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新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新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1
我今天所說課的篇目是《背影》,它是人教版九年義務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一、新大綱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
新大綱對現代文閱讀教學的要求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訓練學生閱讀一般的現代文,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
(二)使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三)初步學習各種閱讀方法。
(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能力訓練”的“閱讀訓練”項中特別強調了“整體感知課文的大致內容”“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賞課文中優美精辟的語句”“用普通話正確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精讀課文”等等。
二、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記實的手法,通過一個特定的角度棗背影去寫父子之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之下的相愛相憐的感情。寫得真摯而動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編入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從編者意圖來看,顯然出于以下幾種考慮:
1、通過此文去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關注父母的生活與情感。因為新教材的第一冊的編輯思想是根據反映生活的內容編排。第一單元即家庭生活,其中第一課《這不是一顆流星》是寫祖孫關系,第二課《羚羊木雕》是表現同輩的朋友關系,此課反映父子關系,而第四課《散步》表現的是整個家庭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教材編輯的意圖是要示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認識和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美好的情感。
2、訓練學生整體上學習與運用語文的能力,編者將此文的訓練重點之一定為“中心與段落的關系”,意在訓練學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據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冊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與小學的銜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冊教材的學習在整個中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強調語文學法的指導、最基礎的語文能力的形成與良好語文習慣的培養。這三方面的要求是體現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當中的。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乃至我校的學生語文基礎差,特別體現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背影》這篇文章反映的畢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感,因而較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點“淡淡的憂愁”是很難讓這些剛上初一的學生真正的領會。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這樣一些內容進行大膽的舍棄,在課堂上不做要求。
四、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將此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訓練用普通話正確朗讀的能力學習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3、體會中心與段落層次的關系
4、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生活與情感,主動為父母分憂解難
教學重點是目標2、3
課文2、3兩段對于表達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但教材又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它與數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性的例子,從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這個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將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們還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可以說,“言”“荃”更為重要。
“整體閱讀,以語言訓練為主”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等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并對重要的字詞進行訓練;再對文章的大致內容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重點文段的閱讀訓練,著重訓練詞語的運用和關鍵語句的理解。最后對“中心與段落的關系”進行領會與分析。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圈點批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
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六、學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顯得異常的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因此,本課十分注重以下四點
1、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
2、學習使用圈點批注的方法
3、對基本語料的積累
4、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七、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教學時數擬為二個課時
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的教學要點有:聽讀、朗讀訓練,語匯積累,圈點批注與整體閱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具體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導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提問:
1、在你的.生活中誰最令你感動,最令你感動的是什么?
2、而在我們今天所學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誰是令他最感動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動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問的設計體現語文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讓學生由生活中的具體形象出發;第二問旨在激起學生的閱讀需要,同時,也體現了對預習的要求)
(二)朗讀訓練
1、聽錄音朗讀(選一段節奏舒緩情調感傷的音樂)
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正音練習(幻燈出示,見附一)
教師對這些詞領讀兩遍
3、朗讀
1、2段一組同學讀,3、4段二組同學讀,5段全班同學讀,6段三組同學讀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們學生最薄弱的也是這一點,是順其自然,還是切實去改變,我選擇后者,初一時期是訓練朗讀的關鍵時期,如果此時不加以強化,到了高年級再去補已經很難有成效,心理學認為人發展某種能力具有關鍵期,朗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就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根據學生實際,初一第一學期朗讀要求為正確,對一些學生讀不準的詞語,采用英語學習中學單詞的方法,教師進行領讀。)
(三)圈點批注與整體閱讀訓練
1、閱讀全文,用規定符號進行圈點批注
批注要點
1)詞語:不能理解的用橫線,認為用得好的用框框
2)關鍵語句(或寫得好的語句)用波浪線
3)有疑問的地方,用括號再加問號
4)用雙豎線和單豎線劃分文章層次
(這一環節主要用于學習讀書方法,形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既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熟悉,又是個種發現式的學習過程,當然畢竟是初一的學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夠有所批注,不論對錯都是可貴的)
2、簡要說說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績好的同學,旨在給其它的同學做出示范,教師可在學生閱讀時巡視,找那些批得較好的同學發言。教師可根據此收集反聵信息)
3、詞匯積累——課堂練習二
(寫完后對照課本,找出寫錯的字并改正)
(詞匯是語言的材料,切實落實,此練習一方面設計聽的能力,一方面練習詞的意義,一方面練習正確書寫,一石三鳥)
4、閱讀嘗試練習(提問討論)
1)“我”與父親最后一次相見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
(理解記敘要素)
2)我與父親是在一種怎樣的背景下見面的?從文中找出寫見面的背景的句子。寫出了怎樣的一個背景。
3)文中一共寫了幾個背影?
4)文中一共寫了作者幾次流淚,找出這些語句?
5)對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幾種看法,你認為正確的是,簡要說明理由。
A、表現父親疼愛兒子
B、表現父親的生活艱難和老境頹唐
C、表現兒子體諒父親
D、表現父親憐愛兒子,兒子體諒父親,父子之間的美好親情
(重點討論解決2、5)
(嘗試練習的設計的目的是檢測整體閱讀的效果,同時解決一些次要的目標。提問5的設計可視作是對此課的總結)
(四)作業布置
1、將預習提示中的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抄寫在作業本上。(語料的積累,習慣的培養,這類練習表面上看較為機械,但對低年級學生是有效的,所以是必要的)
2、完成課后練習七(不借助其它參考書,做錯沒關系,做在書本上)
3、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的教學要點是重點段落研讀、關鍵語句意義的品讀、理清本文的層次與結構體會中心與段落之間的關系、比較閱讀訓練。如果說第一課時側重于基礎能力和基本習慣,是整體感知課文,那么第二課時主要是突破重點難點、完成主要目標并進行遷移訓練。第一課時的鋪墊,第二課時是發展。
最新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2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幾篇課文都與科學知識有關,學習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化石吟》是以詩歌的形式,贊美了化石對于人類認識古代生命的作用,目的是啟發學生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因此,在本詩的學習中,除了詩歌知識的學習,還必需了解化石的有關知識作為背景,才能較深刻地理解化石對于生物進化論的貢獻以及作者的贊美之情。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化石等古生物方面的知識較為缺乏,要靠教師補充和引導。
三、教學方法:
1、預習背景知識的方法。教師提供化石與進化論方面的知識材料給學生預習,使學生對化石的感受能夠豐富起來,側重點是理解化石說明了生命演變的事實,證明了生物進化的真理。在此基礎上理解作者贊美化石的感情,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興趣。
2、擬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出示遠古動植物化石的相關圖片和播放有關遠古時代恐龍的科學幻想片(《侏羅紀公園》)。(這個做法能積累理解本詩第3節、第6節的知識背景)。
3、對比法。引入學生學過的《石灰吟》和本詩對比,同是贊頌詩,但贊頌的側重點卻不同。
4、朗讀法。本詩與第6課《理想》一樣,節奏感強,適合朗讀。在朗讀中理解化石的外表特征,如“冰冷的骸骨”,“肉體腐朽”,“黑色的軀殼”,“臉上道道皺紋”等。同時在朗讀中理解本詩的押韻、設問、擬人等特點。
5、拓展延伸法:閱讀本冊教材第166~167頁“進化論和神創論的激烈爭論”,請利用學過的或查找的化石資料,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辯護,寫出300字左右的短文。
四、教學過程:
1、課前印發教師收集的“化石簡介”的資料,學生自由閱讀。
2、課堂提問,就同學們所看資料,回答:a、什么是化石?b、化石是怎么形成的?c、化石分為哪幾類?d、科學家是怎樣研究化石的?e、化石說明了什么真理?
3、請一個同學背誦《石灰吟》,另一個同學朗讀《化石吟》,思考這兩首詩歌的異同點。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兩首詩歌都是贊美詩歌,但前者主要是詠誦石灰的堅貞的精神,目的.是用來象征一種人;本課則是贊美化石講述了令人驚訝的“神話”,是贊美化石本身,贊美它講述了生命演化的故事,贊美它證明了生命進化的真理。
4、多媒體播放化石的圖片。然后請同學們齊讀詩歌,談談同學們對詩歌中描繪的化石形象做一個對比,增強對“冰冷的骸骨”,“肉體腐朽”,“黑色的軀殼”,“臉上道道皺紋”的理解。
5、同學們對圖片上的化石形象也許有點失望,這樣的化石怎么就“講述了奇幻的神話”呢?播放《侏羅紀公園》中的兇猛的恐龍和原始森林片段5分鐘。接下來請同學朗讀詩歌的第6小節,理解作者對大自然的由衷贊美。(即“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6、再次朗讀詩歌,分析詩歌的寫作上的特點。結構分為3個層次,1、2小節設問,第7小節回答,形成首尾照應。中間3、4、5、6小節寫化石對回答了真理,它的珍貴和證明了生命的不停息的事實。并歸結到對大自然的由衷贊美。再分析一下擬人手法的使用好處及本詩押韻上口的特點。
7、小結作者贊美化石的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化石保存了遠古生命的信息,使人類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從相信上帝、相信造物主到相信科學的進化論,這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這里就有化石的功勞。
8、作業設計:閱讀本冊教材第166~167頁“進化論和神創論的激烈爭論”,請利用學過的或查找的化石資料,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辯護,寫出300字左右的短文。教師批改作業后,選擇一部分好的在教室墻壁上張貼,供學生們交流。
附錄學生預習資料:
化石簡介
1、什么是化石?
保存在地殼的巖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
簡單的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后的遺體或是生活是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后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
2、形成條件:
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于許多因素,但是有三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地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于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后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巖或石灰巖。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的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巖中,很好地保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大概動物柔軟部分的化石得以保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在這兩個地區的凍原上發現的大量的凍結的多毛的猛犸遺體——一種絕滅的象。這些巨獸有的已被埋藏達25000年。當凍土融解,猛犸的遺體就暴露出來。也有些尸體保存得很不好,當它們暴露出來時,其肉被狗吃了,其長牙被象牙商倒賣。猛犸象的毛皮現在在很多博物館展覽,有的把猛犸象的肉體或肌肉放在乙醇中保存。
生物變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尋常的一種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古代的昆蟲可被某些針葉樹分泌出的粘樹膠所捕獲。當松脂硬結后并進一步變成琥珀,昆蟲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蟲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顯微鏡下研究它的細毛和肌肉組織。
雖然生物體的軟組織的保存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和令人嘆為觀止的化石,但這種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對罕見的。古生物學家更經常地是研究保存在巖石中的化石。
3、化石分類:
遺體化石:遺體被埋藏并在一定條件下被石化而成的化石。
遺物化石:生物的排泄物(糞化石、卵化石)及人類使用過的工具形成的化石。
遺跡化石:古代的生物在脫水后的碳痕及足跡等化石。
4、化石與生物的進化
生物進化的順序和意義:
(1)越是古老的地層(深層)里化石生物越簡單、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層(淺層)里化石生物越復雜、越高級。
(2)意義:動植物化石是生物進化的有力證據。
化石在地層按一定順序出現的事實是生物進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證據;化石在地層中的分布說明了生物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它反映了生物進化的順序是:簡單→復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
最新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介
《杜甫詩三首》選自杜甫的《杜詩詳注》。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其中的三首詩。《杜甫詩三首》歷來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學習本課,學生能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有進一步的了解,還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作思想,并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感染。
本文是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課文體裁不盡相同,內容各有側重,其教學任務是:卓有成效地進行誦讀訓練,富有創意地探究內容和寫法,在文言文教學上創造出一個生動活潑的局面。課文選取的三首詩是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題材不同,背景不同,風格不同。《望岳》描寫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贊美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抒發作者攀登絕頂的誓言,融情、景、理于一體,感情基調熱情奔放。《春望》寫詩人歷經戰亂,目睹國衰城敗之象,身感離鄉背井之苦,表達憂國傷時念家悲已之情。詩歌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顯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石壕吏》是詩人回華州途中所見,明寫老婦失子之痛、無人應征之苦、自請應役之舉;暗寫差役逼征之暴,在一定程度反映他思想的矛盾,既有對人民百姓的同情,也有對官府差役的含蓄揭露。詩情沉郁而憂憤。這三首詩,是詩人從理想走向現實,從于家于己的眷顧轉向于國于民的關注,體現了詩人思想發展的軌跡。
2、該文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地位及作用。
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本課是整個初中階段的古代詩詞中的經典之作,通過杜甫詩歌的教學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構建及其對詩歌情感的體會有積極作用。
3、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和教材要求,根據本課在初中階段的地位及其作用,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和作品的深層意蘊。(內容)
(2)了解有關古體詩、近體詩的一些常識。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揣摩詩歌的體裁特點和寫作手法。(形式)
(3)通曉詩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這些古詩。(語言)
4、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3)初步鑒賞品味詩歌的美,遷移到寫作方向。
二、說學生
1、說學生的知識經驗、技能態度及其與學習新知識的關系。
初二的學生閱讀和理解能力不高,認知、品析詩歌還欠火候;他們年齡尚小,閱歷尚淺,品悟詩情也須點撥。本班是學校今年轉型的第一屆實驗班,生源主要來自之前本校的普通班,全班共36人,屬于小班額。學生語文基礎普遍不扎實,學習本課仍有較大難度。因此,必須通過介紹古詩的時代背景進入學選擇一個好的教學方式、確立一個好的教學策略,是學習本文的制高點。
2、說學生生理特點、學習態度和水平,以及由于態度、智力和身體的不同而形成的差異。
本班學生男生占三分之二,好動,喜歡體育活動,學習成績不如女生。在教學中,更要積極培養男生的學習興趣,多提問,多表揚,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說學法。
由于學生水平較弱,對古詩、文言文雖然并不陌生,但要真正達到教學目標,仍需要嚴抓基礎教學,主要是用講讀法和質疑法。按作者三個時期內容層次,組織一系列問題積極啟發學生思考探究,并要求他們記好筆記、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背三首詩。
三、說教法
詩文總有魂,把握詩魂,往往能提煉出課之魂。
如《望岳》中的“望”字是學習本詩的關鍵,首聯寫遠望泰山,第二聯寫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聯寫細望泰山的萬千變化,第四聯寫作者由望泰山聯想的自己遠大抱負。既表現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又表現了青年杜甫寬廣的胸懷。《春望》中的“憂愁”二字是學習該詩的關鍵,第一、二聯通過自己的所見所感,描寫了國都破敗的慘淡景象。第三、四聯通過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現了思念親人的離愁別緒。全篇貫穿了憂國思家的思想情感。《石壕吏》中的老嫗和差吏之間的對話,是學習的關鍵。我們不難發現,老嫗的話句句都是在差吏逼問下說出來的,可以讓學生設想:差吏一進門就問:你家有男丁嗎?老嫗答以:“三男鄴城戍……”再問“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無人……“最后是差役仍逼著要人,老嫗只好”請從吏夜歸“。總之,差吏的怒問貫穿在老嫗陳情的全過程。是理解全詩的一條主線,只要抓住它就不難理解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注。
通過杜甫詩三首提煉詩文之魂的教學,可以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還可以推廣到其他古詩文的教學中去,以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效率。
一堂課不是讓孩子做什么,而是讓孩子學會怎么做,即方法,在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在提煉出“課之魂”的基礎上采用以下教法:
1、《望岳》采用古詩四步教學法。聽、讀、說、悟四步教學,讓學生把握物境、情境、畫境、意境。
2、《春望》采用合作探究教學法。學生合作探究,感知詩意、把握意象、賞析意蘊、比較鑒賞。
3、《石壕吏》采用自主演讀教學法。(學生自主設計、自主演習、自主評價。)我力求做到:創設情境——師生互動——知識內化——拓展深化。讓學生達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想象畫面——感悟意境
四、說訓練
1、三種類型訓練安排(課內外)
三種類型的練習均有,以鞏固型訓練為主;課外的緊扣中考題型,這是重頭;能力型訓練,以寫作時巧用古詩詞和學習寫作手法為主要方向。
【一】如《望岳》安排以下同步訓練:
閱讀杜甫的《望岳》,完成1~11題。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烏。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解釋詩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岱宗:(2)未了:
(3)造化:(4)鐘:
(5)會當:(6)凌絕頂:
2、“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一聯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樣的形象?
3、這首詩的尾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是寫近望中所見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5、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這兩句是寫由望岳而產生的________的意愿,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6、《望岳》全詩中沒有“望”字,但處處寫“望”,距離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時間是從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遙想將來的________。
7、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別歌詠東岳()、南岳()和西岳()(注:括號內填山名),以上所選的詩是歌詠________的.。
8、表明詩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頂的依據有兩個,一個是標題中的“ ”字,二是詩句中的“ ”一詞。
【二】如《石壕吏》安排以下寫作能力訓練
學了《杜甫詩三首》,你對杜甫的思想發展有怎樣的了解?學習詩圣杜甫的寫作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為敘述視角,代替詩人把《石壕吏》改寫為一則故事。
提示:
A、運用想象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神態。
B、展開合理地聯想,補充事實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情節。
2、對上中下三類學生訓練的區別安排
布置課外同步練習作業,對后進生的作業詳細批改,并要求及時訂正記錄在錯題本上。
五、說過程
采取343教學法,在結構上實施四步流程,考慮到學生水平較弱,本課相對難度較大,安排為2課時
本課依據學情分課時,分別把握各首詩魂授課。
第一、二課時學習《望岳》、《春望》
第二課時學習《石壕吏》
▲教學目標:
1、(內容)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學習《望岳》,感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重點)
2、(形式)了解有關古體詩、近體詩的常識。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揣摩詩歌的體裁特點和寫作手法。(難點)
3、通曉詩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這些古詩。(語言)
第一課時
▲學習《望岳》
一、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唐朝有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經離亂,看到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轉折,就用詩歌抒寫情懷,反映時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廣闊,有強烈正義感和鮮明傾向性。他是誰?不錯,是杜甫!今天,我們一同走進《杜甫詩三首》,去領略一代詩圣的豪情與哀情。(激趣入題,引起學生的注意)
2、題目分析
《杜甫詩三首》剛好是杜甫三個時期的作的詩歌。
3、解決生字詞,檢查預習情況。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岱宗()未了()決眥()
騷()簪()逾墻()
鄴城()戍()老嫗()
幽咽()烽火()
(掃清文字障礙,多讀,獲得語感,是下一步研讀的必備條件)
4、背景介紹: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
兗州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對課文情感的體會)
5、體裁介紹:
這是一首古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
言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限定,體現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望岳》這首五言古詩,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6、朗讀,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1)配樂詩朗誦《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名學生朗讀,其余同學點評。
(4)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5)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6)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要求學生邊聽邊想,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體會詩的詩情畫意,就詩的內容質疑。
(多種方式朗誦,加深記憶,提高學生興趣)
二、研讀《望岳》
1、教師提問:若全詩就抓一個字,你覺得應該是哪個字?明確:“望”。
(引導學生明確目標)
2、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請展開想象,設想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將你想像到的內容寫成一段話。
(引導學生抓住詩眼,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此詩被后人稱為歌詠泰山的“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你認為它堪稱“絕唱”嗎?為什么?
(讓學生各抒己見,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明確:(1)比如:“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割”字錘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天下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含蓄蘊藉,意在言外,詩人凝望泰山“曾云”“歸鳥”,不覺時間已久,連眼睛都酸困了,這不正流露了詩人對泰山情有獨鐘,熱愛有加嗎?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意蘊豐厚,有一種哲理美。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它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三、深入探究
1、問: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進一步感悟作者通過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詩的理解逐漸向較高的理性層次靠近。)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聯系寫作背景,聯系詩人的人生經歷。
明確: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時期的杜甫過著一種“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2、寫作特點:
(1)虛實相生的寫法使本詩顯得搖曳多姿,言有盡而意無窮。1、2句虛寫,3、4句實寫,5、6句實寫,7、8句虛寫,虛實交錯,意蘊悠長。
(2)情景交融,寫景有序。先集中寫景,后集中抒情;先遠望,后近看,再凝望。
四、鞏固拓展
1、學生背誦默寫《望岳》。
2、搜集古代描寫泰山的詩歌三首,并加以翻譯,在班上展出。
▲學習《春望》
一、整體感知
1、背誦《望岳》
2、介紹《春望》寫作背景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詩人赴奉先縣探家,未幾,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五月,賊破潼關,詩人被迫北上避難,安家于鄜州。七月,唐肅宗即位于靈武,詩人聞訊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為賊兵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對課文情感的體會)
3、介紹體裁:
《春望》是一首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
4、朗誦
(1)配樂朗誦《春望》,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律詩的誦讀要領。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指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點評。
(4)教師范讀,學生隨聲低和。
(多種方式朗誦,加深記憶,提高學生興趣)
5、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詩句,整體感知詩意。
二、研讀《春望》
1、詩歌的首聯寫了哪幾個形象?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點,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學生明確: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凄然。
2、頷聯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可能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那嬌艷的花也因感時傷別而淚水縱橫,那無憂的鳥也一改往日動聽的歌喉而發出讓人驚心的啼叫。另一種看法是詩人佇立在嬌艷的花旁,聽著掠空而過的鳥兒婉轉的啼叫,心里嗔怪它們的無情而流下了傷時恨別的淚水。只要言之成理,當以鼓勵為主。)
3、想象頸聯、尾聯的形象及畫面。
明確: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著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滿頭白發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4、學生把握全篇,想象整體形象。
(充分發揮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對本詩的理解。)
三、深入探究
1、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僅是詩人情感的觸發,又是詩人情感的載體,也是體驗詩人情感的途徑。引導通過形象體驗情感,更貼切。)
2、這首詩中,名句較多,你認為哪兩句詩最值得被稱為名句?為什么?
學生自由討論交流,可能會涉及對詩歌表現手法的認識、對詩句的品析評價等。
(1)關于表現手法。全詩觸景傷懷,移情于物,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關于一字傳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凄涼。“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驚”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動態美,寄托了詩人強烈的情感。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3、播放音調低沉的背景音樂,學生齊背《春望》。
(朗誦更能讓學生走入本詩情景)
四、鞏固拓展
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1、學生齊背《望岳》《春望》。
2、請學生辨析兩首詩的異同。
明確:同:都寫“望”見之景,抒“望”中之情,情景交融;
異:《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壯闊,顯示出氣勢磅礴、雄放健拔的風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風格沉郁,具有悲愴美。
第二課時
▲學習《石壕吏》
一、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1)學生齊背《望岳》《春望》。
(2)《石壕吏》寫作背景簡介。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后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情節生動而流傳最廣。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對課文情感的體會)
3、介紹體裁:這是一首敘事詩
4、朗讀
(1)教師配樂朗讀《石壕吏》,提示學生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2)學生自由讀。
(3)選一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點評。
(4)全班齊讀。
(多種方式朗誦,加深記憶,提高學生興趣)
5、默讀詩歌,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意。
6、小組合作翻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7、當堂抽查翻譯(檢查學生掌握程度)
8、理清情節
本文共敘寫了幾個人物形象?到底誰是主人公?各人物形象在故事中都有些什么活動?(為下面演小品做鋪墊)
二、研讀《石壕吏》
1、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小組合議,根據詩歌內容設計一個小品《石壕吏》。
2、一組同學上臺表演故事《石壕吏》,其他同學評表演的內容與詩歌內容是否相符。
3、評價表演,理清情節發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1)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步,理清故事情節,并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明確:故事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老婦致詞又可分為兩層:5~16句老婦人敘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婦人主動請求從軍。
(2)學生根據情節提示,讀詩,背誦。
(通過演小品,讓學生在生動的表演中把握課文;評價表演,更能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本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2、學生聽讀配樂朗誦,深深體味詩作的思想情感。(配樂能令朗誦效果更好)
四、拓展延伸
(一)看課文,自由提出疑問(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
學生可能提出或教師啟發的問題有:
1.作為一名女性,我對文中老婦人的兒媳婦“出入無完裙”,感受特別深刻。裙:古謂下裳,上古時代,男女服裝差別不大,區分也不嚴格。唐代以后,婦女穿裙之風大盛,男以穿袍為常服,女以裙為常服,后泛指衣服。為什么連一件會客的衣服都沒有?(生活貧困)為什么會如此貧困呢?(戰爭)
2.是戰爭使這個家庭生活貧困艱難。老婦人一家僅僅是生活貧困嗎?他們為這場戰爭還付出了什么?(二子戰死沙場一子茍且偷生,孀妻弱子無依,老婦自請應役)
在了解這個家庭的命運的同時,進一步在語境中落實字詞。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茍且活著。已: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請,請讓我。應:應征。猶得:還能夠。(結合文本理解字詞,更切實際)
3.為什么不說“征兵”“招兵”“點兵”而說“捉人”?
“捉”說明這絕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亂搜捕。這的確稱得上“一字之貶,嚴于斧鉞”。“捉人”也與“捉壯丁”的內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內涵則比較具體。玄宗天寶律法規定:“制十八為中男,二十二為丁”,二十二歲才是壯丁年齡,而現在捉盡壯丁,及于老弱。
4.為什么夜間出動捉人?一則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二則表明縣吏手段狠毒,在人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
5、從“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著怎樣的嘴臉?(兇惡殘暴,如狼似虎)下面我們換個角度,來個換位思考,如果我們站在“吏”——一個軍隊下層官吏的立場,說說他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過是一個下層的小軍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無奈之舉嗎?他家里也許還有妻兒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保夕。
6、背誦詩歌,抽查過關
(二)課外作業:
學了這三首詩歌,你對杜甫的思想發展有怎樣的了解?學學詩圣杜甫的寫作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為敘述視角,代替詩人把這首詩改寫為一則故事。
提示:
1.注意運用想象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神態。
2.展開合理地聯想,補充事實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情節。
(拓展作業不僅是本課的總結,它還是學生課外遷移的方向)
(三)總結
老婦人是杜甫筆下一個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過這一形象,反映了戰爭帶給人民的深重災難,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唐朝人民雖怨恨戰爭,但終究咬緊牙關,含著眼淚,義無返顧地走上前線支持平叛戰爭。而當時的杜甫看著老婦人淚別,萬分同情,卻不能解救。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他是真正的人民詩人!
六、說板書
采用提綱式,使全文綱舉目張,條理清晰,對復雜的課文尤為重要。書寫與教學內容同步進行,加深理解與記憶。在黑板上畫出。
總之,作為一名授課者,我們應該吃透教材,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靈活施教。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謝謝評委,謝謝大家!
最新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4
二、說教法
要把課改真正地落到實處,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三個原則:
(一)教,就是和學生一起學,重視學情的調查和學法的研究,教學相長;
(二)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真正地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品味感悟,主動獲取知識,教師的任務是創造與課文相適應的課堂氛圍,并相機給與指導和啟發。
(三)教師不要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強加于學生。
1、比較閱讀法:
《橋之美》位于《中國石拱橋》之后,兩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寫作的角度也不同,通過比較既可以復習上一篇課文又可以自然導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即能有意識地去感知科普說明文與美學小品語言的區別,并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我采用比較閱讀法來導入課文,具體做法如下:
(1)比較兩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產生的.不同的寫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較兩文內容上的不同。
(3)比較兩文的語言。
2、語境解讀法:
《橋之美》的語言畫面感很強,修辭靈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學習的重難點。因此在具體賞析課文時我選擇采用語境解讀法,使學生結合語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復誦讀,整體把握,最終使學生既欣賞了橋之美又學習了語言之美。具體操作如下:
(1)在比較閱讀基礎上抓住文眼來析讀文章的開篇部分往往有最簡練的文字作文眼來統攝全篇或交代線索以貫穿全文。本文題目中的“美”即為文眼,析讀時引導學生順著“美”字將文中畫面一幅幅鋪展開來。
(2)誦讀、賞析、品味、想象。
(3)通過替換、刪除描寫的詞語、或更改修辭方法,細加推敲品讀,進一步把握文中語言的魅力3、分組討論法
三、說學法
“最好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笛卡爾)為了提高學生欣賞品味語言的能力,在教讀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賞析的幾種方法:
1、聯系:將詞放在句中品,將句放在文中悟。
2、替換:
(1)比較替換字詞的不同效果
(2)抓住文中修辭,比較更換修辭或不用修辭的不同效果;
3、轉化:將文字與畫面或音樂結合,多角度品味。
4、討論:互相啟發。
四、說程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備好課但不事先設定所謂的嚴格的教學步驟,而是把課堂教給學生,教師要因勢利導,藝術地駕馭課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學節奏:比較閱讀、語境解讀、討論品評、遷移拓展
具體做法如下:
(一)導課:
1、多媒體展示多幅橋的優美畫面,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2、復習《中國石拱橋》,出示結構示意圖,引起學生對比討論。
3、出示《橋之美》中心句。
(二)解讀:
1、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討論:不同的橋是怎樣與不同的環境在相互聯系對比協調中體現美感的。
2、讀、賞第四、五兩段,品味語言的魅力,同時展示畫面
3、展示音畫課件,誦讀課文第四、五兩段。
(三)遷移拓展
(1)談談閱讀本文的啟示。
(2)教師總結: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本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即:從事物之間的聯系中尋求美或新的發現,不僅尋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業的精心設計
選題完成作業,要求A與B中選一題完成:
A、收集有關橋的詩歌、對聯、謎語、俗語、諺語成語等。
B、1、仔細觀察一座橋,從橋與不同環境的聯系中發觀美,完成一篇作文
橋——環境
小橋——流水人家
板書設計:烏鎮石橋——密密的葦叢
江南石橋——細柳拂絲
長橋臥龍——湖水蒼茫
風雨橋——飛泉瀑布
畫中橋——街頭市集
最新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5
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三峽》,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六單元。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對本文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三峽》是酈道元抒寫三峽風光的游記散文,是《新課程標準》推薦的古詩文背誦篇目。從編者的意圖來看,顯然出于以下幾點考慮:
⑴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特別是朗讀能力,在朗讀中感知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⑵在品味文章詩情畫意的基礎上,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⑶在七年級基礎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上,積累文言詞語,為今后學習文言文,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和能力: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語;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三峽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感情。
3、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新知識前,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困難、心理特征及發展趨向,從而有針對性地確立學習的重難點及教學方法。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及本文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立的教學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內容。教學難點是: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對八年級階段的學習要求是:“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基本內容。”“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語感。”據此本課擬以誦讀、討論、探究的方法教學,讓學生小組合作借助工具書,結合注釋理解文章大意,課堂上指導學生聽讀、試讀、齊讀、自由讀、評讀、品讀,通過朗誦來感悟文章的內容,做到理解成誦。 《新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故此擬采用討論法教學,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鼓勵他們在交流、啟發、爭議、展示自我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在本課教學中,強調學生課前認真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堂以學生誦讀、討論、感悟為主,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幫助學生完成重難點的突破。
三、教學輔助手段
用幻燈片演示三峽風情,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四、教學過程
1、導課:
學生談自己對三峽的印象或想象,其目的是為了創設良好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2、整體感知:
旨在讓學生通過聽讀、試讀、評讀、齊讀整體感知課文,體悟文章的情感。著重體現《新課標》“在教學中尤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3、研讀課文:
這是本課的重點教學環節,旨在突破重難點,從而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在此環節,要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訓練。具體有以下步驟:
第一步,把握課文內容和情感。《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運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對作品中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一步驟采用師生互動方式實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課文。
第二步,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這是基于《新課標》“重點考察學生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設計,采用小組合作實施。
第三步,理解成誦。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重在積累,特別是在理解基礎上積累,當堂成誦,既鞏固了積累,又體現了理解的要求。
五、課堂評價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體現這一要求:
1、突出語文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側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評價,側重對文章情感體驗的評價。
2、評價方式的多樣靈活。評價是雙向多維的行為,所以評價中要把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
3、評價中應尊重個體差異,給予學生積極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最新八年級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八年級上語文說課稿11-16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1-06
八年級語文《登高》說課稿06-29
說課稿最新03-29
語文八年級下《春酒》說課稿08-12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1-22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05-25
八年級語文下《石榴》說課稿07-15
八年級語文《石壕吏》說課稿07-27
八年級語文《中國石橋拱》說課稿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