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感恩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世人對此職業的尊重;無時無刻不在心底充滿著擁有神圣職業的那種自豪。而在自豪的同時,我也深知,自己所擁有的神圣,所擁有的光環,所受到的尊重,無一不來自黨和社會的關懷,來自家長的信任,來自學生的期待,來自親人們默默的支持。
感謝黨這個溫暖博大的懷抱,讓我從小沐浴在社會主義的陽光下,健康成長。是黨把我培養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使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社會各界慷慨解囊扶助教育事業,黨和政府給予教師及教育工作無限關懷。這扶助、這關懷似一股股暖流,涌動在教育工作者的心田,時刻激勵我們不辜負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我們的期望。
感謝可愛的學生們,感謝這份光榮的職業。這份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讓一批天真的孩子來到我們的身邊。他們是我們工作的動力,是我們事業成功的源泉。這求知的孩子,是我永遠的朋友,歡樂、憧憬、奮發,構成了師生之間和諧的樂章。當我們默默地目送孩子們在自己的教育下滿載知識,滿載人生的理想踏上高等學府的時候,他們將成為我們人生價值的升華和延續。是他們使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我甘愿做一顆星,照亮孩子們前行的道路;做一個天使,為孩子們插上奮飛的翅膀。我將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他們。
感恩教育是培養傳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歷來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感恩思想,魯迅先生則要求人民要“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培養健康的學生,讓他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做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養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個人幸福的源泉,一個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樂的人。在感恩的氛圍中,人們面對很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靜氣;在感恩的環境里,人們可以認真、務實地從最細小的事情從容做起;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自發地真正做到嚴于律已寬以待人;在感恩的氣氛中,我們將不會感到自己的孤獨……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讓他們擁有一顆陽光的心靈、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和同學,從而與人與社會和諧相處。
首先,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學會感知他人對自己的幫助。
巴爾扎克說:“驕傲的人,很少感恩,因為他永遠不會認為自己已得到他應得的一切”。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尤其是部分獨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識,使他們很容易形成“成皆由我,敗皆由人”的思維習慣,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別人的付出。因此,要有意識地逐步引導大學生用辯證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時,也要看到他人對自己的幫助,養成謙虛進取的心態,由此知道感恩、學會感恩。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權責意識。
如盧梭所言“當舒適地享受一旦成為習慣,便使人幾乎感覺不到樂趣”。當外來的幫助和關懷成為習慣時,人便容易變得漠然。在日常生活中,師長們更多的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責”,而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師生關系、長幼關系中理應享有的“權”,亦即忽略了孩子的責任和義務。由此,孩子因沒有付出的體驗,久而久之,老師、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里就會變得理所當然了。長此以往,又何談對師長的體諒和感恩呢?因此,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權責觀。師長在付出努力的同時,要有意識地讓大學生看到和感覺到,讓他們理解師長的艱辛與付出,進而要求他們也要盡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逐步讓他們在享受擁有的同時懂得回報,養成感恩的心態和習慣。
觀看鄒中棠《中小學感恩教育》后我切實體會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今天的學生之所以會有許多出格的舉動,不良的表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環境,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饋他人和社會,這就是“感恩”意識的缺失。
1、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個薄弱環節
家庭教育成了溺愛和望子成龍的工具。父母不僅為孩子創造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條件,更為他們提供了眾星捧月的生活氛圍。只要兒女過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報,使本來應為雙向互動的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情感,成為僅是父母對兒女無私奉愛的“單邊行動”。在望子成龍、盼女成風的強烈愿望需要去博弈實現的背景下,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學習成績優異。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似乎就能“一俊遮百丑”。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更多地停留在物質層面,很少涉及精神領域,尤其是缺少對子女感恩意識的培養和教育。父母的過度溺愛,使不少孩子對來自長輩的愛麻木了;孩子過分依賴父母,使他們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現在有,許多孩子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勞,肆意揮霍父母的血汗錢,養成了惟我獨尊、驕橫任性的壞習慣。父母的溺愛使他們成了不懂感謝、不愿感激、不會感動的“冷漠一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父母應教育子女不能只會接受愛,更應懂得愛的反饋和回報。從小培養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是家庭教育的必備內容。它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現代文明的體現。
學校教育淪為升學和就業的工具。
多年來,我們的教育更多地是在關注升學率和就業率,教學成績成了學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在這一價值取向的影響下,育人變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難實質性地進人中學教育教學范圍。學生在考入大學后,又將重心放在專業技能的掌握上,關心最多的是就業問題,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學生自私自利、缺乏修養、情感冷漠,這與高校德育落實不夠,尤其是忽視感恩教育有關。感恩教育本來應該成為學校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中學、大學校園中被忽略甚至被遺忘了,這對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既然中學感恩教育沒有落到實處,學校德育應補上感恩教育這一課。
2、感恩應從“言謝”做起
我做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專職人員――教師,我有責任、更有義務教育自已的學生從年少時就應該對自已的老師感恩,對父母感恩,對有曾幫助過你的一切人感恩。對問題“學生也要動動腦筋,采取更好的辦法。我看過一位初中學生寫的作文,題為《道一聲“謝謝”為什么那么難》其中寫了她心中的許多困惑:為什么讀英語課文,凡是生活對話,開口一個“thank you”,閉口一個“thank you”.而讀語文課文,凡是到了要感謝的時候,要么就是 “還來不及說一聲‘謝謝’,他就走遠了;要么就是 ‘千言萬語也說不盡心里的感激之情”.難道真的是連說一句 “謝謝”也來不及的嗎?
三、學校尋求德育生活化,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廣義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多個方面。生活德育指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現實存在、現實活動出發,采取感性的、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動中去經歷,去感悟,去建構自己的價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生活德育具有生活性、實踐性、過程性、整體生成性等鮮明特征。生活德育最大的特點就是還原人于生活之中,把人引向人的真實的、具體的、完整的生活。學生與同齡段的青年一樣有著很強獨立意識,他們的精神世界不是靠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而是學生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自主、能動的生成、建構的。我認為,以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感恩教育為載體,尋求德育生活化是一個可行的途徑。
四、學校開展感恩教育的具體內容與途徑
開展感恩教育從內容上看應包括學會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等幾個方面。從對象上看,我們要感恩的是自己生活周圍的人,那些幫助過我們,關心過我們,鼓勵過我們的人,這里包含我們對父母對家庭的感恩,對其他親人的感恩,對同學老師和朋友的感恩,對國家與社會的感恩,對大自然的感恩等。以下結合職業類學校的特點,具體分析其實施途徑:
1、 改善教育環境,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愛心的世界。
教育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心理環境、人文環境等多個層面。物理環境與人文環境往往構成學校的精神文化環境。學生生活于其間,也"浸潤"于其間。它對學生的成長往往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積淀與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豐富博大的校園精神文化環境將成為實施感恩教育的前提。長期以來在德育過程中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盲點,即缺少對教育對象起碼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寬容之上的對話。在許多學校里,師生關系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種“管理與服從”、“主宰與追隨”、“權威與聽從”的關系,是“以上對下”、“以強對弱”的關系,這種關系常常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訓示”、“告誡”甚至是“塑造”。處在這樣的人際關系之中,學生的心靈是封閉的、壓抑的,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阻隔的,其知恩、感恩、報恩、施恩之心當然難以養成。所以,只有在學校生活中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關系,使精神相遇的對話關系成為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一種積極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態,才能讓學生在一種自由、變化、動態的對話關系中潛移默化受到教育,感恩教育的開展也才有教育環境基礎。
2、 讓學生有“知恩”的道德共識。
一位哲人曾說過: “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每個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發現自我價值。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會最基本的道德準則。要使學生有感恩的意識,首先,要引導他們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及將扮演的(主要指將從事的職業)角色的認識及對其重要性有明確的認識;其次,通過課堂上對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長歷程的探討,讓學生認識到別人為他們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讓他們要知道,無論是父母給予他們生命,還是朋友給予友情或者教師教他們智慧,這一切都是恩情。更生活話的還可以班級組織各中形式的感恩活動,例如 “感恩主題班會” , “感恩辯論賽” ,給學生播放感恩電影,如《我的兄弟姐妹》…
3、使學生從身邊小事中學會體察生活,知恩圖報.
學校開展感恩教育要讓學生了解到知恩圖報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回報,還包括感情世界的回報.回報可以從學會感謝做起,這包括語言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來表達我們的謝意。感受生命中的各種恩惠,并挖掘出生活那些小小恩惠的價值。應該看到,日常生活小事是滋養感恩大樹成長的養料。有“心”存在可貴,有感恩行為則更加可貴。這里落實到學生的具體生活中可以是對父母的點滴孝行,對師長、同學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關心,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等等。這樣的心與行為會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創設一個和諧的校園環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園。
生活作為道德的“基礎事實”是和道德一體的,脫離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條文和抽象的原則。感恩教育的開展有益于學校的德育在生活中找到對接點,有益于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有益于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我認為,它不失為構建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一種思路。
我現在身為老師,我認為在中小學學校感恩教育更加必要。我們學校不是很大,在校學生為數雖然不多,但是管理起來十分不易。有許多讓老師頭疼的孩子,這些孩子由于學習不好從小到大在老師父母的責備中長大,逐漸對這種“罵”產生了抵觸甚至更加叛逆的心理,所以他們對生活,對親人,老師失去了依賴,也失去了感恩。我們要及時為他們補上“感恩”這一節課。這樣學校會跟美好。
【教師感恩教育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3060反省教育”學習心得體會04-03
勵志感恩教育心得體會04-24
感恩勵志教育心得體會04-01
感恩教育心得體會10篇04-04
教師師德師風學習心得體會05-09
感恩教育勵志心得體會8篇07-31
感恩勵志教育心得體會3篇07-30
感恩勵志教育心得體會5篇07-29
感恩勵志教育心得體會6篇07-28
教師師德警示教育心得體會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