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目標《孫權勸學》選自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該單元是一個名人單元。這些文章人文內涵豐富,都各自有側重地寫出了名人的品格、氣質和生活道路。教學這一篇課文,應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這三個方面著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以及給我們的啟發意義。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在反復誦讀中,并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該課總得來說在名人單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對人物的體會必不可少,對文言文的教學我們應重視落實字詞和朗讀的培養,可以說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的。)1知識目標: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文章內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實詞、虛詞的意思。能力目標: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情感目標:理解“讀書求知的可貴”(開卷有益)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1、總得來說,“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朗讀法的運用不可缺少,同時應在課堂中教學形式多樣,齊讀、誦讀、自讀、對話朗讀等等相結合。文言文教學新課程標準提倡新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教學思想,但是卻不能忽略了“雙基”教育,這對文言文教學可謂是一大挑戰,注重朗讀,以讀會意,可以加強對文言文的理解,同時給予文言文準確的定位很重要。對學生來說能夠閱讀淺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這是學習它的目的,要注重學生字、詞、句的積累,因為它是學生舉一返三,閱讀的基礎。2。、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讓學生深入課文。
3、討論法,這是學生掌握運用,實踐能力培養的一種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來自行解決問題。教師則引而不發,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可能發現真理。
三、學法的指點與指導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講法,師授生法,字字落實。重視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樣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處的結合起來,是語文教學課堂應訓練和實踐的。我國古代的教育文獻《學記》曾強調“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對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從教與學兩方面進行點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法具體: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方面的共同發展。第一方面,在誦讀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詞法方面的難詞難句、重要字詞,并由學生互相解答,教師“引而不發”,只把獲得結論的途徑指給學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從中悟出解詞的方法。第二方面,讓學生提出對課文思想內容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組織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題,對求知的正面宣傳和教育意義。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主要分三步:初讀—精讀—品讀。以讀貫穿始終。
(1)導入新課:三國時期,孫權手下有一大將軍叫呂蒙,英勇善戰因此孫權十分器重,但他卻不愛學習,每次孫權勸他學習,他都推三阻四,這不今天孫權又來勸說他了,那么我們一起走進《孫權勸學》去看看,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引發好奇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2)整體感知 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讀百遍,其義自現。”應反復進行,要引導學生采用個讀、聽讀、競賽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在朗讀的基礎上,簡單回顧。可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培養質疑問難的情緒。),所以可以設置第三個問題。1、齊讀課文,對文中的生字、詞、句進行解疑。2、請部分學生朗讀,找出認為特別需要重視的文言字詞。a.如:豈,難道。辭,推托,當涂:當道,當權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道授業的學官,等等。b.呂蒙面對孫權的勸說,有沒有接受?他后來的結果怎樣,你從哪里看出來?
不可不學———辭+就學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協作質疑(朗讀課文,同學之間合作、討論、探究)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懷疑精神。通過對文章的品讀,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學生借助注釋、資料,運用自學法閱讀課文,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答,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意在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讓我們從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變化。1文章題為“孫權勸學”重在“勸”字,他是如何來規勸的。2呂蒙的改變,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魯肅的論議:(一問一答)
(4)品味賞析
精讀課文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揣摩當時人物的語言、神態以及對待讀書的態度,進一步明確文章的主題。可以說這是一種思考閱讀,這四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1呂蒙乃一介武夫,要勸說他學習是何等困難,在這過程中孫權對此又是何等態度?(請學生進行對話朗讀,體味孫權當時的心態。呂蒙的話課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據課文進行改編)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嚴肅、懇切 卿言多務,孰若孤———責備 乃始就學——不情愿
1、文章中沒涉及呂蒙求學的.過程,卻讓我們見證了他極大的變化,主要是誰的神情、態度讓我看到了這一切(朗讀呂蒙和魯肅的對話,體會說話人當時的神態)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驚贊)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而別”?
2、孫權的話與魯肅的話情調有何不同?孫權比較低嚴肅、認真(君臣之分)魯肅則有調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學生已經能夠體會到文章的深層次內容和意義,對于自身的讀書有了進一步的明確,可以說有了教育意義。在此基礎上經過反復誦讀和品析語言,對課文內容應相當熟悉,可以開展類似于背誦比賽這樣的游戲,目的是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積累,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有利用記憶的鞏固。
(三)拓展遷移
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學以致用。這兩個問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對已學的知識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遷移,做到鞏固新的,復習舊的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和知識的積累。可以感受讀書事實正反兩面的例子,也可以從兩文的寫法特點上進行比較。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和掌握學習方法都是一種鍛煉。①與《傷仲永》進行比較閱讀,合作探究這兩篇文章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②既然讀書如此重要,請同學們列舉和讀書有關的的名言警句。
(四)師生小結
可以在學生總結的前提下,老師進行補充,也可以在此基礎上提高,拓展學生的縱深思維。形式也可以是“當庭陳訟式”、“新聞采訪式”。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業布置,比如抄寫字詞解釋,可以鞏固學生已學的知識,另外作業的布置主要是為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作訓練。
五、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孫權 不情愿 魯肅
勸 自豪 論議
嚴肅 驚贊
責備
呂蒙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話理念:
廣東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以“成長中的我”為中心,以“認識自我”、“交往適應”、“學習適應”為主線,強調學生“道德和心理品質”形成,是一門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
七年級教材以“成長中的我”為中心,以“認識自我”、“交往適應”、“學習適應”為主線,把相應的知識整合成一個有機的知識網絡。第三單元“學會交往”主要講述了學生怎樣正確認識自己、了解別人,尤其是與父母、老師及與朋友的交往相處。而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和睦關系是成功教育的先導條件。老師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深遠,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生活,也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健全。因此,本框的學習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影響較大,在教材中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生:
我認為,對學生的分析很重要,我們的教學應該“以學生及其成長過程中的困惑”為中心,我是這樣分析學生的:
初中階段,初一的學生正處于“危機”的年齡階段,學生們逐漸產生了較明顯的逆反心理,他們的情緒呈現出豐富而強烈、波動性大、不穩定,不成熟的特點,且學生平時接觸的.人較少,很多人具有我們通常所說的“小家子氣”,易與老師發生誤解、矛盾,甚至沖突,導致雙方關系疏遠或緊張。若不及時加以妥善的引導和解決,將不利于他們的成長。我們要告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很正常,一點也不可怕,而且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不良的。只是每個人的逆反心理表現得有強弱之分而已。
另外,正在進行的新一輪課改強調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何況我們手頭上的這本新教材正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更應該體現這一點。所以,我們還應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重點、主題或切入點。
以我校為例,我校屬于民辦學校,絕大部分學生家境較好,知識面較廣,思維也比較活躍,喜歡追求個性,因此學生往往有一種自視為“天之嬌子”的心理,有時候對老師的話不是一味的言聽計從,對老師的工作也不是非常尊重和理解,甚至個別學生會與老師起正面直接的沖突。
于是,我準備依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這一課,更多地從“心存感激、學會互相理解”這個角度,讓學生對老師多一份理解、寬容和尊重。
三、說教學目標:
(一)目標處理
通過指導學生自主探索地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
正確處理師生關系。具體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了解教師工作的特點,認識教師工作的辛勞。
2、能力目標: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懂得正確處理師生關系。
能自覺地增進師生情誼,養成熱愛老師,尊敬老師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重難點處理
本課重點與難點都在于如何講解“學生與老師”的新型師生關系,如何真正加強師生之間的互相了解,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獲得滲透性心理教育,促進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基于這種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設計《師生情誼》這一課時,力求使教學活動成為一個充滿快樂的過程,使師生雙邊的積極性都受到激發,都有積極的情感投入,讓學生快樂中獲得知識,在“潤物細無聲”中不斷增強對老師的情感。
四、說教法學法
(一)教學方法
▲激趣——創設情感、激發興趣。通過語言、角色扮演、現場采訪及多媒體材料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
▲設疑——利用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思考并培養其分析問題能力。
▲引發——引發討論,圍繞問題,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精講——精講點撥,釋疑解難。
以學生為主體并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
(二)教學手段:電腦多媒體及課堂教學的整合
(三)學法指導:
(四)課前準備:
將全班學生分為每組6——8人的幾個小組,每組設立一個小組長,負責組織小組討論,并組織進行小組成員的課堂表現評價;設立一個記錄員,整理小組成員的意見;設立一個代言人,代表小組成員發表意見。
課前邀請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師到班。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興趣導入
導入:播放FLASH《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
出示課題:我愛我師(板書)
設計意圖:以直觀的音像資料,創設課堂學習氣氛,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
觀看四幅漫畫,提問:老師每天要完成哪些工作?(引導學生認識老師工作的特點。)并利用一分鐘的頭腦風暴法,讓學生說出教師的角色和作用(板書)。
接著引用語文課本中剛剛學過的海倫凱勒的《我的老師》片段,讓學生換位思考,站在海倫凱勒角度體會老師的辛勞以及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從而對老師由衷地說出:“老師,謝謝您。”
設計意圖:換位思考、感性體驗,加深對老師工作的認識,認識老師工作的辛勞,引導學生說出對老師的感謝。
(三)角色轉換談沖突
情景劇表演:《老師與學生的矛盾》
假如你是那位遲到的學生,你會
1、抵觸老師的批評?抱怨老師?
2、遲到有因,向老師解釋清楚,受到老師的表揚?
設計意圖:此處設置了一個小劇場,激發學生參與熱情,調動學習氣氛,同時讓學生在表演中進行角色體驗,在體驗中感知,在感知中明理。
面對老師的批評,有些同學把事情的真相講出來了并得到老師的諒解;但是有些同學沒把真相講出來,把氣憋在肚子里,這樣的學生會不會真正去理解和尊敬老師呢?
(四)推心置腹,獲知明理(突破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觀看FLASH《老師我愛你》
提問:看完剛才同學們的表演和FLASH后,大家有什么感想?要什么樣的老師大家才會去尊敬他呢?
(學生小組討論)
由小組代表回答,老師引導精煉出學生對老師的要求(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FLASH重新把學生從無意注意引導到有意注意上來,以較好的精神狀態學習本課的重難點;通過集體討論的形式,讓學生交流思想,加深認識,并且由小組代言人發表出學生的真實想法,讓參與聽課的班級科任老師聽聽學生心中真實的想法,讓老師來了解學生。
我們都知道交往與溝通都是兩方面的,只有做到雙方的溝通跟交流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
活動:現場采訪
現場采訪老師
以小組為單位,根據采訪參考,自行設計問題現場采訪老師,并把采訪結果在班中分享。
采訪參考
老師眼中的學生
老師對學生的要求
設計意圖:突破難點,讓學生以采訪的形式去認識老師心中的他們,讓師生之間彼此更加了解,也可以乘機化解一些師生之間的矛盾沖突。做到課上不僅是授課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而且是所有任課老師與學生的互動,進而真正加深師生之間的情誼。
師:從這兩方面要求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現在要建立的一中新型的師生關系就是:平等、民主、和諧、。(板書)
(五)知識拓展
觀看影片:《新中國的第一個教師節》(視頻材料)
欣賞對聯:
上聯: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晴雨,加上五臟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誠滋桃李芳天下。
下聯:十卷詩賦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緯地理,連同六藝五經四書三字兩雅一心,誨人不倦點點心血勤育英才澤神州。
設計意圖:拓展視野,加深學生對老師的再認識。
(六)知識鞏固:兩道習題(圍繞本課重難點設置)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學以致用
(七)歸納小結(板書設計)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的角色和作用)
本課結構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平等、民主、和諧
六、說教學設想:
我始終認為,真正的學生活動不能只是單純的身體動起來,更重要的是思維活起來,動起來。課堂上師生可以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決問題。本堂課主要是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手段啟發學生感知、領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老師的辛勞,老師的愛,實現學生自我教育,從而提高對老師工作的認識,增進師生情誼。經過分析、討論、欣賞和現場采訪,讓學生進行總結,相信學生會有所領悟。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一課的內容,是一篇介紹蘇州園林景色的說明文。其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語言準確生動。讀者從中還可以感受到我國古代藝人的精湛技藝的高超及其深邃的文化修養。通過教學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護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思想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教學中要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教學中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理清課文內容,理解課文的結構和語言準確的特點;
2、了解課文從整體到局部多方面說明事物的組織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準確表達的能力;
3、品味游覽蘇州園林的情趣和作者對蘇州園林的深情;
4、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為祖國民族的智慧而自豪的意識;號召學生保護一切優秀文化遺產。
教學重難點:
了解課文由整體到局部多方面說明事物的組織方法及用準確的語言說明事物的特點。
教具準備:多媒體或投影儀、圖片、影碟機等
三、說教法
根據初二學生知識水平相對較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較強及教材自身的特點,教學中我主要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聲情并茂地展示蘇州園林的優美動人的畫面,創設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以此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課文。另外,我還在教學中設計學生自學及合作探究的多個環節,組織和引導學生自學課文。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鍛煉和發展,同時在互相討論交流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對蘇州園林的認識,豐富知識的積累。此外,在教學中還設計了情感教育的環節,借助課題拓展,讓學生在交流學習感受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保護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思想意識。
四說教學程序
本課分兩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主要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及了解蘇州園林的特征,品味作者對蘇州園林的深情。下面我詳細說一說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這一環節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蘇州園林》一課的內容介紹并展示相關圖片,同時提出疑問: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體現這一特點?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敘述的蘇州園林這些特點的?這樣的導入既可直觀的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進入到對課文的學習上來,同時有設疑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為學生學習以下內容做好鋪墊。
2、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和寫作順序
首先,聯系導入中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談談蘇州園林的特征,復習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接著通過投影依次展示圖片,讓學生討論、鑒賞交流、品味文章由總到分的協作順序,及由整體到局部、由主到次分層介紹的方法。
3、學習課文的語言特點
準確生動是課文語言的一大特點,但要讓學生理解這一特點卻是教學中的難點。于是,我通過做課后練習題和投影以下練習題,如:“蘇州園林之景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副美麗的圖畫。”一句中“似乎”能不能去掉?又如:“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一句中“決不容許”能否改為“決不容忍‘?把”敗筆“改為“改為”地方“等。讓學生們共同討論,研究學習,并最終理解課文的語言特點。這樣,通過做不同的練習題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即避免了學習中的枯燥無味有增進了學生間的合作意識。
4、拓展、延伸
考慮到新課標中對方法和過程及情感和態度等方面的要求,我事先讓學生在課前收集生活中自己喜歡的名勝古跡或其他景物的相關資料并在課堂中相互交流介紹他們的特征。通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觀察概括能力、藝術鑒賞能力及準確表達的能力。并由此引導學生體會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為民族智慧結晶而自豪的意識,號召學生保護一切優秀文化遺產。
5、小結教學內容,做課后、課外練習加深和鞏固所學知識。
五、說板書
這一課時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表現事物特征的方法和理解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所以板書設計簡潔明了。
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的特點: 完美的圖畫 總——分
說明順 主——次
語言特點: 準確生動 整體——局部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本文地位、作用
《夸父逐日》是《山海經》里的經典神話故事,編者放在人教版以“探險求索”為話題的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本單元中英雄們探索自然奧秘的壯志豪情令人折服,這些古今中外的探奇故事,旨在激發學生探求的興趣,學習勇于探索精神。
(二)三維教學目標、重難點預設
本文是文言文,言簡意賅。因此我把“ 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詞,學會翻譯課文,并能當堂成誦”預設為知識目標;此文以敘事寫人為主,結合新課標中“引導學生感悟人物形象,與文本和人物對話”的理念要求,我把“通過朗讀、討論等方法學會分析夸父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題,提高概括分析能力”預設為能力目標;把“認識學習夸父精神,并將其用于學習、生活之中”預設為情感目標。
“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定位于“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題”。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雖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創新精神,但探究能力不強。在這之前學生已學過一些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已經有所掌握,學習的方向也大致明確。但在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上掌握不夠,翻譯能力不是很強。總體上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力較好,但在語文能力上也參差不齊,出現知識能力上的“貧富懸殊”現象。
三、說教學思想
“讀”是我課堂教學的主線。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從初讀、解讀、誦讀、建構四個層面自主學習,相互探究。
四、說教法
1. 朗讀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2. 討論探究法。新課標十分注重學生的思考、探究能力、討論合作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五、說學法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凡為教者必期達到不教。”優秀的學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結合實際,本課特擬用如下學法:
1. 誦讀法。
2. 圈點法。
3. 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 視頻導入,設疑激趣(4’)俗話說:“情由景生,疑由心生,趣由疑生。”因此。導入環節中,我精心設計如下:
1、先讓學生欣賞“夸父逐日”的視頻短片,設疑:“夸父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由此引出課題,簡介《山海經》。
2、再設置“神話知多少”環節,讓學生說說所知道的神話故事,初步了解神話的特點。
(二)整體感知,疏通文意(13’)
主要靈活采用“四讀一譯一誦”三個環節完成。
1.四讀是:① 錄音范讀,讀準音節。②學生齊讀,檢查糾正。③小組比讀,讀出氛圍。④個人試讀,讀出情味。 2、輕聲自由默讀,圈點出有疑問的字詞,并與同桌合作解決,并試著翻譯出全文。請一生翻譯全文,其他人點評。
3.設“背書王”環節,先用齊背進行自檢,再個人試背,探討出背誦記憶的妙招。
(三)、探究品味,深化主題(13’)
1、合作探討,品人物:①夸父“棄其杖,化為鄧林”,你能看出 夸父怎樣的精神?②你心中的夸父是個什么樣的人,你怎么看待他?
2、體驗反思,悟情理:①從夸父身上,你能感悟到我們中華民族先人們怎樣的精神品質? ②今天,人們常用“夸父逐日”來比喻什么?
(四)、比較積累,拓展延伸(7)。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掌握神話主題,引入了課外的材料《精衛填海》。因為神話產生有一個共同的背景,那就是古人因科技的落后對自然產生的好奇而不斷地去探索,去追求,去征服。
比較思考:兩篇文章在寫法、內容、主題上有何共同點?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5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馬》,它是新課標人教版實驗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學法、教學設計與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談一談我的教學思路。
一、教材:
《馬》和《珍珠鳥》、《斑羚飛渡》、《華南虎》、《狼》同屬于第六單元。這個單元都是描寫人類的生存伙伴——動物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了解和認識,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而且還試圖從動物世界里折射出人類的生活軌跡。
布封的《馬》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語言文字優美,又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繪了馬在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在無限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設計(教材的處理)。
新課標指出學生閱讀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形成積極、正確的人生態度。
根據單元教學重點結合本文特點,制訂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品味積累文章中的精彩詞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和欣賞能力。
2、。過程和方法:深入領會文章的深刻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領悟和初步掌握對比手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引導學生初步思考和認識人與動物的關系,感悟動物身上所折射出來的可貴精神。
對比是本文寫作的一大特色,其中“家馬”與“野馬”的對比貫穿文章始終。通過品讀分析,得出“野馬比家馬更美”,并探究概括出兩種馬的特征。通過形象鮮明的對比,可以感受到家馬的苦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抓住后半部分疑難重點句深入品讀探究,進一步感受家馬被人類摧殘、勞役,淪為人類惡性的奴隸的悲哀,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上的教學目標。另外一處對比是描寫“野馬”外形美部分,作者把它和另外七種動物作了對比,盛贊馬的高貴姿態,突出野馬的外形的美,從而反襯人類扼殺了馬的自然的天性的美,引人深思。
在教學中,把領悟和初步掌握對比手法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把疑難句的理解以及培養學生的感悟和表達能力做為本課的難點。
采用一課時完成。
三、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學法的點撥與指導: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詞匯豐富,對動物的描寫精當、傳神。語言文辭優美,含義深刻,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采用:創境激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等方法進行教學。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創境激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問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圈點批注法(預習筆記)、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和語言賞析法。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目標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賞析后完成遷移性練習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計:
首先,創設情境,導入激趣,聽背景音樂二胡曲《賽馬》,問學生腦海中浮現出了什么畫面?然后用幻燈片打出遼闊草原上萬馬奔騰的壯觀場面,出示課題及作者,讓學生從聽覺、視覺各方面獲得直觀感受,激發學習本文的興趣,為文章的感知理解打下基礎。
其次,感知文章,把握主題。
第一步,在二胡曲《賽馬》的背景音樂下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通過配樂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二步,然后檢查學生預習(預習時要求學生讀通文章,并畫出自己喜歡語句,作批注寫出喜歡的原因,即采用圈點批注法做預習筆記),疏通字詞,本文生字詞較多,須落實。這是讀通課文的前提。
第三步,接著課堂提問:①文中為我們介紹了幾種馬?
②這兩種馬各有什么特征,文中具體表現在哪里?
第四步,讓學生帶著疑問自由讀,主體思維,組織語言回答。
第一個問題較簡單,可點名讓學生直接回答,第二個問題較難,可提示學生從文章中找重點詞句回答。因答題信息較廣,采用小組合作交流后共同匯總歸納的形式,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培養了合作精神。(學生充分交流反饋后歸納,用幻燈顯示出來)。
第五步,緊接著提問:如果你是一匹馬,你會選擇哪種生存方式,為什么?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作者布封也與我們一樣,在文中,無不顯現出他對“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再次,質疑探究,深入品讀。
在學生基本把握文章主題及作者情感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重點詞句含義,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和自由表達能力。出示四個問題:
1、如何理解文中“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句話?
2、第二段中為什么說“它們額上覆著妍麗的一撮毛,項鬣編成了細辮,滿身蓋著絲稠和錦氈,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
3、家馬的苦難表現在哪些地方?找出文中有關語句說說。
4、本文多處運用對比手法,請找出來,并說說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寫“家馬”部分的幾個句子是難點,只有品讀這幾個難句,才能深入領會家馬的苦難,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及本文主題。讓學生細讀,從讀中品,從品中讀,教師可巡視并尋機參與其中點拔引導。回答前兩句的基礎上,從部分到整體,整理出第3題答案,最后用幻燈片歸納打出。對比是本文最為突出的寫作方法,最后一題培養對這種手法的把握能力。
接著,賞析語言,積累遷移。
1、賞析精美語言。用“我喜歡 一句,因為 ”的句式,回答交流(有預習的圈點批注充分準備)。再由文本遷移,通過問題的思考,再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
2、有人說,馬是人類的朋友,而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結合本文談談的你的看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延伸練習(課外小作文)。
介紹你熟悉的一種動物,請抓住其特征(可仿照文中用對比手法),并在描述中滲透自己的情感。通過此練習,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五、板書設計:
家馬:勇毅、馴良、同情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七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的課文,本單元以成長為話題。
單元目標是:
1、了解他人的成長足跡,正確對待成長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功與失敗,用于面對生活面對挑戰。
2、揣摩關鍵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爸爸的花兒落了》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口吻敘說著對童年往事的回憶,對父愛的緬懷,對成長的感受,整篇文章以畢業典禮為線索,將回憶與現實交織在一起,過渡十分自然,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卻不零亂。主要內容是 “父愛”、“成長”;表達技巧主要是,借物喻人,暗示渲染;抓住了這兩個方面就抓住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核心。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者林海音及她的《城南舊事》;
(2)理清全文結構,把握文章線索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3)理解課文標題的雙重意義和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學習文章的擬題技巧;
(4)分析文中的父親的'形象。
2、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文中字詞的情感。
(2)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3)初步感受文章的寫作特點,學會記敘中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敢于追求成功,更要善于面對失敗。讓學生認識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成熟起來。
該目標的確定,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力于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全面發展,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強化了德育訓練和道德素質的培養。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理清全文結構,把握文章線索,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
(2)分析文中的父親的形象。
2、教學難點:
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為了突破難點,設置了不少學生活動,使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與學生共同探討的方法,邊活動,邊啟發學生思考,并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從感性材料的感受到理論的上升,水到渠成,符合認知規律,易接受。
四、說教學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為了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貫徹學生的主體性,注重思維品質的原則,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教法: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文本進行交流和對話。所以本課的教學擬用情景教學法和閱讀教學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課文。
2、說學法:
為了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主體,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能力方面采取了以下方法:討論法、自主閱讀法、總結反思法。
五、說教學過程
提前預習,掃清閱讀的障礙,布置學生搜集關于《城南舊事》的資料。
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播放電影《城南舊事》的片尾插曲《送別》,學生欣賞,老師歸納:《爸爸的花兒落了》就是電影《城南舊事》中的一個小故事,這是一段童年的回憶,也是對童年的告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文中的世界,去尋找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跡吧!
2、檢查預習,交流資料
(1)由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介紹《城南舊事》片段。簡介作者生平思想,文學作品,走近林海音 。
(2)指導學生積累生字詞,為學習文本掃清障礙。
3、用心聽讀,感受文本。
配樂朗讀課文。讓學生閉上眼睛去聽,頭腦中形成電影畫面。借助語言和音樂的魅力把學生帶入文本,使其有種美的享受,此時學生的思維也是高度集中的。聽完之后讓學生簡要談談感受,教師就能夠從他們所談的感受中了解學生對文本理解的程度,從而有針對地指導下一階段的教學。
4、合作交流、互動探究
活動一: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文本的標題是《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標題有什么含義?
(2)梳理結構,劃分層次。
(3)作者是用什么作為全文的線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聯起來的 ?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文本中哪些是寫的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是怎樣引出來的?
我們可以說全文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活動二:研讀賞析
圍繞“爸爸在我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這個話題進行討論。
(1) 文本中是怎樣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了,可能將不久于人世?
(2) 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3) 爸爸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相關內容,并在課文中圈點勾畫)
活動三:討論探究
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并討論一下問題:
(1) 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怎樣的態度和感情?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2) 畢業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么?
(3) “我”是不是真正感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來?
活動四:品味賞析
通過引導學生賞析句子,初步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的寫作特點
(1)在細節的描寫中體現深厚的感情和內涵,是本文最重要的寫作特點。
(2)在記敘中恰當的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
(3)本文樸實中蘊含真摯情感的語言風格。
在重點探究這個環節中,由點帶面,注重課堂的生成性,收放自如。設置的問題體現了層級性,即前一個問題往往是解決后面問題的跳板,由淺入深,直到水落石出。充分尊重了初中學生思維跳躍性小的實際,也遵循了“循序漸進”這個最基本的教學原則。
5、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1)總結反思:
主人公 英子帶著悲哀告別了童年,但此時的她已經長大了,敢于面對一切苦難和挫折。而當我們告別童年時,你將會發現,終將有一天,“爸爸的花兒落了,而你已不再是小孩子”,你也會告別一些人、一些事、一些關懷、一些愛,當你獨自面對挑戰和挫折的時候,需要鎮定,應用自己的勇氣和信心迎接未來。
(2)拓展延伸
讓學生把從課堂上的收獲內化到自己的頭腦中,延伸到課堂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利用課外的時間,讓學生觀看電影《城南舊事》。再者,寫一篇關于“成長”話題的作文。
六、說板書設計
爸爸的花兒落了
林海音
膽小 勇敢
被動 主動
懶惰 勤奮
依賴 獨立 、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7
一、說教材
課題: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選自S版語文實驗教科書十一冊第12課。下面我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教學板書以及課后聯系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的作者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歲的時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導致身體發燒,高位截癱。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親也去世了。后來,在他的許許多多的文字里,都寫到了他的母親。母愛這個主題,史鐵生一直是牽腸掛肚的,縱觀他的成長之路,其實就是母親用生命的代價鋪就的,因為他對母親的理解是在母親去世以后,這使溝通成為永遠的不可能,也成為作者心中永遠的痛。在一種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對母親的理解升華為世界上最為動人的詩篇。
《秋天的懷念》便是這樣一篇懷念母親的, 作者通過回憶的方式,將零零碎碎的細節串聯起來,寫出了自己在癱瘓時,懷著博大無私之愛的母親是怎樣細心、耐心、小心地照顧自己,以此來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懷念之情。的語言樸素、真切,卻又意味深遠,寄悲觀于從容,蓄智慧于認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學目標:
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的主題并不難,但如何使學生的內心真正受到震撼,從而感恩母親,熱愛生活呢?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聯系課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操作目標:一是讓學生理解文中生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二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這些細節描寫來感悟母愛無私、博大、寬容的特點,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懷;三是通過品悟菊花的描寫深刻理解母親“好好兒活”的含義。
3、情感目標:一是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的愧疚與懷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從母親的語言、動作、神態這些細節描寫來體悟母愛。
教學難點:
通過品悟菊花的描寫深刻理解母親“好好兒活”的含義。
二、 教法學法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的閱讀訓練重點,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對話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通過“抓細節之美,品言語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品中讀,
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運用“剖析重點詞句,理解內容”的方法,自讀、自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 導讀
教師先簡介史鐵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歡樹》中懷念母親的句子:
(幻燈片 《合歡樹》片段)
“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里穿過。”
——《合歡樹》
讓學生默讀這段話,并說說從中讀懂了什么?這一教學設計的思想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走進文本”對史鐵生的作品、對本文的主題有一個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
從這一段話引伸到本文的學習,教師板書課題。
(板書:12 秋天的懷念)
(二)初讀
檢查學生的讀書預習情況為后面的學習作好準備。首先檢查學生對文中四個生詞的認讀理解
(幻燈片 詞語:(1) 癱瘓 整宿整宿
(2) 訣別 好好兒活),
再指名分段初讀課文,最后教師進行全文的范讀。在這里教師一開始就范讀全文是想為后面文本的學習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也為學生的朗讀、理解做好一個方向指引。
(三)品讀
這一部分主要是通過對母親語言、動作、神態的品析來體會母愛的偉大。首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幻燈片 學法指導)
(1)我們要讀懂一個人,無非是聽其言,觀其行,察其色。大家從這三方面認真去思考,就能讀懂。請同學們默讀1、3、5節哪些是寫母親行動的?哪些是寫母親的話?哪些是寫母親的神色的?邊讀邊做好記號,圈出重點的詞、句。
(2)好好體會你所畫的詞、句的意思。邊讀邊想,從畫的詞句中你讀懂了什么?
通過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明白母愛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細節。這里教師順勢進行學習的引導過渡到后面的學習。
(幻燈片 學習引導)
母愛就是一個行動、一句話語、一個神色。概括地講母愛是一堆細節,一堆不起眼的細節。如果把母愛比做大海,那細節就是一滴水,一滴水匯成了大海,一堆細節聚成了母愛。
史鐵生通過一個個細節描寫了母愛,細節往往是不起眼。我們來好好品位細節,想想“母愛”究竟是什么?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本環節中教師組織學生談感受,通過感知母愛是一個個細節這個問題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重要環節的學習,教師的引導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主體地位。
然后再讓學生讀描寫母親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通過交流、討論、對話等多種學習方法好好地品悟這些細節,如文中的“擋、躲、撲、抓、笑、悄悄地”等字詞,來感受母愛是理解、是寬容、是牽掛、是呵護、是擔憂、是細心。從而感受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愧疚與懷念之情。新課標指出閱讀的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文中作者對母親的描寫是樸實的、真切的。如何讓學生從真切的話語中感受到母愛,讀出文字背后所隱藏的偉大母愛,這就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精當點撥,讓學生目透紙背讀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這個過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實質上是讓學生在讀中品、品中讀,讓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一步步走進作者的心靈。
板書:
12 秋天的懷念
愛 (細節)
————————→
母親 我
←————————
懷 念
(四) 悟讀
這一部分主要透過作者對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寫來領悟“好好活”的意義,明白生命的真諦。首先讓學生明白母親臨終前未說完的話就是希望兄妹倆好好活。如何體會這個“好好活”是怎樣的活?教師布置學習活動:
(幻燈片 學習活動)
請同學們認真讀讀他倆去看菊花的這段話,結合平時學習、理解的方法來體會文中菊花描寫所隱喻的話語,討論究竟該怎么活才是好好活。
學生討論、交流懂得“好好活”三個字既是母親臨終前的無盡囑托,又是作者對生命存在終極意義的探詢思考,更是對我們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戒。
這個問題對于學生而言既有開放性又有創設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價值意義,無論學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觀是正確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稱贊的。就如新課標所所提出的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板書:
12 秋天的懷念
愛(細節)
————————→
母親 好 好 活! 我
←————————
懷 念
(五) 回讀
這一部分主要是讓學生回顧全文、全課的學習,對文本的主題有一個感性的認知,情感得到升華。
首先教師鄭重的向學生推薦史鐵生的幾部作品
(幻燈片 作品)
史鐵生作品 《我與地壇》《病隙隨筆》《務虛筆記》
告訴學生當史鐵生用筆在他那殘疾的身體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時候,他終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筆在書寫著好好活。這是他對生命意義的探詢,更是對“好好活”三個字的詮釋。
接著讓學生回顧全文、全課說出自己的理解:這秋天的懷念到底是懷念什么呢?
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學生再次齊讀課題
最后教師總結
從史鐵生的身上我們受到了啟發,世界上有看得見的殘疾也有看不見的殘疾,身體的局限這輩子我們改變不了,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的心靈。為此,作為一個健康的人,作為站著的活著的我們必須——好好活!
四、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是本著簡練、直觀、大方的原則來設計的。板書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母親對我的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這是本文的主要內容,也是貫穿全文的情感線索。其中母愛是通過細節來表現的,而懷念也更是在這些細節中一步步加深體現。第二層次“好好活三個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無論是母愛還是懷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這三個字也是作者要告訴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學習的一種寶貴的人生態度。同時這則板書也將本文學習的重點、難點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板書:
12 秋天的懷念
愛(細節)
————————→
母親 好 好 活! 我
←————————
懷 念
五、課后練習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通過語文學習,要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課后我為學生布置了三項練習,力求讓學生在說、讀、寫三方面能力得到發展。
1、表達練習:結合你對史鐵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課堂上的所學,把這篇課文講述給你的父母聽,一定要說說自己學后的感受。
2、寫作練習:回顧母親愛你的點點滴滴的細節寫一篇習作,體裁不限但一定要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3、閱讀練習:在課余時間,閱讀史鐵生的其他作品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短文兩篇》中的第二篇,是一篇略讀課文。教材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了人生的一種體驗:第一次真好!告訴人們第一次的感覺是生命中難得的寶貴經驗,并提醒人們思考怎樣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第一次真好》雖是略讀課文,但文章卻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次”不僅帶給我們新鮮刺激,更帶給我們生活的新領域和人生閱歷。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自己的生命。本文敘議結合的寫法也很典型,可以作為寫作的典范。
2.教學要求:根據新大綱和本課的特點以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理論。我制定了以下教學要求: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意義;學習敘議結合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深入思考,反復咀嚼,領悟文章深長的意味。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3.教學重難點:重點是領悟“第一次真好”的內涵。難點是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說教法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就一定要體現略讀課文的特點,要放手讓學生自讀,在學習內容上以整體理解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新大綱》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以“點撥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圍繞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的情感。
我首先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找出關鍵性的詞句。然后引導學生走出文本,進入廣闊的生活領域,聯系自己的人生經驗,體會“第一次真好”的內涵,感悟豐富的人生哲理。將學生由課本遷移到課外,遷移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最后在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中升華對主旨的理解,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這節課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暢所欲言,使課堂充滿活力。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說過:“打開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的是問號。”我充分尊重學生,讓每一
位學生都能暢所欲言,成為課堂的主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具體的表現有兩點:(1)學生認真思考,自主置疑。學生對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此時學生往往會有許多疑問,那么讓學生將心里的問題說出來有助于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提出問題后,我會在黑板上記下來,最后歸納他們的問題。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自己的提問又得到老師的認可,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進一步研讀的興趣。(2)老師學會傾聽,就勢引導。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充分相信學生,他們就會最大程度的展示自己的潛能。法國文學家法朗士說過:“教學的全部藝術,就是喚起年輕心靈的好奇心的藝術,它的目的是為了使這種好奇心得到滿足。”新課程要求教師有新的課堂行為,教師在課堂上很重要的一點是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調動學生興趣,激勵學生發展,想一切辦法讓學生愛說,會說,能說。在這節課上,我將建立一個對話平臺,讓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比如:當學生結合實際談自己的第一次經歷時,往往會局限于“第一次做飯、第一次洗衣”等等,思路放不開。我會提示他們如:“我與老師——第一次受批評;我與父母——第一次撒謊、第一次欺騙;我與自然——第一次郊游、第一次登山、第一次看日出;我與科學——第一次實驗;我與社會——第一次施舍……”我相信越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就越能發掘出亮點,學生只有在有話可說的前提下,才更容易理解“第一次”的內涵。我始終用心和學生、文本進行交流,尊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應,不斷刺激、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我努力營造一種開放的、自由的、融洽的氣氛,放飛學生個性,爭取給學生一個更為寬廣的空間。我認為,唯有讓學生暢所欲言,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
三.說學法
根據新大鋼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指導學生先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或是有同感的地方,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思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讓他們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步驟: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歸納總結。”這五個步驟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以談話的方式引入新課。
2.整體感知:我先對預習的作業進行抽查并明確生字詞答案,然后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文章寫的是什么內容。《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要診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對學生閱讀后的提問,我會在黑板上做記號,然后歸納他們的問題。
3.合作探究: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課文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課堂上學生的提問可能是多角度的,那么,就以學生為主體,提到什么就討論學習什么。在此,我預設了以下幾個問題:
(1)文題命作“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抓住關鍵詞分析“好”的含義。
(2)為什么說“第一次經驗并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刺激,使人回味無窮?”試結合實際生活經驗舉例說說。
(3)請結合你的.實際生活經驗談談你對“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愈益多姿多彩。”這句話的理解?
學生討論后明確:第一次不僅帶給我們新鮮刺激,更帶給我們新的生活領域和人生閱歷。第一次的感覺是生命中難得的寶貴經驗,珍重第一次,就是珍重你的生命。
4.反思拓展
我將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圍繞以下幾個問題思考:說課/
(1)既然第一次真好,為什么有的人生命中的第一次不多?
(2)怎樣才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3)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通過這個環節的討論學習,學生會明白:只有隨時留心,尋找機會,大膽嘗試,創造出越來越多的有益于身心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害身心的第一次是不能嘗試的。
5.總結歸納
我在最后鼓勵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我認為隨時總結學習中的收獲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如果能在學習中養成自評的習慣,那么,他們收獲的將不僅僅是知識,而是終生受益的學習方法。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的。這里不做詳細介紹。總之,要突出重點、難點。整個板書設計要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9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把語文課程分為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大塊,首次提出綜合性學習,也正是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實現“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須的語文實踐能力”等目標。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養。
綜合性學習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綜合性學習是開放的,不應過分依賴教材,而是自主開發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架設生活與教材的聯系,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重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學會欣賞自然生活中的詩情畫意。
本次綜合性學習主要使小組合作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觀察自然。在讀、說、畫、寫中認識自然,欣賞自然,發現美創造美。初步體驗自然的生命和靈性,讓每個學生從心底熱愛大自然。
教材分析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編著的現行三套(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語文教科書首次設置了“綜合性學習”,在語文教材改革發展中成為《課標》精神引導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教材中綜合性學習的設置也是對語文課本學習的提升與拓展,為學生自主探究創設問題情景和學習空間,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學習評價多向性。
即將使用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新教材分別設置了“這就是我”“漫游語文世界”“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奧秘”“我愛我家”“追尋人類起源”六個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內容,形式上各自獨立,但六個內容卻形成一個完整而統一的整體,首先它與閱讀部分形成一體,也可以說是對閱讀部分內容的補充和完善;其次,它關注“人生、社會、自然……”(《寫在前面》)本冊教材從關注自我、關注生命開始,引導學生在廣闊的空間和領域里學習語文、認識科學、關注人類、關愛生命,充分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教材把學生引向生活,在活動實踐中認識了解人類的起源、生存、發展和未來,以及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種種聯系,由此可見,新教材一開始就旨在教育學生關注自己和周圍的一切,珍愛生命,學會生存,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另外,在認識和了解中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在體驗感悟中實現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在合作探究中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使綜合性學習成為生活教育、人生教育、情感意志教育、道德品質教育的契機。
“綠色與生命同在,人類與萬物共存”。第三單元“感受自然”則在于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自然,真正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在人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認識自然,“鍛煉發現美的眼力”;在實踐活動中感受人與自然的密切聯系,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在對四季的回憶和描述中表達自己的情感,感受時間的流逝;在對心中美景的描摹和贊美中“陶冶愛美的心靈”,真正感受“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語言……”。
對象分析
初中階段是人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每位學生都有自己豐富的情感內容與追求,同時他們的思維也處于活躍階段,創造意識比較濃厚。
七年級學生從小學階段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習,求知欲最濃,好奇心最強,而又不失天真好動的秉性。他們敢于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能如實地袒露自己所見的一切,敢于創新,勇于展現自我,另外,已經歷了近二個月的學習和培養,他們能夠進行小組合作,對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探究,并能解決問題,同時他們更具有容易調動情感、產生情感的天性,也正是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
目標設置:
1、體驗自然,熱愛自然,陶冶情操,調動情感,關愛生命。
2、感悟自然的生命和靈性,認識并探究自然,欣賞自然中的詩情畫意。
3、學會觀察,學習用不同的形式展現學習成果;能通過聯想和想象加深對自然的理解,實現與自然的溝通。
4、在積累交流中豐富語文知識,積淀文化底蘊。
5、在創作踐中培養創新意識,增強其思維的靈活性、多維性和深廣性。同時實現跨學科、跨領域的語文學習,引導其更深入的理解“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的真正含義。
6、在觀察、活動和欣賞過程中加強與別人交流,把自己的觀察所得、內心感受、獨特創造清楚地表達給別人,在此基礎上積累語言和寫作素材,訓練寫作。
活動過程
一、策劃籌備階段
1、活動主題的確定:教材內容為“感受自然”,但已開學近兩個月,正值秋天,整個原野一片豐收喜氣的景象,可謂“秋高氣爽”,是采集、收獲的良辰美景,為了讓身邊的最好資源成為學生學習的環境,因此不局限依賴于教材,而選擇“秋”這一話題,作為本次綜合性學習的主題——秋韻。
2、活動組織及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長的統籌安排下集體活動與個人活動相結合。首先,教師初擬四個活動小組,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相應的組別(可參加多個小組活動);其次,學生可根據不同的特長和其它情況組成另外的小組,組名自擬。自主組成小組后選出小組長,負責活動過程中小組的組織、聯絡造等一切工作。
教師初擬小組及師生活動內容
組別學生活動內容教師活動
標本制作組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采集動植物標本,并進行“藝術式”的制作,為作品命有詩意有內涵的名,寫上最想對“它們”說的話。1、適時參與各小組的活動,提供相應的素材;
2、對小組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調解,對于少數活動提出參考意見和想法;
3、協調活動過程中小組間的關系;
4、對小組或學生在活動中的一些優秀的表現和創造給予及時的評價和鼓勵。
攝影繪畫組在感受自然的過程中拍攝照片,或一景一物,或一人一事,記錄自然中真實的一切;描繪自然,展現自己眼中的“秋”。記下當時為什么會拍、畫這些畫面時的構思和真實想法。
詩詞文化組在對秋的觀察和交流中積累相應的詩詞、美文、故事、傳說、成語、神話、習俗等文化知識,關分析探討在“秋文化”中所看到的文化底蘊,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模擬表演組扮演自然界中不同的角色,進行童話劇表演,開展“對話”活動,抒發情感,并且小組合作把模擬表演整理成劇本,在小組內交流活動感受。
其它(學生自主確定活動內容)
3、其它準備及要求:準備好相應的材料及用具;活動中聽從安排,特別注意活動中的安全;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努力創新;主動合作探討,解決活動的中的凝難問題,并有所創造。
二、開展實施階段
在第三單元學習之前明確布置本單元綜合性學習的組織、任務和要求。閱讀教學過程中滲透本次綜合性學習,利用雙休或課外活動時間走進自然、觀察自然、感受自然,并按各組的活動內容大膽開展相應的活動,積累資料、完成各組的作品創作和探究活動,小組交流合作,互補互助。
三、交流展示階段
采用課堂交流的形式展示本次活動中的積累、探究、創作等成果;探究表達對“秋”的深入認識和理解;并引導用行動建設自然美化自然,增強環境意識(一課時)。
“秋韻”交流展示活動過程
活動環節學生活動教師行為活動目的資料鏈接
吟
秋
識
秋1、分組展示相關成果:關于秋的詩詞及其它;標本、攝影、繪畫作品的展示,介紹命名的由來及含義;模擬表演表現“秋”。1、展示相關作品示范
2、對各組成果進行鼓勵性和指導性的評價
充實相關積累1、通過不同的形式認識秋、了解秋,從而關注自然,關愛生命,發現美并創造美;
2、在活動中積累文化知識,并在實踐中得以應用;
3、領悟自然界中美的詩情畫意1、示范作品:
標本:《一葉知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攝影:《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2、詩詞積累:《天凈沙秋思》《秋天》“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沙場秋點兵”“天涼好個秋”等
3、其它:《秋日私語》(名曲)
畫
秋
話
秋1、各組探討并描繪探討所看到的不同的“秋”,并用獨特的形式進行交流展示;
2、表達對秋的深入理解和認識(說話思維訓練):
句式1:秋是
色的,
句式2:如秋,
3、自選角度進行表達。1、參與小組的探究交流;
2、對各組的描繪進行恰當的評價和引導;
3、對說話句進行恰當的指導和示范,引導其思維和創造。
1、培養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2、進行語言的積累和表達;
3、在語言的表達交流和思維的訓練中形成健康向上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說話內容示范:
句式1、秋是金色的,金色的收獲里蘊含著奮斗的酸甜。
句式2、人生如秋,只有經歷風雨和挫折,才會有秋收時的笑容。
展
秋
建
秋1、各組根據活動中的積累和體驗展望未來之秋,用各自喜歡的形式進行描繪;
2、交流探討如何使來年的秋更美。
3、集體創作:為學校或正在進行的長陽縣龍舟拉力賽暨國際旅游節布置一個具有特色的名為《秋韻》的景觀。1、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關愛自然;
2、對學生豐富的想象和創作進行鼓勵評價和引導。
3、參與學生的“集體創作”活動,集思廣益,提出修改性的建議,表達自己的見解。1、通過展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
2、通過對秋的建設的建議培養學生愛護自然建設自然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和創新意識;
4、增強熱愛家鄉、建設學校的意識。1、相關行動:
植樹造林讓秋更美;美化校園讓校園的秋更美;珍愛時光讓人生之秋更美……
四、習作反思階段
以課堂習作的形式對本次活動過程中所積累的豐富的寫作素材進行自己的深入反思和理解,使這次活動成為自己的一次學習、心靈和思想之旅(一課時)
習作要求參加完“秋韻”語文綜合性學習,你一定感受到了自然的美麗和奇妙,也一定在自然中重新認識了生命和自我;在與同伴的學習和交流中你一定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在自己的創造和展示中你也一定不敢相信這就是自己;在大自然的世界里遨游也一定是你的一次精神洗禮和文化大餐;在多次思維的碰撞中你也一定體驗到了思維的靈性……種種收獲讓你倍感驚奇,也讓我們欣慰,拿起你的筆用你最喜歡的形式,讓它成為你最美的記憶,也讓它記下你成長的足跡。
請以“秋韻”為話題,自擬文題,自選角度,自選形式,完成一次練筆訓練。
五、總結評價階段:
1、個人對自己活動過程中的種種表現進行反思交流;
2、小組小結活動中在合作、交流、創作等方面的收獲,并形成書面材料;
3、全班根據活動中小組、個人表現、成果、得失等方面進行評價總結,為以后的綜合性學習的開展積累經驗和素材;
4、分組采用最佳形式整理出本次綜合性學習的成果:
形式建議:成果集、黑板報、手抄報、展板等。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0
一速讀文章,整體感知
組織同學們用最短的時間讀文章,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師做好歸納與整合。本文主要寫了我們一家四口人早春在田間散步的事情,展現了作者一家互敬互愛、和諧相處的生活畫面。
之所以這樣設計,主要還是遵循了“輕松走進”課堂的原則,讓同學們感覺到學習語文是很簡單的事情,是每個人都能做好的事情。只不過是不同的人所說的內容不同而已,程度好一點的學生概括的全面一些。同時,這樣既鍛煉了同學們的整體感知能力,又鍛煉了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并且還營造了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為下面課堂的推進做了很好的鋪墊。時間5分鐘左右。
二細讀文章,感悟品味
同學們細讀文章,畫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要求每人至少找兩處來品析,并且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賞析,提示學生可以從句子內容出發,抓住關鍵詞語來賞析,比如“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句子中“熬”字既寫出了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為母親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還可以從語言特點方面來分析,如“有的濃,有的淡”“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句式對稱,形式優美,讀起來有一種節奏感;還可以從個人感受來談。在這個過程中,要別關注待轉化生,因為他們對學習不感興趣,很難在短時間內進入狀態。這時老師一句溫馨的話,比如有困難嗎?需要我幫忙嗎?或者是一個友愛的眼神,就能幫助他們盡快投入到學習中。給學生充分自主的空間,讓他們去圈點勾畫,找自己喜歡的語言品析、玩味,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愉悅。
根據學生圈點批注的情況,組織同學們小組交流,互相借鑒、補充、添加、完善。
時間約8分鐘。
三自主匯報,成果分享
匯報的環節為先說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在哪一段,并且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來,然后說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其他同學可以即興評價,可以補充,可以質疑,可以拓展。比如有的同學可能會談到文章第四段: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這段話通過對初春美景的描繪,表現了春天蓬勃的生機。一般情況下,同學們都會說到這一點。有的同學不僅理解了這一點,可能還會聯想到以前學過的寫景的片段誦出來;或者想到自己家鄉初春的景色,即興說出來或寫出來;或為這段文字寫上一首小詩;或者圍繞著這種美景畫出一幅畫,然后說出畫面的內涵;或者為這段文字配上音樂唱出來等。
補充說明:由于此處設計的是學生自主回報,難免會出現學生的發言頭上一句腳上一句的現象,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別著急,越是這樣,越能看出老師的教學智慧。一個比較好的做法便是對學生的發言要洗耳恭聽,當學生說到某一個關鍵詞或句子時,要追問。比如文章第五段: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同學們可能會說出這個地方可以看出家庭的和諧和幸福,氣氛融洽、祥和。我抓住關鍵點:和諧和幸福,氣氛融洽、祥和。請同學們找一找文章中哪些地方還表現了這一點?同學們便會把體現這一點的內容找到,老師做好總結與歸納,再進入下一個關鍵點的賞析。
由于學生的學習是自主的,往往孩子們喜歡哪句就說哪句,對于個別較難理解且又是重點的句子無人設計,比如文章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如果遇到了這樣的.情況,教師一定要注意及時把問題拋出來,讓同學們交流討論,自主發言,根據學生發言的情況進行總結:中年人站在人生的中點上,也處在生命之鏈的關節上,既尊老又愛幼,體現了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和對生活的熱愛。
以上內容預計15分鐘左右。爭取人人展示,個個發言,每個同學既是分享者,參與者,合作者,又是學習者,收獲者。
結合學生發言的情況,教師做好總結和歸納:《散步》這篇文章是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語言美于一體的。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啟迪學生的靈性,誘發學生的悟性。《新課標》強調審美體驗,注重引導學生設身處地、身臨其境、用情感和心靈去感受、欣賞、評價文學作品,進而受到感染和激勵,得到情感熏陶。
四拓展延伸,回味親情。
幸福家庭是美好溫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細節也滲透著濃濃的親情,它不僅在莫懷戚家中,也在我們每個人家里。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家里的親情故事。學生小組交流,代表發言。“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語文教學要聯系生活,設計講述親情故事,就是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讓他們在親情的體驗中加深對文本的解讀。
時間約5分鐘。
五。動情落筆,抒寫親情。
家因為有了深深的愛而溫馨,家庭生活因為有了濃濃的親情而美好。看到別人一家人溫馨和諧,互敬互愛,想必同學們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撥動了,有千言萬語想對親人傾訴。請以“親情”為主題,寫一段文字,表達自己對親情的理解或祝福。可以用詩歌的形式來表達,或對聯的方式,或仿寫,或歌曲,或三句半,或寫一點自己獨特的感悟……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表達。(教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是已知與未知的中介,學習過程中,認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學習課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課內外結合,以外促內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六。總結全文,表達祝福。
親愛的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濟南的冬天》(板書:濟南的冬天+老舍),下面我將從教材和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策略幾個方面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和學情
(一)教材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寫的一篇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寫景散文。
編者安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我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
(二)學情
對于剛剛跨入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來,大多數的學生應該都喜歡寫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二、說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重在強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理解重點詞語,品味積累語言,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過程方法目標:
朗讀課文,感知內容,初步培養感悟散文的能力:學習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多方面地寫景,表達自己的感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2.教學重難點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我將本文的重點放在學習作者抓住特征運用貼切手法描寫自然景色的寫法上,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三、說教學方法
教學:
1.根據語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通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寫之中,寄寓了自己對濟南冬天的無限喜愛之情。學習本課重在引導學生領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細致描繪的寫法,體會作者借景抒發的贊美之情。而若要達此目的,就必須通過多種方式反復誦讀,使學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進行個性化解讀。為此,本設計圍繞“讀”字做文章,抓住“讀”字開展系列語文學習活動,從而達到讀中悟,悟后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和豐富的想象力。
2.采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增強教學直觀性,擴大教學容量。
學法: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采用了:
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四、說教學過程及策略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程序。
一、情境導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們單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學生一起欣賞燕京一帶冬天雪花,感受邊塞冬天的`奇寒;東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稱的濟南,冬天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跡,到濟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氣息。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本環節,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
1.學生用一兩個詞語概括自己經歷感受過的冬天的特點。
2.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用幾個詞語概括老舍筆下“濟南冬天”的特點。
3.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
濟南給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溫情。于是,全文處處圍繞體現著“溫晴”,也體現著“溫情”。
三、以溫晴識溫情——“溫情”在我身邊
學生朗讀第一段,小組交流,領會作者用對比的方法突出濟南溫晴的特點。
因此,作者說濟南是個“寶地”。
四、以溫晴看溫情——“溫情”在我眼前
有人說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無論從立意,還是從構圖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圖畫。從細部看,這幅圖畫又是由多個畫面組成,而每個畫面都充滿著溫情和希望。
教師引導學生跳讀課文,尋找溫情的畫面,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為每一幅畫面起一個名字并說明其理由。
1.搖籃安睡圖
2.雪后小山圖
3.山村臥雪圖
4.玲瓏水晶圖
五、以溫晴賞溫情——“溫情”在我心中
教師引導啟發學生進入對溫情的賞讀。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繪了濟南的山、濟南的水,借山水來展現濟南冬天的特點,在鮮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所以,這里的山水情意濃濃。作者在寫作上也展開聯想、想象,以溫情的形象來比擬溫情的上水,用包含溫情的語言來描繪溫情的山水。
(一)走近溫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沒有生命,沒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當“人”來寫。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韻,有了內在美。
教師引導學生讀課文,分別找出用人物形象來比擬山水的語段,體會溫晴的特點,然后學生小組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1.守護搖籃的母親
2.細致周到的護士
3.健美優雅的女郎
4.嬌美害羞的少女
5.俏美柔情的女子
老舍先生不愧為文學大師,他智慧的將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個個頗具個性,而又都充滿溫情的女性。如此,既寫出了冬天的暖,又寫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濟南冬天的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老舍先生為什么只選取女性形象來比擬描繪呢?
主要讓學生明白:這些形象能體現溫暖、柔美、慈愛,能與濟南冬天的秀美、溫晴特點相吻合。
(二)品味溫情的語言
本文語言自然、質樸,親切、柔和,充滿著溫情。像美麗的女子情態可掬,又像慈愛的母親娓娓敘談。
學生先跳讀課文,標劃出富有靈性、含有意蘊的動詞,然后體會口語化、情感化的詞語,找出類似語句,進行品味。
六、我筆下的“溫晴”和“溫情”
1.教師總結:
老舍先生寫北方中國的冬天不著眼于“寒”,而著眼于“暖”,不著眼于“壯”,而著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溫晴”的特點。為了展現這一特點,作者抓住了“暖、秀、綠”著墨,寫出了春意,寫出了生機。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內心蘊含著的“溫情”,是作者溫情的體驗有了這種種溫情的意象,是作者溫情的感受有了這美妙的表達。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
2.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運用“溫晴”和“溫情”兩個詞語,寫幾句話。
五、時間安排
導入3分鐘 講授新課 30分鐘 歸納總結 2分鐘 寫作練習 5分鐘
六、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老舍
溫情的畫面
溫晴 溫情 溫情的人物 溫情的語言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好!
今天我試講的題目是《故鄉的桂花雨》。
人的一生會體驗各種各樣的情感,親情、友情、師生情,喜怒哀樂等等。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故鄉的桂花雨》,全身心地投入課文中,去感受體會臺灣作者琦君豐富美好的情感。
上一節課我們整體地閱讀了課文,我們知道作者喜歡桂花的原因是什么呢?——對,桂花很香,還有——搖桂花很快樂。好的,下面我們就先來看看作者具體是怎么描寫桂花香的。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描寫桂花香的句子,讀的時候呢要慢慢地細細地,帶著感情去朗讀,爭取讀出桂花的香味和作者的喜愛之情。——好,同學們都已經讀完了。那么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呢?請最后一排紅色衣服的男生來讀一讀你找到的。——同學們說這位同學朗讀得怎么樣呢,嗯,還不錯,要是能再多投入點感情,增加點抑揚頓挫就更好了。好的,請坐。這位同學找到了四句描寫桂花香的句子。
一是: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聞到了。二是:可是桂花的香氣味真實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聞,還可以吃。
第三句是: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聞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那么除了這四句還有其他的句子嗎?有沒有哪位同學要補充?好的,這位女同學還有。——嗯,很好,請坐。這位同學閱讀很仔細,她在第一段中又找到了一句:我曾在走過人家圍墻外時聞到這香味,一聞到就會引起鄉愁。還有倒數第二段的:那股子淡雅清香是無論如何沒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樣清香,因為栗子長在桂花叢中,本身就帶有桂花香。好的,剛才這兩位同學一共找出了六句描寫桂花香的句子,很全面,說明同學們讀得都很認真。在剛才兩位同學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呢我發現有很多同學很細心,邊聽邊用筆把這些句子圈畫出來了,這種習慣很好,在以后的學習中呢,希望同學們都能養成閱讀時隨手標注、做筆記的習慣,這樣既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思路,有能加強記憶,還能培養我們的思考能力和總結能力。
好的,下面我們來具體地看一看這六句對桂花香是如何描寫的。
首先第一段中的兩句。作者為什么提到桂花就仿佛聞到了香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同學們思考下,好好地體味一下這里面的感情。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這種經歷,比如說,有些同學說,我一提到冬天就感覺冷,我一想到過年就聽到了鞭炮聲,可是天氣并沒有變冷,也沒有人在放鞭炮啊,同樣的作者也沒有真的站在桂花樹前啊。那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請班長來說說——哎~對啦,因為香味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坐。正是因為這種濃濃的香氣作為桂花最重要的特征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腦海里,給她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作者才會一提到桂花就仿佛聞到了香味。那么為什么作者又一聞到這種香味,就引起了鄉愁呢?又是一種看似匪夷所思的感覺。我們再結合下自己的經驗來想想。有沒有同學一看到老師就想起語文課本啊,寒冬臘月天里,有沒有看到綠色就想念春天呢?對啊,我們經歷的這樣的感覺很多。因為老師是教語文課的,綠色是冬天缺少的而與春天的生機勃勃連在一起。同樣的,桂花讓作者想到了故鄉,它是作者童年美好而深刻的記憶,而作者此刻卻遠離故鄉,怎么能不引起鄉愁呢?
第二段中這一句意思很簡單,作者說桂花不僅可以聞,還可以吃,我想很多同學都吃過桂花做的東西吧,比如桂花糕等等。后面三句也不難,同學們嘗試著自己分析下好不好。下面前后兩排為一組,一起討論一下這三句的描寫有什么妙處。——好了,大家都討論差不多了。請右邊第二小組派代表來分析下第三段這兩句。——不錯,這一組同學的感受能力很強,他們抓住了“浸”和“沉浸”兩個詞,說明桂花香的`香味之濃和彌漫之廣,也說明了人們的陶醉。那么,還有別的妙處嗎?我們請左邊第一小組補充下。——哎,很好,“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全,整個,都這三個詞都強調了香氣傳播的廣,而且“全年”和“整個村莊”兩個詞語都用逗號斷成句,有突出強調的作用。下面我們繼續看最后一句,請左邊最后一個小組的同學來說一說他們的分析。——哦~他們覺得這一句中的“即使”句型用的很好,即使不放桂花也很清香,因為生在桂花中的栗子早已染上了桂花香。栗子的清香足以說明桂花香味之濃。是不是用了襯托的手法來強調啊,哦,對了,正是這樣。
好的,今天我們對課文中桂花香的描寫作了描寫,那么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描寫桂花的詩文呢?希望課后同學們搜集下,認真地讀一讀。
我今天的試講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3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春》(板書:課題及作者 朱自清),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閱讀課文。
下面我將從課標要求、教材理解,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逐一闡述我的教學設計與設計理念。
一、教材分析
前兩個單元分別是教會學生感悟人生、珍愛生命,而本單元則是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領略自然風光。單元中的每篇課文無一不向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詩的筆調,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抒寫出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更是一曲春的贊歌。
二、學情分析
春天是學生熟悉而喜愛的季節,他們都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這篇文章語言口語化,平易好懂,節奏明快,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據語文課標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及教材特點,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體會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朗誦能力,背誦這篇文章。
三、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熱愛自然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通過語言感悟春天的美麗。
五、教學理念
1、強調學生自我的閱讀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加大語文閱讀量和口語交際環節,重視培養語感。”還強調“要加強朗讀,重視閱讀感受和體驗。”“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將指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讀”,在“讀”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內涵。
2、聯系現實生活。充分調動學生在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來閱讀本文,并思考為什么面對同樣的景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體現新課程的“大語文觀”,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語文,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3、重視互動合作。《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平等、融洽交流討論的互動合作,引導學生在互動合作中自主構建探究問題、發現解決問題途徑的閱讀方式,并逐步學得合作技能。
六、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營造出自然、美麗、溫馨的春天,給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2、朗讀教學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篇好文章是讀出來的,因此,將各種方式的讀貫穿于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學,學中悟。
3、探究討論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寫作成功之法。
七、學法指導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自主評價老師范讀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朗讀抒情散文,體會春的優美意境;在分小組合作探究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獲得研讀、精讀、品讀的學習方法,品味文中傳神的語句。
八、教學流程
(一)課文引入
“讓學生說說自己心中春天的樣子,以及對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調動學生的生活儲備。同時展示課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樂,給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由景入情,進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體感知課文
第一,通過教師富有情感的朗讀和多媒體課件的配合,在學生頭腦中描繪出春天的景象,而課件文字的背景畫面又暗示了該段文字的主題,情景交融,把學生帶入朱自清先生《春》的世界。
第二,通過學生對老師的朗讀進行評價以及自讀,激勵學生發揮想像對文章進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對春的感受和作者對春的感受進行碰撞,同時讓學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讀技巧,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第一,分小組討論六幅春天的畫面,并且給出“研討提示”,但學生的研討并不限于提示,允許學生各抒已見,尊重體驗的個體差異,不求結論統一和唯一,重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體驗閱讀的過程和方法。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抓住表現景物特征詞語感悟春的美麗。如“春草圖”,通過“偷偷地”、“鉆”、“嫩嫩的”、“綠綠的”等詞語來表現出春草嫩綠的'特征;通過人的動作“坐”、“躺”、“踢”、“滾”、“跑”、“捉”等詞語,以及人的感受“輕悄悄”、“軟綿綿”等詞語來體現對春草的喜愛。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變句分析,如比較“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和“小草從土里長出來”,以此體會“偷偷地”表現出小草不經意破土而出,而帶給人們的喜悅;“鉆”表現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第二,全班共同研討開頭和結尾。讓學生了解簡潔有力的開頭結尾對點題、揭示主旨、升華主題的作用;了解擬人、排比、比喻等手法在傳情達意、增加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第三,帶著對文章的深入理解進行朗讀,并勾畫出所喜歡的句子,說說喜歡的原因,并仿寫一個。讓學生和文章產生共鳴,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小結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側重從理解寫景散文的特點方面加以引導。有如下要點:1、要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2、要抓住景物特點繪形、繪聲、繪色、繪神,使景物能夠逼真地再現在讀者面前;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強烈的情感,并通過直接抒情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4、要借助擬人、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優美生動。
(五)作業設計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寫一篇短文,描繪自己家鄉的春天。這是對文章的體驗和反思,學習、欣賞、借鑒課文,做到學以致用。
九、板書設計
用精煉、概括的文字勾勒出文章的結構,脈絡清晰,形象直觀,使美麗、溫馨的春天永駐學生心中。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紫藤蘿瀑布》是九義課標教材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本單元選文豐富多樣,其主題均是表現作者對于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
著名女作家宗璞于1982年所作的散文《紫藤蘿瀑布》,寫的是作者重見紫藤蘿盛開而引發的對生命的感慨。文章精美的景物描寫,簡潔精練的文字表達,婉曲有致的感情流露,積極含蓄的主題追求,組成了一幅精美的畫、一首深沉的歌,給人以美的享受。學習本文,將繼續激發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并繼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1、教學目標
①積累生字詞語。(對剛入初中的學生,還需加強字詞積累的指導。)
②掌握朗讀方法;通過美讀課文,品味語言。(單元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提高朗讀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③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養關愛生命、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語文學科不僅注重工具性,也注重人文性。)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揣摩、品味本文的重點語句,在此基礎上做到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生命的感悟。
二、說教法
設計理念是:美文需要美教。
《紫藤蘿瀑布》是一篇寫得極美的課文,不管是從語言教學來看,還是從情感熏陶、語感培養來看,它都是非常有訓練價值的閱讀材料。對這樣好的材料,如果用講析法、談話法、問答法等等方法進行教學,都不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本次教學,將教學的視點放在一個"美"字上,用"美"來結構全文的教學過程。
為此,設計以下教學法:
(1)多媒體演示法。
輔以多媒體演示法,展示圖片,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2)美讀感知法。
新課標重視感性層面,重視美讀,要求讀出語氣、語調和韻味。在美讀中,教師適時點撥,讀出紫藤蘿花的生機,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評析欣賞法。
本文語言流暢、優美,意境深遠,采用評析欣賞法,引導學生找出文章的語言美點并進行賞析,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發揮其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最主要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在本課的朗讀、品味等主要環節中,將著力引導學生采用誦讀法讀出感情,美點尋蹤法找尋文章的美點并進行賞析,運用合作探究法與同學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深入研究并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程序
根據教學內容及語文學習的規律,本課教學安排激趣導入——整體感知——美讀賞析——合作探究幾個環節。
1、營造氛圍,激趣導入。
誦詩《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就天”,想象瀑布的形態和氣勢,花象瀑布一樣會是什么景象。多媒體展示紫藤蘿圖片(整體瀑布般的~局部花朵形態的),引導學生描述,以此導入課題。并分析題目的修辭手法,為后文的語言賞析奠定基礎。(因為許多學生不了解紫藤蘿為何種植物,實物的展示易使學習者獲取豐富的視覺表象。不然,很難理解后面的內容。比如:“每一朵盛開的花就象是一個小小的張滿的帆”)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邊讀邊思考: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吸引“我”駐足觀賞,使“我”浮想聯翩,那么,文中哪些內容是描寫眼前的藤蘿花的?哪些內容是寫我的感觸和聯想的?
(我將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初步感知本文觀賞花——感觸花{從感覺到回憶到抒情議論}的寫作思路。自然切進文中“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
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關于生死謎、手足情的。”以及10年前的藤蘿花的回憶中“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聯系”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十年,給中國的政治和文化都帶來了陰影和創傷,作者的一家也在“xxx”中深受迫害,焦慮和悲痛一直在作者的心頭1974年姑母馮沅君去世,之后她的母親又去世。在拔亂反正的1982年5月,好的小弟又身患絕癥,作者睹物釋懷,由花及人~由花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永恒。為理解后面的抒情議論段進而把握文章的主旨打下基礎。)
3、再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標注美詞美句。 (此環節中融入對生字詞掌握情況的檢查)
4、美讀賞析,品味語言
本環節為主要教學環節。在教學時,我將把“讀”和“品”有機地結合起來。安排三個教學步驟,實現對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一讀:找尋美點,自由朗讀。作者將眼前的紫藤蘿花描繪得生動、形象,勾畫你喜歡的寫景句子,有感情地朗讀。
二讀:朗讀展示與交流。指名學生朗讀,我將作好激勵性的評價并及時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在此過程中融入對生字的檢查與朗讀技巧的點撥:讀準字音,停頓恰當,注意重音、語調和語速。
再讀:。全班同學分為男女生兩組,運用老師所介紹的朗讀技巧,分別就第二、第六自然段進行朗讀比賽。完畢,老師適當點評。
賞讀:學生再讀自己勾畫的喜歡的美句,談談喜歡的原因。根據七年級學生大部分思維活躍,喜歡展示自己的特點,此時,學生定會積極舉手發言,與同學交流。
此環節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同學學會賞析——找美點、體會表達效果。可以舉例示范,如:花兒一串串“挨著”、“擠著”,花兒彼此“椎著、擠著”,“叫著”嚷嚷“我在開花“我在開花”,用擬人手法寫出花的童稚般的歡樂,讓人覺得花在驕傲而坦蕩地為自己美麗的存在而歡笑嘻鬧。老師對同學的發言要給與鼓勵和點評,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和想象。同時,引導學習把景物寫活的相關技法——觀察有序,寫作才有條理(那流動的瀑布、那美麗的小花、那淺淺的紫色);調動多種感官對能寓理的景物作全方位的描繪(從形,色,態,味入手,采用了視覺,嗅覺,幻覺(通感)的寫作角度);要綜合運用比喻,擬人,象征等多種表現手法;發揮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5、合作研討,理解感情
在本環節,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三個問題:
(1)面對紫藤蘿瀑布,作者感情發生什么變化?
(2)是什么將焦慮和悲痛轉化為了精神的寧靜?
紫藤蘿花,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富有生命的活力。在這些跳動的生命的感染下,作者深深地感悟,她獲得了面對不幸的勇氣,她內心深處的焦慮和悲痛慢慢地被紫藤蘿瀑布的`力量帶走了,她已經能夠平靜的看待這些不幸“我沉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說明了這些花長得很茂盛,很有活力,體現出了生命的可愛,正是在這些富有生命氣息的花面前,她深深的思考了生和死的關系,最終她領悟到了一種生的喜悅。
(3)如何理解“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十多年前紫藤蘿花稀落,遭遇不幸,過了這么多年,又開花,而且開得這樣盛,這樣密,這樣生機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頑強和美好。而人類也是如此,小弟雖然身患絕癥,但人類的生命長河并不因某個人的不幸而停止流動。“病樹前頭萬木春。”人類社會照樣向前發展,因此說,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前面已經融入對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的介紹,這對于理解“我”的情感變化有很大幫助)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讓學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引發對生命的思考。實現對教學難點的突破。
教師講析:這篇課文,通過寫花,既贊美了生命的蓬勃向上,又表達了對苦難對生命的哲思。文中深深打動我們的,就是"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那個抒情段,它點題精妙。原來作者吟詠、贊嘆花之美好,是為了引發出文字雋永、哲理深刻的人生感悟;原來文中一切讓人動心的描寫,是為了這令人回味的"點題"的出現。于是我們更進一步地明白,這種寫法就是托物寄意,就是借物抒情,寫花就是寫人,寫花就是寫時代。如果說用花的不幸寫出時代的不幸,那么寫花的"輝煌"就是在表現時代的進步,表現人們在時代進步中的意氣風發,表現新時代里社會的繁榮昌盛。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每個人都是一朵小花,"小小的紫色的花艙""滿裝生命的酒釀","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6、師生深情朗讀課文"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一段。
7、下面是一份很美的背讀資料,他集中了課文中最美的句子,使之成為一篇微型美文,課外背誦默寫
。
從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淺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的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每一穗花朵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裝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里裝滿生命的酒釀,它裝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的輕輕籠罩著我。我只是佇立凝望,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緩緩地流過: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五、說設計反思
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我對如何上出語文課的語文味的兩點思考:
1、強化語言教學。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語言教學,抓住了語言,就是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
2、突出朗讀教學。湖北荊州特級教師余映潮指出:沒有朗讀的課只是“課”,它不是美的語文課。而且,只是一味地讓學生“讀”,而沒有朗讀指導的“課”,沒有力度更沒有美感。
基于以上兩點思考,本課我設計的主要教學環節為:美讀賞析、品味語言。將朗讀與品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讀中品,在品中讀。教師在其中只是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指導學生品出語言美感,總結朗讀技巧。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此外,本課教學的朗讀品味,理解感情等環節,讓學生自主找尋語言美點、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也充分體現了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一)本課地位
《小巷深處》是語文七年級上冊(語文版)第二單元中的第二篇回憶性的抒情散文。抒寫了養母對“我”深切的愛和“我”對養母的感情,文章富有感染力。由于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本課的教學既要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又要把握好本單元及本文的教學特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為體現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深廣的這一特點,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寫人物致力于表現人物感情世界的變化特點;
(2)把握人物形象的刻畫對突出中心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教師恰當的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具有開放性。
3、情感與態度目標
從課文到生活,加深對親情的理解,培養學生“愛”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從文章的欣賞,分析過程中,體會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增強對親情的理解。
難點:學習如何選取生活瑣事來表達情感,突出重點。
【以上是對教學內容的簡要分析,教學必須面對學生,要了解學習的知識范圍,接受能力,于是,在教學之前要對學情進行了解。】
二、說學情
這篇文章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由于他們絕大多數來自獨生子女家庭,以自我為中心,往往忽略了身邊的人文關愛,但他們并不是沒有情感。鑒于此種情況,教師應在他們每一個幼小的心靈里,點燃情感的“火焰”,進行美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從關注身邊的愛開始,培養博愛的情懷。
三、說教法與學法
作為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應該“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思維迥異、個性紛呈的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趣等參與課堂學習,并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與教師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平等對話,情感碰撞,生命溝通。在這樣的課堂里,我們的學生才會激情之流四溢,思維之花閃耀,睿智之言流淌;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才是新課程改革所需要的理想課堂。
根據這一教學理念,借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等指導學生去朗讀、去討論、去探究。
【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課程是基本框架,教材是基本依托,課堂是主渠道。成功的課堂必須優化教學過程】
我這堂課總的程序是這樣的:
創設情境—在閱讀中感悟—在體驗中感悟—在訓練中感悟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誘發情感)
投影欣賞:《搭錯車》的畫面、主題曲。
這部電視劇的主人公在金鷹藝術節中,分別獲得了最受觀眾喜愛的男、女演員獎。
設問:為什么他們會如此深受觀眾喜愛?
這里運用的是“情境教學法”,通過選取緊扣主題的電視劇《搭錯車》導入,渲染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第二個環節——在閱讀中感悟。
(二)在閱讀中感悟
閱讀是語文教學之本,因此,我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
1、粗讀課文,談感受。
大部分學生可能只是泛泛幾句,確實,現在的孩子在家中“寵”慣了,對“盲母親”的“愛”沒有從心底理解。于是,我說:“老師在讀第二段的時候流了淚,被盲母親感動了,大家再讀一遍。”
2、細讀課文,說說母親對“我”的愛的具體事例。
讓學生在生活瑣事中進一步理解母愛,表達情感。
3、品讀課文,賞析母親形象。
設計學生活動一:
抓住描寫母親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的詞和句子,反復朗讀,去品味、體會,理解所蘊含的感情。
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感悟到母親撫養“我”的欣喜,撫育“我”的艱辛,才能理解“我”的虛榮和無知。
學生因感悟而形成的情感體驗比因老師程式化的解讀而形成的標準答案要深刻得多。讀完之后,學生與學生互相交流。這是一次個體“感悟”成果的展示,學生因有“法”可循而有話可講了。
(三)在體驗中感悟
“盲母親”對撿來的女兒的愛,可謂侵透紙背,但學生缺少生活的體驗,很難悟出此中真情。所以,學生需要——在體驗中感悟。
為此,我設計了一個角色互換,引導學生如何去看待“我”的感情變化。
設計學生活動二:
如果你是“莉”,盲母是你的“母親”。當她出現在我們教室門口,沒有悔悟的“莉”會怎么說?怎么做呢?
這是我讓學生體驗的中心問題,學生在充分醞釀自己的情緒之后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些感悟使學生產生了思想的震撼,心靈的責問,這種在體驗中形成的感悟直接觸及學生的內心。最后,引導學生進入——在訓練中感悟。
(四)在訓練中感悟
當發現不守承諾的母親來校給我送雞蛋和錢,而不肯讓我看見時,我沖出校門,在偏僻的小巷里赫然看見“凌亂而花白的頭發在蒼老的臉旁飄揚”的母親,我的心受到了極大沖擊。這一節的敘述及細節描寫觸及了“我”的心靈,形成了全文的高潮。
此時,教師配樂《燭光里的媽媽》,增強感染力。全班朗誦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思考討論:文中對小巷和竹棒的描寫,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的情感得到了回歸,在以后的日子里又會怎樣呢?在這里,我要求學生設計一個想象性的結尾。
設計學生活動三:
“我”悔悟以后與母親的日子里……
使文章的高潮再推進一步,使課堂也掀起一個高潮,讓學生們的心靈在想象訓練中得到一次洗禮。
五、小結
“感悟”能產生新思維,新境界,但需要等待,需要寬容,需要教師給學生以時間和機會,更需要教師的心胸和智慧。
附:板書設計
這是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遵循簡明精煉,突出重點,形象美觀的原則。
(出示課件)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心聲說課稿08-30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01-08
七年級語文《散步》說課稿12-27
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09-18
七年級語文下《社戲》說課稿09-11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02-13
七年級語文《羚羊木雕》說課稿06-29
七年級語文《落難王子》說課稿06-29
七年級語文《秋天懷念》說課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