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的回憶說課稿(精選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十六年的回憶說課稿(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六年的回憶說課稿1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五組教材中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作者回憶父親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審,被害的經過,從而表達了李大釗忠于革命事業的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不惜獻身的嵩高品質,也使我們認識到當時反動軍閥狠殘暴的本質。根據這一課文的內容,在這一課時教學中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聯系上下文,體會語感,辨析“沉重”、“沉著”等詞,并用詞造句。
2、通過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李大釗忠于革命、忠于黨,不惜獻身的高貴品質。
3、學習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基于以上的課文內容和教學目標:我們可以看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1)理解課文“被捕”與“被審”兩部分,體會李大釗同志沉著,臨危不懼的革命精神和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不惜獻身的革命氣概;
(2)通過學習用簡練、通俗的語言對李大釗的描寫,學習家人的方法。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弄清文中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句子及運用這種寫法的好處,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小語大綱五年級“識字、寫字”中提出:五年級學生要提高辨析詞語的能力,通過對“沉重”“沉著”的辨析經進一上理解李大釗的品質。本課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文,指導學生理解李大釗忠于革命、忠于黨,不惜犧牲的精神和對反動軍閥的兇狠、殘酷的憎恨,這也是《大綱》提出的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反映。這樣既加強了學生的愛黨、愛祖國的教育,也培養了學生在為人處事時能愛憎分明。本課編排在本冊教材中每五組,本組的訓練重點是前后照應、首尾連貫,這是小學階段最后一篇指導寫法的訓練項目,為此,指導學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句子,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據教材編寫的意圖,本組訓練特點以及高年級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結構。
一、從“憶”入手,自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閱讀教學要從整體著眼,這一點就告訴我們,使學生獲得一個整體的印象是很重要的,這個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果避開文章的主題,分散教學,就會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支離破碎,所形成的知識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對課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為了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感知課文。在教學中我采用了以“憶”作統領提出:課文憶了誰?憶了他哪幾個時間段的事情?憶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燈片出示)再運用“自讀——討論”法理解這些問題。這樣既使學生從感知上了解課文大意,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這符合高年級學生認識理解規律的。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理解重、難點。
突出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既節約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也減輕學生負擔,膈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更透徹。為此,在理解重、難點時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這一部分時,我采用“講授法”“對比法”的訓練方法。通過講解,指導朗讀,使學生了解李大釗在被捕時神態以體會他對革命的追求。通過劃出“我”和憲兵表現的詞語,采用“對比法”教學求理解李大釗的沉著鎮定,從容不迫的精神,從而學習這種對比寫人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2、在理解“被審”時,我采用“自學法”“演示法”“直觀法”教學,通過學生自學默讀這部分課文,要求學生畫出描寫破大釗在被審時的神態詞語,然后討論這些詞語。,提出:你從中體會到李大釗有什么樣的品質?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釗能在兇狠的敵人面前沉著冷靜呢?找出原因句,體會李大釗的內心活動,來更深入的理解課文,以達到新舊知識的融洽。如:復習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過學生扮演角色,演課本劇的形式,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表演、朗讀、理解課文的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示掛圖,指導讀圖,理解“安定、沉著”等詞語。
十六年的回憶說課稿2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作者是李大釗烈士的女兒李星華。文中,女兒以回憶的方式真實地記敘了父親在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與敵人作斗爭的故事。
《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為文章篇幅較長,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為易,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將本課教學作為兩課時處理。第一課時重在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時”這兩部分的課文內容為重點,由“堅決”體會到李大釗說話時的毫不猶豫;態度的堅定;留下的決心;由“不能輕易”、“哪能離開”體會到不到最后關頭,他是不會離開的;由“現在是什么時候”“多么重要”體會到李大釗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相對“被捕前”和“被捕后”這兩部分,將“被捕時”這一部分做弱處理。通過讓學生有感情朗讀的方式再現當時的情景,體會人物的內心。第二課時,在學生理解“被捕后”這部分內容、體驗情感的基礎上,抓住“父親”外表的變化來組織學習,兩課時有詳有略,不拖泥帶水,一氣呵成。由此可見,長文短教的關鍵是選擇好教學的切入口,即確定重點,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進行突破,而不及其余。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把厚書讀薄,把薄書讀厚。
在一遍遍與文本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大釗是一位慈愛的父親,他愛孩子,愛家庭,他是平凡的,可親的。可當他面對工作,面對兇殘的敵人時,他卻能處變不驚、堅貞不屈,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他又是不平凡的,他更是一位偉大的人。我被文章中所涌動著的人性的美所深深打動。我想,教學本篇課文要引導學生去感受一個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一生。
2007年4月28日,是李大釗先生逝世80周年的紀念日。不僅僅是學生,甚至還包括我們自己,對李大釗都是知之甚少: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為了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僅此而已。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情感積累,與文本的情感內涵相距甚遠,再加上文章篇幅較長,學生很難被文章打動。因此,教學中,我們應根據文本的特點,緊扣文中的重點詞句,從作者的視覺出發,挖掘文中人性最美好的內涵,讓學生感受到李大釗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他愛孩子、愛家庭,他是平凡的,是可親的,他是一位慈愛的父親;可當他面對工作,面對兇殘的的敵人時,他處變不驚、堅貞不屈,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他又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基于以上考慮,我們的教學設計力求拉近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李大釗作為一名平凡人的偉大的內心世界。
文章篇幅較長,但語言平實,極具感染力。文章的布局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安排材料,首尾照應,整體結構的嚴謹體現了本文的寫作特點,同時產生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作者對場景的細節描寫,對人物形象的對比描寫也為文章增色不少,使讀者能體會到文章所表達的真情實感。這些,都是學生學習文本的寶貴資源,應該在教學中予以充分的重視和落實。
基于以上的兩個方面的思考,我們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將本課教學作為兩課時處理。第一課時重在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時”這兩部分的課文內容為重點,引導學生體驗情感。第二課時,在學生理解“被捕后”這部分內容、體驗情感的基礎上,揣摩、學習文章的表達方式,讀寫結合。
[教學預案設計]
教學目標:
1、針對課文的特點,借助課外資料和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在讀書體悟中,感受李大釗不僅是一個普通的父親,更是一個偉大的人,并從中受到熏陶與感染。
2、學會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前后照應的寫作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緊扣文中描寫李大釗言行的重點語句,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在讀中加深對人物的了解,表達自己心中的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
1、創設情境,挑起學生的讀書欲望,引發學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臺,拉近時空距離,以文本為載體,讓學生、教師、作者之間情感交融。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1、師生談話,單元整體導入。
2、讀題質疑,導入新課。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4、師生交流資料。
5、學生默讀課文,圍繞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體交流“被捕前”、“被捕時”這兩部分的內容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
1、集體交流“被捕后”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個自然段,感受前后照應的寫作手法對表達感情所起的作用。
3、讀寫結合。
《十六年前的回憶》課后反思
上了教研課后,有同事說:這下子心情緊張過后該輕松了吧。其實不然。這節課備課評課過程中,有很多的東西值得我學習,也有太多的東西令我思索。
把這樣的老課文拿來教學,我首先從人性的角度去解讀文本,讓學生在咀嚼涵詠中感受人性光輝。因此,普通人的情感成為我和學生對話的平臺。我從親情、父親這個角度提醒學生去解讀李大釗,這個定位告訴孩子李大釗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這樣能較好地把握人性的特點。
教學這樣的課文教者首先自己要感動,然后才是如何讓學生感動。不僅僅是學生,甚至還包括我們自己,對李大釗都是知之甚少。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情感積累,與文本的情感內涵相距甚遠,再加上文章篇幅較長,學生很難被文章打動。課堂上我安排了一段資料的介紹,以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情境。我也沉浸其中,因為我被李大釗的人性光輝感動著。
這是一堂平實的課。從檢查預習、整體感知課文再到學生批注閱讀。學生批注閱讀的過程中我兩次提醒學生,表面看來是打斷學生的思維,實際上是因為我發現學生的批注都是口號式的大話,作為老師要真正為學生導學導法,引路引法。指引學生深入地去讀,深沉地去思考,這即是學習方法的指導,又鼓勵了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此文教學屬于難度系數比較高的。篇幅長、遠離學生的生活背景,教學時必須選準著力點,抓住單元的主題和主要訓練點。我選擇的切入點是:哪些言行打動你?課前預設在具體交流時尋找相應的聯系點,輻射點,上掛下聯、有取有舍,重錘敲打的是第7段,弱處理“被捕時”段落,但在具體操作時對課文的結構沒理清楚,學生回答問題有點混亂,教學時可以更明確分段。
第7段的情感挖掘還不夠深入。我啟發學生由“堅決”體會到李大釗說話時的毫不猶豫;態度的堅定;留下的決心;由“不能輕易”、“哪能離開”體會到不到最后關頭,他是不會離開的;由“現在是什么時候”“多么重要”體會到李大釗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可是先前對于“局勢嚴重”的理解,這里缺少一個鋪墊,學生對當時所處的背景不了解,對于理解后文“我哪能離開?”有困難,學生的情感也就沒能激發。
朗讀的指導上還可以更細些,在感受李大釗毫不猶豫地留下這部分課文時,在體驗情感的基礎上,抓住“父親”外表的變化來組織學習,可以加入引讀等多種形式的讀,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自讀。
長文短教的關鍵是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把厚書讀薄,把薄書讀厚。雖然選擇好教學的切入口,即確定重點“李大釗的哪些言行打動你?”,但是我沒有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進行突破:“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因而后面的教學中,我自己教一步,學生學一步,停留在大方框里。
上課的時候,我的思維、語言與課堂現場的狀態不同步。我在情感上比較著急,患得患失,對于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點撥,沒有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比起課文中李大釗先生面對敵人,面對死亡能依然鎮定從容,胸懷如此寬闊,那我自己的那點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從準備這節課,上這節課,評課中我學到了許多,感悟到了很多……
十六年的回憶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回憶錄,作者是李星華。課文以第一人稱,回憶了李星華的父親、革命烈士李大釗從被捕到遇害的全過程,表現了革命者對革命事業的忠誠,也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懷念。文中有很多對人物的神態、言行描寫,反映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也反映出了李大釗對革命事業的忠誠的品質和沉穩、正直不屈的性格特點,這也緊扣了單元主題:閱讀時,關注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捕捉信息能力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二)教學目標
1.會寫“稚、避”等1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并積累“避免、僻靜”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了解李大釗同志被害的過程和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感受李大釗的高貴品質。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領悟課文前后照應、首位連貫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李大釗同志被害的過程,感受李大釗的高貴品質。
難點:
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
1.朗讀法
本課飽含深情,要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朗讀充分感受課文中人物形象,感受作者誠摯的情感。主要采用學生跟隨范讀、自由朗讀等形式。
2.發現點拔教學法
本課的語言樸實無話,情感直白,學生可以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分析的是人物形象,通過對人物品格言行的分析,了解形式的嚴峻、敵人的殘暴,還有父親的沉穩和高尚的品格,帶領學生感受革命者的高度忠誠和作者對父親的深切懷念。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課的教學同時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內容涵蓋作者簡介和人物相關資料,課文生字等內容,輔助教學,避免枯燥的說教形式,讓課堂更生動。
三、說學法。
本課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包括預習生字,大概了解課文內容,查找作者及李大釗的相關資料。課內主要是朗讀課文,學習生字和課文內容,結合課后習題,進行適當練習,從而掌握本課要學習的內容。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課時是二課時,要結合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習題,緊扣教材,結合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流程,以達成教學目標。
(一)布置預習
1.利用工具書,把不認識的字詞注上音并識記字形、字義。
2.畫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思考為什么。
3.搜集李大釗的資料簡介。
(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分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質,古詩中也有很多贊頌梅花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無數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現。李大釗同志就是其中一個,為了革命,不畏艱險,面對敵人,無所畏懼。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詞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師檢查生字學習情況。重點交流的幾個字:稚,僻,刑,哼。
三、整體感知,理解內容
1.學生通讀課文,邊讀邊想:
作者永遠忘不了的是哪一天?為什么永遠忘不了?
本文介紹了誰的什么事?(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與敵人斗爭的事跡)
2.理清課文順序和脈絡,劃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時間順序記敘)
第一段(1)闡明題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時;第四段(19-30)被審時;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讀課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課時
一、回顧交流,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初步感了解了課文的內容,這節課,我們就來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堅強不屈精神。
二、深入學習,感受人物形象
1.學習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實際時間(承上啟下作用)
表現局勢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釗的態度(結合課文)
2.學習被捕時部分。(抓住重點詞語)
感受緊張氣氛和人物不同的態度。(“我”的驚恐、敵人的殘暴、父親的沉著和蔑視)
3.學習被審時部分。(關注人物外貌、神態)
“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頭發”(經受折磨)
“平靜而慈祥的臉”(對敵人的無所畏懼和對親人的愛)
“安定、沉著”從容鎮定,絕不動搖。
4.學習被害后部分。(讀好對話)
對話表達出的感情。(牢記犧牲,繼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將革命事業進行到底)
最后兩個自然段與開頭的關系。(前后照應,首尾連貫)
三、總結全文,領會精神
1.總結李大釗的精神品質,課件展示李大釗的事跡。
(李大釗同志對親人充滿慈愛,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對敵人頑強斗爭、堅貞不屈。)
2.結合課文,自由說說感悟。
3.完成課后習題。
四、課文小結
課文通過對革命先烈李大釗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還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對敵人時的'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讀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十六年的回憶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三組:深深地懷念中的第一篇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
一、說教材
本冊教材是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最后一冊教材,是銜接中小學語文學習的橋梁。俗話說:編筐窩簍,全在收口。因此,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語文閱讀作文能力的提升,不僅對中學語文學習有益,更是學生終生學習的必備能力。
本組課文共有4篇,都是追憶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有大義凜然的李大釗,有舍身引路的郝副營長,有日夜操勞的開國總理周總理,有舍己救人的張思德。雖然他們所處的時期不同,但是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是相同的,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是相同的。一個民族不應該忘記歷史,不應該忘記英雄。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通過作者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貞革命的偉大精神,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崇敬和深深地思念。這篇文章除開頭外,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的順序記敘的。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李大釗忠于革命的偉大精神,受到革命的熏陶感染。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李大釗能夠從容的面對危險,平和的面對家人的悲傷,以及無所畏懼的面對死亡。
教學中注重學生的體驗過程,教給他們讀書作文的方法。“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教給學生尋求“活水”的方法,他們才能夠思如泉涌,妙筆生花。
二、說學情
本班62人,學習語文的興趣都很濃厚,并且具有比較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他們的朗讀入情入境,他們的表達酣暢淋漓,他們的傾聽全神貫注,他們的筆尖真情流露。在這樣的課堂,教這樣的學生,只需要教師的點撥引導,只需要教師的“授之以漁”,“原生態”的語文課堂即可呈現,當然這只是預期的效果。
三、說設計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天天看書,終生與書為友,這是一條不能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
理念一:課堂書聲瑯瑯,享受精神食糧
理念二:課前查找資料,課堂加深理解
理念三:學習表達方法,讀寫相得益彰
葉圣陶先生曾說:學生眼前要閱讀、要寫作,將來一輩子要閱讀、要寫作。因此設計了:寫一件令你記憶深刻的事情,運用前后照應的表達方法,把內容寫具體。達到了學以致用。
四、說方法策略
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定教。
從教學內容出發,朗讀感悟。
從教學效果出發,積極體驗。
五、說教學流程
1、詩歌導入,聯想入題
2、整體回顧,理清脈絡
3、對比朗讀談發現
4、自由朗讀,品味其人
5、重點引導,加深理解
6、縱觀全文,交流收獲
7、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其實,語文很小,不過“字詞句點”,語文很大,包羅“氣象萬千”,語文教學就是把大千世界縮小了給學生看,語文教育就是把小東西放大了裝進學生的心田。
春暖花開,面朝大海,讓我們做一個快樂的語文人。
以上是我的說課。謝謝大家!
十六年的回憶說課稿5
【說教材】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作者回憶父親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審,被害的經過,從而表達了李大釗忠于革命事業的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不惜獻身的嵩高品質,也使我們認識到當時反動軍閥狠殘暴的本質。
【說目標】
根據這一課文的內容,在這一課時教學中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聯系上下文,體會語感,辨析“沉重”、“沉著”等詞,并用詞造句。
2.通過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李大釗忠于革命、忠于黨,不惜獻身的高貴品質。
3.學習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基于以上的課文內容和教學目標:
我們可以看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1.理解課文“被捕”與“被審”兩部分,體會李大釗同志沉著,臨危不懼的革命精神和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不惜獻身的革命氣概。
2.通過學習用簡練、通俗的語言對李大釗的描寫,學習家人的方法。
教學難點:
是讓學生弄清文中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句子及運用這種寫法的好處,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說過程】
小語大綱六年級“識字、寫字”中提出:
六年級學生要提高辨析詞語的能力,通過對“沉重”“沉著”的辨析經進一上理解李大釗的品質。本課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文,指導學生理解李大釗忠于革命、忠于黨,不惜犧牲的精神和對反動軍閥的兇狠、殘酷的憎恨,這也是《大綱》提出的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反映。這樣既加強了學生的愛黨、愛祖國的教育,也培養了學生在為人處事時能愛憎分明。本課編排在本冊教材中每五組,本組的訓練重點是前后照應、首尾連貫,這是小學階段最后一篇指導寫法的訓練項目,為此,指導學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句子,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據教材編寫的意圖,本組訓練特點以及高年級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結構:
一、從“憶”入手,自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閱讀教學要從整體著眼,這一點就告訴我們,使學生獲得一個整體的印象是很重要的,這個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果避開文章的主題,分散教學,就會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支離破碎,所形成的知識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對課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為了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感知課文。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以“憶”作統領提出:
課文憶了誰?憶了他哪幾個時間段的事情?憶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燈片出示)再運用“自讀──討論”法理解這些問題。
這樣既使學生從感知上了解課文大意,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這符合高年級學生認識理解規律的。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理解重、難點
突出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既節約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也減輕學生負擔,膈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更透徹。為此,在理解重、難點時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這一部分時,我采用“講授法”“對比法”的訓練方法。通過講解,指導朗讀,使學生了解李大釗在被捕時神態以體會他對革命的追求。通過劃出“我”和憲兵表現的詞語,采用“對比法”教學求理解李大釗的沉著鎮定,從容不迫的精神,從而學習這種對比寫人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2.在理解“被審”時,我采用“自學法”“演示法”“直觀法”教學,通過學生自學默讀這部分課文,要求學生畫出描寫破大釗在被審時的神態詞語,然后討論這些詞語。提出:
你從中體會到李大釗有什么樣的品質?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釗能在兇狠的敵人面前沉著冷靜呢?找出原因句,體會李大釗的內心活動,來更深入的理解課文,以達到新舊知識的融洽。如:復習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過學生扮演角色,演課本劇的形式,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表演、朗讀、理解課文的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示掛圖,指導讀圖,理解“安定、沉著”等詞語。
3.在指導學生理解前后照應,首尾連貫這個難點時,我采用“講授法”,使學生了解“前后照應”的含義,而后采用“列舉法”列舉幾篇課文中的前后照應關系,理解前后照應。通過學生舉一反三的訓練,弄清這種寫法的好處,以便在以后作文中應用。
三、指導朗讀,升華情感,產生共鳴
在學生理解課文基礎上,產生語感,和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去朗讀課文。以指導學生讀出愛憎分明之感,通過指名、默讀、齊讀、自由讀等形式,讀出對李大釗的懷念之情,讀出“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好處。最后用朗讀帶并配樂的形式,把學生帶入情境,最后再一次體會課文情感,總結課文。
這節課我依據教材特點,師生特點。采用多種教法,朗讀形式,即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和表演概括能力。
【十六年的回憶說課稿】相關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憶》說課稿04-15
《十六年前的回憶》說課稿范文03-20
《十六年前的回憶》的說課稿范文03-17
《十六年前的回憶》獲獎說課稿03-24
十六年前的回憶說課稿04-15
年級十六年前的回憶說課稿02-28
十六年前回憶說課稿(精選5篇)10-15
六年的回憶11-08
六年的回憶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