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師表風范》師德師風教育學習心得
近日,我觀看了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攝制的全國優秀教師師德報告會專輯-《師表風范》,心中感慨萬千,久久不能平靜。像孫曉蘭、孫維剛,蔡改、王憲軍、包全杰、王思明、胡安梅等師德高尚的優秀教師,無一不是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偉大的人文關懷、無私的愛為孩子撐起了一片廣闊的天空,他們身上表現出的高尚的師德風范是任何溢美之詞都無法形容的。
在片中,偏僻山村簡陋的學習生活條件、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老師們忘我的奉獻精神,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中。像湖南省永順縣兩岔鄉的湘西土家族老師孫曉蘭,在沒有電燈、電視,更不要說電話的環境中幾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地扎根山區,傳播科學知識,培養一代新人。為了徹底改變土家人的貧窮和愚昧,用無私的愛關懷每一個孩子,不讓一個孩子輟學,為了動員流失生返校,上班第一月就翻山越嶺,一周內請回18名學生,墊交9人書本費,花光不足兩百元的所有工資。多年來共為一千余名學生擔保或墊交書本費兩萬余元,個人還為此欠債四千余元,于是我們便不難理解春蘭稱她比媽媽還親,安來的祖父為她下跪、聯合國授予她扶貧獎章、國家、省、市給她諸多榮譽了。孫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是:雖然教師生活清苦,但是精神富有,因為擁有師生情。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讓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走得出去”的諾言。是啊,在“有女莫嫁兩岔口,紅薯一年吃到頭,要想吃頓白米飯,要等過年和中秋”的地方,若非有孫老師無盡的愛為土家孩子們打開知識的大門,他們只能重復父輩的悲劇,讓貧窮和愚昧像繩索一樣纏在身上,永遠不得解脫。孫老師愛崗敬業,盡心竭力、對孩子無盡的人文關愛,表現出了師德的熠熠光輝。
己立立人的北京二十二中孫維剛老師,身患膀胱癌還擔任初一和高三兩個班的數學課及班主任,其工作上的壓力和生理上的負擔之重可想而知。孫維剛老師所帶的班都是市重點、區重點中學招收剩下的學生,他能在短短六年的時間里,培養出閆君這樣的獲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的學生,能夠將六年前被重點中學淘汰的蔡彬彬培養成北京市唯一入選首屆數學奧賽集訓隊的人才……這一切絕非偶然,一方面與他精湛的教學技藝分不開,另一個方面也是他以身作則,真誠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生進行遠大理想教育的結果。孫維剛老師在學生身上的錢不止一萬兩萬,真誠的心、無私的愛正體現了“德為師之本,師者須德高”的崇高師德風范。
再如:陜西省延長縣下西渠村王思明老師,放棄很多能夠走出深山、掙大錢、出名的機會,幾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的扎根山區教育事業。他為了父親留下的“無論如何不能誤了孩子”的遺言,為了改變黃土高原幾代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窮面貌,用自己熱情和道德責任感和學生一起勤工儉學,不但改變了學校的校園環境,而且也教會了學生一技之長,在勞動中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意識。王老師經常告誡自己:要教會孩子們學習方法,將來他們會學會老師不會的知識。
湖北山區的胡安梅老師,她在父親病逝后,繼承了父親的遺愿,義無反顧地當上了民辦教師。她一家住在四面透風的土房里,沒有條件改善生活。她雖然家境貧寒,但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極少的工資捐獻出來,為學生交學費、買書本。長期以來,她有無數機會走出大山,到大城市里去掙錢,但她舍不得孩子們,她不想讓山里娃世世代代都是文盲!孩子們輟學,她就跑遍大山的每一道梁,每一個角落,苦口婆心地勸說家長讓孩子們上學,用一片赤誠之心換來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默默地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辛勤的澆灌著下一代。
扎根山區的'孫曉蘭,己立立人的孫維剛、永遠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的蔡改,做教師就做最好的教師的王憲軍、全國優秀師德標兵、遼寧丹東鳳城東方小學校長包全杰等這些誠實質樸的人民教師,他們身上表現出的高尚品德和頑強意志,無私奉獻,充滿愛心,把一生的心血和力量獻給教育事業,用愛心為孩子撐起一片天空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師德的絢麗光輝。“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中小學教師的服務對象正是成長中有很強可塑性的青少年,教師良好的師德必然能夠影響學生的一生。身教重于言教,在廣泛開展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師德修養的今天,他們不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了公民道德建設的深入開展,更是所有教師學習的楷模,行為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