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語文說課稿 推薦度:
- 初中語文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初中語文說課稿(通用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語文說課稿 1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散步》,下面我就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散步》是蘇教版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人生體驗)第二篇課文。《散步》體現著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入牧歌式的情景,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
第二點、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繼續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煉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借鑒舉輕若重、以小見大的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文章字里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感受課文濃濃的親情,學習表達生活之美。
教學難點:如何組織小組活動,尋找典型詞句,體會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和課文深長的意味,初步學會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
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鑒賞;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并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三、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學的要求,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具體教法如下:
(1)多媒體教學-激發熱情,引起興趣。
(2)誦讀教學法-熟悉文本,整體感知。
(3)提問練習法-發揮想象,體驗情感。
(4)對話討論法-互動合作,拓展思路。
四、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教學中,我很重視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啟迪心智,感悟積淀的四重境界,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的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誦讀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討論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導入新課
首先,我請學生講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同時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可鍛煉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的溝通。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接著讓學生通過朗讀,整體感悟文本。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以競賽的形式,并且是與老師競賽的形式強化他們的主體意識。學生先推選代表與我進行配樂朗讀比賽,由學生進行評判并歸納出本文的朗讀要求后,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發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決的?找出散步的人、時、地、原因。這樣,通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生不知不覺地神游其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三、師生合作,初步發現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后,我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課文的第一、二節,找出并品味這兩節中比較“特別”的詞語和句式,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句話,討論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表達?這與習慣上的表達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為什么在文章開頭鄭重其事地推出這樣一個鏡頭?這樣,通過比較、討論,歸納出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舉輕若重。學生經過自主探究,發現本文用詞、句式的不同尋常,切入到本課的主要目標——通過語言的探究,品味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可進行歸納,幫助學生把對具體內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四、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分四人小組合作,圈畫后面幾節文字中體現“舉輕若重”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這樣,小組活動,師生互動。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與全班交流,可選擇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本文運用“舉輕若重”方法的詞語和句式很多。在探討這些詞語時,主要是要分析這些詞語是如何“舉輕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適當引導,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滲透情感教育。提出“母親和兒子兩人意見不統一,為什么要用‘分歧’這么大的詞?”等問題。學生圍繞問題思考討論、發表見解,體會文章意境,逐步領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討文章中“舉輕若重”的句式時,我注重鍛煉學生尋找關鍵語句理解課文主旨的能力,通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文中體現主旨的一句話:“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在句式上整散結合,使文章語言顯得錯落有致,同時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著中年人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任,對生活的一種使命感。在探討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品味,鼓勵他們對這句話發表獨特見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強化發現
在這里,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散步》這篇文章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我出示這三句話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因為討論編者的刪改意圖相對于初一學生有一定難度,我先請學生評價刪改的效果,再揣摩編者的意圖。我盡量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且放杜鵑林中啼”,因為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平等的,從而養成學生平等審視的意識。
然后,我又努力調動學生的積累,向課外拓展。指出舉輕若重的語言能把小事情寫得莊重、意義不凡,有些能使文章變得輕松幽默。引導學生聯想平時生活或閱讀中類似的例子,從而使學生能夠關注生活中的語言。在學生理解運用之后,我進一步點明:語言運用上有舉輕若重,也有舉重若輕。并引導學生舉例分析。最后進行小結:無論是舉輕若重還是舉重若輕,關鍵要注意場合,把握分寸,得體是前提,在這個基礎上,再追求個性化的表達,形成自己的特色、風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奧時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話讓學生課后去仔細品味語言的得體、精妙。
(六、比較:驗證發現
在課文后面有一篇題為《三代》的短文,主題與《散步》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差別較大,語言風格也各有千秋。可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驗證發現,探討哪個故事更感動?并說說理由。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因此鼓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這項任務如果來不及在課上完成的話,就作為一項研究性的作業,向課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與小結
在反思與小結這個環節,我先是讓學生聯系實際談談通過本課學習后的收獲和啟示。設計這樣一個空白點,不僅使學生在回味中對本節課鞏固了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然后我進行總結,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師生齊唱。這樣,再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八、作業布置
我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布置了兩個作業:
1、老師的建議:大家把文章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也許會有更多的收獲。我認為與父母共讀,亦是多角度閱讀的一種形式。也是孩子與成人的一種交流。
2、嘗試用“舉輕若重”的寫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或者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展現語言魅力,描繪生活之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品味生活。因為實踐是最好的學習途徑,讀與寫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并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六、板書設計
我這節課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板書設計
散步莫懷戚
母親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走小路↓啟下
本課的板書,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設計了一個圍著“愛”字的心形,四個人物的位置也做了處理,這些都緊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獲得無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設計扣住文章的重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初中語文說課稿 2
一、設計指導思想
“整體感知,設疑導學、師生共議、鼓勵創新”是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即通過教學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趣,采取“師與生、生與生”的多向交流的方法,讓學生各抒己見,由教師相機點撥,在“讀讀議議”中撞擊出閱讀心得的火花。注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注重學法指導,提倡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通過科學的推理,培養聽障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看、聽、說、寫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由于運用了恰當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課文思路清晰,層次清楚,能抓住云的特點來進行分類說明。文章語言優美,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把云寫的生動形象,這是和作者的觀察和本身的文學功底分不開的。所以,學習本文時,應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學以致用,以提高聽障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學生情況分析。
聾生由于聽覺障礙,認識、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普遍較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力極差。閱讀是其獲得文字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由于聽覺缺陷及手勢語的局限,盡管他們學會了一定數量的詞匯,但卻不能寫出通順、自然、有條理的語言,這種語言的欠缺又直接影響了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語言訓練,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詞匯和句子,并學習運用,發展聾生的語言,提高其綜合素質。這種聽力的缺陷還減少了聾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使他們知識面相對狹窄,而這個時期,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開始形成的時期。如果沒有老師積極引導,他們很難了解到學校以外的事情。因此培養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養他們自覺主動地關注科學,熱愛科學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對他們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
四、教學目標。
根據聽障學生的特點,將知識目標定為:
1、識記一些關于天氣的諺語,加深對看云識天氣知識的了解。
2、復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方法,積累運用比喻句。
3、了解打比方、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以及總——分——總的說明文的結構。
能力目標定為: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過程和方法目標定為:
學習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閱讀現代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定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學著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的思路。
2、語言的積累與運用
五、如何突破重點、難點
新教材第一、二冊不強調文體的學習而是強調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故將《看云識天氣》一文的重難點定為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并積累語言。
1、對于云的認知不是重點,但將網絡上的豐富的知識、圖片等引入課堂卻能調動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2、教師制作課件,讓學生盡快進入課文,理清結構。
3、通過欣賞云圖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結合課前準備的看云小短文比較并體會課文中使用比喻、諺語等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
4、最后利用網絡上的豐富知識拓展延伸。
六、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他們自覺地探索精神,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我主要運用情境教學法、發現法、啟發式談話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
七、學法指導。
1、通過朗讀體會作者語言的精妙,進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抓住特征。
2、訓練用多種方法自學課文。
八、教學設計
根據學生特點和課文內容,共設計三個課時。
課前需要做的準備:
預習生字和生詞,將查完字典后還不懂的詞語和句子劃出來,課前上交給老師。
搜索有關天氣的諺語、成語和優美的句子,寫在摘抄本上。
初中語文說課稿 3
今天的課題我說課的題目是《采薇》,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流程、說板書設計、說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采薇》是語文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小雅》,描寫了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思鄉之苦的戍邊士兵在歸家途中的所思所想,這首詩雖然沒有《關雎》《蒹葭》等名氣大,但也是傳誦千古的名句,充分體現了《詩經》“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豐富學生的古典詩歌文化常識,提高他們的詩歌鑒賞能力。
根據新課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以及初二學生詩歌鑒賞能力較弱的現狀,我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了解《詩經》文化常識,反復誦讀,疏通文意。
能力目標:品味詩歌獨特的語言美、音樂美;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把握戍邊士兵思念家鄉以及厭倦戰爭的復雜情感。
教學重點:反復朗誦,賞識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說教法及學法
(一)說教法
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誦讀法、提問點撥法進行教學。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如果學生一味死讀書,不求甚解,最后仍是“過目皆忘”。這就需要我們為師者在教學過程中多一點實質性的、能讓學生受用不盡的讀書方法指導。如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提問點撥法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藝術價值、現實中的戰爭、民歌題材進行探究,體現語文課堂的人文性。
(二)說學法
將在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領學生如何學習詩歌,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及審美感受能力。將疏通文意和理清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說教學流程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了解《詩經》常識
生活中少不了詩,少不了歌,在我們這個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請大家欣賞兩首。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里,詩歌長河的源頭又在哪里?請大家跟老師一起去尋找。
你是一條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來邊唱邊走
多少人翹首追溯你神秘的源頭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風”——土風民謠,淳樸自然
“雅”——諸侯朝會,貴族歡宴
“頌”——宗廟祭祀,樂舞翩翩
直陳、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語言是賦、比、興
因了你,“風騷”成為文學的雅稱
你就是《詩三百》
人們還恭敬地稱呼你《詩經》
(二)、自主學習
朗讀要求:初讀正音,把握節奏,要讀得字正腔圓。再讀解意,把握行式,要讀得韻味深長。吟唱詩歌,品賞詩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學習一:請從以下活動中任選一個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現代漢語通順地翻譯全詩。
二、小組合作。把這首詩譯為現代詩,語言流暢,能押韻更好。
三、交流活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作的內容與表達的情感。
自主學習二:詩歌美好的詩情畫意讓人沉醉,走出詩歌,讓我們以探究的眼光,去尋覓本詩美的根源。請同學們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發現詩歌中的美詞美句,體會篇章的美。
(三)、提問點撥:
問題1:感情基調?悲傷
問題2:為什么在歸家途中還要悲傷?
材料: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解析:詩人被貶在外,家人音訊全無,終于踏上歸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擔心家人為自己所累,團圓之夢成為泡影,越接近家鄉越是擔憂。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
答案:歸家喜悅因為對家人、自身命運的擔憂而變得無比沉重。
路途艱難,又饑又渴的現狀。
回憶過去,痛定思痛。
問題3:如何表現士兵的哀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以景寫情,情景交融意象:楊柳、冬雪
(2)對比
以樂景寫哀,以以往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艱難,饑渴難耐,情景凄涼,語調低沉、蒼涼。
(四)聯系現實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時空來到今天,遇見從伊拉克戰場歸來的美國士兵,他們會有怎樣的一番對話?
(五)作業:
一是朗讀背誦課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與課文比較,體會《詩經》民歌的源遠流長。
四、說板書設計
設計思路是舉綱張目,以線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綱目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研究綱與目及目與目是怎樣聯結起來的,讓文章思路變成了學生思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背誦、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說教學反思
參與本課堂學習的學生為初二學生,對《詩經》了解較少,沒有學習過《詩經》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識也相對薄弱,因此對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誦讀欣賞,不要求過多糾纏于某一詞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夠從讀準、讀美、可唱的層面解讀本詩。對詞、句、篇章,也只是從聲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淺層次探究。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走進文本,發現美、感受美,在不斷追尋美的過程中激發愛母語、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初中語文說課稿 4
教材分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是作者少年時代生活戀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狀況,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愛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滿。學習本課,要讓學生能理解作者的這一思想感情,從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學習環境。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從知識、能力二個方面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知識方面:
學習作者在描寫時以準確的詞語來表現景物特征的方法。
能力方面:
觀察能力: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百草園景物的方法及描寫的方法。
寫作能力:指導習作《美麗的邢中校園》,進一步理解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篇課文,不像鏡子那樣,只是原封不動的把原物照下來,而是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讓學生學習習作《這里有我的歡樂》,而后與20年代作者的歡樂比較。在今昔的對比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學習作者在語言運用方面的精練、雋永。古人云:“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學習作者的語言的同時還要教學生如何觀察。常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引導學生觀察,從生活中搜尋寫作的素材,把所學的方法用到實踐中來,讓學生學會“開車”》
在本課中,課前,我先讓學生自己寫生活感受《這里有我的歡樂》,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把握教學重點。一則學習作者的語言,二則傳授觀察方法,三則練習所學的新知,讓學生在練中學,在學中練,以便鞏固。
教學程序
(一)、本課教學的整堂安排
根據課文內容和講練結合的原則,我設計了兩個教學環節。即:第一環節:講授新知,大約用30分鐘;第二環節:練習鞏固,大約用15分鐘。
第一環節的具體安排
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我采用練習式導入法。課前,先讓學生準備一篇100字的小文章《這里有我的歡樂》。教師批閱以后,選出兩篇短文:一篇較好的,一篇較差的。一開始上課,先投影兩篇文字,評析其詞語的運用。肯定好的,同時也要指出不足。同時指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對景物的仔細觀察;準確的語言運用;練習寫作《美麗的.校園》。 教授新知
(1)、指導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前8段,并思考這部分內容中主要記敘了哪三個令作者難以忘
懷的內容。
明確: 景物(美好)
百草園 故事(神奇) 樂園
捕鳥(有趣)
(2)、重點研讀第二段,放錄音。
學生思考:課文寫了百草園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們各抓住了靜物的動物的什么特點來寫?
明確: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一組詞語就寫出了十五種景物。寫靜物,作者分別抓住了形態和色彩。寫動物,則分別抓住形態、聲音和動態;另外抓住動作寫出四件趣事。
(3)、學生齊讀第七段,以捕鳥為例,進一步理解觀察和描寫的方法:抓住關鍵的詞語(特別是動詞)。
掃開、露出、撒、系、牽、看、拉、罩
小結:從這段描寫我們可以看出,觀察需要從事物的形、色、聲、態等幾個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細,然后才能把這些感覺具體的寫到文章里。
概括起來說: 觀察:看仔細
描寫:寫具體
(三)、練習運用
指導寫作:《美麗的校園》
A、寫作手法采用“移步換景”法。
B、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美麗”。
C、注意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和描寫抒情等表達手法的運用。
這既是本課的結尾,又是本課的高潮。它使學生從課堂的理論學習,走到實踐觀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上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一課時的教學設想。整堂教學緊緊教學目標展開,并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力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學以致用”.
初中語文說課稿 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詩,本文寫于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動搖著沙皇統治的根基。來自社會底層、深諳人民疾苦的高爾基,觸摸到剛剛開始跳動的新時代的脈搏,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創造出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來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為無產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斗激情的頌歌。據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內涵為切入口,激發初中生興趣,迅速深入文章內容。
2、設計意圖:
本文的設計,遵循以下幾個思想原則:
1、力求突出“老師為主導,初中生為主體”的特征,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初中生。
2、通過精心設計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以便初中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過朗讀、賞析,引導初中生進入情境,主動感知,探索求真,展現自我。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將教學目標界定為以下三條:
1、引導初中生把握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培養初中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詞的準確性,積極發展初中生的形象思維。
3、領會“海燕”精神的內涵,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初中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
第1、2條作為能力訓練目標,第3條作為德育訓練目標。
三、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設計意圖和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內涵,品味文章用詞的準確性。
2、理清本文的象征意義。
3、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初中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
四、教學方法的確定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
1、誦讀法。對于初中生來說,怎樣把實際與作品內容結合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采用誦讀法,主要有老師范讀和初中生自由朗讀等形式。
2、提問法。對于形象思維,通過精心設計問題,逐步引導初中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內涵。
3、練習法。練習能夠及時反饋課堂教學的效果,我采用仿說練習的方式,檢測初中生的學習效果。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由四大塊組成:
第一快:導入新課。運用詩歌和散文的有關知識,出示海燕的有關圖片,進入《海燕》散文詩的學習氛圍。
第二塊:誦讀。
1、老師范讀。讓初中生在聽讀的過程中理出形象,并抓住特征,理解作者賦予這些形象的感情。
2、初中生自由朗讀,進一步把握文意。
第三塊:理解象征意義。在第二塊誦讀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詩人對不同形象賦予的不同感情,結合時代背景,歸納出本文形象的象征意義。
第四塊:拓展延伸。讓初中生拋開時代背景,賦予“海燕”新時期新的象征意義。學習“海燕”精神的內涵,以說話的形式來表現。
初中語文說課稿 6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秋天的懷念》。
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么,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秋天的懷念》選自初中語文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是史鐵生的一篇回憶性的散文,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中滲透著母親對自己濃濃的母愛,以及自己對母親的懷念之情,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作者母子之間那種真摯的真情,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家史鐵生的人物經歷。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七年的學生剛剛步入初中,對周圍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對于新知識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并且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對于文章的把握能力不足,對于文章的深層內涵需要老師進行引導才能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過反復閱讀和品析關鍵詞語感受母親的形象以及文章的心理和動作描寫。
3.體會文中母親對兒子默默無私的愛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懷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通過反復閱讀和品析關鍵詞語感受母親的形象以及文章的心理和動作描寫。
教學難點:體會文中母親對兒子默默無私的愛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懷念。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朗讀法、圈點勾畫,多媒體展示。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這樣導入:“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這是梁實秋的灑脫。對于多數人,離別總是讓人悲傷不已,而離去的人總讓我們久久的懷念。有時我們也不僅僅會懷念人,也會懷念到與人相關的物,那么本文的作者又在懷念什么呢?為什么作者有把它稱為秋天的懷念呢?(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1.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解決文章生字詞問題。2.思考文章的標題為什么叫“秋天的懷念”,作者又在懷念什么?教師明確:作者在懷念自己的'母親,叫“秋天的懷念”的原因是因為母親在那個秋天去世。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首先讓學生閱讀文章,尋找文章寫了幾次母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通過學生的回答進而明確:兩次,并相機板書。
2.緊接著我會讓學生思考母親為什么要帶我去北海看花。了解母親帶我看花的原因。通過學生的回答,明確母親喜歡花;自從我癱瘓后脾氣就暴怒無常,母親想帶我出去散心。
3.明確目前兩次要帶我看花的原因后,我會讓學生感受母親兩次提出要帶我去看花的時候有什么不同。
4.接著我會重點分析第二次要帶我看花為什么母親會露出央求般的神情。通過聯系上下文,明確因為母親的病已經很嚴重了,她怕自己想和兒子去北海看花成為自己的遺愿。
5.明白了原因后我會帶著學生拼讀當母親聽到我愿意去看花時有什么樣的反應,感受母親的內心變化。明確:我的回答讓她喜出望外。
6.最后我會讓學生思考從母親的乞求和反應可以看出什么。明確:可以看出母親當時既喜悅有小心翼翼的心情,體現出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所以我的拓展延伸設計為:
首先我會提問學生:史鐵生由于身體的變故落下了癱瘓,命運對他的不公并沒有使他屈服,并在苦難中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務虛筆記》、《病隙碎筆》中,史鐵生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了關于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
(五)小結作業
課堂的結束并不意味著課程的開始,課下作業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的內容,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所以在這個環節我進行如下設計:
首先通過課堂提問總結課堂主要內容。
明確:通過分析兩次母親要帶我去看花,并重點分析第二次要看花感受到了母親對兒子濃濃的母愛。
其次我會讓學生完成下列兩項作業:
1.課下找來史鐵生的其他作品讀一讀;
2.搜集其他不屈服命運的人物事跡。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再次感謝各位評委老師。(鞠躬,擦黑板)
初中語文說課稿 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第五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濃濃親情,動人心弦,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情感,描寫親情的詩文往往最能打動人。在本單元的幾篇課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寫出了親情的豐富和多樣,引起我們的共鳴。這是一篇選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來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思想矛盾的文章,描寫細致,中心突出,故事情節緊湊。本篇課文向我們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靈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許多人卻重財輕義,他們也疼愛自己的子女,但并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也并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課文贊美小朋友們真誠無私的.友愛,告誡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的心,尊重他們的友誼。
學習這篇文章,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親情,同時更加珍愛友情。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培養閱讀理解、辨別是非的能力。
2、提高朗讀能力,正確清楚地朗讀課文。
3、學會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的寫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文中所贊美的小朋友之間真誠無私的友情,領悟并倡揚文中所表現的純潔真誠的人情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并重的教學理念。
(三)學生分析
“代溝”是現代中學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話題。“親情”與“友情”發生矛盾也時有所聞。因此,本文所寫的內容,學生理解起來并不困難。
在當今社會日益強調個性張揚的環境里,如何看待親情與友情,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如教材中的“我”與萬芳的友誼、“我”與父母的沖突,確實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學生的感情傾向可能會與教材不一致,也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也可能會觸發學生的另外的感想。教師的眼光不要局限在如何解決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了解處理這些矛盾的某些必須堅持的原則。而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極為重要的。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學理念
該文是一偏反映中學生成長過程中內心情感沖突地散文,重要地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去領悟文章中所蘊含地哲理。
教師要注意使學生地學習方法發生轉變,由過去地被動式閱讀轉變為主動式閱讀,力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方式。特別是像〈羚羊木雕〉這樣地課文,如果不聯系自己地思想實際,很難有大地收獲。課堂討論時,教師不要用唯一答案來限制學生地思考。注意挖掘教材中地人文因素,以次培養學生地健康個性,實現學生知識與人格地同步發展。
教學思路
1、朗讀與討論并舉,提高學生地閱讀能力。具體而言,即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朗讀,體會作者所要表達地感情,同時,讓學生圍繞文章地主旨進行研討,從中感悟文章地親情與友情。
2、閱讀與寫作并行。在閱讀中讓學生體會和學習本文采用多種描寫方式表現人物性格地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采用拓展寫作地方式,讓學生摹仿學習。
三、教學程序
(一)導入:
(二)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設計構想:設計此環節,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給學生一個發表自我閱讀感受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三)、分角色朗讀課文
設計構想:通過此環節,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四、交流自主合作學習情況
(一)交流學案上的“我的視角”
設計構想:通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主旨,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或家庭實際,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至愛親朋之間發生的矛盾糾紛。提高學生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增強化解矛盾的能力。
(二)問題探究
設計構想:體會本文構思的巧妙,學習本文多種描寫方法,并用之于寫作,提高寫作能力。
(三)拓展延伸
1、寫出至少兩則關于友情的名言。
2、給家人寫一封信,委婉地指出他(她)的某個不足的方面。
3、學習本文人物描寫方法,練習寫一個片段,要求選擇班上某一位同學的某一點進行描寫,突出其特點。
初中語文說課稿 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論語十則》,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5篇課文。它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
第二單元仍然繼續著第一單元所談論的“人生”這個話題,所選課文側重于寫對人生的理解和選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中,《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你們所效法。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則》,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展正處于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2、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a、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識,能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及一些虛詞的用法
c、能熟練背誦、默寫全文,必說出句意。
(2)能力目標:
a、掌握“分類式筆記”的整理方法,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進行整理歸納的能力及習慣
b、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3)德育目標:
a、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讓學生對照反省自己
b、汲取課文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教學的重點、難點
理解、掌握重點詞語的讀音、解釋;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整理歸納的學習方法;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
二、教學方法
1、分類整理歸納法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的課堂實踐活動。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2、情景教學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載道”。據此,語文教學研究者總結出一條語文教學原則,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則,即充分利用語文課文中生動、豐富的德育材料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點撥學生。初中學生已逐漸產生了豐富的.精神需求,他們渴望知識,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價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學生的切身體會喚醒學生;用民族自尊、愛國主義的信仰激發學生。
3、誦讀法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初中生剛接觸文言文不久,通過反復地讀、大聲地讀、氣韻暢達地讀,讀出古味,熟讀成誦,培養學生古文的語感。注音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
4、采用電教平臺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采用電教平臺等電教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三、學法指導
1、這是同進入七年級后第二次學習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弄清實詞的含義,理解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2、運用誦讀法學習課文,做到熟讀成誦。
3、課文所選各則都蘊含深刻的道理,應聯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歷來加深理解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二至三節課的時間:
第一課時,我用論語中的道理接合學生們的生活實際進行導入,激起學生興趣,接下來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老師進行補充。由于學案上已有各個句子的解釋,所以,教學上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本說案只詳細說明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這節課我是按“復習課文句意——歸納整理重點知識點——聯系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總結延伸”四個步驟進行教學
1、復習課文句意,鞏固學生上節課討論、探究的成果
先請同學大聲地朗讀課文,接著通過課件展示各個句子,請同學們發言,逐一回答,接著再出示各句的解釋。由于上節課,重點已讓同學掌握這塊內容,所以可以以學生為主,教師只稍加點撥即可,從而達到鞏固、復習、加深印象的效果。
2、歸納整理重點知識點
此環節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之一,不僅讓學生理解鞏固課文的主要知識點,而且在此基礎上,能讓學生了解掌握“歸納整理知識點”的學習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復習習慣。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異義”、“成語歸納”(附課件)
教學方法:先展示課件,請同學舉手發言,回答各個部分的問題,老師適當加以解釋。然后,在學生掌握課內知識點的基礎上,教師延伸說明這種學習方法——“歸納整理法”的好處:
a、有利于理清課文知識點,便于積累、復習
b、有利于訓練自己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
3、聯系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情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論語》所蘊含的人生道理
此環節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針對我班學生這幾個月時間所出現的學習及人際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問題,有意識地通過本節課所蘊含的道理,旁敲側擊的對同學進行指導教育,通過他們自己的思考討論,理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更為深刻地理解課文含義,加深記憶,并能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老師舉例,設置情景,請同學們討論,面對這種情況,應該用我們所學的課文中的哪一則來教育他們。
例一:有位同學每天回家都急著把作業寫完,但老師發現他的作業質量不高,好像都沒有經過思考,不會的就空著交上來;還有一位,覺得自己都會了,可以自己思考問題了,上課都不注意聽,你們覺得這樣做對不對?我們該怎么教育他們呢?為什么?
討論之后,回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并解釋意思。
例二:有位同學當有人在課堂上回答錯問題或被老師點名批評時,就興災樂禍,取笑別人,也沒有思考自己有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討論之后,回答“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并解釋
例三:還有位同學不喜歡別人開他的玩笑,自己卻喜歡捉弄同學,甚至對同學動手動腳的,面對這種情況,你們覺得他應該怎么要求自己呢?
討論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釋。
4、總結延伸
我們學習完《論語十則》這門課,接觸到了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對課文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把今天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做到學以致用。你們“任重而道遠”啊!
5、布置作業
更多說課文章,請訪問說課網頻道。
初中語文說課稿 9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張鋒的科學詩《化石吟》。
首先,我對本課內容分析如下:《化石吟》所在的這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新課標在這一單元中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化石吟》寫的是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科學家通過它,能給我們展示出億萬年前地球上的奇異畫面。化石功不可沒,科學真是神奇,科學家更是偉大。
學習這一課時,為了準確理解課文內容,有必要聯系生物學的內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魚類的進化、鳥類的進化、兩棲類的進化、被子植物、恐龍、猛犸等內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講解過多,不能上成生物課。
課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歌的形式,傳達科學的內容。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2)了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后照應的結構特點。
2)學習快速閱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德育目標:認識到科學的美,培養對生物世界的興趣和對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聯系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二關于教法:為此我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化石,親切自然,字里行間流露出贊嘆之情。非誦讀不能體會其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感受情感之美和音樂美。
2、聯想想像法:億萬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記錄,科學家據此復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學生根據詩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繪出想象中的遠古世界,并以優美的語言,有條理的思維描畫一翻,這對于鍛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3、討論點撥法: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的探究詩歌的內容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三、 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預計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投影展示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展示古生物圖片,完成知識目標二。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認識詩歌前后照應的結構特點。聯想想象,描畫化石所呈現出來的奇幻圖畫。
第二課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探究詩歌的內容。
查找資料,寫一篇介紹恐龍的短文,提倡用詩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課時為例,說一下具體的課堂實施
五、教學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預習:
1)劃出自己認為不認識或不理解的詞,會讀會寫。
2)熟悉課文。
二)精心設計導語:同學們,每當走進自然博物館,或看到介紹古生物的畫冊,面對復原的古生物時,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留下生命輝煌的遠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卻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繹,敘說著億萬年前那奇幻的神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三)投影儀展示準備的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檢查掌握情況。
投影電腦中的關于古生物的圖片,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教師范讀詩歌,學生注意領會。然后指學生朗讀。
(注意保護學生的熱情,多發現朗讀時的優點,給予鼓勵。至于他們的'不足,課外私下交流。)
提出問題:找出詩中哪兩節結構相近?它們在內容上,在全文的結構中起什么作用?
五)詩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說包括了海、陸、空全方位立體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們通過時光機器,分成幾個探險小組,漫游到了那個世界,你看到的應該會是一幅怎樣奇麗的畫面,下面我們分組討論,看哪一組想象合理,奇異,描繪的優美動人。(采用分組討論,提出要求:各組推舉一名代表,集中表達本組意見,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帶頭鼓掌,為他們的表現。)
六)總結:科學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游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盡可能地去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而不是讓后世的人們在博物館中去慨嘆、遐思,這更多的需要全人類珍愛我們生活著的這個星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了秀水藍天、花紅草綠。
板書設計:
化石吟
科學詩
首尾圓合 1-2節 :問句引發想像
收放自如 3-6節:主體具體抒寫遐思內容
7節:回應
初中語文說課稿 10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第二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繼續第一單元主題生命,引導學生對人生、生命進行思考,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本文通過兩個事例告訴人們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經歷是生命中難得的寶貴經驗,并提醒人們思考怎樣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些句子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時,材料的詳略安排,敘議結合的寫法,也是寫作的范文。
二、學情分析
剛入七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生活經歷,對一切都有一種新鮮感和期盼,但又往往僅停留在表層,難以深入。表現在語文學科,就是只滿足于對字詞句的理解和積累,而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理解較淺。這篇課文學生理解并不難,除了語言的積累、內容結構的掌握,主要是解決如何引導學生真正深切體會“第一次真好”的內涵,與作者形成心與心的交流碰撞,讓他們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不斷勇于嘗試,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教學目標
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些理念應體現在每一節課中。再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認為本文應達成的學習目標為:
1、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詞
2、朗讀課文,把握文意,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意義。
3、體會文中詳略安排的妙處,及敘議結合的特點。
4、聯系生活實際,領會文章的深意,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認識人生第一次的意義,培養傾聽、表達的能力。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四、教法學法
教法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的心理特征,我將采用以下教法:
朗讀感悟法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過學生默讀、朗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啟迪。
合作探究法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讓學生成為對話的中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中建構文本意義,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多媒體輔助教學,現代教學工具的使用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始終保持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學法:
采用勾圈批注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討論交流法(培養學生興趣,從而更有效的學習)
五、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為教學理念,通過朗讀、談話、小組交流等形式,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整個過程由激趣導入、自學互動、適時點撥、測評訓練個板塊構成。
一、激趣導入:(3分)
1、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會有許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的感覺會是怎樣的呢?
(出示課題:第一次真好,請同學大聲朗讀題目)請問,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寫些什么?
(設計目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入應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進入學習,通過釋題,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快速進入閱讀狀態)
2、作者簡介
3、出示學習目標
(1)、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詞
(2)、朗讀課文,把握文意,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意義。
(3)、體會文中詳略安排的妙處,及敘議結合的特點。
(4)、聯系生活實際,領會文章的'深意,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4、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劃線字注音(指名學生上黑板寫)
墮落()點綴()貪婪()姊妹()牙齦()
雛形()豐碩()累累()沉甸甸()玲瓏剔透()冉冉()稀疏()苦熬()
(設計目的:檢查學生對字詞的學習情況,使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二、自學互動
集體朗讀,整理體把握文意。(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探究交流1
1、作者說第一次好,好在哪里?(在文中找出能體現作者情感體驗的詞語)找出適當的詞語用“第一次真好,好在”的句式說話。
2、《第一次真好》寫了幾件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文中詳細敘寫了哪兩次“第一次”的人生經歷?請加以概括。為什么要這樣安排?3、為什么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比不說“風景畫”、“風光畫”?
(設計目的:這一環節以讀為本,讓學生有目的的閱讀課文,并集體討論交流,理解課文內容。)
展示自學結果,點撥講解探究題。
(二)探究交流2
1、文中寫十姊妹孵出的小鳥時選用的“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別?2、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無窮”?
3、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說:“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么?
(設計目的:結合語境理解詞義,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意義。)
三、展示自學結果,點撥講解探究題。
四、拓展、總結深化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嘗試?
2、大家來說說,哪些是有益的第一次,哪些是不能嘗試的第一次?
3、課文講第一次真好,那么怎樣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4、你知道哪些“第一次真好”的事件,說說好在哪?
(意圖:讓學生說自己的第一次,有利于學生平時的積累,并說感覺,旨在讓學生理解奇妙的含義。同時通過振奮人心的故事鼓勵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五、測評訓練
1.按原文填入恰當的詞語,品味語言韻味。
(1)一顆顆的黃綠色柚子,沉甸甸________在枝頭。
(2)這景色不見得很美,卻是一幅秋日________畫。
(3)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________。
(4)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
(5)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
(6)第一次,第一次的感覺真。
(7)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目的:用句子填空方式引導學生把握文意。)
六、作業
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試著也寫一篇關于“第一次”的文章。
七、板書設計如下:
第一次看到柚子樹及感受(詳寫)
第一次看到小鳥孵出及感受(詳寫)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露營、動手做飯、坐火車、坐飛機、看見雪、
看見自己的作品用鉛字印出來(略寫)
總結全文,深化中心
初中語文說課稿 11
一、綜合情況
二、本次期中考試試卷共十一大題。
第一題,我能安筆順規則書寫漢字,并注意間架結構。(20分)
此題主要考察學生對詞語的掌握情況,屬于基礎知識題。從卷面來看,大部分學生還是能按漢字的書寫規則,美觀的書寫詞語。班級內有九人丟分,分別是田佳妮、馮欣雨、袁志偉、王天宇、趙夢琪、尹夢夢、肖佳恒、古小曼,嚴慧娟,李瑞幫,郭芳寧,錯的是“水塔”“微風”“解凍”,這也可能是我在平時對“我會寫”得字,逐個聽寫強調的還不夠,導致此題丟分最多。以后再這一方面重點訓練,要每課的重點詞語逐個聽寫,糾正,確保學生都能準確的掌握,規范的書寫,不在丟分。
第二題,我能分清這些字,并組詞。(8分)
此題主要考察學生對形近字的區別及組詞。班級內有四人丟分,分別是袁志偉、趙明軒、馮欣雨、趙新杰,錯在詞語“鈴鐺”上,個別學生寫成“鈴當”。對于這類詞語,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結合實物給學生講解,讓學生充分理解詞語的意思,進一步來準確的掌握詞語。
第三題,我會在正確的讀音下打對號。(6分)
此題主要考察學生對多音字,平舌音和翹舌音的正確區分。本題共丟分11分,分別是劉冉、嚴慧娟、米小貝、白彥、趙夢琪、趙明軒、尹萌萌、趙新杰、秦陽、周志坤、李心潔。今后的教學中,我重點讓學生區別平舌音與翹舌音,讓學生從讀中清楚的區分,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對于多音字,我將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指導學生區別多音字,使其正確的識記。
第四題,我會填詞語。(15分)
此題主要考察學生對詞語的正確搭配,其中本題共失9分,分別是袁志偉、趙明軒、馮欣雨,田佳妮、郭芳寧、劉冉、周志坤、馮鑫雨。在今后的教學中,對于課文中出現的重點詞語,我將重點指導,使其牢記于心。另外,對于詞語的搭配,課堂上要重點訓練,打開學生的思維,使其靈活的運用。
第五題,我會選詞語填空。(4分)
此題考察學生對詞語的'運用,學生都能準確的選出相應的詞語,孩子們做得很好,沒有出問題。
第六題,我會用橫線劃出每個句子中的一組反義詞。(4分)
此題考察學生對反義詞的掌握情況。共丟2分,分別是鄭立億、古小曼。由于學生馬虎,劃的不夠準確,導致丟分。今后將強調孩子們要認真看題做題。
第七題,判斷,對的打對,錯的打錯。(4分)
此題是考察學生對句子的理解和對課文內容的了解。丟分比較多,也是本張卷紙問題最大的一道題。
錯題一:日月潭是我國臺灣省最大的一個湖,我知道臺灣還有美麗的阿里山。
此小題是考察學生對臺灣地區的了解程度,因為學生對臺灣了解的不夠,課堂上我也沒有給孩子們講解太多,關于臺灣的知識,導致丟分嚴重。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放手于學生,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查找更多的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風光秀麗的國家,從而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
錯題二:“恩”用部首查字法時,先查“心”部,再查六畫;用音序查字法時,直接查音節en就可以了。
第八題,我會仿寫小詩(4分)
此題考察學生對春天美景的發現。學生都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春天,用自己的手描繪出美麗的春天。本題學生做的很好,沒有出現問題。
第九題,我會填空,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12分)
此題考察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記憶。對古詩《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楊萬里和這首詩描寫的季節,掌握不好,導致失分。今后對這方面的知識重點強調,強化記憶。
第十題,我能讀懂短文。(10分)
此題是平時我們經常訓練的題型,卻是每次考試必定丟分的題目。想想平時的訓練過程,一部分孩子在遇到這類題目的時候,完全不肯動腦去思考,而是死等老師給他們說答案。在平時的課堂中,為了逐步消除孩子們的這種依賴心理,我在逐步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從一開始的把關鍵字寫到黑板上,到現在的只是讓個別孩子站起來分享自己的感受,下一步我要做到,只帶領學習短文,對習題答案不做任何的提示。孩子們已經學會做題的訣竅,沒有出現問題。
第十一題,寫話。(12分)
我們的家鄉是一個好地方,請以《夸家鄉》為題寫一寫家鄉的迷人風光或物產豐富。
此題考查孩子的寫話能力,由于二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對于家鄉的風景和豐富的物產了解不夠,導致學生對這類寫話,寫的不好。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將帶領孩子們去深入的了解我們的家鄉,從景到物,從物到人,讓學生一步步地深入了解,讓學生有啥可說,有啥可寫。
縱觀本次試卷,平時自己做的比較到位的地方,要繼續保持,而自己欠缺的地方,要迎頭趕上。相信在下一次考試中,孩子們都會有進步的,加油!
初中語文說課稿 12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陳太丘與友期》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五單元的第25課,語文第一冊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這一宏觀的全新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文學素養作為語文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新精神都起著極大的作用。本課作為古文閱讀在第一冊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過程與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情感與態度:學習古人懂禮知義的優秀品格。教學重難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對象分析】
初中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本文是學生接觸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學生基礎差,如何教學,促進學生學好本文,培養學生懂禮守信的好品質,是老師思考的重點。
【說課型定位】
新課程標準在關于古文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注意語言品味,語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礎上突出文體色彩,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說教法】
閱讀法:讀時品味人物語言,體會人物表達情感。
探究法:交流讀時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
評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評價。
【說學法】
朗讀法:反復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熟讀背誦。
合作法:交流自己對這篇課文所探究的點,進而形成開放式話題。
【說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使用活動目的導入導語引人。展示課題。渲染氣氛,促使學生思考。
整體感知范讀,引導學生勾畫重點詞語。
1、聽朗讀。
2、自主學習課文。
3、朗讀。
4、掌握重點字詞。
5、初步疏通文意。
6、復述課文。
7、表演課文。
(1)出示教學目標。
(2)多媒體顯示需要重點掌握的字詞。
(3)多媒體顯示補充省略部分的意見,并作強調。生自主讀文,獨立解決問題,師引導討論解決,并總結解決字詞的方法。生復述課文,其他學生評價,老師指導點撥,統一意見,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分析質疑提出問題。
1、小組討論。
2、集體朗讀課文,培養文言語感。
3、指導背誦課文。
(1)出示問題。
(2)多媒體出示無標點的原文。在學生再三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課文。指導學生掌握背誦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老師參與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質疑。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點撥。
(1)學生討論,提出可探討性的問題。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討論,老師點撥。
(3)請學生談談從這則故事里學到了什么?歸納出示問題。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參與討論,以便掌握情況;老師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歸類。老師應引導學生積極爭辯,不一定要求統一對問題的認識。
拓展訓練
1、完成表格。
2、閱讀《世說新語》里另一個故事,你從中學習到了什么?多媒體出示拓展訓練。鞏固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同時適當的擴大知識量,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設計說明】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將“禮”、“信”和《論語》聯系起來,體現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學生對“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做到深入淺出。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就不會因為只解決一篇短小的文章顯得單薄。
2、去掉文章的標點符號,還古文之原貌,請學生朗讀。這一設計使學生更多的認識了古文,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語感有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反應較好,較新鮮。
3、對于課文的研討,設計由學生自己討論出問題,再討論解決問題,突出體現了兩個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強調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符合課改的要求;而老師參與討論,并適時點撥、引導、小結,體現了師生交流,由于學生是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發問、研討,這就對起引導作用的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學生課本劇的表演,使學生對本文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充分發揮學生的小組合作和學生的主體性。
5、花較短的時間,請學生談談學習的感受,進入文本,再從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這一設計,看似簡單,卻在整個課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沒有了老師最后“力盡聲色”、略顯乏味的小結,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爭先恐后的發言。使整個課堂凸現“學生為主體”這一特點。
6、作業的設計,講究了課內、課外的銜接,講究由淺到深,講究運用、積累知識。
【板書設計】
對話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陳太丘與友期對話的過程:友人發怒,元方對答
對話的結果:友人慚引,元方不顧
初中語文說課稿 13
一、說教材來源
《行道樹》是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七年級語文第二單元第七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
二、說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擬人手法借行道樹的自白,描繪了以制造清新,獻出濃陰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樹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理念。本文還通過行道樹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類的無知行為對比,表現了“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的人生哲理。 本文篇幅短小,語言清新,凝煉。精辟的議論更是點睛之筆。教學時應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通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聯系學生自己的人生體驗,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和閱讀方法的指導,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三、說學情分析
七年級是七至九年級這一學段的起始階段。學生經過六年的學習已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和人生體驗,對一切都有一種新鮮感和期盼,但又住住僅停留在表層,難以深入。表現在語文學科,就是只滿足于對字詞句的理解,而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認識不足。因此要借助學生的閱讀期待,引導組織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從事學習,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四、說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再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認為本文應達成的學習目標為:
1、知識和技能目標:有感情朗讀全文,體味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培養合作研究的習慣,并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學習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其中朗讀、體味、領悟是學習的重點,理解無私奉獻者形象是學習的難點。
五、說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
1、教法設計
①情景創設法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把握與學生知識水平和情感的貼近點,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情感共鳴。
②朗讀感悟法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過學生默讀、朗讀、賞讀、品讀、賽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啟迪。
③對話互動法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讓學生成為對話的中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中建構文本意義,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2、學法指導
①圈點批注法通過畫一畫、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養成讀書就動腦動筆的習慣。
②探究閱讀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閱讀材料的深層含義提出疑問,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全班合作探究。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設置情景:炎炎夏日,當你走在光禿禿的道路上你的感覺是什么?烈日當頭,當你走在城市的水泥路面上時,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呢?
2、多媒體顯示行道樹,學生用優美的詞語形容,揭示課題。
[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初步感知行道樹的作用,形成與文章感情相一致的價值傾向;同時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1、課前預習對照導語,默讀課文,借助注釋和詞典正音釋義。運用文中優美詞語,寫一段表意完整的話,課堂交流。
2、朗讀課文,從文章的寫法內容情感等方面談整體感受。
[引導學生逐步獲取有效的學習方法,如借助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片段練習,積累詞語;初步感知,明確學習方向。并讓學生逐步養成習慣,為終生學習奠定扎實基礎。]
(三)賞讀課文,感悟情感
1、小聲朗讀課文,畫出喜歡的句子和語段并在旁寫上感受。
2、學生朗讀喜歡的句子和語段(朗讀時要說出欣賞的理由)其間可用學生賽讀,師生賽讀的方法,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發音、停頓、語速、語調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四)、品讀課文,合作探究
1、學生再讀課文,然后自由提問(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問題,中間可啟發學生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句并理解它,還可以啟發學生對文章表達方法的思索)
2、找學生代表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墮落”一詞應如何理解?
②為什么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③、“憂愁”和“快樂”是否矛盾?為什么?
④、“神圣”、“痛苦”和“深沉”的含義是什么?
⑤文章運用了幾處對比?有何作用?然后學生分組討論。
3、將不能解決的問題,用紙條的形式交給老師,再在全班集體討論。
初中語文說課稿 14
各位評委、各位專家: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春酒》。
一、說教材
《春酒》在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單元以民俗為主題和主要內容,民俗是人類文明積淀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民俗更是異彩紛呈,關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過故鄉特殊的春酒風俗,表達了思鄉的主題。筆觸細膩,有著濃厚的風土人情。學習本文,不僅讓我們了解民俗,更讓我們多了一份細膩的情感體驗。在本單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讀課,語言典雅、蘊藉,但又很平易,我準備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二、說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意蘊。
2、通過解讀語句,理解作者通過敘述家鄉的風土人情來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布置課前預習,搜集以思鄉為主題的文章。
2、探究———小組交流的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鄉愁這一中國文學史的特殊文化現象,感受中國古樸淳厚的人情美,豐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春酒、會酒,醉了母親,醉了“我”,也醉了無數讀者,“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干,鄉人的淳樸厚道,在“春酒”、“會酒”席上不斷氤氳起來,彌漫成濃濃的人情民風之美,具有淳厚、優美的意蘊,因此我把知識與能力的第一個目標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意蘊”。課標對閱讀技能方面的要求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只有體味了文章的意蘊,以情促讀,以讀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讀、用情讀。知識與技能的第二個目標是“通過解讀語句理解作者通過敘述家鄉的風土人情來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新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本文的人物善良、親和,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本文的情境,氤氳著淳樸厚道的人情之美;語言真摯、平易、典雅、蘊藉,可謂語語動人,字字珠璣,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味。關于過程方法目標,只有預習課文,淺知課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詞,收集和了解思鄉文章,才能在學習時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關于情感、態度、價值觀,課標中提到,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文化的營養,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說重難點:
我將本課重點定為:朗讀理解課文。本單元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本課又是一篇詩化的散文,需要學生朗讀感知。本課的難點是解讀語句,深入理解內涵。八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和知識儲備的限制,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與體會,難以理解作者濃烈的思鄉之情,對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把這個定為難點。近年來中招現代文閱讀試題突出對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語言。這也是學好語文的立足點。
四、說學法
這篇文章主要是通過兒童的視角寫故鄉的風俗人情,非常適合初中生閱讀,但學生的品析僅僅是淺層的感知,需要在教師的帶領下舉例示范,邊讀邊品,讀出感情,讀出意味。比如:課文最后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鄉味啊。可是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學生如果讀不好就不能理解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達思鄉之情。所以要引導學生反復讀,讓他們讀出其中的失落無奈和無法排解的惆悵,這樣就能通過這個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說教法
學生的朗讀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蘊豐富,而筆調素淡,不用心朗讀體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來的,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細細讀、反復讀,在讀中品,在品中讀,讀出情感,讀出意味。在品的過程中教師可先做示范,這個示范要細、要具體、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要在他們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語言時教師舉例:“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馬當先,不請自到”寫出了“我”對喝春酒的急切與熱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愛,很像當時的“我”,同時這句話和后面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體現了鄉鄰們的淳樸與盛情,短短的幾句話,饞嘴的、可愛的“我”躍然紙上,形神畢肖,而淳樸的鄉情正像“我”這個形象的背景氣氛,氤氳開來。
六、說教學設計
(一)導入:
每到星期五的時候,我都回發現同學們在這一天滿眼都是隱藏不住的笑意,情緒高漲,在下午臨放學的時候甚至躁動不安,沒等下課鈴響就“幾欲先走”,這是為什么呀?(生答,想家了。)我們離家不過幾里、十幾里,五天的離別就歸心似箭,如果長大后因工作因生活的關系遠離家鄉甚至定居異地,這思鄉的愁緒又怎能是一個“愁”字了得!今天,讓我們走近臺灣女作家琦君,提前在她思鄉的春酒里沉醉一回吧!
(投影———琦君照片、簡介。板書)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思考下列問題:
1、你從文中聽到了什么?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提出下列問題:
○1、什么是春酒?文中寫的僅僅是喝春酒嗎?還寫了哪些事情?
○2、為什么以春酒為題?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的春酒嗎?
過渡:作者對童年、對母親、對鄉情的思念體現在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呢?
(三)、解讀重點語句,體會文章感情。
教師示例:“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
“一馬當先,不請自到”寫出了“我”對喝春酒的急切與熱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愛,很像當時的“我”,同時,這句話和后面“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體現了鄉鄰們的淳樸與盛情,短短的幾句話,饞嘴的、可愛的“我”躍然紙上,形神畢肖,而淳樸的鄉情正像“我”這個形象的背景氣氛,氤氳開來。
“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鄰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望大花廳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學生可能要提到這句話,但他們可能只是說到這句話體現了“我”的天真和嘴饞,這時教師就可追問:如果把“眼巴巴”去掉有什么效果?學生讀一下句子,如果讀不好,教師示范,然后齊讀。學生就會回答“眼巴巴”去掉就不能體現那種急切的心情,就不能表現出那種企盼的神態,那種目光中滿溢的期待和向往。)
以下例子不一一再舉。
小結:母親的八寶酒是如此地醉人,而我也是如此鐘愛八寶酒,以致于今年“我”也如法炮制了八寶酒,可是我的鄉愁得到慰藉了嗎?哪句話表達了作者的鄉愁呢?
指名讀,范讀、齊讀。指導:要讀出失落、無奈和無法排解的惆悵。
提問:是否和前文喜悅、祥和的氣氛相矛盾?
學生答后,教師明確:前面敘述幼時家鄉的風俗人情之美,而最后作者由回憶拉回現實,在我們眼中立即浮現一個往日不再的作者,倚在窗口,回憶著甜蜜的童年,而時過境遷又使這種甜蜜和幸福在現實中泛出苦澀和無奈。
(課標強調閱讀過程中對語文知識的整合,從而形成閱讀能力。)
(四)、過渡:也許“我”再也無處尋找真正的家醅,也許鄉愁從此就像溫柔的鞭子,時不時輕輕敲打在心底最敏感的角落,痛著、甜蜜著……無法排遣的鄉愁融在了游子的血液里,凝聚在他們的筆端,在文學史上綻放著迷人的光彩,一些古詩詞和現當代文學作品也表達了游子的思鄉之情,你讀過這類作品嗎?請把你讀過的內容或經典語句給大家說一說,好嗎?
推薦作品:《月是故鄉明》(季羨林)、《鄉愁》(余光中)、《聽聽那冷雨》(余光中)、《胃知鄉愁》。
(五)、遷移訓練
寫句子:
漂泊在外幾十年的游子們,鄉愁永遠是剪不段,理還亂的情。它是一曲悠揚的笛聲,它是一張永不褪色的郵票,它是一杯值得永久回憶的八寶酒,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根據你讀過的文章的啟示或你自己的感受來填寫。)
作業:本課《基礎訓練》
(第三、四、五環節設計說明:課標強調: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高閱讀質量。這幾個環節正是圍繞這個要求來做,而近年來中招試題也要求:讓語言活起來,讓學生在語境里運用語言,讓語言轉化為實踐中可操作的行為性的知識。)
初中語文說課稿 1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叫付xx,來自蔡山二中。我說課的題目是:《孔乙己》,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老師說課。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內容:
《孔乙己》是人教版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二單元的設置,主要是為了使學生在把握情節的前提下,著重欣賞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了解刻畫人物的性格的多種藝術手法,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孔乙己》這篇小說不算長,卻極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社會的世態,它揭露了為封建科舉制度所戕害的讀書人的病苦,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戰斗檄文;從民眾這一方面看,小說表現了魯迅鞭撻國民劣根性的一貫主題。小說運用側面描寫、正面描寫,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描寫,鮮明地表現了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這個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教學《孔乙己》這篇小說,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小說的思想內容,而且還能啟發學生怎樣去欣賞小說,并從中受到深刻的啟迪。
2、學習目標和重、難點的確立:
小說的欣賞,主要是使學生了解欣賞小說的意義,提高欣賞小說的興趣,初步學會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和提高他們對小說的欣賞能力,為今后更好地閱讀和欣賞小說打下基礎。魯迅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使之成為我國現代文學畫廊里很突出的一個人物形象,同時使讀者從一個側面認識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可以這樣說,只要成功地解讀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欣賞《孔乙己》這篇小說的目的就能達成。因此,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⑴探究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意義。
(培養學生評價和欣賞小說能力。)
⑵深刻理解小說所揭示的主題思想。
(培養學生深刻理解文意和歸納思維能力。)
⑶學習用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來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
(了解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多種藝術手法。)
設計這樣的教學目標,一方面為自己提供了教學中人物分析及評價的方向,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欣賞小說方法和途徑。因此,對孔乙己性格特點的分析,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意義是教學中的重點,而由于學生對小說的背景和小說所反映的當時的社會現實缺乏較多的了解與較深的認識,于是我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原因定為教學難點。
【說教法】
1、教學方法:
小說的鑒賞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精神活動。教學中始終將小說視為一個整體,設計主要問題勾聯有關內容,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充分的交流,在課堂中形成全方位的“立體交流”,調動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與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抓住解讀人物是讀懂小說的主要途徑這一關鍵,進行如下教學安排及學法指導:
⑴朗讀法:反復朗讀,仔細揣摩含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整體把握內容。
⑵矛盾分析法: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必須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劇的社會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題思想。
⑶質疑探究法:小說從多個角度鮮明生動地刻畫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說人物思想內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
⑷比較閱讀法:將本文與《范進中舉》比較,了解封建末期知識分子的心態。
2、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孔乙己畫像和“咸亨酒店”的圖片資料。
【說學法】
一個好的老師不能只會奉獻,而應該交給學生怎樣發現真理。而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發展。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找出反映孔乙己性格的關鍵語句。
2、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文中感受人物留給我們的印象。
3、合作探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挖掘文本意義。
【說教學設計】
配合上述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教學設計上我作了如下安排:
一、激情導入
1、(出示孔乙己圖片、咸亨酒店圖片)
由名家對《孔乙己》的評價導入(能激發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
2、(多媒體展示文題、作者)
3、(多媒體展示《孔乙己》的寫作背景)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
2、概括孔乙己的六個生片斷,說說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
3、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
(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是為了使學生對孔乙己這個人物有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
【初中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的說課稿06-18
初中語文《老王》說課稿12-23
初中語文《老王》說課稿(精選)02-19
初中語文說課稿06-21
初中語文面試說課稿《海燕》05-16
初中語文說課稿通用02-17
初中語文《孫權勸學》說課稿02-20
《散步》初中語文說課稿06-07
初中語文說課稿【優】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