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語文風箏說課稿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風箏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風箏說課稿1
【教材解讀】
《風箏》是魯迅先生寫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關于本文的主旨,歷來有多種理解,且多強調作品的政治性──對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的批判。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時代久遠,加上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認知實際的局限,要初一的學生理解魯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較大困難的。因此,我認為在教學本文時,應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認知實際出發,側重引導學生理解本文關于童年游戲心理的描寫以及“我”因童年時曾對小兄弟進行精神虐殺而產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寫。也就是說,在教學本文時宜淡化政治色彩,注重人文情懷,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自主品讀、欣賞。
基于以上認識,我將本文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引導學生體會小兄弟癡迷風箏的童心,了解“我”對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殺的殘暴以及“我”由此而產生的痛悔和無法把握的悲哀,從而使學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懷的教育。
至于本文教學的'難點,我認為應是對作品中一些語意含蓄而深刻的語句的理解。按照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要理解這些語句是極不容易的。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對這一問題不應過多涉及,我的處理辦法是:在學生質疑的環節中,通過學生的討論和教師的簡單點撥,讓學生對此有一個大略的認識即可,更多的內容則由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再去領悟和體會。
【理論運用】
1、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理論。
語文是學習、生活、工作的工具,傳授語文知識,教會學生閱讀和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語文又是一種文化。語文教育具有強烈的人文性,它作用于人的精神領域,承擔著改造國民素質,重鑄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體教育思想。
主體教育觀要求語文教育要弘揚人文精神,在具體的教學中,要真正地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知識,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經驗。
3、建構主義理論。
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這是建構主義的理論精髓,它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經歷。
4、個性化和創造性閱讀的原則。
藝術接受心理學認為,藝術創作和藝術接受是雙向交流過程,藝術創作主體是生命體驗的闡釋者,而接受主體則是體驗的二度闡釋者,二度闡釋的價值,決不在創作行為之下。如果沒有接受主體的參與和響應,任何藝術活動都是潛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這一理論建立了作者、作品與讀者之間的新關系,強調了讀者的在閱讀中的地位,也強調了閱讀的個性化和創造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教法選擇】
激趣。以一首短詩引入,同時讓學生回憶童年時游戲的往事,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使用專為本課設計的多媒體課件,效果更佳。)
引導。在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教師對閱讀的步驟、重點等問題給予必要的引導,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點撥。在學生學習遇到疑難處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在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之后,教師給予必要的點評。
【學法引導】
1、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去解讀文本。
2、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去閱讀、去感悟。
3、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首先用一節飽含深情的、回憶童年的小詩導入新課,接著讓學生回憶童年時游戲的往事。
2、介紹作者(老師簡單介紹之后,由學生補充)
3、初讀課文。此時教師不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讓學生獲得最自然的、最富有個性的、整體的閱讀感受。
4、交流感受。這個環節為學生搭設一個互相交流、表達閱讀感受的平臺。
5、重點品讀。這個環節是在學生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品讀重點段、重點句以及重點詞,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這個環節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整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調──悲哀。
第二步:重點品讀第三段,體會“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
第三步:重點品讀第四段,要求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二的表格,了解主要事件的各記敘要素,并且用心去體會“小兄弟”被“我”粗暴地折斷、踏壞風箏時心境。
在這一步中還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讓學生充分地了解“我”對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殺的殘忍和淫威,認識到它的非人道和可憎,為下面理解本文的主旨作必要的準備。
6、探究主旨。這個環節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由各組代表發表觀點。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如果學生的回答沒有涉及對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的批判,教師要可給予引導和補充。
7、學生質疑: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就文本自由質疑,問題不設定。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或者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直接參與學生的討論。
8、結束授課。
【板書設計】
少時:折斷風箏────精神虐殺
中年:未能補過────永恒悲哀
三年級語文風箏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精讀課文寫了"我"童年時候和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時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筆調清新,文章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丟失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
本文敘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細致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突出特色,孩子們心情的變化是隨著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的。另外,文章的結尾是開放型的,意味深長,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制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標:
1、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經驗,理解"憧憬""垂頭喪氣"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3、體會小伙伴做、放、找風箏時的"幸福";學習小伙伴們在傷心失望時仍然充滿希望,不斷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伙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并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四、說教學方法
基于對教材這樣的理解,本課我遵循"以學定教、以人為本、以讀帶講"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詞析句、朗讀感悟、讀寫結合、整體把握等方法,具體結合教學過程展開闡述。
下面我詳細講解我的教學設想:
五、說教學流程:
首先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風箏的資料。這一個課前準備很有意義,它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養成搜集信息的習慣,對課文的學習非常有利,可惜在實際教學中做的往往不夠。
上這篇課文,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也放過風箏,說說你放風箏的經歷。交流后出示有關風箏的資料袋,再讓學生給同學介紹。
這個環節是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
我把生活中的體驗引入課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另一個對課外資源的交流,有利于學生養成搜集資料的好習慣。
第二個環節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習慣讓學生連讀兩遍課文,實踐證明效果比較好,而且學生是有興趣的。接著才讓學生思考:課文圍繞風箏,寫了哪些內容?此時相信大部分學生都會找出課文主要寫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教師板書:做、放、找。指著板書說,請同學們選著三部分內容的任一部分,認真朗讀,準備讀給全班同學聽。在學生個別讀的時候,相機教學生字詞。這個環節就是引導學生反復讀課文。我們在一線上課的老師都有個感覺,如果課文朗讀不充分,就忙著感悟,往往收不到較好的效果。
第三個環節是細讀課文,品味感悟。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地方。首先讓學生讀課文第一句,問:我們這些孩子,做風箏、放風箏時有哪些快樂呢?學生瀏覽課文,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師引導歸納。先說說作者寫做風箏時,哪些詞語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一種快樂。主要抓住這幾個關鍵詞:如憧憬。依然。幸福鳥,可根據查字典的方法。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在學生發表了意見后,引導學生說說為什么給幸福鳥加上引號。"放風箏"這部分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把這份快樂表現出來的。首先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放風箏時,看到什么情景最快樂?相信有放過風箏的人,都會說看到風箏飛起來了最快樂。那么課文是如何把這份快樂寫出來的'呢?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兩條方法:一是直接寫,通過寫孩子們的動作神態;二是間接寫——"村里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
"可是放風箏也有傷心的時候",教師板書:傷心。請大家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說說從哪些詞語看出了孩子們的傷心?這部分采用默讀,學生自主分析,教師盡量少牽引,體現出從扶到放的教學原則。"放風箏"這部分的教學還可以放入一個練習:用雖然……但是說說放風箏的心情。學生可以說:放風箏雖然很快樂,但是也有傷心的時候。還可以引導學生說說"做風箏"的心情:雖然做出來的風箏,什么也不像,但是我們依然很快活。這個造句練習,既是說話練習,也是對本節課的課文教學內容進行了小結與回顧。
這帶著孩子許多歡樂的風箏消失在茫茫的空中了,它到底到哪兒去了呢?這段的學習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找不到風箏的失望心情。接著采用多種形式的讀來體會這種復雜的心情,有傷心,有"我們"不放棄希望的樂觀精神。
第四個環節是引導想象,拓展學生的思維。
"故事的結尾沒有說我們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風箏,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同學們,我們找到‘我們’的‘幸福鳥’了嗎?我們僅僅是為了尋找一只風箏嗎?還在尋找什么呢?"學生展開想象,小組交流。學生能從討論交流中明白我們在尋找幸福鳥帶給我們的快樂、幸福和憧憬,我們是在尋找我們幸福的寄托!只要我們尋找下去,總有一天,我們會找到我們的"幸福鳥".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創新離不開想像,想象離不開假設。一個事件可以有多種辦法,一個故事可以有多種結局。教師要善于用假設延伸課文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板書設計:
做風箏憧憬
風箏放風箏快樂尋找幸福
找風箏傷心
總之,這篇課文我主要教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這三部分。通過熟悉內容的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反復朗讀課文,熟悉課文的語言與內容;通過細讀品味,學會理解詞語的方法,把課內外結合起來。實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三年級語文風箏說課稿】相關文章:
三年級語文上冊《風箏》說課稿(精選8篇)01-08
《風箏》說課稿(精選12篇)04-06
三年級語文《風箏》教學反思03-12
三年級語文風箏教案11-12
三年級語文上《風箏》課文12-20
小學語文三年級說課稿06-14
語文《貓》說課稿01-05
語文《鯨》說課稿05-17
語文《觀潮》說課稿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