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1
一、教學設計理念
本課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實例和探究小實驗為基礎,以教師點撥為基本方法,通過“小車從斜面下滑”的演示實驗,swf模擬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沒有外力作用,一切物體將永遠運動下去”的觀點,最后形成牛頓第一定律,形成對“力與運動的關系”的定性認識。
二、教材分析
1、地位與作用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牛頓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學的一個開端。本課教材的特點是既注重科學探究,又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把物理這門基礎自然科學與歷史、生活、社會有機地結合,是培養全體學生科學素質的一次良機,又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系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梁,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本章的重點。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在實驗、討論建立概念和規律的過程中,感受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法,感悟觀察、實驗、推理、尤其是“理想實驗”對形成概念和發現規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點:
牛頓第一定律解決了幾千年都含糊不清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對運動和力的關系進一步深入理解。
伽利略理想實驗是學生第一次真正接觸到的理想實驗,應充分引導學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知道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上的科學方法。
3、學情分析
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復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初二學生由于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經驗的影響,不少學生認識有偏差。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的難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牛頓第一定律的形成過程及內容。
該定律是在實驗基礎上推理而得,內容較難借助例證來驗證。
難點: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斜面實驗、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實驗及推理,關注實驗、分析、推理、“理想實驗”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亞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頓等科學前輩對“運動和力的關系”不懈的探究歷程,領略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科學魅力,感悟科學道路的艱辛曲折。
五、教學方法及依據
本課我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與“科學推理”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即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又加以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總結規律。總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六、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根據騎自行車的現象引導學生提出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也符合學生的思維,這為后面推翻這種理論打下了基礎,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接著教師展示“關閉了發動機的火車,雖然繼續運行,但是最后也將停下來。火車為什么會停下來呢?”的火車動態圖片得出“假如沒有阻的作用那火車的運動狀態又會有什么變化呢?”的疑問,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讓學生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表示懷疑。培養其質疑能力。同時指出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一提出,另一位科學家針鋒相對的提出了相反的觀點:運動的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他就是伽利略.為了驗證他觀點的正確性,并用接著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實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兩個似乎都正確的矛盾觀點。
2、穿越時空,感受物理發展的歷程
因為質疑是一切探索的開始。所以我用畫面假想了一場伽俐略挑戰亞里斯多德的辯論賽,并展示出正、反兩大觀點,讓學生通過驗證伽利略理論正確性實驗的設計理念,“從有摩擦力的實際實驗”到“無摩擦力的理想實驗”引導學生完成提出問題,假設猜想,再設計斜面小車實驗,為接下來的自主探究做好鋪墊。這樣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敢于質疑,勇于創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根據剛才的引導,猜想,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大膽放手讓學生實驗,觀察并記錄現象。學生在實驗中感受到恰恰是因為有阻力,小車的不能繼續運動,也就是運動無法維持,從而理解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一知識重點,為了突破了科學想象和科學推理的難點。我設計了動畫和這樣的問題:小車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運動得遠;總結:水平面越來越光滑,摩擦力越來越小,圓柱體運動的越來越遠。讓學生推理得出:在一塊絕對光滑沒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車將以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并用氣墊導軌錄像讓學生感受物體在摩擦力極小的情況下的運動狀態,從而驗證學生推理的正確性,這樣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發展學生的科學想象和推理能力,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4、理性感知牛頓第一定律
通過分析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等人觀點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頓在伽利略等科學家的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力和運動關系的第一條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教師強調內容中的重要知識要點,讓學生正確認識到科學是嚴密的,來不得半點馬虎,更突出了牛頓第一定律是本節最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客觀地認識了世界。
七、板書設計
略。
八、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學問題
慣性實驗的成敗與實驗者操作的速度有關,以及講到汽車要限速,以免慣性帶來危害時,容易讓學生誤認為慣性與速度有關。當教學中如果有學生提及慣性大小,或問到慣性與什么有關時,教師要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并舉例說明慣性大小只與質量有關。因為及時解惑是教師的職責。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2
一、教學設計理念
克服以教師為中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來,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精神,獲得新知識的能力,與交流合作的能力,實現師生,生生積極互動,使學生在質疑,調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養學生充分的自主性與獨立性。
二、教學任務分析
1、地位與作用
地位: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中的基礎。如果我們把所有力學現象看作一座大廈,那么牛頓三大定律則是這個大廈的奠基石,牛頓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頓第一定律定義的慣性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牛頓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頓第一定律基礎上。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礎的基礎,是否領會這一物理規律,不僅影響學生對這一章的學習,而且會影響整個物理課程中力學部分的學習。
作用: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運動,又知道力學一些簡單知識,牛頓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礎上將運動和力聯系起來的一條紐帶一座橋梁,是進一步分析和處理直線運動和力學問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本節、本章的重點。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在實驗、討論建立概念和規律的過程中,感受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法,感悟觀察、實驗、推理、尤其是"理想實驗"對形成概念和發現規律的重要作用。
2、學情分析
學習狀況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實驗結果,部分外推假設、部分定義所構成的一個復合體,就其定義本身的表述學生不難記住,但初二學生由于接觸物理時間比較短,學生平均年齡比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及認知結構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經驗的影響。因此在接受牛頓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形成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及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認識由直觀的感覺上升到科學理性認識則是本節的難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及依據:
教學重點及依據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之所以認為它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理由是在于本節課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通過這節課的科學探究及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為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系,揭示其認識事物的規律及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難點及依據:教學難點:力和運動的關系。學生在從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為了使學生擺脫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的認識,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嚴密的推理,轉變錯誤觀點。
四、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其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義
2.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論的教育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得嚴密的科學態度教育,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2)通過對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培養學生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和科學探究精神。
五、教學程序
(一) .導入新課:問題引入:
1.物體原來是靜止,現在要讓它運動,我們應該怎么辦?
2.停止用力,物體會如何呢?誤導學生:物體受力就會運動,物體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謬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觀點)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請學生思考原因實驗事實與經驗相違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探究的興趣,調動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新課教學
1.教學難點的突破實驗演示:讓小車從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離不一樣。(科學探究過程一:提出問題)學生發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緣故。(鼓勵學生發表看法,)引出"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探究。在探究此問題時設置一下問題;
(1)"物體"選用什么?
(2)要使物體"運動"起來,你認為怎樣做更合理?
(3)要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就要變化物體所受阻力,你有什么辦法使物體受到的阻力變化?
(4)猜一猜:如果阻力影響物體運動,當水平面上的阻力變小時,物體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路程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5)想一想,觀察什么現象就可以判斷阻力對物體運動產生的影響大小?要用到什么測量工具?
(6)每次使用的小車是否要一樣?小車開始的速度是否要一樣?怎么做才能控制好這幾點?
(7)結合上述要點討論實驗步驟(可參照P66)并做一做完成表格。
學生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交流,并進行試驗。再思考問題;
(8)小球運動距離的長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關系?
(9)若使小車運動時受到的阻力進一步減小,小車運動的距離將變長還是變短?
(10)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為零的表面,將會怎樣運動?
學生在完成上面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在經對其中一些關鍵詞的講解和課堂練習,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及作用:牛頓第一定律所講述的運動和力的關系是動力學的基礎問題。這節課學好了,學生建立了對運動和力關系的正確認識,就不容易從日常經驗出發產生同歷史前人產生過的相同的錯誤,也為學習動力學奠定了知識基礎。
2.教材特點:
①牛頓第一定律解決了幾千年都含糊不清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對運動和力的關系進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實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理想實驗,應充分引導學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知道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上的科學方法。
3. 教材的重點、難點
①重點:運用實驗手段探索力和運動的本質關系,著重培養學生探索物理問題、分析物理問題的基本能力。
②難點:如何用科學的觀點來代替部分學生頭腦中對運動和力關系的錯誤認識,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主要推理過程和推論,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
3.知道什么是慣性,會正確地解釋有關慣性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的慣性現象,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2.通過實驗加探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不同認識,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學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
三、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四、教學設計
通過實驗引入力和運動的關系,引發學生的思考。
靜止在水平面上的物體,用力去推,物體由靜止變為運動;一段時間后撤掉該力,物體的運動狀態又如何?
進一步提出問題:思考"運動一定需要力來維持嗎".
通過學生的討論,進行適時引導:相同條件下空中飛行的足球比地滾球運動的距離要長很多,地滾球為什么運動一會兒就停止呢? 學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沒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將會怎樣運動?
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進行下面的實驗。
演示實驗2:讓一個小球從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別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得出結論:表面越光滑小球運動的越遠。學過摩擦力后知道,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動摩擦里越小。
設想如果絕對光滑,一點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平方向就不再受力。將以一個恒定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我們設計的思想與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設計了一個實驗來驗證,這個實驗對科學發脹的意義非常大。這個實驗就是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一、理想實驗的魅力
讓學生閱讀課本領略伽利略理想實驗的魅力。然后思考以下問題:
理想實驗能不能在實驗室完成
他的這個實驗設計的科學嗎?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這個實驗的閃光點在哪?
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得出的結論是什么?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牛頓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結論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總結成一句簡潔的話,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二、牛頓物理學的基石——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讓學生記憶復述這個定律,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牛頓第一定律 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力和運動的關系?
兩個方面:不受力時,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受力時,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
2、牛頓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實驗來驗證?什么時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舉例說明不能。因為不受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當物體受力但所受合力為零時可以看作物體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動的冰塊、冰壺球。
處理學案例題通過例題鞏固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關于牛頓第一定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牛頓第一定律是一條實驗定律B.牛頓第一定律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C.慣性定律和慣性的實質是相同的D.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答案:BD
解析:牛頓第一定律是物體在理想情況下的運動規律,反映的是物體在不受外力情況下所遵循的運動規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錯誤的。慣性是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一種性質,慣性定律(即牛頓第一定律)則反映的是物體在一定情況下的運動規律,所以C錯誤。由牛頓第一定律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但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則必須有力的作用。
例 2.一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這是因為…A.物體一定沒有受到任何力 B.物體一定受到兩個平衡力作用C.物體所受合力一定為零 D.物體可能受到兩個平衡力作用答案:CD解析:物體不受任何力的狀態是不存在的,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時所受的合力一定為零,可能是兩個力,也可能是多個力。
三、慣性與質量
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定律又叫做慣性定律。
思考問題1 :慣性與慣性定律有什么區別于聯系?
思考問題2 :慣性與什么有關? 什么是慣性的唯一量度?質量思考問題3:試舉生活中幾個關于慣性的例子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絆倒時是向前趴著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時,則大多數是后仰著地摔倒,試論述其原因。
解析:這是因為人在跑的時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體的前方,當人的腳遇到障礙物之后,由于慣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繼續向前運動,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于重心在整個身體的后面,所以經常后仰著地摔倒。
討論、總結一下慣性的特點。
學生進行討論后總結。
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在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物體的慣性的大小只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運動狀態越難以改變;質量越小,慣性越小,運動狀態越容易改變;慣性的大小只與質量有關,與其他因素無關。
四、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了:
(1)歷史上幾位科學家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方法。
(3)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4)慣性及應用慣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五、作業 學案上剩余的題目。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4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高一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冊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第一節的知識。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作為動力學的核心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牛頓第一定律作為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了歷史的回顧,著重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而后講述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為后續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針對教材,提出本節教學目標。
3、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義;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分析,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概況、推理)
(3)通過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密的科學態度教育,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
(2)通過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培養學生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和科學探究精神。
4、教學重點及依據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作為重點理由是:本節課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通過這節課的科學探究急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為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系,揭示其認識事物的規律及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
5、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利于運動的關系。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為了使學生擺脫這種觀念,樹立正確的認識,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嚴密的推理,轉變錯誤的觀點。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在初中已學習慣性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但對于學習習慣方面,主動性不強,認知習慣,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三、說教法
針對學情及重難點,采用問題教學法、實驗法、多媒體教學法相結合。開設一堂科學探究課,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說學法
科學探究法。有利于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五、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問題引入:
(1)原來靜止的黑板擦,現在要讓它運動,我們應該怎么辦?
(2)停止用力,黑板擦會如何呢?(現場演示)
誤導學生:物理受力就會運動,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觀點)。
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調動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2、新課教學
實驗演示:用多媒體演示讓小車從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別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讓學生觀察。
提出問題:為什么滑行距離不一樣(科學探究過程一:提出問題)。
學生發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緣故。(鼓勵學生發表看法)
教師介紹物理學史:談伽利略之前對力與運動的錯誤認識及猜想。
提出問題:如果沒有摩擦力,物體會怎樣運動?
學生跟著猜想:一直運動下去。(科學探究過程二:猜想與假設)
理想實驗--探究過程
學生閱讀教材,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展示理想實驗,學生很想了解伽利略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思維過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維過程:(科學探究過程三: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問題一:如果沒有摩擦,第一個斜面上的小球會上升到什么高度。
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
問題二:第二個斜面上的小球會上升到什么高度?
問題三:為了達到原來的高度,小球在水平位置如何變化?
問題四:小球在水平面上如何運動?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5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課程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七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首先談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本節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節,主要資料有牛頓第必須律的概念和發現歷程,是對前面所學慣性等知識的鞏固與加深學習,也是對后續所學牛頓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識的鋪墊,是物理學中的基礎,需要學生準確把握。
二、學情分析
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及時了解學生的特點和發展變化,我所應對的學生是高一學生,他們的思維尚處在由經驗型向抽象型轉化的階段,需要由我運用抽象與形象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來逐步引導學生對物理學建立起嚴謹、深刻的認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程中,要以知識與技能為中心,滲透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將兩者充分體此刻過程與方法之中,所以,本節的課程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明白伽利略的夢想實驗及推理過程,明白牛頓第必須律,并理解其意義。
2、過程與方法:經過對夢想實驗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分析本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過物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領略科學的魅力,養成客觀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及課程目標的確立,本節的重點有:
重點:牛頓第必須律
難點:探討力和運動的關系
五、教學方法
為了順利的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達成教學目標,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統一,本節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等。經過這些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到達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過程
下頭主要談談我對本節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新課導入環節,本環節我主要采用了創設情境的導入方法,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1學生實驗,如何讓課桌上的字典運動停止用力會怎樣樣經過這個實驗學生容易得出與亞里士多德相同的謬論:物體運動需要靠力維持。這時我演示第二個實驗:推動一個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沒有立即停下,這樣學生就得出了與之前相反的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在學生好奇之時,我順勢出示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兩個截然不一樣的觀點,并告訴學生們,在學習了本節的知識后,你們就明白誰對誰錯了。
意圖:這樣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二)新課講授
然后是學習新課環節,經過ppt我向學生演示伽利略的夢想實驗動態圖,并加以解說。學生觀察實驗后思考問題:如果軌道的表面絕對光滑,小球將受到哪些力這些力是怎樣的對小球的運動有沒有影響小球會如何運動下去思考完畢后學生自由發言,并由我進行點評歸納,經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問題的思考學生不難總結出:當物體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為0時,物體的運動狀態不變。為了引出牛頓第必須律,我向學生解釋,在伽利略那個年代還沒有出現力這個概念,所以直到牛頓的出現,在引入力這個概念并對前人的成果總結后,才有了今日的牛頓第必須律也稱慣性定律。
意圖:這樣設計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經過演示實驗,學生能夠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變難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鞏固提高
為了加深對牛頓第必須律的學習和應用,我帶領學生進入鞏固提高環節,學生先自主閱讀“牛頓第必須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慣性。然后由我演示實驗,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鉛塊,在斜面頂端先后兩次釋放同體積的木球和鐵球,觀察鉛塊被撞開的距離。觀察試驗后思考討論:慣性跟什么因素有關根據實驗結合生活實際,學生不難回答,慣性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在學生回答后,我及時給予鼓勵,并強調:慣性是標量,只與質量有關,與其他因素沒關系。
意圖:這樣設計,學生能夠經過實驗自主思考問題,總結規律,鍛煉學生了的觀察力和分析本事。
(四)小結作業
教學過程的最終是小結作業環節,本環節,學生同桌之間以互問互答的方式回顧本節資料,提問的問題能夠是:夢想斜面實驗說明了什么,牛頓第必須律的資料是什么影響慣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課后獨立完成思考與練習,并書面上交作業,作為下節課復習的載體。
意圖:學生經過問答和練習,了解了自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強化了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在后續的學習中有的放矢。
七、板書設計C
為了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便于理解,我做出如下板書設計,這樣設計重點突出,一目了然。
我的說課完畢,多謝大家!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4號選手。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牛頓第一定律》。下面我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模式、說設計、說板書、說評價、說開發、說得失等八個方面來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一節內容。包括“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三方面的內容。本節課為一課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聯系起來,確立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為后面學習二力平衡的知識打下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頓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個初、高中物理課程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義。
2、能用物體的慣性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有關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經歷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認識牛頓第一定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在研究過程中成功的喜悅,感悟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重點、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實驗研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難點是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教學中應采用實驗探究與科學推理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以及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測、總結規律,以此培養觀察實驗、科學推理的能力。
二、說學情
學習者是八年級學生。有利的方面是:經過半學期的物理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學期學習了第一章機械運動、八年下學期第一章第一節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為本節學習做好了鋪墊。不利的方面是:學生受生活經驗的影響,“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錯誤觀念不容易轉變。
在學習中有一些學生誤認為“物體在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時才有慣性”。不理解一切物體都有慣性,而且慣性大小與質量有關。要解決這問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實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說模式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本課我采用“五環三步一中心”的問題引導教學法模式。在“解決問題”環節主要采用“演示法”與“科學推理法”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即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又加以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總結規律。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在上述教學方法的正確實施下,我引導學生采用:科學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等學習方法。我認為“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目的是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變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
四、說教學設計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歸納概括,強化理解→知識遷移,鞏固應用→拓展創新,延伸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約2分鐘)。
高爾基說:“好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為此,我設計了一個思考問題引入新課,讓學生從身邊的實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思考:水平滑動的滑板,不再蹬地時,它最終會停下來,那物體運動需要力嗎?停下來的原因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知道這是為什么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第二環節:提出問題,引發思考(約8分鐘)
1、探究實驗中運用了什么方法?要觀察什么?結論怎樣?
2、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
3、什么叫慣性?慣性大小與什么有關?
4、利用慣性可以解釋什么現象?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了解本節主要內容,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第三環節: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約25分鐘)
一、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本環節設計三個步驟:
第一步:用flash課件展示實驗,用嚴格的推理方法讓學生感受伽利略觀點是正確的。通過回顧歷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學生對伽利略理想實驗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為接下去的實驗探究做一個鋪墊。
第二步: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師出示以下問題,學生分析。
1、我們實驗目的是什么?實驗中觀察什么?
2、幾種不同的物體鋪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實驗中怎樣保證小車開始時的速度相同?
4、實驗中,如果我們把表面換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車的運動情況會有什么變化嗎?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絕對光滑,小車會怎樣運動?
7、如果靜止的物體不受力,會怎樣?
通過這些難度不同的問題引導,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學生在教師演示過程中,認真觀察解決問題。這樣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于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第三步:通過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結論。
教師強調以下幾點: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運動要靠力來維持”是錯誤的,伽利略的觀點“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是正確的。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漸漸停下來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說,力改變了物體運動狀態,而不是維持物體的運動狀態。
2、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合理推理,不是憑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和對科學的執著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長達xxxx年的錯誤理論,為后來笛卡爾等科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牛頓第一定律
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動畫能夠得出: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運動下去。
提問:運動的物體不受阻力時將永遠運動下去,那靜止的物體不受阻力時會怎樣呢?
學生通過討論能夠得出:靜止物體在不受力時,將保持靜止狀態。
教師講解:為解決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牛頓第一定律:
引導學生得出:我們在科學正確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最終得出可信的結論,即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同時教給學生一種實驗+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師再通過展示圖片使學生了解任何科學的發展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的觀點和探究過程與偉大科學家是一致的,從而獲得了成就感,增強了探究的自信心,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如何把牛頓第一定律理解透徹,一直是很多學生學習的大難題,通過對這以下三個問題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節難點。
1、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2、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條件有哪些?
3、力和運動是什么關系?
解釋牛頓第一定律時主要強調“一切”、“不受外力”、“總保持”、“或”的含義,并強調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準確的表述出牛頓第一定律。
三、慣性
介紹慣性定義,慣性與質量有關。用“小球不隨彈出的金屬片飛出”實驗,認識慣性是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播放生活中有關慣性的例子,使學生學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有關現象,認識到人們可以利用慣性,還要避免慣性帶來的危害。
第四環節:歸納概括,強化理解(約3分鐘)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困惑。用3分鐘的時間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第五環節:知識遷移,鞏固應用(6分鐘)
1、在體育上,我班同學都參加了哪些項目?現在請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學賽跑時,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會出現什么情形呢?
2、慣性是造成許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請舉出在生活、生產中哪些實例是利用慣性?哪些實例是防止慣性帶來危害的?
本環節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使知識得到升華,通過練習,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知識。
第六環節:拓展創新,延伸升華(約1分鐘)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本環節的設計小論文的寫作,需要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同時通過實踐作業的完成可以形成對知識的復習回顧。
五、說板書
為了突出重點,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我設計的板書以知識樹方式呈現:
六、說評價
可評價的學習要素
(一)探究實驗及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度
評價方法:教師現場評價
評價指標:
1、能否正確裝置實驗儀器。
2、操作步驟是否圍繞實驗目的進行,是否注意觀察現象和記錄結果。
3、能否積極討論確定本組的實驗結果,提供給發言人發布。
(二)能否完成實驗報告中的表格
評價方法:學生互相觀察表格填寫
評價指標:
1、表格的項目填寫齊全。
2、項目的內容填寫正確。
(三)學生發布探究實驗設計結果
評價方法:教師現場評價
評價指標:
1、說出3條查找途徑。
2、說出對信息怎樣做了篩選。
3、說出最后的篩選結果。
(四)習題的解答
評價方法:教師現場評價,學生互評。
評價指標:
1、各選項正誤的判斷。
2、判斷的依據。
七、說開發
(一)重視教科書等文字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圖、實驗、想想議議、科學世界等,符合學生的認知,貼近學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
1、音像資料的收集與選擇應注意以下幾點
A、收集學生難以見到的、有重要物理意義的、展示科學技術發展的實況錄像,視頻等。比如,本課中為學生播放“伽利略理想實驗”的視頻等。
B、收集課堂上難以完成的實驗錄像資料。比如,生活中各種慣性現象。
2、教師應制作適合物理教學的多媒體課件。比如,本節課件中包含文本內容、視頻、動畫等類型的文件。
八、說得失
本節課首先利用具體情境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思考以發現問題,通過學生間的交流與討論,演示實驗使學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學就在我們身邊,最后應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對慣性的教學列舉了生活中學生熟知的實例,貼近學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學中時間與預計出入,在概念的教學中感覺時間緊張,同時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誤。
九、結束語
通過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準備和教學,讓我在教學中得到了一次較好的鍛煉,在教學理念上有了較大的改變。我也將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思索、探討,讓我的教學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以上是我對“牛頓第一定律”的認識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教學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牛頓第一定律》,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等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這一章的知識屬于動力學的知識,是研究力與運動之間的關系,只在懂得了動力學的知識才能據物體所受的力確定物體的位置,速度變化的規律,才能夠創造條件來控制物體的運動。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作為動力學的核心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作為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了歷史的回顧,著重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而后講述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為后續的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針對教材,提出本節教材的
(2)、教學三維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其主要推理過程及結論。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義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②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3、通過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物理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得嚴密的科學態度教育,了解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
2、通過對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培養學生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和科學探究精神。
(3)、教學重點及依據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只所以認為它是它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理由是在于本節課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通過這節課的科學探究及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為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系,揭示其認識事物的規律及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
(4)、教學難點及依據
教學難點:力和運動的關系。學生在從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為了使學生擺脫些種觀念,樹立正確的認識,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嚴密的推理,轉變錯誤觀點。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但對于學習習慣方面,主動性不強,認知習慣,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因此制定
三、教學方法及依據
針對學情及重點、難點,采用問題教學法、實驗法、談話法、講解法、推理法相結合。開設一堂科學探究課,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學法及依據
猜想與假設,設計與論證、歸納分析法,討論法為依據,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五、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問題引入:1。物體原來是靜止,現在要讓它運動,我們應該怎么辦?2。停止用力,物體會如何呢?
誤導學生:物體受力就會運動,物體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亞里士多德觀點)
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請學生思考原因
實驗事實與經驗相違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探究的興趣,調動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新課教學
教學難點的突破
實驗演示:讓小車從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離不一樣。(科學探究過程一:提出問題)
學生發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緣故。(鼓勵學生發表看法,)
介紹物理學史:談伽利略之前對力與運動的錯誤認識及猜想:如果沒有摩擦力,物體會會怎樣運動呢?
學生跟著猜想:一直運動下去。(科學探究過程二:猜想與假設)
理想實驗-----探究過程
學生閱讀教材,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展示理想實驗,學生很想了解伽利略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思維過程。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標簽:物理說課模板,高中物理說課模板,
展示伽利略的思維過程:(科學探究過程三: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問題一:如果沒有摩擦,第一個斜面上小球將會上升到什么高度。
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生活體驗)
問題二:第二個斜面上小球將會上升到什么高度?
學生積極參與討論
問題三:小球在水平面上會如何運動?
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想達到原來的高度,所以就一直運動下去。
問題四:通過實驗,力與運動是什么樣的關系?(科學探究過程四:歸納與總結)
每位同學發表自已的看法,并進行相互交流(科學探究過程五:合作與交流)
并由幾個學生進行歸納。教師歸納------理想實驗的魅力,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和科學探究精神。
實騅論證:氣墊導軌,提供阻力很小情況下的物體運動
教師提出:笛卡爾對力與運動的認識的補充。得出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重點的處理:
教師:為解決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科學家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
以談話法,講解法理解新知識,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從內容,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解決矛盾),改變物體運動狀態需要外力(突破重點)分層次,有梯度的升華。然后對物理規律進行展示。
教師講解:慣性: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及靜止狀態,或者說有抵抗運動狀態的“本領”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慣性這個重點內容,采取實例分析。
實驗現象分析:打疊放的棋子,汽車剎車。
總結分析: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
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舉例說明,加強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
教師問題提出:慣性的固有屬性跟什么有關系?
運用媒體播放一個視頻實例:運動場上,同一名同學推不同大小的鉛球,擲出的距離不同,說明不同物體抵抗其運動狀態的“本領”不同,即慣性不同。
實驗演示:不同質量的小車在同一壓縮彈簧下運動,獲得的速度不相同。
學生總結:質量是慣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加深理解與應用:多媒體展示慣性現象,讓學生展開討論,體會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樂趣。
最后進行小結,再次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學家門對力與運動關系的認知過程,了解其認知的曲折性。情感進行升華。
六、布置作業必做題75頁(1)(2)
課后思考(3)(4)閱讀科學漫步:慣性參考系
不僅鞏固基本知識,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學生發揮能動性,激發學習探究的興趣,鼓勵收集資料,開拓學生視野。使之帶著問題離開課堂
七、板書設計略
八、教學預測:
本節課是按照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節科學探究課,將物理學史與物理規律教學進行有機滲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可能因為師生互動不足達不到教學效果,要針對學生的認識水平進行合理的調節。
本節課非常注重知識點的歸納與升華,在其教學的關鍵點上設計有幾個有梯度的問題,注意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每位學生的主動參與性。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牛頓第一定律》。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課堂反思五個方面來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第五節內容。包括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兩方面的內容。本節設計有兩個課時,我說的是第一課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的基礎,因為它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聯系起來,確立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為后面學習二力平衡的知識打下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說,牛頓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點。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 ,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主要推理過程;
2、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1、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在研究過程中成功的喜悅,學會分工與合作,提高團結協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學探究的艱辛與曲折,感悟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之所以確立它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理由在于本節課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通過本節課的科學探究及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為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系,揭示力和運動之間的內在規律。
教學難點:力和運動的關系。學生在從生活經驗中獲得了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那就是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為了使學生擺脫這種觀念,轉變錯誤認識,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嚴密推理,才能幫助學生走出誤區。
二、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學習者是九年級學生。有利的方面是:經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并且學習了機械運動、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為本節學習做好了鋪墊。不利的方面是:學生受生活經驗的影響,“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錯誤觀念不容易轉變。
(二)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本課時我主要采用“演示法”與“科學推理法”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即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又加以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總結規律 。
(三)學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在上述教學方法的正確實施下,我引導學生采用:科學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等學習方法。我認為“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目的是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變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
(四)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多媒體
教師演示用: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等
學生分組器材:
書、圓珠筆、鉛筆盒、小車、書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豐富的教學設備,尤其是身邊的器材拿來實驗,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課堂演示實驗并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動,總結觀點→合作交流,實驗探究→科學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強化理解→應用遷移,鞏固提高→布置作業,延伸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約5分鐘)。
高爾基說:“好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引入新課,讓學生從身邊的實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1、要讓靜止的書(文具盒)運動,該怎么辦?
2、停止用力,又會如何呢?(學生實驗后上臺演示)
誤導學生:物理受力就會運動,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物體運動要靠力維持。
教師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
得出結論: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維持。
觀察學生表情,出示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激發
學生探究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這樣的實驗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知道這是為什么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第二環節:感受活動,總結觀點(約3分鐘)
讓學生用力推書,圓珠筆,鉛筆盒,小車,書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體會慢慢停下來。讓學生體會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維持,運動的物體停下來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緣故。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自身感受體驗,觀察現象,并提出自己的論點,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第三環節:合作交流,實驗探究(約20分鐘)
本環節設計三個步驟:
第一步:用Flash課件展示實驗,用嚴格的推理方法讓學生感受伽利略觀點是正確的。通過回顧歷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學生對伽利略理想實驗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為接下去的分組實驗探究做一個鋪墊。
第二步:學生分組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師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結合問題學習教材,小組自選器材完成實驗。
1、我們實驗目的是什么?實驗中觀察什么?
2、幾種不同的物體鋪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實驗中怎樣保證小車開始時的速度相同?
4、實驗中,如果我們把表面換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車的運動情況會有什么變化嗎?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絕對光滑,小車會怎樣運動?
7、如果靜止的物體不受力,會怎樣?
通過這些難度不同的問題引導,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實驗,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于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第三步:用Flash課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對學生的實驗過程進行肯定和總結。
教師強調以下幾點: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運動要靠力來維持”是錯誤的,伽利略的觀點“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是正確的。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漸漸停下來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說,力改變了物體運動狀態,而不是維持物體的運動狀態。
2、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合力推理,不是憑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和對科學的執著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長達2000年的錯誤理論,為后來笛卡爾等科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通過演示和總結,對前面提出的觀點進行判斷,為學生確立正確的觀點。結合伽利略的實驗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堅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
第四環節:科學推理,得出新知(約5分鐘)
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動畫能夠得出: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運動下去。
提問:運動的物體不受阻力時將永遠運動下去,那靜止的物體不受阻力時會怎樣呢?
學生通過討論能夠得出:靜止物體在不受力時,將保持靜止狀態。
教師講解:為解決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牛頓第一定律:
引導學生得出:我們在科學正確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最終得出可信的結論,即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同時教給學生一種實驗+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師再通過展示圖片使學生了解任何科學的發展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的觀點和探究過程與偉大科學家是一致的,從而獲得了成就感,增強了探究的自信心,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第五環節:剖析定律,強化理解(3分鐘)
如何把牛頓第一定律理解透徹,一直是很多學生學習的大難題,通過對這以下三個問題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節難點。
1、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2、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條件有哪些?
3、力和運動是什么關系?
解釋牛頓第一定律時主要強調“一切”、“不受外力”、“總保持”的含義,并強調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準確的表述出牛頓第一定律。
用視頻冰球比賽展示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強調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并闡述實驗推理法的應用。
第六環節:應用遷移,鞏固提高(5分鐘)
1、回歸課本
分析課本開頭三幅圖片,分析運動的物體為什么會停下來?
2、情景討論
在體育上,我班同學都參加了哪些項目?現在請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學賽跑時,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會出現什么情形呢?
3、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力時都有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不變的性質。我們周圍的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這種性質呢?你能舉個例子說明嗎?
本環節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使知識得到升華,通過練習,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第3題為下一節的慣性學習做好鋪墊。
第七環節:課堂總結,布置作業(約4分鐘)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困惑。用5分鐘的時間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布置作業:
1、書面作業::
(1)2008年奧運會即將在北京開幕,我國運動員將奮力拼搏,為國爭光在下列比賽項目中,有關運動和力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頭球攻門,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B用力拉弓,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C用力向后劃水,皮艇才能前進,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賽跑時,很難停下,是因為運動員的慣性消失了。
(2)用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
(1)每次都讓小車從同一個斜面的( )位
置由靜止開始滑下 ,是為了使小車在滑到斜面底 端時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較圖中小車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離,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條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車運動的越( )。
(3)在此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運動物體不受外力時,它將( )。
(4)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狀態,而是( )
物體的運動狀態。
2、實踐作業:
(1)上網查尋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的相關資料,了解他們在物理學方面作出的貢獻。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有兩個:通過書面作業,加深對所學內容的鞏固。學生通過上網查資料進一步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小論文的寫作,需要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同時通過實踐作業的完成可以形成對知識的復習回顧。
四、板書設計
為了突出重點,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第五節 牛頓第一定律
五、課堂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力求教給學生探求知識的方法,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通過“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讓學生經歷主動參與,積極探求,創造性的發現物理知識的過程,力求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活動之中。
六、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牛頓第一定律”第一課時教材的認識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9
尊敬的各位評委、教師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4號選手。我今日說課的資料是《牛頓第必須律》。下頭我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模式、說設計、說板書、說評價、說開發、說得失等八個方面來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一、說教材
(一)教學資料
牛頓第必須律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一節資料。包括“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牛頓第必須律”和“慣性”三方面的資料。本節課為一課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頓第必須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聯系起來,確立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為后面學習二力平衡的知識打下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頓第必須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個初、高中物理課程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教材資料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明白牛頓第必須律,并理解其意義。
2、能用物體的慣性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有關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經歷建立牛頓第必須律的科學推理過程,認識牛頓第必須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在研究過程中成功的喜悅,感悟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重點、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經過實驗研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難點是建立牛頓第必須律的科學推理過程。教學中應采用實驗探究與科學推理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經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以及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測、總結規律,以此培養觀察實驗、科學推理的本事。
二、說學情
學習者是八年級學生。有利的方面是:經過半學期的物理學習,學生具備了必須的實驗探究本事,并且在八年上學期學習了第一章機械運動、八年下學期第一章第一節力的作用效果,明白力能夠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為本節學習做好了鋪墊。不利的方面是:學生受生活經驗的影響,“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錯誤觀念不容易轉變。
在學習中有一些學生誤認為“物體在堅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時才有慣性”。不理解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并且慣性大小與質量有關。要解決這問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實例分析慢慢理解。
三、說模式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本課我采用“五環三步一中心”的問題引導教學法模式。在“解決問題”環節主要采用“演示法”與“科學推理法”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即經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又加以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總結規律。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在上述教學方法的正確實施下,我引導學生采用:科學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等學習方法。我認為“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目的是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變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
四、說教學設計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歸納概括,強化理解→知識遷移,鞏固應用→拓展創新,延伸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約2分鐘)。
高爾基說:“好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為此,我設計了一個思考問題引入新課,讓學生從身邊的實例入手能夠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思考:水平滑動的滑板,不再蹬地時,它最終會停下來,那物體運動需要力嗎停下來的原因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明白這是為什么的懸念進入新課,能夠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第二環節:提出問題,引發思考(約8分鐘)
1、探究實驗中運用了什么方法要觀察什么結論怎樣
2、牛頓第必須律的資料是什么
3、什么叫慣性慣性大小與什么有關
4、利用慣性能夠解釋什么現象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經過閱讀教材,了解本節主要資料,培養學生自學本事。
第三環節: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約25分鐘)
一、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本環節設計三個步驟:
第一步:用Flash課件展示實驗,用嚴格的推理方法讓學生感受伽利略觀點是正確的。經過回顧歷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經過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學生對伽利略夢想實驗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為接下去的實驗探究做一個鋪墊。
第二步: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師出示以下問題,學生分析。
1、我們實驗目的是什么實驗中觀察什么
2、幾種不一樣的物體鋪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實驗中怎樣保證小車開始時的速度相同
4、實驗中,如果我們把表面換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車的運動情景會有什么變化嗎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絕對光滑,小車會怎樣運動
7、如果靜止的物體不受力,會怎樣
經過這些難度不一樣的問題引導,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學生在教師演示過程中,認真觀察解決問題。這樣不僅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本事。同時讓學生明白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于不確定的觀點應當經過實驗來驗證。
第三步:經過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結論。
教師強調以下幾點: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運動要靠力來維持”是錯誤的,伽利略的觀點“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是正確的。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漸漸停下來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說,力改變了物體運動狀態,而不是維持物體的運動狀態。
2、夢想實驗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合理推理,不是憑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和對科學的執著精神,才完成了自我的夢想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長達20xx年的錯誤理論,為之后笛卡爾等科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牛頓第必須律
學生經過實驗和觀察動畫能夠得出: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運動下去。
提問:運動的物體不受阻力時將永遠運動下去,那靜止的物體不受阻力時會怎樣呢
學生經過討論能夠得出:靜止物體在不受力時,將堅持靜止狀態。
教師講解:為解決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牛頓第必須律:
引導學生得出:我們在科學正確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最終得出可信的結論,即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堅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必須律。同時教給學生一種實驗+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師再經過展示圖片使學生了解任何科學的發展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學生經過實驗得出的觀點和探究過程與偉大科學家是一致的,從而獲得了成就感,增強了探究的自信心,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如何把牛頓第必須律理解透徹,一向是很多學生學習的大難題,經過對這以下三個問題的思考,能夠很好的突破本節難點。
1、牛頓第必須律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2、牛頓第必須律的適用條件有哪些
3、力和運動是什么關系
解釋牛頓第必須律時主要強調“一切”、“不受外力”、“總堅持”、“或”的含義,并強調牛頓第必須律的夢想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必須律的理解,并能準確的表述出牛頓第必須律。
三、慣性
介紹慣性定義,慣性與質量有關。用“小球不隨彈出的金屬片飛出”實驗,認識慣性是物體堅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播放生活中有關慣性的例子,使學生學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有關現象,認識到人們能夠利用慣性,還要避免慣性帶來的危害。
第四環節:歸納概括,強化理解(約3分鐘)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困惑。用3分鐘的時間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既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能夠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第五環節:知識遷移,鞏固應用(6分鐘)
1、在體育上,我班同學都參加了哪些項目此刻請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學賽跑時,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會出現什么情形呢
2、慣性是造成許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請舉出在生活、生產中哪些實例是利用慣性哪些實例是防止慣性帶來危害的
本環節經過理論聯系實際使知識得到升華,經過練習,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頓第必須律及慣性知識。
第六環節:拓展創新,延伸升華(約1分鐘)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本環節的設計小論文的寫作,需要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同時經過實踐作業的完成能夠構成對知識的復習回顧。
五、說板書
為了突出重點,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我設計的板書以知識樹方式呈現:
六、說評價
可評價的學習要素
(一)、探究實驗及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度
評價方法:教師現場評價
評價指標:
1、能否正確裝置實驗儀器。
2、操作步驟是否圍繞實驗目的進行,是否注意觀察現象和記錄結果。
3、能否進取討論確定本組的實驗結果,供給給發言人發布。
(二)、能否完成實驗報告中的表格
評價方法:學生互相觀察表格填寫
評價指標:
1、表格的項目填寫齊全。
2、項目的資料填寫正確。
(三)、學生發布探究實驗設計結果
評價方法:教師現場評價
評價指標:
1、說出3條查找途徑。
2、說出對信息怎樣做了篩選。
3、說出最終的篩選結果。
(四)、習題的解答
評價方法:教師現場評價,學生互評。
評價指標:
1、各選項正誤的確定。
2、確定的依據。
七、說開發
(一)、重視教科書等文字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圖、實驗、想想議議、科學世界等,貼合學生的認知,貼近學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
1、音像資料的收集與選擇應注意以下幾點
A、收集學生難以見到的、有重要物理意義的、展示科學技術發展的實況錄像,視頻等。比如,本課中為學生播放“伽利略夢想實驗”的視頻等。
B、收集課堂上難以完成的實驗錄像資料。比如,生活中各種慣性現象。
2、教師應制作適合物理教學的多媒體課件。比如,本節課件中包含文本資料、視頻、動畫等類型的文件。
八、說得失
本節課首先利用具體情境來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增強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思考以發現問題,經過學生間的交流與討論,演示實驗使學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學就在我們身邊,最終應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的本事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對慣性的教學列舉了生活中學生熟知的實例,貼近學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學中時間與預計出入,在概念的教學中感覺時間緊張,同時自我急于求成,想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誤。
九、結束語
經過對《牛頓第必須律》的準備和教學,讓我在教學中得到了一次較好的鍛煉,在教學理念上有了較大的改變。我也將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思索、探討,讓我的教學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以上是我對“牛頓第必須律”的認識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教學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期望各位評委和教師們多多批評指正,多謝!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10
尊敬的評委老師、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級第十二章的第五節,本章前三節講述了關于運動的知識,而第四節初步認知了力,那么本節則是將運動和力銜接起來的關鍵。牛頓第一定律是初中接觸的第一個力學規律,它是力學現象的認知基礎,對于學生如何進行力學分析,如何理解力學現象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認知它的過程并不容易,尤其是很多我們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經驗性的結論也許遮蓋了事實的真相,所以教者如何引導學生參與思考和探究并認知真理非常重要。
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來匯報。
一、設計理念:
生活——探究——推想——應用
物理離不開生活,通過舉例、或重現生活場景,同學們很容易得到錯誤的結論: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再組織學生討論、探究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兩種觀點的分歧,得出兩種思想分歧的關鍵在于是否考慮阻力對運動的影響,最后讓學生通過探究得出正確的結論。整個課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層層遞進活躍他們的思維,從而達到高效的體驗效果和思維提升。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牛頓第一定律的發現,學會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探究;
(2)認識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實驗基礎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實驗+推理”科學研究方法;
(3)利用生活小物件感悟生活中的經歷,體驗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實驗探究活動的參與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不迷信權威,并認識到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再次體驗物理的生活性。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合作探究,體驗牛頓第一定律的獲得過程,并理解它的內涵。
教學難點:如何通過探究遞進式引導學生由錯誤經驗論進入到對正確理論的理解。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伽利略斜面實驗的視頻
斜面、毛巾、棉布、小車、光滑木板、刻度尺
學生準備:玩具小車、毛巾、棉布、常用學習用品(硬皮書、圓形筆、等等)
五、教學環節
包括以下四個環節:
導(現象導問)——探(實驗探究)——推(科學推想)——用(新知解惑)
具體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一)、問題導入:“同學們,現在老師手上有一輛小車,你有什么辦法使它運動起來?”此話題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奮,學生發表觀點后再讓他們聯系生活現象,并利用身邊物件進行體驗、驗證,這個環節的目的是:
1、將運動和力聯系起來;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
(二)、進一步提問:運動既然和力有聯系,那么請同學們說一說力和運動的關系是怎樣的?這將引起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和討論,并可以將學生帶入到探究的過程,再次讓學生借助身邊物件嘗試探究,此過程的目的是:
1、認知物體的運動并不需要力來維持;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能力,并樹立不迷信權威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在認知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后又一步提問:力對物體的運動到底有什么影響?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雖然錯誤卻統治了20xx多年,直到300多年前伽利略的實驗才否定了他的觀點,那么伽利略是如何否定此觀點并找尋新理論的呢?原來問題的分歧在于亞里士多德并沒有考慮運動中阻力對物體的影響,于是可將學生帶入“阻力如何影響物體的運動”的探究中,讓學生借助硬皮書,玩具車,書本等物件進行粗略探究,然后老師進行演示實驗,并播放視頻,引導學生觀察并得出結論。此環節的目的是:
1、知道力改變了物體的運動狀態;
2、拓展用身邊物件設計實驗的思想;
3、體驗合作探究的過程。
(三)、在剛才的環節中學生除了認識到力改變了物體的運動狀態,也發現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大,滑行的距離越短;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滑行的距離越長。借著實驗結論的清晰度,借勢提問“針對剛才的實驗現象和結論,你還有什么更深刻的想法?”學生的思維再次興奮,進入到了更深層次的探索思考中:如果換成更光滑的平面,運動的物體將……如果換成絕對光滑的平面,運動的物體將……此環節讓學生進入到科學推想的階段,是思維的高潮,其目的是:
1、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活躍他們的思維;
2、建立“實驗+推理”的科學思想
(四)、接下來繼續設問“如果物體一開始是靜止的,那么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它會如何?”學生會利用剛才已經獲得的知識分析出結果,然后簡述伽利略、笛卡爾、牛頓等科學家探索求知的過程,最后通過整合,得到牛頓第一定律,述說其內容和條件,并設計一些相關現象,讓學生用牛頓第一定律來分析。并且讓學生能接受假如教室上方的燈突然失去了力的作用并不會掉下來的理想現象,也知道在勻速直線運動的火車上豎直向上跳會落回原地,這種想象和現實都讓學生充滿憧憬和興奮。另外再通過下面的典型習題讓學生能遷移應用,也為將來進入高中學習過渡。
例題:如圖:一質量為m的物塊放在很長的光滑平板車上,隨車子一起勻速直線運動,車子突然停住,物塊m在車上將做什么運動?
這個環節的目的是:
1、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
2、讓學生了解科學家探求知識過程的艱辛,學會尊重科學。
當然一堂課下來,總會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去反思:初中生對物理現象的認識和理解難免經常停留在表象,如何讓他們對知識有著真正意義的認知,如何全面、深刻地去分析問題,這需要我們教者長期探索,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指導!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1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您們好!今天我要說的是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設計。課文內容“牛頓第一定律”選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的選擇和對本節課的教學程序設計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1.教材分析
1.1 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與運動之間的關系,主要內容為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本節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了歷史的回顧,介紹了伽利略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講訴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
本節為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1.2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運動學知識和有關相互作用力的知識,但對于力與運動的關系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得經驗,學生不容易理解力與運動的關系,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是整個力學大廈的基礎。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分析、推理、邏輯思維的能力,但是探究實驗能力不強,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所以本節課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前人對于力與運動關系的探究的過程,逐步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正確理解力與運動的關系。
1.3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我提出了教學目標,具體是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我確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①初步認識動力學,了解運動定律。②理解力與運動的關系,理解慣性的性質。③能獨立分析運動物體的慣性狀態。
2)我確定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通過參與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牛頓對力與運動關系的研究,特別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的研究,讓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和科學研究的方法。
3)我確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①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②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體驗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在科學探討過程的重要作用。
1.4 教學重點:
根據學情分析和教學目標,我提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1)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及慣性。
2)我確定的教學難點是:力與運動的關系。
2.教法學法
2.1 教法
為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本節我采用探究法教學為主,結合講授、多媒體、演示、師生互動和討論等多種方法輔助教學。
2.2 學法
學生在我所創設的物理情景中,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等活動主動獲取必要的感性認識。并在我的引導下主動運用物理學方法,通過分析、概括、比較、類比、抽象等復雜的思維過程發現摩擦力為我們直觀認知帶來的誤導,重新建立對力與運動關系的認知。
4.教學過程
4.1 組織教學
通過師生互動,引起學生注意。
4.2 導入新課
首先,我將以提問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注意,開闊學生思路,啟發學生思維。我的問題是:“舉在半空的粉筆,在我們松開手指后會做什么運動呢?”請同學們回答,鞏固上一章學習到得知識。然后接著提問:“粉筆能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按照一般的思維方式,學生會回答,粉筆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體運動。進而,從只受重力影響,初速度為零的物體能做自由落體運動開始探討,力與運動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這時,我會引入動力學的概念,并提到牛頓的運動定律,引導學生開始學習牛頓第一定律。
4.3 進行新課
寫完標題,我開始介紹在力與運動關系的探討過程中出現的幾種觀點。
首先介紹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然后和同學們分析幾張圖片,并在生活中舉例,探討:“運運動的物體在牽引力消失后,為什么會停止呢?”然后進行對比實驗,在不同的平面上,小車從相同的高度順著斜面滾下后,在平面上通過的距離也不一樣。而小車在水平面上通過距離的長短和平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關,從而總結出,接觸面越光滑,小車通過的距離越遠。接著讓同學們分析,“在光滑水平面上,小車通過的距離有多遠?”得出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證明運動物體停止下來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
而最早發現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紹伽利略的觀點,并說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然后在伽利略的基礎上,提出笛卡爾的補充觀點。
接著,我開始為同學們介紹牛頓第一定律,并通過對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的分析,說明牛頓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觀點更完善,進一步說明,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在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上,我會和同學們一起總結出慣性的概念。然后,在生活中舉例說明慣性的影響。比如在汽車啟動和停止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向后仰或向前傾的趨勢。而在地球自轉的同時,我們跳起來后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為慣性的作用。通過舉例,說明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而慣性是物體的固定性質,跟物體運動狀態和外界因素無關。
4.4 小結練習
接下來,我準備了幾個關于慣性的習題,和同學們一起鞏固一下相關的知識。然后總結今天學習到得幾種觀點,并分析導入部分里提出的問題:“粉筆能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說明物體在慣性的作用下保持原來速度的同時,會因為外力的作用而改變運動狀態,當物體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為零時,物體就能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也就是自由落體運動。
4.5 布置作業
在分析粉筆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原因后,我會讓同學們思考,物體會在外力的作用下改變運動狀態,那么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讓同學們在課后思考,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準備,并結合本節的知識,完成課后的第2,4小題。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指教,謝謝。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12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節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課程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七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首先談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本節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節,主要內容有牛頓第一定律的概念和發現歷程,是對前面所學慣性等知識的鞏固與加深學習,也是對后續所學牛頓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識的鋪墊,是物理學中的基礎,需要學生準確把握。
二、學情分析
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及時了解學生的特點和發展變化,我所面對的學生是高一學生,他們的思維尚處在由經驗型向抽象型轉化的階段,需要由我運用抽象與形象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來逐步引導學生對物理學建立起嚴謹、深刻的認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程中,要以知識與技能為中心,滲透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將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之中,因此,本節的課程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推理過程,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理想實驗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物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領略科學的魅力,養成客觀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及課程目標的確立,本節的重點有:
重點: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探討力和運動的關系
五、教學方法
為了順利的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達成教學目標,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統一,本節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等。通過這些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過程
下面主要談談我對本節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新課導入環節,本環節我主要采用了創設情境的導入方法,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1學生實驗,如何讓課桌上的字典運動?停止用力會怎么樣?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容易得出與亞里士多德相同的謬論:物體運動需要靠力維持。這時我演示第二個實驗:推動一個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沒有立即停下,這樣學生就得出了與之前相反的結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在學生好奇之時,我順勢出示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并告訴學生們,在學習了本節的知識后,你們就知道誰對誰錯了。
意圖: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二)新課講授
然后是學習新課環節,通過ppt我向學生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動態圖,并加以解說。學生觀察實驗后思考問題:如果軌道的表面絕對光滑,小球將受到哪些力?這些力是怎樣的?對小球的運動有沒有影響?小球會如何運動下去?思考完畢后學生自由發言,并由我進行點評歸納,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問題的思考學生不難總結出:當物體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為0時,物體的運動狀態不變。為了引出牛頓第一定律,我向學生解釋,在伽利略那個年代還沒有出現力這個概念,所以直到牛頓的出現,在引入力這個概念并對前人的成果總結后,才有了今天的牛頓第一定律也稱慣性定律。
意圖:這樣設計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通過演示實驗,學生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變難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鞏固提高
為了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和應用,我帶領學生進入鞏固提高環節,學生先自主閱讀“牛頓第一定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慣性。然后由我演示實驗,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鉛塊,在斜面頂端先后兩次釋放同體積的木球和鐵球,觀察鉛塊被撞開的距離。觀察試驗后思考討論:慣性跟什么因素有關?根據實驗結合生活實際,學生不難回答,慣性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慣性越大。在學生回答后,我及時給予鼓勵,并強調:慣性是標量,只與質量有關,與其他因素沒關系。
意圖:這樣設計,學生可以通過實驗自主思考問題,總結規律,鍛煉學生了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小結作業
教學過程的最后是小結作業環節,本環節,學生同桌之間以互問互答的方式回顧本節內容,提問的問題可以是:理想斜面實驗說明了什么,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影響慣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課后獨立完成思考與練習,并書面上交作業,作為下節課復習的載體。
意圖:學生通過問答和練習,了解了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強化了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在后續的學習中有的放矢。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頓第一定律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聯系起來,確立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為后面學習二力平衡的知識打下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頓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個初、高中物理課程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在研究過程中成功的喜悅,感悟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研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難點: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
二、說學情
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為本節學習做好了鋪墊。但受生活經驗的影響,“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錯誤觀念不容易轉變。
三、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演示法”與“科學推理法”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在上述教學方法的正確實施下,我引導學生采用:科學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等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思考:水平滑動的滑板,不再蹬地時,它最終會停下來,那物體運動需要力嗎?停下來的原因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知道這是為什么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本第16頁,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對于同一現象,亞里士多德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伽利略認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到底哪個說法正確?僅靠思考不能回答,需要實驗驗證。
二: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學生在教師演示過程中,認真觀察解決問題。通過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結論:運動的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離越遠。
教師強調以下幾點: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運動要靠力來維持”是錯誤的,伽利略的觀點“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是正確的。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漸漸停下來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說,力改變了物體運動狀態,而不是維持物體的運動狀態。
2、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合理推理,不是憑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和對科學的執著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長達20xx年的錯誤理論,為后來笛卡爾等科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牛頓第一定律
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動畫能夠得出: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運動下去。
提問:運動的物體不受阻力時將永遠運動下去,那靜止的物體不受阻力時會怎樣呢?
學生通過討論能夠得出:靜止物體在不受力時,將保持靜止狀態。
教師講解:為解決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牛頓第一定律:
引導學生得出:我們在科學正確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最終得出可信的結論,即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同時教給學生一種實驗+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師再通過展示圖片使學生了解任何科學的發展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的觀點和探究過程與偉大科學家是一致的,從而獲得了成就感,增強了探究的自信心,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如何把牛頓第一定律理解透徹,一直是很多學生學習的大難題,通過對這以下三個問題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節難點。
1、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2、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條件有哪些?
解釋牛頓第一定律時主要強調“一切”、“不受外力”、“總保持”、“或”的含義,并強調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準確的表述出牛頓第一定律。
五、布置作業
以上是我對“牛頓第一定律”的設計和理解,我的我說可完畢,謝謝大家!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14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牛頓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牛頓第一定律”是司南版8年級物理第六章《力與運動》第一節的內容。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牛頓第一定律;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論證和表述信息的能力;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慣性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史的簡介,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育;
2、通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給學生以科學方法論的教育。
二、學情分析
學習者是初二的學生。
本節通過實驗進一步研究力產生的作用效果:即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學生在前一章節中已經學習了力的概念和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為本節課的實驗探究做了必要的知識準備。
初二學生的認識主要是感性的,在學習物理時容易受日常生活經驗的干擾。本節課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來反駁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點與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歷年中考的考點,我把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和理解慣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設定為本節的重點。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方式把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設定為本節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
我把本節分成4個部分。
第一部分:引入新課
大概花5分鐘時間。先由與學生日常生活結合緊密的現象,如“推箱子”、“敲鐵釘”、“踢球”、“車”入手。讓學生思考、討論“運動需不需要力來維持”,使學生自己發現矛盾,提出問題,從而引入新課。這樣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部分:牛頓第一定律
大概花20分鐘的時間,分成三個小部分。
(一)回顧歷史:先提出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觀點;再用Flash課件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用嚴格的推理方法讓學生感受伽利略觀點的不可批駁。通過回顧歷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并激化矛盾。通過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學生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方法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為接下去的實驗探究做一個鋪墊。
(二)分組實驗:實驗前,讓學生觀察后自己說出小車停下的原因是摩擦力的作用,并回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之后引導學生明確實驗中哪些條件保持不變,哪些條件在發生變化,并在該過程中進行研究方法的教育。最后開始實驗,讓學生自己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推理,并把結論表述出來。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來解決提出的問題,能使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分組實驗,既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論證和表述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學生認識到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
(三)關于牛頓第一定律:先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平面足夠光滑時,小車的運動情況”,從而導出牛頓第一定律。解釋牛頓第一定律時主要強調“一切”、“不受外力”、“總保持”的含義,并強調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準確的表述出牛頓第一定律。
第三部分:慣性
大概花15分鐘的時間。先由“突然剎車時,乘客向前傾”這一學生熟悉的現象入手,引導學生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這一現象;再提出慣性的概念,并通過書本中的慣性小實驗,讓學生認識慣性;接著通過一個證明空氣也具有慣性的小實驗(在一小試管內裝滿水,留有一個小氣泡,用橡皮塞塞住。把小試管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沿小試管橡皮塞的方向快速移動,可看到試管內小氣泡的位置并不發生改變。從而證明空氣是具有慣性的。)強調慣性是物體本身具有的一種性質,以及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然后通過課本中的“勞動時利用慣性”和“急剎車時防止慣性”兩個例子,使學生知道如何利用慣性和防止慣性的危害;最后引導學生用準確的語言,解釋生活中與慣性有關的現象。這樣通過具體的事例,能使學生認識抽象的概念,并將抽象的慣性應用于實際的生活情景,會用物體的慣性解釋慣性現象。通過生動的實驗強調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使學生對慣性與牛頓第一定律的區別有明確的認識。
第四部分:課堂小節
大概花5分鐘的時間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特點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運動和力”的第五節內容,它是前面學習過的“運動的關系”和“力”的橋梁;同時也是整個牛頓力學的基石,它打破了亞里士多德統治了兩千多年的錯誤觀念,它揭示了運動和力的關系,把運動和力統一了起來,為學習動力學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現有的知識得出以下幾個目標:
①解牛頓第一定律得來的過程。
②領會伽利略研究力和運動的思路方法。
③解牛頓第一定律,并能運用其解釋一些相關現象。
④理解慣性,并能解釋相關現象。
3.學情分析
學習的主體是初三的學生,牛頓第一定律是根據實驗來進行推理得到的規律,學生受生活經驗的影響“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錯誤觀念不容易轉變過來,所以這節課就必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學習來反駁己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4.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伽利略實驗研究過程蘊含了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所以重點有以下兩點:
①領會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②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根據學生長期的生活經驗中得到了一種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認為物體的運動是力的結果,認為速度大的物體慣性就大,而且思想頑固,所以難點也分
為兩點:
①正確理解力和速度的關系。
②正確理解慣性和質量的關系。
二、說教法
初中的學生對學習習慣方面,主動性不強,認知習慣被動接受學習為主。針對這一點故而采用問題引入法、實驗法、講解法、推理法相結合,開設一堂科學探究課,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充分的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實驗為本的科學,所以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是學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實驗激發出興趣與求知欲再進行分析、推理,從而達到實驗與理性思維的統一,這樣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學好物理的重要方法為“重視觀察實驗”“勤于思考”。
四、教學程序
1、課堂導入
根據前面學習過的運動和力的知識來引出“運動的關系”和“力”有沒有存在一定的關系來引出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來請上兩位同學分別扮演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提出自己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和“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讓第一位同學以推桌子的示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用力推桌子,桌子運動;停止施力,桌子停止”說明“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讓第二位同學以滾玻璃珠的形式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把玻璃珠滾出去會滾一段距離才停止,它停止的原因是因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才停止的”說明“力不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2、設計探究實驗
讓同一小車在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從靜止下滑,滑到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上運動,從而來對比三種表面上小車的運動距離,在黑板上畫出表格并記錄;這樣可以讓同學們清晰的看出阻力越小滑行的距離越長,速度減小越慢。從而可以得到推理想象,小車如果是在沒有阻力的表面上運動的話,它滑行的距離將會無限遠,速度不會減小;從而得到推理“如果運動的物體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時它將以一個恒定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說明第二個同學的觀點正確。
3、新課教學
(1)、牛頓第一定律
從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維持物體狀態的原因”。到敢于挑戰真理的科學家伽利略認為把人們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是摩擦力使人們做不到“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運動”的條件,從而推理出他的觀點“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在過渡到笛卡爾對伽利略觀點的補充,他認為:如果運動物體不受外力,它不會向左向右偏,它將永遠沿原來方向做勻速運動。最后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牛頓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一條重要的物理規律,它認為“一切物質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也稱為慣性定律。
(2)、慣性
先由“突然剎車時,乘客向前傾”這一學生容易理解的現象入手,引導學生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這一現象;再提出慣性的概念;強調慣性是物體本身具有的固有性質,以及一切有質量的物體都有慣性;然后通過課本中的“勞動時利用慣性”和“急剎車時防止慣性”兩個例子,使學生知道如何利用慣性和防止慣性的危害;最后通過慣性生動的實驗強調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使學生對慣性與牛頓第一定律的區別有明確認識。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相關文章:
《牛頓第一定律》的說課稿05-14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12-30
關于《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范文05-14
人教版《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范文05-14
人教版《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精選5篇)05-14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通用10篇)10-12
比的應用說課稿比的認識說課稿11-15
說課稿模板說課稿范文11-08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 說課稿模板課件11-30
《春聯》說課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