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第21課《鄉下人家》。本次的說課我設計了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各方面。
一、說教材:
《鄉下人家》編排在第六組,本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鄉下人家》是本組第一篇精讀課文,起到初步實現并輻射這一主題的作用.文章語言質樸,采用白描和勾畫的寫法,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組美畫,讀之,正如作者所言“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我把本課的三維目標確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認知目標:學習作者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描寫鄉村生活的方法。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想象能力,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情感,發揮想象,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由衷的熱愛之情。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隨文想象畫面,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教學難點: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體會鄉村生活的美。
二、說教法:
朱熹《孟子集注》中說,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因此我選擇了導讀法、圖示法、情景教學法等來組織教學,指導學生充分體會鄉下人家自然、質樸的美,從而激發他們對鄉村生活的`熱愛。
三、說學法
終身教育的理念并非要求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而是讓學習者更多的掌握學習的方法和途徑,真正使他們學會學習。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學生掌握以下方法:自讀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對比法、讀說結合法、讀寫結合法。
四、教學過程:
語文教育界前輩劉國正老師提出語文訓練要講求“實”與“活”。所謂“實”指教學體現務實態度,扎實教風,學生在不同階段學有所得,從而使課程目標落到實處。所為“活”,指教學要目中有“人”,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從而使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創設情境,順勢導學。
學習寫景的文章,直觀的視覺感受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加深對文本的感受。上課伊始,我創設了一個鄉下游的情境,用多媒體展示鄉村生活畫面,使學生再次感受到鄉下美景,為后面想象畫面做好了鋪墊。
(二)默讀課文,整體把握。
本課分為兩課時,經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對本文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我圍繞“課文向我們描繪了哪些鄉村美景?”這一問題提出閱讀期待,引導學生潛入文本,默讀課文。
(三)品讀課文,感悟美景。
1、讀文想像畫面
“讀一讀,說一說”,感受文中的畫面美。
(1)采取多形式朗讀,如學生自由讀、教師示范讀、個別展示讀、小組比賽讀、配樂朗讀等,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在讀中品味,從讀中感悟。
(2)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做到讀說結合。
2、凝練概括畫面
(1)教師進行學法指導,示范為畫面取名。
(2)生生互動,合作取畫名。
3、動情欣賞畫面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欣賞畫面。
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
出示句子,讓學生讀一讀,體會句中哪個字用的好,為什么?學生通過讀,可以體會到“探”字用的好,因為“探”字讓人感到嫩筍的長勢之迅速,展示出了勃勃的生機。
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體會。
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桿,可愛多了。
引導學生將鄉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瓜藤與高樓門前的石獅子作對比,通過具體事物的想象,一動一靜,鄉下人家瓜藤的可愛與獨特便留在了學生的腦海里。
引導學生用已掌握的“情境體驗法”進行體會。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會瞧見鄉下人吃晚飯的情景。他們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天高地闊地吃起來。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他們和鄉下人家一起,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五組教材中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一名修理廠的技工,無意中抽中了大獎,但是抽中大獎的彩票卻是他幫同事代買的。經過思想斗爭,他把大獎送給了同事。作者贊揚了這種誠實、守信的品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14個生字,理解課文內容。
2、能力目標:
①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②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會到課文中的父親、母親的人格魅力,做一個誠實、有信用的人。
(三)教學重點:理解父親從不愿意把大獎還給同事,到最后還給同事的矛盾經過。
(四)教學難點:理解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
二、說教法
本課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和文字感染力,蘊含著一個做人的道理,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訓練的好文章。 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采用了對比朗讀、自由讀、嘗試性讀、帶著疑問去讀、比較讀、互問互讀、分角色表演讀等多種方法,讓生在反復讀,反復感受文中的人和事的過程當中,從而領悟課文,感知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尤其是本課的重點,要讓學生理解父親從不愿意把大獎還給同事,到最后還給同事的矛盾經過。因此,我決定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父親動作、神態的句子反復讀、體會、交流,感受父親的高尚品質,在感悟語言的同時受到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三、說學法
識字教學仍然是中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與低年級有所區別,要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運用查字典自主識字,具有初步的識字能力。因此,在教學本課之前,我安排學生預習生字新詞,為讀好課文作好鋪墊。
教師不再用自己對課文的分析講解去取代學生自身的主體感受,而是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盡可能地讓學生自我活動,去讀書、去思考,參與議論,參與交流,使他們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觸課文,從而更好地去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只有讓他們多讀讀課文,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從讀中理解內容,從讀中領悟父親前后兩次不同的心情。讓學生自己去發揮想象,自己去發現,自己去討論,在讀中不斷去體會。而且,我設計這節課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給學生相宜的課堂學習“自由度”,給學生“自主感受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塊”,給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讀,讀中思,思中悟,體會課文中父親高尚的品格。使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學生思維浪花相互激趣、強烈碰撞的信息交換場。
四、說教學設計
這篇課文所展示的社會和人生畫卷,能啟迪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我將引導學生在讀、思、想、說的教學活動中受到思想教育,去體驗、去感受、去領悟人格美。具體的教學設計如下:
1、啟疑,導新課,初讀感知
一開課,教師便出示一個模型,通過識字比賽的方式獎勵給一位同學,并讓他談談得到這份獎品的心情。隨后,教師便引出“我們中獎了都會很高興。可是有一個人,他雖然中獎了,但是他神情嚴肅,沒有一絲喜悅,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從而揭示課題《中彩那天》。接下來,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讀課文,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在初讀中感知了課文內容。隨后再采用多種識字方法檢查學生預習的生字新詞的情況,使學生感到老師是尊重他們的勞動的。
2、解疑,看插圖,細讀理解
本文共有兩幅插圖,一幅畫的是父親中彩后卻神情嚴肅,看不出一點高興。另一幅畫的是父親打電話給庫伯,要把車子還給他,臉上洋溢著笑容。這兩幅圖其實也就是表現了父親中獎后的思想變化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兩幅圖,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句子讀一讀,邊讀邊想。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父親動作、神態的句子反復讀,并把自己讀后的體會、想法與周圍的小伙伴進行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實現了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學習。
3、爭論,抓重點,精讀欣賞
為了激發學習的參與興趣,我將安排一個“小小辯論會”,讓認為車子應該還給庫伯的同學作為正方坐在右邊,認為可以留下車子的同學作為反方坐在左邊。先讓他們在組內討論,準備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課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像。在爭辯過程中,當覺得對方言之有理時,可以改變選擇,變動座位。讓學生的情感、興趣、個性、思維、人格等在爭辯、交流中得以反映,在爭辯中進行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
4、表演,看動畫,分角色讀
學生在自由爭辯的過程中逐步感受到父親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此時,教師播放課文內容的動畫,讓學生為其中的人物配音。這樣,讓學生走進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去貼近人物的心靈,入境動情,獲得了思想啟迪,而且有助于創造力的培養。
5、想象,解難點,暢談體會
課文語言有一些未定點,教師應憑借這些未定點,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學生心靈的空間。如庫伯派人把汽車開走后,“我”和爸爸、媽媽是怎樣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對話。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摹擬對話,引導學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美,從而使思維動起來,體驗真起來,語言活起來。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憶江南》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絕唱之筆。作者以如畫之筆描繪出一幅江南春景圖,在人們記憶中留下難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喚起人們對江南絢麗春色的向往,反問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詩,更真切有力地表達了對江南的眷戀之情。同時,“詞”這種體裁在湘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現,選編這首詞,意在使學生對詞這種體裁有一個簡單的了解,初步感受詞的語言美、韻律美,開拓學生的視野,感覺中國經典詩詞的無限魅力。
二、說設計思路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歷經千百年而傳誦至今的古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燦爛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然而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不少教師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體會到:教師激情有余,學生悟性不足;教師情有獨鐘,學生卻無動于衷。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師在教學上的情感灌輸,造成學生的情感距離,未體現經典詩詞教學的特點和規律。因此,本堂課的教學重在體現語文新課標中“以讀為本”的理念,使學生走進文本、親近文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滲透古詩詞教學“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的共性規律,使學生學會品讀語言、誦讀情感、美讀意境,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賞古詩詞的品味和審美情趣,力求營造一種“簡約而不簡單,隨意卻不隨便”的`和諧語文課堂。
本首詞的教學過程我設定為四個環節:
(一)談“憶”導入,情境揭題。(二)“胖”讀全詞,古詞新談。(三)“瘦”讀全詞,搜尋詞眼。(四)牽引“憶”線,拓展延情。
三、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談“憶”導入,情境揭題。1、(師生問好后,教師板書“憶”字)①師:請同學們讀這個字。能給“憶”字組幾個詞嗎?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創造這個字的呢?(課件一:演示“憶”的演變過程)②師:由此,你想到了“憶”的本意是什么呢?(引導學生說出回想、思念)。③師:古往今來,有人思念家鄉,有人思念親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們將和詩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板書:江南,學生齊讀課題)2、師:首先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課件二:江南風光視頻:小橋、流水、垂柳、涼亭??及詞作者和寫作背景的錄音伴奏)。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配上樂曲可以唱。詞不同于詩,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又稱為長短句。《憶江南》這首詞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詩人白居易50多歲時曾在江南的蘇州、杭州任職做官,江南的秀麗風光給他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回到洛陽12年以后,他對江南依舊魂牽夢縈,67歲那年,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憶江南》。
(教師配著古樂范讀)[設計理念:教師巧妙地把詞、作者和寫作背景與江南美景融為一體,在這種無意注意之下,教師細膩、傳神、聲情并茂的朗讀,將使學生心中蕩漾起淡淡的愉悅之情,把學生帶入一種對江南的向往之中,進而有種渴望要了解,朗讀這首詩的心情,激發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熱情。]
(二)“胖”讀全詞,古詩新談。[設計理念: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以讀為本”,教師剛才的范讀已潛移默化地激發了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的求知欲望。“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胖”讀全詞,不在于質好,只在于量大,讓學生在反復自由地讀字、讀詞、讀句的訓練過程中,先領悟詩的大意,初步感悟詩的意境。]這一環節分以下步驟進行教學:1、學生自由朗讀并提出循序漸進的要求:讀準字音,讀正確,讀通順,爭取熟讀成誦。2、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出示課件三:重要詞的注解。要求:①根據注釋讀懂詞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能質疑提問并作上記號。②書寫“諳”字兩個,在自己與同伴都認為美觀的字下畫“☆”。
(三)“瘦”讀全詞,搜尋詞眼[設計理念:一個既淺又俗的“好”字,包羅了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作者的贊揚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只因“好”字之甚,方能“憶”之不休,“好”和“憶”二字在詞中相互驗證,相得益彰,實為絕妙之筆]1、品析佳句,引導想象。(1)江南好,好在何處?(景美)(2)詞中寫了哪些景物?用“ ”把它畫出來。(太陽、花、水、春天)(3)分別抓住景物的什么特點來進行描寫?(色彩)教師引導學生口頭填充:( )的花兒 ( )的江水( )的太陽 ( )的春天課件四出示:“日出江花紅勝地紅,春來江水綠如藍。”①輕讀句子。②說說這個句子寫得怎樣?用了什么修辭手法?③把詞中的“勝”換成“似”、“像”,比較朗讀,進一步理解“勝”的妙處。④江邊的花為什么會紅勝火,江花為什么會綠如藍呢?(太陽很紅,花兒在太陽的照射下,更紅了,勝地過了火焰。美麗的江水綠得很純凈,如同藍草一般)⑤心誦詞句。(提示學生眼睛看著文字,嘴上說著語句,腦海想像畫面)
課件五:出示江南美景圖:日出→江花→江水→全景。①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這時的江南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②如果你身臨其境,你會怎么說?會怎么做?(會大聲感嘆,會把它畫下來,拍下來,會流連忘返?)2、搜尋詞眼,品讀“江南好”。師:剛才,大家解譯詞意,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不知不覺就把這首詞讀“胖”了。如果把我們剛才說的話全寫下來,那該是多長一篇文章啊!但我們看這首詞,它只有幾個字?(27字)。這就是詞的優美、簡潔、凝練、含蓄的魅力所在。想把這首詩讀“瘦”嗎?請再放聲地讀讀全詞,看能不能把整首詞讀成一個詞語?找找整首詞是圍繞哪一個詞來寫的?提問引導學生質疑:江南好,除了景色美,還好在哪些地方呢?(引導學生說:天氣好、人好、人杰地靈、美食多??),師:一個“好”字,包羅了詩人對江南的無限贊嘆和向往之情,你能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嗎?(引導學生想象詩人當時贊美、回憶江南的表情、神態來讀,或者想像詩人作詩的心情,大聲的贊誦讀,或小聲的感嘆讀,讀出自己的體會)。
(四)牽引“憶”線,拓展延情。師反問:對比洛陽,如此美麗的江南春色,叫詩人怎“能不憶江南”呢?
1、對比句子,說說更喜歡哪句?為什么?出示課件六:能不憶江南?應該憶江南。
2、創設情境,詩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對他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他辭官離任時,詩人劉禹錫在《白太守行》中寫道:“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 出示課件七:引導學生讀一遍,課件更換一種字體。師:江南人民對詩人如此的愛戴,讓詩人生:接著讀——“能不憶江南?”師:詩人對江南人民如此深切的思念,讓詩人生:接著讀——“能不憶江南?”師:詩人對江南春色的無限的眷戀之情,讓詩人生:接著讀——“能不憶江南?”師:詩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結,讓詩人生接著讀——“能不憶江南?”再次對著你對《憶江南》的獨特感受,齊讀全詞。
3、結束語:同學們,古詩詞是我國文學中的藝術瑰寶,好的古詩詞、好的現代文一定要背,我們正處在背誦詩文、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我的老師曾送給我一句話,今天我想把它送給大家:誰擁有了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
謝謝大家,下課!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4
教材分析:
第八單元以認真為主題,編選了兩篇主體課文和一篇自讀課文,意在使學生通過學習,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認真,才能把事情做好這個道理。《燕子媽媽笑了》是其中的一篇主體課文,它是一個童話小故事,講了燕子媽媽要小燕子到菜園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樣。在媽媽的耐心啟發下,小燕子到菜園去看了三次,終于知道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特點,小燕子媽媽很高興。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不僅可以學到觀察事物的方法,還應該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認真”乃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能力和品質。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觀察、實驗、體驗中自已去獲取,去探究,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并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說中提升認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學生狀況分析:
我們班的學生雖然只是一年級,但是在平時的語文課上就呈現出思維活躍,見解獨特、個性體驗豐富等特點,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濃厚,好讀、好問、好想、好說,再加上學生又具備了一定的合作學習的能力,因此。這節課中,我既給學生創造單獨讀書、獨立思考的機會,也實施一定方式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此外,根據低年級學生模仿能力強,喜歡表演的特點,我決定在學習結束前,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依據自己的個性體悟,自由發揮進行表演。
教學目標的闡述、研究的依據與落實目標的設想: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是要既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又注重培養和提高包括品德修養、審美情趣、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等在內的人文素養。”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認識本課 15 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二、能力目標
學會觀察事物的方法,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
三、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認真的良好習慣。
根據本節課的目標,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會燕子媽媽為什么笑了?因此我設計了,在觀察中了解冬瓜、茄子的外形特征,使學生知道如何觀察一種事物;在閱讀中使學生知道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認真;在表演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應以識字為主,旨在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因此我確立的教學重點是:隨文認識識字條中的 14 個字,并練習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識字。學生的年齡比較小,他們的思維也正處于培養發展階段,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因此我確立的教學難點是學會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做事認真的好習慣。
教材,學法評價手段確定的依據: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這一課改目標,在教學中我采用多種游戲方式,使學生在快樂中識字,掌握多種識字方法。并且運用觀察、表演等多種形式,選擇了以全體學生參與,教師適當引導為主的教學方式,采用先觀察后讀,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口語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提高探究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流程預案: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安排了以下環節:
一、引導觀察,導入新課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這樣的理念:在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開放式教學,充分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 認知方式、情感表現特點等 ) 在教學伊始從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充分利用實物,創設了形象、生動、輕松、愉悅、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產生想學、要學、樂學的動機。上課時,我對學生說:“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兩種蔬菜,你們想知道它們是什么呢?”這時,我拿出了冬瓜和茄子,我讓學生仔細觀察,看看他們有什么區別呢?然后,適時告訴學生做任何事都要認真。從而引出單元主題——認真。單元主題引出后,我這樣問:同學們觀察的這么仔細,那小燕子是怎么觀察的呢?你們想不想知道?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燕子媽媽笑了》。(板書課題)這樣充分引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不知不覺中將學生引入到課文內容中來。
二、閱讀課文,隨文識字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教師要創設識字學習的情境,直觀、形象的圖片能有效引起學生的注意并激起其參與意識,游戲和競爭的學習方式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能夠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識字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然后運用多種游戲方式,讓學生學習生字。我設計的游戲有:請學生當小老師組詞讀,開火車讀,做猜字游戲,開展小競賽:比一比誰的記字方法最好,(把自己記字的好方法說給同學聽),接著我又設計了收獲游戲 , 把所有的背面帶有生字的“冬瓜”、“茄子”的圖片貼在黑板上的“菜園”里。這時我說了句,“請我們班的‘小燕子’們到‘菜園’里采摘吧!要求讀出后面的字或詞(如果是字用這個字組個詞,再說一句話。如果是詞用這個詞說句話)字、詞有:大小 躺 掛 細毛 小刺 青 紫,并讓學生把這些字、詞分類,并說出自己的理由。為了理解“躺”和“掛”,使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教學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到前面來擺一擺,這是理解和感悟的過程。“收獲游戲”的環節,我通過創設“豐收的菜園”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在享受“豐收”喜悅的同時,也融入也鞏固練習,學生的學習成了一種享受,這是本課教學中生生互動的一個興奮點。最后我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生字過關,如果全認會了請
用你們喜歡的方法互相獎勵。這樣通過生與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使學習在交流中達到了檢查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深入讀書,深化明理
低年級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起步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目標中十分強調語言的積累,閱讀教學要以讀書為主,以讀代講。同時還要激發學生的
讀書興趣,以提高讀書的效果。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在邊讀邊思中,在相互討論中,在小組交流中,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熏陶。因此,我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同桌讀、小組讀、師生分角色讀。教學中我還進行句式訓練(引導學生用:小燕子發現了什么?我發現了什么?的句式練習說話。這時我要求學生大膽說,我指導學生說完整、通順的句子。)句式訓練的內容,打通了課內和課外的聯系,使文本和學生的經驗溝通,豐富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用自己的話說課文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表演想象,學以致用
表演是學生喜歡的形式,能使學生創造性地組織語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同學生一起表演,師生互動,體現了民主平等,課堂氣氛活躍、熱烈。學生的學習是個性化的行為,不能以教師的理解代替學生的理解,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先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表演,然后在班組中匯報表演,表演時我接受了學生的邀請,扮演了燕子媽媽。這樣課堂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們十分興奮,這時我抓住時機,問 “小燕子三次到菜園觀察冬瓜和茄子結果不同說明了什么?”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已見,這樣就充分尊重學生的感悟和理解。為了讓學生發散思維,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燕子媽媽會對小燕子說些什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從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我讓學生說一說我們觀察事物的方法還有哪些?學生說得非常好,有的說:“可以用眼睛看。”、“可以用手摸。”、“可以用耳朵聽。”“可以用鼻子聞。”、還有的說:“可以用嘴嘗。”等等。這時我總結,無論采取哪種方法觀察事物都要認真、有耐心。
五、布置作業
回家觀察一種蔬菜或水果的大小、顏色和形狀,注意要認真,講給爸爸、媽媽聽。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5
【教材解讀】
《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描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先以“綠”“白”二字描繪出景物色彩之鮮明,再著“遍”“滿”二字讓人感受到景物中煥發出的勃勃生機,后以煙雨之中傳來的子規聲聲寫出如音樂般美妙的鄉村聲響,渲染出如余音繞梁般的藝術效果,整個畫面有動有靜,有色有聲,有實有虛,有明有暗,勾勒出江南鄉村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才 又”二字,化繁為簡,勾畫出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只是舒緩、委婉地道出“閑人少”,在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與前兩句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保持和諧統一。整首詩既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又如一首曲調清新明快的鄉村歌謠,不僅表現了詩人對江南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贊美,也表現出其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向往。
本設計根據古詩的體裁特點,采用了誦讀、想象、描繪、吟詠等方式,同時從學情出發,將整堂課分為意象鋪展,走近鄉村(即挖掘學生心中原有的鄉村印象)、感悟賞析,走進鄉村(即感受詩人作品里的鄉村印象)、表達情感,勾畫鄉村(孩子描繪心中理想的鄉村印象)三部分,將聽、說、讀、寫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感知、領略和欣賞詩中之景色如畫、聲音如歌、生活如詩等,感悟詩文中所蘊涵的畫面之美、音樂之美、情感之美,引導學生真正走進田園、熱愛鄉村。
【教學特色】
本課教學設計的最大特色是“三三制”、“出入法”六個字。
整節課的設計分為意象鋪展,走近鄉村;感悟賞析,走進鄉村;表達情感,勾畫鄉村三個板塊。
第一板塊教學分為三個步驟,先調動學生的原有生活經驗,進入學生的世界,讓學生用詞語描述心中的鄉村印象;然后教師補充與鄉村、田園有關的一組詞語,通過聽、想、讀,既豐富積累,又能將學生引入多姿多彩的鄉村世界;第三步則因勢利導,導出詩人翁卷筆下的《鄉村四月》。
第二板塊三個步驟是讀通詩句,勾勒鄉村;感悟賞析,走進鄉村;深情誦讀,吟誦鄉村。
第一步驟在解決好讀通、讀準的基礎上,重點抓住“蠶”字,以對對聯的形式記住字形,通過習字視頻來指導書寫。
第二步驟走進鄉村從景色如畫、聲音如歌、生活如詩三個方面進行品析。先透過一個“遍”字,讓學生通過朗讀、想象和描述來感受鄉村的“綠”無處不在,廣角鏡頭之后,再選其中一個鏡頭進行特寫,讓孩子盡情描述他看到的“綠”,感受景美如畫,整個過程先從“遍”字放開去,后由“綠”字收回來,而整幅畫面的賞析則先收于“綠遍”二字,再于“白滿川”、“雨如煙”處放開,收放有節,疏密有度。
聲音如歌則是讓學生閉眼聆聽,教師通過語言和音樂將孩子們帶進鄉村世界,讓孩子們想象并描述自己在鄉村聽到的各種聲音,然后引入一組描述鄉村聲音的古詩,讓孩子們在吟詠之中感受鄉村的特有音樂。
第三步,體會鄉村生活的忙碌而又閑適恬靜,體會詩人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和熱愛,這是本課的難點,在處理上我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先引導孩子們通過朗誦,抓住“才 又”二字感受農民生活的忙碌;再將三四句與一二句聯系起來,將農民的生活與美麗的畫面、美妙的音樂聯系起來,讓孩子們在誦讀中感受鄉村生活是美好的、是忙中有樂的、是富有詩意的.;最后再引入詩人翁卷的資料,讓孩子們知道詩人的一生都是怡情山水,以寫詩為樂,加之詩人的家鄉永嘉正是地處江南,這讓詩人對江南鄉村更是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孩子們了解了這些之后,自然能感同身受。教師則相機引導孩子們包含深情,背誦全詩。
第三板塊先引入描述古代鄉村兒童生活的古詩一組,點燃孩子的熱情,激發寫作的靈感,在一番誦讀之后,讓孩子們將自己腦中的畫面、心中的情感訴諸筆端。
縱觀全課,三三制的教學步驟簡潔流暢,有收有放,有疏有密,有詳有略,先入生活,入文本,入文字,后出畫面,出音樂,出情感,整個設計抓住了文字,依托了文本,關注了文化,較好的把握了單元目標與文本細讀的關系,基本能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6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的《手上的皮膚》,下面我將從教材的基本分析、學習者的分析、學習內容的分析、學習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講述。
一、說教材的基本分析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標要求學生要在各個學段達到一定的閱讀量,那么本套教材就為學生提供了較為豐富的閱讀材料。同時也為教師使用教材給出了彈性的空間。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靈活調整課文。再者,《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課標中對第二學段、第三學段略讀的具體要求是:“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略讀課文不等同于略讀,它只是一種閱讀方式,是為了讓學生獲取和搜集相關信息。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手上的皮膚》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手》這一主題單元中的一篇普及生理衛生的科學小品,同時也是一片略讀課文。這篇文章生動地介紹了手上的皮膚、紋路、褶皺、指紋和指甲等,通過文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手的用途和特點,從而感受手的奇妙,引導學生珍愛我們的手。
二、說學習者的分析
四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且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對課文的理解不難。雖然“雙手”是學生最常見,最常用的,與自己的學習生活形影不離的。但正因為手是他們身體的一部分,所以容易被忽視。從而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充分感受手的特點和作
用,珍愛我們的手,進一步提高學生歸納課文內容和搜集資料的能力。他們應在已有的一定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的基礎上,學會略讀,粗知文章大意。同時,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感受文章中生動、優美的的語言,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
三、說學習內容的分析
本篇課文是一篇普及生理衛生知識的科學小品,同時也是一片略讀課文。講述了手上皮膚的特點,以及與這些特點有關的手的用途。意在“普及”,所以以“我們每天?”開頭;行文中時時注意聯系聯系讀者的生活體驗,比如”不信,你注意一下自己的右手?”等;而且語言通俗、生動、活潑,比如“假如?整只手就像一塊僵硬的鋼板,什么動作也做不了。”
文章中生動地介紹了手上的皮膚、紋路、褶皺、指紋和指甲等,通過文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手的用途和特點,從而感受手的奇妙,引導學生珍愛我們的手。
四、學習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特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番、拇”等7個生字,會寫“膚、摩”等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并理解文中的詞語。
2、通過學文,了解手上皮膚的特點和功能,增強學生對手的情感。 3、根據金鑰匙,學習運用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4、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訓練學生運用方法自主閱讀的能力。教學重點:了解手上皮膚的特點和功能,感受手的奇妙,珍愛我們的手。訓練學生運用方法自主閱讀的能力。
教學難點:學習運用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四、說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文選材源自生活,應回歸于生活。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知識的學習與生活的聯系,采用如下方法:
教法:①情境設置法,激發學習興趣②朗讀法③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學法:①資料搜集,提高自主學習能力②主動探索,小組合作交流,強化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的能力③聯系實際,點撥導思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猜謎“五個蘿卜一條根,拼搏摔打它在先。”(手)
手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今天我們來召開一個關于手的“新聞發布會”,希望大家把自己的觀察結果分享給大家。(學生自由發表觀察結果,說說對手的了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展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體驗,使學生在觀察、記錄、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初步了解有關手上皮膚的知識,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培養了搜集整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2、過渡語:“我們的“新聞發布會”到這里大家已經獲得了許多關于手的信息,看來你們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一篇關于手的文章,更加系統的認識我們的雙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方式自由讀課文,將字詞句讀準讀通順,并把不理解的字詞做標注。(檢查學生的摘錄筆記,教師多媒體出示生字詞。)
2、自讀課文并思考:課文是按什么結構寫的?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3、我們可以通過找文章總述段落或者總述句的方法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說明文結構清晰,在熟讀的基礎上,自己了解學習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學會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實現自主實踐運用。】
(三)合作交流,研讀課文。
1、學習金鑰匙的方法。
過渡語:“瞧,這一課的“金鑰匙”又要教給我們學習的好方法,讓我們共同聽一聽。”
運用學法,解決課文第一個問題: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了有關手上皮膚的知識?(讓學生在默讀中學習金鑰匙的標注方法,教師多媒體課件展示)。
2、合作交流,理清脈絡。
學生在匯報過程中,教師引導思考以下問題:
①第二段中處理的問題:手上皮膚的厚薄有什么特點和作用?
②第三段中處理的問題:手上紋路和褶皺有什么特點和作用?批注在書上。
③第四段中處理的問題:從三個方面說明指紋的特點和作用。 ④第五自然段中處理的問題:快速找出指甲的特點和用途。
【設計意圖:幾個問題的設計,緊密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既具有活動性,又具有生活性,使學生在問題的解決中,了解社會,學會生活。】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通過文章的學習,你了解了哪些手上皮膚的知識?(多媒體表格出示概括內容,學生鞏固本課所學。)
2、了解課文的說明方法。(運用這些說明方法,使說明的事物準確、生動、具體,便于讀者理解,清楚地了解事物的特點和作用。)
3、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4、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打算怎樣保護自己的雙手?
(五)布置作業。
1、如果有人去看手相,你打算怎樣勸說?
2、運用批注的方法自讀《手指》。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7
口語交際教學建議:
1、事先布置學生觀察自然景觀,并通過多渠道搜集有關自然景觀的資料。讓學生從中感受美、熱愛美,從而學會捕捉美。
2、教師啟發談話,鼓勵學生把自己了解的自然景觀介紹給學生。 (師:有人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淵、怪石云海當然神奇,風雨雷電、花鳥蟲魚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稱奇的地方。讓我們交流一下我們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觀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這我們就來交流一下。)
3、教師合理分組。
4、引導學生文明對話,耐心傾聽對方的說話。
5、引導學生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觀,要突出景觀的.奇特之處
要求:介紹一處美麗的,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驟把一個個畫面呈現出來,讓大家隨著你的視線去觀察,講清楚景觀的奇特之處,還可以說說這樣的奇觀是怎樣形成的。還要用優美生動的語言去描述,讓大家在你的語言中感受景觀之美。要言之有序。
6、全班交流各小組派代表交流,提醒:與其他組一樣的不重復說。
7、總結
【通過學生交流、及體會,讓學生從實踐中擴大知識面,在交流中培養學生的有效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在體會進一步明確大自然的神奇和偉大。為后面的習作打基礎,并達到知識的綜合。】
習作建議:
一、選好素材,明確寫什么
1、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風景區,如:杭州西湖、安徽黃山。
2、也可以是身邊的微型景觀, 如:校園(公園)一角、鄉村的田野。
3、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邊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二、運用技巧 ,指導怎樣寫
1、觀察描寫要有順序
⑴可以按照空間順序,以觀察點的轉移為線索描寫。
⑵也可以按照時間順序。
2、要突出景物的奇特之處。
⑴抓住景物在不同時間的特點。
⑵調動各種藝術手段,活化景物。
①使用恰當的比喻、擬人等手法,使文章生動形象。
②運用多種感官去感觸景色的多姿多彩。
③展開豐富的想象,把寫景和抒情結合起來。
三、明確要求,動筆寫作
1、要圍繞自己旅游過或了解到的一處自然景觀來寫,可以寫旅游景點,也可以寫自己身邊的景物。
2、寫時一定要想一想這一景物有什么特點,要突出它的奇特之處。
3、要按一定的順序寫,做到語言通順、流暢。
4、字數不少于300字。
四、引導學生用修改符號自己修改習作
五、合理分配習作時間,向80分鐘要質量
20分鐘教師指導;
40分鐘構思、交流、寫作;
20分鐘修改。
六、打分激勵,賞識評價,培養興趣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8
說教材:
《第一朵杏花》主要是以詩歌體裁為主。文章脈絡清晰,主要講了我過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細致充滿詩情”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說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和本課的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子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且分角色的朗讀課文。
2、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從竺可楨掌握氣候變化規律的過程中,學習他對待科學一絲不茍的態度。
說 教學重難點:
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依據教學目標的任務和小學4年紀學生的特點,我將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緊扣課文語言文字,抓住關鍵句子,著重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上: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本課的教學內容,結合4年級學生閱讀的實際情況,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模式,采取(朗讀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探究法、引導法……)等教學方法,重點突出朗讀教學,配合現代教學手段,通過以讀代講、以讀促學使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
在學法上,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于是我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自主朗讀、合作交流、討論探究等方式展開,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變為學生的課堂。
說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大板塊進行;
一、初聞杏花,感受情趣美。
著名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 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的確,好的開始是成功 的`一半。
1、基于這點,開課之初,我首先通過多媒體出示嬌艷的玫瑰,富貴的牡丹等圖片,營造氣氛,將學生帶入情境。
2、隨后出示一株淡淡的杏花,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于杏花的課文,第一朵杏花。師生共同齊寫板書。
二、初讀課文,觸摸文字美。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時,引入新課后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1、基于此,在導入新課后我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的朗讀課文,同時提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并且把自己喜歡的語句用筆劃下來。
2、指名讀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內容。
★進行識記教學。讀完之后師生共同解決本課的攔路虎。我主要采用自由讀、個別讀、開火車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認讀生字。
★在學習完本課的生字之后,教師引導,示范寫字。首先我會再事先畫好的田字格內書寫株、確兩個漢字,分析他們是左右結構,書寫是要注意左窄右寬。然后,讓學生自主練習描紅課后練習。
3、最后我讓學生再次默讀全文,然后交流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目的是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
本環節安排了“三讀”,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讀中幫助學生掃除文字障礙,在讀中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為后續的研讀、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品讀課文,初識竺可楨。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9
一、自主閱讀,激發情感。
上課伊始,根據在第一課時學生學習生字新詞、讀通、讀順課文,理清課文脈絡的基礎上,我以復習生字詞為目的引出學生說出“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然后引導:假設現在我們就是那一行游客,跟著向導一起上島,看看在島上我們都做了什么蠢事。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覺得哪些行為已經是愚不可及?仔細讀課文找出有關內容,細細體會。
出示課件,閱讀提示:
1、自由讀課文3——4自然段。
2、找出有關句子,說說自己是怎樣愚不可及的?把你的體會批注在書上。
3、把你的體會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抓重點詞句,以問導讀,領悟“道”
我先引導學生推敲文本中的“欲出又止”和“躊躇不前”兩個詞感受小綠龜的處境,讀懂文本傳遞的信息。然后提出問題:試想一下,弱小無助的幼龜面對如此兇猛的天敵,又是啄又是拉,處境多么危險啊,此時你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帶著這樣的感受一起來讀這段話!
學生通過讀,充分理解這段語言傳遞給我們的信息了:我們真是愚不可及啊!緊接著,我引導學生想象補充,個性閱讀文本,體會游客與向導截然不同的態度。我設計了四個引讀問題。
1、如果你就在現場,面對這樣緊張的一幕,你又會怎么做?那么同伴,向導又是什么反應?體會我、同伴、向導的對幼龜處境的不同態度。
2、沙灘上真的沒有事嗎?(不是)是啊!我們著急,擔心,揪心,可向導卻若無其事,誰來讀讀向導說的話?
在我們眼里向導是個什么樣的人?那我就要采訪一下向導,看他怎么說?
3、此時,我和同伴對向導所說的“自然之道”是怎么理解的?
4、向導的冷淡,招來了同伴的一片的呼喊!同伴們會怎樣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話來勸勸向導嗎?再分角色朗讀。
“你得想想辦法啊!”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
“不能見死不救”
(這段設計,體現學生個性的閱讀文本,體會文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想象中充實閱讀體悟,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分享別人的智慧與成果,提高自己的認識,如能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這更是閱讀的一種樂趣。)
三、圖文結合讀,通過比較分析再讀,體會結局的殘忍。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采用教師范讀,學生結合多媒體課件展示的畫面讀中想像,想象后再朗讀文本,補充文本,通過讀去填補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通過想象讓學生走進文本、甚至超越文本。
如:我在出示“不一會,數十只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出歡快的叫聲,響徹云霄。”這段文字的同時,我還展示了食肉鳥啄食幼龜的動畫,并配有食肉鳥響徹云霄的叫喊聲,我問:看到這樣的畫面,聽到這樣的聲音,你的心情如何?向導的心情呢?我們再把書讀進心里:向導心里難受極了:(學生發揮想象填補心里的想法)
是啊,向導心理難受極了,我們救了一只,卻傷害了無數只。
教師引讀,學跟讀:
終于,向導發出了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
現在我們再來回想一下向導之前說的那句話(出示向導的話:“向導卻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齊讀)還會指責他嗎?現在你該如何體會“自然之道”的含義?(大自然生存的方式)
四、以讀促寫,深化情感
課文讀到這兒,孩子們(出示寫話練習:)
假如我是葬身嘲鶇之腹的一只小幼龜,我想說……
假如我是一只吃得飽飽的嘲鶇,我想說…
假如我是親身經歷這件蠢事的作者,我想說……
請選擇一個寫一寫。
學生寫完后交流,教師小結:我們都感受到了人如果遵循自然之道,就會保護幼龜,如果人違背自然之道,就會傷害幼龜。(板書:人違背遵循)這篇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了我們好心辦壞事的故事。孩子們那,我們“我們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
為了鞏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我還設計了拓展延伸內容,讓學生內化“道”。師:回顧我們學過的課文,你還知道哪些違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嗎?我們之前學過的,《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拔苗助長》《我要的是葫蘆》《“打掃”森林》,都是講自然之道的課文。學生講述自己生活中的自然之道的事例。
五、回歸升華,真誠解“道”。
教師總結:其實,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有生存的規律,如果我們違背規律做事,就會得到與愿望相反的結果。如果我們遵循自然之道,就能與自然和諧共存。
六、布置作業
出示課件:作業:
1、把故事講給家長聽,和家長一起探討有關自然之道的事情。
2、收集有關人類從大自然中受到過哪些啟發,有什么發明創造的資料。
板書設計:
遵循救
人自然之道龜
違背害
人是萬物之靈,自作聰明,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0
一、教材說明:
菡子的《八只小貓》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課文通過對景德鎮的瓷小貓生動的描敘和精要的介紹,贊美了我國傳統工藝品制作者們的創造性勞動,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生活中美的追求、憧憬之情。
這篇文章緊緊扣住瓷小貓是兒童玩具的特點,自始自終用擬人手法,觀察仔細,描寫生動,既有正面描寫,又有側面描寫,既有個體描寫,又有整體描寫,字里行間洋溢著純真和童趣;同時在記敘中穿插說明,說明性文字簡潔準確,把為什么“打敗了日本的瓷小貓”的原因交待得一清二楚,更說明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歡不是出自個人的偏愛,而是有客觀的依據;另外,縱觀本文思路,條理清晰,全文按總分總展開,第2段層層遞進描敘了觀賞瓷小貓的四個發現,第2段與第3段互有因果、補充和層遞關系,文章最后一段從愛玩具到更愛藝術品到愛一切美好事物,主旨得以提升,文章蘊涵豐富。
二、教學對象分析:
二期課改的內涵是要讓課程適應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讓課堂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園地。在小班化教學實踐過程中,同學們能夠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在組長的帶領下能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但是由于學生年齡大,其中的部分學生有點怕難為情,因此在組內互動時不夠積極。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課文,知道作者喜愛八只小貓不僅是由于她們姿態和神情的可愛,還因為這是一群為國爭光的小貓。
2.知道作者寫《八只小貓》的觀察順序。先是一只一只地看,再是八只小貓放在一起看,最后從為國爭光的高度看。這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現象看到本質的觀察過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節,讀出自己的感受,能背誦其中的部分句子。
4.根據插圖和想象自編童話小故事。理解“一個擺法就是一幕童話”的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理解,知道作者喜歡八只小貓的原因,不僅由于
它們姿態神情的可愛,還因為這是一群為國爭光的小貓。
2.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發揮學生的想象,自己編童話,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課文找過渡句的方法,知道作者喜歡八只小貓的原因。
2.根據老師自制的八只小貓的圖片,學生對照著說出每只小貓的姿態,熟讀
能誦并且用生動的語言把它們說具體。
3.五人小組,學生用自制的學具“擺一擺,編一編,說一說”,展開想象自編童話小故事。分頁標題#e#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第二節,理解作者怎樣描寫八只小貓姿態和神情的可愛。如何理解“一個擺法就是一幕童話”。
四、教學策略:
1、尋找最佳的切入點
傳統的教法往往逐段逐句串講,平鋪直敘,教學設計缺乏創意,教學內容面面俱到,卻不易調動學生的興趣。因此,聰明的教師處理教材時就如庖丁解牛,高屋建瓴,牽一發而動全身,也就是說教學中要尋找最佳的突破口。尋找突破口的方法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善于抓住題眼,以一字詞帶動全篇。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善于在閱讀課文中把握那些關鍵的對全局起提綱挈領的字詞,通過它們,發現全文的內容、寫法、情感、主旨和構思。例如,本文授課時抓住一個“活”字構建整節課的框架,提出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問題。“同學們,你們能用課文中的詞和短語來概括八只小貓的特點嗎?”“你能找出嗎?” 正因為八只小貓有如此多的特點,才引起了作者的喜愛。文中有句話概括地說明了作者喜歡小貓的原因。讓學生找到過渡句。就這樣,以“小貓”為主線,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地突出本文的教學重點。
2、獨特的詞語教學。
詞語是語文大廈的基石,詞語教學相當重要。現在的課堂詞語教學正走向極端,或強調識記,或避而不教。針對五年級學生實際,我認為應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本人的字詞教學通常是從多角度調動學生的興奮點,如故意寫錯音形、或根據意思寫詞語、或找同義詞等等。針對本文實際,我提出新的詞語教學法,要求學生判別句子中詞語的運用是否恰當。“何其平庸”與“擇要述之”讓學生從字面來結實它們的意思,然后再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深印象,誘導學生辨析,既減輕學生記憶的負擔,又提高了運用能力,真正做到了務實高效。
3、注重朗讀涵泳。
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教學法,是進入課文的橋梁,讀著讀著,學生沿波討源,披文入情,神游其中。本文教學既有全篇朗讀,又有局部品讀;有教師引讀,也有男女聲對讀。通過全篇朗讀,加深對課文的整體感知,了解文章的總分總結構;通過涵泳品讀(如對有關“活”的句子的品讀),借助聯想,點燃頭腦中儲存的生活表象,再現作者筆下的生活情境,感受文中的童真和情趣。
4、層層蓄勢的思想:
根據奧蘇伯爾的認知結構說,學習者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時,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觀念與要學習的新觀念的差異應清晰可辨,這種分辨愈清晰,愈有助于新的學習與保持。本文的終極目標是學會在記敘中運用說明的方法,我先讓學生試著擺一擺八只小貓,深刻地領會描寫具體生動的特點,然后把八只小貓做為一個整體,同樣讓同學動動手,動動腦,動動口。這幾個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自己編童話,在理解句意的同時,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當然這其中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在小組討論時,展開說話練習,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分頁標題#e#
5、創造情境,以說促寫,讀寫結合。
在教學環節的最后階段,我出示實物(企鴨玩具),創造情境,要求學生進行口頭作文,以說促寫。眾所周知,“作文作文,好以捉魂”,而作文教學情境恰能解決學生作文的無米之炊,解決學生“寫什么”的材料問題;同時情境作文,能增強學生的感受與體驗,從而提高了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因為境能育情、情能造境;另外情境作文能培養學生在應急狀態中的靈活的應變能力。在口頭作文后,布置小作文,要求課外仿效記敘中穿插說明的寫法,做到讀寫結合。誠然,閱讀教學是以理解吸收為主,但是我們不能拒絕寫作對閱讀天然的遷移,對于五年級的學生,尤其要重視讀寫結合。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1
《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課文描寫了他和一個小孩子觀察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課題定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科學態度。
怎樣展開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呢?我借鑒了其他語文老師的經驗,沒有急于完成教學設計而是仔細分析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我所講的第二課時中,我想要落實兩個目標,一是理解課文內容,能通過竺可楨爺爺的動作和語言體會他對科學的嚴謹、認真、負責的態度;二是從竺可楨和小女孩兒身上受到啟發,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的觀察,才能準確的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于通過學習課文語言的表達,抓住動作和語言的描寫體會竺可楨爺爺的科學研究精神。
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了解竺可楨幾次看杏花的情景。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通過學生讀,討論,交流等形式去體會學習。確定了總體的教學思路,于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來圍繞文章中的一些語言、動作描寫的重點詞句來學習。如:抓住“爺爺,你又看花來啦?”“說著,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的問……”等幾處語言的描寫,引導學生感受竺可楨爺爺研究的'嚴謹、認真以及對待他人和藹可親的態度。
從朗讀指導中,我抓住“時間像飛箭……杏樹的花苞。”和文中的一部分對話描寫。分別從中訓練學生有感情的讀出自己的感受。
在第15自然段至結尾的學習中,我本著從重點詞語,如:頃刻間、興沖沖、鄭重等一些詞語中體會文章所表達的人物的情感。
盡管預設比較細致,但由于自己教學經驗的不足,致使多處的感悟學習不深、不透,似乎是停在文字表面的感覺,存在著處理不妥之處。
1、抓住了動作詞語,但抓的不全,挖的不透。
教學中我選擇了“習慣的問”體會竺可楨對科學研究的主動探究,長期觀察的精神。在備課中,我在教材分析中注意到了這一點,但對于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情感卻沒有深刻體會到,可以說帶有一種模糊性進入了課堂。通過課后與小教科滕老師的交流,我發現是自己沒有發覺理解這段內容的方法,怎么能讓學生準確理解呢?如果在抓住這一點的同時結合前后的內容,包括竺可楨觀察杏花時的動作,與孩子交談時的一些詞語的流露,很自然地就能理解了這一點。
2、借助對話進行有感情朗讀的訓練,但沒有彰顯學生的個性朗讀。
在對話朗讀部分,我設計了想象補充提示語,分角色朗讀,體會竺可楨爺爺對科學一絲不茍的態度:這篇課文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說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并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后進行分角色朗讀。盡管學生們在教學過程中讀得很是起勁,但總覺得有“千篇一律”的感覺。回顧教學過程,正是在這個環節上我處理的過于急躁,包括提示語的顯示。如果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以不同的感受來讀出不同的語氣達到“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效果。
3、放手讓學生走進文本,但沒有放開。
我以為這節課教師放的不足,今后應在教學時在放的同時應及時的收回,應抓住學生的回答重點點撥,以加深理解,比如:教學第三自然段“爺爺彎下腰來,習慣的問”這時,應抓住“習慣”一詞,從哪還可以看出來?
皮亞杰說過:“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利用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讓學生或演或仿或做,在活動中獲得體驗,發展多種能力,體驗文章的有趣。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2
說教材: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本單元要在原先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寫人狀物類文章的一般特點,特別應指導學生揣摩狀物懷人、托物寄情和對比烘托、側面描寫等寫人狀物手法的巧妙運用,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模仿練習寫段。
本文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貴之處,表達了對這兩棵樟樹的贊美和對宋慶齡的懷念之情。
表面看,文章層次清楚地介紹了樟樹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樹要贊揚宋慶齡高尚的品格和堅毅的革命情懷。因此,教學本課的難點就在于要通過理解樟樹的可貴之處來引領學生領會樟樹的象征意義。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依據學生實際及教材特點,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緯度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學習,在腦海中樹立樟樹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樹的可貴。
3、領會樟樹的象征意義,體會人們對宋慶齡的崇敬和懷念之情。
說教學方法:
1、運用“以疑導學”的教學模式。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力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經歷“無疑——生疑——質疑——釋疑”的學習過程,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和諧統一。
2、圍繞“樟樹的外形美和品質美”展開教學,以讀激情,以讀促悟,以情助讀,情景交融。學生在讀書、讀書、再讀書的過程中,得到情感體驗,受到思想啟迪,感悟到本文借物抒情、以樹喻人的深刻內涵。
3、“重感悟”“重積累”。本課的設計,強化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讀出文章的意境,并聯系課外閱讀,課外搜集的有關宋慶齡這位偉大女性的資料及有關樟樹的資料,加深學生體驗,將課外積累和課內閱讀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4、“大問題引領,小問題貫穿”。教學中,我將圍繞“這是兩棵怎樣的樹?”串聯各個段落,“這是宋慶齡故居庭院里的兩棵樹”、“這是宋慶齡故居庭院里的兩棵樟樹”、“這是宋慶齡故居庭院里蓬蓬勃勃的兩棵樟樹”、“這是宋慶齡故居庭院里蓬蓬勃勃的、拒蟲香氣永久保持的兩棵樟樹”層層遞進,完成教學內容。
5、“教是為了不需要教”,讓學生獨立掌握學習方法與規律形成獨立的學習能力與習慣。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和出發點。本班學生素質參差不齊,一部分學生底子薄、基礎差,課堂上通過激趣引導時可以保持住這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力。本課的學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和查閱工具書。
說教程序:
本課的教學我計劃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是讓學生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詞語,理清文章層次。學習第一段。第二課時學習第二、三兩段,懂得樟樹的可貴之處,領會樟樹的象征意義。下面我著重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程序。
一、揭示課題,質疑導入
上課開始,我用簡短的語言回顧復習第一段的內容,上節課我們通過學習知道了周總理曾勸她搬家,可是她——舍不得那兩棵樟樹。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走進宋慶齡的內心深處,齊讀課題。
二、誦讀文本,感悟“外形美”
讓宋慶齡舍不得的兩棵樟樹到底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點?宋慶齡故居值得寫的東西很多,為什么作者單單要描寫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讓學生自由朗讀第4自然段,找出一個最能反映樟樹生長特點的詞語“蓬蓬勃勃”。哪些地方反映樟樹的蓬蓬勃勃呢?學生再讀課文,圈畫出有關詞句,組織交流。朗讀是引導學生體驗課文情感的佳徑,而學生富有感情地朗讀本身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觀察力的表現。這也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宗旨所在。要能感悟樟樹的“外形美”,就要充分憑借朗讀這一教學手段,結合多媒體顯示文中的插圖,指導學生抓住“樟樹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壯,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 “稠密的樹葉綠得發亮” “樟樹四季常青,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它們總是那么蓬蓬勃勃”這些句子來感悟“蓬蓬勃勃”,組織自由讀、指名讀、賽讀、齊讀、想象讀等方式,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咀嚼、品讀、想象、評價,感悟樟樹的“外形美”,讓課文的語言有效地浸潤學生。適時,我設計詞語積累:舉出幾個形容樹長得很茂密的成語。
三、比較評議,品位“品質美”
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寫出了樟樹具有拒蟲香氣的高貴之處。讓學生先自讀課文,看看樟樹與別的樹木有什么不同之處?再讓學生自讀、圈點、小組討論、交流,體會樟樹的“可貴之處”,這樣既保證了每個學生都充分參與,又給他們的參與提供了可選擇性。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借助多媒體把學生說的句子顯示在屏幕上,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品位領會句子的含義,理清句子之間的關系,體會到樟樹的高貴之處。適時,我設計造句練習:用無論……總是……和只要……就……造句。在這個過程中,我只做適當的點撥指導,學生始終是積極的探究者、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這種自讀自悟的自主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愉悅感。
四、合作探究,體會“共同的精神”
通過以上學習,學生很順利地知道了樟樹的外形特點和樟樹的高貴之處在于:具有拒蟲的香氣,并且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這時,我引領學生回到課始的問題:文章的題目是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那寫樟樹和宋慶齡有什么關系呢?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為什么愛在兩棵樟樹前留影留念?為解決這一問題,我讓學生介紹在課前了解到的宋慶齡的相關資料,且邊聽邊想:宋慶齡和樟樹有哪些相似之處?然后展開小組討論,最后代表發言。通過對文本、課外知識的有機整合,學生對本課的寫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淺不一的獨到的解讀。從而讓學生潛移默化掌握狀物懷人的寫作手法。 “言為心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學生的個性化感受。這一難點的突破充分體現個性化閱讀,如何讓學生了解樟樹的象征意義,有目的的設計了一個比較具有思維價值的開放性問題:尋求樟樹與宋慶齡的共通之處,為了避免學生無的放矢,我要給予學生思維的方向,引領學生將文本語言與課外知識有機整合,在此基礎上,學生經歷了一次思考、探究的過程,鍛煉了敢于發表自己不同見解的能力,展示了每個生命個體的風采。
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讓學生查閱宋慶齡同志的有關資料,然后以“我崇敬的宋奶奶”或“我心中的宋奶奶”為主題舉行一次故事會,讓學生通過講故事來更多地了解這位偉大的女性。這樣的作業設計旨在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由課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3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后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著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
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著讀者的閱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以時間為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著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于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課文最后表達了科學家們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證據,重現恐龍飛向藍天這一歷史進程。
教學本課,要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
“點睛之筆”是指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作者在這句話中,運用極其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古生物科學家們歷時百年的漫長研究歷程與取得的成果喻為“畫卷”。科學家們根據恐龍與鳥類骨骼上呈現的許多相似之處,提出了鳥類由恐龍演變而來的假說,但始終缺少強有力的證據。直至20世紀末,在經歷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終于有了遼西的重大發現,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這無疑為該項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加速了此項研究的.進程,因此,說它是“點睛之筆”。
② 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重現這一歷史進程。
“這一歷史進程”指的是恐龍家族中的一支──獵食性恐龍長出羽毛、學會飛翔、演化為鳥類的漫長歷史過程。這句話是說科學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現有資料與條件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探索,搜集到更多的化石、更豐富的資料,力爭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如標本復原、動畫展示)將其演變的全過程形象直觀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2)對詞語的理解。
茹毛飲血:指原始人不會用火,連毛帶血地生吃禽獸。
毋庸置疑:指無須懷疑,是鐵一樣的事實。
二、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兇猛、鴿子、欣喜若狂、描繪、形態各異、輕盈、敏捷”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3.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布置學生查找、閱讀有關恐龍的資料,做好知識儲備。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學生交流,以擴展知識、開闊視野。
2.教師可以在學生初讀提出不懂問題的基礎上展開教學,針對學生不理解的或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把理解課文內容和體會表達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
3.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學習課文的第3、4自然段時,可以通過教師引讀、對比朗讀等方法,直觀感受課文敘述的條理性,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恐龍演化的過程說一說,達到內化吸收語言的目的。在學生講述的時候,可以根據課文描繪的情景,展開豐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關恐龍進化的知識。
4.這篇課文語言準確生動,教學時應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可以采用刪減比較、對比朗讀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文中準確的語言。如,“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一支”指的是恐龍的某一個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長的演化”是指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過程,而不是突如其來的變化。又如,“一些與鳥類親緣關系較近的恐龍應該長有羽毛。”“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龍;“應該”表示一種推測的意思,說明在沒有找到證據之前,不能確定。
語言準確是說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點,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找出自己認為表達得準確的語句,說說句子中的哪些詞語用得準確,再談談自己對這些句子的理解和體會。
5.本課要求會認和要求會寫的字比較多,可以讓學生自己交流哪些字容易讀錯,哪些字容易寫錯。學生交流時,注意提醒以下幾個字:“凌”讀línɡ,不要讀成lín;“嶄”讀翹舌音;“鴿”字的第二筆是點不是捺;“盈”字上面的“”不能寫成“”,“”的末筆是點,不能寫成捺。
6.課后設計了選做題,引導學生將課內外語文學習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有關科技知識的書目、報刊和網站,引導學生繼續閱讀,了解恐龍的有關知識,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主動探索的精神。
四、教學案例
教學設計片段:第四段的教學
學習這一段時,根據討論題,學生自主讀文思考,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1.自由讀文,說說這一段介紹的是什么。(介紹的是億萬年前恐龍的龐大家族)
2.再讀全段,根據課文內容和表格的提示,與小組同學合作填寫下面的表格。
(注:此表格中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情況取舍,即教師給出一部分,其余部分由學生合作完成)
3.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詳細地介紹恐龍的“龐大家族”?
4.根據所填寫的表格內容,看看作者是怎樣把這樣一個龐大家族清晰有序地介紹給我們的。
5.在這個大家族里,哪種恐龍經過演變飛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中生代地質年代上的中生代距今約2億5千萬年至6千5百萬年,持續的時間長達1億8千萬年左右,又被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那時,在陸地上有恐龍,海中有蛇頸龍,空中有翼龍。
化石指古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4
【說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四年級第一單元《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這首詩畫面明麗,情感歡悅,語言形象,音韻暢達。依據教材的特點及四年級學生的學習基礎,本課教學一定要引導學生朗讀吟誦,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以達到培養讀悟能力,豐富語言積累的目的。根據上述分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古詩的內容,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展開想象,初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詩句,培養自學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默寫。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句,細細體味詩人所描繪的景色。
教學難點:體會詩的意境。
【說教法】
為了較好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有效地突出重點,達成預定教學目標,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讀釋義——繪畫會意——品味誦讀”這四大主要步驟進行教學。力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明確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新《課標》這指出了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也說明學習方法遠遠比學得的知識重要。因此,我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地讀書,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參與,充分地合作。主要學習步驟為:自讀、交流、質疑、繪畫、品讀。
【說程序】
操作程序分如下四個環節進行
(一)創設情境,誘發創新激情
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多取決于興趣。教學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詩意圖(出示圖)由此而問:“同學們,看到這幅畫,你想到了哪一首詩?”由畫中的荷花和蜻蜓,學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詩《小池》,讓學生背誦后,我接著說:“這幅畫是我們班同學學習古詩《小池》后為它配的一幅圖,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詩《宿新市徐公店》學完后,讓你們也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圖畫。”這樣導入很自然地把學習帶籬新知識的學習環節,學生都覺得挺新鮮,躍躍欲試,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讀畫結合,訓練創新思維。
這一環節,主要分2個步驟進行教學。
1、自讀釋義
“釋義”包含“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這些內容。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就必須在課堂的教學中實現主體自主學習,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學要求:①把詩句讀準確,讀通順。②讀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什么?③標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讓學生借助手中的工具書或課后注釋或插圖等,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了解古詩的作者,詩句的意思。其次讓學生把自學的成果在小組交流、討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筆記下來;接著全班同學交流,匯報自學情況,相互補充、糾錯等,最后學生質疑進行合作學習。
課堂上通過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立體交流,使基礎能力不同的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傳播信息。幫助學生自學、自悟、理解古詩。
2、體驗意境
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學生理解詩文大意后的升華。把學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從而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深入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感情,最終受到思想教育。
怎樣引導學生進入詩的意境,我是這樣做的,在學生通過自學基本了解詩意時,我適時提出:“你覺得詩中應該有哪些景物”?同時鼓勵學生想到了什么就說什么,學生在自由表達的過程中,拓展了創新思維的空間,學生的回答除了詩中描寫的景物“籬落、一徑、樹頭、兒童、黃蝶和菜花”之外,也有的說:“我覺得還應該有藍天、白云”。還有的說:“我覺得應該有一只小鳥和一只小貓,就更真實了。”等等。顯然學生對詩中的景物已了如指掌。胸有成竹。為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空間進一步拓展,我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所說的簡直就是一幅美麗的畫,現在,請你們把這富有情趣的兒時生活畫下來吧!”于是,學生在歡快的音樂陪伴下,開始了繪畫,畫完后要求學生為這幅畫配上一段文字,便不知不覺地進入詩人創設的情境中。
(三)品味誦讀
俗話說:“熟讀詩歌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有感情地誦讀,不僅可激發學生的想象,還可更好的使學生領會詩的意境,學生對繪畫評價之后,我接著說:“詩人也被這幅畫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會怎么想呢?”這時,學生不言而喻地會想到這首詩,之后請學生站起來,加上動作和表情一起朗誦這首詩。
(四)總結拓展
課末,我整理板書并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撲蝶圖,感受到了詩人對春天和鄉村生活的愛。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最后布置課下作業。①默寫古詩②把古詩改寫成一篇寫人記事的記敘文。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緊緊圍繞教學大綱,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動口,動腦,動手活動中,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飛躍,使知識教育與素質教育得到了有機的結合。
《清平樂·村居》說課稿
一、說教材
《清平樂·村居》是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首詞,它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和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整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借助畫面與注釋,了解詞的大意。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詞的一般特征。在多層次的誦讀、想象、拓展中,感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鄉村生活的和諧美好,體悟詞人對這種安寧生活的向往。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讀的課文,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導學生融入課文,感受江南鄉村的清新秀麗、安寧祥和之美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學法:1.“邊讀、邊看、邊想、邊理解”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讀寬”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發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四、說教學環節
本課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卻把一家農戶的環境氣氛鮮明地勾勒出來,語言清新秀麗,淺顯易懂。為了讓學生在多層次閱讀過程中體會詞境,感受鄉村生活的安寧美好,我一直把“邊讀、邊看、邊想”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力求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根據本文的內容、語言、結構等方面的特點,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我設計如下教學思路:
(一)目標導學,詩詞比較。
學生接觸詞很少,怎樣讓他們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通過回憶古詩,進行比較從而獲得有關詞的知識。因而我從高鼎的《村居》入手,讓學生比較著學習,這樣學生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這首詞,把它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評。
3、抽生讀并正音。
讀,是詩歌教學之魂。初讀課文時,給學生設置一個訓練坡度:讀準,字正腔圓;讀流暢,表現韻律。首先,要求讀正確,關注“剝”、“蓬”等字的發音,感受詞的韻腳;
(三)合作交流,感悟詞境。
古詩詞有著“詩中有畫”的特點,教學時,我嘗試從再現詩的畫面入手。讓學生說說村居的景色:“茅檐”、“溪上”、“青草”,接著再體會村居的人美:翁媼的相媚好,大兒鋤豆,中兒正織雞籠,小兒剝蓮蓬。讓學生結合畫面感知詞意,體會村居的無憂無慮,幸福自在。
(四)總結提升,感悟詞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尋常的田園生活,作者辛棄疾為何如此沉醉呢?此時,一段詞人生平資料的展現,恰到好處,再次展現了國泰民安的內涵。
(五)強化訓練
主要設計了兩個作業:一是背誦,一是小練筆。這個過程,既需要學生“入乎其內”,又需要學生“出乎其中”,從總體上把握詩詞,并且把握的是詩詞的精髓,再現的是詩詞的神韻。同時,它以靈動的思維靈動的形式保持了詩詞的靈動性,學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寫出美。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5
一、 說教材: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一個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這封信首先表達了“我”和媽媽對加利先生的問候和深深的謝意;接著深情回憶“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懷著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學習,用生命捍衛和平;最后,呼吁國際社會一致行動起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
教學難點是認識“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書信體文章。信中飽含著一個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摯情感,它用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機聯系起來。語言樸實,情感強烈,讀之催人淚下。但長期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孩子,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我在教學時注重:
(一)運用遠程教育資源,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首先,是利用下載的圖片資源,為學生創設情境。因為學生們均來自農村,信息資源渠道狹窄、閉塞,對于世界局勢可謂是一無所知。我把收集到的圖片經過選擇、整合、加工后再現情景,讓學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勢,從內心深處喚起他們對戰爭的憤恨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在導課時運用和諧的音樂來襯托小作者的喪父之痛;在講解小作者手捧鮮花到機場迎接父親的靈柩回到祖國時,播放了《葬禮進行曲》,渲染了悲痛的場面和悲傷的情懷,以此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
更易激發學生情感與作者達到共鳴,從而正確認識當今世界局勢,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再者,針對文中出現的和平之花,我專門用鮮艷的紅色打印成鮮花的形狀,并寫上“和平”兩字,更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和平之花是那么的鮮艷,可是也是那么的易被摧殘,讓學生從中感受的戰爭的可惡和對和平的期盼。
(二)引導學生多揣摩,從作者的喪父之痛中體會和平之可貴。
教學中,學生通過讀課文思考:“爸爸是個怎樣的人?”“他的嘴張著,在呼吁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特別是含義深刻的句子以及信中“我”的呼吁來重點理解體會、感悟交流。教學中還采用換位體驗:假如你是雷利,你會怎樣介紹爸爸?假如你是雷利,為這樣的爸爸感到自豪嗎?假如你是雷利,當看到爸爸的遺體躺在靈柩里時,你的表現會怎樣?……這些方面引起學生與作者的共鳴。又從重點語句(如“喪父之痛”的句子、“世界并不太平”的語句以及“對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體驗中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三)加強指導多讀,讓學生在反復有感情地朗讀中體會情感。
教學中,主要采用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自由讀、指讀、齊讀、品讀、比讀、引讀等多種方式,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的自由讀、指讀、品讀,使學生讀中有所體會,讀中有所感悟;通過學生的品讀、比讀,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提高朗讀能力;通過教師引讀,渲染氣氛,使文中感人至深的場景得以再現。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尤其是重點語句,讓學生讀出感悟,讀出體會,讀出感情,讀出渴望,特別是“他的嘴張著,他在呼喚”和“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以及“讓二十一世紀那已經能夠聽到的腳步聲為戰爭敲響喪鐘,讓明天的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等語句的朗讀,要達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說學法:
這篇課文的重難點語句較多,作者的情感學生無從體驗,他們對此難以理解。因此我設計這樣讓學生去學習:
(一)欣賞音樂,進入情境。
要讓學生能體會作者情感,為他們創設一個催人淚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學生通過欣賞音樂,聽師解說,初步感受小作者的喪父之痛,也為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打下了情感基礎。
(二)質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過學生讀文質疑,抓住含義深刻的重點語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畫、批注、體會、朗讀),并運用遠程教育資源補充大量的事實資料(圖片、數據等),讓學生從字里行間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一步從內心深處強烈地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三)升華情感,拓展練筆。
在深入感悟課文內容后,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除了從朗讀中傾吐自己的感情外,還有千言萬語要傾訴,看著戰爭中和你年紀相仿的孩子,為了制止戰爭、維護和平我們應該怎樣做呢?讓學生用一個詞、一句話、一個符號盡情抒發自己此刻的心情,讓學生的情感一瀉千里,一吐為快,從而維護和平的信念更為堅定,并將化為今后的行動:如努力學習,掌握本領,做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或給戰亂地區的兒童獻愛心等。
(四)說教學程序:
在備課時,我認真鉆研教材,尋找了有關的遠程教育資源和教學資料,進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書信的主要內容及重點詞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情感目標: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從而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3)技能目標:讓學生結合遠程教育資源理解重點詞句和體會情感,以及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通過三個目標的確定,上課也就能有的放矢,較圓滿地完成了預期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上,環環相扣,步步深入(見教學步驟),盡量使課堂每一分鐘能得到合理運用,遠程教育資源的取舍、使用與教學內容相融合,使它們的配合使用盡量能達到天衣無縫,為教學過程服務,使課堂教學因此而生輝添彩,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第一:和諧的背景音樂帶領孩子入情入景,為本文的學習定下“基調”,使學生知道有一個孩子和我們不一樣,為學生體會思想感情做好鋪墊。
第二:提出三個有利于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問題,便于學生對課文大意的了解。
第三:環環相扣地提出問題:我的爸爸是個怎樣的人?他的嘴張著,仿佛在呼喚著什么?可惡的戰爭奪去了爸爸的生命,那世界是否從此就太平了呢?作為新世紀的兒童,面對戰爭,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我們應該做些什么?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對文章有了較深一步的了解。
第四:進行重點段落和重點句子的指導朗讀,并利用“換位”的問題,“假如你是作者,當看到爸爸的遺體躺在靈柩里時,你的表現會怎樣?”并配上音樂《葬禮進行曲》及孩子們對爸爸緬懷深情的朗讀,使課堂氣氛變得凝重、熱烈。
第五: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一段的同時教師出示戰爭中的有關畫面幫助學生理解,進而引發孩子們呼吁的渴望,自然過渡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學中。了解作者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將課文教學引到一個小高潮。這時孩子們對和平的渴望非常強烈,讓孩子在盡情抒發情感的同時,理解我們要呼吁什么,我們可以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讓孩子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將全文教學推向高潮。
最后:全體學生一齊表達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愿,使本課教學達到高潮,并結束教學,留給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間,進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腦海中根深蒂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比較簡單,只有三朵“和平之花”。這三朵“和平之花”,既是爸爸臨死前對和平的呼喚,也是小作者發自內心地對和平的呼喚,更是所有的孩子對和平強烈地呼喚。
教學反思
在我設計的這課堂中,我以孩子的讀做為導線,用不同形式的讀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以讀導悟,化繁為簡。使整個課堂有張有弛,環環相扣。而遠程教育資源在本課就猶如為學生插上了聯想的翅膀,讓學生不停地在戰爭與和平兩個不同的時空中穿梭,從而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維護和平的信念。
我的說課內容結束,請各位評委和老師們予以指點。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08-05
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說課稿06-26
初中下冊語文說課稿04-19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模板03-16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鳥語》說課稿06-01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5篇)11-18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精選21篇)03-22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精選15篇01-03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4篇01-10
四年級下冊語文《中彩那天》說課稿優秀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