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春酒》。
一、說教材
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的都是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
《春酒》是一篇詩化的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故鄉濃濃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童年、對故鄉和對母親的無限追思之情。
思鄉是本文的一大旨。作者把記憶中的許多片段集于“思鄉”這個焦點是:農歷冷氣年的種種風俗與禁忌:“我一馬當先地作為母親的代表家家戶戶喝春酒;鄉親之間相互“起會”置辦春酒的融洽;“我在多年后按照母親的方法如法炮制“八寶酒”這一切都圍繞著家終年的味道展開。春酒、會酒、醉了童年、醉了鄉親、醉了母親,也醉了無數讀者。“我”的天真右愛、母親的善良能干,鄉人的淳樸厚道,在“春酒”“會酒”的酒席上不斷氤氳豐收來,彌漫成濃濃的人情風俗之美。文末那句從心底里發出的感嘆足以讓所有的游子動心動容:“究竟不是地道的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們卻那兒去長真正的家醅呢?”琦君就是用這樣一咱少將鉛華的筆調,娓娓地訴說著自己對童年,對故鄉的無限著戀。
二、說理念
1、閱讀教學的核心是目標是:具朦朧 獨立閱讀的能力,流利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2、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筇 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3、根據本單元選文的特點,作者教學需要從文章出發,以語言為教學立足點,旨導學生揣摩重要語句,注意語言的積累和感悟,加強朗讀教學,使學生深入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三、說學情
1、通過本單元前三篇文章的學習,及學生的自身的學習生活經驗,尋民風民俗有較為豐富的的感情認識。
2、在學過的課文中有一些表達思鄉情感的詩句,學生有一定的積累。
3、學生學過的中國近代史,其中對海峽兩岸50多年有分離有所了解,經上三點對三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語文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本課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知識與能力
(1)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文中的細節描寫,深入俯文中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朗讀課文,品精彩語言,關注細節描寫。
(2)拓展延伸,提升學生對“思鄉”這一主題的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理解作者通過敘述家鄉的風土人情來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
⑵感受中國的民俗美和古樸淳厚的人情美。
五、說重點、難點
重點:朗讀課文,品文中細節描寫,深入俯文中的思想感情。
難點:領悟文章的意蘊。它是本文的難點所在,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所限,尋于本文所含的思念故鄉,追思親人的情感不易感受
六、說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嗇感情認識,幫助突破教學重難點。
七、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多媒體播放音樂《望鄉》。)(創設情境)
教師導入:一曲望鄉,一段思戀。思鄉是一個永遠也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因為人都有感情,生命都有根。漂泊在外幾十年的游子們,鄉愁永遠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愁。
(2)教師提問:在我們古詩中,表現作者強烈思鄉情感的詩句有哪些?
學生回答并簡要解說。
教師過渡,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琦君的《春酒》,看看琦君在美國回憶起兒時春酒會有怎樣的一番滋味(多媒體出示課題)
2、淺吟低唱,朗讀《春酒 》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
3、走近作者,領悟《春酒》
了解作者琦君,介紹作者生平,有助于學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進一步主題的理解。
4、深入文本,品讀春酒:
課文中有許多細節寫得很有情趣,找出來讀一讀,品一品。
細節是文章鮮活的花朵,文章中有許多細節寫得非常有趣,表現了作者對童年、對母親、對家鄉濃濃的感情。閱讀就必須細細品味,通過對細節的品析進一步體會文中的感情和主旨)
5、拓展延伸
(1)拓展閱讀于佑任的《葬我于高山上兮》。
(2)多媒體出示畫面:讓學生了解海峽兩岸近些年來的交流情況。
(3)、放朗讀錄音,朗讀于佑任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及舒蘭的《鄉色酒》。
(4)琦君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可是像琦君一樣思鄉念祖的人卻數不勝數.如今,他們可以回家了。
五、抒寫感懷,告慰琦君
對故鄉的眷戀就是一壇春酒,時間愈久,對故鄉的思念則愈濃愈烈.如今的海狹兩岸春暖花開,對許多海外飄泊的游子,故鄉不再遙遠。結合現實,請你對琦君寫幾句話,撫慰她的在天之靈。
(通過練筆,內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2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記實的手法,通過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寫父子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的相憐相愛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課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⑴ 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家庭成員間的美好感情。第二單元都是以愛中心話題的,阿長與《山海經》、《臺階》、《老王》等,都從不同角度去贊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選入第二課,更有利于后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他們對真善美的學習和鑒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⑵ 本文描寫人物特征細致,中心與段落的關系很典型,學習本文有利于培養學生整體應用語文的能力。
⑶ 本文語言樸實,飽含情感,而且貼近生活,又位于第二課,有利于學生小學知識與中學知識的銜接。
2、教學目標的確定:根據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結合實際,我將素質教育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環境下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關鍵語句表達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標: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感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情感熏陶:感受父子間的濃濃親情,聯系自身,凈化靈魂
3、教學重點:
⑴ 重點文段的閱讀,學習文中的細致描寫,體會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⑵ 理解其中關鍵句的含義,體會樸實語言中飽含的深情。
4、教學難點:
中心與段落的關系,尤其二三段對于表達中心的作用。
5、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聽讀、朗讀訓練、語匯積累、整體閱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課時:重點文段的閱讀、關鍵語句的品味、中心與段落的關系、德育教育。
【說教法】
學生情況分析:我們的學生是剛從小學升上來的山區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尤其體現于學法方面、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根據我們學生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初中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采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設計帶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通過語言的體會,解決本文重點;
3、采用比較閱讀,形象的圖例,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突破本文難點;
4、同時采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幻燈、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學法指導】
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老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校學生的情況、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學法方面我采用“導-思—點撥—練”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在這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以下指導:
引導學生注意緊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系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導學生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文基礎;指導學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征的細節描寫,把這種寫法運用到具體寫作中去,提高語文水平。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并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則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簡介: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知識目標: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2、能力目標: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四)教學難點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二、說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本文介紹豐富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物候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2、能力分析。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5.延伸拓展法。采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
四、說教學過程設
1、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教學環節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么,這些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系呢?為什么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去破譯大自然的語言,探詢大自然的奧秘。《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并伴有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多媒體顯示)
3.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兩遍,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我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后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本環節意在通過競賽激勵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
第三環節: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學評價。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發言。
第四環節: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閱讀下文,回答文后的問題。(我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
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說明的生動性。(1)選一名學生讀1、2段。(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說說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多媒體顯示:(3)精讀1、2段,具體說說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里?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閱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給以適當的鼓勵。(4)教師提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5)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
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說明語言的科學性。3.教師總結:說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說服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多媒體顯示:我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了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盡量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學生構思寫作后,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余同學評價。
四、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
1.我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并說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
3.教師請有旅游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識。
五、探究課文、釋疑問難。
六、走進自然暢談收獲。
七、布置作業。
1.說明“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意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2.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為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于慢性自殺。(意在強化學生們的環保意識)
3.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現、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妙筆去記錄大自然的語言。(用準確生動富有科學性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意在培養學生觀察和寫作能力)
八、教后反思: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我走出傳統教法的樊籬,自覺地將新課標的新理念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本內容變成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賦予了文體以飛揚的生命力。在老師富有啟笛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導引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合作,惟恐自己沒有展示和表現的機會。他們靈活地采用了讀、聽、看、演、討論、爭辯等各種形式。在此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求知的樂園。學生的參與意識、想象力、創造力都得以超乎預想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時,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學,影響物候來臨的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事理說明文的特征,說明的語言、順序等”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教完本課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沒有好的學生和文本,而是現代課堂呼喚讓文本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好的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和教學藝術。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4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今天我主備的課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綠》,下面我從教材、學生、考點、教學過程與策略幾個方面闡述,供大家討論。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圈點閱讀法,本課是第一課,所以要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圈點閱讀法。本文特點是,構思精巧縝密、語言優美明快,極具典型性,同時它又篇幅短小,適合在課堂鑒賞。
二、學生分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生活的認知也不斷加深,并且在初一、初二以及初三前段時間,他們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散文,對散文的基本特點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
三、考點分析
20xx年至20xx年五年中考中,都考查了散文,出現頻率之高值得我們關注。20xx年中考考試說明中,對散文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1、理解文句、文段、文章的意思和內涵,能進行適當的欣賞、評價和遷移等。
2、能品位重要詞語和句子在語言環境中的內涵和作用,能找出并正確理解文中的關鍵語句,能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文段、文章的主要意思。
3、了解五種表達方式、八種修辭方法,并能初步體會運用上述方式、方法對于文章意思與情感表達的作用,初步感悟作品中的重點內容的內涵,從中獲得一定的啟示。
4、能結合自己的實際,以簡明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體驗。能對作品中的景物、人物、語言、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評價和初步的賞析。
鑒于以上的要求,我對本課教學做了如下的安排。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要讓學生在賞析中體會寫景的生動含情及表現手法的別致多樣。
2、《綠》這篇課文中洋溢著積極向上的情感,因此應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激情。
3、在培養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我認為語文教學應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細思,從而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鑒于本文語言優美、情感豐富的特點,我把文章的語句的賞析和體會作者的情感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教法。
我在教學中將采用圈點閱讀法,自主探究法。同時為創設教學氛圍,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本課采用多媒體教學設備。
(四)、教學過程。
鑒于以上分析,本課在進行必要的背景介紹和字詞教學后,集中精力研讀,重點學會賞析文中的語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學生運用圈點讀書法閱讀,按照課本上給出的示范,圈出文中的生字詞、描寫綠的語句、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以及自己難以理解的語句。在此環節要讓學生理解文意,知道作者寫的是什么。20xx年淮安市中考試卷以及20xx年金湖課改區試卷均考查了對文本內容掌握情況。
2、在聽錄音、教師范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對已經劃出的有關綠的語句進行反復誦讀,充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讀出自己感情。在此環節要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重點字詞的輕重音。20xx年中考試卷考查了對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情況.
3、指導學生通過文中已經畫出的描寫綠的語句分析綠的特點。
一、感知課文
1、導入新課:在臨水騁懷單元我們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見底,領略了黃果樹瀑布巨大的聲響和驚心動魄的氣勢,今天我們一同來欣賞朱先生對水的全新演繹。課件顯示課題
2、熟悉課文
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標段序。
課件顯示問題:
1、建立我 的字詞庫和同學交流。
2、請從課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內容的句子 。
3、請找出兩個能概括梅雨譚綠的特征的詞語 。
二、研讀課文
1、課件顯示問題
課文中有一個從寫梅雨瀑過渡到寫梅雨潭的句子,請找出來。并分析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2、解決問題
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早已沒有瀑布了
(1)從寫開始追捉過渡到寫步步追捉;
(2)明確關鍵句是點明上段寫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襯托美的令人驚詫的梅雨潭的綠。
3、能力訓練
1、學習作者是如何選用恰當的動詞來點染感情的波瀾,從而達到情隨景生,移情于景的。
課件顯示文中幾個重要動詞分析解決問題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吸引)著我們;
--招引緊扣閃閃的綠,似乎它本身用閃閃的綠光在主動招呼誘引游人,動態感強。這正是驚詫的原因之一。反襯了我急于賞綠的迫切心情。吸引則顯得一般。
我們開始追捉(追逐)她那離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閃閃的綠的意思,點點閃光如星星螢火蟲,似伸手可捉。追逐則沒有這層含義。
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彎)下去,
--探身與小心相呼應,準確的描寫了向下走時腳試探性的朝下伸的樣子。
例詞還有鑲、踞、展、浮、送、鉆、扯、揪、攀、裁、挹、拍、撫摩、掬、吻
2、問:對梅雨潭的綠,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寫出了綠的哪些特點?
明確:
比喻: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厚積著的綠;
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
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樣嫩;
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
擬人: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
-
寫出了綠的迷人可愛。
對比:綠楊太淡了,綠壁太濃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寫綠的明暗適度、濃淡相宜。
想象和聯想:裁你為帶,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
挹你為眼,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睞
3、課文結構
(1)第二段為第三段鋪墊和蓄勢,強有力地襯托出綠的令人
驚詫的美。
(2)開頭與結尾首尾呼應,強化了感情的力量
三、主題升華
1、通過課件小組交流單元使學生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習如何以情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文以熱情的筆調對梅雨潭的景色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抒發了對綠的由衷喜愛,那么,作者為什么如此熱情的謳歌綠色呢?
2、通過課件我的收獲單元接收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反饋。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
四、拓展延伸
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再次感受綠色之美。培養熱愛大自然,珍惜綠色,珍惜環境的美好情懷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
五、布置作業
摘抄文中所有比喻句,并寫出比喻句的作用,背誦課文第三自然。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背影》選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敘事性散文。此文通過描寫父親的“背影”來歌頌父親,把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本文從與眾不同的角度去贊美愛,能夠使學生在其中深刻的體會那種父子間的深情。
2、該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該單元是以“愛”為中心話題,每篇文章都從不同角度去贊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選入第二課,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家庭成員間的美好感情,更有利于后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領會和鑒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并積累生字、詞。
⑵過程和方法目標:整體感知課文,體會關鍵語句的含意和表達作用、品讀文章樸實的語言風格。
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的濃濃親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4、教學重點與難點:
⑴重點:體會關鍵語句的含意和表達作用、體會作者新穎獨特的描寫角度與樸素感人的語言。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的濃濃親情。
⑵難點:對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寫,進行深刻的體會,并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在分析中,深刻透徹的體會這種偉大的父愛。
5、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說教法
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初中生的認知規律,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采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針對教師對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決本文重點。
3、采用比較閱讀,形象的圖例,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突破本文難點。
4、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采用多媒體教學。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對關鍵語句的品味和對父子真情的體會。新課標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來完成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指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動手解決問題。教育家盧梭認為:“在達到理智的年齡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觀念,只能接受形象。”鑒于此,我采用圖例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同時借助多媒體演示,以便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學習重點,分化學習難點。
三、說學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貫徹啟發原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據此,教學該課,我確定了以下學法指導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引導學生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四、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多媒體播放歌曲《父親》)聽完之后提問:
父親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扮演的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呢?(學生暢所欲言)
今天,我們要來認識名人朱自清的父親,看他在名人兒子眼中有著怎樣的形象。
二、指導生字詞。
三、整體感知
聽課文配樂朗誦,請學生留意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第一印象,說一下自己覺得文章哪里寫得好,哪些地方讓你感動。
四、研讀課文
1、文章是表現“父愛”的,文章的題目卻是《背影》,看來,“背影”在文章的地位舉足輕重,請同學們找出文章寫了幾處“背影”?
點題的背影
買橘子的背影
離別的背影
思念的背影
2、課文哪兩個地方著重寫父親的背影?
(1)、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時候;
(2)、父親送子時,下車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時候。
3、閱讀父親買橘一節中對父親背影的描寫,看看哪些語言最具有表現力?(生討論,交流)
動作:走、探、穿、爬、攀、縮
作用:突出父親行動的艱難,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4、視頻賞析,加深理解
觀看背影視頻,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深情,并談談自己觀看視頻后的感受。
5、為什么要將背影作為全文的焦點?
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背影,是父親最費勁,也是父愛表現得最強烈的一刻,給人以最深刻的印象。
6、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四句話,并體會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這些話包含著許多憐惜、體貼、依依不舍的意思)
7、交流探討
課文寫了“我”幾次流淚?你認為那分別是怎樣的淚?
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悲哀之淚
望父親買橘父子離別 感動之淚
背影遠去,依依惜別 感傷之淚
再現背影,淚光瑩瑩 辛酸之淚
五、藝術特色
這篇文章有一種感人的力量,請問這種力量從何而來?
入微的細節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獨特的角度 —— 父親的背影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它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熠熠生輝。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對偶工整,虛實相生,言志如詩,韻味如歌。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初一文言文的學習,對文言文的閱讀和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容易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與成就。但由于本單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為避免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成為必要。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借助注解了解課文大意,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學生能大致理解文章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安貧樂道的精神,提高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該文為膾炙人口的駢體文,句式整齊而變化有致,音韻和諧,節奏明快,讀來瑯瑯上口,是體現朗讀音樂美的絕佳材料。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疏通文意。
但是古詩文及其講究鑄字、煉句。
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難點確定為: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找出自己最喜歡或認為用得最精妙、傳神的詞、句細加品析并作簡要批注。
五、說教學方法
同時,為了達到既定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為了更好的上好這堂文言課,不至于枯燥,我選擇通過以“讀”為核心而創設了情境教學法、圈點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整堂課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能夠使課堂更加生動不至于煩悶,才能讓學生更加體會到古文的美至而愛上古文。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上課之前,請大家先來做個選擇題:A、假設有一棟富麗堂皇的大廈,要得到它,必須說一輩子違背良心話,做盡傷天害理的事;B、有一間簡陋的屋子,那里風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選擇哪個呢?
很好,你的選擇與一位詩人一樣,他是唐代劉禹錫。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很出名。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他的《陋室銘》吧!(板書題目)
2、整體感知
通讀課文,本文來自四川教師招聘網xx此程序的設計是要學生養成反復誦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互譯課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動發言講解課文,其他同學的問題可由發言同學解決,老師適時適當點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7
我今天要說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蠟燭》一課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學生分析:
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為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丑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西蒙諾夫的《蠟燭》是一篇戰地通訊,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可從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軍民的戰斗友誼,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于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
因此,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再結合本課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為:
(1)知識技能:A認識戰地通訊的特點;B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2)過程方法:A把握記敘的要素,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B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激發學生追求和平,消除戰爭的正義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
理解老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感受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誼;
2)文中“蠟燭”的特殊含義。
二.設計說明:
總體理念;
1)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平等對話提高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
2)做到三個結合:文本內容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相結合、聽說與讀寫相結合、方法指導和思維訓練相結合。
設計思路:課前熱身→情境導入→整體感知→人物賞析→質疑研討→情感升華
三.教學流程:
(一)課前熱身:
學生交流
1)通訊的相關知識;
2)課前搜集到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的了解。設計說明:兩項交流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從文章背景、文體知識兩個方面為下面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情境導入:
多媒體投示陰暗背景下的燃燒著的留淚的蠟燭,同時播放充滿悲涼氛圍的音樂,師導入:往事如煙,歲月如梭,一切有形的東西已被時間磨蝕得銹跡斑斑。二戰的炮聲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情感的東西能常駐人們心中。這枚燃燒的蠟燭將帶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那戰場上感人的一幕。(設計說明:通過視聽手段創設情景,為本課的學習作了情感鋪墊,教師的語言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整體感知: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注意體現記敘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個情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律,調動學生初次讀文的探詢心理,訓練學生閱讀記敘文的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同時在題目設計上注重分層,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中來。)
(四)人物賞析:
1.老婦人為紅軍戰士都做那些事?學生:援助—安葬—悼念(設計說明:這一環節在于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從內容上理解老婦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對通訊的特點也有所了解)
2.賞析文中對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語句,進行朗讀交流。(設計說明:這一環節為突破文章的重難點服務,通過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賞析達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讀的訓練培養學生語感。總之,讓學生在品讀與賞析中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3.訓練拓展;出示老婦人的頭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描述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進行口頭表達。(設計說明:此環節仍是對人物的進一步分析,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層,同時強化對寫作的訓練,實現從讀到寫的遷移)
4.小結:老婦人的形象
(五)質疑研討:你對文章中的哪些問題還有疑問?請提出來。(設計說明: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兩句話的含義;黑圍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現的作用;文章中“蠟燭”的含義。學生如果沒有,就由老師提出來。從而體現師生互動。估計在解決這三個疑難中學生會有困難,因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老師的指導則應注意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系)
(六)拓展升華:投示“鑄劍為犁”的雕塑。學生觀察,理解雕塑的含義。進行小詩的創作。(設計說明:此項設計在于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視野,并且通過創作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戰爭的痛恨,從而使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到升華)
教師結語:二戰的槍炮聲早已成為歷史的回音,但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仍遠遠多于鞭炮聲和禮炮聲。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加熱愛和平,讓我們默默祈禱:和平永駐!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8
一、說教材。
(一)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目標:
(1)復述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主題。
(2)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
品味文章清新樸實的語言。
3、情感價值: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師深沉博大的愛心及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學習海倫·凱勒自強不息的精神,體會作者熱愛生活,對待生命的積極態度。學會關注、關心弱勢群體,讓心靈接受一次愛的熏陶。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1)理解人物形象,感悟莎莉文老師深沉的愛和獨特的教育方式。(解決辦法:扣住文本,設身體驗。)
(2)品味文章細膩優美的語言。(解決辦法:多讀。)
(3)如何更好地對殘疾人表現出我們的關愛,進行一次愛的教育。(解決辦法:直觀事例,震憾心靈,發散思維,奉獻愛心。)
2、教學難點:
(1)莎莉文老師如何教“我”感受“愛”。(解決辦法:設置活動,親自體驗,根據文本,重點理解。)
(2)理解課文標題“再塑生命”的含義。(解決辦法:深入淺出,重在“生命”二字的理解。)
(三)教材處理。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第五課課文,第一單元課文以人物故事為主,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悟到人生奮斗的意義,感受到人間的關愛與溫情。因此重點可放在學習人物品格,感悟人物奮斗歷程和愛的傳遞,滲透人文教育。此文與這一單元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在于當事人是個又盲又聾又啞的人,學習中要注意從這個特殊的地方入手。同時這篇文章文筆優美,描寫細膩,形象鮮明,故事感人,也可以用來學習品味含意豐富的語句。
(四)資源分析。
1、學生對殘疾人生活、心理的了解。很多人沒有親自接觸過殘疾人,但通過各種媒介對殘疾人有一定的了解。
2、學生課外收集搜集海倫及殘疾人奮斗成才的資料。學生易把這群人的成功因素偏向自身努力,這本無可厚非,但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別人的幫助這個外因也必不可少。
3、學生參與幫助殘疾人的經歷。
4、學生自已在成長過程中受他人重大影響的經歷。
5、教師收集《千手觀音》的資料,《千手觀音》演出的成功因素與海倫成才的原因有異曲同工之處,它需要四個手語老師的幫助。
6、教師已有的電影《漂亮媽媽》的材料,設置情境,引出問題。
7、愛心歌曲《愛的希望》及手語操。所任兩個班的學生均已學過,能引起共鳴。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設計:
1、根據教材特點、初中學生思維行為特點,設計以下教學法,力求做到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法。
(1)探索教學法:歸納為“五步教學法”,思路為:自主探索——>感性材料——>觀察分析——>討論辨析——>歸納總結。本方法是一種較好的結合學生實際,符合認識規律的方法。能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2)直觀教學法:展示有關畫面、電影片斷、激發學生的感性認識。
(3)模擬實踐法:學生親身體驗,深入體會。
(4)競賽法。小組間競賽,激發學生發散其思維。
(5)感知、模仿、遷移、運用。符合人的認識規律。
2、對不同學生的啟發、誘導方式:
讓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尤其是中差生。本課主題學生雖易理解,但不一定能深入,通過搞小活動及放映電影,深入淺出,激發差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分析問題時難度較大,老師適當點撥,這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來完成學習任務。
(二)學法設計:
初二年的學生既保持了初一年時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活躍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學會思考社會問題,學習重在學會主動去探索。
1、合作探究學習。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一方面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一方面善于與人合作,得到更多角度的信息。
2、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
3、發散思維,自主探索。符合初中生的個性特征。
4、模擬實踐,親身體驗。增強感性認識
學生通過這幾種學習方法,當家作了課堂的主人,各種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有能力參與進來,課堂形式多樣,富有吸引力。
(三)手段選用。
1、教學媒體設計:
(1)有關畫面展示:海倫生活照、《千手觀音》照、邰麗華照等由大屏幕投影出來,引導學生進入特定情境。
(2)所剪輯的電影片段:《漂亮媽媽》的兩個片段,觸動學生心靈。
(3)音樂播放:《愛的希望》,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做手語操,以烘托課堂“愛”的氛圍,結束教學。
(4)有關文字:展示初讀課文和重點研討階段的學習任務,以節省板書時間,
2、學生活動設計:
兩個小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活動一是盲人認識具體事物,活動二是教聾啞人認識抽象事物。
3、小組合作,討論探究。
4、愛心歌曲的'感受。
三、教學程序:
總需時間:45分鐘。
附:教學過程流程圖
活動導入——速讀課文,理解內容——重點研討,賞析語言——電影片段欣賞,討論探究——師生總結,布置作業——播放愛心歌曲。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9
【教學內容分析】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課。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不同類型的科學小品文,均是從不同側面思考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因而,本單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識教育更為重要。
本文屬是作家吳剛的一篇佳作,被評為xxxx年度中國最佳報告文學,學習這篇課文,在文體上,能了解報告文學的知識;在內容上要把握兩點:一是在對比羅布泊過去和現在的過程中總結羅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羅布泊消逝的基礎上走出羅布泊,走進家鄉、走進全國、走向地球,深刻認識環境污染,破壞生態的嚴重后果,從而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言獻策。本文教學可結合課文,進行更多更深拓展性學習,幫助學生以小及大、從不同角度感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主人翁意識。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閱讀科技小品文的能力,能自主掃清字詞障礙,能快速閱讀并能概括內容要點,能在自主閱讀中獲得相關科學知識。因為條件的限制,大部分學生無法從網上去獲取資源,視野不夠開闊,這就需要教師從文本中,從網絡中挖掘更多的資源,豐富學生的見識,開闊他們的視野,激發學生聯系生活,而且對于語言的賞析感悟能力較差,能在朗讀學習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會想不會用正確簡潔美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見解。
根據單元教學目標及本課教材特點,從學情出發,我設計了上述三維一體的
【教學目標】
1.了解報告文學相關知識。
2.能速讀課文,了解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以及消逝的原因,培養學生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提取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
3、通過朗讀、品讀,揣摩語句,感受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社會責任感。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運用課文的理念,聯系現實,引導學生思考關注生態環境問題,培養學生概括要點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能速讀課文,了解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以及消逝的原因,培養學生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提取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
2、通過朗讀、品讀,揣摩語句,感受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難點】
揣摩語句,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自讀課的特點,我用一課時完成,我確定的教法是:多媒體教學法、興趣誘導法、誦讀法、指導點拔法、探究式教學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隨機相應地提示、點化、誘導。
學法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圈點勾畫法、誦讀法、合作討論法、學生糾正補充法、比較學習法,培養學生自主、協作、整理、遷移知識的能力。
【教學時間】1課時
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大環節,六小環節來組織教學。以下我將具體說說我的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彭加木、余純順殞身羅布泊的圖片,配以事件文字說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引出課題,你從課文的標題中可以讀取到哪些信息?
(抽生交流,借助百度百科區分“消逝”與“消失”的不同)
看到這個標題,你想從課文中知道哪些問題?
生交流,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羅布泊曾今是什么樣子?現在又變成了什么樣?
是什么原因使原先美麗的仙湖消逝了?
二、整體感知,品讀感悟
(一)今昔羅布泊
1.教師出示自讀提示,學生選用自己的方式速讀課文感知內容。
(課件出示自讀提示)
(設計意圖:用課件呈現出自讀提示,清晰直白,學生任務明確有利于學生有效閱讀。)
2。展示羅布泊今昔景象的圖片,配上對比鮮明的音樂,抽生解說,師生互評。
師板書:生命的綠洲生命的禁區
滄海桑田
(設計意圖:畫面與文字相結合,激發學生想象,羅布泊的今昔景象對比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蕩,思想產生共鳴。)
3。教師指導學生帶著感情朗讀相關語句。
(課件出示羅布泊今昔變化的段落,朗讀時同步播放群鳥鳴叫及凄涼憂傷的背景音樂。)
昔日的羅布泊景象……(讀出感情:輕松、歡愉)
今日的羅布泊景象……(讀出感情:沉重、惋惜)
(設計意圖:用課件提取整合文中的重點段落,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讓學生全神貫注,背景音樂的播放,可促進學生全身心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
(二)悲劇誰之過
1.問題:羅布泊從生命的綠洲變成了生命的禁區,是誰造成了這種惡果?
2。當一回律師:請你在文中找出人類“犯罪”時及“犯罪后”的證據。
學生思考交流的證據可能有:
“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
“人們拼命地向塔里木盆地要水。”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終于將塔里木河抽干了……”
“號稱千年不死的胡楊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終于變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是向誰伸出求救之手!”
學生找到證據后同步朗讀,在朗讀中交流個人的體會。
師補充板書:
生命的綠洲四盲生命的禁區
滄海桑田
3。最美麗的胡楊樹,世界的90%在中國。中國的90%在新疆,新疆的90%在塔里木。
⑴展示胡楊樹變化前后的圖片,學生提取文中語言,發揮想象,解說羅布泊的胡楊樹。
⑵在作者筆下,胡楊樹成了一個有感情的人,這是一個不愿倒下的身軀,在向世界伸出求救之手,他用手想要訴說什么?
⑶聽到了胡楊的訴說,作為人類的一員,此時此刻你又想對胡楊說什么?用我們血管內汩汩流動的少年之熱血精神和它交流吧!
⑷變形文本,合作交流。(把本文變成一篇短小的平實的說明文讀一讀,和原文比較有何不同:語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引出報告文學,了解報告文學的特點:真實性、形象性、抒情性。(課件出示報告文學的特點,學生筆記):
(設計意圖:通過變形文本,引出報告文學,比上課初直接介紹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課件呈現報告文學的知識,學生筆記更準確。)
4。情雅成詩:
(三)一錯怎再錯
1。提問:羅布泊是近代人類釀成的一個大錯,這樣的悲劇停止了嗎?
(設計意圖:引出文中涉及到的青海湖、月牙泉,播放它們的圖片,引發學生的共鳴)
2。這些悲劇除了在遠隔萬里的新疆上演,我們的家鄉有沒有類似的悲劇呢?
(設計意圖:引出我們身邊的漢江,播放近年來漢江被污染前后的圖片,震撼學生的心靈:盲目破壞就在身邊,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3。除了身邊的家鄉,全中國、全地球處處都有這些悲劇的影子。出示資料鏈接:
(設計意圖:引發學生關注國家,關注地球,激起學生環保的憂患意識)
(四)我該怎么做
1。作為人類一員,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2……課堂小結
學生就文本內容、學習情況做課堂小結。
三、布置作業(自選其一)
⑴實踐作業:小組合作調查我們周圍的環境狀況,看看有哪些突出的環境問題,你認為可以怎樣解決?寫一份實踐報告。
⑵羅布泊經歷了如此的滄海桑田,請用第一人稱寫一段“羅布泊的自述”。
⑶擬寫一份保護環境的倡議書或一條宣傳語。
(設計意圖:課件呈現三個差異層級作業,學生可自主選擇練習,既能兼顧全體,又能照顧差異。)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0
各位評委、同仁們: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把我對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篇散文的教學設計理念及其教學設計給大家談談,稚嫩與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
教學設計理念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于漪老師也說:“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舍棄人文,就無法掌握語言這個工具。”高考話題作文的內容已經開始涉及到心理學、哲學的內容,這就必然要求我們教師培養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語文素養,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內涵和文化修養。基于這樣的教學理念,我設計讓學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這一思想主題的同時,也落實把握文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與語言的涵詠。
解讀《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中國現當代散文、外國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讀課文。高中語文分別在第一冊和第三冊共安排了了三個單元的散文教學,其中第一冊的散文教學要求要使學生在初中散文學習的基礎上對散文的欣賞能力有所提高。這個單元的散文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在二單元的前兩篇散文中我已經教給了學生學習鑒賞散文的基本方法,針對《我與地壇》這篇自讀課文,我將著重培養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文體的能力。抓住核心內容,了解文本特點。
《我與地壇》(節選)這篇散文第一部分寫地壇,寫自己在地壇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寫母親,寫自己感受母愛后對生存有了更深層的領悟。這篇課文最突出的藝術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決定了這篇課文解讀的核心內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學習并借鑒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解讀學生: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到有關生命話題材的文章,如張曉風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熱愛生命》。現實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張海迪、海倫·凱特等勇敢挑戰生命的人物,所以對于史鐵生的人生經歷敘述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結合高中學生對生命的意義與生存的價值開始進行深入思考這一現實,及其學生平時學習生活中的態度與表現,我想通過史鐵生的人生經歷讓學生明白:苦難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賦予生命凝重悲壯的色彩,人,就應當在這冰冷而又燃燒著的有限世界中帶有傷痛地生活。痛苦,有時是證明我們活著的惟一方式。痛,并快樂地活著。……總之,給學生一點關于痛苦的哲學觀點,給他們自以為痛苦的高中生活鋪墊一點理論基礎。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通過為數眾多的散文學習,熟練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本身也不會構成學習的難度。而關鍵在于“景為什么能成為情的依憑所在?”這個問題。學生在解讀《我與地壇》時,可能會對地壇為什么能給予作者生命的啟示這里形成閱讀障礙,一方面是因為地壇包蘊的歷史內涵與人文精神本身的豐富性;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人生體驗與經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造就了學習中的難點,教學過程要視情況給予一定的關注。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課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與啟發。
教學課時與教學目標的設計
基于對教材與學生的分析,我安排了兩課時完成這篇自讀課文。并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說出作者對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2、找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蘊的情感。
3、學習此文后,能產生勇敢面對生活的信心,有親近關心母親的沖動。
教法與學法的設計:
教法:啟,拔,導學法: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練筆強化。
下面,我重點給大家談一談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策略及實施過程。
教學過程的設計:
第一課時:感受生命,品味生存
教學設想:完成教學目標1、3。分四個環節展開。重點放在第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教學環節:導語引懸念,激發出興趣。學生在大目標的指引下展開與文本的第一次對話。(約11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導語:“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于是,退家靜思,努力讀書,苦練寫作,終于從一個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頗具哲學家氣質的作家。你們想知道他是如何從痛苦中解脫,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蛻變過程嗎?”(教師板書課題:我與地壇)(1分鐘)
[設計意圖]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對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因此,我設計導語時盡可能引起學生的閱讀文本的興趣。
2、教師要求學生在5到8分鐘內快速閱讀全文,并且用幾個詞歸納出這篇散文的核心內容。(約10分鐘)
[設計意圖]《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因此,我限定閱讀時間,并要求閱讀后歸納概括。通過課堂上反復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二個教學環節:在學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礎上,出示具體學習目標后,引導學生展開與文本的第二次對話。(約7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3、教師出示具體學習目標:(約1分鐘)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么?
4、學生第二次深入文本閱讀。(約6分鐘)
[設計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問題教學法,認為這種方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利于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因此,我向學生出示了具體學習目標,引導學生獨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第三個教學環節:在學生深入理解探索文本的基礎上,展開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約20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4、逐一落實具體學習目標。
(1)落實具體目標1,并給定學習方法:找,讀、議。(約10分鐘)
教師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引導學生談一談“你對生命的理解
與史鐵生有無相同之處?你對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設計意圖]由于學生個人經歷與人生體驗不同,決定了各自對文本的解讀,對生命的理解也不會相同。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人體驗,重在讓每一個學生有所領悟與體會。貫徹素質教育課堂要面向全體的要求。
(2)落實具體目標2,并給定學習方法:說,議。(約10分鐘)
教師設計了兩個小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其問題依次是:讀了文章的
第二部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從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么?重點放在第二個問題,根據學生發言情況,我適時補充三個素材引導學生感受、品味生存。第一個是“夸父追日”的故事,第二個是“西西弗的神話”,第三個是老子的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設計意圖]讓學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壯,明白生命只有在負重的時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與可貴,以此消融平時學習與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與痛苦。通過師生對話,展開心靈的交流,提升學生的精神與情感。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哀,產生愛戴母親的情愫。實現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四個教學環節:師生共同小結后,教師布置作業,擴展練習。(約2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根據板書,用簡潔明了的話概括本課學習內容及收獲。
2、教師布置作業:中國人有句俗語“好死不如賴活著”,當代女作家池莉
有篇小說題名《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如今的社會有人喊生存日艱,有人說要提升生活的質量等等。請聯系實際,寫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現你對目前高中生生存狀態的一點思考。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
識與技能。為了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我特設計如上作文題,提升學生的思想層次。
解讀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感悟生命品味生存
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是什么?(找,讀、議。)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么?(說,議。)
[設計意圖]追求簡潔,突出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
第二課時品評融情于景挖掘地壇內涵
教學設想:完成學習目標2。分四個教學環節。重點放在第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復習導入,明確本課學習目標。(約3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導語:“上節課,我們共同感受了生命,品味了生存。明白了真正的勇者,敢于面對社會的挑選,敢于正視競爭的激烈。怎么樣?能夠接受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挑戰嗎?”
[設計意圖]作為學習活動推動力的學習動機是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發展
智力的重要組成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從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著手。基于這樣的考慮,我設計了如上的導語,激起學生挑戰學習的興趣。
2、教師布置學習任務:仔細閱讀文本第一部分,用幾個詞語概括這一部
分的寫作手法。
[設計意圖]《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在閱讀鑒賞中,要了解散文這種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努力落實這個要求。
第二個教學環節:學生深入文本,把握表現手法。(約8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學生用5至6分鐘再次閱讀文本第一部分。
2、學生用幾個詞概括第一部分的表現手法。
[設計意圖]孔子曰溫故知新。既為建構新知作準備,又訓練學生閱讀文本與歸納概括文本特點能力。
第三個教學環節:以問題為鏈條,突破難點,落實語言訓練。約25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抓住地壇的特點進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寫,請找出描寫地壇特點的句子。”(這個問題難度系數不大,學生大多都能找出來。)
2、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如何理解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這個句子”要求學生結合地壇景物描寫討論品評“荒蕪”“衰敗”這兩個詞的內涵。
(1)學生通過課文43頁“九壇”的簡介,了解地壇的歷史淵源。對地壇有一個大的感性認識。(最好的辦法是借助多媒體展示地壇的歷史變遷,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了解地壇。)
(2)學生通過查字典明確:“荒蕪,是指因無人管理而滿野草。”“衰敗,即衰落,由興盛轉向沒落。”
(3)學生分別找出體現“地壇荒蕪”與“地壇并不衰敗”的句子,品味作者在其中包蘊的情感。此處不求讓學生能深能透地理解史鐵生的生命哲學,而重在啟發學生有所悟、有所感。
(4)教師提供帶個人色彩的感悟:時間可以消融人的痛苦與不幸,歷史可以包蘊個人的榮辱得失,人在自然的永恒的和諧里找到生命的真諦。
(5)討論寫景句子里的語言創新。
[設計意圖]突破難點,幫助學生領會地壇的歷史內涵和人文精神。體現重點,落實了語言訓練。
第四個教學環節:歸納小結,布置作業,擴展練習。
1、教師歸納小結本課學習要點: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來寫,并且適當
運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注意語言的創新。
2、教師布置作業:談一談你母親的人生追求和生存方式給予你的影響,
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篇有關“我與母親”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識
與技能。我設計如上作文題,既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訓練學生運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進行寫作。
解讀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
[設計意圖]追求簡潔,突出學習內容。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1
我說課的篇目是《山米與白鶴》,它是語文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根據新課改理念,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特征。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本文的教學。
一、說教材
1、課文內容
本文是美國兒童文學作家貝特西貝爾斯寫的一篇充滿真摯情感并蘊含深刻人生哲理的小說。因此,緊扣文本,組織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感受和體驗小說中主人公的真摯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將是欣賞這篇小說的重點和難點。
2、教學目標
作為自讀篇目,本文教學著眼于把學生自主閱讀、探究能力的鍛煉與教學過程中生生、師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養成互相結合起來,著重培養學生概括表達能力,并在合作解讀過程中激活學生更寬廣的愛心世界,以理解愛、善于愛,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態度、價值現,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一)知識目標
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理清文章行文脈絡,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能體會文中細膩的心理描寫的效果。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朗讀欣賞小說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使學生在生活中善于感受愛,表達愛,讓學生能滿懷愛心的去處理與他人及自然界的關系。
2、體會愛使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相互溝通和諧相處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分析文章中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句子。
(2)理解山米復雜的情感歷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說教法、學法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作為理論依據,組織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層層深入地對話,輔之以朗讀,采用討論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品味小說中富有表現力的語句來解讀文本、拓展文本,在解讀中,不斷提示學生如何圈點、批注,以這個設想為基礎,教給學生感悟小說豐富內涵的方法。
四、學生情況分析:
農村中學的學生平時較少接觸外國讀物,貝特西貝爾斯是第一次讀到。對三、四十年代的美國國情、生活飲食習慣了解很少,閱讀起來有一些困惑也有一點新鮮感。好在文中的“山米”跟學生年齡差距不大,帶領學生走進作品不難。
五、教學用具:
小黑板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簡介《一個真實的故事》這首歌有關的故事。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美國兒童文學作家貝特西·貝爾斯寫的一篇與鶴有關的另一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考察記憶。
請同學們快速瀏課文,給每一段標上序號。五分鐘后,全班合上書本,教師提問,考察學生臨時識記能力。
1、山米是個幾歲的男孩?
2、山米為何罵祖父是“騙子”?
3、祖父在哪里發現鶴?A、樹林B、水邊C、灌木叢旁
4、祖父給山米講了幾個他與動物的故事?請復述其中一個。
5、祖父收養過哪些動物?試舉三個。
6、山米偷吃了祖父的哪些食物?被誰發現?
7、剛開始山米給鶴喂什么食物?鶴為什么不吃?
8、鶴后來能夠自己吃的是什么?
9、背出課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或是你喜歡的一句話。
三、細讀課文,分組討論。
1、用簡潔的詞語來概括一下文章的情節。
學生口語鍛煉:本故事敘述了一場______的沖突,沖突經歷了____到___的過程,最終________。
學生4:本故事敘述了一場祖孫倆的沖突,沖突經歷了對立到緩和的過程,最終化解了矛盾,山米愛上了外祖父。
學生5:本故事敘述了一場愛的沖突,沖突經歷了誤解到理解的過程,最終山米理解并愛上了外祖父。
2、你是否喜歡山米?什么地方吸引你?課文通過什么描寫展示山米復雜的情感歷程?請將相關的語句找出,并讀一讀。(課文第二段、第四段、第九段、十一段、十八段、二十二段、二十三段的相應文字。)
開始:山米與父母來到了外祖父家,又被父母留在那里。山米因此而遷怒外祖父,并不顧一切地去追自己的父母。此時的山米因“父母無精力管他”而顯得無拘無束,十分任性和倔強。
當外祖父喊山米過來看一樣東西時,山米認為“這是世上最落伍的詭計”,顯示出山米的不信任及兒童的狡黠。
接下來,表現了孩子的好奇心強、天真、頑皮、固執、不肯輕易服輸、漠視生命,后來心靈受到震撼,變得有耐心、愛心,并渴望外祖父重新認識他,疼愛他/
外祖父對動物的摯愛之情,深深地感動了孩子,使他由無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滿愛心,跨入人生的一個新高度。他終于懂得了如何去愛別人,愛小動物,愛生命,愛一切值得愛的東西。
可以從文中細膩的心理描寫中找到。
老師示例概括出山米一開始對外祖父大感情是“厭惡”,然后由學生也用一個雙音節的詞概括。
老師板書:厭惡———接近———理解———深愛
3、怎么評價爺爺這個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外祖父:對生命抱有真摯的愛,倔強、正直
4、試背文中有特色的比喻句。
四、再讀課文,歸納主題。
師:現在我想請問同學們山米從一開始厭惡他的外祖父到愛上他的外祖父之間有多長時間?
明確:(齊答)一天一夜。
師:哪一句告訴我們的?
生:齊讀————他真的不明白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在前一天早上你還恨著一個人,而第二天早上,你卻發現你已經深深愛上那個人了。
師:僅僅一天一夜的時間,山米對外祖父的感情卻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什么東西的力量呢?我們有領悟到了怎樣的生活道理呢?
參考:1、是愛的力量,我們領悟到愛的力量是偉大的
2、外祖父對白鶴的愛,感化了山米,使山米懂得了如何去愛。
3、生活中,愛可以化解矛盾,使人與人之間相處融洽。
師:同學們談的真好,老師也想來表達一下我的感受:
愛的力量是神奇的,偉大的,她不僅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能使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是外祖父對動物的愛感化了山米、也使他贏得了山米的理解和愛,愛的力量是神奇的,偉大的,
在外祖父眼里,鳥不僅是一種動物,更是朋友,鳥和人是生命的不同形態,在這個意義上鳥與人是平等的,愛可以使人與動物成為很好的朋友,建立真摯的情感。
我們應該尊重這些生命,同它們和諧相處,這個世界才會是美好的,如果人類任意傷害生命,毀壞自然,人類最終也會受到自然的懲罰。
五、聯想拓展,即興創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德國人為了西特勒法西斯暴力傾向對民族人格的影響,十分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他們根據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強、注重形象思維等特點,把愛護小動物作為對他們進行“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德國人普遍認為:一個人,如果小時候連動物都不知道愛護,長大了心地也不會很善良。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會有暴力傾向。小孩子不善待小動物,是比學習成績不理想更嚴重的“品德問題”。這也是二戰后德國文明迅速重塑,并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原因。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分享了山米的故事,現在你們能不能也來說說你們的故事,和山米一起分享呢?以“珍惜生命”或“善待動物”為話題,說說你們的看法或你們生活中的情感小故事。同位之間可以先互相交流。
六、作業:
1、閱讀貝特西貝爾斯的其他童話,講給同學們聽。
2、選取一個自己熟悉的人,運用外貌、語言、心理等描寫方法,寫一篇小作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今天我所說的篇目是孫犁的小說《蘆花蕩》,它是八年級下冊語文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
八年級第一單元所選擇的都是戰爭題材的文章。戰爭的殘酷,中國人民的英勇氣概,都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參提出,要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深入體驗,感知生活,并進而受到感染,從而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以及熱愛和平的情感,使語文真正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孫犁的這篇小說《蘆花蕩》是精讀課文,為兩課時。我的設想是第一課時復述課文,熟悉小說情節,著重分析人物性格,體味這個英雄故事的傳奇色彩;第二課時了解文中環境描寫的特點,分析環境對刻劃人物形象的作用,并進行人物外貌,心理描寫的訓練。
《蘆花蕩》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孫犁寫的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說。講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蘆花蕩里,一個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頭痛打鬼子,討還血債的英雄行為,顯示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小說中主人公“老頭子”是作者著力塑造的一個人物形象。這個人物形象很豐滿、很真實、很可愛。“豐滿”表現在小說中運用多種描寫人物的手段,寫出了人物的各個方面,具有一種立體美;“真實”表現在作為一個大英雄,小說不僅寫其智勇雙全,而且寫其過于自信、自尊,寫他自責、歉疚;“可愛”表現在老頭子對待兩個女孩的態度上。孫犁在刻畫這個人物時從面到點,以“過于自信和自尊”為性格的核心,展開情節,老頭子的功與過都由此生發。正是因為作者沒有把老頭子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才更有了幾份親切,他的英雄行為才更富有傳奇色彩。孫犁的小說正是擅長以生活中的平常人物為代表,展現后方人民看似平靜卻又十分艱苦的斗爭生活,表現普通群眾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從而傳達出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傳達出中國人民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昂揚樂觀的斗爭精神。
根據《課程標準》關于課堂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學目標應該是:
知識與能力
①理清記敘的要素,把握故事情節。
②感知老頭子的形象,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寫的妙處,品味課文的語言。
情感與態度認識
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過程與方法
通過默讀迅速抓住記敘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讀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揣摩景物描寫,品味語言。
教學重點:
①通過分析情節感知人物形象。
②景物描寫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景物描寫及其作用。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讀——探究——延伸”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課堂上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擬借助多媒體課件,采用聽讀、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采用“激發興趣→整體感知→品讀揣摩→遷移”的教學模式,感知、品讀中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課前要求學生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說明: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對人物活動的環境——蘆花蕩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創設有利于課文學習的情境;采用聽讀、朗讀與默讀相結合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教師有感情地說: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這里水光天色,四季競秀:春光降臨,這里蘆芽競出,滿淀碧翠;每到盛夏,這里蒲綠荷紅,岸柳如煙;時逢金秋,這里蘆花飛絮,稻谷飄香;隆冬季節,這里堅冰似玉,坦蕩無垠——這就是被稱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這里卻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鐵蹄的蹂躪!
自古燕趙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黨的領導下,白洋淀人民積極投身到保衛家園的民族戰爭之中。在美麗的白洋淀里,演繹出一幕幕抗日的傳奇故事。如我們熟悉的《小兵張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描寫發生在美麗的白洋淀里的傳奇故事的小說——《蘆花蕩》
說明:此導入,意在通過真實的圖片叩擊學生的心扉,激發學生對祖國美麗山河的愛,對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對英雄的敬意,從而激發閱讀的興趣。
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簡介作者后,教師簡介寫作背景
2、配樂誦讀整體感知
學生在《十面埋伏》《平湖秋月》的音樂背景下以自已喜歡的方式自由閱讀文章,初步感受蘆花蕩,美麗的蘆花蕩里生活著哪些人?發生了哪些事?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閱讀文章,將自己對人、事情的感受說出來。
如:人物: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英雄老頭/一對可愛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驚心動魄的護送/一場酣暢淋漓的復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愛國情/一份屈辱的亡國痛并將對課文的整體感受用“這是一片的蘆花蕩的句式說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閱讀永遠是對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配上合適的音樂更容易讓學生和與文章進行直接的情感交流。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文意,這樣的設計遵循漸進原理,由淺入深,為品讀課文作好鋪墊。)
3、合作探究感受傳奇
1)、比較小兵張嘎、李向陽,鐵道游戲隊等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老頭子的英雄性格特色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作者主要從哪些角度來刻畫這個傳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覺得這個老頭可愛嗎?(重點探究老頭子的人物形象)
2)、課文中哪些內容表現了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重點探究老頭子的性格內涵)
3)、這篇小說怎樣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重點探究人物形象描寫藝術)(三個問題由淺入深,對課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做全面探究,體味人物和情節的傳奇色彩。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鼓勵和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此基礎上,適當地引導和點撥,讓學生對本課的重點問題有更明晰的掌握。)
4、展開想象口語交流
引導學生仔細揣摩體會老頭子因沒有圓滿完成任務而產生的心理,從文中找出描寫老頭子心理活動的一段話,重點品讀并評析他的心理,在品讀中展開想象,如果自已是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出示畫面,請學和給老頭和二菱配上獨白式的畫外音。(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形象和環境能有自己的體驗,在交流合作中,參與說話,展開想象,學生的積極性高,表現欲強,這也符合活動原理。)
5、小結存儲體驗拓展
小結:在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故事,課文中的老頭子就是一個真實,可愛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衛了自己的家園,贏得了勝利。從他強烈的愛國熱情和老當益壯的氣概中,傳達出中國人民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昂揚樂觀的斗爭精神。他的行為告訴我們,英雄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延伸:敵人嚴密監視著葦塘,然而,“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么響”,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像?你還能想到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斗歌聲嗎?在大家所熟悉的抗日戰爭歌聲當中結束。(語文學習要出于教材,但又不僅局限于教材,應向生活延伸。由故事,歌聲引發體驗,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學習英雄們不怕艱難,豪邁樂觀,斗志昂揚的英雄品格,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相信:英勇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讓語文課堂向更遠的方向延伸。)
6、作業布置課外延伸
摘抄課文中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佳句。
比較閱讀孫犁的另一篇小說名作《荷花淀》。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老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說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以愛為主題的課文,其中幾篇課文講訴的都是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老王》講述的就是一個普通車夫的故事。這個單元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情操。八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思想活躍,敢想,善于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鮮事都令他們感興趣,他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因此,許多同學只知道一味的接受愛,而不懂得如何感謝愛,更別說去回報愛了。像老王這類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者,他們不了解,更別說去關心了。我認為,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文學知識,更重要的還要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情感,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狀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及思想情感。
2、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3、體會作者的善良,引導學生關愛弱者。
〖教學重點
1、全面把握課文,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
〖教學難點
領會從文章語言及人物刻畫中滲透出的愛的博大
【說教法】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在本課教學時,采取合作探究法、板書輔助法、質疑法、誦讀法、點撥法、表演法等,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說學法】
1、學生充分預習:
我認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很重要,如果每一課都能把課前預習落實好,課堂效果就會事半功倍。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就要把預習要求明確,讓學生知道怎樣預習。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的預習題:
⑴ 利用工具書疏通生字詞。
⑵ 熟讀課文。
⑶ 對課文質疑。
讓學生學會質疑,這是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因為提出一個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難得。我們也知道,學生能對教材提出有價值的質疑,是學好語文的第一步。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圈記出來,以便課堂交流。做好了這些預習,就可以進入到高層次的師生平等對話了。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為了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為:懸念導入、作者簡介、檢查預習、學生質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六大版塊。
1、導入新課:
首先設懸念導入新課,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個車夫能跟作家成為朋友嗎?一個幸運的人會怎樣對待不幸的人呢?信賴真的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今天,就讓我們跟著楊絳,一起走近《老王》,解開心中的謎團。
2、作者簡介:
接著介紹作者楊絳及她的丈夫錢鐘書
楊絳,原名楊季康,生于1911年,江蘇無錫人。作家、文學翻譯家。主要譯著有《堂·吉訶德》,散文集《干校六記》《將飲茶》等,長篇小說《洗澡》。
錢鐘書(1910~1998),江蘇無錫人。學者,作家,著有小說《圍城》和學術著作《談藝錄》《管錐編》等。
3、檢查預習:
用題目的形式檢查學生掌握生字詞的情況。并把下列生字詞讀一遍進行鞏固。
選出下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B )
A、塌(tā)敗 荒僻(pì) 蹬(dēng)車
B、眼翳(yì) 骷(kū)髏 傴(qū)身
C、取締(dì) 湊(còu)合 惶(huáng)恐
D、滯(zhì)笨 愧怍(zuò) 攥(zuàn)著
4、學生質疑:
這個環節是真正體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自主探究課文,鼓勵他們、把不懂不理解的都大膽的提出來,然后教師點撥,請同學作答,最后師生共同探討解決。
這個環節要求教師必須對課文吃得很透,因為學生的思維很活,他們的問題會遍布課文的每一個角落,甚至超出你預計的范圍。我認為,即便這樣,也不能用繩子捆綁住孩子們想像的翅膀,因為教學相長,學生思維的飛翔會帶動教師教學的飛躍。
5、合作探究: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綜合性的題目。
⑴ 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請用老王是一個( )的人,表現在( )。的形式表達出來。
(這個題目既鍛煉了學生的歸納能力,又緊扣課文,加深了學生對老王這一形象的理解,學生邊講教師邊板書,把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板書結合起來,更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
板書:
老王
孤苦伶仃
苦 生理缺陷
謀生困難
老實厚道
善 善良淳樸
知恩圖報
⑵ 作者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來刻畫老王這一人物形象的?
首先讓學生結合課文來歸納,然后再重點賞析對老王進行細致描寫的8~14段。
學生活動:
① 配樂齊讀8、9段。
② 請兩個同學表演第8、9段,讓學生模仿老王的神態、動作。角色扮演是一種比較好的體驗方式,它能讓學生在換位體驗中進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③ 分角色朗讀11至14段(老王、我、旁白)讓學生通過體會老王的語言從而深入到人物的內心。
⑶ 讀了本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6、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通過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激發他們的同情心和愛心。
總有一種聲音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張照片讓我們隱隱作痛。在我們享受幸福的時候,不要忘記,還有一群和老王一樣的人正在苦苦掙扎。(展示圖片)
師:(點擊背景音樂《讓世界充滿愛》)同學們,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熱情,應該拿出來為別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請大家以下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達出來。
假如我是一團火,就為他人送去溫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為他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 ,就為他人 。
我設計的這個仿句練習是一個靈活機動的題目,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就讓學生當堂練筆,然后請一些同學把成果展示出來,把祝福送出來。如果時間不夠的話就可當作課后作業。
7、最后教師作課堂小結:
同學們,跟周圍這些不幸的人相比,我們是多么的幸福呀!今天,我們能坐在這么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我們又是多么的幸運呀!那么,幸運者應該怎樣對待不幸的人呢?我們應該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而不應該去歧視他們。同學們,請記住不要放棄每一次幫助別人的機會,因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大家!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八年級(下)語文 第五課——《再塑生命》
2.知識聯系及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學生對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本文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將敘事和抒情有機結合的表達能力;本文人文內涵豐富,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對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價值觀上引導學生理性地思考愛、理解愛。總的來說,從八年級的整個教材體系來看,本文貼近學生生活,語言優美,無論是在能力的培養方面,還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3.教學目標及確定的理論依據:
依據新課程標準對閱讀者的要求,即:“欣賞文字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到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我初步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在培養學生整理,概括能力的基礎上使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借助幻燈片,課堂小游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與學生的平等對話、交流中,讓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
2.說學法:
主要是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另外還有聲情并茂的朗讀方法;運用泛讀、精讀搜索信息的方法;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
三.說教學程序設計
1.整體設計的教學理念:
本節課以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為教學理念,通過活動、小組討論等形式,力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整個模式為引導激趣 感知課文 理解“生命”
合作探究“愛” 主題升華 “愛讓生命綻放光彩!”
2.具體教學設想:
導入: 以“盲人猜字”這個游戲導入,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試著走進聾啞人的世界。
同學們,世界是美麗的,我們可以感覺到陽光的色彩斑斕,花兒的婀娜多姿,鳥鳴的婉轉動人。但還有一種人,他們生活在沒有色彩,沒有聲音的世界里,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盲人猜字”,對于他們來說,能生存下來已需要足夠的勇氣,而要出類拔萃,有所成就,那簡直便是一個奇跡。今天,我們便要走進一個奇跡,共同見證一個奇跡的誕生時刻。讓我們共同走進海倫凱勒的心靈世界。
游戲要求:同桌之間合作完成,一名同學按照幻燈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寫一個字,計算成功率;做完后,兩人交換角色,再進行一次。
第二步:師生共同合作,完成對海倫凱勒及其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平事跡的認識和了解。
① 學生演示自己所查詢的資料。(學生將資料進行整理,用投影儀或幻燈片進行演示)
整理資料要求:語言簡明扼要,按照姓名、國籍、成就、生平、他人評價,帶給我們的啟發等要點歸納。不重復不羅嗦,適合多媒體演示。
② 教師準備圖文課件材料(進行相應補充)
幻燈片1:19世紀出了兩個杰出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 ------馬克吐溫
幻燈片2: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著名女作家。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奪去了她的視覺和聽覺,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淵。1887年3月3日,對海倫來說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這天,家里為她請來了一位教師——安妮莎莉文。安妮教會她寫字、手語。然而,一個人在無聲、無光的世界里,要想與他人進行有聲語言的交流幾乎不可能,但是,海倫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夜以繼日地刻苦學習,從未放棄努力。
幻燈片3:好學、堅毅、敏察、極高的悟性以及豐富的情感是海倫的突出特點,她在心靈深處大睜著一雙好奇的眼睛。她靠著自己不懈的努力,考進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大學期間,在師長的鼓勵下,她開始寫作。在以優異成績畢業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響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所創造的奇跡與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靈障礙,重塑生命,卻不能不歸功于她偉大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女士。
幻燈片4:莎莉文老師將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雋永深沉的愛心,像春天的種子深深植于海倫凱勒的生命,以無私的愛重塑了她的生命。海倫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師,她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長久地凝視我的老師。
幻燈片5:安妮莎利文波士頓珀金斯盲人學校畢業。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獻身精神和科學教育方法,20歲開始教海倫。她的教授方法是:將字母按入海倫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稱。
幻燈片6:這篇課文選編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原是互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編成課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為三部分,主線十分清晰。
第三步:整體感知課文,了解文章結構。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A同學們,本篇文章的題目是<<重塑生命>>,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讓我們一起來見證“重塑生命”的歷程:
回答要求:要求學生先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然后在文中找出體現海倫心理的句子進行朗讀,體味語言。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霧中的航船,課文第4自然段)
②光輝的起點: ________(相識,課文第5自然段)
(背景幻燈片展示莎莉文小組把我抱在懷中的圖片)
③幸福的復蘇:生命中擁有了_______(文字,課文第13自然段)
(背景幻燈片展示莎莉文小姐叫我識字的圖片)
④成長的浪花:生命中擁有了_______(大自然,課文第14自然段)
(背景幻燈片展示海倫和莎莉文小姐在樹上的圖片)
⑤生命的升華:生命中擁有了______(愛,課文第39自然段)
(背景幻燈片展示莎莉文小姐緊緊摟住海倫的圖片)
B.談談對“重塑生命”的理解
教學重點:進一步培養學生整理,概括文字的能力,培養學生通過分析文字,在文學中尋找證據,分析問題的能力。
問題1、同學們,剛才我們大家一起見證了“重塑生命”的歷程,那么同學們現在對“重塑生命”是怎樣理解的呢?
明確: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獲得生命”。這里指海倫的生命希望和熱誠在安妮老師的教育下被喚醒,使她從寂靜又黑暗的孤獨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樂之中。
問題2、同學們,“重塑生命”的過程是一帆風順的嗎?舉例說說。(引導學生分析海倫學習“懷”和“水”的區別段落,討論海倫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幻燈片展示)
挫折:將“杯”和“水”混為一談(不能分清“杯”和“水”)
在 海倫: 與老師發生爭執 不耐煩,摔洋娃娃 高興
房
里 莎莉文: 重新練習“doll” 把洋娃娃掃到爐邊 把帽子給我
在 海倫: 清泉從我手中流過 理解
井
房 莎莉文: 將我的手放在噴水口下 在我掌心寫“water”總結: 海倫最終最勝了挫折,創造了奇跡,完成了生命的重塑歷程,同學們,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覺得一個人要重塑生命需要具備哪些因素呢?
明確:毅力: 小海倫沒有對認識文字放棄
靈感: 小海倫通過水受到了啟發
求和欲: 小海倫對新事物擁有極大的熱情
好的老師:莎莉文小姐富有愛心且教學技巧高超
……(根據學生回答補充)
第四步:探究與討論:莎莉文小姐應該教會了海倫凱勒許多東西,為什么海倫重點寫“認識文字”“擁抱大自然”“理解愛”三個部分呢?
同學們,當海倫回憶起她的老師莎莉文小姐的時候,內心充滿了感激,以前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海倫在回憶“老師”給自己的幫助時,將“認識文字” “了解大自然”“理解愛”放在了最前面,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認為莎莉文教給海倫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
明確:文字是人類交流的靈魂
大自然是人類的依靠
愛讓我們變得崇高,人類因愛而偉大
……開放式命題,根據學生回答恰當引導既可。
老師小結:回顧生命再塑的歷程,想像海倫的種種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種種艱辛,我們不難發現:莎莉文老師教給了海倫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愛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個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美好,美讓海倫變得堅強。莎莉文小姐不僅教給海倫愛的真諦,她自己也正是用愛改變了海倫的人生。
第五步:結束學習,布置作業。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有光明有聲音的世界里,但不要忘記,我們的身邊還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仍然生活在黑暗和無聲的世界里,我們的愛可以重塑他們的生命,帶給他們溫暖,帶給他們光明。讓我們一起說!(做春節晚會的手語:我愛你)
(背景音樂:劉歡<<重頭再來>>徐徐響起)
作業:
1. 到圖書館或上網搜集更多關于殘疾人成才的事跡,摘抄在讀書筆記上。
2.莎莉文小姐認為:“愛有點兒像太陽沒出來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許多關于愛的經歷吧?寫寫看你心中的愛是怎樣的呢?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5
一、教學資源的分析
如果說生活是一首韻味無窮的抒情詩,那么語文就是對它聲情并茂的吟誦;如果說生活是一篇雋永秀麗的散文,那么語文就是對它翔實生動的鑒賞。可以說語文與生活有著唇齒相依的聯系。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與體驗,就難以有底蘊深厚的語文素養,更難以有深厚的文化素養。正因如此,在強調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理念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宗旨,在兼顧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大目標的基礎上,編寫了一套工具性和人文性極強的語文實驗教材,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和生活氣息。其中,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教讀課文《我的母親》,極為鮮明地體現了這一特點。本文是大學者胡適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寫下的《四十自述》的選段,文章語言質樸,情感濃烈,充滿著濃郁的人文關懷,全篇被一種不加修飾的感人摯情所縈繞,向我們呈現了一位愛子無痕,潤物無聲的母親形象,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敬意與懷念。因此,本文不僅應當成為學生繼續了解敘事性作品的重要載體,而且也應當是對處于生理、心理急劇變化的八年級學生情感的洗禮,使之理解母愛的深沉含義,意識到小結人生是為了體悟出人生奮斗的意義。與此同時,本文還是本單元綜合性學習獻給母親的歌的鋪墊之作。由此看來,本文不僅應通過師生平行的對話實現師生知識與能力的自然生成,更應通過師生互動交往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走進母親的心靈底處,在一種感動中升華對母愛的理解,使其成為天地間一股永恒的浩然眷戀,只有這樣才能讓一顆顆幼小的心靈找到靈魂的棲息之地,讓母親寬廣的胸懷成為兒女們心靈的精神家園。
教育是生命參與的事業。與每一位孩子共同成長應是每一位教師的座右銘,讓每一位學生都平等地參與到學習之中,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靈光與活力,應成為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本文內容淺顯易懂,學生在文章的淺層理解上應無大礙。但由于學生人生閱歷的不同,他們對母愛的詮釋也就因人而異,同時由于學生進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變化,為師生課堂的交往和心靈的溝通帶來了難度,因此,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說出自己的閱讀體驗,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而調動學生情感,創設優良的教學環境,加深對母愛的理解則是本文教學的難點所在。在師生共同參與、討論的基礎上,確定如下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內容
知識與能力
①積累好詞佳句,感受文章情感;
②理清文章結構,體悟文章主題;
過程與方法
①借助多媒體,創設優良的教學環境;
②通過自主(合作)學習,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
③通過比較閱讀,升華文章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體驗母愛的偉大無私,熱愛母親;
②提升自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