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米認識說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米認識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米認識說課稿 1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10頁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并且初步了解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由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這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會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觀念比較困難。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建立千米的觀念,在建立千米觀念的基礎上去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又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的關鍵是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加學生對千米的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熟記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2、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
3、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在探索和合作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本節課的課時安排為1課時
二、說教法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狀況。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且三年級學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長度的生活經驗,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來看,準備狀況是良好的。但三年級學生習慣于形象思維,要建立1千米這么大的.一個長度觀念,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對長度單位千米認識不深入,必將導致重量單位使用不合適,以及估計物體長度不準確等錯誤。介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三、說學法
教師要成為“善教者”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因為“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同教法一樣,學法指導也必須根據學生特點與學習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在分組實驗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會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時,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長?
2、出示米尺,讓學生說說米尺的作用。
3、當我們測量數學課本的寬,鉛筆盒的厚度時,是不是還用米來測量?當米尺測量這些物體顯得太長時,我們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長度單位來測量,這些單位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4、如果我們要測量一下學校到君悅花園的路程到底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當測量路程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現在我們就來認識千米。
(設計意圖:這種導入方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通過設疑提問,巧設懸念,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這種單位的作用。)
(二)新課教學
1、認識千米
(1)認識10米。
在學校的操場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兩頭插兩根標槍,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動一下標槍,同時讓學生觀察,走步,了解幾十米,舉例說說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0米?
(2)認識100米。通過測量得到10個10米是100米,觀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長度。舉例說說從哪里到哪里的長度大約是100米?
(3)認識1000米。
上此課的前幾天體育老師已經利用體育課組織學生繞操場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須跑完,跑慢沒關系。學生先說說賽跑的感受,然后告訴學生跑道為250米,問實際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單位間的換算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書千米、米關系),
千米有時也叫公里。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親身體驗,跑完艱苦的1千米,此時“千米”在學生的心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將是久遠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難點)
(2)教學例1
以前我們學過米、分米、厘米、毫米間的互化,現在你能不能根據1千米=1000米,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試一試,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與同桌商量一下。
計算2千米=()米
學生計算結果,然后說說是怎樣想的。
再練習:
2千米500米=()米6千米30米=()米
練習后說說想法。
(3)教學例2
嘗試練習
4000米=()千米
并說說練習過程的依據?
再練習
10000米=()千米
嘗試練習: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350米
(4)試一試:
6千米720米=()米5830米=()米
3、歸納整理長度單位
提問:經過這個單元的學習,我們已經把長度單位全部學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劃一下各長度單位(千米除外)的長度。誰能按從小到大的順序給它們排排位?
答: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共有五個,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提問: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相同嗎?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進率關系式有四個,分別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礎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進率關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其進率進行整理和歸納,使學生認識一個完整的長度單位的知識體系。)
小結: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獲?還有哪些問題?你是用哪些方法學會這些知識的?
五、鞏固應用
這里老師收集了幾個問題,你們能用今天學到的本領加以解決嗎?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一根拔河繩長12() 小冬肩寬30()
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一本數學書厚8()
北京到溫州之間相距2510()杭州到溫州之間相距367()
(設計意圖:這道題和生活聯系最緊密,可以加強學生對長度單位千米與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對比,培養學生準確使用長度單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號。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種物體,它們的長度分別如下。那么最長的一種物體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設計意圖:安排這幾題的目的是在學生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基礎上,會進行單位換算,并比較大小。又通過選擇合適的數量,建立實際長度的觀念。)
4、你能說出一些具體例子嗎?
(1)約6分米長的物體(舉出5個例子)。
(2)用千米作單位最合適(舉出5個例子)。
(設計意圖:在熟練認識長度單位的基礎上,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應用題,并能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說明,提高運用長度單位的能力。)
板書設計:千米(公里)的認識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設計意圖:這樣的板書設計一是有利于指導學生觀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書設計和教學思路和諧統一,能簡明突出地呈現本課知識點,看上去一目了然。)
米認識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認識千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第一節的教學內容。
2、千米是較大的長度單位,本課教學前,學生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經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的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能感知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這個僅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后學習單位間的化聚打下基礎。
3、教材的知識結構
通過學生熟悉的場景,讓學生知道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后通過看、算、走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來體會和理解千米的認識,認識1千米=1000米,體驗和感悟千米的實際長度,通過想想做做讓學生進一步感悟1千米的長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熟練掌握千米和米的換算。
4、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2、提高學生解決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3、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解決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二、說教學程序
本課的教學我是這樣設想: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學生回答。你知道我們學校跑道一圈多少米?小華跑了5圈大約是多少米?同桌討論后,交流。汽車每小時能行70(
),你認為可以填上哪個長度單位?請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是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思維,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一)認識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說過千米?學生交流自己看見過的。出示路標牌的圖,并說明: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介紹千米的符號---km。
(二)實踐體驗“1千米”。
1、猜一猜:1千米大約有多長?學生猜測后回答
2、觀察:1千米到底有多長?多媒體演示測量公路長度的過程,學生仔細觀察測量公路長度的過程,并記錄。學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小結:1千米=1000米。
3、課前已經請大家去操場走了走,一圈大約走了幾分鐘?走1千米大約要幾分鐘呢?學生回答。
4、你感覺1千米長嗎?學生自由交流。找一找:從學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學生小組交流后匯報討論結果。
設計意圖是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鞏固深化,實踐應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從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學生觀察后獨立描出圖上1千米的長度。再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獨立計算后交流米與千米的換算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獨立計算后交流怎樣思考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后小組討論,用什么單位合適。
5.“想想做做”第5、6題。學生獨立完成后小組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設計意圖是:進一步感受并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總結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是:既完善了學生的知識體系,又培養了學生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情進行總結回顧的習慣和能力。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根據課程標準的理念,注重讓學生體驗數學。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三年級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是長度單位教學中的難點。所以
本節課著重讓學生創設體驗過程,引導體驗生成,幫助學生較好地在體驗中構建起千米的概念。
以上說課僅僅是我對本課的一種教學欲設,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將努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及時調控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動態生成。
米認識說課稿 3
一、分析教材,把握目標。
1、教材簡析
《米的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的內容。通過一年級上冊“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這一節課就是在此基礎上,利用學生對厘米的已有認識并能用學生尺量一些較短的物體的長度,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明確1米的實際長度,發現米和厘米這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讓學生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不斷體驗,豐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長度單位米,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建立米的長度表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親身經歷知識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加深對已有數學知識的理解。
重點:認識米。
難點:形成米的長度表象。
二、慎選教法,重視學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這節課采用“引導探究”的學習方法,教師將圍繞如何激發學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一指導思想,組織教學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討論,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徑和學習成果。讓學生通過小組成員間的自由操作學具,在自然的情境中親身體會長度單位的產生。
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根據指導學生的自主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在扶著學生認識1米之后,放手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認識2米、3米、4米等更多的米,并建立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關系,幫助學生初步學會用米和厘米組成的復名數表達測量的結果。即讓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實現學生的“學”,體現出教師寓學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師既教知識、又教方法。
三、優化流程,突出主體。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本課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一)動手操作,導入新課。
數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索過程建構起來的,但它在呈現時,常常省略了產生發展的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的形式展現出來,而小學生由于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起來會感到困難。因此我根據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在設計引出長度單位米時,從生活實際引入:如果用厘米作單位測量黑板長度或教室門的高度,你覺得有什么不方便?
創設的情境,選擇的教具、學具等都取材于生活的數學現實中,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使數學活動更富有生氣和活力,更能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二)引導探索,訓練技能。
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活動體會1米。第一個層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長度是1米。再通過操作體會1米的長度,如1米大約有5枝鉛筆那么長、大約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長度、大約是一張課桌的長……這些操作,有時把米尺橫放著體會,有時豎直著體會,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實際長度。第二個層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僅教學了兩個單位間的進率,還通過100個1厘米的長是1米,間接地體驗1米的長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里的8米和8厘米比長短的時候,由于認數范圍還在100以內,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與8厘米比長短,應該從1米比1厘米長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長得多。第三個層次是用雙臂比畫1米大約有多長,通過動作把對1米的感受表達出來;尋找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應用于日常生活,進一步認識米。
(三)練習鞏固,實踐運用。
能不能在簡單的情境中正確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觀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頁第3題在量出身高中1米長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夠1米,可以用厘米作單位,能進一步體會米和厘米在實際測量中的應用。在此基礎上,第4題為4個物體的長度選擇適宜的單位,如床長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選擇米作單位。還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單位,那么長2厘米的床還能讓人睡覺嗎?引導學生開展這些形象思維,使米與厘米的長度觀念得到鞏固。
同時適當補充一些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課堂小結,升華認識。
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它對你有什么幫助?這節課你表現得怎樣?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于學生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大大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地學好數學知識。
四、久經磨課,追求卓越。
教學的成功在于能夠發現并創造適合每個學生學習方法的教學環節。我長期在低年級進行數學教學工作,對文本還是熟悉的,但對細節的把握和對學情的分析還要下細功夫。努力做到:
1、研讀教本。把握內容核心,校準施教目標。
2、以學定教。反復比對教案,按班實施計劃。
3、情趣高效。設計多種活動,鼓勵人人參與。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保持一種積極、活潑、興奮的狀態,始終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與發現的過程,讓學生在自己的空間去探究、合作、體驗、創造,完成各種教學活動,注重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發現和形成的過程,問題的設計始終關注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米認識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千米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并且初步了解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二、說學情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狀況。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且三年級學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長度的生活經驗,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來看,準備狀況是良好的。但三年級學生習慣于形象思維,要建立1千米這么大的一個長度概念,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對長度單位千米認識不深入,必將導致度量單位使用不合適,以及估計物體長度不準確等錯誤。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學情的把握,我確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掌握簡單的換算。
【過程與方法】
利用遷移的規律,體驗探索1千米的過程,進一步提升估算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由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這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會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概念比較困難。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長度單位千米,以及千米和米的換算。在建立千米概念的基礎上去估計物體的長度又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的關鍵是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加學生對千米的感性認識。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鑒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將采取復習導入的形式引導學生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接下來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生活中實物如:鉛筆、課桌、硬幣、北京到黃山的距離等。組織學生對應實物在括號內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能夠準確填寫鉛筆、課桌、硬幣的長度、高度、厚度等單位,但是對于北京到黃山的距離單位認識模糊。此時我會順勢引出本節課課題:北京到黃山市的路程很遠,用米測量太麻煩了,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
【設計意圖】從簡單的回顧中引入新課,既復習了舊知,又為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聯系。提出測量北京到黃山市的路程,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讓學生認識到已有知識的局限性,感受到認識千米的必要性。
(二)講解新知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設計了如下幾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
首先創設有實際背景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時進行設問:
問題1:說一說:對于“千米”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問題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你能否具體說說你心目中1千米的長度?
活動二:進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結合課前測量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周的長度,提問學生:你認為1千米有多長?并完成課件出示的問題:我們學校運動場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 )圈的長度正好是1000米?根據學生的回答闡明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同時進行板書:1千米=1000米。
接下來利用課件出示標準化跑道的圖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同時提出問題:沿跑道走半圈是( )米,走( )的長度正好1千米?讓學生嘗試獨立完成。
活動三:實際感受1千米
利用多媒體出示學生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的照片,讓學生仔細觀察一下。學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實際走一走,所需時間大約是1分15秒。想象一下10個100米有多長。
活動四:欣賞生活中的千米
為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利用課件出示指路標志、珠穆朗瑪峰主峰高度等圖片,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活動五:千米與米的單位換算
課件出示問題,提問學生: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 )個1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 )個1千米?
組織學生分小組思一思,想一想,小組討論結束后,請小組代表進行匯報。
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總結3千米=3000米;5千米=5000米。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聯系生活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作為數學教學的活教材,具有時效性,使數學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能感受其存在的價值。學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印象更深刻。
(三)課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置兩道闖關題,讓學生能夠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提升了他們的樂學品質,豐富了課堂內容。
第一關:填一填
第二關:思一思
一個游泳池長50米,如果游1千米,要游多少個這樣的長度?
綜合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在解決問題中強化對千米的認識,培養學生的長度概念。
(四)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最后我會提問:今天有什么收獲?引導學生回顧:千米的概念。
本節課的課后作業我設計為:你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理解本節課的核心,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以下是我的板書設計:。
米認識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我要說的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學生在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并且初步了解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二、說教法
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但要建立1千米這么大的一個長度觀由于念,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對千米認識不深入,因此我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
三 、說學法
學法指導在教學中也很重要。在分組討論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會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是,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教學內容:教材第24頁例4。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2、正確運用千米表示長度,知道1千米=1000米。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和1米的關系。
教學難點
掌握千米與米的換算關系。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我們都學過哪幾個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請大家比畫比畫,這些長度單位大概分別有多長呢?
想一想,她們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同學們學得真棒!今天我們還要認識一個新的長
度單位——千米。(出示課題——千米的認識)
(通過回顧,喚起學生對已有的長度單位的有關知識和經驗的總結,有利于學生千米長度觀念的建立。)
(二)自主探究
溫故知新
我們認識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新課先知
自學教材26頁例4。
1、 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 )作單位,用字母( )表示,它也叫( )。
2、 認識千米,感知1千米的長度。 運動場的`跑到通常1圈是400米,半圈是( )米,2圈是( )米,2圈半是( )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 )。因此,1千米=( )。
米和千米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 )。
3、如果學校操場跑道1圈長200米,那么( )圈正好是1千米。 4、用卷尺量出100米的距離,看看它有多長。
( )個100米的長度是1千米。
( )個500米是1千米;5個200米是( )千米。 5、兩根電線桿之間的距離是50米,( )個這樣的長度是1千6、一個游泳池的長度是100米,( )個游泳池的長度是1千米。(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千米,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合作交流
1、組長檢查導學案完成情況,并組織小組交流疑問。
2、教師巡視,參與小組交流,并及時提示點撥。
(使學生加深對千米概念的理解)
四、展示激勵
1、小組選代表發言,其他小組成員補。
2、全班學生對小組發言情況進行補充,并作出一些評價。
五、當堂檢測
填一填。
1、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 )、( )、( )、( )、( )。
2、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 )作單位。
3、千米是比米——(填大或小)的長度單位。 辨一辨。
1、相鄰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 )
2、50千米和5000米同樣長。( )
3、1千米又叫1公里。( )
算一算。
20xx米=( )千米 4千米=( )米
1千米—600米=( )米 1千米+500米=( )米
1公里=( )千米 6千米=( )米 (使學生進一步解掌握千米和米的換算關系。)
拓展練習
學校運動會1千米的跑步比賽中,第一名到達終點時,最后一名離終點還有100米,最后一名此時跑完了多少米?
六、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學到了哪些知識?
米認識說課稿 6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教材第九冊第八單元第二課時“認識平方千米”一節課的內容。
一、說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后進行學習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1平方千米,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發現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教材利用實物圖片,呈現了四川九寨溝、三峽水庫、杭州西湖的面積和我國20xx年完成的造林面積等一組實際數據的基礎上,直接指出測量和計算大面積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單位。以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為基礎,告訴學生其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讓學生通過計算發現平方千米、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
基于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結合五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演示和教師與學生的探究,使學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間觀念,知道平方千米與公頃及平方米之間的進率。
3、培養學生積極參加活動的習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更加關注自然與社會.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1平方千米,利用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采用了老師啟發引導,師生交談,圖像信號法,課堂討論、交流等手段通過組織學生感悟、探究讓學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平方米與公頃以及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并利用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學習新知、鞏固新知。
三、說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徑,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實際,以 “聯系生活,提煉新知——學習新知,建立表象——應用鞏固,深化拓展——全課總結、深化認識”的四大教學流程展開教學,這樣能給學生更多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空間,使學生主動積極地發展,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具體的教學程序是這樣的:
第一、聯系生活,感受新知
第二、 學習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二)認識1平方千米:
(三)結合實際,進行估算
我們學校的面積大約是5公頃,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面積才是1平方千米呢?
(這樣的教學安排,可以促進學生數學思考能力和空間觀念的發展)
(四)學習土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1、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頃?你能推算出來嗎?
學生嘗試,小組交流,說出推算過程。
2、交流,完成板書:
1平方千米=100公頃=1000000平方米
1、同桌交流自己對土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認識與掌握情況
第三、應用鞏固,深化拓展
(1、運動場面積、居民小區占地面積、我們市的面積、江蘇省面積以及我國的領土面積用哪個土地面積單位較合適呢?
2、出示練習十三第7題
3、出示從同一幅地圖上描下來的5個省的地圖,估計出其他四個省的面積大約是多少萬平方千米?
第四、全課總結,深化認識
米認識說課稿 7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千米和噸的認識
人教版上冊“千米和噸的認識”一課在教學上有一定的難度。如何進行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通過直觀感知,具體操作,建立新的概念
學生已經學習了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概念,但是對于毫米和分米,還沒有正式接觸,只是在尺子上見過。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首先要通過直觀教具和具體實踐,讓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
如:教學毫米的認識時,可以這樣進行:教師先出示一把尺子,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再讓學生每人拿一把尺子看上面的小格,找出1厘米,再從1厘米的小格中找出表示1毫米的小格,數一數1厘米中有多少個1毫米的小格,從而得出1厘米=10毫米。再實際量一量,感知1毫米有多長,用手比劃比劃,還可以拿出準備好的硬幣,量一量它的`厚度,再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從而加深對毫米這個概念的認識。
又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因 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
再如教學噸的認識時,是通過實際參觀和推算來進行教學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噸。我們班學生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而且還可以借助書上的插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來感知1噸物體的重量,加強對噸的認識,形成噸的概念,從實踐中得出1噸等于1000千克的觀念。
二、靈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
教學量的計量,要遵循學習規律,逐步培養學生類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單位換算,通過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噸=1000千克推出5厘米是幾毫米,9噸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幾噸等,這樣教學重在啟發理解、思考。理解的東西才有助于記憶,有利于運用。
三、培養學生測量長度的初步技能
在計量單位的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培養學生測量物體長度的初步技能。一方面,結合教學長度單位,讓學生自制量具,并用來度量一些簡單的物體。另一方面,通過度量物體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測量的方法。例如:讓學生量黑板的長、鉛筆的長、課本的厚度,還可以量幾條線段的長度等,通過這些活動,既能使學生初步掌握測量的簡單方法,還可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把教法和學法看成一個整體,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規律綜合考慮、設計教學。還要借助直觀、及時抽象,抓住 概念的本質屬性和知識的內在聯系,讓學生通過實踐,加深認識,提高分辨能力。
米認識說課稿 8
一說教學內容
《千米的認識》是江蘇教育出版社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中的一個內容,這一單元的教學是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與厘米,已經了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測量問題。因此,學生還是具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的。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通過情境圖,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圖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題。接著,展示學生比較熟悉的運動場400米跑道上運動的場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創設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依據課標要求和具體的教學內容,體現“三維”目標的整體落實,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于:
1、 認識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
2、 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3、 識千米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實際測量能力。同時培養學生一定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發展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學生學習重點是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而整個學習活動也都是圍繞這個重點展開的。
二說設計思路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了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設計《千米的認識》的教學時,我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活化教材,體現數學思想。
教材通過一個標準跑道來認識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備課時,我問自己:“如果我這樣講了,學生是不是就認識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見教材后面的做一做安排學生在學校操場上走一走去實際體驗1千米的時候,我決定把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識的教學中,分三階段進行,使學生對千米的認識豐富立體化。同時使學生在解決舊問題中不斷生成新問題,而就在新舊問題交織的過程中滲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辨證思想,學會解決問題的數學解決方法。
2、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老師在師生活動中是“平等的首席”。教學中,我力求在師生、生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探究過程中,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體現學生活動的主體性、自主性,有效性,把學生推到“活動主體”的位置,同時,適時、適宜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活動分層,強化體驗。
活動設計形式多樣,逐層推進,如設計三個小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觀念:活動一請學生談談你走或者跑學校操場8圈的感受(因為我們學校操場一圈只有125米),學生均言累使他們初步意識到千米比已經學習的長度單位都大;活動二放請學生觀察自己放學回家的路上的1千米,使他們感受1千米有點遠。活動三帶著我們已經認識的1千米去實際走走,有意識的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長。
三說教學過程
在具體的教學中主要以“情境感知、設疑導入——三次體驗、自主探究——鞏固應用、自我檢驗”為主線展開的,分三個環節進行的。
第一個環節:情境感知、設疑導入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我執教本節課一開始便與學生平等對話“說說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能不能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說出來?你們能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長嗎?1厘米、1毫米呢?如果測量鉛筆的長度,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測量教室的長度呢?”
在學生回答后,放了一段有關高速公路的錄像,從公路路標的實際情境引入,問:“同學們,你們都看到了什么?你能說一說“路標表示什么意思嗎?”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路標用“千米”作單位,而不用其他長度單位呢?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使學生明白路標的具體含義。接著揭示課題:“千米的認識”,并問學生:“對于這個新朋友,你們最想了解它的什么呢?”學生提出:“千米是用來測量什么的?1千米到底有多長?千米與其它長度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等問題。這樣本節課所要探究的主要問題已經由學生提出來了,“那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今天的學習旅途吧!”一句這樣的話語就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新知的欲望,也輕松的進入了學習。
第二個環節:三次體驗、自主探究
有一句話說:“做過了,你就理解了,確實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如親身經歷的來得直接,深刻,要使孩子們體會1千米有多長,任憑老師如何加以解釋,加以轉換,也不如孩子自己親身去走一走,去感覺來得正確,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采取在學生實踐和身邊材料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走一走,數一數,算一算,估一估,體驗、感悟“千米”的概念后,回歸生活,了解千米的應用。其中在這一環節中又巧妙的安排了三次估算,一次比一次估算的難度大,同時也力求一次比一次估算準確,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1、第一次估測:
1千米有多長?提供米尺,學校的操場,教室門口的走廊,問:米尺量多少次大約是1千米,操場跑幾圈大約是1千米,教室門口的走廊來回走多少次大約是1千米,請你大膽估測一下。課前有目的的帶領部分學生在學校操場走了8圈即1000米,耗時10分鐘左右,也帶領部分學生在教室走廊來回跑20趟,也就是1000米,學生感到筋疲力盡,在學生的經驗中,知道1千米很長,但到底有多長,卻沒有這個概念,因此第一次估測絕大多數學生都是五花八門,不能較為準確的估計。通過電腦演示,學生在了解了米尺連續量1000次就是1000米,在125米的跑道上走8圈,耗時10分鐘,大約就是1千米,在50米的教學樓走廊來回跑20趟也是1000米,進而得到1千米=1000米。有些學生會為自己的準確估測感到高興,對于估測不準的學生實際上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對比,感受到自己的估測與實際距離的差距,水到渠成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感受到1千米的長度。
2、第二次估測:再來估測,學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學生天天放學走這條路,再熟悉不過了,可能誰都沒意識到今天所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于是各個爭先恐后,根據第一次估測的經驗,搶著匯報。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此刻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電腦顯示從學校出發的三條路線各走1千米后的終點,學生看著如此熟悉的畫面,忘記了這是課堂,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達到極點。此次估測的結果沒有像第一次那樣離譜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
3、第三次估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相隔1千米呢?對距離的感受、對時間長短的感受、對走路步數的感受、對身體疲勞程度的感受等多種方式來體驗1千米的長度之后,學生已逐步建立了1千米的長度觀念,因此估計的地點也比較準確了。又問:“從學校出發乘24路公汽,到哪一站下大約是10千米?你估測的理由是什么?”這是學生學習的再一次升華,學生根據掌握的估測方法各抒幾見,千米這個抽象的概念學生在學生自信的回答中顯得那么容易。我再次感悟到,我們的教學改革帶來的真正意義,就如《數學課程標準》談到的:“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通過3次估測,學生已牢固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學生在理解1千米的長度之后告訴學生一些常見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學生能初步感知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快慢。
第三個環節:鞏固應用、自我檢驗
為進一步強化所學知識,幫助學生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我把練習安排成爭奪智慧星的形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在研究千米和米的關系的時候,由學生自己組成學習小組分析討論。開放題練習時,更是把學生推到了前臺,讓他們結合實際獨立運用。還有意識的安排了學生的合作學習,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學習2千米500米=(
)米,并且討論你是怎么想的?
課即將結束的時候,我講了下面一段話:
同學們,10月12日是令中國人難忘的日子,你們知道是什么日子嗎?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吧。
出示畫面:載有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航天員的“神舟”六號飛船12日上午九點整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氣象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當天天氣良好,地面溫度2-3攝氏度,西北風6-8米/秒,高空風40-50公里/秒。九點十分,飛船和火箭成功分離,火箭工作完成。飛船升空后運行在距離近地點高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7公里的橢圓軌道上,距點火583秒。九時四十分,當陳炳德總指揮正式宣布:“‘神舟’六號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掌聲雷動,一片歡騰,很多人眼里噙著激動的淚花。(并配有神六升空畫面)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均言千米是我們目前認識的最大的長度單位,老師及時肯定學生,并請學生自己交流他們認識的有關千米的數據,如長江全長6300千米;黃河全長5464千米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 我國的古建筑長城是世界上最長的長城,全長約6700千米……這樣學生再一次意識到“一些比較長的路程用千米做單位”。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通過大量事實事例領會其豐富的內涵,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不正是數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嗎?
米認識說課稿 9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千米的認識》,我準備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說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小學數學西師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測量長度》中的第一課時,它是本單元單元的重點,也是小學階段《測量認識》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從教材編排看,是在學生上學期認識了米、厘米,知道了分米的基礎上進行的。“千米”是最大的長度單位,為了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主要是通過“8個人站成一排”的實踐活動,推測出800個人站成一排大約是1000米,由此引出“計量比較長的距離通常用千米作單位”。例2在例1的基礎上,通過創設實踐活動的情境,讓學生在“走”的過程中去進一步體驗、感受1千米的長度,從而主動構建1km的長度觀念。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具體的情景中感受、體驗、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使學生通過觀察,明確米與千米的關系1千米=1000米。
【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估測、抽象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能用千米進行恰當的估測。
【情感目標】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情境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2、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將“在具體的情景中感受、體驗直至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定為本節課的重點。而如何“建立1千米的觀念”則是這節課的難點。
二、說學生
我們班的孩子,在上一冊的學習中,已經認識了米、分米、厘米,能在實踐活動中體會米、厘米的含義,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在坐出租車、看路邊的交通警示牌、路標等具體的生活環境中,也已見到過千米。但“1千米”到底有多長,在學生的頭腦中是沒有具體概念的。那如何給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都相對較差的二年級孩子建立1千米的觀念呢?這就需要學生在大量的生活實踐中去感悟,逐步構建“1千米”的長度觀念。
三、說教法與學法
1、在游戲中學習。好動、好玩是小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玩耍中學習知識。本節課,我就準備將“捕魚”的游戲與例1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學習。
2、在情境中感悟。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為了鞏固學生對1千米的認識,我設計了讓學生估測放學回家三條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估測哪些地點之間是1千米;欣賞祖國風景名勝圖等環節,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加深對1千米的認識。
3、在活動中構建。為了在例2的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親身感受和體驗,我準備發揮學科整合的優勢,提前與體育老師聯系,讓學生上體育課時親自圍著操場走5圈,記下時間,為幫助學生構建1千米的觀念作準備。
四、說教學過程
對于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我準備從“引入、感知——展開、體驗——練習、應用——拓展、延伸”為主線,分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個環節:引入、感知
考慮到二年級學生可能對“清水到大竹”的具體長度不太了解,因此我將主題圖擺在了練習應用中的圖片欣賞環節。而本節課我準備就采用談話引入教學。從了解學生身高的對話中引入,順便也就復習了米、厘米等長度單位,順便再拋出一個問題:“你在生活中還見到過其它長度單位嗎?你是從哪里了解到的.呢?”通過這一提問,不僅了解了學生的學習起點,同時也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開始了本節課的學習。
第二個環節:展開、體驗
二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比較弱,在教學中我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進行估測,層層感知,逐步形成對1千米的感性認識,這一環節我我準備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初步估測,激發求知欲。在引入問題中,當學生說出“千米”時,讓學生展開第一估測:那你們覺得從哪里到哪里就是1千米呢?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知道1千米很長,但到底有多長,卻沒有這個概念,學生回答的結果肯定是五花八門,可這就讓恰好激發了學生想知道確切答案的迫切性,激起了學生求知欲望。
第二步:利用游戲,建立感知。當學生迫切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長時,我就可以利用課前玩兒的游戲進行引導了:“上課前我們玩捕魚游戲時,8個同學組成的魚網大約有多長呢?”同時,請1豎排的8名同學起立,將手拉起來,讓魚網再現。學生在已有的對米的認知基礎上,估測出這是10米后,就接著提問:“那80個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約有多長?800個同學呢?”讓學生逐步推算出“800個學生拉著手站成一排大約就是1000米”。在這一環節中,要充分利用好“10個100米就是1000米”這一階梯,讓學生在分析中逐步感知。由此引出“計量比較長的距離通常用千米作單位,1千米在生活也就叫1公里”,并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1千米好長呀!
第三步:通過實踐,逐步構建。“大家都認為1千米好長!那你們具體去走過1000米嗎?”面對學生的滿臉疑惑,我便給學生介紹:我校運動場的跑道,每圈恰好200米。同時,播放一名學生圍操場走5圈的片斷。看到片斷中的小男孩隨著圈數的增多,表情的變化,立刻就會引起學生的共鳴,思路也回到自己圍操場走了5圈時的情景。這時,就讓學生談談自己走了5圈后的感受,花了多少時間。在學生積極的發言中,逐步總結出:原來沿操場走5圈就是1000米,1000米真的好長,在學生頭腦中構建出1千米的長度觀念。接著就讓學生從觀察分析中得出1000米=1千米。
第四步:再次估測,鞏固升華。當學生對1千米形成表象后,我們進行第二次估測:“從學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學生天天放學走這條路,再熟悉不過了,可能誰都沒意識到今天所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于是各個爭先恐后,搶著匯報。由于此時學生對1千米已有了一定的認識,再根據第一次估測的經驗,估測的準確性肯定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此刻也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當學生在小組內充分交流后,多媒體顯示學生從我校回家的主要三條路線各走1千米后的終點,學生看著如此熟悉的畫面,情緒怎能不激動,學習熱情定能大大提高。
趁著學生興趣正濃時,我們又回到第一次估測的問題: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之間也相隔1千米呢?讓學生根據剛建立的對1千米的認識和自身估測的經驗各抒已見,相信定能聽到學生自信的回答。因為此時,學生已經歷了“對距離的感受、對時間長短的感受、對身體疲勞程度的感受”等多種體驗,1千米的長度觀念在學生腦海中已經比較清晰了,回到最初不會的問題上,再次進行估測,這樣學生對1千米的認識就進行了再一次的升華,
第三個環節:練習、應用
為了加深學生對千米的認識,我主要設計了不同層次的4道練習題:
前面兩題是基本練習:
第一題:連線題。多媒體出示人步行及幾種常用交通工具的圖片和行駛速度,讓學生在自己手中的題單上進行連線。
第二題:填長度單位。多媒體出示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圖片,讓學生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這兩道基本練習,主要是為了鞏固千米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
第三題:是讓學生從欣賞圖片中感受千米在生活應用。各種各樣的路標、道路指示牌上,我們能看到千米的身影;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全長約5464千米,她哺育了千千萬中華兒女;連綿起伏的長城全長約6700千米,它是中華人民智慧與勤勞的結晶。當欣賞完祖國的大好河山后,讓學生接著說說你還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千米,進行延伸。
第四題:向同學們出示一段“神舟”六號的圖文資料,其中有很多帶有千米的數據,從中,讓學生感受到千米的廣泛應用。
第四個環節:拓展、延伸
在本課的最后,我設計了兩個課外體驗活動,通過這兩個體驗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千米的認識和體驗,同時再次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五、說板書
最后向大家展示的是這節課的板書設計:
千米的認識
1km=1000m
km表示千米
以上就是我對《千米的認識》的說課,敬請各位專家和同行指教,謝謝大家!
米認識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認識米 用米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的第三課時,是“圖形與幾何”知識板塊中的內容。新課標在第一學段中明確要求“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并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能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認識米 用米量》是學生在學習了《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的基礎上又認識的常用的長度單位。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是量化把握物體長度的基礎,而且有助于學生空間觀念以及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教材通過讓學生感受到用厘米尺量黑板太麻煩,從而自然地引出米尺。接著又通過畫、比、量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建立了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得出“量比較長的物體,可以用米作單位”的結論。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具體內容,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特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學會用米尺進行正確的測量。
2、通過畫、比、量等一系列數學活動,積累學生測量長度的活動經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測能力、合作能力,養成細心認真、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3、根據學生的個體特征,讓他們在課堂上“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驗數學的樂趣。
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米進行正確的測量是教學重點,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則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說學法
為讓學生掌握1米的長度,學會用米量,我放手讓學生操作體驗、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畫、比、量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進行學習。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則通過觀察活動、估測活動進行學習,在活動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測能力、合作能力,養成認真細心、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說教法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了更好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創設情境,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2、動手操作,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3、演示法。對米尺進行演示,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線段,與學生一起用肢體表示出1米的長度,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行學習,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說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米尺、繩子等實物。
五、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一起參與互動,共同探究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一)創設情境,引發思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課伊始,我就播放一段錄像:一生拿著10厘米長的直尺在講臺上量黑板邊的長度,另一生拿著20厘米長的直尺在教室里量教室到底有多長。他們累的滿頭大汗,忙得不亦樂乎。
這樣,學生會發現“量比較長的物體時,用厘米作單位不合適”,進而思考“比較長的物體,用什么作單位比較合適呢?”。這樣很自然地引出課題《認識米 用米量》。
這樣設計,即能引起學生興趣,又培養了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例4首先解決認識米的問題。我打算分這樣幾步完成:
1、認識米尺
多媒體課件出示米尺,告訴學生這是米尺,它的長度就是1米。引導學生觀察后得出1米=100厘米,為估量物體長度意識的培養做好鋪墊。知道米用“m”表示。
多媒體課件出示第6頁“你知道嗎?”讓學生了解一下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拓寬知識面。
2、畫一畫
在黑板上用米尺畫出1米的長度。加深對米的認識,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3、比一比
(1)從學具盒里拿出自己的米尺,和老師的米尺比一比。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伸開雙臂,和同桌的米尺比一比,發現伸直雙臂的長度大約是1米。再次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這樣設計,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學生仔細觀察的學習習慣,突破了重點。
4、小兒歌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學生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后,我會和學生來一首互動小兒歌:
師:伸開你的1——米。(伸出1根手指)
生:伸開我的1——米。(伸開雙臂)
師:抖抖你的1——米。(抖抖雙臂)
生:抖抖我的'1——米。(學著老師的樣子抖抖雙臂)
新課標說明:教學活動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對于學有余力并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思維空間,指導他們閱讀,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多媒體課件出示小知識“人身體上的測量工具”,滿足有能力學生的學習欲望。
5、找一找
接著,我又設計了找一找活動, “睜大雙眼,找一找,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呢?”
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使他們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生活中數學現象的眼睛。
例4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用米量,是本節課的重點。我是這樣突破重點的:
小組合作,教師適時指導。
1、量出1米、2米、3米長的繩子。(第1、2小組合作完成:第1組同學拉繩子,第2組同學量,一對一。然后,第2組同學拉繩子,第1組同學量,一對一)
2、先估測,然后量出黑板邊的長、教室的長是幾米。解決課始錄像上的問題。(第3、4小組合作完成:第3組同學量黑板邊的長,第4組同學觀察結果。然后,第4組同學量黑板邊的長,第3組同學觀察結果。)
3、先估測,然后量出組里小朋友的身高是1米()厘米,或者說是()厘米。(第5、6小組合作完成:第5組同學給第6組同學量身高,一對一。然后,第6組同學給第5組同學量身高,一對一。)
最后,學生匯報交流。
鼓勵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實際中去。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此時,整節課進入高潮。
三、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新課標明確表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根據課本第8頁練習一第4題的內容,我自編了一個數學小故事:秋高氣爽,天氣晴朗,小紅在公園跳繩,累了,她就坐在椅子上休息。這時,跑來了一只小貓,依偎在她的腳邊。根據故事進展,出示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學生依次判斷一根跳繩、一把椅子、小貓身高比1米長還是比1米短。
四、總結全課,鼓勵學生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米,知道1米=100厘米,會用米量黑板邊長、教室長、小朋友的身高,大家學到的本領真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課堂上學到更多更有趣的數學知識,并把這些知識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
米認識說課稿 11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千米的認識》。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千米”不像厘米、分米那樣看得見、畫得出,所以學生對“千米”的感知相對較少,這就為學生認識“千米”帶來了困難。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靈活運用教材,是解決這一困難的有效途徑。
根據上述內容的分析,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其中,使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這一內容,我大膽走出教材的約束,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親身體會,加深對“千米”的理解。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一、以一次旅游出發初識“千米”
同學們去過北京嗎?你是怎樣去的?去北京,哪種出行方式最合適呢?
暑假里,我們全家開車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長時間?請大家猜一猜。有人說是兩小時,有人說三小時,這是我記錄的時間,請大家來算一算吧!
我們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時,看來呀,北京離我們這里真的很遠。我查了資料,大家請看:北京離我們這里大約是300——(千米)。
引出長度單位——千米(板書:千米的認識),并告訴學生: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單位;千米用字母“km”來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設計意圖:去北京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是對學生生活積累的考查,探討路途上用了多長時間,對第一單元“時、分、秒”進行了復習,將時間的長短與路程的遠近聯系起來,加強了知識間的融合。
二、從操場跑道出發感受“千米”
1千米有多長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圖:
運動場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幾圈是1000米呢?
結合跑道,同學們能夠有條理地分析出跑道兩圈半的長度就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板書:1000米=1千米)
觀看動態視頻,感受1千米的產生。
第二幅情景圖就是一項實踐活動,我把這項活動安排在了課前。在我校操場的北端有100米的跑道,我以做游戲的形式組織學生沿百米跑道走一走,并記錄所用的時間、步數。
課堂上,我組織大家交流:
如果沿著百米跑道,走一個來回是多遠?怎么走能走出一千米呢?
如果100米我大約要走200步,大約用了2分鐘,1千米呢?
通過推算1千米要用的時間和步數,理解了(10)個100米就是1千米。
事實上,我校操場上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利用圓形跑道,怎樣走出1千米的路程呢?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結合學生熟悉的運動場跑道示意圖,說明1千米有多長;結合課前的實踐活動,推算出步行1千米要用的時間,是對“1千米”的感知,從而加深了對“千米”的理解。
三、從校外旅游出發體會千米
有兩名同學想去校外尋找“1千米”的路程,他們來了一次校外旅游。
他們從海港一小出發,都到過哪些地方呢? 這就是他們的路線圖,這是他們記錄下來的數據:1千米、700米、1500米、2千米。
首先請同學們將各數按一定順序排序,然后將這些數據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這是在考查學生對長度的理解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路線圖,請同學們說一說圖上哪兩個地方的距離是1千米?我們發現從學校到信達的距離是1千米,通過計算還能得知從信達到醫院的距離也是1千米。
這張路線圖中還藏著許多數學信息,小組內互相交流并匯報。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的意圖是讓學生感知“1千米”的實際距離,這比一圈一圈的跑道更加直觀,更加接近孩子們的生活,更能加深對“1千米”的理解。
四、學以致用
我設計的練習如下:課件出示。
這些都以答題卡的形式發給大家,完成這些練習之后教師進行訂正。我認為一節數學課必須留給孩子安靜的時間,讓知識靜靜地融化、靜靜地沉淀。
最后,我給孩子們布置一道實踐題:和爸爸媽媽來一次小小的旅游,尋找“1千米”的路程。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米認識說課稿 12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千米》。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既能讓學生感知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又為以后學習單位間的換算打好基礎。教材例題首先提供現實情境,讓學生整體感知千米的含義,并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然后通過看一看、走一走、算一算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來理解和體會千米,認識1千米=1000米,真正體驗和感悟千米的實際長度。隨后的想想做做讓學生通過畫一畫、算一算、填一填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在運用中感受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長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與米之間的簡單換算,并能熟練地應用于生活情境中。
能力目標:經歷探索運用千米來描述事物長度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發展抽象思維;在簡單的單位換算練習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深刻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與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1千米長度的概念,進一步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
(為了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力得到提高,興趣得到培養,我主要通過以下三個環節來引導學生開展本課的探究)
二、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復習引入。
組織學生回憶: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并引導學生比劃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引出并板書課題,通過復習,激活學生的學習經驗,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第二環節:實踐體驗,構建概念。
我打算分三個層次來組織學生探索新知。
第1個層次:初步體驗生活中的千米。通過媒體播放搜集到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從中了解了哪些信息?然后組織學生交流:你還在哪里聽過或看過“千米”?使學生在交流中明確:千米是一個長度單位,常用來計量比較長的路程。從現實情境引入,讓學生體會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第2個層次:教學“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
教師設疑:1千米到底有多長?組織學生在100米的跑道上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讓學生體會100米的長度。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你覺得走100米的路長嗎?那走10個100米該有多長呢?使學生在交流中明確10個100米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然后引導學生想一想:“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從而引導學生得出1千米=1000米。通過引導學生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動,使學生深刻理解1千米有多長,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第3個層次:感知、體會1千米。提出問題:學校跑道一圈是200米,幾圈是1千米?然后組織學生交流:在你熟悉的路段中,從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理解1千米的長度。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深化應用。
我打算分兩個層次設計練習:基礎練習:第1、2、3、4題。通過引導學生畫一畫、算一算、填一填,既加深了對千米的認識,又鞏固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綜合練習:第5、6題。通過運用千米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探索新知,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象,親身體驗和感悟,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米認識說課稿 13
一、教材分析
《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兩個較大的面積單位,一般用于計量大面積的土地。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些單位比較適用于計量物體表面、平面圖形以及小塊土地的面積。如果用于計量面積很大的土地,則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頃和平方千米。
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初步形成1公頃、1平方千米的觀念,聯系實際體會它們大致是多大,在頭腦里留下比較清楚的印象;應用平方米與公頃、平方千米與公頃間的進率,感受用公頃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達土地的大小,從而體會土地的面積;整理先后教學的全部面積單位,組織新的認知結構,合理地應用面積單位。
二、學情分析
本學期大部分學上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目標明確,上課專心聽講,下課積極主動的完成老師的任務,遇到不懂的問題能主動的問老師還有同學,只有個別的同學思想不夠積極,大多數學生掌握基礎只是比較牢固,回答問題比較準確,對新知識掌握較快。學生上課時回答問題比較積極,但語言的組織能力還不夠強,有待加強。
三、說教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要將計算融入到具體的問題情景之中,產生計算的需要,然后再確定用什么方法來計算。依據《新課標》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
四、說學法
通過本節課學習,使使學生能夠利用新舊知識遷移,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去發現新知識、新經驗,充分發揮作用,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歸納、總結學習方法,并在自己獲取的成果中享受成果、消化成果、滲透成果。使學生腦海中形成數學來源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觀點,并能利用所學知識,使數學問題生活化,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五、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通過計算、觀察、推理、想象等方式讓學生感受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2、使學生掌握土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3、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和作用,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利用數據資料,圖片資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六、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認識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平方公里)。感受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2、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有多大的實際認識,以及掌握土地面積單位的進率和簡單換算。
教學準備:圖片資料、多媒體課件等。
課前準備:測量操場的長和寬,計算操場的面積,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激活已有的數學經驗。
師:同學們,在我們身邊處處都有與數學有關的信息,現在我們就來個就地取材。①師隨手拿起一個文具盒,問:它的表面面積大約是2()。
②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300()。
③黑板的面積大約是()。
師:剛才我們都講的是什么單位?(面積單位),從你們響亮的回答中,老師知道你們對面積單位掌握得很扎實,同時,我也了解到你們非常關注身邊地一些事物,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習慣,希望大家繼續保持。
接著出示:中寧一中的占地面積約5()。師:能填我們學過的單位嗎?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身邊的物體表面面積切入,復習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3個較小的面積單位。通過感知中寧一中面積的大小讓學生產生需要運用更大面積單位表示的需要。】
2、揭示課題
師:表示一些較大的面積,如土地面積、森林面積、沙漠的面積等等,常常會用一個較大的面積單位,它們是公頃和平方千米。
板書: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公頃
①自學公頃,初步感知
師:1公頃到底有多大?“公頃”和“平方米”之間到底有怎樣的聯系?請同學們打開書84頁。(學生看書)
師:誰能把自己看書的收獲和大家交流一下?
②學生匯報,師板書: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
③推算: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學生推算后匯報,師板書)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1公頃
④感悟1公頃。
師:從推算結果來看,說明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是多少?知道了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關系,你想不想親自感受一下1公頃的大小?
a、帶學生到操場,匯報操場面積,再估計1公頃相當于幾個操場的面積?使學生初步建立1公頃的表象。
b、8名學生手拉手為一組,4個小組圍成一個正方形。
師:這個正方形的邊長大約是10米,圍成的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
推算: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面積合起來就是1公頃?
想象:100個這樣的正方形是1公頃,你有什么感受?
【讓學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學生熟知的事物體驗1公頃的大小。通過推算、想象讓學生深刻體會推算更大的物體面積的解決策略,同時鼓勵學生要關注身邊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⑤領悟公頃
師:關于公頃,老師也上網查閱了有關資料,請大家欣賞。(課件出示有關資料的圖文信息)
a、北京的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占地面積約72公頃,是()平方米。b、世界上最大的廣場是天安門廣場,面積大約400000平方米,是()公頃。c、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的建筑面積約為26公頃,是()平方米。師:欣賞過后,你們有什么感想?
【利用網絡提供和公頃有關的信息,讓學生感受到公頃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通過富有思想內涵的文字信息,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激發其學習熱情和對祖國的自豪情感,也增加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儲備量。】
2、認識平方千米
①師:你知道1平方千米有多大嗎?猜一猜1平方千米可能是邊長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積?
②使學生明確: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
③帶學生到室外目測距離學校大約1千米。懂得以這么長線段圍成的正方形面積約是1平方千米,使學生感知1平方千米大約是多大。
④師: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頃?
揭示:1平方千米=100公頃
3、閱讀教材84頁(生活中的數學)
(三)課堂練習
1公頃=()平方米1平方千米=()公頃3公頃=()平方米4平方千米=()公頃20000平方米=()公頃800公頃=()平方千米
(四)總結整理
1、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提出有疑惑的問題。
2、師生共同整理面積單位。
八、板書設計
公頃和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1000000平方米
米認識說課稿 14
一、說教材
我要說的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學生在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并且初步了解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二、說教法
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但要建立1千米這么大的一個長度觀由于念,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對千米認識不深入,因此我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
三 、說學法
學法指導在教學中也很重要。在分組討論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會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是,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教學內容:教材第24頁例4。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2、正確運用千米表示長度,知道1千米=1000米。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和1米的關系。
教學難點
掌握千米與米的換算關系。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我們都學過哪幾個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請大家比畫比畫,這些長度單位大概分別有多長呢?
想一想,她們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同學們學得真棒!今天我們還要認識一個新的長
度單位——千米。(出示課題——千米的認識)
(通過回顧,喚起學生對已有的長度單位的有關知識和經驗的總結,有利于學生千米長度觀念的建立。)
(二)自主探究
溫故知新
我們認識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新課先知
自學教材26頁例4。
1、 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 )作單位,用字母( )表示,它也叫( )。
2、 認識千米,感知1千米的長度。 運動場的跑到通常1圈是400米,半圈是( )米,2圈是( )米,2圈半是( )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 )。因此,1千米=( )。
米和千米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 )。
3、如果學校操場跑道1圈長200米,那么( )圈正好是1千米。 4、用卷尺量出100米的距離,看看它有多長。
( )個100米的長度是1千米。
( )個500米是1千米;5個200米是( )千米。 5、兩根電線桿之間的距離是50米,( )個這樣的長度是1千6、一個游泳池的長度是100米,( )個游泳池的長度是1千米。(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千米,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合作交流
1、組長檢查導學案完成情況,并組織小組交流疑問。
2、教師巡視,參與小組交流,并及時提示點撥。
(使學生加深對千米概念的理解)
四、展示激勵
1、小組選代表發言,其他小組成員補。
2、全班學生對小組發言情況進行補充,并作出一些評價。
五、當堂檢測
填一填。
1、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 )、( )、( )、( )、( )。
2、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 )作單位。
3、千米是比米——(填大或小)的長度單位。 辨一辨。
1、相鄰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 )
2、50千米和5000米同樣長。( )
3、1千米又叫1公里。( )
算一算。
2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1千米—600米=( )米 1千米+500米=( )米
1公里=( )千米 6千米=( )米 (使學生進一步解掌握千米和米的換算關系。)
拓展練習
學校運動會1千米的跑步比賽中,第一名到達終點時,最后一名離終點還有100米,最后一名此時跑完了多少米?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學到了哪些知識?
米認識說課稿 15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千米的認識》,我準備從以下這八個方面展開說課。首先是教材簡析
一、教材簡析
《千米的認識》是西師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下冊四單元測量長度的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屬于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這一領域。千米是比較大的長度單位,教材共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主要是通過主題情景圖和例題中創設的活動情景引出學生對1千米的初步感知。例2通過創設實踐活動的情景,讓學生在走的過程中去進一步體驗、感受1千米有多長,從而主動構建1千米的長度觀念,并引出1000米=1千米。教材設計了多個生活化的活動,增強學生對千米的感性認識,盡可能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說學生
在正確理解了教材設計意圖的基礎上,我認真分析了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
在知識基礎方面學生在二年級上期已經有了米、厘米的認識,知道了分米,并且能在實踐活動中體會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的含義,建立了具體的表象。
在基本技能方面二年級下期的孩子都具備了最初步的感知長度的生活經驗,初步養成了合作學習和交流的能力。
千米的空間觀念的建立要靠學生想象、推理來完成,而現階段學生的推理能力還比較弱,所以千米的觀念的建立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中明確提出:在教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直觀經驗。結合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擬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體會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000米=1千米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4、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這四個目標,其中第1、2點目標是針對知識與技能領域提出的,第3點是針對解決問題提出的,第4點則是關注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這三維目標有機整合、融會貫通,使學生協調發展。
四、說教學重難點
找準重難點是上好課的前提,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在活動中體驗千米的含義,正確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五、課前準備
為了能順利完成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我課前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第一組學生沿著學校操場跑5周,記下所用的時間;第二組學生沿著學校操場走5周,記下自己所走的步數和時間。
六、教法與學法
根據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本課教學采取“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方法,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靈活地組織教學環節,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探索、交流中學習。我擬訂了以下
教法: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復習引入、情景激趣、引導發現、學用結合。 學法:觀察、想象、驗證、類比推理。
七、說教學流程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
(一) 激趣引入
創設生活中的情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數學的親和力,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知識學習的愿望。所以剛開課我就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在陽光明媚的三月,老師去了成都,一路上還錄了象,你們想看看嗎?在學生熱情洋溢時,播放錄象:(課件:汽車在告訴路上行使)看了錄象讓他們說說都看到了什么?當學生說到路牌時(課件:特寫一個路牌200km)老師追問:在這個路牌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學
生會發現兩個新的字母km,接著讓學生說說它表示的意思。如果學生能說出km表示千米,教師給予肯定,并引出課題,如果學生不能說出來,老師可以直接介紹:這是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關于千米的知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讓學生提出問題,然后教師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千米,解決同學們關注的問題,并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二) 初步感知(教學例1)
接下來對千米進行初步的感知,教學例1,在這里我設計了4個層次: 具體感知——加深理解——抽象概念——課堂活動
具體感知這一環節我注意遵循了學生認識事物從直觀到抽象的認知規律,注重把學生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于是我首先讓學生比劃以前我們認識過的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通過比畫1米,知道如果我們把手臂伸直可能有1米多一些。在次基礎上請8個小朋友伸直手臂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約就是10米。讓學生觀察10米的具體長度,感覺到10米比較長。
如果80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100米。大約就是我們年級兩個班的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讓學生根據10米想象100米的長度,學生很容易的發現100米比10米長得多。
100米都這么長,那1000米需要800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 800個小朋友相當于我們學校一、二、三、四年級的學生全部站成一排,那個隊伍會是一個什么樣呀?學生通過合理的想象會由衷的體會到1000米好長啊!這里把抽象的數字800轉化成形象的、熟悉的事物,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建立1000米的概念。這個環節的處理要充分運用老師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幫助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想象,從直觀的10米,過度到比較長的100米,最后感知1000米的'長度。
2、加深理解
為了加深理解,我選擇了學生非常熟悉的教學樓作為參照物,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千米的含義,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入手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告訴學生我們的教學樓大約長50米,1000米就相當于把20幢這樣的教學樓連成一排,讓學生結合實物想象1000米的確很長。
通過800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20幢教學樓連在一起這兩個活動有效的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體驗了千米的含義,建立千米的空間觀念。
3、抽象概念
剛才的這些長度如果我們仍然用米尺1米、1米的去量很不方便, 這就需要有一個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它就是千米,所以長度單位千米是用來測量比較長的距離。千米也叫公里,1000米等于1千米,同時進行板書。
4、課堂活動
在認識了千米后,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千米作單位,同學們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的積累進行交流,老師也要收集素材并展示給大家看(課件展示一些用千米做單位的)。這個練習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對千米有更深的認識,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體驗感受 (教學例2)
課標指出: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基本線索,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本節內容的例2需要讓學生到操場跑或走1千米,讓學生實際感受1000米的長度。課前我到學校體育組了解到:二年級的孩子如果走1千米大約要20幾分鐘,如果跑1千米大約要10分鐘。如果將這一環節安排在課堂上去體驗,會花去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勢必會影響其它環節的教學,所以我把這一活動在課前進行了處理。教學時只是讓學生反饋活動結果與收獲。
操場一周是200米,5周就剛好是1千米。例1是讓學生想象1千米的長度,例2則給了學生一個具體的1千米的長度。讓學生匯報自己跑1千米用了大約10分鐘,這一個體驗很重要:它既能讓學生感受到跑完1千米用的時間較長,還能讓學生知道自己跑10分鐘的路程大約就是1千米。交流了所用的時間后再讓學生談談身體的反應,從感覺很累、腿軟等現象中感受1千米太長了。
第二組同學匯報自己走完1千米大約要用20分鐘,從所用的時間特長、步數特多、不易數清這些親身體驗,一方面感受1千米的長度,另一方面也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走20分鐘的路程大約就是1千米。
通過這些體驗活動,不僅讓學生從生理方面感受1千米很長,而且還從用時的多少上再次加深學生對1千米的實際長度的認識,并掌握了估測1千米長度的
方法,更好的突破了本課學生學習的難點。
(四)鞏固應用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了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我設計了讓學生在生活中確定1000米長度的活動。
小朋友每天在學校上學,對學校周圍一定很熟悉,根據自己對千米的認識,以及走1千米、跑1千米的時間來估計一下:從學校大門出發,走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讓學生小組討論完成)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有的小朋友正確建立了千米的概念,有的還不夠準確,老師也去測量了一下,(課件展示:學校到各個方向的1千米圖)從學校大門出發,經車站到區門診、到龍鳳橋南橋頭、到天奇花園;經和平路口到中山路小學、到體育場、到錦繡江山都是1千米。把這些正確的1千米的實際長度呈現給學生,并讓學生放學時,結合回家的路線去走一走,再次感受1千米的長度和所需的時間。
以上各個環節,學生在教師創設的一個又一個活動情景中認識了1千米,建構了千米的長度觀念。
八、板書設計
千米的認識
1000米=1千米(公里)
1000m = 1km
本課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明扼要,體現了本節知識的重點。
回顧整堂課的設計,我把教學植于生活,將枯燥乏味的數學內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有價值,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學習過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以上就是我對《千米的認識》的說課,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
【米認識說課稿】相關文章: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通用10篇)03-13
比的應用說課稿比的認識說課稿11-15
認識米教案教學反思01-16
認識方程說課稿01-22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06-24
分數的認識說課稿11-26
認識時鐘說課稿04-26
認識千米教學設計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