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說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杠桿》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杠桿》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初中物理八年級第九章第一節課。
教材第五、六章分別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后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本節課內容包括:什么是杠桿?杠桿的五要素,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畫出力臂,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即便是在學科的知識考察當中,也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常考點,因此,無論是在傳統教材,還是新教材當中,杠桿這一節課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于生活,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杠桿是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機械。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剪刀、指甲刀、夾子、筷子等物體,但僅僅是會使用,沒有深入地研究這些物體的特點。教材首先通過生活中一些杠桿的圖標,讓學生尋找他們的共同特征,引導他們用科學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桿的概念,使學生對杠桿有初步的認識。再結合明確有關杠桿的概念。然后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尋找杠桿平衡時,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之間的關系,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再次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接著讓學生運用杠桿的知識對三類杠桿實例進行分析,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物理新課標》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特征,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和技能目標:
(1)認識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中辨認出杠桿。
(2)知道有關杠桿的一些名詞術語,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認識什么是杠桿的過程中,通過教師演示生活中常見的杠桿,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杠桿的概念,培養學生觀察、歸納的能力;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3)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時,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分組實驗的方法,使學生獲得比較全面的探究活動的體驗;
(4)通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實驗數據之間的規律來對實驗進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展示我國古代的舂和桔槔等成果,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在探究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意識;
(3)通過了解杠桿的應用密切聯系實際,增強物理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4、教學重點:
(1)知道什么是杠桿,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2)讓學生經歷一次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全過程,并體會實驗探究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性;
三、學情分析:
(一)思維基礎:本節內容位于教材的八年級第九章第一節課,在以前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力學基本知識以及力在生活中的應用。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學生們已經接觸了一些探究過程,可以說對于實驗探究,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初二學生知識有限,思路不夠寬,對于問題還不能深入考慮。因此,對于本節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難度很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思維起點,讓學生充分參與物理的教學過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維習慣。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知識儲備:在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規律,以及這些力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力學知識的基礎
上,進一步了解一些簡單機械及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把實驗和結論緊密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學習杠桿的應用及變形杠桿打下了基礎。
(三)教學難點:
(1)怎樣找到杠桿的力臂;對力臂的認識和理解比較抽象,因此是本節內容的難點。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探究杠桿平衡條件過程中對數據的分析得出結果。
四、 教學設計思路
在這節課的設計當中,我注重體現兩個理念。一是注重學生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倡學習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希望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并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用肯定、激勵的語言鼓舞學生,給學生更多的思考、討論、操作的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體驗和發展。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
(一)圖片引入,激發興趣
(二)、情景體驗,抽象概念
(三)、課中練習,突破難點
(四)、趣味實驗,引入問題
(五)、合作討論,探究實驗
(六)、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對于杠桿的概念,我讓學生通過撬重物、拔釘子的小實驗,來自己觀察、思考,抽象概括出這些工具的共同點,從而得出杠桿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杠桿應用的實例,這樣的'處理方式有助于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于保護和培養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并切實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是有趣有用的。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是一個難點,我們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到:當支點和動力作用點相同時,動力的作用效果確不同,從而引出力臂的概念,在通過演示、圖解來突破這個難點。分析、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是這節課的重點,按照研究自然科學的一般步驟,
即一:發現和明確要解決的問題;二:實驗收集資料和數據;三:分析、研究這些資料和數據;四:發現規律性,得出結論。我采用“從引導提出問題---利用撬書包的活動實際體驗---作出你自己的猜想和假設---小組合作設計和完成實驗---分析數據間的規律并得出結論”的程序來組織教學,這樣,讓學生參與和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了探究能力。
另外,還盡量營造出和諧、自然的課堂氛圍,真正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
作用,注重教學評價在課堂中的作用。
本節課學生可以采取觀察歸納法、實驗探究法、發現學習法及討論法等學習本節內容。觀察歸納法主要用于杠桿概念的建立,實驗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討論法是學習討論試驗結果,發現學習法是發現生活中的杠桿及學習其內容。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內容的特征,引導學生如何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如何去觀察實驗,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鼓勵、表揚等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系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請思考:能否用一把彈簧測力計測量一頭大象的重呢?
作業:利用身邊的物品制作一架小桿秤,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升華學習興趣。
《杠桿》說課稿2
一、教情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杠桿的概念、五要素,力臂的畫法,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杠桿的應用及分類2.教材的地位:(1)“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是中考理化實驗考查的其中之一,要求學生掌握通過實驗探究歸納出杠桿平衡的條件的操作能力。
(2)杠桿的知識是前面所學力學知識的延續和拓展,也是學習滑輪、輪軸等簡單機械的基礎。教學的重點是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突出教學重點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完成好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難點是畫杠桿的力臂。
所以本節課在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辨認出杠桿,準確找出杠桿五要素。
(2)、通過實驗,歸納出杠桿平衡條件,能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進行簡單計算。
(3)、能對杠桿進行分類。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實驗探究和數據分析,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小組探究學習讓學生認識科學探究必須要有團隊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力臂的畫法和杠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力臂的畫法,學生用實驗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四)學情分析和教學策略:1.學情分析
(1)在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規律,以及這些力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具備了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基礎。杠桿是力學的進一步拓展和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
(2)初二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不喜歡老師的單獨說教,更喜歡自己動手實
驗,在實驗操作和分析中,更能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2.教法、學法:
(1)教法:
講授法:介紹杠桿的五要素及畫力臂的方法
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2)學法:實驗探究法、分析歸納法,觀察法,小組學習法
(五)課型方式:要素組合
(六)教具使用:多媒體課件,杠桿,鉤碼,支架,鉗子、剪子、鑷子,刻度尺,線
《杠桿》說課稿2
科學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說課稿
一、課程標準的要求
1、在杠桿的定義,相關名詞上做主要介紹,特別是力臂的畫法上著重落實。
2、學生學會自主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通過多次、反復的實驗記錄來驗證杠桿的平衡條件。
3、要求學生牢固掌握這一知識,并在生活實踐中熟練應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桿及杠桿的五個要素。能確定杠桿的動力臂和阻力臂。能通過實驗歸納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2、過程與方法:經歷實驗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學會提出猜想、并從實驗數據中歸納結論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興趣、
(2)結合我國古代對杠桿的研究,激發學生對祖國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養學生探索杠桿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興趣以及關注歷史、關注科學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畫力臂。
2、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四、教學重點
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來解析生活中的現象。
五、對教材進行分析
從學科的角度而言,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從認知的角度而言,杠桿是一種模型。杠桿是最重要的一種簡單機械,是學習后面的滑輪,滑輪組的重要基礎。遵循“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設計理念,本節課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開始引入。利用生活中杠桿的應用實例,引入杠桿平衡條件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杠桿平衡條件的探究并得出杠桿平衡條件。最后結合杠桿平衡條件探討杠桿的科學使用問題。
六、學情分析
杠桿是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學生會切實感受到使用它的好處,學習興趣濃厚、但對杠桿的概念及杠桿的平衡條件,學生還不十分清楚,在具體的教學中,應當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了解杠桿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以幫助學生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降低學習難度。
七、教法
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知識,特別是已經明確了力的作用效果,初步形成了力的形象思維。所以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了啟發式教學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
八、教學過程的處理
1、引入新課
通過古埃及金字塔的宏偉壯觀,讓學生聯想到它的建設過程,運用了哪些工具。再通過學生熟悉的玩蹺蹺板的情景,比賽拔釘子等,讓學生初步認識杠桿這種簡單機械,并知道使用機械的好處。
用課件展示一些日常工具,用這些工具所能進行的簡單操作,說明它們的使用方法。從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認識杠桿,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激發學習興趣。
2、通過觀察課件中撬石頭的撬棒,抽水機的手柄,拔釘子的釘錘等,總結它們工作過程中的共同特征,得出杠桿的概念。
(1)接著再以撬棒撬石頭為例,介紹杠桿的五個要素: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2)提出問題:如何作出動力臂和阻力臂?學生根據數學知識,點到線的距離,通過數理結合,作出力臂。
以蹺蹺板為例,要求學生畫出蹺蹺板兩端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并巡視學生完成的情況,有比較典型的畫法可以投影給學生看。
3、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通過讓學生畫蹺蹺板動力臂和阻力臂,引出如果蹺蹺板要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時候,什么方法最有效?
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重的人離翹翹板近,輕的人離翹翹板遠。作用在翹翹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長。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如果蹺蹺板要平衡,是否與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有關?杠桿要平衡,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要滿足什么關系?引導學生猜想,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直覺感受,引發學生猜想、
(2)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導學生用所提供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并驗證自己的猜想。
(3)在學生實驗時,提出問題:為什么要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后可得出,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可以從杠桿上的刻度讀出力臂的長度。
分別在杠桿兩端懸掛鉤碼,多次測量,取得實驗數據。并讓學生保留最后一次實驗鉤碼懸掛在杠桿上平衡的實驗情況。讓學生觀察,最后一次平衡時懸掛的鉤碼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杠桿平衡,增加實驗的可信度。
(4)根據實驗數據,驗證猜想。在此過程中,可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歸納分析能力。
各小組的實驗結論是一樣的,培養學生對實驗結論進行評估能力。
4、杠桿的應用
請同學們思考:能否用一把彈簧測力計測量一頭大象的重呢?
九、布置作業
1、P169第1、2、3題。
【《杠桿》說課稿】相關文章:
《杠桿》說課稿(精選23篇)07-13
杠桿老師初二寫人作文06-05
六年級上冊杠桿的研究的教案03-09
尋找一個支點,創造一個杠桿日記05-14
我與杠桿的酸辣苦甜八年級作文03-03
說課稿模板說課稿范文11-08
尋找一個支點創造一個杠桿高三日記作文08-22
春聯說課稿11-12
《春聯》說課稿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