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統文化繼承》說課稿(通用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繼承》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傳統文化繼承》說課稿 1
【教學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一框內容。
【教材分析】
本框題分為三個目: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
(二)傳統文化在今天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圍繞“傳統文化的繼承”這條主線,分析什么是傳統文化,為什么要繼承傳統文化,怎樣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內容與現實聯系非常密切,在教學時,適當補充一些圖片文字和課外資料,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繼承,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
【學情分析】
在外來文化的強烈攻勢下,不少學生盲目崇尚外來文化,追捧外來文化,甚少關注我們的傳統文化,不了解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通過本框的學習,從直觀的賞析入手,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思辯中進一步明確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觀點。
同時高二學生經過中學階段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接觸了解了不少的傳統文化,具備一定歸納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能夠自主地分析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為。這為教師引導他們通過分析傳統文化的一些具體內容從而形成正確的認識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介紹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在現代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延續及其影響,讓學生明確傳統文化的含義、特點及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感悟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從學生生活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入手,通過豐富的圖片,音像資料,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強感性認識。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探究、討論中形成觀點,掌握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觀點、態度,并且能學以致用。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體現新課改學生主體地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賞析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特別是紹興的傳統文化,分析當代中國傳統文化對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展的積極作用,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和愛國愛家鄉的熱情。樹立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價值的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傳統文化的在今天的特點,傳統文化作用的雙重性。
【教學過程】
教師設疑: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們稽山中學是一所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學校,她的前身是紹興府學宮,投醪河環抱著校園,那么有哪個同學能解釋一下“投醪河”的`來歷。(來自越王句踐投醪出征的故事)
學生回答:
教師引出學校的校訓為“臥薪嘗膽”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思想,與越王句踐投醪出征有關。進一步引出學校所在的紹興市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以歷史文化和山水風光為特色的中國首批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十大最佳魅力城市。5000年文化積淀和2500年建城歷史,文物資源極其豐富;秀麗的江南水鄉風光,眾多的名人勝跡,使紹興成為特色鮮明的旅游城市。假如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學生來參加“跟著課本游紹興活動”,請在座的同學擔任導游,向同學們介紹紹興的傳統文化,那么大家會把紹興哪些特色的傳統文化介紹給同學們。當然了,要介紹紹興的傳統文化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化主要通過哪些形式繼承。
《傳統文化繼承》說課稿 2
一、課程設計指導思想與理念
貫徹新課程要求,尊重、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開設良好師生互動的課堂。在教學資料的選取,教學環節的安排上,遵循“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理解生活,熱愛生活,更好的融入生活,讓學生深刻體會政治原來政治課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得如此緊密,它就是在講我們的生活,讓學生樂學、易學,愛上政治課。
二、教學內容及教材分析
1、《傳統文化的繼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塊3《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一框題內容。本框題分為三個目的: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
(二)傳統文化在今天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圍繞“傳統文化的繼承”這條主線,分別分析什么是傳統文化,為什么要繼承傳統文化;怎樣認識傳統文化的特點和雙重作用;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2、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
3、本框題地位:我們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傳承和創新的基礎上形成的,而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善于繼承吸取傳統中精華的東西才能更好的發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讓我們看的得更遠。所以如果我們不理解繼承,不理解繼承的意義,那也不能準備把握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可以說這一框是學好下一框和下一課的鋪墊,本框對整單元甚至整個文化生活的學習都非常重要。
三、學情分析
1、在“韓流”、“日潮”等外來文化的強烈攻勢下,不少學生盲目崇尚外來文化,追捧外來文化,甚少關注我們的傳統文化,不了解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通過本框的學習,從直觀的賞析入手,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思辯中進一步明確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觀點。
2、高二學生經過中學階段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接觸了解了不少的傳統文化,具備一定歸納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能夠自主地分析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為。這為教師引導他們通過分析傳統文化的一些具體內容從而形成正確的認識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3、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體驗,感受中形成、歸納知識點。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介紹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在現代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延續及其影響,讓學生了解文化的繼承性。
分析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的積極作用,而一成不變的傳統文化則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礙社會發展的消極作用。嘗試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明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的道理;闡述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培養分辨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的能力,通過對“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的作用”,以及“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的分析,嘗試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2、過程與方法
從學生生活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入手,通過豐富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強感性認識。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探究、討論中形成觀點,掌握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觀點、態度,并且能學以致用。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體現新課改學生主體地位。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賞析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分析當代中國傳統文化對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展的積極作用,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樹立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價值的態度”。
五、教學重點、難點
文化的雙重作用;辯證看待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繼承觀。
六、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探究法、討論法、引導法、講授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傳統文化繼承》說課稿 3
一、活動目標:
1、知識與目標:讓學生了解祖國的燦爛文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活動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經過展示有關傳統文化資料,旨在引起學習傳統文化的濃烈興趣,領略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保護祖國傳統文化的意識,從而激發對偉大祖國的摯愛之情。
二、活動準備:
1、了解有關民族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中豐富的資料。
2、圖片,實物(中國結等),文字資料。
3、黑板中間寫“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標題。
三、活動人員:
永吉二中三年五班全體同學。
四、活動過程:
(一)活動的步驟:
1、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內涵。
2、展示中華傳統文化多彩的資料。
3、培養愛國情感。
(二)活動的具體過程
1、宣布主題:
班長:“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主題隊會此刻開始!有請兩位主持人。
2、活動開始
主持人甲:從古到今,中華民族創造了許多讓炎黃子孫引以自豪的奇跡。
主持人乙:從古到今,華夏大地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藝術瑰寶。
主持人甲: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京戲臉譜、水墨山水畫,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主持人乙:秦磚漢瓦、萬里長城、中國瓷器、園林建筑,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主持人甲:另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各種禮儀和習俗。
主持人乙:每個地方還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主持人甲:同學們,你們想了解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嗎
全班答:想。
主持人甲:今日,教師給大家帶了一件禮物,你明白這是什么嗎(出示中國結)
全班答:中國結。
主持人甲:那你能說說你所了解的關于中國結的資料嗎學生A學生B學生C
主持人甲:多謝大家。
主持人乙:看完教師的展示,我明白大家也準備了很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請看xx等同學的展示。
主持人乙:我們幾個給大家帶來的是幾首古代的詩詞。
(詩詞背誦)
主持人甲:欣賞了古代詩詞,我們仿佛通過詩人的目光,看到了壯美的祖國山河。我們也能從詩句之中了解到一些節日風俗,請看xx給我們帶來的作品展示。xx學的展示:春聯。
主持人乙:請看xx同學的展示。
主持人甲:請看xx同學的展示。
主持人乙:不可是我們想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就連外國游客也專程來到中國,他們來做什么來了,請看xx和xx同學的話劇表演《秦皇求仙入海處游記》。
主持人甲:原先秦皇島這個名字和一代帝王秦始皇密切相關,我也想去看看呢。
主持人乙:是啊。同學們,看了這么多,你最喜歡誰的展示呢
學生A:學生B:學生C:請大家談談自己的打算吧。(學生交流、匯報)
主持人甲:請班主任教師給大家做總結。
班主任總結:
同學們,“感悟傳統文化”主題班會,在二位主持人的精心策劃和各位同學的一致努力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日的主題班會開得很成功,我在同學們的展示中呀,看到了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同學們也經過自己搜集資料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有所了解,教師為你們感到驕傲,感到自豪。
大家明白,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數千年的傳統文化,五彩繽紛的文學遺產,讓我們領會了博大的情懷,感悟精深的文化。
作為新世紀的主人,我們不僅僅要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文化傳統,并且要譜寫更新更美的篇章。
3、主持人宣布活動結束:“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主題班會到此結束。
《傳統文化繼承》說課稿 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祖國燦爛的文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保護祖國傳統文化的意識,培養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獻身國家,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教學重點:讓學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強不息,自強自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自覺踐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教學方法:情景體驗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課件、PPT
課型:新授課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并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于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它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結晶。
(二)內容
1、愛國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則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并升華成為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現了岳飛的“精忠報國”、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愛國主義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
2、利義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后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強調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一種植根于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3、仁愛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4、提倡美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這種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起碼的行為準則。它正確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它是人類社會道德關系的具有科學性的優秀的遺產。
(三)總結
傳統道德一般都是在社會穩定時發揮作用,而社會劇烈變動時則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謂“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古人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歷史證明,儒家倫理往往在太平盛世發揮它穩定社會、緩和矛盾、調節人際關系的社會功效。當代中國已進入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時期,社會穩定、政治穩定是中國的大局。為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團結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設無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抓手。一個社會能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道德建設水平的如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
《傳統文化繼承》說課稿 5
【教學目標】
1.準確流暢地朗讀經典選文,背誦經典章句。
2.借助注釋和大意理解選文意思,用心體會儒家的仁愛思想。
3.生活中做到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愛幼,仁愛共濟,立己達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一則故事《吳枯贈衣》。
關枯是東漢人,年輕時在家多的水邊一邊放豬,一邊讀書,生潔很貧困。后來他做了膠東地區的長官,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仁愛清廉。
有一次,負責收稅的下屬孫性,偷偷地多放了百姓一點兒錢,給父親天了一件新衣柔。孫性的父親知道衣我的來歷后,把他確寫了一頓:“吳長官是多么好的一個人,色你怎么忍心瞞著他干這種事?”然后通著兒子去自首。孫性又羞憾又害怕,最后還是拿統著衣術去自首了。在辦公大變里,吳枯看到孫性局促不安的樣子,就讓身邊的人都退交下,然后說:“現在沒有別人了,有什么事,就告訴我吧。”化孫性支支香香地把事情講了一遍。吳粘聽完,嚴肅地說:“你私自收錢,應當嚴厲處河!”孫性一聽,嚇得“撲通”魂倒在地。吳枯見狀,語氣支得溫和起來,說道:項“你現在能知錯就改,難能可責,以后千萬別再犯這種錯誤了!你應該感謝你父親,也李代我謝謝他老人家。”書隨后,吳枯拿出自己的錢,連同那件衣震交給孫性,囑咐道:“把這些錢退給老百姓。這件衣服,就以我的名義送給你的.父親吧。”孫性被吳枯的仁息感動了,以后再也未犯其他過錯。
學生討論之后,讓他們對照課本,熟讀文本所選經典章句,看是否與剛才討論的問題相契合。
二、走進經典
1.學生反復誦讀,根據注釋和大意硫通文意。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問題。
2.學生針對章句理解提出問題,老師與學生共同解決。
3.結合社會現象,針對文本,學生各打己見,發表自己的見解。
4.給出與文本有關聯的其他段落,對比分析: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傳統文化繼承》說課稿 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口語交際。
首先說說我對教材的理解。(課件示)
一、依標課本說教材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是小學語文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五中的口語交際話題。這個單元的課題是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寶庫。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為把學生引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故在本單元安排了這次口語交際。據此本課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課件示)
二、緊扣三維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學生在自主分組的基礎上合作、探究,了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②能主動參與口語交際活動,樂于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和才能,并于與別人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會溝通,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③在交際過程中做到:大大方方、彬彬有禮、認真傾聽、表達清楚。
2.過程與方法目標:匯報交流中,學會整理搜集到的信息,學會有條理,有感情地向他人介紹“傳統佳節”,細說“春節”、“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感受傳統佳節的豐富多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當我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學目標之后,就不難理解本節課的重難點了
三、教學重點:
搜集有關“傳統佳節”的資料,并學會整理,并且有條理、清楚地向他人介紹,說出自己的快樂,感受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
究竟應該怎樣完成本節課的任務呢?下面說一說教法和學法。
四、以學定教說教法、說法
教法:
1、談話激趣法。教師談話引入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口語交際活動,樂于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和才能。
2、創設情境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合作教學法。本節課的重難點在于課前分組搜集整理有關傳統佳節的資料,在課堂上的活動比一比、賽一賽環節就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
學法:
1、主動探究法。課前準備室學生收集有關傳統佳節的資料,并歸類整理。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
2、討論法——積極參與,各抒己見。
3、合作學習法。分小組收集資料并思考展示成果的形式。
五、語文味濃說內容(課件示)
1、談話激趣,揭示課題。(5分鐘)教師配樂引入: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鑄就了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就像一首氣熱磅礴的樂曲,光芒四射。問學生:什么是傳統文化。將學生的.發言進行要點歸納:
①產生于過去,打上了歷史的烙印;
②帶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③既存在于歷史中,也存在于現實中;
④滲透在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
有了這些特點的把握,大部分學生會很容易地界定傳統文化,引起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揭示課題,并提出本次口語交際課的規則:大大方方、彬彬有禮、認真傾聽、敢問敢說。
我為本次口語交際設計如下三個活動(30分):
2、活動過程
活動一:比一比,賽一賽。
a.組內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傳統文化的資料。在交流中進行歸類。
b.我是小小“發言人”。每組選一名同學上臺將本組交流及歸納的結果做介紹,形式可以多樣,說、演、唱均可,還可以用實物器具、圖片資料輔助介紹,其他同學可作補充。
c.暢談收獲。在各小組做匯報后,讓學生說說又了解到了哪些傳統文化。
d.教師做資料補充,以此擴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面。活動二:辨一辨,議一議
本活動我分四步來進行:
①作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創設一位外國人來到中國的南江,見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家家門上貼著紅紅的春聯,疑惑這是在干什么?教師扮演這名外國旅游者,學生扮演南江的小朋友,來與教師進行交流。從而引出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春節是同學們喜歡的節日,學生很容易說出關于春節的習俗和故事。接著進行第二步
②暢談傳統佳節。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已有了一定的基礎,接下來進行第三步課件出示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
③讓學生辨認分析:北京奧運會“會徽”打上了哪些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
④辨一辨;這是一個看圖辨別的情境,通過一個講話者,錯誤地向未成年人講授,傳統文化的繼承性的這樣一個畫面,讓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中也有不適應歷史潮流的東西,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少年,應該摒棄傳統文化中那些糟粕的傳統。讓優秀的優統得以發揚光大,從而推動中華民族的進步。
活動三:傳一傳,傳得棒。
我分為兩個環節:
(1)讓學生扮演一位南江的小導游,向外國旅游團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扮演外國旅游團成員的學生可以在他介紹的過程中隨時提問,“小導游”進行解答。讓學生感悟到,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2)將本課所了解的傳統文化知識介紹給自己的親朋好友(課外完成)。
3、評價及總結(課件出示)每名學生有這樣的一張評價表,星星是事先打好的,讓學生根據自己在這一堂課的表現,去用涂星星的方式,進行每一項的自我評價。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或者知道了什么?總結學習方法:學會提問、遇難多讀、緊扣重點、明白道理。
4、課后拓展:辦一份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手抄報。課后反思
5、板書設計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傳統文化繼承》說課稿 7
尊敬的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詩文是其中的燦爛的篇章,弘揚傳統文明是每一個教師的神圣職責,組織學生誦讀經典詩文就是一個重要的途徑。為此我選擇的課題是《誦讀經典古詩,弘揚傳統文化》,本次說課我將從教材與學情分析、活動設計、活動過程、活動評價反思等幾個方面進行。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次語文實踐活動內容選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第六單元“閱讀與欣賞”中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誦讀經典古詩,弘揚傳統文化”部分。職高中專語文是集工具性、基礎性、審美性、人文性于一體,而尤其注重審美性與人文性的課程。可古詩文內容多,涉及面廣。而我這節課重點放在讓學生們積累和朗誦古詩部分。
(二)學情分析:
我所帶的是中職一年級的學生,這是一群朝氣蓬勃、能歌能舞的孩子。但他們文化基礎薄弱,接觸過一些唐詩,但積累的古詩文其實很有限,詩歌朗誦能力需要加強。
二、活動目標:
為此我將本次活動從認知、能力、情感三個方面設定以下目標:
1、認知目標
①走近唐詩,增加積累,擴充知識面,激發興趣。
②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提高誦讀水平。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及詩歌朗誦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欣賞古詩文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搜集、選擇、處理信息的能力。
③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
3、情感目標
1)豐富學生人文底蘊,培育民族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活動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重點學生搜集、選擇、處理信息的能力的培養。
2)詩歌朗誦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活動難點:
①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習慣的養成。
②詩歌朗誦技巧和情感的把握。
四、活動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采用小組合作活動方式,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組內在合作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從而把活動的時間、過程、權利還給學生。
2、其次是利用網絡,將語文課信息化,課內集中學習與課外自主學習相結合。
3、競賽的形式。
五、活動設計
本次活動計劃2個階段:第1階段走近詩歌階段,主要培養學生利用網絡技術學習搜集資料,積累古詩,誦讀古詩。第2階段是走進古詩。組織班級詩歌誦讀競賽,以展示學生積累的古詩文。
六、活動過程:
第1階段走近詩歌階段:
(一)首先我首先制定誦讀活動計劃,并搜集詩歌的發展歷史詩歌流派相關的資料及詩歌朗誦的視頻并上傳到學校我校網上辦公平臺我的課堂和我班QQ殘荷聽雨群里供學生課外下載學習,印發中職學生必背的古詩文名篇讓學生積累。利用自習時間播放科教片《唐之韻》給學生視覺上的直觀感受。
(二)積極引導,多措并舉,積累誦讀:具體的做法是指導學生參與以下活動
1.每天利用兩操和三前讀書時間朗誦古詩詞,讓學生感其聲,領其情,營造濃厚的誦讀氛圍。
2.每日積累一首古詩,每節課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教室里的小黑板推薦自己喜歡的古詩。
3.利用班上的“風采展”專欄和小黑板,讓教室的墻壁動起來,開辟“每日積累一詩”、“課前推薦名句”等形式。
4.組織學生分工合作利用圖書室和計算機房查閱資料,查閱自己喜歡的古詩文,我的做法是將學生分三大組,分別是人物故事組,名言名句組,風格流派組。分別收集,班內交流。
養學生對現代信息技術的認知,應用。積累朗讀經典古詩,讓學生走近古詩。
第2階段是走進古詩(誦讀競賽)
主要內容是組織班級的詩歌競賽和參加學校的經典詩文大賽。
一、班級誦讀競賽分五個環節,每個環節我先精心設計題目和活動規則,具體設計如下
(一)人物競猜
具體操作是:教師以ppt的形式出古詩里的名句或典故,文學常識等,讓學生猜作品涉及到的人物典故,此項15個小題,每題10分,每組輪流各一道必答題,后搶答。此舉意在教學生知人論世。
(二)說一說
名句接龍,模仿詞語接龍的'方式,教師出上句或下句,學生對出相應的句子。以上兩個環節中,學生則是小組派一名代表展示,時間到后立即停止,其他成員不得補充。這一環節意在檢查學生對名句名篇的積累。
(三)考一考
同學們根據PPT提供的要求背誦詩歌或填詞語,這個環節分必答和搶答兩個環節說出符合條件的詞語和詩句,必答題按小組依次輪流,搶答題則按照在老師說開始后,以最先舉手者優先。
此項活動意在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競爭意識。
(四)創新記詩。即才藝展示:教師以ppt的形式評分規則,各小組積極準備。各小組推薦一名成員,以你喜歡的方式展示古詩詞(例如:朗誦,書法,歌唱,表演,繪畫等)此項10分。
(五)各小組在出示的詩歌或自選一首詩集體朗誦,限定一首。評分標準以ppt的形式展示出來。
二、學生點評(見視頻)公布比賽結果,表彰總結
獎項設立:學生獎項設立:設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2名;設優勝小組3個,優勝者得以在班級公告欄內六、準備參加學校的誦讀比賽。
三、活動調控
活動中的控制:第1-3個環節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整個過程由學生自主,教師指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各個環節,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第4-5個環節,整個過程中的評委由各組的評價組長擔任,本組展示時本組評價組長不參與打分。并選兩名學生匯總分數。
四、活動評價
1、學生代表進行點評。
2、教師小結
為了檢查學生參加活動的情況,公平公正地評價學生,整個活動過程我精心設計了表格,分別用于活動的不同階段。活動結束之后展開總評,老師和各組長按照學生在活動中的成績進行張榜公布,以示鼓勵。
五、活動反思
特色之處:
1、整個活動輕松愉快,以學生體驗為主,學生參與面大,激發了學生興趣。
2、以學生為主導,教師只在其中起引導作用,學生是課堂對主人。
3、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等運用,培養學生搜集、選擇、處理信息的能力。
4、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積極競爭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
活動反思:
1、學生課堂積累遠遠不夠,學生的課外積累還需重點指導、落實。
2、活動過程的調控方面覺得做得還不夠。
3、方法還顯得比較單一,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對實踐活動課的“三維目標”的兼顧與統一還應進行更多的探索。
4、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還處于摸索階段,如何更好的服務于教學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總之,蘇軾有詩曰“腹有詩書氣自華”。希望通過誦讀活動,讓優秀的民族精神在學生的血脈中流淌;讓燦爛的文化智慧支撐起他們的人格脊梁,讓經典詩文的馨香溢滿我們的校園!謝謝,我的說課完畢,下面請評委老師提問。
《傳統文化繼承》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一目的內容,我認為這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它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在前面幾課講述了什么是文化、文化的諸多特點及一些基本的理論內容之后,本課開始注重認識文化本身的存在與發展,并為后面講述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奠定基礎。
今天要講的這一課《傳統文化的繼承》可以說從本質上是要讓學生形成一個基本的思路,那就是今天的現代文化是傳統文化傳承的結果,沒有傳統文化,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現代文化,而今天的現代文化又不單單是傳統文化的簡單延續,它更有延續過程中的一個基本態度問題,而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明確這個態度。
2.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傳統文化的表現;分析傳統文化具有的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探究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的能力;提高分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樹立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價值的態度。
3.說重點、難點
重點:傳統文化的特點
對傳統文化的辯證認識及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依據:本堂課共有三小節內容,“傳統文化面面觀”、“傳統文化在今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其中第一小節目的在于通過對傳統文化的一些了解以及這些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中的表現來簡要認識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第二小節目的在于在第一小節基礎上進一
步形成對傳統文化的基本認同,第三小節則更進一步說明認同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是什么,因此,這三個小節的內容應該是一個連續的、漸進的過程,而從本課要求來看,第二小節和第三小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難點: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依據:傳統是需要認同的,但傳統文化中也存在著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并且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影響,對這些方面如何區分和認識是需要提高認識和自身的分辨能力的。
二、說學法
1、學情分析
我校的高一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抽象和邏輯思維能力,有一定的研究性學習和參加社會實踐的基礎,自我探究能力有所提高。傳統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生平時有所聞、有所見、有所感,對研究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狀況這一課題有較為濃厚的興趣和較強的參與積極性。但是學生基本上只能從表面上了解一些文化現象,沒辦法從更深的層次對這些文化現象進行理論分析。
2、學法指導
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法指導中我選擇了理論聯系實際法。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既能從生活中感悟理論知識。最后又讓他們用所學的理論試著解決實際問題。
合作探究學習法。結合教材的邏輯順序,通過情景材料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探究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重點、難點問題進行討論,促進學生在學習上的協同、合作。
三、說教法
本堂課我以多媒體課件為引導,提供充足的事實與材料,調動學生的思維,體驗事實,體驗過程,體驗結論,從而領悟觀點。
1、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利用生動的感性材料、圖片、故事等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主探究,使抽象問題具體化、枯燥問題趣味化、深刻問題淺顯化。
2、問題探索法:通過設疑,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思考、討論,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
3、演繹歸納法:通過引導學生對各種感性材料進行分析與歸納,形成一定的理性認識,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4、案例教學法:,通過具體事例教會學生正確分析和運用所學知識,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
四、說教學手段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情感的參與,誘發他們的好奇心,提高他們對該框題內容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五、說教學過程
1.傳統文化面面觀
創設問題情境:閩南地區有哪些傳統文化?
把學生分成四小組,分別從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等四個方面進行探究討論,最后各組派一名代表進行介紹。
教師進行總結(注:教師在進行總結時注意對學生所歸納的文化現象進行評價)
依據:對于閩南的文化現象學生耳熟能詳,因此在這個教學環節設置上,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自己來闡述閩南地區的文化現象比教師講解效果更佳,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另外,教師對學生所歸納的文化現象進行評價可以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辨別能力,為下個環節的教學做好鋪墊。
2.傳統文化在今天
這個小目錄中包括兩個小知識點: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
對于這兩部分知識點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學和問題探索法,即從傳統文化中的“貴和”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材料引出傳統文化穩定性的特點;從2008年奧運會會徽引出傳統文化民族性特點;從西周和現代婚姻成立條件對比中引出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俱進。
依據:把材料直觀地展現給學生,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有助于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索問題,分析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理論知識,有利于知識點的鞏固。
3.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這部分知識點是本課的重點,對于這部分教材我采用了案例教學法:從二十四孝圖中的《埋兒奉母》故事引出問題:這種孝道是否值得提倡?并引導學生閱讀課本43頁虛線框的兩個觀點,從而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有精華和糟粕之分,因此對其態度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依據:從案例引出學生對孝道的辯證思考,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問題的能力,防止其想問題、看問題太過片面和絕對。
六、拓展思維:練習、作業
我國古代的“忠孝”思想在歷史上對國家、社會和家庭,有什么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
七、板書設計
傳統文化的繼承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
1、傳統文化的含義
2、傳統文化的表現:
①傳統習俗
②傳統建筑
③傳統文藝
④傳統思想
二、傳統文化在今天
1、傳統文化的特點:
①穩定性
②民族性
2、傳統文化的作用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傳統文化的意義
2.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八、教學設計反思
本堂課通過問題情境設置“閩南文化介紹”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引出“傳統文化”的課題。教學過程中積極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同學們的創造熱情,通過對閩南傳統文化的探索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同時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促進師生教學相長。
《傳統文化繼承》說課稿 9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框題是《傳統文化的繼承》。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題的地位與作用
本框題所處的第二單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按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從地域角度介紹文化的橫向傳播,即世界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傳播;另一條線索則是從時間順序介紹傳統文化縱向繼承和發展;最后對兩條線索進行整合介紹文化創新。本框題主要是介紹第二條線索的內容,重點學習傳統文化的含義、作用和繼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傳統文化,向后又為今天如何發展創新傳統文化做了鋪墊,是承前啟后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將對學生提高辨析先進與落后傳統文化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對于本框題,《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目標為:“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對本框題教學內容的體現主要有:在第一目《體統文化面面觀》中介紹傳統文化的內涵、表現形式;在第二目《傳統文化在今天》中介紹傳統文化的特點;在第三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介紹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內容要求,在教學要求這樣掌握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讓學生懂得什么是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的特點;明確傳統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標
讓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地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辯證分析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師情感的引導,讓學生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樹立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價值觀。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題教學主要應集中精力解決“現實作用”和“對待態度”兩個問題。為此,對教學的重難點是這樣設想的:
1.重點:傳統文化的表現和作用
傳統文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平常都接觸過這一概念,但其具體內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闡述來介紹,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中只有通過對其表現形式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并通過傳統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來概括傳統文化的特點,讓學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傳統文化的表現是教學的一個重點。
在文化生活日漸多元化、多種文化相互激蕩的今天,學生對為什么還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問題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學生沒有看到今天的優秀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繼承關系,沒有看到傳統文化中與時俱進的文化對社會發展和個人進步的促進作用。同時,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十分重視,但教材中只有簡單的理論闡述而沒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補充。學生只有認識了傳統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確今天我們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因,才能從情感上形成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觀念,同時只有認識其雙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因此,傳統文化的作用是教學的又一個重點。
2.難點: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由于絕大多數學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課開設順序是按照教材順序進行的,所以學生還沒有學習過哲學常識,認識和對待事物還不能自覺地做到一分為二、全面辯證。從學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確對待不同的傳統文化是一個難點。同時,要真正做到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分清什么是精華、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斷的標準,即它對現實生活的積極作用。對于這個標準和作用,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從價值觀形成上看,要引導學生形成一個科學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只有突破這個難點,才能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并為后面的文化創新與發展、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教學打好基礎。
(四)教材處理和教學資源的利用
1.教材處理
(1)教材各個目的標題設計得比較輕松活潑,但對教學內容的反映似有不足。為此,在教學要點設計和板書設計上,我進行了提煉:對第一目“傳統文化面面觀”,我提煉為“傳統文化的表現和含義”;對第二目“傳統文化在今天”,我提煉為“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對第三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提煉為“正確對待傳統”。這樣做有利于使學生明確不同的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系。
(2)教材上的教學內容與課程標準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傳統文化的含義、表現和特點,特別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紹傳統文化的表現。這對于學生更好的了解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是必要的。但敘述的順序改變教材從傳統文化的概念出發的做法,而是從傳統文化現象入手,通過分析概括出含義和特點,遵循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從個性到共性、從感受到認知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認識順序,讓學生在更熟悉的輕松的學習環境下達到教學目的。在傳統文化的幾種表現中根據福州地方傳統文化的實際情況,新增添一種表現形式--“傳統工藝”,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表現。
(3)在傳統文化的特點這部分,教材只介紹了“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由于本課主要講文化的繼承,所以我增加了“歷史繼承性”這一特點;同時,利用傳統文化教學的時機,將后面將要涉及的“時代性”提前放在這里,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認識傳統文化的特點。
(4)在分析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之后,學生能夠初步懂得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但判斷一種傳統文化是先進還是落后,是精華還是糟粕卻相當困難。因此在這部分內容處理上,我把教材中“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來,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判斷的標準,學會明辨是非善惡,進行科學文化選擇。
以上對教材的調整和處理比較多,目的是使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更加突出,教學程序和教學邏輯更加清晰。
2.教學資源利用
根據新課程強調生活化、實踐性和倡導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課以學生生活地福州的閩都特色地域文化作為主要課程資源,以課本上的案例為輔助材料進行教學,運用了學生課前調查探究、課中展示討論的'教學方法,自始至終圍繞福州相關地域文化來展開教學。這樣做使學生更加明確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意識,產生于客觀的社會實踐之中,又將對社會發展起反作用,將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社會、貼近生活。
二、教學手段和教法學法
(一)教學手段
我們學校的教學條件較好,我盡量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示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適時上升為理性認識,達到知識、能力、情感的統一和全面發展。
(二)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
從知識能力上看,關于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和作用,學生在第一課中已經學過,具有一定的認知、思辨和實踐能力,為理解傳統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礎。從學習心理上看,作為高二學生,他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敢于提出問題,對事物具有新鮮感,同時,他們又具有這一年齡段學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會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看問題容易產生片面性,被現象所迷惑,認為傳統就是過時,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論分析
美國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教育觀強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認知、情感、興趣、動機、潛能等內心世界的研究,主張以學生為中心,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呼喚、鼓勵。”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傳承文化的意識,我秉承了我校“兩情兩主”的教學模式,即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重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發現。
3.教法學法
(1)教法
設疑激趣法: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在教學的四個層次中層層設疑,讓學生帶著疑惑去學,時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不斷激發好奇心,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行為。
情感引導法:激發學生內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結,引導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獲得知識、陶冶性情,以達到知、情、行統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學法:將視頻、圖片、音像、時事等資料有機整合,將學生帶入到濃厚的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圍繞著傳統文化讓學生去體會、去感受、去討論、去運用,使教學中的內容、學生、教師較好地融為一體,師生共同在教學中獲得新知。
(2)學法
合作探究法:課前的實踐調查、收集資料,培養學生的共同協作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的能力。課堂上合作探究討論,對教師提出問題的思考分析,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辯證認識事物的能力。
對比分析法:從不同地域傳統文化的對比,得出福州傳統文化的內涵;從傳統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現的對比,得出辯證看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價值觀,突破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立足實際,發揮學生實踐調查和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根據本模塊教學中學生參與課前準備的分工安排,在課前就布置四五位學生分別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藝(福州三寶、榕城三絕)、藝術(閩劇、評話、十番)、民間傳說(陳靖姑祈雨、林則徐放鶴)、三坊七巷等傳統文化的產生、發展歷史、現狀,進行探究活動收集資料。
(二)課堂教學
在教學中,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必須統一于學生的發展。從形式上說,以學生展示、思考、討論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在一定的情境與社會文化背景下,獲得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從內容上說,主要以福州地方傳統文化為素材,圍繞海峽兩岸同時舉辦的“元霄燈會”為主線,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發起學生情感,并將生活世界與知識世界銜接起來,在實際情景中分析傳授相關傳統文化的知識,提高學生認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和價值判斷。
教學過程,緊緊圍繞傳統文化,分為“激趣導入--活動感悟--探究思辯--升華導行”四個層次,環環相扣,逐步推進,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1、激趣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國的普克朗認為:“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因此,一開始,我就運用對比方法,進行設問,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樣也是歷史文化名城,你們同意嗎?(有的學生會表示同意,有的學生可能會表示驚訝并質疑。)然后再設問:“為什么說福州是一個文化古城?”進一步制造懸念,引發學生思考,由此開始新知的學習。
2、活動感悟
緊接“為什么說福州是一個文化古城?”的懸念,要求學生將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展示,并與教師經典點撥相結合,使學生產生對傳統文化的濃厚感情,并從中悟出傳統文化的真正含義。
播放視頻:元霄燈展。
要求學生圍繞著教師提供的元宵燈會的傳統習俗、制作工藝、節日活動、舉辦地點的建筑等方面,以圖片影音資料等方式進行展示,然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評議。
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首先,要引導學生通過現象認識本質。比如,對海峽兩岸共同舉辦燈展的思考,讓學生認識到,同根同祖的傳統文化習俗,源遠流長,說明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現了政治學科特色。再如,通過文化現象的分析,讓學生對福州傳統文化產生情感共鳴:她雖沒有龐大恢宏的氣勢,卻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致的南方閩文化特色。如此,使學生看到了福州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圓滿,追求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產生這樣的情感,能為后面重點知識的突破提供基礎。其次,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歸納提練,通過所展示的材料進行歸納,讓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的幾種表現形式。第三,引導學生思維延伸、思想升華,通過引導學生從認識福州傳統文化延伸到認識中華民族,從福州地方傳統文化上升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達到個性和共性的統一,從而增強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過學生的展示活動,和生生互評,師生互評,讓學生在點評中思考歸納傳統文化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傳統文化的特點。這些特點教材中介紹了“相對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此外,對于歷史和傳統文化的關系,學生容易簡單將二者直接等同,教師應抓住契機,引發課堂討論,讓學生明白傳統文化產生于歷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歷史淵源,又在歷史實踐中不斷發展創新。所以歷史繼承性和與時俱進應該是傳統文化應有的特點。這樣,師生在課堂中通過討論、探究,產生共識,在疑中思,思中辯,辯中悟,悟出傳統文化的特點:歷史繼承性、相對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應有的時代性。
3、思維探究
(1)問題探究,培養能力,突出傳統文化的作用。
繼續運用燈會的案例,進行遞進式設問。設問一:福州市政府為什么要舉辦燈會?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設問二:是否所有的傳統文化都能起促進作用?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設問三:為什么同是傳統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陳靖姑祈雨故事中包含的積極與消極作用的對比分析,溫習第一課中學習的“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辯證關系”的道理,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比較分析能力。借助問題的探究和學科知識的支撐,突出傳統文化作用雙重性的這一重點,為實現難點突破提供基礎。在認識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時,要突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反映課標思想
(2)案例探究,把握標準,突破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難點。
通過對傳統文化雙重作用的學習,學生能較容易看出相對應的態度:對先進的傳統文化要繼承;對落后的傳統文化要拋棄。
明確了對待先進與落后的傳統文化的不同態度,可是如何判斷傳統文化的先進與否呢?引導學生圍繞著“如何評判福州傳統節日“拗九節”這一案例,掌握辨別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的標準尺度:是否與時俱進,是否促進社會個人的進步發展。由這一判斷標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評價傳統文化的價值觀。
4、升華導行
(1)小結延伸:教師運用講述法,配合多媒體展示板書,點出傳統文化“是什么”,“為什么”要繼承,“怎么樣”繼承的問題,進一步引導思想和行動上的升華。
(2)升華:作為中華子孫有義務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一個追求進步的現代人也必須借助先進傳統文化的力量促進社會和個人的發展。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所以,繼承發展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題中之義,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3)導行。思考:福州地方傳統節日民俗活動豐富多彩,但在洋節盛行的今天,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請你結合自身實際從傳統節日這一角度,談談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四、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緊扣課標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地方特色,我引用福州地方傳統文化進行教學,對于其他地域的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感受不深,但對于福州本地學生來說觸動很大,在實際教學中效果不錯。但要取得預期的效果,需要老師對當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對于缺少多媒體設備的學校,本課也可以以豐富的圖片、文字、幻燈片等材料來輔助教學。
本節課,我以福州閩都文化為平臺,以元宵燈展為線索,將生活現象與學科知識緊密結合,通過情理上的引導,讓學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進而提升學生認知、分析和應用能力,使學生知我福州,愛我福州,通過認識感受地方文化,進而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和傳承。但由于廣泛引用學生身邊的文化現象,課堂生成不斷。因此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使預設與生成有機統一起來。
這堂課中涉及的地方傳統文化的內容在課后還可以延伸引用,如組織學生就其如何發展,某種具體文化形式如何創新等活動進行課后探究,撰寫學生小論文,同時也為下一課教學做好準備。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導!
《傳統文化繼承》說課稿 10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
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傳統文化的繼承》。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方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7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是教師執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因此,我首先談一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課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一框的內容,本單元的核心是從文化的傳播、繼承與創新方面分析人類文化的發展。圍繞此問題,教材設計了三課,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是文化橫向積累的過程,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是文化縱向積累的過程,它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教學之路從認識學生開始,下面我來談一談學情。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邏輯抽象思維能力占有優勢的階段。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這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相當一部分的同學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清晰,還不能認識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采用與同學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本框內容。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分析傳統文化具有的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解析中華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明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能力目標】
通過對相關案例的分析,逐步具備探究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作用的能力以及分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領悟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樹立熱愛、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樹立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價值的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
傳統文化的特點、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難點】
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學法、情境探究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會通過PPT展示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的相關內容,《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延續“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節目宗旨,通過引導同學們思考為什么要“尋文化基因”?導入本節課的內容。這樣的導入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同學們的思考,迅速地引出本節課的主題,讓同學們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環節二: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我將從教材的邏輯結構出發,重點闡述“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等問題。本框主要講解傳統文化的表現、特點、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3個方面的內容。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
傳統文化包含的內容是廣泛的,本課從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等方面,引導學生感受我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1.傳統習俗。我會通過PPT展示中秋節的圖片,請同學們討論:中秋賞月的習俗為什么能夠保留至今?通過學生的討論、思考,使同學們明白傳統習俗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傳統習俗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筑。我會通過PPT展示四合院的圖片,請同學們討論:北京的四合院展現了哪些傳統文化特色?通過學生的討論、思考,使同學們明白傳統建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3.傳統文藝。我會播放京劇表演的視頻,請同學們觀看視頻后討論:京劇至今仍能活躍在文藝舞臺上的原因是什么?通過學生的討論、思考,使同學們明白傳統文藝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傳統思想。我會通過PPT展示孫中山手書“大同書”,毛澤東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并請同學們談一談對毛澤東這句話的理解。通過學生的討論、思考,使同學們明白傳統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在這一環節,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通過設置情境與問題,引發同學們的思考,以問帶學,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二)傳統文化在今天
1.傳統文化的特點
(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在這一環節,我會請同學們思考:“和諧社會”的思想與傳統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和實生物”、“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天人合一”中的“和”、“合”思想是什么關系?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選派小組代表發言。我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小結,使同學們明白“和諧社會”的思想既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又融入了新的時代內容。這表明我國的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通過設置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以問帶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效率。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2016年是奧運之年,我會請同學們欣賞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和2016年巴西奧運會會徽。并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問題:北京奧運會會徽和巴西奧運會會徽有哪些不同?這些不同體現了哪些文化上的差異?這些文化差異反映了什么文化生活道理?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思考、討論、交流,每組選派小組代表發言。我根據同學們的發言情況進行總結,使同學們在比較中思考、在比較中得出結論。即: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通過案例分析,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同時提高同學們解讀圖片、理解有效信息的能力。
2.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
學習了傳統文化的特點,那么,傳統文化的作用有哪些呢?在這一環節,我會請同學們就教材第43頁的兩種觀點“觀點1:傳統文化是財富,觀點2:傳統文化是包袱”進行辯論。在同學們思考、辯論的基礎上,使同學們明白對待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
通過辯論活動,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在辯論的過程中迸發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有利于同學們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這一環節,由教材上的理論知識到生活實際,我會展示新舊24孝的內容,并提出問題如何看待“孝”文化,學生分小組討論,這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師生共同互動交流的基礎上使同學們明白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鞏固提高環節,我會請同學們就“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自主發言,這樣做既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對本節課的主題進行升華。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根據本框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學習的特點,我會結合板書內容,采用歸納式小結。通過小結環節,使同學們對本節課形成更清晰的認識。
內容講授完畢,我會給學生布置作業:課下請同學們以《傳統文化在今天》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下節課跟同學們分享。布置這樣的作業可以培養同學們的研究能力與文字表達能力,并深化學生對教學重難點的理解。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無聲的語言,是教師口頭講述的輔助手段,是知識的高度凝集與集中。所以,我特別重視對板書的設計。依據本節課的知識特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所示:
傳統文化的繼承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
二、傳統文化在今天
1.鮮明的民族性
2.相對穩定性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傳統文化繼承》說課稿】相關文章:
繼承或改變-隨想作文02-15
論據素材積累:繼承05-29
繼承與創新作文09-02
精選繼承者們經典臺詞07-25
繼承者們經典臺詞11-09
埃比托斯繼承王位的故事06-03
武則天立繼承人的故事05-10
繼承革命傳統,圓中華復興夢06-27
繼承革命傳統,圓中華復興夢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