要害怕恐懼。下面從這五部分來說明我的閱讀感受。
第一,剖析恐懼。恐懼是一種使我們和同事、學生、學科以及我們自己相分離的東西,使教育成了恐懼的事。我們需要通過解讀恐懼,用自我知識的力量去克服種種分離性結構。如果我們破解恐懼,恐懼就能幫助我們生存,甚至幫助我們學習和成長。所以呢,我們老師應該從內尋找力量,打開心靈,正視自己,不自我回避,建立自我認同和完整,接納自己的一切,積極的與學生建立聯系。
第二,“有問題背景"的學生。這些來自地獄的學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種樣子的,而是被所不能控制的環境造成的。所以,我們面對這樣的學生:一是要不責備,要用心去巧妙的診斷學生的真正病因,二是尊重每一個生命,傾聽包容每一個有個性的學生。三是開放心靈,建立關聯,因材施教。教師要寬容關注、關心、尊重學生,鼓勵越來越多的'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說出自己的真心話。了解學生心中的恐懼,從而破解恐懼,建立關聯。
第三,教師內心的恐懼。教師只有認清了自己的恐懼,才能夠洞察學生的恐懼。我們教師不能把自己關在自己的資格,講臺,身份和研究之類,不許別人接近。這樣,當來自地獄的學生不再與我相關,我的生活也變得與世界越來越脫離。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一種親切款待,而親切的款待,往往讓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教師對學生的親切款待,產生一個更親切的寬帶教師的世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相長,也從而使我們產生的職業幸福感和認同感吧。
第四,令我們恐懼的認識方式。客觀主義的認識方式讓我們產生恐懼,把我們與學生、學科分裂開來。我們要敢于走出我們的恐懼,把認識作為一種愛的形式,我們就可能放棄我們控制的幻想,而與世間萬物形成伙伴關系,我們要用愛和包容引領教育學生。
第五,不要害怕。能把我們引向重建聯系方向的唯一途徑,是標明為精神性的東西,也就是,自我意識和覺醒,改變自己的理念和方式。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誠實,這些與我內心的恐懼一樣真實的感受中教學,我可以有恐懼,但我不必置身于恐懼,只要我愿意立足于我們的內心世界景觀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學。積極與他者聯系為共同體,恢復消除恐懼的聯系,開放與包容,建立自在的精神世界家園。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一次偶然的機后在網站上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之后,其中提到了《一種恐懼文化》,我被作者對教師內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親身的例子告訴我:“在課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憂郁的學生,他們的大腦不是死的:他們充滿了恐懼。可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的眼睛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絕不是孩子們的恐懼,而是他們為什么不能好好聽課,這不是不尊重老師、不尊重我付出的勞動嗎?!
是的,在如今課改的'浪潮中,我們把課堂學生的參與度作為評價一節好課的主要尺度,而當我們深入反思自己的課時,我覺得有三類學生:一類課堂上積極參與,與教師密切配合,使課堂的小主人;一類是傾聽類,他們不善于發言,但是也積極參與了學習活動,跟著課堂節奏讀、寫、練習,是一種被動的學習表現,第三類是那些在課堂是看起來好像跟著課堂節奏在活動,而實際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們對課堂的態度是“快點下課”,他們更喜歡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實當課堂上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不僅僅是這些孩子們感到恐懼的時候,也是我們教師應該感到恐懼的時候——為什么孩子不愿意聽我講課呢?是我講的不好嗎?可是事實上大多數教師為了掩飾自己的恐懼,而無視孩子們的恐懼,批評、指責孩子,這會讓孩子們更加恐懼!想想我們平時在課堂上給孩子制造了多少恐懼啊!試想一下,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不也體現在自己的聲色俱厲中嗎?我們的聲音越大,代表我們內心的恐懼越大,也更加劇孩子內心的恐懼!我們總是靠責備受害者來忽視我們的弱點和無能!
孩子們因為恐懼,他們懂得不說話比較安全,所以在老師批評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一句話都不說,其實他們是在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而做老師的呢,卻更為孩子的閉口沉默而惱羞成怒,甚至大發雷霆。這就更加劇了孩子內心的恐懼,其實又何嘗不在加劇自己對教學、對孩子的恐懼呢?此時我們的恐懼是相互的啊! “為什么我們不能看到他們內心的恐懼并找到幫助他們克服的方法,而是責備他們的無知和平庸呢!”
在書中作者帕爾默告訴我們,只有漸漸理解學生的恐懼,不再不準確、自私地去評價學生,體諒他們內心的恐懼,傾聽學生尚未發出的聲音,才能使孩子的心靈健康成長,才能培養出快樂的孩子!從而作為教育者的我們,也會慢慢超越恐懼,慢慢地讓孩子不再害怕,讓自己也走出恐懼的陰影!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剛畢業時我曾在心中勾畫著自己的夢想,帶著這份夢想與期待我走過了八百多個日日夜夜。帶著活力,充滿抱負的踏入小學校門,我感覺時間的腳步仿佛越走越快,猛然間發現自己的教學生活已步入了第3個年頭。
曾經在迷惘與困惑中行走,曾經在疲憊與煩躁中抱怨,曾經無限期待教學帶來的快樂,卻因為這種快樂的稀缺而日益喪失耐心與韌性……直到我在耐心與韌性的堅持中,遇到了《我的教學勇氣》。
“教師這個職業需要心靈、意志,精神要不斷地更新,以獲得力量和勇氣。盡管這個工作經常給教師帶來疲憊、無助甚至傷害,但優秀的教師不會放棄……”翻著手中這本紅色的書,讀著扉頁上的話語,頓時有種他鄉遇知己的感覺。
書中講述的是美國教師的故事,或真實有趣,或充滿智慧,或真切感人。不時在故事中看到我自己的`影子,他們仿佛置身于我的內心,訴說著我的困惑,發泄著我的情緒,表達著我的想法……
“每天的教學安排都循著固定的節奏與進度,教師反復教授的課程已毫無新意,與學生、同事及家長的交往已無足輕重。文件堆積,會議增多,壓得我們喘不上氣來!”在這樣的環境中,一位教師卻始終保持著活力,維持著對教學的熱愛。我不禁對這位教師充滿了好奇。
當她充滿勇氣和信心地公開說:“等我畢業,我要找一份教師工作”時,來自朋友們的反對聲頓時響成一片。但她說: “我就是要當教師。我不能想象還有其他更好的工作,我把那些反對意見全都當成了耳邊風,晚上睡著了都夢見將來的課堂。她的一段話給了我答案,更帶給我思考:“當我教學生涯的第三年時,我發現自己有意或無意地尋找并擁抱教學的‘新’。一個新的學年意味著新的學生,新的學生意味著新的思想、新的見解、新的問題、新的能量和新的夢想。”
是的,“新”與“心”是相通的,只有心中喜愛這份職業,才能投入其中。面對挫折不氣餒,面對失敗不放棄。心中常鼓勵,心中常反思,心中常有新。一樣的環境常因不一樣的心態而截然不同,煥然一新。有了新的心,便有了新的一切。用心看世界也便成了新的世界。
讀著書中的故事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簡單的話語吸引,在腦中細細揣摩,在揣摩中得到啟發,在啟發中受到鼓舞,于是重新點燃對教學的勇氣。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默然一笑,原來我們從來不是一個人;原來,地不分南北,人無論東西,對最初的熱誠逐漸消退的遺憾,對日復一日重復工作中積淀下來的煩躁、倦怠情緒的苦惱,甚至,對于選擇這份職業是否真能實現自我價值的疑慮,從事教師這份職業的我們,都曾經糾結過。
這本書中的一個個故事,給我很多共鳴,很多啟發。同時也促使我思考,在類似的處境下,是什么,令我仍熱愛這個職業,即使在最頹喪的時候也不曾徹底失去從事這份職業的勇氣?
是的,我喜歡學生,喜愛他們的朝氣蓬勃,享受在課堂上思維碰撞的光華四射,享受啟迪學生心智的成就感。但是,不止一次,不止一個,他們也曾用消極、懶惰甚至是對抗來使我倍感挫折。
是的,我尊敬這個職業,不僅因為我的父輩是我的同行,更因為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曾有幸受到過很多值得尊敬的老師的教誨和幫助,能與他們為伍,與有榮焉。但是,因為職業而承受的不理解和輕視,呵呵,同樣不止一次。
為什么我,仍然熱愛這份職業?
記得十多年前,那時,我的職業生涯開端不久。雖然經驗并不豐富,但有的是忘我的熱誠和勇氣,不計較付出,全身心投入,帶那班學生順利畢業,高考成績不錯,自覺功德圓滿,卸下一挑重擔。假期休息,意外收到班里一個女孩的`來信。信里,這個孩子真誠地稱贊我是個盡職的好老師。令我感動的是,很多我覺得應該做就做了的事,她都默默地記得,一一道來。
被肯定的感覺是很美好的,尤其是來自已經畢業的學生,真的會讓你覺得挫折和委屈都不算什么,這份職業除了安身立命之外另有價值。
非常感謝這個孩子,她也許不會知道,在消沉的時候,倦怠的時候,煩躁的時候,我會重讀她的信,從中汲取勇氣,守護心中的一點光。更因為她的這封信,我更感受到肯定和鼓勵的重要,更不吝于以此去對待我的每一個學生,我相信,他們會和這個孩子一樣,感受到我的真誠和愛意。
是的,教師這個職業需要心靈、意志、精神不斷的更新,以獲得力量和勇氣。我想,這一切的源泉,是因為這份職業要求你付出熱愛,同時也會回報以熱愛。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近期,有幸閱讀了美國知名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本書是由北京師范大學吳國珍、余巍等學者翻譯,是“大夏書系·教師教育精品譯叢”之一。
其實,這本書幾年前在讀書時,我的導師就有提過,總想著有機會要拜讀一下,但皆因各種原因未能如愿,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也是達成長久以來內心的夙愿,終于,帶著勇氣,伴著好奇,開啟了這次閱讀之旅。
要讀懂這本書,說易不易,說難不難。由于國外作者表達的習慣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確有點晦澀,你必須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閱讀,有時一個段落、一個章節需要來回反復幾遍才能有所感悟;但若你一旦浸入其中,就經常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歷經坎坷,眼前豁然開朗,你的思想與之呼應,你的心靈與之共鳴。內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繪的“源自心靈的教學”所感動,原來居于頭腦中的有點混沌的理念也會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會覺得似曾相識,親切感撲面而來,跟隨它,逐漸走進“非主流”的領地——“教師自我”。我想,用卡爾維諾的經典標志來衡量這本書,它絕對是堪稱經典,值得再三品讀的一本好書。
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是最直擊我心靈的一句話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教育的技術可以日益精進,但唯有對教育擁有一份永不退卻的`熱忱,才能將教育開展得富有張力,朝氣蓬勃,否則,再好的教育技術,也只是空洞的一堆技術和工具,毫無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什么有時候雖然采取了大量的方法和手段(例如,講座培訓,教學觀摩,實踐反思,寫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無外乎這時候教師只是把它當成一項任務,是“迫于某種壓力”而不得不做,并非出自于一個人的本心。只有當外在的壓力、要求與內在的需求相統一的時候,才能懷著感謝的心情走進教室,把教學當成滋養教師心靈的雞湯,把教學看成是一場無止境的相遇,一場和學生、學科一起編織出的美妙的際遇。
“經師”傳授知識技能,“人師”引領心靈成長,深信自己可以用對教育與教學一顆真摯熱忱的心,和孩子們一起迎接每一天的新奇與成長。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如同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作者帕爾默先生不灌輸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學中能夠用到、從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點子、竅門、技能,幫助真正的教師顯露其本能。教學是需要勇氣的,雖然也教了二十幾年的書,但每當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講臺上,當幾十雙眼睛齊刷刷的望向你的時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松平常的小小錯誤就這么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于是,就必須更加的謹言慎行,信口胡謅肯定是不允許的,要邏輯嚴謹要言辭順暢措辭得當,可能大概也許估計這類詞的出現頻率應幾乎為零。
教師的內心包含著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書中這段話給我印象很深。帕爾默引導我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學會在這個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說:“教師與學生的臉是相對的,感情不能對立。”只有發自內心地愛學生,學生才能感受到老師的愛,才會快樂、健康地成長。新課程改革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一切為了學生”,這將是我們心中為之奮斗的目標;賦予學生自由,也將是我們教學中的唯一原則。因此在教學中應樹立新的師生觀,構建教學雙重主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關系。
要用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就是不斷寬容他人,關注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傾聽和發現他們真的心聲,鼓勵學生能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備課前先備他們,能深入學生,了解他們;在教學中有創造性地改變學生比較單一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注重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立、創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總之作為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為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才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他的學生面前,讓知識變得綠意盎然,真正的教學才能發生。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當數著自己的教學生涯,離退休已經過去了一半多,感覺自己已經漸漸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人也慢慢地懶惰下去了。心里常常告誡自己,必須好好地抓緊時間,改變自己,多看看書,充實自己,卻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推卸,讓自己對自己心灰意冷的。當學校布置寒假作業時,我選了這本《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多看看書,堅持學習。通過對這本書的初讀,感受也有那么一點,稍微激動了一把。
這本書適合這樣的教師: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教學,熱愛教學生涯。當你非常熱愛你的工作——如許多教師所做的那樣——擺脫困境的唯一途徑是深入地了解教學。面對教學中的困惑,我們須知難而進,而非逃避,對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體地協調,不僅僅是為了守護自己的靈魂,更是為了愛護學生的心靈。
整本書基于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這個假設十分簡單,但含義深遠。
所有教學的復雜性可以由學生和學科解釋,但是還存在第三種解釋教學復雜性的理由:我們教導自己認識自己。事實上,認識學生和學科主要依賴于關于自我的知識。“認識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戀。作為教師,無論我們獲得哪方面有關自我的知識,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和學術。
不好的老師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過程中,也遠離了學術。而好老師則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生聯合起來。當優秀教師把他們和學生與學科結合在一起編織生活時,他們的心靈就是織布機,針線在這里牽引,力在這里繃緊,線梭子在這里轉動,從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編織伸展。毫不奇怪,教學牽動著教師的心,打開教師的心,甚至傷了教師的心——越熱愛教學的老師,可能越傷心!教學的勇氣就在于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時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
充滿信念地為學生服務,提高我們自己的幸福感,與同事建立合作關系,幫助教育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光明和生機。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24
其二,此次共讀營由祖慶老師創建,他邀請了讓我真心敬佩的冷玉斌老師擔任共讀導師,居然祖慶老師也要協同助讀,而且還有一群擁有美好教育情懷的學友們同行,這樣的高配版共讀營,讓我實在經受不住“誘惑”。雖然心知自己只是一群“白天鵝”中的“丑小鴨”,也自感“鴨梨山大”;但見識了天鵝們飛翔在高空的美麗姿態,不由地心生向往,也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跟隨著,借以逼迫自己走向深度閱讀。不管作業水平如何,先研讀和練寫起來吧,說不定,不知不覺中,天鵝們就引領著我向上躍升了!
其三,我非常有幸,遇到一位對語文教育充滿熱愛的校領導,在她的大力支持下,我下學期即將換崗教語文;而語文,是我傾心已久的`學科。但說實話,教語文,于我確實是艱難無比,比如:我是兩位孩子的媽媽,先生在外地工作,如何兼顧家庭?人近中年,更換新的任教學科,要接手讓人生畏的一年級等等。可我并非一時頭腦發熱去做出換崗的決定,而是我學會了與自己對話,我的內心清晰而堅定地告訴我,語文是偉大的學科,語文課堂不因只著眼于應試,而該有更廣闊的承載,它應該要引領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豐厚內在,豐盈生命。
我有一個夢想,我期望借由語文課堂,在所教的每一位孩子的心田播撒下一粒母語種子,一直用心灌溉,陪伴孩子們愛上閱讀、愛上寫作,真正成為樂讀善寫之人。
誠如《教學勇氣》書中所言:“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學要求最終是來自教師內心的呼喚。這種呼喚使我尊重我真實的自我。”“在那些有時把工作等同于受苦的文化中,讀書筆記提倡職業的最佳內涵的象征是深層愉悅……如果一項工作是我內心真正想做的,盡管連日辛勞,困難重重,我仍然樂此不倦。甚至這些艱難的日子最終也會使我生活充實快樂,因為這是我真正傾心的工作,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正好幫助我成長。”
因此,知其難為,仍然要為!
剛巧不巧,前段時間捧讀祖慶老師新作《給語文教師的新建議》,代序中祖慶老師講述自身經歷時提到的一句話,也深深觸動和啟發了我,他下決心在大家看好他的發展的時候“開除”自己,正是因為讀到了斯蒂芬·茨威格所言的一句話,即“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人生的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是啊,走在人生正途上,遇到值得努力的工作,就須遵從內心、全力以赴!
既然我已勇敢換崗,我將在共讀營里“安其學、親其師、樂其友、信其道”,期待《教學勇氣》為我開啟向陽生長之旅!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25
讀此書,甘之若飴,前段時間讀過一部分,后來它神秘失蹤,讀過的部分像美酒一樣不斷在心里發酵。昨日它又出現在我的面前,重讀了讀過的部分,又一次感嘆它的真實,感嘆它的影響力之深,不禁為這折服。采擷部分精彩內容,以做賞析。
一、心靈缺失的原因
“當學術文化貶低內在真實,僅僅贊譽外部世界時,學生和老師就失去了心靈。”看到這句話時,心中想到許多關于名師的爭論。魏書生是我97年剛參加工作時接觸到的名師,因為聽說此人有神力,帶著兩個班的語文兼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井井有條,學生的自我學習扎扎實實,所帶的學生成績突出。然而今年在Q群卻看到了對魏書生的質疑,說他是技術派的代表,在他的眼里只有管理的技術,缺少語文的涵養,在語文教學方面缺少建樹。徐江老師“用哲學思維解讀文本”,程少堂老師的“語文味”等觀點都遭到了質疑,質疑者稱“用哲學思維”解讀文本,會造成泛語文化,語文會上成政治課,而“語文味”的提法更不靠譜,語文這一提法本身就不科學,是在特定歷史階段為了迎合某種統一雜合在一起的概念,遠比不上“語言”或“母語”更明確科學。
在我看來,有質疑的聲音,說明“語文學科”的成長和進步,不管是魏書生、徐江,還是程少堂,他們都對語文教學做出了有益地探索,語文的教學既需要管理技術,也需要哲學化的解讀,還需要語文味的體現。這不是簡單的雜合統一,因為他們提出的角度都不是語文的本質,而是冰山一角,魏書生的管理技術為我們提供了秩序和自我管理的可能性,徐江老師的哲學解讀為我們進一步理解文本價值提供了可能,而程少堂老師的“語文味”,則是上課過程要注意的一個元素,至于語文味是酸的,還是甜的,則要根據文本的內容來體現。當然語文不一定從“味”的角度進行建設,還可以從音律的角度,從動態的角度,從視覺的角度進行探索。
每位教師都具有獨一無二的潛在價值,魏書生、徐江、程少堂老師在一定的角度上啟發了你,你是否能用好他們教給你的招,能否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招,取訣于你對自身的認識和自身潛力的發揮。而不要忙著去公開迎合或質疑他們的'觀點,你思非你想,世界就是這樣的微妙。
二、心靈叩問的力量
“我是誰?我有沒有把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我有沒有恢復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有沒有獲得生活的完整?”讀到這句,想到的是《塵埃落定》那個傻子,每天起床后都會叫仆人問自己“我在哪里?”“我是誰?”通過這兩個追問,傻子少爺表面上像個得失憶癥的傻瓜,而實際上卻很清楚自己每天該做什么,這兩個追問讓他活在當下,盡量做好符合自己角色的事情。活在當下,是多么簡單又高深的生活藝術呀!當年于丹老師就是憑著“活在當下”的視角來解讀《論語》而成為學術超女的。歷史上有多少故事都是活在當下的最佳解釋呀!活在當下是生活的一種態度,也是生活的校準儀,你可以高瞻遠矚,也可以回味往昔,但你主要精力還是要放在當下。昨日不可挽回,明天遙不可及,只有今天才是你真正擁有和正在擁有的。
帕克的這一句叩問,讓我清楚今天的力量,也讓我知道,我必須為自己的將來——幸福而完整的將來規劃一下。
三、心靈伙伴的影響
“師徒是人類古老的舞伴,長輩以他們的經驗增強晚輩的能量,年輕人以他們新的生機充實、激發長者,在他們的接觸和交流中重新編織人類社會的結構。”教學相長是儒家經典主張之一,在接觸到帕克這個解釋之前,教學相長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存在于心,雖然在師范實習之時,已經撰文寫過關于“教學相長”的小文。從帕克的解釋當中,我知道了長輩擅長的是經驗,而晚輩所擁有的是生機。我們的教育如果繼續禁錮年輕人的生機,只強調長輩的經驗傳承,我們的教學生活就會因為缺少舞伴而失去許多精彩。獨舞和合舞的區別就是:獨舞更重表演性質,比如眾多公開課淪為表演課的事例;合舞更重互動性、和諧性,合舞能戰勝人類的害羞、恐懼等陰暗心理,每一個參與者都是演員。“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搭建學生傳播生機的舞臺,我們的教育教學必然不是像現在這般的死氣沉沉。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26
帕克·J·帕爾默(1912-1994)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國高等教育協會高級理事,Fetzer研究所高級顧問。一位備受尊重的作家、演說家、工作坊指導者和活動家,獨立從事關于教育、共同體、精神和社會變革等方面的研究。帕爾默在國內和國外各地旅行,開設工作坊、演講團、進修班。他經常被人們譽為權威教師。《紐約時報》、《高等教育報》、《變革》雜志、《基督的世紀》、CBS電視新聞、美國之音等媒體都對他的工作給予報道。丹弗斯基金會、禮來捐贈會、費茲爾研究所都對他的工作予以高度認可并給予支持。1993年,他因對高等教育的突出貢獻而被獨立學院評議會授予國家獎。在1997年,四個教育領導委員會作了一項針對一萬一千名管理者和教職員的民意調查,稱為“領導計劃”,帕爾默被譽為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最有影響力的領導者”之一。
他的著作已經為他贏得了四個名譽博士學位,美國教育出版委員會給他頒發了突出成就獎,國家俱樂部精選的《公益和基督世紀》雜志中,他的評論文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他出版的書包括10首詩,大約80篇文章和幾本被廣泛使用的書,包括《悖論的承諾》、《外行公司》、《以我們熟知的方式認知》和《積極的人生》。
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關注教師內在的心靈,執著于“我是誰”的問題,正是少有人踏足的小徑。幫助教師走進自己的內心,顯露出自己的本真。
作者指出教師的自我認識是通達學科和學生的前提與途徑。忽視了教師心靈的自我覺醒和自我成長,任何試圖改善教學的手段都將注定是徒勞的。作者反對以“教學技術”為中心的教學文化,強調“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對于一個優秀的教師而言,自我、學科和學生都是聯系在一起的,而這種聯系正是來自教師的心靈,他們的心靈就像一架織布機,使得自身與學科、學生相互編織;教學無非是教師和學生一道,圍繞著偉大事物所進行的一場旅程,一次探險。
全書共分為七章。作者首先檢視了教與學的內在景觀,剖析了令教學恐懼、分離的諸多因素,尤其批判了客觀主義的認識模式,它導致了主客體的分離,阻斷了普遍的聯系,否定了認識的主體性。
書中指出,教學就是無盡地相遇,從而不斷充實“完整的自我”。教師要有一種神圣感:“當什么都不再神圣、不值得尊敬時,我們最多只能達至平庸。”世上不存在優質教學的公式,用以呈現真正教學共同體的正確方法只有一條: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
恰當的共同體模式能促進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從而提升和改進認知、教學和學習,真正的認知、教學、學習的共同體就像一個集市,它是以主體為中心的,求知者并非唯一的活躍分子,主體也參與對話,這個主體被作者稱之為“偉大事物”。教學的真理在于“懷著激情和原則就重要事物進行永恒對話”。我們因偉大事物的魅力而自由。
優質教學本質上是群體共享的,優質的教學就是要開創一個實踐真正共同體的空間,為此,作者舉例闡述了從微觀世界出發的教學理念。
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教學中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好老師有一個共同的特質:一種把他們個人的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不好的老師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過程中,也遠離了學生。而好老師則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生聯合起來。好的老師具有聯合能力。教學牽動著教師的心,打開教師的心,甚至傷了教師的心——越熱愛教學的老師,可能就越傷心!教學的勇氣就在于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是一個處于復雜的、不斷需求的、終生自我發現的過程中的敏感領域。自身認同在于構成我生活的多種不同力量的匯聚,自身完整與這些力量的聯合方式有關,使我的自身完整協調,生機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氣沉沉。
心靈的引導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學生要遇上合適的老師,老師也要遇到合適的學生。在這種相遇的過程中,不僅體現了教師的素質,學生素質也同樣發人深省。
教育采用的方式不是靠外部規范,而是靠理智的反思的自明自斷。教師怎樣才能注意到來自內心的聲音呢?獨處靜思,沉思默讀,野外散步,堅持讀報刊,找一個可以傾訴的朋友。同時還要學會與自己內心進行對話。學會與自己對話的人們很快就會驚喜地發現,教師的內心是他們所遇到的最通達清醒的對話伙伴。
第二章一種恐懼文化
教師走進學生不是說教師要獲得學生的`認同和喜歡,并以此作為自己工作的動力。教師能夠為學生設身處地著想,因而獲得學生喜歡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教師不能夠為獲得學生的認同和喜歡迎合學生,“它使我去迎合學生,使我丟掉了我的尊嚴和我的方式”。教師走進學生,幫助學生時為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說白了就是為了自我的提升和生活的完整,“我們習慣的診斷方法容許我們靠責備受害者來忽視我們的弱點和無能”,所以我們幫助學生根本的目的不是受到學生的認同和喜歡,這頂多算是一個附加值,有或無顯然是另外一個層面的事。
第三章潛藏的整體——教與學的悖論
為了更正我們對教學技術的過分重視,我們強調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為了糾正我們對于客觀知識的癡迷,我們強調主觀契合;為了糾正我們對智力過多關注,我們重視情感對于禁錮或解放思維的重要性。
博爾(諾貝爾獲得者、物理學家)提出的一個基本原理:與真命題相反的是假命題,但是與一個深刻真理相對立的,可能是另一個深刻的真理。
博爾以極為恰當的話語,界定了對整體地思考世界很重要的悖論概念:在一定的情況下,發現真理不是靠非此即彼地割裂世界,而是靠即此即彼地擁抱世界;在一定的情況下,真理是表面對立事物的似非而是的聯系。如果我們想認識那一真理,我們必須學會把對立事物作為整體來接受。
悖論原理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認識方式。它是一面透鏡,透過它,我們可以對促成優良教學的個性與人格有更多的認識。悖論原理能夠有助于任何教師領悟自己的自我和構建所有教與學的空間。
因此,教師保證自身完整性需要的是開放的姿態、真誠的態度、不懈的努力以及永不停息的對知識的追求。六對有助于教學的悖論:
1、課堂空間應該既是有界限又是開放的。
2、這個空間應該既令人愉快又有緊張的氣氛。
3、這個空間應該既鼓勵個人表達意見,也歡迎團體的意見。
4、這個空間應該既尊重學生們瑣碎的“小故事”,也重視關乎傳統與原則的“大故事”。(即個人自由與集體約束之間的對立統一。)
5、這個空間應該支持獨處并用集體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撐。(說明:這里最不容易做到的是對學生個人獨處的支持,總是容易把它和分神聯系起來。)
6、這個空間應該是沉默和爭論并存。(感受:我有多少耐心等待學生的沉默,思考著的沉默?因為害怕沉默,課堂上很少給學生留下真正思考的空間。)
每一個好教師、每一對好父母都在某種程度上學習在自由和紀律的悖論中協調平衡。經歷矛盾、在生活中體驗到悖論,緊張就會消失。否則,有可能在這種張力中被撕裂。
第四章認知于共同體中
通過前三章充分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之后才能與另人和睦相處,形成共同體。
帕爾默說教學就是開創一個實踐真正的共同體的空間。
我們的教育方式經常是這樣的:知識客體高高地存在于人類之上,只有經專家(教師經常扮演這一角色)的傳播,未受教育的外行(比如學生)只管完全信賴專家為他們提供有疑問的原始客體的客觀而純潔的知識(即前面高高在上的知識客體)。
教育共同體最佳、最優的狀態是:多元化(前面論述過教師對多元化的恐懼)、多重含意的解釋(不是因為我們很困惑或不能作出決定,而是因為我們清楚我們的概念不足,不能包含浩瀚的偉大事物。讀至此,想到那些曾揚言“沒有說不清的事物,只有認識不清的事物”的人的狂妄。)、創見性的論爭(便于糾正我們對于偉大事物本質的偏見)、誠實、謙卑、自由(只有被偉大事物的魅力所吸引才能戰勝任何形式的暴君,這是教育的終極目的,而我們已經背離它太遠了)。
像認識上面所陳述的偉大事物的魅力,必須先認識到我們自己本身就是偉大事物。這里和第一章所論及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意思相近。
第五章教學于共同體中
營造共同體的方法因人而異,但一切皆基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讀到這節時,我才約略明白本書中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意思。于是,更加清楚地表明,我們雖然討厭過分離的生活,但分離似乎已經成了生活的理所當然。
教學生活中也永遠存在地位和權力分歧,但不要幻想等這些差異消失之后再建設共同體。那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好這些差異促進共同體持續進行。(是啊,怎么利用呢?)
教師總會覺得課堂上只有學生依附于自己,而很少認識到自己也依附于學生。沒有了學生,教師一個人不可能在主體之外圍成圓圈,共同體也不復存在。
第六章學習于共同體中
不只課堂需要真正的共同體,教師群體也應該形成真正的共同體,以提高教學本領而形成的共同體。彼此觀察課堂,建立各種可以互相切磋、幫助的小型組織等都是學習提高的好辦法。
把最后一頁書合上時,才恍惚明白“教學勇氣”指的是什么。由于種種原因,多數教師所過的教育生活并非是完整的,而這種不完整卻并沒有為大家所認識,當然,不排除有人意識到,比如帕爾默,比如新教育。如果想過一種完整的不分離的生活,需要的就是教學勇氣。
我們都在哪些地方把生活分離了?首先在課堂上,把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師、學生三者分離。無論是之前的教師主體說還是為了糾正它的學生主體說,都沒能將構成課堂的三個重要要素聯結成一個整體。于是,帕爾默提出以主體(第三事物)為中心的教育。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主體的周圍,由主體聯系,構成一種沒有競爭但有爭論、沖破局限發展潛能的認知關系。
讀到這些章節時,總是不自然地想到自己的課堂。有時教師激情澎湃,有時學生熱火朝天,卻很少反思教師和學生為什么而熱情。在對目標的意識漸漸增強后,又總是會由帕爾默的“主體”聯系到課堂教學目標(也許我不該這樣僵化地去理解作品中的偉大思想,但總脫不了其中的干系)。多少次,因為過多地關注學生的表現而忽略表現是為了什么。
既然教師在課堂的主要任務是營造認知的共同體,就不用再拘泥于諸多的評價方式,不用為了營合某些趣味或是其它原因而把自己同課堂的共同體分離。當你用講解可以把學生引向認知的途中,就不一定非得小組合作;當你用問題吸引了學生對知識主體的關注,就不一定非得讀多少遍書了;當你把教學空間開放后提高了學生更多的興趣和實效,就不一定要被“用知識占領空間”的理論所左右了。
其次,在和同事共有的教育生活中,我們也把各自分離了。于是,教室的門關閉著,心也關閉上。各自為營只會帶來停滯不前,帶來更多的分離。
如果我們有勇氣認識到生活是一個整體,就能心平氣和地接受這個整體中的許多悖論。當課堂亂糟糟的時候,一些新奇的看法可能就在其中誕生了;當教室里安靜異常保證所謂的紀律時,教師卻又要接受沉默的考驗;那些書寫時的不安分分子可能就是實驗時的領導------是耶非耶,取決于你的認識和對其應用的能力。
勇氣從哪里來?首先來自于對自身的認同。這里的自身認同,不是出于任何道德或良心的要求,而是發自心底的真實聲音,有你的長處,有你的不足。如果你有基于自己認同的關于教學的見解,不要屈從于那些流行的觀點。
可是,我有勇氣去直面自己的心靈并以此來決定自己的教學嗎?
帕爾默的這本書,對于注重教學技術的課堂是一個警醒,其直面生命本身的視角揭示了全面、本真地把握世界的重要意義。閱讀了這本書,讓我有了很多反思,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定位教學,激發了我的教學熱情。這本書也必定會給那些掙扎于矛盾與痛苦之中并深愛著教育事業的教師帶來真正的勇氣,在自己的教育事業中追求幸福。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27
《教學勇氣》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僅僅源于其所愛,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通達的語言讓我認識到,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當堅定地立足于一種真實的自我意識中時,我們才能獲得雖然困難但有意義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和力量。
人們出于情感的原因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他們深愛著自己的學生和課程。但是,教學上的種種要求常常使得許多教師感到激情消退甚至無心教學。我們能不能也像一些優秀的老師那樣,把愛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為我們的教學注入鮮活的`情感?
《教學勇氣——漫步于教師的心靈》的作者帕爾默帶領教師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于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于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全書共有八個篇章組成:導言,源自心靈的教學;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教學中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第二章,一種恐懼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第三章,潛藏的整體——教與學的悖論;第四章,認知于共同體中——為偉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學于共同體中——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學習于共同體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離——心懷希望教學。
在眾多和教育相關的話題中,教師的“心靈”是鮮有人關注和討論的。人們熱衷于討論“教什么?”“怎么教”這些能夠能對教育現狀產生立竿見影的話題。當然,這個話題往往會讓人覺得“遙遠而空泛”,然而,當我們面對一個新的班級,面對一張張新的面孔,我們內心深處還是會有難以抑制的恐懼冒出來,甚至當我們面對每一堂新課、每一個突發事件、每一次未知的挑戰時,恐懼都會不時來突襲我們的心靈。我們恐懼,恐懼未知的糟糕結果,恐懼一切不順利,而與此同時,學生也深陷恐懼,他們害怕失敗,害怕不懂,害怕被拖進他們想回避的問題中,害怕暴露了他們的無知或者他們的偏見受到挑戰,害怕在同學面前顯得自己愚蠢。當學生的恐懼和我的恐懼混合在一起時,恐懼就以幾何級數遞增――這樣教育就癱瘓了。
為了保護自己,教師選擇了和學生相隔離,用權力、身份、學識等等筑起高墻,教學牽動著教師的心,讓教師或激動、或傷心——越熱愛教學的教師,或許傷心也越多,而教學的勇氣就在于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遇到了重重困難仍然能夠堅持,保持自己身心的完整,感受到教育生活真實的苦與樂。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對教學來自與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一起在閱讀當中尋找教學的勇氣吧!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28
有幸讀了帕克·帕爾默著的《教學勇氣》之后,使我的心靈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對教學、教師認識過于簡單,過于膚淺。《教學勇氣》使我對教學,優秀教學和優秀教師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
帕克·帕爾默談到教學中的困惑源自三個方面:學科,學生,還有自己對自我的認識。學科像生命一樣廣泛和復雜;學生遠比生命廣泛、復雜;而更為復雜的是教導自己認識自己。如果僅僅從學科和學生兩個方面去認識教學工作的復雜性,作為一個教師只要精通學科知識,學習足夠的教學技巧,使得自己處于引領學生精神的地位,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去復制這個世界。當我們對學科以及對學生的認識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源自于我們對自我的認識,依賴于關于自我的知識。當我們不了解自我的時候,我們就不了解我們的學生是誰,也就不能懂得我們所教的學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時候,我和同事經常會抱怨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么越來越難了,越來越多“來自地獄的學生”;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學,我們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著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去理解我所教的學科,去認識我所教的學生。在帕爾默看來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去簡單的復制這個世界,而不是在改造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是要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要想讓我們的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去復制這個世界。作為教師就不能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學,教師應該去理解自我的知識,認識自我,把自我和學生、學科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去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僅是有精深的學科知識,好的教學方法,正如帕爾默所說的真正的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在每一節課里,教師與學生建立聯系,進而引導學生與學科建立聯系,較少依賴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賴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認同,我的自我個性,還有身為人師的“我”的意識。
我們應該如何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呢?帕爾默在這本書里已經告訴可我們,首先,從心靈導師身上去尋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可以把心靈導師理解為引領我們進入教師這個職業的原因,它可以是我們學習生涯中真實的教師,也可以是感動我們的事件,也可以是我們的理想和抱負,這些可以匯聚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們優秀教學的源泉。其次,我們要明白為什么選擇某個具體學科作為我們所從事的領域,這部分的知識可以激發我們的自我意識,在這之前,自我意識是處于潛伏狀態。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后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法方,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
也許很多教師會說,是外部體制帶給我們種種的分離,造成了我們的教學喪失了心靈。帕爾默告訴我們,外部教育體制是根植于最壓迫我們內心世界的特征之一——恐懼。我們恐懼失去形象,失去地位;我們害怕與我們的同事,我們的學生以及我們的學科造成沖突進而造成失去原有的自我認同。正是這種不健康的恐懼造成了我們的分離。我們不能也不應該靜等外部體制的變化,我們要依靠自己,要承認一個事實,多元性會給我們更多的空間,創造性的沖突,為贏而輸會給我們更多的希望,也是我們不斷擴展自己能量的源泉。因此我們不要害怕,不要恐懼,去尋找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讓自己的教學建立在自己的心靈之上,去創造真正優秀的教學,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在用心讀過帕爾默的《教學勇氣》之后,使我明白我們應該從學科,學生以及教師的自我知識三個層面來看待教學,優秀教學是源自于自己的心靈,優秀教師是不把自己的教學簡單的降低在技術層面,而是在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礎上讓自己的教學源自自己的心靈。因此,正如這本書的名字,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鼓起勇氣,去開放我們的心靈。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29
《教學勇氣》的作者帕克.J帕爾默是一位作家、教師、活動家。他獨立地從事關于教育、共同體、領導、精神和社會變革等方面問題的研究。是美國高等教育協會的資深會員,也是幼兒園到十二年級的教師養成計劃的創立者等等諸多稱號。被譽為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最有影響力的領導者”之一。
本書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對教師生涯進行探索的書。作者以輕松的文筆,探討教師的內心世界。觀念發人深省,對我國教師專業發展有很大啟發。
利用寒假簡單先看了一遍,有些理論和文字還沒有讀懂,沒有理解,還需慢慢去品讀。下面摘抄了一段:
“當我們把某種認定的方法技術捧上天的時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師感到被貶低,被迫屈從于不屬于他們的標準。這時,他們必然會感受到痛苦。”
的確,在現實的教改實踐中,時不時會有某種“教學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節里,正如大家對“名牌服飾”的追隨,不論內心是否真正認同,不論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質,大家都會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這樣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為一個普通教師,我不敢惶論這種流行的是與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費”的必要。當我們要選擇某種“流行”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問自己“這種方法所體現的價值是我所推崇的嗎?我有推行這種方法的個性特質和優勢嗎?”。帕爾默認為“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的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與我們中國的說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對于這一點,我深有體會,當我初遇“嘗試教學法”的時候,那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的樂趣。而當年的激勵納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別人的課堂聽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課堂使用也覺得羞愧,那時,我也會責備自己的落伍,而今,帕爾默終于令我釋然,與其違心地痛苦地“時尚”,不如真實地坦然地放棄!
“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
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默認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么教師成為權威,要么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復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里,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讀到這里,帕爾默為我們描繪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實現它,真的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不過,我們已經上路了,不是嗎?以主體為中心是不是又是一種新的“主體中心說”呢?
這本書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感受,就像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一樣,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和作者某些觀點相符,會引起我的共鳴, 他呈現了一個奇妙的心靈世界!還需反復去讀,反復去琢磨。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30
這個假期讀了《教學勇氣》這本書,從開始讀的時候就感觸很深,導言中關于心靈的講解讓我從不同程度和層面上認識了自我。
本書通過很多個事跡來探索教師的內心生活,從教與學的分析、從教師內心到教師靈魂的探索、從教育改革到現代優秀教學等等,讓我更有信心地走向教師這個行業,也更好的相信教育能夠為我們以及我們的學生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希望。書中有講到好教師的特點——熱愛。是啊,一切幸福來源于熱愛,熱愛的同時做到滿足,滿足的同時學會付出。我們因為熱愛教學,所以愿意更多的付出我們的心血去教學,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愿意把教育融入到不同的環境,將工作帶入到生活中,那我們的教學也一定是滿懷希望與熱情的。
當然教育不僅僅是投入教學,更多的是感情,我們需要教學中肯定和利用感情更好的學習和激活我們的能力,不僅要教育學生知識,更要引導發掘學生的技能,通過無數的課堂教學、經驗能力等的積累,來最大化的發展培育學生。
對于職業的熱愛,對于學生的責任,對于我們與學生的感情,我們需要繼續作出堅定的決心!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篇31
當我拿到《教學勇氣》這本書的時候,題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什么是教學勇氣?作者經歷了什么,才會使用這個題目?我帶著一系列的問題開啟了本書的閱讀之旅。
什么是教學勇氣呢?或許大家有不同的解讀。在這本書中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的時候仍然能夠堅持,這種行為就是教學勇氣。反思一下我們自己,在工作中心靈足夠開放嗎?當工作要求超出我們的能力范圍,我們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了嗎?我們具備這種品質嗎?為什么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還依然在堅持?那一定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
這是一本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書。剛翻開這本書,讀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便有很強的代入感。作者說自己是用心的老師,有時在教室里自己就忍不住滿心歡喜起來。當他和學生發現可探索的的未知領域,當面前展現出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自己和學生的體驗為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作者感到在那個時刻教學是最滋養心靈、是自己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不是每個教學過程都有美好相伴,作者也有很郁悶的時候。有時候,教室毫無生氣,一開始上課學生就像修道士一樣靜默無聲,任憑他使出渾身解數,學生依舊沒有反應。這些學生前一刻在門廳走廊上還生龍活虎、談天說地,而一到課堂上就即刻變得麻木不仁。于是,作者陷入了恐懼之中,并猜想自己的課一定很沉悶!讀到這些內容,我覺得這些場景是多么的熟悉!這些難道不是我的經歷嗎?我相信不止我一個,應該還有很多教師也曾經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這樣的場景。
這是一本關注教師心靈的書。本書第一章中提到,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好的教師使用的教學技巧各不相同,有的老師滔滔不絕,有的老師惜字如金,有的老師緊循材料,有的老師天馬行空……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質:有一種把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一起看看書中的一個故事吧,我認為它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兩位教師艾倫和埃里克。他們都出生在工匠家庭,有著相似的成長經歷,大學畢業后都成為了教師。不同的是,艾倫成了受學生歡迎的優秀教師,而埃里克卻在工作中表現得很痛苦。是什么原因讓兩個人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自身認同。埃里克就讀大學后,心靈上經歷了強烈的文化沖擊,他沒有了安全感,變得不自信,感覺自己不能融入集體,漸漸地,與周圍環境越來越多的沖突困擾著他,導致他做了教師后,也一直不順利。恰恰相反,艾倫任何時候都沒有產生過與周圍環境的沖突,而且把自己從父輩那里學到的手工技藝遷移到工作中去,他的這種完整、不分裂的自身認同,非常利于他的專業成長。
作為教師,我們潛心鉆研各種教學技能,尋求各種教學方法,讀過《教學勇氣》這本書后,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的教育初心是什么?在教學工作中,滿腦子充斥著各種教學技巧,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嗎?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嗎?我們傾聽過自己的內心嗎?如果不是,如果沒有,那么,也讓自己拿出教學勇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多遵從自己的內心吧!
【《教學勇氣》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花的勇氣》教學設計02-28
《花的勇氣》的教學設計04-21
《教學勇氣》讀后感05-23
教學勇氣讀后感02-03
《教學勇氣》讀后感范文04-01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心得04-18
勇氣09-29
勇氣07-15
勇氣07-24
勇氣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