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二年級下小學語文說課稿:《羿射九日》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部編版二年級下小學語文說課稿:《羿射九日》,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說教材
《羿射九日》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是一篇神話故事,這篇神話故事講述了羿射掉九個太陽,拯救人類與水深火熱的事情,表達了上古時期人類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結合本組課文的訓練意圖和我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射”“值”等12個生字,會寫“覺”“值”等9個字,會寫“東邊、光明”等18個詞語。
2、能根據表格提示的內容講故事。
3、默讀課文,做到不指讀。能就自己覺得神奇的內容和同學交流。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識字、寫字,朗讀課文,了解后羿是如何射日的。本課教學難點是了解詩歌太陽帶來的災害,在朗讀中體會后羿射日的英雄氣概。
三、說學情
學生是二年級低齡兒童,認知水平低,心理可塑性較強。對于學生來說,神話故事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所以,他們還是能理解課文內容的。但是,對于主題,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理解起來還是有一些難度的,因為這些離他們的生活和認知太遙遠了。
四、教法和學法
1、選擇教法,明確思路
展示個性指名讀。對于《羿射九日》的重點段落和句子,我在指導學生朗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展示個性,指名朗讀,這樣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抓重點詞句。這篇課文篇幅有點長,如果長篇大論會有點枯燥。我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如,羿歷盡艱辛去射日這段文字中,抓住里面的動詞,既能讓學生理解動作的過程,又能讓學生體會羿的艱辛。
2、學法指導,形成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始終。在識記生字的時候,我讓同小組的同學用“找朋友”這個游戲,這樣提高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同時又能很好地識記生字,一舉兩得。
抓重點段落、詞句法。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根據“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讓學生對課文整體的.感知。然后抓住重點段落和詞句,深入學習課文,這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達到由“學會”向“會學”過渡。
五、說教學設計:
1、激趣導入,引起學生興趣。
低年級孩子喜歡聽故事,用神話故事導入,引起孩子學習的興趣。
2、初讀課文,感知文本。
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這樣他們一邊讀課文,一邊回思考。學習了生字后,我要求學生自由讀、指名讀、開火車讀等方式,強化對生字的記憶。
3、精讀課文,體悟文本。這篇文章重點抓住“人們生活的艱辛”、“羿射日的艱難”以及“人類生活的生機勃勃”這些重點段落。
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先讓學生緊扣重點詞句自主閱讀,體會句子中所蘊含的情感,再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情感體驗表現出來,使學生在自讀自悟、交流對話、感情朗讀、自評互評的過程中,內化語言,培養語感。
4、課外實踐,拓展延伸。我以課文為依托,把學生由課內學習引導課外的實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體現“大語文”的教學理念。
六、板書設計
羿射九日
起因:十個太陽炙烤著大地,人類的日子很艱難。
羿射九日經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留下了一個。
結果:大地上重新現出了生機勃勃。
本課的板書設計簡單明了,很好地體現了文章的脈絡,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七、說預期效果和課后反思
1、說預期效果
認識“射、熔、箭”等12個生字,會寫“覺、值、類”等9個生字。能夠講述這個神話故事,體會上古時代人類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羿的艱辛,感受上古人類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了解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感受中國特有的文化。
2、說課后反思
在備課時,我覺得這篇神話故事內容簡單,對于學生來說,在內容上很容易理解,但是,對于文本中所體現的中心意思,由于孩子們年齡較小,認知較少,還不能完全理解“上古時代人類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這一主題。我就針對本課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段落和詞句,來理解內容,感悟主題。
令我憂慮的是,孩子們雖然能初步感知文本,但是對于教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部分學生還不能完成得很好,在今后的教學實際中要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想出好的教學策略,更多的關注后進生,讓后進生在課堂上有更大的進步。
【部編版二年級下小學語文說課稿:《羿射九日》】相關文章: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園地一》教案09-25
部編版語文《巨人的花園》說課稿模板10-16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寒號鳥教師教學反思12-28
新部編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園地7教案04-09
新部編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園地6教案04-08
新部編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園地5教案04-08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我是什么》教學反思12-07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7篇)07-17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中國美食》教學反思04-18