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統計》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統計》說課稿1
各位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分類統計》,它是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數學課程標準》將分類統計安排在第一學段“統計與概率”的知識體系中,總體目標是:對數據統計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一、說教材
本節課教學教材94頁的例題,完成第95頁“想想做做”第1、2題。例題呈現了學生感興趣的動物運動會的場景圖,場景圖蘊含了可以分類統計的諸多信息。圖中的動物有狗、兔、猴三種,這些動物參加的比賽項目有長跑和跳高。教材呈現了兩張統計表,一張是按運動項目統計的,另一張是按動物種類統計的,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收集信息,分類整理后填寫在統計表里。學生經歷了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后,教材又讓學生自己比較兩次統計的過程有什么不同,體會是按不同標準將動物進行分類的,感受按不同標準分類的必要性。同時,讓學生分析從每個統計表中知道了什么,既學會簡單分析數據的方法,又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感受統計結果在不同分類標準下的多樣性。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1、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學會用統計表按不同標準分類整理數據,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分類標準下的多樣性。2、使學生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提出并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初步的統計觀念。
過程與方法方面:1、在具體統計的過程中,體會按不同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統計的必要性,學會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統計的方法。 2、在交流討論中,自主發現分類標準的多樣性和計算結果的一致性。
情感與態度方面: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激發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識,體會合作的快樂。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統計活動過程,體驗不同分類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是:根據統計需要,正確地分類收集并整理數據。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注重通過多種情景讓學生經歷操作、實踐、感知的過程,選擇了“談話法、觀察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學法可歸納為: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好學。2、運用多種手段,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五、說教學準備:
根據教學進程的不斷進行,我準備教學,黑板上事先畫好兩張空白的統計表并遮住,用于獎勵學生的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智慧樹手勢卡片若干張貼在一塊可移動的大黑板上,大黑板的另一面畫上三棵大樹的簡筆畫,學生6人一組。
六、說教學環節和設計意圖
為了能很好地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分別是: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2、合作探究,經歷統計過程;3、拓展應用,在活動中加深體驗;4、課堂總結,在生活中用數學。下面,我就來具體闡述教學環節以及我的設計意圖。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前我先跟小朋友們一起表演唱少兒電視節目《智慧樹》的主題歌:我發現了。師生一起來唱一唱,演一演,并告訴他們:今天舉手回答問題的小朋友有機會獲得一張智慧樹手勢卡片,每人最多只領一次。設計意圖是:根據一年級小朋友愛玩好動的特點,利用學生喜歡的少兒電視節目,調動學生的興趣,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同時也為下面學習統計埋下伏筆。
接著由“激烈緊張的2008北京奧運會剛剛結束,小動物們興奮起來了,他們也在進行動物運動會呢!瞧,它們的比賽真熱鬧啊!”再通過提問:“看了這幅圖,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入到主題圖的學習。在學生說出圖上的信息時,按學生提到的先后順序貼出跳高、長跑、狗、兔、猴等的詞卡,然后揭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要進行“統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上課伊始,從北京奧運會引入,多媒體播放動物舉行運動會的場景,立刻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并提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意識,為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統計埋下了伏筆。
第二個環節:合作探究,經歷統計過程。
這一環節先讓學生小組合作,把信息分類、整理和統計,完成書上的統計表。在學生交流匯報的過程中老師在黑板上移動詞卡、填寫數據完成統計表。用學生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探究的內容,充分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并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使學生親歷了統計表的形成過程,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統計的認識。
接著組織學生比較兩張統計表的相同與不同,并對數據進行分析。通過組織學生討論比較,讓學生交流兩次統計活動的體會,豐富了認識,使學生初步體驗到同一件事可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進一步發展了數學思考能力。
然后提出“這時,大會的裁判員小熊,廚師小豬來了,它們是為運動員服務的。你能根據他們的工作向他們推薦一張最合適的統計表嗎?并說明理由。小組討論,交流。”這一設計,重在讓學生體會到學了數學知識要會用,學習數學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滲透統計的實用性。
第三個環節:拓展應用,在活動中加深體驗。
這一環節由“經過緊張激烈的比賽,有些小動物得獎了。獎品是漂亮的杯子。”引出課本“想想做做”的第1題。提問:仔細看這些杯子,可以怎樣分類統計?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完成兩張統計表,在學生匯報交流的過程中老師完成統計表,并比較兩次統計的結果。
接著以“不僅為小動物們準備了漂亮的獎品,還為他們準備了精美的獎牌呢!”引出課本“想想做做”第2題的學習。這一題讓學生嘗試把不完整的統計表補充完整后再統計,引導學生做事要有序。《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統計的素材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統計自己熟悉的且感興趣的獎品、獎牌、等物,由易到難,這樣,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統計的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動中去,進一步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分類標準下的多樣性,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再由“小動物們的獎品發完了,讓我們來看看小朋友們的獎品。請有智慧樹手勢卡片的小朋友揮揮手。要是老師想知道有多少小朋友擁有卡片,該怎么統計呢?”引出,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分類統計的方法,引導得出可按性別和卡片的顏色等分類標準進行統計,接著師生一起收集、統計出數據,并在上完成統計表。這一設計,從學生的身邊出發,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吸引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動中,鞏固所學的統計知識,進一步體會到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多樣化,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用途,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在收集按卡片顏色分類數據時,讓持有同一種顏色卡片的學生把卡片貼在大黑板同一棵樹上,在貼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收集數據并完成統計表。三棵樹上分別貼上不同顏色的卡片,貼完后便形成了少兒節目《智慧樹》的節目標志。這一設計體現了數學學科的美,讓學生感覺到數學課也可以這么生動有趣,原來數學是那么親切,總是陪伴在自己身邊,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數學,熱愛數學。
第四個環節:課堂總結,在生活中用數學
這一環節在進行課堂總結后讓學生課后找一找感興趣的話題和好朋友或者家長一起進行統計,提醒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帶著數學的眼光走出課堂,走進生活,養成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的習慣。
《統計》說課稿2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二課時復式折線統計圖。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單式折線統計圖和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以體育方面的素材為例,通過第x~x屆亞運會中國和韓國獲金牌情況的對比,使學生感受到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局限性,進而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讓學生親身經歷處理數據的過程,充分認識統計的現實意義,增強民族自豪感。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經歷用復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復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據要求完成復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強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讓學生形成初步的統計意識,能運用復式折線統計圖解決問題,會分析統計圖中的信息;教學難點是:制作復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的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推測。
教學理念
1、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合理整合媒體資源,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把枯橾單調的教學內容教活;
2、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課堂上以學生討論交流為主,老師的引導、揭示為輔,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3、注重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且應用于生活,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人人都來積極學習有用的數學。
關于教學過程,我打算根據小學數學“探究式”四環節新授課的教學策略進行。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從本屆亞運會獎牌切入,輔以激動人心的圖片介紹,激發學生對亞運會的關切,感受祖國的強大,話鋒一轉再出示9—14屆亞運會中國韓國獲金牌情況統計表:在歷屆亞運會中,你用什么方法才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我們國家取得成績的發展變化情況呢?你能很快比較出兩國獲得金牌數量的變化情況嗎?我這樣設計的依據是:數學依賴于生活,并從生活中抽象和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
第二環節,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在這個環節中,我打算分為3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個步驟: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先課件出示中國韓國單式折線統計圖,把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放到一起,再提出疑問:你能很快看出兩個國家那一屆金牌數最接近,那一屆金牌數相差最多嗎?由于強調的很快,學生觀察并產生認知矛盾:即不能很快地比較出兩個國家歷屆奧運會金牌數最接近或相差最多。意識到在以前學習過的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想到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利用更好的方法,把兩幅圖合并成一幅圖,那么合并成的統計圖應該叫什么統計圖呢?我告訴學生,像這樣的統計圖就叫做復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接著,我出示兩國金牌量統計圖,讓學生觀察、比較兩條折線,自主探索解決方法,教師因勢利導指導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日常生活中手工繪制統計圖表的需要越來越少。新課標從實際出發,降低了對學生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的要求,只讓學生在已經確定了縱軸、橫軸并畫好格線的圖中畫不同的折線表示相關的數據,這樣既突出了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的關鍵環節,又能使學生更加關注統計的過程,從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統計方法。因此,我先出示畫好的格線,并啟發學生思考:是先把表示兩個國家金牌的數據點都描出來以后再連線好,還是先把其中一個國家的金牌數據點描出來連線,再把第二個國家金牌數據點描出來連線好?為什么?再將復式折線統計圖合并過程用課件演示給學生看,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為復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打下伏筆,同時提醒學生注意標題的變化、日期的填寫、圖例的位置及表示不同城市的線型:一條用實線,一條用虛線,也可用不同顏色的線來表
然后指導學生完成了復式折線統計圖(其中韓國的金牌折線圖讓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讓學生看著自己制作的統計圖小有成就感,再帶著興趣去充分觀察、比較單式折線統計圖與復式折線統計圖的不同點。讓學生對單式折線統計圖和復式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可以加深學生對復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
最后引導學生對課本上的3個問題展開討論和交流。交流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我打算積極要參與到交流中去,隨時“捕捉”學生真實的思維狀況,以便對自己的教學預設作出適當的調整;
第一個問題,抓住復式和單式折線統計圖最基本的區別,讓學生明白圖中兩條不同的折線分別表示的是哪一組數據,認識圖例;第二個問題突出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使學生在比較中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第三個問題,引導學生繼續觀察統計圖,從中尋找其他的信息,進一步感受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學生充分分析、思考、發言,感受民族的進步,體驗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
第三環節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本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在應用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產生策略,提高認識,發展思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因此關于習題的設計,我分了兩大類型:基本練習和綜合應用。充分體現了練習題設計的目的性和現實性。例如通過分析李欣和劉云兩名同學10天里進行1分鐘跳繩訓練的復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可以比較方便地比較兩組數據的變化趨勢。同時學習分析折線統計圖包含的信息:再結合練習二十五的第4題,給出AA、B兩種品牌彩電的銷售量統計表,讓學生據此畫出折線統計圖,通過分析折線統計圖,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比統計表更直觀、更便于比較的特點,并嘗試解決一些問題,體會統計的實際意義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時,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作出準確推測,提出合理建議,使學生再次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第四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提出:通過今天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這一問題,讓學生在交流反饋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后以奧運總結,呼喚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完成本課情感目標。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會努力嘗試和諧的教學環境,師生的和諧,生生的和諧,以及課堂中動靜的和諧。學生在四人小組或同桌交流前,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一些時間,使學生帶著自己的想法去進行交流、討論,避免為了形式而討論,真正的提高小組或同桌合作的效率。不過,這也是嘗試而已,在實際教學當中肯定很多的不足,請各位專家、老師多多指教。
最后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是在和學生共同制作和交流復式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中擇要而記的,內容雖少,卻重點突出了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結構、特征及作用。
《統計》說課稿3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教材在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收集數據與整理的能力的基礎上引入平均數。平均數是分析數據的重要手段,教材強調的是求復雜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在統計中,算術平均數常用于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可見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通過操作和思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感受統計的意義,學會求較復雜平均數的方法,能運用平均數分析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運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學生統計觀。
3、進一步增強于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已經學過的統計知識即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求較復雜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學法:
由學生喜歡的籃球運動導入新課,通過學生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觀察比較等方式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最喜歡什么球類運動呢?
生:籃球
師:同學們知道嗎?籃球運動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同學們想看看我校籃球隊比賽的風姿嗎?
生:想。
播放段紅、藍兩隊比賽的錄像。師:同學們也許都知道,一個籃球隊的水平除了技術、配合等因素外,還有什么也非常重要?
生:身高。
出示紅、藍兩隊運動員的身高測試記錄(師掛圖出示兩隊隊員的身高記錄單)教師提問:1、請大家觀察數據,你從中能得到那些信息?
學生可能回答:知道每個隊員的身高。
教師提問:根據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呢?
學生可能提出
(1)誰的身高最高?誰最矮?
(2)哪個隊隊員的身高比
二、解決問題
1、教師提問:怎樣才能知道哪個隊隊員的身高比較高?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可能想到
(1)看看哪一隊高的人比較多?
(2)計算兩隊隊員身高的總數進行比較。
(3)比較兩隊的平均身高。
2、比較三種方法,感悟求平均數的必要性,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較高
3、讓學生獨立做,先求紅隊的平均身高。
4、學生交流
(1)紅隊隊員的身高總和:160+156+172+……+158=3476(CM)
紅隊隊員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2)紅隊隊員的身高總和:145×2+151×3+156×4+……+172×1=3476(CM)
紅隊隊員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5、比較上述兩種方法的異同,深化認識。
教師提問:這兩種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全班交流。
6、生獨立完成藍隊隊員的平均身高,交流。
7、集體共同比較兩隊隊員的平均身高。
三、全課總結: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求較復雜平均數
紅隊隊員平均身高158CM
藍隊隊員平均身高157CM
紅隊隊員身高占優勢
《統計》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六年級數學第十二冊P55-P56條形統計圖。
2、學材分析:
在第八冊教材中,已經教學過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學生已經知道一些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學習過一些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以及一些簡單的制作方法。本單元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教學編制復式統計表、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認識各種統計圖的特點及作用學會制作一些簡單的統計圖。學過這部分內容,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統計圖的特點及作用,并受到國情教育。
本單元先說明統計數據經過分類整理以后,除了可以制成統計表以外,還可以制成統計圖,通過讓學生看表(或看圖)回答問題,加強對統計工作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知道制作統計圖的方法,還說明了制作各種統計圖的步驟。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這個單元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統計表所提供的信息和方法是本節課學習的直接基礎,同時,這節課中對統計圖制作方法的掌握情況將直接影響到后面折線統計圖的學習。
本節課的教材遵循“整體——局部——整體”的編寫思路,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進一步學習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并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進一步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含義,并能預測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3、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動手制作、展示交流評價等主動探索、互動合作的學習過程,認識條形統計圖,知道條形統計圖的意義與用途;了解制作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能制作簡單的單式條形統計圖。
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簡單解釋統計結果,根據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并加以交流,在學習中受到國情、愛國主義等方面的教育。
3、鼓勵學生自主實踐探究和合作活動,發展自主和創新能力。
4、教學重點:條形統計圖的制作和讀圖練習。
5、教學難點:
1、根據作業本的大小確定所畫條形統計圖的位置和大小。
2、恰當確定縱軸上的單位刻度的大小。
二、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嘗試教學法教學,通過引導學生經歷觀察、了解(理性)——嘗試動手制作(感性)——掌握規律(理性)——運用規律(實踐)的主動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探索與學習的全過程,采用觀察、動手制作等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與自學能力,能根據有關信息加以分析并作出判斷和預測,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總體設想
整個教學過程首先通過創設情景,新舊知識的比較,引入新授,通過對條形統計圖相關的內容的介紹,使學生初步了解,感知條形統計圖,接著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這兩個環節的設計主要為下面的教學環節打基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依照圖例,根據提示步驟嘗試制作,讓學生初步感知條形統計圖的制作,并通過師生的交流,使學生初步了解制作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強調突出重點、難點。從而進一步再次嘗試并設計制作,這一次要求學生在相互協作與老師引導的基礎上,能夠突破難點。通過以上幾個環節,學生有了理性知識與感性體驗,這時通過師生交流總結出條形統計圖的意義、特點、制作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到此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便結束。接下去的環節是實踐應用、鞏固拓展深化,在這個環節中的相關的內容都是學生經歷過的發生在身邊的與生活密切聯系數學事例,課前布置學生搜集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數據,并運用到課堂中,這樣讓學生有意識地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的全過程進一步學習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并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并進行交流,注重在具體情景中對可能性的體驗,避免單純的統計量的計算。
四、教學理念
1、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2、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五、教學過程透析
(一)創設情景,激情引趣
1、 多媒體播放08奧運申請成功時刻的錄像
【這一環節是通過播放錄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感情,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再一次讓學生體會當時的情景,感受奧運申請成功后的驕傲自豪感。】
2、出示我國往屆奧運金牌數的比較調查統計,看看能發現一些什么信息?【讓學生有意識地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和描述數據,為引入新課做好準備。】
3、引入新課
(1)教師出示與前一統計表相對應的條形統計圖。
(2)比較統計表與統計圖的優缺點,并做出選擇。
(3)提示課題。
【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引入新授,對條形統計圖相關的內容的介紹,使學生初步了解,從直觀感性上感知條形統計圖。】
(二)觀察探究、積極思考、嘗試制作
1、談話引入:大家知道了條形統計圖,你還想學習它哪些方面的內容?
【引導學生自己提出研究的問題,教師盡可能不直接提出。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學生有了強烈的問題意識,也就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有效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前提。而通過對學生問題的了解,特別是對基于學生經驗的真實問題的了解,可以使教師把握正確的探究方向。從學生產生的問題出發組織教學活動,可使教學活動成為學生需要不斷發展的一部分,如果再與學生一起討論這些問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這些問題所需要的條件,選出一到兩個可以在課堂上利用現有條件進行研究的問題,學生當然很有興趣,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就變得比較強烈,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過程之中去,學生就會很輕松的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
2、出示2004年雅典奧運會獲獎牌總數前5名的國家和地區的統計圖。觀察條形統計圖,你能看懂什么?
3、要把這么漂亮的統計圖畫出來,你覺得該怎么畫?(先觀察再同桌合作交流)
【由教師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由“幕前”到“幕后”,做一個導演。主要是安排好情景,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由“旁聽者”轉變成實際參與者。】
4、師課件展示制圖過程。
5、現場調查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制成統計表,讓學生根據統計表的內容制作成條形統計圖,小組合作完成。
【 現代教學觀對課堂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學實踐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討論,自主探索。在實際參與中,獲得親身體驗和直
《統計》說課稿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復式統計表》。
我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板塊:一、透視教材二、教、學法闡述三、教學設計
一、透視教材: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學復式統計表,后教學復式條形統計圖,在教學條形統計圖時經常聯系統計表。教材中教學復式統計表的教學素材是有意義的。選擇反映我國經濟建設、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提高的數據,如中國體育代表團奧運會獲得獎牌情況;2004年城鄉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的增加數量,我國兩江、祿口、浦東機場跑道面積等真實的數據,用統計表的形式表示出來,在教學統計知識的同時,給學生教育和鼓舞。
2、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單式統計表和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復式統計表。與單式統計表相比,復式統計表的信息量大,結構復雜。通過復式統計表的教學,學生收集信息、表達數據和應用統計數據的.能力會有明顯的提高。在此基礎上,學生還將要結合復式統計表的知識學習復式統計圖,并綜合運用。因此,本節課的知識前后聯系甚密,有著承上啟下、舉足輕重的作用。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認識復式統計表的特點,能根據搜集、整理的數據填寫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2)使學生在認識、填寫、分析復式統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方法的應用價值,增強統計觀念。
3)通過經歷實際的調查活動,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以致用的意識,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快樂的情感。
4、教學重、難點是:
認識復式統計表的結構,會填寫復式統計表,并對復式統計表作簡單的分析。
二、教、學法闡述: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征,采取以下三種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引導探究。
情境是數學內容的載體,是情感的誘因,是數學活動的平臺。因此我在教學中巧妙地創設情境,從學生身邊的嘉順花園培訓中心興趣班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產生迫不及待想獲得新知的情感,自覺、主動地去探究。
2、經歷過程,體會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簡單地直接將復式統計表的知識告訴學生,而是應該讓學生體驗過程和方法。因此我設計了:比較四張單式統計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整合表格,在整合的過程中認識復式統計表的結構,并突出對復式統計表中數據的分析,從而進一步感受復式統計表的優點。
3、積極引“探”,注重參與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通過積極的“引”來激發學生主動地“探”。以合作交流為主,及認識——實踐——再實踐等多種學法結合。
三、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主要分為四個版塊: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三、實踐提高、鞏固新知;四、小結反思、回顧新知;五、學以致用、識見(實踐)拓展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5分)
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景——嘉順花園興趣班為引子,可以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情境,四張簡單的統計表的出示,可以直接激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很快地填寫表格。這樣,既讓學生在情境中回憶了單式統計表的結構和填寫方法,又為引出復式統計表提供了素材。
然后引導學生比一比這四張統計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比較相同點,明確這幾張單式統計表的結構都有性別和人數兩欄;通過比較不同點,明確這幾張統計表都只能反映某一個興趣小組的男、女生人數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問:書法班有多少女生?書法班和古箏班一共有多少女生?四個班級一共有多少女生?為什么你一開始回答很快?現在要猶豫一會?(因為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在一張表中,看得很快后面的問題答案在幾張表中,要先看再算,所以比較慢),因此:把數據合在一張表中更有利于進行數據的比較。初步引導學生探究把四個小組的人數合并在一張統計表里,應該怎樣填?(5分)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15分)
認識復式統計表的結構是教學的難點,雖然不要求學生制作復式統計表,但是我在教學中考慮到知識的傳授不僅僅是給予,而應該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和發現,獲取新知,同時能讓學生深刻感知復式統計表的結構,我在復式統計表的呈現方式上作了一些改變。不只是出現一個現成的統計表,而是帶領學生一起經歷了設計復式統計表的過程,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1、初步感知:
讓學生初步思考并小組交流:把四張單式統計表的信息合并到一張統計表中,要反映哪幾個方面的情況?學生看著單式統計表,會很快就能想到一些表中的內容,例如:性別、人數、合計、男、女,但這時學生的思維是零散的、片面的。因此可以利用這些課堂生成的資源進行板書,并引導學生探索還需要填寫哪些信息?從而不斷地完善表格,并揭示表頭的含義和各部分名稱。(表頭、橫欄、豎欄、數據、標題、日期)——揭題:這就是一張完整的復式統計表。
在學生全面認識了復式統計表的結構后,再讓學生獨立填寫。因為已經有了前面的基礎,所以學生都能很快填出來,再讓學生匯報并說出各個數據所表示的含義,進一步感知這張復式統計表的結構。接著我針對填表過程中容易發生的錯誤,讓學生交流計算合計數和總計數的方法。認識到總計數既可以根據四個小組男、女生的總計數相加得到,也可以根據每個小組的合計人數得到。進一步使學生體會到用這兩種方法分別計算可以起到檢驗的作用。最后再回顧觀察:你填寫完整了嗎?有沒有少了什么?由此提醒學生日期不能疏忽,也要填寫完整。
學生經歷了復式統計表的設計和填寫之后,接下來是對這張統計表的數據進行分析,先讓學生討論從統計表中能很快地知道哪些信息,與剛才單式統計表比較,哪些數據單式統計表有,哪些數據復式統計表有?復式統計表增加了哪些數據?有什么好處?(不僅與前面相呼應,更體現出復式統計表的數據多,信息量大)。然后再讓學生互相提問并解答,最后再一起小結討論:單式統計表和復式統計表還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進一步體會復式統計表的結構,以及它與單式統計表的聯系和區別。
整個新課的教學中,都是讓學生借助單式統計表來認識復式統計表的結構,掌握填表和分析的方法。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經歷知識的發展過程,也能讓學生體驗到復式統計表整理數據、描述數據是解決問題的實際需要。(15分)
三、實踐提高、鞏固新知(17分)
1、練習鞏固:“練一練”是一條統計我國奧運會獎牌數量的題目。我在教學時先通過2008年奧運會引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接著出示題目讓學生自己看題,弄清題目提供了哪些數據,再讓學生試著說一說“表頭”,認識這個復式統計表的結構,然后讓學生獨立填寫統計表并交流合計與總計的填寫。最后讓學生說說從統計表中了解些什么,要注意什么?明確:觀察給出的數據是按照奧運會的屆數橫著排列的,而復式統計表中每一屆的數據都是豎著排列的,借此不僅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培養學生更加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好習慣。(3分)
2、綜合運用:(7分)
練習十二第1題,首先要引導學生審題,理解“農村固定電話”“城市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的不同含義,以及“每月新增電話業務情況”的內涵。而后讓學生獨立填寫表格,并交流反饋。要注意的是,在問題交流時要明確題中給出的數據都是該月新增的數據,在比較哪個月增加最多時,只要看數據本身,而不是比較月與月之間的相差數!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學生還可以根據表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些不同的問題并共同討論解答。
3、實踐操作:(7分)
讓學生分組調查全班同學家中擁有的電話數量并填寫統計表,引導學生經歷收集數據的過程。由于時間的原因,有效的組織和有目的的安排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是這樣設計的:在課前每個大組要安排好兩個組長,他們手中有兩個不同的單式統計表,一個統計本組固定電話數量,一個統計本組移動電話數量,還有一張綜合表。統計好后把數據匯總到課件上,最后由學生根據信息填寫復式統計表!
最后再次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填寫數據和單式統計表到合成復式統計表的過程,不僅與例題教學相呼應,也可以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時為下面的小結反思鋪墊。
四、 小結反思、回顧新知。(2分)
根據板書:回憶一下這節課,我們通過怎樣的一個過程,學到了哪些知識?
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勢必要回憶、反思一下整堂課中的記憶最深學習活動,從而總結自己的學習新得。在潛移默化中,已潤物細無聲地培養了學生反思的好習慣。
五、學以致用、識見(實踐)拓展。(1分)
根據不同的內容統計表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所以我收集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統計表給學生看,讓學生明白欄目的設置應該與實際情況相符合,統計表的具體形式是可以變化的。
學生可以根據喜好,調查統計自己身邊的事,并引導學生經歷數據收集的過程,意識到統計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學習教學的樂趣,進一步體會統計的作用。
《統計》說課稿6
一、說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基于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導入與例題教學,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課堂中力求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關統計圖的認識,小學階段主要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考慮到扇形統計圖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標準》把它作為必學內容安排在本單元。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通過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扇形統計圖的實用價值。
(二)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情境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2、能讀懂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的信息。
3、讓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和交流中體會扇形統計圖反映的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三)教學重點:
1、能讀懂扇形統計圖,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并能從中獲取有效信息。
2、認識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1、能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斷。
2、能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
三、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統計經驗的基礎上,學習新知的。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知道他們的特點,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對比,自然生成新知識點。
四、設計理念和教法分析
1、本堂課力爭做到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傳授知識”轉向“引導探索”,“教師是組織者、領導者。”將課堂設置問題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參與知識的構建。
2、運用探究法。探究學習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思考,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獲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五、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時,我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六、說教學程序
本課分成創設情境,感知特點——分析數據,理解特征——嘗試制圖,看圖分析——實踐應用,全課總結四環節。
七、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復習舊知
提問:我們學習過哪些統計方法?其中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有什么特點?
2、引入新課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新知識教學分二步教學:第一步整體感知,看懂統計圖,理解特征,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在教學中,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進一步了解統計圖的特征。
第二步實踐應用環節。在教學中,精心地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系。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是讓學生運用到剛才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并鞏固剛才所學的知識,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同時,讓學生感悟由于數據變化帶來的啟示,并能合理地進行推理與判斷
《統計》說課稿7
我說課的資料是六年制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折線統計圖》。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折線統計圖》這一單元是四年級下冊的資料,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學生的統計知識在這一課后將再一次得到發展。而本節課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是認識折線統計圖,并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基于以上認識,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于以下幾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并明白其特點。
2、能從折線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同時能夠依據數據變化的特征進行合理的推測。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探索折線統計圖特點與作用的過程,感受從具體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與價值觀:
經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為:
認識折線統計圖并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的特點
教學的難點則放在:
能夠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
教學關鍵:
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三、說教學理念
本節課,我確立了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設計理念。基于這一理念,本節我精心選取了很多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了緊密的聯系。供給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以及他們此刻的知識水平,本節課的教學以自主探究為主線,我主要采用了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小組合作、組織交流等教學方法,讓盡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為學生創造一個簡便,高效的學習氛圍。
學法:《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時,我經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進取性。
五、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從生活實際出發,出示曲阜旅游圖片,引出近幾年來孔廟旅游的人數統計。激發學生興趣,從統計表、條形統計圖直接引入折線統計圖.
二、探究新知:
1、學生自主整體觀察,初步認識折線折線統計圖。明白統計圖的名稱及折線統計圖的構成。
2、在此基礎上出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小組合作討論、研究,在合作過程中讓學生體會能夠經過點看出數據的多少,而經過折線的起伏則能夠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在匯報時要讓學生用手勢描繪一下折線的起伏。初步體會傾斜角度決定了數量的增減幅度。進一步認識折線統計圖。
3、這時同時出示兩種統計圖讓學生自主觀察比較,思考兩種統計圖的異同,自由發言。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教師適時總結經過觀察比較認識到條形統計圖能夠清楚的看出數量的多少,而折線統計圖不但能夠清楚地看出數量的多少,并且還能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本事又鍛煉了他們的歸納概況本事。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下頭就進入第三環節
三、知識應用:
1、利用病人體溫變化折線統計圖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作用。
2、我國24到29屆奧運會獲得金牌統計。在那里我安排了一個我國奧運健兒得金牌升國旗的短視頻,目的是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放松片刻,并經過這個視頻再一次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3、小小辨析師。經過辨別這樣繪制統計圖適宜嗎,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在于能清楚的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而這個統計資料主要是統計各種文具的數量,所以不適宜。從而讓學生明白要根據統計的資料選擇適宜的統計圖。靈活運用知識。
一節課既要要大部分孩子吃飽,還要讓一部分孩子吃好,所以我設計了第四部分
四、知識拓展:經過你明白嗎?讓學生了解統計知識的來歷、發展,豐富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節課是零散的知識拼湊在一齊的,為了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整體認識,最終我設計了第五環節。
五、課堂總結。讓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回顧,說說收獲。到達梳理知識,構成知識體系的目的。
六、說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力求簡潔明了,一目了然,充分體現這一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板書設計:
點:數量的多少
線:數量的變化
折線統計圖不但能夠看出數量的多少,并且能夠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
《統計》說課稿8
教學目標:
1、借助實例,認識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作用,會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
2、在統計活動中,感受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會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了解折線統計圖的作用。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2張習題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據我了解,()咱班有不少同學是從外地搬遷過來的,對吧?都有誰?我采訪一下這些同學,來到威海后,你覺得威海這座海濱小城怎么樣?
學生自主交流
2、師:聽得出來,同學們很喜歡威海,其實,世界也給予威海很高的評價,20xx年,威海榮獲全球改善人居環境最高獎-聯合國人居獎。在我國獲得這個獎項的城市并不多,生活在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感覺怎么樣?想知道威海為什么會獲得這個獎項嗎?這節課我們就從數學的角度來了解一下威海。請看屏幕:(課件出示表格)
二、出示統計表,引導學生交流整理
(一)觀察表格,提出問題
1、師:仔細觀察一下,從這張統計表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預設:生1:我能知道垃圾處理能力每一年是多少噸
生2:我還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再比較一下,有什么發現?)
師:聽出來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項指標在每一年當中的數量是多少,而且還能看出各項指標每一年的數量不一樣,有變化,是嗎?那各項環保指示到底是怎樣變化的呢?下面咱們就以"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這項指標為例一起來研究研究,從98年到02年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的變化情況怎么樣?
2、課件顯示:(關于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的統計表)師:請看屏幕,對照數據,誰來說說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是怎么變化的?
生交流。
師:這位同學說的非常全面。不僅看出了每一年的數量是多少,而且通過比較數據,發現這幾年當中數量有時是增加的,有時是減少的。那你們能不能將這種有增有減的變化情況用一種更直觀的表示出來呢?回憶一下,我們在整理數據時,除了可以整理成統計表,還可以整理成什么?有想法了嗎?馬上把你的想法畫在一號練習紙上。看誰最利索,畫完的同學馬上坐好!
3、生邊思考邊將想法畫在作業紙上,教師巡視
(二)全班交流,探索新知
1、交流方法。
師:來,同學們坐好!剛才大家在完成任務的時侯,老師發現了兩種很形象地表示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投影顯示:)
法1:條形統計圖。師:這是誰的方法?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是怎么畫的?請作者交流:用一個個豎條表示每一年的數量。(不少同學點頭表示想法一樣)
師:從條形統計圖上你可以看出什么?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是怎么變化的?
師:這位同學用咱們以前學過的條形統計圖來表示。 從豎條的高矮上可以很直觀地看出數量的多少。不錯。
法2:折線統計圖(如果學生沒有這種方法,老師直接展示。問學生看得懂嗎?能看得出變化情況嗎?怎么看出來的?)
師:這是誰的設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想法。
(我用點來表示每一年的數量,然后把這些點連起來,這條線向下,就表示減少了。這條線向上,就表示增加了。)
師:這位同學用線段向下,向上表示增減變化,你們覺得合理嗎?
2、優化選擇。那這兩種形象的方法,你覺得哪種更好呢?為什么?(第二種,既簡單,又能說明問題)
3、點題。師:同學們,其實這種新的統計圖就是折線統計圖。也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4、分析折線統計圖。
師:仔細觀察一下這幅折線統計圖,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根據學生的發現,老師引導板書:(數量的多少,數量的增減變化)
5、質疑提問。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對于折線統計圖,你還有什么想知道的?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折線統計圖怎么畫?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用?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區別?)
6、學習畫法
(1)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折線統計圖我們已經認識了,那么怎么畫呢?現在讓你自己根據數據獨立畫一副統計圖,想一想,你能畫出來嗎?誰來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表達想法
(2)這幾位同學說得對不對呢?我們看看電腦的演示。
(課件演示畫圖的過程及重點,師同時板書畫圖的三步:描點、標數、連線)
為了清楚每個點表示的數量,可以把數標在點的上方,最后用線段將點和點依次連起來。
7、動手制作折線統計圖。
(1)師:咱們不能光說不練,來請同學們拿出二號作業紙,將新水取水量的變化情況用折線統計圖的形式表示出來。比一比,看誰的速度快!
學生動筆畫圖。
(2)交流(大屏幕展示)。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是怎么畫的?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說得非常明白,清晰!大家覺得他作得怎么樣?有沒有什么問題要問他?
(引導學生了解折線統計圖上,點為什么要描在這個地方,縱向刻度部分的折線是怎么回事——數據大于20xx,省略0-20xx之間的數)
(3)分析折線統計圖。
師:觀察一下折線統計圖,你能獲得什么信息?
師:前面有的同學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作用。其實生活和生產中折線統計圖的作用很大,我們可以根據數據的變化趨勢,對事情進行分析,做出決策。比方說這個折線統計圖,你們能不能根據前面的變化趨勢來預測一下,20xx年新水取水量比02年會多一些還是會少一些?
師: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我們希望新水取水量越來越少,這就要求我們做到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對不對?
(4)現在知道為什么威海會被評為聯合國人居獎了嗎?(無論哪項環保指標都具有可持續發展性,所以經過嚴格的評審后,最終獲得聯合國人居獎。)
三、鞏固練習 拓展延伸
1、師:看來大家學得真是不錯,從認識到制作,到分析,學習得非常好。現在出個題考考你們,有信心嗎?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翻到121頁。
(1)獨立完成自主練習第1題。(無論學生怎么回答,只要說出理由就肯定,青菜蘿卜各有所愛啊。但是大家通過學習在做一件事,做決定之前知道從多方面,綜合來考慮問題,這一點非常有意義。)
(2)自主練習第2題。()完成課本122頁第三題
師:看了這小彬1500米跑步成績變化情況統計圖,你想說些什么?
看的出,小彬同學是一名優秀的同學,雖然一開始跑步成績不理想,但是她沒有灰心,堅持鍛煉,終于跑步成績越來越好了,是吧?
四、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請看黑板,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怎樣畫折線統計圖?(先描點,再標數,最后連線)折線統計圖的優勢是什么?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折線統計圖,那是不是以后就不再用條形統計圖了呢?下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選擇合適的統計圖整理數據。
板書設計:
折線統計圖
數量的多少 增減變化情況
描點 標數 連線
《統計》說課稿9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中心內容是要求學生在基本掌握了Excel電子表格的部分基礎知識后,結合所學數學知識而在計算機應用上的一個小小提升:即掌握電子表格的基本錄入、調整、美化、公式及有關函數的應用后,結合實例,繪制統計圖,并能夠對統計圖進行簡單的調整、美化。
二、 課程目標確定:
1、 認知目標:了解、學習統計圖的制作程序,掌握簡單統計圖制作工具的
應用;
2、 能力目標:能夠合理地對一組數據制作較為直觀的統計圖;
3、 情感目標:通過師生間的友好協作過程,幫助學生樹立探索、滲透、創新的學習意識,使學生感受計算機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方法!
三、 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創建圖表
2、 教學難點:修改圖表類型、圖表的美化調整
四、 教法、學法: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電腦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體現素質教育之思想精髓。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積極貫徹啟發式,探究式和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最大程度參與教學。同時遵循認知規律,注重知識點的回顧訓練及知識體系間的橫向聯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觀察、練習等方法進行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肯學、會學、學會。
一個布局美觀、應用合理、數據完整統計圖的制作,牽涉知識點較多,加之本年級大部分學生大部分也是剛剛開始接觸Excel電子表格,基礎操作應用還不是很熟練,故本次課只是要求學生能繪制一個簡單的統計圖雛形。而具體到統計圖類型的選擇及其調整、美觀等內容在第二節課時結合具體案例再作進一步的訓練、鞏固。以求學生最終掌握統計圖的制作。
五、 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師講解:
1、 興趣激發:“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問題展示:
①、 數據型表格在反映某些事件時存在的缺點;
(不夠直觀、僵硬等,可由學生結合個人體會自由發揮講述)
②、 簡單統計圖表的演示(股票、社會調查、人口比例等);
(籍此導出圖形在反映數據問題時具有的特點:直觀、形象、易懂)
③、 你會嗎?
2、 知識點的橫向聯系:
統計圖與我們的數學教材緊密聯系,回顧數學課堂上繪制統計圖時應注意的要點,從而加強學生在利用計算機制作統計圖過程中某些知識點的理解及掌握;
問題展示:
①、 統計圖類型的選擇(常見的折線、條形、扇形等);
②、 統計圖標題欄;
③、 X、Y軸代表的意義;
④、 單位長度的選擇——>刻度的調整(合理性);
(二)、學生訓練:
1、基礎知識回顧訓練:
簡單電子表格的制作(要求學生能快速制作教材46頁的表格)
(細節提示、指導)
① 貨幣格式的設定;
② 計算公式的設定;
③ 序列的快速填充;
④ 格式、文字等的調整;
2、統計圖表的創建:
指導學生結合教材47頁步驟完成
(重點要求)
①、 單元格的選擇(教材06頁)選定G3:G8單元格;
②、 圖表選擇:除卻教材47頁步驟2提供的方法外,另外“單擊‘插入’菜單——》‘圖表向導’——》”亦可;
③、 “系列”選擇及更改;
④、 “標題”、“坐標軸”的定義;
3、 圖表位置、大小的調整
(此項內容較為簡單,按照教材提示稍加提示指導即可)
4、 修改圖表類型:
(重點提示)
①、“圖表類型”的選擇、切換;
②、“數據源”的展示;
③、“刻度”更改;
④、統計圖的美化(字體、字號、顏色填充等)
(三)總結與交流
1、學生成果交流小結
(學生演示其成果并就有關問題演示回答,互動交流;)
(本環節是學生進一步鞏固掌握制作統計圖知識點的重點環節,此時須充分調動發揮學生自身對問題及有關知識點的探究能力,從而較熟練地完成一個完整統計圖的制作。注意對學生的充分肯定和及時輔導,最終樹立學生主動學習和圓滿完成任務的信念!)
2、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統計
(由學生小組匯報本小組完成情況,列舉并演示本小組“發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從而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以區別確定下次課程的任務目標)
3、 課堂小結
結合學生在統計圖制作過程中出現的各個問題,指出學生在某些問題上的欠缺之處,提請學生注意!同時充分肯定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的探究、協作、創新精神,樹立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課堂教學,只能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索方法,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可以讓學生課下進行!從而將探索的空間延伸到課外……)
4、 作業布置:(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四)課后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教師不能一味的“講知識”,而是應利用啟發式的原則,給學生指明學習目標和方向,讓學生去研究、探索,注重了知識點的及時鞏固,也側重了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
同時,統計圖的制作是一個需多次反復訓練的課題,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時間,以加強一些知識點的鞏固和熟練!
《統計》說課稿10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題目是(《統計》),我打算從以下幾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先來說說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標準實驗課程第(三)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教材為了便于學生掌握,為學生的學習新知作了精心的設計。內容的選擇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如統計喜歡的動物卡片、統計學生喜歡看的比賽,喜歡的玩具等等。本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學會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今后進一步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作好鋪墊。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進一步吐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難點是(讓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解決重難點的關鍵,我認為是(選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內容,并且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課程標準的理念出發,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1.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2、在學生填寫統計表,畫條形統計圖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具和學具上需要準備的
(多媒體課件,動物圖片,練習紙等)。
二.說說教法學法。
“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是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著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學法上是這樣設想的:
首先說說教法的設想:本課時的學習是在學生一年級原有的基礎之上來學習的,因此在教學時我將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數學建模和學習經驗,選擇和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在學習過程中盡量增加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法去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從而感受統計的意義,形成統計的觀念。
再來說說學法的設想:《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學生學習新知的主要方法。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互相討論、分析、研究,留給他們足夠的動手實踐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體驗統計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全情參與中不知不覺中學會新知,發展能力。
三、說說教學程序的設計。
《標準》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課堂生活化,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在設計教學流程時努力做到“讓學生在生動的情景中學習”、“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培養良好的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特地設計了一下的教學環節:
1、情景激趣,揭示課題。
課的開始,我創設了班級“迎新大聯歡”的情景,讓學生戴上動物頭飾進行活動,準備了虎、狗、兔、烏龜動物圖片貼于黑板之上,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在題卡上打“√”。教師提問,老師該如何準備這些頭飾,你們有什么好的辦法?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統計。這樣設計,特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方面為新課的探究準備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學生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養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學生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整理數據,填入統計表中,然后匯報數據記錄情況,教師提問,你們是用什么方法進行統計的,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學生各種統計的方法,可能會有正字法,“畫△”等方法,這樣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并且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每格表示1個單位,最多數量為10)中表示出每種頭飾的數量,在答題紙卡上完成。教師提供的統計圖只有10個格子,比如小兔有16個時,學生們肯定會有不少意見,認為在這個條形統計圖上無法再繼續,這是老師抓住機會,問“小兔有16個,畫16個格子不夠了怎么辦”,小組內進行第一次的討論,交流,動腦筋、想辦法,教師巡回指導,及時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反饋交流。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①往上加格子;
②在旁邊一欄中繼續畫等,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多媒體上出示。
③當有學生想到把1格分成兩小格,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的媒體展示,問問學生怎么一分為二就夠了,1格表示幾個,多請兩個學生講講為什么一格表示兩個單位之后,小兔的數量16能科學的表示。
對于以上反饋的三種方法,學生先獨立觀察比較并思考,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再進行第二次的小組交流,然后統一看法:當數據較大時,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學習中還可以用“表示一格3個、5個。。。。。。甚至更大的單位。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有思考。這一環節的設計,我從學生的困惑和問題出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統計活動中去,讓學生根據收集的數據自己提出問題,并尋求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在一次一次的討論、交流、傾聽中深刻理解了統計意義和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上,學生把每種動物頭飾的數量表示出來。在獨立完成的基礎上,教師提問:如16個頭飾為什么只涂8格?4個頭飾在剛才的統計圖上涂了4格,現在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這樣看似簡單而不經意的提問,其實能對學生理解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和含義有很大的幫助。
接著請學生看著統計圖,說說從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采用同桌一問一答的形式分析這個統計圖。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創設“開聯歡會老師去買冷飲”的情景,出示所買的各種冷飲的統計表,數據分別是:10、6、11、17,以及兩個條形統計圖(分別是每格表示1單位,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讓學生進行選擇,統一意見,選第二種統計圖比較合理。
(2)接下去是學生嘗試這完成這個統計圖,有困難的進行小組的第三次討論:11該涂幾格,怎么涂?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思維的時間,然后進行交流反饋,教師根據反饋在多媒體上進行講解和示范,帶給學生科學正確的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師問:看了這個統計圖,假如你是冷飲店的老板,你會怎樣進貨?說說理由。
象這樣問題的提出,一方面學生對這個現實存在的問題很感興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另一方面,學生能真真切切的體會到統計知識的是實用性,比老師空洞的說教強得多!并且《課標》要求本節課的教學,教師應注意在統計活動中,引導學生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樂于與同伴交流,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以及分析、比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環節的設計,都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
3、鞏固深化,課外延伸。
(1)教師創設“聯歡會演節目”的情景,出示一個不完整的條形統計圖(下面沒有內容),請學生觀察說說缺了什么?然后給出提示,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將統計圖補充完整。這使學生將統計圖的有關知識與分析統計圖反方法的有機結合。
(2)設計了一個“課后小調查”。小組合作調查班級同學最愛看的圖書種類,制成統計表,并根據調查結果對學校圖書室提出建議。
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質量的一種反饋以及課堂的延伸。
4、總結全課,談談該受。
這一環節,請學生回憶一下自己剛才學習時的表現,你有什么收獲?
談談你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感受或本組同學在這節課中的表現。
這樣,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學會評價自己,評價他人。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始終堅持“將課堂還給學生”,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統計》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的課是《統計》,《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屬于統計與概率領域的知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統計經驗,以及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表和方塊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這部分內容,能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為今后進一步學習統計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通過提供動物投球場景,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引出不同的分類,從而得到不同的統計結果。接著呈現相應的統計表讓學生整理數據,并思考分析兩次統計有什么不同,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統計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練習則強調實踐與交流,讓學生再一次全面親身經歷統計的完整過程并從中獲得一些啟示,解決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體驗統計方法的多樣性,并學會用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的結果。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習統計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從統計的角度提出并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培養初步的統計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體驗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教學難點是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四、說教學流程
圍繞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分三大環節組織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借助多媒體創設小動物投籃場景,通過談話引導學生仔細看圖,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這樣設計,抓住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主動進入學習狀態,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統計的需求,為新課的探究作好鋪墊。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分三個層次組織教學。
第一層次合作交流,經歷統計全過程。首先觀察花盆,統計出不同顏色的花有多少朵。這樣設計,呈現了按照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收集、整理數據的意義,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因為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標準分類處理數據。接著組織學生利用學過的統計知識,分小組合作收集、整理數據,完成統計表的填寫。統計知識的教學強調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我這樣設計,自然地讓學生經歷了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提高了對數據的處理能力,而且通過多次組織交流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體會,從而積累統計活動的經驗,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方法,獲得成功的體驗。
第二層次是畫統計圖。首先出示同學們喜歡小動物的統計表,從統計表畫出統計圖。學生嘗試活動,發現格子不夠,然后想辦法,討論發現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
第三層次應用統計數據,解決問題。從畫得統計圖中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設計,重在讓學生學會應用統計數據去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到統計的價值,進一步體會到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第三環節聯系實際,鞏固深化。
結合書中的習題,我安排了一道聯系生活的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
第一層次結合“想想做做”第1題,組織學生調查11月份的天氣的情況,并在小組內畫統計圖,最后通過創設問題情景:你還想知道什么情況?明白了什么?這一練習通過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數據,使學生知識得到運用,能力得到鍛煉,并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第二層次是拓展延伸。根據已學內容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出示一格表示5、10或者更多的單位的統計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本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和媒體優勢,選擇、創設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統計素材和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在統計活動中采用了讓學生主動探索、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充分經歷數據信息處理的全過程,突出了統計活動的本質,學生在全程參與中不僅掌握新知,發展能力,同時又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統計》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課程標準強調《統計》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低年級要求: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來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個過程,從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知識和方法。教材選取的例題給我們很好地提供了一個如何去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的信息。
二說學情:
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能正確進行計數,所以填寫統計表不會太困難,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學會收集信息,整理數據,畫統計圖,能利用統計圖表中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體會統計的作用。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借助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感受到統計活動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經歷統計的過程。
3、初步感知簡單條形統計圖及統計表,能將統計結果填入表內,會在格子紙上畫簡單的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和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4、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觀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加深對數學的喜愛之情。
四、教學重點:
經歷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圖和統計表,正確填寫統計圖表。
五、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過程,能看懂圖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進行簡單分析,感受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六、說教學理念與教法: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所以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將整堂課的設計分成“創設情景------收集、整理資料------操作實踐------拓展深化”四個層次,我以教材為基礎,本著數學來源于生活這一事實,力求從實際出發,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親近感,使學生樂學、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圍繞教學目標,我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時,力求體現以下理念:
1、在生活中學數學
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的要求。所以“統計”這節課我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從學生喜歡看動畫片引入,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其次結合本校“播種習慣責任樹,人人為樹添果實”的活動,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學習,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在活動中學數學
讓學生學習動態的數學是新課程的要求。使學生形成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其真正投入到統計活動的過程中,所以我設計運用投票表決的活動,來確定最喜歡看的是哪部動畫片,從中讓學生初步體驗統計的過程,也就是經歷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過程,學會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學生在經歷“動態建構運動”之后,再讓他們獨立觀察教材提供的靜止的畫面上采集信息、分析、整理數據,進行填寫統計表、繪制統計圖、說說統計作用。
一方面鞏固剛剛建構的統計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
另一方面進行“間接思維” 訓練,既錘煉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統計紅、黃、藍蘋果個數的活動中,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還讓學生感悟到一個方格表示2人,那么1人可以用半格來表示,為后續學習打下能力基礎。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通過實踐操作,體驗到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也認識了統計及其作用,獲得了數學知識,發展了能力。
3、在問題中學數學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討感受到,要解決老師提的問題必須調查統計,在調查統計后,學會思考,能根據數據回答和提出簡單的問題,深化對統計意義的理解,同時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發展
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理解和體驗了統計的過程,體會到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同時結合“習慣責任樹”,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說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3、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的學法。
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統計》說課稿13
教材簡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教材首先出現實際場景生日聚會,引導同學們學習分類整理,初步學習統計,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材還安排了想想做做,內容是整理小組里同學們最喜歡吃的幾種水果的人數。目的是讓同學們相互協同、合作學習,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過程及作用,逐步培養同學們的實踐能力。
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實踐活動使同學們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
教學的難點是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設計理念
同學們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同學們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同學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同學們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統計》這一課意在讓同學們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并通過親手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數據整理,感知數學在生活里的作用。
2、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感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4、學會有序觀察、有條理地思考。
5、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中,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教學流程
一、提供質疑的時機,喚起主角意識。
師:同學們,你們每年都過生日嗎?過生日時你邀請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媽媽是怎樣為你過生日的呢?(出示主題圖)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這張圖,你們想提什么問題?
生: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給大象哪些花呢
這一層次從同學們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同學們身邊的、感興趣的過生日這一事件,讓同學們自己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通過生生互問、師生互問,實現角色轉換。喚起同學們的主角意識。
二、提供探索的機會,激活主角意識。
1、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1)分類理一理。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那么誰又能解決這些問題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只嗎?怎么辦?(讓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后說說。)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豬放在一起。(讓同學們四人小組合作操作,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在實際場景圖上找到一個動物,就在下面擺一個動物。)
指名同學們到黑板前分類整理,有的同學們將小動物分類后擺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同學們將小動物分類后一個對一個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同學們是從下往上排的,有的同學們是從上往下排的。
哪種擺法比較好?通過比較,同學們知道擺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只。而將小動物分類后一個對一個地排好,就能比較容易地看出每種小動物有多少只。
師:分類后一個對一個地排好,我們就說是分類理一理。
這一層次讓同學們自己來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同學們的操作與實踐去發現、經歷和體會分類整理的過程,從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2)語言描述。
看了這張圖你能告訴大象什么呢?請你和同桌說一說,同桌在說的時候,你要仔細聽,聽聽他說的是否和你說的一樣。(同學們互相說。)
剛才同學們交流得很認真,現在誰能站起來響亮地說給大家聽。
像這樣整理有什么好處?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借助語言可使動作思維內化為智力活動,讓同學們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復描述,既提高了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時激活了主角的評價能力。
2、獨立操作、體會過程。
師:紅花、黃花、綠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請你從附頁中把它們剪下來,分顏色理一理。
同學們匯報分類整理的結果。教師在四種顏色的花下板書花的朵數,再畫上線,并讓同學們說說從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說,再指名說。
師:我們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把花分顏色理一理,這就是統計。(揭示課題:統計)
這一部分通過獨立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同學們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進一步培養主角意識。
三、創設選擇的空間,積淀主角意識。
師:同學們真聰明,為了獎勵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歡吃哪一種水果?把它從附頁中剪下來,以組為單位理一理,并說說從這張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給同學們提供一些貼近生活的統計表,如聽課老師年齡統計表、小組男女生人數統計表、本節課教具、學具統計表等,讓同學們進行調查、整理。同學們可以獨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為滿意的一張表介紹給大家。
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中,每個人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培養同學們的選擇意識和選擇能力,對同學們以后適應社會甚為重要。在這一層次,教師為同學們創設選擇的空間,讓同學們體味自由選擇的輕松和快樂,這是積淀主角意識的有效方式。同時讓同學們統計喜歡吃水果的人數,也使同學們初步感受了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四、賦予總結評價權利,豐富主角意識。
引導同學們自己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是怎么學到的?
讓同學們自己總結,不但使同學們懂得了操作實踐、合作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而且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豐富了主角意識。
《統計》說課稿14
一、說課內容:
一年級下冊第92-94頁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及意義: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開始學習簡單的分類整理,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本課繼續學習統計,以整理隨機出現的簡單數據為主要內容,并把經過整理的數據填進簡單的統計表。在統計過程中,讓學生學到一些比較容易的統計方法,滲透統計的思想和方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會在簡單的統計表里反映出整理數據的結果,能利用統計表里的數據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2、使學生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探索能力,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快樂。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學會用簡單的符號進行記錄的統計方法,認識簡單的統計表。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說教法和學法
一、創設情境,誘發內需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線索。本節課的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誘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新課。
二、合作學習,研創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生學習是知識的“再創造”過程。教師設計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研究知識,“創造”知識。引導學生產生教材上已有的和教材沒有的多種統計方法,并在研究和“創造”知識的過程中體會與比較。
三、活動體驗,運用知識
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認為,知識源于活動,沒有主體對客體的活動,就不可能產生反映和認識。教師還設計了“統計小組同學的鉛筆”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實踐和游戲活動中,運用和鞏固知識、發展和深化知識,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今天有一些小動物想和小朋友一起來學習,大家看都有什么?”(黑板上雜亂地貼出動物頭像)
“怎樣能很清楚地看出它們各有多少個?”(指名說)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來分一分、排一排?”
“現在你能告訴大家,它們各有多少個嗎?”
2、分一分、數一數是我們上學期學習的統計方法,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統計”(板書課題)
創設情境,復習分類統計方法。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小動物頭像的場景中進入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研究探索,進行新課
1、收集整理數據
(1)每組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個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從盒子里摸出一個看看,并告訴大家盒子里有許多這樣的圖形。
現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
(2)大家想知道這么多的問題,我們怎樣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圓各有幾個?
可以用分一分、數一數的統計方法,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統計出它們的個數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游戲。
聽老師講一下游戲的要求:小組長從盒子里拿出一個圖形,說出圖形的名稱,其他小朋友要想辦法把它記在紙上,組長再拿一個,你再記一個,一直把盒子里的圖形拿完為止。
這一環節的設計,教者積極地為學生創設實踐操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手、動腦,在整理數據的實踐中體會用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并啟發學生用其他一些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2、分組活動
3、小組匯報
4、引導學生比較記錄的方法,得出哪種方法更清楚,更簡便。
“通過剛才的比較,現在你喜歡哪種方法?”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歡的方法說給大家聽一聽?要說出為什么喜歡這種方法?”
“既然大家都喜歡這種方法,如果讓你再來記一次,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
5、填寫統計表
“看著這張統計表,你知道了什么?”
三、組織練習,統計文具
1、用先記錄的方法,統計一下小組中小朋友的文具。用喜歡的方法把每個人的文具數記錄在表格里,再整理全組的文具數量。
填表,匯報方法
2、觀察統計結果,哪種文具用得多?哪種文具用得少?
如果我是文具店經理,你們想對我說什么?
美國教育家布朗認為:“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讓學生充當生活的角色,統計小組里的學習用品,寓知于樂,激發興趣,發展認識,使數學歸于生活實際。
四、課堂小結,課后延伸
“今天學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課后選一項內容進行統計。
評價是《數學課程標準》極為重視的一個方面,評價態度與情感的有機滲透,評價與統計的巧妙結合,統計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真正體現了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統計》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93頁《統計》
教材分析: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本節內容是學生在第一冊初步接觸了簡單統計圖的基礎上來學習的,是正式學習統計初步知識的開始。本節教學重點是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并描述數據,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表。難點是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數據統計過程的體驗,使學生了解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初步了解分類統計的意義。
2、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觀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的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了解統計的含義。會看統計圖、統計表,進行簡單的統計。
二、說教法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宗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將先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為背景,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性學習,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后進行廣泛交流,體現數學課堂的開放性。
三、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課件,學生用的答題紙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生活中統計有著廣泛的應用,可以統計的素材也很多,但不一定是學生能夠接受和感興趣的。如何選擇學生能夠接受和感興趣的統計素材,結合學生實際靈活選擇素材,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來初步認識統計這一內容,經歷統計的搜集、整理和描述過程,是本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很貼近學生生活,但對于這節課來說,如何呈現是個難題。所以我就干脆改變了教材的呈現方式,選擇了小動物來到數學課堂這一學生比較喜歡的情景,從根據動物的數量涂小格開始,然后與情景圖對比,引出統計這一生活中常用的方法的簡便性,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又突出了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習慣,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活動探究,認識統計
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活動的每個細節。主要采用了教師引導、小組合作與獨立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通過師生合作收集、整理數據,看統計圖、表進行描述分析,讓學生經歷收集和整理數據、描述分析統計圖、表的過程,體驗最簡單的統計方法。
在這一過程中,先統計學生動物的只數,讓學生經歷初步統計的收集,整理的過程,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完成統計圖、表,并以此為依據,積極地作出準確的描述和分析。接著,又設計了統計調查學生生日在幾月份的這一事例,通過學生商量得出的統計方法來進行收集原始數據,整理后填入統計表后再進行畫統計圖。
在這一環節的設計里,還重視了引導學生對統計圖、表進行描述分析。讓學生感覺圖、表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具有開放的空間,不但可以發現數據的多少,兩個數據比多少,還甚至可能提出多步求和、移多補少等問題,加深對統計意義的理解。這一過程可使學生獲得發現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統計是知識,是方法,統計更是一個過程。不親身經歷過程,就不可能理解統計的真正內涵,不可能認識統計的巨大價值。本著這一指導思想,這節課力圖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關心和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親身經歷調查、收集數據、繪制統計圖、表,對圖、表描述分析,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學習統計、感受統計、運用統計,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把課堂知識向生活實踐中拓展、延伸、深化,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數學學習的實際應用價值。
同樣,我的這節課也存在著許多的遺憾和不完善。敬請各位專家和老師指教。
【《統計》說課稿】相關文章:
《統計》說課稿09-19
最新《統計》說課稿范文06-30
《統計與可能性》的說課稿03-12
復式統計表說課稿08-05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05-14
《條形統計圖》說課稿03-03
《統計》說課稿范文(精選5篇)03-16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01-06
《扇形統計圖》說課稿04-03
折線統計圖說課稿范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